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赏析(共12篇)
都德《最后一课》赏析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用第一人称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的。
本文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儿童角度去反映国土被敌人侵略后,法国人民所表现出的悲愤心情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是通过作者巧妙的将小弗郎士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内在的情感的细腻刻画。
首先,内在的情感因素实际上是小弗郎士丰富、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是小弗郎士善良的天性。上学路上的优美景致,令小弗郎士感觉到“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他终竟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走过镇公所布告牌前、铁匠向他喊话时,他依然没有停下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先生的小院子里”。这说明贪玩的小弗郎士平时的调皮归调皮,但他的天性是善良的,这是他在最后一堂由韩麦尔先生所教授的法语课上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二是小弗郎士心灵情感的升华。小弗郎士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很自然地迸发出“啊,那些坏家伙”的强烈情感。在这里,“坏消息”与“坏家伙”等这类词汇正说明小弗郎士的幼小心灵里有着明显的对“普鲁士”强侵行为憎恨的感情。面对如此不可抗拒而又如此冷酷的现实,他后悔、懊恼、惭愧,“书第50页‘天啊……来的。’”这正是小弗郎士真正的内心想法,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法语分词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此时他的爱国情感已上升到最高。
其次,在于外在因素的揭示。
“外在因素”指的是小弗郎士生活的社会环境,即他周围的人们对他施加的多种影响,这些外部影响因素实际上是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激发。
(一)情感的激发。在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是对其爱国情感的导火线的点燃。格外安静的教室,身穿礼服、神色庄严的老师,用颤抖的手翻着破旧的初级课本的镇上的人们。上课前的这些反常气氛,令小弗郎士难堪得脸红、心慌与“吃惊”;韩麦尔先生庄重的穿戴更是令小弗郎士“诧异”,而当他听老师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他用“坏家伙”这个字眼里看得出他已经意识到普鲁士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心里万分难过”有他对敌人的恨,更多的是他对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机会的痛苦心情。对于小弗郎士来说,热爱法语是他热爱祖国的同义语。
(二)情感的流露。在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的神态中感觉到老师“好象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的心理,是他对老师的同情和理解是他们在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这一基点上的默契。这时小弗郎士的内心被强烈的触动,此时的他已强烈感受到了镇公所布告牌前围观的人群那愤激的情绪,并为自己未曾“好好学习”而深
初二语文
深懊悔。韩麦尔先生为“纪念这最后一课”而“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令小弗郎士“诧异”进而感动,韩麦尔先生真诚反思学生与家长平时不够重视学习的现象、对自己从前放松学生的学业的做法进行痛切的自责,也引发了小弗郎士的自责与悔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所发的新字帖“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以及大家“专心”写字的神态、教室里“安静”的气氛,无不令小弗郎士深受感染。
(三)情感的爆发。“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之后,小弗郎士从先韩麦尔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韩麦尔先生与学生告别时的情景令人痛切而心碎,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后“头靠着墙”“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一幅令人心碎的举止和表情中,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这一告别场面深深定格在小弗郎士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正是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在这个特定的情境氛围里,小弗郎士从老师与同学们身上、从镇上所来的人们身上受到了感染,引发了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
雨急, 一波一波砸在铁皮屋顶上, 像开场的梆子锣。
门被悄悄推开一条缝, 挤进叶子的半张脸来, 眼白飞快地轮了一转, 然后长长地咦了一声, 一肩头就把门拱开了。叶子两手拎着好几个塑料袋, 全部是早点, 是特意到对面街上买回来的, 谁知就落起了雨, 一路小跑回来身上还是湿完了。她使劲在门口跳了几下, 又把脑袋甩了几甩, 才正式进家。
你爸爸呢?她喊。
被窝动了一下, 不回答。
起床了小姐!叶子一边擦头发一边哼哼, 死懒。
被窝又动了一下, 还是不回答。
叶子正要去掀被窝, 齐晓鸣也一路小跑冲进门来, 跺脚, 甩头。
叶子说, 不是讲好了早上多睡一下吗……也好, 你就吃过了再睡。
齐晓鸣把头点点, 在床头坐下。他的脸色暗晦, 青的。
此时床上的被窝突然竖立起来, 他们的蓓蕾大叫:妈妈妈妈, 爸爸刚才打了一个好响好响的大响屁!
叶子愣了一下, 嘎嘎笑。
齐晓鸣的嘴角斜了一下, 想笑, 没笑出来。
这让齐蓓蕾很是失望。她精心设计了爸爸要来报复的场面:爸爸要来抓她胳肢她, 要用胡子扎她痒痒她, 她尖叫着, 躲闪着, 在床上跳来跳去, 累得实在不行, 就被爸爸抓住了, 抱在怀里了, 她笑啊叫啊气都透不出了, 只好给他随便痒一下, 然后快乐的一天才正式开始……
然而没有, 什么都没有, 齐蓓蕾只好噘着嘴巴自己坐在枕头上穿袜子。
这间屋子是楼房顶层多加的一间铁皮房。不下雨的时候有很开阔的活动空间, 不出太阳的时候温度也不算太高, 缺点就是没有洗手间, 要到楼下去上厕所。房东是当地的农民, 听说齐晓鸣是鸿昌中学的老师, 就把那张脸挤成了核桃, 用着几乎谄媚的口气说, 不用另外加钱了, 一分钱也不要加!也许在房东看来, 老师来租农民房已经够委屈了, 怎么能跟那些打工的混在一起住呢?要住也要住在他们头上。这一点让叶子很满意, 齐蓓蕾也很开心, 只是铁皮房实在太小了一点, 主要面积都给床占住了。但话又说回来, 难道一个家的主要内容不就是床吗?
齐晓鸣勉强吃了几口肠粉, 就坐着发呆, 不想吃, 也说不上是哪里不好, 就是不想吃。他不想吃, 这一家人就都吃不好, 气氛不好, 只看见嘴巴动, 听见吧唧声, 却是少了活气。
叶子看看他, 轻轻叹了一口气。你去躺躺吧, 她劝道。齐晓鸣点点头, 眼看就要躺下去了, 手却伸到了枕头底下。然后, 又坐了起来, 继续发呆。
你找什么?叶子问。
领带。平时, 他的领带都是折好了压在枕头底下的。
找领带做什么?叶子有些奇怪。
不做什么。
你是不是还想去啊?搞错啊。叶子差点哭出来。我跟你说了一晚上都是白说, 舌头磨短了都是白磨, 我神经我!
齐晓鸣说, 你说的都对, 我以后都听你的好不好?就要考试了, 今天是最后一个早读, 还有几件事情要交代一下, 我不交代, 新来的老师不晓得。
叶子气哼哼地找出一条领带, 扔到他怀里。
这回轮到齐晓鸣软了, 讨好似的, 死皮赖脸冲着叶子笑, 说还是我老婆理解我啊, 我也不是真的想去, 以后就打死我也不跨那个门。
想去就去吧。不见棺材不落泪。叶子气哼哼地答。
直到齐晓鸣冲进大雨里, 消失在楼道间。齐蓓蕾才放下杯子, 冷冷地发表评论说:真没劲。
是没劲。叶子说。炒鱿鱼就炒呗, 怕他啊?我们又不是养不活自己。就他那两个工钱, 他不炒你你也炒他, 什么了不起的?
在叶子的经验里, 炒鱿鱼太家常便饭了, 她来广东起码换过十家公司, 有一家她只做了四个钟头还不到就被炒掉了。所以在她看来齐晓鸣生那么大气, 发那么大的火, 根本就是表错情。要想把身翻, 自己当老板。她盘算好了, 要把现在的档口扩大一倍, 要不然干脆就把那家门面全部租下来。你齐晓鸣愿意做就帮一把手, 不愿意就在家写写大字, 享享清福, 快活还来不赢。实在手痒了, 你就办个什么语文补习班, 书法训练班, 随便搞搞钱就来了。你有真本事你怕他炒呀, 搞———错!
齐蓓蕾沉思着问, 什么叫炒鱿鱼呀?
就是辞退了, 老板不要你爸爸做了, 就把他炒掉了。
为什么不要爸爸了?
因为爸爸太厉害了, 已经做了九年了。这个学校没有人能做到九年。
为什么没有人能做到九年?
因为做到十年就要签长期合同。这个你不懂。叶子补充说, 我也不懂。
齐蓓蕾很严肃地抬头道, 我懂。
叶子扭扭她的小脸蛋, 笑了, 你懂什么?
爸爸生气了, 肚子都气大了, 我懂。爸爸早上打了一个好响好响的大响屁!
叶子又嘎嘎地笑。她说, 男人真的是比女的会放屁。
为什么啊?
我也不晓得。
男人和女人不一样啊?
等你长大了, 嫁人了, 也许你就晓得了。
齐蓓蕾说, 还要等长大。你真笨。
但说这话时叶子的脸已经扭向门外了, 并且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她心里忽然敞亮了, 他厉害就厉害在有点迂, 迂人才能专心, 专心才能成事。其实迂也是一种可爱, 遇上这样的老公其实是自己有福。于是修窄的眉毛慢慢弯下来, 目光细细地穿过湿气, 射出去的温柔又劲道又绵长。
二
齐晓鸣举着伞穿过老街, 其实大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只是他还不晓得, 还把伞高高举起像一杆旗。他一晚上没睡着觉, 脑子很亢奋, 反应却迟钝了。
街上没有几个人, 下了一场急雨, 就更加看不见人了, 路面上汪着一摊一摊的积水, 让他走几步还要跳一下, 这个样子看上去一定很滑稽。幸亏没有人看见, 他可不希望自己给别人留下一种滑稽的印象。他并不是那种老朽的人, 他每天去学校都穿白衬衫打领带。学校有这个要求, 他自己也觉得很好, 有现代感有庄重感, 广东话说, 威水。
此地人都讲究夜生活, 晚上不愿睡早上不愿起。只有两家卖早点的开张了, 腾腾地喷着热气。还有就是网吧, 却是正在把卷闸门放下来, 要关门了。尽管如此, 往常他穿过这条老街时起码还有几声问候, 这么早啊齐老师!齐先生早上好!他也会一律地答过去, 早晨!早晨!他是这一带的名人, 也是这一带的忙人, 这么早早地穿过老街, 是因为他要去关照他们的孩子, 或者是将来有可能关照到他们的孩子。谁家没有孩子?谁家的孩子不上学?因此他已经习惯了这种问候, 就好像他已经习惯了保持某种尊严。既要和蔼可亲, 又要知进识退。可是这一天奇怪得很, 没有人跟他招呼, 鬼都不搭理一声。难道他们也知道了?知道了也不至于这么势利吧?
这条街他太熟悉了, 可以清楚地报出哪一段是哪家的店面, 他甚至可以说出老板娘的名字, 这里有好几个孩子就是他带出来的, 有的已经进了大学, 还有好多匾牌和楹联就出自他的手笔。这条街简直就是他齐晓鸣的红地毯。
他写牌匾都爱写那种有时代特色的名, 比如“互联”、“爱意浓”之类。写楹联也写那种新对联, 绝无酸腐之气, 比如“当好顾客参谋, 温暖千万人心”;“两厢锦绣藏百货, 三尺柜台传美意”等等。他的字老实不客气说还是可以的, 那些来求字的家长, 大多是家长, 也有一般的商家, 他们都会包一个红包, 道声不好意思。其实他们并不真懂, 只是他们知道齐晓鸣的书法得过区里的大奖, 有名头。相对而言, 倒是自己不很识做了, 红包拒收, 还摆出一副拒人千里的架势。久而久之求字的人自然也少了, 只是他自己还把脖子僵着, 生怕不慎坏了口碑。他对叶子说, 一个教师的口碑就是一个学校的形象, 别人泼脏水不怕, 自己不珍惜就完蛋了, 连麻雀都梳理自己的羽毛呢。
他像是在穿过一条时光隧道, 曾经的日子又恍惚来过一遍, 那种感觉就像电视机的信号有问题, 耳朵里一直是嗡嗡地轰鸣, 而眼前的物体都在晃动, 有好几条重影。他以为自己走得太快, 其实并不快, 于是他就站住使劲摇了摇脑袋。仅仅是睡得不好, 也不至于这样, 以前也有失眠的时候, 熬一熬也就过去了。这一天确实有点异样, 周遭的一切都在刷刷后退。
这条街他已经走了整整九年, 每天都是早晨去晚上回, 比闹钟还要准确, 比大地还要稳定。平时不觉得, 现在就有了白驹过隙的感慨, 一晃九年过去了!他并不算老, 前些天才过了四十五岁生日, 可现在, 经过这几天这些事, 忽然就有了异样的感觉。这感觉很微妙, 前天夜里他爬起来吃药, 本来药瓶上的字随便就能看见, 可是突然地就模糊了, 他把手臂端直了, 那些字才慢慢清晰起来。当时他也不觉得什么, 渐渐地才有了阴影, 阴影也渐渐地有了重量。眼睛老花了, 也不敢告诉叶子, 叶子是那种一惊一乍的女人, 自己心里明白罢了。九年, 生命的密码程序居然已经启动了。
他的程序, 校长的程序, 都在启动, 都是向下。
鸿昌中学在镇子的另一头, 要过两条马路, 在靠山脚的地方。那个地方风水好, 旺生, 听说当初选址是花了大钱的。前青龙后白虎, 左朱雀右玄武, 反正是有点讲头。原本他也不信这一套的, 他是受过现代大学教育的人。可是校长信, 甚至在招生推介会上, 还要专门强调一下。入乡随俗, 随得久了就成了规则, 总是这样的。那时, 他多年轻啊, 拥抱新体制, 实现新价值!年轻人都喜欢新鲜。当初的一切, 他都觉着新鲜。
他好像看见年轻的自己从鸿昌中学走过来, 穿过两条马路, 走进这条老街。他又好像看见年轻的叶子从老街的另一头走过来, 东张西望, 拖着箱子一家一家地找工。后来有一天, 两个年轻人就心动了, 有点意思了, 两个南腔北调的人就不管不顾合到一起了, 就结出鲜艳的蓓蕾。叶子, 你为什么叫叶子?因为叶子低贱, 配上花能活, 配不上也能活。胡说八道, 没有叶子, 就没有叶绿素, 花骨朵就不能开放……这一切的一切都在眼前上演, 又在眼前退去。
这确实是个奇妙的隧道, 时间被分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 像橱窗, 像货架。那些橱窗和货架就是生命的一个一个单元, 每过一年生命就少了一格。一格又一格, 那些被贴上不同标签的物件在市场里进进出出, 在变大在增值。
然后就是看见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物件, 贴上标签, 也飞上了货架, 招摇过市。那些物件探出了人的脑袋互相对话:是你吗?是我。骄傲的齐晓鸣怎么也进了盒子?要实现价值呀, 不包装怎么行?你的身体已经挤成长方形了, 你不憋闷吗?没有办法, 要跟人家交易呀。啊哈, 灵魂终于披上燕尾服了, 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呀, 感觉比从前好点了吗?好是好了一点, 可是可是……再后来, 主人终于来下货了, 这些物件被扔到了一边, 原来货架是主人的, 主人需要新的商品。
假如人生可以重新来过的话, 你肯定比现在聪明。九年以后你终于搞清楚, 你不过就是一件商品, 而且永远别想着长期占据货架, 想都别想, 不管开头跟你承诺过什么。你唯一的教训是, 在这九年里居然没把自己卖个好价钱。那些聪明人早就这么卖了, 利用家长, 利用需求, 利用各种可能的和不可能的社会资源。而你, 连写字的润笔都不敢收, 谁还敢和你扯上关系?
现在他已经穿出这个隧道了, 他觉得头脑已经清醒了很多。现在要做的事情简单明了, 一点都不复杂。他要去班上最后交代一下, 他不能拿这些孩子撒气, 要对得起未来。是啊, 他居然还想到了未来。
他和叶子的分歧就在这里:他不是为校长打工, 要打工也是为这些学生打工。把手上的活计做完, 把最后一课讲完, 该说的说过了, 该做的做过了, 也就没有遗憾了。即便是谢幕, 他也应该有个华丽的转身。
“新华社记者决不是为自己谋利益的,不是为自己升官发财的。我看第一课就可以上这个。”
这是1985年9月26日,穆青对新华社河南分社青年记者训练班人员谈话的开场白。
1982年1月,新华社河南分社调进第一个恢复高考以后的大学毕业生。此后,每年都陆续调进一两个大学生,到1985年初,已有五六个了。由于各自学业、阅历不同,这些新来的同志有的还不了解新华社记者的职责和作风要求,有的对河南的概况概貌不清楚,还有的不知道怎样抓新闻,尤其是如何进行调查研究、抓重点题目。
针对这种情况,1985年刚过完春节,分社社长刘葵华等领导,要我和其他同志牵头,举办一个青年记者训练班。训练班刚开班,穆青同志正好来河南,2月26日上午到分社给大家见面、讲话。刘葵华同志告诉穆青:“青年人正在办训练班,请你讲第一课吧。”
穆青肯定是根据自己掌握的面上的一些问题有感而发。开场白之后,他就对某些不良现象苗头提出了严厉批评:
我感到我们这个队伍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不是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而是把钱放在第一位。这样下去,这个队伍非垮不可;这样下去,我们可以出万元户,出罪犯,就是出不了名记者,出不了好党员。这个事情不得了啊!
钱能给人带来幸福,也能带来毁灭。
穆青同志很严肃地讲道:新华社记者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全心全意扑在党的工作上,关心党的政策,关心党的事业,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把自己放在最后。
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资格当新华社记者。没有这种献身精神,也没有条件当新华社记者。
我们对收入、对报酬应该怎么看呢?首先应该看自己对国家、对党的事业的贡献大小。你对国家,对党的事业贡献大,那么人民就给你丰富的报酬,给你奖励。而不能倒过来: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办多少事。
他在讲到这一段话时非常激动。我当天的日记曾记有这样一句话:这是穆青在今天的讲话中,拍桌子拍得最频繁,言辞一句接一句,几乎记不上的一段。
打那儿以后的十几年,我清楚地看到,穆青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信念。
整整20年后的去年3月,我看到穆青子女回忆老头儿的一篇文章中提了一句续磊,说由于种种原因,续磊没有职称。再查其他资料,我看到,续磊不但没有职称,一辈子也没有其他行政职务。要知道,续磊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续范亭将军,她本人当年也是曾写出《“梁山伯”结婚了》等名篇的记者啊。
我顿时萌生一个想法,可让记者写一篇稿子,报道一下这个事,题目都想好了:“将门之女没职务,穆青夫人无职称”,清明节之际借怀念老头儿的由头发出去,既是报续磊,又是宣传穆青,肯定能打响,评上好新闻都有可能。
于是,我赶紧安排电讯的记者搜集资料,做采访准备工作。怕续磊认不准我,我找老同志陈日先联系一下。没想到,后来陈日同志告诉我:联系了,老太太坚决不让报道,说她没评职称不光因为老头儿是社长避嫌,还与自己身体不好、离开采编一线较早有关系。越是老太太这样说,我越觉得老太太的实事求是更可贵了:“我们就这样客观地表述老太太的话就行。”陈日再去说,续磊还是不应允。
尽管稿子写不成,我却通过这次联系了解到不少另外的情况。据陈日同志转述,穆青去世后,续磊慌了神:房子还没买下来呢,而自己手里的钱寥寥无几。找穆青的钱吧,穆青只有个工资卡,还都是秘书给管着。秘书拿出卡来,也没有多少钱——可不,穆青1992年退休,当时工资、退休金都低得很。就是直到最后这两年,也不过每月涨到三四千块钱,哪能积存多少?幸亏有他丧葬的3万元抚恤金,殡完后剩一些。反正这些加在一起,交款之后,穆青的钱只剩800元!这就是我们共和国一个部级干部,新闻界泰斗一生的结余。
如果说20年前,我亲耳聆听了他给我们青年人上的第一课的话,那么,20年后,在他离我们而去一年多之后的冥冥之中,他的在天之灵又给我上了最后一课。穆青一生的事业贡献和所得,究竟是怎么样一回事,让我们通过这800块钱去想吧!
2005年10月11日(穆青忌日)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爱国情感。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2、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诱思自学: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本文标题为什么确定为“最后一课”呢?什么样的老师在上课?什么样的学生在听课?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任务的语言、表情、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
活动一:交流上一课时作业。
活动二:朗读课文,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读课文24段--29段,画出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4)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活动三:精读课文,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课文中什么地方能够体现?
活动四:深入探究: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拓展延伸:
语文素养指导:运用比喻、多种描写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描写手法: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反馈练习
1、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2、精读语段,回答问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我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你们走吧。”
①选文中句子“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从选文看,作者对韩麦尔先生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③小弗朗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样“高大”,是因为:()
A.韩麦尔先生站起来了,所以显得高大。
B.韩麦尔先生是老师,在学生眼里自然显得高大。
C.小弗朗士可怜他,出于同情,觉得他高大。
D.小弗朗士受到老师爱中主义情绪的影响,对老师无比崇敬,所以觉得老师的形象高大起来。
④“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下面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韩麦尔先生用手势帮助语言,表达其内心极度的愤怒。
B、韩麦尔先生用手势表达他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C、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愤怒到极点,难以说出话来。
D、韩麦尔先生用手势表达了强烈的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深处极度的悲愤。
天阴沉沉的,开始起风了。此时的天暗了下来,下起了小雨,仿佛是上帝也在为阿尔萨斯哭泣。画眉依旧是蹲在早晨的那棵大树上,他的叫声变得凄惨起来,似乎也在诉说着失去国土的伤感。普鲁士兵依旧在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操练,他们昂着头,得意地把掠夺来的土地踏在脚下,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我生气极了,瞪着眼睛看着他们,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用尽全身的力量向他们扔去。一个普鲁士兵冲了过来,拉着我吼道:“小鬼,都当了亡国奴了,也不老实点!”说完便痛打了我一顿。我再也抑制不住情感,大吼一声:“法兰西万岁!我们的心永远都是属于法国的!”然后我便迅速地冲向了布告牌,一把扯下那该死的布告,撕成了碎片。忽然,我的脑门上已挨了重重的一拳,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昏睡中,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法国队把普鲁士兵打得狼狈不堪,阿尔萨斯的上空重新飘扬起法国国旗。韩麦尔先生又回来给我们上课了,他站在讲台前,给学生们讲着语法……
“过去我不懂事, 经常顶撞爸爸妈妈……认真回想过去12年爸爸妈妈对我的照顾, 尤其想到妈妈生病仍然坚持陪我上课, 我真的很惭愧……”上周, 一场特别的书信交换仪式在府学小学美术馆后街校区举行, 70余名六年级学生与父母互换书信。在信中, 孩子们讲述了自己和父母相处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并对自己的不良习惯进行了反思。父母们则表达了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 一些家长还就自己缺乏耐心、脾气急躁向孩子道歉, 希望得到孩子的理解。孩子们简单朴实的文字令家长欣慰;父母深情的叮嘱, 平等的交流, 也感动着孩子们。学校负责人介绍, 小学毕业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学校希望以这种方式增进他们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在景泰小学, 老师们将“最后一课”的讲台交给学生——该校5名六年级学生为170余名同学上了特别的“最后一课”。孩子们讲课的主题包括气球、航拍、机械、篆刻、折纸, 他们在业余时间做了充分准备, 不少内容连老师也是第一次听说。该校副校长王慧瑾表示, “最后一课”给孩子们搭建展示平台, 是希望他们升入初中后继续关注自己的兴趣发展, 真正快乐地学习。此外, 孩子们在讲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同时, 也深刻体会到讲课的不易, 教师的辛苦, 他们感谢老师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
灯市口小学六年级全体教师还为学生们创作了毕业长诗, 毕业生们也为母校准备了礼物, 他们合作手绘了一幅15米长的油画, 用画笔记录自己难忘快乐的小学生活。艺美小学六年级学生将老师的笑脸、同伴的笑脸和难忘的校园一景画到t恤衫上, 老师和同学人人有份, 以此纪念小学生活。织染局小学则组织毕业生到北京邮电大学“游学”, 与大学生座谈, 做好迎接初中学习的准备。
我和爸爸到了火车站,开了箱子,从里面蹦出一个四条腿的白色小东西,沿着站台跑去,差点儿把我们撞倒。“小狗。”我大叫一声。爸爸一把抓过柳条箱上的货运标签,上面写着小狗的名字,“维基!”他高声叫喊。听到有人叫它的名字,小狗在50英尺开外停住了。“维基,过来!”爸爸喊着。不一会儿,小狗朝我们跑了过来。它是一只方鼻头、垂耳朵的英国纯种狗,大概有24英寸高。它丝缎般的白色皮毛上配着黑斑,在站台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醒目。
维基的到来使我们感到惊喜。它总是将每天的报纸送给爸爸。我们小孩争吵时,它就朝着我们低吟、打断我们。弟弟吉米困在房后的湿地里时,它就直接把妈妈领到吉米跟前。
6月的一天下午,吉米和邻居家的小孩出去玩,我在后院的树上荡秋千,爸爸和妈妈在菜园里忙活。维基在太阳底下打盹儿。突然,我们听到了尖叫声,随后看到吉米朝我们跑过来,眼里充满了恐惧。两只德国牧羊犬跟在他身后,几乎撕破了他短裤的一条裤腿。我一下子懵了。
爸爸一把拿起铁锨,跑过去堵截那两条狗。这时,吉米一个踉跄,绊倒了,跑在前面的狗一下子扑上去,咬住他的屁股,而另一只也飞奔而至,凶狠地在旁边狂吠,我尖叫一声。正在这时,一道白色闪光掠过爸爸,加入战斗——是维基!
过了一会儿,牧羊犬松开了吉米,绕圈疾走,犹如一股小龙卷风。维基的身体总是介于吉米和牧羊犬之间,小心翼翼地移动,不时地袭击、撕咬侵袭者。
突然,一只牧羊犬痛叫着逃之夭夭,皮毛上鲜血淋漓。爸爸扔下铁锨,一把抱起吉米。维基又飞身跃到剩下的那只牧羊犬身下,狠狠地咬住它的腹部。最终,那只狗从维基身上弹出去,好像遭了电击一样,号叫着逃窜而去,胸部淌着一摊黑血。
维基没有去追,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只有尾巴缓慢地来回摇晃。吉米挣脱了爸爸的怀抱,向维基跑去,用胳膊搂住它的脖子。维基用鼻子蹭着吉米的脸,舌头舔着他的耳朵,直到吉米开心地笑了起来。
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被侵袭过。而且,在我看来,维基好像也再没离开过吉米身边。这使我担心起来。趁妈妈听不到时,我警告吉米:“维基是我的小狗,你知道。第一次把它带回家时,你甚至不愿意接近它。”
吉米势不两立地看着我,大声叫道:“它是我的狗!”
“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妈妈问,她一直在听我们的谈话。
我眼泪汪汪地哽咽着说:“吉米抢走了维基。”
“希拉,他和你一样爱维基。”妈妈的柔声细语让我惊讶不已。平时我和吉米争吵时,她的语气都非常生硬。“你们没必要为它而争执,”她接着说,“维基的爱播撒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当我们分享这份爱时,爱不会减少,只会越来越多。”
维基和我们一起共度了两年半时光,直到因为爸爸的新工作我们搬到了渥太华。我们租的小房子正好坐落在公路边上。由于不熟悉交通,而且习惯了无拘无束的闲逛,因此局限在小院子里的生活使维基变得情绪低落、无精打采。
后来有一天,我们听到紧急刹车声和一声撕心裂肺的尖叫。我们跑出去发现维基瘫倒在地,但它还活着。从那以后,只要听到汽车呼啸而过,它就会瑟瑟发抖,即便是在屋子里也是这样。
三周过去了,维基还是那么死气沉沉。除了晚上到厨房走走,它几乎不起床。兽医说他没遇见过类似情况。“这只狗已经丧失活下去的兴趣。”他对我们说。
爸爸妈妈认为,拯救维基的唯一希望就是让它回到原来安静的老房子里去。当他们把想法告诉我们时,我和吉米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我们必须这么做,这对维基是再好不过了。”爸爸说。
随后,他也给深爱维基的另一家人打电话。我们去度假时,他们总是收留它。他们说愿意收养维基。第二天星期六,我们全家都挤进旅行车。维基静静地躺在车后座它的“床”上。两个小时的路程,车内鸦雀无声。
当我们到达它的新主人家时,维基跑到我们跟前,脸上满是迷惑。我们紧紧地抱住它。爸爸拍拍它的肋腹;妈妈轻抚它的耳朵,注视着它的眼睛;我搂住它的脖子,紧紧地拥抱它;吉米低声哭了起来。我双手捂住了脸。
“还记得我跟你说过关于爱的话题吗?”妈妈问,“当和别人一起分享时,爱会变得越来越多。现在,你和其他爱维基的人一起分享它。”
“但这很伤心。”我说着,靠在妈妈身上哭了起来。
“那是我们必须学会的有关爱的最后一课,”妈妈说,“你学会了分享后,还要学会舍弃。总有一天,我必须让你们离开。爱的最高境界就是做一切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即便自己受到伤害。你明白吗?”
“明白!”我答道,因为我已经10岁了。
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二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根据下列提示举例说明。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例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如“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上课前在小弗郎士眼里,普鲁士军队在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这显出他还不懂事,还没意识到普鲁士军队是侵略者。而当他听老师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他用“坏家伙”这个字眼里看得出他已经意识到普鲁士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心里万分难过”有他对敌人的恨,更多的是他对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机会的.痛苦心情。从这起,他倾注了全部感情上好这最后一课。对于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来说,热爱法语是他热爱祖国的同义语。他对老师的同情和理解是他们在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这一基点上的默契。
三 阅读下边几段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文字,回答问题。
1.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为什么他在上最后一课时也穿戴呢?)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意思?)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韩麦尔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四 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略。
《最后一课》教学建议
一、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这给小说主题以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尤其是这些内容都通过一个天真幼稚的小学生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更真切动人。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这篇小说。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三、这篇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有共同点:热爱祖国,仇恨敌人;又有不同点:身份、年龄、性格不同,对事物理解往往不同。在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时,要恰如其分。
汾阳市杏花中心校东堡小学六年级 :郝晓萱
指导教师:闫汾春
以前的我,总想妈妈抱怨作业太多,课太无聊,上学太辛苦。但是在读了《最后一课》之后我被深深感动了,更被震撼了。对于他们来说,这短短的一堂课是多么的珍贵。
那是场法国与普鲁士的战争,那场战争以法国战败,“亚尔萨斯”被占领结束。但更悲惨的是,这里的人将不能再学习他们的母语—法语,被迫转向学习德语。就在那样的环境下,哈迈尔先生坚持引领学生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
在这堂课上,哈迈尔先生说了这样的两句话:“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法语;但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他好好的保住它的语言,就好比掌握了牢房的钥匙”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虽然他们的国家战败了,但是只要他们的民族精神—国家的灵魂依然存在,那么,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倒!
教室里十分安静,只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响,那是他们上的最后一节习字课。在老师的带领下,那些学生们在纸上一遍遍写着“法兰西*亚尔萨斯”那种丧失家乡的痛苦在他们身体里蔓延着,他们清楚的明白,再过几分钟他们就再不能上法文课了.也许这是有生之年的最后几分钟了!他们集中所有注意力,拼尽全身力气也要写好这伟大的七个字.当霍塞老人捧着一本厚厚的拼音入门词典,用发颤的声音领读拼
音时,我哭了.那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他们心中深深的爱着他们的祖国,爱着他们的语言--法语.在那天之后,在这所学校里,那个庭院,那个教室里的座椅板凳,乃至那颗哈迈尔先生亲手种的胡桃树这些也许根本不会发生改变,而唯一变的只有那堂刻在学生心里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正因为那堂法语课,让学生永远忘不了法文,永远铭记“法兰西万岁”让深深的爱国情怀,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永远溶入他们骨子里.当哈迈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由想要高呼一句“中国万岁”因为我们祖国,我们民族也有过被列强侵略的悲痛历史,但伟大的中华儿女从未屈服,我们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终于将列强赶出中国获得独立与解放!我们的伟大成就不正来源于我们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我们是自强不息的炎黄子孙吗?
我们作为祖国的希望, 未来的接班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责任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励志修德,勤奋学习,做名优秀的四好少年。
今天我们来学习最后一课,从这一单元教学目标中得知:整个单元都表现爱国题材,我们已经了解了为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晏子,也了解到面对祖国山河破碎而壮志难酬的杜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看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又是如何爱国的?
二、了解小说要素
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这篇文章的环境:普法发生战争,法国战败,并向普鲁士割地赔款,把阿尔萨斯、洛林这两个地方割给普鲁士,普鲁士强迫这两个地方的人民学习德语。
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线索:以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按照上学路上、上课、下课安排情节。
三、点明构思
今天我将把这节课上成一节数学课,我想求证的主题是证明这篇课文也有爱国情操。在求证之前,我们先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整体感知一些已知条件,根据这些条件来证明,
下面我来画一幅几何图,你根据这幅图从文中找出一些已知条件。
师生探究活动:
(一)构建数轴坐标图
1.分析人的情绪
人的心情在什么情况下是最好的?——平静,
情绪高一点的叫——高兴,
再高一点的叫——激动,
这些对身体都有益处。
情绪紧一点的叫——紧张,
情绪低一点的叫——难过,
情绪再低一点的叫——气愤,
气愤过后的情绪叫——懊悔,
懊悔过后的情绪叫——自责。
2.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中,哪个环节是最精彩的?
——上课时候(最后一课)。
韩麦尔在最后一课上干了哪些事?
(1)安抚小弗郎士
(2)宣布这是最后一课——宣布
(3)让学生背分词
(4)习字课练字
(5)教历史
(6)教初级班单词
根据以上这些信息,构建的坐标图如下:
(二)快速浏览课文,给大家4-5分钟,分别找一下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在不同时间段上的不同心情。(先思考再讨论)
1.上学路上
小弗郎士:高兴
韩麦尔:难过
为什么?
因为小弗郎士在路上有好玩的好看的,而且还不用背单词,心情是高兴的,而此时的韩麦尔想到要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节课,所以心情是难过的。
2.刚上课时
小弗郎士:紧张
韩麦尔:平静
为什么?
因为小弗郎士迟到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进了教室,心情是紧张的。而韩麦尔此时用了柔和的语气安抚他道:“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了”,所以心情是平静的。
3.宣布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懊悔
韩麦尔:难过
为什么?
因为小弗郎士想到自己的贪玩,还没有学习好法语,还不会背单词,为自己的不努力而懊悔。而韩麦尔想到这节课是最后一课,马上就要离开这里了,心情肯定是难过的。
4.背分词
小弗郎士:难过
韩麦尔:自责
为什么?
因为文中说道:“我连开始的那些词都搞不清楚。我站在凳子前面,左摇右晃,心里难受极了,不敢抬头。”为自己背不出来难过。而韩麦尔说道:“我不也是经常让你们到我的花园浇水以此代替学习吗?当我想钓鳟鱼的时候,我不是随随便便就给你们放假吗?”因此他在自责,说明他有高度的责任心。
5.习字课后
小弗郎士:气愤
韩麦尔:难过
为什么?
因为文中说道:“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语唱歌吧?”言谈之中流露出小弗郎士对普鲁士人的气愤以及对他们的讽刺。而此时的韩麦尔想到自己就要告别眼前的一切,这对他来说是多么伤心难过的事啊!因为,他们明天就要动身了,永远离开自己的家乡。心情是十分的难过。
6.下课时——文中的高潮部分
小弗郎士:激动
韩麦尔:激动
为什么?
因为从韩麦尔的语言:“我的朋友们,我……我……”,从他的神态“有什么东西堵住了他的喉咙”可以推断:韩麦尔的心情是激动的。而韩麦尔激动的心情肯定也感染了在座的人,当然包括小弗郎士,因此两人的心情都是激动的。
7.下课后
小弗郎士:难过
韩麦尔:难过
为什么?
因为从“他呆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一句话也不说,”看出来韩麦尔的心情是难过的,而小弗郎士看到这一切后,心情也会难过。
根据以上这些信息,构建的坐标图如下:
(三)分析总结
总结1:小弗郎士是一个由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到懂事的一个人物。
韩麦尔是由一个严厉、对教学不够认真到有高度责任心的一个人。
总结2: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人的感情变化曲线图,从这幅曲线图看出:从上学路上到习字课,这两个人的心情变化都不一样,但到最后下课时,他们的心都竟然走到了一起,心连心了;小弗郎士也由不懂事到懂事了,韩麦尔也由自由散漫到变得富有高度责任心了。
试问:这一切的背后,是什么让他们心连心了,让他们的形象都变得那么高大?——爱国心。
正是这颗爱国心使得小弗郎士和韩麦尔的两颗心走到了一起,互相感染,使得他们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
(四)结论
心情在变
人物思想在变
但爱国心不变
(五)今天的这节课所上的内容一切都在“变”,我们就围绕“变”再来找几个文中有“变”的地方,也就是不同寻常的地方。
四、作业布置
下课时,面对伤心的韩麦尔,想象一下:小弗郎士会对韩麦尔先生说些什么?
例如, 一位教师讲授《最后一课》, 板书标题后, 问:“同学们,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呀?”学生齐答:“都德!”课堂气氛很活跃, 但是白纸黑字, 写得明明白白, 有问的必要吗?教师随心所欲地问, 学生漫不经心地答, 其结果只能是固化学生的惰性思维, 更谈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呢?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部分教师对提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提问, 是一门学问, 更是一门艺术。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是师生交流最有效的手段。所提问题, 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力度之后, 才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只有有效的提问, 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这种深度和力度, 以其程度上的差异, 又构成不同档次的思维层级。就层次讲, 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等级:导入型、消化型、探究型、创造型。因此, 要提问, 就必须对所提问题作出较为合理的层级定性分析。
在我校的“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中, 孙爱军老师执教的《最后一课》脱颖而出, 深受大家好评, 尤其是在设计课堂提问方面。据不完全统计, 在这堂课中, 孙老师共提出21个问题。本文仅举数例, 引用“思维层级”的概念, 对体现四种不同思维层级的提问作分类概要说明。
第一层级:导入型
课前三分钟, 播放歌曲《长城谣》。上课了, 孙老师问:“同学们, 刚听的这首歌, 你们知道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唱的吗?”学生答道:“是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东北后, 东北人民唱的一首歌。”接着, 孙老师便用三言两语, 由我国东北的丢失谈到法国阿尔萨斯的沦陷, 再讲到不同民族对亡国所表现的共同感情——悲愤的情绪和爱国精神, 而后导入正文分析。
播歌曲, 提问题, 课堂气氛是严肃的、悲愤的, 而这些, 又与文中的基调和谐统一。其效果既有理智的增益, 又有道德的熏陶, 形成一种悲壮之美, 使学生的灵与感, 都得到升华。这种成功的“导入型”提问, 常常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死海不死》一文的导入, 开篇就可让学生思考:文章题目中的两个“死”, 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是否自相矛盾?文尾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 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样的一番提问, 势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急切地研读课文, 以找寻答案。这样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 由于找准了突破口, 学生便学有兴趣、学有所得了。
导入型提问, 在思维的层次上, 不算高, 但对理解课文, 还是有价值的。在课堂教学中, 导入是一个重要环节, 导入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导入设计得精当巧妙, 可以起到情感传导的作用, 会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 从而迅速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开拓思维,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层级:消化型
在将课文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部分之后, 孙老师问道:“课前, 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这个问题, 须通过具体描述理解, 属于“消化型”。学生回答:“贪玩”“学习不好, 怕提问”“有自觉性, 能管住自己”……看来, 理解是表层的, 有深入挖掘的必要。
孙老师便进一步启发道:“小弗郎士认为, 普鲁士士兵的操练, 比学习‘有趣’, 仅仅说明他贪玩吗?”学生沉默。教者便采取换词比较法, 再次发问道:“将‘操练’一词换成‘锻炼’, 行不行?为什么?”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了, 争着回答, 明白了“操练”是军队的训练, “锻炼”是大家都可进行的体育活动。孙老师于是趁热打铁说:“普鲁士军队跑到法国境内操练, 作为法国人的小弗郎士, 对此竟感到‘有趣’, 想一想, 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答道:“太幼稚了。人家侵略了自己的祖国, 他还当观众看热闹呢!”
消化型提问方式, 就思维层级看, 层次属于中等, 但对学生深化思维却是必要的。消化型提问往往要求环环相扣, 由浅入深, 由易至难, 这样更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内涵, 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例如讲《变色龙》一文, 我们可以设计四个台阶式的问题: (1) 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2) 善变的明显特征有哪些? (3) 奥楚蔑洛夫善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始终不变的又是什么? (4) 是什么原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的?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一连串问题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由此及彼, 拓宽思路,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天地, 对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层级:探究型
在让学生细读“上课”部分, 自己动手圈出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关键词语“吃惊”“诧异”“难过”“懊悔”之后, 孙老师问:“‘我看见这些情形, 正在诧异’一句中, ‘这些’指哪些?‘这些’与下文有何关联?”
这两个问题, 有深度, 有力度。它要求学生必须横扫几个段落, 并且学会筛选文章信息, 抓住关键性词语, 进行归纳分析, 最后才能得出结论。通过讨论, 大家得出了问题的答案:“这些”指代的内容是气氛 (安安静静) 、态度 (很温和) 、服饰 (挺漂亮) 、人员 (好些镇上的人) , 以上四方面就是小弗郎士诧异的内容;而那天出现的“这些”不同于往日的情景, 把这“最后一课”庄严、悲愤的气氛烘托得越来越重, 越来越强烈, 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总之, 在短时间内, 学生的思维要经历概括、归纳、判断、比较、选择等过程, 接受多方面的锻炼。通过引导启发, 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上的前后过渡和照应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从而潜移默化地学习一些习作方法与技巧。
就思维的层级看, “探究型”提问击破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外壳, 让学生去深入探究课文的内涵, 其思维层级较高较深, 应是课堂提问的重点所在。探究型提问对学生来说是启发思维的出发点, 设计这类问题时, 要着眼于引导学生探究事物的根底, 要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并最终转化为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例如, 讲完《孔乙己》, 为了进一步突出文章主题, 我们可以先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学生开始自然会一愣, 但通过探讨, 很容易便会弄清孔乙己和阿Q一样——是没有姓名的。“那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 竟然连姓名都没有呢?”此时, 教师再因势利导, 进行追问,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就很容易理解主人公悲剧人生的深刻含义。这种巧妙的设问能够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 使之积极思考, 与教师的“填鸭式”灌输相比, 效果要好得多。
在设计“探究型”问题时, 难度大小要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难度太小, 学生会感到不满足;难度太大, 又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以致产生畏难情绪, 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 还要注意正确的诱导, “思之不得, 即为讲明之”。这样, 学生不至于因为听不懂、答不出而心生反感。
第四层级:创造型
孙老师提问:“小弗郎士上完最后一课, 在回家的路上, 再次见到上学时所见的景物时, 又将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续写下去。”
这一问, 设计得好。好就好在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教学目的看, 注重由知识转化为智能;从思维训练看, 由消化、探究, 进入了创造领域, 属“创造型”。想象力可以激发学生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
这里限于篇幅, 附一名学生续写的片断:
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 普鲁士士兵已经收操了。嫩生生的小草被皮靴踩得七零八落。只有几个士兵在叽哩哇啦地大声讲话。
“这就是我要学的鬼话!不, 我不学!”小弗郎士差点喊出声来。他的眼前, 浮现出韩麦尔先生写的大字:“法兰西万岁!”他的耳边, 仿佛响起了法兰西人民渴望自由的呼喊声……
“创造型”提问是课堂提问的最高思维层级, 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将学生的思维由书本引向生活和社会, 这样, 学生的思维广度拓宽了, 活力增强了, 创新能力便自然形成了。“创造型”提问主要包括“迁移式”“想象式”“求异式”“质疑式”等方式。孙老师的提问便属于其中的“想象式”提问。而特级教师程少堂在执教《斑羚飞渡》时, 则抓住学生热烈探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契机, 提出了一个“迁移式”问题:“同学们, 作为大自然的小卫士, 你是否有一肚子的话要对猎人言说?”接下来, 程老师便适时组织了最后一个教学活动——给猎人写一封信。学生由于热情正盛、思维活跃, 很快就写完了。几名学生读了自己的信, 那些真诚的建议、独到的认识, 让人刮目相看。此环节, 堪称整节课的高潮, 开放式的提问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有效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孙老师的课堂提问艺术, 给我们以较好的启发:以上四个层级就是提问的适度范围。当然, 重点应放在第二、第三思维层级上, 也就是放在探究、创造上, 让学生享受探究、创造的快乐, 这是最为可贵的。“学启于思, 思启于问”, 问题无疑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提问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 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一种基本方法。有智慧的提问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 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航标。它像是一颗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 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设计教师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要收放自如, 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 恰当引导,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最后一课赏析】推荐阅读:
最后一课的续写优秀06-09
最后一课阅读理解题06-18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07-27
人教版 最后一课 教学反思10-19
续写作文《最后一课》400字01-02
六年级下《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0-23
《最后一课》两课时教学设计12-16
最后的一课读后感12-20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01-18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