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保护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品种保护(推荐8篇)

新品种保护 篇1

第一条 为了保护植物新品种权,鼓励培育和使用植物新品种,促进农业、林业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

第三条 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以下统称审批机关)按照职责分工共同负责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并对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植物新品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以下称品种权)。

第四条 完成关系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并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植物新品种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五条 生产、销售和推广被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以下称授权品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种子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审定。

第二章 品种权的内容和归属

第六条 完成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授权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品种权所有人(以下称品种权人)许可,不得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不得为商业目的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但是,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育种,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权属于该单位;非职务育种,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权属于完成育种的个人。申请被批准后,品种权属于申请人。

委托育种或者合作育种,品种权的归属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没有合同约定的,品种权属于受委托完成或者共同完成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八条 一个植物新品种只能授予一项品种权。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一个植物新品种申请品种权的,品种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同时申请的,品种权授予最先完成该植物新品种育种的人。

第九条 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权和品种权可以依法转让。

中国的单位或者个人就其在国内培育的植物新品种向外国人转让申请权或者品种权的,应当经审批机关批准。

国有单位在国内转让申请权或者品种权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转让申请权或者品种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审批机关登记,由审批机关予以公告。

第十条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授权品种的,可以不经品种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使用费,但是不得侵犯品种权人依照本条例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利用授权品种进行育种及其他科研活动;

(二)农民自繁自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

第十一条 为了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审批机关可以作出实施植物新品种强制许可的决定,并予以登记和公告。

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付给品种权人合理的使用费,其数额由双方商定;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由审批机关裁决。

品种权人对强制许可决定或者强制许可使用费的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条 不论授权品种的保护期是否届满,销售该授权品种应当使用其注册登记的名称。

第三章 授予品种权的条件

第十三条 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属于国家植物品种保护名录中列举的植物的属或者种。植物品种保护名录由审批机关确定和公布。

第十四条 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新颖性。新颖性,是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在申请日前该品种繁殖材料未被销售,或者经育种者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该品种繁殖材料未超过1年;在中国境外销售藤本植物、林木、果树和观赏树木品种繁殖材料未超过6年,销售其他植物品种繁殖材料未超过4年。

第十五条 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特异性。特异性,是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在递交申请以前已知的植物品种。

第十六条 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一致性。一致性,是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第十七条 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稳定性。稳定性,是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

第十八条 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适当的名称,并与相同或者相近的植物属或者种中已知品种的名称相区别。该名称经注册登记后即为该植物新品种的通用名称。

下列名称不得用于品种命名:

(一)仅以数字组成的;

(二)违反社会公德的;

(三)对植物新品种的特征、特性或者育种者的身份等容易引起误解的。

第四章 品种权的申请和受理

第十九条 中国的单位和个人申请品种权的,可以直接或者委托代理机构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

中国的单位和个人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品种权的,应当按其所属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办理,或者根据互惠原则,依照本条例办理。

第二十一条 申请品种权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符合规定格式要求的请求书、说明书和该品种的照片。

申请文件应当使用中文书写。

第二十二条 审批机关收到品种权申请文件之日为申请日;申请文件是邮寄的,以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

第二十三条 申请人自在外国第一次提出品种权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又在中国就该植物新品种提出品种权申请的,依照该外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根据相互承认优先权的原则,可以享有优先权。

申请人要求优先权的,应当在申请时提出书面说明,并在3个月内提交经原受理机关确认的第一次提出的品种权申请文件的副本;未依照本条例规定提出书面说明或者提交申请文件副本的,视为未要求优先权。

第二十四条 对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品种权申请,审批机关应当予以受理,明确申请日、给予申请号,并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个月内通知申请人缴纳申请费。

对不符合或者经修改仍不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品种权申请,审批机关不予受理,并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五条 申请人可以在品种权授予前修改或者撤回品种权申请。

第二十六条 中国的单位或者个人将国内培育的植物新品种向国外申请品种权的,应当向审批机关登记。

第五章 品种权的审查与批准

第二十七条 申请人缴纳申请费后,审批机关对品种权申请的下列内容进行初步审查:

(一)是否属于植物品种保护名录列举的植物属或者种的范围;

(二)是否符合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

(三)是否符合新颖性的规定;

(四)植物新品种的命名是否适当。

第二十八条 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品种权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初步审查。对经初步审查合格的品种权申请,审批机关予以公告,并通知申请人在3个月内缴纳审查费。

对经初步审查不合格的品种权申请,审批机关应当通知申请人在3个月内陈述意见或者予以修正;逾期未答复或者修正后仍然不合格的,驳回申请。

第二十九条 申请人按照规定缴纳审查费后,审批机关对品种权申请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进行实质审查。

申请人未按照规定缴纳审查费的,品种权申请视为撤回。

第三十条 审批机关主要依据申请文件和其他有关书面材料进行实质审查。审批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委托指定的测试机构进行测试或者考察业已完成的种植或者其他试验的结果。

因审查需要,申请人应当根据审批机关的要求提供必要的资料和该植物新品种的繁殖材料。

第三十一条 对经实质审查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品种权申请,审批机关应当作出授予品种权的决定,颁发品种权证书,并予以登记和公告。

对经实质审查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品种权申请,审批机关予以驳回,并通知申请人。

第三十二条 审批机关设立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

对审批机关驳回品种权申请的决定不服的,申请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请求复审。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复审请求书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申请人对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三条 品种权被授予后,在自初步审查合格公告之日起至被授予品种权之日止的期间,对未经申请人许可,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单位和个人,品种权人享有追偿的权利。

第六章 期限、终止和无效

第三十四条 品种权的保护期限,自授权之日起,藤本植物、林木、果树和观赏树木为20年,其他植物为15年。

第三十五条 品种权人应当自被授予品种权的当年开始缴纳年费,并且按照审批机关的要求提供用于检测的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品种权在其保护期限届满前终止:

(一)品种权人以书面声明放弃品种权的;

(二)品种权人未按照规定缴纳年费的;

(三)品种权人未按照审批机关的要求提供检测所需的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

(四)经检测该授权品种不再符合被授予品种权时的特征和特性的。

品种权的终止,由审批机关登记和公告。

第三十七条 自审批机关公告授予品种权之日起,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可以依据职权或者依据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的书面请求,对不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规定的,宣告品种权无效;对不符合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予以更名。宣告品种权无效或者更名的决定,由审批机关登记和公告,并通知当事人。

对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八条 被宣告无效的品种权视为自始不存在。

宣告品种权无效的决定,对在宣告前人民法院作出并已执行的植物新品种侵权的判决、裁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作出并已执行的植物新品种侵权处理决定,以及已经履行的植物新品种实施许可合同和植物新品种权转让合同,不具有追溯力;但是,因品种权人的恶意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合理赔偿。

依照前款规定,品种权人或者品种权转让人不向被许可实施人或者受让人返还使用费或者转让费,明显违反公平原则的,品种权人或者品种权转让人应当向被许可实施人或者受让人返还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费或者转让费。

第七章 罚 则

第三十九条 未经品种权人许可,以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品种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对侵权所造成的损害赔偿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品种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处理品种权侵权案件时,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和植物品种繁殖材料;货值金额5万元以上的,可处货值金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货值金额或者货值金额5万元以下的,根据情节轻重,可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假冒授权品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责令停止假冒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和植物品种繁殖材料;货值金额5万元以上的,处货值金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货值金额或者货值金额5万元以下的,根据情节轻重,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在查处品种权侵权案件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在查处假冒授权品种案件时,根据需要,可以封存或者扣押与案件有关的植物品种的繁殖材料,查阅、复制或者封存与案件有关的合同、帐册及有关文件。

第四十二条 销售授权品种未使用其注册登记的名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就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权和品种权的权属发生争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的及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审批机关可以对本条例施行前首批列入植物品种保护名录的和本条例施行后新列入植物品种保护名录的植物属或者种的新颖性要求作出变通性规定。

新品种保护 篇2

1 我国保护植物新品种的现行规定

首先,《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和修改,不仅明确了可保护的条件和范围,而且界定了品种权的内容。一是可保护的四性构成要件,即需要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二是品种权保护的客体,一方面包括无性繁殖的植物,指采用压条、枝接、切枝、靠接、芽接等方式而非采用种植种子而获得的植物;另一方面有性繁殖的植物,是指通过花粉授粉而开花结果或采用种植种子而获得的植物。三是品种权的权利内容包括:独占实施权、许可使用权、转让权和产品销售权;四是规定了品种权的限制,即研究豁免权、农民留种权(自繁自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特殊情况强制许可。五是对品种权的申请与审查、保护期限、侵权责任等作出了规定。

其次,《种子法》第12条、9条、10条和74条作出了相关规定。第9条确立了执法主体,规定国家层面由农业部和林业部负责建立种质资源库,各省级政府的农林部门负责建立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或者种质资源保护地;第10条对进出口新品种作出了规定,种质资源是国家主权属性,出口种质资源必须经农业部或林业部批准;从境外引进种质资源的,同样需要农业部或林业部批准;第12条不仅肯定了植物新品种的可保护性,而且明确了品种权及其保护的条件;第74条对品种权的保护客体——品种进行了界定。品种是经过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其三,《农业法》第18条规定,国家大力扶持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生产和推广,鼓励科研机构和相关高校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一是重申植物新品种权依法受到保护,品种权人的经济利益不可侵犯;二是动物品种培育者的劳动必须受到尊重。除此之外,国家和省两级政府不仅设立了动植物品种培育的创新资金,而且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服务《农业法》的贯彻实施。

2 植物新品种的国际保护

我国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立法,主要依据国际公约,紧密结合我国实际。目前,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公约有四个,即《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生物多样性公约》及《粮食与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公约》。

2.1《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

一是规定了各缔约国可以选择专门法或专利法保护植物新品种;二是扩大了品种权保护客体范围,不仅将品种权的保护扩大到繁殖材料、收获材料和用收获材料直接加工制作的最终产品的三个阶段,而且将受品种权保护的行为扩大到生产、出售、进出口行为以及为生产、出售、进出口为目的的存储行为。三是为了解决专利保护和植物新品种保护之间的冲突,提出了实质性衍生品种的概念,从而明确了品种权的归属,平衡了专利权人和品种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四是对农民特权进行了限制,即限制农民无偿使用收获的种子。这实际上强化了品种权,弱化了农民种粮权。

2.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本协议关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规定主要体现于第27条。这一条款不仅限定了WTO缔约方对植物新品种采用专利保护范围,而且规定了缔约国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方式。TRIPS协议给予了WTO缔约方保护方式的自由选择,既可以通过将植物新品种扩大至专利保护的客体范围,适用专利法保护;又可以将植物新品种与专利权客体区别开来,用专门立法来保护植物新品种。各缔约国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不为被欧国际公约。

2.3《生物多样性公约》

该公约包括我国在内有193个国家参与。规定遗传资源属于国家主权的范畴,不经所属国同意,他国或他人无权获取遗传资源。但是,所属国对遗传资源进行利用、研发并进行商业化处理,他国可以有偿获取。有权公平合理地享有他国因利用其遗传资源而获得研发结果后进行商业化利用所产生的利益的权利。该公约虽然对发达国家随意遗传资源给与了限制性规定,为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国生物遗传资源提供了国际法依据,但缺乏具有约束力的具体执行机制。

2.4《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

该国际条约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倡导,2004年6月29日通过并生效的,目前已有191个缔约方。该条约的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农民权及其保护内容。所谓农民权,条约第9条进行了明确,即指长期以来农民在存留、改进和给予遗传资源时所做的贡献而设置的维护农民利益的权利。农民权范围,既包括对遗传资源的存留权,又包括改进权、利用权。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了多边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

综上可见,国际上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不仅仅单纯保护育种者权,而且涉及农民权、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等问题。上述公约,对平衡品种权人与农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遗传资源提供者与遗传资源利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意义重大。

3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从《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看,一是立法层次较低,且不符合《立法法》的规定。《立法法》第8条第7款明确规定,民事权利应该由法律调整。植物品种权由国务院颁布条例显然不符合立法法要求。二是品种及其权利范围规定不够合理。对品种的保护仅限于繁殖材料,没有包括收获材料和加工材料;从权利上看,现有条例仅赋予权利人生产权、销售权和使用权,没有包括进口权和出口权,是权利人的利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三是优先权制度不够全面。虽然参照专利法规定了优先权原则,但是现行条例仅就国外优先权作出了规定,并没有提及国内优先权。四是先用权制度处于空缺阶段。在条例第8条虽然规定了先申请为主、先成为辅的原则,但在先完成人的权利的构成条件、权利内容、权利限制等均未作出界定。五是农民特权不够明确,2013年的修改也未涉及。

从专利法保护看,我国目前还难以启用专利法保护植物新品种:一是植物专利可能造成产品和技术的垄断;二是植物专利授权条件过高,对植物新品种保护有限;三是植物专利与农民权益会发生冲突。

3.2 我国保护模式的选择

《专利法》虽然保护植物新品种的生产方法,但是这一保护意义不大,理由主要两个方面:一方面,该方法保护并不延及生产方法的结果——植物新品种,因为《专利法》第25条又明确规定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权。法条之间存在的矛盾,直接影响着植物新品种育种者的权利不能充分得到保护,因为育种者仅享有该植物新品种的方法专利,而不享有依靠此方法获得的产品及由此产生的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权利。另一方面,依据《专利审查指南》,专利法保护的植物新品种生产方法仅指非生物学的方法。现实生活中,植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极少采用非生物的方法。

我国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体系以《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为中心,《专利法》、《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法》等做有益补充。目前国外大多采用专门法和专利法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保护,如美国、日本和欧洲。我国如何保护植物新品种权,需要解决保护条例与相关法律之间的协同关系。目前需要突出解决的是保护条例与刑法、种子法的关系。第一,条例与刑法关系的协调。现行《条例》第40条规定:对假冒获得品种权的品种,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与之相对应,《刑法》中应该针对侵犯品种权的犯罪作出规定,但现有刑法未作规定。鉴于植物新品种权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应该在知识产权犯罪中增加相应条款,以便条例与刑法的衔接。第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与《种子法》在农民特权的规定上存在矛盾。《条例》在对品种权作出限制时,规定农民具有留种的权利,但留种权也同样受到限制,即留种只能用于自行繁殖,不得买卖和销售。《种子法》第27条提出了“常规种子”的概念,并允许农民出售。冲突的焦点在于“常规种子”与授权品种存在一种什么关系。目前种子法并没有界定常规种子是否授权品种,因此,品种权的保护受到影响。

3.3 立法内容的调整与完善

第一、品种权客体的选择。我国《条例》规定,符合保护新品种必须是农业部或林业部公布的品种,没有列入保护目录的品种不受法律保护。一是在选择品种权保护对象上,我国既要将本国优势突出、经济价值较高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品种纳入保护,又要将关系到国民生计的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及林业上造林用树种列入保护目录。二是要逐步增加保护品种,既要考虑产业发展、产品升级的客观要求,又要照顾育种者发展需要,并逐步放开品种限制,适应国际发展需要。

第二、权利内容和保护制度。一是丰富品种权内容,增加进出口权和许诺销售权;二是为了保障在贸易中的品种权利益,将品种权的保护范围由传统的繁殖材料扩展到收获材料、最终产品及实质性衍生品种。三是完善优先权、新颖性例外制度。增加本国优先权的条款,更好地体现国民待遇原则。建议参照专利法规定,设置植物新品种申请中不丧失新颖性的例外规定。四是在我国《条例》中增设先用权规定。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借鉴欧美立法经验,在品种权保护中引入先用权制度,保护在先育种者的权利。

第三、权利内容。我国《条例》规定,品种权人排斥他人未经许可的商业化生产,但针对他人非商业化的生产,品种权人无权干涉。随着商业化推进,笼统将非商业化的生产排斥在生产权外,以商业目的品种权最基本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应将生产权扩到至“非商业目的的生产”。另外,品种权仅排斥他人的生产和销售行为,并不涉及进出口及为生产、销售、进出口为目的的存储行为,这对育种者的权利保护十分不利。考虑到进出口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销售行为,同时任何品种的生产、销售以及进出口都离不开存储行为。显然,将受保护品种的商业活动扩展至生产、销售、进出口以及为上述行为而进行的存储等领域,更有利于保护育种者的权利。

第四、对农民权的合理限制。农民权包括国家决策参与权、事先同意采集权、来源地标示权等精神权利和遗传资源采集费用获取权、技术成果的公平合理地分享惠益权等经济权利。结合我国国情,农民特权的适用条件:一是以一家一户的农户为主体,即可以享有农民特权,在自留授权品种时无需交纳任何费用;二是对于专业性的种植大户,虽然也享有自留授权品种做种子的权利,但应该向品种权人缴纳使用费。

第五、构建专门法和专利法双重保护制度。受传统专利法理论难以突破影响,我国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仍然采用专门法为主的保护模式。未来植物新品种运用专利法保护上,建议借鉴美国模式,在专利法中增设特别条款,区别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基础上,对于有性繁殖的,依据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专门法保护;对于无性繁殖的品种,即符合专利“三性”条件的植物品种,给予专利法保护。

摘要: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是保护育种者权利、促进农业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审视我国现行的相关制度,仍然存在较多缺陷,需要借鉴国际规定和国外立法经验,从制度内容上提出完善意见。

关键词:植物新品种,种子法,农民权

参考文献

[1]王涛.我国植物新品种的制度保护现状刍议[J].安康学院学报,2009(4).

[2]段立红.植物新品种的法律保护[J].科技与法律,2001(1).

[3]张弛.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7(4).

[4]吴小敏,徐海根,朱成松.遗传资源获取和利益分享与知识产权保护[J].生物多样性,2002(2).

[5]张小勇.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保障一《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评析[J].法商研究,2009(1).

[6]周露.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1).

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植物新品种权;专门法;专利法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109-02

一、各國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立法模式分析

1.单一的保护模式被定义为一个国家只有在植物品种保护方面设立立法形式的立法模式,分为直接用在的专利法保护和具体专门立法保护两个方面。专利法保护由专利局统一管理,专门立法保护由农业部管理。

第一,专利法的保护模式是指只能使用植物新品种专利法的保护,管理由专利局负责。UPOV模式中规定植物新品种申请专利时审查的条件是其新颖性、特异性、稳定性和一致性,而不是其他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植物新品种授权。在UPOV1991文本的具体内容有着正确的一致性,专利法保护仅体现在程序及行政事宜。因此,这种模式也被称为“特别法取得的专利保护模式”。代表国家如意大利和匈牙利[1]。

第二,专门法律保护模式,主要是基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规定即通过国内立法,专门保护植物新品种。UPOV公约提供了专门的法律重点保护繁殖材料,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的条件必须具备新颖性、独特性、均匀性、稳定性要求,并有适当的名称。澳大利亚和巴西适用这种模式[2]。

单一立法模式是不占优势的。国际专利法的保护具有很强的垄断性,不适合用于繁殖的植物品种和贸易,而专门的立法没有足够的强有力的效力,不能满足高科技的发展,对于转基因品种也是无能为力。

2.所谓双轨保护模式是同时使用专利法和专门法上被授予专利局和农业部门实施植物新品种和植物繁殖根据管理不同的方式进行法律保护。鉴于国情,所以每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上的双轨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存在不同,其中双轨模式也可以分为:专门法和专利法保护模式叠加和专利法和专门法分立保护模式。

第一,所谓的专利法与专门法叠加保护,是指一国在对不同的植物新品采取保护制度时同时启用专利法和专门法,由专利局和农业部门进行综合管理。最早对植物新品种权实施保护的美国,是这种保护方式的典型代表[3]。

第二,所谓的专利法和专门法分立保护的方式,是指专利法的用以保护植物细胞、组织、基因、载体等,而专门法是用于在转基因植物中,使用专门的系统保护植物品种。专利法的保护模式管理机关为国家专利局,专门法的模式管理机构为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国家:中国、日本、德国、英国、瑞士等。

双轨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使育种者有了更多的权利,有利于发达国家:日本、美国、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通过双边或多边协定达成更多的利益共享,努力促进全球模式。目前许多国家都在逐渐加强转基因作物和植物新品种的保护。

二、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专利法中明确规定:新品种的植物和动物不能被授予专利,但只有其非生物育种方法可以申请专利。对于植物新品种,育种者只能按照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保护品种,因此,中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是不同的模式,从美国向欧洲靠拢。然而,在保护植物新品种方面不像欧洲,中国似乎仍然不足。首先,欧洲的比利时、德国、法国、西班牙和其他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除目录以外的植物新品种不可以申请专利。不过,也有专利法规定禁止的,所以对于目录之外的新品种植物品种不能申请专利。其次,扩大后的品种并不局限于一个特定的目录而是应用植物品种的欧洲专利局决定GI/98的上诉,甚至含有一些植物也可以申请专利。这使得很多转基因产品可以得到专利保护。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立法、判例或实践专利局可以支持这种做法。因此,中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不仅远远低于实施“双重选择”的美国,也不及在欧洲实施“单一选择”。目前,转基因作物保护的国家不多,大多数欧盟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也持保守态度,但极少数的例子可以证明利用专利制度来保护大多数转基因作物真正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引进转基因作物种植的监管机构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和引进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4]。

三、针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完善的具体措施

1.加强新品种保护意识以缓解实践中执法难的问题。首先,通过行政执法部门权力的协调,以避免重复执法。在此基础上,应整顿市场秩序、打击侵权和假冒植物新品种、加强执法同时保留品种人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双管齐下的行政和司法保护的双重保护,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其次,加强对公众的信心,使得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保护植物新品种。因此,我们需要增加新品种植物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使育种单位,育种构建的知识产权战略系统来增强自身的防御防止外来品种的侵权,使申请品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采用双轨制保护模式。中国目前的模式是单一的对部分的属、种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这种模式会增强保护的幅度和强度范围,加强对脆弱的植物属和种的保护,而避免其他植物属和种有不良影响或属和种的农业现状不匹配,进而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尤其是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如若贸然来提升水平,一个大数量的国外新品种植物赠予,将极大地危害保护遗传资源和粮食安全的保障。采用双轨制模式,其可贵的是不同种不同属的农业现状下,可以采取两套不同的保护措施的强度、范围,中国更适合现有的双轨制促使植物属、种的商品率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专利法》的出台与UPOV1991文本的内容相似都相应的扩大了保护植物属和物种保护的内容和程度。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内容和程度比我们目前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UPOV1991文本更加科学,过渡到UPOV1991文本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有利于维护饲养者的利益。但转型过程中的速度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决定。另一方面是减少该国与国际社会保护植物新品种,同时考虑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之间的差距。

3.植物新品种保护需逐步扩大植物的范围和种类。作为《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成员,扩大保护范围、类型是明确的UPOV公约的内容,应遵循《公约》的实施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加大保护范围和物种的种类以及数量是否有助于农业、林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范围将被放置在相应的专利法或特别法是值得商榷考虑的。

4.DUS测试技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DUS测试技术的先决条件,掌握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试,在现实中,植物种类繁多,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使植物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变得非常复杂又费力。借鉴现有的技术世界,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合理科学的进行DUS的相关测试。

总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比重还很大,植物新品种保护、遗传资源保护和农民的特权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之间的利益,它应该是一个逐步扩展的新的植物品种保护。虽然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和《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规定给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一种常态,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所采取的行动以及保护方式都是不同的。这些保护模式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它是最适合本国国情的。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植物新品种保护应服务于国家的粮食安全,服务于国家大局,这应该反映在立法中。无论是培育新品种的植物或引进应该是起始点和结束点。

参考文献:

[1]杨旭红.澳大利亚《1994年植物育种者权利法》的特点[J].农业科技管理,2005(5).

[2]蒋和平,谢新南.国外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管理规则及对我国的借鉴[J].科技与经济,2006(2).

[3]董新忠.美国植物新品种的专利保护——基于Pioneer Hi-

bred案看美国植物新品种的可专利性[J].知识产权,2006(5).

[4]吴汉东.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药品行政保护品种介绍:抗肿瘤药 篇4

药品行政保护品种介绍:抗肿瘤药

枸橼酸托瑞米芬片剂通用名:枸橼酸托瑞米芬(toremifene citrate).商品名:法乐通(Fareston)片剂.化学名:(Z)-4-氯-1,2-二苯基-1-{4-[2-(N,N-二甲基氨基)乙氧基]苯基}-1-丁烯.结构式见图1.

作 者:王巍 WANG Wei 作者单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上海,40刊 名: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AND CLINICAL REMEDIES年,卷(期):25(7)分类号:N18 R979.1关键词:专利 抗肿瘤药 托瑞米芬 喹高利特 药品行政保护

新品种保护 篇5

药品行政保护品种介绍:抗感染药(一)(待续)

头孢地尼通用名:头孢地尼(cefdinir).化学名:(-)-(6R,7R)-7-[(Z)-2-(2-氨基- 4-噻唑基)-2-肟乙酰氨基]-8-氧代-3-乙烯基-5-硫代-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羧酸.结构式见图1.

作 者:王巍 WANG Wei 作者单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上海,200040刊 名: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AND CLINICAL REMEDIES年,卷(期):200524(10)分类号:N18 D923.4 R978.11关键词:专利 抗感染药 头孢地尼 药品行政保护

药品新品种遴选细则 篇6

为对医院药品供应实行总量控制,以及适应社会医疗保险普及,有序、合理、及时、规范的引进新药,提高本院的药物治疗水平,依据有关法规,制定本药品新品种遴选细则。

1.申请:在引进药品,特别是新品种时,应该充分论证购进的合理性、必要性,避免因盲目购进药品给患者治疗带来损害。

①申请须主治医师以上职称者负责填写《医院新药申请表》,科室正主任签字同意。专科用药须由相应的专科申请,中成药应由中医科提出申请,西医科室申请中成药须由中医签署意见。

②申请表内容包括:药品基本信息、申购理由等。

③申请表交药剂科采购员确认表格填写无误、内容完整后,在表格上标注申请编号和受理日期。

2.形式筛查:

(1)采购员凭《医院新药申请表》对已受理的申请进行形式筛查。

(2)形式筛查的内容包括:

①根据新药证书、生产批件、批准文号、注册商标批件、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实样或报备文件判断是否合法药品;

②查询医院HIS系统,判断是否新药;

③根据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GMP或GSP证书,判断是否合法经营;

④药品的药学、药理、毒理、临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资料是否齐全且有明确结论;

⑤根据《药品质量保证书》、法定质量标准、法定检验报告书等质量文件是否齐全有效,判断药品的质量状况;

⑥各证书、批件等的有效期,所属药品类别和费别及报价情况等。

(3)有关资料和文件可为复印件,均须加盖该企业的原印章。资料不齐全或不能提供有效资料的,视为形式筛查不合格。形式审查完毕,应填写并注明明确结论。

3.技术审查:

①经形式筛查合格的申请,应连同全部资料由药剂科进行技术审查。

②技术审查应广泛收集、认真研究申购药品的技术资料,当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时,应听取生产商的陈述,并征求相关的意见。

③技术审查的内容:药品质量和安全性;其药理作用是否符合广泛认可的医学观点;是否可为现有治疗、检查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这种改变是否安全并得到法规或行政机关的认可;经济学评价;依从性评价;与在用的同类品种相比是否有优势,或有否替换的必要性;预期的使用情况。

④审查结束后,应在《医院新药申请表》注明明确结论。

⑤采购员应将《医院新药申请表》,打印《医院待批准新药汇总表》报药事管理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

4.新药的采用应遵循如下的原则

(1)以现有各类药品总数为基础,原则上增加一个,淘汰一个。

(2)优先选择的品种:

①国家基本药物;

②社会医疗保险目录内的品种;

③质量优异且价格低廉的品种;

④仿制国外药品质量标准有提高的;

⑤优选国家批准的新药品种,“增加规格的品种”次选;

⑥与医院有长期合作关系且未发生过任何不良事件的。

(3)严格控制的品种:

①质量标准(性状、鉴别、含量测定、检查)有缺项的。

②药名、外观与医院在用的同类品种极其相似,易混淆的;

③国药准字B的保健药品、维生素类等非辅助药品、同类品种较多的。

④按照省抗菌药物二~三线目录严格管理的。

⑤药品说明书适应症过多,疗效不突出或不确切的不在少数,要注意避免给临床用药带来不必要的滥用风险。

⑥注意药品是否更换了生产厂家,导致药品生物利用度改变,影响疗效甚至中毒。

(4)使用方便:

①注射剂水针剂改用粉针剂时,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就要考虑临床溶解时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并增加护士工作量;

②规格尽量不低于临床单次最小用量,或大于临床单次最大用量或浓度,不方便临床用药。应针对诊疗对象选择,避免滥用和造成浪费;

③遵守合理应用注射剂原则。尽量满足临床即肌内注射又可以静脉注射品种,要考虑液体过多不适用于肌内注射给药的问题。既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患者负担问题。

④注射剂要符合规格。大输液一般不建议购进50ml、l00ml、250ml、500ml以外的其他规格,注射液一般不建议购进1m1、2ml、5ml、l0ml、20ml以外的其他规格。

(5)不予采用的品种:

①曾发生过严重质量事件的厂商生产的品种;

②疗效不确切,作用机理不清楚的、有些中西药组方缺乏安全性依据;

③曾经或极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以依据SFDA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及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等,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较多、临床毒副作用大的品种,严格论证购进的必要性和是否有替代品种;

④被北美、欧盟、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禁用的;

⑤关注药品安全性。如中药注射剂聚山梨酯80,国内没有注射级标准,目前一般靠内控标准控制其质量;有的中药注射剂聚山梨酯80用量大,致使患者每天摄入量太大,存在安全隐患。

⑥厂家或供应商的代表在我院药品营销活动中有不良记录的。

5.经院长办公会议讨论批准采用的新药,由药剂科组织采购。特殊制剂由药剂科申请购买。因一次性采购的少量新药,可以采用简化程序进行审批。

6.临时或紧急采购药品的简化程序:

①院长交办、病人需要或《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品及抗肿瘤用药等用量小的药品;专科用药、开展新技术急需用药,急诊、会诊后抢救用药应按需要量立即安排采购。②采用简化程序应报院长同意及时购进。

新品种保护 篇7

一、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比较分析

1. UPOV公约

1961年通过的第一个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 (UPOV) , 标志着植物品种保护法律制度与专利制度并存且自成体系。当时公约的第2条规定, 成员国可以选择对植物种植者提供特殊保护或给予专利保护, 但两者不得并用。而事实上, 多数成员国均选择给予植物品种权保护。1961年UPOV的保护范围仅限于该品种用于繁殖的部分, 其他部分则不在保护之列。这一制度设计显然是针对生物技术的特殊性而降低了权利人的垄断水平。但是随着生物专利的日渐为世瞩目, 学界普遍认为植物新品种保护已经成为过时的障碍物, 进而要求用专利法取代该专门法的保护, 强化培育者的权利。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 1991年UPOV进行了第三次修订, 增加了一些条款供成员国选择适用, 从而加大了对植物品种的保护力度。该公约第14条第3款规定, 如果成员国认为有必要, 可以将保护范围扩展至生殖物质以外部分, 任何从受保护的品种获得的产品未经权利人同意, 均不得进入生产流通, 衍生品种的市场化也在受限之列。这显然明确许可成员国对植物品种提供专利保护, 从而放弃了1978年UPOV禁止双重保护的立场。同时规定因公共利益、农民特权而对培育者的权利予以一定的限制, 但须给予权利人适当的回报。

2. 美国

美国对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特殊制度主要包括四点:一是实质性审查制度。对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条件是植物新品种的新颖性、特异性 (distinctness) 、一致性 (uniformity) 和稳定性 (stability) , 要求有关机构必须通过书面材料对该植物新品种特性进行审查, 但不进行田间实地考察, 并且权利人申请保护制度不同审查宽严程度不同。二是植物专利保护制度。, 植物专利要求品种应具有新颖性、识别性和非显而易见性, 且只能给无性繁殖的变种以保护。《专利法》第101条不排除对种子、植物、植物组织培养物的保护。三是植物品种保护证书制度。根据《植物新品种法》规定, 以有性繁殖方法培育的植物新品种、野生植物、自然生长的植物和其他的植物品种, 由美国农业部植物品种保护办公室负责审查并颁发植物品种保护证书。四是植物普通专利保护制度。除无性繁殖的植物品种外, 美国还授予某些植物普通专利。20世纪80年代初Diamond v.Chakrabarty案, 使美国对植物品种的保护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首开植物品种获得普通专利保护先河。

3. 欧洲

欧洲国家大多是UPOV的成员, 最初大多对物品种提供特别法保护。当然, 依据UPOV赋予其的选择权, 它们也可以对之提供专利保护。但是, 到了20世纪70年代, 成员国批准了欧洲专利公约 (EPC) , 该公约明确地将动植物品种和主要利用生物方式繁殖的动植物排除在专利保护的范围之外。于是, 在这些国家, 动植物只能受到特殊的保护, 不再受专利法的保护。该公约排除植物新品种的主要理由是避免对植物品种提供专利法和特别法的双重保护, 其潜台词是不受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将可以受专利法保护。

二、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

1999年4月23日, 中国正式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 成为第39个成员, 同时启动实施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0年来, 在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激励育种创新、提升种子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加快建立具有中国国情、符合国际惯例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法规体系, 基本形成了适应发展需要的组织体系。二是全面夯实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技术支撑体系, 提升了品种权审批授权能力。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1个测试中心和14个测试分中心, 建立了植物新品种保藏中心, 组建了审查和测试专业人才队伍, 组织研制完成了玉米、水稻等102种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 公布了7批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 受保护的农业植物达到74个属或种。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加, 年申请量由10年前的115件攀升到2008年的868件, 自2004年以来一直位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第4。三是大力推进品种权交易服务, 加速了品种权转化应用。四是努力维护品种权人合法权益, 调动了社会资源投入育种创新的积极性。五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推进了植物新品种领域的互利互赢。

三、我国现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不足

1. 立法层次低, 不能适应入世后植物新品种保护发展的需要

《条例》在规范属性上属于行政法规, 而农业部根据《条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则属于部门规章。我国已是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 现正面临着是否加入1991年文本的重要抉择, 以行政法规方式履行国际条约义务实属不妥。

2. 相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不能有效制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一方面, 我国有关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规定政策性、原则性强, 规范性、可操作性弱, 不能起到很好的惩罚和警示作用。另一方面,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还很严重。许多农业行政部门存在执法人员缺位、执法水平不高等问题, 制约了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3. 保护水平不够高, 不利于我国加入《UPOV公约》1991年文本

我国加入的是《UPOV公约》1978年文本, 在保护育种者权益方面, 《条例》的相关规定和我国的实际做法有些接近于《UPOV公约》1991年文本的规定, 但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第一, 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范围小, 保护期限短。第二, 《条例》与专利法、商标法一样, 没有规定继承权, 也没有授予品种权人的进口权, 缺乏海关中止放行制度。第三, 我国《条例》没有限制农民特权, 难免会授人以柄。

总之, 《条例》与《UPOV公约》相关规定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保护范围、保护领域、实质性派生品种概念的引用及其商业化的规定、农民特权等方面。

四、完善我国植物品种保护立法的措施

1. 认真研究对我国有利的国际规则, 用足用好选择性条款,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植物品种保护法

我国农业底子比较薄, 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生产尚未实现规模化, 现代化和机械化的耕种方式也远未普及。在此情况下, 植物育种人 (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植物育种人) 要求增加外国投资的需求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选择权, 必须放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加以考虑。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上占绝对优势, 因而极力推行强化商业育种者利益的TRIPS/UPOV模式。同时, UPOV公约1991年文本加大了对育种者的保护力度, 限制农民特权。这符合拥有先进生物育种技术的发达国家的利益, 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因此, 成员国中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采用采用1991年公约文本, 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采用采用UPOV公约1978年文本。当前, 国际上要求我国加入UPOV公约1991年文本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认为, 中国即使将来加入UPOV1991年文本, 也要借鉴别国的经验, 深入研究公约内容, 准确理解和把握公约的每一个条文, 用足用好选择性条款。例如, 在农民特权的问题上, 要充分利用UPOV公约选择性限制的规定, 在履行国际义务的同时, 尽可能多地保护农民利益和民族产业的发展, 既有适当的激励机制来鼓励植物品种的研究与开发, 又不损害本国的福利目标,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植物品种保护法。切忌盲目听从少数发达国家的摆布, 而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本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置之度外。

2. 大胆创新立法, 平衡各方利益,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看到, 作为一国农业科技领域的重要法律制度,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不仅要有利于激发育种者的科研积极性, 更要为本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法律保障, 尤其是本国的优势农作物品种。因此, 我们还要解放思想, 积极进行立法创新。一是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 如印度的经验, 丰富农民权利的内容, 对育种人权利和农民权利进行平等保护, 对社区利益和植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综合考虑, 平衡好各方利益。二是在立法中注意体现特色, 突出优势, 对具有我国特色的一些植物品种, 如茶叶、水稻等作物进行倾斜保护, 将一些重要的中草药品种列入植物品种保护名录, 以保护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文化传统, 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避免由于过度保护对国家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 建立新品种保护补偿基金激励机制, 促进新品种申请数量的增长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育种科研和种子经营环节的长期脱节, 打破现有育种体制, 解决育种经费不足、投资单一化以及育种者的科研成果得不到回报等问题, 唯有对新品种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但由于育种经费的不足, 往往一个新品种育成审定后, 几乎没有经费再申请品种保护, 加之育种者对申请保护品种的信心不足、认识不够等诸多因素, 基本上是无偿提供给社会利用。笔者建议由财政从种子专项经费中, 设立新品种保护专项补偿基金, 对申请品种权保护的新品种给予一定的费用补偿, 推动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通过5~10年的品种权保护经费的扶持, 使育种者从中获得利益回报, 逐步建立育种者对新品种保护申请的信心, 提高植物新品种申请数量。这对促进我国育种事业投入的多元化, 减轻政府的投入压力和育种者对新品种保护的积极性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对植物新品种提供保护使育种人品种权保护的需要, 也是我国履行国际条约义务的需要。在当前品种权侵权行为时有发生的情况下, 以及中国市场的开放要求下, 《条例》以及UPOV1978年文本已不能满足我国育种业发展的需要, 也不利于全面维护品种权人的品种权。因此, 有必要修改条例, 提高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立法层次, 为人民法院以及省级农业行政部门解决品种权侵权纠纷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德兴:《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与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09, (12) .79

[2]李家坤程希:我国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策分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4) .60

[3]李秀丽:印度植物品种保护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法学研究.2009, (5) .143

[4]吴越杜芸胡晓红:植物新品种权法律保护:比较与启示[J].时代法学, 2005, (2) .59

新品种保护 篇8

关键词: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创新;创新指数;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DF52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01-0125-04

种子不仅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本要素。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激励育种创新,对农业和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达到1206件,申请量已位居UPOV(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第2位,有效保护了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植物品种创新研究事业的快速发展。

1.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

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我国先后发布了8批植物品种保护名录,受保护的植物属或种已达到80个(表1)。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受理品种权申请已达到7761件,经审查已授予植物品种权3473件(表2)。

申请品种权的植物种类主要是大田作物,共申请6640件,占总申请数量的85.6%;授权3218件,占总授权量的92.6%。其中玉米、水稻、普通小麦和大豆是申请数量较多的大田作物,位于前4位,说明这4种农作物领域的品种创新研究最为活跃。花卉、蔬菜和棉属的申请数量,分别是482、393和281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植物育种和品种创新紧紧围绕粮食作物开展的特点(表2)。

2.植物品种保护权创新指数

为了客观、准确地衡量植物新品种创新水平和农业竞争力,依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公告等资料,分析我国植物新品种权创新的数量趋势、质量状况、地域分布、热点领域和优势单位等,以反映我国植物新品种权的创新指数。

2.1植物品种权数量大幅增长

从申请量增长趋势来看,2001~2010年同期申请量由227件增长到816件,年均增长率15.3%。“十五”期间申请量呈“波浪式”增长。“十一五”期间申请量呈“线性”增长之势(图1)。表明我国植物育种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2.2植物品种权质量明显提高

从主要农作物推广面积排名前十位来看,授权品种的推广面积分别占玉米的32.9%,冬小麦的30.5%,常规稻的16.3%,杂交稻的12.3%,大豆的25.2%,常规棉的19.5%和杂交棉的24.3%。涌现出了郑单958、郑麦9023、徐稻3号、杨两优6号、中黄13、鲁棉研21号、科棉3号等一批丰产性好、深受农民欢迎、具有自主品种权的“大”品种。2009年对推广面积6666.7hm2以上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统计,授权品种占水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9.8%、26.2%和27.6%。农业部超级稻计划所选品种均为授权品种。表明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逐步深入人心,品种权意识增强。品种权人通过品种权转让或商业化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种子企业通过授权品种的营销和推广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农民也通过使用授权品种获得增产增收。所以说,我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在保障粮食安全、带动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3创新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和授权量较多的省份为四川、山东和河南等12个省(市),其申请数量、授权数量分别为5511件和2640件,分别占申请和授权总量的71%、76%。其中四川、山东、河南、江苏、吉林和北京等是植物品种创新最活跃的省份(表3)。表明我国植物品种权创新区域格局初步形成。

2.4主要农作物品种创新方兴未艾

由表2可以看出,申请品种权的植物种类主要是大田作物,共申请6640件,授权3218件,占总申请数量的85.6%。其中水稻、玉米、普通小麦是申请数量较多的大田作物,位于前3位,分别占申请总量的29.4%、34.5%和8.6%,说明这3种农作物的品种创新研究最为活跃。蔬菜、花卉、果树和牧草的申请数量,分别是393、482、215件和11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植物育种创新集中在主要农作物领域。

2.5国内科研和企业单位主导植物品种权创新

从品种权人的性质来看,品种权申请和授权数量以国内科研单位、国内企业为主,其申请数量分别为3751件和2486件,占申请总量的80.4%;授权数量分别为1860件和1122件,占授权总量的85.9%。其次是国内教学和国内个人,申请量分别为603件和428件,占申请总量的13.3%;其他单位493件,仅占申请总量的6.4%(表4)。表明国内科研单位和企业是现阶段我国植物育种创新的主体,教学单位和个人为辅。《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激发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育种创新的积极性和社会力量投入植物育种创新的热情,促进了植物育种研发投入渠道的多元化。

从品种权人来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拥有98件授权品种,成为具有自主品种权数量最多的科研单位,其次分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优势企业排名显示,前20名主要为国内企业,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96件植物新品种权荣居榜首,其次分别为湖南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

3.构筑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屏障、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3.1巩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基础。提高其法律地位

为保障《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顺利实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补充、完善和巩固《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规的基础上,应积极研究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上升为法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提高品种权保护水平,增强打击侵犯品种权的力度,以便适应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发展的变化。

3.2创新保护品种权的方式

品种权保护对象大多是主要农作物品种或繁殖材料,具备繁殖材料和粮食的双重身份。因此,植物新品种保护既要与国家粮食安全紧密相连,又要与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基本权益紧密联系。农业主管部门要把品种权行政执法与种子市场监管相结合,通过加强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和种子销售许可证的管理,创建保护品种权的快速通道,不但能够较好地制止侵权假冒行为的滋生,维护品种权人的合法利益,还能及时从源头上消除品种权侵权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

3.3探索品种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的联动机制

打击和遏制品种权侵权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种子市场竞争环境,是一项社会综合治理工程,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部门的配合协作,形成品种权行政和司法保护的联动机制,共同构筑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屏障,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通过这一合作机制,双方在品种权制度完善、侵权认定标准、损害赔偿计算、侵权责任的承担以及侵权物的处理等方面,可以形成一系列合作成果。

参考文献:

[1]石燕泉.在“中荷植物新品种保护合作项目总结研讨会”上讲话[EB/OL].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网),2011-05-12.

[2]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植物品种保护名录(第1~8批)[EB/OL].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网),2010-02-05.

[3]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1999~2010年品种权申请情况汇总表(2010.12.31)[EB/OL].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网),2011-01-21.

[4]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0年)[EB/OL].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网),2011-04-26.

[5]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EB/OL].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网),2010-06-11.

[6]石燕泉.在“全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研讨会”上讲话[EB/OL].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网),2011-02-16.

上一篇:【热】扳手腕游戏作文下一篇:医学检验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