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多位数的认识试题(推荐9篇)
课题:多位数的大小比较第7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
4000004000000
(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
(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或“=”。
988○1000765○489566○581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
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
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300000>250000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追问:如果最高位相同,又该怎么比呢?
生答: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数就大……
方法二: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37>30>25,37万>30万>25万
5.数的改写。
(1)引导学生关注数的改写过程。
提问: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追问: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到: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更简便。
(3)小组讨论: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组织交流汇报: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4)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你能先把这三年各类图书的总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6300000000=()亿
7000000000=()亿
7700000000=()亿
()亿>()亿>()亿
(5)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教材上进行改写。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先比较大小,再说说大小比较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课题:近似数第8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384204386685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课题:整理与练习第9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能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整理。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多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内容?
2.导入: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与练习。(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的整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教师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
2.组织汇报交流,梳理知识。
顺序表
意义:数位
十进制计数法
多位数读数、写数
大小比较--改写
近似数
(1)数位顺序表。
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提问: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整数数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
每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组成有什么相同点?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归纳:多位数的读、写法。
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多位数的写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
我们学习了大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什么有时要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一个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又该如何改写呢?
(4)近似数。
提问:什么是近似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综合运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25~26页“整理与练习”中的“练习与应用”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集体讲评,组织汇报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课题口算与估算
教学内容
口算与估算(P35例1和例2及练习六)。
教学目标
1.能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加以推广,得出多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2.能利用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3.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并能与同学交流估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复习准备
二、新课教学
三、课堂活动。(即P35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1、观察P33的插图,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铺垫练习:
渔业队上午捕鱼760千克,下午捕鱼2375千克,一大共捕鱼多少千克?
①学生独立试做。②请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和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计算过程。
1、教学例1:
(1)展示例1:
(2)指导学生列式解答:
260000+320000=580000(㎏)
(3)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呢?
学生讨论、交流:
①还可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口算就比较简便。
②指名学生说出算法:
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4)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的第1题。
2、教学例2:
(1)展示:某地退耕还林401535公顷,达2039800公顷。估算一下,20退耕还林的面积比20大约多多少公顷?
(2)指导学生想:应该把401535和2039800各看成多少来进行估算?
(3)小结后板书:
2039800-401535≈2000000-400000=1600000公顷
(4)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教师展示卡片:让学生看卡片进行估算。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完成练习六的其余习题。
教学反思
2、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37的内容和例1、例2、例3及练习七。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计算器实物及P37的插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认识计算器:
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课堂活动(P41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1、展示或观察P37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 - × ÷)、数字键(0 1 2……9)。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181+63= 181-63=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想一想:在上面的计算中,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呢?
2、教学例2:
(1)、学生合作完成。
(2)交流结果。
(3)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3、教学例3:
(1)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同例2。
(2)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指导学生活动。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完成练习七的习题。
教学反思
3、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P43的加减法的关系及练习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
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
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五、作业: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
(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
(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
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 数之间的关系。
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
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
(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我们班共有学生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三个已知条件,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①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③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
(3)列式解答。
2.从具体“问题”中理解关系。
(1)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17+18=35(人)
①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②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
(2)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①为什么用减法算?
②“35”“17”“18”在减法中分别是什么数?
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P44的课堂活动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你是怎样学会的?
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
完成练习八的习题。
教学反思
4、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P46-47的例1和例2及相关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
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二、加法结合律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
五、课堂作业。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 +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3.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4.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
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
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
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
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13+8)+5
女生完成
3024+(73+6)
13+(8+5)
男生完成
30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
2.揭题:
从以上式题可以看出,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3、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
P47的课堂活动。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完成练习九的习题。
教学反思
5、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
教学内容
P50的例3、例4及P51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十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知道简教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故事导入
二、新课教学
三、自主训练
四、总结
五、作业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 )。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
1.教学例3:113+96+87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113+96+87=113+(96+87)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3)议一议:482-159+18怎样算简便?
3.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4.教学例4:200-108-42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算一算:
175-36-64 3600-1800-1200
1.做P51上面的课堂活动。
2.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练习十的第1、2、3题。
教学反思
6、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
教学内容
P51的例5和练习十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
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减去多加的部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
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复习
二、学习新课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 1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 135+300 351-100 516-400
1、学习例5
(1)出示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2)学生先进行尝试,指名两人板演。
(3)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 强调:867+98 为什么要写成+100,为什么又要-2?
(5)做“想一想”的题目。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教师集体订正:
699+58 475-97
=700+58-1 =475-100+3
=758-1 =375+3
=757 =378
(6)小结:
①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又比整十、整百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作整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去几。
②同样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做P52的“课堂活动”。
练习十的第4-7题。
教学反思
7、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十的第8-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
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补加,少减了要补减。变成同学自己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揭示课题
二、突出重难
三、发展提高
四、总结反思
五、课堂作业。
六、突破难题 1、口算
239+102 458+203
230-102 500-203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1.基本训练。
(1)计算下列各题
583+699 970-132-68
932-304 256一25一56
①学生自主练习。
②同桌互批、集中反馈。
(2)判断。对的打y,错的打X。
376+94=376+100+6 ( )
295+75=300+75一5 ( )
193一57=200-57+7 ( )
1823-780=1823-800-20 ( )
152-(52+97)=152-52+97 ( )
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讲出判断的依据,并订正。
2.重点训练。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 596十368 1074+596
2064-395 876+298 547一499
①同桌学生各做三题,讨论。
②指名回答,说出简便算法的依据。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 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 1534一899一534
①学生试做,四生板演。
2指名回答,说出简算依据。
用简便方法计算。
98765一9一99一999 12345一37一22一41
1.我们今天练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
你认为进行简便方法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练习十的第8-11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P54的思考
教学反思
9、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P55的第1题和第3题及练习十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习,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确立知识结构
二、构建认知网络,突破重点,难点。
三、课堂作业。
四、总结反思
1、揭示复习内容及要求。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1、整理知识。
(1)看书回忆,学会整理。
(2)反馈讨论:说说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单元知识提纲。
3、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1、做P55的第一题。
①学生填空,教师巡回检查,有针对性的批改。
②校对反馈。
2、做P55的第三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回指导中差生。
做练习十一的第1-5题。
第1题,指名学生看教师的卡片说得数。
第2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第3题,学生先独立帮助小动物们找朋友,同桌交流,教师做最后的评议。
第4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第5题,先指三名学生说错误在哪里,然后在黑板上帮忙批改过来。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合作的小组活动中得到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P55的整理与复习的第2题和练习十一的第6-12题及星号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回忆整理
二、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三、课堂作业
四、突破难题。 1、复习提问:这一单元我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你们能把这部分知识整理出来吗?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
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提问:这四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生口述,师板书)
543+497=543+500-3
543-497=543-500+3
678+502=678+500+2
784-502=784-500-2
师生归纳: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总结: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4、反馈练习:
(1)P55的第2题。学生做完后,校对。
(2)练习十一的第6题。让学生独立填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3)练习十一的第10题。指名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后指名一学生进行板演练习,全班齐练习。
(4)练习十一的第12题。分析后列式指名口答。
练习十一的第7、8、9、11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3题和思考题。 整理知识,为练习做准备。
通过观察、交流,总结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巩固简便运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3.结合教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计算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在计算前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编题
师:学校的兴趣小组买了一些器材(演示课件“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音乐小组买了7架电子琴共6475元;航模小组买了2个航空模型共368元;摄影小组买了5部照相机用了6475元……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每架电子琴的价格的算式是: 6475÷7
求每个模型的价格的算式是: 368÷
2求每部照相机的价格的算式是: 6475÷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一位数除两三、四位数
二、运用法则,探索学习
1.学生单独计算以上三题.
2.师问: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在计算一道除法题之前,就看出商是几位数?(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规律: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时,商的位数与被除数同样多,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做第42页“做一做”的题目.
(1)
(2)665÷5 498÷6 456÷8
2484÷3 5598÷7 8648÷4
2.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 水果店有460千克梨,每8千克装在一个筐里,算算至少需要多少个筐?
学生独立解答.
订正答案:460 ÷ 8 = 57(个)…… 4(千克)答:至少需要58个筐.
说明:得数说明要57个筐还剩4千克梨,这4千克梨也需要一个筐来装;所以至少需要57+1即58个筐.
班级 学生
一、填空题。
1、从个位起,第七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第九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第五位是()位,与万位相邻的左边一位是()位,最高位是百亿的数是()位数。2、6006006最高位是()位,右边的“ 6”表示6个(),中间的“6”表示6个(),左边的“6”表示6个()。
3、三个千万,三个十万,三个千和八个一组成的数是(),约是()万。由3个亿、5个百万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4、比99999多1的数是(),比1000少1的数是()。
5、用0,1,2,3,4,5这六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小的六位数是(),组成一个最大的六位数是()。
6、()个一万是十万,()个一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亿里面有()个一千万,和千万位相邻的数位是()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大的六位数是()。
7、由5个亿,7个千万,6个十万,7个千,8个百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位数,这个数写作(),读作(),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8、555550000从左往右数,第()个5表示5个百万。一个数的万级上有217个万,个级上有39个一,这个数是()。
9、在数字6和3中间添()个0,这个数就成为六千万零三。
10、接着数,九百九十七万,九百九十八万,九百九十九万,(),()
11、一个十位数,最高位上是2,右起第五位上是6,千位上是9,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12、最大的六位数是(),与它相邻的两个整数是()和(),这个六位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关()位的数字。
二、判断。1、94200这个数字中的9所站的数位是万。()
2、四万零三百写作40000300()
3、整数的计数单位只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4、100000-1 < 99999+1()
5、近似数比准确数都要大。()
6、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0是最小的自然数。()
7、有些生活中的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后,读起来更方便。
()
三、比较大小。
72108 ○ 1357900 617000 ○ 62万 10110 ○ 9999 4762504 ○ 4762513 四千万 ○ 九百九十万 89001 ○ 89101 84亿○8400000000 639925○64亿 790000○709999
3404万○30440000 8888788○8887888 79018万○8亿
四、读写出下面各数。
三十四亿零三百万:()
一亿二千五百万零三十:()
二十亿八千万九千:()
一百四十九亿:()
二亿零二百:()
一千四百二十五亿五千万零三百:()十二亿零七千五百:()
十四亿六千八百万:()
814200读作();
108078000读作(); 200003050读作();
603000004读作();
五、用万或亿作单位把下列各数改写,或求近似数。
230000=
36700000=
635000000=
1800000000=
5000000000=
5063000000000=
097344≈
60004795≈
240000950≈
1950400000≈
9946500000≈
420438000000≈
16739600≈ 974000≈ 795400≈
164999≈ 1307200≈ 2044700≈
六、在□里填入合适的数。
7□070≈8万 39□560≈39万 365874□021≈365875万
9□7654300≈10亿 74□9950000≈75亿 9□7654300≈9亿 57□000≈57万,□里可以填()。39 □3557839≈40亿,□里可以填()。
七、按要求把4个“6”和3个“0”组成七位数。
(1)一个零也不读出来:写作(),读作((2)只读出一个0:写作(),读作()。)。
(3)读出两个0:写作(),读作()。(4)三个0都读,写作(),读作()。
八、想一想。
1、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20167396045≈ 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20167396045≈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20167396045≈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20167396045≈
2、小丽电脑密码是用0、1、4、5、6、7、9这七个数字的约等于450万的最大七位数,这个密码是什么?
3、根据下列线索找出百宝箱的密码。
密码是一个九位数;这个数千万位和千位上都是最小的自然数,个位上是8,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3,百位和百万位上的数字都比最小的自然数大2,其余各位上都是7。百宝箱的密码是()
4、一个数在省略万位后的尾数是4万,那么这个数在省略之前最大是(),最小是()
一、复习要点
1、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归纳估算的方法和策 略。
3、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一、基础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33分)
1.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三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2.15个0.001是();写成小数是(),有()个千分之一。
3.0.9里面有()个0.1;0.59里面有()个0.01;0.599里面有()个0.001。
4.7.05里面有()1和()个0.01;2.6里面有()个0.0
15.由7个
十、3个十分之
一、5个百分之一和1个千分之一组成的小数是()。这个数读作()。
6.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
0.099○0.010.78○0.7089.76○9.770.04○0.390.55○0.5500.099○0.9090.45○0.544.25○42.57.40.06中的“6”在()位上,表示()。
8.最小的一位小数是();两位小数是()。
9.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相同,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对齐。
10.0.55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再添上()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就可以得到“1”。
二、火眼金精。(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6分)
1.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小数加法。()
2.68个千分之一是0.68。()
3.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取掉“0”,小数大小不变。()
4.大于0.2而小于0.4的小数只有0.3。()
5.把0.8040化简得0.84.()
6.0比所有的小数都大。()
三、我会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1分,共6分)
1.整数部分是0的两位小数,最大的是()。
A、0.01B、0.09C、1.9D、0.99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A、1B、十分之一C、百分之一D、万分之一
3.下列选项中,()在0.2与0.4之间。
A、0.03B、3.03C、0.33D、0.34.3.064、3.604、4.603、4.306、3.406这五个数中,按大小排在最中间的数
是()。
A、3.604B、3.406C、4.603D、4.306
5.5.17+8.9+4.83=5.17+4.83+8.9,是用了()。
A、加法结合律B、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C、加法交换律
6.2.04里面有204个()
A、十分之一B、百分之一C、千分之一
四、我是最棒的。(共26分)
1.我的口算。(6分)
6.5+5=3.7+7.3=1-0.58=0.9
1.62+0.38=7+0.3=
52.3+0.7=0.26-0.14=0.25
2.竖式计算(6分)
3.38+14.27=7.32-5.68=10.68+18.305=98
3.用你喜欢的方法。(8分)
15.73-(6.25+3.73)100
70.9-1.25-1.758.2-0.5= -0.2=8.1+1.9-6= -0.15=3-2.8-0.2=-18.98=-[45-(30.62+9.38)] +1.57+2.8+0.434.列式计算。(6分)
(1)已知两个数的和是23.12,其中一个数是8.2,另一个数是多少?
(2)甲数是9.45,比乙数少1.69,乙数是多少? 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六、有问题我解决。(1、2、3、4、5、6每题4分,7题5分,共29分)
1.小华去人人乐超市买蓝球了125.9元,还剩下12.3元,小华买东西共带了多少钱?
2.小强和小华在运动会上参加了投实心球项目的比赛。小强投了6.35米,小华比小华多投0.28米,小华投了多少米?
3.第一食堂三月份烧煤9.36吨,比二月份节约1.47吨,二月份烧煤多少吨?
4.一根绳子10.4米,第一次剪下0.54米,第二次剪下5.2米,还剩多少米?
5.张叔叔在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28.5元,另一本14.4元。他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6.向琦买了一瓶峰蜜,连瓶共重5.4千克,用去一半后连瓶共重3.1千克。问这瓶峰蜜原来净重多少千克? 瓶有多重?
三年级三班
陈秀梅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5页。教学目标:
1、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难点:
1、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并能解决乘除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你有什么收获?整单元具体包括那些内容呢?
引导学生回顾归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随即板书:整理和复习
生:回顾本单元知识点,回答交流后归纳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及估算。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二)分类复习1.口算
(1)师:老师这里有很多苹果,看谁能把苹果摘下来?
50×6=
80×7=
300×6=
21×4=
24×2=
200×5=(2)师:你们算得这么快是怎么想的呢?(请个别同学起来总结)
小结:1.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就是先不看0,把两个一位数相乘,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口算。2.笔算和估算
估算
32×3≈
88×6≈
289×5≈
409×5≈
326×7≈
69×7≈
笔算
213×3=
89×7=
507×5=
470×3= 师:在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呢?(请同学总结)板书: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课件出示笔算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笔算格式)2.解决问题
师: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课件出示习题)(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2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距学校大约有多远?
(估算)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口算)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是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笔算)师:你能说一说,什么时候用估算什么时候用笔算吗?
(设)生:根据实际情况,要求笔算的要笔算,像第3题涉及的实际问题还可以用估算法。
组织学生分组总结以下问题: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什么?(2)一个因数中间有0怎么办?(3)一个因数末尾有0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1)每支钢笔5元,买89支.500元 够吗?()
A、够
B、不够
(2)7500×4积的末尾有()个零。
A、2B、3C、4(3)4+5+6+7+8×0得()
A、2
2B、0
C、30 连线.290×8
162
81×315
105×1500
300×2320
(四)家庭作业
完成教材第75页思考题。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整理复习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
笔算(不进位、进位、连续进位)
平行是几何概念,在认识直线以后教学。启东蔡宏圣老师的教学实录,常州赵智敏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先让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提取已有经验,再观察、比较、分类,由表及里地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识别生活里的平行现象,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这些安排,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符合认知原理,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意图。我们能够看到蔡老师厚实的教学功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表现在:一是课的导入细致,处处为学生着想。从两支铅笔掉在地上的情境,思考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利用经验充分想象;用两条直线表示掉在地上的两支铅笔,让学生画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能表达生活现象,为认识平行积累感知材料;为学生提供点子图,便于画出不相交的直线,初步感知不相交的含义。二是课中交流有深度,时时和学生互动。如,教师指着图形问:这两条直线相交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相交。他一边板书不相交,一边说:我们没有看到相交,但不知把两条直线画得长一些,是什么结果?这句启发性的话语,引导学生用直线概念分析现象,画出或想出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纠正了原来的认识偏差。再如,教师指着图形问:这两条直线也相交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验证,确认这两条直线不相交赵老师对教材的使用比较充分,教师努力理解教材设计的教学线索和主要活动,尽量把教材意图落实到教学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引导学生摆小棒、画直线,对大量感知材料进行分类、比较;为了突出平行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结合实例及时板书互相平行,还让学生说说谁是谁的平行线。教师还精心安排教材中试一试想想做做的教学,从安排时间看,有利于及时巩固概念、形成技能;从教法看,预设了交流、反馈与评价研究两位老师的教学,联想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有几点想法和大家交流。第一,教材第87页例题有三层内容,首先联系现实情境,教学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然后利用两条直线不相交,教学平行的概念;最后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实例,用数学知识描述、解释生活现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和垂直。以前教材的单元标题为平行与垂直或垂线与平行线。本单元的标题为什么用平行和相交?为什么先教学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这些问题都应在钻研教材时弄明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可能不相交,还可能重合。相交与不相交是常见的位置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经验积累,而重合不适宜小学生学习。先教学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能把生活经验提升成数学概念。其次,同一平面内不相交是平行概念的内涵,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称互相垂直。可见,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与互相平行具有同一性,而相交与垂直是属种关系,后者是前者的真子集。先教学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能形成关于平行、垂直的上位观念。这样,全单元的重点就不会是孤立的,而是有结构的。再次,先认识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就能通过下位学习,理解平行与垂直。这是公认的、比较好的认知线索与方式。既然认识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是例题的一个教学层次,那么其教学过程就需要有相应的完整性。尽管两位教师都引导学生收集丰富的感知材料,开展扎实的感知活动,认识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但总感觉还缺了一点。蔡老师的一句话经过一番分析,看来画在点子图上的两条直线或者相交,或者不相交,可以作为这一段教学的小结。如果改造成学生的回顾及小结,变成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就能更充分发挥上位观念对后继学习的积极意义,为理解平行、垂直构建认知平台。赵老师在联系感知材料,指出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后,立即从不相交引出平行,显得有点仓促。适时安排学生回顾、再认学习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活动的要求。第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相交是概念的内涵,在同一平面内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学生在感知两条直线的常见位置关系时,对不相交已有感受,因而建立互相平行这个概念时,会关注不相交,疏忽在同一平面内。为此,两位教师都力求解决这个矛盾。数学概念是严密的。概念的严密性要求概念教学也必须是严谨的。两条异面直线虽然不相交,但不一定平行。所以,教学直线互相平行,必须指出它们在同一平面内。数学概念的建立可以分阶段,学生对概念中的某一内容,如果受基础知识、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暂时不能透彻理解,应允许他们先知道,再逐渐深刻领会。在缺乏条件的状况下,勉强让他们理解异面直线,恐怕很难达到要求,即使教学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未必有效。教学中怎样妥善处理同一平面内呢?首先,教材与教学给学生提供的感知材料,如掉在地面上的两支铅笔,摆在桌面上的两根小棒,画在纸上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揭示互相平行的含义时,可以联系具体材料,先指出铅笔、小棒、直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其次,可以适当举出浅显的实例,如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与地面上的一条直线,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即使不相交,也不一定互相平行。以此提醒学生注意,我们说的互相平行指的是在同一平面内的直线。并可进一步告诉学生,到中学数学的学习中将会更明白。再次,不要把在同一平面内作为练习与考查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判断画在试卷上的几组直线,哪些互相平行,哪些不平行,不必让他们判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这句话是对还是错。我赞同蔡老师在反思中说的:同一平面内是绕不开的坎,不能不讲讲得过于深,也没必要。他选择立交桥上、下汽车行驶路线作例子也是可以的。赵老师把同一平面内作为教学难点,力求在长方体上突破,无论对教还是学,要求都偏高了。两位老师首次讲互相平行,都只突出不相交,把在同一平面内留到后面补充说明,似乎把有关平行的两个重点逐一教学。其实,他们首次讲的互相平行并不严密,在学生建立新概念的最佳时刻,给予不完整的信息,应该是教学的缺陷。第三,教材里有关画平行线的内容也比较多。第88页例题先让学生自己找工具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再沿着直尺平移三角尺,画出一组平行线。第89页第2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两次,折痕是平行线。编排画平行线的目的,一是进一步体验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含义。互相平行的直线永不相交,为了画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可以借助有平行对边或有平行线的物体为工具,沿着平行的对边或平行的线画,物体平移前、后,相对应的线段互相平行,可以通过平移有直边的物体画出平行线;把长方形纸连续对折,折痕在两条对边之间,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有助于体会长方形的两条对边也是平行的。二是培养初步的画图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需要画一组平行线,或者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直尺与三角尺是画平行线的工具,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既能方便地画出平行线,还能用来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蔡老师在反思中说:技能与知识本是同根,有了知识的支撑,技能完全可能是学生心智生长的结晶,技能的学习过程完全可以富有生命成长的气息。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教学的抽象阶段,课件演示小旗沿直尺平移的情境,在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寻找平行线,渗透了画平行线的方法。教学的操作阶段,学生在徒手移动直尺画平行线时,自发需要另一根直尺作轨道帮助平移,不仅知道了可以怎样画,还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画。画平行线的方法不再是机械的程序知识,不再是缺少思维含量的纯粹模仿。这一段教学是该课的亮点,值得大家借鉴。教材里的想想做做,蔡老师的实录中没有看到,也许受篇幅限制删去了。赵老师把想想做做分两段进行,在教学互相平行的概念后,安排第1~3题;在教学画平行线后,安排第4、5题,这样安排是可以的,如果把部分题目二次使用,就更好了。如第1题,在初步理解互相平行之后凭观察、想象做出相应的判断。在教学画平行线以后再练习这道题,用画平行线的工具与方法验证。又如第2题也可以二次使用,第一次直观判断,第二次操作验证。像这些习题二次使用,既有助于及时消化、巩固新知识,又有助于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第四,数学教学讲究语言准确,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稍不留心,就会用词不妥当。两位教师都有这种情况。距离是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这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即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的距离,是夹在两条直线之间、垂直于两条直线的线段长度,即两个对应的垂足间的距离。这些距离都是数学概念。两条相交的直线,虽然从一条直线上任取一点,能够画出另一条直线的垂直线段,但画成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在区间无限长与0之间,是不稳定的。数学里把两条相交直线之间的距离定义为0。蔡老师用生活概念两条直线间的宽度,引导学生度量、比较两条直线间的宽度,体会图形 里的两条直线相交,图形里的两条直线不相交。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理解平行概念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仔细斟酌,其实不够妥当,也没有必要。首先,生活概念是日常生活中积淀的与数学有关的认识,这种认识经常不系统、不深刻,甚至不准确。生活概念有时支持数学概念,有时干扰数学概念。教学中,指出相交直线有宽度,还要度量和比较,这样处理显然是不妥当的。其次,本节课是认识平行的第一课时,只要求在直观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想象,判断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也可以利用画平行线的方法帮助判断。给学生的直观情境,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比较明显,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对图形里的两条直线,学生的交流画长一些会相交,那条直线斜过来了,表明他们已经看出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确信两条直线相交。对图形里两条直线不相交,例题只要求学生直观判断,不要求解释或验证。再次,结合教学垂直,学生还有深入认识平行的机会,如第45页第2题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都相等。可见,教学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没有必要使用两条直线间的宽度。直线与线段是两种几何图形,它们有联系,更有质的区别,赵老师在教学设计里有些疏忽。如把每个图形中的两条直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直线是没有端点、无限长的,怎么向两端无限延长呢?这句话要改成把图形中的直线画长一点,看看会怎样?又如学生根据小棒画成的图形,看成直线还是看成线段?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或是相交、或是平行,而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还可能既不平行,又不相交。教学中把图形里的线一会儿说是直线,一会儿说是线段不大好。
有老师和甲、乙、丙3个学生,现在老师的年龄恰为3个学生的年龄之和;9年后,老师年龄为甲、乙两个学生年龄之和;又3年后,老师年龄为甲、丙两学生年龄之和;再3年后,老师年龄为乙、丙两学生年龄之和。问:现在各人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答案与解析:
老师=甲+乙+丙,老师+9=甲+9+乙+9,丙的年龄是9岁;
老师+12=甲+12+丙+12,乙的年龄是12岁;
老师+15=乙+15+丙+15,丙的年龄是15岁;
【小学四年级多位数的认识试题】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教案06-20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06-27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评试题文档12-04
学年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07-13
小学科学鄂教版四年级科学复习试题09-24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思品、科学期中试题12-08
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题11-28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案10-04
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09-28
小学数学二年级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