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铁路装备产业发展现状(推荐8篇)

铁路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篇1

2在能源成本、环境成本不断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低能耗低排放的铁路运输重新展示出朝阳行业的发展活力。随着各国纷纷掀起了修建高速铁路的热潮,铁路产业链市场将越来越广阔,铁路运输行业正变成一个朝阳行业。从铁路未来发展的趋势上来看,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客运的高速化,另外一个是货运的重载化。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最大的优势就是低碳。

低碳经济给铁路工业、铁路交通带来了二次革命。

2009年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闭幕。哥本哈根协议第一条便强调,气候变化是我们当今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大势所趋,是未来全球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

铁路运输低能耗,成本优势突出。交通运输是石油消耗大户,全球超过40%的石油消耗在交通运输部门。据测算,在等量运输下铁路、公路和航空的能耗(油耗)比为1:9.3:18.6。

从总体运输成本上看,铁路运输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客运成本之比为 1:1.59:6:5.54;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货运成本之比为1:6.23:0.64:17.2。

在能源成本、环境成本不断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低能耗低排放的铁路运输重新展示出朝阳行业的发展活力。随着各国纷纷掀起了修建:高速铁路的热潮,铁路产业链市场将越来越广阔,铁路运输行业正变成一个朝阳行业。从铁路未来发展的趋势上来看,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客运的高速化,另外一个是货运的重载化。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最大的优势就是低碳。

低碳经济给铁路工业、铁路交通带来了二次革命。

一、低碳引领趋势,铁路借势腾飞

在我国 ,自2004年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来,铁路建设开始

大踏步前进。2007年4月 18日凌晨,第一列动车组由上海发往苏州,开启了我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把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客运专线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铁时代的到来,从此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时期。

2008年,我国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调整: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至2012年我国将建成1.3万公里的高速铁路主干线,客运专线总计49条线,截止 2010年2月已建12条,在建24条,筹建7条,规划 6条;全国铁路建设资金投入将达到2万亿元,规划建设“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及 3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2010年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表示,未来三年(20 10年到20 1 2年),新线投产达到2.6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9200公里。到20 1 2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依此数据推算,未来三年高铁建设投资总额将超过9000亿元。

快捷发达的高速铁路运输网将进一步改写中国经济版图,同时也给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高铁投资一般分为三大块:铁路建设(土建)、车辆设备(动车组)、ATC(控制系统),按京沪高铁1 3 1 8公里2209亿元的投资计,三者大概比例关系为60:30:1 0。高铁国内造价一般1~1.5亿元/公里(包含路、站和车),国外一般3亿元/公里,按我国中长期铁路客运专线网规划,到20 1 2年建成1.3万公里的客运专线计,总投资约1.4 1万亿元;到2020年将建成1.6

万公里的客运专线计,预计总投资1.8万亿元。其中动车组的需求是个持续的过程,预计20 1 O~20 1 2年年均市场规模为587亿元,投入运营的动车组将达到800列以上,时速350公里540列,时速250公里260列。

二、走自主创新之路,收获累累硕果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客运的主体共有三大块,分别是时速200公里以下的铁路客车、城市轨道车辆(轻轨和地铁),以及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客车(动车组)。铁路客车生产厂家主要有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南车南京浦镇机车车辆厂、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为了达到通过采购实现引进技术和国产化的目的,我国铁路系统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通过与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川崎重工等国际高速列车生产商的通力合作,成功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时速200km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大功率电力和内燃机车技术,并在这一技术平台上建立、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强的时速350km及以上我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

经过5年的持续发展,我们的高铁装备技术通过自主开发,走过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已经完全掌握了高速动车组的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流、牵引控制、牵引变压、牵引电机、列车网络控制和制动系统等核心技术,形成了高速列车的研发和批量制造能力,到了“打造中国品牌"的阶段。

目前国际高速动车组主要厂商包括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川崎重工、CAF、韩国企业等跨国公司,它们分别以西门子约为1 3%、阿尔斯通约为1 8%、庞巴迪约为24%、川崎重工约为9%的国际市场份额占据国铁高速列车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我国两大主要铁路装备制造企业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占有我国市场95%以上份额,占据我国市场领导地位,并分列2008年全球机车新造第四和第三位。我国自主开发的高速列车系列产品相继实现批量商业运营,截至2009年年底,单中国南车交付运营的动车组达到了220多列。同时,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技术在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也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高铁技术出口的实力和条件,且中国是未来几年高速列车的主要市场,因而中国在世界高速列车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会遥远。

三、赶超国际巨头,仍需继续努力

我国铁路装备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就目前而言,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跨国公司在系统集成技术、牵引传动技术、制动控制技术、列车信息传输与网络控制技术、轻量化技术、实验验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完善,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我国产品再创新能力不够强,系统集成、交流传动等核心技术不够成熟,关键配件、基础配件等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要求致使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国际水平。

除了总体技术水平的差距外,中国的设计技术平台以及研发资金与投入也有明显差异。首先,国外传统铁路装备制造业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产品设计已形成系列化、标准化、模块化、信息化模式,在时速200km以上动车组产品上具有较高设计水平。我国企业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技术平台上与国外先进企业存在差距。由于缺乏时速200km及以上速度级动车组运营经验,相关数据采集和归纳不够,没有形成经验证可靠的专有设计软件。在产品系统集成、车体轻量化设计、转向架可靠件设计、窄气动力学及减振降噪技术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其次,国际主要铁路装备制造业研发资金一般占销售收入5%~8%及以上。我国以中国

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研发人员所占员工比例约为5%,然而同西门子等公司12%左右的研发投入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相比之下,跨国公司在研发能力与研发投入上均有明显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

据统计,截至2009年7月,世界范围内的高速列车专利、发明数量约有3800项。这些专利分别为车体和设备,转向架,制动、内装和排水,电器控制和设备及其他未分类关键设备及技术,主要出自阿尔斯通、阿尔斯托姆、西门子、川崎重工、庞巴迪等国际装备制造业巨头。

铁路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篇2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铁路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

高职教育作为与产业、行业和企业结合紧密度很高的教育类型之一, 对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反映很灵敏, 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为铁路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之一, 国家、省、市全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要“发展高速列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 中国将建成四纵四横高铁网, 中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 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客运专线将达到18万公里, 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 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要“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湖南省拥有核心企业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 湖南省政府提出“要以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方向, 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突出重点领域和主导产品, 大力发展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特高压输变电等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地方政府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制定了扶持政策。株洲市政府在《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 要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千亿产业集群, 并制定了《株洲市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振兴规划及行动计划》, 具体确定了对骨干企业专门的扶持政策, 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所需的土地供应、财政、税收支持做了新的安排, 重点支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所在地田心高科园、金山工业园二期铁路货车与铁路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以及河西电力机车电子器件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等, 以园区现有产业公司为基础, 由株洲市国投公司、高科集团及有关社会民营机构协助其整合筹措资金。从2010年起, 建立了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据课题组对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 一线行车企业或制造企业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公民素质、科学思维能力、人文素质、人际交流能力、个性品质、创新素质。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类型,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取决于高职教育本身, 更取决于就业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 因此, 探索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特质的目的, 在于将行业企业员工特质与学院人才素质培养对接。铁路高职院校有必要将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的特质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评价指标, 根据员工的特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进高职学生特质培养, 切实培养一大批能够达到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特质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铁路高职院校应有目的地将公民素质、科学思维能力等6大特质纳入铁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并以特质为重点开展人才培养创新,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铁路高职院校服务于行业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发展对铁路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 铁路高职院校服务于产业发展, 无论是在服务的方式还是在服务的程度及服务的深度等方面, 均难以达到行业或企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专业设置没有对接行业需求 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开设过程中, 没有更好地对接行业或企业的需求, 从而导致自身的特色不鲜明, 服务于行业发展的针对性不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正在呈现集群式发展, 高职院校应围绕产业群的变化调整专业。围绕产业的发展设置专业, 是高职院校服务产业集群发展最重要、最直接的内容, 也是高职院校直接服务于产业集群的重要体现。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不同的阶段技术结构会有所调整, 因此, 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呈现不同的变化。高职院校适时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 调整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是适应这一变化的有力举措, 其方法一是调整专业结构, 二是拓展专业方向, 三是丰富专业的发展内涵与知识内涵。

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求 由于一批铁路高职院校是由“三改一补”升格而来, 因此, 在师资力量及课程体系重构方面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还带有本科“压缩饼干”式的特点, 受到中专的“发酵馒头”的思想约束, 师资的“双师”素质还不明显, 课程还是以学科型为主。因此, 高职院校应主要在提升师资水平、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方面下工夫, 以此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要通过建立教师下企业制度、定期送教师到企业跟班培训等方式, 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不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学校要完全按照产业群中企业的要求, 进行课程体系重构,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将企业真实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中, 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而不是到了企业后再进行培训, 从而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校企合作没有得到有效加强 一些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 没有真正将校企合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或由于自身条件与办学实力不足, 无法深入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除了在软件方面需要加强外,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应该体现在校企双方合作建设实训室、实习基地上。学校在建设实训室时, 应当按照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 建设真实型的实训室, 使之达到课堂与生产现场的统一, 既是理论教学的课堂, 又是开展实践训练的实训室, 达到“讲、学、做一体化”, 但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无法达到这一办学标准和要求。高职院校应将企业的先进文化融入实习实训全过程, 实现实训环境现场化, 使学生成为企业的见习员工, 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将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融入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校内实训基地各实训场所的墙、地、设备台位、公共区域的颜色搭配均应采用国际上企业通用的颜色, 各实训室的通风、照明、温控等设施也要按照国标、行业或企业标准执行, 实训室内部设置应符合工艺流程, 安全质量岗位明确, 上班统一着装, 作业区域划分明确, 标识警示用语规范, 达到真实或仿真职业活动环境的要求, 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进入厂门。从目前情况看,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还存在差距, 实现高职学生素质对接行业企业职工的职业素质还有很大的难度。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于行业的具体做法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 始终坚持服务行业、服务企业、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紧密结合, 将自身发展融入产业集群发展的各个环节, 很好地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服务, 在服务行业的过程中, 学院自身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专业全面覆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人才需求, 构建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相对接的专业群学院在发展中, 针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 前瞻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 使专业全面覆盖行业的人才需求。2007年, 学院设置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2009年, 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 培养轨道交通司机、检修等专业人才。学院开设的27个专业涵盖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车、机、供、电、量”各个方面:“车”即机车制造及运行, 开设有城市轨道交通控制 (车辆) 专业、电气化铁道技术 (车辆) 专业、电气化铁道技术 (司乘) 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铁道) 专业;“机”即机械加工, 开设有数控技术 (加工) 专业、电机与电器 (制造) 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加工) 专业;“供”即供热与供电, 对应的专业有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电气化铁道技术 (供电) 专业;“电”即电机、电器与电子, 开设了电气自动化技术 (智能电网)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智能电子) 专业;“量”即测量、检测, 开设了电气化铁道技术 (检修) 专业、应用电子技术 (检测) 专业、电机与电器 (测控) 专业等, 实现了学校专业结构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对接。

广泛开展培训, 为行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学院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高品质的培训服务。早在1997年, 就通过类似“送教进厂”等方式, 赴娄底机务段、眉山车辆厂等多家单位开展培训工作, 极大地满足了企业的培训需求。作为行业的“三高人才” (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级技工) 培训基地, 学院每年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高技能人才达7000人次。在培训项目上, 由以技能类培训为主转向技能类、管理类、英语类培训项目并重, 近两年共开发“高级机床工班”、“生产班组管理培训班”、“出国人员英语口语提高班”等培训项目24个;在培训地域上, 由原先的以周边企业为主拓展到广州铁路局、眉山车辆厂等边远地区;在培训方式上, 由以学员来院培训为主转变为“下车间培训”、“输出培训项目”等多种方式。特别是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集群相关企业员工开展的“零距离”对接培训, 为企业员工的技术提升提供了知识支撑。

开展全方位的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 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 积极开展全方位的订单班和顶岗实习, 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学院广泛开展了“南宁地铁”、“宁波地铁”、“南昌地铁”等各类订单班, 2009年开办了广铁集团订单班, 订单学生有100余人。2012年春节, 被广铁集团选中的400多名毕业生, 在各车站进行毕业前顶岗实习, 参加了国家统一组织的春运工作, 这样, 既使学生提前熟悉了企业的运作流程和企业的特色文化, 也为企业解决了暂时的用人之需。为了满足企业适应订单安排机动生产、柔性生产的需要, 学院自2008年起, 实行了“柔性教学”安排, 将以前的三年六个学期, 调整为现在的三年12个小阶段, 分别以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为界, 每阶段分别安排9周教学。其他的教学内容放在实训教学中, 分别安排三次实训:第一次是一年级暑假期间, 安排4周的体验式实训;第二次是二年级暑期, 利用一个阶段, 至少12周, 共3个月, 让学生参加预顶岗实习, 到企业参加“真刀真枪”的实习;第三次是最后一个阶段, 即毕业前顶岗实习, 学生提前找到工作, 然后到企业进行毕业前实习, 提升工作技能与职业素质。

为行业内的中小铁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学院充分发挥教师的技术优势, 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一是承担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 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二是为企业解决设备方面的问题, 开展设备维护与维修工作;三是为企业开展产品加工, 降低企业业务外包的压力, 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为企业开展产品机加工, 既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可弥补学校的办学经费不足, 一举三得。学院教师深入周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培训与服务, 仅2011年就有34位教师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16项, 有的教师被企业誉为解决数控设备故障的“名医”。

摘要: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这为铁路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 分析铁路高职院校在服务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总结铁路高职院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一些具体做法, 可以为高职院校服务于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服务,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101-134.

[2]胡玉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产业集群的要求[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 (19) .

[3]王修书.在校企深度融合中确立办学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2) .

[4]刘合群, 朱飞.以企业永续发展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J].广东教育 (职教版) , 2011 (10) .

林业技术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7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16-2

1 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现状简述

要知道木材作为我国建设的三大材之一,对于国民经济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潮流,为了使林业采伐更加合理、高效,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得到加强,主要通过不断引入国内外的先进林业技术装备,取长补短,吸收创新,使得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获得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林业技术装备在林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林业的劳动生产率,确保我国营林和木材生产任务的高效完成。

然而过量的采伐林业资源使得森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针对该情况,我国对森林行业采取了战略性的调整,实施了天然林保护的多项措施,林业技术装备也随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当前我国有超过2000家林业技术装备企业,可以生产和提供超过500多种相关机械,无论是在生产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品种,我国都是领先于世界的。但是除了苗圃育苗作业外,其作业的机械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尽管林业技术装备基本实现了生产机械化或者自动化,但是很少能够达到世界先进的水平,甚至只是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由于我国地势地形多样,使得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是丘陵的地形地貌,使得集体林区的生产和营林等作业难以实现机械化,机械化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加上近些年来林业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使得林业技术装备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困难,甚至出现了很大的滑坡。其中与木材利用有关的产业发展较为顺利之外,营林作业、林农的木材生产等作业还是处于人工化的阶段。林业技术装备的落后情况实际上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相关。

2 林业技术装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2.1 林业技术装备发展不均衡

由于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的起步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较晚,而且林业技术装备研发能力也是较弱。在开发和研究林业技术装备中缺乏系统性,导致专业之间的发展相当不均衡。加上长期受到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过分重视木材生产和利用方面,忽略了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过分重视大规模经营的企业林业技术装备发展,忽略了小规模经营企业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过分重视地理环境优良的林区林业技术装备发展,忽略了地理环境较差的地区林业技术装备发展。

2.2 产品品种结构与需求之间不协调

林业技术装备相关的产品生产只是注重经济效益的多少,偏向于大型的林业技术装备、工业生产线林业技术装备、大规模经营林业技术装备的生产,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个体作业的、应用面较窄的林业技术装备,则缺乏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林业技术装备一机多用的功能难以被充分发挥,应用性差,成本高,以至于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难度加大。那些简易、便捷低价的林业技术装备则很少,创新能力很低,严重制约了传统替代性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

2.3 客观制约因素较多

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是以丘陵地形为主,林业农业经营作业较为分散,林业的社会服务专业化不高,相关的服务组织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使得大型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工作难以开展,而前面提到的小型林业技术装备生产量较低,品种少,小规模林业技术装备的故障率大大高于大型的林业技术装备,而且功能比较单一,相关的配套设施少等。可以说客观因素直接制约了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与发展。

2.4 产品创新性低,传统产品过剩

当前我国林业技术装备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并且将具有代表性、典型的林业技术装备进行改善,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机械种类,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对国外产品的仿造,技术含量很低,产品的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传统的产品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效益,那些适合林业发展的新型产品开发较缓慢。另外林业技术装备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使得那些批量低、品种多样、变化较快的产品开发创新投入少,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不高。面对这种窘境,很多企业又没办法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使得基础性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受到阻碍。不少林业技术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过于落后,导致很多原材料和资源能源的浪费。这些观念传统、管理粗放、设备陈旧等问题直接制约了林业技术装备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2.5 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制约了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

前面提到不少地区林业产业的发展由于客观环境的制约,使得林农经营作业过于分散,经营成本加大,经济效益低等。这种地区的特殊性需要一些携带便利、简易廉价的林业技术装备来支持,但是这类林业技术装备对于企业来说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极其低的,甚至企业生产制造越多,亏本就会越多,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落实管理工作,促进林业技术装备发展。

3 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分析

3.1 国际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上林业发达的区域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营林作业、种植作业等主要工序也实现了机械化,并且从单一的机械化向多层次机械化转变。林区中的木材生产、加工、林业技术装备都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相关的林副产品加工也实现了工厂化、标准化的生产。对于林业中存在的灾害隐患也进行了防御技术,通过遥感、卫星监测、智能控制等现代化技术来监测。

因此国际上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在于更加迅速的吸收和运用现代化电子科技的成果,向智能化、高效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更加重视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降低林业生产作业的成本;林业技术装备结合融合液压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逐步和生物技术进行结合。越来越多智能化的林业技术装备成果开始得到应用,并且向着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实现舒适性与安全性的有机结合。

3.2 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

中国林业技术装备未来的发展务必需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林业生产现状出发,做到与当前现代林业发展总体要求的结合,同时也要遵循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的一般规律,实现统筹规划,更加明确林业发展目标,找到符合我国当前国情、林业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说我国林业技术装备需要从简单模仿到自主创造,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从低自动化到机电液一体化转变。在资源利用方面,从高消耗像低消耗转变,从低成本向高技术转变,从高速增长向稳步增长转变等。另外还要更加注重绿色保护、生态养护,将低碳环保深入贯彻到林业生产过程中,促使产品从低附加值想中高附加值转变。林业技术装备逐渐实现自主研发,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从而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支撑。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仍然存在这不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国林业技术装备有关部门和企业不断地吸取国外先进的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经验和技术,实现林业技术装备自动化和现代化,另外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源检测体系的建设要需要实现现代化,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林业技术装备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刘明刚.林业技术装备将迎来蓬勃发展新时代[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1,v.39;No.28701:4-7.

[2] 周玉申,肖智慧.我国林业技术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J].木材加工机械,2011,v.2205:33-35+48.

[3] 陈幸良.世界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借鉴[J].

农业工程,2012,v.2;No.602:13-16.

[4] 赵奇,赵小茜,徐克生.国内外林业装备主要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5,02:10-12.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篇4

前言

(一)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类行业。2.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第1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类。

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 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量仪制造业。

(二)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财政收入的大户。——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就业的市场。——高新技术的载体。——产业升级的手段。——外贸出口的主力。——国家安全的保障。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第一,产业规模快速增加。

第二,装备制造业一些主要产品的总量已位居全球前茅。 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中的造船业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 其次,在新能源装备方面多项获得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等;  最后,轨道交通装备中的高铁建设。第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 升级后的“天河一1A"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570万亿次,位居首位;

 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首次试飞成功,填补了研发大型民用直升机空白;

 全球最大的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即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研由清华大学等联合科研院校研制成功;  全球最大单柱容量1000kV1OOOMVA特高压(双柱)自祸变压器,在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研发中心问世。第四,集聚及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现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雏形:  珠江三角洲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制造基地

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 东北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基地  西南西北国防装备制造基地。 中部各大装备优势省区。

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圈,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支撑,中部和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的大装备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量大质弱(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企业开工不足,约一半能力闲置,国有大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大批职工下岗,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1)产业结构不合理

——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

—— 重大成套设备和高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

(09年装备进口总额1800亿美元):

 90%的高档数控机床和95%的高档数控系统

 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芯片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我国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生产技术和装备均来自国外。“芯”脏完全受制于人,对一个谋求自主发展的主权国家的安全是十分危险的。 70%汽车制造关键设备。2)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 全行业增加值率只有24.5%(2007年),工业发达国家在37-48%之间

3)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技术空心化现象严重

全行业57%的主要机械产品核心技术依靠进口;国内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仅为13.8% 4)能源和材料消耗过大

火电发电设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19.1% 5)产业基础薄弱

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装备、功能部件、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准体系等发展滞后(高档数控机床高级功能部件70%进口、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核电泵阀主要依赖进口)

二、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特点 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2115家、产值(现价)6107.45亿元(同比增长43%;占全国比重3.62%);主营收入5873.74亿元(同比增长46%);利税674.51亿元(同比增长39.28%),2011年进入全国机械行业前十强省份(第9位)2 创新能力增强: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的60%)、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家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衡变750Kv并联电抗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核电设备、环保及市政工程设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规模偏小(全国总量的3.62%),大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不强;

2.自主核心技术不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3.基础零部件薄弱,本地配套率低;

4.人才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两创”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

5.高端装备领域的产品不多:航空装备、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及控制系统

三、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

1、经济环境变化:

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新一轮调整期;

技术和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密集时代(新理论、新理念、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

2、社会环境变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期

社会责任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绿色技术)

3、产业环境变化:结构调整任务重(1)过剩落后产能的淘汰任务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任务(产业从满足需求→创造需求)

(3)产业集中度提高的任务 A.大型企业集团培育

B.“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一)挑战

1、技术高端化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

2、产品个性化的挑战:市场响应能力

3、市场国际化的挑战:市场竞争能力

4、资源和环境的挑战 :社会责任能力

(二)机遇

1、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机遇 :

2、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机遇:

3、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恢复机遇

1、高新技术化:先进装备是高新技术载体(数字信息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2、制造绿色化:产品在全寿命周期资源消耗低、无污染或少污染、可回收、可重用(绿色制造技术、再制造技术等)

3、需求个性化:产品多样化、分散化、个性化(虚拟制造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等)

4、发展集群化:产业竞争优势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结合(规模经济优势)

5、制造服务一体化: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上升 1.产品高新技术化(1)产品数字信息化:

设备在线控制技术.故障远程诊断技术(如混凝土泵车).远程数控技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技术

(2)产品智能化:设备故障模拟、自我诊断、自动调节(如智能仪表、智能型汽车起重机等)

(3)产品轻量化:纳米材料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碳纤维材料、合金铝车体等)

(4)产品高可靠性:可靠性技术在装备上的应用 2.产品制造绿色化

(1)绿色制造(GM):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绿色制造系统→资源利用率Max、废弃资源Min→环境污染Min A.绿色设计技术:轻量化.节能性.资源循环.低碳.无害化.B.绿色工艺技术: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环保(废气.废液.废渣.噪声)C.绿色包装:轻量化.重复使用.可降解.天然生物包装材料技术

绿色产品要求:符合特定环境保护要求.产品结构简单而不降低功能.使用寿命终结能翻新.回收.重用。

(2)再制造工程:废旧机电产品高科技维修的产业化(恢复型、升级型、改造型、应急型)。追求(资源、环保、经济、社会)效益

 传统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报废  绿色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再生 3.市场需求个性化

(1)市场特点:动态多变和难以预见;“满足需求”取决于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2)对企业的要求:能提供适应特定目标、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使用的有形产品(内涵是从单一实物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A.市场响应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第一要素;

B.生产方式从系列化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 C.大批量标准化低成本产品转变为符合用户要求的富有个性的产品

4.产业发展集群化

(1)产业集群:迈克尔.波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精密的企业以及 相关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如:德国海得堡的印刷机械产业集群.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集群.加州硅谷IT产业集群.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电信设备产业群

(2)产业集群四大特征:空间积聚性、产业关联性、社会网络化、植根性。

(3)产业集群作用:经济学-带来外部经济性(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和配套成本);社会学-降低交易费用;提供创新动力

5.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转型)(1)、企业转型:

(单台)产品供应商→成套设备、集成系统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用户服务供应商。

意义:

A.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前机械全行业增加值24.8%(湖南25%左右;工业发达国家37~48%)

B.产业链延伸: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服务、产品在制造、融资租赁等)(2)产业转型:

A.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B.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区域产业同质化)

新路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机械设备供应中的附加值。

五、机械工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绿色制造技术:

产品设计绿色化:易拆解、易回收、易修理;

材料绿色化:取代污染环境和影响人体健康的材料制造工艺绿色化:精密成型技术;

处理回收绿色化:再制造技术 2.智能制造技术(全新制造模式特征):

(1)自律能力:具有获取与识别环境信息和自身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2)人机交互能力:人机一体化的智能系统;

(3)建模与仿真能力:融信息处理、智能推理、预测仿真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

(4)可重构与自组织能力:制造资源的可重构和自行组织(5)学习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故障自诊断、故障自排除、自行维护

3.超常制造技术:(1)(2)(3)

巨系统制造:极为复杂系统和功能极强设备制造 微纳制造:微米和纳米量级零件和系统制造

超常环境下制造:激光、电子束、离子束等强能束制造(4)超精密制造: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亚微米级、粗糙度纳米级的超精密加工技术(5)超高性能产品制造:高温合金(1300℃航空燃气发动机叶片)单晶制造技术;高压低温和强腐蚀的海工装备(6)超常成型工艺:增量制造新工艺

4.融合集成技术

(1)工艺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加工中心(车铣镗模复合加工)(2)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智能设备、数控设备(3)新材料的融合与集成:复合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4)生物技术融合:模仿生物组织、结构、功能和性能的生物制造

5.服务性制造技术

(1)服务由局域扩展到全球:远程监控与诊断(2)服务由离线扩展到在线:远程信息传输和控制(3)服务由被动扩展到主动:事后故障变为事前预测

六、战略性新兴产业 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明显产业带动作用、未来能够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产业(特点:技术路线选择不确定性和技术产业化不成熟性)1)战略:未来能成为主导/支柱产业的产业(未来经济要解决应对新挑战、攀升产业链、拓展新空间)2)新兴:新技术(基于科学发现或发明、核心技术待突破、技术路线不清晰)、新需求(市场待开发)、新模式(商业模式待创造)

3)先导性: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的形成期或成长期(产业经济学原理)

4)“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5年的“航海”目标,正式于2012年5月30日确定。产业竞争力:

(1)内涵: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

(2)产业竞争力衡量标准:市场占有率、赢利率、创造差异性产品的能力

(3)产业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 差异化(买方主观感受)

低成本:生产成本—专业化分工

交易成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七、“十二五”装备制造业的培育与发展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思路:14221战略

1、坚持一条主线: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2、建设4大体系:创新、配套、服务、人才培育

3、瞄准两个领域: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和改造提升(传统产品)

4、产业两大转型:

(1)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

(2)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与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5、产业规模总量过 1万亿元(规模增加值3000亿元)把湖南建设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提升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核心平台技术)2.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3.发展制造服务体系 4.建设产业人才培育体系

5.实现三个创新: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业态需要新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准入制度创新和市场需求侧激励)“十二五”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产业领域:

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天然气管道施工装备.核电站建设施工装备等

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 新能源装备 :光热发电设备.第四代核电设备(高温气冷堆)智能电网设备:智能开关设备.智能变压器.智能配网备高档数控装备

大型冶金、矿山设备:大型煤炭及露天矿综采设备.大型洗煤设备 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大型液化天然气船(14~17万立米)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设备:脱硫脱硝成套设备.水处理成套设备

(二)重点提升和改造的传统机械产品领域: 节能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电动机 环保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 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的主要设备

2 铁路货运营销发展现状 篇5

我国面临的铁路货运情况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产品长期供应不够充足。为了尽最大的程度满足客户的需求,铁路部门应加强相关方面的工作,在不断提高运力的前提下,增加产品的数量和种类。

2.1 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运输产品不仅承载着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责任,而且优质的运输产品还是树立品牌形象的良好载体。因此,运输产品必须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市场的占有率。为达到这样的效果,铁路货运部门对规模成本,时效性及安全性等优势进行了集成,陆续推出了大宗直达列车、行邮行包专列、冷藏班车等服务。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不同种类的货运要求,更加增加了产品的内涵。集中的反映了铁路货运的综合营销策略,树立了良好的铁路货运的品牌形象,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更扩大了市场,使货运公司和客户得到了双赢的效果。

2.2 强化路企协作,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大化

所谓供应链就是将物流企业的上中下游相整合,协调不同环节企业间的工作任务,实现整体的同步集成化管理,追求整个链条的利益最优化。这种管理模式是要求管理者要用更为广阔的视角来提升整体链条的效率,不是单纯的局限在自身利益。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战略装车点和路企直通的运输模式上,这说明了传统铁路货运已经参与到了企业运营之中,通过不断加强的组织管理,添加及改造升级原有的设备,减少冗赘的中间环节,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实现路企在各个环节工作中协调一致,进而实现整个链条的效益最优化。结束语结束语

为提高铁路货运的市场竞争力,加强营销工作是重中之重,这是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提升运输市场铁路占有份额、提高铁路盈利能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铁路货车装备企业经验交流材料 篇6

_公司2006年经验交流材料坚定信心不辱使命打造现代化的铁路货车装备企业集团公司实施中南、华东地区货车产业整合的战略决策是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是应对市场变化、规避市场风险、增强集团公司整体竞争力的需要,更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整合的最终目标是把__公司建设成“三个一流”的基地。围绕这一目标,__公司筹备工作组从组建到现在的一年多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以下是__公司有关整合的进展情况、主要做法、工作体会以及下阶段的打算。

一、整合工作进展情况和主要做法一年来,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和整合五厂的支持配合下、经筹备工作组全体成员的勤奋工作,2006年的各主要工作均按预定的计划完成,目前的进展是:签订了武汉两厂现址十宗1236亩土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补偿协议书》;制订并向集团公司上报了《中国南车集团中南、华东地区货车产业整合总体规划》;完成了武汉新基地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相关申报及批复,与武汉市江夏区政府签订了所购新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于2006年12月末将土地购置款付清;制订了武昌、江岸和铜陵三厂的主辅分离改制方案,已上报集团公司审批;拟定了整合后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方案,制订了整合员工的培训计划;提出了对武汉两厂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租赁门面处置的方案。在武汉新基地建设方面,新厂区的土地平整工作已于12月中旬全面铺开,铁路专用线、总降压站等专项辅助项目的可研编制和技术设计正在进行,码头建设的前期调研以及同相关部门的沟通已经完成,厂生产区建设的初步设计已经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单位完成,并于近期报送集团公司评审,其他如市政配套的道路建设及水电进场等工作正按双方协商的意见在施工中,等等。总的看,目前整合进展基本顺利,这为下阶段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应该说,取得这些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上上下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为达成这一结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确定主攻目标,使筹备工作始终围绕主线进行。在确定实施中南、华东地区货车产业整合后,筹备工作组即对整合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步骤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将武汉两厂土地置换、武汉新基地土地征购、整合总体规划制订作为整合前阶段的工作重点,以此统筹其他工作。一是为保障武汉两厂现址土地顺利出让,获取最大的土地出让补偿收益,为实施五厂整合筹集所需资金,筹备工作组积极同武汉市政府、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多次磋商,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为推动项目的进程,力图实现我们的目标,筹备工作组深入了解国家和地方在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土地出让金在各级财政之间的分配等方面的法律及政策规定,积极寻找土地出让金返还和税费减免的依据;了解武汉两厂周边地区土地招牌挂情况和土地价格,并测算武汉两厂土地的价格及可能取得的收益。同时,筹备工作组领导多次到铁道部和集团公司汇报,寻求铁道部和集团公司的支持,铁道部办公厅和集团公司分别于4月19日和5月24日向武汉市政府发函,唐克林副总经理于7月11日至17日,率集团公司规划、财务、综合管理部领导以及律师等五人同筹备工作组一道与武汉市政府领导,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领导就武汉市政府《支持武汉货车公司项目建设框架协议》和武汉两厂现址土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补偿协议》进行艰苦谈判,经对协议内容多次讨论和修改后,于8月16日签订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补偿协议》,使得两厂现有十宗1236亩土地获得了较好的出让收益,也为筹集整合资金提供了保障。二是将整合总体规划作为实施中南、华东地区货车产业整合的纲领性文件来对待,尽可能保证规划的全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兼顾区域内的利益平衡与和谐发展。通过对行业竞争格局和五厂整合意义的分析,我们在制订规划时,立足于行业的制高点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了较为前瞻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确定了将__公司建成中国南车集团铁路货车研发基地、对外出口基地及亚洲最大的整车生产基地,打造现代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铁路货车研发制造企业的目标,努力实现铁道部和集团公司提出的“三个一流”。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对整合规划方案进行了反复比选,通过对工艺方案的先进性、物流运输的经济性、人员安置的可行性、内部发展的平衡性、投资效益的可靠性等方面系统分析和评估,形成了多套可选方案,推荐了较优方案,然后在集团公司组织有关专家讨论评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最终确定了整合总体规划。整合总体规划的确定,为其他各项专业规划方案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也为整合工作的全面展开提供了重要指导。三是全力推进土地征购工作,自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文件出台后,国家对新增建设用地的控制非常严格。为使土地购置工作依法依规进行,同时又不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确保武汉基地在2007年10月前部分投产,筹备工作组认真分析影响土地购置的难点,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全力应对。比如,在熟悉了建设用地审批流程并听取了武汉市相关部门的意见后,为减少审批环节,在湖北省权限范围取得土地使用权证,我们将武汉基地的建设按中国南车集团__车辆有限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含铁路专用线)建设项目、中国南车集团武昌车辆厂铁道车辆新造建设项目、中国南车集团武汉江岸车辆厂铁道车辆修理建设项目三个项目在湖北省发改委备案,并申请工业建设用地。另外,为化解国家土地调控政策出台所引起的土地价格快速上涨风险,筹备组一方面与当地政府不断沟通,寻求对方谅解和支持,仍按原定的协议价格出让土地,另一方面督促内部成员以只争朝夕、锲而不舍的精神,打破常规,抓紧相关谈判的进程和手续的办理,最终于2006年底将购地的主要手续办理完毕,并付清土地购置款,从而避免了因征地工作和价款支付可能拖延到2007年而需按新价格购地,相应出现因涨价需增加土地购置费的风险。此项工作的完成,既为下阶段的场地平整和施工准备争得了时间,又较大地节约了土地购置资金。[NextPage]2.高屋建瓴,坚持在高起点上筹划各项工作,此次货车产业整合,是集团公司决策的第一起整合案例,是国内机车车辆行业的一件大事。整合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整合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不仅关系到集团公司整体利益和行业的发展格局,也会对集团公司今后的整合决策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必须在高起点、高水平上来做好此次整合工作,起到较佳示范效应。为做到这点,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按照技术领先,以占领产业技术制高点,建立最具实力的技术研发体系和最先进的制造生产工艺为目标,来规划整合和建设中的相关工作。比如,对武汉基地的建设,我们是按照50年不落后的设想来规划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总体布局的,在各功能区划和生产场地预留上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做好相应的预案。在生产工艺上,努力吸取国内、国外同行先进、成熟的经验,通过大量的技术调研和市场选型,积极开发和应用新工艺、新装备,像高压水射流整车除锈工艺应用、简易低成本自动焊技术的采用、整体通风除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模块化工装的设计与运用、货车修理“等级修”和“先油漆后组装”工艺运用等,这些先进工艺的采用,将为公司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体系提供重要保证。二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为目标,来设计和建立__公司的管理体系。一方面,通过对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国资委、集团公司有关重组整合要求的分析、理解,我们完全抛弃了整合仅仅是对原来五厂的简单合并的想法,而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新设计公司的治理机制、组织架构和运管模式。为比较稳妥地做好这一工作,我们对五厂的现有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进行了相关调查和分析,认真总结其中成熟、有益的因素,将实践证明具有明显效果的流程管理、ERP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方法引入__公司的管理体系。同时,通过与有关专业管理咨询公司接洽,及时了解当代先进的企业治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在认真比较和评估的基础上,委托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管理咨询公司来设计公司未来的管控模式,以实现__公司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根据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产业发展特点,为适应__公司参与国际化竞争和提高国际知名度的需要,提出了将__公司建成集团公司货车出口基地的目标,并以此来确定公司的未来经营方向,建立相应的、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管理水平。为此,我们在公司生产纲领中定下了年出口铁路货车整车2000辆、年出口铁路车辆配件40000吨的两个目标,即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即意味着整个公司的国际市场拓展能力、国际化经营水平、国际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必须建立一个具备与其他国际巨头同台竞争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公司经营管理的国际化。三是做好整合的人力资源策划。鉴于人员整合是整个整合工作中最重要、最复杂、最敏感的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做得切实、有效,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布置和安排。首先是认真测算,详细核实,做准基础数据,一方面对五厂现有人力资源状况进行盘点,人员对到名单,并分类分年龄进行统计,详细掌握了人员状况;另一方面对新基地定员与北京中铁建工设计院专家一起进行了数次沟通,进行测算对比,最终确定了合理的定员。其次是深入调研,了解五厂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原有政策等因素,并与五厂相关人员反复沟通,比较清楚地掌握了各厂实际状况,为制定方案提供了依据;然后是多次交流,认真研讨,不断修改和完善分流安置草案,除了日常的专项沟通外,还组织五厂主管人力资源的厂长和部门领导开了两次工作会议(其中戚厂参加一次)进行方案讨论,并根据沟通和讨论的意见不断修改;最后是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及时向南车集团人力资源部和筹备组领导进行汇报,并按领导指示对方案进行完善,最终确定了人员分流安置指导意见,于12月下旬获得公司董事会的通过。3.高标准、严要求,以一支高素质的筹备工作队伍来安排和组织整合工作。此次五厂整合是一项起点较高,投资较大,责任重大的工作,不断牵涉的面广,跨越的时间长,而且要求承担这项工作的人应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也是保障整合工作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因此,在筹备工作组组建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在高标准、严要求上把好关,在人员选拔上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有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和乐于奉献的中青年骨干抽调到筹备工作组工作,即使在队伍逐步扩大、人员逐步增加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这一原则,对新进人员坚持谈话制度,提出任务简述、工作要求和廉洁自律要求,以确保队伍的稳定。与此同时,还注意通过建立相关筹备工作管理制度,以求从制度上进一步提高对每一位成员的严格要求,为此,我们制订了诸如“重点工作考核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保密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费用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通过这些措施,在筹备工作组内积极营造一种“诚信、敬业、创新、和谐”的工作氛围,实现筹备工作的优质和高效。

二、我们的体会回顾整合筹备前阶段的工作,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1.良好的宏观形势和产业发展前景,是整合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正是因为当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机车车辆工业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产业整合和结构调整,更好地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成为参与整合五厂的共识,这对各方统一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当前良好的行业发展形势为各厂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企业参与整合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有了这个基础,大家才积极支持整合,愿意参与整合。[NextPage]2.领导重视和推动,是整合工作得以快速推进的重要保证。自确定实施五厂整合以来,各级领导对这一项目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推动。铁道部长刘志军、湖北省委书记俞振声、湖北省长罗清泉、武汉市委书记苗圩、武汉市长李宪生均专门为本整合项目进行了批示,并分别成立了专门的班子来推动和配合本项目的开展。集团公司赵小刚总经理、唐克林副总经理等领导也多次到武汉召开工作会议,指导筹备工作。可以说,没有领导的支持和推动,筹备工作的进展要大打折扣。3.争取各方的通力配合,是整合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这次整合不仅仅是内部五个厂的关系协调,在筹备过程中更要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门打交道,各种汇报的事项较多、各种手续办理的流程复杂,里里外外各方面的关系都要处理好,一个地方或者一个环节跟不上,就会影响其他工作的进行。因此,筹备组充分意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通过与各方的沟通,争取到了有力的配合,使得各种手续办理比较顺利。

铁路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篇7

电子信息装备是指以计算机为主体或以嵌入形式实现其主要控制功能的一类军事装备, 包括:如天基、空基、海基、陆基等各级各类指挥信息化系统与嵌入式计算机实现其控制功能的各种承载平台、武器、传感器、通信网络设备等军事性信息化设备, 以及以这些军事设备为主体, 组合而成的各种信息化军事装备, 如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导航、信息对抗与其他作战信息保障功能的系统与相关装备。

电子信息装备承担着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进行信息技术攻击与防御的功能, 可保护与完备己方信息与信息系统, 阻止敌方获取与利用我方信息, 有效提高与扩展主战装备的各种性能, 全面提高与指挥武器装备的整体作战能力。

如今,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军事变革正在不断发展深化, 电子信息装备也成为各国武器装备现代化特征的重要标志。而我国在电子信息装备方面面临的障碍现状则对我国电子信息装备的军事化革新提出了新考验。我国电子信息装备的发展在国际化的背景下, 面临着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

2 我国电子信息装备的障碍现状与相关发展对策

2.1 顶层设计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中的作用

军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着眼于全局的开创性事业, 它具有持续时间长、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 同时也具备探索性、开创性与多元性等特征, 从长远考虑, 为了降低建设风险, 达到预期目的, 就要做好统一的长远规划, 即做好顶层设计。我国军队要实现科技国防及科技强军战略, 实现军事的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首先就必须要做好数字化与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顶层设计所包含的内容有:创新军事作战理论, 确定军事变革方面的目标、内容及涉及领域, 并提出军事变革的主要方法, 分析与预测未来国际安全战略形势、明确军队相关任务与关键作战能力, 研究军队各部的编制, 发展军事电子信息装备。

我军电子信息系统装备一项重要的顶层设计是研究关于军事电子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技术, 相关军事技术人员都迫切希望尽早有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来规范与指导军事研发任务。所以, 及早贯彻落实顶层设计成果就我国目前军事化发展来说, 是十分迫切的任务。而很显然, 关于顶层设计的贯彻落实与相关的研发任务还亟待完善。

2.2 关于军事变革路线, 树立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军事理念

军队信息化建设在变革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用“远近结合”法、“三种步伐”法、“螺旋式发展”法、“循序性”法、“虚拟实践”法等多种方法, 而就我军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与现状来看, 我军军队信息化建设宜采用“螺旋式发展”法 (即在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尤其是军事信息系统时采用开放式结构与标准模块进行对接口, 逐步升级改造电子信息装备的信息化程度) 与“循序性”法 (选定少量部队实行转型试点, 然后通过演习与实战检验证明其作战能力, 再进行全面推广) 即两者相结合的发展方法。

而这种两相结合的军队信息化建设顺利贯彻落实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 树立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军事化理念, 确定信息化在军事电子信息装备研制中的主导地位, 使电子信息装备达到信息化与机械化的互相促进与和谐统一, 摆脱过往重要素、轻结构, 重单元、轻系统, 重硬件、轻软件, 重平台、轻火控的发展思维模式, 推动军队信息化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2.3 关于表面工程在电子信息装备中的应用

现代电子信息装备目前都向着小型化、多功能、轻量化、抗干扰、高可靠性的方向深化发展, 而且, 电子信息装备恶劣的使用环境与其他相关先进制造技术配套性多功能、高性能的需求, 对电子信息设备的表面功能与防护技术, 即具有电子化特征的防腐蚀表面工程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 元器件与电路对潮湿、盐雾、线间电位差等腐蚀因素的敏感性增强;高密度组装与电子组件朝着频率更高的方向深化发展与数字化技术的大量使用与不断更新, 给电磁兼容及防护、制造技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等等。但我国电子信息装备由于技术与制作工艺问题往往达不到电子信息装备的高要求。

在电子信息装备防护技术上, 美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一套标准体系, 并以如MIL-HDBK-454《电子设备通用指南》、M IL-STD-2036《电子设备规范通用要求》等一系列标准与规范为主要指导文件建立了标准体系框架。我军电子信息装备发展参考借鉴了美军的标准体系, 广泛开展国内外友好合作, 逐步建立健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信息装备防腐蚀表面工程技术。

参考文献

[1]荣辉, 王呈阳.电子信息装备损伤分析技术研究[N].科技创新导报.2008.

[2]张胜光, 嵇元祥, 朱宁龙.美军电子信息装备发展研究[J].信息化研究, 2010.

[3]宋跃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军事电子信息装备创新发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

铁路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篇8

关键词:河北省;教育技术装备;督导评估;基本情况;问题;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09-04

2011年河北省政府共对43个县(市、区)进行了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先后组织65个评估组,320人次深入到43个县的384个乡镇(占评估县乡镇总数的1/3以上)、2488所学校和幼儿同进行了检查验收。现就有关教育技术装备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育技术装备(包括常规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图书、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情况和特点

从2008年到2011年这一督导评估轮次的四年问,43县教育投入累计305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投入93.3亿元,占30%(2008年47县为29%,2009年43县为31%,2010年48县为28%),涌现出一些重视程度高、投入力度较大的县(市、区),唐山市丰润区多方筹集资金,四年改善办学条件投入8.9亿元,新建扩建学校116所;武安市投入7.3亿元;宽城县4.5亿元;磁县4.5亿元;衡水市桃城区4.2亿元;遵化市4.1亿元;广平县是省级扶贫开发县,人口仅28万,四年投入2.8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投入在亿元以上的县37个,占2011年43县的86%(2008年上亿元的县18个,占当年47县的38%;2009年上亿元的县31个,占当年43县的72%;2010年上亿元的县34个,占当年48县的70%)。2011年高于较高年份2009年13个百分点。

常规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四项投入总和为13.1亿元,占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总投入93.3亿元的14%(2008年6.5亿元,占当年用于改善办学条件52.67亿元的12.3%;2009年8.8亿元,占当年改善办学条件71.2亿元的12.5%;2010年11.6亿元,占当年改善办学条件87.9亿元的13%)。可见,改善办学条件投入在增加,技术装备投入也在增加,技术装备的投入略快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技术装备投入占改善办学条件投入比例由2008年的12.3%到2009年的12.5%,再到2010年的13%、2011年14%,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常规仪器设备器材。共购置小学、初中、高中课改后新增设备及音体美器材761万件(2008年为539万件,2009年为624万件,2010年48县为808万件),价值3.46亿元(2008年为1.25亿元;2009年为2.1亿元;2010年为3.3亿元),占43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投入93.3亿元的3%(2007年、2008年常规仪器器材占改善办学条件总投入均为2.3%,2009年为2.9%,2010年为3%)。

2011年小学数学增加了42%,小学科学增加了41%(均高于2008年、2009年、2010年的23%~40%)。初中理化生增加了22%、21%、25%。初中增长幅度较大的为数学37%和地理39%;高中理化生依次是17%、11%、16%,增长幅度较大的也是数学37%、地理39%;增长最快的是高中通用技术仪器设备62%,其次为小学数学42%、科学41%,再次为中小学音体美器材31%、36%、34%(前三年为23%-32%)。可见初中、高中理化生原有仪器相对较多,增长略慢;高中通用技术、小学数学和科学、初中高中数学地理、小学初中高中音体美器材增长幅度都较大,高于前三年增长速度,除理化生外,约三分之一(有的学科近一半)的常规仪器设备是课改后新增仪器设备。

图书馆及图书。共有图书6650万册,新增1005万册,新增图书占图书总数的15%,新增网书价值1.09亿元(实洋),占改善办学条件总投入的1%。2008年、2009年、2011年三年省教育厅进行了农村初中和小学循环图书招标采购,为全省1万多所中小学装备了新图书并且质量好、可读性强,受到师生好评。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近年来,各地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普及步伐明显加快,装备水平明显提高。43个县(市、区)共建有计算机室3679个,新装备计算机171592台,其中新建计算机教室877个,新装备计算机64451台,占38%;共有电子备课室2601个,其中新增1025个,占39%;共有多媒体教室21193个,其中新增14400个,占68%,跟2010年评估的县(市、区)相比,多媒体增速加快,档次不断提高,新装备的多媒体比例提高了7%。共有35个县(市、区)建起了县域信息网络中心,占总数的81%,并配备了相关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仪器补充中,重视了薄弱学科仪器器材的购置,在43个县(市、区)中,约有1/3的县(市、区)课改后新标准仪器装备在80%左右,约1/3的县(市、区)在60%左右,1/3的县(市、区)在30%左右,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常规仪器已经基本满足义务教育阶段课改教学基本需求。

(一)经费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仪器设备、图书得到有效补充

近年来,随着中央财政及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增加。2008年47个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投入52亿元,2009年43县投入71亿元,2010年48县投人87,9亿元,2011年43县为93.3亿元。常规仪器2008年47县为1.2亿元,2009年43县为2.1亿元,2010年48县为3.3亿元,2011年43县为3.4亿元(占改善办学条件的3%)。图书2008年47县新增图书价值为5000多万元,2009年43县为1亿元,2010年48县为1.2亿元,2011年43县为1.09亿元(占改善办学条件的1%)。现代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47县新增设备价值4.7亿元,2009年43县为3.8亿元,2010年48县为5亿元,2011年43县为6.3亿元(占改善办学条件的6%)。

nlc202309051233

以上数据表明,除投入逐年增长外,图书、常规仪器、现代教育技术占改善办学条件投入的比例大致为1:3:6。四年来,全省172个县(市、区)加10个县级单位,教育总投入为963.3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总投入305亿元,占31%,教育技术装备(常规仪器器材、图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总投入33.6亿元(常规仪器器材10亿元,图书3.8亿元,现代教育技术19.8亿元),四年平均,技术装备占改善办学条件总投入约12%。

从实际检查和统计数据看,各地在加强学校建设过程中,加大了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教育技术装备得到了补充和更新,常规仪器设施得到充实和完善,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2011年的43个县(市、区)中,涌现出一批政府重视程度高、技术装备投入力度大的典型县(市、区),武安市投入5860万元,广平县投入2900万元,唐山市丰润区投入2400万元,衡水市桃城区2200万元,邢台市桥西区2000万元。在43个县(市、区)中教育技术装备投入上千万的就有10个县(市、区),占23%。这些县(市、区)新增仪器设备较多,装备水平较高,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变化。

(二)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认识逐步提高

一是新建了一批实验楼,建设了一批标准实验室,配备了标准实验台、仪器橱。

二是普遍推行了仪器盘架化、体育器材定位架、教学挂图轴式化等管理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并向科学化、人文化、特色化方向迈进。

三是在新标准仪器逐步到位的情况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提到了议事日程。

保定市近年来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即标准化实验室达标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秦皇岛市各中小学建立科技展室、标本室;廊坊市普遍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尝试做好小学、初中与高中通用技术课衔接工作。

(三)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开展馆(室)升级达标活动。2008年47县共有图书馆3726个,其中一级馆230个,占6.1%:2009年43县共有图书馆3876个,其中一级馆264个,占6.9%;2010年48县共有图书馆3870个,其中一级馆338个,占8%;2011年43县共有图书馆3706个,其中一级馆553个,占15%。一级馆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2011年增长幅度较大。据四年评估统计,全省15169个中小学图书馆,其中一级馆1385个,占9%(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有中小学一级图书馆1437个)。

二是一级图书馆的范围由经济条件较好的市县向全省其他市县扩展。原有基础较好的唐山、石家庄,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邢台、保定、秦皇岛、邯郸、廊坊等市学校图书馆建设明显加强,一级馆数量大幅度增长。徐水县有30所学校图书馆被评为一级馆,占全县学校总数的28%。有的县(市、区)采取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鼓励学校建设一级图书馆。但从全省总体看,图书馆建设发展不平衡,张家口、承德、衡水等市一级图书馆数量少,2011年评估的张家口四县中只有2个一级图书馆,承德四县(区)有3个,衡水3县(市、区)有13个。有的市各县(市、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如邯郸市2011年评估的县(市、区)中,武安市有95个一级图书馆,其它4县(区)共11个一级图书馆。

三是藏书数量增加,质量提高。2011年督导评估的43县,高中生均39册,初中生均38册,小学生均27册(2008年评估的县高中生均32册,初中生均36册,小学生均26册;2009年评估县高中生均37册,初中生均40册,小学生均26册;2010年评估的县高中生均41册,初中生均44册,小学生均30册)四年平均,小学27.2册,初中生均39.5册,高中生均37.2册。按照全省配备标准,小学生均25册,初中生均40册,一般高中生均45册,示范性高中生均50册的要求,目前全省小学、初中基本达标,高中差距较大。随着近三年全省集中统一采购农村中小学循环图书进入1万多所中小学图书馆,大批“凑数”图书纷纷下架,馆藏图书由简单的数量型向结构合理、可读性增强方向发展,省配图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小学普遍开设阅读课,初中高中备考压力大,读书时间少,尤其是高中图书馆(室)普遍书旧、书少,超大规模的高中生均图书数量更少,示范性高中生均册数达标的很难见到,全省高中图书馆装备是薄弱环节。

四是一批人文化、特色化、标准化较高的图书馆的建成,使之成为学校建设的亮点。全省重点在小学开展新书推荐、开设阅读课、写读书笔记等活动,邯郸市开展“我读书我快乐”、“图书漂流”等活动,提高图书使用效率。

(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迅速

各地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现代教育技术普及步伐明显加快、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有的县(市、区)已基本实现了“班班通”,如保定市区和承德市双桥区等;部分县、市多数学校达到了“班班通”;2011年评估的43县中共有3281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其中新增688所,占21%,唐山市路北区3年投入1700万元,装备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935套,城市中小学所有班级实现了电子白板教学。

(五)音体美器材补充较多,短缺状况得到缓解

长期以来,音体美器材装备基础薄弱,缺口较大。这四年来,各地在教学仪器补充中,重视了薄弱学科仪器器材的购置,加强了音体美器材的装备工作,短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多数县(市、区)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

(六)高中阶段及其他各类教育技术装备明显加强

一是高中阶段教育。四年来43县用于高中阶段学校建设的投入达24.4亿元,占改善办学条件93.3亿元的26%(义务教育占66%,学前教育占5%),其中普通高中投入13亿元,职业教育11.4亿元。在43县中共有高中在校生4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79%。2011年共有37个县通过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验收。37县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7.1%(要求85%以上)。截止目前,全省已经有101个县(市、区)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在43县中,示范性高中基本都建设了通用技术实验室,通用技术共有仪器设备16万件,其中新增10万件,占62%。

nlc202309051233

二是其他各类教育。43县(市、区)共新建、改建规范化幼儿园359所,目前共有学前三年适龄幼儿55.88万人,在园幼儿51.4万人,入园率91.52%。共有玩教具价值1.7亿元,其中新增玩教具价值8000多万元,占46%;特殊教育共有仪器设备总值1900万元,其中新增1000万元,占53%;职业教育设备价值3.6亿元,新增1.2亿元,占33%;教师进修学校仪器设备共4400万元,新增1200万元,占27%;成人教育仪器设备价值4400万元,新增900万元,占17%。

二、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

(一)标准化程度低

部分县、市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投入水平较低,办学条件紧张,缺口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城教育资源紧张,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区学校建设滞后,学校入学压力不断加大,学校超负荷运转,班额较大,挤占专用教室,生均教育资源不足,一些热点学校更为明显。二是学校标准化率较低。专用教室数量少,部分专用教室是旧教室改造而成的,不够标准和规范,实验台陈旧。三是新的课程改革所需要的常规仪器缺口较大。教学仪器、器材、图书等未能按标准及时配备,音乐、体育、美术等器材更为薄弱。从四年来全省整体情况看,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农村学校主要配备了初中、中心小学和部分完小,其他完小和不完全小学配备很少,没配新仪器的小学,学生数多的达一半左右;而已配备的学校多的配了80%左右,少的只有30%左右。全省整体配备率约为50~60%。由此可见,全省农村初中、中心小学和条件好点的完小还没配齐,缺口约在半数左右,而相当一部分小学基本没配,约半数左右的农村小学生没见到过新标准仪器,全省装备经常性投入不足,据测算,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仪器资金缺口约为30亿元。四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不相适应。部分学校计算机、多媒体等设施老化急需更新,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二)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实验教学严重边缘化

一方面学生动手能力差,需要加强实验技能操作锻炼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仪器设备大量闲置,造成浪费。已安装几年的实验台依然崭新,很少有使用过的痕迹;已到位几年的仪器,从未开封拆盒,布满灰尘;初中由于部分市中考有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考核),情况略好,小学、高中几乎不做实验,这是全省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抽查实验本来是督导评估的一项内容,但现在基本取消了。

(三)科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偏低

现任科学教师全部为其他学科、其他专业转行而来,或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农村单轨制小学全部兼职),科学素质偏低、实验技能较差。但就这样的教师数量也严重不足。

虽然近几年各县(市、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补充新教师,有的县还建立了“退一补一”的长效机制,全省共补充新教师10750名,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一些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于长期不补充新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学科结构不合理,普遍缺少音体美、计算机、英语和科学教师。从上表可看出,科学教师配备率只有37%,配备率之低为六科之首,类似情况在全省普遍存在。

从专业角度看,全省尚未建立起科学教师的正规培养体系,也未设立理化生教师操作技能的专业课程。

(四)中小学后勤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据对43县(市、区)统计,2008年共有小学4084所,2011年减少到3167所,四年共撤并917所,占22%;2008年共有初中740所,2011年减少到508所,共撤并232所,占31%。由于农村适龄人口减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新情况,各地坚持将校舍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和优化学校布局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使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有了进一步提高,学校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学校的均衡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中小学寄宿生大量增加,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封闭的宿舍区,住地分散,宿舍紧张,有的学校一个旧教室住进70~80个学生,大通铺拥挤不堪,卫生条件差,有的宿舍又阴又潮,电闸裸露;有的女生宿舍没有围墙,远离厕所;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正规食堂(只有简陋的伙房),没有洗浴设施,没有安全校车;教师夜晚值班陪宿,白天上课,负担沉重。总之,中小学后勤工作没能跟上布局调整、寄宿制的步伐,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五)教学仪器采购不规范,大量仪器设备出现质量问题

近年来,全省教学仪器购进方式主要是县级政府招标采购,多数招标机构和人员不懂教学和教学仪器,只注重价格,不管性能。“招标采购”等同于“低价中标”,许多地方购进“一堆垃圾”,仪器根本做不了实验,造成大量浪费。

(六)高中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随着101个县(市、区)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较快。2011年43县(市、区)普通高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13亿元,新建、扩建高中学校57所,一批占地百亩以上(有的几百亩)、投资上亿元的花园式示范性高中建成使用,规模超大,班多人多(大都在20轨以上),约4000~5000人,最大的上万名学生。与华丽校园、庞大规模相比,生均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一是理化生实验室普遍短缺,按标准,16轨制高中理化生实验室分别是4、4、4个,可是20~30轨甚至更多轨制的学校仍保留4、4、2个。通用技术实验室只有一套(标准是12轨以上2~3套)。二是仪器设备缺口较大,管理不规范,按标准,4轨制配一套,可有的高中20~30轨以上也是1~2套。数量不足,品种不全,随意摆放,制度缺失。三是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设备老化、陈旧,实训条件差、工位不足。四是图书短缺严重,高中生均39册,距45~50册的标准相差较大,一座座漂亮的图书馆楼,却藏书很少、可读性差,在检查的示范性高中中,生均只有10册的学校较为普遍。

三、对今后加强全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集中专项资金,解决突出问题

2012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高中“在办学条件方面以城市薄弱高中和农村普通高中建设为重点,缩小城乡之间普通高中差距,加强校舍和理化生各类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卫生与艺术设施的建设与配备”。

义务教育阶段按课改后仪器配备标准,全省相当一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区)至今不达标,仪器缺口达半数以上。

因此,我们建议:利用国家及省校舍工程项目仪器设备专项资金,设立省级装备保障项目经费,像农村中小学循环图书那样,集中采购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集中解决国家及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财政困难县的教学仪器设备装备。同时,统一标准,解决各县(市、区)采购仪器时把握标准不规范、造成购进劣质产品的状况。

(二)制定政策,建立实验教学综合评价机制,加大考试考核力度,全面普及实验教学

把实验教学纳入考试考核范围,并予以政策保障,按照“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来确定考试考核内容,恢复实验操作考试在中考中的地位;建立培养正规科学教师主渠道,及时补充科学教师。

(三)大力加强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重点是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后勤管理工作

从国家教育部到省、市、县(市、区),都有一支建立了50多年、规模较大、人数较多、长期稳定、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装备队伍,有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这支队伍长期服务于基层的基础教育,熟悉中小学管理业务,而目前中小学后勤工作尤其是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后勤工作亟待加强,建议由装备部门承担起这项工作任务,全面负责中小学校的住宿、食堂、校车、校服(即中小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后勤工作,包括建设、配备、管理、培训、使用等系列职能,实现中小学硬件资源的融合与对接,把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地方打造成学校建设的新亮点。同时,也避免再设机构、重配人员。

责任编辑冯荣光

上一篇:2023ETC市场报告下一篇: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