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及其防范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及其防范 篇1

一、地方财政风险的含义

所谓地方财政风险是指在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地方财政资金遭受损失或财政支出出现困难而危及地方政权正常运转及其职能行使的可能性。地方财政风险是指地方财政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特别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财政的正常支出发生困难而导致政府机器难以正常运转、地方经济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社会稳定受到破坏的可能性。

二、特点

(一)地方财政风险的综合性。地方财政风险是由社会各种风险转化、综合而成 , 呈现出综合性特点。当社会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 , 便迅速转化为财政风险。如自然灾害将导致财政减收增支, 金融风险最终转化为财政风险等。同时,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府机关所需要的经费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开支,一旦地方财政出现风险,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机器的运转,导致其功能严重失调。因而,地方财政风险不应只看成是地方财政部门的风险 , 同时也是地方政府甚至整个国家的风险,对社会各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地方财政风险地域层次性。从横向看,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环境制约因素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财政收不抵支,赤字突出是中西部地区财政运行的显著特点。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相对于财政收入增长过快,从而导致中西部地区所存在的财政风险明显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从纵向看,我国地方财政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省、地(市)、县、乡四级政府之中,其中县乡两级财政风险程度较高。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财政危机。

(三)地方财政风险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地方财政既存在显性风险又存在隐性风险,但更多地表现为财政隐性风险,甚至一些财政显性风险也会通过人为的手段被处理成隐性风险而成为潜在的隐患。由于通常情况下大部分财政风险处于隐蔽状态 , 这就造成各部门对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的意识不强 , 从而加剧了财政风险的累积和膨胀。如果地方财政风险的积聚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化解,最终将会引发财政危机,导致地方经济萎缩,引发社会动荡。作为兜底财政,财政所存在的风险是最为严重的社会风险。

(四)地方财政风险的诱因是全方位的。由于财政在经济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风险不仅包括源自财政系统内部的内生性财政风险,而且还包括社会经济领域转化到财政领域的外生性公共风险。在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来自经济、金融和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风险都有最终集中导向政府财政的趋势,从而使得地方财政风险的诱发空间无限扩张。

(五)地方财政风险的双向传导性。由于财政系统的开放性和与整个社会经济的互为依存性 , 整个社会的公共风险在向财政风险转换的同时 , 财政风险也会向社会经济领域逆向传递,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其造成的破坏性极大。

(六)地方财政风险的可克服性。尽管财政风险在经济生活中属于客观存在,但并非不可克服。由于经济生活中具有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 , 因而使得财政风险的发生在本质上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但其属于可能性范畴,只要我们对财政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预测,事先采取有效措施,风险是可以防范和避免的。

(七)地方财政风险的复杂性。这主要是指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产生有多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既有经济体制转轨未完成的因素,又有现行财政体制的问题,还有地方政府对其债务,缺乏管理的原因。

三、表现形式

(一)债务风险 1.显性直接债务风险

地方财政的显性直接债务主要包括国债转贷而形成的债务、欠发工资而形成的债务、粮食亏损挂账和乡镇财政债务。2.隐性直接债务风险 隐性直接债务主要是指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所形成的债务。3.显性或有债务风险

这主要是指由政府公开承诺、担保而形成的债务,其中包括由地方财政部门担保转给地方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国债转贷资金。

4.隐性或有债务风险

这主要是指政府没有承诺和担保的债务,但这些债务一旦出现危机,政府从公众利益的角度考虑,必然会加以干预。政府干预就意味着政府要投入资金,承担责任。从地方财政来看,这种债务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未弥补亏损和对供销系统及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援助。

(二)收入风险

财政收入风险,它是因地方财政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而给地方财政平衡带来的风险(支出呈刚性增长态势,而收入的增长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而减慢,进而减少)。集中体现为财政吃紧,其内在意义是财政经常性预算平衡难度大。主要表现如下:

1.地方财政收入总量风险。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 2.地方财政收入质量风险。财政收入的质量主要用税收收入与预算内非税收收入各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来定量分析。3.地方财政收入结构风险。税源结构过分单一

(三)支出风险 财政支出风险,它是因收入短缺而造成地方财政基本职能的部分丧失所形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如下: 1.财政收入规模不能满足支出不断增长的需要

2.财政支出结构日趋失衡,财政支出不堪负重,严重制约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比如政府部门的人员工资、办公经费、教育、卫生、农业和公检法经费等法定支出不能按时足额拨付,严重影响政府职能实现和社会稳定运行。由于受经济规模、质量、结构及体制的制约,一些地方的财政收入增幅虽小,但又必须为政府运转、各项改革和经济发展、政治和社会稳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特别是深化改革、社会转轨的过程中,诸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地方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等方面的改革和措施,以及财政供养人口逐年增加等因素,都使地方各级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因此,财政负担过重,增支压力大、刚性强,收支矛盾突出是地方财政支出风险的集中表现。)

(四)赤字风险

地方财政的赤字风险主要来自于县乡两级。由于县、乡财政税源有限,收入增长缓慢,而经常性支出却呈刚性增长,财政入不敷出的矛盾已经累积到了一定程度。(2011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支相抵盈余12182.77亿元,31个省区市的财政却出现高达17638.09亿元的“赤字”。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没到年底又出现了“大窟窿”。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地方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正式公布完毕,记者统计发现,只有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5个省市财政收支实现盈余,剩余的26个地区皆出现负债,且最大“赤字”规模为其收入的近5倍。2010年,四川省赤字规模为2681.5亿元。2010年中央安排的赤字总额为10500亿。)法条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 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五)地方财政承担的公共风险

这种风险类似于隐性债务风险。我国现阶段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风险主要包括地方自然性风险、地方国有企业风险、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和地方社会保障风险,它们是地方财政的隐形风险,也就是所谓的“财政兜底”风险。如果依靠风险主体本身无法化解,最后都会向财政集中。

(六)地方财政制度风险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了地方财力小,事权重的格局。在地方上,由于国家没有对地方财力分割做出明确规定,出现了上级政府截留本应该转移支付给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付资金的情况(P107)。上级政府利用其行政优势或借开发区之名,随意改变企业隶属关系,扩大税源,导致下级政府税收减少。税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导致企业个人偷税漏税少缴税不缴税的情况比较严重,直接减少政府税收收入。地方财政出现“空转”风险,有些地方出现虚假入库,虚开税票等现象。有些地方政府还出现了“寅吃卯粮”现象,就是在今年就征收下一年的税收的现象。

五、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二)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压力大

六、防范和解决财政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通过多种途径回收地方公共企业的资本,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偿还债务。这些途径包括向国内外民间资本出售一些公共企业的股权、资产,一些公共资源产权,以及实施企业重组等,以充实地方财政资金,并建立债务清偿基金,逐步和稳步地偿还地方财政所拖欠的工资、工程款、社会保险金。

(二)大力清欠地方政府担保债务,明确被担保企业偿债责任,限期偿清债务或提出清偿办法。实在无力偿债的企业,在保持地区经济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施企业破产(企业破产比政府破产风险更小),资产变卖所得先行偿债。

(三)创新市场化融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参与大型公共工程建设 , 缓解建设资金不足压力。比如,国外普遍流行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 BOT(建设——运营——转让)、BOOT(建设——运营——维护——转让)等方式,就可以结合我国各地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由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维护和偿还债务。再如市政债券,以工程名义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避免地方政府盲目发债。还可以运用彩票筹集建设资金,我国彩票已经运用于发展体育、福利等方面,可以尝试用于筹集地方建设资金。

(四)建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风险共担机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利益分享制度,但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风险共担制度,导致“风险大锅饭”, 这在财政领域非常普遍。为此,要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要对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和责任与风险进行明确的界定 ,特别是要清晰界定各级政府之间的风险责任 , 防止下级政府随意地向上级政府转移自身应承担的债务风险和其他风险;要建立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债务报告制度,提高政府债务透明度;建立政府财政风险预算及其评估制度,对于可以量化的政府债务 , 应进入政府的预算安排,以便对未来的债务和其他风险有一个科学的制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对地方债务加以 约束、防范、监控和化解。

(五)将政府债务管理纳入预算,指定滚动预算。

(六)健全地方政府财政报告制度。

(七)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八)通过法律体系实施对高风险地方政府的干预。

(九)明确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关系。

四、结论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及其防范 篇2

关键词:或有负债,或有风险,财政风险,财政危机

1 财政风险的决定因素

当政府的支出责任和义务超出了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时, 财政风险就会发生。可见政府支出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是决定财政风险发生与否的必要条件。前者有显性支出和隐性支出之分, 而后者有资产存量和收入流量之分。

2 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的特征与种类

地方财政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不同地区之间也各具不同, 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主要分为收入风险、支出风险、赤字风险和债务风险。

收入风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由财力不足且增长缓慢;二是财政收入质量不高;三是收入来源结构不合理。

3 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的成因分析

地方财政风险的成因多种多样, 具体细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是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有待继续改革。我国现行分税制存在过度性缺陷:自分税制改革以来,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不统一, 支出范围划分不清;中央财权过分集中, 地方财政可支配财力相对减少。

二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机制缺乏稳定性。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 由此导致地方政府间财政收入与增长速度上的巨大反差短期内无法消除;除了客观经济条件限制了某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外, 一些地区还会因为传统产业结构僵化, 以及企业机制不灵活, 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制约而导致其经济难以与全国同步, 造成地方政府财力规模弱小和增长后劲不足的问题;地方税体系不健全难以提供稳固税源。

三是政府盲目融资导致财政风险程度提高。由于各地普遍缺乏相对独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融资运作进行协调管理, 因而地方融资总量难以得到科学规划和有效控制。

四是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弱化导致支出膨胀。经常支出增长快且具刚性;政府投资需求日益强烈。

4 国外对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的措施对我国的借鉴

4.1 新西兰模式

新西兰财政责任法要求, 政府在其年度和每半年的财政报告中应当包括或有负债的报告, 且包括或有负债报告在内的所有财政报告须全部提交给议会, 并且在互联网上发表。报告所包括的或有负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担保和赔偿, 如为企业在国内外借款提供的担保、政府提供的存款担保等;二是未缴资本, 如政府对国际金融机构的未缴认购股款等;三是诉讼程序和纠纷赔款, 如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由于在诉讼判决中败诉而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款项等;四是其他可量化的或有负债。除此之外, 对于其他无法量化的或有负债, 政府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详细资料。

4.2 美国模式

我国地方财政风险及防范研究 篇3

关键词:地方财政风险;债务风险;财政体制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122-02

一、地方财政风险概论

地方财政风险是指省级以下各级地方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履行其应当承担的支出责任和义务,以至于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受到损害的可能性。地方财政风险的突出表现是地方有限的财政收入和无限的支出需求之间的矛盾。地方财政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将会转化为地方财政危机,威胁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的地方财政风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收入风险。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应匹配,当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预算外收入、上级转移支付收入等)不能满足地方政府提供必须公共产品所需支出时,收入风险便显现出来。衡量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指标有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地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等。

第二,支出风险。支出风险主要是指地方政府由于收入缺乏而无法实现自身职能的风险,这不仅包括政府部门的工资、科教文卫的经费等是否能够及时充足拨付,还包括财政支出结构和支出项目是否搭配合理、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是否较高等。

第三,赤字风险。赤字风险是指地方政府财力不能满足正常财政支出的需求,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损害的可能性。衡量标准通常为赤字率,即财政收支缺口占GDP的比率。赤字风险主要呈现在县级政府和乡级政府。

第四,债务风险。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无力偿清债务,以至影响财政资金的正常运转,或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衡量标准包括债务负担率、偿债率、债务依存度等。

二、地方财政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因素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财权上收、事权下放,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大大提高,这有利于中央财政进行调控。但地方的支出责任并没有相应减少,一些本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全国性的民生项目,其支出责任却由地方政府承担。

从相对值的角度看,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出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到2011年,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约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84.9%。与此同时,近年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比重较为稳定,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0%左右。与其所承担的财政支出责任相比,地方政府承担着很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并且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从绝对值的角度看,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呈增长趋势,但财政支出增长的幅度远远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由图2可见,我国地方财政收支差额不断扩大,到2011年,地方财政收支差额约为4万亿元,约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4。地方政府存在着巨大的财政收支缺口。

为调节政府间的财力不均衡问题,我国设立了转移支付制度。但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体系尚不完善。现行的税收返还政策既没有考虑到各地区间收入能力和支出需要的客观差异,也缺乏合理的标准。这导致我国政府间的财力差距不仅没有缩小,甚至进一步扩大了。地方财政收支存在缺口,势必会影响财政正常运转,甚至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

(二)政府考核制度的因素

目前,我国对地方政府官员考核的指标主要包括GDP、市政建设发展情况等,通过这些指标决定官员的升迁和任免。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实现政绩,会做出不利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短期行为,给地方财政带来的沉重的负担。政府官员为突出政绩而不顾地方的经济实力,投入很大力量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地方政府在本就已经存在收支缺口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举借债务的方法筹集资金。更严重的是,在这些工程中,有些因缺乏缜密的计划,有些因监管不到位,最终未能取得预期效益,使地方财政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债务到期后,地方政府由于没有足够资金偿还,除了举借新债外,还常常采用挤占职工工资、长期拖欠工程款等方法偿还债务。结果不仅加重了地方财政风险,而且长此以往,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差别较大,如图3所示。从收入和支出的角度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呈阶梯下降趋势;从收支缺口看,东部地区能够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中部地区略有收支缺口,而西部地区收支缺口很大,近7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力不能实现自足,很难满足机构运转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些地区,拖欠工资、政府欠债等现象较为普遍,财政风险也在日益积聚,尤其是县乡两级财政更加突出。另外,由于传统农牧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机制不灵活等诸多因素的存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财力规模小、增长后劲不足等问题。这都会增加财政风险发生的概率,同时也会限制地方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建议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首先,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通过法律的方式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其次,应完善地方税体系,并适当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限,尽快确立地方的主体税种,保障地方的财政收入,使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最后,应从转移支付方式方面进行一些改变,使转移支付真正实现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目标。新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从当地政府正常运转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需求出发,制定相应的支出标准,并用规范的转移支付来保证地方政府的公用经费和公共产品服务的支出。转移支付资金应专款专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使其真正有效的帮助贫困地区财政运行,在保证基层建设、农村教育以及促进地区间经济均衡发展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

为防止地方政府官员盲目的进行“形象工程”建设,应改革政绩考核制度,重新制定政绩考核指标。在一些地方财政风险突显的地区,将财政风险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地方财政多年来通过出让土地收入缓解财政困难、发展地方经济。出让土地虽然可以为政府在短期内提供大量资金,但毕竟土地是有限的,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收入是不可持续的,且会带来很多负面结果,如哄抬房价、滋生腐败现象等。有些政府甚至通过挪用专项资金、变现国有资产的方式取得暂时收入。当超出了地方承受能力后,财政风险便会显现。政府部门自身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在要求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遵守规则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因此,对政府官员建立严格的问责制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对已经举借的政府债务,各级政府及其单位在使用债务资金时,要树立效益观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行严格的项目债务责任制度,以规范的形式明确地方政府领导应承担的管理和偿债责任,并同时建立历史追究责任制度。另外,提高财政信息的透明度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监督措施。地方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财政收支信息,有利于辖区公众更好的监督,督促政府官员规范自身行为,也有利于辖区公众向地方政府反映自身需求,促进本地的发展。辖区公众和监管部门一同监督,对保障财政资金的使用用途、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三)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

发展经济是解决财政运行中各种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化解财政风险的必要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既要发展经济,同时又不能增加财政风险,关键是要调整思路,转变思想,采取新的方式发展财源。各地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各成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巩固并扩展地方主体财源。二是积极推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大力支持民营经济,不仅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也有利于改善地方的经济环境。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及其他服务业,通过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四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性特色农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多渠道、多环节的商品化经营以及深加工处理,稳定并壮大农业基础财源。

参考文献:

[1]刘星,刘谊.中国地方财政风险及其控制与防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王陆迪,许正中.我国地方财政风险防范及其化解[J].江西社会科学,2009,(6).

[3]马光远.警惕地方财政“信贷化”可能引发的风险[J].金融博览,2010,(1).

[4]马雪彬,陈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或有负债与财政风险[J].理论经纬,2010,(3).

[5]陈纪瑜,陈静.地方政府发债中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的管理机制研究[J].求索,2010,(3).

[6]刘国艳.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积极防范财政风险[J].中国投资,2010,(7).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及其防范 篇4

班级:商业银行1班 学号:1040308120 姓名:吴冬晓

【摘要】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规模过大,一些地方政府存在举债的随意性与过度举债,财政入不敷出与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差是形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对此,应从建立健全政府担保、借款、投资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举债偿还机制,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等三个方面防范与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举债;防范与化解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

(一)地方债务规模风险现状

这是指由于债务规模过大可能导致的到期债务无法支付的风险。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机构分散,合法与不合法的债务并存,总量还难以把握,从某些地区的典型案例来看,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已较大,有的甚至超过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笥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这一债务总额占2010年GDP的四分之一,超过当年全国财政收入。此外,据审计署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高于100%的市级和县级政府分别达到78个和99个。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已经进入“拆东墙补西墙”、循环举债的周期。截至2010年底,有22个市级政府和20个县级政府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还有部分地区出现了逾期债务率超过了10%。这意味着,今明两年可能迎来第一个到期还债高峰。审计署报告显示,2011年、2012年到期偿还的债务分别占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的24.49%和17.17%,有不到三成的负债要从2013年至2015年开始到期。若再考虑到一些无法统计的因素,如欠发工资、违规担保、民间集资所形成的债务,其债务总规模还要更大。有些地方的财政或有负债的规模还超过其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风险已经很大。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风险现状

指地方政府债务中,不同种类的债务对地方财政构成的威胁。具体而言表现为显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外债等风险。

1、显性债务风险。或有显性的内债压力主要体现在政府担保的债务上,如目前地方政府担保的多数项目或者是没有直接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是效益不佳的竞争性项目。因此,这极易形成地方政府财政的现实债务,加之,这些担保债的还款时间较为集中,对地方财政形成的潜在冲击不容低估。

2、或有债务风险和隐性债务风险。我国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社保资金缺口、农村合作基金会金融风险的转嫁、粮食采购和流通中积累的亏损、地方政府担保问题,等等。最近几年,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规模日益扩大,而在一般的财政预算和债务统计中却没有这部分内容,甚至许多地方政府在做决策时都不考虑这部分债务。实际上,随着某些条件的出现或者某些或有事件的发生,这些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将不断显性化、直接化,其可能造成的风险损火不容忽视。

3、外债风险。政府外债具有外债的一般特征。地方政府外债风险主要涉及到外债的规模、期限、效益、币种、汇率以及利率风险。以重庆市为例,1994年到1999年期间,以美元为单位的外债在每年外债中的比例均在94%以上。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

(一)投融资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仍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阶段,地方政府在投融资活动中行政干预较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导致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比较混乱。再加上不甚合理的财政制度,导致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对 此,地方政府只能打政策“擦边球”,依靠组建投融资平台,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进而造成大量的地方政府债务。目前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大规模增加已成为地方政府负债的主导性原因。

(二)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机制滞后

要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监管和控制,首要条件是数据准确、规模清晰。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统一的政府债务统计、计量体系,并且由于地方政府债务存在合法性问题,使得地方政府债务自产生以来就缺乏统一和公开的数据。政府无法掌握债务的整体情况,因而无法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实时的监管和控制。同时,由 于信息披露机制的缺乏,多数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债主体含混不清,债务结构复杂且性质多样,使得监管的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运用手中权力可以较为容易的扩大债务规模。然而,这些以银行贷款或以政府信用做担保筹集的社会资金如果运用不当,则会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三)不科学的政绩考核助长了盲目举债

目前,我国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还不能有效地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当地财力的承受程度,而是主要通过 GDP 指标和财政收入作为考察标准。同时,我国多数基层政府的主要领导任职期限较短,为增加任内政绩使地方 GDP 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增长,其有效手段就是增加投资与政府购买。因此,地方政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举债的方式促进 GDP 的增长。地方政府官员行为短期化和盲目举债,除了不断增加政府债务数额规模,积聚财政风险以外,还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政府信誉,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三、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举措

(—)建立健全政府担保、借款、投资机制

1、实行严格规范的债务投资决策责任制。为了杜绝行政领导随意决定项目取舍的非科学做法,地方政府在使用、管理贷款资金时,要建立严格的债务投资决策责机制,以规范的形式明确项目负责人应承担的管理和偿债的责任。同时,为避免投资决策失误,应实行整个投资项目的决策者一贯负责制,对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确定,并且全面监督项目实施的过程。对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甚至利用主管项目之机违纪违法的,要追究其责任。

2、建立健全政府债务担保机制,减轻潜在的债务风险。目前在地方政府的债务中,由政府担保的债务具有一定的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债务风险的不确定性。针对这一现状,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担保债务风险的防范,制定规范的担保。一般来说,对于市场竞争性项目,要采取借款单位与贷款机构借贷直对方式,财政不予担保。为了部分减轻担保债务的风险,对于确需财政担保的项目,政府可根据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建立健全分级担保、反担保和实物担保等担保制度。国外的实践证明,对于那些借款限制、借款途径不太可靠、控制风险的能力有限、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差的政府来说,政府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比提供担保更为合适。

3、要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依法理财,既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化解财政风险的要求。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当不断完善现有的法规,适时制定包括政府融资投资决策条例、偿还条例和决策失误责任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法规,对政府融资实行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第一,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核算逐步由收付实现制过渡到权责发生制。在按照权责发生原则对政府债务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后,政府及其部门所负担的全部债务事项,只要偿债责任应该由政府预算会计主体承担的,都应纳入预算会计核算和监督范围。在权责发生制下,预算会计应反映当期发生的债务行为对以后的财务责任和影响。这样可对预算会计主体所担负的债务风险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以防范和化解现实的和未来的偿债风险。第二,要贯彻谨慎性原则。对地方财政来讲,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以充分估计各种财政风险和损失。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举债偿还机制

1、成立政府外债监管中心,并逐步实行由外债监管中心统一实施外资、内资及贷款偿还资金的统一管理。实行监管中心向预算口提出外债项目所需管理费、配套资金、偿还资金的支出计划,按照项目实施情况和贷款资金的到位情况掌握各种资金的支出管理,这样做有利于全面了解项目所有资金的到位和支出情况。强化项目财务资金的监督,避免资金的失控和浪费,也有利于项目的执行和贷款的偿还。

2、建立第二预算系统。建设资金入预算,资金实施综合平衡,举债不能超负荷。搞建设,要举债,但所举的债,必须在适度范围内,同时不能给后任留下包袱。为此由计委每年在公共预算期间,做出下财政投融资计划,财政部门根据负担能力进行审查,将有关意见与计划一起报有关权力机构审查,获得批准后,作为“第二预算”与公共预算一起作为财政活动予以执行。所有政府性建设项目的举债,授权计委管理,其他部门不得各自为政,多头举债,以扭转多头举债、分散使用、财政兜底的局面;举债要有规模计划,严格跟预算安排走,最大程度地控制举债数额;举债要先预算偿还成本,要严格规定偿还时间;贷款使用,必须经区政府常务会议批准等。

3、明确债权,整顿债务。当前,或有负债的存量消化和增量控制是政府应注意的问题。对合理的或有负债,要在清理债权债务、明确偿债主体、划清偿债责任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顿,并通过债务重组、债务转换、债务转移或政府直接支付等方式盘活和消化因转贷、垫付、担保而形成的债权和资产,尽可能降低或有负债的风险。对于新增债务,应实行严格的债务责任制,按市场化原则明确债务偿还主体,理清偿债责任,规范债务清偿行为,坚决杜绝偿债主体的转移行为。同时应本着“谁借谁还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借用还相统‘、责权利相结合的债务管理新机制,依法确立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偿债责任及连带责任。

(三)加强财政收支管理

1、夯实收入基础。夯实收入基础,必须建设收入来源,支持收入来源的发展。只有强大的、广泛的收入来源,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只有收入来源不断扩展,地方经济不断发展,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够夯实。第一,要以建立稳固、平衡的财政为目标,发展经济,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工业要上规模,农业要保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大胆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通过引导和政府支持,实现区域经济新的飞跃,以建立广泛的收入来源。第—二,加强并完善现有的地方税收管理,争取市政府在税费留成上的支持。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后,中央税体系已基本形成,而地方税体系建设却相对滞后,地方事权与税权不适应,使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财政的职能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税费的管理,防止税费流失;另一方面,按照财权与事权统一的原则,建立明晰的税收管理权限体系,获取上级政府在税费上的支持。第三,统一财权,强化财政调控权威。地方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职能,必须集中本辖区所有可用的资源,对现行的已经存在各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即统一财权,并强化财政调控的权威。统一财权,提高财政的支付能力,必须理顺混乱的税费关系,纠正税费不分,以费挤税的局面。

2、规范财政支出。第一,重新界定财政的供给范围,减少日益增长的行政事业性经费开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原则,对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应建立政府投资引导机制。第二,财政要根据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和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安排各项开支。建立严格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使风险意识在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支出中得到体现。除有关法规已有规定之外,要制止:将一些项目的支出增长与GDP或财政挂钩的做法,地方财政支出增长必须低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地方财政收支要按照《预算法》的要求自求平衡,不能出现赤字。财政资金的支出应该优先保证农业、国防、教育、科技环保等公共部门的发展需要,将支出重点放到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和公共设施服务能力上来,减少对传统工农业的投入。第三,继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机构和压缩编制,减少行政经费支出,严格控制社会集团消费开支,结合深化价格体制改革,逐步减少财政的各项补贴性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及其防范 篇5

摘要:伴随着我国住房市场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快速增长。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现状,找出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生成机制,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的手段和对策,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现状近年来,国家实施新的个人住房分配政策,取消了福利分房,实行货币化分房,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环境与广大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的变化,广大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日益增加,使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6年4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里指出,目前国内个人住房贷款发展速度放缓,整体市场进入平稳发展期。在此背景下,个人住房贷款的现状是增速趋缓,难以寄望于通过总量快速增长来缓释不良贷款率。其次,个人住房贷款质量总体较好,风险以缓和的方式显现,但仍应予以高度关注。

二、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一)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概念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是指发放个人住房贷款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期收回其所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本金和利息这一结果的不确定性。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经验,商业银行不仅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制度,还要按照业务经营的特点,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及相应的风险管理模式;在风险管理对象方面,要求对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风险进行全面管理,要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在风险管理方法上,要求重视定量分析,运用多种数理模型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监控,最终确定科学的风险处置措施和补偿手段。

(二)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特征

1、滞后性。个人住房贷款的期限一般为10年-20年,最长可达到30年,这为风险的缓慢积聚提供了可能。该项贷款业务在中国是从1998年才开始逐步发展,而业内公认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一般是在贷款持续期的前半个周期结束时,即发放贷款后的5年-15年后逐步显现。

2、隐蔽性。房贷风险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在风险爆发前形成了表面平静的假相。这种隐蔽性和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济周期发展的长期渐变性有很大关联,风险并非直接袒露在外,因此容易被忽视。

3、多样性。个人住房贷款涉及当事人较多,产生的风险种类比较复杂。借款人自身的原因,银行自身的原因,开发商的原因,抵押物的原因等等都可能是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成因,且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而银行是其风险的最直接承担者之一。

4、分散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对象是城市居民消费群体,个人的资信状况各异,相对于企业贷款业务,该类贷款的金额偏小,阶段性还款现金流也不大,这一切造成银行信用调查、跟踪管理等操作环节的信息来源的分散、步骤繁琐以及贷款单位成本的上升。

5、社会性。政府工作目标之一是“居者有其屋”,这是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住宅产业又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所以政府愿意大力支持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在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当贷款人违约,银行行使抵押物处置权时,有可能造成借款人流离失所,进而产生危害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

三、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内部成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经济行为决策中,经济主体因掌握的信息不同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均衡性。相对于贷款银行来说,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对自身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和抵押住宅状况等占有更多信息。一般情况下,在个人住房贷款审批阶段贷款银行需要掌握的信息包括:借款人收入状况及其稳定性、流动资产状况、负债状况、历史信用状况、抵押住宅产权、抵押住宅质量以及不同特征借款人的平均还款概率。

2、逆向选择。是指在个人住房贷款市场上,由于贷款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在贷款合同发生前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贷款银行被迫选择信用状况较差的借款人。借款人知悉自己的资信状况,而银行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核实其资信状况的真实性,因此在发放贷款时只能根据所估计的社会平均信用状况来确定贷款条件。

3、道德风险。是合同发生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所引起,即贷款合同发生后,银行无法随时掌握借款人的经济条件的变化,无法观察到借款人的行为,借款人有可能出现违约问题。一般来说,借款人的违约可分为被迫违约与理性违约两种类型。

(二)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外部成因分析

1、信用机制缺失。信用机制在广泛意义上维系着

一种经济惩罚制度,它让失信者生活环境恶化,这是对失信者最有效的惩罚。这种打击失信者的社会联防是十分有效的,它可以根治市场上存在的失信现象,使市场上的失信行为和银行的不良信贷现象逐步得以控制。目前我国信用机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个人信用意识淡漠,有关信用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社会信用制度及管理体系缺失,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2、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我国尚无个人住房贷款专项法律,而现有的《担保法》、《票据法》等都是针对生产性贷款而制定,在影响个人住房贷款的金融法律体系中有很多尚未涉及到此方面。银行力图通过采用质押、抵押和保证等风险缓释措施来降低最终违约损失率,个人业务的抵押物尤其是住房多数涉及个人的生活,即使借款人违约,要真正地执行也是困难重重。

3、个人住房贷款安全保障制度尚未建立。个人住房贷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启动器,已经让大多数居民接受,但我国还缺乏政府和商业的保障制度。首先没有政府机构提供保险和保证的制度,这使许多中低收入的家庭运用个人住房贷款得不到必要的保障,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也不能有效地被转移和分担。其次商业保险品种匾乏,例如,银行为规避风险,要求借款人在商业保险公司办理相应的个人住房保险业务。

四、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控制对策及其防范

(一)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控制对策及其内部防范

1、加强银行内部管理。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由于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全面实施,使个人住房贷款成为一种趋势。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由于期限长、客户分期以及房地产本身具有固定性、市场流动性较差等特征,决定了个人住房贷款是一项有风险的业务。一些风险是银行所不能左右的,而有些风险则是可控的,是银行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化解的。

2、加强贷款的风险管理,做好贷前风险防范工作。第一,严格审查开发商的资信状况和按揭项目。严格审查开发商的资质及信用状况,并着手发展与银行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这样可以减少一些盲目的贷款行为,减少不必要的风险。第二,强化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审查。目前可以考虑建立借款人资信管理系统,掌握借款人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就业情况、偿债记录、购房动机、家庭成员等,根据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还款能力决定借款人可以贷款的成数、期限。第三,加强贷后管理,规避偿还风险。对借款人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是监测偿还风险的重要内容。及时发现借款人在借款周期内的各种不利于银行风险防范的因素,如就业和收入的变动情况,是否会影响其正常的还款能力,一经发现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针对无意违约的客户,要及时通知借款人偿还到逾期贷款,防止客户的无意违约;对长时间逾期且还款意愿较好的借款人除采取积极催收的办法外,还应定期向其发送到逾期贷款催收通知单,以免出现诉讼时效中断,造成信贷资产损失。

3、加快推行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是指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进行包装组合,将一定数量的在贷款期限、利率、抵押房产类型等方面具有共性的抵押贷款汇集组成抵押组群,经过担保、信用升级后以债券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银行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以后就相应把各类风险包括道德风险转移给投资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质是起风险分散的作用,而且还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二)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控制对策及其外部防范

1、建立和完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制度。当前银行发放的房地产贷款主要采取房地产抵押形式,存在着不少的风险。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借款人可以通过保险来协助银行化解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但目前个人抵押商品住房保险在设计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譬如保险金额以房价总额确定、保险内容过于狭窄等。这些弊端一方面不利于发挥保险分散风险的作用,另一方面增大借款人的成本,不利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发展。

2、优化住房贷款保险的具体措施。一是完善目前的保险制度。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完善住房贷款保险制度包括降低房屋保险费率和计算保险费的基数,扩大寿险保险范围,引入人寿保险与抵押贷款相结合方式。同时引入保证保险,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担保。保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担保形式,应与建立担保制度统筹考虑。二是在保险模式下,政府对低收入者应提供保证担保和贴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只有维护了广大购房者的利益,最终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广泛的利益。

3、建立以政府住房担保机构为主体的个人住房贷款担保制度。个人住房担保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担保为主要形式,沟通、协调住宅市场各主体之间关系,调整各主体的不同功能,使市场能和谐、有序地运行的活动,它是实现贷款银行风险补偿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狭义上是指依照《住房置业担保管理试行办法》设立的住房置业担保公司,在借款人无法满足贷款人要求提供担保的情况下,为借款人申请个人住房贷款而与贷款人签订保证合同,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的行为。从性质上看,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本质上是一种房地产中介服务。

4、建立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制度。

从社会环境来看,完善全社会信用环境,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防范贷款风险和发展个人住房贷款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虽然目前我国居民个人的信用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但在金融业中一系列旨在推动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的举措正在悄然进行,表明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已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也符合时代的需要。所以,当务之急是借鉴国外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的成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建立起自己的个人信用制度。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个人住房贷款关系着千家万户,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影响,反过来又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因为存在风险,而放弃个人住房贷款市场;又不能为发展个人住房贷款而忽略风险的存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在信贷管理中强化风险控制,完善个人住房贷款操作规程,建立全方位的风险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地确保贷款的安全,从而推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良性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制度,建立高效的监管机构体系,成为形成和维持个人住房贷款市场公平交易与公平竞争的信贷秩序的依靠力量。参考文献:

1、宋世成,矫帅.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与防范策略

[J].大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2006(1).2、王艳华.个人住房贷款资金安全的风险分析及其管理[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期刊,2008(1).3、李卓然.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及其防范 篇6

区财政局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区财政局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

财政局现有干部职工160名,内设22个科室,所属事业单位12个,乡镇财经所、分局9个,其中,国资局与财政局合署办公。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

腐败体系—2012年工作规划》,进一步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将预防腐败的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地降低财政权力运行的风险。从今年9月份开始,我们按照区纪委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紧贴财政工作的实际,精心组织,积极筹备,成立专班,制定《区财政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方案》,在全区财政系统全面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现将我局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1、统一思想认识,健全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

实施廉政风统一思想认识,健全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机构险防范管理工作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我们认识到它是把反腐倡廉建设从过去的组织层面拓展到全员参与,从被动监督走向主动预防,并细化到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因此,就有一个统一认识、再提高的过程。

一是形成思想共识,确保精神贯彻实施。局党组高度重视防范工作,9月9日专题召开班子成员会,讨论局实施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具体方案,29日召开全局动员大会,张局长作动员报告,同时,组织观看北京崇文区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情况简介,分别召开了二次工作布置会,座谈调研会,达到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目的。

二是成立专班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总支、各支部书记、二级单位负责人、基层财政所(分局)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区农财局为基层财政所(分局)具体指导、督办单位。建立领导责任制,各部门一把手对本部门廉政风险防范建设负总责,同时将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纳入了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目标。

三是制定实施方案,确保防范工作整体推进。我局制定下发了《区财政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实施方案》,明确了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对象、范围、内容和具体要求等。同时要求各乡镇所(分局)结合实际,同步制定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与局同步进行。

2、突出重点环节,立足岗位职能,查找防控风险点。

我们认识突出重点环节,立足岗位职能,查找防控风险点。到,廉政风险防范的关键环节,就是查找风险点,也是整个阶段基础性工作。我们主要从岗位识别查找风险,特别是对个人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识别。

一是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首先领导带头查,全局机关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和基层财政主要领导人员首先根据所在的岗位、所分管工作上积极查找思想道德风险点、岗位职责风险点、制度机制风险点,报局党组会上审核定级;其次,组织帮助找,机关所有干部逐人逐条逐项的分析后,群众会上提,局纪检、监察帮助找,自己找不准的,就发动群众来补充。对风险点找的不够准确的同志又找到本人加以引导,经过两轮的自查后、又在党支部会上开展互查,经过三轮的反复查找,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最后全局在梳理归类队伍建设、预算管理、强农惠农、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商贸企业、财政监督等七大类共查找廉政风险点101条。其中9名科级领导干部,查找廉政风险点32条;34名科长,查找廉政风险点50条;街道乡镇财政所(分局)长9名,查找廉政风险点19条。

二是向社会公示廉政风险点和廉政风险点的防范措施。将已查找到的廉政风险点和廉政风险点的防范措施,分层次的面向全社会进行公示,以便使广大机关干部、区直单位及前来机关办事的公民给与监督。目前已将局系统的廉政风险点和廉政风险点的防范措施在局域网中进行公示,局属各单位的廉政风险点和防范措施在各自的办公场所公示,个人的廉政风险点和廉政风险点的防范措施在办公桌上进行显示。从而达到预警的目的和效果。

3、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工作流程,建立防控风险长效机制。

一是工作流程是在梳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风险点,制定不同的控制措施。我们根据不同风险点,分别制定相应控制措施。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包括预算管理、工作流程、合同管理的规范等等,如果把这些环节措施把握好、落实好了,就能够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

二是完整绘制《各项工作流程图》,完善各业务科室流程图,将现行的工作程序等共分七类34个科室单位全部汇集在该图册中,以图解的方式将每项补助政策、收支管理程序等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并把申报、审核审批、确认、发放、公示、监管等过程全部进行图示标注说明,内容一目了然,百姓按图办事,省时省心。

三是针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责任人。我们对不同的工作环节风险点,确定了责任岗位和责任人,一一对应。同时强化对风险点的预防,明确了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及防控措施,并根据风险点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级管理,分级

负责。对一级风险在分管领导直接管理的基础上,由主要领导负责;对二级风险科室(局)直接管理的基础上,由分管领导负责;对风险较低的由科室(局)负责人直接管理和负责。

二、初步成效

通过探索与实践表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促进了我局惩防体系建设和《党内监督条例》的落实,优化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格局,同时,通过对权力运行实施有效监督,也带来了“以廉促政”的联动效应。而通过查找风险点、公开风险点,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在全局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形成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良好局面,增强了党员干部的风险意识和廉政意识。

一是进一步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通过查找风险,领导小组制定了各项工作的防控措施和规范细则,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避免或减少问题的发生。

二是进一步强化了风险意识,促进了工作制度的有机结合。通过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将监督关口前置,使大家从思想上进一步确定了“风险无处不在的意识,风险防范人人有责”,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廉政意识,形成了全员参与的防范风险氛围,改善了纪检工作和业务工作“一张皮”状况,在潜移默化中化解风险。

三是进一步严格目标管理制度。局根据部门、岗位和人员的工作内容、任务和责任,结合规范化建设的有关规定,以量化的形式,分别设置具体工作目标,同时制定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大大促进了机关工作人员尽职尽责,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几点启示

1、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能有效“减压”“增压”少犯错误。我们认识到,随着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逐步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在悄然转变。曾经认为是“革自己命”的同志说这是工作的“减压阀”。可在纪检干部看来,这却是个“增压器”,把纪检监察人员从幕后推到了前台。这“一减一增”其实也正是风险防范管理的初衷所在。在反腐倡廉工作中,预防更重要,让干部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更能体现局纪检监察工作的真正意义。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能有效促进共同监督。

2、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能有效促进共同监督。共同监督“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不敢、司法监督太晚”的说法,其实更多反映了广大群众对有效监督的强烈愿望。局科级领导干部把自己的岗位职责风险点逐一公布于众,诚恳地请群众给予监督。这一“自上而下”的公开,“晒”出了权力运行规则,让同级和群众明白了监督内容。为“自下而上”监督畅通了渠道。“一下一上”之间,搭建起了上下互动、共同监督的平台,有效的达到了预防腐败的真正目的。

3、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能有效保护干部。通过组织学习、座谈等方式让局领导、干部逐渐理解,查找风险点,不是要“整谁”,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发生腐败的可能,防微杜渐,是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干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防范的是廉政风险,管理的是防范工作,这一理论开始深入人心,大家充分的认识到每个的岗位都有可能产生腐败,这就是廉政风险。我们认为只有找准了廉政风险点,并加以防控,才能实现无病早预防,有病对症下药,远离腐败现象的发生。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及其防范 篇7

财政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必然存在风险,财政活动产生的风险称为财政风险。财政风险具有来源广、隐蔽强,并且具有“兜底”的特征,是国家公共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财政风险的防范对于国家来说极其重要。

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全球范围内开始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得以兴起的首要原因即是财政危机,而财政危机是财政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以公民为中心,要求政府对公民有求必应,做到公共管理的可理解性以及提高对公民参与决策的公开程度,财政透明度则是可理解性和公开程度的具体表现。经合组织(OECD)2001 年指出,透明是良好治理的核心要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也曾指出,财政透明度的提高,可以使那些相关的人直接了解有关程序、制度和信息,获取充分信息以便理解和监督政府。因而,财政透明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力推动,无论是发达经济体如美国、英国、加拿大,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抑或是国家间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都投入大量的资源研究和推动财政透明度。

政府审计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特征而在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政风险的防范以及财政透明度的提高离不开监督,政府审计能够也必然要在促进财政透明度与防范财政风险中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

二、财政透明度与财政风险的关系分析

2010 年4 月,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并迅速波及欧盟其他国家,这一事件使得全世界对财政危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财政风险管理的不力已影响的不仅仅是本国了。财政危机是由财政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风险累积主要原因是财政风险管理不善,为此,各个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财政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下,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是财政管理的公共化和民主化(程瑜,2009),财政透明度是公共化和民主化的内在要求。财政透明度的提高是新公共管理运动下改善财政风险管理水平,维护财政安全的重要手段。

我国著名财政学者刘尚希认为(2003),财政风险指的是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履行其应承担的支出责任和义务,以至于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他进一步指出,这种可能性来源于三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公共资源的不确定性、支出责任和义务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共资源与支出责任和义务都存在不确定性。而财政透明度是影响这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

目前对财政透明度最权威的定义是来自著名经济学家George Kopits和Jon Craig,他们在1998 年给出了财政透明度的定义:政府向公众公开政府的结构与职能、财政政策目标、公共部门账户、财政筹划和预算信息的程度。按照该定义,财政透明度至少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政府的结构与职能、财政政策目标、公共部门账户、财政筹划和预算信息,而这五个方面信息的公开都会直接影响公共资源的不确定性以及支出责任和义务的不确定性。可见,财政透明度是影响财政风险的重要因素,财政透明度的提高可以起到防范财政风险的作用。

三、提高财政透明度防范财政风险的政府审计需求分析

(一)政府审计提高财政透明度的理论需求分析

1. 提高财政透明度是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在需求。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是解释审计的重要理论,该理论指出所有者将资源委托给经营者经营管理,经营者对所有者便负有一种受托经济责任。受托经济责任按照行为主体可以分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企业受托经济责任和组织内部的受托经济责任,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所决定。受托经济责任包括经营管理受托资源的行为责任和经营管理受托资源的报告责任(蔡春,2001)。审计则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能够得到全面有效履行的一种手段,发挥着监督等功能,监督受托资源经营管理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的履行情况。

财政活动是政府的经济活动,公民是公共资源的所有者,而政府是公共资源的受托经营者,政府除了需要履行公共资源经营管理的行为责任,还需要履行报告责任,财政透明度则是政府报告责任的主要内容。政府责任同样需要监督,政府审计是政府监督的主体。政府审计在审计活动中发挥着监督功能,确保政府按照相关的规定与制度全面有效履行其公共资源经营管理的报告责任,需要促进财政透明度的提高。

2. 提高财政透明度是政府审计“免疫系统”的客观需求。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刘家义,2012)。任何组织,包括国家在内,都离不开完整的治理机制。完整的治理机制应该由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控制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决策系统决定着组织的制度规范、计划目标和发展战略,执行系统是按照规定切实有效地执行制定好的决策,而监督控制系统则是服务决策系统和制约执行系统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国家的治理机制中,政府审计是监督控制系统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推动民主法治,实现国家良好治理,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进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审计的预防功能表现为政府审计可以凭借其宪法地位的权威性威慑力和独立、客观、公正的独特优势,起到预防和预警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存在的隐患;政府审计的揭示功能表现为政府审计通过实施各项审计活动监督检查制定的治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可以反映真实情况和揭露发现问题;政府审计的抵御功能表现为政府审计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等方式抑制和抵抗经济社会中的各种“病毒”。

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观要求政府审计在审计财政活动时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功能。无论是何种功能的发挥,公开的财政信息和真实可靠的政府财务信息是基础,这使得促进财政透明度是政府审计“免疫系统”观的客观需求。此外,政府审计的这种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在促进财政透明度上则表现为政府审计可以预警财政透明度在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反映财政透明度在实施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财政透明度相关制度规范的审计建议和意见,从而防范财政风险,保障财政安全。

(二)政府审计提高财政透明度的现实选择分析

财政透明度是降低财政风险,保障财政安全的重要手段。财政透明度的推动和提高除了需要系统的指南规范外,还需要配套的监督控制机制。目前我国的财政监督体系中,主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财政部门内部监督、审计监督以及社会公众监督四个方面组成。

在我国的财政监督体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神圣不可侵犯,对包括财政透明度内容在内的财政管理理应具有最高权威的监督,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情况是,国务院在提交给全国人大审批的财政预决算时,提供的资料非常有限,全国人大根本无法根据提供的材料判断财政风险,往往由于来不及而被“绑架”而同意,此外还有两个重要的愿意:一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期限一般是半个月,在这半个月里需要讨论的议题非常多,能分配在财政预决算上的时间非常有限;二是全国人大代表对财政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判断的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对财政内部监督而言,财政内部监督的监督主体是财政部门人员,监督客体是财政内部活动,受本位主义和领导意志的强烈影响,财政透明度的提高无法依赖它而完成。

对社会公众监督而言,社会监督目的的实现需要具备四大条件:首先是社会公众可以轻易取得需要的财政信息,包括了Kopits和Craig定义中的五个内容;其次是社会公众具有可以通过财政信息判断财政管理水平的能力;再次是社会公众具有反馈意见的途径和通道;最后是国家具有响应的机制,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我国财政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社会公众监督的第一条件即无法具备,促进财政透明度的功能无法谈起。

对审计监督而言,审计部门具备其他监督主体不具备的优势,使得其在提高财政透明度方面能够发挥出独特的功能。1审计部门具有独立性,处于“超然”的地位,能够做到“旁观者清”;2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多元化,能够对财政透明度问题做出专业化的判断,包括财政程序、财政账户、预测信息等内容;3审计部门具备时间条件和反馈途径,如审计署网,使得其有时间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鉴于政府审计的权威性,相关部门不会轻易忽视审计发现的财政透明度问题。

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由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部分组成,政府审计是主导,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是重要的内容。社会审计的作用领域主要是资本市场,企业是社会审计的主要对象。内部审计的作用领域主要是组织内部,而且主要是企业组织,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目前依然缺乏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即使存在,独立性也差强人意。与二者不同,政府审计主要的审计对象是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公共部门,且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在宪法中都写入了政府审计制度,确立政府审计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宪法地位,从而使得政府审计具有法律上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这二者决定了政府审计是监督财政透明度的最需要的独立第三方。

综上所述,政府审计是目前我国财政透明度提高最具可能性的监督主体。

四、政府审计提高财政透明度与防范财政风险的路径分析

(一)监督财政透明度相关政策规范的执行

财政透明度是国家建立良好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自20 世纪60 年代起,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已在不断推动财政信息公开化的进程,如美国1966年的《信息自由法》、1974年的《国会预算法》,以及澳大利亚1997年的《公共财政法案》等。政府间组织早在上世纪末就认识到国家财政风险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致力于保证全球经济安全,纷纷制定相关的财政透明度规范,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制定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守则——原则宣言》和《财政透明度手册》。

近些年,我国在提高财政透明度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加强立法,主要的有国务院于2007年1月原则通过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确立国家预算是政府信息公开最重要内容,财政部2008年3月发布的《财政部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等。

无论是国家制定的财政透明度法律和规范,还是政府间组织发布的守则和指南,都需要得到有力的执行才能有效地达到提高财政透明度的目标。政府审计是政府行为监督的主体,可以通过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审查和确定政府部门是否执行了相关财政透明度法律法规,执行的程度如何以及执行符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并通过政府审计的审计报告上报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来保证财政透明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有力的执行,如我国审计署在官方网站公布的审计署2012 年第32号公告《中央部门单位2011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针对部分中央部门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提出“对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不够规范问题,要求按规定编制预算,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

(二)提供财政信息真实可靠的独立保证

审计具有鉴证功能,鉴证功能的发挥是为了达到增加信息可信性的目的。2001年,IMF对《财政透明度》进行修订,除了对财政透明度一般性的总结和规范,还提出政府财政透明度的四项基本要求:对政府作用和责任的澄清、公众获得信息的难易程度、预算编制执行和报告的公开与对真实性的独立保证。

可见,财政信息真实性是财政透明度的重要要求,政府审计作为审计的一种,同样发挥着鉴证功能,可以对财政信息真实性提供独立保证。对于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生成的财政信息以及按照财政报告规范公开的财政信息,政府审计可以按照《政府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相应政府会计制度和财政报告系统的要求审计公开财政信息是否完整、是否及时以及是否可靠。完整、及时与可靠是财政信息公开的三大核心质量要求(刘笑霞、李建发,2008),此外,政府审计还可以关注财政信息的一贯性、可比性、恰当性、便捷性等信息质量特点(Kulzick,2004)。政府审计鉴证功能的发挥可以增强公开财政信息的真实可靠,促进财政透明度的提高。

(三)推动促进财政透明度相关政策规范的改善

政府审计具有监督、鉴证和评价的功能,在监督政府部门执行相关财政透明度法律法规和鉴证政府财政信息是否及时、完整和可靠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政府财政信息公开行为以及所依据法律法规或政策条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评价,提出改善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

财政透明度的实施需要系统化的规范,政府预算法规、政府会计制度、政府报告系统、财政信息公开制度等都是财政透明度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在监督和鉴证的基础上,必然会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在制度规范上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审计意见或建议,比如目前我国依然采用现金基础(cash basis)的政府会计制度,这使得公开的财政信息很难满足相关性的要求,应该尽快创造条件使得我国的政府会计基础转向应计基础(accrual basis),而IMF早在2001 年即在倡导政府会计制度转向应计基础。

我国国家审计署在实施审计工作后,会定期或不定期在审计署网站公布审计结果公告,如审计署于2013 年公布的第1 号审计公告《关于2011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在针对加强财政制度建设、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预算公开质量方面,督促财政部“继续加大预算公开力度,将中央本级公共财政支出预决算公开的内容基本细化到款级科目,教育、医疗、社保等重点支出细化到项级科目。”

(四)促进财政透明度相关内部控制的完善

财政透明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相应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组织内部为实现组织目标实现的一套政策和程序。具体来说,内部控制可以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方法在保证财政信息的真实可靠和财政信息的有序公开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内部控制是组织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组织离开内部控制,其日常工作都很难正常运转,内部控制内嵌于组织的管理机制之中,在组织内部时刻发挥作用。政府部门作为一种组织,同样需要内部控制,财政透明度的提高也需要内部控制发挥作用。

现代审计采用的是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对内部控制非常重视,审计主体在实施审计活动时需要对组织的相应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测试。政府审计机关在对政府部门财政透明度进行审计时,会通过观察、检查文件和报告以及穿行测试等审计方法对相关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程序、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以及内部监督等方面进行控制测试。

政府审计机关在实施控制测试程序后,能够发现内部控制在财政透明度方面的薄弱环节,政府审计机关会根据财政透明度的要求,针对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审计建议。

(五)督促领导干部财政透明度责任的有效履行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独特的政府审计类型,与其他审计类型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审计对象是作为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自然人,而非组织或部门。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审计之前需要确定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目标经济责任,目标经济责任需要包括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内容,审计时通过将实际审计情况与目标经济责任相比较,得出审计对象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结论,进而进行审计成果公告和利用。

根据受托经济责任理论,财政透明度理应作为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目标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可谓其财政透明度责任。财政透明度责任应该包括财政透明度定义中的内容:政府的结构与职能、财政政策目标、公共部门账户、财政筹划和预算信息。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需要按照财政透明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认真履行财政透明度责任。在我国,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在政府部门或单位中具有绝对的影响力,部门或单位众多职责能否得到有效履行,目标能否实现离开领导者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时,通过对其财政透明度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是促进财政透明度的重要途径。

摘要: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和审计的“免疫系统”观,本文认为政府审计可以通过监督财政透明度相关政策规范的执行、提供财政信息真实可靠的独立保证、推动财政透明度相关政策规范的改善、促进财政透明度相关内部控制的完善以及督促领导干部财政透明度责任的有效履行来提高财政透明度,从而防范财政风险。

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8

摘要:地方财政风险作为国家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发生在局部地区和对区域性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地方财政系统的稳定运行间接影响中央财政的稳定与发展。

关键词:财政风险;地方政府;分税制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开始纷纷重视财政风险问题,财政风险的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沿。地方财政风险作为国家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发生在局部地区和对区域性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地方财政系统的稳定运行间接影响中央财政的稳定与发展。

第一章、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的概念和类型

财政风险是指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能履行其承担的支出责任和义务,损害到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结合我国地方政府的定義,地方财政风险的含义为:省级以下各级地方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能履行其承担的支出责任和义务,损害到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体指因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融资环境等因素的变动,地方财政无力提供基本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给整个地方经济生活带来损失。地方财政风险表现为:财政长期持续赤字、财政支出相对于收入的过快增长、地方政府无力承担社会公共风险等。

按照世界银行对财政风险的分类和我国财政部门的实际情况,地方财政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主动举债形成的显性债务风险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包括规模风险、结构风险和效益风险。规模风险是债务规模过大导致的到期债务不能完全支付的风险;结构风险指地方政府债务中不同种类的债务对地方财政构成的威胁;效益风险是地方政府举债后对整个社会经济带来的各种效应。

(2)地方财政收支风险

地方财政收支风险指因地方财政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而对地方财政平衡带来的风险,包括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赤字风险和支出风险。

(3)地方财政公共风险

地方政府具有稳定社会经济的职能,需要解决公共领域中各种不稳定因素。我国目前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风险包括地方自然性风险、地方国有企业风险、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和地方社会保障风险。

第二章、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的现状

1、地方政府债务加重财政负担

我国实行分税制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在财权、事权的不清晰和中央对地方政府举债的限制,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非正规渠道举债填平财政赤字。另一方面,出于政绩考虑,很多地方政府不顾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量举债搞“形象工程”, 使地方财政陷入困境

2、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财政风险

我国地方财政风险除政府债务负担外,还表现在地方财政财政收支矛盾激化、财政赤字规模大和财政收入缺乏稳定增长的机制等特点。地方财政巨额赤字导致地方政府不断膨胀的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债务的巨额利息支出又反过来进一步扩大赤字规模,使地方财政赤字风险和地方财政债务风险相互转化并不断提高。

3、我国地方财政风险转轨特征

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央承担的的各种风险逐渐向各级政府和居民分散。地方政府随着决策权的扩大,承担的责任更加明确,地方政府要履行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筹措经济建设所需资金、维护社会治安等职能,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权”没有与“事权”同步增大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举借债务。

第三章、地方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赤字等导致地方政府举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是财政风险的集中体现。同时,地方财政体制的落后、财权和事权不统一、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低下等原因,也威胁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行。

1、地方财政收入因素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因此短期内无法消除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收入与增长速度的巨大反差,因此稳定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机制是导致地方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加上不少地区的产业结构落后、企业竞争力不强等原因造成的地方税体系不健全,因此难以提供稳固的税源。

2、地方财政支出因素

从目前我国现实来看,越是行政级别较低的地方政府,其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越是缺欠,管理约束越是弱化,其催化财政风险的现象越是严重。地方政府近些年的财政支出呈刚性增长,财政职能弱化,支出管理松弛,从而使财政支出在运行中给地方政府带来风险,同时由于目前的行政和干部管理体制,不仅造成了债务的激增,而且目的性短期化。

3、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因素

(1)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

我国的分税制改革界定了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但是没有界定地方政府的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未确定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造成了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统一。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中央介入了地方的事权范围,例如中央干涉各级地方政府的预算支出标准,造成了地方政府的被动。另一方面,地方应该承担的某些支出责任却通过种种非正式途径转嫁给了中央,例如地方政府往往采取“跑部要钱”等手段从中央政府获得额外的资助来进行地方性的能源、环境保护和基础项目。

(2)省级以下政府财权事权

目前,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的的财权事权的划分更不规范。在我国四级地方政府中,乡镇承担着为农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重任,因此乡镇财政的困难更容易加剧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特别指出的是,地方财政一直存在上级的“拼盘、钓鱼”项目,即上级部门安排部分资金,地方财政须相应地落实配套资金,混淆了各地政府财政支出的界限,加剧了财政支出压力。

第四章、结语

本文从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以及地方财政事权财权的划分三个角度探讨了地方财政风险形成的因素,认为我国目前财政风险形成的原因在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机制缺乏稳定性、地方财政支出缺乏管理、分税制后的地方政府财权事权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等。

参考文献:

[1] 陈景耀.对当前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探讨.经济科学.2000(4).5-13

[2] 靳俐、杨志勇.财政风险与国债管理——从国债再融资的角度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29-31

[3] 刘尚希.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 2012 (5).23-31.

上一篇:纠四风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文明施工现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