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课教案(精选11篇)
读书心得-林春梅
或受培训,或听讲座,或观摩学习,或教学研讨,多多少少对数学思想有了一些认识。但平日还是无暇细细研读领悟。
利用闲暇时间系统学习学习《数学思维养成课——小学数学这样教》一书通篇讲述的都是适合在小学阶段渗透的数学思想,此书实质是课标精神在课堂中的创造性运用。该书由福州市小学数学林碧珍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林碧珍和她的整个工作室实践与思考的成果,集结了团队所有成员的智慧。
本书把数学思想按“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数学”三大板块分为三章。每章中又以这些数学思想派生出的其他数学思想作为节。第一章“抽象思想”包括“数形结合”、“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共五节;第二章“推理思想”包括“归纳思想”、“类比思想”、“转化与划归思想”、“极限思想”共四节;第三章“模型思想”包括“模型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共三节。每节讲述的都是适合在小学阶段渗透的数学思想。
本书的12节数学思想均按“策略把握”、“案例展示与案例解读”、“教材中可用的素材”三个环节详尽阐述。“策略把握”环节讲述的是该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策略的把握;“案例展示与案例解读”环节用课堂教学实践的经典案例,再配以通俗的案例解读,阐述数学思想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和渗透。该书所收集的案例详实而生动,向我们展示了何谓“追求有思想的数学教学”,提供给一线教师契合当前先进数学教育理念的鲜活经验。“教材中可用的素材”环节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为例,列出相应思想方法在小学各学段和各教学领域渗透的细目表,如图:
整本书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浅显易懂,实用价值高,指导意义强。
现在说说我学习了此书的一些收获。记得初次接触“模型思想”一词是在若干年前市教科院李惠萍老师主讲的专题培训会上,她用“植树问题”这一案例,详细解读了什么是模型思想及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方法。可惜当初本人理论基础差,对课标精神领悟不到位,学习效果就好比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随着在工作室跟随名师的学习,逐渐有了深入了解。现在祥读了此书第三章第一节“模型思想”后,对定义、特点、社会价值、与通常的数学教学间的关系、各
学段和各教学领域渗透的范围、如何帮学生建模、怎样应用模型等方面,有了更为系统全面的认识,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更有信心了。
首先,无论解决哪个领域的问题,都要用到数学建模方法,如人口增长数学模型、导弹核武器竞赛问题、动物形体问题、电饭锅销售模型、公路运输问题、投资决策模型等。中国古代数学模型算法有“田忌赛马”、“韩信点兵”、“邑方几何”、“四表望远”、“锯木求径”等,教材上初步涉及了一些。
其次,由于“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结构,因此从广义角度讲,数学的一切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图形、程序等都可看做数学模型。
再者,数学模型在小学中的呈现主要有描述性语言(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我们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书中例举了“七桥问题”的问题抽象概括成“一笔画”的数学模型;台湾教材中“方程”模型引入的实例),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解决某个问题的探究者;在抽象与概括中建立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中应用数学模型,不要局限于课堂上,而应通过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课外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让学生打开眼界、广泛应用数学建模方法研究和解决多种多样的实际问题。
刚看此书时,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书名上题为“数学思维”而不直接写成“数学思想”呢?后来思考一番,有了这样的认识:
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素质的精髓,它会对学生的思维与文化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使学生终生受益。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思维活动对数学对象所做出的概括反映,它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另
一方面,数学思想还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它对思维活动有很大影响。数学思维过程受到思想的指导、监控和制约,并能影响思维的效率。
在数学中渗透思想方法教学的最终日的是要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整体性、严密性。
所以,要让我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大收益,应该是以数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的载体,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掌握思想方法,长大后凭着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掌握的各种数学思想来解决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受益终生。
一、抓住学生情感特性, 创设良好学习情境, 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主动探究、汲取知识的积极性建立在良好情感基础上。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问题或现象存在密切的关联。这就为学生主动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因此, 教师要实现学生创新思维主动性的有效养成, 就要遵循“创设情境引疑, 积极感知尝试, 诱导形成认识”的原则, 紧扣学生情感发展规律, 抓住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与现实生活的密切性和展现各种生活现象的趣味性, 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良好教学情境中大胆质疑, 主动探索知识, 让学生积极思索并解决问题, 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创新思维的意识和内在能动性。
如在教学“反比例应用题”知识时,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重难点内容, 为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设置了如下教学情境:“工人加工零件的”“某工作需要加工一批零件, 已知李师傅加工该批零件, 每小时可以做24个, 则10小时完成;如果现在李师傅将工作效率提高25%, 那么需要几小时可以完成?”让学生进行探究感悟, 引起学生学习情感的共鸣, 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性, 认识到学习和掌握知识内容的深远意义, 从而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索和思考分析活动中。
二、抓住问题内在特性, 重视发散问题教学, 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常言道, 学而得法, 事半功倍;学不得法, 事倍功半。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教育心理学指出, 应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问题, 正确判断、推理出准确结论, 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 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 要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根本特性, 展现数学问题对数学学科内容体现和概括作用, 利用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设置出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问题表象和内涵的细致分析, 从而使学生通过比较辨析, 能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 对表似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 有效掌握进行类似问题创新思维的方法。
例题:某建筑工地在浇筑楼房过程中需要1200吨水泥, 如果让甲车队单独运送需要15天时间完成, 用乙车队单独运送需要10天时间运完。现在让甲乙两队共同运送, 则需要多少天可以运送完?
该例题是有关“工程类”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 发现该例题可以抓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这时, 教师为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 掌握进行同一类型问题解答的不同方法, 可设置出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某乡镇修筑一段公路, 如果由甲队施工需要20天完成, 乙队单独施工需要30天完成。现在由甲乙两队合作完成, 则需要多少天可以完成整个工作量的4/5?”、“某工厂加工一批零件, 已知张师傅5天可以完成工作总量的1/4, 中途李师傅因有事休息了几天, 结果用了24天才完成。那么张师傅中途休息了几天?”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利用现有解题经验, 探索问题解答的不同方法, 从而使学生在发散性问题解答中, 掌握同一类型问题的不同解法, 为有效创新思维活动提供方法论。
三、抓住教学双边特性, 开展错题辨析评价, 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互惠发展的双边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 错误与探索相联姻, 相交合, 才能孕育出真理。”因此, 教师要及时地放大错例, 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 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 而且知其所以错”, 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与学生开展双向性的探讨式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对问题解答过程中开展评价活动, 指出错题的“症结”, 摸准错误的“经络”,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中, 有这样一道题:“某菊花种植场工人一天采了20千克的菊花, 测得菊花的含水量为58%, 稍经晾晒后, 则菊花的含水量下降到52%, 那么晾晒后的菊花重多少千克?”有学生列出“20× (58%-52%) ”的算式。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教学评价活动, 向学生提出问题:“20千克的菊花含水量为58%, 则净重为多少千克?”、“晾晒后的菊花含水量下降到52%, 则含水量占整个菊花整个重量的百分之几?”、“那么由题意得知, 菊花中有水和干物质两部分组成, 现在要求晾晒后的菊花重量, 则可以列出什么公式?”与学生开展讨论活动, 在学生讨论分析后, 指出该学生所列算式的缺处, 从而掌握进行问题解答的基本要领和数量关系。通过上述问题分析, 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将讲解分析的难点, 通过讨论分析, 有效转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 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 有效培养了自我纠偏的思维品质, 提高了思维效能。
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 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需要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重视学生思维过程, 注重思维方法指导, 才能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标要求, 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培养;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发散思维成为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中要围绕发散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和联想性等特性对学生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那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一、激发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兴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小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了这样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5+5+5+5+4,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5+5+5+5+4=5×5-1=5×4+4=4×6……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们让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发散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挖掘。
二、融洽关系,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畏惧老师,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定然要受到压抑。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开发。教师应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有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差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最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換位思考,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56-6可以连续减多少个6?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56里包含几个6,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比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小学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四、一题多解,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因此,教学中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抓住一道典型题目,寻求多种途径的解法,促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分析。例如,六年级(1)班的体育课上,老师把28个实心球分配给男、女同学分两组练习,男、女同学人数之比是4:3。男、女同学各分到实心球多少个?对于改题,先不急于规范学生的解题行为,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的方法。学生得出了很多方法:①用“份数”的思路考虑:28÷(4+3)×4=16(个),28-16=12(个);②用“分数乘法的意义”的思路考虑:4+3=7,28×4/7 =16(个),28-16=12(个);③用“正比例解应用题”的思路考虑:设男同学分到实心球X个,X/28=4/(4+3)X=16,28-16=12(个);④用“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思路考虑:28=(1+3/4)=16(个),28-16=12(个)……采用“一题多解”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以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方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挖掘其内在规律。另外,“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将一题演变成多题,而题目实质不变,让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能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思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使学生不仅能复习、回顾、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而且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技巧学牢、学活,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总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创新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任孝东.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学周刊.2011年20期
[2]张胜女.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新作文.2009年07期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课的全过程,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架构,补充知识盲点,实现师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使小学生能够找到今后的学习方向.一、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在传统的复习课中,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越俎代庖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枯燥的讲解和复习往往不感兴趣,听课的效率很低,难以达到复习课的教学目的。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将复习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有了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机会。在复习课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主动思维和动手的机会。由于思维导图是发散性的、富有个性的,学生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将最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绘制出来。例如,学生可以选择知识树、树形图、伞状图、包含图等多种方式,并在思维导图中添加图形和解释说明,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以“四边形”这个中心词为例,学生绘制出了各种形态的思维导图,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思维和动手的快乐,并对自己的知识盲点进行了有效梳理。
二、丰富师生的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复习课中,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边评价,缺少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造成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思维导图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评价工作,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例如,两个图都是学生绘制的以平面图形为中心词的思维导图,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思维导图和其他同学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能够直观地发现自己认知结构和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并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完善。例如,其中一个图在详细程度方面就不如另一个图,说明在知识掌握情况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
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情况、认知结构的完整度和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确定复
习课的重点和难点。思维导图给了师生一个很好的自评和互评的机会,使小学数学复习课的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也能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肯定,并自觉地找出自己的知识盲点,并进行补充。
三、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复习课的学习积极性
在以往的数学复习课中,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充当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构建者”,长此以往,会使小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对脑海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主动的搜索和重塑,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排列,从而主动在脑海中生成一张完整的知识思维导图。这样能够使小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自由的发挥,成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个体。在对某一分支进行梳理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导读]
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科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最新的课程标准和考纲为依据,以方法为主线,以思维为重点,以能力为核心,将基础知识、考试内容和能力提高融为一体。
教学内容:吨的认识(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超市情景图,例6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
(4)小结: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4.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和认数情况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含义,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三)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学校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类方法. 课前准备
(一)教具:三幅教学图及1~10数字卡片.(二)学具:1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谈话
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我们在数学课上会学到好多好多知识,比如:认识数字、认识图形、会计算等等.现在请同学们看一幅图.
(二)学习新课
1.初步建立方位概念.(1)看图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图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中间是什么? 数一数:图的上面有几架飞机?下面有几辆汽车?图的左边有几个萝卜?右边有几棵白菜?中间有几只灯笼?
小结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但能认真看图,还能分清上、下、左、右.今后我们看图、看书、做事都用得上这些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做“认识新朋友”的游戏:说一说:你座位四周的同学都是谁?(要说清“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是谁)2.学习数数:
出示“学校新学年开学”图.
师说:这幅图画的是开学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数数:
图上有几位老师?几个同学?(一组一组地数)一共有几个人? 图上面有几朵向日葵?几棵树?几只小鸟?(从左往右数)(2)数周围的实物:
数一数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数一数教室里有几盏灯?几扇门?几扇窗户?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衣服上有几个扣子? 3.学习分类.(1)看书上图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铅笔和球)为什么大球小球圈在一起?(大球小球都是球)师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所以圈在一起.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所以不和球圈在一起.(2)出示图片:
请你们分一分,哪些是同类物品,学生回答后,教师圈上圈.(3)学生看书上图:
师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书包、小鸡、母鸡、公鸡和气球)可以把哪些东西圈在一起?(可以把小鸡、母鸡、公鸡圈在一起)为什么?
师说:你们说得对!小鸡、母鸡、公鸡都是鸡,所以把它们圈在一起.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圈一圈. 4.了解学生认数的情况.(1)看图回答问题:
师问:每个圈里画的是什么?有多少?它旁边的数是几?(2)指名几名学生分别数出1~10实物的个数.(3)教师带领学生打乱1~10各数的顺序数数.(三)巩固反馈(1)看数摆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eq x(5),学生摆出5根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eq x(7),学生摆出7根小棒.(2)做拍手游戏:
教师出示卡片eq x(6),同学们拍手表示.
教师出示卡片eq x(8),eq x(10),同学们拍手表示.(3)做练习一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以内的数.学会了把物品进行分类.这是为我们以后学习数学的一节准备课.(板书课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在这节课里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通过看图、数数、游戏、动手摆实物来激发学习兴趣.
二、在这节课的开头设计了分清方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逐步分清方位.
三、在练习数数上,除了数课本上的图片还设计了数周围的实物.目的是不仅了解学生是否能抽象的数数.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能否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四、在学习分类这个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能把同类的圈起来.而且还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圈.从而体现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专题选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既然是初三专题复习课, 当然要考虑专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这需要教师分析近年中考题型, 确定目标。笔者选取了“抛物线中三角形面积”这一专题。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 不少地区将抛物线中的三角形面积问题作为压轴题, 此类题型涵盖知识面广, 综合性强, 解题方法多样灵活, 能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设计题目考虑学生层次, 保护学生求知欲和自信心
笔者首先设计课前预习题:
如图1, 已知抛物线y=x2-4x-5与x轴交于A, B两点, 其中A点位于B点的左侧, 与y轴交于C点, 顶点为D, 完成下列题目:
(1) S△ABC=______、S△BOC=______、S△COD=______
(2) S△BCD=_______
对于课前预习的设计, 笔者考虑到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 最困难的是无法准确得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尤其是针对钝角三角形。因此通过 (1) 问中的几个小题的练习, 能够明白对于三角形面积计算时的常见方法是:将底和高放在坐标轴上或者是平行与坐标轴的直线上, 利用坐标差求出对应线段的长度, 从而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作为预习题, 初三学生都能够顺利计算得出A、B、C点坐标为 (-1, 0) 、 (5, 0) 、 (0, -5) , 以及根据顶点坐标公式或者对称轴计算方式得出顶点D坐标 (2, -9) , 因此很快能够得出 (1) 问中的几个三角形面积答案。但是在完成 (2) 问时, 因为学生层次的差异, 已经有部分同学存在困难。所以笔者给出三张备用图。顺便提一句, 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作图习惯是学生学习几何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 教师需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培养。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三角形不具备 (1) 中计算面积方式所具备的“坐标轴上的边”或“平行于坐标轴的边作为底”的时候, 就需要利用“割补法”进行计算, 此时,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提出不同的解题方式。笔者就放手让学生去说, 学生才有继续听讲的兴趣。
三、专题选择注重夯实基础, 多维共进
进阶题意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前面的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前一天晚上的回家作业思考, 课上仅花几分钟时间对 (2) 问解释, 然后给出课上例题思考:
如图2, 抛物线的顶点M坐标为 (1, 4) , 且经过点A (-1, 0) 据以上条件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若点P是此抛物线 (在第一象限内) 上的一个动点, 设它的横坐标为m,
(1) 试用m的代数式表示△PBC的面积。
(2) 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 △PBC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多少?
例题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的提问?区别于一开始抛出问题来限定学生思维, 因为作为复习课, 学生知识已经具备, 但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不同, 从给出的信息, 学生自己能问出什么问题更符合新的课程标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会读取信息, 才会分析问题, 会提问, 才会解决问题。
四、专题选择紧密联系中考, 与时俱进
例:如图3将直角边长为6的等腰Rt△AOC放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O为坐标原点, 点C、A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 一条抛物线经过点A、C及点B (–3, 0) 。
(1) 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3) 若点P是线段BC上一动点, 过点P作AB的平行线交AC于点E, 连接AP, 当△APE的面积最大时, 求点P的坐标。
(3) 问在 (2) 的基础上提高, 结合相似解决, 具体解题如下:S△APE=S△APC-S△PEC, S△APC=3 (6-m) ,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思维导图
将思维导图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潜质,借助思维导图中图文并茂的形式可以巩固小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使小学生对复习课产生兴趣。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对思维导图这种复习办法加以充分地掌握和应用,以便让小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受益。
一、培养、提升归纳总结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科学高效地复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避免遗忘,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在小学数学复习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是最关键的。思维导图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完善并补充有关知识点,进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总结归纳的能力得到锻炼与培养。比如,在复习“认识多边形”的知识点时,首先,教师可以列举出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锐角三角形、多边形、长方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等诸如此类的形状,然后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对这些数学含义之间的并列、包含等关系予以理清,同时再把它们用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表述出来。
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与思考时间,让学生独立对那些极易混淆的含义加以区分,如等边梯形、等腰梯形等,之后再归纳、总结那些有关的含义,进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予以解决,达到小学数学复习的目的,提高复习的效果。
二、小学生学会互相启发、互相交流
每个人的思维表达方式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复习课程时,学生描绘的思维导图教师不可能要求它们都是千篇一律的,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以便学生受到彼此思维导图的启发,进而达到互相贯通、互相学习的目的。下面,我们以复习“小数”知识点为例,在有的学生看来,小数包括六个方面,即应用、名词、分类、规律、性质和定义,而有的学生却觉得小数只包括四个方面,即性质、定义、数位和分类,那么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并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与借鉴,以便对同学彼此之间思维导图的构建思路予以知晓,取长补短,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教师还可将自己构建的思维导图展现给学生参考,尤其是在学生刚接触思维导图,还不很了解如何构建思维导图时,可以让学生对构建思维导图的办法予以尽快掌握。不过,教师应当基于平等交流的准则来启发学生,绝不能将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只要学生的思维导图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并且学生能够应用思维导图来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予以了解,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那么教师就不能否定它。
三、小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
在之前传统的数学复习课程中,小学生并没有主动权。在数学复习课堂中,小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参与,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会试着主动思考,这对小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复习课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小学生这种被动接受的局面实现扭转。通过教师的指导,小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重新梳理每个知识点,并对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进行挖掘,最终在脑海中将一幅完整的知识思维导图构建出来。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小学生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实现改善,得到自由发挥,让学生充分掌握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在梳理某一知识点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并各抒己见,使交流和共享知识真正得以实现。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复习课对于小学生对知识網络的构造和对知识点的归纳、梳理与总结是极其重要的。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程中的应用,可以促使小学生独立自主地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同时充分掌握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区别,从而使复习效果实现提升。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通过对知识点的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提升,为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沈喜瑞.让“生本”走进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二年级一节数学复习课[J].考试周刊,2016(13).
1、让学生对全册书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一定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度过了一个开心的假期之后,又迎来了新的一个学期。在这个学期,小精灵聪聪和明明也回到了课堂,准备和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畅游数学王国,你们瞧,他们来了。
出示课件:
师:聪聪和明明要带大家去寻宝藏?怎么回事呢?其实,数学王国本身就是一个大宝藏,今年我们班小朋友要闯过九道关,才能摘取里面最灿烂,最宝贵的一个王冠。每一道关都有几个难题等着你们,如果你全部回答对,就可以给自己加上一个五角星,如果你有一题错了,那么这一关的五角星就全没了,最后再来统计总的成绩,五角星最多的同学就是我们班知识最丰富的人。
二、知识大比拼
(1)第一关叫做:位置(板书)
在位置这一环节,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方向,边听老师指令边做动作:“上、下、前、后、左、右”,小朋友的反应可真快。再仔细观察一下,你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指名回答。看来第一关都没有难倒我们班的小朋友。接下来我们闯第二关。
(2)第二关: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板书)
出几道题考考大家:15-9 13-6 12-8 用手势来表示结果
第二关有几个小朋友反应可真快,能把经验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些小朋友在假期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单元的知识预习过了,真的很好学,大家表扬一下他们。
(3)第三关:图形的拼组
我们上个学期认识了8种图形,一起来回忆一下。全班说。
看看谁最有想象力,几个小正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4个小正方体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看来这几个问题让有些小朋友犯糊涂了,没关系,能学到了这个单元,老师会跟大家一边玩,一边学,好吗?
(4)第四关:100以内数的认识
能从1数到100的小朋友请举手,两个两个数到一百的请举手,三个三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从100数到1的请举手。
(5)第五关:认识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是假期的作业,谁能说说你在家里都已经认识哪些面值的钱了。指名说。同桌说(6)第六关: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出题考你们:36+5 50+4 67-8
(7)第七关:认识时间
出示3个钟表,5时 7时半 8时25分 指名回答
(8)第八关:找规律
出示一组图形:2 4 6 8
(9)第九关:统计
出示 (红花,黄花、蓝花)让学生数出各种花的数量。
10、闯关结束,看看小朋友在每个关的表现。表彰表现最出色的人。
三、拥有好习惯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必须要拥有好的习惯,为了能让我们在新的学期能有更优异的表现,我们应该做到哪些方面呢?同桌互相讨论,汇报。
四、小结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出示信息:四川汶川地震造成67183人遇难,361822人受伤,失踪20790人,累计受灾人数
四千五百六十万人,捐款捐物10800000000元,其中捐款8927000000元,物资折款十九亿零九百万元。
师:你发现里面有许多什么?(大数)大数的认识学习了哪些知识?还记得吗?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复习大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并板书:(知识网络图)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出示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0000 0000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 0871 0
532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总结一遍,然后全班齐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哪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 0050)
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如:3458<123456
师: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然后再按照比较的方法。)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0000 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万
7200 0000≈3亿
0720 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填一填。1、1亿是()个一千万。
2、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这个数是()位数。3、60402800是由6个()、4个()、2个()、8个()组成的。
4、在30206860这个数中,()位和()位上的0不读,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等于()。5、5个千万、5个万和5个百组成的数是()。
(二)我是小法官。1、40008读作四万零八。()2、54000里有54个10000。()3、9090090左边的9表示9个十万,中间的9表示9个万,右边的9表示9个十。()
4、七位数一定比六位数大。()
5、最大的五位数比最小的五位数多99999。()
6、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数学思维主要是一种抽象思维,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数学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形象化的数学构思,形成数学运算。它主要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数学思维具有流畅性(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反应敏捷)、变通性(思维方向灵活变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提出超常规的构想和新观点)、创造性(对事物的处理或判断表现出独特见解)的基本特征。数学思维对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具体的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什么样方式将会对学生良好数学思维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选题、编题,增强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从一个过程转换到另一个过程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除此之外,我认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一)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万丈高楼平地起”。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必须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巩固。在数学课上,教师有时会只注重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往往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点的强调,从而导致学生基本计算能力的不足。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必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
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在讲了一种类型的题目后,用大量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固然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这类题型的解法,但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或思维框架,造成心理上的思维定势。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们可以在题目的数量关系、运用法则、解题思路等方面做一些变式或变形,经常提供一些类比或对比的联系,消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
1.利用变式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势。变式即是所提供的事例或者材料要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由此初步形成概念。因为总是重复某一类型的例题或图形,所以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非本质属性上,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2.注意相近的、易混的概念的比较。数学中有许多的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只有划清它们的界限才能建立清晰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相近、易混的概念练习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是大有裨益的。进一步说,对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提高思维能力也大有帮助。
3.通过对比消除思维定势。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有一些概念、习题,尽管老师一再讲,但学生的印象仍然模糊,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正反两面进行教学。另外,还有许多其他正反对比类型的练习题都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巧设练习题,训练数学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生成。教师除了善于把握课上的生成资源时外,在课前的教学准备(预设)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主力军”。教师如何建立这些“主力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数学概念的发散——尽量让学生说说属于某一个概念的外延中的事物。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2.解题方法发散——“一题多解”。一题多解就是一个问题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法,要求学生把各种相关的知识进行合理应用,从而解答,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开拓解题思路,训练数学思维。
所谓的解题思路,“就是运用逻辑和非逻辑的方法沟通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之间的联系。这种‘有已知如何通向未知’或‘由未知如何通向已知’的思考的路线就是解题思路。”例如:“化归”思想,“守恒”思想,“假设”思想,等等。这些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可以解决特殊矛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用“化归”的思想解题。通过设计运用“化归”思想解题的习题,我们可以知道,当学生按照一般的思路解题遇到较大的困难时,不妨引导、提示他们转变思路。
(2)用“守恒”的思想解题。“守恒”就是充分利用题目中给出的条件,紧紧抓住其中的不变量,并以此为主线——“以不变应万变”。从而使解题更容易、轻松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用“假设”的思想解题。假设,顾名思义,就是在解题过程中,假设一些不实际存在的理由或条件实际上存在,从而借助这些条件得以顺利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三、结语
数学课程的思维价值主要体现在:数学课程是训练思维、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选择、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尽力让各种方法之间做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借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最终提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云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朱善香.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教育研究杂志社,2006,3.
[3]管宏斌.数学教学研究.甘肃省数学会、西北师大合办,2006,3.
[4]唐韶源.现代中小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期刊社,2006,4.
【小学数学思维课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案11-03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05-29
小学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06-01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09-26
椒园小学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06-06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6-06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07-24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09-2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