儿童秋天诗歌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儿童秋天诗歌(推荐9篇)

儿童秋天诗歌 篇1

一、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无欢声笑语,无思想火花的碰撞。其结果是摧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是教学的无效和低效性。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对有效性定义为:“教学要促进发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这样的教,才会促进发展,才是有效的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文体特点和学情确立教学目标

在上《秋天》这节公开课前,我在本班上过一遍。基本上是按照诗歌教学五步法来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尽管我讲得很细很全,也自认为教学设计很完美,但学生却情绪低落,一问三不知,并且我也没有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任务。这让我很沮丧和忧心,因为我即将要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群体。此时,我觉得应该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设计进行一个调整了。诗歌的特点主要是情感性和形象性,而情感最能激活学生的兴趣点。为此,我将教学目标简化为两个:一是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二是品味诗歌的语言。目标明确简洁,既考虑到文体特点,又切合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二)重视朗读融情于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也包含了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朗读技巧是复杂而多样的,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感情基调等。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容易陷入一种技巧论的漩涡,而忽视了朗读中最具生命力的因素——情感。

例如:在《秋天》这首诗歌的朗读教学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朗读的节奏、重音,但对诗歌中舒缓轻柔的感情基调却始终把握不到位。是一带而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还是解决学生中的实际困难就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个两难问题。最终我选择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要知道,“因为内驱力的存在,我们才可能使有机体作出我们希望它们作出的各种反应。”在教授《赫尔》一课时,对这一教学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通过对文中三幅画面的感知,学生体悟到了秋天的清悠和宁静;其次,通过与《夏感》一文的对比示范朗读,学生弄清急促高亢和轻柔舒缓间的区别;再次,学生通过体验朗读,读出了诗歌的韵味,进入了诗歌的意境,获得了一种愉悦感和美的享受。至此,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接下来的教学也比较顺利。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基调和节奏技巧。

(三)品味语言,重视言语技能训练

1. 在语境中品味重点语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这已成为理解语言的一大原则。如《秋天》一文中重点词语的品味。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在语言品味中,我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品味了第一节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其他两节由学生自主品味,独立完成后讨论交流,教师再点拨释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发挥想象,在对比中品味同样是写《秋天》的悠闲宁静,诗中的三幅画面却稍有不同。第一幅秋图主要刻画了农人内心宁静的喜悦;第二幅秋渔图主要刻画了渔人自由自在的悠闲;第三幅秋思图主要刻画了牧羊女内心的多情和思念。这都需要我们发挥想象,仔细辩别,否则很容易流入一种模式化的理解,就会有损《秋天》所蕴含的丰富意境。品味语言,要把心沉浸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对语动情,对言生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作者和文本的内心世界。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需要,激活学生的情感,重视语文的学科特性,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阅读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从而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儿童幸福人生的前提。阅读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其发展才是有效的。本文以诗歌《秋天》的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朗读和语言品味三方面来浅谈一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途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儿童诗歌一组 篇2

吕嘉俟

滴嗒

滴嗒

下雨了

天上落下

一串串

水葡萄

【点评】异想天开,令人击掌。见到把雨滴比作“葡萄”的吗?只有无比清澈的池水才能映出高枝之花、天外之星。

胡苍剑

水里的鱼像飘落的树叶

飘落的树叶像摆动的鱼

鱼是水里的树叶

树叶是岸上的鱼

【点评】这已是一首完整的好诗,构制出一个互相错位的抽象画面,诗的触角超出了孩子理性的认识。

抓泥鳅

吕陈华

放学啦

抓泥鳅去

小河边都是我们的人

抓不到泥鳅

我们就抓起了人

摔倒了

爬起来

满身都是泥

河边有一群大泥鳅

【点评】这本来就是农村孩子生活中的一个极其平常的场景,小诗人以自己敏锐的感觉发现了美,突然笔锋一转,一场极富童趣的混战开台了:“摔倒了/爬起来/满身都是泥”,这也不奇特,是真实的描述,奇就奇在最后一句:“河边有一群大泥鳅。”读到这里,谁都会忍俊不禁笑出声的。这就是小诗人独特的发现。

影子

陈晓波

我走它也走

我停它也停

影子是太阳的儿子

太阳出来了

影子就生出来

太阳落山了

影子就跟太阳妈妈回家了

赞美秋天的诗歌 篇3

瞧,秋姑娘来到田野里,玉米可高兴了,它特意换了一束金缨,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白牙;大豆也许太兴奋了,有的竟笑破了肚皮;稻子却特别地懂礼貌,俯着腰迎接那久别的“故友”——秋姑娘;高粱向来是怕见生的人,这不,见了秋姑娘,还不好意思呢,脸都涨得红红的。

秋姑娘来到果园,桃树、杏树、李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结满了果赶趟儿。红得像火,白得像雪,粉得像霞,果里带着甜味;睁开眼,树上满是桃儿、杏儿、李儿。黄澄澄的大梨,看到红彤彤的大苹果,心里想到:我肯定比苹果甜,于是,他努力摇动身体,一群小朋友来了,大梨连忙说:“小朋友们,你们来评评我和苹果哪个甜。”“让我们咬一口,再来评!”大梨和苹果让每个小朋友都咬了一口小朋友们说:“你们都很甜,这可是秋姑娘的功劳!”

秋姑娘是勤劳的,让果儿、庄稼可以丰收。

秋姑娘是美丽的,大地万物都欢迎她。

秋天四年级诗歌 篇4

秋天是什么颜色?

可爱、温暖,还有表示丰收的金灿灿;

秋天是什么颜色?

严谨、凉爽,还不失活泼的蓝晶晶。

秋天有什么?

那迫不得已才低头的向日葵,

正与肥胖的花生把悄悄话来谈;

那金黄地毯——稻谷,

正与喝醉了的高粱伴随着秋风翩翩起舞。

举着红缨的玉米,

正在与低头抚摸豆荚的大豆比谁的果实更饱满;

胀红了脸的`苹果,

正在与紫红的葡萄比美,看谁先离开这鬼地方。

啊!美丽的秋天,

儿童秋天诗歌 篇5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滚滚的经济洪流中湮没的岂止是“荒尘古道”,荒芜的又岂止是“烽火边城”;诗化的语言、诗意的情怀也正从人们的心中一点点褪却;诗般的灵魂也面临着枯竭的尴尬境地;那种孩提时代所独有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于彩色世界的执着正逐渐离我们远去.庆幸的是,我们可以借助于翻译之手,将英语国家的儿童诗歌引进来,使我们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的美感,重新领略那久违的纯真情怀,寻找回隐藏于诗中的童真、童趣.那么,英语儿童诗歌的童真、童趣的体现方式及其特点有哪些?在翻译过程中又如何借助于动态对等将这些特质展现出来?下面谨以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英语童诗的章节为实例,阐释其在翻译过程中动态对等理论所起到的指导作用.

Spring Morning

A.A.Milne

Where am I going?I don't quite know.

Down to the stream where the king-cups grow—

Up on the hill where the pine-treesblow—

Anywhere,anywhere.I don't know.

Where am I going?The clouds sail by,

Little ones,baby ones,over the sky.

Where am I going?The shadows pass,

Little ones,baby ones,over thegrass.

......

春天的早晨

译者:屠岸

去到啥地方?我可说不上.

去那小溪旁,驴蹄草儿长——

去那山岗上,满山松涛响——

啥地方,都一样.我可没主张.

我去啥地方?云彩挂帆过,

小云彩,云宝宝,天上飘几朵.

我去啥地方?影子穿梭来,

小影子,影宝宝,草地上一排排.

很多英语儿童诗歌都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展现儿童的自言自语、憨态可掬的形态,这种形态也是我们在快乐成长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一个技巧,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幼时经常嘟囔一些大人根本听不懂的语言,但却自得其乐.此诗即是以问答形式并辅以儿童天然的想象力和色彩感知能力来展现充盈其间的无尽童趣.根据动态对等理论,译作不仅须凸显出这种童趣,更应以汉语中相照应的问答形式和儿童口吻来还原原作的风貌.更重要的是,译作必须也如原作般使语言尽可能地口语化,避免使用四字格和成语等晦涩难懂的措辞.如:原文中的“Where am I going?I don’t quite know.”,汉语译为“我去啥地方?我可说不上.”这不仅照顾了整片文章的风格,体现了孩童的口吻,也非常押韵,更将口语化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将“啥”替换成“什么”或“何”,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试看:“我去什么地方?我一点都不知道.”或者“我去往何地?我实在不知.”前者像大白话,没有任何诗味可言;后者像上了年纪的老夫子,或故作高深的文人,根本谈不上有任何童趣.

The Moon

Robert Louis Stevenson

The moon has a face like the clockin the hall;

She shines on thieves on the gar-denwall,

On streets and fields and har-borquays,

And bir-dies a-sleep in the forks ofthe trees.

The squal-ling cat and the squeak-ing mouse,

The howl-ing dog by the door of the house,

The bat that lies in bed at noon,

All love to be out by the light ofthe moon.

译者:李云启

月儿脸圆圆像大厅的钟;

她现出了院墙上偷儿的影儿,

照亮了港湾田野和街角,

还有树岔上酣睡的众小鸟.

猫儿喵喵鼠儿吱吱叫,

守门的狗儿汪汪咬,

蝙蝠——午间还在睡大觉,

月光下大家出来玩玩多么好.

众所周知,中英儿童诗歌中都经常出现小动物,并有相应的拟声词(onomatopoeias)来凸显儿童世界的自然的诙谐风采;原诗中出现了“birdies”,“cat”,“mouse”,“dog”,“bat”这些小动物,并有相对的拟声词(onomatopoeias)如:“squalling",“squeaking”,"howling"来烘托出整首诗里的“童心”、“童趣”,使我们仿佛置身于静谧的月夜中,与俏皮的众小动物们嬉戏.而在将英诗汉译的过程中译者借助汉语中叠声词和“儿化音”的频繁使用,独具匠心地将原诗中的拟声词转化成汉语中对应的叠声词“喵喵”、“吱吱”、“汪汪”,非常传神地再现了原诗中的动物形态.尤其是汉语中儿化音“月儿”,“偷儿”,“影儿”,“猫儿”,“鼠儿”,“狗儿”的使用,更为译文增色不少,将该诗字里行间所洋溢的“童心”和“童趣”呈现在大家面前,使汉语读者获得了与英语读者相同的美感体验,成功实现了对原诗的分析、转换和重组的动态对等过程.试想,如果我们把译诗中的带“儿化音”的词汇全部替换成普通用词,结果会大煞风景,童趣、童真也将不复存在.

月亮脸圆圆像大厅的钟;

她现出了院墙上小偷的影子,

照亮了港湾田野和街角,

还有树权上酣睡的众小鸟.

小猫喵喵老鼠吱吱叫,

守门的大狗汪汪咬,

蝙蝠——午间还在睡大觉,

月光下大家出来玩玩多么好.

A Christmas Folk-song

Lizette Woodworth Reese

The lit-tle Je-sus came to town;

The wind blew up,the wind blewdown;

Out in the street the wind was bold;

Now who would house Him from the cold?

......

The little Jesus came to town;

With ox and sheep He laid Himdown;

Peace to the byre,peace to the fold,

For that they housed Him from thecold!

圣诞民谣

译者:李云启

小耶稣只身进了城;

风忽儿狂吹,忽儿停;

空旷的街头鲁莽的风;

谁肯收留他避寒冷?

......

小耶稣只身进了城;

和牛羊同睡在草棚;

牛栅安谧羊栏静,

他们收留他避寒冷.

从这首儿童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仅具有传统诗歌典型的“唱诵性”特质,还运用了独特的拟人修辞手法,来营造出儿童与小动物们和谐共处的温馨感人画面.英语儿童诗歌翻译成汉语,在音步、格律上一般以四、三音步、抑扬格为主,以三字尾、单字尾收尾符合中国诗歌传统的“唱诵”性质,也因此能够符合这首儿童民谣原作的原汁原味,产生“等效”的结果;如“进了城”,“停”,“风”,“避寒冷”等.另外,译作赋予了“老牛”和“小羊羔”人的语气和神态,通过它们和小耶稣的共处,将其置于与小耶稣同等的地位和高度,从而使这首儿童民谣浑然一体,意趣横生.

综上所述,儿童诗歌的翻译与成人作品有着天壤之别,在朗朗上口的基础上,还要准确再现蕴藏其中的“童真”、“童趣”及“童心”,令人眼前豁然开朗,在脑海中生动地呈现出“视觉图像”.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即“等效”原则,正是要求我们有对于美的共同感知,勾起我们对童年、童真的无限回忆.在此基础上,只要把握儿童诗歌的特质,结合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同之处,才能将更多美好的英语儿童诗歌引入到我们的视野中来,浇灌我们日渐枯萎的精神花园.

参考文献

[1]屠岸.英美著名儿童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李云启.英诗赏读与美感再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5

儿童诗歌创作与课堂教学 篇6

一、增设第三课时诗歌创作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机遇,加大了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从目标到内容、方法到评价都留有充分的弹性和余地。这样,任何一位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多了用武之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拓展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

有时候一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和我都仿佛意犹未尽,我就给课文“加尾巴”,来个延伸——增设了第三课时:或仿写或改写或进行诗歌创作。

一连担任了六届广州市儿童诗歌大赛的评委,也担任广东省“诗润南国”大赛评委,我看到很多很童稚、很“天然”、很美妙的诗歌。我总是很感动——孩子们童真的梦想里,有多少小手需要我们去牵引?我们真应该把写诗的权利还给孩子。

“引导儿童自己去进行调查研究并得出结论,尽量少地告诉他们,尽量多地让他们发现”。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要有火眼金睛,及时地把课文提炼出来,给孩子们进行“二度开发”。如二年级上册儿歌《假如》学习后,可以请孩子们仿写“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又例如学了二年级下册儿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师完全可以抓住契机指导孩子们写《要是你在城市迷了路》。再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关于金秋时节的,里面有古诗、有散文,还有儿歌《听听,秋的声音》,学毕可以指导孩子们继续探寻,然后进行续写。如果孩子们喜欢,甚至还可以辅导孩子们写《听听,春的声音》《听听,冬的声音》等。到了六年级上册,看第一单元的《山中访友》《山雨》等,多美的大自然,多动人的文字!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孩子们一定能写出美而独特关于大自然的诗篇。这样一来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文化知识与人类及儿童经验世界的丰富关联”。

二、儿童诗歌创作在课堂上的实施

儿童诗歌创作课模式多样,但殊途同归。不管模式如何,它必定是个有生命的课堂,因为“师生思维活跃,随时面临新的情况和意外的挑战”。

例如学生学习了《雨点儿》,我立即想到要上一节诗歌创作课。

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深知孩子们对诗意的悟性和对诗歌的喜爱。我利用课室里仅有的资源以及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浓浓的诗情画意,从而在40分钟内完成一首诗歌作品并且品赏同学的诗篇,达到一个点亮诗情到诗歌创作到诗歌欣赏的完整的过程——这就是《雨点悠悠伴我飞翔》。

课的伊始,我以实物盆花、水、杯子给学生带来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从实到虚,想象的空间无限地扩大。当学生回答到“杯子里盛满了爱心”“杯子里盛满了希望”时,我知道,他们的诗意正在萌芽。引导孩子们找出诗歌的特点,一下子仿佛很难入手。我把问题分细,从“读、听、写”三方面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很快就得出了诗歌的“押韵,节奏,凝练”等特点。

在资源有限的课室里,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仿佛都陶醉在春天如魔术师般的春雨中。在毛毛细雨的感染下,孩子们互说着对雨点儿的种种情思。课堂立体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凸显了。当创作诗歌的题目一出示,孩子们已经没有任何的困难,诗行在他们笔下缓缓流出。一节课,每个学生能创作出一首精美的小诗。当写满小诗的各色雨点卡贴到黑板时,亦真亦幻,情思在瞬间“陌生化”,缤纷的诗意溢满了课堂。

最后,我还指导孩子们读诗品诗,让诗意无限延续。

三、集体创作也有趣

集体创作一首诗?对!且看: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了,/跑道边的滑梯再见了。//叮铃铃叮铃铃,/上课了,/操场上的足球再见了。//……花园里的蝴蝶、蜻蜓再见了。//……大树下的蚯蚓、蚂蚁再见了。//树上小鸟叽叽喳喳连连问:/“你要急着上哪儿?”//“小鸟小鸟告诉你——/这是我的小秘密!/我要回我的‘大果园,/和同学们尽情摘甜蜜的知识果!”

这是我担任一个一年级教学班时集体创作的小诗《这是我的秘密》。少年儿童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写出真实的心灵显得特别珍贵。假如个别孩子觉得个人创作有难度、或者容易生腻,教师不妨改变一下方式——进行集体创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到艺术语言的发源地去,即到大自然,到美的世界中去”。那天下课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去体验,操场、小花园、金鱼池等都留下我们的欢声笑语。可不一会儿,大家听到上课铃声,都自觉地回到课室。在课堂上,我请孩子们交流讨论刚才做了什么玩了什么,我逐渐把有价值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我又问孩子们:“刚才你们怎么会不约而同地回课室?”答案当然是“听到了上课的铃声”,我却追问:“但是风儿不知道呀,鱼儿不知道呀,秋千也不知道呀……你走了却没有告诉它们……”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不再见”,有的孩子说那是“课间快乐十分钟”,当一个孩子说到“不告诉别人的叫做‘秘密”的时候,我惊喜地在黑板上写下了题目“这是我的秘密”。至此,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好效果,一首集体创作的小诗也出生了。

这是有生成的课,由于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课堂上既有资源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四、不写诗还可以编诗

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不是傀儡,所以我还是比较坚持孩子应该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有自己选择与发表主见的时候。

只要是孩子自己感悟、自己写的诗,尽管三言两语也值得表扬。儿童诗歌创作课不一定每节课都教孩子如何读诗写诗,还可以采取多种的形式使孩子们“更喜爱”。例如可以指导孩子编诗集。诗集内容可以完全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摘抄别人的,还可以分门别类:如写生活感悟的分一本,写猜字谜的分一本。或给它配上插图,一诗一画,厚薄随意。诗集可能得通过好几周才能完全编好,让孩子们真真实实地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诗集出来后,孩子们可以互相交换读,甚至相赠。

儿童秋天诗歌 篇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第五条明确指出:儿童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可见,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小学诗歌教学对实现上述目标具有重要价值。诗歌体裁包括刻画人物、抒发感情、描写景物、叙述事情、阐发哲理,等等,另一方面,诗歌的表达追求精炼、含蓄,善于借助比喻、夸张、描摹、借代、烘托、拟人等修辞手法,创设意境,留下空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诗歌这一特殊形式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中,激发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想象思维能力,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枯燥地讲授。教师仅仅满足于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这是许多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风格。二是教师只关注成绩和所谓的标准答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三是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满足于让儿童明白诗歌的字面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是让儿童死记硬背诗歌。其实,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内容的诗歌,其创作、鉴赏与想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假如诗歌创作缺乏想象,我们几乎很难看到无数精彩的诗歌作品,假如诗歌鉴赏时没有想象,我们几乎领略不到诗歌中的意象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正是因为有了想象,读者才能跨越时空的限制,走近作者,身临其境,实现审美愉悦与精神熏陶。因此,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培养儿童想象力的途径

(一)引导儿童把诗歌描绘的景象画出来。

小学阶段的儿童很天真,而且活泼好动。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善于凭借具体的形象材料进行思维。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亲自画一画,将会有更好的理解。对于儿童画出来的画,教师不必做太多的评价,应注重儿童画画时的思维想象过程,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情况,是否思考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儿童在此过程中,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家》这首诗时,在诵读之后,便可要求儿童凭借想象画出诗歌所描绘的景象。“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儿童凭借想象,可以将凝固的语言文字展示出直观的画面。

(二)引导儿童进行情节表演。

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按字面意思来叙述,必须用富于情感和想象的语言来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儿童根据诗歌内容,把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变成鲜明生动的画面。根据儿童好奇、爱动的心理特征,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表演活动,把枯燥、机械的回答变成有趣的儿童游戏。这样,不仅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而且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让儿童在笑声中学,笑声中记。

如教学《小儿垂钓》后两句时,也可采用讲解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在指导儿童理解字词,观察插图以后,可这样设计教学:一个小男孩正侧身坐在池塘边钓鱼,这时,一个问路人经过跟他说话。这时,可设问:如果你是诗中钓鱼的小孩,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的心情如何?你会想些什么?又会如何做呢?这样,让儿童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并把所想象的内容表演出来。

(三)教师潜心挖掘诗歌中的想象因素。

1.联系生活实际,挖掘诗歌中的意境美。

诗歌用意象来表达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而意境是在情景交融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境”———境界,“意”———诗人感情,挖掘诗歌中的意境美就是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然后去理解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儿童抓住诗人所描写的景象,并结合诗人的情感,将一个个孤立的意象加以组合,放飞儿童的想象,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深入到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中。

如教学《望洞庭》后两句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登上岳阳楼,远远望去,那山不再是山,那水不再是水,它们成了“白银盘里的一青螺”。教学设计:(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象———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这时,你感觉如何?(2)儿童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之后,让儿童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这样,给了儿童广阔的联想境地,生成诗歌优美的意境。

2.展开想象,挖掘补充文本空白。

诗歌当中,作者经常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儿童对文本空白处进行挖掘、填补,启发儿童想象。这样,既可以完整全面地把握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又能极大地激发儿童思维,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

如教学古诗《游子吟》,正当儿童为伟大的母爱感动时,及时唤醒儿童诉说母爱的欲望,并给予儿童将情感喷发出来的时机,儿童借机重新拾起朝夕为自己操劳的母亲的琐事进行书写,形成思想积淀。

(四)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儿童想象力。

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丰富教学方式,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1.重视肢体语言运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传播知识。但是,单凭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来进行师生间的交流,这是远远不够的。不难想象,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眼神冷漠呆滞,身姿僵硬木然的话,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难以调动起来。教师运用肢体语言带给儿童声感、形感的刺激,让冰冷、呆板的语言文字符号动起来,使儿童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肢体语言,使它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有效结合。

如教学《游园不值》,教师一边讲解主人爱惜青苔怕踩坏了它,一边小心翼翼地做着动作,轻轻地敲着柴门却很久没人来开,满园的花开得真美,一枝红杏从墙头伸出来,教师露出喜悦的神情,仰头去闻一闻那花香。

2.重视文本插图的把握。

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每篇诗歌都有相应的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有限的画面,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好课文插图这一资源,充分重视和利用文本插图组织教学,发挥插图的最大作用,对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引导儿童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们快乐玩耍的场景,可设问: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小画家”吗?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既延伸了课文内容,又有效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

3.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成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 直接影响着教学环境。在教学当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让诗歌文字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这对于激发儿童想象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水天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选用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不但能拨动儿童的心弦,唤起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如临其境,还能很自然地将儿童带入古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仿佛看到了一代诗仙与故友握手话别后,长时间伫立江边,目送帆影消失在水天之间。

(五)改写诗歌,拓展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诗歌和儿童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引导儿童将所学诗歌的内容编成故事,展开丰富想象,儿童想象的空间就会变得更加广阔。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情景。教学中,教师可让儿童根据诗意展开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小篇记叙文,指导儿童抓住文中的“喜”字,引导儿童从“漫卷”、“放歌”、“纵酒”等词去进行改写。这样,不但能加深儿童对诗歌的印象,而且能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善于反思,总结经验,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引导儿童发散思维,充分想象,以达到培养儿童思维和想象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福智, 阎莉.诗歌想象刍议[J].理论新视野, 2011:26.

[2]徐艳.小学教育[J].江苏教育, 2011:11.

[3]刘耀星.小学教学研究[J].语文天地, 2011:21.

[4]张辛华.新诗教学[J].江苏教育, 2011:11.

[5]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杨一青.小儿童古诗词必读[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7]吴天靖.想象力[M].白山出版社, 2004.

[8]周文.想象力的开发与训练[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9]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秋天的思念诗歌 篇8

漫步秋天的林樾,暮霭的晚风阵阵吹拂

陪伴我的是阒谧的林径和风的幽鸣,我的思绪

淡淡的怅惘,思念和孤独占据。

--

中秋后的金粟一阵阵由远及近飘进肺腑

夜色下的金粟芳香正浓,

你金粟般芳容浮现,

似一个的精灵,温和的微笑,捕捉你瞬间肌肤

夜色中,惟看见你满天如星星的`眼睛

--

秋天的时光,你如梦幻,穿越时光的遂道缕缕的念想

你是紫槿,高脚的紫槿,透过颈项薄薄的丝纱,你紫色

的醇浆散发醇醇的香味,穿越灵魂的城堡,我陶醉在追寻

你的芳踪。

--

秋风送爽,秋深正浓,我的思念如季节一般浓郁绵长

弯腰的时候,洗手的瞬间,闲瑕的时光,想你在白昼,

你的影子盘桓,想你在灯盏下,思念是首诗,想你在

秋天每一秒的时光。

--

秋天有你

秋天的时光,季节承载了我的思念

我喜欢了秋天,热爱这个季节,只因为

时光中一直有你的存在

--

秋天的晨曦,神爽、清新,未施粉黛

秋天的天空,高远、明净,一尘不染

晨曦的时光总想像有你的模样,看你晨曦

朴实的容颜,近距离的凝视你温柔、若兰的芳容

以致晨曦的光阴因你温馨 、美妙----拥抱你的温暖

--

秋天的时光,花朵氤氲了你的妩媚

高贵、典雅的芙蓉,大红的,水红的,纯白的

开成喜欢你的模样,典雅的气质总想沾染你的气息

你的影子若花朵般萦绕,秋天的时光,赏阅一朵芙蓉

就如你在身边,沐浴你的温馨

--

金秋送爽,写一首诗笺给你

深秋火红的颜色,正如思念的颜色,我的诗歌

饱蘸深情,倾情一首不老的诗章,不管时光如何沧桑

赞美秋天的诗歌 篇9

斟满一杯月光,邀请那一片

飘过来的叶儿

我的指尖微凉,透着秋风的味道

不怨窗前的雾起,打湿了袖口

芦苇几盏

只问,清秋

你说,秋凉

是那袭青衣薄了季节,还是月光微寒了这夜

溪水为墨,青石为框

风,袅袅,从此岸画向了彼岸

菊黄,枫红,一同入杯

仰头,饮尽十里芦花的飘零

连同月色一起,入我的笔

没有哪一缕清风,能懂落叶的失语

谁的秋思

散落成满地的星星,招惹虫鸣

一问,清秋

哪根弦落,败给流水

二问,清秋

哪支芦笛,吹散花落

三问,清秋

哪片月寒,冷了水袖

桥边,临月,忘川

最后的章节,终于

秋色渐起

锁了清秋,泊

一行“人”字,雁南飞

几尺琴筝,可以温暖唇语

秋风几度,临水望

烟火深处,你的念

上一篇:我们需要勇气的作文下一篇:能手课堂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