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2课时(精选4篇)
第2课时 圆锥的体积(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计算圆锥的体积。【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提出问题。
出示一个铅锤,并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2。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3)实验探究
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4)讨论探究。
(5)引导归纳。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学内容:第6页例
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解法1: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解法2:(6×5+6×4+5×4)×2
=(30+24+20)×2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对策: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式1/15╳5= 2╳2/3 = 7/8 ╳14= 15/6 ╳24=
2、说说整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先约分再计算还是先计算再约分方便?
二、新授
1、出示例题4题目和图。
2、理解题目意思。
3、你知道左边图中画斜线的部分占1/2的几分之几?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4、右边呢?
5、你能看图用算式来表示结果吗?填在书上。组织交流。
6、总结: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7、探究:观察这两个算式,猜才分数与分数相乘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验证猜想,教学例题5。(1)出示例题5(2)在图中画斜线表示计算结果,再填空。(3)组织交流: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4)总结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巩固
1、出示 1/42/3 8/93/
4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可能出现两种:先乘再约分 或先约分再相乘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谁更好?如果是24/7755/8呢?再次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4、介绍简便书写格式,发现可以在算式上直接约分,再计算,提高速度。
四、比较出示2/113和45/6,先计算,再比较,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所以不管上分数乘整数还是分数,都可以看作是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
五、巩固提高
1、第46页上的练一练先独立计算在书上,指名板演,再组织交流。
2、第48页上的第1题读题先在图中表示出来,再列式计算。组织交流想法。
3、第48页上的第3题先独立判断,将不对的改正过来。组织交流:是否正确?错在哪里?怎样改?最后是多少?
4、第48页上的第4题先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怎样?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教学准备;两张照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
3、化简比:12:4 8:18
4、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 8:18 5.4:0.9 4.4:4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3(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3)明确概念: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活学活用。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4、做练习九第7题 四:补充练习:
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4个数,再组成两个比例式:
()︰()=()︰()()︰()=()︰()
【六年级数学第2课时】推荐阅读: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合并同类项(第2课时)教案10-04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12-24
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教案第三课时06-04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第5课时 解决问题07-28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时分数基本性质的练习教案07-18
一年级上数学第六单元07-03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06-13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07-10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解析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