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尚文化概论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时尚文化概论(共8篇)

大学生时尚文化概论 篇1

广告,作为一种产品和企业宣传的手段和传播方式,看似与流行文化没有直接关联,实际两者却在大众传播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牵引下,形成了互为表里、血肉相连的关系。流行文化的界定及其特征

流行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形态,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区分在于“流行”上。所谓流行是指与时髦、时尚紧密相扣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于社会生活和人们内部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后,有相当数量的人,对这种行为模式(包括特定的语言、观点、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产生了共同的崇尚和追求,最后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① 对于流行文化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汉密尔顿认为:流行文化是“通俗的(为大众而设计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为年轻人的、诙谐的、性感的、欺骗性的、有魅力的、大企业式的”。②我国哲学家高宣扬则认为:“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位、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③总体来说,流行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

1.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现象

流行文化的扩张是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迅速传播的,而工业化的大生产正是为此提供了大量的载体。娱乐影视、流行音乐、前卫服饰、时尚报刊、精美杂志、休闲书籍、广告作品、音像制品等载体都可以通过流水线大批量地生产,而人们则可以消费的方式购买,这就是某种流行元素得以在一夜之间风靡的奥妙所在。工业化的大量复制,使得人们可以轻易并且方便地模仿和跟从。

2.流行文化是一种从众心理

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分子,人的社会属性是其主要属性,所以个人都希望融入到其所属的社会阶层中去,而不是孤立出去。所以当社会某种非常规行为逐渐风行时,人们就会越发地跟从,害怕落后,与其脱节,尤其是年轻人。年轻人既是流行文化的主要的创造者,又是其主要跟随者.3.流行文化是媒体议程设置的结果 大众媒体通过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向受从传达同样的信息,形成一种拟态的社会环境,让受众以为这就是现实的社会环境,于是其中放在首位的、多频率出现的信息就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甚至渗透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

流行文化对广告的作用

流行文化是广告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方面流行文化是有着相当数量的人所崇尚并追求着的,属于大众所跟随,而广告的目的在于销售,追求最大销售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越多销量的广告,其广告效应越大,广告越成功。所以广告要想获得最大销量,就必须迎合大众的口味,才能跟得上时尚的脚步,取得成功。“动感地带”就是抓住年轻人崇尚独立,喜欢张扬个性的心理,才以“我的地盘听我的”,吸引了众多的年轻时尚一族,才取得“每三秒钟,你身边就多一个M-ZONE人”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广告如果脱离了流行文化,就很难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受。

流行文化为广告创意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流行文化主要是以消费文化和休闲文化为主,其特性就是通俗化和大众化,这正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原本只属于一部分人所享有的的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广告的目的正是要抓住受众的眼球,最终实现购买行为。广告创意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表达方式,创意要使受众接受,并且产生共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迎合大众的喜爱,这与流行文化形成了一个最佳契合点,许多脍炙人口的广告都是来源于流行元素。

流行文化指引着广告发展的方向。流行文化具有短暂的特性,经常会发生改变,而广告要想抓住大众的注意力就必须要紧跟其后,任何脱离潮流的广告是不会被人记住的,因为脱离了潮流就等于脱离了大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刚刚开始,生产力水平不高,人均收入低,物质贫乏,主要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所以人们追求实惠,广告诉求也主要以物美价廉为主。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实现了质的飞跃,现在的人追求天然、绿色和健康,那么广告的主要诉求点也以绿色、健康为主。

广告对流行文化的影响 广告引领流行文化。两者是互为指引的,流行文化既为广告指引方向,同时广告又是流行文化的倡导者。现代广告做为流行文化的一个要素,能以最敏锐的嗅觉感知流行元素。广告已经不仅仅是迎合消费者需求,它还可以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并且提倡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从而引发出新的潮流。现在的媒体飞速发展,广告不仅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传播,同时可在逐渐涌现的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大放光彩。不断重复、多种媒体同时投入的几近轰炸式的广告,使得其影响深入人心,最终在大众的心里留下印象,并且会将广告所倡导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到大众的心里。

广告演绎并且传承流行文化。广告是演绎流行的一个工具,是人们感知流行文化的最便捷迅速的窗口之一。广告就象一个潮流的风向标,能够最早地感觉流行的风向,并且迅速地表达出来,通过多重媒介不断向大众传播。人们通过广告可以知道现在流行什么,最时尚的东西是什么,以及其流行的程度有多深,生活的各方面的变迁和更新都离不开广告的功劳。一部广告史可以成为时代流行文化变迁的历史缩影,它可以记录不同时代所提倡的不同的流行观念。

广告语成为流行语,丰富和充实了流行文化的内容。许多广告语,或字句工整,或朗朗上口,或简单易记,最后经过较长时间在媒体反复播放后,渐渐成为人们口中能脱口而出的流行语了,一些优秀的广告语已经不仅仅是对产品产生叫卖作用,并且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理念的象征,甚至有些不乏成为人们的人生格言。

现代广告的表现时时存在着时尚的影子,在广告加入时尚的同时,时尚也大大增加了广告的成分。时尚一早就是充斥着表现欲望的,正因为如此它也更希望有更宽广的更多的途径来进行信息的传播,而广告无疑是极适合时尚的一种传播途径。

对于广告文化来说,究竟可以多时尚呢?时尚多少又是由广告来表现出的?本文也就是广告文化与时尚的关系将做出初略的分析。广告与时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电视到杂志到户外广告的观察,可以看出初步的看出:时尚对于广告的内容形式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时尚多包涵的一切元素都可能转化为广告传播的题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广告对于时尚有着一种与身居来的依托性。并且同时的,在广告大量的不断地大范围的时尚信息时,就极易造成一种时尚流行趋势。夸张一点说,时尚离开了广告,就很难看到它的潮起潮落。下面将从具体的几个方面对广告文化与时尚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广告对时尚的反射

现在广告的表现时时反射出时尚的影子,例如运用流行的色彩、音乐、制作手法等。从而对广告达到进一步的粉饰,从视觉和听觉上吸引着消费者让消费者采取行动。一些广告的制作干脆将富有时尚特征的年轻人作为他们的定位,围绕这些充满时尚年轻人进行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年轻的一代人往往对时尚有着不懈的追求,这样他们也就成为时尚的代表,而且他们也愿意为与时尚有关的物品付出较多的金钱,这样年轻人就成为新产品推出所争取的对象,广告也相应富有时尚的元素并且把年轻人作为他们的定位。形象一些来说,广告文化实在现代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下诞生的,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风尚决定着这个时期的广告诉求的内容和主题。由此可见现代广告诉求的内容和主题的转换反射出不同时期文化演变的轨迹。广告文化与时尚元素的一致时尚内涵在其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许多为其所特有的价值与符号表现意义。这些符号也变成了现代广告在表达描写中的重要手段,大大的提高了广告的表现意义。

二、时尚绑架了广告

在现在服装秀,时尚发布会是应接不暇,时尚的表现欲越来越强,在如此高强的表现欲驱动下,它同广告的性质也越来越趋同。值得庆幸的是,时尚与广告已长生了有所结合的常务,主办方和宣传商也已熟能生巧的把广告和时尚巧妙的结合起来。比如不定期由VOGUE、swatch、爱马仕之类举办的时尚晚宴,看似是一个纯粹的时尚表演或是名人秀之类的,但仔细这个聚会的布置名人的衣着之类的。不难看出,这些聚会就是由公司为了宣传他们的产品,这就是一个极大的广告。这个公司这样一方面能起到宣传公司产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又是标榜自己是时尚的先行者,这就成为了时尚与广告完美结合的成功典例。但是不管时尚活动有多么大的发布规模,还是无法拥有广告这样的影响了,这样如果把时尚这一类的与广告的传播结合到一起,那么它所产生的影响了将是其他宣传途径所无法到达的。时尚绑架了广告,广告忠实的反应着时尚元素的变化,与此同时,广告作为一种具有强大传播能力和渗透赶的传播媒介,对时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发现时尚能否广泛成为流行并且实现它的经济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广告能否产生良好的绑架关系。这是因为,消费者对时尚流行的追随很多时候是在广告的诱导下开始产生的。广告对时尚不仅具有推动作用,还具有引导作用,这样时尚就不得不好好的绑架广告了。但是在时尚文化日趋多元化,信息更新如此之快的时代,人们对这些时尚的关注感受及参与的时间和程度是极为有限的,为了使这些时尚产品长期的成为时尚,广告为此做出的努力的不懈的。

三、广告文化要撕票时尚

广告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商业性,广告利用时尚文化的特点祛除艺术性公益性这些附加属性后达到目的。在这个供大于求的消费者主导的时代,生产商门纷纷来借助越来越发达丰富的媒体,想要用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的产品,并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这种意义来说,广告为了把东西卖出去,那些直白赤裸的传播,着实感人。这样高效率无疑成为广告的重大目的。如何利用时尚文化的特征来最最准确的达到广告的商业目的,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广告的制作只有针对时尚文化的特征,时尚对现代人来说只要合理就能成为流行,并且异军突起,名声大噪,在网络时代犹如凤姐犹如快女超男之类的谁能否认他们不是流行时尚呢?广告以时尚为方向标岂能对这些时尚的宠儿熟视无睹,这些红极一时的人或物,平日也就那么一回事,但一旦与时尚融合贯通,它所产生的效果是大爆炸。例如曾益可代言的美宝莲BB霜,以其特有的音调将出美宝莲BB霜,无数人为之动容。广告尽管是一种空泛泛的形式,但它如潮水般的涨起涨落,在时尚的刺激的能指链条中找到了它的存在价值。广告的诱惑来自不确定的实际效果也就是所谓幻想的真实性问题,也就是说 “伪”还原为“真” 的时尚性戏仿。有一句话关于时尚的说:今日的流行,明日的古典。这样广告一边完全的利用时尚的流行之风,一边又以自己的能力延续着这昙花一现的流行风潮。然后从媳妇熬成婆不容易,从时尚到经典的过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但一旦成为经典,这是更具免疫力的,能有效的抵抗时尚潮流变换带来的冲击。但是,由于广告极明显的商业特性,所产生的急功近利的毛病是在所难免的。在等不到流行成为经典的那时,广告就已经去追求新的时尚。这样,广告对时尚撕票了。

四、广告文化与时尚的言和

广告与时尚要做到融洽的言和,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告文化要去了解受众的时尚水平。我们的广告制作也应该将市场调查放在首要重要的地位。我们首要要做的便是调查清受众的意向,清楚的知道广告索道达到的目的,是想用广告来增加市场的份额还是说提高品牌的认识度知名度之类。并且要去广告的目标群体进行详细的调查,弄清广告受众群希望看到的是怎么样的广告。纵览现代的广告,有些广告制作为了达到令人震惊的效果,在广告的制作中,一味的追求时尚,过渡的超前,而照常广告与现实的脱轨,很难让人接受,引起了人们的异议。再一些广告中过度的标榜自己时尚味道,就很难被大多数的受众接受。其次广告艺术要体现出时尚的品味。广告的表现是最早进入人们的印象的,因此广告的表现很重要。广告的画面一定要漂亮,只有漂亮了,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这个方面韩国的广告制作变现的很好,韩国的广告画面总是制作精美,自然的让人产生时尚的感觉,引起潮流和模仿。广告的设计可以运用时尚的手法进行恰好的变现,体现出设计者的品味。

最后来说,对于广告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论时尚如何的变化多端,广告总能找到相应的广告策略加以应用。这大概就是广告的能力所在吧,只要知道最恰当的方式,从而制造传播信息,广告与时尚的结合将是异彩纷呈的。这种广告文化与时尚的密切联系,是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构建的基础上的。因而,在大众文化时尚文化在其传播使命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追寻着广告的支持并且与广告结成了绑架关系。这是由于广告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而所具有的广泛的社会效应所决定的。

广告承载着无数的时尚和流行,演绎评说着时尚和流行,从而不断地推进着适合户外流行在市场和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说的是广告时时刻刻在引导着时尚和流行并且创造着他们,于此同时时尚和流行也在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方面大大的影响着广告,作为广告的指向标,从而使得广告从某种程度和意义上也不得不去追求流行。不过,值得强调的广告文化与时尚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可能完全的彼此照搬照抄,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指定各自的方案。这也意味着,在广告文化与时尚之间,在相互依赖相互构建的同时,也相互剥离相互远行者。这样,而这在整个社会文化层面所形成的意义,既不是完全的背离也不是完全的吻合,从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义。

凯尔纳认为:“时尚舞台再一次指向当代生活中不断发展的符号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时尚产生、规范和组织符号进入了一个„神仙世界‟,它既迷人又令人晕眩,因为时尚符号是自由浮动的,没有任何参照的处所。它们侵入新的经验领域,如同娱乐模型、热时尚和广告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地一样。时尚符号在这一世界中没有任何限制地自由地转换,代表了另一种使社会生活殖民化的方式。这些都被组织进一种时尚的系统、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模型。”

广告也是时尚表现其魅力一块相当显赫的领地。鲍德里亚说:“今天,我们所经历的是所有真正的表达模式都被吸纳进广告。所有原初的文化形式,所有确定的语言都被吸纳进广告,因为它没有深度,它是瞬间的,瞬间被忘记。这一非连续的、瞬间的形式,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变形的可能性,具有控制其他一切的力量。所有目前的活动形式都趋向于广告,并且大部分在广告中被消耗掉了。”

广告尽管是一种空洞的形式,但它潮水般的涌动和延宕,使时尚在刺激的能指链条中找到了它的价值所在。广告诱惑来自不确定的实际效果也是所谓幻想的真实性问题,也就是鲍德里亚所精辟剖析的真伪转换问题,或者说“伪”还原为“真” 的时尚性戏仿。

大学生时尚文化概论 篇2

在2009版《辞海》中, 时尚被解释为:“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时尚, 同样具有人为性和强制性, 只不过时尚以一种变动的形态展现出来。因为, 正如乔治·齐美尔所言:“时尚的发展壮大导致的是它自己的死亡, 因为它的发展壮大即它的广泛流行抵消了它的独特性。”[3]时尚被大众接受后, 不断地被模仿, 最终演变为一种行为方式, 成为特定人群的一种风尚。而大学生张扬个性的需要和创造能力的突出, 就使其成为了时尚文化的创造和追随者中十分重要的一股力量。

一时尚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表现形式

1学习时尚

如今, 大学生的学习染上了更多的功利色彩。在专业的选择上, 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外语、法律、计算机、动画、财会等专业, 而文、史、哲等则被冷落。在学习的内容上, 则注重那些与就业有关的学习。当前, “考证”、“考级”、“考研”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大学生往往希望通过各种证书来证实自己的能力。司法考试、口译等级考试、会计资格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是大学生们的普遍需求, 与此相应, 各种考试辅导班也成了大学生们频繁光顾的地方。同时, “考研”也成了当今大学生的主要选择, 他们希望能通过进一步学习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谋得一个好的前程。此外, 托福、雅思、GRE等考试也成为了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大学生的学习目标。

2消费时尚

人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是有创造性的, 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渴求是永无止境的, 时尚消费是人的本能和心理的自然反应。时尚是个性, 是创新, 它总是以崭新的形态吸引着人们, 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追求时尚的人, 自然要通过消费不断地刷新自己的生活。当前, 大学生的时尚消费主要体现为品牌消费、健身消费和个性消费。品牌消费主要指大学生在购买所需的生活和学习用品时追求品牌, 尤其是追求那些自己的偶像所代言的品牌, 以品牌作为衡量的标准。在运动方面, 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打球、游泳、跑步等活动, 出入健身房、练习瑜伽、学习跆拳道、开展自助游等也成为了大学生青睐的项目。此外, 大学生们还热衷于个性十足的商品的消费, 这些商品往往是手工制作或者独一无二的, 以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3网络时尚

网络正以其自身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互动交流方便等优势冲击着传统的信息查询和沟通交流方式。如今, 网络也走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校园的网络时尚主要体现在网络学习、网络交流、网络消遣和网络消费等四方面。通过网络, 大学生可以搜索到大量的前沿信息, 开阔视野, 丰富学习内容。同时, 在网络中, 人与人的沟通变得十分方便, 实现了简便又便宜的视频、语音和文字沟通, 促进了沟通和交流的展开。此外, 网络消遣和网络消费更是令大学生们着迷, 网络游戏、网络电影电视剧、网络社区等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放松的途径, 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网上缴费、网上购物、网上订票等都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成为了备受大学生青睐的时尚。

3语言时尚

语言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类似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大致相同的受教育程度、相仿的年龄群体, 使大学生们面对共同的现实生活形成了内容和风格趋同的语言。这些独特的语言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时尚。例如, “老孔”是“假正经”的意思, “偶”是“我”的意思, “小强”表示“蟑螂”, “虾米”表示“什么”, 等等。此外, 在大学校园中, 借助网络交流戏谑语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例如, “穿别人的鞋, 走自己的路, 让他们找去吧!”“不要迷恋哥, 哥只是个传说。”

4审美时尚

时尚是对原有事物审美的超越, 从这一点来说时尚似乎是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对“美”的追求。事实上, 在“另类”、“个性”和商家对无深度、无内容的事物的复制中, “美”被遮蔽了。如今, 时尚文化对大学生审美情趣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审美形式个性化、审美情趣低俗化、审美内容感性化。例如, 在张扬个性的口号下, 五颜六色的头发在校园中出现了, 长短不一的裙子在微风中飘扬, “日风”、“韩流”等不时展现在人流中, 这些企图表现个性的审美形式, 恰恰形成了审美的感性化和低俗化。大学生追求这样的时尚, 势必会被追求感官享乐的思想所影响, 将文化中本应具备的理性、沉思等降低为纯粹的感官刺激。

二校园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1校园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正面影响

首先, 校园时尚文化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时尚是一种创新, 具有创新性, 彰显时兴性。时尚文化有意识地摆脱传统的思维、审美和价值模式的束缚, 标新立异, 张扬个性。校园时尚文化的形成正是大学生品味潮流、彰显自我和力争创新的结果。“每一次青年时尚的出现, 都是一种创新, 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 更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4]可见, 校园时尚文化的流行, 是大学生张扬个性、彰显自我、标新立异的结果, 可以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摆脱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

其次, 校园时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时尚的传播和发展, 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时尚文化的特性和大学生的个性十分吻合, 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时尚元素, 时尚元素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使得时尚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同时, 时尚文化在校园的传播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理念, 那些新潮的时尚元素也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增强了校园文化的时尚情调,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为其校园生活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第三, 校园时尚文化的娱乐性缓解了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压力, 促进其身心健康。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既有知识的系统化学习、专业技能的集中训练, 又有爱情的挫折、人际关系的经营和就业竞争的激烈, 这一切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使心智不太成熟的大学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此时, 具有娱乐性的时尚文化就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培养他们学会减压以适应当前的状况, 从而缓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和心理压力。

2校园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首先, 校园时尚文化容易造成大学生思维和行为的怪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 他们往往喜欢张扬自我和标新立异, 使自己看上去与众不同, 为此, 大学生常常追求以新颖、奇特、另类为特征的时尚, 以吸引周围的师长和同学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 很容易产生一些怪异行为, 如追求单纯的感官享乐和物质生活。久而久之, 这些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做法, 就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异化, 与社会脱节。

其次, 校园文化中时尚元素的加入容易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产生问题。时尚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 为了促进时尚商品的消费, 时尚文化总是通过各种华丽的包装和明星靓丽的形象刺激人们的感观, 激发人们的欲望, 从而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灌输给大学生。而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是特别成熟, 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都极其不稳定, 这就使得大学生面对时尚来袭, 往往还来不及思考和判断就盲目追随了, 从而造成价值取向的扭曲。

第三, 大学生对时尚的过分追求会导致非理性的行为。时尚往往与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联系在一起, 在获取时尚满足时, 一些大学生还会完全地忘记理性而沉迷于其中, 从而玩物丧志。此外,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前提下, 大学生的时尚不仅体现在穿着打扮上, 还体现在消费观念上, 他们崇尚“分期付款”、“提前消费”等观念, 导致其消费行为缺乏计划性和适度性, 缺乏理性的规划和思考, 从而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攀比、超前等非理性行为。

三时尚文化环境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校园时尚文化, 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抑制其负面影响, 充分发挥时尚文化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第一,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时尚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造就格调高雅的时尚文化,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塑造既科学又合理、既丰富又理性、既健康又时尚的校园文化。

第二,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时尚观。面对大学生对文化的多元化追求, 要尊重他们对时尚的态度, 正确引导大学生在对时尚的追求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大学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帮助大学生认识时尚, 也可以通过相关的讲座和论坛给大学生一个探讨时尚的舞台, 从而使大学生的时尚品位得以提高、时尚行为更加理性。

第三, 用科学的管理来保证大学生追求时尚行为的理性化。辅导员和宿舍管理人员要合作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从教室到宿舍都要加强对大学生时尚行为的管理。同时, 要逐步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的意识, 帮助他们学会抵制不良时尚元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7.

[2]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8.

[3]乔治·齐美尔.时尚的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77.

大学生时尚文化概论 篇3

【关键词】时尚文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十要”;“十不要”

一、引言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内部结构涵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设产生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俗、民俗、风俗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通常称为精神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现实、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中形成。由于人们在思维方式、自然环境、宗教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情况的差异,在文化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遵循的社会习俗惯例,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每一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发展而发展。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的实践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时尚”是指在特定时段内,一定数量的人们的群体通过思想观念,口头、书面及体态语言,个体与群体行为等率先感悟、实验、引导、示范,尔后为社会成员崇尚仿效并波及到的生产、生活和生存过程的一种样式。时尚能给行为人愉悦的心境、纯净执着的情感体验、不平凡的心理起伏跌宕,能够赋予参与者以不同的气质和神韵,展示精致、与众不同的生活品味与个性。人类对时尚的追求,促进了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更加趋近真、善、美,有推进身心健康向上,振奋人心,唤起美感体悟的积极意义。时尚行为特征的新奇、模仿、追随、短暂性使社会成员通过对所崇尚事物的追求获得心理满足,是一种带有模糊性价值判断的从众“生活方式”或“展示方式”;时尚是先锋、前卫、批判与革命;潮流是风俗、习尚、拥戴与推崇。时尚之所以能留下深刻印记,是因为有健康向上的引领,有大众普遍认可度的攀升;有能够引起活动主体美的体验和享受。

时尚文化的内涵是,反映一定经济形态、政治体制、主观意识与个体群体行为,体现着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存在形式,具有崭新性、前沿性、活跃性特征。在高校,时尚文化与大众传媒多形式绞结,产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和形式载体,直接间接影响着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针对大学生在时尚知识学习、时尚自我意识、时尚道德判断、时尚价值实现、时尚个人消费、时尚交往需求、时尚现象审美、时尚行为选择、时尚理性建构、时尚教育效果等,应加强对高校时尚文化的及时教育引导,以期较好实现教育培养目标。

二、时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十要”“十不要”

(一)时尚知识学习,要加强引导不要放任失察

近些年来,时尚文化与时尚教育堂而皇之进入大学学术殿堂。选修课赶着“时髦”,必修课显着“刻板”;立异“文化”倍受青睐,标新“潮课”诱人眼球。大学生“用脚投票”的“选修”“必修”课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程,都要求审核细致,督察再三,服务于严肃办学,服从于严谨治学的培养目标需要。在实现高等教育办学使命的过程中,教育者对自在或潜在的时尚文化视而不见是对教育的失察;对有悖于教育目标的时尚不着实纠偏是教育的失位;显露负面影响的时尚文化不控制扩散,措施浮躁是教育的失衡。抓教学忽视对时尚风潮应有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是失策;抓时尚教育不抓管理监督是对教育的失职。对大学文化发展的不“教”不“引”和不“疏”不“导”,是领导行为和教育管理行为的放任,必将对教育事业产生影响。

(二)时尚自我意识,要提高理性选择不要盲目跟风

时尚文化流行的本身,就是崇尚自我、张扬个性,这与人才快速成长期的大学生思想、心理特点吻合,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自我意识凸现的积极因子引导不力,必将导致部分学生人生价值目标迷茫,世俗、功利,人生漂浮,理想变为有“利”就想,前途变为有“钱”才图。个人主义滋生,拜金主义蔓延。生活作风的个性、时髦,“标新”追求名牌,“立异”依赖物欲,享受人生,名利升温,无视奉献,淡漠精神。对此,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对自我意识作理性选择,万万不可俗气跟风,无原则洒脱迁就。

(三)时尚道德判断,要明辨善恶荣辱不要有悖伦理

道德判断是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的适格性进行正确与错误、正当与不当、合乎现实社会要求与否的判断。道德教育本质是使大学生具有明事理、辨是非、知荣辱、识善恶的能力,要扭转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被动甚至情绪抵触的状况。时尚文化消极之处在于力图摆脱政治中心和伦理本位的主体生存状态:只要轻松游戏,不要严肃规则;只求感官刺激,不顾伦理道德;只讲随心所欲,缺少责任担当;只顾个体价值,缺少使命肩扛。网络虚拟无形考验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性格、人际交往的能力;互联网的隐蔽性不免恣纵了感官刺激,缺失道德约束,削弱事业心责任感,影响社会道德规范传承和社会和谐稳定。现实条件下,明辨善恶荣辱的教导引导,有着客观必要和必须。

(四)时尚价值实现,要求取正向价值不要偏重功利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基本适应,注重个体与家庭,小团体本位和局部价值实现;追求自我实现的理想、目标、价值;偏重功利,强调务实,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给社会生活注入生机和活力,也有利于大学生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的短浅与狭隘、实用与功利如不区分时段及时引导,会迫使他们浮躁不安、意乱情迷,私欲膨胀、追名逐利,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愤世嫉俗、难融社会,走上歧路、迷途难返。要引导学生的正向价值观:积极、健康、进步、美好。你的价值你创造;追求卓越,引导潮流,激情融入团队;学习永不停歇;注重细节;选择领先;选择高尚生活,保持昂扬斗志;坚持不断创新,成就一番事业。

(五)时尚个人消费要合理节俭不要超前攀比

不良消费观念不仅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会影响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丧失艰苦奋斗精神,还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正常人际关系,增加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本身节约意识淡薄,攀比心理强,部分大学生炫富,“网购”成瘾,陷入“冲动”、“从众”、“攀比”、“超前”的盲目消费怪圈,学校要根据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强调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反对超前消费、高消费;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反对单纯的满足物欲甚至是寻求刺激的庸俗消费,增强大学生的理财能力,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和艰苦创业精神。

(六)时尚交往需求,要直面多彩现实不要沉湎虚幻

时尚和流行迎合了大学生的个性追求和自我实现心理需求,幻想着时尚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按照时尚化的形象塑造自己,沉溺时尚生活,高看时尚价值,低估目标、信念和信心,这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和道德修养必然产生负面影响,削弱对绚丽学校生活和火热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热情,阻碍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的联结链,抑制人格独立性,阻碍人才的社会化过程和人才的全面发展。网络交流的随意和隐蔽性使大学生缺乏活生生的人际互动,对他人漠不关心,个人主义流行,脱离客观实际,逃避和远离现实,变得冷漠甚至是缺少人性,不教育引导,不深入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将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心理扭曲、人格偏移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七)时尚现象审美,要提升鉴赏修养不要追求感官刺激

审美时尚是一种给追随者以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并具有价值判断和审美导向的时尚。审美时尚是诉诸感官愉悦和情感陶冶的精神层面活动。时尚文化部分存在不良情绪表达甚至负面渲染,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削弱了他们的道德判断与积极健康的审美判断力,导致大学生产生玩世不恭、责任心不强、道德水准下滑、是非美丑不辨。对此,要从多方面加强美育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的能力。大学生是感觉灵敏、情感充沛、想象丰富而且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他们有着抒发和交流情感的需求,有着对艺术和美的强烈追求。要引导学生关注时尚文化的内涵和思想价值,引导他们正确感受审美愉悦,体验审美对象,享受美的纯洁,接受完美事物的陶冶,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

(八)时尚行为选择,要增强责任意识不要丢去自律自警

任何一种外来时尚文化的渗透,都是借助于一定传播媒介载体,利益的驱使必将精华糟粕并存,应加强对监督和管理,净化时尚文化市场,规范时尚文化传播,过滤不良信息,根除消极信息源,防止那些品位低下、趣味恶俗所谓“时尚”流入社会,闯进高校。大学生也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自警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遵守道德操守,不盲目跟从反主流文化,不迎合欣赏低级媚俗文化,积极维护健康向上的时尚文化,大学生行为主体自身应作出恰当的行为选择,不妄自菲薄,不自暴自弃,争做有志有为有位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

(九)时尚理性建构,要符合时代趋势不要懈怠拓展创新

加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时尚”理念教育,确保他们具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时尚文化构建要坚持理性原则,理念应确立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时代需要,体现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体现新一代知识分子拼搏奋进无坚不摧的典范,能被当代青年大学生认同,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群体榜样示范上来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崇尚时代楷模要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刻板、一味灌输的教育方法的羁绊,对大学生盲目追捧、偶像崇拜行为加强理性引导,要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及文化品味,努力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时尚文化同样需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行为自信,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内容、形式、方法,以加强时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十)时尚教育效果,要综合给力不要各自为阵畸轻畸重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然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新特点和新问题,应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办教育,是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大事,正视时尚文化的积极面与消极面,探索更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做到综合给力,不各自为阵,时尚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可归结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是基础、物质与精神帮助是前提、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是重点、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是关键、自信自立自强教育是核心、诚实守信教育是保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三、小结

时尚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观念,要做到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努力倡导健康向上时尚文化,积极实现各个时期的时尚文化与校园文化同构,就必须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引导和指导帮助。遵循“时尚”文化的矫正原理:国际视野,本土意识;崇尚自然,包容个性;超前卓识,革新观念;重引导,不迎合和逐流随波;利于大学生素质养成,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迟成勇,杨湘红.论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1):91—95.

[2]王忠华,诸俊,赵月琴.校园时尚文化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J].成功(下半月·教育版),2011,(2).

[3]任祥宝.高校时尚文化现状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4]方学军.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

[5]曾燕波.当代青年时尚文化的现实表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6(05):27—32.

【作者简介】

大学生时尚文化概论 篇4

①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

②比较认同的文化定义(国内外),略加评论。

③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2、中国文化史

①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盛况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③“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④新文化运动功与过。

3、儒家文化

①儒家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积极、消极)

②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积极、消极)。

③孔子这个人(生平、人格、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④孟子这个人(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⑤朱熹这个人(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⑥王阳明这个人(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道家学说

①道家学说的发展演变。

②老子这个人(思想学说、智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③庄子这个人(思想、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④道家概说以及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5、佛教与禅宗

①佛教传入中国的大致情况。

②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从思维方式、文学艺术两个方面考虑)。③慧能这个人(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6、综合方面

①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②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人文精神)。

③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④“天人合一”观念述评。

⑤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述评。

⑥评“中体西用”论。

⑦儒释道文化的现代价值。

⑧对“知行合一”论的理解和批评。

⑨中国文化发展前景之我见。

7、经典阅读

①对阅读传统经典的总的看法(传统经典界定、阅读意义方法等)

②推荐书目(自拟,必读书6—10本,选读书若干本。分别介绍大致内容和阅读意义)。③以上列“推荐书目”中有关内容为例,谈谈中国传统经典或中国传统文化对你的影响。④《论语》《周易》《老子》《庄子》《坛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⑤读《易传》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感。⑥读《孟子》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感。

⑦读张载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感。⑧最喜爱的一部中国传统经典(或几部,喜爱的理由,该书意义价值等等)。

8、资料方面

①近若干年中国文化某一专题研究论文索引。

②近若干年中国文化某一专题研究观点综述。

中国文化概论 篇5

在这学期的日子里,卞老师和我们一起走过了这段中国文化的日子,让我们有点依依不舍,不愿和《中国文化概论》说再见。

首先《中国文化概论》在卞老师的讲解下,讲的非常棒,非常有趣,非常生动。特别是卞老师的渊博知识、诲人不倦的态度,非凡的谈吐,征服了我们,征服了我们的心。向我们传授了中国文化知识,习得了传统文化的精要。

《中国文化概论》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全面介绍,详细的介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这和以为那个我所认识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以前知识认为精神方面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我现在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止表现在这方面,这只是他的精髓而已,还包括更多的东西:科技、文化典籍、宗教、教育、艺术、文学等等众多的东西。比如人的衣食住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即饮食文化、衣饰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姿,斑斓多彩。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继不绝;代有高峰,蔚为奇观;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成就和特点,使《中国文化概论》的设置更加有必要。它使我们更加深层次的认识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它有助于我们青年大学生认识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我们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具于以上《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和总要意义,我认为《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设置更加有意义,有必要。我认为该课程的设置并不是只在文学专业开设,应该让更多的院校专业设置,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在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情况下,在西方思想的泛滥下,我们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东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热爱中国文化,才能是国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国家立于民族之林,才能在现代中生存。

特别是在近年来,兴起的中国热,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当西方的发展进行到死胡同的时候,他们开始向这个东方,东方的中国寻求解决的道路。原因就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他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知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治世不一道,变过不必法古”的变革精神;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奋发图强的锲而不舍精神;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

法律文化概论论文 篇6

班级金融10-3班姓名张晓菲学号0 9 1 0 4 2 4 4指 导 教 师林涛

2012年11月10日

“拼爹时代”的思考

2009年5月7日晚8点左右,年仅20岁的富二代胡斌驾驶非法改装的三菱跑车在杭州繁华的街头与朋友“飙车”,将看完电影、正在穿过斑马线回家的25岁青年谭卓当场撞死。事后这位富二代表现轻松,丝毫没有悔改之意。无独有偶,2010年10月16日晚,在河北大学新校区易百超市门口,一辆黑色轿车撞倒了两名女生,但司机并未停车相反还去女生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但该男子却高喊“我爸是李刚!”后经记者了解,两位被撞女生一死一重伤,而男子所叫嚣的父亲李刚则为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我爸是李刚”,让人好悲伤,从中折射了这是一个“拼爹”的年代。很早以来就流传这样一句话:“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家庭的出生,决定了一个人的出路,有一个“好爸爸”,就有一个好前程,这是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如今,许多人就以“我爸是XX”作为成才的捷径,作为进步的筹码,也作为违法乱纪的资本。有家网站做了项调查,发现70%多的男孩子表示没房没车可以结婚。但是同样70%多的女孩子表示,没车没房还是不结婚。有人说,现在80后和90后的男孩子是最可怜的一代,他们要在事业上跟官二代竞争,在感情上与富二代竞争。贫二代的问题,比起富二代和官二代更加令人困扰。现阶段的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已经出现。现在被视为弱势群体的那一部分人,他们的第二代,即使少部分上了大学,改变身份地位的可能性,也比从前小得多。现在贫困的群体,他们的第二代,还有最大的可能依然是贫困的弱势。代表身份地位固化的群体,最明显的是被称为权二代的官员子弟。高干子弟借助父辈势力经商的故事,还在延续,但另一种官宦世袭的苗头却已经出现。而且现实已经表明他们既享有特权,又不负责任。代表身份地位固化的群体,最明显的是被称为权二代的官员子弟。高干子弟借助父辈势力经商的故事,还在延续,但另一种官宦世袭的苗头却已经出现。在很多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员子女,无论所上的大学优劣,甚至在国内上不了大学,花钱送出国,拿了不知什么来头的国外文凭,回国之后,进入仕途,在父辈的荫庇下,就会官运亨通。在历史上,官僚世袭,或者变相世袭,是历史最糟的一种制度。比贵族封建制还要糟。贵族世袭制,至少贵族还会对自己所有的土地和人民负有责任。而世袭官僚制,土地和人民是国家的,官职和特权是自己的。就像托克维尔所说的大革命前的法国贵族那样,既享有特权,又不负责任。显然,这样的权二代,最为人们所痛恨。

富二代有比常人更优越的条件,起点高,脱离了与这个社会相处的主体——普通群众,他们也没有适应大众的基本能力。对于那50%的纨绔子弟,父母给予他们的是豪宅、名车,让他们进的是国内外顶尖级的学府,私人培训课上他们学的是高雅音乐欣赏、萨克斯的入门学习等高级爱好的培训,以及绅士淑女聚会等高人一等的社交技能。所以有种说法就说现在80后90后,将来男孩子最可怜的最惨的是:在事业上跟官二代竞争,在感情上跟富二代竞争。对于一些“穷二代”和“农二代”而言,就是噩梦。

经过此次事件,李刚和李刚的儿子在网络蹿红,“我爸是李刚”

也不免成为网络流行语。人们在惋惜花季女生夭亡的背后,是对权势之子的深深不屑与痛恨。其实官二代之所以如此嚣张,起因还是在现实中见惯爸爸的权力无所不能、屡试不爽——能够轻而易举打破司法、行政各领域之间的壁垒,完成权力通吃。很多爸爸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喊的也是“我是领导”。前不久,兰州旅游局局长在一起交通纠纷引发的冲突中就向群众叫嚣“我是局长”;此后,马鞍山市一名区旅游局局长在殴打中学生的时候也放言“我是领导”。

儿子们喊“我爸是领导”,老爸们直接喊“我是领导”。现在不仅官二代身份在代际相承,连思维方式也是拷贝老爸,说白了,特权思想也在代际相传,只是官二代由于涉世未深,态度会比官一代更加恶劣、嚣张。缺乏监督的权力不仅会匪化,也会遗传,只是这种遗传基因先天就发育不良,自然也结不出成熟的果。

大学生时尚文化概论 篇7

一、整体规划,基于学生实际需求

我们结合我校课程的总目标,每两周安排一次活动,一学期共安排八个课时的活动。在确定课时后,我们以四年级学生为活动主要实施对象,把本项目分为“传统”与“时尚”两大板块。“传统”板块通过找、尝、看、听、访等形式指导学生了解南京路上的老字号;通过“找”接头人——“答”疑难题——“读”鸡毛信这一“秘密行军”的形式寻访南京路上“五卅惨案纪念碑”“茅丽瑛烈士流血处”等九个“红色历史”点,并让学生们知晓其中的历史的小故事。而“时尚”板块则通过对“时尚南京路”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界定,然后以摄影为切入口,指导学生用相机记录南京路的时尚,感受南京路的变迁,探究它的历史发展轨迹。

同时,我们把信息技术、美术、体育等学科组组长吸纳为核心成员,力求将学科知识迁移到活动中。如:在由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撰写的鸡毛信中,蕴涵了不少学科知识,在行军时,学生只有在解答了信中的学科题目后方能找到接头人。同样,学生也只有在了解了信上故事的内容,准确回答接头人的问题后,才能拿到下一封鸡毛信。

二、统整资源,化“个体”为“整体”

有了设想后,我们就整合教师、社会教育基地、家长、社区委员会等一切显性与隐性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建设此项目。

首先,我校打破了由德育分管领导或班主任策划实践活动的模式,化个体为整体,由教导处牵头,安排来自不同学科的核心教师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让他们担当起设计的“主角”并进行培训,指导教师结合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与魅力,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如此一来,实践活动不再是班主任的“专利”,每个教师都能整合自己学科的特色,细化这一项目的实践过程,形成各学科教师之间、学科教师与班主任之间“组合作战”的方式,调动了学科教师的力量。

其次,这一活动的策划来自学校,活动的地点在社区,活动的主体为学生,还邀请家长、社区单位共同参与。在学生秘密行军时,家长志愿者在手臂上绑起丝巾,扮演起接头人;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是我校的共建单位,他们不但拥有“城市记忆展厅”,能详细介绍上海城市的变迁,更有专职档案研究员为学生讲解“南京路的昨天和今天”,指导学生制作“南京路小档案”。

第三,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建筑的回声》这一单元的内容与本项目中的探寻南京路历史的内容相仿,因此,我校还与黄浦区“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室联合打造南京路上老字号的学习资料包,为整个区域“品德与社会”学科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

三、细致操作,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在整体规划、对接课程、统整资源、形成“组合作战”的方式后,应该如何具体落实活动的每一环节,将项目设计得更加细致呢?

1. 实践时空放大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相较于以往的实践活动,重新整合后的项目有了八次活动机会,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活动时空,更多元的活动形式。也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时间,学生们可以经常来到社会大课堂,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我们整合摄影、绘画、信息收集、参观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指导学生探究南京路的知识。南京路上、老字号商店中、档案馆里,处处留下了学生们的足迹;而有关南京路的红色历史、老字号商店的经营传统和档案馆里的专业讲解,也无不带给学生们全新的体验。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都能在学习中有快乐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学生。

2. 实践过程细化

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项目的操作更为细致。如:我们在开展“时尚南京路”活动时,课时方案由具有一定摄影基础的美术教师精心设计而成。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摄影技能的基础上,带领他们来到南京路上商厦最集中、顾客最密集的地段,用手中的相机捕捉南京路上最时尚的“人”“物”“情”。在活动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班主任负责活动的安全,而美术教师则随机在各小组进行指导,包括指导学生用专业摄影知识学会取景、对焦、补光等。在活动结束后,学生纷纷在网上展示出自己的成果,并以小报的形式展现了如今美丽、繁华的南京路。这一实践活动不但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初步学会了摄影技巧,更让他们了解了南京路的今天。而我们也在一次次方案的撰写、修改和细节的研讨中,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加精细。

3. 学习评价深入

小小的实践项目,在我们的整体规划下,不但活动范围扩大,实践过程更关注细节,而且对如何指导学生深入探究并进行评价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为项目的部分活动量身设计了“作业单”,有意识地将一些重点的认知目标隐含在“作业单”中,通过填填、画画、写写等形式,反馈学生实践过程中教育目标的达成度。我们还关注不同学生参与实践后的不同体验,在“作业单”中设计了活动感悟一栏,引导学生真实记录下活动过程中的不同感受和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学校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作业单”的最后一栏让学生主动对自己和其他学生、教师对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实践经历与能力等作出评价,引导每一个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在评价和被评价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满足。

文化产业概论 篇8

我国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是文化产业方面却落后于资方国家,逐渐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可见,文化产业对国家的文化竞争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重要途径精神文化需求多的方面,同时也促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文化表面看是软实力,实际却是硬实力。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国际经验表明,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成正比,人均GDP越高,文化消费占的比例越大。

毋庸置疑,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成就是巨大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化是个性,创意,不可复制;工业是常见的,被复制,大批量生产。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没有被接受的理论。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年文化产业占为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列举新媒体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新媒体作为新型产业,对于新媒体的解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信息载体,这样的一种信息是信息的数量繁多,无论哪一个终端都可以接收到无限的信息量;在建设国家新媒体广播平台的基础上,新媒体和游戏类似的信息网络设施文化传播,将促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快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的发展,这些论点指出之间高科技与文化互动和关系的整合,同时也体现了新媒体技术在文化领域和远见的未来发展向中央政府的深刻理解应用程序。在十一五期间,随着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动漫游戏,数字应用,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试听载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领域,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扩大文化产业领域,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强不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要看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也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通过先进文化的建设,亿万人民的创造力,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向心力,为客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的精神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文化产业是实践基地和方式来传播先进文化,它是血肉,两者相互依存,密切相关的。与各种思想文化的互动,不同民族的国际社会,各国都是以文化变革自身发展战略的新特点。因为我们多年的人为倾向反对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的存在,实际工作中,成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据文化产业的电流特性,统一的社会效益十六党代会报告。文化事业和产业分工,通过提高文化事业,丰富的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经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了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这种变化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新的意识形态的规律性跟上时代和伟大的理论创新,并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坚实的思想基础作出铺垫。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已经占到美国GDP的10%,在英国平均增长是日本的近两倍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汽车业产值。经济资源的改造和实现的过程,是文化在其他行业的融合,或者逐渐变化的渗透元素,实现了优化升级,或改变,已成为业界和行业分会的新形式,产业结构调整显著,打破了重组完成的行业界限。访问网络行业在新技术产业的市场和销售的内容,信息文化产业的诞生;进入旅游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的形成;游戏和娱乐到教育,改变传播知识的旧模式,创造新的教育,增加体育娱乐产业;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努力实现体育娱乐行业的变化;文化品位,设计,规划,建筑及装潢到城市规划,环保,环卫,广告标牌制作,汽车美容,美发,美体,大众摄影,美术,工业设计方面,餐饮业的主要形象,其他服务或花完成培养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更深的层次上,经济体制的变化,提出了经济战略,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向和选择方式的调整,还有文化因素在推动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只有坚定不移深化,切实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矛盾和问题,加快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促进传统文化的更新换代,摒弃粗鄙消极文化,建立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立覆盖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发展数字传媒和网络文化等文化新型产业,允许国际知名传媒集团进入我国传媒市场。在图书出版业方面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出版社,开展新形象产业,服务行业。充分利用自己优秀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民族文化自恋的心态,加快文化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加快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渗透和融合,提升其它产业的文化含量,提高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弘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我国国家实力。提倡文化产业观念政策框架驱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注重教育。强化集聚功能,从产业集群入手。政策加大力度,引进创意产业政策。所以,真正让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壮大,只有尽量让文化产业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真正的做到产业文化。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文化产业将会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与国际接轨。

上一篇:八仙过海的意思是什么下一篇:人际关系调查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