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重点总结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法重点总结(推荐8篇)

民法重点总结 篇1

第一章民法概论

<一>民法概念:

1,意义(了解)。

2,调整对象(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需要记忆和研习,因为这是学习民法的基石之一,虽然一直没出过题,但是有助于民法整体框架的搭建,我复习的时候,是按简答题的形式复习的广大考友一定要重视,基础的基础啊,里面对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论述,如果自己总结不出来,就要绝对要熟记)

3,调整方法(了解)(分为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

4,民法的概念和基本观念:<1>,主体平等;<2>,意思自治;<3>权利本位。(此内容是考试的重点,容易出题,尤其是论述题,好象“意思自治”于04年考过了,本人复习的时候是按论述题的答题套路复习的,此内容的复习切记不要局限与教材,要多加注意其他教材的论述以增加个人的理论水平,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论述题的答法绝非平时考试的答法可比,对考生的专业语言驾驭能力较高,里面要多加注意权利本位和意思自治,主体平等较好论述)

<二>,民法的性质

本节可以说是是“出题者与考友的必争之地”,本人复习的时候,注意过其他学校的民法入学试题,有很多学校的论述题对这部分内容青睐有加,西政的历年真题也考过这部分。因为这是民法理论的基本,能考出考生的理论知识!

1,民法是市民法(市民社会的概念,本人只是简单的书本了解,一直没有领会到其本质的精神是什么,所以希望大家领会的比我多一点,如果大家仅仅为了考试,教材的论述应该可以应付答题了,在这,我就不在多说!记得有道题是“论民法的市民法性质”,应该是人大的,大家不要忽视对“市民法的理解”)

2,民法是私法(本教材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并不透彻,我结合其他教材,把他完整如下)

<1>,法学中关于公私法的划分(这是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教材有所论述)

<2>,民法是私法:主体是私人;本质是权利;形式上表现为授权性规范。

3,民法是权利法:

民法以调整已平等为特征的市民社会关系,其立法目的在于,通过对私法的维护调动市民进行民事活动的积极性,由此决定了民法的权利性质。

<1>,民法以私法神圣为重要原则;

<2>,民法规范多为授权性规范;

这一节的内容个人认为属与一般了解,因为,关于民法与经济法和商法还有婚姻法的关系在几年前属于理论争议的问题,现在这些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已经渐渐不在有人提起了,故本人复习的时候仅仅是做一般性了解,但是,出于防范的考虑,建议大家至少要有印象!

〈四〉,民法的渊源(如果你连这个在复习之前都不知道,那你就要在头上扎个绷带好好复习了)

<五〉,民法的适用:

1,运用范围(了解);2,运用原则(重点掌握,虽然考题不会直接出到,但是,作为一名有志于民法研究的人,不掌握它,就象上街不穿衣服一样难堪);3,民法的解释(了解)

<六〉民法的基本原则

本节要求大家一定要读懂,吃透,理解,并且能够很好的用自己的方式在试卷上反映出来!!

1,民法原则的概述(了解,对其概念和特征要把握,尤其是特征,非常有可能在论述题中牵扯到)

2,传统民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和发展(西政早年出过这方面的题,最近几年一直没出过,因为本人喜欢法理,所以对法学的历史很喜欢研究,当时复习的时候,仅仅是以增长知识和兴趣爱好来学习的,从出题的考虑来看,应该不会牵扯到,不过,近年来西政在进行改革,不知会不会对出题风格也进行改革,所以建议大家最好记忆一下)

将本人的理解和笔记摘录如下,以补充教材:

民法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1〉,从古代民法向近代民法(古代民法,指罗马法到中世纪末,那时,人与人的关系局限于家族中,均有特定身份,整个社会秩序,也以身份为特征,家族为单位,个人没有独立意志,没有独立自由,没有平等尊重,法律多表现为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称为“义务本位”。近代民法,发端于16世纪,经过17,18世纪的孕育,成型于19世纪,最杰出的代表是法国民法和德国民法,是“权利本位”法)

古代民法向近代民法的转变从三个方面:A,家族向个人的转变;B,身份向契约的转变;C,义务向权利的转变

近代民法形成了三大原则:A,契约(合同)自由原则;B,个人财产所有权绝对原则;C,自己(过失)责任原则

〈2〉,从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表现为由权利本位向社会本位演进,契约向身份的复归过程)

形成了新的三大原则:

A,诚实信用原则(限制了契约自由);B,禁止权利滥用原则(限制个人财产权绝对原则);C,无过错责任和社会责任原则(限制自己责任原则)

3,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本节可以考的地方很多,但是,一般会出论述题,因为出别的题型来考的话,就是小儿科了,所以,基本会以论述的形式出,要考查考生的理论素养,人大的考题好象有出过,重要性不会多说)

<1>,权利神圣原则(教材论述较为详细)

特点:A,是民法调整市民关系本质和规律最为集中的反映;B,是区别经济法的根本标志;C,宪法上人人平等的具体化

含义:A,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平等的受法律保护);B,当事人权利义务对等(民事主题在民事领域享有的权利和依法承当的义务应是对等的;民事主体取得利益应支付一定代价);C,任何民事主体依法取得的民事权益都应受到同等保护。

贯彻平等原则应当注重的问题:A,树立正确的平等观;B,消除身份的影响,要把身份立法转向行为立法;C,反对特权

<3>意思自治原则(教材论述较好,仅添加一部分)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本章应该说是重点章节,民事法律关系一直以来就是民法研究的重点,教材在这个问题的论述上可以说是丝毫没有爱惜笔墨,花了很多精力去讲解,我在这里没有任何要添加的东西,下面把重点大概点一下:

1,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含义(这一段,我是以理解为主复习,按论述题的题型来准备,因为从教材的安排体例来看,很有可能出论述,要求考生详解“民事法律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而且,教材的编写也很有创意,与其他的民法教材有很大区别,应该值得注意)

2,民事法律关系的结构(教材有图例,比较简单,但是要前面掌握,关键是其动态结构)

3,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较好理解,关键是要掌握内容要素,本人愚笨,把内容要素看了多遍,才有些通窍,大家要注意,如果理解不了的话.对后面的内容和民法的整体结构会有认识上的阻碍)

4,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

<1>,含义(简单);

<2>,变动原因-法律规范(有点难度,但是多看几遍,一定要理解,法律在变动当中的作用和意义);

<3>,变动原因—法律事实(这是这段中的重点中的重点,里面对法律事实的分类,在以后民法的学习当中经常会用到,大家要对分类,尤其是"行为"的分类,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要熟记于心!!!如果实在记不住,最好抄到课本显眼处,为便于查阅,尤其是“表意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分类,不可小视!!)

又是重要的一节,这一节里面的内容是很基本的问题,因为,民法是权利法,所以,民事权利自然是重中之重哈,下面分开说:

1,民事权利的意义

(1),权利的本质。(这个问题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就我研究西政历年出题的特点来看,不会考,但是对于一个有志于民法研究的同学来说,则很重要)具体书上说的详细,不在罗嗦!

(2),民事权利的概念和特征(构成民事权利的三方面内容:A意思自由;B受保护的利益;C法律强制保护力)

(3),权益,权限与权能(里面重点强调权能,因为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权能是出现频率较多,而且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简单的说,所谓权能,就是“具体措施",是法律保护和实现主体权利的措施。以它的方式不同,分为”支配权能“”请求权能"“诉讼权能")

(4),民事权利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我重点要强调的,也是补充教材的不足)

A,是两个不同的法律范畴

B,反映不同的关系(一个是主体之间,一个是主体与国家)

C,是否可以转让,抛弃不同

D,民事权利能力是享受权利与承当义务的两位一体,民事权利则不包括民事义务

E,主体寸续期间,两者存在状态表现不同

2,民事权利的分类(本小点教材说的比较清楚,本人稍做补充即可)

(1)财产权与人身权(这个分类是最基本的,可以说不是什么热点和难点,但是鉴与西政的出题风格,我还是以概念对比的题型来做准备的,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2)绝对权和相对权

(3)支配权,请求权与变动权(这个是本节的重点,我记得我们班上有同学,学了两年民法,结果什么是形成权都搞不清楚,实在是可悲啊.本节是个难点,主要以教材为主,我补偿一下)

请求权并非债权(比较不错的概念比较)

A,请求权是一种派生性权利,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

B,请求权是债权的内容之一,并非债的全部内容

(4)主权利与从权利

(5)专属权和非专属权

(6)既得权和期待权(这个也是比较好的出题材料,是民法所特有的,大家注意)

(7)原权与救济权(这个分类别的教材上我没怎么见过,尽管我觉得不会有题出,但是我还是准备过,仅仅因为它是西政特产)

4,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本点我是作为重点来准备的,教材看的很细,主要是因为现在社会上权利滥用的现象很多,出这方面的题比较有社会意义,其次是因为,权利的行使和保护在整个民法范围中来讲,本身就是很重要的问题)

(1)民事权利行使的意义(了解)

(2)滥用权利的禁止(这个绝对是重点,绝对中的绝对,具体的教材讲的很不错,我补充一下)

权利滥用与侵权行为的区别:

A,构成权利滥用的前提是必须有正当权利的存在,侵权则否

B,禁止权利滥用的目的在于对民事权利的限制

C,权利滥用原则是以故意为要件的

(3),民事权利的保护(教材很详细)

<四>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

1,民事义务(教材论述比较详细,个人觉得也不是重点,出题的机会不太大,没有可考性,注意一下既可)

2,民事责任(这个问题,我有必要着重强调一下,是重点中的重点,因为民法到最后其实就是划分责任的饿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的出题很灵活,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其中的”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的概念比较已经考过多次啊,下面详述)

<1>,概念

<2>(补充)民事责任的本质:A,为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B,使民事权利具有法律之上力,C,是联系民事权利和国家公权力的中介

<3>(补充)民事责任的特点:A,主要是财产责任,B,以补偿为主要目的,原则上不具有惩罚性。C,具有一定的任意性

<4>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的区别和联系(这个问题已考过多次,重要性可见一斑,课本讲的非常好,看教材即可)

第三章自然人

这一章是民法总论里面比较重要的一章,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就我感觉而言,这一章的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可以拿出来考试的东西不多,但是里面有一些比较新的理论问题可能涉及到考点,我会简单介绍一下

<一>概述

<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这一节的内容比较简单,大家看教材,我这里重点补充一下“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这个问题,下面是对这个问题的层层论述,是一个渐进的论证过程:

1,法律应给予一定程度的保护;

2,民事权利是民事权利能力在具体法律关系中的实现

3,民事法律关系并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概念,处于彼此的衔接与不断的运动之中

4,死者的家属基于死者的特定身份关系,形成并实际享有死者应有人格权演化但又独立于该人格权之外的权利。

5,法律保护的真正动因,是另一个主题在继起的民事法律关系中现有的权利

6,死者人格权是法律保护的对象,而保护的客体却是家属的.经济和精神利益

<三>,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本节比较简单,也比较易懂,不再多说,大家要注意一下“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可单独实施的行为"即可)

<四>监护:

1,监护的意义(这里面大家一定要把监护的性质好好复习,看懂,因为监护的性质在我国民法界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但是教材里面的答案却很明确,而且论证理由也很充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潜在的考点,我复习的时候是以论述题来复习的,大家注意!!教材讲的很详细!不在多说)

2,监护的资格和能力

3,监护的分类

4,未成年人的监护

5,精神病人的监护

6,担任监护人的争议

7,监护人的职责(这个也是个重点内容,大家注意,有的饿学校曾经考过,虽然题小,但是要注意,不一定你回答的就全面)

8,变更和终止

<五>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本节是操作性的知识点为主,我这里给大家强调一下里面比较重要的理论点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的意义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两个制度所保护的对象是不同的,宣告失踪所保护的是失踪人的利益,而宣告死亡制度所保护的是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这个大家要搞清楚,其他的所有问题以此为线索学习,会比较清楚!

<六>姓名,住所,户籍,身份证(个人认为这里面不会有考研考点)

<七>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这里面其实有很多重要的地方,但是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大家注意一下最后的两者的”财产责任"即可

第四章法人

这一章是民法中的重点问题啊,每一节都很重要,下面详细叙述

<一>法人制度概述1,概念2,特征(这个要注意,问题很简单,但是能帮助理解法人的概念,对理解法人制度也有很大帮助)

二>法人的分类(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过现在直接考分类的几率不大,大家重点了解我国民法对法人的分类,这里强调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的划分的意义,在这一节的最后)

<三>法人的设立,变更和消灭(这一节重点强调法人的设立方式)

<四>法人的财产(本节是法人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大家要熟记和理解)

1,概念和特征:(1)法人对其享有独立支配权和处分权的财产;(2),必须是有最低财产限额的一定数量的财产;(3),用以承担对外责任的财产

2,来源

3,内容和例外:(1)内容;(2)例外:A,国家专有财产和无偿划拨的土地资源B,法人出资人的个人财产和法人成员的个人财产

<五>,法人的机关(本知识点属于公共基础知识,一般人都不会陌生,在此不在多说,主要向大家强调法定代表人的各个知识点,尤其是其义务,)

<六>,法人的能力(这是个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点,大家一定要花时间好好研究,争取弄懂,下面详述)

1,法人能力的概述:(1)概念;(2)特点:A,其能力仅限与市民社会中的能力B,受其设立人的一直的支配,C,受国家意志的制约D,与法人存续相始终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3,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4,法人越权原则(这个是我补充的内容)

<1>概念:主要存在于企业法人,指法人应当在法律或者法人的章程确定的目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法人机关特别是法定代表超越该目的的范围所为的民事行为归于无效。

<2>法人越权原则的确立原因:A,保护投资人的利益,B,章程具有公式力,无善意第三人C,法人的目的范围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3>法人超越目的范围行为所实施的民事行为效力:

A,法人在其目的范围内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B,但是并不以为着越权行为无效,一般违反公法上的义务为无效,一般情况下,原则上有效,但是相对人明知越权和超越国家特定专卖和限定专卖的属于无效

<七>法人的责任

本节属于重点节,里面的论述的内容非常重要,因为联系到我国现在的法人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大家要重点记忆

1,法人责任概述:(1)概念(2)特点:财产,独立,职务行为责任

2法人责任的内容和范围:(1)范围:A,法人本身行为的责任B,法人对其他人行为的责任

(2)内容: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教材讲的有点含糊,但是我觉得法人责任的内容和他的范围应该是相吻合的

3,特殊法人责任和非法人责任(这个我个人认为不属于重点内容,不过大家还是对教材所讲的东西要有些印象,以防万一,其中的法人成员的责任有必要多说一下,成员责任的3种主要情况要熟记)

<八>法人人格及其否认制度

这一节要求大家一定要多读几遍,其中有些问题可能看起来比较复杂的,但是多看几遍,多思考一下,就比较清楚了,教材关于法人人格和他的否认制度的讲解还是比较全面和清楚的

1,法人人格的概念于内涵

(1),概念与起源

(2)内涵:A,法人人格与其成员人格相互独立B,法人具有独立的权利能力C,法人财产与其成员的财产相分离D,法人独立承担责任与社员承担有限责任(重点理解)

2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这个需要大家重点记忆,因为教材写的相当的不错,思路比较清晰,背景和理论都介绍的比较好,这个理论点如果有什么疑问,考友们可以另外发帖讨论)

这里补充一下

法人人格否认与法人撤消制度的比较

A,一个是暂时,个别的否认,一个是永久彻底的消灭B,从原因上看,一个是违背法人制度设立的初衷和本旨,一个是法人欠缺其存续所必须的有效要件

《三》取得时效(此点在物权中有重复讲解)

1,概念性质

2,取得时效的适用范围和效力

(1)适用范围(除禁止流通物和不得为私有之物以外的其他财产)

(2)效力(占有人取得其于占有物上所行使之权利,并使于此不相容之他人权利当然消灭)

3,取得时效的中断(既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

(1)自然中断事由

A,占有人自行中断,

B,占有人改变自主占有的意思

C,占有被侵夺而未依法回复

D,占有物遗失

E,占有丧失和平、公然的性质

(2)法定中断事由(起诉、请求和承认)

(3)中断的效力(大家注意,自然中断的效力是绝对的,法定中断只在相对人之间发生中断的效力)

4,动产取得时效(构成要件)

(1),自主,和平,公然占有他人动产(不以善意占有为必要条件)

(2),持续占有满法定期间

5不动产取得时效(各国规定的差异较大,我们暂时没有相关规定)

(1)占有取得时效(指通过持续占有他人不动产而取得所有权或他物权,可分为特殊取得时效和普通取得时效)

(2)登记取得时效(指在登记簿上登记为所有人,且无争议地维持满法定期间,即可取得所登记的权利,这种时效称为登记取得时效)

6,我国的具体情况(这一段,我建议大家能复述出来,出论述题非常的好)

民法重点总结 篇2

1. thank 感谢

thank 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它的形容词形式是thankful。

thanks to 由于,幸亏;thanks sb./thanks for help 为某事而感谢某人。例如: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句子。

Thanks for ______ me ______ my English. 谢谢你帮助我学习英语。(helping; with)

______ ______ the rain, many crops have been protected. 多亏了这雨,许多庄稼才得以保护。(Thanks to)

2. one 一;一个

one可作基数词,也可作代词,它的序数词为first, 意为“第一”。例如:

I dont like blue socks. Please give me white ones. 我不喜欢蓝色的袜子,请给我一些白色的袜子。

【注】one 可用来代替上文提到过的一个人或物, 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可数的人或物,用ones代替。

【注】one与it的区别:one指同类中不确定的一个事物;it指上文提到同一个事物。例如:

—Do you have a red pencil? 你有红色铅笔吗?

—No, I have a green ______. 没有,我只有一只蓝色的。(one)

3. family 家;家庭

family 意为“家;家庭”。作“家庭”讲时被看做一个整体,表示单数概念;作“家人”讲时,表示复数概念。例如:

Here is my family photo. 这是我的家庭照片。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句子。

—My family ______ a happy one. (is) 我的家庭是个幸福的家庭。

—Her family ______ all waiting for her outside. (are) 她家里人都在外面等她呢。

【注】 home, house, family 这三个词都有“家”的意思,但是含义上有所不同:

home 指家庭成员在一起生活居住的地方,意为“家;家乡;本国”。例如:

His home is in Hunan. 他的家乡在湖南。

house 主要指建筑物,意为“住宅;房子”。例如:

New houses are going up everywhere. 到处都在修建新房子。

family 指家中成员或子女,如父母、子女、妻子、丈夫、兄妹等,一般不涉及房屋。例如: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Simons family? 在西门的家里有多少口人?

4. take 拿走;带走

take ... to ...意为 “拿去;带走”,指把某物(人)从说话处带到别处,它与bring所表示的地方相反;bring ... to ...意为“带来; 拿来”,指把某物(人)从别处带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carry“提;拿”,不强调方向性,但有负重之意;get “拿来;取来”,与fetch同义,指先到别处去再把某物(人)带来,常用在口语中,强调的动作的往返。例如:

Im thirsty, please _________ me a bottle of water.

A. take           B. carry C. bring

Dick, _________ your raincoat with you when you go to school. Its going to rain.

A. bring         B. take   C. get

5. some与any

some 意思是“一些;有些”,常用于肯定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定语。作定语时,它可以修饰可数名词,也可以修饰不可数名词。例如:

He wants some water. 他需要一些水。

Some students are playing soccer. 一些学生在踢足球。

some 还可以用于表示请求的疑问句中。例如:

Can I have some meat? 我可以吃点肉吗?

any 意思是“一些;有些”,常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也可以用在条件状语从句中,作

定语时,它可以修饰所有的名词。例如:

Do you have any paper? 你带有纸吗?

There arent any cars on the road. 在路上没有什么车了。

此外,any 也可用于肯定句,这时它的意思是“任何”,而不是“一些”。例如:

Any man knows that. 任何人都知道那事。

6. sound 听起来

sound 在句中作感官动词,意为“听起来”,后接形容词作表语;sound like 后接名词或代词,意为“听起来好像……”。

成人高考民法重点练习题 篇3

1. 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注:土地承包合同不是。

下列选项中哪些必须经过登记注册才能取得民事主体资格?

A.城镇个体工商户

B.农村承包经营户

C.公司法人

D.社会团体

AC。本题考民事主体的登记。

《民法通则》第26条规定:“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可以起字号。”A当选。第27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B不选。第41条规定:“(第1款)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数额,有组织章程、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第2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具备法人条件的,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取得中国法人资格。”《公司法》第8条第1款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必须符合本法规定的条件。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得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C当选。《民法通则》第50条第2款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D不选。

2. 民法的调整对象、渊源、适用范围

3. 民法的基本原则 书中没有提到的原则:情势变更原则、合同优先原则

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4. 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而形成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它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二) 民事法律事实: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

(1) 事件;与人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如:出生、死亡;

(2) 行为:人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取得所有权需要登记,事件则事后登记就可。

(三) 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

(1) 民事权利

A. 财产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后两者主要是财产权))与人身权(人格权、身份权);

B. 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a. 支配权: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而具有排他性的权利,如物权、知识产权、人格权;

b. 请求权:权利人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请求人必须通过义务人的作为或不作为才能实现其权利。

债权上的请求权:赔偿损失请求权,基于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的请求权;

物权上的请求权:确认所有权,排除妨碍请求权,返还原物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

知识产权上的请求权,人格权上的请求权,身份权上的请求权(抚养费、赡养费)。

c. 形成权:权利人依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包括:承认权、选择权、撤销权、抵销权、解除权及继承权的抛弃权等。形成权适用除斥期间的规定,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注意,催告本身并不发生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

在行为人行使的权利中,下列哪些属于形成权?

A.对越权代理的追认权

B.债权人对债务人行使的催告权

C.受遗赠人于知道受赠的期限内作出接受遗赠表示的权利

D.承租人擅自转租,出租人行使的解除权

e. 监护人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的合同进行追认

ACD.本题考形成权。

形成权是指只需要单方意思表示即可使得法律关系得丧变更的权利。追认权的行使令越权代理行为有效;接受遗赠的意思表示令受遗赠人能够获得遗赠物;解除权的行使令租赁关系解除。ACD当选。催告权的行使仅仅是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意思通知,不足以导致法律关系得丧变更,更接近于请求权。B,E不选

d. 抗辩权:永久性抗辩权、延期性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先诉抗辩权(担保法)

C. 绝对权与相对权

a. 绝对权: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又称对世权,包括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继承权;

b. 相对权: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才能实现,又称对****,如债权。

D. 主权利与从权利,专属权(矿藏、水流)与非专属权,既得权与期待权

5. 民事权利的保护

a公力救济;b私力救济(自力救济),私力救济只能针对侵权行为。

自卫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如属于正当防卫的有:家中狼狗咬死小偷,果园电网电死人(国家禁止私设电网),将小偷耳朵咬掉一块(超过必要限度),将小偷开的车的车胎扎破(√)。自助行为:

6. 民事义务、民事责任

民法重点总结 篇4

1.代位继承和转继承。代位继承和转继承是继承中的两个特殊现象。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情况下,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该先死亡的子女继承被继承人的财产和法律制度。其成立条件有:必须有两个死亡事实;代位继承人必须是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须被代位继承人未丧失继承权;只适用于法定继承,不适用于遗嘱继承。转继承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遗产分割前,未放弃继承权的继承人也死亡的,其应得的遗产份额转由他的继承人继承的法律制度。其成立条件有:必须有两个死亡的事实;当继承人死亡时,被继承人的遗产尚未分割;必须继承人未丧失继承权,也未放弃继承权。考生在复习这一内容时,必须分清各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每个制度适用的不同条件。

2.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和身份权合称人身权,它们有不同的含义。人格权是公民和法人作为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人格不受侵犯的一种民事权利,而身份权是公民和法人依一定行为或依相互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一种民事权利。考生不仅要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更要知道它们分别包括的不同类型。如荣誉权究竟是人格权还是身份权,这是考生应当注意的问题。

3.遗嘱和遗赠扶养协议。遗嘱和遗赠扶养协议是比较相似,但以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行为。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第一,遗嘱是单方民事法律行为,遗赠扶养协议是双方法律行为;第二,遗嘱是死后生效的法律行为,遗赠扶养协议在成立时即生效;第三,遗嘱是无偿的法律行为,遗赠扶养协议是双务有偿的法律行为;第四,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优先于遗嘱的效力,在遗嘱的内容与遗赠扶养协议生产抵触时,遗嘱无效;第五,遗嘱继承人的范围只限于法定继承人,遗赠扶养协议中的扶养人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集体所有制组织,且与遗赠人之间不存在法定的扶养关系。

民法重点总结 篇5

2014政法干警考试复习重点:民法基本原则之诚实信用 本文主要是讲政法干警民法学中的诚实信用,相比于上篇文章的公序良俗,诚实信用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下面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针对民法基本原则中的诚实信用进行详细讲解,希望大家好好掌握。所谓诚实信用,其本意是要求按照市场制度的互惠性行事。在缔约时,诚实并不欺不诈;在缔约后,守信用并自觉履行。如果说任何自由都是受制约的自由,那么诚实信用应是题中之义。然而,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昭示:无论法律多么严谨,也无法限制复杂多变的市场制度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总会表现出某种局限性。民法规定该原则,使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中,能主动干预民事活动,调整当事人利益摩擦,使民事法律关系符合正义的要求;另一方面,法院可根据该原则作出司法解释,填补法律的漏洞旨由于该原则位阶高、不确定性强,用而不当也可能会成为司法专横的工具,对该原则的运用,必须与其他原则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在民法上,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必须意图诚实、善意、行使权利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最终达到所有获取民事利益的活动,不仅应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须使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伦理道德准则在民法上的反映。我国《民法通则》将诚实信用原则规定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不难看出,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法上有适用于全部民法领域的效力。作为一般条款,该原则一方面对当事人的民事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确立了当事人以善意方式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行为规则,要求当事人在进行民事活动时遵循基本的交易道德,以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以及当事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该原则具有填补法律漏洞的功能。当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实践中遇到立法当时未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可直接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行使公平裁量权,调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诚信原则意味着承认司法活动的创造性与能动性。近代以来,作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延伸,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法上,又普遍承认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该原则要求一切民事权利的行使,不能超过其正当界限,一旦超过,即构成滥用。这个正当界限,就是诚实信用原则。

浅谈民法的商法化与商法的民法化 篇6

关键词:民法;商法;互化;联系;原则

一、前言

不管是哪国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具体的市场等环境的竞争之下都必须依靠商法、经济法等法律制度来进行规范以及约束。当然,在发生民事纠纷的时候,尤其是关于财产等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动用民法以及商法等多部法律来进行处理。因此,在这些法律进行具体应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交叉的部分,大体就是因为各个法律之间的一些联系以及概念上的接近。

二、民法以及商法相關内容的介绍

1.民法的相关内容的介绍

所谓的民法其实是指为了保证每个公民的人身以及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一种法律,它主要保证的内容就是公民的财产。因此,从这一个定义就可以看出,民法与商法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所以,在日后会逐渐形成民法商法化的趋势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在民法的发展中,其实是根据古代的商品经济关系中而派生出的一个分支,因此,严格地讲,是商法促进了民法的诞生。

2.商法的相关内容的介绍

一般来讲,商法主要是为了调节商事纠纷而专门设置的一门法律,当然,也是为了给从事商业贸易的人进行规范而制定的。因此,在商法的概念中更注重的是对人们之间经济的纠纷进行整治。它的发展历程是比较复杂的,从最初的惯例规定,再到现在的以法律形式严惩的形态。但是,也就是因为这种复杂的经历,使得商法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向民法靠拢。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商法本身就是对参与商事的人的规定,因此,难免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民事纠纷。

三、民法与商法之间应该遵循的共同原则的介绍

之所以会出现民法与商法之间彼此相同的原因之一就是二者之间都遵循共同的原则。因此,接下来,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关于这二者应该遵循的具体原则。

1.二者在运行过程中都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平等原则

一般来讲,平等原则是所有的法律都应该遵循的原则。这项原则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是指法律所调节的主体双方不关地位的高低都会被一视同仁。简单地讲,这项原则所体现的标准就是法律的评判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二者在运行过程中都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二就是自愿原则

所谓的自愿原则其实是指在市场环境中进行贸易的人员是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选择所交换的物品的。当然,尽管是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物品,但是,这种选择的行为却必须是在自由合法的范围之内的。另外,这里的自愿原则还可以指在发送事件纠纷的时候,相关人员通过一定的救济路径来进行申诉这个行为的自由性,这是因为我国能够为公民提供的申诉路径是多样的。当然,通不通过这些路径追回自己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自由选择的。

3.二者在运行过程中都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三就是诚实信用的原则

在进行商业贸易的时候,相关交易人最看重的品质就是对方的诚信程度。所以,在民法以及商法在对事件进行评判的时候也应该遵循一定的诚实信用原则。换句话讲,法律应该是公平公正的。因为,只有保证法律以及相关制度的这种原则或者说是属性,才可以保障市场正常的运行以及相关企业之间能够自由的竞争,从而避免了不正当竞争以及垄断等行为的发生。

4.二者在运行过程中都应该遵循的其他原则

除了上述比较重要的几个原则之外,在民法以及商法运作的时候还应该保证这些法律在对事件进行调整的时候一定要不违反市场的经济秩序,尤其是市场环境中的竞争行为。除此之外,在进行法律纠纷调整的时候还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要求,这也是这两种法律都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法律权利不能够乱用。

四、民法以及商法这两种法律之间的联系和“互化”行为的介绍

随着现在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关于各个法律在具体的应用方面其实是存在很多交叉的地方的。而本文中所提到的民法以及商法的“互化”行为也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这两种法律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相互借鉴以及相互补充的关系。一方面,民法的商法化其实是在商法法规以及法律原则的基础之上,对民法的相关内容再次进行补充的一种现象。它可以根据不同的事件及时的针对一些内容进行调整。不仅仅是符合了现在时代的要求,还能够更加高效的处理民事纠纷。而所谓的商法民法化指的则是在商法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不断的吸收一些民法中比较优秀的部分,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发展的一种现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一些法律制度在进行具体的应用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共同应该遵循的原则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各个法律制度之间会出现“互化”的现象。这是一个不好的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每个法律都应该有自身独特的规章制度,如果出现交叉行为的话,会使我国政府在对社会进行治理的时候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对于民法与商法之间的“互化”行为,我国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去修正。

参考文献:

[1]董安生.中国商法总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13:102-103.

民法重点总结 篇7

(粤高法发[2009]68号,2009年8月31日)

为了进一步规范执行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操作流程,促进公正、公开,提高执行效率,防范违法违纪执行风险,加强执行队伍廉政建设,树立人民法院公正执行的形象,结合我省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执行立案

第一条 执行案件的立案工作统一由立案庭负责,实行信息化流程管理。

第二条 立案庭电脑排定执行案件承办人。

电脑排定承办人后,承办人有正当理由提出更改承办人申请的,报执行局长或执行局内设机构负责人审批。同意更改的,指定新承办人,并与立案庭沟通,由电脑重新排案。

第三条 电脑排定承办人后3个工作日内,立案庭应当将案卷材料流转到承办人。

承办人应当自执行立案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

第四条 依申请执行人撤销案件的申请或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三条、二百一十四条规定,裁定撤销案件的,需经执行局合议庭合议,并层报主管院领导批准。

二、财产调查和控制

第五条 承办人应当自执行立案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报告财产令和财产报告表,责令被执行人在收到报告财产令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申报财产。

承办人自收到被执行人的财产报告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财产报告表副本和相应的财产权属凭证副本送达申请执行人。

第六条 各级法院应推行执行财产集约查控方式,成立财产查控小组或指定专人负责调查、控制被执行财产。

被执行人逾期不报告财产、报告无财产可供执行或申报的财产不足以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的,承办人应当及时推进查控被执行人财产工作,主动将相关材料移送财产查控小组或专门人员。

第七条 申请执行人提供明确的财产线索的,承办人应当及时将相关材料移送财产查控小组或专门人员,负责查控工作的承办人应自接到线索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依法采取查控措施,情况紧急的,应当在24小时内采取查控措施。

第八条 财产调查、控制措施应当自案件受理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完成。因特殊情况未能在上述期限内完成财产查控措施的,经执行局长或主管院领导批准,可以延长调查、控制期限,但延长的期限不应超过1个月。

三、财产处置

第九条 各级法院应推行执行财产集约处置方式。拟对涉案财产作出拍卖、变卖处分的,承办人应当自涉案财产被控制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交合议庭讨论决定。决定拍卖、变卖需对涉案财产委托评估的,承办人应在作出拍卖、变卖裁定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材料交司法委托管理机构办理。

决定对涉案财产拍卖、变卖的,承办人应当自接到评估报告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材料交司法委托管理机构办理。情况特殊不能按期移交材料的,应层报执行局长批准。

第十条 各级法院确定年度受托机构,应通过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公布评估、鉴定、拍卖年度受托机构数量和入选条件。凡符合条件并申请加入法院年度受托机构数超过公布数量的,以摇珠方式选定。摇珠时应当通知申请加入的机构和法院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到场监督。第十一条 选定具体案件的受托评估、拍卖机构,统一采取摇珠方式。

摇珠选定执行标的物评估、拍卖机构以后,法院无正当理由不得收回委托指定其他机构评估、拍卖。

第十二条 各级法院要积极探索推行执行标的物拍卖统一管理模式。中级法院和有条件的基层法院可以在法院审判法庭设立拍卖场所,中介机构拍卖执行标的物原则上要求在法院设立的拍卖场所或当地政府设立的产权交易场所进行,加强对拍卖过程的监督。

第十三条 拍卖执行标的物应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存档备查。

第十四条 确定拍卖保留价和流拍后的降价幅度,应当经合议庭合议并层报审批。标的物价值巨大或案情复杂的,应当经执行长会议讨论,并层报主管院领导批准。

第十五条 承办人应当于动产两次流拍、不动产或其他财产权三次流拍后3个工作日内,征求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执行债权人是否愿意接受以物抵债。

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执行债权人愿意接受的,应在3个工作日内告知被执行人及有关权利人。

第十六条 不动产或其他财产权因三次流拍但申请执行人、其他执行债权人不愿意接受以物抵债的,必须于7个工作日内发出变卖公告。

四、债权分配

第十七条 多个债权人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或者对执行财产申请参与分配的,承办人应当自执行款到达法院执行专用账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制定财产分配方案提交合议庭讨论,及时推进财产分配程序。

第十八条 执行标的数额巨大或案情复杂的,财产分配方案经合议庭讨论后,应当提交执行长会议讨论决定,并层报主管院领导审批。

五、执行款管理

第十九条 承办人应当及时办理执行款划付手续。执行款到达法院执行款专用账户后,无需经财产分配程序处分的,应当自执行款到账之日起1个月内办理划付。

需作财产分配的,应当自最后确定的财产分配方案送达之日起1个月内办理划付。

各级法院应根据工作实际,制定本院划付执行款的审批制度,按照划付执行款的数额分别层报执行局内设机构领导、局领导和主管院领导批准。

六、执行分权制约

第二十条 执行权实行分权制约行使。执行立案权由立案部门行使,执行中涉及对执行当事人实体权利的执行审判权由审判部门行使,执行审查和执行实施权由执行部门行使。

第二十一条 执行实施权和执行审查权分别由执行实施机构和执行审查机构行使。执行审查权由执行法官行使,执行实施权既可由执行法官行使,也可由不具备法官资格的执行人员行使。

第二十二条 办理执行审查事项,承办人应提交合议庭讨论决定。

七、指定执行和委托执行

第二十三条 指定执行原则上按照《全省法院开展“结对帮扶、共同发展”活动实施方案》,指定对口法院执行。

第二十四条 案件指定执行,承办人应当自立案之日起1个月内办结。

第二十五条 受指定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办结。第二十六条 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在执行法院辖区以外的,委托主要财产所在地法院执行,或报请上级法院指定被执行人主要财产所在地法院执行。

执行法院和被执行人主要财产所在地法院不属于同一地级市的,委托主要财产所在地法院执行,或逐级报请省法院指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在外省需委托外省法院执行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委托执行工作的若干规定》办理。

八、结案管理和法律文书上网

第二十八条 执行结案时,登记报结和审批必须通过审判流程系统办理。

第二十九条 案件中止执行不得作为结案方式。

第三十条 各级法院要积极推行执行法律文书上网。对符合上网条件的文书,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上网公开。

九、质效监控

第三十一条 立案庭负责执行期限跟踪、预警、催办。

第三十二条 延长执行期限,须层报主管院领导批准。

延长执行期限的申请和审批通过审判流程管理系统进行。

第三十三条 各级法院绩效管理部门负责对执行案件质量的评查考核和执行工作效率考核。

第三十四条 执行绩效考核结果纳入执行人员办案业绩档案记录,作为年终考核评比和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

十、附则

民法知识点总结 篇8

2.物权法定原则:也称物权法定主义,是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自由创设。其包括①物权的种类强制 ②各类物权的内容强制

3.完全物权和定限物权:①完全物权:是“限制物权”的对称,指支配物全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权。所有权是最典型的完全物权;定限物权:又称限制物权,是在所有权基础上产生的,权利人基于与所有权人的合意或者法律规定而取得了对物进行直接控制的某些权能,其外延是除所有权以外的其它所有物权 ②定限物权的法律效力优先于完全物权

4.物权请求权:是指物权人对物的圆满支配状态受到侵害、妨害或者可能的妨害时,物权人为了恢复对物的圆满支配,对妨害其物权圆满支配的人发出的请求权。①原物返还请求权:是指当物被他人无权占有时,权利人请求无权占有人返还占有物,以回复其对物的占有的权利 ②妨害排除请求权:是指物权的行使受到无权占有以外的现实妨害时,权利人为了恢复对物的圆满支配,要求妨害人除去妨害的请求权(妨害在合理限度内的,权利人应当予以容忍,不得请求排除;妨害超过合理限度的,具有民事违法性,权利人才可以请求排除)③消除危险请求权:也称妨害防止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对物的支配利益,面临来自他人的可能妨害危险的同时,请求他人采取措施,防止妨害行为或者事件的发生,以保全对物的圆满支配状态的请求权

5.物权变动:是指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所依法引起的物权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6.善意取得:是指从无权处分人处受让动产或者不动产的善意第三人,在善意、支付相应对价且取得该动产的占有或不动产的登记后,即依法取得该动产或者不动产的所有权。《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①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动产时是善意的 ②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③转让的不动产或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动产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要约及其构成要件: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①要约必须是由具有订约能力的特定当事人作出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必须向相对人发出

③要约必须具有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愿望 ④要约要具有具体确定的内容

⑤要约发生效力的条件是到达受要约人

承诺的含义及其条件: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其效果是引起合同的成立 ①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 ②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保持一致 ③承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 ④承诺的方式必须符合要约的规定

质权的概念及其特征:质权是指债权人对债务人或第三人转移占有的、作为履行债务担保的特定财产,在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有权就该财产卖得的价值优先受偿的一种担保物权 ①质权是以动产或动产权利为客体的担保物权

②质权是以出质人转移质物的占有为成立生效条件的担保物权 ③质权是约定的担保物权

不当得利及其要件: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原因而受利益,致使他人蒙受损失的事实 ①一方取得利益 ②他方受有损失 ③一方取得利益与另一方受到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特征和构成要件

概念:缔约过失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违反诚实守信原则所应负的先 义务而致对方信赖利益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特征:①缔约过失发生在合同缔结过程中,即其发生时间与违约责任的发生时间不同,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的过失,为履行的过失

②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是一方当事人违反了先合同义务。所谓先合同义务,是当事人为订立合同而相互接触磋商时,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发生的各种说明、告知、保密、保护等义务。先合同义务不同于合同义务,合同义务产生的基础是依法成立的合同,先合同义务产生的基础是诚实守信原则

③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是为了弥补受害方信赖利益的损失

构成要件:①缔约人一方违反了先合同义务 ②对方因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而遭受损失

③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④违反先合同义务方具有过错

1.简述承诺迟到的概念及其法律后果 ①迟到承诺:受要约人在要约的有效期限内发出承诺通知,依通常情况可于有效期限内到达要约人而迟到的,对这样的承诺,如果要约人不愿意接受,即负有对承诺人发迟到通知的义务。要约人及时发出迟到通知后,该迟到的承诺不发生效力、合同不成立;要约人怠于发迟到通知,则该迟到的承诺视为未迟到的承诺,具有承诺的效力,合同成立 ②《合同法》第28条规定:“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以外,为新要约。”《合同法》第29条规定:“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按照通常情形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诺到达要约人时超过承诺期限的,除要约人机会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期限不接受承诺的以外,该承诺有效。”

2.简述双务合同履行中的三种抗辩权 ①同时履行抗辩权及其适用条件: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中的当事人在无先后履行顺序时,一方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之前,可以拒绝履行自己债务的权利。双方必须是在同一双务合同中互负债务

必须是双方互负的债务无履行顺序且已届履行期 必须是相对方未履行债务或未提出履行债务 必须是相对方在客观上有履行的可能 ②不安抗辩权及其适用条件:不安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当事人一方根据合同约定应先向对方为履行义务,在合同成立之后,发现后履行义务方的财产显著恶化或履行债务能力明显减弱,以致可能难以履行其对待给付义务时,可以暂时中止自己的履行,并有权要求后履行方提供必要的担保,否则,该当事人可拒绝履行自己的给付义务。须是双方当事人因同一双务合同而互负债务 须是双方当事人各自债务的履行有先后顺序之分

须是先履行义务的该方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履行能力明显降低,有不能对待给付的现实危险

③先履行抗辩权及其适用条件:先履行抗辩权是指在双务合同中依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届期未履行义务或履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相对方为保护自己的顺序利益或为保证自己履行合同的条件而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须是双方当事人基于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 须是合同双方债务的履行有先后顺序

须是先履行义务方未履行义务或履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

须是先履行一方当事人应当先行履行的债务客观上是可能的,即是可以履行的

3.简述预告登记制度及其作用

预告登记:是指当事人订立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向登记机关所为的登记

①保全效力:是指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

②顺位效力:是指预告登记后,预告登记所涉及的不动产发生被强制执行或者被设置抵押权时,则这些妨害被保全的请求权实现的行为不能生效

③破产保护效力:是指在预告登记之后,如所涉及的不动产被纳入破产管理,则妨害被保全请求权实现的破产行为无效 ④警示效力:是指预告登记之后,预告登记对于可能与出卖人进行交易的第三人有警示作用

4.简述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法律后果

①诉讼时效届满后,对义务人产生时效抗辩权,义务人可以以其抗辩权拒绝履行义务

②诉讼时效届满后,权利人的实体权利并不丧失,义务人主动向权利人履行义务的,权利人有权受领,权利人受领履行不是不当得利。义务人履行义务后,不得以其不知时效届满对方丧失胜诉权为由,要求返还 ③诉讼时效完成后,不仅对主权利产生因义务人抗辩丧失胜诉权的效果,而且对附属于主债权的从债权也产生同样的效果

④诉讼时效届满因义务人抗辩只丧失了权利人的胜诉权,并未丧失其实体民事权利,也没有丧失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当事人仍有权向法律起诉,只是在没有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延长事由的情况下,难以胜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展望未来征文下一篇:社会科学工作者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心得体会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