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精选18篇)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论文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教育与考试心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家访记录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二:二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角 教学反思(1036字)“认识角”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 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 ?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约翰·杜威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 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 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 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 形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 就是教育。新学期, 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词串识字更是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几组词语, 但排列整齐、意义上有联系、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教学设计新颖多样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教起来却并不轻松。但是, 第一个单元的教学围绕识写词串展开, 一个单元的词串教学进行下来, 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感受最深的是低年级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飞跃, 课堂上思维活跃, 想象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颇有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 我习惯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将自己游玩的一些照片, 有意识地给孩子们看, 一起分享快乐。快乐之余,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识字、表达的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师将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回味和孩子们分享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在《识字2》第二课时的教学伊始, 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几张我在各地旅游时的照片。孩子们很羡慕, 一直追问我:“这是什么地方?真美啊, 下次我也要去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笑着看看他们说:“孩子们, 让我们跟着书中的小导游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广西桂林山水, 那里的景色也十分美丽, 你们想去看看吗?”话音未落, 37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 小身板坐得笔直, 齐声回答:“想!”美好的一课拉开了序幕。
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仔细观察了教材中的插图, 本篇插图色彩鲜艳清晰, 大篇幅的山水画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另外三幅小的插图分别展示了桂林最有特色千姿百袋、惟妙惟肖的山峰, 以及具有独特民族风貌壮乡人对歌的场景。看完照片我指导孩子们回到课本上, 细致看图, 问他们在图上看到了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 用完整清晰的话语表述出了图中的景物。观察插图, 培养孩子们细致观察图画的好习惯, 此时相机鼓励孩子畅所欲言, 爱上自我表达。
这时, 几位去过桂林的孩子都不甘寂寞, 绘声绘色地为大家介绍了桂林很多的景色。如游览过漓江清澈见底的水, 看见一座像大象一样的山, 还有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在竹筏上漂流, 等等。听了同伴们的介绍,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高了。他们纷纷举起小手, 表达看完图后自己的感受。而陈西恩同学的感受, 让我印象最深。她说:“我看到了图中的倒影。”“你能告诉大家你看见了哪些景物的倒影吗?”她说:“只有水特别清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倒影, 我在清澈见底的碧波上看到了秀峰的倒影, 就像有两个世界。水上一个世界, 水下一个世界!”此时,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有了好的榜样, 词儿自然就能读好了。我鼓励孩子:“你们说得这么好, 能读得更好吗?”伴随着轻音乐, 孩子们陶醉在桂林美丽的山水画卷中, 一边读着词语, 一边用心细致地感悟着中国文字的魅力。词语读得更好了, 话也说得更加连贯流畅。书本里一个个凝固的词语被孩子们优美的朗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仿佛跳跃到了一幅幅秀美的风景图画中。这一节课, 我和孩子们一起享受了美景、美词, 插上想象的翅膀, 和着动人的语言, 向着美好的方向翱翔。
在第一单元的《识字1》教学过程中, 我与孩子们一同分享了我国传统的风俗和习俗。民俗知识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让孩子们兴致盎然。他们谈论着自己在节日里与家人、伙伴们一起玩耍着丰富多彩的游戏, 仿佛也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层次朗读, 不仅夯实了基础, 而且韵文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甘甜。
又如《识字4》中的词串, 孩子们找到了自学的方法, 也是我之前有意引导的方法———借助书本中的插图, 将词与图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比起死记硬背,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还学会了自己利用字形分析生字、理解词义, 如“晴空、温暖、晾晒”都有日字旁, 因此一定和太阳有关;“眼睛、瞄准、眺望”都和眼睛有关;“东海、黄河、长江”一定和水流、江河有关, 等等。课堂此时成为了学生自学自悟的乐园, 孩子们积极思索, 探寻出了一条又一条学习词串的捷径。而我不仅轻松教学, 内心还充满了自豪和满足。我相信, 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 孩子们习得的知识, 记忆会更加深刻牢固。枯燥的授课变成了表达自己、心与心碰撞的平台, 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快乐的天地。
3.用口诀“七八五十六”可以算出除法算式( )和( )的商。
4.▲▲▲▲▲▲▲▲
▲的个数是的( )倍。要使▲的个数是的8倍,▲还要画( )个。
5.下图中,锐角有( )个,直角有( )个,钝角有( )个。
6.在( )里填上“平移”或“旋转”。
二、神算手(16+9+6=31分)
三、万花筒(14分)
1.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分)
(1)把16个苹果分成4份就是平均分。( )
(3)每一句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4) 8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锐角。()
(5)抽油烟机工作时是旋转现象。()
2.捉迷藏(把“+”、“-”、“住被颉皜鳌贝?后面找出来)。(4分)
使计算结果最大:558 1
使计算结果最小:9377
3.送回家。(5分)
四、操作台(8分)
1.画出小旗向左平移6格后的图形。
2.在小旗的右边画一个钝角。
五、生活园(30分)
1.操场上有36个同学在跳绳。
(1)每组4人,可以分成几组?
(2)平均分成6组,每组几人?
(1)小亮平均每次得几分?
(2)小红一共得了24分,她的得分是小明的几倍?
(3)请你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1)买3支钢笔和一个足球,一共要多少元?
(2)16元钱可以买哪一种物品?能买多少?
(3)50元钱买4个文具盒,还剩多少元?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会解答吗?
六、聪明屋(做对加10分)
一个大盒子里装有4个中盒子,每个中盒子里都装有8个小盒子。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篇1《租船》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中的有余数除法的一节应用课。在这一节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进而解决问题,有两个地方的处理,令自己很满意。
1.充分理解“限乘4人”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读懂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当出示情境图后,我并不急于提问,而是让同桌互相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什么信息,哪个信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由于放慢了脚步,由于有了同伴的互助,孩子们对于图中给出的信息“限乘4人”,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除了知道是每条船限乘4人之外,在互相补充之下,不仅明白不能超过4人,还知道最多可乘4人,但也可以是乘坐1人、2人或3人。为了更为形象的表示,我还在黑板上画出了图示来。这样,限乘4人的蕴含的丰富内涵孩子们就体会得非常的深刻了。
2.充分理解“至少”的意思
在解决“22人至少要租几条船?”的问题时,为了让孩子们深刻理解“至少”的意思,我并不是自己给予解释,或是直接请孩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而是先请孩子们用画图或列表的方式来表示22人要租几条船。由于有了前面“限乘4人”的理解,知道每条船可以乘坐1人、2人、3人或4人的铺垫,就有孩子画出简笔画图每船坐2人,需要11条船。于是,我把这种方法展示出来,不着急肯定对错,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评判。这时,就有孩子发现,这样租也可以,可是太浪费钱了。接着我追问:怎么租才不会浪费钱?这样孩子们通过自己探索发现每条船坐1人,需要22条船,每条船坐2人,需要11条船……虽然可以这样租船,但是就太浪费钱了,没人会这样租船。每条船都坐4人,租的船少,租金也少。在与孩子们达成共识后,提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时孩子们对于“至少”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画图,知道除了坐满5条船后,还剩2人,这2人也要坐1条船,因此至少需要6条船。
由于孩子们充分理解了重点词句的意思,因此解决问题来就更得心应手了,不仅能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还能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及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篇2《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篇3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的,对这一概念学生缺乏的是清晰的认识和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我说你猜》的游戏导入新课,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接着我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学生通过摆一摆,发现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同时因为小棒的总数不一样,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得出结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先通过猜一猜“假如老师摆五边形,出现有剩余的,你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学生猜完后,再出现算式给他们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通过课件展示、操作学具、游戏活动、放手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动嘴、动脑中,真正参与了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觉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语言是一门艺术,由于我平时没有规范用语的习惯,所以出现语言不精练,欠准确的情况。还有语速过快等问题。这堂课让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以上的问题,努力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篇4半年来,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针对半年来的工作,作出如下反思,希望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及时批改作业。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后写好教学反思。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适且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正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们的主体作用,让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注意精讲精炼,在课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缺点: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今后在工作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取得好成绩。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篇5本节课是属于数学中“统计与概率”研究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感受事情发生“可能性”。在教学时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看、玩、想中去学习数学,理解和认识数学。
一、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可能和不可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现象,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初步感知和体验,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爱玩、好玩、好奇心强的特点,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哪只手拿有硬币,学生初步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再设计了抛硬币和摸球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猜测、有效的活动中兴趣盎然,并在实践中经历了验证猜测的过程,感受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从面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实现了对事物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次小组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猜测、记录、交流、发现,学生操作实践空间和思考交流的时间得到充分的保障,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操作、归纳有机结合,学生得到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生活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学生对于统一教材的适用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教师要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好教学的起点。一般来说城镇地区的教学起点应略高,着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农村地区的教学起点稍低,着重对学生进行扶的教学。在上《总价=单价×数量》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平时常有零花钱,经常逛商店、超市等,对于买东西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不想费太多口舌,而是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发言,快乐展示自我。由于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很轻松地说出许多有关买东西的事例。看,只要老师相信学生,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对学生的发言不做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然后以一个欣赏者在旁边静静地微笑、点头,我们就会经常听到学生充满想象力的精彩发言,并且,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只要通过学生的自学就能很容易解决,而无需教师想方设法地教给他们。
二、联系生活实例创设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实践,又寓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例创设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充分地认识了买东西的数量关系之后,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机灵狗要去进货,想请大家帮忙。在同学们充满热心想帮机灵狗时,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顾虑:你们这群淘气包平时计算糊里糊涂地,会不会卖错呢?于是有了“老师卖,学生买”的买卖大考验,然后学生真正“上岗”帮机灵狗照看文具店----在小组内以自己的文具进行买卖,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组员当顾客。老师也充当顾客,穿梭于各小组间,出题为难大家。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学生积极性大增。以上这个教例直观,生动,与生活实例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生活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平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教学本节时,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本节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教学器具,还有得是学生自己准备的,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并感受了几千克和几克的质量。
3、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因此本节课我按照置疑、解疑、感知、消化这样的一个过程进行教学,通过置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各种动手活动,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更在地提高学习效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在教学中我有意创造矛盾,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现指示针几乎一动不动,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平来认识“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为了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这些有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的“兴奋期”。
表内乘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运算的第一个认识循环, 它是整个乘除法运算的基础, 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现在的学生对于表内的乘法口诀其实并不陌生, 有的学生的铅笔盒盖上、包书纸上就印有乘法口诀表, 有的学生提前在父母的帮助下已经会背诵乘法口诀表。 当然, 不排除有学生从来没接触过乘法口诀的可能。 也就是说, 有两点需要提醒教师注意:第一, 要承认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表内乘法结论的事实;第二, 学生之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 在这两个事实的前提下, 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表内乘法知识结构的特点, 思考可以使学生在什么方面获得认识的提升, 以及如何根据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特点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为了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我们首先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以往的教材在编写表内乘法时, 看重乘法口诀本身的重要作用, 强调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及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忽视了学生在表内乘法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需求, 忽视了表内乘法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价值取向下, 表内乘法的教学呈现出学生机械操练、 被动记忆的状态。 尤其是教学此单元的第一课 《认识乘法 》时, 部分学生因之前对乘法口诀有所了解, 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只要一看到乘法算式就立刻说出答案, 从而违背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识乘法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认识 “ 几个几” 连加,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会通过加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
3.在比较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 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为此,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一、体会乘法的意义
1.出示2+3+6 2+2+2 5+5+5+5 8+8+8+6 9+2 9+9+ 9+9+9+9 4+4+4+4+4这六个算式。
师:你会把它们按加数的特点分类吗? 跟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分成了几类?
资源:加数相同一类加数不同一类
2.聚焦加数相同的情况, 说说是几个几相加。 例如:2+2+ 2, 3个2相加。
3. 教师说,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写一写, 写一个交流一个。
2个6相加4个5相加7个10相加50个8相加 (制造矛盾) 4.揭题:乘法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 教师需要细致地介绍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5.2+2+2写成乘法算式, 并说理由。
学生练写:5+5+5+5 9+9+9+9+9+9 4+4+4+4+4写完选一题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给一个加法算式, 你有什么好办法写成乘法算式。 (弄清是几个几相加)
设计意图:“几个几”连加是乘法的生长点, 因此学习乘法从“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入手。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连加, 因此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教学, 引起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知注意, 同时把“几个几”相加放到连加的整体知识结构中。
6.提升练习:6×4这个乘法是哪个加法算式变来的? 试着写一写 (2种) 。
9×3如果要你变成加法算式, 你会怎么写? 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很有递进性,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根据情境写乘法算式
1.出示教材上的小鸡兔子图, 学生试着写乘法算式。
交流:小鸡是3只一堆, 有4个3。 兔子是2只一堆, 有3个2。
设计意图: 把对乘法的认识放到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教师说几个几,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画图表示。
设计意图:提炼图不一样, 但是算式相同。
3.教师说每堆几个, 有几堆。 学生说是几个几。
4.学生自己画图设计几个几, 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教师收集资源。
(资源的收集要有递进性, 注意一幅图可以写出不同算式的资源。 )
学生资源:5×3 1×3 6×3
这个资源不仅可以用小圆或者大圆写乘法算式, 还可以所有的圆写。
补充资源: ★★★★★★一堆的类型, 可以写乘法算式吗?
设计意图: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 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深入, 使学生结构把握, 整体感悟。 在这里虽然不揭示概念, 但在对比强烈的情境中,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并悟出。
三、拓展延伸
1.师:黑板上加数不同的情况中还有一个8+8+8+6, 它与其他两个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又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能试着将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8×3+6)
追问:如果我想把6也写进乘法?你会写吗?
提示:如果我们把6也变成8, 这里就有几个8了? 那算式是4×8就对了吗?
(4×8—2)
2.学完今天这节课, 你会算12×2吗?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学生背口诀, 选了这个不能用口诀解决的类型, 如果学生会算得数, 就说明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仔细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都避开了让学生说乘法算式得数。 因为, 课前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 如果你要学生说得数, 这部分会背口诀的孩子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一直插嘴, 而忽视了理解几个几的过程。 只有先不让学生说得数, 才能真正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中, 不仅仅是《认识乘法》这一节课需要这样, 其实还有许多课我们都要考虑学生的学情,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寻找一条有别于教材编排思路但依然能够殊途同归的新路, 展现新的知识风景, 让学生仍然有“故地重游” 的兴趣。 这条新路应该建筑在学生的新路上,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展示自己的收获、 想求解自己的困惑、 想运用自己的才能、想交流自己的思想、想增加自己的见识等迫切心理设计教学过程。
摘要:长期在低年段教学, 发现班里的孩子差距很大,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非常丰富,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少得可怜, 所以在课堂中最常见的状态就是:学前教育丰富的孩子为展示自己的本领, 不断插嘴, 而学前教育少的孩子就直接不发言或者走神。久而久之, 孩子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课堂就变成了几个好孩子的“天下”。为改变这种状况, 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学情, 再根据学情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 作者就《认识乘法》这一案例谈谈想法。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背景介绍: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生齐读。
【上课开始,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
1.(多媒体出示图表)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区别“礻、衤”,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读一读,找一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读读词,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出示“裙子、裤子、衬衫”,读一读,找一找,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认识裙。
(2)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指名读,齐读这组词。
(4)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学习中认识词语,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回顾本课内容,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学生在上册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下面是我本单元的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到正方体的演示过程以及观察正方体物品,由学生小组交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足之处:课堂上,没有注意到知识的细微之处。如: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部分学生填成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练习设计结合实际。因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先让学生在课前找出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测量它的长、宽、高,课上再让同桌求它的表面积。因为每道题目不是教师出的,而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求出表面积后还问求了有什么用,渗透了数学知识本身是来源于生活,为生活中的实际需
要而服务的思想。
不足之处:
在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了8×6×8的方法,我因为没有 考虑到可以把六个面排成一排,所以就否定了他的想法。对于答案正确,算式不同的方法不能轻易否定,应该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学生学习的过程轻松,知识掌握牢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长方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棱长有关,掌握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总结规律和算法,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轻松的,知识掌握是牢固的。
不足之处:
从同学们估计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体积这一环节中反映出我班学生的估算能力还有待提高,有部分同学的估算是在盲目的猜测,没有正确的方法作支撑,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刻意的引导或教给学生方法,注意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作用,使我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此外,本节课的学生的练习虽然有层次,但量不够,难度不够。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时,只讲了用底面积×高能算出体积,没有涉及到前面积×宽、侧面积×长也能计算出体积,是我的教学思路比较狭隘所导致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体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价值观。本节课我尝试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猜测-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在强调“实验-发现-验证”的同时,也渗透“知识间是紧密联系的”这个观念,使学生能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和迁移,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不足之处 :1单位的统一,要让学生自觉养成习惯。
2、平方、立方的区别不够,部分学生形成一种刚学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在计算时不审题急于求成出现错误。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通过观察,感悟容积及计量液体的体积单位。通过小组活动感悟1升水大概有几纸杯。不但感悟升和毫升,同时回忆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不足之处:
部分同学受惯性思维的干扰,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而他们往往不注意。
总之,希望能通过这些反思给自己带来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自己更好地捕捉课堂中的“意外”,让它成为亮点,给我的数学课堂创造精彩。
《表内除法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以及用除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反思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对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做到了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本村小卖铺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既增加了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从而促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还不够好。因此,我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2)我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表内除法
(一)》教学反思1 表内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对口诀逆过来思考,低年级学生在初学这一方法时有一定的难度。1.要注意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是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初步认识除法后,可以经常进行看图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练习。
2.教学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时要逐步提高要求。出示35÷7=()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很可能会想到用圆片分一分或在图上圈一圈得出结果。教师作出肯定后,要进一步提问:如果不操作,可以怎样想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做题这样,学生可以在感知乘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知道可以用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3.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口诀灵活试商的方法。在计算除数大于商的题目时,要想口诀的第一个数,如12 ÷ 4,想“几四十二”,因为
(三)四十二,所以商3,这类题首先要想未知的那个数,有一定的难度,常常学生不知道用哪一句口诀。所以,这时要及时向学生说明,在用口诀求商时,如果想“四几十二”得不出商时,就要想“几四十二”,从而得出商是多少。《表内除法
(一)》教学反思2 表内除法
(一)主要是讲清楚除法的含义,使学生知道除法的两种分法:一种是把一个数按照几个作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另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对这两种分法容易发生混淆。在教材中先讲第一种分法,因为这种分法比较容易理解。本节课就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节课,所以除法的认识我就从“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一层次的“分”是在新授的一开始;提出分的要求:要全部分完,你们小组想怎么分就怎么分?结果有的小组分成每份的个数相同(如每4个一份,有3份;每2个一份,有6份等等;)还有的小组分成每份的个数都不相同。在这里我就肯定他们的每种分发都是正确的。再让他们仔细看看黑板上的三种分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们立刻发现其中两种分发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每份的朵数相等。此刻我就顺势往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分发。第二层次的“分”是在学生已了解了一个数可以按照几个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的基础进行的。我设计的花朵个数是12个,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去分一分,最后得出共有六种分法。整节课我感到还可以让每个学生们动一动,但由于时间、学具等因素的制约,所以有个别学生其实一直在一边观望,不知所以然。今后在教学中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表内除法
(一)》教学反思3 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任务。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例1。
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的总体情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
此时的学生虽已初步具备信息分析、处理、解决的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支持,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操作和动态演示,将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
【设计理念】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问题引入
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使每排磁铁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二、探求新知
1.设置知识冲突
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
2.学习例1
(1)出示统计图:请大家看屏幕,这里是小丽、小华、小兰、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2)观察: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出示问题:“这一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你们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请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联系生活
学会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如本次期末测试三年级数学平均成绩90分。
四、巩固应用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你能算出這四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吗?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及疑问?
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该部分内容。在上该片段时, 我再次要求学生熟记课本里所讲明的方法步骤, 并以“铺”字为例。在每一步骤与实际查对时, 就有几个学生举手, 说他们已经学会了。我就把刚学的“近”字让他们查查看, 他们也一下子就查到了, 我心中一喜。分组合作学习安排后, 又有学生举手说“我数的笔画和他们不一样。”我走过去, 让他们边写边数给我看, 原来他把三画的“口”写成两画。
在我今年秋季接手这个班的时候, 就发现有些学生不按笔画笔顺规范写字的现象, 以往也常遇到, 如“争”的第三画和第五画写成一画, 结果六画的“争”字在他们的笔下就成了五画, 虽然纠正多次, 似乎是成了习惯而难以改正, 我想批评他, 却想到这现象不是他们所情愿的, 许多学生在没上幼儿园前或在上幼儿园时, 上一年级时……已经养成这个写法。我真想呼吁一下孩子们所有的启蒙老师或者正在教孩子们的老师, 当你教孩子们学每一个字时, 一点一滴、一丝一毫都不能写马虎呀, 一旦发现孩子们有这方面现象时, 应毫不客气地指出来。我摸着他的头, 轻声问他, 纠正后又忘了吗?他红着脸点点头, 回到座位上, 专心地查起来……
忽然又有学生在争吵, “你不会, 我教你……”“我不要你教, 就不要你教……”我不禁一怒, “严厉”一下子上了脸。学生都静了下来。“你过来我想知道原因。”他怯生生地走过来。我习惯地摸着他的头, “你怎么啦?”全班同学都在看他, 他把嘴巴贴近我耳旁, “他虽然懂, 也能教会我, 却因此嘲笑我笨。我偏不让他教, 我要老师教。”“好!老师教你。”
我拿出字典让他查“铺”字看看。他在部首处查到了“钅”部然后又将后面的正页页码数查到了, 问题解决后, 我俩会心一笑, 是的, 当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后, 他产生逆反心理是难免的。相互尊重, 互相理解, 应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但怎样使学生也能领悟这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并且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上呢?
难道这不值得每一个执教者关注和落实吗?必须利用时间把这重要的理念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在我思绪万千之际又一双小手高高举起, “我虽然会查了, 但字典中对每个字的注释又有许多不认识的字, 一个个查起来挺费力耗时间的。”我慢慢走过去, 语重心长地说, “这是个好事呀!这样你又能多认识好多字了。”邻座的小华接着说, “是啊, 刚才查字典的时候, 有许多不认识的字都是他告诉我的。”这时这个学生脸上出现了自豪的神情, 我想让大家为他鼓掌加油, 但一想, 激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而这位同学平时是很容易骄傲的, 还是免了吧!
下课铃响了, 学生们像放飞的鸽子般冲出教室, 而喧闹的教室一下子沉寂了下来, 我正沉静在这段教学片段的反思中。
1.新课程改革, 低年级语文学科要把学会写字, 包括握笔姿势要正确、字要写规范、笔顺笔画要正确这些内容列为重点。
2.在课改中,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起主体作用, 教师也不能失去主导作用, 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全面发展。
3.全面了解学生, 熟练掌握所执教内容, 着眼于眼前, 放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课时,我让学生一边听大约1分钟的音乐,一边看钟表上秒针,分针的变化。思考:这段音乐大约播放了多长时间?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了1分钟的长短,而且观察到1分钟在钟面上秒针,分针发生的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学生能根据导学内容,自主预习,以学定教。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区分时针、分针、秒针。并提示学生,从粗细长短来区分。时针又( )又( ),分针又( )又( ),秒针最( )最( ),而且( )针走的最快。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多种多样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多种感官参与,体验1分钟能干的事情。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1、数一数。观察钟面,让学生看着走动的指针、听着秒针走动的滴答声、跟着秒针走动的节奏数数,体验1秒、2秒、5秒、10秒、60秒的长短。整个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亲身体验1秒、1分钟的长短。
2、组织1分钟的集体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一分能干什么。
(1)组织学生测一分钟脉搏,课前我指导学生找到自己的脉搏,课上集体体验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学生汇报时,会发现:1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是不同的。我及时和学生交流:脉搏的1分钟跳动次数是60—100。而且脉搏的跳动随学生年龄、性别、坐姿、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分组体验1分针能干什么?1组学生写自己的名字,统计能写几遍;二组画画,三组读《小鹿的玫瑰花》;四组做口算。并统计自己1分钟能做正确几道题,记录在导学案上。整个活动学生全体参与,深切地感悟到1分的长短,体会到一分钟能干什么。同时也感受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和硕县
四为思维拓展题,小组在合作时交流、探索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对鸡、鸭、鹅之间的重量关系分析不准确,我认为需进一步加强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一、教学途中有艰辛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们由于年龄过小, 形象思维十分活跃, 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而且初出茅庐, 刚刚离开父母, 走入课堂接受教育的时间不久, 很多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尚未形成, 理解能力不足, 对老师教授的许多知识尚存思维的理解漏洞:然而二年级学生可以较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录下来, 这是令人欣慰的一大快事。在此之前, 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会用文字表达思想。但是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闲散;由于缺乏自我的约束和管理能力, 所以他们极容易陷入游戏当中“无法自拔”, 不能及时从中抽身转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不能很快地聚精会神于自己的功课中, 这就导致孩子们的学习心理极不稳定, 便为老师的正常课堂教学带来了难以避免的难题。况且孩子年幼, 人生经历有限, 虽对未知事物和新鲜知识充满兴趣和好奇, 但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却不尽相同, 有时甚至层次分明。对于学生的不同家庭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教育环境, 孩子们的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他们心理趋向稳定, 将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 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 有时也会变得盲从、固执, 甚至一意孤行。不愿虚心接受家长的教育, 更何谈老师的看管。就小学生的身体心理变化的健康培养问题, 老师在教学上尤其是数学的教学问题中有着很多艰辛。所以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体质模式面临着极大挑战, 由此, 小学二年级数学的教学改革正在层出不穷地开放新花。
二、艰辛有解决, 新花开正红
1. 课堂小场地。
(1) 积极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兴趣。
例如:学习“米和厘米”时, 让学生扮演测量员, 测量出教室的长、宽;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 让学生来当售货员, 模仿超市工作情境, 巩固所学的知识, 使之灵活运用, 还有当小小邮递员、小医生等等, 儿童在这些活动中, 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景中去, 这样, 客观环境与主体活动的和谐, 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
(2) 师生关系融洽, 活跃课堂气氛。
当教师带着微笑, 说着亲切的话语站在讲台上时, 学生的紧张心理就消除了, 使得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愿学、乐学, 因而就会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但是, 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 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对待发言的学生如果讲对了要热情、诚恳地加以肯定, “你回答得真棒”, “你和老师想的一样”, 如果讲得不完整, 可以说“没关系, 再想想”让学生补充后, 再重复一遍, 并鼓励说“你真行”, 对有些学生回答特别好, 有创新的, 奖励一朵小红花等, 并集体表扬他。教师的语言常需富于情感, 让学生感到你是发自内心的鼓励, 对学生要多表扬, 少批评, 多鼓励, 少责备, 充分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 勤学好问———这样学生才会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学习中, 克服思想懒惰, 逐步培养成熟立体的数学思维。
(3) 让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 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 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 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 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 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 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 并培养动手能力, 学会化书本死板知识为手中的理解内容。
2. 掌握学生的行为习惯。
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言行, 会使老师常常深陷尴尬。应该利用多种场合让孩子理解学生与老师的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会学生们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具有理解和解决疑难的有意义及价值的问题, 并正在日常中积累经验, 关注学生生活并为其制定合适的学习的方案。
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新形势的教学, 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关注, 提高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与思维体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课程标准 (.实验版) 2011. (1)
[2]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策略.2010 (.1)
(二)》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
(二)》是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第四单元教学内容,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单元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时,我采取“三步导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激情导课,民主导学,检测导结等教学过程,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一、激情导课。
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如,“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一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
好这部分知识。
二、民主导学
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如:“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由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计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三、检测导结
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进一步深化知识。
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操作活动可分两段进行:
(1)由具体到抽象的操作活动,通过练习例2和例2后面的“做一做”,都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由抽象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几倍有了初步认识以后,可以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解答:摆一摆,表示“12是3的4倍”。通过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理解得更深刻。
认识角”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 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 ?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开展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讲和记笔记,这种知识的单向传输效果并不好,学生往往会感觉课堂索然无味,也就无法对数学课堂产生足够的兴趣。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往往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是一门记公式和做计算的课堂,只有死记硬背公式,然后把公式套进题目中,问题就解决了,然而,这种观念是极其片面的,公式对于数学课堂而言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则是数学思路和数学方法,只有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才算是真正地学习了数学的精髓,才算是登堂入室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中,教师比较推崇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大量的记忆来掌握相关的公式和定理,然后,教师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进行训练,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运用,最后,教师为学生安排数学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整套流程下来,学生往往会感觉到精疲力竭,他们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中,因而也就不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学习效率也就变得十分低下,学习效果也得不到良好的保障,更有甚者会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和抗拒心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很多小学教师认为“九九乘法表”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小学数学的核心所在,只要把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就能够应对小学二年级的所有知识,这也是一种数学教育中的片面认识,数学教育中的运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东西,并不是乘法表能够代替的了的,学生必须要综合发展,从而建立起综合运算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乘法表的记忆,就会忽略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也就不能在教学中体现数学教育的人文内涵,最终制约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提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数学是教育界人士们热烈关注的重要项目,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理发展也比较幼稚,因而不太容易集中精力用于学习,与此同时,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比较活泼好动,他们比较喜欢游戏,不喜欢坐在座位上学习,他们的好奇心比较重,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想尝试一番。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则是以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为主,教师往往不太注重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培养,因而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必须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另外,这也是新课标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主要有。
1.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良好的数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并更轻易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运用,因此,教师必须寻找各种方法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幼年时期,受到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影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注意力也不能够很好地集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并与学生进行充足的思想交流和知识交流,从而对学生因材施教,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长此以往,我们就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合理运用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是比较低的,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停留在表面上,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展开数学教学,合理使用教具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3. 采用多样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中,课堂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为他们构建出一个更加适合学习的环境。例如,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应当调整好个人的情绪,在课堂上对学生报以微笑,并可以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合理穿插一些幽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
总而言之,二年级数学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基石性作用,教师应当努力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自身,从而为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田玉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6(6):114.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反思07-11
二年级数学下册《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05-25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单元教学反思07-20
六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学反思06-01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22
二年级数学教教学反思07-15
四年级下册数学《节日礼物》教学反思09-17
二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09-21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反思日记11-02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 写数》教学反思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