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杭州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精选8篇)

杭州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篇1

篇一:杭州历史博物馆考察报告

杭州历史博物馆考察报告

这是杭州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时期原始瓷罐,1984年绍兴县南池乡上谢墅村出土。盛贮器,直口,斜弧肩,上复微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贴附两个“S”形堆饰,外施青黄色薄釉,釉不及底。据研究,“S”形纹是模拟蛇形的图案,是古越人信奉蛇图腾的反映。(文字信息摘自绍兴县文物精品数据库)

当我看到这远古时期的精美瓷罐时,我不禁感叹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该战国时期原始瓷罐也是浙江省悠久历史的有力见证。

这是杭州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汉朝时期米字纹硬陶罐。

这是杭州历史博物馆从余杭石鸽砖瓦厂征集来的汉代时期釉陶薫炉。汉代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艺术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超过了以往。西汉的陶塑继承了秦代艺术风格,深沉雄大。秦汉时期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瓷器的出现。虽然原始瓷早就出现,但是,我国最早的、真正的瓷器是东汉晚期才出现的。我国浙江绍兴、上虞、金华等地发现了很多东汉晚期的青瓷窑址。(文字摘自百度文库)

从这里足以看出浙江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对中国瓷器发展的作用。

这是杭州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三国时期越窑青瓷方格盒。长方形,直壁,平底。中间划分成棋盘状。施青釉,露灰白色胎。(文字摘自宝镜古玩艺术收藏网)

这是杭州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三国时期越窑青瓷镂孔双系罐。

这是杭州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三国时期越窑青瓷镂孔薫。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丰富的瓷土,在东汉中晚期,这里的瓷器烧制工艺已基本成熟,至三国时期更有提高,并大量生产。(文字摘自华夏收藏网)

从这三个典型的越窑青瓷足以看出三国时期我国青瓷的发展,以及浙江地区优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是杭州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晋朝时期瓷水井。

这是杭州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晋朝时期越窑青瓷鸡首壶。

这是杭州历史博物馆征集的德清窑黑釉鸡首壶。壶盘口,短颈,溜肩,鼓腹。肩部一侧饰鸡头形流,流内有孔与壶身相通,流嘴呈筒状,鸡冠高耸,双目圆睁。与鸡首相对的一侧饰一弯形圆柄,上下分别与口沿、肩部相接,便于握持。肩部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可穿绳提携。壶施黑釉,釉层丰厚,釉面滋润透澈,色黑如漆,匀净无瑕。外壁施釉不到底,近足处露出褐色的胎体。此器制作端正,各部位比例协调,尤其是以鸡首装饰壶体,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文字摘自百度文库)

上面列出了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鸡首壶,现在对鸡首壶作一简要介绍。鸡头壶是南北方早期瓷器的主要造型之一。始见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因壶肩部塑鸡头而得名。烧制的瓷窑有越窑、瓯窑、福清窑等。早期的鸡头壶通常是在壶的肩部对称地贴饰鸡头和鸡尾,使其首尾相呼应,鸡头短小,无颈,且与壶体不通,纯系装饰。东晋时,壶体变大,鸡头由装饰物变为具实用性的张口、引颈之壶流,短尾则变为圆形长柄。东晋晚期,壶的曲柄出现了龙首柄。南朝时,鸡头壶由圆浑变得细长,鸡颈加高,鸡冠高耸,龙首柄加长。唐以后,鸡头壶逐渐消失。(文字摘自百度文库)

这是杭州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南朝时期青瓷莲花纹盏托,出土自杭州半山石塘。

这是杭州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南朝时期越窑青瓷四足砚。此砚圆形,高6厘米,盘径24厘米,砚堂径20厘米.砚堂平坦,中心微凸,唇围一圈子口作为边墙以拦护墨汁,砚盘下安四足支撑,砚堂无釉以利研墨,其余部分均施青灰釉,釉层较厚,在足部及砚盘底部的釉面上可见多处土沁,此砚整体造型雅致,设计精巧,融实用与观赏为一体,表现出独具匠心的艺术效果.高6cm直径24cm。(文字摘自搜艺搜)

篇二:2010年参观杭州历史博物馆总结

2010年参观杭州历史博物馆总结

为了让同学们增长见识、拓展视野,我们理学系数学061班精心组织了一次参观杭州历史博物馆的活动,让大家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历史创造了现在的杭州,激发自己对于杭州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杭州历史博物馆展品中有国宝级文物战国水晶杯、越窑褐彩青瓷汕灯,展出的国家二级以上文物共200余件,包括良渚时期玉石器、吴越石刻星象图等。馆内还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展示宋代大运河沿岸模拟景观、杭州百年老店风情等。

我们把参观的时间选在周末,以便更多的同学参加进来。15日早上8点,我们准时集合出发,出发之前做了细致的安排,任何离开或有事的人需要通知负责人,不得擅自行动。在到达目的地之后,我我们先合了影,然后便开始参观了。在参观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仔细的观看展览作品,参观文物古迹,秩序井然,没有出现大声喧哗等不好的现象,毕竟我们出门后不只代表自己一个人,也代表着自己的学校的形象,从我们身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修养。对于大家的表现,我们都感到很满意。杭州历史博物馆是杭州一个具有其特色的博物馆,里面的作品令我们大开眼界,很多都是第一次看到,我们一行人都感到受益非浅。

通过此次参观杭州历史博物馆,同学们都了解一些杭州的历史、文化等知识;了解杭州历史博物馆的一些馆藏,也欣赏了历史遗迹,既学到了知识,也增长了见识;同时还培养了同学们对杭州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 的情感,提高了同学们对于活动的积极性,为我们日后的学习和活动打下了一个基础。

理学系数学0601班

XX年年12月16日

篇三: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观后感

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观后感

杭州革命纪念馆,是浙江省、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钱塘大桥北边西侧的月轮山上。建于1968年10月。1983年4月,中共杭州市委决定,将蔡永祥事迹陈列馆改为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和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陈列杭州市革命烈士事迹和蔡永祥烈士事迹。

馆内陈列一共分为五个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蔡永祥,是一位我们值得敬仰的烈士。在连队里,时时处处把方便让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平时搞内务卫生,站岗放哨,事事抢在前面,还经常帮助战友洗衣服、洗被单,帮助伙房挑水、洗菜、做饭,被同志们称为“半个炊事员”。1966年10月10日凌晨,蔡永祥守卫在钱塘江大桥上。2时34分,由南昌开往北京的列车向大桥飞驰而来,蔡永祥突然发现离他40多米远的铁轨上,横着一根大木头。为保证列车的安全,蔡永祥不加思索地抱住大木头跃出铁轨。列车安全地停在大桥上,而蔡永祥却在火车强大气流冲撞下壮烈牺牲了。蔡永祥烈士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虽然我们做不到他那么伟大,但是我们可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杭州,这座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英雄之城,二十世纪以来饱经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磨砺,幸有无数仁人志士投身其中,前赴后继,献出了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是以历史为线索,穿插革命烈士的事迹的形式展示了2500多名英烈的英勇事迹。从而让我们在回忆历史、缅怀烈士的过程,也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杭州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篇2

洪江古商城, 位于湖南省怀化市境内。洪江, 自夏朝就有建制, 现今名称是“洪黔分治”之后从洪江市改名而来。 (怀化现有一洪江市, 一洪江区, 古商城位于今现洪江区。) 其历史悠久自古就是西南重要的驿站和繁华的商埠, 明清时期已成为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资集散通道的商贸市镇, 湘西南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中心, 有“小南京”“西南大都会”之誉, 被称为“五省通衢”。

整个古商城是按“山为骨架, 水为血脉”意象而建的, 是依照“传统礼制, 八卦序列”来规划构架的, 街区形成了“七冲、八巷、九条街”的古城格局, 有断续保存约8公里青石板路和码头。其内建筑俗称“窨子屋”, 形式为四合院, 高高的封火墙内, 屋顶从四方成比例向内中心低斜呈小方形天井, 可吸纳阳光和空气。“天上取样人间造, 雕艺精湛世上绝”, 不仅具备“实用、坚固、美观”特点, 而且体现了合乎礼制, 的东方文化内涵, 堪称我国古建筑之经典。先后有15家钱庄、7家银行、17家报社、8大油号、十大会馆、44个码头、70多家青楼、烟馆、60多个寺、庙、宫殿等宗教场所, 有江西会馆、徽州会馆、福建会馆、山西会馆、四川会馆等, 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历史街区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所以历史街区有三个标准:第一, 该街区内环境风貌保存完整统一, 能反映当地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风貌特色, 有较高历史价值;第二、该街区内反映历史典型风貌的居住建筑、构筑物及环境要素基本是历史的真实遗存;第三、历史街区应具有一定的规模, 能形成视觉的完整性。按照上面历史街区的概念, 洪江古商城完全属于历史街区的范畴之内。对洪江古商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唯一性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罗哲文教授有最权威的评价:“经历500多年风雨的洪江古商城, 犹如一幅直观明清市井生活全貌的‘清明上河图’, 一座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史料大全的活性博物馆。洪江古商城是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标本, 是我国保存下来最完整而内容最丰富的古商城之一, 堪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

二、对洪江古商城街区风貌复兴的保护与创造的探索

洪江古商城虽然虽然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商城, 但自从解放后因改成民居而被长期忽略, 通常被人挂在嘴边的是尚未开发的古商城, 长期没有相应的立法措施, 管理也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和城市更新的速度。那些反映历史和人文景观的老街区, 那些成片破败的与完好的、简陋的与美的老街区及建筑, 一直都像一副被灰尘掩盖的画卷, 被束之高阁在沅江边。如何使这座千年古城, 重新焕发生机, 以崭新的面貌而不丢失其深厚底蕴和价值、历史形态, 鲜活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是我们应着力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 总体上着力保护古商城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古迹、古

城风貌和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有计划地整治街巷环境, 建筑风貌。尊重地方文化和历史遗产, 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确保做到要存其形、贵其神、得其益。首先要全面正确认识古商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增强保护意识;其次要查清资源状况, 划定保护区, 确定保护内容、保护等级和保护重点, 设立保护标志牌, 公布其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同时选择典型的、代表性的建筑单体, 分别申报市、省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古商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要加强文物工作队伍建设, 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 添置文物保护设施。

2. 对古城街区进行整体规划保护和修复。通过人为地保护

和整治, 延续街区的历史原貌、留存真实的历史信息。旧城和街区中的传统空间既是物质形态的历史沉淀, 又是人们长期使用的集体记忆。千万不可在商业利润驱使下使旧城街区改造改变了传统空间的有序发展, 导致空间场所精神的丧失。在修复古建筑所需材料的选择上, 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 对于历史街区修复, 基本使用旧材;在修缮中, 强调风格统一, 风貌协调, 门窗及细部按原样用旧材, 立面维修用旧青砖, 墙面涂刷用纸筋灰。恢复到建筑大都为木、砖、石用料, 斗拱造型;青瓦灰墙, 飞檐翘角, 雕龙画凤;面阔门敞、采光疏风的原貌。从尊重历史、延续历史、传递历史的角度出发进行整修, 重点体现文化和内涵。历史街区是人居环境, 原汁原味的人文特色风貌才最能体现出其应有的文化价值。

3. 虽然说古商城历史街区的价值不言而明, 但是由于历史街

区内居民居住条件相对较差, 一些民居中缺乏良好的现代化生活设施, 如房间结构不符合现代生活要求、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用电有限制、消防条件差等。同时由于保护对保持原有风貌的要求, 居民不能对房屋进行重建, 这样历史街区内的居民就难以享受到城市其他地段居民所能享有的现代生活条件。所以现在只有一些老人居住, 很多的房屋都已经破败, 主人大多都搬迁到新城, 使房屋空起, 无人问津。所以在保留建筑外观的同时要对内部进行改造, 改善街区内的给水、排水、电力、电讯以及防灾等基础设施, 吸引房屋主人回居, 带动人气的回升。

三、洪江古商城的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旅游和文化为先导的历史街区的开发研究, 首先在西方的许多工业城市得到推崇。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历史街区旅游可以实现地方经济的多样化, 同时可以提升当地居民的自我认同度以及自豪感, 从环境的角度看它可以促使公共部门积极保护历史街区物质与文化环境的义务。鉴于上述等原因, 无疑对古商城的旅游开发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洪江古商城的旅游开发现状

自从2006年2月洪江古商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以来, 已经展开对古商城的建筑进行了抢救性维修, 对于商业文化步行街的建设和古商城建筑的维修和古商城标志、特色景点、沿江码头的修复和商业文化步行街的建设。于2007年举行古商城建设与营销策划专家研讨会, 2009年举行了古商城旅游发展研讨会, 并在积极的推广古商城的旅游产品形象。虽然在国内众多古城开发经验教训借鉴基础上, 局部效果尚可, 但是但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1) 周边建筑风格与古商城不协调

留存至今的古朴韵味是其旅游吸引力产生的根本, 单纯为了经济利益和没有规划的现代建筑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古商城的韵味。如今古城周边新建修高楼, 沿河大坝修建及其他一些个人搭建的景观都是现代风格, 而和仿古的窨子屋和亭台楼阁, 吊脚楼, 古时的水边码头, 意向向背, 极不协调, 使古城的整体感觉遭到了破坏, 古意丧失殆尽。

(2) 旅游经济效益较低

洪江不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与同为中国古城的凤凰、丽江等景区相差甚远。古商城旅游服务配套不全, 旅游内容单调, 仍以观光游览为主, 吸引力不足, 旅游附加产品少, 不能强势吸引并留住游客、拉动消费, 是造成旅游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2. 洪江古商城的旅游开发对策探讨

(1) 合理规划, 树立形象

在总体规划上, 邀请知名规划公司做好洪江古商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借鉴周边凤凰古城的开发模式, 围绕“中国第一古商城”主题形象定位, 挖掘其特色的商道文化, 倾力打造古商业文化城旅游品牌, 恢复洪江古商城原有的山、水、城相连的整体格局和三层厅、层楼的整体建筑风貌进行整体恢复与建设。

试论岭南建筑与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

冯卓茹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美术系广东广州510260)

摘要:岭南建筑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独树一帜, 其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 又融汇中西;既有地域共性, 又各呈异彩;讲究风水, 突出亲水;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等功能。徽派建筑的美学趋向, 是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徽派建筑呈现出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新时期, 将岭南建筑与徽派建筑进行融合, 不失为空间设计值得尝试的办法。

关键词:岭南建筑;徽派建筑;艺术特点;艺术形式;艺术风格

一、岭南建筑与徽派建筑的艺术特点

1.岭南建筑的特点

岭南建筑的特点, 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 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 因而, 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 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 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

岭南建筑的另一个优点是有防患意识和防灾意识, 房子有左门、右门, 有什么事情发生, 有多门出入。房内部有屏风、天井, 天井可以采纳阳光、杀菌、净化空气, 可以吸纳好气流, 避开恶风, 冬暖夏凉, 坐北向南的房子, 北边不开窗, 北边的寒风不会吹进来。趟拢门, 关而不闭, 不会封死, 有效地同外界交流。还有天窗的过白处理, 风水建筑, 里面有一个过白, 即在屋子里可以看到天, 而现在许多建筑里面是看不到天的, 前面高后面低, 好的风水进不来, 是不健康的住宅。

岭南建筑注重骑楼、天井、屏风的设计运用。因南方高温多雨, 骑楼可以遮阳、避雨, 有利于吸收阳光, 可以净化空气, 吸纳好的气体, 使住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还具有防震、防灾的意识。天井的作用, 一是通气, 取得一线阳光, 最关键是如果有火, 人在天井处可以逃避、逃生, 前面要有水, 水可以救火。而通过屏风则可以掩盖室内室外的区别。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 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 建筑轻巧通透, 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 气候炎热多雨, 常受台风吹袭。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洪江古商城是我国具有重要文化地位的历史性载体, 体现了东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文化积淀, 是有形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结合的典型标本。设计以体验游为特色的商道文化旅游, 营造浓厚的旅游氛围。

(2) 整合旅游资源, 打造区位旅游中心和精品路线

在本区内, 整合雄溪五泉、农家竹寨、沅江伐排、水库湖区等观光景点, 盘活现有周边资源。本市内, 配合怀化市总体旅游规划, 打造成为本市南翼旅游区上的核心。与中方荆坪古村——洪江市黔城古镇——会同高椅古村, 形成古城古镇古村古貌古色仿古路线。在湖南省内, 树立大湘西, 大旅游观念, 积极接轨湖南省旅游开发中心西移的蓝图, 打造成湖南省精品旅游线之一“长沙——常德 (桃花源) ——吉首 (德夯) ——凤凰 (苗疆长城) ——怀化 (洪江古商城) ——通道 (百里侗文化长廊) ”民族风情之旅中的旅游驿站。同时名副其实的成为湖南省拓展9条跨省通道之一“三峡——宜昌——石门——张家界——湘西猛洞河——凤凰苗疆长城——洪江——通道——桂林”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 加快古商城与丽江、平遥、凤凰结为姊妹古城的旅游联盟以及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形成大的旅游环境, 各旅游地客源互动, 延长游客旅游时间, 促进各旅游

2.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 一般坐北朝南, 倚山面水, 讲究风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 面阔三间, 中为厅堂, 两侧为室, 厅堂前方称天井, 采光通风, 院落相套, 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 高墙封闭, 马头翘角, 墙线错落有致, 黑瓦白墙, 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 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青砖门罩, 石雕漏窗, 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 使建筑精美如诗, 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 一般规模均较宏大, 由山门, 享堂, 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 梁架雄伟, “三雕”绝妙, 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 有四柱五楼式, 四柱冲天式, 八柱式, 口字形式等多种, 造型雅致, 散缀于各乡镇, 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 融古雅, 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二、岭南建筑与徽派建筑的艺术形式

1.岭南建筑的形式

岭南建筑实用与艺术结合, 结构与审美结合。通过装饰手法使之不至于单调, 而且更加坚固。南方多雨, 对于屋面结合部的屋脊, 防漏的要求很高, 屋脊做得特别粗大, 粗大的屋脊, 成为展示装饰工艺的理想底地, 尤以正脊更为突出, 饰以陶、灰塑甚至嵌瓷, 不怕日晒雨淋, 历久而鲜艳如新。修筑得特别高大的风火墙, 形如镬耳, 不仅起了防火的作用, 而且能够遮阳而使屋面减少日晒, 还大大丰富了建筑的侧立面。对于直接起承重作用的大面积的墙体, 在墙上嵌以砖雕, 墙头饰以彩画, 既避免了单调的直觉, 而透雕的砖雕通风透气, 有利于建筑的散热、排气。大中型的公共建筑物, 采用穿斗与拍梁式结合结构, 多数采用砌上明造以求建筑物空间的高大通敞, 同时, 在梁架、照壁额坊、柱头斗拱等部位精雕细刻, 使这些迎面可见、抬头可见的部位给人以美的观感, 增加了此类建筑富丽高贵的格调。

装饰题材上不仅广泛采用传统题材, 更突出了岭南地方特色。岭南建筑装饰所采用的题材, 几乎囊括了传统的民间装饰题材, 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渔耕樵读的日常图景、戏曲小说场面、吉祥如意图案、虫鱼麟甲、走兽飞禽、奇花异草、龙凤随队山水胜境、亭台楼阁, 甚至名人诗句、名家书法。岭南工匠更善于表现有地方特色的题材, 通常较多表现的有岭南佳果:洋桃、

区的资源整合。

(3) 加强宣传, 提高知名度。

有效的旅游营销不但能扩大整个古城旅游的知名度, 开拓客源市场, 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而且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 促进旅游开发。在组织了全省四十余家媒体记者采风会, 制作了专门网站, 并在《科学探险》、《旅行》、《中国自驾游》、《星库》等杂志上做了大量宣传, 在区域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的基础上, 继续结合其他广告媒体及营销渠道例如充分利用湖南卫视在全国传媒界的强势地位, 加大对古商称的宣传和推广等。

摘要:洪江古商城被称为一幅展示明、清、民国社会景观的“清明上河图”, 堪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千年古商城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本文就《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当中的一些观点, 结合洪江古商城这个案例, 对于古商城街区风貌复兴的保护与创造以及旅游开发提出一些探讨和探索。

关键词:洪江古商城,历史街区,保护,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郭湘闽.《以旅游为动力的历史街区复兴》.《新建筑》.2006.3

[2]刘嘉弘.《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湖》.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1

[3]张群.《凤凰古城的保护开发思路》.安徽农业科学, 2008.12

[4]蒋学志.《洪江古商城建筑形态与特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2004.9.

杭州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篇3

〔关键词〕 历史街区历史建筑 城市文化 城市规划 保护与发展

一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与杭州城市文化

1、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与杭州城市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聚居地。在这一改造和创造的过程中,正如著名的“文化景观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任何文化景观的塑造过程,既离不开自然因素也必然体现人的思想和行为,反应出人类自身知识以及思想的演进。可见,“城市”与“文化”之间具有如影随形的亲密关联,既可以说城市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而人类文化则是城市得以发展的内在力量和品质,二者共同滋养和培育了“城市文化”。可以说,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就是在历史过程成长起来并保留至今的杭州城市文化遗产,他既是城市过去文化的结晶,也是城市当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是杭城历史的见证,是杭州城市特色的独特体现

城市如人,有其诞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记录了杭州城市发展的历史片段,是杭州城市历史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体现了杭城特定时段、地段的建设风貌,也保留下了不同时段、地段的杭城人们的生活足迹。这些历史风貌和足迹可以说是很普通的,但正是这具有普通风貌和足迹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却以其独特性、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杭州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甚至成为杭州的重要形象。因而,保留至今的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就成为我们认识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文本”。

3、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是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文化被誉为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未来城市竞争将是以文化为主导的竞争。作为杭城文化独特见证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则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他在杭州城市形象的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杭州城市发展中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不是杭城发展的包袱,而是杭城发展的财富、资本和动力。

二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的基本状况及其面临的问题

1、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的基本状况

继2004年杭州市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以来,杭州市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5年杭州市出台的《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及《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实施细则》,标志着杭州市以历史风貌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制度的形成。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定》、《关于加强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和危旧房改善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等配套管理规定。目前,基本形成了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认定、保护规划、保护修缮、保护利用、资金筹措、工作机制、搬迁安置等七个方面较为系统的政策法规体系。截止目前,杭州市共确定了26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11处历史街区、15处历史地段),总占地面积约416万平方米,共分五批公布了284处历史建筑,总建筑面积约40余万平方米,且数量和类型都有较大的拓展,标志着杭州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力度的加强。由此可见,杭州市的歷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正处在上升阶段,“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已成为耳熟能详的词语,其保护和利用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2、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面临诸多问题

杭州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难点和问题。

杭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直接破坏总体来说来自两大方面。一为自然损害,包括暴风雨、火灾、白蚁等,这些自然因素是无所不在的,甚至是一种“日常状态”,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防范,而不可能完全地杜绝。其实自然破坏之外,最令人担忧的是人为破坏,包括非法盗窃、基础建设以及管理、决策、立法、规划等保护工作不到位。虽然有时候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不得不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有所让步,但是一些过于无知无畏的表现,则是非常令人痛心和遗憾的。

同时,当前杭城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正经受着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特色危机”以及“城市记忆的消失”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杭州也不例外,像早期规划建设的清河坊历史街区,现在也是颇具争议,传统的老街区已被彻底地清理,“假古董”和外来商业文化充斥着整个街巷。

三几点建议

1、杭州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应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切实落实

现代城市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开拓创新,谋求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又不可能完全抹去和抛开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历史遗产,创造一个所谓的全新的城市。如同个人的发展道路,也不可能断然与其成长历史分开一样。克拉孔就曾说过,“一个社会要想从它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革求创新,其结果必然招致悲剧,一个城市的发展其实也是如此。面对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之势,杭州的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文化建设,而杭州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则是杭州城市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是地方性的,就越是世界性的”,当前杭州正努力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这就需要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中注重学术层面的深入评析和讨论,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可行性,做好对保护规划的落实、监督、管理等,不随意调整和改变保护规划,让保护规划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多做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精品工程。

2、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视野要开阔

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且包含着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多层面的意义和特征,因此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绝不是单纯的建设行为和技术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的文化继承和创新工程。以杭州历史街区为例,既要加强街区内物质文化的保护,也要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既要加强地上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保护好地下遗产;既要重视可视性强的“上等”建筑,也要重视那些“貌不惊人”但代表广大民众生活的普通建筑。而在保护办法和管理层面,则要加强保护领域各个环节的保护力度和协调合作,并扩大保护和利用领域。既要加强政策、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也要加强保护科研和技术的提高;既要加强政府层面的保护力度,也要引导广大公众的参与。凡此等等,都需要增加我们工作的广度、深度以及成效。

3、加强杭州城市文化建设及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研究

杭城文化建设以及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只凭一腔热情还是不够的,“好心办坏事”所引发的建设性或保护性破坏屡有耳闻。尤其是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一些短视、庸俗和过度的开发行为,不但不能揭示街区和建筑所具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且往往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务必坚持保护的基本原则,并加大人力、资金的投入,探讨符合保护的原则及方法,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国内外文化建设以及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已有的而且比较成熟的先进理念和保护原则;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杭州本土建设和保护途径,构建具有杭城特色的文化建设和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体系。

四结语

杭州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利用好杭城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并传递给子孙后代,是我们杭城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正如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孟浩然所感怀的那样,“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不断演进的历史告诉我们,“现在”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我们”也只是历史过程中的匆匆过客,而文化的前延后续、生生不息才是最为重要的。做好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创新杭州城市文化,是我们肩头所负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吴良庸.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79-395

〔2〕吴良庸.城市设计与建筑创作.北京规划建设.1995(2):2-4

〔3〕吴良庸.北京市的旧城改造及有关问题.建筑学报.1982(2):8-18

〔4〕吴良庸.系统的分析,统筹的战略—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城市规划.2005(2):15-17

〔5〕 余英时.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文化传统与文化建设.三联书店.2004:249

〔6〕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篇4

四月一日,早餐小吃(油茶泡饼和热甑糕)后,我们就乘车去大雁塔了。那里已经是非常熟悉的地方。自大雁塔西走一站路,即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因我妻未进过该博物馆,所以陪她专程而往。

博物馆前已排起长队,原来门票35元,现在免了,老百姓都争去参观,真是大好事。但每天参观人数受限,所以要早来排队领票。本地人一队,外地、外国人一队,凭身份证领取。

这无疑是座一流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表现了盛唐时期的风格,宏伟、庄严,气势非凡。博物馆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众多展厅,集中珍藏了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三十七万余件,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数量多、品位高、种类全,多数为国宝重器,价值连城。

参观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篇5

今天,我去了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它在阿城区延川大街南两公里处,是中国唯一一座展示金代历史、金源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跟随导游的步伐,我们来到金上京历史博物馆的主展馆(9个展厅)。首先是序言厅,介绍的是金代全盛时期的疆域以及金代初期在阿城执政的前四位皇帝(完颜阿骨打、完颜吴乞买、完颜哈刺、完颜迪古乃)的历史,四组铜浮雕生动再现了世居于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在建国前后的生产生活以及宗教信仰和习俗。第一展厅——女真的崛起,主要介绍女真族如何发展壮大,建国伐辽灭北宋打南宋,逐鹿中原,问鼎华夏的壮举。第二展厅——金上京的辉煌,主要介绍金初的政治、经济、文化,我知道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礼、兵、户、刑、工部);展品有金人贵族的防身器、存钱罐等。第三展厅——金源文化与金源人物,主要介绍女真人融合汉、契丹、渤海等文化而创造的女真独具特色的文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铜坐龙,它龙头狗身虎爪猪尾,没有鳞片(后来“汉化”到一定程度后龙才有鳞片),铸工细腻、造型生动,已被列为哈尔滨千年庆典的吉祥物;还认识了金人的图腾——海东青,其中以“白玉”品种最为珍贵。第四展厅——女真后裔,主要介绍今天女真人的后裔,特别是完颜姓氏今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尤其突出介绍的是完颜宗翰后代的迁徙、沿袭和今天的成就。第五展厅——金上京与金中都,主要介绍金上京和金中都的必然联系,以及金上京和金中都的传承关系。第六展厅——金源绪余,主要介绍金代以后上京的历史沿袭以及金代以后元明清等朝代的馆藏文物。第七展厅——金源遗风,主要介绍女真人及女真后世满族的一些风俗。第八展厅——金源宝鉴——集中并分类介绍了金代铜镜。

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使我了解到女真族人的历史生活与文明创造,近距离接触了金代历史文化。我不禁感慨这一祖国的历史文化宝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啊!

杭州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篇6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新疆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领土。从古至今,有助多民族生活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凡是在新疆劳动、生息、繁衍的民族,包括当代的和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他们不仅为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还创造了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共同个体。在多民族的共同体中,每个民族多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共同开发建设新疆过程中求同存异,不断走向包容、和谐。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面对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又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

历史教学要亲近乡土历史 篇7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 降低难度, 增加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 把内容编排为正文部分和其他部分。正文部分讲述重大史实和史论, 为基本要求;其他部分主要是佐证史料和教学建议, 不作统一要求。这就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读史使人明智”留出了很大的空间,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第一次教学活动以学生根据教材观点搜集史料、交流讨论为主, 目的是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掌握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兴衰的原因。荣氏家族企业在中国百年经济史和当代经济中都独领风骚。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 曾经这样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 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 就只有他们一家。”荣家三代都是中国的首富, 荣宗敬、荣德生是第一代, 拥有26家企业, 资产超过亿万;荣毅仁是第二代, 当过上海市副市长、国家副主席, 组建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非常成功;荣智健是第三代, 已把香港中信公司经营成多元化的企业集团, 2004年荣登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首位。荣氏企业的近代产业主要在上海, 其首领是无锡人, 无锡有他们的家业、产业和传说、故事, 学生对无锡籍的名人素来有亲切感, 所以, 笔者要求学生搜集无锡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的史料, 在交流时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兴趣盎然, 上网查, 上图书馆找, 交流时互相补充, 从而比较准确地勾勒了无锡近代纺织工业和荣氏企业发展的主要过程。

19世纪末, 无锡开始出现近代纺织工业。1907年, 无锡荣氏家族开始投资纺织业生产, 荣宗敬、荣德生、荣瑞馨等七人集资开设了振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 大战结束后又忙于自身的恢复,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无锡棉纺织业在此期间有了较大地发展。无锡棉纺业共有6家工厂, 纱锭143886枚, 占全国华商总纱锭的9.55%, 布机804台, 占全国总数的11.88%。其中, 1919年集资200万元筹建的申新第三纺织厂至抗战前, 已拥有纱锭7万枚、线锭4192枚、布机1478台, 资金增长到500万元。无锡的纺织业可谓盛极一时, 在全国纺织业界地位举足轻重。

有的学生还介绍了荣氏家族在无锡做的三件大好事。一是创建江南大学。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美誉的江南大学现在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最早是荣德生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在解放前出资兴办的, 当时师资力量雄厚, 为江南名校。二是建造梅园。梅园是荣德生所建的私家园林。1955年, 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遵父遗愿, 将梅园献给国家。现在, 梅园面积近千亩, 集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名花异卉于一体, 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三是建设宝界桥。1934年, 荣德生六十寿辰, 以寿资办慈善事业, 造宝界桥。桥长375米, 60孔。1993年, 荣德生之孙即荣毅仁之子荣智健又捐资造新的宝界桥。新桥21跨, 长390.7米, 宽18.5米, 新老两桥, 称“宝界双虹”。宝界桥沟通无锡太湖风景区的陆上交通, 又是蠡湖一景。

在谈自己的感受时, 学生们很自然地接受了教材的观点, 国家独立自主是民族工业发展壮大的前提, 民族企业家是爱国的, 值得人民尊重。

第二次教学活动是学生小组合作采访无锡庆丰集团“从民族工业到现代上市企业”的变迁, 让学生在掌握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兴衰的原因的基础上认识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 庆丰集团就在学校附近, 我校不少学生的祖辈、父辈曾经或者正在庆丰集团服务, 因此, 组织学生采访庆丰集团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学生的采访得到了庆丰集团和学生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 他们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有份小报用图文搭配的形式介绍了庆丰集团, 文字部分为:“庆丰集团, 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庆丰纱厂, 历经一次次的变革, 90年代初率先尝试中外合资方式, 90年代末通过股权转让成为有限责任公司, 21世纪整体改制设立股份公司, 正式进入资本市场。庆丰股份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5亿资产, 集科研、原料生产、外贸进出口、纺、织、染、后整理于一体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联合企业。目前公司已成为我国高档弹力纱、弹力布和高支阔幅装饰布面料出口量最大的企业之一, 并被美国杜邦公司评定为最佳合作伙伴成员, 成为其在中国棉纺织行业设立杜邦莱卡实验室的首家企业, 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他的成果展示也是如此, 过去的事和现在的事了解得都不少, 成果展示却偏重现在, 可以看出, 学生更注重对庆丰集团现状的了解。这与笔者的初衷相反, 不过, 和学生沟通之后, 倒也觉得学生不是没有道理。学生说, 过去的事没有现在的事有劲。了解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在, 认识现在是为了建设将来, 这本来就是历史教育的目标之一。

这两次教学活动由于学生积极参与, 而且是联系当代生活, 和挖掘本土资源, 消除了初中学生与历史的隔阂感、陌生感, 学生既增加了历史知识的积累, 又初步学习了搜集史料和分析史料的技能。

历史博物馆 篇8

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自然界的严寒酷暑而建起了房屋,并将其发展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

建筑虽为人造物,但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始终是古今中外建筑师们的理想。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而言,便是对“天人合一”的追求,而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主旨。建筑与养生,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却有着共通的内在精神,都浸淫于古人和合之道的哲学中。

传统建筑的抗震设计

近期的云南鲁甸地震中,拥有234年历史的拖姑清真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众多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纷纷倒塌之时,这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木构建筑却完好无损。鲁甸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地震,最近几十年,5级以上的地震就有20余次,而这座清真寺始终屹立不倒。

今年四川芦山的地震中,始建于北宋的平襄楼、始建于元代的青龙寺,以及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张家大院主体结构均未受破坏,还成为受灾群众的安置场所,可谓坚强的生命守护者。

事实上,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优异的抗震性能早已在历次地震中得到验证。始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木塔、始建于唐代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传统建筑何以在地震中屹立不倒?有人将其概括为“以柔克刚”的建筑思维,将其比作“建筑版的太极拳”,这种比喻还是很贴切的。其建筑是以具有一定弹性的木材为建筑材料,以抬梁式的构造和斗拱、榫卯结构为特征,使得传统建筑在面对地震时,就如同一座惊涛骇浪中行驶的船,虽有颠簸却不会倾覆。

据学者研究,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下大上小的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稳重优雅的大屋顶也提高了整体构架的稳定性。而斗拱就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将地震力传递给抗震能力更强的柱子,提高了房屋的安全性。榫卯这一特殊的柔性结构,不仅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并能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变形,通过变形吸收部分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传统建筑的选址与环境营造

古人对建筑的选址十分重视,所谓“风水”其实强调的也正是建筑所处自然环境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不能说全属迷信。中国人自古就有“择居”、“相地”的说法,《释名》将“宅”解释为选择之“择”,“言择吉处而营之也”,所谓吉处,最基本的便是使居住其中之人健康、舒适。

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中居住有利于养生呢?孙思邈于《千金翼方》中指出,“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地势好,亦居者安。”住在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地方,恐怕是古人与今人共通的理想吧!山中的茂密的树木可以在冬季阻挡风沙侵袭,夏季遮蔽阳光的辐射,使居室冬暖夏凉。

明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人之不能无屋,尤体之不能无衣。衣贵夏凉冬懊,房舍亦然。”将居所比作衣服,也是强调了居室对养生的作用。临水而居,可使空气湿润,减少污染,若有洁净甘甜的山泉可供饮用,对身体健康就更有裨益。

居住于山水之间固然是一种理想,但很多人还是不得不居住在城市中,于是人们在住宅的周围修建起园林、假山、喷泉,在繁华的城市中构建起心中的桃花源。北京的紫禁城北临景山,被护城河所环绕,城中也修建了御花园、乾隆花园等大大小小的园林景致,园中假山嶙峋,流水潺潺,众多花草点缀其间,座落于园中的亭台楼阁,可供皇帝及其后妃在其中休憩嬉戏,即便是读书学习或处理政务,也多了几分轻松闲适的心情。

江南地区的古典园林是“天人合一”建筑哲学的最佳诠释,中国人的居住理想在咫尺空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白居易在《草堂记》中对这种文人园林的范式进行了概括:“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是对自然的提炼和再造。营建于住宅周围的园林,完美地体现了中医所提倡的动静结合的养生思想。古典园林多追求幽静的氛围,旨在营造一个“以静养神“的栖居之所。而居者在园林中散步游赏,则是一种休闲的运动。

关于园林对养生的作用,《吕氏春秋》就已指出:“昔先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既可静观赏景,又可游览劳形,达到劳逸结合,动静相宜的养生境界。文徵明题拙政园若墅堂的“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点明了古典园林设计的最高境界,即在都市内创造出天人合一之境。明代园林专著《园冶》总结的造园宗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亦是此意。

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的古典园林对于养生的意义,除了身体与感官上的舒适,更多是心理与精神上的愉悦。将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处世哲学以田园山水的形式表现出来,置身其中的文人士大夫所体会到的惬意和满足,恐怕是今天的游览者们难以切身感受的,其对于颐养身心的意义,自不必说。

传统建筑的朝向与结构布局

自古以来,传统居室建筑的朝向就讲究坐北朝南,这是与我国的地理位置有关的。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大多属于季风气候,冬季的西北风凛冽刺骨,夏季的东南风凉爽怡人,故房屋坐北朝南有利于室温的调节,使居室冬暖夏凉。房门、窗户朝南还有利于居室采光,夏季正午时灼热的阳光不致于直射室内,可避免室温过高和紫外线的辐射,而冬季温暖的的阳光斜射入室内,可保证较长的光照时间。民间有所谓“有钱不盖东西房,冬不暖来夏不凉”的俗语,正是这一建筑养生哲学的通俗说法。

建筑的结构和布局亦有养生方面的考虑。建筑的高度、居室的面积都以适中为宜,并非越高、越大越好,古人早已明白这个道理。《尸子》云:“高台不处……大室多阴,故皆不居。”《天隐子养生书·安处》云:“屋无高,高则阳盛而阴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魂阳而魄阴,苟伤明暗,则疾病生焉。”总结的都是房屋高低和面积对人健康的影响。

居室太高,上下不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事故。房屋面积过大,则光照不足,不利于居住者的健康。居室面积过大除了影响采光外,对人的心理状态也有间接的影响。《新序》记载,春秋时期的鲁哀公营建了面积广阔的居室,公仪子进谏曰:“室大,众与人处则哗,少与人处则悲,愿公适之。”公仪子劝说鲁哀公的真正目的固然是要其珍惜民力物力,不要过于奢靡,但他所说的居室过大,人多则有喧闹之感,人少则有孤寂之感,点明了居室面积对居住者精神方面的影响,却也很有道理。

北京紫禁城中,高大宽敞、陈设华丽的乾清宫、坤宁宫名义上是皇帝和皇后的寝宫,但其实清代的很多皇帝平日并不居住于此,皇帝大多居住在养心殿,皇后则居住在东宫。

养心殿曾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建筑较为低矮,亦不宽敞,室内装潢陈设也难称奢华,皇帝之所以选择此处作为日常居住、读书、处理政务的场所,恐怕是因为这样的房屋反而更加舒适,富有亲切感和生活气息,利于颐养身心,“养心殿”可谓名副其实。房屋过高、过大,之所以不利于身心健康,归根结底,是由于违背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正如汉代儒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的:“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人弗为,适中而已矣。”

居室的干湿与通风对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居住于西宫,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隆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因为西宫较为潮湿,建议太宗另外营建一座太阁居住。谓“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虽说是礼制,但也有台榭通风良好,可以避夏月暑湿之气的考虑,但唐太宗以花费过多为由拒绝了大臣的建议。

到了唐高宗时,西宫潮湿影响健康的问题终于引起了皇帝的注意,《西京记》记载,“初高宗患风痹,以宫内湫湿,屋宇拥蔽,乃于此置宫。”所兴建的宫殿即蓬莱宫,建于大明宫以南。

不仅王公贵族的府邸在结构和布局设计中考虑到养生,平民百姓的住宅也有其健康方面的考虑。如北京的四合院,方正规整的成组建筑形成舒适的小气候环境,院中种植树木花草,夏季可遮挡阳光,冬季能够获得充沛的日照,围墙和院落合围的空间可挡风聚暖。

西南少数民族的干阑式建筑多采用竹木构架,底层架空,有利于通风和防潮;陕北地区的窑洞冬暖夏凉;内蒙古草原上的毡房保温防风,虽然稍显简陋,但均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可见“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并不仅仅运用于宫室,也适用于民宅,它并非虚空的哲学理论,而是源于朴素的生活经验。

传统建筑的居室装潢设计

居室的装潢设计,包括色彩、装饰、陈设等方面,这些因素虽然对建筑的实用功能并无多大影响,但对居住者生理和心理上的调节作用却不容小觑。古人在居室的装潢设计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和艺术风格,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建筑居室的色彩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使建筑及其所处的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一幅美好的画卷。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冬季万物凋零,因此北方的建筑色彩较为浓烈鲜艳,多用暖色,红柱黄瓦,为周围自然环境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绿树成荫,繁花竞放,建筑就更多采用粉墙青瓦,素净柔和的冷色调给人凉爽淡雅之感,与色彩丰富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

不仅是建筑外部的颜色,居室内部的色彩也有讲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居室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的颜色,因为古人认为,“凡视五色,皆损目,惟黑色于目无损”,因此室内的屏风、帷幕等多用黑色,“皆用皂罗屏风,所以养目也”。皂罗是一种黑色的丝织品,于黑色的底色上点缀以亮色的纹饰图案,别有一种雅致的文人气息,其功能也不仅止于养目,更可怡情畅怀。

古代宫殿的墙壁常以特殊材料进行粉饰,《世说新语》记载,西晋石崇“以椒为泥”粉刷墙壁,《汉书·车千秋传》载有“未央椒房”,颜师古注曰“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花椒药性辛温,有散寒、温中、杀虫、祛湿之功,用其刷墙,除了俗云花椒多子的寓意外,也有祛邪防病的保健功效。

《女红志余》记载了魏文帝曹丕的一段轶闻:其宠幸的宫人田尚衣能歌善舞但多疾,“文帝以朱砂涂四壁,以辟邪,谓之红壁。”朱砂固然是一种有清心安神作用的中药,但以之涂刷墙壁以辟邪防病,恐怕更多是一种心理暗示,而非切实的药效吧!

居室内的陈设反映主人的个性趣味,并没有一定之规。若能多运用一些富有情趣的小物装点居室,可使精神愉悦,久之亦有利于身体健康。很多文人喜爱在居室内悬挂字画,不单可使居室优雅美观,在工作之余凝神欣赏品读,游目骋怀,更可陶冶情操,放松身心。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家中挂有一副楹联“得书长悦其人多寿,拥笔善娱此士延年。”走进居室,看到这样一副妙联,怎能不会心一笑呢?

上一篇:同课异构,魅力课堂下一篇:婚姻家庭法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