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庄镇退耕还林情况(精选8篇)
张庄镇认真落实全市退耕还林工作会议精神,经林业部门实地勘察、与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座谈,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凤凰山前虎窝流域进行退耕还林。该流域面积1000亩,东至黄土村界,南至村庄,西至大律村界,北至公益林。多年来,该流域群众零星栽植柿子、花椒、桃杏等果树,生长一般,经济效益和收入较低,生态环境不良。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在流域中的环山路上下栽植核桃、金银花、花椒等经济树木,山上营造侧柏防护林,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创造经济效益。
该流域涉及虎窝、辛寺、上磨石三个村,其中虎窝600亩、辛寺200亩、上磨石200亩。三个村共有395户人口1340人,退耕还林 户、人。该流域内现有生产路8条9千米;拦水坝、塘坝、蓄水池15座;新增3座变压器,高压线路10千米。9月30日镇里专门组织林业站、经管站及退耕还林村庄支部书记到本市香城镇参观学习土地流转情况,制定各村土地流转方面的具体措施,虎窝村的土地为群众果园承包地,户均4-6亩,有土地延包手续,土地不用流转,辛寺、上磨石村土地需要进行流转,上述两个村正积极召开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积极与镇经管站联系近期完成土地流转。虎窝流域退耕还林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栽植,科学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和高效益产出,建成当地及周边地区核桃生产的样板和科技示范区,促进农民增收、林业增效,建设“森林张庄”。
张庄镇林业站
邱青森先后到卜庄镇润天草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小芳草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地考察调研, 并与卜庄草编技艺非遗传承人纪丛建亲切交谈, 详细了解草编工艺品的历史传承、原料来源、手工技艺和市场销售等情况。邱青森还深入农户家中, 促膝而谈, 详细询问农户家庭情况、草编加工程序和草编收入等情况, 为草编小产业编织出的农民脱贫致富的新生活新变化感到十分满意和欣喜。
邱青森在与昌邑市、卜庄镇有关领导和专业合作社代表座谈交流时, 充分肯定了卜庄镇发展草编特色产业, 助力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大家一致认为, 以草编等传统手工业为代表的各地特色产业, 在活跃地方经济、吸纳农村弱势群体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助力扶贫攻坚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是典型的扶贫产业, 应当重新认识其在新时期的重要价值, 支持同类产业加快发展。邱青森希望卜庄镇政府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做大做强草编产业, 做好草编产业发展规划、非遗手工技艺申报传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网络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的工作, 切实发挥草编工艺品带动农民就业、脱贫致富的积极作用。
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迈出较大步伐,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
内蒙古自治区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2003年开始实施退牧还草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去年底,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968万亩,退牧还草5998万亩,加上其他生态建设工程的协同推进,使全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整体得到有效遏制,局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7%,比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时的13.8%提高了3.9个百分点。风蚀沙化状况得到遏制,林草覆盖度由过去的15%提高到70%以上;沙漠化扩展速率也由1994—1999年的0.87%下降到现在的0.25%,属于国际认可的正常波动范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强度不断减轻,同时水源涵养能力提高,部分多年干枯无水的河流,出现了常年流水的喜人景象。
(二)生态建设促进了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经济效益日趋明显
内蒙古自治区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后续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林产业、草产业、沙产业、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等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初步形成了乳、肉、绒(皮革、皮毛)、粮油、马铃薯(蔬菜、瓜果)、饲草饲料等主导产业,涌现出规模以上企业302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38家。2004年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00多亿元,带动了200多万农牧户(占全区农牧户的50%以上)走上稳定致富之路;农牧民纯收入中来自产业化收入的比例明显提高,由2001年的人均236元提高到2004年的820元,占当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7%。同时,生态建设还促进了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另外,农牧民不仅可以通过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开发获得稳定收入,还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钱粮补助政策中得到实惠,直接增加了收入。据测算,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每亩退耕地平均增收100元左右,每个退耕农牧户平均增收700多元。
(三)生态环境建设推动了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通过退耕还林使农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劣质的农用地逐步转变为林地、牧业用地,剩余基本农田实行精耕细作。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自1994年以来就自行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2003年与1994年相比,在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多半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却由过去的12亿斤提高并稳定在25亿斤左右,去年达到了28.4亿斤。通过退牧还草使牧区靠天养畜的粗放式经营向舍饲圈养的集约化模式转变,畜种结构由过去的土种牛羊为主向优质高产乳、肉、毛多型转变,在草原休养生息的同时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做法,核心就是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在逐步“绿起来”的同时真正做到“稳得住”、“富起来”。
(一)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保护好、调动好和发挥好农牧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内蒙古自治区不仅把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作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还将其作为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的契机,积极培育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吸引和壮大龙头企业,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如鄂尔多斯市着眼于形成完整的林沙产业链条,依托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所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引导和鼓励企业进入林沙产业加工领域,加快林草资源转化利用。目前,全市已培育和吸引林沙产业、饲草料加工企业30家,年生产人造板17万立方米、饲草料50万吨等,年产值达到6.9亿元,年创利税1.4亿元。通过产业拉动,鄂尔多斯市2000—200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草原植被覆盖度也由25%提高到70%。
再如,亿利资源集团是以沙地生态资源为载体的中蒙药和染料化工生产加工企业,开创了“生态资源产业化和资本化”的生态经济模式。还有以沙棘果实深度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宇航人高技术产业公司,产品销往东南亚、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种植沙棘的农牧民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上中下游配套措施协同推进,确保生态建设成果的长久稳固
鄂尔多斯市在推行全市禁牧舍饲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恢复植被和不使农牧民收入降低的双重目标,重点抓好了三个环节。
一是抓好源头——提高饲草料供应能力。鄂尔多斯市在饲草料“开源节流”上做文章,取得了较好效果。“开源”就是要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改良饲草料种植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节流”就是要提高饲草料加工技术和利用率。5年来,鄂尔多斯市共新增拧条种植面积400万亩,飞播草场600万亩,建设人工基本草场400万亩;推广青贮养畜,使之成为全市一项基本的常规技术,同时购进饲草料加工机具近1万台套,使饲草料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二是抓好主体——提高牲畜质量。鄂尔多斯市从2000年开始积极引进高产、优质、高效种羊,特别是去年一年就引进肉羊种羊1949只,与当地以小尾寒羊为主的肉羊进行杂交,生产优质肉羊。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优质种畜扩繁,完成优质奶牛、肉羊和绒山羊胚胎移植分别为300枚、1万枚、1万枚。加强当地名种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选育,提高个体产量和绒质,发展育种核心群400群。强制淘汰劣质低产种公畜,使大小牲畜改良率达到97%。
三是抓好发展——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鄂尔多斯市在继续壮大原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引进新的龙头企业,使全市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1000多家,带动了农牧户近8万户,建设骨干农畜产品交易市场98处,日交易额380万元。发展各类专业协会达到240多个,农牧民经纪人2000多名,加快了产业化经营格局的形成,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三)以养殖小区建设为推进舍饲圈养工作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
通过多年摸索,鄂尔多斯市以捆绑、组合养殖适用技术为手段,形成了建设“十有六化”养殖小区。“十有”即有一定的饲养规模、有标准化棚舍、有贮草棚和草料房、有青贮窖、有饲料加工机具、有优质牧草和青贮玉米种植地、有“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有配种站、有兽医防疫体系、有专业协会;“六化”即品种良种化、饲喂方式配方化、饲养管理标准化、防疫检疫制度化、经营管理组织化、效益实现最大化。去年,全市已建成养殖小区240个,带动了科学饲养水平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三、启示
当前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要在继续稳步推进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同时,把工作重心转到巩固成果上来。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作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切实落实“五结合”配套保障措施,即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后续产业开发、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封山禁牧舍饲结合起来,努力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特别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生态建设后续产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
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科教兴乡,先兴科教”的战略思想,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执法,坚持服务“三农”,营造了“党委重教、政府兴教、民间助教”的浓厚氛围,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全镇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庄镇位于宜丰县东部,东北、东南与高安市相连,西南与上高泗溪接壤,西北与花桥乡交界,西与棠浦镇毗邻,镇境东西宽10.5公里,南北长12公里,总面积87平方公里,为宜丰之“东大门”。全镇总人口15579人。新庄镇现有中学一所,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个教学班,有教职工 人共有学生 人;小学部现有中心小学一所,村完小2所,教学点2个,5所学校共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共有教学班35个,有教职工83人,学生1200多人;现民办幼儿园三所,小学附设幼儿园二所,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5所幼儿园共有教职工35人,皆为无编教师,幼儿472人。
二、自评得分
为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4]℃28号)和《关于2014年对南昌市西湖区等20个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升级综合评估的函》(赣教督函字[2013]29号)的要求,我镇政府职能部门落实责任,强化意识,认真做好迎检的各项工作。自评总得分 分,具体情况如下:A1领导职责得 分;A2经费投入与管理得 分;A3办学条件得 分;A4教育发展得 分。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统一思想,执政兴教
坚持并落实“两个优先”、“四项制度”。“两个优先”:即在制定规划时,把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来对待;在经费投入上,宁可其他方面放缓一点,也要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多年我镇党委、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中,至少有一项是为学校办实事。“四项制度”:一是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镇教育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教育工作。二是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镇领导同志都有自己的联系学校,不定期到学校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三是人大代表定期视察教育工作制度。四是实行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规划学校布局。
(二)、整治教育环境,宽松教育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学校周边环境的好坏影响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因此,镇党委政府“手、脚”并用,宣传、整治两手抓,两不务,不余遗力地加强教育环境的整治与净化。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净化教育教学氛围。首先,利用镇政广播、会议、板报等,大力宣传教育新政策、同时,每年镇党委政府都挤出近万元的资金,宣传奖励尊师重教先进村、部门,宣传奖励师德标兵、宣传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调动社会各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营造和谐教育社会大环境。其次,组织镇综治办、卫办等经常深入网吧、小卖部以及可能影响学校教育的相关场所,宣讲政策,防微杜渐,营造和谐的校园周边环境。最后,以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目标,以“警校共育”、“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为载体,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每月深入学校,组织召开学校安全工作会议,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二是加强执法检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每学期,由分管领导组织镇综治办,配合县工商、文化、卫生、公安等部门,坚决打击取缔违规经营的网吧、游戏厅、小卖部,清理整顿音像市场等。近年来,开展了针对“三无食品”、小卖部规范经营等专项整治十多次。同时,组织派出所和镇治安巡逻队加强对校园周边的巡逻;在各中小学校门设臵了道路交通安全警示牌,保证学生出安全,校园周边环境得到了强有力的整治。
(三)、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实施迎检工作的关键所在,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我镇通过多方努力,开源节流,对外争取政府、财政及其他单位、部门的支持与投入,保证了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均达标准;对内则厉行节约,强化管理,保证经费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并保持逐年增加。据统计,近三年来,我镇共投入资金 万元,其中危改资金 万元,学校新建 万元;代课教师费用 万元;办公室设备购臵费 万元;专用设备购臵费用 万元;图书室资料设备购臵费用 万元;校园绿化带建设等公用经费 万元。特别是去冬今春以来,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根本改善。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集体自豪感、荣誉感,学校真正成为学生今后健康发展的乐园。
(四)、把好“四关”,狠抓控辍保学。
为进一步保障我镇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我们重点把好“四关”:一是把好学额巩固关。建立健全了学额报告制度,实行“镇、片、村、校、班级、家长”六位一体目标责任制,加强流生监控,做到发现一个,动员一个,返校一个。二是把好新生入学关。通过暑假摸底核实及计生办台账查询等办法,保证适龄儿童按时入学。三是把好惠民政策关。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对特困户子女入学费用采取减、免、缓措施,认真落实“两免一补” 政策,阳光运动,使政府的关心送到每个就学子女家庭。四是把好爱心教育关。认真落实“减负” 措施,关注特殊生成长,打造“学生养成教育”特色通过开展爱心献社会、爱心献父母等活动,加强 “爱心” 教育。通过师生结对子帮扶、爱心捐款等形式,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人民满意,家长放心。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平等的九年义务教育。多年来,我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格控制辍学率、幼儿园入园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合格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100%,初中学生辍学率逐年递减,巩固率达97%,圆满完成了义务教育的各项任务和目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庄镇中心小学办学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2、村小及教学点缺少部分功能室,相信学校正在建设的综合楼竣工后可以增补。
3、学校校园周边环境还有待于改善。
4、小学部教师编制差距较大、代课教师较多、年龄结构偏大,学科结构不很合理。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切实维护我校校园及周边安全,开展校园周边安全整治活动。努力撤除校门口一些不合法的小摊点,组织工商所的同志对校园及周边的食杂店定期进行检查,销毁变质食品和三无食品,责令经营者立即撤柜,以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乡领导、干部要定期对校园及周边设施、河流、环境卫生等进行 巡查,制止一些闲游青年和不法分子靠近校园,努力消除各项安全隐患,积极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做到隐患整改有力,事故处理及时,使学校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未来几年积极帮助学校征用建设项目用地和学校规划、扩容用地。政府将准备划一大片农田给学校未来规划用地,方便学校规划独立中心幼儿园建设和扩充校园面积、增设学生活动场所、新建学校科技楼、教工宿舍楼等,向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方向发展。
3、政府牵头和协助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为学校的工程建设出谋划策。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积极开展奖学、助学活动,不断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教育事业捐资助学,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
4、依法治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我镇将不断健全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制定出台关于做好学校安全工作、控辍保学工作、校园及周边治安和环境整治、抓重点中学升学率等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促进了中心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全面提升我镇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5、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我镇将严格执行各项收费政策,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做到不该收的费用不向学生多收一分钱,该给学生退、免、减的费用,全部按时足额退、免、减,决不扣留学生一分钱。要求学校开足课程,对学生一视同仁,合理配备师资,不分快慢班,不搞实验班;严禁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歧视、哄撵后进学生。同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给我镇教育单位(学校)配齐各学科专任教师,使学校教育得以均衡发展。
6、加强学校文明创建,打造文明校园。要求新庄镇中小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争创“文明学校”,扎实抓好学校德育测评工作,争创市级德育先进校,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有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有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无私援助,有学校领导、老师的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相信新庄镇的教育事业会收获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果实!
中共新庄镇委员会 新庄镇人民政府
2015年5月14日
按照肥城市委、市政府关于电子商务发展工作部署的要求,我镇周密谋划,精心组织,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发展的各项工作,并且得到有序而且稳健的推进。目前在抓紧建设安庄镇电子商务中心、马埠村电子商务聚居区、各企业电子商务经营区以及各淘宝村建设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认真研究,加紧谋划安庄镇电子商务发展的整体稳步发展思路,强化思想改变,技术培训,全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目前我镇成立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具体工作部署,由年轻有专业技能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已经建成安庄全民创业示范店、温泉之乡农副产品展销店两家特色电商示范店,随时为群众进行技术指导;
二、面临主要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繁荣当前消费市场,降低资本性收益比例,改善经济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多元化健康发展。为此,我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重点从以下积分方面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一)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当前我镇乡镇企业、小中型店铺已经开始电商销售,并且基本在淘宝网、阿里巴巴、京东,以及微信平台注册账号进行经营,但是仍有大量有意向从事电商的人群由于技术原因,无法涉足这一领域,并且在从事人员中,有大量人员也仅是处于探索技术突破环节,为了缩短这一学习周期,我镇计划于七月中下旬农闲季节开展两期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班,让更多的人掌握开店及运营的技能。
情况的汇报
为做好省“两会”期间的稳定工作,按县委的指示精神,我镇近期开展了一次信访隐患矛盾纠纷大排查。党委书记亲自抓,每名副职分包几个村,对所包村信访隐患进行了一次集中排查,对所有矛盾、纠纷认真排查、梳理。小问题能及时解决的,抓紧时间解决,过段时间能解决的,明确包村副职具体负责,承诺到期解决。疑难复杂案件,及时召开党委扩大会,研究解决方法,做到事事有人管,并做好稳控工作,及时掌握动态,确保不出现民转刑、非正常赴省、进京、越级访、进京访。做到案件落实到人,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经排查,我乡共排查出信访隐患起,一是许村部分群众反映村财务问题,经党委研究决定由镇财政所牵头,向村民代表会公布村内账务。并做好上访人的稳控工作。二是前刘市村宋纪敏反映蠡县法院使用无效证据,导致对其债务纠纷的判决不公,乡党委已明确专人负责此案,积极引导信访人启动申诉程序,三是伍方村、张庄村村民宅基纠纷,已以协调镇土地所,插手处理。四是洪善堡村马大者与县社土地纠纷,已积极协调县社与马大者协商。
镇党委、政府:
12月5日,市教育局召开紧急会议,专题安排部署学前教育工作,市教育局班子全体成员参加。按照济宁市安排,山东省将于12月12日到邹城市进行学前教育先进市验收,分管市长陪同。要求各镇教办立即向镇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领导支持,全面做好迎验准备。现汇报如下:
一、从我镇各幼儿园园舍看,镇中心幼儿园、王楼幼儿园、柳下邑幼儿园均为楼房,尚庄幼儿园三排平房,可满足基本的迎查需要,看庄幼儿园仅一排平房,能设置2个幼儿班,园舍严重不足。
二、从我镇各幼儿园硬件设施看,镇中心幼儿园建园时间长,设施老化,但能满足基本的迎查需要。王楼、柳下邑幼儿园新上了空调、大型玩具、玩具架、水杯架、毛巾架等部分内部设施,但电视机、DVD、电子琴等基本设施仍无法购置,办公桌椅等极为陈旧,内部设施缺口较大(中心幼儿园、尚庄幼儿园的电视机为从一实小协调来的旧电视机)。看庄幼儿园各种设施均没有,缺口严重。预计需投入资金10万元。
三、从我镇各幼儿园软件来看,因多数园为新办园,档案缺乏,软件不规范,需集中精力进行准备。
四、预计12月12日——16日,济宁市对学前教育重点工程进行检查,我镇中心幼儿园教学楼工程属必查工程。
五、2011督导检查,仅对镇政府进行督导,督导结果作为“教育先进镇”确定的重要依据。主要内容有三项:
1、教育投入,2、学前教育,3、校舍安全工程。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7月4日至16日,市政协组织部分常委和农村委委员,由李畴海副主席、焦希勃秘书长带队,赴平定、盂县和郊区三个农业县(区)就退耕还林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认真听取县(区)退耕还林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调研组走访了平定冠山镇、张庄镇、冶西镇、柏井镇,盂县苌池镇、孙家庄镇、西烟镇和郊区杨家庄乡、义井镇、平坦镇等10个乡镇,召开了7次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副书记、副乡镇长、农技员、林业员、经管员、土地员和部分村书记、主任、造林专业大户参加的座谈会,深入到9个退耕还林点和13个农户家中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的看,党中央、国务院退耕还林政策符合我市农村实际,合民情,顺民意,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情况
全省退耕还林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退耕还林工作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来抓,整体工作呈现出认识高、力度大、质量好的良好态势。
一是领导重视,工作力度大。市委、市政府把退耕还林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层层召开了退耕还林动员大会,成立了退耕还林领导组,层层签订定了责任书、责任状。在春季造林结束后,又及时召开了全市退耕还林平定现场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安排部署雨秋季退耕还林工作。平定县把退耕还林作为“建设生态大县”的切入点,加大了行政推动力度,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盂县在退耕还林工作中注重了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县政府还决定荒山造林每亩再补助20元。郊区把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通道绿化、小城镇建设、移民搬迁等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规划协调,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了消除农民的顾虑,取信于民,盂县、郊区等为部分退耕户兑现了粮食补助,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市委书记程步云反复强调:退耕还林绝不是一件小事,各级务必要把退耕还林当作一项国策来对待,要像搞计划生育一样来精心组织,作为全党、全社会一项大的产业来抓。市长郭良孝多次深入县(区)和林业部门,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刘高官副书记特别关注退耕还林工作的进展情况,要求把退耕还林与农田基本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村镇建设和“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结合起来,从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切实抓好此项工作。王敬瑞副市长亲自深入到山村窝铺、田间地头向农民宣讲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农民一道进行算账对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各级、各部门集中精力抓落实,深入一线解难题。首先是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发动,利用报刊、电视、广播、赶集、“三下乡”等多渠道、多形式大造舆论声势,向农民讲解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发放退耕还林政策“须知卡”、“明白卡”2万多份。其次是加强科学指导,培训技术骨干。组织专业人员到我省退耕还林先进县吉县参观学习;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辅导,共培训技术骨干、分管领导、重点村的干部2000余人。再次是强化服务。面对今春旱象较重、气候干燥的不利条件,全市各个规划区集中调动人力物力,车辆拉水、管道引水、人力担水,连续作战,精心施工,整体工作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二是创新机制,思路办法多。我市今春退耕还林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级、各部门不断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创造性地执行国家政策,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参与,采取了户退户还、户退专业队还、户退大户还、此退彼还等形式。郊区杨家庄石钟、平定柏井耿黑眼、盂县苌池刘文尧等一大批还林承包大户,最多的承包荒山达1万多亩,在退耕还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盂县苌池镇今年的3000多亩还林任务大部分是由大户承担。同时各县区、乡、村还采取农户委托专业队造林的形式,发挥整体优势,变一家一户的分散区域为集中连片进行绿化和管理,成为退耕还林中的生力军。打破地区界限,进行跨县(区)、跨省市间的联合开发,这也是我市退耕还林工作中创新机制出现的新亮点。如盂县孙家庄镇南河南村与太谷县某公司联合营造红枣经济林和天演杨速生林合作事宜;盂县南娄镇为大寨饮品有限公司建立核桃基地,现在栽树就签订了购销合同,解决了将来的核桃销售难题。
三是保证质量,造林成活率高。为根治年年植树不见树的顽症,维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退耕还林中,特别注意了保证造林质量,严把“三关”。一是苗木关。由于本地苗木缺口很大,今年春季我市植树用苗73.8%来自外地。用外地苗时,林业部门严格考察,对苗木起运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监督,努力减少因气温、土质等差异对成活率的影响。平定县采用竞标订购苗木的办法,不仅大大降低了价格,而且有效地缩短了苗木产销地的时间差,提高了成活率。二是栽植关。为了抢季节,保进度,各县(区)采取了宣传发动、规划设计、落实地块、提供苗木、组织栽植同时进行的方法,因而加强现场指导就成为保证栽植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全市共派出150多名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按海拔高度、气候变化、阴坡阳坡等地确定栽植树种,分针叶、阔叶树,经济林、生态林科学安排。具体施工中对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保证树坑大小、填土厚度和浇足底水。三是管护关。管护不力必然导致退耕还林前功尽弃、劳民伤财。在管护上,各县(区)、乡镇都在机制、形式等方面积极探索,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办法。盂县孙家庄镇聘用了17名管护员,定责任、定报酬,全天候护林。为解决放牧对林木的危害,各县(区)都出台了封山禁牧规定。平定柏井镇乱安村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切实考虑农民的利益,在离村5里地的一个自然山庄,建设庄园牧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帮助解决通路、通电等问题,目前全村8户农民的400只羊正陆续迁往庄里集中饲养。由于工作细致,要求严格,加之今年雨水较多,造林成活率大都在85%以上,局部区域达到了95%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已落实退耕还林村259个、退耕还林户11816户,完成退耕还林6.84万亩,占今年任务15.15万亩的45%。其中,退耕地造林4.3万亩,占今年任务6.3万亩的68%;配套荒山造林2.54万亩,占今年任务8.85万亩的28%。分县(区)看,平定县完成退耕还林4.5万亩,占今年任务7.3万亩的62%;盂县完成退耕还林1.22万亩,占今年任务4.55万亩的27%;郊区完成退耕还林1.12万亩,占今年任务3.3万亩的34%。
二、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战略方针,它既涉及生产关系,又涉及生产力;既涉及诸多部门,又面对千家万户,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市退耕还林工作今年刚刚启动,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缺乏经验,退耕还林工作中还存在政策把握上不够到位、规划设计不够科学、一些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等问题,对今后如何稳得住、管得好、不反弹、效益高、能致富还缺乏认真研究和思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规划相对滞后,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在当前大规模、高投入、快速度的生态建设中,我市今年的退耕还林工作由于时间仓促,采取了边设计、边规划、边施工的方法,有时甚至是先施工、先作业,后规划、后设计,对退耕还林的适宜林种、树种、布局、水资源承载力以及退耕还林生态效应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区域环境效应等问题缺少宏观考虑与研究,所以就产生了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的倾向。一是退耕还林任务重点不够突出,轻重缓急的原则难以显现,有“撒胡椒面”的现象。平定县的规划面积涉及10个乡镇、120个村、1万多户;盂县的规划面积涉及14个乡镇、71个村、3966户;郊区的规划面积涉及8个乡镇、83个村、2000多户。全市32个乡镇都有任务,工程规划布局上都不够相对集中,比较分散,影响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的效果。二是退耕还林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结合不够紧密。在退耕地搞林粮间作是国家政策所不允许的,但今年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而政策所鼓励和允许的既能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兼顾农民增收的林药、林果、林草间作套种却推广的不多。三是作业设计与施工相脱节。能否使退耕还林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关键是要搞好作业设计,对每个山头的林种配臵、树种搭配、造林密度、苗木类型以及整地方式和规格都要进行科学选择和安排,先设计,后施工,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但在实际中,有的不管适地适时适树,种上就算,造成柠条成活率只有20%;有的山顶上栽种了适宜在沟、川地生长的毛白杨;有的设计的是仁用杏嫁接苗,却栽成了实生苗; 有的经济林比重偏大且品种趋同,市场如何,心中无数,既难以确保生态效益,又难以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极易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农民利益难以保障。四是退耕还林没有很好地注重和改善城郊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市区周围除狮脑山、猫脑山已经显现出一定的绿化规模外,大多数都是荒山秃岭,与我市的经济发展很不协调。而和我市立地条件类似的江苏省徐州市,在五十年代市区周围曾是寸草不生,但经过多年的环城林带建设,如今市区周围形成了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丘陵状绿化带。另外,我市桃河上游历史上曾有大片森林,但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阳泉人民的“母亲河”如今已是“雨天洪水泛滥,晴天臭水荒滩”。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对根本改善我市周边环境,进行桃河上游的综合治理是一个历史机遇,但我们还没有把它放到应有的位臵。
(二)种苗需求量大,供应量小,影响退耕还林进程
调查表明,影响今年我市退耕还林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树种苗木的结构性短缺、局部性短缺普遍存在,苗木购进渠道单一,不能及时满足农户栽种需求。郊区平坦镇张家岩村160亩退耕地,完成了80%的鱼鳞坑整地任务,但所需苗木侧柏、刺槐等迟迟不能到位。盂县、平定许多村镇都有同感。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市完成五年的退耕还林任务及保证生态重点工程和四旁绿化等用苗,每年总需苗量就达3692万株,而目前全市年生产供应能力仅为1374.5万株。就今春而言,全市外调苗量高达374.1万株,占到春季总用苗量的73.8%。而我市自给苗木仅132.5万株, 占26.2%。大量外调苗木不仅成本偏高,成活率低下,而且还会造成大量资金外流,影响农民增收。因此,创新种苗供应机制,下大力抓好优质苗木基地建设,培育良种壮苗,确保树种低成本、高质量、多样化需求的工作更显得尤为迫切。
(三)荒山造林进展缓慢,国家政策难以兑现
退耕还林是一项开仓济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实质是国家用钱粮换生态,也就是说“国家要生态,农民得利益”。但在实践中却表现出了农民对退耕地还林积极性高,对荒山造林的积极性低;对发展经济林积极性高,对营造生态林积极性低的“两高两低”现象。全市荒山造林进展缓慢,目前只完成了任务的28%,其中,平定34%,盂县32%,郊区22%。其原因:一是投入大。仅挖坑整地一项,条件好的每亩投入200—300元,条件差的600—1200元;二是难度大。有的要放炮挖抗,异地取土;有的要镐、锹并用,费工费时。三是成活率低。受干旱影响,苗木难以确保成活。四是效益差。主要是生态效益明显,经济效益低下。尽管如此,国家政策要求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农户在完成现有耕地退耕还林后,必须按相应比例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造林成活率验收合格后才兑现钱粮补助和造林、种苗补助。这就是说,荒山造林任务完不成,国家政策就不能兑现,农民利益就要受损。对此,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完成荒山造林任务。
(四)林牧矛盾突出,困扰生态环境建设 近几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市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农村经济进入市场的主流产品来抓,畜牧业特别是牛、羊等草食家畜得到长足发展。去年全市牛存栏达到11256头,比上年增长5.6%;羊存栏达到21.5万只,比上年增长53.37%。在盂县孙家庄、苌池,平定张庄等地了解到,内蒙、新疆、河北等省区全面封山禁牧后,羊价下跌,本地农民从这些地方购买进不少羊只。草食动物牛羊的增加,超过了草地的载畜量,大大增加了我市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环境压力,导至林草植被遭到破坏,造林成果难以巩固。在盂县、平定实地调查期间看到,少则三、五十只,多则百余只羊群在林地山坡游牧。当地群众反映,随着季节变化,山羊夏饱、秋肥、冬瘦,到了青黄不接的春季,饥饿的山羊漫山遍野地刨食草根、树皮,植被会遭到毁灭性破坏。柏井镇里牌岭村前几年栽植了2000多亩枣树,邻村西回的10余群羊常来寻找草食,时间不长,枣树几乎被吃尽。因此,应下决心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
(五)重造林轻管护,退耕还林成果难以巩固
平定张庄镇新城村的支部书记讲:“今年村里的退耕还林任务已经完成,树栽了,也分到户了,但就是无人管理”。这种情况,在退耕还林工作中比较普遍,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管护责任不落实。我市林业多年来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造林轻管护的现象,造林多是在行政命令下的群众性造林,而造林后的管护责任落实往往不能及时到位或持之以恒,结果造成造林成果难以巩固,成活保存率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退耕还林后的管护任务和难度仍然较大,因此,要认真研究解决。二是管护费用不到位。退耕还林80%以上是生态林或长期(10年,甚至几十年)得不到收益的用材林,农民不愿出钱出力管护。要使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生态林达到满意的造林还林效果,就要解决管护费用,给管护人员一定的管护工资。造林的管护周期较长,一般都在10年以上,护林费用较大。因此,退耕还林的管护费用如何确定和筹集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三是管护形式不适应。国家政策规定,退耕还林的管护实行谁造谁管,管护是以户为单位的管理。这种管护形式成本较高,有的群众难以承受,实际中很可能导致管理不落实。如何寻找一个相对管护成本低,又具有良好效果的管护形式,确实需要认真研究。
(六)对农民长远利益考虑得不够,干部有担心,群众有疑虑
调查中发现,农民普遍赞同和欢迎退耕还林政策,他们讲:“坡耕地产量长年低而不稳,费工费力,是党的退耕还林政策帮俺解了愁”。但同时干部、群众也有些担心和疑虑。一是退耕以后的生活问题。农民祖祖辈辈以耕地为生,以种粮为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退耕还林国家所给的是5—8年内的粮食补助,不可能永久性地供给,因此,老百姓对5年、8年以后的生活保障普遍感到担忧。二是基本农田被退耕问题。调查中发现,在退耕还林中存在着基本农田被退耕的现象。如平定县张庄镇阳胜村承包户张义成、苏子山两人承包土地23.1亩,正常年亩产粮食400—500公斤,今年全部退耕种了核桃树和刺槐。盂县南娄镇3000多亩高产粮田栽种了核桃树。同时,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全市现有耕地113.78万亩,划入基本农田保护的93.18万亩,按照全市退耕还林五年的规划,全市退耕38万亩,这就意味着全市将有17.4万亩基本粮田被退耕,明显违反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我市有70多万农民,约占全市总人口的60%,正常年全市粮食总产2.5亿公斤左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57公斤左右,如果退耕的17.4万亩粮田,按现有粮食生产能力每亩平均250公斤计算,全市粮食总产量将减少4350多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将减少62公斤左右,农民对粮食安全问题也感到担心。三是后续产业的培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退耕还林5年或8年以后,地退了,山封了,羊圈了,草种了, 树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该干什么?收入从哪里来,这是他们非常关心的话题。因此,如何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培植替代产业、后续产业,以保障群众长期的生活来源,现在就应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认真研究,付诸实施。否则,栽下的树会挖掉,长起的草会烧掉,圈起的羊也会重新上山践青、啃树。
三、进一步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建议(一)要认真搞好规划
实践证明,没有规划的工程是盲从的工程,是不会成功的。退耕还林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时间跨度大,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才能确保退耕还林工作顺利进行。
1、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市、县(区)、乡(镇)、村各级都要根据各自的工作层面所应把握的角度,制定出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更易于操作和执行的总体规划来。规划要尊重规律,讲求科学,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要针对川地、盆地、丘陵地、高寒山地等不同的地理情况,针对阳坡、阴坡、山系、水系等不同的生态条件,把退耕还林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林牧协调发展、改善城郊生态环境、搞好通道两侧、旅游景点绿化等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要严格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先易后难,先陡后缓,先远后近,制定出总体规划和分计划。逐级都要明确总任务、总目标、分的任务和目标。对于难点、重点问题的突破和解决应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2、规划应做到制度化、规范化。规划应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固定下来,不能因人因事变动而变动,力求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要用总体规划约束、指导计划,按照总体规划一步接一步、一年接一年、一任接一任地抓下去,干起来;用计划保证总体规划的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真正将退耕还林的任务落实到、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千家万户。
3、精心做好退耕还林的作业设计。要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针阔叶相混交”的原则,进行水平阶、穴状整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紧密结合立地条件,充分考虑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充分体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进行林种、树种和造林方式的安排,积极探索选择适合我市采用和推广的模式。比如,海拔在400米以下的低山区(如梁家寨、娘子关),可选择“基础型”的退耕还林模式,主要营造护坡护岸林、农田防护林和水果经济林;海拔在400—1000米的中山区(我市大部分地区),一般土、肥、水、光、气条件较好,可选择“生态经济型”退耕还林模式,山顶营造生态林或用材林,山腰发展木本粮油和干果经济林,山脚栽植速生丰产林和生态防护林;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如盂县西部),一般人少地多,退耕还林可选择“综合型”退耕还林模式,大面积营造用材林和水源涵养林。
4、大力建设基本农田。退耕还林必然要减少耕地,但是对于“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的粮食问题仍不可忽视。要确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一方面要坚决制止和打击乱批滥用耕地的行为,一方面要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调整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在河滩、沟坝采用筑坝拦泥淤地的办法建造高产农田。同时要努力提高粮田单位面积产量,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无公害生产、生物防治等先进适用的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节水园区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实现土地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近5—8年内,全市应力求建成单产水平在500公斤以上的高产稳产农田50万亩。
5、搞好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退耕还林仍然应坚持以水为命脉。规划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问题,尤其像我市这样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更应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主要应着眼于三个方面:一要兴建骨干工程,通过打坝、修蓄水池、建人字闸等,拦洪蓄水。还要通过挖鱼鳞坑、建山地水平沟、谷坊等,层层截住地表水。二要大搞旱井集雨节灌工程,修建集雨水窖,以抵御较长时间的干旱对树木的威胁。三要采用蓄水工程设施与微灌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树木成活率。
(二)要切实抓好苗木基地建设
退耕还林,必须做到种苗先行,确保优质种苗供给。充足的、合格的林木种苗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考虑苗木的适宜性、多样性和保成活、促增收等因素,把注意力放在力求尽快实现种苗供应的自给上来,切实抓好苗木基地建设。
1、应把种苗作为一种产业,依据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来抓。要立足于解决我市种苗供求的突出矛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归宿,使种苗业真正肩负起满足造林绿化需求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双重使命,从而成为既能为我市退耕还林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又能大幅度增加当地经济收入的优势产业。
2、种苗基地建设布局要科学合理。市林业局等职能部门要对种苗基地的数量、规模、苗木品种等做出总体安排,各县区按照总体安排具体实施,避免重复建设,避免苗木种类的单一雷同。同时,苗木基地建设除了抓好大田育苗外,尤其要抓好容器育苗工作,以真正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3、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种苗基地建设。要积极培植建立以集体、个体育苗为骨干,吸收机关、团体、企业等多成份参与的育苗主体,尽快培植建立以国有和私营苗圃为龙头的较为完备的种苗生产供求体系。要以县域为中心,走龙头加基地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路子,有重点、有计划地发展一批育苗专业大户、育苗村和育苗镇,形成多元化的育苗格局,不断扩大种苗生产能力。
4、搞好种苗供求信息服务。市、县(区)、乡(镇)林业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要随时掌握、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内外苗木市场的供求信息,给予正确引导,为广泛推行定向育苗、订单育苗提供优质服务,增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种苗的生产和有效供给能力。
5、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农民利益。要认真贯彻落实《种子法》,严格执行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和“两证一签”制度,净化苗木市场,杜绝关系苗、人情苗,严禁假冒伪劣种苗进入流通领域,发生侵农、害农、坑农行为。各级林业种苗管理部门、林业派出所等执法机构,应承担起维护苗木市场秩序的责任,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要动员千家万户搞好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对农村传统种植业是一次猛烈的冲击,是种植业结构大调整的一次契机, 也是农民分工分业的又一次机遇,必将对农村的生产方式、农民的经营形式和劳动方式造成冲撞。为能使广大农民真正抓住这个机遇,从传统的耕作模式中解脱出来,必须让农民充分认识到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动员千家万户上阵,广泛参与退耕还林。在具体方式上,可采取户退户还、户退村还、大户承包等形式。对一些农户自身确实无力完成大面积荒山造林任务而采取的户退村组织造林专业队或大户承包还林的形式,一定要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允许退耕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国家补助的部分钱粮作为工程费用,委托专业队或大户治理。要妥善处理好农户承包与专业队治理的关系,完善委托协议,处理好粮款补助等利益关系,避免出现利益纠纷。同时,造林工作中要力戒单纯为栽树而栽树的运动式领导方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动产业化发展、建立龙头企业牵动下的种养业基地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致富为根本,大力宣传退耕还林的富民政策,积极引导农民在退耕还林中创造性地发展各种不同的经营形式,走出各种不同的致富之路。目前应大力推广实践证明的几种有效模式。一是农林牧综合经营型。就是指在荒山、荒坡、荒地的综合开发中,把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果树缠身,山下粮田(或草地)座底”的格局,形成粮草养畜、畜粪肥苗、树木绿山的良性循环,实现三业并举,农民致富。这种形式一般适宜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或小联合体,荒山荒地面积在百亩以上,且具有一定量的投资,可容纳十几个以上劳动力。如柏井镇里牌岭村耿黑眼,承包荒山、荒坡、荒地3000亩,农林牧相结合,发展庄园经济,打旱井50眼,修田间路6公里,绿化荒山1000亩,建起了120亩果园、100亩枣园,栽种了50亩核桃树,育苗10万株,饲养10头种猪、50头育肥猪,年收入突破10万元。二是林牧结合经营型。是指在退耕还林中,进行科学规划后,将退耕地和荒山地相对连为一体,荒山种树造林,退耕地可实行林草间作,也可退耕还草,以草养畜,以畜致富。这种形式一般适宜于一家一户的经营。比如柏井镇张家岭村李春玲,种优质苜蓿草20多亩,饲养种兔100只,年繁殖销售2000余只商品兔,纯收入达2万余元。三是林药结合经营型。是指在退耕地中大量种植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且具有市场前景的诸如甘草、桔梗、柴胡、黄芪等中药材,并且同荒山造林结合起来,发展药材种植专业大户,以药致富,以药养林。四是林果结合经营型。是指在进行荒山造林的同时,在退耕地中种植干鲜水果,比如核桃、花椒、红枣和优质小宗水果等,发展经济园林专业户。要积极鼓励、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栽树种果,美化家园,增加收入。同时,林农果、林菜果等相结合经营型的经济模式都应在实践中大胆尝试。栽树还林在树种选择上,应尽最大努力选择几年、十几年或二、三十年以后可以间伐的木材林,要向建设绿色银行的目标奋进。
(四)要下决心抓好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
1、要充分认识搞好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退耕还林不但是我市林业发展的一个难得的机遇,而且也应作为改善市县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营造良好投资氛围和提升城市地价的一个极好契机,抓住不放。就我市市区情况看,整个城市还基本在“死气沉沉”的荒山秃岭环抱之中,整个城市无法透出生机与活力,桃河上游流域还基本没有得到治理。据了解,我市环市荒山面积3.6万亩,通过多年的造林绿化,还有1.8万亩是荒山秃岭。桃河上游流域面积36.68万亩,有林地面积仅4.8万亩,宜林地和暂未利用地荒山面积达21.8万亩,占流域面积的59.4%。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我市居民生存环境和全市投资环境的改善,更主要的是由于桃河上游综合治理力度不够,水土流失严重,已经影响到中下游的综合治理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识之士曾言:“桃河上游不治理,阳泉终日不安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从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搞好环市、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把环市、环城和桃河上游荒山绿化作为退耕还林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目前我市荒山造林步伐的一个切入点,统一思想,万众一心,千方百计,勇于攻坚,使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2、要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环市、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量大,难度大,如果不下决心,没有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大力度的操作办法,目标是很难实现的。为此,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像治理桃河那样,成立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临时指挥部,应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抽调精兵强将,专抓此项工程。其次要制定周密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每个山头的树种搭配、景观效果、治理时间与进度、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划,对属地治理、大户承包、专业队造林等组织形式都要因地制宜,做出具体安排。同时应推行单位或专业队承包领导负责的目标责任制。
3、要联合攻坚,科学安排,加大治理力度。对环市、环城和桃河上游的荒山绿化,造林难度大,必须克服畏难情绪,攻坚克难,联合作战,发扬西回村艰苦奋斗加科学施工的精神,啃下这块硬骨头。一是上下左右联动,形成强大合力。要全市上下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广泛参与,强化种树、护树光荣,践树、毁树可耻的意识,通过农民义务投工投劳,用好城镇职工义务植树款项,形成全社会搞好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的舆论氛围和强大合力。比如,仅市区应参加义务植树的职工就有16.2万人,如果按每人每年20元义务植树款足额收取计算,就有324万元绿化资金,可绿化荒山5400多亩。然而实际上每年收取的义务植树款也只有30—40万元,其余多数是参加义务植树。对此,一方面要有钢用在刀刃上,用足用好义务植树款;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工程要求,划定作业地块,确保义务植树取得实效。二是创新组织形式。一方面,要按属地划分荒山任务,“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各级政府和属地有关乡村、企事业单位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任务层层分解,定时间、定进度、定质量,严格组织验收,奖惩兑现;另一方面,市县区要组织造林专业队专攻干石山尤其是市区周围阳坡荒山的造林绿化,因为专业队造林不仅可以保证工程规划设计的实施,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和造林成活率,较好地解决工程任务谁来干、谁能干好、成果如何巩固等一系列问题。组织专业队造林要把城镇职工义务植树款、育林基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等捆绑使用,在群众性整地的基础上,在造林季节专职造林,绩酬挂钩,非造林季节承担抚育管护任务。三是科学安排治理模式。要推广西回村挖大坑、异地取土、容器育苗等先进经验,采取乔乔块状、宽带状混交、乔灌不规则块状混交为主的治理模式,积极推广径流林业、覆盖林业、生根粉醮根、保水剂等抗旱造林技术,减少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这些模式也应在全市荒山造林中予以推广。
(五)要妥善处理和解决林牧矛盾
退耕还林与发展畜牧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核心问题是要对林牧矛盾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采取正确有效的办法,实现林牧经济共存共荣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才能真正退得下,稳得住。
畜牧业目前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畜牧业为全市农民提供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71.6元。对畜牧业尤其是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发展决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要妥善处理和解决林牧矛盾,应标本兼治,在继续加大封山禁牧规定宣传和执行力度的同时,核心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根据载畜能力和饲草秸秆资源,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变放养为舍饲圈养。一是改进畜种。要引进优良畜种与采用高新生物技术培育适合我市圈养的优质畜种;二是发展种草业。我市天然草地生产力不高,易形成过牧退化,加重水土流失。因此,我市发展产业化规模与优质的畜牧业决不能依靠天然草地放牧,而应建立在农业化种草业与舍饲方式养畜的基础之上,要大力发展优质苜蓿等草种。三是发展饲料工业。舍饲圈养要求并将促进饲料工业的发展,应作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我市玉米、谷子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应继续研究推广青贮饲料技术,同时应着重在玉米秸秆深加工上做大文章,使之转化为牛羊配合饲料,大力开辟新的饲料源,力求通过饲料加工业,在我市饲草、秸秆的利用上走出新路子,出现新局面。
(六)要长期不懈地抓好林木管护工作 过去“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的根本症结就在于管护措施不到位。实践证明,没有管理的林业,就是失败的林业。切实维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不断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根本改变我们的生态环境,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好林木管护工作。
1、要加强退耕还林在保护上的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市县乡政府要切实加大力度,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和已经出台的封山禁牧通告,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封山禁牧,妥善解决好林牧协调发展的利益关系。各乡(镇)、村结合实际制定的管护办法和村规民约,采取的配备专职护林员、建设庄园牧场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应进一步加以推广和完善。对有意破坏生态环境及幼林地的行为,依法给予严厉打击。
2、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可实行谁造谁有谁管护。对高山大面积退耕还林难度较大的管护,可以实行个体承包,由所有者出资;还可成立乡办、村办林场,由造林专业队进行集中管理或以联户形式进行管护。对以户为主的管理,要把国家拨付的补助粮款同退耕农户的管理工作挂钩,一旦出现退耕地块复耕或管理不善,导致苗木大面积死亡,该户不再享受国家的补助粮款。
3、要进一步加强林木管护机构建设。面对今后退耕还林后形成的生态保护区巨大的管理任务,市、县(区)都应从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考虑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强化造林管护日常的督促、检查、指导、协调、宣传等工作。
(七)要认真考虑好农民的长远利益
退耕还林后要想实现国家有“被子”,必须保证农民有“票子”,考虑好农民的长远利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1、要在退耕还林后的“林”上做文章。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积极开展,我市森林资源一定会不断恢复和大幅度增长,从而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营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应抓住这个有利条件,下大力发展林木种子采种业,桑蚕、蜜蜂养殖业,野生动植物饲养、观赏业,林产品加工业,搞好集营养保健、饮食加工、化工产品、优质农肥等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培植后续产业。要发展“集约自给型农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生态效益型林业”,突出抓好以优质杂粮、干鲜果、草食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苗木、特种养殖四个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植新的增长点,切实做到林上山、粮下川、羊进圈。
3、积极组织劳务转移。要从培育和扶持各类劳动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县(区)乡(镇)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县(区)乡(镇)劳务输出公司等方面入手,形成包括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及时向劳动者提供信息,减少盲目流动,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八)要进一步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领导
1、进一步提高认识。退耕还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尤其对于我市这个地下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来说,退耕还林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退耕还林又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对长期思维定势的一次有力冲击,也是我们适应入世新形势,应对世纪新挑战的一个重要实践。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事关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强化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主动性、责任心,把退耕还林任务层层落实到乡村、落实到地块、落实到人头。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退耕还林工作与我市桃河治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公路建设等重点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防止顾此失彼。要加强组织协调,进行督促检查,不断深入田间、农户,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合力攻坚,确保全市退耕还林扎实有序地开展。
2、抓好政策落实。一是尽快完善土地承包合同。退耕还林的林权是核心,土地证又是颁发林权证的基础。要针对有的乡村存在的二轮承包合同未到户、土地证未到户以及“证大地小”、“证小地大”、证与户不符、集体机动地无土地证等情况,该完善的完善,该规范的规范,确保林权证的发放。二是不折不扣地落实钱粮、种苗补助政策,严格兑现到户。三是对植被盖度达到0.2以上的荒山,考虑到我市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和植被构成的不稳定性,需进一步改善植被的构成,继续组织造林,同样享受国家的政策补助。四是出台配套政策,增加资金投入。要增加荒山造林补助。考虑到荒山造林难度大、投入大等实际情况,建议市、县(区)政府除国家给的每亩50元种苗和荒山造林补助外,再配套每亩50—100元的荒山造林补助;要增加业务部门工作正常运转所需经费。这次退耕还林工程各级林业部门承担了非常繁重的任务,工程的作业设计、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统计监测、总结兑现以及设计费、资料费、差旅费等都需要大量的开支,应努力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以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拍卖“四荒”、开发“四荒”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造林大户、民营组织、社会团体等承包荒山,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发“四荒”;要鼓励舍饲圈养,对农户舍饲圈养禁牧给予一定的建造牛羊圈资金、饲料粮补助等;要多渠道筹集造林、管护资金。可实行国家和林权所有者共同负担。市、县(区)政府应积极探索绿化管护基金制度,建立绿化管护专项资金,每年从煤炭收入中足额收取育林基金,加大征收力度,彻底改变育林基金难收缴的现象。
【张庄镇退耕还林情况】推荐阅读:
张庄镇初级中学法制教育考核制度12-08
张庄镇黄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06-26
大张庄中心小学2017地震演练方案06-06
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06-14
厉庄镇中心小学安全工作自查报告07-02
安驾庄镇初级中学自查报告09-28
王庄镇初级中学誓师大会11-19
苑庄镇中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05-24
田庄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计划06-22
杨庄镇中心校普教工作总结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