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养老现状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湖北省养老现状(精选8篇)

湖北省养老现状 篇1

摘要:养老护理员是在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急剧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新型职业群体。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整理,对我省养老护理员队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进行了客观阐述。提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社会老龄化、养老护理员、新型职业、社会价值、自身价值、待遇低、地位低、结构不合理、政府支持、社会关注、市场化运行

随着我省人口老龄化急剧发展,为老服务业和养老护理业市场已经呈现出巨大的需求和发展潜力。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希冀着一支养老护理员队伍的蓬勃兴起。而要求这支队伍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精,切实能承载起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专业护理、心理调适、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他们的强与弱,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我省乃至京津两地老年人的福祉,间接影响到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为全面掌握我省养老护理员队伍的现状,寻求推进我省养老护理员队伍适度发展的方略,河北省老年产业协会按照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专门组成调研组,在全省范围内展开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

在省、市老龄办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张家口、衡水、沧州、唐山、秦皇岛以及石家庄市。六个市的老龄办、民政局分别介绍了本地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二十多条培育和发展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建议和意见。我们还先后到张家口春雷养老院、阳光家园爱心托养中心、颐乐养老院;衡水市友立托老康复中心、桃城区幸福园托老所、振华康复托老院;沧州万盛老年公寓、青县中心敬老园、运河区中心敬老院;石家庄市瑞祥老年公寓、金太阳老年公寓;秦皇岛市老来福老年公寓、仁德老年公寓;唐山市福星老年公寓、颐坤园养老公寓等二十来家公办、民办公助、民办养老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到河北省老年病院、河北省优抚医院、省人民医院进行走访,并直接与近40名养老护理员进行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汇总、整理、分析和研究,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现状

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在民政、老龄主管部门的领导、支持下,经过相关单位、各养老机构的积极培育,我省养老护理员队伍特别是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为养老事业做出了贡献。

1、养老护理员获得职业定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 20世纪末,全国没有明确‚养老护理员‛这一职业定位。我省原有的公办养老福利机构主要承担部分农村‚五保‛老人、城镇‚三无‛老人和荣军老人的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人员,属于在编职工,因编制所限,数量很少。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

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高龄老人增多,且421家庭模式的构成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独居老人的护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单纯靠政府社会福利型养老已不堪重负。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直接影响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提倡采取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广阔的老年服务市场催生了大量的民营、民办公助、独资、合资、合作的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等养老机构。截止2014年底,仅我省就发展到1300多家。全国近4万多家。这些机构的运营,需要大批的护理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随之,养老护理员作为一种新型职业群体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2002年,民政部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1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修订发布实施了新版《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正式将养老护理员界定为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和精神慰籍的一种新型职业,纳入新版大典。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养老服务业系列政策法规,助推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竞赛。养老护理员队伍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轨道,得到长足发展。从我省有关市民政局、老龄办调查得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张家口市拥有在册养老护理员300多名;沧州市500多名;衡水市300多名;唐山市500多名;秦皇岛市700多名;石家庄市1300多名。全省2014年底已发展到2万多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个职业,越来越多人的加入这个群体。我省养老护理员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同时,在民政、老龄部门的领导支持下,省市相

继建立起不少养老护理员培训机构,开展了培训工作。2014年唐山福星培训学校共举办4期,培训护理员213名,通过职业技能鉴定202人。衡水友立培训学校培训240名,张家口春雷培训学校培训60多人,全部通过鉴定。河北省老年产业协会培训基地培训两期,培训养老服务管理人员120名;培训养老护理员86人,通过鉴定取得资格证74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水平有所提升。

2、养老护理员承载着社会责任,诠释着自身价值。全省两万多名养老护理员,以他们的辛勤劳动,承载着养老事业的重要社会责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诠释着自身价值。一是养老护理员在养老机构中起着顶梁柱作用。在养老机构中的养老护理员,就像医院里的护士、学校里的老师一样有着重要地位。在唐山市福星公寓了解到,该院于2000年10月创办,现又发展了两家分院,建立了养老护理员培训学校。总院建有床位300张;2014年1月与面临瘫痪的利明医院联手创办了唐山第一家‚医养结合‛为特色的福明养老服务中心,床位260张。不仅救活了利明医院,而且开辟出新的养老基地;2014年6月又与缸窑街道办事处、工人医院分院合作,在78号小区开办了明华里分院,设有床位60张,是社区集就近托老、日间照料、居家护理为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三家总计床位620余张,全部住满。70多名养老护理员,承担620人的全托、日托、居家服务、流动养老服务等任务。她们以热心、爱心、细心的服务,赢得老人赞誉和家属肯定。经过养老护理员和其他员工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福星养老公寓已成为了唐山市养老行业的龙头企业,先后获得了‚唐山市敬老爱老先进单位(集体)‛、‚唐山市城乡养老‘幸福工程’

示范单位‛、‚河北省优秀家庭服务业示范性单位‛、‚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基地‛、‚全国敬老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张家口市春雷养老院始建于2008年,现收住老人760多名,建院以来累计收住老人达两千人之多。该院现拥有150多名员工,其中医生、护士及管理后勤人员70人,养老护理员80多人。我们走访的养老机构各有特色,但春雷养老院是全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卫生一流,最好的养老院之一。整个公寓楼住满了老人。那里用具用品,干干净净,摆放有序;窗明几净,空气清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公寓没有一点儿邪味,这是在老年人聚集的地方最难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解决。这里文化氛围浓厚,体现着尊老爱老、文明和谐的向上精神。养老护理员不怕脏不怕累,搞卫生不达标不罢休,对老年人照料无微不至。使得自理老人妆容整洁,荣光焕发;半自理老人不少得到康复;失能老人心态平和,颐养天年。老人们十分激动地跟我们说:养老护理员是我们离不开的亲人,春雷养老院是老年人养老所向往的地方。走访的其他养老机构中,诸如张家口阳光家园爱心托养中心、沧州市万盛老年公寓、沧州市青县敬老园、石家庄市老年公寓、衡水市友立托老康复中心、秦皇岛市仁德老年公寓、唐山市颐坤园老年公寓等,都分别获得省市级表彰和奖励。这无不凝结着养老护理员的无私奉献和辛勤汗水。二是养老护理员在医院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中发挥着作用。从现实情况看,养老护理员职业分布呈多元化趋势,除养老机构外,还分布在医院、社区、家庭中。医院养老是指老年人发生重大疾病进医院进行长期救治,请护理人员进行全天候照料。这样不仅使老人得到呵护,也为病人家属减轻了

负担。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专门设立了老年病科,以满足重危病人需求。河北省老年病院,多数病科都有养老护理员,全院约有20余人。她们负责老人的生活起居,喂饭喂水喂药,翻身擦洗,接尿擦便以及搬移守候等服务,受到老人及家属的赞誉和尊敬。如张巧果,赵县农民,2007年至今在河北省老年病院照护着高位截瘫的老人,24小时守护,几乎没有休息日,还要陪老人一起过年。老人及家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样的护理人员在省、市、县级医院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我省现有的社区养老主要是在较大社区建立小型的养老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为本社区老人就近提供服务。居家养老主要是老人在家生活,由护理员上门对老人进行一对一生活照料、护理服务,为老人和家庭排难解忧。我省还开展了以:‚12349‛民政服务热线为主的多种模式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建设。目前,全省入网老人达到98万多户,实现了一键通。加盟商达3万多家,为69万多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等项服务。旗下拥有一支养老护理员队伍,为养老服务事业贡献着力量。

3、涌现出一批优秀护理人才

在养老服务第一线,养老护理员活跃在不同岗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护理员人才,发挥着模范带头和引领作用。例如唐山市福星老年公寓的杨永霞,27岁时至今从事养老护理工作14年。凭着对老人的一片爱心和对事业的热爱,练就了娴熟的护理技能,勤勤恳恳为老人服务,连续十三年获得本单位‚优秀护理员‛称号。先后参加‚唐山市首届家政服务技能大赛‛和‚河北省爱晚红枫杯首届技能大赛‛均获得优异成绩。2013年在全国‚爱心

护理工程‛工作中成绩显著,被授予‚敬老服务杯‛光荣称号。张翠花,42岁,高中文化,2010年来到张家口春雷养老院。五年来,兢兢业业,用心服务,不断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护理特色,连续三年被养老院评为‚优秀养老护理员‛。2014年省总工会、省妇联和人事部门联合举办了30多名养老护理员参加的职业技能大赛,全部进入中级养老护理员行列。大批优秀养老护理员的出现,不仅带动了养老行业的发展,也大大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水平。

4、养老机构重视护理员队伍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养老护理员的服务态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入住老人的安危、生活品质,以及养老机构经营效益。因此养老机构普遍把养老护理员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从养老护理员的招收、培训、正式上岗、工作流程、业务要求、监督考核,均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结合自身运行实际,摸索出一整套较严密的规章制度,使养老护理员的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例如石家庄市老年公寓,运行初期就将养老机构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工作进行规范,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同时吸取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2014年6月,组织力量编写了《石家庄市老年公寓管理规范》辑印成册。该规范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公寓基本制度。共十一章,其中第十章专门对养老护理员的工作规范做了详尽的阐述及要求;二是养老护理员工作流程。包括交接班记录、特殊老人护理记录、生活照料技术规程、生活服务质量要求等上百条运行服务条款,内容详尽,量化明确,便于操作。公寓狠抓规范的落实,强化培训,使得养老护理员做到应知应会。并通过监督、奖罚等一系列措施,把这些行为规范和操作要求,落实到每一位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之中。此举有力提高了养老护理员的整体素质,打破了传统落后的养老服务手段,一个现代化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模式初步形成,同时也使石家庄市老年公寓始终展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张家口市春雷养老院,近几年来一直被誉为全省养老机构的优秀典范。重要一条经验就是,用制度规范养老护理的工作行为,用仁德和真情关怀养老护理员的生活,建立了一支特别能服务的精干的养老护理员队伍。在规范化方面,把技能操作和服务项目,逐条量化,严格考量。还创新性的实施了卫生达标奖惩制度。就连老人身上的一点饭馇、床上一点杂物、地上一点污水以及每一个细节都有奖惩要求。该院设立专门的巡检组,两个小时进行一次检查。以周、月、季、年为单位的组织评比,形成 ‚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在生活上,真诚关怀。在待遇上按劳取酬。现人均月工资达到3000元以上,还为他们上了三险。并规定在这里工作十年以上,退休后可享受养老院另给的退休金。养老护理员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有一种职业的自信,职业的荣誉感,充分体现了自身价值。又如秦皇岛市仁德养老院,建院时间不长,但对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放在了重要位臵,站位很高。招收的养老护理员注重文化素质和自身发展潜力,既有高中、大专毕业生,还高薪聘请了与养老相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养老护理员阵容整齐,年富力强。该院院长说,只要有了人才,养老院的发展就会有良好的前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省养老护理员队伍逐步发展,有了一定规模。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也在不断进步。但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养老形势需求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问题也非常突出,已经影响到我省养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主要是:

1、养老护理员缺口大,招收难,流失率高。

从养老需求上看,据预测,到2015年,我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200万左右,占全省总人口的15,75%,而且还将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至今,我省养老机构建设快速发展,公办和社会办养老机构达到1300多个,床位总数发展到了25万张。按我省规划要求,‚十二五‛末全省养老床位至少要达到50万张。如按1: 5的比例配备养老护理员,需要10万名养老护理员。但截止到2014年,我省总计养老护理员人数仅有2万余人,缺口7万多人。

从民政部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看,到2020年,全国养老护理员需要达到600万人以上,我省至少要达到20万名,缺口更大。短短不到五年时间,要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

从各市情况看,张家口现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69万,80岁以上老人近7万人,护理员总人数只有约300人;衡水市(含县区)60岁以上老人71.6万,80岁以上6.8万,85岁以上2.4万,只有养老护理员500多人,远远不适应养老事业的需求。

社会经济发展的供求矛盾,对养老护理员的发展提出了挑战。然而,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大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他们因生活困难,为生存才无奈进入养老行业。因

为社会普遍认为,这一职业是伺候人的差事,又脏又累,责任又大,加之社会地位低下,许多养老院多方招聘,却无人问津。有条件、有能力的人们,特别是青壮年,大多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据秦皇岛老来福养老院、石家庄金太阳老年公寓、衡水市幸福园托老所等单位反映,每年养老护理员的流失率大约在40%左右。养老院普遍存在护理员难招收,留不住,流失率高的问题。

2、养老护理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从走访的养老机构看,养老护理员大都是50、40人员,30岁以下的寥寥无几。沧州市运河区中心敬老院,有50多名护理员,50岁以上的占90%以上,最年轻是45岁。衡水市幸福园托老所,24个护理员,年龄全在40岁到50岁以上。另据河北省老年产业协会2014年培训的86名养老护理员情况分析看,40到50岁以上的就有78人,20至30岁的仅8人。可见护理员队伍中年轻人严重缺少,护理员年龄普遍偏大。

从文化素质方面看,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据河北省老年产业协会培训的86名养老护理员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11人,多为养老机构管理人员;中专学历是4人,高中学历28人,初中学历32人,小学学历占9人,还有两个文盲。从张家口春雷养老院、唐山福星老年公寓、沧州万盛老年公寓等较好的养老机构看,养老护理员中具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85%左右。

3、护理员专业技能水平亟待提高

根据民政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社会福利社会化要达到‚五化‛的要求,其中之一是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包括专业化的医生、护士和护理员。我省老年护理目前尚处

在起步阶段,当今大多数养老机构的护理,尚不属真正意义上的老年护理,而我国老年护理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老年护理教育模式尚处在模仿、借鉴阶段。老年护理专科护士几乎是一项空白……‛。

据调研情况看,除张家口春雷养老院、唐山福星养老院、石家庄市老年公寓、衡水友力养老服务中心等几个养老机构大多数护理员经过培训外,在极个别的几个养老机构中,拿到初级证的养老护理员占50%,一般的养老机构只占20%左右。甚至有的养老院没有一个护理员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省中高级护理员为数很少,具有技师资格的仅有5人。护理员专业水平较差,职业技能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河北省老年产业协会参加培训的养老护理员,培训前,大部分学员没有系统的护理技能,就连血压计使用以及心肺复苏抢救技能都不能按标准完成。多少年来,单靠传统的手段护理老人,存在许多不安全隐患。从这方面看,严重影响了养老护理工作标准的落实,阻碍着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4、劳动艰苦、责任重大,待遇低,地位低。

养老院中一半以上是半自理和失能老人。大多养老院实行倒班制,养老护理员有24小时一倒、有12小时一倒,少数是8小时工作制。他们不分昼夜,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对老人进行饮食、排泄、睡眠、清洁、用药、甚至遗体照料,还要进行娱乐活动和康复护理,工作又脏又累又艰苦。他们整天面对的是行将就木的老人,面对的是病痛和死亡,心态受到极大的压抑。还担有一份

风险。一旦老人发生意外,大多不被家属理解,便遭到横加指责,遭受经济损失。例如,沧州市运河区中心敬老院院长介绍,曾有一位老人自己不小心造成脚踝处骨折,家属不问青红皂白,对护理员横加指责,索要3万元赔偿。

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在公办养老机构的护理员是在编人员,工资水准基本与相应的技能工种相同。多数民营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都是临时工,底薪很低,约在1000元/月左右。在此基础上,多照顾一个老人加50—200元不等。又因养老护理员具有临时性、随意性,流动性大的特点,大多没有三险一金,从根本上不确定劳动合同关系,养老护理员的合法权益不能全面得到保障。

养老护理员把别人的父母当亲人来伺候, 照顾的是一个老人, 减轻的是一个家庭的负担,解决的是社会问题。他们的工作平凡而又伟大, 理应得到社会尊重。然而, 社会对这一职业普遍存有偏见,甚至多有歧视。很多护理员也认为低人一等,不愿对外讲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这也是养老护理员招不来,留不住的原因所在。

5、培训经费不到位,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难落实 在提高养老护理员专业技能方面,正规培训是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中明确要求,从福利基金中拿出一定资金进行护理员培训。民政部要求对养老护理员实行免费培训,政府购买服务,还在全国各省市建起了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贵州、甘肃、宁夏、安徽、山东、天津、北京、西藏等省、市、自治区

政府从福利彩票基金中拨出专项培训经费,借助培训基地这一平台,培训了大批养老护理员,许多通过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有力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但是我省的培训经费渠道不畅。民政部于2014年6月28日在河北省老年产业协会设立了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并予以挂牌。同时,该基地举办了首期河北省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培训班,120人参加。面对护理员的强烈要求和繁重的培训任务,河北省老年产业协会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从省会四家大型医院聘请护理专家、学者20多名,作为师资。准备了教材,组织了备课;做了大量筹备工作,于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举办了省会86名养老护理员培训班,74人通过鉴定取得初级资格证书,在社会引起良好反映。从筹备到办班,花去近30万元,都是协会会员单位垫资。协会多次申请经费却无着落。协会试图走人社部门对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之路,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但人社部门对于民政部在协会设立的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却不予认可。协会只好停止办班。张家口市民政局、人社局和老龄办联合委托春雷养老院分别于2014年6、7、8月份联合举办了三期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共培训120多人,至今没有落实经费,培训工作予以搁浅。资金渠道不畅,部门间协调不力,是阻碍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的主要瓶颈。

另外,人社部门确定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四类人员免费培训,要求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必须连续上够200个课时。培训一名并通过鉴定取得资格证,给予的培训费才600元—800元。我们走访的培训机构,一致认为,这一规定,操作性和实际性有待考虑。对于招收社会闲散人员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

非常困难;对于在岗养老护理员,都渴望学习技能专业,但他们有固定的护理对象,一个萝卜一个坑,又因养老机构本来就人手不够,拿出连续25天脱岗送养老护理员参加培训,实在不现实。加上培训经费少的可怜,不少人社部门批准的培训输出基地,开展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我省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鉴定工作至今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如不尽快解决培训经费渠道不畅、培训经费严重不足问题,要实现2020年养老护理员全部持证上岗制度,将是一句空话。

三、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我省十分繁重的养老服务工作,从培育和发展适应需要的养老护理员队伍为出发点,以‚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为基本思路,搜集整理的建议和意见主要是:

(一)加强宣传,营造尊重和崇尚养老护理员职业的氛围 养老服务是社会非常需要的新兴产业,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服务必不可少的主要力量。首先应倡导人们摒弃职业贵贱之分的观念,打破传统的职业歧视,重新认识养老护理员职业的内涵:养老护理是一项知识及技能相结合的职业工种。她们‚帮天下儿女尽孝,为党和政府分忧‛,传承着我国‚大爱、大孝‛的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脏累繁杂且平凡而高尚。没有他们的辛勤细心的工作,就没有千千万万老人的幸福晚年。应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养老护理员的职业特点,弘扬他们的职业精神,宣传优秀养老护理员的先进事迹,消除那些做养老护理工作就是卑微低下的封建落后观念。引导人们逐渐认可并尊重养老护理员,最终使养老护理员拥有职业荣誉感。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尊重崇尚养老护理员 的氛围。激励现有员工踏踏实实的工作,以服务老人为荣,吸引更多的青年专业人员进入养老护理行业。

(二)采取多种途径, 培养和发展养老护理员队伍

目前我省养老护理员的数量和技能与现代社会的养老需求远远不符,恰恰她们是当今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社会所急需的必备的人才。在我省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中,应把对养老护理员培育、发展、提高列入其中,加紧实施。

1、应尽快有计划地在有关大专院校设立养老护理专业;在各级职业院校、劳动技校开辟养老护理技能课程。在三、五年内,培养一批老年康复、护理、保健、营养、心理等方面专业的人才,吸纳充实到养老护理员队伍中。

2、把招收养老护理员与实施下岗再就业工程和大学生就业工程有机结合,让下岗职工投入到养老护理事业中寻找职业归宿,重新焕发职业活力;将难就业的大学生引导到养老服务事业中,借助多方力量,做大做强养老护理员队伍。石家庄市政府2014年把养老护理员列为20个骨干专业之一,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3、鼓励借助网络,建立随叫随到的养老服务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培育养老护理市场,解决社区、家庭养老护理员缺位问题。

(三)提高福利待遇, 实现公平公正

养老护理员待遇低,与付出不成正比,有失公平公正,这是制约我省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根本问题。试想如果这个行业的员工能像殡葬行业从业人员那样有一个理想的待遇,即使再脏再累也会有人进入这个行业,也会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事业的投入,但对养老机构的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各级政府要从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出发,把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养老护理工作的关注和投入,促进养老护理人员收入的增长。我们建议采取市场调剂和政府扶持的办法,参照其他相应工种,解决养老护理人员的护理收入问题。在政策层面解决如下问题:

1、给予保险补贴。对长期在护理岗位工作的,要签订劳动合同。政府、养老机构、个人三位一体确立养老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险体系。这要作为刚性要求,必须落实,使养老护理员有归属感。

2、应把养老护理员纳入政府设立的公益岗位。享受像城市环卫工人一样的公益补贴;应将养老护理员列入特殊工种,给予适当补贴。以体现养老护理员的特殊地位,提高护理员待遇,减轻养老机构的经济负担。

3、分级次给予补贴。对目前已经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应分级次给予补贴,费用应由政府和机构分别承担,激发养老护理员学习和上进的热情。

4、规范养老机构用人制度和养老护理员薪酬制度。养老机构根据养老护理的特性,可建立长期工、临时工、钟点工不同薪酬制的人才库,随时补缺,保证养老机构正常运转。同时应建立正常的加薪机制,养老护理员薪酬不应低于城镇就业人员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实现公平公正的按劳取酬合理分配原则。

(四)加强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要切实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化养老服务需求的养老护理员队伍,加强正规培训是重要手段之一。国家要求到2020年,养老护理员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全面实现持证上岗。从养老护理员和培训机构现状看,的确面临严峻挑战,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下大力气抓紧抓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刻不容缓。建议:

1、认真落实省政府一号文件精神,下大力气抓好省、市、县分级培训养老护理员工作。省相关协会,切实开展好中级及以上护理员的培训。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给予支持和帮助。市、县要承担起初级护理员的培训工作,合理下达培训任务,适时检查验收,敦促培训机构确保完成培训任务;同时还应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新建一批有能力承担培训任务的组织,以适应繁重的培训需要。

2、民政部门、人社部门应协调联动,对培训机构实施统一标准,互为认可,建立强大的培训阵容;

3、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扶持力度,对那些培训工作开展较好的机构要重点扶持,加强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引领全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4、财政、民政、人社部门应统一研究,制定我省培训标准,加大落实力度,确保培训工作正常进行。不能单靠人社部门对四类人员技能培训给予的培训补贴,民政部门在从福利基金中拨付养老服务经费时,应列出一定比例的培训经费,适度达到培训所需的标准。据了解,民政部培训护理员按每人每天300元标准执行。其他省份如贵州、甘肃、宁夏、内蒙古等也参照执行。希望

我省能够参照此标准解决培训经费问题。

5、为全面实施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政府应该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另外应该制定养老机构的人才配备标准,确定不同职级的配臵比例,在一定时期内养老机构要按照初中高级护理员相应比例合理配臵,到2020年全部实现持证上岗并实现队伍结构层次化、服务现代化。

(五)加强监管,推动养老护理员队伍健康发展

湖北省养老现状 篇2

关键词:生态养老,产业发展,湖北省

1 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现状

湖北省1998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省统计局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截至2013年底, 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936万, 占总人口的16.05%, 高于全国1.15%。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92.22万人, 比2012年增加25.08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21%, 比上年的9.81%提高0.40%, 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09%提高了1.12%。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的加快,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凸显。

2 湖北省政府政策的支持

201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城乡建设“现代生态养老实验区项目”落户上海通州区二甲镇, 是国内国际开始合作探索大型生态养老模式的强烈信号。自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发[2013]35号“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 国务院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在短短的一年内, 又先后出台了67个支持和鼓励发展养老产业的相关配套文件, 并将“养老”从“养老事业”提升到“养老产业”的发展层面上来。2014年8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部署推进生态环保养老服务等重大工程建设。依托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养老产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要举措, 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始布局、启动养老产业项目。

湖北省也将发展生态养老产业列于“十三五”规划中, 省委、省政府责成相关部门成立专班, 研究湖北省发展生态养老产业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及途径, 最终将生态养老纳入全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湖北省可以借社会转型机遇, 充分依托现有生态与资源优势, 尽快提出建设“生态养老城市”的目标, 争取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与大力支持, 将湖北省打造成我国最大的生态养老城市, 做成中国乃至国际上的低碳示范地区。

3 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3.1 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3.1.1 按兴办时间划分

2000年之前开办的养老院大多属于国营机构盈利性质, 2000之后开始逐步有民营机构及社会团体开始加入养老产业的大军中, 生态养老产业主要集中在2010年之后。目前, 湖北省注册养老机构697家, 由于有些养老机构资料不完整、记录不清晰, 故刷选200家信息完整的养老机构对位研究对象。按兴办时间划分成四档:2000年以前、2001-2005、2006-2010、2011-2015。以下是兴办时间的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3.1.2按地域分布与机构性质划分

湖北省下辖地区的11个地级市、1个副省级市、1个自治州、3个直管市、1个林区。目前, 已注册796家养机构。其中国营机构697家, 民营机构96家, 社会团体2家, 其他类型1家, 省内生态养老产业大多属于民营机构经营。以下是湖北省已注册养老机构的具体分布。见表1。

3.2 生态养老模式类型

根据湖北省拥有的旅游资源与生态特色, 省内生态养老产业模式主要分为4种:生态养老休闲农庄、生态养老旅游度假区、生态养老社区和候鸟式生态养老公寓。

3.2.1高端养老社区

高端养老社区是一种以会员制为形式、融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一体的全新养老模式, 以高起点、全方位、多功能、专业化和国际化为特色, 以产业融合为手段, 为老年群体打造一个高端综合社区。该模式具有高质高价的特点, 属于高档养老地产项目, 为老年群体及其子女提供居住、生活和医疗等服务。项目的物业都具有独立产权, 可采取产权分割的方式, 对养老公寓的产权进行出租或出售, 租赁者可以拥有公寓一定时段的使用权, 而购买者可拥有公寓的永久产权, 并可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转让和继承。

3.2.2 候鸟式养老公寓

候鸟式养老公寓是一种将养老和分时度假酒店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即分时度假养老模式。该模式主要以分时度假酒店产权出售为手段, 将酒店产权分为不同时段出售给购买人, 购买人购买后只拥有公寓的使用权, 购买价格一般比较便宜, 可为老年群体提供季节性的旅游养老和度假休闲服务。候鸟式养老公寓开发形式灵活, 可以全新建设, 产权归开发商所有;也可以在现有建筑上改建, 产权归原有物业业主所有, 管理公司只有经营权。该类型公寓一般可以在全国不同城市之间进行异地置换。

3.2.3 养老休闲农庄

养老休闲农庄是一种将养老和农家乐旅游相结合的全新养老模式, 是在原有特色渔村、客栈建筑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农家乐养老设施, 为老年群体提供农业耕种、农家餐饮和农家住宿等农家乐体验服务。该类设施具有建设成本较低、节约土地等资源、项目开发相对容易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项目多在原有建筑上进行改造, 投资相对较少;农庄房屋的产权仍归农民所有, 部分服务设施可由农民经营, 其余房间若干年内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归公司所有, 期满后则归还农民。

3.2.4 养老旅游度假区

养老旅游度假区是一种将养老和度假旅游完美结合的全新养老模式。该模式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和高档化的服务设施, 在满足高档养老需求的前提下, 突出旅游度假的功能。该模式采用统一经营的模式, 为老年群体提供全包式的服务, 是高性价比的度假养老产品。养老旅游度假区一般结合旅游度假村等项目进行建设, 但项目建设投资相对较大, 价格相对较高。开发商从土地二级市场获得土地使用权, 开发相关物业, 拥有度假区建筑的产权, 且可以将部分物业产权分割出售, 如将别墅、公寓和商品房产权出售给消费者。

3.3 典型生态养老产业

近年来, 湖北省依托自身的生态优势、地理环境及便利的交通条件, 将生态养老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 湖北省各下辖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典型生态养老产业, 结合前面定义的四种生态养老产业模式对典型养老产业进行罗列。见表2。

4 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的问题

截至2015年, 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登记注册养老机构达23 907家。湖北省有效登记机构是796家, 湖北省养老产业在机构设置和产业发展上比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更有优势, 但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 湖北省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出现供过于求, 机构运营入不敷出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4点。

4.1 群众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受传统中华民族观念和现有经济发展状况影响, 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史中早已根深蒂固, 在调查走访中, 大多数人仍然会坚持选择家庭养老。子女担负着养老的主要责任和经济压力。对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赡养, 90%以上还是靠家庭来承担, 面对现有相对高额的养老机构收费, 人们参与社会化养老的积极性不高。在传统观念上, 作为老人一方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 子孙膝下、其乐融融, 不习惯也不愿走出家门进入专业的养老机构;作为子女一方因怕背“不孝之名”而不同意将老人送入养老机构, 另一方面也不放心将老人独自留在养老机构。

4.2 产业发展不够稳定

2010年之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生态养老产业主要是以民办私营机构居多, 在调查走访过程中人们对民办养老机构存在诸多偏见。经营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得不到保障, 武汉市江夏区某养老院存在产权纠纷开业一年半之后歇业, 入住的老人被迫搬离养老院;同一区另一家私营小型生态养老公寓因营业执照不合法, 非法营业半年后停业, 入住老人与业主方存在诸多经济上得纠纷。另外, 相比政府公立性养老产业, 民办生态养老机构收费相对较高, 据调查统计武汉市周边生态养老社区收费平均标准3 500元/月, 对普通家庭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特别是对农村赡养老人负担太重。据统计武汉市蔡甸区、江夏区等大型生态养老基地入住率不到40%, 而周边附近村民几乎不会选择社会养老模式。

4.3 养老管理体制滞后

生态养老服务业发展涉及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诸多环节。目前, 管理体制尚没有完全理顺, 不少政府管理部门认为养老服务业应该属于公办性质, 政府管理者的角色比较浓厚, 缺乏服务意识,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面临尴尬局面。国家对养老服务机构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也成为一纸空文, 并没有进行落实。这一点对于民办养老机构来讲带来更显著的经济压力。养老管理体制的落后,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降低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不利于民办机构的发展壮大, 严重制约了湖北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4.4 养老产业市场化运作问题

湖北省养老产业发展研究 篇3

摘 要 现代社会对老龄化有着一定程度的恐惧,事实上衰老是个体生命的必经过程,在不同的社会生产背景下养老都是必须的安排,每个时期养老形式有所差别。现代社会不应将养老视为负担,而应以养老需求为中心,发展养老产业,以养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作出养老安排的同时,使养老成为推动经济的正能量。文章在分析湖北省养老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湖北省养老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湖北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老龄化 湖北省 养老产业

引言

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提出“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国务院2011年颁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显示了中央对养老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支持态度。老龄化是目前中国无法避免的社会问题,合理有效地进行养老安排,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历来就有“九省通衢”的称号,贯穿东西,连接南北,既可以作为东部地区发展的经济腹地,又可以以自身发展带动周边,因此,选择有效的老龄化应对措施,对发挥湖北省中部枢纽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湖北省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值得关注。

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1865年法国第一个成为老龄型国家后,国外学者就展开了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联合国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关注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持续发表了多篇相关报告,以使各国了解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国内学者对老龄化问题持续关注,杨宗传(2000)对居家养老进行了探讨,朱青(2002)从财政税收的视角分析了现收现付制的可行性,王德文等(2004)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姜向群(2008)论证人口老龄化可能给养老保险带来的影响,刘昌平(2011)指出养老产业的定义,杨博维等(2013)探索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

一、湖北省老龄化及现行养老安排困局

(一)湖北省老龄化现状

总的来说,湖北省老龄化呈现出老龄化人口呈现出数量上老龄人口规模大、进程上老龄化速度快、结构上区域差异化的特点。根据联合国划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意味着该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的统计,湖北省以5723万的常住人口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九,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9.1%,比全国高出0.2个百分点。从地区分布上看,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见图1)。农村老龄化较城镇更严重。

(二)湖北省养老现存问题

就全国而言,老龄化速度快、结构变化时间短、未富先老,养老安排仓促,动力不足,湖北省也不例外,湖北省现行养老安排出现困局主要表现为政府养老负担沉重、社会养老资源有限和养老资源规划零散。湖北省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2.2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相对于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政府的养老工作财富不足,而社会养老工作发展滞后。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2010年末参保退休人员的增长比例为10%,而年末参保职工人数增长的比例仅为7%,缺口大,政府负担重。

湖北省老龄办2013年《湖北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与对策》指出:湖北省农村老龄化情况较城市而言更加严重,2010—2035年之间,农村老龄化比重始终高于城镇3—6个百分点,但是湖北省城市养老资源却远远多于农村。郭义友、沈昭才、田莹(2008)指出,根据对除武汉市以外的11个地级城市的调查发现,湖北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城乡分布不均衡,88.4%处于城市地区,11.6%处于农村地区。

二、湖北省养老产业发展必要性和可能性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多,老龄化的加剧和现行养老安排的困境要求湖北省在养老安排上急需进行改革,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就湖北省的情况而言,老龄人口规模大、速度快,意味着养老需求大,高龄老人对医疗护理需求增多,以护工需求为例,根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湖北省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在院人数中,不能自理的人数占总在院人数的比重为9.86%,在湖北省老龄化速度加快的背景之下,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的比重增加,对护工的需求成上升趋势,概括而言,现代社会老龄群体的养老需求为资金、产品和服务三个方面,而这些恰恰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础。

养老产业是专门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而提供设施、服务和商品的综合性产业,是一个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影响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包括养老住宅市场、养老服务市场、养老用品市场三大主体,其中每个主体下又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包括养老服务市场、老年护理服务市场、老年卫生保健市场、老年日常生活用品市场、老年住宅市场、老年金融市场、老年保险市场、老年文化市场、老年教育市场和老年咨询服务市场在内的十大市场。

养老产业是从单一地以养老而养老向以养老促发展的转变,以养老需求为中心,养老产业将与养老需求有关的子市场紧密联合起来,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了市场的力量,减轻了养老事业对政府财政的依赖,为养老提供了动力,缓解了养老投入不足的问题和政府的养老压力,带动各项产业发展,使养老从社会负担转化为正动力。

实际上,湖北省养老产业中的细分市场里,有些市场早前就做出尝试,当前最活跃的是养老住宅市场,如2011年合众人寿投资蔡甸养老社区。老年保健品市场也有所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老年保健以滋补品和药酒为主,到90年代初,保健品市场非常活跃,红桃K、劲酒等品牌熟为人知。

三、政策建议

(一)发展重点领域,满足基本养老需求

尽管养老产业包含多种产业及细分市场,但是发展包括老年住宅、老年护理和老年保险在内的重点领域,使得老人有地可居、有钱可买、有人可照料,是养老产业发展的重点。发展老年住宅,扩大市场供给,缓解床位不足的压力;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自理能力减退,特别是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数量大,发展老年护理,进行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上岗,既是满足老年需求的举措,也是增加社会就业的推动力;老年保险则是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发展。

(二)落实优惠政策,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养老产业的发展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的力量,如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落实对包括民办养老机构等养老服务相关产业的优惠政策,减轻税费负担,减少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阻力,结合社会资源,增加社会投入,减轻政府压力。

(三)加大信息交流,构建信息管理平台

发展养老产业,需要提供完善的养老产品及服务来满足当前的养老需求,但是对应于每个老人个体,其需求有着差异性,做好老人的信息整理工作,建立每个老年人的信息档案库,如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健康情况等,信息搜集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整理并整合,从而节约养老机构信息成本。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处理,针对性地对老人提出建议,满足其需求,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朱青.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联合调研组.湖北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与对策.湖北省老龄办.2013.

[3]郭义友,沈昭才,田莹.湖北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现状、问题与政策需求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老龄工作年鉴.2008-2009.

湖北省养老现状 篇4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根据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湖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养老服务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初步建立了以老年人基本权益保障、老年人社会福利、老年人社会救助和社会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法规体系。多元投入机制初步形成,有力促进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养老服务机构不断增加。大力实施农村“福星工程”和公办城市社会福利机构项目建设。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截至2010年12月,全省城乡福利机构达到2394个,床位21.2万张。三是居家养老服务逐步拓展。在1660个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的基础上,共建立656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服务内容逐步向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方面延伸。四是养老服务惠及范围日益扩大。城乡“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基本实现了自愿条件下集中供养。在重点保障“三无”老人、孤老优抚对象以及低收入高龄、空巢、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同时,逐步为其他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虽然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来仍然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养老服务新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养老设施总量不够,养老床位缺口大,社区养老设施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普遍比较简陋,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大多功能单一,难以满足服务需求;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办养老机构所占比例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行业监管有待加强;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

(二)发展形势。

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确立了“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列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客观需要。我省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发展,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等特征日益明显。我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797.4万,占总人口的13.93%,高于全国0.67个百分点。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80.67万,占老年人口的10.12%。预计到2015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994.22万,8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110万左右,城乡老龄问题更加突出。人口老龄化不仅影响劳动力结构,加重养老负担,而且会对全省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广大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当务之急。随着我省家庭日趋小型化、空巢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需要照料的高龄、空巢、独居、失能半失能等老年人越来越多,养老服务供给压力日益加大,迫切需要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当前,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我省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具备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与我省人口老龄化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各级政府要对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统筹考虑、整体规划。省级制定全省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标准,对重点领域给予必要支持;地方制定本地规划,负责规划的实施,承担建设任务,落实优惠政策,推动形成基层网络,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主导责任,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城乡自治组织、专业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有序竞争、合作共赢。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本地实际,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安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居家服务为导向,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完善不同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功能,优先解决好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群体养老服务问题。

4.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按照管办分离、政事政企分开的原则,统筹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登记和监管,规范养老服务市场。完善养老服务的投入机制、服务规范、建设标准、评价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培养壮大养老服务专业队伍,促进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三、功能定位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面向所有老年人,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探索建立专项补贴制度,鼓励他们配置必要的康复辅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社区养老服务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在城市,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养老设施网点,开展日间照料服务,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在农村,一方面以乡镇福利院为基础,增加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为留守老人及其他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送餐等服务;另一方面,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充分利用闲置富余房产,建立农村互助照料活动中心,成立老年人互助协会,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机构养老服务主要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重点具备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功能。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有条件的还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一)总体目标。

四、目标和任务

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力争机构养老和社区日间照料床位新建和改扩建17万张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大部分床位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二)主要任务。

1.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网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项目支持、政策优惠等扶持措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不断开发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2.开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方便适用、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要求,充分整合利用社区现有资源,采取新建、扩建、改建、购买、置换等方式,建设一批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站,使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

3.加快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依托现有乡镇福利院,继续实施“霞光计划”,改建、扩建、新建乡镇福利院500所,完善生活配套、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扩大供养规模。在确保农村五保对象自愿集中供养的基础上,拓展服务范围,逐步实现乡镇福利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选择在留守老人较多、居住相对集中、新农村建设基础好的建制村或自然村,动员热心公益事业的农村中心户及其他爱心人士提供闲置富余房屋,或利用村委会闲置房屋、村办学校厂房等进行改造,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力争覆盖50%以上的农村社区。

4.加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推进以收养“三无”老人、孤老优抚对象以及低收入的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为主的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县级层面至少建有1所以供养城镇“三无”老人为主,兼顾为残疾人、孤残儿童等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地级及以上层面至少建有1所专门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兼顾养老护理员培训实训的示范性老年养护机构。省级层面建设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

5.发展社会办养老服务业。通过规范投资准入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制定完善扶持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落实好有关税收及用水、用电、用气等现有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补贴制度,促进社会办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6.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掌握养老服务发展状况、服务资源和工作动态,提高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采取社区服务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呼叫系统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为社会养老服务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7.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养老服务培训工作制度,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训工作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养老护理工作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实现持证上岗。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机制,鼓励护士专科学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不断优化队伍结构。积极倡导志愿者服务,探索建立志愿者注册、培训和服务评估制度,形成专业人员引领志愿者的联动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增强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考核范围,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编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要建立由民政、发展改革、老龄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要制定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完善准入、监管、退出和评估机制,加强指导、督导和考核,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制定完善政策。建立政府供养、高龄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供养机制,确保城乡“三无”老人自愿条件下全部集中供养,不断完善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对百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补贴;对80岁以上老人全面建立高龄补贴制度。逐步建立政府为低收入的高龄、空巢、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完善落实规划、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扶持政策。支持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和福利彩票公益金对基本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在继续争取中央增加对我省投入的同时,省级彩票公益金对各地养老设施建设给予补助。属于非基本养老服务范围的,要通过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慈善事业来解决。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和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拓展社会养老服务市场化融资渠道,采取直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

(四)完善运行机制。公办养老机构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建立责任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建立养老服务招标制度,鼓励有条件或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实施公建民营,鼓励将居家养老服务和日间照料服务项目择优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来运营。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遵循市场规律,自负盈亏,支持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各地可根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湖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省老龄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十一五”时期,我省老龄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全省老龄工作体系基本建立,老龄事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老年医疗卫生基本条件得到改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老年优待政策得到普遍落实,老年福利、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老年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形成。广大老年群众坚持老有所为,积极参与我省经济社会建设和公益活动,在促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老年群众,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进步,取得了显著成就,为老龄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中,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公益性老龄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老龄服务市场发育不全、供给不足,老年社会管理工作相对薄弱,侵犯老年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人口比重将由增加到

万增加到,平均每年递增

万,平均每年增加万;老年

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未来20年,我省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省老年人口规模将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利用当前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抚养比较低的有利时机,着力解决老龄工作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打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人口老龄化新形势,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老龄战略规划体系、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龄服务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和老年群众工作体系,服务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主要发展目标。

——建立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体系基本框架,制定实施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实现全省老年人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

——健全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普遍建立健康档案。

——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

——全面推行城乡建设涉老工程技术标准规范、无障碍设施改造和新建小区老龄设施配套建设规划标准。

——增加老年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活动设施,进一步扩大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办学规模。

——加强老年社会管理工作。各地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80%以上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对象,基层老年协会覆盖面达到80%以上,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老年人口的10%以上。

(三)基本原则。

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确立老龄事业在改革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从我省的基本省情出发,把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长期挑战紧密联系,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和法规制度建设,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发展老龄服务业。加强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老龄事业发展。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着力巩固家庭养老地位,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统筹协调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充分考虑农村与城市的差异、兼顾重点与均衡的关系,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资源配置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和群众的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开展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

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相结合。广泛开展孝亲敬老道德教育,加强老龄法制工作,为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

三、主要任务

(一)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加大基金征缴力度。建立随工资增长、物价上涨等因素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的正常机制,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城乡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

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保障水平,减轻老年参保人员的医疗费负担。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农村老年人了解、掌握相关政策,积极、主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新农合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全面推进门诊统筹。做好五保老人、特困老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工作,确保参合率达到100%。

加大老年社会救助力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城乡低保对象中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核定其享受的低保标准时予以适当照顾。建立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标准增长机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时调整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对象供养标准。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老年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贫困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保障因灾因病等导致生活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发展适度普惠型老年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优待办法,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照顾和优先、优待服务,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水平。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对百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补贴;对80岁以上老人全面建立高龄补贴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放宽高龄补贴年龄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二)老年医疗卫生保健。

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和队伍建设。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各地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加强老年病医院、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应当设立老年病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老年人医疗、护理、卫生保健、健康监测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康复护理服务,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开展老年人卫生服务的能力。加强社区老年卫生工作,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

开展老年疾病预防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每两年为老年人进行1次健康检查,对百岁以上老人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组织老年人定期进行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开展体格检查,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因素,促进老年疾病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开展老年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做好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

发展老年保健事业。广泛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普及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运动健身和心理健康意识,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注重老年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提供疾病预防、心理健康、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服务,重点关注高龄、空巢、患病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鼓励为老年人家庭成员提供专项培训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精神关爱和心理支持作用。老年性痴呆、抑郁等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率达到40%。

(三)老年家庭建设。

改善老年人居住条件。引导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推动和扶持老年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完善老年人口户籍迁移管理政策,为老年人随赡养人迁徙提供条件。健全家庭养老保障和照料服务扶持政策,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落实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奖励政策,建立奖励扶助金动态调整机制。各地对“三无”对象、“五保”对象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给予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在安排有关生活补助资金时给予适当照顾。

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强化尊老敬老道德建设,提倡亲情互助,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努力建设老年温馨家庭,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幸福指数。

(四)老龄服务建设。

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提倡老年人居家养老。“十二五”期间,全省各市(州)、县(市、区)要依托福利中心,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信息平台;城市街道、社区要基本建立多形式、全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农村要依托福利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站),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籍等服务。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积极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实现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救援等方面延伸。切实关心农村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重点抓好空巢老人生活上的照顾、身体上的医护和精神上的安慰,让他们安享晚年。

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纳入小区配套建设规划。本着就近、就便和实用的原则,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

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筹资力度,推进集供养、养护、医护为一体的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养老机构运营机制改革与完善,探索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行管理。“十二五”期间,新增各类养老床位10万张,全省养老床位总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3%。全省“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稳定在60%以上。

优先发展护理康复服务。在规划、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加强老年护理院和康复医疗机构建设。政府重点投资兴建和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功能的养老机构。根据《护理院基本标准》加强规范管理。各市(州、直管市),至少要有一所专业性养老护理机构。研究探索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鼓励、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

切实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监管。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服务人员岗位职责,加强技能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建立养老机构准入、退出与监管制度,做好养老机构登记注册和日常检查、监督管理工作。寄宿制养老机构等关系老年人安全和健康的重要场所,要列入消防安全和卫生许可制度重点管理范围。

(五)老年人生活环境。

加快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建设。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加强街道、社区“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通过新建和资源整合,缓解老年生活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人运动健身场所。

完善涉老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和实施监督制度。按照适应老龄化的要求,对现行老龄设施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规范进行全面梳理、审定、修订和完善,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加强技术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形成有效规范的约束机制。

加快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突出高龄和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环境的无障碍改造,推行无障碍进社区、进家庭。加快对居住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建筑物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无障碍改造步伐,方便老年人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机构等场所,无障碍率要达到100%。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机构,要制定改造计划,增补无障碍设施。积极推进城镇、农村地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十二五”期末实现城市道路、公共建筑无障碍率不低于70%,养老机构场所及老年人服务设施无障碍率不低于90%。

推动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创新老年型社会新思维,树立老年友好环境建设和家庭发展的新理念。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宜居社区试点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六)老龄产业发展。

完善老龄产业政策。各级政府要将老年服务产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落实引导和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信贷、投资等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老龄产业。针对老年人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着力培育老年服务龙头企业,打造老年服务产品知名品牌。

鼓励扶持开发老年产品。重视康复辅具、电子呼救等老年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引导企业生产满足老年人需求、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适用的老年用品。优先发展老年护理康复服务。拓展适合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特色护理、家庭服务、健身休养、文化娱乐、金融理财等服务项目。培育老年消费市场,举办老年产品展销会,促进流通,扩大销售。引导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和行为,促进老年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加强老年旅游服务工作。大力发展老年旅游业,推出适宜老年人的旅游线路和服务项目。完善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道路的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针对老年人旅游的导游讲解、线路安排等特色服务。规范老年人旅游服务市场秩序。

引导老龄产业健康发展。研究制定老年产品用品质量标准,加强老龄产业市场监督管理。发挥老龄产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信息服务和行业自律。疏通老龄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老年教育工作。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探索老年教育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加大对老年大学(学校)建设的财政投入,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老年教育,扩大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办学规模。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开展老年远程教育。发挥党支部、基层自治组织和老年群众组织的作用,做好新形势下老年思想教育工作。

加强老年文化工作。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鼓励创作老年题材的文艺作品,增加老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鼓励和支持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专栏,加大老年文化传播和老龄工作宣传力度。支持老年群众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老年体育健身工作。在城乡建设、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中,要安排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十二五”期末,各市(州)、县(市、区)要建立1—2个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要逐步建立老年文化活动室、老年健身活动场所。加强老年体育组织建设,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老年人达到50%以上。

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注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支持老年人以适当方式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活动。各类人才市场、人才中介机构要把老年人力资源纳入服务范围,搭建老年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服务平台。广泛开展“银龄行动”,鼓励广大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从事科学研究,开展科技咨询服务。重视发挥老年人在社区服务、关心下一代、调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探索“老有所为”的新形式,广泛开展老年志愿服务活动,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老年人口的10%以上。

(八)老年社会管理。

加强基层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众组织建设。各地要建立老龄工作委员会,城乡社区(村、居)要健全老龄工作机制。加强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成立老年协会的城镇社区达到95%以上,农村社区(行政村)达到80%以上。

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面向全体老年人开展服务,切实把为离退休老年人服务工作纳入社区服务范围。推进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为退休人员提供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十二五”期末,纳入社区管理服务的企业退休人员比例达到80%以上。

(九)老年人权益保障。

加强老龄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适时修订《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开展执法检查和普法教育,提高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化水平。

健全老年维权机制。弘扬孝亲敬老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代际和顺。在省、市、县设立老年法律援助中心,城镇社区设立老年人法律援助站和咨询电话,有条件的地区设立老年法庭。加强弱势老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把高龄、孤独、空巢、失能和行为能力不健全的老年人列为社会维权服务重点对象。加强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检查、监督,维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尊严,杜绝歧视、虐待老年人现象。

做好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拓展老年人维权法律援助渠道,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重点在涉及老年人医疗、保险、救助、赡养、住房、婚姻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加大对侵害老年人权益案件的处理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加强青少年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增加孝亲敬老教育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尊老敬老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十)老龄科研。

抓好重点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和完善为老服务提供理论、信息和技术支持。积极创造条件,依托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充分发挥老年学会、协会作用,建立省市老龄科学研究基地,开展区域性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工作,为制定老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加强老龄学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按照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领域,统筹部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做好人力资源支撑,服务老龄事业发展。

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老龄事业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老龄信息采集、分析数据平台,健全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监测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老龄问题,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将老龄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及时解决老龄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健全党政主导、老龄委协调、部门尽责、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大老龄工作格局。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在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工作思路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围绕涉老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老龄事业投入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老龄服务市场准入与日常监管、民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老龄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逐步完善政策法规制度,创新体制机制。

(三)建立多元长效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统筹安排老龄事业发展经费,切实保障老龄工作必需的经费开支。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主渠道作用,使事业经费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投入水平与经济增长相协调,逐年增加对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将老龄工作所需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根据老龄事业发展需要,增加福利彩票公益金、体育彩票公益金对老龄事业的投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慈善捐赠等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省、市(州)、县(市、区)都要制定与老龄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训规划。加强老年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加强普通高校老年管理与服务相关专业建设,加大老龄工作管理和服务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加强基层老龄工作者队伍建设,切实落实他们的生活待遇。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

(五)建立监督检查评估机制。

河北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全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民政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全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监督检查,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全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工作。

第五条 实施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二章 设立许可条件和程序

第六条 设立养老机构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办人应当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或者依法成立的组织。

(二)有规范的名称、住所、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

(三)有符合养老机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要求的基本生活用房、设施设备和活动场地;

(四)有符合《河北省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比例规定的服务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其中具有专业资质的技术和服务人员要占工作人员的50%以上;

(五)有与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资金;

(六)床位数在10张以上;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权限

(一)县、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

(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实施所辖区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委托市辖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实施许可。

(三)省人民政府投资兴办的发挥实训、示范功能的养老机构,可以到同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设立许可。

前款规定的许可事项,可以委托下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实施许可。

(四)外国的组织、个人独资或者与中国的组织、个人合资、合作设立养老机构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组织、个人以及华侨独资或者与内地(大陆)的组织、个人合资、合作设立养老机构的,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委托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实施许可。

法律、法规对投资者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 许可机关根据申请人筹建养老机构的需要和条件,在设立条件、提交材料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

第九条 申请设立养老机构,应向许可机关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设立申请书;

(二)《河北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申请表》,(三)申请人、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资格证明文件;

(四)符合登记规定韵机构名称、章程(合资、合作、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的养老机构章程中,应注明各个股东名称以及投入的资金数量、比例或所持股份)和管理制度;

(五)新建的出具建设单位的竣工验收合格证明,卫生防疫、环境保护部门的验收报告或者审查意见,以及公安消防部门出具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合格意见,或者消防备案凭证;租赁他人房屋的需要出具房屋租赁合同(利用已有房屋改扩建的要出具服务场所的产权证明),以及公安消防部门出具的消防验收合格意见,或者消防备案凭证;

(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的名单、身份证明、健康状况证明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七)资金来源证明文件、验资证明和资产评估报告(公办民营类等包含国有资产的养老机构,应列出国有资产明细表);

(八)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 许可机关应当自受理设立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文件、材料进行书面审查并实地查验。符合一条件的,许可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并颁发《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以下简称设立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许可机关应当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一条 养老机构应当取得许可并依法登记。未获得许可和依法登记前,养老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收住老年人。

第三章 许可管理

第十二条 设立许可证应当载明机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服务范围、有效期限等事项。

设立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设立许可证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民政部统一规定式样印制。第十三条 设立许可证有效期5年。设立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养老机构应当持设立许可证、登记证书副本、养老服务提供情况报告到原许可机关申请换发设立许可证。

许可机关应当根据被许可人的申请,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满前按照设立条件做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并出具《准予延续行政许可决定书》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并换发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逾期未做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第十四条 养老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到分支机构住所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申请设立许可手续。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对分支机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五条 兼老机构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服务范围的,应持有加盖养老机构公章和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签章的变更申请及相关材料到原许可机关办理变更手续。委托办理的,被委托人除提供变更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外,还应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要载明授权委托事项和权限)。

养老机构变更住所的,应当重新办理申请设立许可手续。

第十六条 养老机构自行解散,或者无法继续提供服务的,应当终止,并将设立许可证交回原许可机关,办理注销手续。终止服务的养老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算;公办民营类等包含国有资产的养老机构,应将国有资产部分退回。

第十七条 养老机构因分立、合并、改建、扩建等原因暂停服务的,或者因解散等原因终止服务的,应当向原许可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老年人安置方案,经批准后实施。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暂停或者终止服务。

第十八条 许可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信息管理制度,要将养老机构信息录入河北省养老信息系统,并及时公布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相关信息。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许可:

(一)许可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四)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养老机构准予许可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许可的其他情形。

许可机关发现养老机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

许可机关依法撤销许可后,应当告知相关登记管理机关。

第二十条 养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机关应当注销许可,并予以公告:

(一)设立许可证有效期满未延续的:(二)养老机构依法终止的;(三)许可证被依法撤销、撤回的;

(四)被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吊销登记证书的;

(五)因不可抗力导致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许可的其他情形。许可机关依法注销许可后,应当告知相关登记管理机关。

第二十一条 许可机关依法对养老机构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服务范围等设立许可证载明事项的变化情况通过书面检查或者实地查验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养老机构应当接受和配合监督检查。许可机关实施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和对有关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向许可机关举报,许可机关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养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变更、终止手续的;

(二)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转让设立许可证的。

第二十四条 未经许可设立养老机构的,由许可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许可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和监督检查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实施前设立的养老机构,符合本办法规定设立条件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许可手续。

本办法实施前设立的养老机构,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应当在2014年12月底前完成整改。

第二十七条 城乡社区日间照料和互助型养老场所等不适用本办法。

湖北省养老现状 篇6

(鄂劳社发〔2008〕60号)

各市、州、直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农业局: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农牧渔良种场改革的意见》(鄂办发〔2008〕27号)精神,为积极稳妥地开展国有农牧渔良种场职工养老保险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基本原则

按照“整体改制、统一纳入、属地管理、稳步推进”的原则,从2009年1月1日起,将全省国有农牧渔良种场及其职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农牧渔良种场内从事非农业生产的职工(以下称非农职工)按照当地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执行;从事农、牧、渔生产的职工(以下称农业职工),实行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参保办法。

二、管理体制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农牧渔良种场整体参加所在市、州、县的基本养老保险。

三、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

(一)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农牧渔良种场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

1、职工个人缴费。非农业职工以本人上月平均工资为基数、农业职工以本人上月平均收入为基数,按8%的比例按月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

非农职工本人上月平均工资低于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其缴费基数按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进行确定;高于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其缴费基数按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进行确定。

农业职工本人上月平均收入低于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40%的,其缴费基数按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进行确定;高于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40%的,据实核定,但最高不得超过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

2、单位缴费。农牧渔良种场以上所有参保职工工资(其中农业职工收入按不低于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确定)总额为基数,按20%的比例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上所有参保职工工资总额低于当年所有参保职工个人缴费基数之和的,按当年所有参保职工个人缴费基数之和确定。

(二)在核定、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时,应将农牧渔良种场作为整体进行核定、征缴。对农业职工,由农牧渔良种场按月、按季或按年统一代收代缴。

农牧渔良种场按政策规定为农业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应与农牧渔良种场租赁、承包等经营土地(水面)面积挂钩。对于土地(水面)被征用的,农牧渔良种场应从征用费中划出一部分专门用于缴纳养老保险费。

四、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补缴

原未参保的农牧渔良种场及其职工按本办法参保时,1996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应按我省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历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补缴;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应按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之和全额补缴。补缴所需费用由农牧渔良种场和职工个人按政策规定共同负担。非农职工的补缴基数按参保时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300%范围内选择,农业职工的补缴基数不得低于参保时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0%。如不按规定补缴养老保险费,则参保前的连续工龄一律不能视同缴费年限,其缴费年限从参保后实际缴费之日开始计算。

1995年12月31日前已退休的人员不补缴养老保险费;1996年1月1日至本办法实施前退休的人员,按上述规定补缴至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当月止。

五、个人账户的建立

农牧渔良种场和职工个人参保时,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每位参保职工建立一个个人账户。农牧渔良种场和职工个人按规定补缴后,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按规定为职工补记个人账户,并与参保后正常的个人账户合并计算。其个人账户规模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一致。

六、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计发

(一)参保前已退休的人员,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退休条件进行审核认定。对符合退休条件的原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已退休人员(以下称非农退休人员),其基本养老金应按有关政策规定并结合农牧渔良种场实际发放标准和当地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进行核定,同时,适当考虑与参保后新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衔接。对符合退休条件的原从事农业生产的已退休人员(以下称农业退休人员),其基本养老金可按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上工龄补贴和农垦企业农业退休人员参保后相应的养老金调整水平确定,其中:工龄补贴按1年连续工龄1元的标准发放。参保后,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按核定或确定的养老金标准纳入统筹支付并实行社会化发放。

(二)1995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参保后职工男年满60周岁、女性管理人员年满55周岁、女性生产人员年满50周岁,且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及以上退休时,其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为:

1、非农退休人员:

月基本养老金=月基础养老金+月过渡性养老金+月个人账户养老金

其中:

月基础养老金=[退休时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退休前历年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月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退休前历年平均缴费指数×1995年底前视同缴费年限×1.2%

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其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按1计算;计发月数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计发月数执行)。

2、农业退休人员:

月基本养老金=月基础养老金+月过渡性养老金+月个人账户养老金+补贴

其中:

月基础养老金=退休时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20%

月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所在市、州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1996年至退休前历年平均缴费指数×1995年底前视同缴费年限×1.2%

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20

补贴的计发标准,由各地根据农牧渔良种场参保前后新老退休人员待遇平稳过渡的原则,参照养老保险统筹所在地城镇企业退休人员综合性补贴标准的一定比例进行确定(有农垦企业的地方,应按农垦企业农业退休人员的补贴标准进行确定)。

(三)1996年1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退休时,缴费年限满15年的,其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为:

月基本养老金=月基础养老金+月个人账户养老金

其中:非农退休人员和农业退休人员的月基础养老金、月个人账户养老金,按本条第(二)款的办法计算。

(四)参保后的职工,在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或55周岁时,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不能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由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将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按缴费年限每满1年发给1个月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后,终止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如果农牧渔良种场和职工个人愿意,上述人员也可延长缴费年限至满15年后(延长的缴费年限最多不超过5年),再办理退休手续,按月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七、有关待遇规定

农牧渔良种场及其职工参保后,职工在退休前或退休后死亡,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尚未领取或未领完的,其余额中属于个人缴费部分,按照规定发给职工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

非农退休人员死亡后,分别按所在市、州上职工月平均工资3个月和10个月的标准一次性发给丧葬补助费和遗属抚恤金;农业退休人员死亡后,分别按所在市、州上职工月平均工资3个月和10个月标准的40%一次性发给丧葬补助费和遗属抚恤金。

八、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农牧渔良种场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要纳入财政专户,与其它养老保险基金统一管理,单独核算。

九、严格界定职工身份

(一)凡经过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办理了招收、录用、登记手续,或按国家政策规定从外单位调入、毕业分配、从部队转业或复员安置到农牧渔良种场工作的,应认定为农牧渔良种场职工。

(二)对户口在农牧渔良种场内的自然增长人员(即农牧渔良种场正式职工的子女或合法婚姻人员),且农牧渔良种场为其分配了土地或与农牧渔良种场所属企业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且本办法实施时仍在岗的,应认定为农牧渔良种场职工。

(三)1995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原农牧渔良种场职工、连续工龄满10年及以上、本文下发时已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且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未因非组织原因中止在农牧渔良种场生产或工作的人员,应认定为农牧渔良种场退休人员。

上述人员中,除农牧渔良种场行政管理、科研人员及按规定程序办理了手续并从事非农业生产的职工,可认定为非农职工外,其他职工均应认定为农业职工。

十、凡未经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办理过正式招收、录用或登记手续、但经农牧渔良种场办理了自主录用手续并签定了《劳动合同》的临时性用工、以及符合本办法参保条件而在本办法下发后至农牧渔良种场综合改革结束时仍未纳入的职工,参保时应按当地养老保险扩面办法执行。

所有仅签定了《土地承包合同》的承包土地人员、代管的农村生产队及未分配土地或未与农牧渔良种场所属企业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职工家属均不得纳入。

十一、本文下发后,各市、州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后报省劳动保障厅备案。本文下发前已参保的,目前可暂维持原参保办法不变。

十二、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国有农牧渔良种场及其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领导,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组织推动,严格执行各项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国有农牧渔良种场及其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作。

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湖 北 省 财 政 厅 湖 北 省 农 业 厅 二○○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湖北省养老现状 篇7

一、河北省邢台地区的养老现状

(一) 普遍人群尤其是农民对于社会养老保险的意识还较差。自身对社会养老认识不够, 不能够完全积极的投入。社会宣传力度不够, 以农村最为突出。邢台市社会养老保险享保率已经达到96%, 可见医疗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在各个地区展开, 但是制度并没有完全落地。

(二) 传统养老观念的存在, 靠儿女养老。根据我们到市民家中家访和对农村中的村民的了解, 80%以上的人认为, 靠儿女养老放第一位, 并没有认识到国家新政策的惠民重要性, 可见老龄化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矛盾正在显现出来。

(三) 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健全, 老年贫困问题明显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子女在面对自己的生活压力的同时对养老观念发生了改变。使得一些贫困而没有享受社会服务保障的老年人无法获得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不难看出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 尤其是农村, 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大大降低, 一个月甚至一年只有几百块钱的生活费, 这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四) 空巢家庭的出现, 使老年养老失去重心。社会在发展, 不难发现大量出现的空心村。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 2015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平均增长一千万左右。根据现在的统计, 我国的大中城市的空巢家庭率已达到70%。然而下一步带来的即将是老无所依, 要想“老有依”对我们来说恐怕又是一个难题。

(五) 务工难, 人们的收入普遍较低。城乡收入中有很多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收入远远大于农村, 城市基础设施较农村完善的多。

二、河北省邢台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新政策的实施

从2012年7月1日起, 邢台市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合并实施, 统称“邢台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旨在建立个人缴费、政府补贴, 实现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与家庭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结合, 从而实现老年基本生活的目标, 以此启动全覆盖制度。截至目前, 邢台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370.5万人, 其中享保人数高达75.37万人, 参保率突破97%, 享保率达到96%。加上2014年邢台市的退休养老金水平已经在不断提高。除此之外, 邢台市每个人也在享受着合作医疗, 为医疗保险提供更多的保障。紧接着, 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得以推广和落实。作为河北城市中的一份子, 邢台也在一步一个台阶的前进, 走向更好。

三、城乡养老保险实施的重要性

(一) 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社会的良好发展。养老保险的实行有助于劳动者的正常循环, 老年人退休享受退休金、社会福利, 年轻劳动力正常上岗就业, 保证社会工作结构的有效合理化。

(二) 实施养老保险制度, 有利于社会安全稳定。一方面, 城乡养老保险的制定与实施能够有效地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另一方面, 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长, 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大, 人数也逐渐增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对于在职工作者来说, 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使他们未来退休以后能够享受到退休福利, 增加安全感。只要人民生活稳定, 社会发展也就相对稳定。

(三) 进行养老保险制度, 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劳动者退休后获得的退休金, 与其在职劳动期间的工资收入、缴纳费用有直接关系, 这将大大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他们在职期间的工作效率。

四、城乡养老保险实施的制约因素和“绊脚石”

(一) 经济发展因素。经济作为制约养老发展的一块最大的绊脚石, 也是所有发展之源, 如果没有了经济, 一切的发展将成为无稽之谈。在现代化建设下, 不能只进行空想, 而是要把经济这棵大树种起来。

(二) 思想观念的不同。在城乡的发展中, 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思想观念的不统一, 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远远开放于农村居民。接受的教育程度方面也大有落差。自然而然的造成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的存在偏差。

(三) 政策因素及政府的宣传重视程度。以民为本, 以人文本, 实现惠民、惠农。要从不同的方面, 每一个层次“对症下药”, 解决好“三农”, 才是发展的根本。从而更好的落实各种新政策, 提高不同层次人民对于养老保险的认知能力, 才能更好的享受国家政府对于我们的支持。

五、铲除“绊脚石”, 完善落实城乡养老保险的建议

(一) 加强立法机制, 使“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子女养老也是现在家庭养老的一部分。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把我们抚养成人, 而长大后的子女却整天忙于自己的工作忽视了对父母的照顾, 父母的身心和精神上由此遇到了大击, 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的出现。父母由此变得孤独, 变得无依无靠, 失去了生活的动力, 作为儿女要多抽出时间陪同父母, 让他们暗香幸福的度过晚年生活。

(二) 加强养老知识的宣传和新政策的实施。让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人心, 人一旦变老便会有头脑赶不上年轻人的进度, 显然这会被企业所淘汰, 失去工作的老年人会失去基本的经济来源, 就会整天依赖退休金来过日子, 显然这退休金只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 随着人的衰老显然一些疾病也会随之而来, 一些老年人没有金钱去大医院去投医, 这时的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便会起很大的作用, 他会报销一部分的医疗费用, 所以要加大力度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及一系列新政策的普及,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惠民。尤其是老龄化严重的今天, 我们在面临老龄化问题上, 社会的福利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据调查, 我国有1000万70岁以上的老人, 其中有4万家福利机构, 这些福利机构可容纳83万多老年人, 老年人渴望去进入这些福利机构, 但是福利机构短缺使他们止步于福利院, 建立健全的福利制度让这些老年人安享晚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四) 加强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 从根本上遏制空巢家庭和空心村的出现, 从而促进我们邢台的和谐健康协调发展。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居住模式的改变、家庭规模的缩小, 最近10年来, 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社会在发展, 科技在进步, 人们生活经济条件也在提高, 与时带来的是更多的压力与现实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空巢家庭”的数量激增, 老年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 引起了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与探讨, 更加引起了青少年的思考。如今,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他们需要来自各阶层的关爱与支持。因此, 如何完善服务、提高服务层面, 保障农村老年人生活问题, 从而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是政府政府及社会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老龄化,老人,社会,养老制度,空巢家庭

参考文献

[1]邢台市人民政府,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意见[Z]2012.07.01

[2]赵桂玲, 周稳海.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9 (7)

湖北省养老现状 篇8

关键词:失地农民;多层次;养老保险

一、失地农民

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按照农民失地前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即失地前通过土地获得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重要程度,可将失地农民分为三类。

1、完全依赖型

农民的收入主要都是依靠土地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当失地后,意味着全部收入来源的终结,日常生产生活难以维持。

2、部分依赖型

土地收入占农民总收入中的一部分,与前一种相比,其重要程度要低于前者。这种类型的农民在失地后虽然生活质量也会显著下降,但是依然可以维持正常生活。

3、几乎不依赖型

这种农民在未失地前就不重视土地收入,土地收入仅占其总收入中很少的一部分。这种情形一般出现在已脱离土地,进城务工或在农村从事与土地无关的工作的农民中。失地对其造成的“创伤”几乎为零。

二、河北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现状

目前河北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可以分为:

1、精算型

其缴费标准为12R×[(1.025)m-1]/0.025×(1.025)m-1,其中R为养老金月领取标准,m为缴费年限。缴费年限规定为18年,对于男超过60岁,女超过55岁的参保人每超过一岁,缴费年限少一年但缴费年限最低是5年。参保人员享受养老金的待遇与缴费水平挂钩,分档次确定领取标准。养老金待遇应根据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变化而定,达到领取年龄时,年龄每相差一岁按缴费时的领取标准增加25%。该类型目前适用于石家庄,唐山,保定等8个城市。

2、低保型

其缴费标准为:筹资额=月缴纳养老保险费标准×缴费年限×12个月。缴费年限与精算型相同,但享受待遇为发放时当地城镇居民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可以根据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适时调整。该类型适用于秦皇岛市与廊坊市。

三、河北省失地农民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

1、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程度,保障宽度和运作深度

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是整个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基础,具有统筹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它的实施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也是后续商业养老保险实施和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和规范的前提。所以它的普及程度,实施力度和发展深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整个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力度是整个经济社会的航标和指示灯。政府给予更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不仅夯实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物质基础,同时有政府做支撑,也保证了整个体系运作的强制性与畅通性。同时,国家可以通过召集金融保险人士对该制度不断深入探讨与研究,不断深化发展,可以确实落实建立该体系的初衷。可以通过精确的模型分析,从量上对失地农民进行分类,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3、失地农民自身风险认知度和参保意识

失地农民对失地后导致收入来源减少而引起的养老问题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以及对养老保险作用的认识非常重要,若是期望未来生活稳定,有所保障,且认为可以通过购买保险转嫁风险以获得更高的效用,则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构建与推行是顺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倘若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程度低,不知道它是什么、可以干什么,或者知道,但觉得不可信,纵使养老保险有好处千种万种也无的放矢。

4、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成熟度与险种的多样化

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程度和险种的多样化可以丰富整个供给市场,使保险供给市场更具针对性,提高商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成交量,使之充分发挥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有利于整个保险市场上升一个新的高度。

四、针对不同类型失地农民所采取的不同养老保险措施

若对所有失地农民均实行无差异,一刀切的养老保险政策,是以“表面的公平”替代了“实际的公平”。对于第一种失地农民而言,可能是杯水车薪,而对于第三种失地农民而言,可能成为额外获利的一种途径,从根本上讲违背了保险的本质和保险损失补偿原则的要求,也违背了政府单独开设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维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目的和初衷,同时还会造成失地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引发失地农民内部、失地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等社会问题。1、针对上述第一种情形,农民在失地后成为典型的“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户”的“三无”农民,失地农民本就已是社会特殊而又处于尴尬地位的弱势群体,而这类失地农民又是全部失地农民中处于最底层的一类人,失地对其造成的伤害无疑是致命打击。

对于这类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的设定应具有特点:(1)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最低。本身这类失地农民后失地的重创已经很大,若缴纳较高保费,对失地农民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2)社会养老保险补偿的程度最高。(3)政府对其重视程度最高,政府对这类失地农民中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应更加关注,对于男性年龄在45-60周岁之间,女性年龄在40-55周岁的人群,应该给予就业培训及工作岗位优先获取的优惠措施。(4)这部分群体也可以适当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如对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给予保费绝对数额或相对数额的补贴。也可以进一步的根据每个、每户失地农民的经济情况继续细分进行差异化处理,对处于不同经济状况的失地农民分等级进行经济补偿与支持。

2、对于第二类失地农民,其受失地的影响较第一类较轻但不能忽视。这类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设置应具有特点:(1)社会养老保险保费缴纳应选择中等或偏低标准。(2)社会养老保险补偿的程度中等或偏高。(3)政府可适当给予政策支持,在就业培训和岗位选择机会上后于第一类但先与第三类。(4)鼓励这类失地农民大力购买商业保险,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险补偿不足、不到位的情况,政府也应适当给予保费补贴。

3、第三类失地农民无疑是这一场“社会进程变革”中的幸运儿,自身受失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小,反而在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中可能受益。从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角度,依据保险的本质与原则,基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建立的初衷与目的,这类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应具有特点:(1)社会养老保险保费正常。(2)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标准正常。(3)政府是否给予适当补贴可以视情况而定,若给予优惠,力度不宜过大。(4)可适当加强对这部分群体的商业养老保险宣传,凭借其现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状况自愿购买商业保险。(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世利.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合理权益保障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2(10)

[2] 耿永志,刘秀艳.如何处理与农民工及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J].社会保障研究,2010(3)

[3] 黄智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研究综述[J].南方农村,2007(3)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卷下一篇:科学仪器室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