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常考知识点

2025-0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 篇1

1.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而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教育学著作。外铄论

1.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性恶论);美国的华生(行为心理学家);英国的洛克(白板说)。

2.强调外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一般都强调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心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地学习。内发论

1.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性善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的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的格赛尔(成熟机制)

3.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各教育家、心理学家代表作及其思想

1.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率)2.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

4.柏拉图:《理想国》一书涵着欧洲心理学史上最早的分类雏形:知、情、意三分法。

5.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主张“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6.苏格拉底:助产术

7.维多里诺:儿童的身心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气氛中会得到和谐的发展,创办快乐之家。

8.舒尔茨:人力资本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9.布鲁纳:“任何科目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提出“掌握学习教育法”;

10.杜威: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11.洛克:代表作《教育漫画》;“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造成的。”主张外铄论。

12.泰勒:课程评价中目标评价的提出者,别成为“教育评价之父”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最早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13.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4.加里宁:“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15.皮亚杰:道德认知模式

16.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教师、学生、班级、课堂

1.评价教师行为价值和整个教育价值的基本标准是:热爱学生,严谨治学。2.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3.属于教师团结协作基本原则的是:同行相尊,取长补短,主动交往。4.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了解学生。

4.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继续教育。5.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6.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备课。

7.衡量一个班级是否是班集体,关键是要看:是否有良好的班风。8.研究教育学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的规律。

9.组织教学:为了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通常在上课开始时,教师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

10.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统一体。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的四种基本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11.直观教具分为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12.教学史上出现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1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班级。

14.班级管理分为: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平行管理(集体和个人相互影响)和目标管理(小组目标,个人目标与班级总体目标相一致)。1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有三种: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教育评价的类型

1.从评价的功能来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从评价的严格程度: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3.从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上考虑: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课程

1.课程从广义上来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目标及 其进程的总和。

2.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3.课程改革:2001年的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织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操作性。

5.从课程任务角度划分,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6.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7.课程设计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它的三个层次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我国的课程计划应当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操作性和灵活性。2.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内容型策略:学习内容为中心的策略。

形式型策略: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或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媒体为中以的策略。

综合型策略: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3.实质教育论:重视课程和教材,代表人物为:赫尔巴特,洛克

形式教育论:重视实践,代表人物:杜威

德育

1.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教育:有关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

道德教育:道德知识教育,审美情操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信念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

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2.德育原则包括疏导原则、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德模式包括认知模式、体谅模式、价值体谅模式和社会模仿模式。

体谅模式 :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求。这一理论反映的德育模式是体谅模式。4.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教育方针

1.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政策和总方向。2.“十三大” 第一次在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3.《国际标准职业分类》首次将教师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指郭家玮教育确定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成的目标。

2.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3.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4.教育目标:教师所预期的学生的变化的“指标体系”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综合性、可操作性及灵活性。个人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关键期或最佳期 4.个体差异性: 5.互补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 篇2

一、考查燃烧相关知识

常考知识点:1.乙醇燃烧时的现象及耗氧量的计算.2.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有关技巧运算.3.作为燃料电池时电极正负的确定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例1 一定量的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 得到CO2、CO和 H2O的总质量为27.6 g, 其中H2O的质量为10.8 g, 则CO的质量是 ( )

(A) 1.4 g (B) 2.2 g

(C) 4.4 g (D) 在2.2 g和4.4 g之间

解析:本题是乙醇燃烧反应中有关技巧运算, 本题可采用元素守恒、质量守恒进行运算, 由undefinedmol, 依H守恒推知n (C2H5OH) =0.2 mol;依C守恒知:

n (CO2) +n (CO) =0.4 mol (1)

依质量守恒知:

44n (CO2) +28n (CO) =27.6-10.8 (2)

联立 (1) (2) 知:n (CO) =0.05mol, n (CO2) =0.35 mol, 所以m (CO) =1.4 g, 本题应选 (A) .

二、考查有关氢键知识

常考知识点:1.可用来解释乙醇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相比为什么熔沸点高, 主要是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2.解释乙醇、甲醇、丙醇等为什么在水中溶解度大, 主要原因是乙醇、甲醇、丙醇等与水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

三、考查与金属的反应

常考知识点:1.乙醇与金属Na、K、Ca、Mg等反应机理 (即断键位置) :

①在此类反应中, 乙醇主要断①键 (即O—H键) .2.乙醇与金属Na反应及Na与H2O反应两者现象的比较, 后者反应非常迅速, 前者反应相对缓慢, 这也说明乙醇羟基上的氢很难电离, 乙醇属于非电解质.3.用来解释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不能用金属Na检验而用无水硫酸铜检验的原因.4.由关系式:2CH3CH2OH~2Na~H2 , 可延伸推广多元醇与钠的反应, 设多元醇通式为:CnH2n+2Om, 则多元醇与钠、氢气的关系式为:

2CnH2n+2Om ~2mNa~mH2.

例2 A、B、C三种醇同足量的金属钠完全反应, 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消耗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6∶2, 则A、B、C三种醇分子里羟基数之比是 ( )

(A) 3∶2∶1 (B) 2∶6∶3

(C) 3∶1∶2 (D) 2∶1∶3

解析:因三种醇同足量的金属钠反应, 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 推知三种醇各自提供的羟基数目相同, 设各自提供的羟基数目为x, 又因为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6∶2, 所以三种醇分子里羟基数之比为undefined, 所以应选 (D) .

四、考查两种脱水情况

常考知识点:1.分子内脱水原理:同时断②④键, 以此来制取不饱和烃, 如:undefinedCH2↑+ H2O , 同时也引出了消去反应概念, 这种消去反应也是有机合成中引进官能团的常用方法之一, 同时常考查醇的消去反应规律, 醇的消去反应规律为: (1) 醇

CnH2n+1OH中, n≥2. (2) 连羟基的相邻碳原子上必须有氢, 如2, 2-二甲基-1-丙醇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3) 醇的消去反应中的难易程度情况大致为:连羟基的相邻碳原子上含氢量少的碳原子上的氢较易消去, 其产物为主产物;相反, 连羟基的相邻碳原子上含氢量多的碳原子上的氢, 较难消去, 其产物为副产物, 例如:CH3CH (OH) CH2CH3, 分子内脱水产物可能为:CH2CH—CH2CH3 (次) , CH3—CHCH—CH3 (主) .

2.分子间脱水原理:一个乙醇分子断①键, 同时另一个乙醇分子断②键, 分子间脱去一分子水, 由醇形成醚, 如undefined, 正由于有这样的反应, 所以以此常用来解释实验室制取乙烯时为什么温度应迅速上升到170 ℃的原因.

例3 已知分子式为C5H12O的醇A共有8种属于醇类的同分异构体, 其中能够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的醇有 ( )

(A) 5种 (B) 6种

(C) 7种 (D) 8种

解析:若要发生消去反应, 连羟基的相邻碳原子上必须有氢, 8种属于醇类的同分异构体中, 其中 (CH3) 3CCH2OH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这样只剩7种, 所以应选 (C) .

例4 用浓H2SO4跟分子式分别为C2H6O和C3H8O的醇混合液加热反应, 可得到醚的种类共有 ( )

(A) 1种 (B) 3种

(C) 5种 (D) 6种

解析:C2H6O的醇为CH3CH2OH只有一种结构, 而3个碳原子的C3H8O的醇结构可能有两种, 即CH3CH2CH2OH 和CH3CH (OH) CH3 , 同种分子间通过脱水可形成3种醚, 不同种分子间通过脱水也可形成3种醚, 所以, 本题可选 (D) .

五、考查多种氧化反应

常考知识点:1.乙醇的燃烧.2.催化氧化的原理:醇氧化实质为去氢氧化, 在催化剂 (Ag、Cu) 作用下, 同时断①②键, 便形成CO键, 形成醛或酮.3.催化氧化的条件及产物的确定.

重点剖析:1.醇的催化氧化的条件及产物的确定方法:

(1) 当连羟基的碳原子上有两个氢时 (即—OH在主碳链端点上连接) , 催化氧化生成醛.通式可表示为:

(2) 当连羟基的碳原子上有一个氢时 (即—OH未在主碳链端点上连接) , 即R—CH—R′OH的醇催化氧化生成酮, 其通式可表示为:

(3) 当连羟基的碳原子上没有氢时, 即:凡是含有R—C—OHR′R′结构的醇 (与—OH相连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 , 通常情况下, 难被氧化, 只有遇较强的氧化剂 (KMnO4或燃烧条件下) 才能发生氧化反应.常用氧化剂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铬酸 (H2CrO4可由 K2Cr2O7加H2SO4, 制取) .

2.醇被氧化成醛或酮时的比例关系:反应中被氧化的醇羟基和消耗的O2及生成CO双键、H2O物质的量之比为2∶1∶2∶2;若将氧化剂O2变为CuO, 上述量关系为1∶1∶1∶1.

例5 下列物质, 能发生催化氧化的是 ( )

解析:与—OH相连的碳原子 (即α位碳原子) 上必须有H原子. (A) 中α位碳原子上连有2个氢原子, 则被氧化成醛; (C) 中α位碳原子上连有1个氢原子, (C) 被氧化成酮. (B) 、 (D) 中α位碳原子上未连有H原子, 因此不能催化氧化.所以, 本题答案应为 (A) 、 (C) .

例6 分子式为C5H12O的醇中, 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结构简式为;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结构简式为.

解析:当与羟基 (—OH) 相连着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时, 该醇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所以该醇的结构简式为

当与羟基 (—OH) 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上没有氢原子时, 该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所以该醇的结构简式为

六、考查与氢卤酸的反应

常考知识点:乙醇与氢卤酸的反应机理:断②键, 醇分子中的羟基与氢卤酸分子中的卤基发生取代反应, 如

CH3CH2OH + HBr→CH3CH2Br + H2O

其通式可表示为:

HX+ROH→RX+H2O.

七、考查与酸的酯化反应

常考知识点:1.乙醇与乙酸酯化反应的实验操作顺序及生成乙酸乙酯通入饱和Na2CO3溶液中的操作及现象描述.2.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机理及机理的探究.即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的脱水方式是:“酸脱羟基醇脱氢”, 乙醇分子断①键, 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跟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 其余部分结合成酯.这种反应的机理可通过同位素原子示踪法进行测定.3.通过对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机理及机理的探究, 进一步延伸考查酯的水解反应机理, 原因是酯化和水解互为可逆反应.

例7 向下列的平衡体系中加入H218O, 经过一段时间后18O ( )

(A) 只存在于乙酸分子中

(B) 只存在于乙醇分子中

(C) 乙酸和乙酸乙酯分子中

(D) 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分子中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 篇3

1.水的电离:水是极弱的电解质,水的电离方程式为

H2O+H2OH3O++OH-

或H2OH++OH-

2.水的离子积常数: Kw=c(H+)·c(OH-)。

(1)室温下(25℃):Kw=1×10-14;100℃时,Kw=1×10-12。

(2)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w增大。

(3)适用范围:Kw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稀的电解质水溶液,即:酸性或碱性的稀溶液,不管哪种溶液均有:c(H+)水=c(OH-)水,c(H+)溶液·c(OH-)溶液=Kw。

(4)Kw揭示了在任何水溶液中均存在H+和OH-,只要温度不变,Kw不变。

例1(1)与纯水的电离相似,液氨中也存在着微弱的电离:

2NH3NH+4+NH-2

据此判断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液氨中含有NH3、NH+4、NH-2等微粒

B.一定温度下液氨中c(NH+4)·c(NH-2)是一个常数

C.液氨的电离达到平衡时c(NH3)=c(NH+4)=c(NH-2)

D.只要不加入其他物质,液氨中c(NH+4)=c(NH-2)

(2)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在液氨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放出气体。

②NaNH2溶于水的反应。

③类似于“H++OH-H2O ”的反应。

解析此题要求掌握水自偶的实质(水分子电离产生的H+与H2O结合形成H3O+)

以及水的电离平衡,并能迁移应用于对NH3电离的认识:NH3分子电离产生H+和NH-2,H+与NH3结合生成NH+4,液氨电离产生等量的NH-2与NH+4,一定温度下离子浓度乘积为一常数;NH+4类似于H+,NH-2类似于OH-,所以其答案为:(1)C(2)①2Na+2NH3H2↑+2NaNH2; ②NaNH2+H2ONaOH+NH3↑或NH-2+H2OOH-+NH3↑

;③NH-2+NH+42NH3↑或NH4Cl+NaNH22NH3↑+NaCl

例2某温度下纯水中c(H+)=2×10-7 mol/L,则此时溶液中的c(OH-)=。

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盐酸使c(H+)=5×10-6 mol/L,则此时溶液中的c(OH-)=

解析由水电离产生的H+与OH-量始终相等,知纯水中c(H+)水=c(OH-) 水。根据纯水中c(H+)与c(OH-)可求出此温度下水的Kw的值,由Kw的性质(只与温度有关,与离子浓度无关),若温度不变,稀盐酸中Kw仍为此值,利用此值可求出盐酸中的c(OH-)。所以其答案为:纯水中c(H+)水=c(OH-) 水=2×10-7 mol/L,Kw=

c(H+)·c(OH-)=2×10-7×2×10-7=4×10-14;稀盐酸中c(OH-)= Kw/c(H+)=(4×10-14)/(5×10-6)=8×10-9 mol/L

常考知识点二、水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及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外界条件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温度: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右移,电离程度增大,c(H+)和c(OH-)同时增大,Kw增大,但由于c(H+)和

c(OH-)始终保持相等,故仍呈中性。

2.酸、碱:向纯水中加入酸或碱,由于酸(碱)电离产生的H+(OH-),使溶液中的c(H+)或

c(OH-)增大,使水的电离平衡左移,水的电离程度减小。

3.含有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盐:在纯水中加入含有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盐,由

于它们能跟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难电离物,使水的电离平衡右移,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4.强酸的酸式盐:向纯水中加入强酸的酸式盐,如加入NaHSO4,由于电离产生H+,增大c(H+),使水的电离平衡左移,抑制了水的电离。

5.加入活泼金属:向纯水中加入活泼金属,如金属钠,由于活泼金属能与水电离的H+直接作用,产生氢气,促进水的电离。

外界条件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见表1。

其他:如加入Na正不变增大增大减小

例3能促进水的电离,并使溶液中c(H+)>c(OH-)的操作是 ( )。

(1)将水加热煮沸;(2)向水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3)向水中通CO2;(4)向水中通NH3;(5)向水中加入明矾晶体;(6)向水中加入NaHCO3固体;(7)向水中加NaHSO4固体。

A.(1)(3)(6)(7) B.(1)(3)(6)

C.(5)(7) D.(5)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外界条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按上述归纳知,能促进水的电离的条件可能有加热,加可水解的盐,加能与水反应的物质等,但本题除促进水的电离外,还符加了条件c(H+)>c(OH-),尽管(1)(2)(5)(6)都能促进水的电离,但唯有(5)中c(H+)>c(OH-),所以本题正确选项应为D。

例425 ℃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①NaCl;②NaOH;③H2SO4;

④(NH4)2SO4,其中水的电离程度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A.④>③>②>①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解析分析四种物质可知②NaOH、③H2SO4抑制水的电离,①NaCl不影响水的电离平衡,④(NH4)2SO4促进水的电离(NH+4水解),在②③中H2SO4为二元强酸,产生的c(H+)大于NaOH产生的c(OH-),抑制程度更大,故顺序为④>①>②>③,所以本题可选C。endprint

常考知识点三、水电离的c(H+)或c(OH-)的计算

要正确计算水电离的c(H+)或c(OH-),必须弄清各种溶液中H+或OH-的来源,其具体要点可归纳如下:

1.常温下,中性溶液:c(H+)水=c(OH-)水=1×10-7 mol·L-1

2.溶质为酸的溶液 :c(H+)应该是酸电离产生的H+与水电离产生的H+之和,但由于水电离产生的H+远远小于酸电离产生的H+,一般把水电离产生的H+忽略,实际上酸溶液中OH-全部来自水的电离,即c(OH-)溶液=c(OH-)水=c(H+)水。

例如:计算pH=2的盐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

方法:先求出溶液中的c(OH-)水=

c(OH-)溶液=Kw/(1×10-2) mol·L-1=1×10-12 mol·L-1,即水电离出的c(H+)水=c(OH-)水=1×10-12 mol·L-1。

3.溶质为碱的溶液:c(OH-)应该是碱电离产生的c(OH-)与水电离产生的c(OH-)之和,但由于水电离产生的c(OH-)远远小于碱电离产生的c(OH-),一般把水电离产生的OH-忽略,实际上碱中H+全部来自于水的电离,即c(H+)溶液=c(H+)水=c(OH-)水。

例如:计算pH=12的NaOH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

方法: 因为溶液中:c(H+)水=c(H+)溶液=1×10-12 mol·L-1,即水电离出的c(OH-)水=c(H+)水=1×10-12 mol·L-1。

4.水解呈酸性或碱性的盐溶液:

例如:(1)pH=5的NH4Cl溶液中H+全部来自于水的电离,由水电离c(H+)水=1×10-5 mol·L-1,因为部分OH-与部分NH+4结合,溶液中c(OH-)溶液=Kw/(1×10-5) mol·L-1=1×10-9 mol·L-1。

(2)pH=12的Na2CO3溶液中OH-全部来自水的电离,由水电离出的c(OH-)水=Kw/(1×10-12) mol·L-1=10-2 mol·L-1。

结论:能水解的盐溶液中,显强性对应的离子浓度就是水中相应离子的浓度。即强酸弱碱盐中:c(H+)溶液=c(H+)水 ;强碱弱酸盐中:

c(OH-)溶液=c(OH-)水。

特别注意:

(1)注意区分溶液组成和性质的关系: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2)温度相同、pH相同的溶液对水的电离程度影响并不一定相同。

例如:pH=3的盐酸和NH4Cl溶液,前者抑制水的电离,后者反而促进水的电离;

又如:pH=10的NaOH溶液和CH3COONa溶液,前者抑制水的电离,后者反而促进水的电离。

(3)常温时,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7 mol/L的溶液,因水的电离受到抑制,可能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碱性溶液。

例5求算下列常温下溶液中由H2O电离的c(H+)和c(OH-)。

(1)pH=2的H2SO4溶液 c(H+)=

,c(OH-)=。

(2)pH=10的NaOH溶液 c(H+)=,

c(OH-)=。

(3)pH=2的NH4Cl溶液 c(H+)=。

(4)pH=10的Na2CO3溶液c(OH-)=

解析(1)pH=2的H2SO4溶液中,H+来源有两个:H2SO4的电离和H2O的电离,而OH-只来源于水,应先求算c(OH-),即为水电离的c(OH-)。

(2)pH=10的NaOH溶液中,OH-有两个来源:H2O的电离和NaOH的电离,H+只来源于水,应先求出c(H+),即为水电离的c(H+),c(H+)=1×10-10 mol·L-1,则水电离的c(H+)=c(OH-)=1×10-10 mol·L-1。

(3)(4)水解的盐溶液中的H+或OH-均由水电离产生,水解显酸性的盐应计算其c(H+),水解显碱性的盐应计算其c(OH-),pH=2的NH4Cl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水=1×10-2 mol·L-1;pH=10的Na2CO3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c(OH-)水=1×10-4 mol·L-1。

所以本题答案为:

(1)1×10-12 mol·L-11×10-12 mol·L-1

(2)1×10-10 mol·L-11×10-10 mol·L-1

(3)1×10-2 mol·L-1

(4)1×10-4 mol·L-1

例6下列四种溶液中,室温下由水电离生成的H+浓度之比( ①∶②∶③∶④ )是()。

①pH=0的盐酸;②0.1 mol·L-1的盐酸;③0.01 mol·L-1的NaOH溶液;④pH=11的NaOH溶液。

A.1∶10∶100∶1 000 B.0∶1∶12∶11

C.14∶13∶12∶11 D.14∶13∶2∶3

解析①中c(H+)=1 mol·L-1,由水电离出的c(H+)与溶液中c(OH-)相等,等于1.0×10-14 mol·L-1;

②中c(H+)=0.1 mol·L-1,由水电离出的c(H+)=1.0×10-13 mol·L-1;

③中c(OH-)=1.0×10-2 mol·L-1,由水电离出的c(H+)与溶液中c(H+)相等,等于1.0×10-12 mol·L-1;

④中c(OH-)=1.0×10-3 mol·L-1,同③所述由水电离出的c(H+)=1.0×10-11 mol·L-1。endprint

即(1.0×10-14)∶(1.0×10-13)∶(1.0×10-12)∶(1.0×10-11)=1∶10∶100∶1000,所以本题答案为:A。

常考知识点四、由水电离产生的OH-或H+的大小,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OH-或H+大小给出,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求pH或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共存。

例7某溶液中,25℃时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1mol·L-1,则该溶液的pH可能为( )。

A.11 B.3 C.8 D.7

解析在稀酸或稀碱溶液中,始终存在:c(H+)溶·c(OH-)溶=1×10-14(25℃),

c(H+)水=c(OH-)水而本题中25℃时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1mol·L-1,显然此溶液中水的电离受到抑制,该溶液可能为酸溶液,也可能为碱溶液,所以可分为两种情况讨论:(1)若为酸溶液,则溶液中的OH-全部是由水电离出,且c(OH-)溶液=c(OH-)水=c(H+)水=1×10-11mol·L-1,溶液中的总H+浓度为:c(H+)溶=Kw/c(OH-)溶=1×10-3mol·L-1,则溶液pH=3;(2)若为碱溶液,则溶液中的H+全部是由水电离产生,且c(H+)溶=c(H+)水=1×10-11mol·L-1, pH=-lgc(H+)=11,所以本题答案为:A、B。

例8室温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生成的H+和OH-物质的量浓度的乘积为1×10-24,则在该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Al3+、Na+、NO-3、Cl-

B.K+、Na+、Cl-、CO2-3

C.NH+4、Na+、Cl-、SO2-4

D.NH+4、K+、SiO2-3、NO-3

解析由水电离生成的H+和OH-物质的量浓度的乘积为1×10-24知,水电离受到抑制,可能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碱性溶液,D中离子既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也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所以本题答案为D。

巩固练习 :

1、一定温度下,水存在H2O H++OH- ΔH>0的平衡,下列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 )

A.向水中滴入少量稀盐酸,平衡逆向移动,Kw减小

B.将水加热,Kw增大,pH减小

C.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CH3COONa,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

D.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钠,c(H+)=10-7 mol·L-1,Kw不变

2、下列粒子能影响水的电离平衡,且能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的是( )

A.CH3COOH B.[··O······H]- C.NH+4 D.

3、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和c(OH-)的乘积为1×10-1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溶液的pH一定是9 B.该溶液的pH可能为5

C.该溶液的pH可能是7 D.不会有这样的溶液

4、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1×10-13 mol·L-1,该溶液可能是( )

①二氧化硫水溶液 ②氯化铵水溶液 ③硝酸钠水溶液 ④氢氧化钠水溶液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5、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简单离子都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是( )

A.W2-、X+ B.X+、,Y3+ C.Y3+、Z2- D.X+、Z2-

参考答案及提示:

1、B(提示:因A Kw不变,C项,平衡应正向移动;D项,由于没有指明温度,c(H+)不一定等于10-7)

2、C(提示:A项,CH3COOH电离出H+,使水的电离平衡左移;B项,OH-能使水的电离平衡左移;C项,NH+4会水解,使水的电离平衡右移;D项,Cl-不影响水的电离平衡)

3、B(提示:该溶液中水提供的c水(OH-)=c水(H+)=1×10-9 mol·L-1。显然远比纯水提供的c(H+)和c(OH-)小得多,这说明水的电离受到了酸或碱的抑制。若为酸溶液,则酸提供的

c(H+)=1×10-5 mol·L-1,pH=5;若为碱溶液,则碱提供的c(OH-)=1×10-5 mol·L-1,即pH=9)

4、A(提示:由水电离的c(H+)=1×10-13 mol·L-1<1×10-7 mol·L-1,即该溶液中的溶质抑制了水的电离,因此要么加碱抑制,要么加酸抑制,故①④正确)

5、C(提示:依“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和选项中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可以判断出四种元素对应的离子分别是O2-、Na+、Al3+和S2-,其中Na+对水的电离平衡无影响,故排除A、B、D三项)

公基(非法律)常考知识点 篇4

辅警(辅助警察)是指由政府出资,公安机关统一通过笔试、面试、政审、体检招录并与其建立劳动关系,在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指挥和监督下从事警务辅助工作的人员。在笔试阶段,考查内容包括公共基础知识、时事政治等,成绩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为了方便大家备考河北省考辅警招聘,华图教育为各位考生梳理了辅警考试(非法律)部分的重要考点,为您的上岸助力。

一、时事政治部分

【真题重现】

1.十八大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

A 提高改革水平B 扩大开放 C 深化改革 D 科学发展

2.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新目标、新概念是()

A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B 建设美丽中国

C 尊重自然 D 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3.总书记在当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党内脱离群众路线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四风”上,这“四风”是指()

A 教条主义、拜金主义、现实主义、形式主义

B 教条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C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D 本本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官僚主义

【备考指导】

时事政治可以直接考查考生关注热点事件、所含政治素养的程度和水平,而且在考试公告中已经清晰列明。因此2017年的辅警考试备考要认真准备此部分。热点时政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今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于2017年8月在天津市举行,天津在2011年8月16日成功取得第十三届全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央政府取消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垄断举办权后,继江苏、山东与辽宁后的第4个主办全运会的省市。

3.习近平8月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4.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于9月3日至5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会晤主题为“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

5.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7月1日上午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6.2017年7月,中国青海可可西里和福建厦门鼓浪屿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2处世界遗产。

7.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中共中央决定追授黄大年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历史人文部分

【真题回顾】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A 施耐庵 B 罗贯中 C 曹雪芹 D 王安石

2.下列哪个是鲁迅的作品()

A《离骚》 B《雷雨》 C《孔乙己》 D《茶馆》

3.我国宋代邢窑出产白釉瓷,越窑出产青釉瓷,所以有“南青北白”之城。

4.人们燃烧的煤、石油、天然气,森林遭到破坏、森林大火都是造成温室气体增加的原因。

【备考指导】

历史人文部分知识点考试比重较大,知识点分散繁杂,在备考中增大了难度。在辅警考试备考,华图教育有以下建议:

1.抓住重点。考生可以按照朝代顺序对政治事件进行梳理,比如时间、皇帝及历史贡献、变法、特色、经济、文化、社会特点、文化典籍等。诸子百家、文学著作(《史记》《资治通鉴》《诗经》《楚辞》、四书五经等)、唐诗宋词及唐宋八大家、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传统节日、天干地支纪年法、科举制、书法绘画、戏曲艺术、世界文化遗产等。

2.多做练习,巩固提高。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则可以拓宽知识面,二则可以查漏补缺,三则在辅警考试中会有真题重现的情况出现。

中考化学常考知识点 篇5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8、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9、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0、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1、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2、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过滤失败的三个原因:(1滤纸被捅破;(2)滤液高于滤纸边缘;(3)承接容器不干净。

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 篇6

1.背景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

①原因: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力量在全国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②实质: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实施:列强强烈要求清政府起用北洋军阀的头子袁世凯。

④影响:袁世凯被清政府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

(2)“南北议和”

①原因:袁世凯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另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军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竭力主张同袁世凯妥协,革命党人也同意停战议和。

②概况: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举行和平谈判。

(3)孙中山回国

①19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

②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其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成立

①19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②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③各省代表选举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并成立了南京临时参议院。

3.性质: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措施

(1)对内

①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颁布《临时约法》:其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它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一系列自由和权力;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对外——发表《告各友邦书》

①目的: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内容:承认清政府与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1)帝国主义对革命政权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3)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4)袁世凯掌握清朝全部大权,拥有北洋军,还大搞反革命阴谋。

2.经过

(1)逼迫清帝退位:指使段祺瑞等通电要求清政府立即采用共和政体,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2)通电赞成共和: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参议院选举其为临时大总统。

(3)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窃取革命果实的标志: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三、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和教训

1.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意义

(1)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他们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中考化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篇7

+1:H,K,Na,Ag,Cu,Li

+2:Ca,Mg,Ba,Zn,Fe,Cu,C(CO)

+3:Al,Fe

+4:Si,S,C(CO2),Mn,N(NO2)

-1:O(H2O2),Cl,OH,HCO3,NO3

-2:O,CO3,SO4,SO3

-3:PO4,N(NH3)

-4:C(CH4)

常考气体:比空气轻:H2,CO,N2,NH3,CH4

比空气重:O2,CO2,SO2,NO2,HCl

常考液体:H2O,H2O2

常考酸(提供H+):HCl,H2SO4,H2CO3,HNO3,H3PO4 常考碱(提供OH-):NaOH,KOH,Ca(OH)2,Ba(OH)2,Mg(OH)NH3·H2O(弱碱),NaHCO3(弱碱)

常考金属氧化物:MgO,Al2O3,Fe2O3,Fe3O4,CaO,CuO 常考盐:氯化盐(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NaCl,KCl,MgCl2,CaCl2,FeCl2,FeCl3,AlCl3,ZnCl2,BaCl2,AgCl

碳酸盐(CaCO3,BaCO3不溶于水,其他都溶):Na2CO3,K2CO3,CaCO3,BaCO3,MgCO3

硫酸盐(Ca,Ba硫酸酸盐不溶于水,其他都溶):Na2SO4,K2SO4,MgSO4,FeSO4,Fe2(SO4)3,Al2(SO4)3,ZnSO4,BaSO4

初中中国历史常考知识点 篇8

1、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马关条约》标志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4、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威海卫战役。

5、《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6、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

7、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8、揭开维新变法(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公车上书

9、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辛亥geming

1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 》

1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geming开始的事件是——19五四运动

1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件是——19中共一大的召开

13、使中国geming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的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4、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事件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5、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是——南昌起义

16、长征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7、日本局部侵华或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

18、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2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21、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性事件是——1949年4月,南京解放

23、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24、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事件是或者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事件或者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geming取得胜利的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

25、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26、标志着地主阶级被消灭的事件是或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土地改革的完成

27、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事件是或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件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28、“文化大geming”结束的标志性事件——1976年10月,江青反geming集团被粉碎。

29、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事件是或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端的事件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0、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31.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的事件是—— 港澳回归

32、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3、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34、英国资产阶级geming开始的标志是:1640年,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开会。

35、英国资产阶级geming结束的标志是:1688年宫廷政变或称为( 光荣geming)

36、英国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

37、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标志是——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

38、美国诞生的标志是(美国的国庆日)——1776年7月4日,《 独立宣言 》的发表。

39、法国大geming开始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法国国庆日)

40、法国大geming推向高潮的事件是——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派掌握政权。

41、法国大geming结束的事件是——1794年热月政变

42、工业geming开始的标志是——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 珍妮机 ”。

43、工业geming主要的标志是——1785年瓦特发明改良蒸汽机 。

44、第二次工业geming的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45、第三次科技geming的主要标志——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4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 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47、标志着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事件是——明治维新

48、标志着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的事件——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49、“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或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50、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

51、标志着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的事件是——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

5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然闪击波兰

53、标志着二战进一步扩大——1941年6月,德军进攻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

54、二战的规模空前扩大(世界规模)的事件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55、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的事件是——1942年1月,《 联合国家宣言 》的发表

56、标志着欧洲战争结束的事件是——1945年5月,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57、标志着二战结束的事件是——1945年9月2日,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58、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59、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60、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61、遵义会议——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2、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63、萨拉托加大捷——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4、《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65、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66、农奴制改革—— 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67、 凡尔登战役——一战的转折点

68、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

69、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70、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71、辛亥geming的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民主geming

72、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73、五四运动的性质——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74、兴中会的性质——全国第一个资产阶级geming团体

75、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geming政党

7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77、文化大geming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geming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

78、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的兴起

79、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一场资产阶级geming ,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80、英国宪章运动的性质——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geming运动

81、巴黎公社的性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82、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geming

83、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84、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8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86、俄国十月geming的性质——无产阶级geming或社会主义geming

87、斯大林模式的实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88、巴黎和会的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

89、“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90、绥靖政策的实质——纵容侵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维护本国利益。

9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92、欧盟的性质——它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93、冷战政策的实质——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

94、杜鲁门主义的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

95、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性质——军事政治同盟组织

1

关于战争类

1.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或问:近代屈辱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富民强,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不会重蹈覆辙,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关于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史,你有什么感想?

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的统治腐败,国力衰落,屡遭列强侵略,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今天的中国就要不断的改革和开放,注重经济的发展,使国家不断富强。

3.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

(2)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

4.从《南京条约》图片、日本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等图片上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1)(经验教训)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才能得以实现。

(2)(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3)(社会责任)树立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5.对于日本人今天的一些做法(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等)你有什么感想?

我们对于日本否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侵略罪行的做法,表示强烈愤慨;我们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现在我们青少年应该努力学习,准备将来报效祖国。

6.你对南京大屠杀的感想是什么?

(1)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2)我们要勿忘国耻,更要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强大而奋斗。

(3)当今社会,我们仍要提防军国主义的复活,争取世界和平。

7.结合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等史实,说明了中国军民有哪些精神?

中国军队具有不怕牺牲、不畏强敌、为国献身的精神。

8.(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说一说两次世界大战给你的感受,使你有什么想法?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和财产。我们应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用和平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纷争。

9.怎样才能制止战争?

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中国:要想避免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我们就要提高综合国力,发展现代化的国防。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全世界人民什么启迪?

(1)二战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维护它,热爱和平,不让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

(2)人民才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在挑战面前,全世界人民必须联合起来,才能赢得胜利。

(3)所有国家都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加强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我们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11.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1)斯大林格勒战役:推动整个战争形势的变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法西斯处在东西两线作战的状态中,盟军势如破竹,一个个被法西斯占领的欧洲国家得到解放,加速了德国的崩溃。

(3)攻克柏林战役:加速了德国的彻底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战争结素。

12.二战结束至今61年间,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国际合作组织的作用。

(2)二战的惨痛的教训。

(3)世界经济全球化

(4)和平力量的增长。

(5)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的特点,由此地区冲突加剧,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导弹袭击中国驻前南联盟使馆事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据理力争,维护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声张正义,参与国际合作。

14.面对今天人类社会要解决的环保、禁毒、反恐等全球性问题,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答:启示: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加强国际间互相支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等。(意思相近即可)

15.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

答:努力发展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近现代探索史的感想

1.你从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段探索的结果是失败,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我们要学习长征中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我们要继承geming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困难不低头,团结互助的精神。

3.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崇尚民主、科学,爱国主义精神等

4.巴黎和会上对中国问题的规定反映(说明)了什么?

反映出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这一实质,同时也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5.学习完中国近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1)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2)认识抗击外国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6.学习完世界近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1)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具有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

(2)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从此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7.从近代日本发展的史实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1)坚持不懈地狠抓教育事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第三次科技geming推动下,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科学技术实力竞争。

(2)要加强同外国的科技合作,大胆地引进海外人才,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同时要花大力气消化吸收外来的先进科技。在吸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特色。

(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8.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的经济发展的变化中,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农、轻、重工业比例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稳定地、高速地前进。

9.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各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教条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0.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该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法治国;

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加快建设步伐、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粉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阴谋等)

11.二次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找出其共同点。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共同点: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借鉴:

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12.从三次科技geming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你认为我们国家应如何去应对这个结论?

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措施:

①重视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②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发展的第一要务。

③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13.就三次科技geming的成果,试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谈谈你的认识。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就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

②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③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④支持改革开放,学习一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⑤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等

14.美国经济危机我们要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对内措施:

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强对金融体系的改革等。

②民生工程排在第一位,可以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直接和间接的好处。

③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扩大内需,解决供求矛盾。

④不断完善行业内部政策、法规,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对外措施:

①促进出口,缓解出口企业的困难要求发达国家放松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加大技术转让。

②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共同采取措施应对。

现代史内容的感想

1.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有什么崇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geming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你有什么认识?

新中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通过这场战争说明美国不是不可战胜的,西方侵略者为所欲为的时代结束了;同时再一次证明不义的战争必败。

3.针对我国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我们应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

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搞经济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你认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改革开放的实行

(4)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

(5)和平的建设环境

6.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外交史实,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

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与日本都是亚洲强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

7.学习完中国现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1)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2)我们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

(3)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8.学习完世界现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1)了解了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

上一篇:2018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下一篇:顶岗实习综合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