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我作文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治与我作文(精选12篇)

法治与我作文 篇1

法律,缩小范围说就是规距,遵守规距,就是遵守法律,破坏规距,就是违背法律。

有这样一个新闻: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路边玩耍,突然跑过来一个妇女,什么话也没说就把小男孩的眼睛珠子挖了,可怜的小男孩连发生什么都不知道,就失去了光明,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怎么活,我不曾知道,但我知道法律会处理这种件事的,那个妇女有可能是疯子也有可能刚刚被伤害而情绪不稳定,但有点是可以肯定的,她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一辈子在牢房里度过。这则新闻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前,都要经过慎重的考虑,认为做的对还是错,之后再去做这件事。

社会上有的地方是黑暗的,所以要用法律这盏灯来照亮黑暗,引领我们走向光明。

下面这则新闻是让人万分痛惜的。

原本一个很美好的家庭,随着丈夫不幸车祸,公婆双双而亡而变得残缺黑暗。妻子独自扶养一个刚满3岁的儿子,把自己的痛苦愤怒都发泄到可怜的小孩身上。小孩每天吃不好,穿不暖,但他从不抱怨,一直乖乖听妈妈的话。一天孩子的外婆来看望孩子,想多买点好的吃的给他吃,小男孩由于不小心做错了事,而被妈妈毒打,最后惨死在家中,正好小男孩的外婆走了进来,看到这场面立即吓得昏了过去。无奈,当外婆醒来的时候简直不相信是自己的亲女儿活活打死了自己的亲外孙子,她为了孩子,将女儿告上了法庭,谁知,在法庭上,这女人一句话也没说,只是一直沉默,她丝毫没有表现出后悔的样子,也没有痛哭,但等待她的却是无期徒刑。看,这就是法律!公正无私的法律!

父母对子女的扶养教育,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是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又是当今道德和法律的要求。父母如果不对子女尽扶养义务,甚至虐待子女,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法律还包括遵守交通规则,现在的每条马路上,都会有红绿灯和各种各样的路牌,像在以前,可都是没有的,可见政府对我们每个人的安全是非常注重的。

下面这起交通事故是前不久才发生的:

一辆仅限8人的面包车却因为司机贪婪而塞满了50多个人,要想到,这么小的一辆面包车,里面却装满应装人数的6倍多,我想,那些乘坐这辆面包车的人,心里有没有一丝的胆战和心惊,终于我们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全车乘客包括司机遭了难,几分钟前还是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可几分钟后就都没有了,只剩下一滩鲜血和死尸……正是他们没有遵守交通法律,才导致了一惨案的发生。

电影脚本《甘地》与我 篇2

盖我与甘翁神交久矣。我于一九四二年秋到四八年冬蛰居加尔各答,每日读报不止,默察次大陆的风云变幻,眼中总离不开甘地的言行举止:他出狱了,他入狱了;他复食了,他绝食了;他引退了,他出山了;他的微笑,他的沉思;他的一块怀表,他的几位女伴;他瘦削的长腿和宽阔多毛而丰实红润的胸脯——这是一九四七年冬在新德里会见他时近距观察的最大收获:原来此老竟不似同情他的人想象的那么可怜!这块胸脯简直要改变了我的世界观。那时,潜心敬业的记者无不是“甘地迷”,电影里美国《生活》杂志的怀特女士就是一个。我还想到一个中国人,南京中央社的驻印记者李先生。他写过一篇谒见甘地的短讯(亦如甘地,不在多言),结尾是这样的:“我听完了他的话,赶紧爬起来,到门口穿上鞋,一口气跑到电报局去发这份电报。”这段上好的文字把甘地对世人的吸引和世人对甘地的期待都说活了。新闻报道而能令我数十年后脱口复述不遗的,生平只此一宗。妙哉此文!大哉甘地!

但讲老实话,当时(何止当时,一直延续到好久好久以后),我深敬其人,却不免病其非暴力,欠革命。然而,曾几何时,阅事稍多,便日渐认识到:甘地选择的正是一条立足人类、放眼世界、肆勇肩负民族责任、明察社会实情、任重道远、动心忍性的极端艰辛而又不易获世人谅解的道路,有自苦必死之纯志,而无哗众取宠之俗心;他最终也跟其他印度教徒一样,只在河边火化了事(唯生者不忍,全用檀香木),只留下一方九平米的黑石平台,供人凭吊。现在难以查考甘地在万感交集的晚年曾对独立后的共和国作何展望:是比眼前威武雄壮?抑或风景不殊而困窘更甚于往昔?印度当日倘若采取了异于甘地派的道路又将如何,实非后人所能知。故国生尘,百事俱哀,其间的沉疴要千百年才能改观也是有的,固不应以一时兴废断案。甘地施诸同胞的教育毕竟失败了,以生命为代价,身后至今也还不能说有了补偿,颇令后人悲哀。但他的人格是成功了,他的和平相处、以理服众、以诚格人的人道思想似乎同当代非战、进步、平等、民主的思潮渐渐吻合了。我以为,《甘地》和另一部文学故事片《印度之旅》之在八十年代相偕风靡于伦敦、洛杉矶、北京,绝非偶然。

却说我承译《甘地》一书一则出于自荐,一则也因萧陈二君的怂恿。他们左右原多可用之人,要我,大概觉得我知道一些印度名物之故。诚然,上了岁数的人,对于往迹,无论悲欢,终是拂之不去,而经过逝波的淘洗,更常有一种沙明水净的视境,可致妙用,为青年所难至,直可说是炉烬中的难得的一点有特异功能的余热了;我自是欣然不迭。当然,在我不仅如此。原来我在银幕上的那座比拉园居中见到甘地,及今将近半个世纪了,思之迷茫。我居印前后十二年(后六年在驻印使馆工作),沉浮与共,哀乐到心,彼邦于我不薄,那些年的生活即便是槛外人也不尽愉快,却总有一种同路亲近之感。现在是天竺遥遥,甘地远矣,尼赫鲁远矣,柯棣华远矣,“辛地——基尼——拜拜”的欢呼声远矣,只剩得一轮轮最消磨心力的谈判还在进行。政事无论矣,看来,我想为那里的人多做一点事的愿望也很不易了。此时心绪正如我在一首近词中所写:“我亦蹉跎久。三十年来,冰川望断,炎南故友。官道咸阳音尘歇,白马长安立瘦。记不起,从前胜游……。”①于是,我只有藉消闷遣日的译术,做一件信手可及的小事来纪念甘地明岁一月三十日的四十周年忌辰,略抒对印度的牵记。以翁之仁恕平易,亦将莞而颔之乎?

与我合译此书有同窗老友昆明汪、李二兄,在京则有外交学院研究生庄、王、孙三君。戋戋小册,六人为之,直似围歼一蚊,有何可述?可述者:诸友念我不掩拳拳私心,答应由我单独挑头署名为译者,略如一束花环多人采结,只由熟识的人献上去。我心诚慰,只盼玉成我事的诸友亦能因之分享一些印度阿须兰中的肃穆况味。谨识。

北京,一九八七年夏

〔附记〕本文若不附以《甘地》脚本作者约翰·布列莱的《前言》,我是不安心的,因为我的思绪多缘此文引发,何况它又是一篇上好的英国昧儿的散文呢。细想起来,真颇有“天涯何处无芳草”之乐。只是我怕附录的文字往往要排小一号字,委屈了它。但谦微的往往更耐看,胜于大物。

〔作者前言〕远在插手《甘地》一片之前,我就知道拍这样一部电影正是理查德·阿滕巴勒爵士心中的最高枝。

却说若干年前,迪基(理查德的便称——译者)原来要导演我的一个本子,但迪基因拍片的艺术安排不如他的意,便断然决定不合则去。恰在此时,我与他一同下榻罗马尼亚一家小旅馆,客中寂寥,只由他娓娓谈甘地故事,简直是一片痴情,令我肃然。不过,瞧他一心扑在这个主题上,意态飞扬,大有非弄出一部“寓理想主义于浪漫手法”的杰作不可的样子,倒令我自幸没有卷进这件事里去。

当时我于甘地其人只有一种模模糊糊的认识,觉得此公的理想我固然敬佩,但衡之以艰辛世道,终究是过于不现实了。我敢肯定,无论在我从小长大的底特律市,或是我随后定居的英国村镇,都不会有谁情愿掏钱来看这种电影,专门描写一个腰里只缠一块布头的老人家坐在地毯上念念有词只顾发一些和平啊消极抵抗啊这类的议论。

年复一年这样过去了,忽焉一日,迪基和我都离家万里呆在加利福尼亚一座摄影棚里,他找到我要我为他这部朝思暮想的历史片写脚本,还说:这一次真的有把握弄到钱办这件事了。

尽管此事来得喜出望外,且亦盛情难却,但由于我早先在这种问题上吃过两次大亏,所以一时颇有事不过三,不接为佳的想法。然而,说到阿滕巴勒本人,尽管他对甘他的钟情早已传为美谈,你若仔细看这个聪明绝顶的有心人的眼神,他显然并非只想拍一部旨在拥护世界大同的片子而已,当然不。盖集演、导、制三才于一身的迪基自属剧坛艺苑中罕见的能人,在这部片子里肯定会有极高明的文章做出来的。至于我,先前与他合作未果而相处甚得,留香在颊,正盼着堕缘重拾呢。

于是,尽管我心中不无惴惴且有万种意见要说,却兀自扑通一声跳进《甘地》里来了。接着,我遍阅甘地的本事、传记、史乘,收获未尽如意,却也在其中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情节和插曲。我原以为甘地只是“席地而坐的老头子”的看法,不对了。他漫长的一生充满行动、冲突、哀乐,其坎坷颠沛实大甚于常人;现在要毕其功于三小时的放映而顺理成章,真成了一大难题。

加之,我一直吃不透迪基对这部片子如此输心原因何在;这个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你能感觉出来就是了。对于一个尚未入门得气之人如我,总是难于理解,一如难于理解甘地对印度的影响何以如此弥重,竟使一国亿万生民都把他叫作亲爹。

这时,我出于无奈,转而去读甘地本人的著作。甘地当然不是格兰·格林或詹姆斯·乔埃斯那样的作家,不过他可说没有一天不在写东西——给他在南手创的一家报纸写,给他后来在印度主编的报刊写。而他又乐于和人通信,身后留下好几千封。

这些当然都不是什么“文学”,但是一路读来,却使我对甘地坦诚无伪、探索不息的为人大开眼界。她的勇敢、谦逊、诙谐,他对生之苦恼的真知灼见,汇成了一股势不可当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益以他所标榜的求正得体的功夫(他只说到这里,并不陈义过高),曾令天下多少品类不齐的人为之首诚服。其中包括温文儒雅的尼赫鲁,愤世刻伤的巴特尔,以及千千万万生于陋室足不出乡的农民大众。

同时,我也逐渐看到,甘地并不是一个什么“不务实际,徒托空言”的人。他的思想无一不是从他辛酸不堪的一生中锤炼得来。

我终于明白了迪基的心事,跟他想到一块来了。我在写《甘地》脚本时就是要把我认识到的这个心雄志坚的人写活,就是要为他冷静而诚实的思想来立言,说:人是复杂的,但甘地以为,总的说来,人的向善之心略胜于为恶之心……虽只上下床之隔,然而只此一念之差,也足以使人不断有所建树,有所作为了;而核子时代的人若欲生存,或者得靠这个亦未可知。

甘地这辈子——我希望电影能把它反映出来——饱尝了人间的无上烦恼:心中爱与恨的冲突。他深知,一场苦战下来,免不了有许多失败,但他相信,胜者只有一个。我之得益于甘地者,尽于斯矣。(约翰·布列莱)

与我同行作文 篇3

向来爸妈就对我的没有太多的不满意,特别是成绩,我一直以为学下来毫无压力,可我逐渐悟到的却是越来越重的担子。考前他们总说放松不要紧张,考差了也不怪你,考后却是凝重的神情,逐渐生气的语气,另一副脸色。听到不好的成绩心里的话都写在脸上:“你是怎么考的?”起初只是很少有特别明显的表现,直到那次第一次的不及格出现,恶化了一切。

我不敢与爸妈交谈,家庭气氛长期凝固,尴尬的场面很久才都不得以缓解。终有一日他们提出了外出旅游的提议,打破了局面。可那令我感到可怖的样子让我后怕了,我也开始质问:“我到底考了什么?”心灵深处却回答了:“什么也没有。”沉默,又是沉默。冷眼,又是冷眼。我前去外出放松,临走得为两只小宠物仓鼠储备水粮。当我去拜访他们时,天真而单纯的眼睛望向我,眼里是干净的光,柔光,让人一眼就陷入温柔,连背后的毛色都让人舒服,我想偷偷戳一戳它,却被眼疾手快的它逮了正着,轻轻啃了一口,作为惩罚。接着别一股脑的跑开玩去了,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我盯着它,思考着它为何如此无忧。游玩的路上,我不断的想,回忆着它的双眸,清澈的双眸,不断的回想,尽管身在远方,却似与它同行一般,我念着它,整个旅游都没有认真享受。爸妈注意到了,在回来的路上,他们那么关切,那么认真的问:“不开心吗?这个地方要是不好玩,下次,挑个更好的?”我摇了摇头,“还是让孩子挑吧……”

与我作文 篇4

父亲怎么会老?

父亲什么时候开始老的?

我为以前的粗心而自责。望着苍老的父亲,一股刻骨铭心的爱,遍布我的全身,这爱中还混杂着一种伤感、酸楚。

放下书包,接过妈妈手中的梳子,西西地梳理着父亲的白发,泪水不由得盈满双眼,透过泪眼看着父亲的满头白发,竟感到恍恍惚惚。

小时候常爬到父亲的背上,拨动那头浓密而茂盛的黑发,用我的红头绳扎成一个个小辫子,然后跳下来,开心地看着我的杰作。平时严肃的父亲此刻也含着笑将我驮在宽大而温暖的背上。记忆中每天跟砖、瓦、砂、石打交道,回来一股混凝土味道的老爸既熟悉又陌生。我这才发现,老爸真的比那时候老了许多。而我也渐渐长大了啊!

正因我的长大,催生了老爸这根根白发。面对这即将来临的中考,我最焦急的是老爸;面对家里的经济条件,努力打工挣钱的还是老爸。是老爸用他那粗糙而宽大的手掌托起了我们温馨的家。我不稀罕那些集团老总做我的爸爸,不羡慕那些小公子小公主般的生活,我宁愿每个下雨天踏着泥泞的小路回家,喝一口妈妈熬的粥,看到爸爸慈祥的疼爱我的笑容。

据说我们刚分家的时候,除了爸爸妈妈,几乎一无所有,渐渐的,家里添了我,一家人沉浸在出生的喜悦之中,稍后,我也有了妹妹,人口多了,担在父亲肩膀头的重担更重了。面对家徒四壁的院落,父亲坐不住啊,何况还有两个孩子嗷嗷待哺。几年光景下来,父亲用自己的双手搭建了温馨的小屋,可是我们姐妹上学了,为了让我们有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父亲竭尽所能,给我们最好的学习用品,全力以赴供我们。我的记忆中,父亲一年四季奔波于家与工地还有家里田地的路上,几乎没有舒舒坦坦的休息过一天,没能睡过一个囫囵觉。

与我作文 篇5

记得儿时,有次奶奶将一根针不慎滚入床缝深处,我立马找来一块磁铁,将长竹竿和磁铁用胶带缠住,探入床底,居然吸出了好多家人丢失的东西,奶奶的针啊、弟弟的铁卡片啊,甚至找到了三四枚一元的硬币,还有爸爸的一块表。那天晚饭时,家人不断地给我夹菜,爸爸高兴地看了我一眼又一眼。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的好开心哦!后来我玩起了积木,有时按图纸拼装,有时也凭自己的想象。有次老师鼓励发明作品参赛,我捧着自己用积木造的省力黑板擦一举获得第二名。当着全校同学的面,从老师那里捧来一个金灿灿的奖状和一副乒乓球拍,那时的我别提有多自豪。偶尔找到那张奖状,嘴角总会不知不觉荡起微笑。

然而这些事终会被记忆所抛弃,奖状放得太久也会积满尘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不断地加重,家人也越来越严厉,一切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渐渐地我也将这些事淡忘。昨天奶奶打扫房间时,忽然叫到:“这是什么?”我冲进房间,映入眼眶的是那张不知已丢了几年的奖状。可我却说:“没有用处,丢了吧。”就这样我眼睁睁地看着它被丢进垃圾桶,然后和众多垃圾一起被带走,想到它的下场,不由得冷笑了一声,“滚蛋吧,幼稚。”――“发明关你什么事?”不知曾被多少人嘲讽,我那颗渴望发明的心已逐渐僵硬,和众多学子一样,为成绩奔波,将做小发明的事抛给爱迪生的子孙后代了。

今天写完作业,闲着没事,想起了我的积木,翻箱倒柜只找到了些许零件,我那颗干涸的心仿佛被滋润了一般,一股奇怪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开始试着拼装,居然做了一个一按按钮就会拍你一巴掌的东西,觉得很新鲜,重复了一次又一次,拍着拍着我的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掉下来了,原来发明是与我有关的。我这才发现自己内心一直向往着发明,只不过一直强迫自己相信发明与我无关,值得庆幸的是最终内心还是战胜了那个不够自信的我。我将那个小机器放到书桌上,一看到它,我就会意识到:发明其实是与我有关的!

《与我相伴》 篇6

To ever end

Where everything’s nothing

Without you

I’d wait here forever just to

To see you smile

’Cause it’s true

I am nothing without you

Through it all

I’ve made my mistakes I stumble[蹒跚] and fall

But I mean these words

*I want you to know

With everything I won’t let this go

These words are my heart and soul

I’ll hold on to this moment, you know

As I bleed my heart out to show

And I won’t let go*

Thoughts read, unspoken

Forever in vow[誓约]

And pieces of memories

Fall to the ground

I know what I didn’t have

So I won’t let this go

’Cause it’s true

I am nothing without you

All the streets

Where I walked alone

With nowhere to go

Have come to an end

Repeat*

In front of your eyes

It falls from the skies

When you don’t know

What you’re looking to find

In front of your eyes

It falls from the skies

When you just never know

What you will find [×5]

I don’t want this moment

To ever end

Where everything’s nothing Without you

Repeat*×2

我不想这一刻

有结束的时候

没有你

一切变得毫无意义

我在这里一直守候

只为看见你的笑容

因为这是真的

没有你,我什么都不是

历经一切

我多次犯错

跌跌撞撞,摔倒在地

但这些话发自真心

*我想让你知道

世上一切,我唯独不会任爱流逝

这些话语都是真心实意

你知道,我会一直坚持到这一刻

呕心沥血,只为向你表白

我不会放手*

心意相通,不言自明

永结誓约

记忆的碎片

散落一地

我知道我缺失的东西

所以我不会放弃这份爱

因为这是真的

没有你,我什么都不是

所有那些街道

我独自穿行其中

漫无目标

如今终于到头了

重复*

在你眼前

爱情从天而降

你不知道

你到底想找些什么

在你眼前

爱情从天而降

你从未想到

你会找到什么[重复5次]

我不想这一刻

有结束的时候

没有你

一切变得毫无意义

重复*2次

歌的故事

Sum 41刚组团时并不叫这个名字,他们为了参加一场演出决定改名,而那正是那年夏天的第41天。四个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疯小伙儿花了几年摸爬滚打,方才走入主流。虽然身上贴着“朋克”、“金属”和“硬核”的标签,他们并不打算趁年轻时随大流吃点青春饭,过把瘾就死——这可是四个到过战场、见过人间地狱、回来还为此写出一张大卖专辑的年轻人。也许正因如此,他们的音乐总是有种硬气:快歌固然斩钉截铁、狂热亢进,让人血脉贲张;而即使是最抒情的慢歌,在骨子里还是透出一种无可名状的强势,一种无声的呐喊——

与我作文 篇7

我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鸟。当然,我还是颗鸟蛋时。我身上,有很多的斑点,这些斑点越多越长就越漂亮。我多么渴望像父母一样飞,向深蓝而宽广的天空啊!多么渴望帮助更多的人。多么渴望我破壳而出。我相信我可以的,经过母亲的温暖我终于破壳而出了。我露出了脑袋,看着,兄弟姐妹们,长长齐齐地排成一排。期待着我的出生。我相信我可以,我终于用,进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坚持不懈的爬了出来。我终于看到了我今后生活的地方。广阔的天空,绿色的大地山是那么的耸立,水是那么的清澈。而我没有华丽的毛发,只有光秃秃成粉红色的身体。长的也是姐妹中最丑的。

有一天,我和兄弟姐妹们讨论着今后要去哪里,做什么事情,干什么工作?姐姐说?:“我要成为一个毛发造型师,让我们的毛发变得更漂亮。”哥哥和弟弟自信满满的说:“我们要飞上那座绿油油的山,在上面盖上我们的房子。”而我害涩地说:“我要去飞向广阔的天空,观赏绿色的大地和浩淼的大海。”母亲听到了我们谈的话,要完成自己的梦想,就要学会飞行。起初我认为,很简单,但是在飞行的时候只能飞七八十厘米。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个飞向了天空,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我坚信一定可以飞上天空的,我经过无数次的飞行,有的一次比一次飞得高,也也有一次飞的低。我百思不得其解,便询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自己没有一定的信念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又经过无数的试炼,终于成功了。我飞向了离我们家最近的小河边,看见那河水如此清澈如同看到了那无边无际的大河。我就飞回家了。看到妈妈和兄弟姐妹们欢快地叫了起来,我看了河流,虽然没有大海那样广阔,但且也很美丽。妈妈却告诉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的家,离开了那些让我无数次失败的地方,来到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水天空和大地。去帮助更多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失败,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做。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那成功的目标就会更进一步。无论用多少时间,我相信我也可以。甚至比别人做的更好。

书与我作文 篇8

在我五六岁时,我就爱上了看书,不过我只看连环画,因为——那时的我是个贪玩的孩子,没有心思去看每一个字。不过,我因为一本连环画,差点把命也给搭上了……

在一年级开始报名前,我在书店看中了一本书。于是,我便央求妈妈买给我,妈妈坳不过我,只好给我买了。回到家里,我“废寝忘食”地看那本连环画,妈妈“龙颜大怒”,把我的连环画给没收了,放到她的卧室里,每次出门都要把门锁上,以防万一。我在家里绞尽脑汁地想怎样才能进去。突然,我的脑子里闪过一道灵光:咦,妈妈好像没有锁小卧室到大卧室的窗户。哈!我可以从那里翻进去呢,我真是太聪明了!就这样,我趁着妈妈出去的那段时间,偷偷翻进去看书,一听到脚步声就出来。不料,在我准备再一次翻进去时,脚像是踩到了肥皂似的,从一米高的窗子摔到了地上:哼!妈妈不在,否则非大哭一场!妈妈回来后,看我这般狼狈样,于心不忍,把连环画还给了我。虽然连环画回到了我的身边,我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了看书,这也是值得的。

这与我有关 篇9

我手里拿着一个浅底的花边盘子,盘上堆积着剩饭和剩菜,虽说是剩的,但看相还不错。我心情甚好,哼着小曲下了楼。如今已是春天,小区里的花开了,阵阵花香萦绕在我身边,甜甜的气味刺激着味蕾。“估计它也该饿了吧。”我心里想着,不禁露出会心一笑,脚下的步伐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快了。穿梭在小区的花丛中,我在浓密的灌木中寻找那熟悉的小身影。或许是年幼无知,或许是阳光太过温和,那小家伙竟如此松懈地睡着了,以至于我走近它身旁,它亦没有任何反应。

轻柔的阳光洒在这只出生仅几个月的小狗身上,灰白的毛发虽依旧迎着微风起舞,却早已没有了从前的柔顺。它蜷缩着的身子显得那般不安,却又不愿睁开疲惫的双眼,是梦太过美好而不愿面对这残酷的世界吗?我隐约听见“呜呜”的声音,是它在说梦话吗?那声音软绵绵的,甚像是女孩子撒娇的声音。我的耳膜轻轻地颤抖着,心灵却被沉重地一击。我轻触着它那过不了多久就会褪去的胎毛,顺了几下,它才醒来。不知是看见了我还是看见了我手里的食物,它高兴地摇着尾巴,打着转。我轻轻放下盘子,它却不吃,老围着我,前爪搭在我弯曲的膝盖上,一脸“求拥抱”的神情,把我的心都融化了。我陪着它玩了一会儿,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它是我几个星期前无意间发现的小狗。那时,它蜷缩在一处阴暗的角落瑟瑟发抖。风雨使它徘徊在恐惧的边缘,湿乎乎的毛发怎么甩也甩不干,只是紧贴着皮肤,更加凸显出它消瘦的身体,怜悯之情促使我接下喂养它的重担,这一坚持,就几个星期下来了。父母从未反对,却有小伙伴和我说:“一条弃狗而已,与你何干?路上那么多弃狗,难不成你要全部收养?”我无言以对,却真心认为,这件事真的和我摊上了关系。既然,我给予了它希望,坚持一下又有何不可?我不愿理会旁人的闲言碎语,只愿认认真真地珍惜我与它之间的缘分,用耐心陪伴它,也享受着这份被无条件信任的爱。

书与我作文 篇10

放假时,我想买什么书,就可以买什么书,可上学了呢?书就很难为我买了。为什么呢?请听我细细讲来:

开学后,妈妈就要求我把心收回到学习上来。但妈妈也很理解我,知道我喜欢看书,就提出两个可以买书看的诱惑条件。只要我做到其中一点,就能买书:一、单元测验得满分。二、生活上要自理,并学会做家务了也能买书。为了看书,我就努力地学,单元测验只要都考蒲分就能买书了!所以我以书为动力,每次测验都尽量考满分,以此来满足买书的心愿。在生活上尽量自理:起床后叠被子,自己梳头洗衣服,帮妈妈择菜,擦家具,拖地……为了读书,我只好“拼命”地干活。

每次买到书,我总会欢天喜地的抱着它,似乎怕它逃走似的。靠自己辛苦得来的当然要珍惜呀!

当没有机会买书时,怎么办呢?我就要求妈妈和我一起逛书店,一来到书店,我就一溜烟跑到儿童书架那儿读一些喜欢看的书。这样看书虽然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不过有时也让我很难堪:

现代文学馆与我 篇11

我到位于沙滩北大红楼北面、当时文化部大院的中国作协“地震棚”一看,整个办公地点因陋就简,我们这个筹委会之下的文学馆筹备小组屋子就挨着司机班。组里已有三人:李枫,从空军宣传领导部门调来,是作协副秘书长,嗜读杂书如命。王乃瑾,是参加过国庆大典前第一次文代会的进城干部,没有一点架子。曹琳,50年代老同志,兢兢业业有能力。我是第四人。在“地震棚”的院子里,开过几次筹委会。一共九位委员,巴金在上海,冰心年事已高,其他的曹禺、严文井、唐弢、王瑶、冯牧、张僖等都在会上见到。罗荪是主任委员,由他这个与巴金长期在上海共事的评论家来主持此事,真是天造地设一般合适。我们当然是列席兼管会务。那时筹备工作的重心是选馆址、找房子。李枫见无事让我干,就天天动员我去图书馆看书写作。记得隔些日子就传来消息,说谁谁谁给找了地方了,过后却泥牛入海无消息。再几天又叫人兴奋了,说是古庙潭柘寺如何,可惜太远一点;颐和园藻鉴堂怎样,该多古雅、多幽静,但领导们勘察回来说太小了,不够用。一年过去,老是不落实,巴老才写了后一篇《再说现代文学馆》,讲八十八岁的叶圣陶已经写好了馆牌,就不知道挂在哪里。最后终于找到了西三环路畔(当时刚在铺路)的万寿寺西院,就是我们作了15年临时馆舍的地方。当时找着万寿寺不易。这本是京郊的大庙,清代皇帝在此替母亲做寿,皇家西出去圆明园、颐和园的时候,历来作小行宫中途打尖用。所以西院的第五进后照楼,因住过慈禧,俗称梳妆楼。西院前后六进,一直是“总政”歌舞团在这里驻扎使用,由胡乔木替巴金“化缘”,难于迁出也要迁出,这才确定了我们的落脚之处。

记得我们刚进入万寿寺西院,只占了后面的几进,前面两进很晚才交到手上。冯振山是作协老办公室的干部,他调来后自己带头,建立值班制度。可一共也没有几个男的,到夜里我多次一个人住在黑洞洞的院子里发思古之幽情,看着第三进大火后的废墟,真有一丝害怕。到1982年10月16日,后照楼西墙门户大开,在楼底下最大的一间屋子里,举行了“筹备处”的成立仪式。现在留下的照片,可见当日团团围坐的有胡乔木、周扬、曹禺、艾青、贺敬之、罗荪、唐弢、王瑶、朱子奇等人。我任记录坐在一侧。发言时,大作家们都说这是我们现代作家的新家哩,这个地方传统建筑风格很好,现代文学虽学习外国但确是具有中国民族气派很相称等等,表示满意。那天最后由胡乔木挂上了一块竖写的牌子,上有“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处”的字样。这标志临时馆址的正式确立。

文学馆真正是白手起家,接下来花去两年时间用来修缮古建筑,初步征集、购置现代文学的一部分旧书、旧期刊。馆内初建的图书大库所藏旧版本书籍,是以“文革”前原中国作家协会资料室的珍贵藏书为基础的。这些书与文化部、文联的书被“革命”了,混杂在一处,交涉归还费了好大的力气,而且由于某些图书的实际归属存疑,许多明明是作协的书都没有物归原主,十分可惜。这期间我们创立了作家捐赠书籍、手稿、书信、实物,不打散而单独成立以该作家命名的“文库”制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征集方式(比如我们有多少张作家的书桌,都是用此名义收集的。后来部分拿到香港去展览过)。另利用古建的有限空间,开始举办茅盾、老舍的生平展,这项服务于社会广大读者的文学普及形式,成为我们后来的主要业务内容。这时的具体领导成员除罗荪、李枫之外,又增添了杨犁。杨犁后来做了文学馆的第一任馆长。这三位和全体筹委会成员,现在都已辞世,他们对文学馆是有功绩的。

到了1985年初,文学馆具备了开馆的条件。当年1月5日在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郑重宣布成立的消息。3月26日这天,文学馆的发起人、名誉馆长巴金亲自主持了开馆典礼。文学馆是巴老的一个理想。他有许多理想,这个晚年的理想终于在他手里实现了。当他从上海赶来,坐着轮椅进入万寿寺西院第六进大悲坛的礼堂时,他是欣慰的。参加典礼的二百多位现代著名作家也是深感欣慰的。连胡风这样复出后几乎不参加什么活动的作家,也来了。王蒙、巴金、胡乔木先后致词。在大门口终于挂上了叶圣老在目力成双影的情况下书写的馆牌。数天后,4月4日,巴金为了见全馆人员又一次来到万寿寺。他一进门就摸出鼓鼓的信封袋,交代这是来京后得到的稿费现金。并宣布,在已经捐出15万元(不要忘掉这是有“万元户”称呼的1985年)的基础上,今后将把自己的每一笔稿费,无论多少。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全部作为文学馆的基金捐出。记得那天还请他看了“文库”,包括他的“巴金文库”。他赠给馆里的自己著作(包括《家》等代表作品的世界各国译本)都是他一本本从上海寓所的书架亲自挑选、包好寄出的,许多都重新题签,说明书的来历、版本的特殊性等。还有大量别的现代作家送他的签名本,如鲁迅赠他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仅印77本国内赠送10本,给我们的这本,上有鲁迅亲题的第七本的“七”字。另有鲁迅、郑振铎合作编的《北平笺谱》一函六册,当年只印100部,这本是送巴金的第94部,上面有鲁迅、郑振铎的签名,第“九十四”三字看笔迹似也是鲁迅的。如今这都是极富文物价值的镇馆之宝了。这次参观后,巴金继续赠书,甚至因事必躬亲,不要李小林等的帮助,他还在取书时摔了一次。现在馆里他“文库”所藏共8千册珍贵书刊,还不算他以后赠的书信、手稿等。从这次来京参加文学馆开馆后,巴金再也没有能到北京来过。这就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望文学馆了,尽管他的关怀在日后的岁月里从没有一刻停止过。

回忆老馆草创时期,充满了艰辛。文学馆的领导年龄有些偏大,造成交接周期稍短。杨犁有夺回失去时间的那股子劲儿,顶真、严厉,处处身体力行。在上海出差去见巴老、赵清阁、赵家璧、魏绍昌,他能坐公交就坐公交,虽然巴老再三把他的车子让我们坐。住在延安西路美丽园招待所的房子里,还坚持与我两人一室。后来任命了副馆长刘麟、舒乙做他的助手。到1991年杨、刘两位离休,李凖为第二任馆长,舒乙为常务副馆长,我做助手(周明到馆时舒乙已是第三任馆长了)。巴老反复交代,乘老作家许多还健在,抢救资料是工作重点。

我们就是按此方针办的。给我印象鲜明的是,冰心、萧乾最操心文学馆,一幅字画、一枚奖章、一块碑石地把东西送来。巴金、丁玲、老舍、茅盾、萧三、张天翼、周扬等生前或身后的捐献最为丰富。茅盾《子夜》的手稿、闻一多失而复得的《<九歌>古歌舞剧悬解》的手稿价值连城。《保卫延安》、《红旗谱》、《青春之歌》的手稿都可“等身”,有的是十易其稿写出的。尤其是许地山为编梵文字典所抄写的八万张卡片,岂止“等身”,摞起来竟有5米多高!还有海外李辉英留下遗嘱给了我们全部藏书。林海音将他们夫妇办的纯文学出版社的全部书籍、他们家族十几个作家林林总总的作品都赠送了一套。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图书馆不远万里送来老舍1920年代在伦敦教汉语的16盘灵格风中文留声机片,这是中国作家迄今为止存世最早的声音。翻译家高莽的作家画也很有特点,每一幅都有当事人的题款,随着越来越多的老一代文人的离世,弥足珍贵了。我们在那十几年里还尽可能地去给作家拍照、录像、录音。我本人就参加过文学馆一天之内按沙汀访问冰心、访问吴组缃的顺序。在中央民族学院和北京大学朗润园拍摄的全过程,至今难于忘怀。我读过孙犁晚年的散文,那里清楚地记载着文学馆女工作人员冬日访他,并替他录音的场面。到了上世纪末,文学馆的专业图书已藏13万册,文库30多个,算是初具规模了。

那时的物质条件差,但大家的精神面貌丝毫不差。我们在搜集现代文学资料的同时,积极开展文学教育、普及活动。如没有展览厅,就与附近的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等联合举办巴金、冰心、老舍、丁玲、萧乾、胡风、阳翰笙、沙汀和艾芜、陈白尘、臧克家等十四五个生平创作展。开过青年学者参加的第一届现代文学研究的创新座谈会。条件差到代表就在“庙”里住宿,每顿饭步行到紫竹院的一个饭铺去吃,但是现在全国大学中文系的许多学科带头人,回忆起这个“盛会”还十分神往。在1985年我们不顾自己的经费不足,毅然接办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从一期补贴五千元到现在继续补贴,已经过去23个年头了,我还没有忘记与杨犁到北大镜春园王瑶先生寓所去谈刊物的情景。我在这个文学馆与学会合编的刊物编辑部,也工作了整整23年。我们还举办过小型多样的学术活动,发挥我们民间团体的弹性,把一些别人不便纪念的作家的会,放到馆里来开。比如在“胡风集团”或一些敏感问题未彻底解决前,举办过胡风、路翎、聂绀弩的学术研讨活动。我们请过国内外著名学者,从日本东京大学的藤井省三教授,到上海的“左联”研究专家丁景唐老,到馆讲演。我们在北京最早举办学术普及讲演。那时的周末,馆里小礼堂经常被从通县赶来听讲的热情听众挤得爆满。文学馆的星期讲坛一直延续到新馆,一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很有些气候。

这样,文学馆在万寿寺办了十五年。我们对院子里的楼阁、游廊、古树、青草、松鼠都有了感情,但最后还是离开了它,为了文学馆的明天。因为古建筑再好,是人家的,而且它有一万条优点却有一条缺陷是难于进行现代化的资料收藏、利用和展示。还是巴老及时为文学馆铺路,他和冰心都给当时的中央领导人致函,要求择地另建新馆。这个新馆从芍药居的菜地,变成今日充满现代民族气派的馆舍,作协和馆里的上下同仁所付出的汗水,是无法估量的。2000年的10月,我们搬进了明亮的有朝气的文学馆。文学气味浓厚的馆舍环境,多彩的藏品,管理的提高(在北京也属首先引入“志愿人员”的单位),展现了新的面貌,不仅仅是拥有巴金的手印门把、现代文学的玻璃彩画、壁画、作家签名巨瓶,“大师展”、“通史展”等而已。我觉得即使“文库展”一项,其展出的形式和内涵,在国内外也是独有的。便是大门一侧熊秉明别出一格的鲁迅塑像,试想熊秉明既是美术家又是哲学家,是熊庆来之子,又是杨振宁从清华到西南联大的同学,他以80高龄跨山越海来为这尊鲁迅半脸铜像亲手焊接,这该有多少文化含量,该有多少故事好讲。新馆的展览、讲演、收藏都上了新的台阶。唐弢五万册极珍贵的藏书,经与全国兄弟馆的竞争才获得。“唐弢文库”的建立,标志着文学馆1949年前书刊的收藏大体齐全了。

其实与我无关 篇12

爱妮是我多年的朋友,她谈过好几次不同类型的恋爱,想找到一个终身伴侣,却相当不容易。当她的恋人发现她在创作这个领域的光彩和深度,意识到她并不只是个“教师”而已,便会滋生许多的怀疑与恐惧。“我都不知道你的脑袋里在想些什么,不明白你的这些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我觉得你好陌生,这种感觉很奇怪。”那些男人的台词差不多类似,并无新意。

开始的时候,爱妮会努力解釋,创作只是她生命的一部分,比较专业的那个部分,与他们的感情生活并无干系。“科学家的妻子都能了解他的发明吗?医生的妻子都能明白他的手术吗?”爱妮沮丧地问我。

我猜想,男人发觉自己不能理解女人脑袋里的世界,便会感到挫折吧。

爱妮后来遇见一个学历不高却很诚恳的男人,他只是爱着眼前的女人,懒得管她的创作。“你的文章,我没看懂。但我觉得你的写作其实与我无关,我只要爱你就好了。”这个男人研读过爱妮的作品后,突然开悟了。

直到现在他们仍然深深相爱着,“无关论”是我近来听过最智慧的爱情哲学与态度。

上一篇:保安队伍管理与发展下一篇:出纳付款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