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审判工作总结(通用8篇)
中院在市委和上级法院的领导和指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政府的支持下,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的主题,按照“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要求,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通过大力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审判方式改革,认真落实司法为民措施,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诚信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重点,以弘扬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和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较好地完成了各类民事案件的审判任务,充分发挥了民事审判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职能作用。
1、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始终坚持做到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积极主动地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民事审判工作,接受评议,听取意见、认真整改。重视审理涉农案件,制裁各种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妥善审理婚姻家庭、损害赔偿、劳动争议等案件,注重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督办的民事案件,高度重视,公正处理,及时上报结果。注重协调好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系,从而得到了当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一些社会热点、难点的案件得到了及时处理。
2、不断加大调解结案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按照“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的原则,高度重视案件审理效果,立足化解和疏导矛盾,积极采用诉讼调解的方法解决纠纷,将诉前、诉中、诉后调解相结合,充分发挥调解工作的优势,做到了“案结事了”。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和水平。以岗位培训、能力培训为重点,不断提高民事审判法官职业素养和驾驭庭审的能力、法律适用能力、调解能力、裁判文书制作能力。并邀请专家学者为基层法院法官授课组织全市法院法官进行严格的考试等,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统一了司法理念。
4、加强对基层法院的案件质量进行检查指导。今年市中院针对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改判案件的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认真分析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上级法院维持的判决进行研究,从中掌握和把握好法律的适用和执法的尺度。
5、加强信息宣传和对民事案件特点的调研工作。通过对有影响案件的宣传,推动了普法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增强了办案的社会效果,提升了民事审判法官的知名度。通过加强对民事案件特点的调研,对民事审判工作起到了指导和借鉴作用,也为领导和相关部门及时掌握社会动态提供了依据。
6、加强民事审判法官廉政制度建设。确保司法公正,提高民事审判法官自我约束能力,随时警示着我们的每一位民事法官要恪尽职守,公正高效、清正廉洁地办好每一件民商事案件。
通过近四年来的民事审判工作,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是:坚持党的领导、人大的监督,自觉服务于大局,是确保民事审判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自觉接受上级法院的指导和监督,是确保公正司法的前提;端正执法指导思想,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司法水平,是深化民事审判工作、确保公正司法的基础;深化改革、建立机制、规范管理、是确保民事审判工作公正高效的不竭动力;忠于法律、敬业奉献,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法官队伍,是做好民事审判工作的保障;政府及社会各界,特别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民事审判工作的支持、理解和对改善司法条件的呼吁,是法官追求正义、确保在全社会实现公正的不竭源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重视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使我院的民事审判工作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一)民事审判方面。一是民事案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案件证据采信不准,认定事实不清,法律文书存在错别字等低级错误。二是诉讼调解工作需进一步加强。有些法官不愿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存在怠于调解的问题。对调解在化解矛盾、案结事了、易于执行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认识不够或缺乏责任心。三是裁判文书仍需改进。一些裁判文书说理不透,逻辑性不强,缺乏应有的严谨性、规范性、权威性。四是送达难、取证难、证人出庭作证难长期困扰民事审判。
(二)民事涉诉信访方面。民事案件的基数大,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再加上民事案件的证据采用高度盖然性的原则,谁主张谁举证,一些当事人法律意识和诉讼风险意识不强,把自己举证不能、诉讼决策失误、不当行使诉讼权利、不积极履行诉讼义务导致的不利诉讼结果,视为司法不公,从而申诉不止。另一方面由于个别案件质量和效率不高,裁判文书说理性不强,辨法析理工作不细,也未能使当事人息诉服判。
(三)民事审判队伍方面。我院从事民事审判的法官有人,平均年龄为岁。岁以下的法官一个没有,岁以下的法官只有人。一是由于受人员编制、进人机制、法官待遇等因数的制约,民事审判法官青黄不接,年龄结构很不合理。二是在审判人员的调整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使部分法官的素质、能力、知识水平等有限,已不能适应现在审判工作的需要,高素质法官相对较少,使在人员调配方面显得捉襟见肘,极大地制约了民事审判工作的发展。三是法官的学习和培训时间无法保证。使法官业务素质和司法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四是法官的人格和尊严时常受到无端的侮辱和损害,甚至人身安全也经常受到威胁,对此确无能为力。五是法官的工作压力大、风险大,导致部分法官不愿意从事审判工作,特别是不愿意从事民事审判工作。
(四)物质装备和经费保障方面。由于办公办案条件有限,无法满足审判工作需要。法院日常工作的运转仅靠有限的诉讼费用的返还,而且返还经常不及时,法院只能寅吃卯粮,东挪西借,经常被人上门讨债,影响了法院的.权威和公正形象。民一庭和民二庭X名法官只有X台电脑,大部分法官不得不靠加班加点来打印法律文书。由于受到交通条件的制约,影响了一些案件的及时调解和及时履行以及司法为民措施的落实。
(一)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作风过硬充满活力的司法队伍。
一是继续开展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通过对民事案件的审判,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和诚信观念。
以规范司法行为为重点,以提高责任心为关键,从立案、审判、执行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抓起,注重培养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的作风。
二是积极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法官的职业素养和审判技能。
首先,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通过进一步健全监督制约措施,保障廉洁公正办案;
其次,认真贯彻执行《法官行为规范》,从严约束法官,树立法官形象;
第三,加强业务建设,提高庭审质量和规范庭审行为,注重司法礼仪,开展岗位练兵和优秀法律文书的评比活动。同时加大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增强教育培训的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迅速提升法官的业务水平和岗位技能。
三是高度重视司法考试工作,在往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力争有大的突破,以及时充实法官队伍,解决一线审判力量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民事审判工作,确保实现司法公正。
一是进一步提高庭审质量,规范庭审行为,注重司法礼仪,继续开展优秀法律文书的评比活动。
二是成立速裁法庭,加大庭前调解力度。对双方争议不大,权利义务明确的案件和小额诉讼案件,及时解决,以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方便群众诉讼。
(三)大力加强司法能力建设。
一是切实提高司法审判能力,确保公正与效率。司法审判能力的建设要着力抓好庭审驾驭、法律适用、调解技巧、文书制作等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二是推进司法为民能力建设,全面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要以公正高效和人格魅力拉近法官与百姓的距离,对初访的涉诉当事人,建立办案法官接访和答疑制度,不断提高法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增强法官的亲和力,树立法官公信力。
关键词:行政审判,民事审判
行政审判是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运用司法审判权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 解决行政争议的审判活动。民事审判是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对民事案件的审理和判决活动, 包括案件的受理、审查、调节、判决与执行等活动。二者虽都属于法院的审判职责, 但是不管是程序上还是实体法的运用原理上都存在较大的不同, 本文拟述行政审判与民事审判的不同。
行政审判与民事审判主要的共同之处在于审判活动中均需遵循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辩论、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检察院法律监督原则、简易程序审理、诉讼保全、推进责任原则、先予执行等基本原则, 在涉外诉讼方面均遵循对等原则、平等原则、中国律师代理原则。行政诉讼法是民事诉讼法的特别法, 行政诉讼法存在规定的, 依照行政诉讼法审理, 行政诉讼法中缺乏规定的, 则需要遵循民事诉讼法相关依据, 如回避、合议制度。虽然二者存在较多的相同原则, 但是仍有质的区别, 正确细化二者的区别, 有利于审判工作顺利开展, 优化审判质量。笔者拙见, 试分析区别:
一、受案范围不同
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为民事权利义务争议、非诉讼事件和涉外民事诉讼案件。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规定采用混合式的立法体例, 通过概括和不完全列举的方式进行规定。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主要是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及附带审查特定的抽象行政行为—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部门规章除外)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地方政府规章除外) 、乡镇政府的规定、被授权组织的规定。列举分为肯定列举和否定列举,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征用、行政许可、侵犯公平竞争权、行政合同、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及交警扣押驾驶证等行为, 而对抽象行政行为、国家行为、内部行为、行政仲裁、行政指导行为、行政调解、公安海关监狱等机关作出的刑事司法行为以及行政复议终局等行为否定列举。需要注意的是对行政调解行为和行政指导行为等一些属于否定列举之范畴的不可诉行为若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则可诉, 如带有强制性质的行政指导行为, 使用暴力威胁性质的行政调解行为。
二、举证责任不同
与民事诉讼中的“谁主张谁举证”不同, 为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避免行政机关事后伪造证据补充证据发生, 确保行政行为的时效性和合法性, 行政诉讼以被告承担举证责任为主, 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负有举证责任, 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 提供证据及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和规范性文件。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 视为被诉行政行为无相应证据。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 不能有前款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的, 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 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此外, 在诉讼过程中, 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 经人民法院准许, 被告可补充相应的证据。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 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行政案件原告对其所主张的被诉行政行为违法不承担举证责任, 不意味着原告不需承担举证责任, 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时, 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若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应在起诉前已向赔偿义务机关申请赔偿, 起诉时提供赔偿义务机关先行政处理或逾期不予赔偿的证据材料;起诉被告不作为案件中, 原告应提供其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下列情况除外:被告应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请的登记制度不完备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能够作出合理说明的。行政赔偿诉讼中, 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原告也有权主动提供证据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不能证明并不影响被告的举证责任。
此外, 民事案件允许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采集证据, 行政诉讼被告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采集证据, 除非经过法院允许;民事诉讼当事人举证责任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具有恒定性, 不可转移。
三、审理的程序性问题
(一) 管辖不同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 都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移送管辖规定也相同, 但是不同之处在于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 为避免复议机关一味复议维持, 可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 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为:被告为国务院部门、县级以上政府的;海关处理的案件;本辖区内重大, 复杂的案件 (社会影响重大的共同诉讼、集团诉讼案件以及重大涉外、涉港澳台案件) ;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与行政诉讼管辖权法定不同, 民事诉讼中允许协议管辖, 如合同类案件。民事案件的种类繁多, 管辖之特殊规定也较多, 如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 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共同海损等特殊案件的管辖。
(二) 撤诉后重新起诉的处理
民事案件原告在撤诉后在法定的诉讼时效内再次起诉的, 符合起诉条件, 且非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 法院一般应当受理;但是行政诉讼则以不予受理为基本原则, 除非有正当理由除外。
(三) 证据种类
民事证据和行政证据都涵盖的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和勘验笔录八种, 但行政诉讼中存在一类特殊的证据-现场笔录。现场笔录, 又称当场记录, 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 进行实施当场处罚或其他行政行为时, 对有关事项当场所作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记录。如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政相对人所作的询问笔录。现场笔录是行政诉讼中的重要证据, 是关于案件争议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重要依据,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法律适用
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 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参照规章, 发现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章与上位法存在冲突, 可不适用该规章。发现附带审查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时, 不作为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向行政机关提出处理意见。而民事诉讼适用法律单一, 主要依据民事法律法规。此外, 行政诉讼法律冲突问题严重, 相对于私法自治, 法无明文规定即允许的民事诉讼法律冲突的发生概率则小很多。
(五) 调解适用不同
民事调解作为民事案件审理的重要部分, 贯穿民事案件审理的全过程, 且涉及先行调解原则, 当事人起诉到法院的民事纠纷, 适宜调解的, 先行调解, 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诉讼中结案前, 只要当事人合法自愿达成合意均可以组织调解。而行政案件则以不适用调解为基本原则, 但行政赔偿、补偿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除外。
(六) 当事人的稳定性
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具有恒定性。行政诉讼原告是行政管理的相对方, 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被告只能是行政管理中的管理方, 即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双方的诉讼地位恒定, 不允许行政主体作为原告起诉行政管理相对方。这个特点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不同。民事诉讼中诉讼双方当事人为平等的民事主体, 不具有恒定性, 允许被告反诉。为保护行政诉讼原告, 平衡弱势地位, 行政案件中被告方即行政机关不享有反诉权。
(七) 行政负责人出庭作证制度
民事审判中, 除依法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外, 双方当事人均可委托诉讼代理人出庭参加庭审, 行政审判中,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 “行政机关负责人”, 包括行政机关的正职和副职负责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 可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不能出庭的, 应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若不出庭则其不配合法院诉讼的不出庭情况可被公告且收到相应的司法建议书。
行政审判中, 人民法院对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可将被告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情况予以公告, 并可向监察机关或者被告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依法给予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分的司法建议。
(八) 简易程序的适用
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均规定简易程序, 但是与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只能适用于基层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不同, 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行政案件也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也就是说中级人民法院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行政案件。
与民事诉讼中的简易程序受案范围不同, 行政诉讼中简易程序适用案件为被诉行政行为是依法当场作出的简易行政程序;案件涉及款额二千元以下的;政府信息公开案件;除了人民法院依职权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外, 当事人各方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 也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对于上诉案件、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 当事人不能约定适用简易程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案件, 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审结。而民事审判中简易程序的审限为立案之日起三个月, 到期后双方当事人同意继续适用简易程序的, 由本院院长批准即可延长审限, 延长后的审限累计不得超过六个月。
此外, 民事诉讼中存在小额诉讼程序, 行政诉讼中没有。
四、一审、二审的区别
(一) 一审审理期限不同
行政审判中, 除单独受理的第一审行政赔偿案件的审理期限为三个月外, 其他案件与民事审判的一审审限均为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关于审限的延长规定不同。行政案件中, 延长审限的批准权属于高级人民法院, 若为高院审理的一审案件由最高院审批。基层法院申请延长审限的, 应直接报请高院审批, 报中院备案。单独受理的第一审行政赔偿案件的审理期限为三个月。
(二) 二审审查范围和审限不同
行政案件二审适用全面审查原则, 对原审法院的判决, 裁定和被诉行政行为全面审查, 不受当事人上诉请求范围的限制;民事案件适用不告不理原则, 原则上只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问题进行审查, 但一审判决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损害国家利益, 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的除外。二审的审限, 行政案件的二审起算期限自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由高级法院批准, 高级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延长的由最高院批准;民事二审起算期限为第二审立案之日, 判决审限同行政二审为三个月, 裁定的二审审限为立案之日起三十日。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即可。
五、行政审判特有的判决种类
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 并可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的;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违反法定程序的;超越职权的;滥用职权的;明显不当的。履行判决: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 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判决确认违法, 不撤销行政行为:行政行为依法应当撤销, 但撤销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 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确认违法判决:行政行为违法, 但不具有可撤销内容的;被告改变原违法行政行为, 原告仍要求确认原行政行为违法的;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判决履行没有意义的。行政行为有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或者没有依据等重大且明显违法情形, 原告申请确认行政行为无效的, 人民法院判决确认无效。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或者无效的, 可同时判决责令被告采取补救措施;给原告造成损失的, 依法判决被告承担赔偿责任。变更判决:行政处罚明显不当, 或其他行政行为涉及对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 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判决变更, 不得加重原告的义务或者减损原告的权益。但利害关系人同为原告, 且诉讼请求相反的除外。
参考文献
[1][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 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33.
[2]公丕祥.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论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28-44.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基层民事检察工作
一、民事诉讼法的施行对基层民事检察工作的影响
(一)扩大监督范围,将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覆盖于整个诉讼程序
一是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由于民事执行主要发生在基层法院,因此,执行监督必将为基层民事检察监督提供重要的职能舞台。二是增加规定对调解书进行法律监督。检察院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此外,民诉法将小额诉讼案件、确认调解协议案件以及实现担保物权案件规定为一审终审案件。三是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的法律监督。民诉法明确了检察机关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法律监督职责,使民事检察监督由结果监督走向结果监督与过程监督相结合。
(二)增加监督方式
“上级抗”的抗诉制度,使基层民事检察职能如同虚置,导致案源不足、监督职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尽而导致基层民行干部储备、制度建设、实践探索等方面难得获得有力支撑。民事诉讼法将检察建议与抗诉并列成为民事检察监督的法定方式,这是立法对检察机关长期以来在民事检察中探索同级监督的确认,使基层民事检察具备了直接的法定监督方式;使“上级抗”监督模式下被虚化了的基层院的监督职能具备了实质化的制度条件。
(三)理顺了检察院监督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关系
审判监督程序中既包括人民法院决定再审,又包括检察院抗诉引起再审,新民诉法为更合理地配置司法资源,切实解决重复申请、多头审查的弊端,增强了法律监督实效。
一是申请条件。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必须符合民诉法第209条规定的三种情况。二是审查期限。民诉法第209条第2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三是限制反复申请。民诉法第209条第2款明确规定,当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四)强化监督手段
为了保障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民诉法第21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这里的调查权,不应超出为了对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而需要了解情况的具体范围,更不能理解为类似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权。人民检察院行使相关职权、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时,应当明确这一区分,尊重并保护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于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的问题,更要依法行事,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五)息诉工作任务加重,要加强执法办案风险评估
民事诉讼法进一步规范了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请检察建议或抗诉的条件,检察环节息诉罢访、维护稳定的压力明显增大。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对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激发社会矛盾等执法办案风险,我们要依托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控申接访、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之间的衔接配合,形成息诉息访工作的合力,做好释法说理、心理疏导、司法救助、教育稳控、协调联络等风险防范和矛盾化解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执法办案风险。
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法律规定不完善是制约民事检察职能有效发挥的最大瓶颈。对于民事检察职能的规定相对原则,缺乏可操作性。1、民事执行的监督,虽然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可以对法院的执行活动进行监督,但是对于监督的范围、监督方式以及监督的效果等问题都没有明确。2、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检察机关可以运用检察建议对人民法院的裁判和调解进行监督,但该规定过于笼统,人民法院对检察建议的处理程序、回复期限、不回复的后果等问题缺乏明文规定。3、民事诉讼法未对检察机关调阅人民法院审判卷宗的问题作出相应规定。最高法和最高检虽然下发了调卷的相关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卷宗归档不及时、调卷程序复杂等,挤占了办案时间,导致案件久拖不结。
(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仍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反腐败的形势也很严峻。无论是党委、人大还是检察机关内部,都更重视检察机关打击刑事犯罪的职能,民事检察职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现有人员不能满足工作开展的需要。《民事诉讼法》的实施,扩大了监督范围、增加了监督内容,大幅缩短办案期限,增加了息诉比例和息诉罢访难度,工作量大幅增加,现有的人员将难以适应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更好的实施民事检察监督权
民事检察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检察机关的刑事诉讼、民事诉讼、以及行政诉讼等三项诉讼监督职责中,民事检察承担了重要的监督职责。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集中体现在民事诉讼领域,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和司法公正的要求也越来越集中的体现在民事诉讼领域。民事检察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民事检察工作虽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同时也有难得的机遇。社会需求越来越强烈,党委、人大以及检察机关内部也越来越重视,各项制度也越来越完善,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更加充分、全面地发挥民行检察职能。
民事审判庭个人实习总结
实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实习期间,我被安排跟**庭长一组,得到庭长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在工作中,我勤奋刻苦,扎实细致,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无论是书写应诉手续,还是担任庭审记录,又或是制作裁判文书,我都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待,避免丝毫差错。因为是刚刚接触民事案件,难免遇到困难,每当这时我都会虚心向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优秀法官求教,而他们也总是给予我耐心细致的解答。在这样释疑解惑的过程中,我逐渐进步着,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现在可以熟练整理装订案卷,送达应诉手续,制作裁判文书,对整个民事审判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我特别注重学习调解经验,对调节的重要作用、调解的技巧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通过在泰前法庭的实习,我对民事审判的程序、实务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审判理念初步养成,审判技能得到初步培养,并积累了一定的审判经验,并以自己的良好表现得到庭长及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一、转变执法观念,扎实推进民行检察工作向前发展。
加强民行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实践“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民行检察工作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窗口”。针对新一年的民行检察工作如何开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民事纠纷也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维护司法公正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今年院党组对民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创新民行工作思路,分管领导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多次深入民行部门,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要紧紧围绕“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加大民行检察监督力度,严格执行高检院《民事行政办案规则》和重庆市院民行办案程序,制定完善工作计划,为全面完成目标考核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学习,提高民行监督工作水平。
民行检察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民行检察队伍,否则这项工作就没有后劲,就会给民行工作带来影响。我们结合今年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中政委开展的“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学习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和维护司法公正的信念,充分发挥民行监督职能作用。我院民行干警在任务重、困难多、无经费、人员少的情况下,仍然积极主动扎实工作,坚持边学边干,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更新知识结构和提高执法水平,创建学习型科室,积极学习法学理论和各种法律法规,努力提高民行干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以适应新时期民行检察工作的需要。
三、文明执法、文明办案,服务大局。
民行检察工作既是一项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尊严的工作,又是一项处理大量社会矛盾纠纷的“民心工程”,事关社会稳定大局,是检察机关联系社会的重要窗口之一,在实践中我们结合民行检察工作的特点,充分认识到检察人员自身严格执法、文明办案的重要意义。在执法过程中坚决克服特权思想和霸道作风,做到文明礼貌接待当事人,帮助他们学习、理解有关法律知识,增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让人民群众有理有处讲,有冤有处伸,让申诉人深切感受到检察权关是他们的贴心人,同时加快办案速度,避免“迟来的公正”,提高执法效率,特别是对有影响的案件加大工作力度,切实维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
在办案中对不符合抗诉条件的,我们认真做好服判息诉工作,做到一张笑脸、一杯热茶,工作方法上耐心听取耐心讲解,并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依法办案,切实做到程序公正,充分保障双方当事人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民事权利,由此人民群众都愿意到检察机关来申诉、来咨询,开创了民行工作的良好局面。
在我们所受理的民行申诉案件中,没有一件重复上访和集访案件,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同时,民行科服从院里的统一调派,抽调业务骨干到侦查第一线参与办理了一起大要案件近一月有余。
尽管今年的民行检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盼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民行检察工作要继续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增强做好民行检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提高民行干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保障民行检察工作持续发展。
在教产研的教育理念下,以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法学系民商法教研室在07级法学本科专业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民事法律综合实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实训过程如下:
一、实训准备
(一)选定案例
根据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恰当案例。案例内容应当结合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学知识的实际情况选择,要使当事人人数符合实训人员要求,案情有一定的复杂程度,有一定的学术探讨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具体来说到江阳区法院调取了两例民事案件。复印了相关案卷材料。
(二)参加实训的老师开会分工
确定各区队指导教师,对各区队进行分组,指导老师讨论熟悉案件材料。
二、实训过程
第一阶段:审判观摩
(一)由于我院无法提供审判教学场所,学生分两批到泸州市江阳区法院旁听公开审判,指导老师和学生观摩学习。
(二)实训目的:让学生到审判法庭现场旁听、观看法庭审判的全过程。通过审判观摩,让学生了解、熟悉法庭庭审程序。学习法官庭审的办案技能及驾驭庭审的法律综合能力,以及当事人、律师在法庭展现的法律技能。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法律综合技能的目的。
(三)实训内容
1、观摩具体案件的审判活动;
2、听取法官、检察官、律师介绍有关庭审的相关知识,并且邀请了法官为学生开展司法实践工作的讲座。
第二阶段:仿真模拟法庭辩论
(一)各区队确定各模拟法庭辩论人员、分配实训任务
各模拟法庭辩论人员必须先仔细研究、分析案情,然后按分工要求完成所属实训任务。在这期间采取了课堂讲授指导法和课堂讨论法。
课堂讲授指导法是指指导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庭审程序、技巧、法律文书写作知识并具体指导学生开展庭审前各种准备工作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是指指导老师在课堂上以即将模拟开庭的案件的卷宗为载体提出各种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问题,由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讨论或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二)模拟法庭辩论
指导老师亲临模拟庭审辩论现场,组织、指导学生布置法庭,在庭审辩论结束后进行总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现场指点和评议。
本次民事法律实训活动,首先在各区队内部组织一次辩论活动。其次,将六个法学区队分成三组,展开区队间的辩论活动。第三阶段:实训总结
由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当事人一方,针对案情写出代理词。在审判观摩及模拟法庭辩论活动中,学生对自己从程序到内容等方面的表现作评判和总结,再由各组的指导老师对每组中各人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由学生自己写出实训总结。
三、实训考核
主要考核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将理论运用于具体审判活动的能力;
实训成绩评定主要通过制作《代理词》、《民事法律综合实训总结》的形式完成,里面包含的评定项目主要有:(1)实训态度、仪表、举止和纪律;(2)法律专业知识;(3)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与技巧。
同时,判断学生工作态度好坏和能力高低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实训过程中,学员是否已认真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各项工作,同学之间是否有协作精神,是否遵守实训纪律,是否爱护设施、设备,对具有秘密性质的卷宗用后是否归还等。
第二,在模拟法庭辩论实训中,各模拟角色的具体表现,在实训中参与者的表现。
第三,实训结束后,各角色提交的代理词。第四,实训结束后学员提交的实训总结报告。
成绩应综合其实训态度、仪表、举止和纪律、法律专业知识、法律技能、法律文书和材料的写作等方面内容评定,按满分100分记分。
四、实训效果
通过这次综合实训检验了学生民法、民事诉讼法、民事证据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运用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理论和法律规定来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检验学生对民事法学专业知识学习的状况;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表达用语和表达习惯;熟悉庭审活动的程序及技巧。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性的高等法律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法律职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刘巧儿》的背后有个真实的故事和一个真实的“刘巧儿”封芝琴。她反封建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也曾在50多年前轰动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陇东华池县的农民封彦贵,有个女儿叫封捧儿,4岁的时候,就被父亲许配给华池上堡子张湾村农民张金财的次子张柏儿。封、张两家是远亲,捧儿经常跟着奶奶去张湾串门,和张柏儿逐渐也有了感情。可是,待女儿长成大姑娘时,封彦贵后悔当初订婚时没有收财礼。于是,封彦贵教唆女儿以“婚姻自主”为借口,提出与张柏儿解除婚约。同时,他暗自把女儿许配给城壕南塬的张宪芝之子,得了法币2400元,银洋48块。张金财家得知此事,遂向华池县政府告发。娃娃亲、买卖婚姻,都是当时边区政府禁止的封建婚姻。于是,县司法处判处两次婚约都撤销。张金财家不服判决,封捧儿也舍不得张柏儿。乘着去别人家吃喜酒的机会,两个青年人偷偷会面,封捧儿当面表示愿意与张柏儿结婚。当时,对女儿的选择,其母也同意,可是,贪财的父亲说啥也不同意。经过媒婆介绍,封彦贵又把女儿许配给庆阳玄马湾贾山根底的地主朱寿昌,得了法币8000元,银元20块,还有4匹哔叽布。封捧儿很着急,因为朱寿昌比她大十几岁!恰巧张柏儿来串门,她和母亲叫他回去赶紧想办法。于是,张金财纠集20多人,趁封彦贵赶庙会的机会,登门抢亲,连夜成婚。第二天,封彦贵就把张家告到县里。抢亲、娃娃亲,县司法处认为张家搞封建婚姻,派警卫队把张金财和抢亲的人抓到县里,未经详细调查,就判处张金财6个月徒刑,还宣布废除张柏儿同封捧儿的婚姻。结果,张柏儿被押进监狱,封捧儿也被强令住在一个叫悦乐的地方听候处理。
一桩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群众议论纷纷。而封捧儿更是痛心欲绝,想起陇东有个马专员断案公平,便独自步行80里,到庆阳告状。在庆阳城东的一个破旧院落里,马锡五和妻子李春霖正在吃饭。封捧儿第一次拜见“大官”,心里十分害怕。见到有人来,马锡五夫妇立即放下饭碗,又让座又让吃,十分热情。望着专员身上的灰粗布衣裳,望着桌上的家常便饭,封捧儿觉得这个“大官”和老百姓差不多,满腹的冤屈就像决堤的河水一样涌了出来。马锡五顾不上吃饭,不停地在小本上记着,还安慰她回去等候处理。
返回悦乐后,封捧儿一边帮助人家干活儿,一边焦急地盼着马锡五。没过三四天,就见到了马锡五。原来,在她走后的第二天马锡五就来到了悦乐,走村串户调查实情。今天是特地来征求封捧儿的意见的。封捧儿坚定地说:“朱家有钱我不爱,我爱的是张柏儿老实忠厚劳动好,死也要和张柏儿结婚!”
农历四月十七,悦乐区召开三乡群众大会。主席台上,身穿粗布衣裳的马锡五协助华池县司法处公开审理此案。当着上千群众,马锡五逐个询问封捧儿、张柏儿、封彦贵、张金财,以及其他参与抢亲的人,而后,又征询在场群众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封彦贵屡次卖女儿,张金财黑夜聚众抢亲,都应处罚。但群众最为关心的还是封捧儿和张柏儿的婚姻,都认为二人两情相悦,合理合法,不应断散。审明案情,听取意见之后,马锡五代表法庭当场宣判:一、封彦贵违反边区婚姻法,屡卖女儿,所得财礼全部予以没收,并判以劳役半年,以示警告;二、黑夜聚众抢亲,惊扰四邻,有碍社会秩序,判处为首者张金财徒刑半年,其他附和者给以严厉批评教育,以明法制;三、封捧儿和张柏儿基于自由恋爱而自愿结婚,按照边区婚姻法规定,其婚姻有效。判决得到了群众拥护,全场欢腾。马锡五还表扬他们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婚姻自主,值得提倡,又当场给封捧儿和张柏儿发放结婚证书。对于华池县司法处以前的错误判决,他还主动承担了责任。马锡五还预祝封捧儿和张柏儿婚姻美满,并劝说两个亲家改善关系。一起错综复杂的民事案件,被马锡五断得合情合理合法。到场群众纷纷赞叹:“真是马青天啊!”封捧儿后来起了个大名封芝琴,加入了共产党,后当选为华池县人民代表。1955年,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马锡五回陇东视察,封芝琴在人丛中小声喊:“马专员!”马锡五一下认出了她:“你是封捧儿?不,应该叫你刘巧儿呀!”源于马锡五与封捧儿的故事,使得“马专员”与“刘巧儿”更加出名。
人们熟知《刘巧儿》对于反对封建婚姻的宣传作用,非法律专业的人士却不一定知道“刘巧儿”一案对于中国法制建设,尤其是对于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影响。在“刘巧儿”一案中,马锡五充分依靠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注重调解,就地办案,不拘泥于烦琐的程式,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简易便利,兼顾法理与人情的审判方式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当年解放日报评论马锡五:他是真正“民间”的,而不是“衙门”的;毛主席亲笔为马锡五题词:“一刻也离不开群众”。马锡五根据中国乡村社会的实际创立的这一审判模式被称为“马锡五审判方式”被当时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司法界作为典型断案方式加以推广。
“马锡五审判方式”成为批判旧司法、确立新司法的象征, 成为共产党的司法制度取代国民党的司法制度的标志。正是在“马锡五审判方式”这束强光的照射下, 国民党的司法成了脱离群众的“坐堂办案”;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不利于人民”或“与人民隔离”的“主观臆断、故弄玄虚、繁琐不堪”。“马锡五审判方式”成为区别共产党的司法与国民党的司法、区别人民大众的司法与资产阶级的司法、区别新法与旧法的标志, 这一审判方式被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称为“东方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解决民事案件的重要手段, 曾经被中国各级人民法院普遍采用。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在陕甘宁边区当时的司法理念、制度和经验的基础上, 总结、提炼和发展出来的较系统的民事诉讼模式。我们可以用以下四个特点归结这一审判方式: (1) 法官全面调查证据, 发现案件事实真相; (2) 发动和依靠群众, 调解为主, 司法干部与群众共同断案; (3) 坚持原则, 依法办事, 廉洁公正; (4) 实行巡回审理、田头开庭等简便利民的诉讼程序。马锡五审判方式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步骤:查明案件事实、听取群众意见形成解决方案、说服当事人接受。马锡五审判方式为当时广大老百姓所接受和推崇, 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构造, 其中许多具体原则和作法以后被直接运用于新中国的民事诉讼制度。
“马锡五审判方式”不仅是根据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采用的一种战时的、临时性的审判方式或制度, 它也是建国后中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原型, 对建国后的民事诉讼模式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实际上, 在1982年民事诉讼法 (试行) 制定公布之前, 如果认真查阅一下建国以来的有关文献, 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从马锡五审判方式到当代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轨迹。从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程序试行通则 (草案) 》, 到50至70年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方式的经验总结, 民事诉讼程序和审判方式都是在当时政治背景下, 总结社会中民事诉讼的实际情况及审判经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如果剔除那些政治性的时代用语, 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便于当事人诉讼、便于法院审理等原则是贯彻始终的, 这些基本原则正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实质所在。
参考文献
[1]郝在今.评剧《刘巧儿》与三位女性的传奇经历[J].党史博览, 2005 (2) .
[2]王定国, 等.谢觉哉论民主与法制[M].法律出版社, 1996:157.
[3]张勇健:从马锡五审判方式到人民法庭审判方法[EB/OL].中国民商法律网www.civillaw.com.cn.
关键词:缺席审判;制度完善;民事
缺席判决制度作为现代各国民事诉讼法中普遍确立的一项具体制度,就其性质而言,主要为针对一方当事人不积极应诉、消极回避审判,为避免诉讼因之过分迟延而设计的一种应对措施。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原告申请撤诉,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被告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一、目前民事诉讼缺席审判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1.证据分析程式化,事实认定简单化,裁判不够准确,影响缺席判决的权威性
缺席审理的民事案件因为没有被告的抗辩及反证,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法院主动依职权进行调查取证的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统观缺席判决的案件,往往是民事判决书证据的认定和分析程式化特点十分明显,表述多为“证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与本案具有关联性,予以采信”,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不能就个案证据的特点加以分析。
2.程序运作不规范
违法操作,损害当事人的正当权益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直接造成在司法实践中的认识和做法不统一。事实上,目前我国的缺席审判制度,一方面没有设异议程序,另一方面也没有采取一方辩论的审理方式,所以,往往造成法官按惯例简单地做出缺席判决,而不过问事实如何的情况出现。比如说,承办法官为了追求结案率,所以回避正当的送达方式,造成被告未收到起诉状副本和开庭传票而缺席审理。此外,有部分法院在简易程序中适用缺席判决,也与缺席审判制度规定相矛盾。
3.当事人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根据民诉法的规定,缺席判决和按撤诉处理都由法院决定,没有当事人申请的规定,反映出较强的职权主义倾向。在一方当事人缺席的情况下,对方当事人并不一定就希望缺席判决的方式。因为该当事人有可能认为,等待对方当事人到庭后再判决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民事权益;或者希望通过其他方式使纠纷得到解决,比如双方自行和解等方式。所以,简单地规定法院职权判决,不仅有可能不符合当事人的意愿,而且还损害了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使缺席判决失去正当性的基础。
二、国外缺席审判制度的立法规范和相关经验
纵观世界各国,缺席审判情形普遍增多,但各国对此都做了及时调整,并对缺席审判作了详细的规定。
德国的《民事诉讼法》专门列“缺席判决”一节,从第330条到第347条对缺席判决作了详细的规定。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在法庭规定的言词辩论的最后期限内始终没有出庭,法院将认为原告提出的事实己经被确认,若通过审查发现原告的证据资料合理、合法,且有根据,那么法院将应原告的诉讼请求作出相应判决。所以缺席判决只会在原告的诉讼请求的范围内作出。反之,如果原告在法庭规定的最后言辞辩论期日仍然未出庭,法院则在秉持保证诉讼程序合理进程的前提下,以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来终结该案。
法国的《民事诉讼法》从第467条到第479条对民事缺席审判制度作了规定。缺席判决只有在起诉书没有向被告本人送达的情况下才能做出,且该判决不能通过上诉来救济。缺席判决应当在作出之日起六个月内向缺席一方送达,否则视为该判决没有做出,诉讼程序可以继续进行。应诉的当事人以及提起异议的当事人都能申请提出改变原判决。
美国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缺席”一节对缺席的登记、判决、判决的撤销作了详细的规定。美国把缺席分为被告从不到案或不对原告的起诉书作出答辩和被告曾经到案但不作成正式的答辩书或审理时不出庭两种情形。《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民事诉讼规则》第55条规定,缺席判决根据情形分别由书记官做出和由法官做出。当原告对被告所请求的金额明确,若被告因不应诉而被登记为缺席,且被告并非为未成年人或无行为能力人时,书记官应根据原告的请求和负债额的宣誓陈述书,登记被告承担请求的数额和诉讼费用的判决。在所有其他案件中,有权提出缺席判决主张的当事人应向法院提出该申请。
1926年,日本民事诉讼法138条对一方辩论判决主义作了基本法律规定:“原告或被告在第一次应为口头辩论的期日里不到场或虽到场而不为本案的辩论时,可以将其所提出的诉状、答辩书或其它准备文书所记载的事项视为已作陈述,而命令出庭的对方当事人进行辩论。”与德国相比,日本的态度非常坚决——完全摒弃缺席判决主义,把一方辩论判决主义推到最初期日,即为了弥补完全没有辩论的状况,把缺席方所提出的准备书状视为陈述。1926年,日本民事诉讼法除规定原告缺席时并非驳回请求,而是判决驳回起诉这一点不同之外,几乎完全仿效德国的作法。
三、完善我国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构想
1.完善民事诉讼立法体系,明确规定缺席审判制度
民事诉讼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它通过诉讼解决各类纠纷,体现国家对民事经济主体合法权益的公正、有效地保护,并保证民商事等法律的贯彻实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席审判制度作为民事诉讼基本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框架内有明确体现。应在正确认识缺席审判制度功能和确立缺席审判中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格局的基础上,在民事诉讼法关于判决一章中用一节专门规定缺席审判制度,以便完善缺席审判的程序和内容。
2.维护缺席判决的权威性,制裁恶意诉讼
对于经传票传唤(确认传票确实送达),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许可中途退庭的,恶意逃避诉讼,法庭作出对其不利判决时,当事人上诉或提起再审的,对于这种情况下提交的新证据,二审或再审中应判令被告承担一审诉讼费用。
3.严格限制缺席审判适用条件
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严格限制缺席审判的适用。特别是在下列情况下不应当适用缺席审判:属于负有赡养、抚育、扶养义务或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及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被告等必须到庭的被告未到庭,一般不能适用缺席审理,而应依法延期审理或依法拘传到庭参加诉讼。被告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重大疾病、被限制人身自由、受对方当事人的威胁和阻挠不便出庭等客观、正当理由所导致的未到庭参加诉讼的,应要求被告提供相应依据并记录在案,另行安排庭审。被告在答辩期内提出管辖权异议需要答复或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等待答复、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其未经合法传唤等法定理由未到庭应诉的,不宜适用缺席审判。
4.完善缺席审判的具体程序规范
进一步规范送达程序。只有在按照相关法律程序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让被告及时得知自己被起诉,这样才可以让被告有机会对原告的起诉进行有针对性的防御。只有当被告经合法传唤,但是却在某一任何正当理由的前提下不出庭,法院的缺席判决才是合理合法的。公告除了在人民法院的公告栏以及当事人原住所地张贴外,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权威性的报纸上刊出,尽可能地保障缺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对缺席判决的救济机制,如果是按照公告送达式的缺席审判,那么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法院所认定的事实与客观事实存在差异,那么就必须赋予缺席方当事人的异议权,以确保缺席方的法律公平权。
【民事审判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对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的建议07-10
民事行政检察科工作职责06-08
加强民事调解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07-16
当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之现状分析09-10
民事上诉制度07-03
民事执行难07-17
离婚民事诉状09-24
民事行为10-14
民事反诉书11-02
01民事调解协议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