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治理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危害治理(推荐8篇)

危害治理 篇1

加大对职业危害的了解认识,做到安全健康,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统筹安排、量力而行”的原则,以便集中力量及时解决严重影响职工健康、安全的问题,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吸取往年教训,加大职工对职业危害的重视,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切实提高公司在职业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意识,促进我公司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全面治理职业危害防治的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切实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建立职业危害防治机制,保护我公司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二、组织机构

成立职业危害防治小组: 组长: 成员:

三、治理的内容

以建立职业危害防治的体系,落实逐级负责制为主要内容,1.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2.职业健康(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管理; 3.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

—1— 4.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卫生)管理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职业为害防治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6.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7.及时如实申报存在的职业危害;

8.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和评价以及结果公布情况; 9.告知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危害后果,并在作业场所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10.设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情况;

11.淘汰落后,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的情况; 12.职业健康防护用品配备和从业人员的管理; 13.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和报告情况; 1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履行的其他法定义务;

四、组织与分工

各科室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切实履行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职责。

安全科负责制定防治工作规划和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对职业危害健康监护情况的督查工作;具体事宜包括牵头组织落实上述“治理内容”中的“1、2、4、5、8”等5项工作;安全科负责职业为害场所监督管理,职业危害场所技术治理措施的组织实施、做好— 2—

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组织事故的调查及违规行为的查处,具体事宜包括牵头组织落实“治理内容”中“7、9、10、12、13、14”等6项工作;财务科要规范工伤保险管理,组织落实“治理内容”中的第“6”项职工参保工作;安全科负责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服务工作,开展人员培训,进行检测评价;后勤部建立健康监护档案,指导危害治理和防护,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病诊疗工作。

五、推进计划

(一)对规自查、整章建制阶段(2016年1月~3月)1.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明确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设置的专(兼)职人员,制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2.组织职业卫生的人员学习班,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及相关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危害知识的学习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等有关有害物质知识。

3.设置职业危害公示栏和警示标识。各车间按照规定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防治工作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危害程度和应急措施;对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要设置警示标识和说明;对已损坏和丢失公告栏、警示标识的工作岗位要重新设立。

4.开展职业性健康监护。后勤部是职业危害防治的责任主体,要严格按照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

—3— 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二)问题集中整改及检查验收阶段(2016年4月—9月)安全科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司的自查、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落实,对验收结果进行通报。

(三)工作总结(2016年10月—12月)要做好职业危害治理工作全面总结。

六、工作要求

1.公司各部门、科室、车间按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流程,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做好职业危害治理专项行动各项工作。

2.实行定期信息沟通和通报,各部门、科室、车间要按阶段做好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总结。

危害治理 篇2

作为煤矿生产企业, 井下粉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通过煤炭的开采、机械设备的作用、采掘方式等, 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特别是伴随着机械化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 井下巷道内的粉尘含量予以剧增, 给职工健康、矿井生产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处于煤矿行业之中, 职工的健康、矿井的安全一直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因此, 要致力于排除任何影响着生命、安全的各种因素, 做到防患于未然。

1 粉尘的基本诠释及危害

1.1 粉尘的基本诠释

矿井生产过程中, 存在于巷道的粉尘即是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 是能够长时间在空气中悬浮的一些固体颗粒物, 其直径一般在100μm以下, 可以将其划分为生产性粉尘及呼吸性粉尘, 因为其产生于巷道掘进、煤炭和岩石的破碎以及在破碎后的运输、储存等环节中, 而且如果巷道风速很大, 则粉尘的浓度将更高, 作为一线的生产工作面, 其粉尘的产生量占据了整个矿井的近60%, 所以, 为了避免粉尘浓度过大造成煤尘、瓦斯等特大事故的发生, 采煤工作面一直是井下防尘的重中之重。而巷道的掘进, 也是粉尘产生的主要环节之一, 如今的掘进方式有炮掘、综机掘进, 如果没有良好的保护辅助, 产生的粉尘浓度甚至能临近煤尘的爆炸浓度, 此外在巷道的维护、支护过程中, 也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1.2 生产性粉尘的基本特性

煤矿中的粉尘一般不会在产生过程中发生任何的化学性变化, 其成分依旧保持原材料的基本构成, 落地的称之为落尘, 而漂浮在空中的称之为浮沉, 它们的存在对职工健康、安全、设备设施的使用, 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 要充分了解粉尘的基本特性, 因地制宜的实施有效措施, 其特性可以归纳如下几方面:

1.2.1 粉尘的分散度

矿井粉尘的分散度即是这些固体颗粒所分散的程度, 一般用粉尘的直径大小、数量以及质量构成的百分数来展示, 以粉尘颗粒的数量为基数的分散度, 为粒子分散度, 单位内的颗粒越多其分度越高。而以质量为基数则称为质量分散度, 即是单位内质量小的粉尘颗粒占总体质量的百分数越大, 则粉尘的质量分散度越高。如果粉尘分散度越高, 被职工吸入肺中的可能性越大, 而且达到一定程度后, 还会吸附一些有毒气体, 甚至会导致自燃乃至爆炸。

1.2.2 粉尘的吸湿特性

其吸湿性与粉尘自身的构成有关, 主要是针对水分的吸收, 根据其吸附效果, 可以将矿井粉尘分为疏水性粉尘和亲水性粉尘两类, 煤粉尘和炭黑都是疏水性粉尘的一种。值得关注的是, 粉尘自身的表面积越大, 其吸附能力越强, 很容易就形成一层空气膜, 此时就导致颗粒之间的聚集度降低、吸湿性减弱, 这样将颗粒从空气中剥离的难度就更大, 也由此, 在降尘设备的选用上, 要将粉尘的吸湿性作为主要参考依据。

1.2.3 粉尘的自燃、爆炸性

矿井的煤尘也有可爆炸性和无爆炸性两种, 国内的煤矿中, 可爆炸性煤尘的矿井比例相当高, 也由此, 煤尘也成为煤矿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而且煤尘的分散程度越高, 爆炸危险性越强。

煤尘爆炸要满足三个主要前提, 其一是要达到一定的浓度, 其二就是要有火源, 其三要有充分的空气供给。

1.3 呼吸性粉尘的基本特性

顾名思义, 呼吸性粉尘即是能够被人吸入到体内的粉尘, 对于此类粉尘有许多方面的解释, 作为矿井企业, 一般将颗粒的直径小于5μm的固体颗粒称之为呼吸性粉尘, 此类粉尘除了具备一般粉尘的基本特性外, 还拥有其它特性, 归纳如下:

1.3.1 悬浮时间较长

空气中的悬浮粉尘, 其质量大小决定着可以悬浮的时间长短, 作为直径小于5μm的颗粒而言, 其沉降的速度相比较慢, 在空气中存在的时间较长, 如果达到1μm以下, 就基本上不会沉降, 会在空气中呈布朗运动。

1.3.2 附着能力及扩散系数较高

悬浮粉尘的附着能力与扩散系数呈现正比, 作为小于5μm的呼吸性粉尘, 其扩散系数越高, 即粉尘的扩散速度越快, 附着在液滴或是其它滤料上数量也会越多。

1.3.3 危害性较大

肉眼可以看到的粉尘直径要在10μm以上, 而呼吸性粉尘直径偏低, 属于微型粉尘, 是肉眼难以观察到的, 也是因为其微型特征, 在被人体长期吸入高浓度的呼吸性粉尘后, 会在肺泡区造成粉尘的沉积, 随着沉积的时间过长, 沉积的数量的增多, 可能会导致一些病变。

1.4 粉尘的危害

粉尘的存在首先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此外对井下设备设施有一定的磨损, 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自燃或爆炸, 具体危害可以诠释如下:

1.4.1 对职工健康的危害

矿井巷道内的粉尘包括煤尘, 会通过鼻腔或是口腔进入体内, 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都会造成伤害, 同时皮肤的接触也会形成一些疾病。

相比而言, 对呼吸道的影响更加显著, 虽然人体自身对一些粉尘都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而且拥有排除、清理粉尘的功能, 但是长期大量的沉积, 会破坏掉人体的这种防御本能, 引发一些疾病, 包括职业病之一的尘肺、慢性阻塞性肺病、上呼吸道炎症乃至肺癌等。此外, 粉尘长期在皮肤上的堆积, 很容易堵塞皮脂腺, 引起毛囊炎、皮炎等, 而进入眼中, 可能会导致结膜炎, 如果粉尘中夹杂其它的物质, 还可能会导致一些过敏性反应以及中毒反应。

1.4.2 对矿井安全的影响

矿井巷道内的煤尘是具有可燃性的物资, 当其在巷道内聚集到一定浓度后, 遇到火源、电火花或是高温时, 就会产生燃烧或是爆炸。而且由于煤尘较煤块, 接触空气的面积更大, 更容易燃烧, 燃烧后就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 是剧毒气体, 很容易造成职工的中毒死亡。而煤尘的爆炸虽然有个从燃烧开始直至爆炸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仅仅是瞬间完成的, 燃烧转变为爆炸的前提是在经过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必须超过热损失, 不然, 燃烧很难继续下去, 也就不可能变成爆炸。

煤尘的爆炸会产生高温和高压、冲击力、生成有毒有害的气体、引发瓦斯和煤尘的连续爆炸, 被列为煤矿领域的特大事故之一, 因此做好粉尘的消尘、降尘工作, 是矿井企业得以安全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

2 矿井粉尘的治理措施

矿井除尘降尘一直是煤矿企业粉尘控制的重要环节, 在国内矿井中治理粉尘的主要措施包括通风、喷雾、煤层内注水以及利用除尘器除尘等, 伴随着矿井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粉尘也随之增多, 依靠传统的除尘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对于矿井除尘的相关要求, 于是就开始研发设计更高效、实用性强的除尘措施, 比如高压喷雾除尘、冲击水浴喷雾除尘、预荷电喷雾除尘和声波雾化降尘等, 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依旧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索, 因地制宜, 形成行而有效的降尘除尘模式。

在薄煤层矿井的生产现场, 经常采用的是定点喷雾降尘手段, 即是在巷道内有针对性的布设防尘喷雾, 对容易产生粉尘的地方利用水压形成水雾, 将水滴与粉尘结合, 增加其重量达到降尘的最终目的, 这些位置包括采掘工作面、运输系统的转载点、煤仓及溜煤眼的放煤口和回风巷等地, 简单、有效而安全, 有专门的粉尘检测人员进行实时检测, 并建立记录台账, 然后根据数值显示, 利用手动操作或是联动操作进行喷雾降尘。

随着矿井开采、保护技术的不断更新, 已经投入使用了粉尘浓度在线检测的新型定点喷雾系统, 运用粉尘浓度传感器对巷道空气中的粉尘浓度进行实时、在线、连续性的检测, 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自动喷雾降尘, 而且配备了红外线设施, 在有人员通过时, 不论浓度是否达到喷雾标准都会停止喷雾, 由此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巷道内的工作环境, 降低资源的浪费和人力成本, 同时自动化的操作, 也容易掌握和推广。

3 结论

煤矿企业中, 粉尘一直是矿井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难题, 每个矿井生产条件与环境的不同, 粉尘的构成及影响力也不同, 要切实从实际出发, 了解粉尘的基本现状及危害性, 有针对性的制定防尘、降尘、除尘措施, 而且随着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 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科技力量的不断雄厚, 积极探索更高效、更合理的粉尘治理手段, 从而保护职工的健康、安全, 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

摘要:煤矿企业欲实现安全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 井下粉尘作为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直是矿井努力解决的课题。粉尘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 为了降低巷道内粉尘的影响, 就需要采取可行而有效的降尘措施, 喷雾就是矿井所普遍采用的降尘手段, 但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生产地点、生产模式, 所采用的降尘方式也有不同, 在此就为粉尘带来的影响及巷道喷雾的运用情况展开分析。

关键词:矿井,粉尘,特性,危害,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徐英峰, 冯海明.对润湿剂润湿煤层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煤炭, 2005.

[2]李卫东, 王连福.我国煤炭行业粉尘浓度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5.

浅议会计舞弊的危害及治理 篇3

关键词:会计舞弊治理危害

1会计舞弊概述

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一般具有这几个方面的特征:行为的欺诈性,区别于会计错误;行为的违法、违规性,区别于盈余管理:行为的隐蔽性,行为人以种种伎俩掩盖其舞弊行为,使局外人难以发现;行为的危害性,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通过各种手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最终给他人、企业乃至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2会计舞弊的危害性

2,1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国家财政部门根据企业报送的会计报表,监督检查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税务部门通过阅读企业的会计资料,了解税收的执行情况等。而会计舞弊会导致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使统计上报给政府的相关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它将导致政府宏观调控失误,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如果依据虚假的会计信息制订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就会起到误导作用,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2,2损害有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在市场经济环境里,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股东和债权人,无论是现在或潜在的投资人和贷款人,为了做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了解已投资或计划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果企业向公开市场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不真实的,投资者就会感觉上当受骗了。而如果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感觉到公司在利用这些虚假的会计信息向他骗钱,他就不会向上市公司投资;同样地,如果银行知道公司提供的报表是假的,他们就不会再融资给企业。因此,会计舞弊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是直接与市场经济规则严重背离的行为。它不但会严重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危害了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使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基础产生怀疑,也会从根本上动摇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危害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2,3损害社会风气和职业道德规范通过会计舞弊,有关当事人可以利用职务之便,侵吞、盗窃、骗取或者采用其他方法非法占有公有款项和公有物品,也可以比较方便地将单位账簿中已作记录的财产或应作记录但未作记录的财产转作账外处理,以及将本单位财产以捐赠、低价转让、无偿租用等方式转出以获得个人利益。从而导致一些单位和个人谋求不正当利益,将会计职业道德置之脑后,滋生腐败导致堕落,败坏社会风气。

3治理会计舞弊的措施

3,1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法律究责制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发挥法律对会计行为的规范。以《会计法》为主导,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明确区分会计舞弊与合法会计行为的界限以及会计舞弊与会计差错的界限,避免舞弊者钻法律的空子或因责任不清逍遥法外;针对不同的责任主体,尽快完善有关会计舞弊责任追究的法律条款并切实付诸实施,强化有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严肃财经纪律。一是强调民事责任,建立民事赔偿机制;二是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严格行政执法,防止行政监管者的寻租行为。加强行政监管是规范会计、审计行为,克服地方保护,确保公平竞争,防止腐败滋生的有效手段。三是结合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辅以必要的刑事责任追究,提高对会计舞弊行为的法律震慑力。

3,2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首先调整公司产权结构,减持国家股,扩大非国家股比重,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之间相互制衡的决策与管理、约束机制的正常运行,也才能真正落实公司法人的自主经营权。其次切实落实股东大会的法律地位,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再次健全董事会制度,这是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董事会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它对经理层做出的决定进行管理,决定高层管理的水平和结构,监督公司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系统,决定公司的主要战略和决策。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选拔聘任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责任感。最后强化监事会的职能、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真正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3,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由于企业各种经济问题都会在会计上得到不同程度地反映和体现,因此,内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范会计舞弊、预防假账发生。内控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包括会计机构)控制制度、记录控制制度、业务处理程序控制制度、计人员素质控制制度、会计凭证、账簿及报表控制制度等。

3,4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是审计的生命。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具审计意见时所展示的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如果注册会计师不同时具备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就无法客观、公正地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审计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要健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机制,要优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从业环境,提高其执业的诚信力度,进而堵塞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3,5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从企业内部来说,首先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会计工作内部自身法律监督:其次要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使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从企业外部来说,要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了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3,6建立对舞弊财务报告查处的信息共享制度许多舞弊财务报告信息都是具有共性的,其舞弊手段都是类似的,从监督防范的角度来讲,这些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各职能部门将查处的舞弊财务报告在指定的网站上公布开来以最大的信息量和最快的速度将问题揭露,就可以为其他职能部门提供借鉴经验并及早防范和查处。

矿井瓦斯的危害与治理 篇4

矿井瓦斯是指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有时单指甲烷。瓦斯爆炸是煤矿五大灾害之首。瓦斯事故是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据统计,瓦斯事故占煤矿事故的40.69%,死亡人数约占煤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36%。

一、瓦斯的性质

瓦斯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相对密度为0.554,能燃烧和爆炸,难溶于水,100L水仅能溶3.5L瓦斯气体,有较强的扩散性和渗透性。其化学性质不活泼,不助燃也不能供人呼吸。瓦斯本身无毒,但空气中含量增加时,氧气浓度相对降低,可是人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瓦斯的涌出及矿井瓦斯等级划分

(一)瓦斯涌出

1、普通涌出

普通涌出是指瓦斯从采落的碎煤、松动的煤岩体中长时间、缓慢地放出。这是瓦斯涌出的主要形式。

2、特殊涌出

特殊涌出是指在短时间内,大量地、突然地喷出和突出。有时还伴随着大量的煤抛出。这种涌出危害极大。

(二)瓦斯涌出量

1、绝对瓦斯涌出量 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涌出的瓦斯量,单位是m3/min。

2、相对瓦斯涌出量

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是指在矿井正常生产情况下,一个月平均产1t煤涌出的瓦斯量,单位是m3/t。

(三)矿井瓦斯等级的划分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一个矿井中只要有一个煤岩层发现瓦斯,该矿井即为瓦斯矿井。瓦斯矿井必须依照矿井瓦斯等级进行管理。矿井瓦斯等级可划分为三类。

(1)低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10m3/t,且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40m3/min。

(2)高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10m3/t,或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40m3/min。

(3)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

三、瓦斯爆炸的危害及爆炸的条件

(一)瓦斯爆炸的条件

瓦斯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能爆炸。

1.浓度(5%-16%)

当浓度在9.5%时爆炸威力最大。

2.火源温度(650-750℃)

在煤矿井下的明火、煤自燃、电气火花、爆破火花以及机械撞击、摩擦火花均能达到上述温度。3.氧气浓度

瓦斯爆炸的氧气浓度必须不低于12%。

(二)瓦斯爆炸的危害

1.产生高温

爆炸产生的高温可达1850-2650℃,在如此高温下,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设备烧毁等。

2.产生高压

爆炸产生的气体产物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冲毁支护设备,伤亡人员,扬起煤尘,进而引起煤尘爆炸。

3.产生大量有害气体

瓦斯爆炸后产生的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CO),浓度高达2%-4%,会使人员中毒死亡;二氧化碳(CO2),浓度可高达4%-8%,此时氧气下降到6%-8%,会使人员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四、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1、防止瓦斯积聚。瓦斯积聚是指体积超过0.5m3时的空间瓦斯浓度超过2%的现象。总体上讲在高瓦斯矿井(包括低瓦斯矿井)中,凡通风不畅的地方均会发生瓦斯超限。

(1)加强通风。矿井通风是防止瓦斯积聚的基本措施。使瓦斯浓度降低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浓度以下,即采掘工作面的进风风流中不超过0.5%,回风风流不超过1%,矿井总回风流中不超过0.75%。因此,局部通风机不得无计划停电停风,风筒不得破损、脱节,禁止微风和无风作业。(2)加强检查。一定要按规定检查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低瓦斯矿井每班至少检查2次;高瓦斯矿井中每班至少检查3次。(3)及时处理局部瓦斯积聚。例如:回采工作面的上隅角、掘进工作停风、回采工作面停采线密闭墙内、盲巷长度超过扩撒通风距离、联络巷密闭墙内外、工作面相邻采空区内、放顶煤工作面的顶煤(顶板)冒落不充分,在采空区形成空洞、煤岩巷道局部冒顶形成的空洞等等。以上这些局部瓦斯积聚很有可能达到爆炸极限,一旦遇到火源即会发生爆炸事故。

(4)抽放瓦斯。对于瓦斯涌出量大,通风不能解决问题时,应采取抽放措施把开采时的瓦斯涌出量降下来,以便安全开采。

2.杜绝引爆瓦斯的火源

(1)禁止在井下使用灯泡和电炉取暖,不得从事井下焊接工作,不许穿化纤衣服下井。

(2)禁止电气火花。保证井下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完好有效,禁止带电作业或搬移电气设备等。

(3)防止炮火。爆破必须用安全炸药和安全电雷管,井下必须用发爆器做电源,禁止用交流电、矿灯爆破;坚持按规定封足炮泥,坚持使用水炮泥,禁止用杂物当炮泥。(4)坚持按章操作,防止违章操作的机械撞击和摩擦火花。

3.防止瓦斯事故扩大具体措施主要有分区通风和设置防、隔爆设施。目前主要使用岩粉棚、水袋棚、水帘、水幕等设施。

4.安设瓦斯监控设备 煤矿安全监控设备主要有甲烷风电闭锁装置、甲烷断电仪、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五、瓦斯突出的预兆 1.无声预兆

(1)煤层结构发生变化,层理紊乱、煤层厚度改变倾角由小变大,煤层由湿变干、光泽暗淡,顶底板出现新断层、成波状起伏。(2)工作面压力增大,煤壁外鼓。

(3)瓦斯涌出量增大,或忽大忽小,工作面气温降低。

2.有声预兆

(1)响煤炮,掉砟声,支架折断声。

隐性福利的危害与治理对策 篇5

2012年09月27日14:27 来源:人民论坛(总第378期)

隐性福利在实际收入中的比重越大,导致不公的程度就越严重。隐性福利的隐蔽性特点,还导致收入分配上的不公难以治理甚至完全无法治理。因此,公共部门发放的福利,应当作为公共信息而予以公开,要尽快废止“双轨制”,加大对于隐性福利问题的惩处力度,尽快全面推行公职人员工资福利制度的改革。

隐性福利,是指广泛存在于我国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内的,在法律、政策、制度之外发放给个人的各种非货币或货币形式的收入或好处。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严重化的趋势,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危害十分严重,已经到了必须要认真对待、深入分析并加以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隐性福利问题有着特定的存在范围。福利在社会上具有广泛性,也有其重要的功能性及合理性。但隐性福利一般只存在于我国的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下面把这些领域统称为公共部门,其人员统称为公职人员),也因此被称为体制内的隐性福利。在私人部门或私营企业领域通常是不存在隐性福利的,尽管它们大多也都不公开。私人部门的福利通常表现为福利不足,其福利选择一定是有效率的,可以发挥重要的吸引、留住员工等作用。而在公共部门,通常表现为福利过度,甚至以隐蔽的方式大量提供。

隐性福利有四大特点。一是花样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不断地花样翻新。二是普遍性。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各级政府机构和各个国有企事业单位。三是比重大。甚至超出了或远超出了货币化、透明化的正式工资收入部分。四是隐蔽性。这或许是隐性福利最主要的特点。这种福利不可能被主动公开,甚至在财务账目中都难以觅得其踪迹,局外人难以知晓。不经过专门的审计、新闻或其他调查等手段,会永远成为内部秘密。

隐性福利的危害表现

导致人力资源制度上的无效率。而导致无效率的原因则是公职人员工资收入信号上的失真或扭曲。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理论表明,在市场信息存在不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就会失灵,也就是变得无效率。不论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是否全部向市场开放,人们面向公共部门的择业选择都仍然可以看作是一个市场选择行为。隐性福利的存在必然导致公职人员工资价格信息上的不完全、不对称、不真实或扭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选择是否到公共部门从业,以及在加入公共部门之后是否要争取职务升迁,都会变得无效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制度上的无效率就会直接导致政府在从事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的无效率。

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上的不公。这些年来,最受人们诟病的莫过于国有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当然,不断被人们质疑的还包括党政机关的领导人员或一般工作人员,其实际收入也绝不会像货币化、透明化的那部分工资那么少。最近再次受到人们关注的是公职人员,特别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至少是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在社会保障制度上适用的特殊保障制度。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不用交纳社会保障资金,但却可以享受不错的社会保障,例如退休后即可领取的退休金。这是一种特殊的“双轨制”。“双轨制”甚至在住房制度上也顽强地存在着,尽管早在1998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废止了原先的福利分房制度。住房制度上的“双轨制”还会导致政府部门缺乏监管、调控房地产市场,抑制房价快速上涨的动机。理由很简单,因为党政官员不需要通过市场购买房屋。在这里,隐性福利相当于一种灰色收入,其背后所掩盖的必然会是收入分配上的不公。隐性福利在实际收入中的比重越大,导致不公的程度就越严重。由于隐性福利的隐蔽性特点,还导致这种收入分配上的不公难以治理,甚至完全无法治理。

直接造成浪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广义地说,“三公”消费,至少其中的一部分,也属于一种隐性福利。“三公”消费中存在的浪费、公私不分(即腐败)已经不再需要做任何的补充解释了。由于隐性福利资金的公共性,以及使用上游离于法律、政策和制度之外,从性质上说,只要享受到隐性福利,就都构成我国《刑法》上的贪污罪或私分国有资产罪等腐败犯罪。隐性福利的存在,必然导致体制内的人有更大的冲动,为内部人谋取更多的隐性福利。各公共部门、单位之间在隐性福利上的攀比、竞赛,就是这种冲动的一种典型表现。这种冲动必然导致腐败规模的不断扩大。

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与公信力。隐性福利的存在很容易使虚假的东西大行其道。更为严重的是形成“说一套做一套”、“挂羊头卖狗肉”的恶劣诚信环境。另外,谋取隐性福利还使公共部门变得自利,丧失公共性。隐性福利并非存在于个别公共部门,而是带有普遍性。这些都必然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与公信力。隐性福利问题的治理对策

要解决隐性福利问题,必须要首先分析形成隐性福利问题的深层体制性和历史性原因。一是公权力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公共信息公开难。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当然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局限。二是历史上形成的公职人员在福利待遇上的特殊化或“双轨制”的惯性。例如党政干部实物配给制度,社会保障“双轨制”等。三是既得利益的原因。公职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都从隐性福利中获得实际好处。四是公务员工资制度这样的基础性制度上的扭曲。在我国政府部门中,一直实行的是低工资制(特指货币化、透明化的工资收入部分),货币化的工资部分明显低于市场水平,缺乏市场竞争性。拿我国央企高管和同级别甚至更高级别党政官员比,货币化工资部分的差距都在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为了修补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上的扭曲,就需要搞出更多的错误来。其中的一类重要的错误就是隐形福利。如果不是透过“现象”看到这个“本质”,想必一定不会有那么高的“国考”热,或许还会出现冷清的场面。

基于上述分析,在如何治理隐性福利问题上就可提出如下对策。首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实施公开透明来对症隐性福利的隐蔽性特征。公共部门发放的福利,也应当作为公共信息而予以公开。有关透明公开的具体规定不需要很复杂,例如,规定公共部门发放的所有福利都应当公开,不公开即是违法和违纪。一经发现,主要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都应被问责。此外,所有发放的秘密福利都应当被追缴,并视情节处以额外罚款。公开透明规定是其他制度的基础,能使公职人员工资价格信息完全、对称,使公共人力资源制度有效。另外,也是使公务人员福利发放上的问题得到有效约束和监管制度的基础。

第二,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要求,尽快废止那些依然存在的“双轨制”,尽快实现由“双规”到“单轨”的过渡。上述分析表明,住房制度中实际存在的“双轨制”、社会保障制度上存在的“双轨制”,甚至“三公”消费也是一种特殊的“双轨制”,凡此等等,它们都是隐性福利问题的重要源头。这些“双轨制”的存在,不管有怎样的体制性或历史性原因,都是不应当继续长期存在的。要想从源头上治理隐性福利问题,就必须要从根本上消灭这些“双轨制”。

第三,要加大对于隐性福利问题的惩处力度。上述有关福利透明公开的制度规定以及现有的法律和党政纪规定,都可作为惩处制度。当然,另外制定必要的补充惩处规定或许也是必要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更有效、更及时地发现隐性福利问题。在这方面,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建立内部人举报保密、保护以及奖励制度,也是行之有效的。例如,今年6月的国家审计报告就使隐性福利问题大规模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是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能够为惩处制度发挥作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极好例子。需要做的就是,安排各级审计机关更广泛地审计各个公共机构的福利支出事项。

第四,尽快全面推行公职人员工资福利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实现公职人员工资薪酬的主体化、货币化、透明化和市场化。主体化是说,在公职人员的实际全部收入中,工资薪酬部分应该是主体,占到绝大部分,而其他的福利收入只能处于边际水平或仅占极小的部分。这就要求,要大量废止公共部门现存的五花八门的福利,而仅允许实行有限的几种福利,并予以透明化。货币化是说,公职人员的工资薪酬都应当以货币形式发放。这就要求,各种非货币形式的补贴,特别是实物配给的公车、住房等都应当被取消。透明化比较简单,就是公务人员的实际工资薪酬信息都应该是公开的,人们应该能够便利地知晓。市场化是指,公职人员的实际工资薪酬水平也应该按照市场的原则来确定,即按照人才分类,使他们的工资水平在各自所处的人才市场上有竞争性。例如,政府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比照企业管理人员,政府审计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比照市场上的财务人员,法官、检察官的工资水平应当比照律师,凡此等等。

最后,大力发展现代民主政治。其核心目的就是使一切公权力,特别是政府权力能得到有效的监督。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包括:改革延续数千年的集权体制,实行合适的分权体制;建立科学、细化、有效的民主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民主;实行法治以取代人治。在上述五个对策中,后两者更具有基础性,当然,实现起来也更困难一些。(任建明)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治理 篇6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在:

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3: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4: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该进专项资金的直接进了生产成本;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一是给国家的资产造成流失,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二是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三是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四是会计信息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原因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也有企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差、专业素质不高以及企业内部为追求自身利益,个别领导不懂《会计法》等诸多因素。

1:会计法规系统不健全。虽然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但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以及建立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日益迫切,我国在会计立法上仍需加快步伐,

2:社会监督不力。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能洞察事务本质的高素质人员较少,需要加大对这一机构人员的迅速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企业内部监督不力。一些企业的领导由于不懂《会计法》,为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弄虚作假,逃避国家有关法规和纪律的监督,而会计人员又受单位负责人的聘任和管理,在工作中很难坚持原则,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

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一是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会计人员非专业化现象普遍存在,会计工作仅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浅层次上,难以做到合理、合法;二是财务基础管理薄弱。如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资料不完整等。

三是会计业务处理手段落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在用手工做账,财务数据处理仍处在低效率阶段,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

三、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和执行新《会计法》。首先企业法人和单位领导要懂法和守法,只要他们能遵纪守法并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督力度。必须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再监督工作。通过建立和健全注册会计师监督管理办法,逐步理顺委托关系,由企业直接委托改变为由信息使用人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委托并支付费用,增强事务所具体工作的透明度。

3:加大处罚力度。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各级检查机关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应严格依法行政,改变以往工作中“重查轻罚”的作法,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4:实施会计核算委任制,加强企业内部的异体监督力度。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在委任财务总监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委任制核算制度。成立具有行业协会性质的会计服务机构,负责对会计人员进行登记、考核、培养,负责提供派出会计的应有待遇,使会计与用人单位不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会计服务机构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对外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又能向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对失职的会计人员,会计服务机构视其具体情况进行处罚,这既能督促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又能切实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5: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一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人员业务*作技能的熟练程度高、专业知识丰富扎实,就能为企业的所有者、主管经营者和债权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反之,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差,就难以处理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二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会计人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不谋私利,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时刻坚持“以德治企”的原则,就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反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差,可能因图谋个人私欲,编造、篡改会计数据,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与治理 篇7

1 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及主体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 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 不符合实际情况。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2种情况[1]。其区别在于其产生的原因不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又可分为2类:一类是由于有关人员的过失、错误或其他技术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另一类是舞弊行为, 即故意的、有预谋、有针对性的违法乱纪活动, 经常称之为会计造假。参加会计信息失真活动的主体主要有2类人:一类是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 即会计造假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另一类是会计从业人员, 即会计造假的具体操作者或实施者, 他们迫于环境压力, 正所谓“站得住的顶不住, 顶得住的站不住”, 一般是被动的造假主体。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当前经济生活中会计造假主体的地位不同, 层次各异, 动机复杂, 受益不等。主要原因除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不正外, 不外乎法律制度缺失, 执法不力。会计造假实质上是会计人员的舞弊行为, 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2], 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扰乱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秩序, 削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损害会计机构及有关会计人员客观、公正、中立的形象;破坏市场机制的形成, 有损财经法纪威严;引发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弱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3.1 加强会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培训

(1) 通过培训, 使会计从业人员有一种高度的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 使其自觉地把诚信原则放在首要位置, 这样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职业责任感, 增强敬业爱岗精神。

(3)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会计信息是会计从业人员的产品, 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 而是被赋予了道德意义的特殊的公共产品。因此, 会计从业人员要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及时压缩会计造假的生存、发展空间。

3.2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中国人不爱管“闲事”的观念,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是中国当前法制不健全的一个反映。尽管在《会计法》中规定不得对会计人员打击报复, 但没有规定对打击报复行为进行惩罚的相关措施。因此, 为保护敢于检举揭发问题的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应尽快制定专门的《监督法》, 对有关检举制度进行完善, 对打击报复检举人的不法行为制定出具体的量刑标准, 依法保护检举人的合法权益, 使会计人员敢说话、说真话;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依法办理会计业务, 加强对会计法规的宣传教育, 并加大执法力度, 为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权提供保障[3]。同时, 财政、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应每半年对会计单位的账证联合审查1次, 年终再经审计机关或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年审。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依法加强对会计违法的检查处理, 体现法律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各级法院、检察院应设置会计法庭、会计检察科, 在会计管理部门的配合下, 专门从事会计司法, 加强对会计信息违纪违规问题的深入查处。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对一些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事件要严肃处理, 为会计人员创造敢于秉公执法的良好工作环境。这样能够强化国家各项经济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严肃财经法规, 防止市场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防止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对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侵蚀, 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3.3 完善公司治理机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发展着的机制, 无论其自身调整的理性空间和历史空间如何演变, 作为一种核心结构, 其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既是一种治理形式, 也是一种组织形式, 还节约了公司、企业的运营成本, 提高了管理效率, 起到促进社会投资的作用。应当加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外部市场建设;培育机构投资者, 发挥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对保护股东权益的立法工作等[4]。

3.4 推行会计委派制, 并进行配套制度改革

会计委派制是国家凭借其管理职能成立专门的会计人员管理机构, 向企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人员的一种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这种制度能使会计人员独立于被监督者之外, 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发挥监督职能。当前, 要使会计委派制能顺利地得以实施, 还应对其配套制度进行改革, 如委派会计职务任免制度, 委派会计考核轮流制度, 委派会计的工资、福利待遇及奖惩制度, 委派会计保障制度等。

3.5 健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长期以来, 会计造假占据社会经济舞台之一, 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经济基础、管理基础和技术基础, 且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上至国家领导, 下至普通民众, 对这一问题都极为关注。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计划与决策。总体来说, 提高会计信息系统运作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5], 数据资料来源必须真实可靠, 决不允许弄虚作假, 它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和其他条件密切联系的, 充分发挥其制约和促进作用, 才能有效地保证决策所定目标的实现。

摘要:介绍会计失真的种类及主体, 分析其危害性, 包括扰乱国家秩序、破坏市场机制、弱化企业内部经营等方面, 进一步从会计自身素质、会计法制建设、会计制度改革等方面阐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以为会计行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种类,主体,危害,治理

参考文献

[1]崔晓莉.会计信息失真与防范[J].管理与财富, 2009 (2) :48-49.

[2]贺建青.浅谈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危害、原因及对策[J].现代商业, 2009 (4) :216.

[3]黄瑞.完善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的思考[J].财会月刊:理论版, 2005 (11) :17-19.

[4]彭玉亮.农村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4) :3490, 3492.

危害治理 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根源;对策

1.会计信息失真具体表现如下

1.1原始凭证失真

原始凭证失真大概为以下几种:伪造发票用途,虚列生产成本;开大头小尾发票,肆意损公肥私;假借账户出具收付款单,虚增虚减利润。

1.2记账凭证失真

记账凭证反映的业务事项应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相符。但是有些企业所编记账凭证很不规范,存在着费用化分不清、科目使用不当等现象,如科目设置错误、会计基本核算一般原理的运用错误、借贷不平、书写错误等,人为地造成记账凭证失真。

1.3会计核算失真

原始凭证失真,记账凭证失真,导致了会计核算失真,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制造虚假效益,人为地使企业盈亏不实。更有甚者利用会计核算的“技巧”弄虚作假,伪造、变造、毁灭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虚报数字,篡改账目,故意虚增成本费用,隐匿收入项目,调节盈亏和其他收支,编造与实际不符的会计资料窃取资财。也有效益好的企业运用各种手段来掩盖利润,甚至偷税、漏税,不顾国家利益,不顾集体利益,更不顾及他人财产遭受损失,只顾自己所在单位获取非法所得或利益,致使财政收入减少。这样做的结果势必造成核算内容的实质性错误。

1.4会计报表失真

许多企业经营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提供各项真实的会计资料,会计报表是估算、推算,甚至是随意凑数字,造成会计资料不真实,信息不准确,致使经济秩序混乱。

2.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具体表现如下

(1)扰乱国家宏观管理,干扰市场资源配置,误导国家发展规划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会计信息是会计核算的成果,它通过编制财务报告提供给使用者,企业报送的虚假会计信息,最后只会导致国家错误决策的出台,导致国家税款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迨害无穷。

(2)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影响企事业单位的正确经营决策,甚至关系到单位的生死存亡。会计信息的失真,必然导致计划指标严重脱离实际,无法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更不能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那么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也就无从谈起。

(3)为当事人谋取局部、小团体、个人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机,助长了虚假之风,腐蚀了干部队伍,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设置账外账,私立“小金库”就是典型的表现。

(4)削弱了会计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会计信息的提供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会计监督通过会计核算来完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反映出会计核算的虚假,掩盖了单位经济活动的真相,在此基础上的会计监督也就失去了价值。

3.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1)发票管理不严,管理制度不过硬,有漏洞。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是造成会计信息资料失真的土壤。生产经营单位面广量大,财税人员相对不足,不能面面俱到,没能及时检查核对、清理上缴、销毁发票,从而使有些贪利枉法之人钻了空子。

(2)“以包代管”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着以包代管的现象,承包上交任务的完成,职工收入的提高,对承包经营政绩的考核,都取决于经济效益的高低,使得一些承包人存在“任期红”的思想,不是花大力气通过强化管理,搞活经营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而是通过编制假账,挖企业的老底来虚增利润,这样不但不能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还使国有资产流失,变相分配企业资产。

(3)部分财会人员存在多方面的思想顾虑,执法不严。一方面财会人员是在企业领导手下从事财务会计工作,个人切身利益直接受企业经济效益和领导印象好坏的影响,所以为了企业“利益”所在一定程度上自觉不自觉地编假账,博取领导的好感,造成会计资料的失真。

(4)在信贷投放政策上,各专业银行实行企业化管理,信贷效益与银行自身效益直接相关,银行对企业贷款重点考虑的是企业有没有如期归还贷款的能力,总的原则是宁可给效益好的企业“锦上添花”,也不给效益差的企业“雪中送炭”。对亏损企业更是只收不贷。大多数企业在经济效益“滑坡“的情况下,为了不被银行收贷,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只有编制假会计报表,骗取银行信贷资金。这也是导致企业会计资料失真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资料失真已成为社会现实,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关键时刻。

4.防范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加强法制建设,广泛宣传、贯彻执行《会计法》,完善、协调经济法规的各个组成部分。《会计法》的贯彻实施为会计资料真实性作了法律保障,关键是要使各级领导、财会人员和广大职工群众学法、知法和懂法。只有广泛宣传《会计法》,才能为其顺利实施奠定思想基础,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会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明确单位领导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强化单位领导人的法规教育,实施会计人员委派制。单位领导人要遵守法纪,合法经营,不但要懂得财经纪律、会计法规和财务制度,还要带头执行。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统一集中管理会计人员,是财会部门代表主管单位对会计人员管理的好形式,是参与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资金管理、实施财务监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3)持之以恒地搞好会计基础工作,推行会计核算信息化,合理设置会计管理工作机构和岗位,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和业务分工,建立适应本单位管理体制、相互制约、规范合规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逐步修订和完善,形成一套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操作性强的规范化会计工作程序。完善健全的会计管理还可以提高经济核算的效率,降低成本和开支,减少浪费和损失,增加盈利。另外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净化会计行为环境,也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性措施。

(4)强化会计监督,加大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力度,加强审计监督。在单位内部设置内审机构,配置审计人员,在本单位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依法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应做到定期化、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审计作用。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协调的需要,也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企业外部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的需要。保证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和完整,不仅是会计信息客观性特征的要求,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目的。做好会计信息失真防范工作,确保会计信息、会计资料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对维护和巩固良好的经济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实现又快又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李锋.浅谈会计假帐的危害及对策.交通财会.2003,(3).

[3]陈国军.浅谈会计信息失真与诚信.交通財会.2002,(8).

上一篇:二年级日记:逛超市下一篇:“西迁精神”观后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