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通用7篇)

教学设计《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篇1

避免“形式探究”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学设计

编者按:第三届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物理教学研讨会于2006年3月18号在重庆举行。此次会议还进行了教学设计赛,在这里我们向大家介绍在会议中获得一等奖的一位老师的作品。

安徽省合肥市三十八中学 袁乃玉(230011)

(一)[设计意图]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凝聚了法拉第十年的心血,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探究过程,我们今天的学习,不可能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重现这一伟大的发现,本节的教学重点应在于引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探究观念和探究意识;在于通过物理学史的介绍,使学生被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效果!

(二)引入

1、讲述“逆向思维结硕果”故事(见附录1)

2、如图所示,师生共同做奥斯特的“电磁电?

说明:以故事引入新课,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本节课以“逆向思维”为主线的起点。

磁”实验,启发思考:

二、对探究磁-->电实验器材的选择

1、引导学生对“电 析:

(1)电源——产生电流;

磁”实验中各部分器材作用的分(2)导线和开关——形成闭合电路;(3)小磁针——检验磁场的产生

2、继续运用“逆向思维”选择磁电实验器材: ....(1)磁铁——产生磁场;

(2)导线和开关——形成闭合电路;

(3)电流表——检验电流的产生。

说明:①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检验电流产生的仪器,学生可能有小灯泡、电动机、电流表等方案,类比奥斯特实验中选用灵敏的小磁针,确定选用灵敏电流计;

②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面前摆放的是电 磁实验器材,并且要求他们合上课本,运用“逆向思维”对实验所需器材进行分析推理。

三、探究磁 电的实验过程

1、闭合开关、观察的电流计的指针没有偏转;

2、师生共同分析是否因为磁场不够强,断开开关,分别改接条形磁铁和马蹄形磁铁并分别将它们放在导线的不同位置后闭合开关;

3、在“失望”地认为磁不能产生电后,教师似“无意间”拿走...马碲形磁铁,学生们突然发现指针偏转了,重复实验,发现磁的确能产生电流;

4、得出初步结论:“运动”是磁生电的必要条件。

说明:似乎无意间发现磁能生电,符合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究历程(见附录 2)

四、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运动”是否是磁生电的充分条件?

1、给学生提供灵敏电流计和马蹄形磁铁,进行分组实验;

2、学生通过实验可能会发现,虽然导线在运动,但在如下情况不能产生电,如:①开关断开;②导线里外运动;③导线上下运动。

五、利用直观表示磁场的“磁感线”,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切剖磁感线。

说明:①从“四”到“五”的过渡语言:因为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十分抽象,所以在前面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直观地研究磁场?生答:磁感线,那么我们这里也利用磁感线来研究:为什么同样是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的现象却不同?

②把地板和天花板分别比喻成磁体的N极、S极,请同学们举手表示“磁感线”,教师用手中的教棒模拟切割磁感线运动,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切割”的感性认识。如果想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切割”的感觉,只要两人合作,一人举手代表磁感线,另一人举手代表导体,十分方便有效!

六、换用不同的磁铁或线圈进一步验证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后,打开课本理解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

七、练习巩固

说明:若时间允许补充说明物理学中引入图

1、图2表示方法的必要性。...老师们喜欢用射箭比喻磁场的方向,我觉得这还不够,就像物理学中引入了很多字母,但总有一部分同学不喜欢用,是其记不住吗?我觉的不是,关键是教师没有交代清楚其引入的意义和必要性,如图中圆圈表示导体里外放置,是因......为当导体运动到图示位置时,我们从正面只能观察的其横截面,同理图2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利用课件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到动态的过程,从而真正达到理解的效果。

附录一:“逆向思维”结硕果

传说我国古代沧州城外有一座庙宇,年久失修,一天山门坍塌了,门前的一对石狮滚进了附近的一条河中。一年后,和尚重建山门,想起还有一对石狮留在河里,于是雇人坐船到河的下游去打捞,寻找了十余里,终无所获,感到很奇怪。这时一位老船工路过这里,问明了石狮沉河的经过,便叫打捞的人到上游去寻找。众人听后十分惊讶,半信半疑地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到上游去找。果然很快在上游八里外的河底找到了那两个石狮子。众人叹服老船工的指引,便探问缘由。老船工说:“石狮很重,沉入河底后,河水难于冲动石狮,却把石狮的泥沙带走了。天长日久,石狮受水冲击的上游方向逐渐形成了一个凹坑,坑越冲越大,当它深度超过石狮的一半时,石狮便向上游方向滚进坑里,这样年复一年,石狮就自然而然滚到河的上游去了。众人听后心悦诚服。

世上有些事乍看起来有些违反常规,但实际上却合情合理,因为事物本来是复杂的,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要想对付复杂的事物,自己的头脑就要变得聪明些,而上述事物正好说明“逆向思维”给我们的启示。类似的创意还有:

在动物园里,把动物关在笼子里,游人在园内观赏动物是一般常规。但是在野生动物园里,动物是放牧式的,为了防止狮虎对人的袭击和伤害,却让游人坐到封闭的汽车内去进行参观游玩,却又别有一番情趣。

生产玩具的厂家,其设计一般都追求色彩鲜艳、造型美观可爱而赢得顾客的喜爱,然而美国鬼才公司却设计了一种外皮皱巴巴丑恶的玩具狗,这种一反常态的构思,是一种风格迥异的丑狗,丑中还透出一丝憨态,从而引起人们的猎奇心,觉得花几个钱抱一只奇异的狗回家是值得的。不出所料,皱皮狗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产品。

美国物理学家瑞利采用逆向思维法取得重大发明并获得诺贝尔奖。一次他在测量氮气密度时,分别采用哈考特法和雷尼奥法,结果得出的氮气密度相差千分之一。这么小的误差对一般人往往很难引起注意。然而瑞利认为这个误差超出了正常实验的范围。于是他采用“逆向思维法”,即不是减少差值,而是相反扩大差值去探索其中原因,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发现了氩原子。

另一位科学家兰米尔,他采用“逆向思维”法,发明了充气电灯泡。当时的电灯泡有个致命的弱点,钨丝通电后很容易发暗,使用不久灯泡壁就会发黑。一般人按常规思维都认为要克服这个毛病必须进一步提高灯泡的真空度。但兰米尔的想法与众不同。他不是去提高灯泡的真空度,而是相反采用充气法,他分别将氢气、氮气、二氧化碳、氧气等充入灯泡,观察和研究它们在高温低压下与钨丝的作用。与他发现氮气有减少钨丝蒸发的作用时,便断定钨丝在氮气中可以延长工作时间。1928年,他由于充气灯泡的发明而荣获帕金奖章。

把思维方法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有时竟取得想不到的效果。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就是采用逆向思维法而取得重大发现和发明的。

摘自《发明与革新》(米文松)(“上海发明网”转载)

附录二: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自从1820年奥斯特宣布电能使磁针偏转后,法拉第就想,电真的变成了磁,反过来想,磁为什么变不成电呢?他在笔记本上写了:“转磁为电”几个大字,口袋里常装着一块马蹄形磁铁,一个线圈。就这样苦思苦想,常验常试。他先是用磁铁去碰导线,电流计不动,在磁铁上绕上导线,还是没有电。干脆把磁铁装在线圈的肚子里,接上电流计,指针依然纹丝不动。法拉第就这样颠来倒去,从1821年开始到1831年不觉已过去整整10年,脑汁绞尽,十指磨破,也没变出一丝丝电来。一天,他又在地下实验室干了半天,还是毫无结果,便说了声:“算了吧!”气得将那根长条磁铁向线圈里嗵地一声扔进去,仰身向椅子上坐去。可是就在他仰身向椅子上坐的一刹那间,他忽然看见电流计上的指针向左颤动了一下。他赶快眨了一下眼,再看指针又在正中不动了。他想也许是看花眼了,因为人们在高度集中精力的实验中,有时看到的只是自己希望的假象。他这么想着就欠着身子将磁铁抽出来再试一次。不想这一抽指针又向右动了一下,这回可是真真切切的。他忙又将磁铁插回,指针又向左偏了一下。哎呀,有电了,磁成电了。十年相思苦,一朝在眼前!法拉第将那磁铁在线圈里不停地抽出插入,上上下下就如同捣蒜一般,把个桌子捅得咚咚直 响,那电流计上的指针也就像拨浪鼓似的左右摇个不停,原来磁变电是要通过运动!这时法拉第那个贤惠温柔的妻子萨拉见他到时还不上来吃饭,就端着一盘面包、牛奶,几样小菜送到地下室来,刚一推门见法拉第正对着线圈“捣蒜”,便扑哧一声笑着喊道:“迈克尔,开饭罗!”法拉第抬起头,扔掉磁铁像一只小鸟一样飞到萨拉面前,展开双臂搂住她的肩膀,就地打了一个旋。萨拉手中的牛奶面包菜碟统统掉在地上。她喊道:“迈克尔,你怎么啦,牛奶撒了,盘子打了,你吃什么呀。” “不要了,什么也不要了。今天有电了,有电就够了,只要电就行了!” 他这样语无伦次地念了一段“了了”歌后,便翻身去记日记:

“1831年10月17日。磁终于变了电„„。”

磁变电这种伟大发现的幸运何以偏偏落到一订书徒出身的法拉第身上?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却应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就是十年前奥斯特通过实验将电变成磁,法拉第听说后即反过来这么一想:磁能不能变电?这便是一种相似思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而这种联系常常表现为它们之间的各种相似,抓住这个相似点也即抓住了它们的纽带,伟大的发现常常由此而始。阿基米德身在澡盆里由物落水溢悟出浮力定律;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推及地球与苹果相互吸引,终发现万有引力;富兰克林由毛皮摩擦的电火花而想到雷鸣电闪,因此而探得电的本质;波义耳因酸雾使紫罗兰褪色便反向联想到以此来检验酸碱,竟发明了化学试剂。善于发现物与物间的相似,善于由这相似现象进而探究其内在的联系,这是科学研究的一条重要方法。犹如进瓜地而先理其藤,藤在手则瓜无所漏;入宫寻宝而先寻其路,路既通则宝无所遗,新的发现就会层出不穷。

教学设计《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篇2

下面我就结合《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谈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有效实施的反思。

1. 三维目标有效实施应起于问题

三维目标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应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求证、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有效的实施。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就是通过解决相关的问题, 从而形成相应知识, 使相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发展与创新, 离开问题而纯粹讲知识, 就只能是满堂灌知识, 学生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 也不知道知识有何用。学生只是装知识的容器。例如本课设计上, 许多教师的做法是直接分析实验现象, 从中得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学生也许会记得该结论, 但无法将之变成自己的知识, 更不用说提高技能。而我通过五个问题的探究, 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的问题, 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 将知识纳入自己的体系, 能力就会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指知识形成的过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在此过程中所用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过程而得到方法, 而离开问题去讲过程、讲方法就像是闭门造车。在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倾注情感, 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经历失败的痛苦, 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的信心, 从而正确面对不同的问题, 正确分析不同的问题, 这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切入点是问题, 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都离不开问题的设计, 在设置问题时应从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着手去思考, 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度, 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2. 三维目标有效实施过程在于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三维目标, 重点推崇探究性学习, 致力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将课堂的主阵地交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 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学习课堂。探究性学习基本分为七个步骤, 但由于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性特点等。我认为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应有所侧重, 在不同的课堂上学生应有不同重点的探究性活动。如本课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应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如何由旧知识 (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到猜想 (逆向思维得到磁感线切割部分导线、联想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替代磁铁周围的磁场) ; (2) 由实验收集的证据分析归纳, 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而其他探究过程不会少, 但不会成为这堂课的重点。

3. 三维目标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

新课程标准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 问题的提出、解决、探究都在于学生, 那教师是不是多余的呢?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何处呢?许多教师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就是为学生服务的, 主导就是帮助学生, 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的看法。

教师的主导地位包括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供服务的内容, 但远不只这点内容。三维目标能否有效地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如本课中, 在课堂引入部分, 许多教师的做法是直接给出本课的探究目标———感觉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看似目标明确, 学生就可以直接按目标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我在目标给出前设置一个问题:能不能找到一个这样的电路, 没有电源也能形成电流呢?这样引导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强烈的冲击 (学生才学不久, 电路中产生电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电源”) , 而此问题与之形成鲜明的“矛盾”。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从内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内在的学习动机, 对三维目标的实施效果明显强于前者。又如本课中, 学生在搜集证据后的分析过程中, 一般教师的主导做法是依次分析三个实验现象, 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磁通量的变化, 这样做会让学生的思维障碍得以忽略。而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分析讨论磁铁拔出、插入, 引导他们的思维从切割感线转移到面积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上来, 再分析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让学生自己验证。在分析开关通、断时, 学生就会得到极度成功的喜悦, 而得出一个惊叹 (原来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线圈所在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 。而此时我再抛出一个巨大的“难题” (导线切割磁感线简化图如图5, 磁感应强度B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电路中还是产生的感应电流, 为什么呢?) , 经过分析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顿悟” (产生感觉电流的条件可能有两个“变化”) , 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磁通量的变化”这一重点, 这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上分析可知, 学生的探究成效如何, 三维目标落实如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做到主导精彩, 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 (1) 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 特别是分析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何处是难点?形成知识的思维障碍在何处?从而有针对性地通过问题进行引导。 (2) 认真分析教材, 理清知识的形成过程, 该知识与前面知识的联系, 于后续知识的作用, 从而做到承前启后地主导, 同时要分析清楚哪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 如何加以引导? (3) 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提问能力, 提问的技巧, 提问的艺术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 一个好的问题能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空。

教学设计《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篇3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次课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物理》第五单元的电磁感应之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并讲解磁通量概念。本次课需要2个学时完成。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初步掌握电和磁的基本知识,但空间想象力差;二是能进行简单的电路设计、会连线,具备初级的观察、归纳能力。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中职学生的总体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笔者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难点:理解磁通量与磁通量的变化。

5.教学策略

本次课在物理实验室讲授,所用到的主要实验仪器有DFWL型物理实验台、磁铁、线圈、开关、灵敏电流计、电脑等。

利用蓝墨云班课、仿真物理实验室、微课视频、3D模拟演示厅、电子白板、在线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师进行创设情景、任务驱动、问题引导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微课学习、仿真实训、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二、教学过程

1.课前

在课前教师通过手机上的“蓝墨云班课”,向学生发送课前学习任务单:回顾奥斯特实验;看与法拉弟日记有关的文章;通过3D模拟演示厅,理解地球大磁场;看微课中演示的实验;自行结合分组。

学生通过“云班课”的“资源”观看视频、文档、PPT,花少量的时间完成任务。

2.课中

开始上课后,利用“蓝墨云班课”的签到功能实现快速签到,教师得到即时反馈,并能在期末得到整个学期的签到统计数据表。

本教学设计的课上教学部分由“引、思、验、戏、探、评”6个环节组成。

第1个环节:实例导课

通过讲解大量电磁感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明白电磁感应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这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引入了新课。

第2个环节:诱发思考

老师演示奥斯特实验, 操作的同时,让学生观看大屏幕上的三维效果,回顾“电能生磁”的现象,引导他们思考,得出“磁能生电”的猜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随机选几位学生做实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其他学生通过摄像头的投影观看实验,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没有摆动,思考“磁生电”的猜想是否错误,从而引出法拉第十年探索“磁生电”的艰难实验过程: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有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十年艰苦的探索,终于在1831年8月29日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了人类的电气化时代。教师通过讲这一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些电磁学的历史。

学生此时会思考:磁生电的猜想是正确的,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这个条件是什么呢?自然过渡到第3个环节。

第3个环节:分组实验

教师已经通过平台发布课上任务书、实验报告、微课、3D模拟演示。学生在平台领取任务书,分组进行下面三个实验。

这时学生可以在物理实验台上连接好线圈和灵敏电流计。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随着磁铁的运动、开关的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动摆动的情况。同时学生也可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里的交互功能、3D演示厅中的演示、微课中老师的详细讲解来辅助完成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的表格中。

之后,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发布在云班课的讨论区,有的小组得出“变化的磁场”的结论,有的小组得出“运动的磁铁”的结论。经过教师点评总结,最终归纳引起感应电流的五种情况: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第4个环节:游戏激趣

组织学生进行跳大绳游戏,不过这里的绳子是一根10米的导线,并且两端接到了灵敏电流计上。一组挥绳,一组观察灵敏电流计,直到所有学生观察完毕。回到教室后,教师可提出问题:第一,为什么东西方向摇摆的时候会产生电流,而南北方向摇摆的时候不会产生电流?第二,摇绳产生感应电流,属于我们前面总结的5种产生感应电流情况的哪一种?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5个教学环节:深入探索

带着上一环节的问题,教师通过形象的3D演示,使学生了解各种磁感线,明白什么是闭合导体回路面积S,什么是垂直穿过S的磁感应强度B,以及S和B的夹角θ,把抽象的磁通量变的简单易懂,从而突破本次课的难点,把B、S、θ的变化,引起磁通量变化的情况罗列成表格,得出“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的结论,解决了本次课的重点。

这时再来看游戏中的问题,我们在课前已经了解了地球大磁场,那么东西方向挥舞的闭合长导线中产生感应电流,B、S、θ究竟是哪一个变了呢?经过讨论,是θ变了。

此时再通过电子白板练习,使得学生更熟练判断什么情况下产生感应电流。

第6个教学环节:总结评价

学生通过平台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和学生分别完成组员互评表、学生自评表、教师评价表。

3.课后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互联网查询、微课。

学习内容:手摇发电机的制作。学生作品将在下次课进行展示。

三、教学反思

1.特色创新

蓝墨云班课、微课的使用使得学生学习突破时空、时间的限制,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也可通过蓝墨云班课随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在仿真物理实验室、3D演示厅的辅助下,原本抽象的磁通量概念形象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先进的成像设备使得坐在后面的学生也能清晰地观看前台的演示实验。

2.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介入,使得学生的到课率、学习成绩、对教学的满意度都极大提高。课后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手摇发电机的制作,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加了合作意识,而且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学设计《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篇4

2、在探究过程中,把课本上用电阻丝加热煤油的探究实验变成观察灯泡的亮度或铅笔芯熔化蜡的探究实验,改变教材已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针对教师给出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能有目的的去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对探究实验中要观察的物理量能做到心中有数,观察的目的性更强,把教师要我观察变为我要观察,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得到调动与发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还学习了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同时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作实验,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增强了物理的亲和力。增加播放“一度电的作用”的录像,渗透节能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3、实验中要注意电源电压的选择与电压表、电流表量程的选择及读数。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通过探究,知道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探究影响电热的因素。

(3)知道焦耳定律内容、公式及适用范围。

(4)结合本节教学,培养学生重视实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理解电流热效应,探究电热和电阻、电流以及通电时间关系,焦耳定律。

三、教学难点:

如何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电流产生的热量和电流、电阻以及通电时间的定性关系。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出示白纸灯泡、电热水壶、电烤箱图片,让学回忆并思考,把手靠近发光的白炽灯泡,会感到灯泡发热;给热水壶通电可以将其中的凉水加热;给电烤箱通电可以将其中的面包烤熟;那么这些能量从哪里来的呢?

生:电流通过用电器产生热量了,电能转化为内能。

师:电流通过导体发热的现象叫作电流的热效应。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学习新课 师:思考

(1)白炽灯的灯丝热得发光,而与之相连的导线却几乎不发热。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的多少与电阻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2)刚刚发光的灯泡并不热,而过一会儿就会烫手。灯丝产生热量的多少与发光时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3)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通过它的电流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会和哪些因素有关。

/ 3 请同学进一步体验电取暖器的使用情况进而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会和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分别以电阻丝发热而电线不怎么发热的现象和高温、低温档工作时、通电时间不同时电阻丝发热程度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电热和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师:要对以上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 生:讨论,交流。

师:请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得出具体实验方案,并画出实验电路图。

问:如何比较不同导体产生电热的多少呢? 生:用手摸,或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等方法。

师: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法比较受热煤油温度升高的多少判断电热的多少。

3、进行实验:

实验一:探究在电流和电阻相同时,电流产生热量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连接好电路,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按下计时器并同时记录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电流的大小不变,每间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填写到设计好的表格中。

实验二:探究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产生热量和电阻的关系。

将阻值不等的两个电阻丝分别放在盛有等质量煤油的锥形瓶里,并插入温度计,串联起来接入电路中。合上开关,观察在两分钟内两支温度计示数升高的情况,并将实验得出的数据填在已发的表格里。

实验要求:电路连接好,将滑片放在阻值最小端,观察并记录初温。然后再看屏幕上的时钟同时合上开关计时,两分钟后断开开关,并记录末温和电流。实验三:探究在电阻、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产生的热量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利用滑动变阻器使电流减小,再观察两分钟内阻值较大瓶内温度计升高的示数,并记录在表格里。

实验要求:先用试触的方法将电流调小约0.3A左右,再记录阻值较大瓶中煤油初温,并迅速合上开关同时计时,两分钟后同时断开开关并记录末温和电流。

/ 3(两次实验要求见课件)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实验得出的数据先行分析得出结论。再视频展示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见课件)

显而易见:在电阻、电流大小相等时,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生:总结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和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定性关系。

(三)焦耳定律

师:1840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定量得出电流产生的热量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和电阻成正比,和通电时间成正比的定量规律。给出焦耳定律内容、公式及单位。说明焦耳定律适用任何电路。简介焦耳生平和对物理学的贡献。(见课件)

师:为什么电取暖器通电时电阻丝热得发红,而和其相连导线并不怎么发热? 生:交流,讨论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并得出结论。师生交流:

1.焦耳定律的公式:Q=I2Rt 2.单位:I——A,R——Ω,t——s。则Q——J 例题:一只白炽灯,灯丝正常发光时电阻为44Ω,现将其接在家庭电路中,工作10min,求灯丝所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方法一:

解:由I=U/R=220V/44Ω=5A 由Q=I2Rt=(5A)2×44Ω×600s=6.6×105J 方法二: 点评:

结合I=U/R,焦耳定律可以推导出两个公式:Q=U2t/R和Q=UIt。有时,这两个推导公式应用更灵活。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课后思考题。(见学案)

四、布置课后作业。

《细胞怎样产生物体》教学反思 篇6

海洲中学的分组合作学习,是自20××年开始,由学校生物科组根据学生情况,学科要求进行开发的,是以提高课堂兴趣性、有效性,减轻教师负担为出发点。教学环节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复习旧知识,第二部分为预习检验,第三部分为合作学习,第四部分为教师点评,第五部分是本节内容复习巩固)但教师的准备工作最为重要,包括课件的制作、学案的编写、抽查小纸条的设计等。

按学校和教办的精神,人人参与,人人精炼精品课程的要求。本次精品课程内容的选取,根据我校实际教学进度和教师的分工来选择的,《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共三节,有三个课时,我校生物备课组刚好有三位教师,每人负责一个课时,在设计上,结合学校分组合作学习的课题来进行,以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性强,学习兴趣性高为宗旨,先集体备课,后分开组织,再进行精品提炼。具体就是,每个课时都进行集体备课,以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备课,备课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具体到每个环节每道题的设计,然后,先由林海强老师以《动物的`体的结构层次》为样本。先后邀请多位有经验的教师听课后,特别是到别的学校用别校的学生进行上课,如古镇中学和小榄菊城中学等进行各方面打磨,整合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进行不断地修改,最后在学校开展。其他老师再根据不足或优点进行点评,最后,达成一致后,再按照这个形式来集体备课,多个班级不段提炼,得到现在的精品课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篇7

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一开课我让学生静下来,仔细听教室中发出的各种声音,激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问学生关于声音,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什么问题呢?引发学生走入声音世界,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办法使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而且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然对于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学生操作实验不够规范时,教师没有及时纠正;表格交流时应让学生之间多交流,不要只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等等。这些都需要我花时间去好好研究的。只有教师本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也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学习方法。

上一篇:小学教师党员个人小结下一篇:2024年秋季学期教科处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