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辛的土地征收批复(推荐6篇)
安徽利辛政府部门介入商品房征地拆迁遭质疑
9日,一场大雾笼罩了安徽省利辛县城,随之而至的冬雨让人领略了皖北冬天刺骨的寒冷。
在县城人民路和前进路旁边的两个院落内,拆迁正在进行中,一排排房子已经夷为平地。但也有23处房屋因为主人没有签字,还在废墟中寂寞地坚挺着。
蒋翔光就是其中一户。这里是他成长的地方,街坊间有很多温暖的记忆。但从11月3日开始,一纸由“利辛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发布的房屋拆迁公告打破了这里曾经平静的生活。
更让他吃惊的是,在98%的住户没有签协议的情况下,7月25日,中国亳州网登出一则消息:利辛县政府挂牌出让这两个地段,安徽省强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利辛县房地产开发商江鸿超分别以3800万元和2410万元的出价取得这两个地段的土地使用权,用途是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该消息的作者之一为利辛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陆佩云。
“我们都有房产证,房子受法律的保护。按照物权法的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能征收个人的房屋,但政府拆迁是为了盖商品住宅小区,商品住宅小区不是公共利益,政府凭什么随便征收我们的房屋?”蒋翔光举着房产证质问。“况且国务院已经下发通知,不准政府直接参与和干预拆迁,但这次拆迁完全由政府主导,开发商连影子都见不着!”
拆迁机构的股东是房地产管理局
1月9日上午,记者到达利辛县城。拆迁的地段,位于县城最繁华的人民路西侧、前进路南侧以及富强路东侧、前进路北侧,共占地32.87亩。一些房子仅剩断壁残垣,但墙上还残留着春联,一只红灯笼在窗前摇曳,昭示着曾经的家的温馨。
据了解,这两片平房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是已经破产的利辛三利公司和几乎停止经营的利辛食品公司、皖北金属制品公司的房改房。这里居住的163户人家,大部分都是下岗职工。月3日,利辛县拆迁管理办公室发布第一号拆迁令。公告写明“为发展利辛经济,加快旧城改造,县政府决定对食品公司、三利公司和皖北金属公司地段土地进行公开挂牌出让”。
“事先没有通知,也不开座谈会,一纸拆迁令就刷在了墙上。我们看见后都懵了。”蒋翔光告诉记者。
这次拆迁的拆迁人为利辛县国土资源局下属的利辛县土地储备发展中心,委托人是利辛县房屋拆迁安置事务所。
被拆迁人李中奎、刘元富等人向利辛县房地产管理局申请行政裁决时认为,“土地储备发展中心不具备拆迁人资格”。理由是,2011月出台的《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土地储备机构是隶属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承担行政辖区内土地储备工作的事业单位,“因此土地储备中心是非营利性机构,它的这一性质决定其只能从事闲置土地的收购储备,而不能从事项目建设”。
按照国务院《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申请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应当向房屋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提交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以及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证明。
但房地产管理局在裁决书中认为,利辛县土地储备发展中心“按规定领取拆迁许可证,拆迁程序合法、有效”。
记者采访利辛房地产管理局局长王平时,提出要看土地储备发展中心的建设项目批准文件。王平找出一份利辛县发展计划委员会年9月29日对利辛土地储备发展中心的关于皖北金属制品公司等三宗国有土地拟建商品住宅小区暨拆迁地面附着物的报告的批复,批复内容为:“同意该三宗国有土地拟开发建设商品住宅小区暨拆迁地面附着物。”
“土地储备中心只能储备闲置的土地,怎么会有建设项目?”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王才亮律师看了批复复印件后感到奇怪,“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房地产建设项目只能由开发商取得,土地储备发展中心没有建设资格,所以不可能有建设项目。按照国务院规定,如果没有建设项目,自然不可能取得拆迁许可证。”
记者联系采访利辛县土地储备中心主任童伟时,他以必须征得县宣传部同意为由,拒绝接受采访。记者联系了该县县委宣传部,但得到的答复是:“不认识这个人,没法安排。”
对于具体操作拆迁事宜的委托人“利辛县房屋拆迁安置事务所”,蒋翔光也表示质疑。他告诉记者:“原来拆迁公告上落款的‘拆迁管理办公室’是一个临时机构,我们质疑它的拆迁资质后,他们于年7月注册了利辛县房屋拆迁安置事务所,出资人竟然是县房地产管理局。”
记者在他提供的利辛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企业信息表上看到,利辛县房屋拆迁安置事务所的股东为“利辛县房地产管理局”,出资11万元。事务所的经营范围为“负责全县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签订安置补偿协议及旧房子拆除工作”。
蒋翔光拿出国务院20下发的《关于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的通知》给记者看,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凡政府有关部门所属的拆迁公司,必须与部门全部脱钩。政府要从过去直接组织房屋拆迁中解脱出来,严格依法行政,实行“拆管分离”。
据被拆迁人反映,在拆迁过程中,几乎没有开发商的影子。只是在2007年9月23日由拆迁管理办公室贴出的告示中有这样一句话,原地还原的四栋楼房价位“已与开发商达成协议。”
1、土地征收的本质
土地征收, 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 强制性取得土地权利并给予补偿的行为。在土地私有制国家里, 土地征收实质是土地购买。在我国, 土地作为一种公有产权, 国家可以对集体的土地进行征收, 同时, 国家给予补偿, 其实质是土地所有权从集体变成国家, 也是种“土地购买”, 而且这种“购买”行为具有很强的强制性。
2、我国农村土地征收的特征
《宪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该条规定了我国集体土地的征收征用制度, 结合我国相关制度和理论,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具有以下特征:
(1) 强制性。农地征收是国家依据法律赋予的征地权, 是强制性的剥夺集体所有的土地权利, 国家在进行农地征收时, 不需要取得所有者同意, 他不是一种平等自愿的市场交易行为, 而是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行政行为, 是基于国家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的合法性就在于“公共利益”, 也就是小集体服从大集体, 当小集体利益与大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为了土地资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就需要对小部分利益进行损害, 从这层面上来看, 这种强制性有一定的合法性。
(2) 补偿性。我国农地征收的补偿性与其强制性是紧密联系的, 《宪法》第十条明确规定政府取得土地必须给予补偿, 土地征收不是无偿强制性地取得土地, 而是有偿地进行。世界各国对土地的补偿原则, 普遍是以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为标准来确定补偿范围, 适用完全补偿原则, 不但补偿土地所有人的土地财产损失, 还补偿土地所有人的精神损失。我国农地征收则是以失地农民集体土地原用途给予补偿。
(3) 公共目的性。国家征收土地的目的是公共利益的需要, 公共利益是农地征收权行使的唯一法定前提条件, 土地征收不需要去的土地所有者的同意就可以动用国家公权力强制剥夺土地所有权, 是对私人财产权最为严厉的限制, 同时, 也是对公权力的限制。
(4) 土地权属转移性。用地单位通过划拨、出租、出让可以取得土地的使用权, 而所有权仍属于国家。土地征收是国家依法行使的一项专有权, 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家所有, 引起土地权属的单向转变。
二、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标准
1、立法沿革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走市场经济之路。在农村, 实行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经营体制, 实行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这一制度,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扩大了农民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但是, 对于土地的征收方面, 仍以1958年修订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1958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办法规定被征地对象主要为农村合作社土地, 规定土地补偿费为该地最近2~4年的年产值总量, 对土地附着物采取作价补偿方式, 并妥善安置农民就业 (若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认为社员生活没有影响的可以不必给补偿费) 。) 的征收及补偿标准来运行, 显然原有的“低补偿及宽审批制度”根本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运行。在改革开放四年之后, 1982年2月, 国务院公布《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 分别就城镇建房用地和国家建设用地中的征用标准、补偿条件和补偿额度等补偿问题作了具体规定。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 吸收82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的内容, 将其上升为法律。规定征地对象为农村集体所有土地, 对被征土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土地3年平均年产值的3~6倍;青苗及地上附着物实行作价补偿;在安置补助费中, 对需安置人口没人按每亩地产值得2~3倍计, 最高不超过10倍。在本次立法中, 对集体土地的补偿标准基本没有改变。
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明确要求, “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同时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这一方针政策, 1998年修改了1986《土地管理法》并与199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征地的对象仍是农村集体土地, 对农民的土地补偿费为该地近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青苗及地上附着物实行作价补偿;对安置人口采用每人按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计算, 最高不超过每公顷土地年产值的15倍的安置补助标准;并规定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总和不超过每公顷土地产值的30倍。
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以98年《土地管理法》来执行的,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起到很大的作用, 它满足了当时农民的利益需要, 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2004年, 为了与《宪法》的修改保持一致, 《土地管理法》也相应做了修改, 这次修改仅仅只是“点到为止”。
2、现行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特点
纵观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补偿标准, 不难发现它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时期, 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在市场经济中, 对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其特点有: (1) 征地的对象主要是农村集体土地; (2) 土地补偿费以近3年平均年产值计算; (3) 补偿范围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 采用不完全补偿原则; (4) 补偿形式作价补偿; (5) 补偿费有最高限额的规定。
3、现行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存在的问题
(1) 征地的范围过大, 依据不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下文简称《宪法》) 第10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该条规定表明国家可以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就可以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征收或征用, 问题就显现了, 什么是公共利益?我们都不知。而政府就可以以一个“公共利益”夺走农民的土地, 也就是说, 只要政府看上了这块“集体土地”它就可以“随便拿走”, 这样就导致政府的征地范围过大, 而且为其滥用职权提供“合理理由”。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同时我国《物权法》规定, 国家和集体都可以是土地的所有者, 而《物权法》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平等原则”。国家和集体是可以平等的享有土地的所有权的, 那为什么国家又可以随便的“夺走”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呢?如果说这是“小集体”要服从“大集体”, 那我们是否应该想到:农民们为了大利益牺牲了集体的小利益, 那国家对其“牺牲”的补偿是否应由全社会来承担呢?全社会获得的利益有多少就补偿多少, 而不应该是集体牺牲的利益有多少就补偿多少。
(2) 补偿费较低
土地补偿费以近3年平均年产值计算, 笔者认为这种“3年平均年产值”标准太低, 它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从2008年以来, 我国的物价一直是“蒸蒸日上”, 通货膨胀率也是居高不下, 现有的一百元已不是三年前的一百元了, 其购买力远远比不上过去。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 如果还以“平均值”来计算农民土地的补偿额的话, 似乎是不合理的。这也难怪农民的补偿费低, 它没有将“三年前产值”的时间价值考虑进去, 而只是简单的平均。同时, 土地作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资源, 其价值只会升不会降, 而补偿的标准却以过去的产值来衡量, 似乎也说不过去。
(3) 补偿范围不全面
征地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地上附着物。显然这是种不完全补偿, 它仅仅考虑财产上的损失, 对于精神上的损失被视为特别牺牲, 个人有忍受的义务。而且这种规定的补偿范围仅限于与被征地有直接关系的经济损失, 对于间接以及由此而延伸的其他附带损失都为给予补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种补偿范围当然是不合理的。这也难免会引发一系列的农民集体信访案件, 因为农民的也是“被逼无奈”。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经济来源。现在他们失去了土地, 就等于失去了他们生存的条件, 国家仅仅给予物质补偿, 而且是一次性的补偿, 这无疑是国家在“抛弃”农民, 这让农民的利益得以如何保障。
(4) 作价补偿有缺陷
作价补偿是拆迁补偿的三种形式之一 (另外两种形式是产权调换和产权调换与作价补偿相结合) , 是指拆迁人以支付货币的方式, 赔偿被拆迁人因拆除房屋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作价补偿的标准, 按照被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计算, 即以重新建造被拆迁房屋的造价, 结合该房屋的新旧程度核算出该房屋的价值, 并以此作为补偿的标准。农民拥有自己的房屋不是用来经营, 不是用来盈利, 更不是用来交易。显然这种“作价补偿”是不合理, 通过“重置成本”来计算补偿费更是不合理。重置成本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要考虑该资产的成新率, 也就是资产的折旧。房屋是农民的生存生活地, 不是交易的商品。国家一方面强调要构建“新农村”, 另一方面在对农民住房补偿时以“旧房”值为标准, 让其住房水平尽量保持在“原来的水平”。农民永久性的失去了自己的“家”, 国家也答应给其一个“新家”的时候, 却以“成新率”来补偿, 表面上农民的生活水平、住房条件提高了, 实质上比以前更差。因为, 很多情况下, 农民根本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新环境让他们的生活更困难。
(5) 补偿费有最高限额, 但没有最低限额
安置补助标准最高不超过每公顷土地年产值的15倍同时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总和不超过每公顷土地产值的30倍, 也就是说“30倍”就是补偿标准的最高标准。那最低标准呢?从法律条文上我们无法确定。这种“有高无低”的标准, 就赋予了地方政府在补偿费上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为政府腐败创造条件。
(6) 补偿程序上, 往往为事后补偿
2004年10月21日,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规定:在征地依法报批前, 要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农民。也就是说被征地农民有知道、确认补偿标准的权利, 可事实上, 行政机关往往不愿及时将信息告知给农民, 补偿标准也只是有关机关的单方面意思, 是事后补偿。而且很多情况下, 被征地农民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 自己就失去了土地, 失地不明不白。
三、外国土地征收补偿标准
从实践来看, 我国现有的补偿标准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如何完善, 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
1、范围上
英国土地征收补偿的范围包括: (1) 土地 (包括建筑物) 的补偿;其补偿标准为:公开市场的市价, 并且不得因征收而给予被征收救济或其他优惠; (2) 残余地的分割或损害补偿;其补偿标准为:市价的贬值价格; (3) 租赁权损失补偿;其补偿标准为:契约未到期的价值及因征收而引起的损害; (4) 迁移费、经营损失等干扰的补偿; (5) 其他必要费用支出的补偿 (如律师或专家的代理费用、权利维护费用等) 。
加拿大土地征收补偿范围包括:被征收部分的补偿, 必须根据土地的最高和最佳用途, 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补偿;有害或不良影响补偿, 主要针对被征收地块剩余的非征地, 因建设或公共工作队剩余部分造成的损害, 可能还包括对个人或经营及其他相关损失的补偿;干扰损失补偿, 被征地所有人或承租人因为不动产全部或基本征收, 因混乱而造成的成本或开支补偿;重新安置的困难补偿。
2、程序上
法国的公用征收的补偿程序规定在1958年的公用征收法典总, 属于公用征收中司法程序的一部分。对补偿金的确认, 可以在公用征收程序任何阶段、任何时候进行。征收主体与补偿金权利人就补偿金额事先协商, 协商不成, 前者可以在任何阶段、后者可以再公用征收裁判后请求法庭裁判补偿金额, 当事人不服, 可上诉于上诉法院公用征收庭, 若还不服, 还可以在收到裁判后的两个月内就法律问题想最高法院提起复核审诉讼。
日本的土地征收补偿额以双方协调为准, 如果协调不成, 则由中立机构收用委员会对补偿金额做出裁决, 若对裁决不服, 当事人不能对裁决本身起诉, 但可采取当事人诉讼的形式, 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英国在补偿金额上也是以协商为主, 如果协商不成, 可诉讼于土地裁判所, 不服还可以上诉于上诉法院。
3、外国土地征收补偿的特点
(1) 征地目的明确
各国都规定了征地的目的, 而且征地目的只能是“公共利益的需要”并对公共利益作了明确的规定。
(2) 土地补偿标准也较合理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征地补偿标准以市场价格来对农民进行补偿, 不仅补偿土地现有价值而且还考虑补偿土地可预期、可预见的未来价值及其他可能由征地导致的损失, 这样农民基本上能得到较为满意的补偿。
(3) 注重保护被征地人的利益
西方国家在对征地时, 比较注重“协商”, 以协商为主来调和征地者与被征地者之间的矛盾, 协商不成的, 可以上诉, 这样农民就有更多的救济途径, 就更好的保障了其的利益。
四、对完善我国农村征地补偿标准的建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部宪法每一部都对土地的征收征用问题作出了规定, 足见其重要性, 但我国迄今尚未出台关于土地征收 (或征用) 的单行法律法规, 相关规定只是散见于《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实施条例》、《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和《国土资源听证制度》等法律、法规中。对我国农村征地补偿标准的立法规定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对农村集体土地的补偿标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基于公平、公正原则
我国现行的补偿标准是以“不完全补偿”来进行,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种补偿方式的合理性, 我们应当清楚, 在现代的法治理念中, 国家通过公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并给予弱势群体以物质、精神或者道义上的保障, 这是现代法治应有之意。既然弱势群体能为国家、社会牺牲自己的利益, 那国家、社会是否应当给予其合理公正的补偿呢?不言而喻, 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 补偿标准应当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在说了, 宪法规定平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既然是平等, 就没有“二等公民”之说, 那么对农民的补偿就应当跟城市公民的补偿标准一致, 让他们享有平等国民的权利。
2、扩大补偿范围, 确定最低补偿额
就征地补偿范围来说, 应当将现有的直接补偿损失, 扩大到间接补偿损失。这也是许多学者一致赞成的, 原因很简单, 征地行为不仅带来土地及附着物的直接损失, 还会导致因征地而发生的可预期利益及其他相关经营利益等间接损失。显然, 仅对直接损失进行补偿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应完善现有的补偿费范围, 除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外, 还应考虑社会保障补偿。社会保障补偿主要是为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的生活提供保障, 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失地农民的具体生活情况, 使其享有最低生活保障金, 同时也要鼓励失地农民“再就业, 再创业”, 对失地农民施行免征个人所得税和“3~5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同时, 为确保农民的权利被保护, 应规定“最低补偿额”。
3、建立地价评估制度
显然“产值倍数法”已经不适应我国的征地现状了。它最大的缺点就在于, 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货币的购买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断在下降的, 将过去的价值与现在的价值对等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 建立完善的地价评估制度是必要的。许多学者认为, 地价的评估应以采用国外的市场价来进行评估。笔者认为, 国外的地价评估是建立在完善的土地交易市场之上, 能合理的评估出该土地的市价来进行的。而我国, 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 是禁止买卖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 我们很难以“市场价”来进行评估, 同时, 如果真的要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进行土地的市场评估的话, 很有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土地投机行为”, 这样不仅会损害国家的利益, 个人、集体利益也很难得到保障。所以, 虽然国外的经验是好“经验”, 但这种“经验”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就不能盲目借鉴。正如朱苏力教授所说, 中国地大物博, 法治建设应当本土化, 而不是盲目引进。所以, 当务之急, 不是借鉴外国的做法, 而是要结合我的实际情况, 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所以, 笔者认为, “产值倍数法”应考虑土地产值的时间价值, 同时, 三年的产值也不能很好的反应该地的产值, 在计算的年限上可以适当延长到5年。
4、实行事先补偿
事先补偿是指未经事先合理补偿, 行政主体不能获得征收客体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国外主要以“协商”为主, 这一点我国可以借鉴。通过权力机构与农民的“对话”, 不仅可以监督国家权力, 也能保障农民的利益。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农民, 传统的家族伦理在他们思想中根深蒂固。只要国家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说法”, 他们是不会计较什么的, 就怕平白无故, 让他们没法说理, 这才会迫使他们信访。所以, 笔者认为在补偿程序上, 这种官民对话是必要的, 而且执法机关要严格依法办事。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在补偿原则上要以公平、公正为基础;在内容上对地价的评估应当以考虑产值的时间价值, 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效益、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土地供需状况、当地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等, 将这些都考虑后, 确定一个最低标准, 并对失地农民的后续生活进行帮助, 对有收入的失地农民进行税收优惠, 帮助其度过困难;在程序上, 要较强政府与农民的对话, 维护农民的知情权、确认权等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1]汪振江.农村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陈泉生.论土地征用之补偿[J].法律科学, 1994 (5) .
[3]陈泉生.海峡两岸土地征收补偿之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 1998 (3) .
[4]卢丽华.加拿大土地征收制度及其借鉴[J].中国土地, 2000 (8) .
[5]王明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8.
《杭州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杭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现就本条例的有关问题作以下说明。
一、条例制定的必要性和经过
我市1998年制定并实施了《杭州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该条例对规范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保障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保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调整和城市建设不断推进,该条例面临和上位法抵触、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亟须修改。
《杭州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修订)》是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立法预备项目。2013年8月,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提起的《杭州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草案)》。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同时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由于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个别问题出现分歧,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未对《杭州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草案)》进行表决。会后,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对条例草案又进行研究,形成了《杭州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补偿条例(草案)》,提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的制定,主要是修改与上位法不一致的条款,由于原法规名称变动,根据《浙江省地方立法技术规范》的规定,这种情形应视为重新制定,因而采用了立新废旧的方式。《杭州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补偿条例》分总则、补偿管理、住宅用房补偿、非住宅用房及其他补偿、法律责任、附则,共六章三十四条。
(一)关于条例的名称
条例原名《杭州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由于征用已被征收取代,同时因房屋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日趋激烈,条例不再使用拆迁概念,而尽量用补偿代替。条例的名称也修改为《杭州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补偿条例》。
(二)关于拆迁许可制度
《杭州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设定了房屋拆迁许可制度,多年来对规范拆迁行为、保障被拆迁人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2011年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取消了该项制度,随后中纪委、监察部通知要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应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相关规定的精神执行。为此条例取消了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许可制度,改为征地房屋补偿实施方案审批,同时增加了公开告知被补偿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有要求听证权利的内容。
(三)关于补偿主体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明确了政府直接作为房屋征收人的法律地位。根据这一精神,条例将补偿主体规定为市、区人民政府设立或者指定的实施征地房屋补偿工作的机构。
(四)关于迁建安置
在实际操作中,各区、县(市)农村宅基地审批标准不统一,执行统一的迁建安置标准操作性不强,且容易产生矛盾纠纷。条例不再采用《杭州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的迁建安置标准,规定为按照市、区人民政府农村私人建房审批标准执行。这样规定,既体现了物权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精神,也便于实际操作。
条例同时对其他与上位法抵触的条文进行了删除或修改。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厢式货车改装生产的汽车征收消费税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8〕452号)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
你局《关于对进口厢式货车改装生产汽车征收消费税问题的请示》(浙国税流[2008]21号)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33号)规定,对于企业购进货车或厢式货车改装生产的商务车、卫星通讯车等专用汽车不属于消费税征税范围,不征收消费税。
国家税务总局
二○○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浙财综字〔2008〕49号
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
浙财综字〔2008〕49号
温州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
你们《关于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温财综〔2008〕90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关于留用安置土地缴纳土地出让金问题
根据《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6〕68号)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土地出让收支必须全额纳入地方政府基金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地方政府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因此,对留用安置土地的处置,不论何种性质,以何种方式出让,只要处置行为发生在2007年1月1日之后,都必须全额缴纳土地出让金,并全额缴入地方国库,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减缴或免缴。但是,考虑到留用安置土地的特殊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根据我省《转发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综字〔2007〕23号)补充条款规定执行:即其应缴的土地出让金在全额缴入国库后,再由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支出预算予以全额安排,确保留用安置土地收益全额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二、留用安置土地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问题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是指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农转用、征用土地时,向取得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收取的平均土地纯收益。由于留用安置土地在农转用时已缴纳了相应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因此,在其所有权转为国有时不应重复缴纳。
同时,由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的主体为县、市人民政府,因此,也不允许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代为缴纳。
三、留用安置土地出让收入计提专项资金问题
根据浙财综字〔2007〕23号文件补充条款规定,留用安置土地所有权转为国有出让的,收益全额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因此,考虑到被征地农民利益问题,留用安置土地出让收入可以不计提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等专项资金。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这部分土地出让面积抄送同级财政部门,并对其中的留用安置土地面积作出说明。
四、关于补缴或其他供地方式出让收入计提专项资金问题
根据财综〔2006〕68号文件规定,从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确定的总成交价款中计提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和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因此,对补缴或其他供地方式出让、租赁等收入可以不计提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和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每季统计土地出让面积送同级财政部门时,应剔除或说明此类出让面积数。
五、关于工业企业拆迁异地安置土地计提专项资金问题
工业企业拆迁异地安置时,若安置土地与拆迁用地面积相同,则不再计提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和国有土地收益基金等。若安置面积超出拆迁用地面积,则超出部分应缴纳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和国有土地收益基金。
二○○八年五月十五日
主题词:
发布机构: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第一条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征收补偿决定案件, 由房屋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决定管辖法院。
[解读]本条是关于作出征收决定的人民政府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征收补偿决定管辖问题的规定。
征收具有强制性, 表现在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征收补偿决定, 该决定具有执行力, 当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义务时, 作出该决定的政府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政府所在地、被征收人户籍地和被征收房屋不一致的情况, 为了防止法院之间推诿扯皮, 必须明确征收非诉执行的管辖法院, 实现责权统一。鉴于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若干解释》) 第89条规定, 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 由申请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执行对象为不动产的, 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受理。基层人民法院认为执行确有困难的, 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执行;上级人民法院可以决定由其执行, 也可以决定由下级人民法院执行。《征收执行规定》第1条规定征收的非诉执行原则上由房屋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符合《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专属管辖原则。考虑到基层法院在人财物方面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现状, 征收拆迁是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基层人民法院对于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征收补偿决定很难进行公正的司法审查。征收的非诉执行管辖法院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决定, 其中包括高级法院作出规定提级管辖和异地管辖, 防止管辖法院在审查中不负责任, 从制度上对法院和政府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第二条申请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除提供《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强制执行申请书及附具材料外, 还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 征收补偿决定及相关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二) 征收补偿决定送达凭证、催告情况及房屋被征收人、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三)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材料;
(四) 申请强制执行的房屋状况;
(五) 被执行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址及与强制执行相关的财产状况等具体情况;
(六)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由申请机关负责人签名, 加盖申请机关印章, 并注明日期。
强制执行的申请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逾期申请的, 除有正当理由外,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解读]本条是关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应当提供的材料及申请期限的规定。
征收补偿决定应当包含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即唇齿关系, 被征收人拒不履行义务, 政府依法申请法院强制实现行政行为。同时, 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必须审查行政相对人权利落实情况。人民法院审理 (包括审查) 行政行为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为此, 需提供一些必要材料。综合上述内容, 《征收执行规定》第2条规定, 向人民申请强制执行, 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 执行申请书。人民法院应当坚持“不告不理”的原则, 政府未依法定程序, 法院不宜主动采取强制性手段介入政府的“中心工作”, 政府不应把法院看成是政府的职能部门, 政府和法院享有同等的宪法地位。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由申请机关负责人签名, 加盖申请机关印章, 并注明日期。强制执行的申请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逾期申请的, 除有正当理由外,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若干解释》第88条规定, 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行政强制法》第53条规定, 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政府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应当在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申请。
(二) 专户存储账户和补偿金额。先补偿后拆迁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一个亮点, 申请强制执行时, 必须按照市场评估价及补偿安置方案的规定, 准备足够的补偿金。
(三) 产权调换房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 征收时必须满足被征收人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的选择权, 在提供足额补偿资金的同时, 还需提供符合补偿方案或者“公平补偿”原则条件的产权调换的房屋。产权调换房屋应当符合“就近安置”和“等价有偿”原则。
(四) 周转房。如果属于“回迁”的期房安置, 还需要提供周转用房, 确保被征收人不至于流落街头, 以体现民生保障原则。
(五) 征收补偿决定。征收补偿决定是法院据以强制执行的依据和法律文书, 是征收中核心的法律行为。
(六) 相关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包括:1.《征收与补偿安置方案》30天征求意见材料;2.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材料;3.征收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4.入户调查情况和评估报告;5.住房保障的有关材料;6.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7.无照房屋的调查、认定和处理情况;8.“住改非”的有关材料;9.营业执照、纳税情况核实的有关材料。
(七) 征收补偿决定送达凭证、催告情况及房屋被征收人、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没有送达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不发生法律效力的, 但是在实践中, 被征收人躲藏或者拒不签收法律文件, 让征收工作人员很无奈。公证 (见证) 留置送达能够很好地解决该问题。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4条规定, 政府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前, 应当催告被征收人搬迁。
(八)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材料。征收强制执行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就征收补偿决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前, 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精确的分析和全面的评估, 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 为有效预防、避免、控制群体性事件、自焚等自杀事件、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事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对象包括:1.反对旧城区改造的被征收人;2.住房困难户;3.相邻权受到建设项目影响的人;4.被征收房屋的抵押权人;5.被征收房屋的承租人;6.被征收房屋的所有权人与经租人;7.被征收房屋的出售人与买受人。对社会稳定风险划分为A、B、C三个等级。群众反映强烈, 可能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 评估为A级;群众反映较大, 可能引发一般群体性事件的, 评估为B级;部分群众意见有分歧的, 可能引发个体矛盾纠纷的, 评估为C级。评估为A级和B级的, 评估主体要制定化解风险的工作预案。
(九) 申请强制执行的房屋状况。被执行房屋是否影响公共利益实现, 是否存在天然气、水电影响强制执行, 强制拆迁是否违反比例原则等。
(十) 被执行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址及与强制执行相关的财产状况等具体情况。与被执行房屋是否存在所有权关系、共有权关系、抵押权关系、承租权关系、继承权关系、相邻权关系。
第三条人民法院认为强制执行的申请符合形式要件且材料齐全的, 应当在接到申请后五日内立案受理, 并通知申请机关;不符合形式要件或者材料不全的应当限期补正, 并在最终补正的材料提供后五日内立案受理;不符合形式要件或者逾期无正当理由不补正材料的, 裁定不予受理。
申请机关对不予受理的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
[解读]本条是关于申请强制执行立案为形式要件审查及对不予受理裁定救济的规定。
《行政强制法》第56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申请, 应当在五日内受理”。根据法院“立、审、执”分离原则, 非诉执行包括立案庭立案阶段、行政审判庭审查阶段和执行局执行阶段。立案庭立案阶段的审查标准为形式要件审查, 行政审判庭审查阶段为明显重大排除标准, 执行局执行阶段为形式要件标准。具备《征收执行规定》第2条规定要件的, 立案庭应当在接到申请后五日内立案受理, 并通知申请机关;不符合形式要件或者材料不全的应当限期补正, 并在最终补正的材料提供后五日内立案受理;不符合形式要件或者逾期无正当理由不补正材料的, 裁定不予受理。
《征收执行规定》第3条第2款重申了《行政强制法》的规定, 是对行政强制法的彻底贯彻。人民政府对不予受理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对受理法院是一种监督, 也防止上级法院久拖不决, 兼顾了公正与效率。
第四条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执行的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查期限的, 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解读]本条是关于房屋征收非诉审查期限的规定。
作出是否准予执行裁定应当区分两种不同情形:1.具备法定执行条件的,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7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七日内作出准予执行裁定”, 体现了人民法院支持合法的行政行为, 兼顾公正、注重效率的原则;2.不具备法定执行条件的,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8条规定, 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 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 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不予执行裁定。关于审理期限延期问题, 《行政诉讼法》第57条规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 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征收执行规定》第4条将审理延期的规定推而广之应用于征收非诉审查期限的延期, 是一种创新, 具有积极意义。在人民法院作出不予执行裁定之前, 政府可以完善征收程序、补充征收材料、通过非强制程序解决搬迁问题, 政府有实现行政目标的余地。但是, 《征收执行规定》第4条却忽略了《行政强制法》第57条和第58条规定的区别, “一刀切”地规定三十日作出裁定, 似存遗憾。
第五条人民法院在审查期间, 可以根据需要调取相关证据、询问当事人、组织听证或者进行现场调查。
[解读]本条是关于法院依职权调查的规定。
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时, 需要根据《征收执行规定》第2条规定提交一些材料, 对于材料的真实性, 人民法院在审查期间, 可以根据需要调取相关证据、询问当事人、组织听证或者进行现场调查。通过上述职权活动, 人民法院可以审查征收补偿决定是否明显缺乏事实根据;是否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是否明显不符合公平补偿原则、严重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是否使被执行人基本生活、生产经营条件没有保障;是否明显违反行政目的, 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是否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正当程序;是否超越职权;是否存在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不宜强制执行的情形。也可以在审查期间, 做执行和解工作, 通过非强制的方法实现政府的行政目标, 符合和谐社会要求。
第六条征收补偿决定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 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准予执行:
(一) 明显缺乏事实根据;
(二) 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
(三) 明显不符合公平补偿原则, 严重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 或者使被执行人基本生活、生产经营条件没有保障;
(四) 明显违反行政目的, 严重损害公共利益;
(五) 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正当程序;
(六) 超越职权;
(七) 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不宜强制执行的情形。
人民法院裁定不准予执行的, 应当说明理由, 并在五日内将裁定送达申请机关。
[解读]本条是关于人民法院不予执行情形的规定。
《行政强制法》第2条第2款规定:“行政强制执行, 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 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根据《征收条例》的规定, 在征收方案既定的期限内达不成补偿安置协议的, 征收部门提请政府依法作出补偿决定。根据《行政强制法》第34条的规定, 人民政府作出征收补偿决定后, 被征收人及其利害关系人在法定的起诉期限内既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又不搬迁的, 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应当对该补偿决定进行司法审查, 其标准应当依照《行政强制法》第58条规定进行: (一) 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二) 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 (三) 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此乃称为明显重大违法排除审查标准。对行政行为的审查标准有形式审查、明显重大违法排除审查与合法性审查。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 下级服从上级决定了下级对上级的审查系形式审查;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决定了不具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的审查系形式审查。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行政诉讼的审查系合法性审查即实质审查。为了便于理解, 笔者将行政行为区分为无效行政行为、可撤销行政行为和合法行政行为。无效行政行为在三种标准的审查中都应否定其效力;可撤销行政行为在诉讼审查中必须撤销或确认违法, 在非诉审查中维护其效力;合法行为在三种标准的审查中都应当维护其效力。根据《征收执行规定》第6条规定, 下列情形属于明显重大违法:
(一) 明显缺乏事实根据。根据《征收条例》的规定, 作出征收决定应当具备七个要件:1.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2.征收补偿方案征求意见期限不少于30天;3.旧城改造多数人反对的, 应当进行听证;4.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5.属于公共利益;6.遵循公平补偿原则;7.具有足够的专项补偿资金;8.满足被征收人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选择权;9.在征收方案规定的期限内无法达成协议才能作出征收补偿决定。不具备上述证据材料, 作出的征收补偿决定就属于明显缺乏事实根据。
(二) 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征收补偿决定的做出应当依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及其下位法的规定, 不能依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土地管理法》以及其他与《征收条例》规定相违背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三) 明显不符合公平补偿原则, 严重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 或者使被执行人基本生活、生产经营条件没有保障。公平补偿原则包括纵向不低于市场评估价, 横向被征收人之间不存在厚此薄彼。对社会保障家庭的被征收人保障了基本居住条件, 保障符合产业政策的被征收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
(四) 明显违反行政目的, 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征收条例》第8条对公共利益界定做出了明确规定。不符合公共利益的项目不能动用征收权, 打着公共利益旗号进行征收的, 人民法院不予强制执行。
(五) 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正当程序。法律通过把规则程序化, 可以使国家及其权力行使机关的行为合法化, 从而有效地进行社会控制。“行政程序作为规范行政权公正合理行使的规范体系, 其巨大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至今为止, 中国的行政程序法尚未出台, 只是在单行的行政法中对程序进行规定。法律意义上的程序正当, 通常又译为“正当法律程序”或“正当程序”, 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正当程序将会导致行政行为违法。我国房屋征收补偿的正当程序包括:1.征求意见公告, 组织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政府常务会议讨论;2.依法评估;3.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征收决定公告;4.协商补偿;5.作出征收补偿决定。征收的细化工作程序大约有几十个步骤, 其中许多并非法定程序。
(六) 超越职权。征收补偿决定由市、县级人民政府按照辖区属地原则依法作出, 包括区政府、旗政府、自治州政府。除此之外, 开发区管委会、乡镇政府、征收部门无权作出征收补偿决定。
(七) 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不宜强制执行的情形。
第七条申请机关对不准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裁定。
[解读]本条是关于申请机关对不准予执行裁定救济的规定。
本条是对《行政强制法》第58条第2款规定的重申, 该款规定:“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准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法院不准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通过向上级法院申请行政复议行使救济权。被执行人在起诉期限届满后丧失刚性救济权, 只是在法院审查听证中享有陈述和辩解的权利。通过复议权的行使, 对防止受理法院推诿、不作为是一有效制衡和监督。
第八条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的, 应当在五日内将裁定送达申请机关和被执行人, 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议申请机关依法采取必要措施, 保障征收与补偿活动顺利实施。
[解读]本条是关于人民法院准予执行裁定送达及建议的规定。
不属于《征收执行规定》第6条规定情形的, 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五日内作出准予执行裁定, 在五日内将执行裁定送达给申请机关和被执行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司法建议工作的意见》,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征收的实际情况, 向申请强制执行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提出司法建议, 确保征收目标顺利实现及补偿中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例如, 哈尔滨某征收项目中有11户“钉子户”, 针对其中的4户国有土地上房屋作出征收补偿决定, 而后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但是, 法院在执行中发现有两户存在上千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和5户集体土地上房屋尚未协商搬迁, 法院于是建议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 对违法建筑进行处罚, 责令限期拆除, 而后依法申请政府强制执行;建议按照《土地管理法》第65条规定, 村委会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 收回土地使用权, 而后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九条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的, 一般由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执行。
[解读]本条是关于裁执分离的规定。
2011年5月15日, 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法明传[2011]327号明传通知《关于坚决防止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引发恶性事件的紧急通知》 (下称“紧急通知”) 规定:“鉴于目前有关征地拆迁的具体强制执行模式尚待有关国家机关协商后确定, 各级人民法院要紧紧依靠党委领导, 争取各方理解和支持。凡涉及征地拆迁需要强制执行的案件, 必须事前向地方党委报告, 并在党委统一领导、协调和政府的配合下进行。同时, 积极探索‘裁执分离’即由法院审查、政府组织实施的模式, 以更好地发挥党委、政府的政治、资源和手段优势, 共同为有效化解矛盾营造良好环境”。制定该“紧急通知”时, 正赶上《行政强制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理通过的前夕, 本以为最高立法机关能够采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执分离的立法建议, 遗憾的是并未如此。最高人民法院考虑到征收的强制执行难度很大而许多法院的执行力量非常有限, 难以担此重任, 于是规定由法院作出准予执行裁定, 由政府强制执行。事实上完全实行裁执分离并非上策,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 人民法院作出执行裁定后, 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 视为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 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进行司法拘留。辽宁省昌图县人民法院率先尝试此方法效果显著。通过司法拘留这一强制执行措施的威慑力达到迫使被征收人搬迁的目的, 比起政府组织现场强制拆除效果好、风险小、成本低, 值得推广。
第十条《条例》施行前已依法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项目, 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房屋拆迁裁决的, 参照本规定第九条精神办理。
[解读]本条是关于拆迁裁决强制执行的规定。
2011年1月21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但是, 此前已经颁发拆迁许可证的拆迁项目, 仍然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办理, 拒不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 由拆迁管理部门作出补偿安置裁决, 被拆迁人拒不搬迁的, 拆迁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参照《征收执行规定》办理。
在广义的“拆迁”工作中, 还包括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违法建筑的拆除。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规定, 国土部门作出“责令限期交回土地决定”;根据《土地管理法》第65条规定, 县级政府作出“收回土地决定”;根据《城乡规划法》第66条规定, 规划执法部门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上述具体行政行为都具有执行力, 作出的机关都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 按本规定执行。
[解读]本条是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其他司法解释与本司法解释效力关系的规定。
《若干解释》第88条规定, 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行政强制法》第53条规定, 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本规定的申请期限为3个月, 缩短了申请期限, 值得政府重视。
“紧急通知”第5条规定“凡涉及征地拆迁的强制执行案件, 相关法院在执行前必须报上一级法院同意后方可实施”。部分地方法院迫于信访的压力, 对于正当合法的征收强制执行申请也不受理, 以需上级法院同意为由进行推诿和“打太极”, 本规定是对“紧急通知”部分内容的纠正。
【关于利辛的土地征收批复】推荐阅读:
关于征收土地的请示11-17
利辛一中学校廉政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10-13
关于建立党支部的请示、批复05-25
土地征收补偿的法律10-21
关于决算报告批复07-11
关于我国土地制度的一些问题09-18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调研报告05-27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的意见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