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美术教材分析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美术教材分析(共8篇)

七年级上美术教材分析 篇1

一、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本册教材没有沿袭罗列具体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制订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内容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更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评价,不同的授课对象,不同的文化习俗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教学活动建议,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解读本册教材四个学习领域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 造型 表现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

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设计 应用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欣赏 评述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应该说明的是,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学生在一起谈论艺术就是评述的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欣赏?评述”教学也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综合?探索

“综合·探索”教学是中学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其他学科不可能代替的作用。综合·探索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眼明手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并懂得美术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解读本册教材的三维目标

有效的课程和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是分不开的,而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是首要关键。应该从思想上转变美术课中“重知识,轻方法;重技能,轻审美”的落后教学观念,课堂上便可做到从有意识出发,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将关注目光更多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学生面对固有的教材是比较陌生甚至是排斥的。教师此时的作用就是要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和准确的设计目标,使设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加强趣味性、实用性,既开放、有趣、充满活力又不离主题,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创造欲望。把学生情感态度视为自己的情感态度,用自身行为引导学生学习,用自己的价值观熏陶学生的价值观。我想学生在我的美术课堂中会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乐于体验与老师一起进行美术活动的愉快学习过程。知识与能力:

1.继承和发展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东西方美术的不同差异,不同艺术风格的艺术美感,用多视角理解和学习美术文化。

2.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艺术,以及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3.初步具备认识艺术形式美感及其设计功能的统一关系,初步感知设计的思维与理念。过程与方法:

1.欣赏各种时代风格的美术作品,感受它们的不同。2.通过观察讨论,用线条、色彩大胆表现物象。

3.通过思考、比较、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通过讲

解示范,学生尝试创作,切实做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获得美术创作体验乐趣和知识理解,使生活经验与情感的形式相结合。

2.通过学习,体现人文精神,将课程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为学生人情感悟的基点,增加对生活的热爱,并在学习中得到升华。

3.丰富艺术情感,提升美的品味和甄别美丑的内在能力,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

1、通过美术教学,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

2、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3、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

难点:

1、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2、养成 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3、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上美术教材分析 篇2

一、语言技能维度的对比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笔者首先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的听、说、读、写技能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归纳, 以体现教材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目标, 进而对比初中和小学衔接部分教材内容在听、说、读、写技能上的差异 (见表1) 。

笔者将表1里涉及的各语言学习项目按照年级进行了整理, 以六年级和七年级教材中每个新授课单元为基准, 以课文中的每个独立语言练习项目为单位, 汇总形成了表2。

从表1、表2所呈现的教材在听、说、读、写四项中安排的操练栏目所占比例来看,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结合表1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在语言实践活动设计的项目总数上大致相当, 其中北师大版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每个新授课单元下设Warm-up, Reading, Speaking, Vocabulary等板块, 每个板块下面设有具体的相关听、说、读、写的一些语言实践活动, 所以总体来讲包含的实践活动要稍多于北师大版小学教科书。

第二, 结合表1、表2, 对比两个年级栏目设计的类型, 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在听、说方面和读、写方面的教材训练形式和数量相当, 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的听、说和读、写方面存在差异, 初中阶段读、写部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于听、说部分。除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的单项训练, 我们还看到六年级、七年级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性及趣味性的栏目, 这些栏目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起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其中可以明显对比出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部分的训练要多于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 设计的栏目种类较丰富。

第三, 从栏目设计侧重点来看, 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侧重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上的要求, 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应该能够满足语言知识三级的要求, 即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正确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和邀请;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 编写简单故事。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做好过渡。

二、语言知识维度的对比分析

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内容。笔者主要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中各单元的话题做一些归纳。由于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还不涉及系统的语音、语法知识, 所以结合课程标准只做概括介绍。

通过对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的统计, 笔者发现每单元涉及的话题主要有校园生活、课外活动、物品价格、电脑游戏、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培养和自然环保等话题。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涉及的话题主要有家庭、学校设施、课程安排、购物饮食、季节天气、情绪、动物等话题。通过以上统计结果, 可以看出:

第一, 小学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所选话题均涵盖在《课程标准》规定的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中, 话题多为学生所熟悉的学校、家庭生活, 题材贴近实际, 语言生动活泼, 学生乐于学习。

第二, 从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范围来看, 小学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每单元的话题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单一, 主要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进入初中阶段之后, 每单元的话题逐渐丰富起来, 教科书中所列的话题内容引导学生恰当理解与运用相关的语言表达形式。

对于语法部分, 结合《课程标准》对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的要求, 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相比于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更加凸显了对语法部分的关注, 突出语法的表意功能, 对于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语法知识如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等作了具体的描述。

三、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维度的对比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英语课程分级目标体系, 其中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二级要求, 包括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而到了七年级, 则要达到三级目标要求,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 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通过对比表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 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呈现方式角度来看, 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呈现的方式角度大致相同, 都是在校内和校外两个大的维度下, 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校园、家庭生活为话题,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具体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 热爱大自然等。

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的具体教育内容来看, 两套教材设计的内容均比较广泛。但相对比而言, 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相比于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注重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双向渗透性, 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多是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同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

通过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上的文本分析, 可以明显看出北师大版中小学教材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差异, 广大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差异进行合理化教学,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英语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 在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版本的英语教材。面对教材多样化的现象, 其带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其中比较受教师关注的就是中小学英语教材衔接问题。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的内容为例, 可以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文本对比分析, 从而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教材,中小学英语教材,教材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甘玉国.中小学英语现状衔接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0) .

[3]陈利.找准中小教学的衔接点[J].四川教育, 2007 (5) .

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材分析 篇3

关键词:教材;七年级英语;教材内容结构和编排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教材简介

《新目标英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Go for it》七年级下册共12个单元,加上复习单元2 个,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等部分补充材料。总的来说,这个长度对于一个学期的教学是合适的,与之前的教材相比, 省去了期中和期末的复习单元总结。在目录中,每一个单元中包括了题目、主题、功能、结构、目的语、单词、复习点这几部分。附录包括课文知识点、磁带录音 语音知识、语法、词汇与表达、单词index、名字列表、不规则动词变化表。每一单元都只有3页,分为A部分和B部分,各部分占一页要介绍基础性的语言知识,例如单词、句型、语法,而 B部分主要进行巩固和运用。在这两部分中,都比较好地结合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但 A部分更注重听和说,B部分注重读和写。在 B部分结束之后,就会有一个简单的自我检测,这部分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的检测或总结,另外一方面则是带有一点拔高性质的要求。每个单元还有self check部分,供学生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之用。它采用“语言的输入——学生的消化吸收——学生的语言输出”为主线编排的。通过确定language Goal,采用听、说、读、写,自我检测等手段,有效提高语言习得者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习得者的语言产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教材特点

(一)图文并茂。

当打开教材时,你会被里面生动而又有趣、诙谐而又美的图片吸引,几乎每一页中都有插画,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提升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让他们爱上英语,拥有好的学习动机,是大有裨益的。

(二) 实用性强。

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取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年龄、生活经历,习惯都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 Unit 1:Can you play the guitar?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Unit 6:I am watching TV. 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等。这些话题来自生活,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都懂,也有话说,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用到,所以说实用性很强。

然而它的优点其实也隐藏着缺点,譬如说,中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学生们还没有机会摸到吉他,没有电视机看,没有出过大山,这些因素又造成了这套教材在地区选择上的局限性。这也是对中国教育提出的高要求,让每一个小孩受到同等的教育是很紧迫的。

三、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双基能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语言运用能力的迁移和拓展。

四、教学措施和方法

措施: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协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和信心;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的迁移,加强日常生活中英语口语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用探究,共同提高。

1、加强词汇教学。包括单词拼写,词义记忆,语用功能的训练,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常抓不懈。词汇是文章、句子的基本单位,词汇量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否熟练地用英语读和写;能否顺利地用英语思考。从去冬期末考试所反映的问题看,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加强拼读与拼写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应加强对词的用法及内在含义的理解,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解释单词的能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单词教学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这样,学生在学会了单词的同时,也学会了词的一些基本用法。

2、基本的语法教学一定要与语境相结合。进行语法操练时,要坚持

“四位一体”,即话题、语境、结构、功能相结合。抓住话题,联系语境,确定语法结构,明确语法功能(交际功能)。要重视语法知识对于培养语言运用功能的基础作用,又要注重改革教法。课堂上一定要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枯燥的题海战术已不能适应现今的英语教学。

3、加强交际用语教学。用英语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语言功能项目时,要尽量避免格式化,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应变能力。

4、此书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且每一单元设计有4-5个pair/group work,学生每一堂课都有充分的练习时间,以此来强化新单词以及新的语法结构。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分辨能力,组织能力等。笔者所实习的育才中学在组织课堂教学方面做得非常好,教师不仅基本功扎实,教学方法好,而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如教unit 3 动物这一单元,就注重深入要爱护动物,和动物做朋友,在unit 4职业这一方面,则强调应注重男女平等,并不是所有nurse都是女性,也并非所有警察都为男性等等。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5、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又一重点。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教师在平时讲解阅读理解题时,应着力帮助学生分析语言材料,而不是核对答案。

七年级上美术全册教案 篇4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

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学习新内容:

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简单描述: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6、评价作品: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练习活动:

1、学习评价:

(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5)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2、课后随想:

(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难理解,因为:

(2)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作画,因为: 课后准备:搜集有关“

9、11”事件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第二课时:创作练习

一、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一段“

9、11”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的录象。“

9、11”事件虽然与格尔尼卡事件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让我们学习毕加索,以“

9、11”为题材创作一幅画。

二、练习活动:创作一幅以“

9、11”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并用简短的文字写出创作心得。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电脑创作、拼贴资料均可。

学生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回答问题如:格尔尼卡、毕加索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如:沉重、灰暗、凌乱、恐惧等。简单回答如:背景、内容、方法、色彩、作者等等作者介绍见课本第3页请一同学阅读。学生略答。仔细观察作品,学习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见。在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由感官优先,进入到思维的主导状态。透过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蕴。对作品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理解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综览所有要素后,对作品进行归纳性的评价。学会思考和表达。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课后思考搜集资料以“

9、11”事件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教师活动引出问题这幅作品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归纳: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

第1课在美术世界中遨

课题: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教学目标 :

知识点: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能力点: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情感目标:不断更新审美观念。教学重点:分析美术作品的制作材料 教学难点:能独立地、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解决方法:针对重点, 难点运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大量的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教学用具;资料、课本、光盘、图片 教学方法:探究式、自主学习等 板书设计: 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一.美术的分类

1.绘画2.雕塑3工艺4.建筑5.现代艺术 二.分类的原因——原材料的不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批注教师放映幻灯 教师引导 听取学生讨论意见 一:课前准备:把图片、资料准备好 二:上课过程

1.问题:同学们以前都看到过那些种类的 美术作品?

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置身于美术作品中的氛围引发学习兴趣。学生观察作品的细部:

(1)不同画种的效果看出不同的材质 具体分析教材中的范图材质的不同。将《父亲》和《秋瑾》对照,同是人物画,他们有何不同?

(可从光线、色彩、立体感等方面对照)2.自学:解决美术作品的分类原因是什么? 美术因材质的不同分为以下种类: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及现代艺术。绘画按材质分为: 油画??油画颜料、油画布,中国画??纸、墨、笔、砚,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资料图片并讨论,发言。学生结合手中的资料和教师发的资料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加深对作品分类的理解。

在自学的过程中,使其明白美术作品属于那一类别 听取学生讨论意见 教师展示一些绘画实物。教师展示作品 评价 总评

版画??石版画、木刻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等,水彩、素描等。雕塑分为:浮雕和圆雕 固体材料

工艺:传统工艺??铜、木、石、陶、布、丝、琉璃 现代工艺??塑料、不锈钢、聚合材料、光导纤维等。建筑:古代??石、木、瓦

现代??水泥、钢材、玻璃、铝合金等 现代艺术:金属、废弃物、灯光等。

教师给学生传看一些画种的材料实物,增强直观感受。三.练习

曼陀铃和吉他 素描 玉兰黄鹂 雕塑 磨镰刀 油画 血衣 国画 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像 版画 评价

总评:在美术世界里绘画种类的不同,根本是源与材料的不同。但不论是何种质地的材料都 能反映出艺术家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自学:学生结合手中 的资料和教师发的资料 自主学习学生感受实物 观察并发言 观察并发言

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艺术材料不是随便选择的。小结 表扬积极发言的同学及表现突出的小组 课后记 附:相关资料

法国修建凯旋门的原因:由于发生法奥战事,法国势力弱,国王又禁止人民反击在内外压力 下,不屈得法国人民到处成立起义队勇敢保卫巴黎两万名志愿军开赴前线与奥国侵略着战斗,马赛人高唱〈马赛进行曲〉挺进。9月22日宣布成立法兰西为“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后被处 死。法国著名雕塑家吕德,在这件雕塑作品中热情歌颂了法兰西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战斗精神。作品中只有七个人,却给人以浩浩荡荡的千军万马之感。

亨利-摩尔??1898~1986 英国著名现代雕塑家,矿工的儿子。年轻时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早期作品特征有古拙、沉稳、充满生命力。后期发展出两种技法:一种是在实体中挖出空洞,以显露内在的形体,另一种汇集不同的形体来组成一件作品。2000年在我国举办展览引起轰动。反响强烈。罗中立:著名油画家四川美院教授。秦始皇兵马俑:

位于陕西临潼下河村,目前挖掘出三个坑,面积有两万多平米内有兵佣数千件陶佣马佣战车 千多件,青铜器万件。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三册第一课 【课 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美术有许多门类。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较全面的认识美术,应有较丰富的美术知识,有更开阔的眼 界。本课就是以为目的,给学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认识美术的机会,增加对美术不同种类的了解,认识种类的不同,根本原因是材料和技法的不同,让学生对美术的种类有一个正确地判断,并对各门类的特点、功能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内容和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知美术可分几大门类并认识各门类的不同特点、功能、材质、技法等。能较快速、正确是分辩出作品的种类。认识种类的不同,主要是材料的技法的不同。

【教学重点】 对美术门类的认识和制作材料的分析。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各种美术作品范作,各种美术绘制工具、材料。【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觉得美术有哪些门类?” 学生根据平时理解,结合小学所学,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美术各门类图片,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世界中的氛围,引起学生兴趣,形成美 术除绘画外还有许多门类的初步认识。引入新课。

二、教学活动:

● 初步认识:美术的门类

⑴、欣赏课本插图,让学生分析每幅作品的材质,重点以《父亲》、《秋瑾》、《秦陵兵马俑》为例,说明由于材质的不同,使作品的效果截然不同。⑵、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美术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板材等),让学生传看,加深认识。⑶、初步练习,热身活动。以连线的形势,让学生将作品与门类连接。

⑷、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重点理解蓝点中的文字,得出美术有四大门类的结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①绘画,②雕塑,③工艺,④建筑。● 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美术各门类的特征 ⑴、绘画:

欣赏课件中绘画作品,以书中三幅绘画作品为主线,让学生分析各自特征(从色彩、光线、立体感等方面进行),教师出示有关工具材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由工具引出其他绘画种类,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出示水彩、水粉、素描等绘画种类范作,结合书中文字,熟知“绘画的种类”,教师板书重要种类名称。⑵、雕塑:

引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见到过的作品开始(如烈士陵园、广场等),参看书中插图及课件中图片,学生分析各自材料、形态(立体、半立体)、类别(圆雕、浮雕)。教师打开课件,欣赏图片,以“秦陵兵马俑”为主,请到过西安,参观过兵马俑的同学出来介绍,谈感受。师生一起,从兵马俑的制作手法、精细程度、规模、数量等 方面分析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原因及必然性。

欣赏《马赛曲》浮雕作品,同时播放《马赛曲》乐曲,教师讲述法国“七月革命”、“凯旋门”的建立,浮雕作品的内容、风格及象征意义。

最后,欣赏摩尔的《家庭组》,通过插图、课件图片,将古、今、中、外雕塑作品的风格作一比较分析,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总结。⑶、工艺美术:

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插图,读文字,结合生活学习实际,谈工艺美术领域之广、材料之丰富的事实。

依据《春之钟》、《大禾人面方鼎》、《红蓝椅》、《夏奈尔女装》四幅插图,教师再展示课件中图片及工艺品实物,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工艺品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民间手工艺染织、服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装璜设计等,提问学生: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件件物品是否都是工艺品呢?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一个否定的答案,从而将对美术的认识更进一步。

最后让学生从古今、中外几个角度将工艺品的风格、材料等作一比较分析。⑷、建筑:

教师从居室、教室入手,引入本题,指出建筑更是一个材料的艺术。

让学生看教材中插图,教师展示课件中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展示建筑模型,让学生将中外建筑从风格上作以比较,认识古代、现代建筑材料的变化和发展。

播放课件中图片,以故宫为重点,讨论分析中国的建筑风格及材料的利用。以美国螺旋形防波堤为例,参看教材,让学生回答、认识美术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阅读第四个圆点中最后一断文字,明确并回答著名建筑的象征意义。如:看到长城就会想到中国;看到埃菲尔铁塔就会想到巴黎。回答文中提出的问题,明确建筑的文化、社会功能。

让学生概括回答美术的门类,并从材料、形态等方面作出比较,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美术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教学评价

1、用实物投影(或图片),展示小学学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美术门类。2、以填空、选择、连线等形式,让学生将美术作品与美术门类对应、作品与形式对应(如《秋瑾》——版画、《马赛曲》——浮雕)。

争取全员参与,以自评、他评、师评的形式,更要端正态度。

四、小结:

学习了本课,使我们明白了美术有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几大门类,并认识了各门类的特点、功能、材料,了解了材料的不同,决定了种类的不同,从而较全面的认识了美术,并能对美术作品的种类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五、布置下节任务,下课。

第二、三课 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 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二课时

【教材分析】“美术学科要给学生奠定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继续学习和发展之基础的美术能力”,“手绘线条图像”是最常见的绘画表达方式,是美术中的“白话文”,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切入点,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重视基础,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将会使更多的学生热爱美术,走近美术。同时,它还使学生在充满情意性的学生中,增强自信、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本课是新教材精神和理念改革的一种体现,有别于以往素描等过于专业的美术基础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通过对手绘线条图像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了手绘线条图像在叙事、说明交流以及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功能和用途,既重视了学科间的综合,又不失美术学科特征。【教学内容和目标】

1、显性内容和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运用线条大胆、果断、自信而有个性地去表达物象,并能抓住物象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隐性内容和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

点】 对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功能的理解。体会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乐趣,培养、发展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

【难

点】 能迅速、大胆有个性地对物象特征的把握和表达。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手法,对复杂的物象综合处理,抓住关键,创造性的表达。【教具准备】 课件,范作,常见产品安装说明图,茶杯等实物。【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第二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以电影《李双双》中,李双双在门上画图,说明钥匙、孩子寄存处的事例为例,引起学生兴趣,说明手绘线条图像的存在性、实效性和大众性,解除学生思想压力。或创设某一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手绘线条图像的方法解决,并找一学生上台板画,师生评析后,教师说明“作用”,得出“第三语言”的结论,引入新课。

二、教学活动 ●设问思索:

师:提问,哪些地方接触过手绘线条图像? 生:回答。师:出示各种图片,生:分析各自内容和作用。

师:总结手绘线条图像“可视性强”,“快速方便”等特点。●欣赏、明确知识

师:引导学生观赏教材中和课件中的图例,初步认识手绘线条图像的普遍存在。出示《贺兰山岩画》、“儿童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让一生读教材中的第一段文字,知其伴随人类的成长而发展,且早于文字的产生,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能用到。生:读教材第二段,讨论回答,师:板书小标题。

功能:叙事、说明、交流、抒情、记事等。地位:人类的第三语言(除口语、文字外的)实用性: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受工具技法约束。

应用范围广:示意图、路线图、交流图,教学板画图、地质地貌图、侦察图、布置图、叙事图、说明图、美术专业创作等。

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产品安装说明图、使用说明图等实例,让学生观赏,进一步认识其重要性,加深学习兴趣。●热身练习

让学生根据个人程度,按“建议”中要求,或自选内容,也可临摹,感受手绘线条图像的乐趣。评价

展示观赏优秀学生作品,先由学生评价,再由教师总结,指出不足的地方,并即时示范,或与范作对比。

三、学生练习,作业

根据“学习建议”要求或以上热身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习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可根据学习的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创设情境,规定时间,并让学生彩用游戏、竞赛等多种手段进行。

四、作业评析

选择较典型的作业收交。从表达明确、大胆果断、生动流畅、有创造力、新颖独特等方面进行评析。适时鼓励,少作横向比较。

五、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使我们了解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和用途,知其是人类除语言、文字之外的“第三语言”,简便易行,用途十分广泛。

已能用手绘线条图像的形式对事物进行简练的描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了基础。

六、布置下节任务,师生问好,下课。第二课时(第三课)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描绘,师生评议,教师概括总结,指出不足,并修改指正,说明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虽简单自由,但也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引入新课。

二、教学活动: 明知识法

1、特征的表达

师: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暖水瓶,同时展示一个暖水瓶实物,同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其结构,用几何分解的方法,概括其基本结构,说出组成要件,分析哪是必需有的,哪是可有可无的(如提系),生:欣赏教材中的范作。

师:说明,在对物像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能表现基本特征的形状,然后再去明确地表达。随即板书表达步骤: “观察——理解——表现” 2、动感的表达

师: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去讨论。如流水该如何表现?静止的汽车和行弛的汽车应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表现? 生:几个学生到黑板试画。师:带动学生一起评价分析。第4课生动的小泥人

小泥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

2、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

3、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掌握捏小泥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想象一定的情境,并根据情境做出各种造型有趣的小泥人。教学准备:课件陶泥 教学过程:

一、走进教室 看一看

1、课件展示在教室里玩耍的小泥人的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引导学主回答出“什么人”、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做个泥人 试一试

1、师生一起随意捏个外形。

教师在视频展示台示范讲解。(强调“随意捏”,要大胆,可夸张一点)

2、指名展示,师主共同调整。

三、捏捏泥人 动一动

1、课件展示小泥人的不同动作,配欢快的音乐。

2、师主同做“小泥人的体操”。

3、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让你的小泥人做不同的动作呢?

教师小结捏泥人动态的要求。

四、美化泥人 乐一乐

1、课件展示5张制作完整的小泥人图片。

提问:你觉得他们美吗?美在哪里?你能看出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师生共同总结美化小泥人的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2、师主共同美化自己的小泥人。

3、指名展示,师主共同点评、调整。

五、合做泥人 玩一玩

1、课件展示一组小泥人的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从泥人的动态、细节的美化以及组合几方面来欣赏。

2、分组讨论:我们的小泥人在教室的哪个位置做游戏,做什么游戏。

3、小组合作表现。

六、展示泥人 评一评

第5课雕塑自己的形象

1、学生下位自由观赏交流,评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泥人和一组小泥人。

2、指名介绍、评价作品。

引导学生从小泥人的动态、美化以及小组的配合几方面来说。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人的长相的差别所在,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人的长相,感知自我。并表现出内心到外形最具特点的我。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人物五官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用各种手法表现出特征更突出、深刻的自我。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出一些五官比较有特色的人物图像。每人带一面小镜子、图画纸、铅笔、橡皮。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的脸都是一张无声的介绍信,传达了我们的面部特征和一些内在信息。特别处于青春期的你们,更在意自己的脸,因为它代表了自己个性的形象。你能准确的说出自己的特点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长得各不相同呢?板书标题:“认识我们的脸”。新授

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讨论,我们得知,五官以及脸型、发型是区分人与人差别的主要部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些关于“相貌”的知识。(课件展示:发型、脸型、眉、目、鼻、口、耳)

(一)头发是我们头上的一片茂密的森林,它不但反映性别,还表现出人的某些爱好,性格。讨论总结:长发、短发、直发、卷发、传统发型、新潮发型„„,反映出潇洒、直率、古典、时尚等个性。

(二)脸的形状对一个人的长相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脸基本上是卵圆形,但仔细分析又各有特点,找几个脸形有特点的同学分析,如方形脸、圆形脸、瓜子脸。老师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每个人的脸“田国目用,甲申由风”。请同学们用小镜对照自己的脸形,找出自己更靠近哪一种?

(三)眉毛是我们脸上的一道天然屏障,脸上浓重的一笔。眉毛又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观察并讨论。长眉、短眉、浓眉、淡眉、平眉、上挑眉、下垂眉„„等

(四)眼睛像是什么呢?眼镜是心灵的窗子,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都靠这扇窗子来展示。看看自己的眼,杏眼、吊眼、垂眼、平眼、细眼、眯眯眼„„你是哪一种?

(五)鼻子又像什么呢?——“脸上挺拔的山峰”。看看、摸摸自己的鼻子,它是什么样子? 高鼻、塌鼻、瘦鼻、肥鼻、长鼻、短鼻、勾鼻等等

(六)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自己的唇形,有平嘴、大嘴、小嘴、上厚嘴、下厚嘴„„无论那种嘴,老师都希望它的嘴角永远是向上提的,因为这说明我们永远在微笑。微笑的姿态永远是最美的!

(七)我们的头上还有一对永远也不能见面的“双胞胎兄弟”——耳朵,它也有长短、厚薄、大小之分。

以上我们了解了自己的脸,怎样去表现才让人过目不望,印象深刻?先看看冯小刚、陈佩斯、宋丹丹的相片,每看一位都让学生讲出他(她)的五官特征、脸型及发型特征,讲完后再让学生看明星的漫画像,通过漫画像证实学生分析的正确与否。

讨论如何表现人的特征:

一、夸张的手法,将特征因素适当加强,例如嘴大是一特点,就适当将画中嘴的尺寸比实际还大。

二、用突出的手法,增强特征部分的对比强度和刻画力度,或用削弱非特征部分强度的方法,突出特点,也就是要有主次之分,不处处夸大。比如重点刻画有特点的眼睛,削弱非特征的耳朵。

三、布置作业:

利用小镜子观察自己的五官、脸形、发型特点,并结合自己的性格,从不同角度选一自我感觉最美、最酷的造型,可结合漫画的表现手法,为自己画一张生动的画像。此时教师在教室巡视,帮助一些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并进行造型的辅导。

四、小结:

用展览的形式将学生作品共同分享,体会是否挖掘了内心的情感和突出了自己的外形特征。

通过这一节课的设计,我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能量是巨大的,他们会去主动地联系自己,学习效果便十分明显。教与学真的是需要花一番工夫去研究的,不能把全部的知识都通过教师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

第6课未来的我

未来的我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学习,发掘学生思想深处蕴藏的个性思维方式和艺术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整合手段,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主动参与、抒发情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美术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削弱既往由于基础、能力等因素形成的差异,主张学生彰显个性,以突出自我、易于表现、快乐无限为过程体验,感受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在于教师要有较高水准的示范、启发和点拨,造就学生创意思维如泉涌,只要是学生想到的内容都可以是创作之源。另外,合理地、恰如其分地选择和搭配素材,也是获得意想不到效果的关键。不过,这个过程是要循序渐进,要避免学生急于求成的焦躁心态。

(二)教学难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前素材的收集,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照片和插图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是计算机操作技法的传授,教师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最基本、最实用且效果明显的图像处理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创作用图像素材,最好录入软盘。教师也可用扫描仪、数码相机集中采集,并图像文件输入硬盘下为教学而专门建立的子目录。

(二)教学器材准备学生创作用电脑,最好是装备有局域网的网络教室,学生能够相互访问,也可登陆教师提供的资源站点,实现资源共享和网络讨论的学习方式。

(三)教师可使用《超越现实、实现自我》教学课件进行示范讲解。课前要按照操作提示进行安装和调试。(分辨率为800×600dpi)

(四)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图(在尚不完全具备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学校,下列图形可按步骤排列为板书设计,并依次标注序号。)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美术教材13册中第6节《未来的我》一直是学生特别关注的热点。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这节课也融合了两个学科的教学内容,相互补充、相互提携,这就奠定了很好学习基础和条件。建议将课业标题提升为《超越现实、实现自我》,打破教材中仅限于“理想”范畴的局限,只要是学生良好的愿望,都可以参与课堂实践,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更贴切,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在教学设计中,首要任务是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课件是本课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带给学生是直观、生动、形象和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我们将课件大致划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魂牵梦绕”、“惊奇感受”、“意想不到”和“原来如此”。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进教学环节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由于课件中引用学生熟知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娱乐的相关内容,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更在课件中出现了童话世界、科幻探索、璀璨明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甚至是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形象也出现在“梦境”当中,自然是兴趣盎然。

设问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美丽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课件演示:你梦想着有一天学业有成,头顶博士帽、手持毕业证书站在同学们面前;你曾在梦中穿上威武的军装,庄重地敬上一个军礼;或许你想驾驶属于自己的豪华跑车周游世界;或许你想成为足球明星哪怕是和明星在一起合影留念,也会满足你深藏心底的愿望;或许你想和“哈里·波特”一起步入美丽而神秘的童话世界;也可能穿上宇航服遨游太空,成为中国第一太空人才是你真正的梦想……

(三)学生的兴趣产生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去尝试实践活动,这时是教师启发引导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最好时机。学生为“实现自我”就会认真地听讲识记,渴望尽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落实和创新部分。但前提是要克服计算机操作实际水平和想象力发挥的局限,为此,将学生划分为实践组,可以互相学习、讨论。以组为单位发挥群体优势,发挥一部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熟练的电脑操作技巧,带动其他学生共同完成艺术创作。在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情景,进行创意(设计方案)并寻找合适素材,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回答上面的问题,注意,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不能把制作技巧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应尊重和保护学生个性发挥,创作手段不要过分强调一致,使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完成作业。然后分组或全班欣赏作品,鼓励一些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在没有电脑创作的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教学。教师讲解、创作方法和学生作业安排略有变化,评价标准以衡量学生创意水平为主。(由教师灵活掌握)

实践的主要手段或说是创作途径,是将学生自己的头像进行选择剪切,然后粘贴入已经过处理的主画面中,可自由组合、拼接。从最后作品效果说,构思巧妙、“天衣无缝”是最完美的作业。在教学评价中,我们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评价标准,把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作为评价的依据。评价的目的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多级式评价标准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五、教学点评

教学效果总体是令人满意的,学生的学习美术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第7课大家动手做条龙

《大家动手做条龙 》

一、教学目标

了解龙的来历发展与造型特点,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和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意识,并在欣赏中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激发爱国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应更注重学生的制作过程,和分组活动之中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并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展现集体的智慧和才华,突出集体竞争的气氛。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学习构成知识,并把它应用到设计和制作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的重点:

调动同学情绪,使大家能热情、积极地参与到做龙的活动中来。

(二)教学的难点:

如何把构成知识应用到设计和制作中,使龙的造型和结构有新的创意。

(三)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解决重点的要点:

1、要创建分组竞争的课堂气氛,鼓励每一个小组争先、争胜、争取班级第一。比那组最快,那组最好,那组最有新意。

2、好小组讨论,群策群力完成任务。

3、时注意人员搭配,使各组能力基本均衡,保证公平竞争和顺利完成作业。

解决难点的要点:

1、励创新,要求学生把课本的方法当成参考,尽可能地想出新的方法。

2、些简单明确的构成的例子,让学生们能从中产生一些联想以促进创新想法的产生。

三、课前准备

(一)学习材料

1、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易拉罐、胶卷盒、牙膏盒、土豆片筒、装羽毛球的筒、药盒、药瓶、矿泉水瓶及其他饮料瓶。

2、可以替代的材料:去了粒的玉米芯、高粱、玉米的秸秆、木棍及树枝、竹子、可利用的蔬菜(黄瓜、茄子、萝卜等)。

3、自制材料:课前或课上用比较硬的纸作成纸筒,把它作为做龙的材料。

四、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激发兴趣、讲授制作方法。

学习制作方法,分组合作、锻炼协作能力。

展示、体验、交流。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与同学交流自己对龙文化的了解。

学生从教学中展示的各种龙的资料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制作的龙。

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分工合作完成插接、装饰龙体的任务,锻炼协作能力。

学生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做的龙,并发挥想象讲述小故事或民间传闻,强化对龙的感受。在共同创作和动手制作过程中,注意协作精神,培养集体主义

教师活动:把《龙的传人》的乐曲作为课的开始,用来烘托气氛,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

教师通过讲授利用龙的来历、演变和发展,以及图片介绍龙的形象特点和与龙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鼓励同学集体创作分组完成龙的制作,体现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在集体创作和动手制作过程中,注意协作精神,同时,体现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1.把《龙的传人》的乐曲作为课的开始,用来烘托气氛,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同时用音乐来导出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绪,引人《大家动手做条龙》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中,使学生的情绪一直处在兴奋的状态下,便于课程进展得更顺利、更流畅,也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以及制作的欲望。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一直播放着《龙的传人》的乐曲,以增强效果。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完成龙的制作。

2.利用龙的来历、演变和发展,以及图片介绍龙的形象特点和与龙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亲自动手制作一条龙的欲望。

3.学生的活动,鼓励同学集体创作分组完成一条龙的制作,体现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在集体创作和动手制作过程中,注意协作精神,同时体现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六、教学点评(教学反思)

本课程属于设计应用课。在教学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兴趣,情感的表达。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课程在学习构成知识、设计和制作龙的过程中,同时要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协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七、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方法:

通过各组介绍和评价自己小组的作品,师生共同考察教学效果。

2、教学评价点:

(1)对龙这一艺术形象是否喜爱? 是否了解其思想文化内涵?

(2)是否积极参与龙的制作活动?在造型上有无独创性?

(3)能不能与同学密切协作共同完成品?

第8课 对印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方法。尝试多种对印方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并通过分小组制作,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懂得合作与分工,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的重点:掌握涂色方法和压印的方法。

(三)教学的难点:如何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利用不同媒材和方法制作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四)课前准备:

学习材料:底版(玻璃、木板、布料、塑料板、不易吸水的纸板、垫板)、颜料(水粉、水彩、油墨、油画颜料、调色油)、浆糊或胶水、涂色工具、作业纸(不吸水的挂历纸背面,光滑的名信片或贺卡等)。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通过画、印等方法,制作对印版画。对印是独幅版画的一种制作方法。通过在底版上涂色、压印得到丰富而奇妙的肌理效果。使学生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方法。尝试多种对印方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并通过分小组制作,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懂得合作与分工,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引导学生在对印表现活动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尝试多种对印方法,表达兴趣与情感。对印中最大的问题是水与色的关系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水多时引导学生压印再叠印效果较理想。水少时便于一次压印同时旋转。多种颜色印纹涂色时尽可能不混合,使其自然混色。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一)设疑导入:

教师在玻璃板上涂色,放纸压印,让学生猜猜:纸上会出现什么呢?教师揭纸展示,学生愕然,原来是一个怪怪的人脸,学生在哄笑中激发了兴趣。也可将自然界形成的石纹、石形、木纹、叶纹等变化万千的图形造型做成课件让学生观赏,同样可以起到诱发学生从自然形成的纹、形中发现美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上讲授的两种制作方法,抓住关键点,自己动手尝试对印制作方法,针对可能出现的困惑和技法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提几个问题起提示和思考作用:不同厚薄的色彩产生怎样的效果?不同轻重的压印产生怎样的效果?不同的底版产生怎样的效果?先涂深色再涂浅色或先涂浅色再涂深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怎样得到自己想要的图形?通过思考和尝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三)拓展创新:

教师在玻璃底版上从冷到暖地有序涂色,覆盖上比涂色大一倍的纸,用右手掌按住纸面中央,左手拉住靠近身边的纸角一起旋转45度左右。产生变化丰富并具动感的肌理。请学生也来试试看,能不能发明一种新的对印方法,要做到别具一格。完成后请学生大胆地到台前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和独特处,以及画面的色彩层次和肌理变化给人的感受。其他的学生也可谈谈对他人作品的视觉感受。

(四)作品展示:

对本小组的作品汇总进行集体讨论,看看某些具有自然景观效果的或某些类似于人物、动物的对印作品,能否经添加形成一张具象作品。对于某些不能添加的作品,能否结合其他同学的作品经过剪裁,组合成一张抽象作品。讨论之后或集体创作或指派一人主笔,完成本组作业。凡有创意的作品给予展示,全班评出最有创意奖。

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对印中最大的问题是水与色的关系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水多时引导学生压印再叠印效果较理想。水少时便于一次压印同时旋转。多种颜色印纹涂色时尽可能不混合,使其自然混色。

(二)压印时纸张不可移动,可用小夹子或双面胶固定。(加说明图例)

(三)当采用吸水性强的材质做底板时。颜色要水少色浓。

三、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2个步骤进行,首先观察学生对制作与拓展创新教学活动方式的参与热情,其次观看学生的对印作品。

评价点:

(一)学生是否对对印制作有兴趣?是否体验到快乐?

(二)能否在美术活动中大胆地运用色彩压印,得到各具特色的对印效果?

(三)能否凭借不同的工具材料制作自己理想中的作品?

(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否提高?

(五)有没有发明出新颖的对印方法?

(六)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和发挥合作精神?

(七)是否与同学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对印的创作活动?

(八)能否运用各种技法,有创意地进行创作活动?

(九)按下表评价自己的作品(用短语自评)。

自然天趣

肌理效果

色彩搭配

独创性

制作方法 师生评价

四、教学点评(教学反思):本课程属于[造型.表现]课。在教学设计上更注重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引导学生在对印表现活动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尝试多种对印方法,表达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由于本课的难度较低,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拓展创新,同时还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和深化创作主题。

对印的乐趣》——教学案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十三册第八课《对印的乐趣》。[课型]新授制作课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本课要求学生采用易于处理的底版,通过画、印等方法,制作对印版画。对印是独幅版画的一种制作方法,通过在底版上涂色、压印得到丰富而奇妙的肌理效果,在对印造型的基础上可适当添画,把无意识创造平面肌理效果与有意识的创造形象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目标] 应知: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方法。

应会:尝试多种对印方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

隐形内容和目标:通过分组制作,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懂得合作分工,分享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 掌握涂色方法和压印方法。[教学难点] 如何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不同媒材和方法制作有个性特色 的作品。[工具与材料] 底版(玻璃 木板 布料 塑料板 不易吸水的纸版)、颜料(水粉、水彩、油墨、油画颜料、调色油)、浆糊或胶水,涂色工具,作业纸(不吸水的挂历纸背面、光滑的名信片或贺卡等)。

[课室安排] 全班60人,每4人一组,分成15组。[教学过程] 设疑提问,导入新课。

师:在玻璃板上涂色,放纸压印,让学生猜:纸上会出现什么呢? 生:西瓜、苹果------师:揭纸展示。生愕然,原来是一个怪怪的人脸。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把自然界形成的石纹、石形、木纹、叶纹等变化万千的图形造型做成的课件。

生:观赏图形造型。

(猜问题,易引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件的直观作用,可以起 到诱发学生从中发现美的欲望。)学生自主探究。

生:仔细阅读书上讲授的两种制作方法,抓住关键点,自己动手尝试对印制作方法。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起提示和思考作用。不同厚薄的色彩产生怎样的效果? 不同轻重的压印产生怎样的效果? 不同的底版产生怎样的效果?

先涂深色再涂浅色或先涂浅色再涂深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怎样得到自己想要的图形?

(通过思考和尝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感悟和认识。)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并进行创作。师:在玻璃底版上从冷到暖的有序涂色,覆盖上比涂色大一倍的纸,用右手掌按住纸面中央,左手拉住靠近身边的纸角一起旋转45度左右,产生变化丰富而具动感的肌理,请学生也来试试看,能不能创造一种新的对印方法,要做到别具一格。

生:尝试制作,并大胆上台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和独特处,以及画面的色彩层次和肌理变化给人的感受。其他学生也可谈谈对他人作品的视觉感受。(通过学生大胆尝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对学生作品进行展评。

生:分组制作,要求制作一幅构图新颖,有个性特色,不失现代肌理艺术效果的版画作品,要讲究用色、用水、构图等要素。

师:巡堂辅导,并播放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强调水分和颜色的分配:水多时引导学生压印再叠印效果较理想;水少时便于一次压印同时旋转。各种颜色印纹涂色时尽可能不混合,使其自然混色。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艺术贵在创新。

生:对本组作品汇总,进行集体讨论,看某些具有自然景观效果的或某些类似于人物、动物的对印作品,能否经添加形成一幅具象作品。对于某些不能添加的作品,能否结合其他同学的作品经过剪裁,组合成一幅抽象作品。讨论后或集体创作或指派一人主笔,完成本组作业。凡有创意的作品给予展示,全班评出最有创意奖。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采用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生:将本组作品自由张贴于黑板上,组合成一幅大的抽象壁画作品。

(通过这一活动,把整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下课礼仪 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通过现场示范实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传授理论知识,示范作品,都较为系统,正确的辅导,使学生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积极的参与精神展开,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符合《新课标》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

该课题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第9课生活中色彩搭配

《生活中的色彩搭配》——教学案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十三册第九课《生活中的色彩搭配》。[课型]理论知识课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本课引导学生从了解生活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入手,认识学习色彩搭配知识对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色彩,使学生对色彩现象及色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本课的突出特点是把对色彩知识和规律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学习的重点从色彩写生训练,变成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艺术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与色彩的关系,认识学习色彩搭配知识对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生活中的色彩,使学生对色彩现象及色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艺术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色彩现象,它的形成受色彩规律制约;好的色彩搭配是我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重要手段。[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用色彩基本知识和规律去感知色彩现象。

学生能运用色彩知识去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并进一步应用于生活。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搭配所体现的多种文化艺术内涵。[教学过程]

一、设疑提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无色的,那将是什麽情景呢?

生:没有生机,没有活力------(自由讨论发言。)

师:对,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美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绚丽多姿的色彩世界里。那麽在生活中,色彩如何搭配才能让我们感觉到美的享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色彩搭配》。

(设疑导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有关色彩搭配的一些知识。请大家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有关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色彩的形成

光是一切物体颜色的唯一来源,映入眼内的大量的色彩是由于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而形成的。反射光刺激到人的视网膜时就形成色觉。因此,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物体颜色,是指物体的反射颜色,没有光也就没有颜色。不同的光线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而要创造不同的色彩搭配效果,就要认识和运用色彩的三要素以及三要素之间的各种对比关系。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色相

色相就是色彩的名称,同时也是各个颜色的相貌和倾向。例如红、黄、蓝等。通常用色相环来代表光谱的基本色彩,常见的色相环多由12色组成。(如图:依顿12色相环)明度

色彩的明亮度叫明度。明度最高的色叫白色,最低的色叫黑色,它们之间按不同的灰色排列,显示了明度的差别,有色彩的明度是以无色彩的明度为基准来判定的。(如图:单一色明度变化,彩色的明度变化)纯度

纯度指色彩中色素的饱和程度。色彩的相对纯度取决于在色彩中加入黑色、白色或灰色的多少。

色彩的主要搭配方法

人们通过对色彩规律的认识,主观地调整色彩之间的关系,以满足功能和审美两方面需要的行为即色彩搭配。方法: 色相对比:

不同的相貌的色彩被运用到一起会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能够吸引人的关注。如图: 《少女的服饰》——红、黄、绿你看到了吗?五颜六色中闪动着青春活力。同类色调和:

同一色相的色彩进行变化统一,形成不同明暗层次的色彩,是只有明度变化的配色,给人以亲和感。如图:

《建筑》——深蓝、浅蓝把和谐融进蓝天里。〈包〉——拎着它走吧,深赭、浅赭在倾诉着单纯和高雅。类似色的调和:

色相环上相邻色的变化统一配色,如红、橙、黄、绿等,能给人以融合亲近感,可以构成平静调和而又有一些变化的色彩效果。如图:

〈大男孩〉——金黄色的阳光勾勒着他褐色的衣衫,告诉我们天使的憩息就是这样平静而自然。

对比色的调和:

色相环上处在对应的或接近对应的颜色搭配在一起,其在色相、明度、纯度上都相差较大,给人以强烈鲜明的感受。如黄——紫,红——绿等。例: 〈室内设计〉——红绿,黄紫。

〈布老虎〉——在大红大绿中吼一声,给你一个热烈而深刻的问候。纯度对比:

色彩鲜艳即纯度高,反之纯度低。暖色调搭配:

以红、橙、黄等暖色为主调的色彩搭配,这种搭配能给人以热烈、温暖、激情等感觉。冷色调搭配:

是以蓝、绿等冷色为主调的色彩搭配,能给人以清凉、冷静、亲和的印象。如图: 〈绳画〉——蓝色、绿色构成的清新、清爽、清凉,是不是象春林中的一声鸟鸣?

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运用它互相分析讨论图例。

(通过以上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色彩现象中体现的各种色彩关系。)

三、分析讨论,巩固知识

生:运用所学的色彩三要素及色彩的搭配方法来分析书中的范例,试着说一说这些例子为什麽好?并引申到自己收集的实例,依次推断出什麽样的色彩搭配比较成功?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色彩搭配?

师:列举大量生活实例,如

10课学习服装搭配

学习服装搭配

一、教学难点

用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利用现有的衣服尝试服装的搭配,穿出自己的风采。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评论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怎样找出适合自己的色彩?样搭配服装?(彩的搭配、款式的搭配,不同时间、地点、人物的合理运用等过查找资料、相互探讨或独立思考,用自身服装展示或制作剪贴画等方式来完成作业,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课前准备

三、学习材料

(一)电脑、相关软件、录像和服装搭配范例。

(二)各种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各色卡纸及零星饰品。

(三)铅笔、橡皮、颜色、毛笔(白云、叶筋笔笔洗、调色盘、剪刀、线、胶水等。

(四)相关的书籍和网上下载的资料。

(五)少数民族的教师可以搜集有关民族服饰的,传说(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旅)本民族的服饰特点,在不同节日里,各种服饰的运用。

四、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利用色彩、款式扬长弊短,结合身材,巧配衣服。并学习根据不同的气候、时间、地点和用途,不同的肤色、体型、年龄和气质去选择不同款式、材质、色彩以及不同功能的衣服。

2、了解服装搭配的法则和要点,了解相关知识,欣赏一些好的搭配实例。利用现有的衣服尝试服装的搭配,穿出自己的风采。课前教师让学生穿一套自己认为漂亮的衣服,上课后学生先自评,看谁搭配得最和谐,为什么? 这种方法既直观,又容易理解,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给自己喜欢的人设计任意一款服装,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意图。最后用画笔描绘出来或用彩纸、布头等材料粘贴出来。让学生评论谁设计的搭配方案最准确、最理想。最后,教师总结点评,指出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准备相关资料。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集体合作,共同解决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服装种类、款式,以及不同的人在不同季节、场合、时间选择不同服装的搭配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立足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内容加强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指导意义。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多样性、尊重差异性,使学生能大胆尝试各种风格的衣服搭配。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决难点的要点: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资料。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集体合作,共同解决难点。

(2)师利用电脑演示,录像、图例、小玩偶展示,介绍服装种类、款式,以及不同的人在不同季节、场合、时间选择不同服装的搭配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民族审美情趣为切入点,讲授我国人民着装习惯,并适当介绍外来服饰文化对现代青少年着装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当前的一些流行倾向。

(二)解决重点的要点:

(1)师改变以往陈旧的观念和教学模式,范画加大视觉冲击力,用新鲜的实例、生动的语言,传达服饰美的审美情趣。

(2)足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内容加强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学生的生活实

践有指导意义。

(3)发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尊重多样性、尊重差异性,使学生能

大胆尝试各种风格的衣服搭配。

(三)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困地区的学生衣服较少,教师可以以欣赏为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用粘贴和绘画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以达本课的教学目的。

(2)如果只凭讲授不容易理解,可以制作成课件,或做成投影片讲解。

(3)有电脑和画册的学校可以自己动手画或制作一些剪贴画,方便简洁。

(4)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师可以讲述本民族服饰的历史、服饰的象征意义、本民族服饰搭配的要点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然后让学生制作小玩偶,在玩偶上搭配自己喜欢的服装。

(5)服装画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有个性,引导学生不要受卡通画的影响。(除及个别卡通

画画得好的同学)

(6)发达地区的教学,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家利用各种手段(上网、图书馆)查找答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下作业可用电脑制作完成。

本节课图例介绍:

第一页:4图是学生在不同场合身着不同款式的服装。牛仔服粗犷、朴实、休闲,带有一种野性的美。学生装端庄、大方、整齐、统一,适合在校的各项活动,如学习、运动、劳动等。休闲服潇洒、随意、自由自在。运动服轻松、便捷,穿起来活动自如。

第二页左上角:4套服装,款式新颖、色彩和谐。服装整体效果既新鲜活泼,又不失雅致和谐,使人感觉恰到好处,与之相关的配件和服装搭配得体。如:书包和帽子的大小、色彩、质地、款式和季节的不同都需要与服装形式整体的美。右上图:夏季休闲服用对比色的搭配方法:玫瑰红的裤子加上了外翻边绿,并配一顶蓝帽子,全身服饰的配件——帽子、包、鞋呈现对比效果,颜色鲜艳夺目。简洁的吊带背心上,点缀在胸前的图案与全身色彩形成了很到位的呼应,体现出青春少女健康的美和大胆的着装选择。左 策划一校园活动 教学目标

了解如何策划校园活动。

了解怎样结合校园活动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了解活动所涉及的部门与学科。跨学科全面的思考与设计创作出好的策划。教学重点

如何应用美术的形式把校园生活中设计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教学难点 找准美术表现形式与活动策划的结合点培养综合解决问题和整体艺术策划的能力。教学准备

纸板、聚苯黏合剂、束扎用铁丝、绳子、水彩、水粉颜色、水彩笔、油画棒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一年,我们学校都会组织很多活动,如艺术节、绘画展、科技周等等。它们是一次欢乐的盛会,展示自己的舞台。如果让我们班来策划一次活动,我们有这个信心和能力吗?板书课题:策划一次校园活动。

二、新授

在课前我们已经以艺术节为例,请同学们调查了关于艺术节的策划知识,你是通过哪种途径了解的?生答:专业书、网上的信息、报纸、杂志、访谈。现在我们以组为单位共同献计献策,以出示题板的方式回答问题,比比谁的方案最优秀:

(一)艺术节策划方案将涉及哪些的环节?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题板,看哪一组同学想 到的详细:(活动时间、地点、目的、各种宣传和准备、内容安排、活动进程、部门分工、费用预算、负责组织人员等等)

(二)艺术节的内容有哪些?开幕式、集体表演、歌舞晚会、朗诵会、猜谜大赛、绘画比赛、演讲天地、游戏比赛、图书大餐、颁奖晚会……

(三)这么多的活动,应该有哪方面的准备?同学们出示:场地的租用、人员的安排、舞台的设计、服装、道具、器材、宣传品、美术材料、奖品等等。

(四)要与哪些部门进行沟通?学校后勤部、器材室、团委、歌舞团、演出公司、美术公司、赞助单位等。策划活动的确是一个即复杂又综合的过程。

(五)哪些内容可以借助美术这种视觉形式来传达?学生讨论:策划图、策划方案、舞台布置、宣传品:如海报、吉祥物、会标、纪念册、请柬、节目单、面具、签到册、标语等等。老师总结:看来,美术的作用可真不少,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好的艺术设计将使主题更加一目了然,获得更隆重、成功的效果。

(六)以上我们把校园活动涉及的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研究,我们如何用美术的形式表达策划的内容?

用大屏幕显示策划图的绘制方法、流程图、路线图、鸟瞰图、卡通图、图表加说明的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说明各自的特点。

如流程图主要显示机构设置或表达活动流程;路线图主要显示各地点的顺序;鸟瞰图是俯视的直观效果;图表加说明更使策划图文并茂,清楚明了。

值得注意的如何使各图统一和谐:可利用几个明度相近的色块作背景或用线条、文字或图标分割或组织成组。做到有主有次,多而不乱。

三、作业

以组为单位,用所学的美术知识为学校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可用手绘或电脑等方法。评选标准:紧扣主题;设计整体、新颖、多样;色彩和谐;图文并茂。

四、总结

各组展示作品,集体评价,按标准选出最优秀的方案。

老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策划活动及策划的环节,通过集体的力量完成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使我们对美术与生活有了更全新、全面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多运用美术的方式表达思想,创造生活。

五、评价

这是一节与同学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索学习,是同学们主动把美术学习变成文化实践的过程。老师要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把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跨学科学习,理解共通的原理,发展综合实践的能力。

12课面具设计制作

面具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目标:

1、了解面具的由来和演变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不同理解。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方法。

3、了解现代面具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难点:

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图表、面具光盘。

(2)面具相关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

(3)学生制作面具的海绵纸,胶水等。

(4)学生表演节目用的道具和音乐。

三、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与合作探究第二课时学习与制作第三课时展示、体验、交流。分组合作,讨论节目,分配角色。搜集面具资料(图片、实物、文字资料等)与同学交流自己对面具文化的了解。欣赏中外面具作品。学习面具的设计制作方法。设计有创意的面具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节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面具及节目的设计。引导学生观看录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位要演节目及角色,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讲解面具知识,面具的历史、面具的制作方法。重点讲面具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指导学生设计出有个性、有创意的面具。正确引导学生评价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与合作探索

1、影片欣赏:播放童话剧《马兰花》录像资料

2、教师总结:看了录像中戴面具表演的节目。我们也要开一场联欢会。要以小组的形式每个同学戴上面具,表演你喜欢的节目。

3、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a、你和谁一组?b、表演什么节目?c、我演谁?d、角色的性格是什么样的?e、你如何给角色设计面具?

4、请你用形象或语言描绘出你所演角色的特征。

5、请同学查阅有关面具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等。(通过书籍、网络、电影、录像等)

(二)第二课时: 面具知识的讲解与面具设计与制作

1、面具知识的介绍

引导学生把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对面具文化的了解。

交流内容应包括:(1)古代面具的由来、意义、功能。

(2)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面具的造型特点及风格。

(3)面具的材料及色彩特点。

(4)现在面具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具的功能已不再是祭祀,驱鬼怪,除病魔。

提问:现在社会中面具都运用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家居装饰、表演道具、狂欢节、物品的设计等。现代面具是人们除旧迎新、欢歌劲舞、交流情感不可缺少的装饰。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现代面具图片,加深对现代面具的了解。

2、教师讲解面具的设计制作方法,步骤。

3、学生制作面具

在教师介绍面具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展开设计与制作。

学生思考:(1)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

(2)运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一、色彩对比强烈)

(3)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方法?(平面或立体)

要求:面具造型色彩夸张独特,符合节目的角色。

(三)第三课时 展示、体验、交流

根据上节课制作好的面具向全班同学展示、体验、交流。

1、分别以组为单位,上台表演本组设计好的节目。同时,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为了使节目更生动,可以考虑音乐、旁白、服装、道具等。

2、发给每人一张评价表。每组表演完节目后,给以评价。

3、全班同学的面具贴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同学评价。(从面具及表演两方面评价)教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面具?为什么?

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

4、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5、教师总结评价

附:

评价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面具

30分

色彩30分 节目

20分

表演20分

五、教学反思

本课程属于设计应用课。在教学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体验,由于学生知识、能力不同,在设计面具和表演节目上,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兴趣,情感的表达。节目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真情流露。

13课设计吉祥物

设计吉祥物(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吉祥物设计课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它包含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一些大型的活动(体育运动会、节日、纪念日等)都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吉祥物的出现。它们象征欢乐吉祥,内含企盼成功的愿望,以卡通化的拟人艺术形象出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部分著名吉祥物,了解他们的造型、色彩、年代、国度、代表哪个重要活动。

创造目标:能自选媒材,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吉祥物 情感目标:培养集体创作的兴趣。教学重点:创造吉祥物的构思

难点:吉祥物的造型特点和色彩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由欣赏有关吉祥物的资料导入本课

1、出示课件(与学生一起欣赏)

2、提出问题(什么是吉祥物)

师:通过刚才的欣赏,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谈谈你对吉祥物的理解? 生:自由回答

师:刚才你们所都说是你们个人的看法,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看一下课本上是怎样定义吉祥物的?呆会儿,我找个同学归纳一下。(生看课本)

师:看完了吗?哪一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下?(生总结完毕)

师总结:吉祥物是人们为组织主题活动而设计的标志性的形象,象征欢乐吉祥、内含成功企盼的愿望。

二、研讨吉祥物的造型特点

师:同学们课下对本课的学习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好多同学都把自己搜集到的吉祥物的资料带到了课堂。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么,吉祥物之所以会成为吉祥物,它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现在同学们就根据你手中的吉祥物以及大屏幕上老师搜集的吉祥物,分组讨论一下,四人一组,现在开始。(生讨论)

师:每组选出代表,说出你们讨论的结果,大家踊跃发言!

师总结:(课件显示)形象可爱、夸张、活泼、幽默、憨厚 色彩对比:对比鲜明、色彩亮丽

三、吉祥物的设计思路

师:设计吉祥物首先要有一个主题,你是为哪种活动而设计的,比如我们的主题班会、爱鸟日、校运动会、艺术节等。师出示课件吉祥物的设计思路

师:主题确定后,就是原形的选择,比如爱鸟日,同学会选择什么样的形象呢?(生自由回答,各种鸟的形象都有)

师:不管同学们选择什么鸟的形象,都有你们的理由,那么,为了使这个形象更加突出,更有趣味,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大胆的拟人的夸张变形,同学们可以借鉴一些著名的吉祥物的设计。

(师举例,课件显示)

师:关于吉祥物色彩的设计,老师要求你们做到大胆、鲜亮、明快、有特点。以上就是吉祥物的设计思路。那么下面,就充分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尽情展示你们的才艺吧。[课件显示作业要求]

1、用绘画的手段将设计表现出来,注意线条的清晰、色彩的鲜明

2、干后用剪刀剪下所画形象,注意留白边,衬托效果,亦可将作品裱在黑板上

3、在背后加支撑,使其能够在桌面上稳定摆放

四、学生讨论确定主题,分组制作

师:为了更好的体现你们的合作意识,更好地表现团队力量,我们采用分组制作,最后我们大家评选一下哪组做的又快又好。另外老师还有一个要求,作业完成之后,每小组为你们的吉祥物编写一段台词,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自我介绍,并点明主题。

(生讨论确定出主题,开始制作。师巡视指导,并播放背景音乐,使学生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设计制作)

五、成果展示,评比作业

师:同学们的作品都已经完成了,那我们就请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你们的作品,并作介绍。好,我们从第一组开始。

(1、每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作品,并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代自己的吉祥物自我介绍,内容风趣幽默,不时的引发台下学生的大笑和掌声,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并加深了对本课的印象。)师:看了各小组的作品及介绍,我想同学们在心里都有了各自的评价。现在各小组讨论商量一下,由代表把你们商量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2、生讨论,各小组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师汇总给出每组成绩,作为累计得分,并得出最有创意的作品,给予奖励,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2008年对我们全国来说是一个欢欣鼓舞的日子,能够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举办奥运会,是我们的无上荣耀。那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否给我们的2008年奥运会设计一个吉祥物,也许到时会有千千万万的作品参加竞选,也许我们的作品只是沧海一粟,但至少,这是我们的心愿,是为奥运献上的一份心。那么,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准备吧,为奥运献上我们独特的创意!

七、师生再见,下课![教后体会与反思] 这一节课是同学们比较喜欢的一节课,通过这堂课,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一些学生有这么多的潜力可挖,连我这个做老师的都有点自叹不如。的确,每个人的创意是无穷的,也许,新一代的学生对于卡通的了解是远远超过他们的老师的。当然,创意无穷,并非作品就十全十美,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吉祥物的设计方法。也许以后,他们不是专门的设计师,但他们可以从自己的创意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14课宣传品设计制作

《宣传品的设计制作》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宣传品在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堂作业,了解宣传品的内容和形式,学习宣传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把艺术教育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材通过实例,说明宣传品是节日活动的重要一环。教学目标:

1、了解宣传品的作用以及平面设计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通过调查,了解宣传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在设计制作宣传品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和整体意识,并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探究知识,提高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图案、文字、色彩、材料上放开手脚,大胆创意,做出符合功能要求的宣传品。

难点:宣传品的设计风格要做到统一化、系列化 学习材料:纸、水彩或水粉颜料、纸杯、手提袋等 [教学过程]

一、导言:同学们,在我们的校园活动中,艺术宣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强化主题,烘托气氛,体现文化内涵,而且可以使艺术节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系列宣传品的设计制作。

二、以竞标的形式组织教学。

师:今天我们采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上这一堂课,以一次校园活动宣传品的设计制作为例,举办投标会。同学们同意吗?

(生热烈鼓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

1、了解宣传品的作用及内容

师:在竞标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宣传品的作用及内容。通过同学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本上的材料,我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一生答,师总结)

(出示课件—宣传品的作用:强化主题、烘托气氛、体现文化内涵

宣传品的内容:海报、请柬、节目单、纪念册等)

2、活动开始,师述竞标形式及规则

师:我们这次竞标活动的内容就是:金秋艺术节宣传品的设计制作。我们一共选三个项目:

1、海报、节目单。

2、请柬、纪念册、3、纸杯、手提袋。现在我先分一下组,你们每组代表一个公司,两个公司一个项目。

(师分组,六人一组,并按组就坐,指定每组组长,并明确职责。老师为主办方,各小组组长为项目经理,组员为主管)。

师:对于各自的具体分工,我可以给同学们提个建议。比如经理也就是你们的组长,可以负责竞标语,介绍本公司的员工,树立公司的形象,并对公司的作品进行阐述。各公司的主管可分为:计划主管(调查搜集资料、素材)、总务主管(准备设计所需的用品用具)这两个任务我们课前都已做了充分的准备,技术主管(主笔设计制作竞标作品)、公共主管(竞标文稿的拟定、作品设计的分析、阐述文字)。当然,老师只是给你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具体的分工还要你们讨论决定。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明确各自分工,然后开始。(生讨论后,开始各自竞标项目的设计制作)师出示课件中关于竞标的评价标准 宣传品要紧扣活动的主题

设计要活泼、新颖、多样、色彩和谐明快 各项宣传作品要体现它的功能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投标项目”

竞标陈述时要求语句通顺、流畅、生动的表达设计思路及意图理念,符合以上标准的为中标公司,成绩为优秀。

3、项目展示,竞标陈述

各公司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投标项目的设计制作,并一一展示给大家,由项目经理作了竞标陈述。

4、主办方宣传竞标结果,评定成绩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评价标准,我们对照着这个标准来点评一下每个公司的作品。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出,以便我们大家共同讨论。(师生共同评价每一个公司的作品,并得出结论)

师:看了各公司的作品,听了你们的竞标陈述,现在我宣布第一个项目第一公司中标,第二个项目第四公司中标,第三个项目第六公司中标,让我们为他们的中标表示祝贺!本次竞标圆满结束!(生掌声起)

(本课采用竞标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制作宣传品的同时,锻炼了实际工作的能力,一举两得,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5、课堂评价:

师:通过这场竞标活动的演示,不知同学们对于宣传品的设计制作需要了解和把握的问题是否明确,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这个表的内容评价一下自己的作品。师出示课件中的表格

主题突出

形式活泼

体现功能

色彩和谐

创新意识

(生评价,师总结)

6、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实际模拟工作,我再次发现了大家的许多优秀的品质,你们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从你们优秀的作品以及流畅的文字叙述中,得到了一一体现,虽然有的组没有中标,但并不是说你们的作品不好,你们积极的参与,认真的态度以及独特的创意就是你们最大的胜利!(掌声起,师宣布下课)。

(师生再见)

[教后体会与反思] 这节课采用竞标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学生积极表现,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没上课前,我还担心,这种形式学生能接受吗?这种局面我能控制得了吗?现在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了,看来以后,我要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没有尝试,怎知成功与否!

15课校园活动策划竞标

校园活动竞标策划 教学过程 导入

经过同学们前面对一次校园活动的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各组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策划方 案,但究竟谁的设计更新颖、合理、优秀呢?为了公平、有序的竞争,我们便将社会上常用的竞标的方法引入课堂。板书课题:校园活动策划。新授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去竞标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如果按照策划的方案把讨论得到的方法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即竞标书的撰写。标书的作用:它是整个投标过程的核心文件,以后的评标、定标的展开,均以根据竞标 书进行。

通过大屏幕让同学们看一张标准标书,了解标书的组成与要求: 明确时间、地点、目的。

准备工作,包括会场布置,活动的采购,财政的预算,人员安排。

内容及进程,各项目说明、措施与承诺,并有重点地介绍有特点、创意的部分。整个标书要文字简练、表达准确。

根据标书内容,各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一项目,再由经理(各组长)统一分配和管理,并宣布各项的工作要求:

文字主管:组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把竞标定下来。选出两名写作好的同学负责撰 写策划工作。(要求把活动的时间、地点选择恰当,活动的办法明确,文字简洁、表达明确,把策划精神表达出来,有重点地介绍有新意、有特色的部分,能吸引打动听众。)公关主管:通过排练选出最佳主讲人,还有几名同学负责朗诵指导、表演和服饰等。(要求:思路清晰,声情并茂,带有鼓动性,和组员之间有一定的表演配合,服装要搭配和谐)

技术主管:应用美术技法画出展板和舞台的效果图,可用手绘或电脑制作,并有文 字说明。(展板设计要求:主题明确、经济、美观,老师可用屏幕展示几种不同风格装饰的展板供参考; 舞台设计要求:因地制宜、美观大方;布置会场要巧用材料、经济适用,但不要喧宾夺主)总务主管:负责材料的准备和预算,对道具、材料、奖品做出数量、价格的列表 附件。实践

各主管部门在经理的指挥下各司其职,结合实际情况和场地特点,相互配合,布置竞标会场。并通过排练演练竞标的的实施过程,提高竞标效果。老师来回巡视指导,与学生及时沟通,启发其潜能。

四、总结

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我们这次准备校园活动竞标都运用了哪些与美术相关的知识与表现 方法?(生答:美术字、色彩搭配、图案、版面设计、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等等)还能说出用了哪些学科和知识吗?学生回答: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信息技术。还学会了与人交流、合作,和一些生活常识、社会经验。

希望大家今后更多的进行综合、全面的学习和实践,也要经常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和美术更多得联系在一起,这样我们干起事情就会锦上添花,获得成功!第二节 校园活动策划竞标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对竞标活动进行了充分的编排和演练,相信每个小组都对自己的获胜 势在必得,那么谁将是最后的赢家呢?让我们今天一见分晓!板书课题:校园活动策划竞标。新授

在招标人(老师)的倡导下,宣读评分标准和评分方法。

评分标准:①竟标方案具体、有特点、可实施性强;②主讲人条理清楚,有激情、有说服力;③舞台、展板设计精致、别致,配合得当,突出主题;④各种预算详实、经济、准确。评分方法:由代表出示各项目得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分数最高的组为最佳策划奖。另外,还将根据个人在此次策划中的贡献,由各小组成员共同商议选出最佳主讲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在各经理人的带领下,进行招标大会。第一项:由主讲人作标书的演讲陈述。

用或慷慨激昂或风趣幽默的语言宣传本部的计划,突出特色和优势,以期得到大家认同。另外,技术人员将配合主讲人用电脑或绘图展示展板和舞台的效果图,以此做一些直观的说明。总务处展示财政及所需材料的列表。(请代表分别为主讲人和制作效果打分。)第二项:请其他组员提问,经理进行答辩。

针对各种疑问,经理携其员工进行答疑解惑,切中要害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请代表为小组打分。)

第三项:各小组已分片进行了会场的布置,请为此评分。

根据各评委的最后评分,由招标人(老师)宣布夺标队,并推选出个人贡献奖。在同学们热烈地掌声中竞标结束。总结

这次招标,是美术的表达与文字表达、口头表达和适当的身体表演相结合的过程;是同学们智慧与竞争、团结的结晶。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希望用竞争的意识与合作的方法去克服了重重困难。评价

七年级英语教材分析 篇5

本教材本身在农村初级中学中的困境:新教材部分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脱节;新教材加深加重了五环教学的难度;《新目标英语》(人教版七年级)的教学存在中小学严重脱节的障碍;本教材词汇与听力的数量和难度超过了初一学生的承受能力。

2、新的教学理念在学生与教师中产生的问题:学生主体意识淡薄;教师角色转换艰难;英语交际应用中的障碍;英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迷茫。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矛盾。

《新目标英语》(人教版七年级)教育教学,看起来十分容易,但真正落实《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教育教学目标,则不那么简单。同时又要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之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更是难上加难。认真分析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了一些我个人的困惑。期望得到同仁们的点拨。

一、本教材本身在农村初级中学中的困境

1、新教材部分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脱节。

《新目标英语》在教材内容的取舍问题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体现了语言教育教学教材编写的主体思路。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动力。然而在相当一部分具体生活片段或事例、事物地筛选上,过多地吸收了英美国家的现实生活情节及其事物。比方pizza(比萨饼),baseball(棒球)、soccer(美式足球)、French fries(法国炸薯豆条)等等词汇;又如成立各种俱乐部并制作海报、写招聘或宣传广告、结交笔友、谈论流行文化等活动。作为农村初级中学初一的学生们,几乎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亲身体验过;他们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只能在教师的协助下发挥想象而获得。从而使设计目的大打折扣。如果教师仅仅指导学生纸上谈兵,又如何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牢固呢? 因此,我认为,就教材内容而言,本教材的某些章节只适合大城市等各方面都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应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2、新教材加深加重了五环教学的难度。

新目标英语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但毕竟课文里具体可操作的内容较少,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己精心编排方能授课,而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处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一切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再加上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许多教师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导致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备课:收集资料、设计教学细节。

然而对于学生的深入研究在实际的备课中几乎没有时间做详细的调查。况且,实践显示,完全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来操作本教材,每节课仅有1/4的学生能达到教学设计的目标。那么余下的学生怎么办?同时班大学生多,适当的作业批改如何安排时间?如何根据新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过程检测?

3、《新目标英语》(人教版七年级)的教学存在中小学严重脱节的障碍。

我县于2005起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开设英语课,按理说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很简单了吧。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在小学,他们只注重语文和数学,每周仅有一节英语课,最多的为两节,而小学《新目标英语》(人教版)规定是不少于四课时,致使英语轮为薄弱课程而形同虚设。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学习本级话题范围内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然而不少学生升初中时英语水平几乎为零。以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小学毕业时能达到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标准。可见从各小学学校教师到家长乃至学生本人,都没有对英语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他们将英语教学的所有压力都留给了初中英语教师。我认为《新目标英语》比较适合西安、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初中学生,并不适合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学生。因为大城市是国内英语普及较好的城市,孩子从小学入学开始就已接受英语教育。在大城市的小学学校,英语和数学、语文有着同等重要位置。因此我认为教材的改革和选用应当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英语教育教学实际状况而实行。

4、本教材词汇与听力的数量和难度超过了初一学生的承受能力。

七年级上册有词汇700个左右,下册约450个,初一阶段的词汇量,相当于旧教材初中英语3年词汇的总和。英语词汇量的增多,必定会加大学生的负担,加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英语单词中,不少单词拼写太长、太难、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以记忆。如conversation、countable noun、description 等。初一象这种难写、难记忆的词汇就有二三十个。

每一单元AB部分分为1a、2a、3a、1b、2b、3b。看起来内容少,比较零碎,与过去教材相比不成体系,但其实新教材是把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分成了看、听、说、练、写具体的目标。旧教材每个单元只设计了一次听力练习,而新教材每一课都设计了听力练习,对话练习,加大了语言听说量。而且几乎每一个听力内容中都有本单元甚至本册书中都没有的词汇和结构。

依据教材的设计,每节课学生平均必须掌握十个左右的新单词,2—6个听力片段,此外还有其它的小组对话活动中的说与写的内容。观察任教班级,单词的听、读、写、义需要10—20分钟;小组的说与写及其检测要15—20分钟;而听力则需要5—10分钟。而这些仅只是接受能力强的少数学生能够基本完成,大多数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似地跟着跑。随着时间的推移,竟然在初一上学期后期就开始出现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甚至部分学生表现出失去自信与信心的神情。这样一来,不得不放慢进度,学生也不得不利用其它的时间进行单词的学习和听力的训练。然而他们能有多少时间呢?其余各门学科怎么办呢?

二、新的教学理念在学生与教师中产生的问题。

自九八年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就开始在全国教育界尤其是在第一线的教师中开始宣传、培训,并且在一些省、市、县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研究。我先从2000年起在全县开始推广。按理说为新教材的实施作了一定的铺垫,可是在实际的效果中并不是那么回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与终端评价相结合、学习能力培育”等理念基本上只存在于文字游戏之中。

1、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学生主体”的理解。学生首先是有思维、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有特长的人(即“人本主义”思想),其次是有学习自主权、有内心意志自控力、有主动探究学习任务能力、有与他人合作学习愿望的知识习得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教育教学环节中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地位。真正将课堂教学的安排权、学习时间的支配权、学习行为的选择权归还学生。学生可以有选择地按自己的方式学习,运用英语

知识与技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如果这样做,学生不知所措,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学生做为一名学习主体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培育他们这种素质并非一挫而就。必须破除他们旧的被动学习习惯而后才能确立他们的主体意识.2、教师角色转换艰难

“教师角色转换”是指,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与技能的协助者。”由课堂主宰者转换成每一节课的引导者、评价员、监督员、调控者、欣赏者。有原来的一种身份变成现在的五种身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每节课的知识、设计成竹在胸,还要对“五种身份”的灵活运用了然于心,同时还有应付突发状况的机变心理与技能。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锻炼与磨合后,方能得心应手。

3、英语交际应用中的障碍

新理念指导下,《新目标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在任务驱动下,采用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依据一定的语言情景,进行语言知识、语言功能、语言技能的英语交际应用。从而在语言实际运用中体验知识、习得知识、获得技能、领悟学习能力。那么这就存在下列障碍:根据任务或活动目标进行生活情景的模拟,将会形成混乱的课堂次序;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互相干扰现象;部分学生合作意识、交际能力欠缺;语言领悟快慢引起的用时长短不一,从而影响整体教学进度;在课堂上热热闹闹一翻,课后要么丢在一边;要么生疏;要么不敢运用;要么听说可以而读写困难。

4、英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迷茫。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结合《新目标英语》的编排体系和内容上的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英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1)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评价者有教育行政人员、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教育教学执行人员、学生家长。被评价者有学习本教材的学生、执教本教材的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

2)评价目的。有教育教学研究目的,有行政管理指标目的,有调研检测分数指标目的。

3)评价方式。有过程评价,有终端评价。

4)评价内容。有习得技能评价,有听说能力评价,有读写能力评价。

从上述可以看出,评价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作为一套新教材教育教学实验研究评价,应当是以上各种评价的综合,才能接近实验状况的客观水平,从而得出比较公正合理的评价结论。然而,我们现实的评价标准几乎是单一的评价模式,单一的评价手段,那就是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而书面成绩一般只能达到80%的客观真实性。而我们某些英语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就是这种书面成绩。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你是否在进行英语课题研究或研究成果怎么样,你的书面成绩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根本性问题,甚至人生的命运。请问,在这中情况下,哪位英语教学人员敢无所顾忌地专心进行教研活动呢?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矛盾。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反思教学经验的提炼。在全国许多省、市、县的各中小学校进行推广,并获得了进一步的验证。可是,我在本教材近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运用中,并不是十分顺利。

这一模式的依据主要理论是:“人文主义”;“学生主体,教师调控点评”;“任务型探究”;“小组合作

学习”。也即本教材所倡导的理论,体现了基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按道理应该容易。但是,实际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操作则相当困难。

每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安排。依据这一模式具体操作方式的阐述,学生自学15—20分钟(含小组讨论检测);教师检查评价10分钟;教师讲解10分钟;学生训练5—10分钟。实际上完全达到教材规定的每节课目标的节数只占1/6。剩余的目标内容不得不推移到下一节课或课余时间来完成。这就出现了目标进度与时间不够的矛盾。为什么呢?

教材每节课教材知识点设计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习惯等教学策略,强调习得过程体验与领悟,学生理解知识点速度的快慢,教学设施设备及教学资源的短缺,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学生运用新教学理念的基本素质,各学科争夺课余时间的现象等等,都制约着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具体设计。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英语学习工具书或资料,一旦他们遇到了诸如单词发音、词义理解等问题,许多人无从下手。我在总结学生的疑难问题时,往往是一大堆,结果时常超过了讲解的时间。这就必须将教学环节依次后推。

仁爱版七年级初中英语教材分析 篇6

灵宝市阳平镇第二初级中学 吕迪迪

通过对新课标指引下的初中英语课程与教材的学习,我对于仁爱版教材也仔细地思考了一下,下面就对该教材做一简要的分析。

一、我认为仁爱版英语教材的特点是:

(一)语音学习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音标在英语中的作用和拼音在汉语中的作用一样,学好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学习和掌握好音标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音标教学。

新教材中在每个话题中都专门增设了一些音标的专门学习及练习部分,为学生学习英语字母及其组合的正确发音规律提供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将音标的学习放在平时课堂中学习,巩固的编排方式,更利于学生掌握好音标这样难记枯燥的知识。

(二)增加语调升降的学习部分

通过对升降语调的听,跟读,规律的掌握,让学生学习尽可能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利用学生去理解英语语句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也为他们的听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材模块具有连贯性、层次性和逻辑性

教材是由四个模块单元组成,共包含了十二个不同的话题。其中,每个单元都是围绕语言项目、话题、功能和任务展开的,具有较强的连贯性。话题包括四个部分:Section A、Section B、Section C、Section D,各部分的分工与作用都不相同。Section A 呈现了课程的新内容,Section B 是Section A的分散形式,相对而言难度稍有增加,这两部分主要以对话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以及创设情境自由交流的实践能力。Section C主要以简短阅读为主,难度增大,最后一部分Section D 是对上述三部分的总结和归纳,C、D部分的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潜移默化的相关练习。四个部分紧密相连,互相渗透,综合了听、说、读、写的技能,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将实践与交流结合了起来。

这样的教材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由语言环境、短语、语法学习升华到学习短文、自己写作环节的过渡,非常易于学生去接受。

(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教材话题部分大多数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材通常会在对话中穿插上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知识,在学生掌握这些重点知识的前提下,再根据课文的简单提示自己练习会话。此外,还有一些Work in pairs/group的Survey,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趣味性,更容易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更好完成小组调查后的写作或小组报告部分。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听说、写作能力。阅读呈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重点是达到综合知识的运用,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语法知识,也拓展了英语知识,对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五)教材中有英文歌曲

增加英文歌曲的部分能在课前或课中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放松状态中接触英语,将积极的情绪带入英语课堂。

(六)教材操作难度增加,更适合用多媒体

教材所选内容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但课堂任务往往比较紧张,给教师增加了备课与授课环节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应对新教材的特点,我认为更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才能达到大容量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也要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七)部分环节过于冗余

我认为有的话题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也很容易就会了,但是课本上还设计了很复杂的练习过程。有些环节教师自己设计还比较简单、容易完成。教材应为教学服务,我认为应该设计得更加简洁。

以上谨是我个人对仁爱英语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提的不恰当的,还请批评指正。

二、仁爱版英语教材的使用思考:

(一)针对教材Section A和Section B部分的话题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如:Role play、Pair work、Group work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辅助性地创造一种积极互动的语言交际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融入到语言情景中,即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对于这部分的学习效果会更佳,其教学模式一般是: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语言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探求答案—相互交流,这种模式有利于克服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仁爱版英语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将学习主体转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示重点,引导学生,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讨论后交流心得体会,从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也即观察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材内容较多,操作难度增加,教师要优化教学,就得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教师在对教学重点有把握的前提下,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如PowerPoint、录音文件、图片展示等,让学生从枯燥的语法中解脱出来,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语言知识,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最终也达到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四)拓展阅读空间。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限于课本是不行的,不能受制于传统英语阅读的束缚,要拓展阅读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但是阅读材料的选取及阅读方法获取都需要老师来参考。

具体方法:

1.周阅读。每周选取两篇难易适中、时效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强的的课外读物,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并完成相应的阅读理解题,最后教师进行统一的讲解。

2.课堂即时阅读。在课堂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完成短阅读,重点培养学生短时间内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从七年级开始训练阅读能力,也正符合了考试大纲的要求,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3.讲授阅读方法。并不是每篇阅读都要仔仔细细,一字不漏的完成,阅读的目的是快速抓住文章大意,至于阅读中遇到的生词和语法知识,没做特殊要求,只要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就不必过分追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七年级上美术教材分析 篇7

2012年初,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2013年, 人教版 (七年级上) 语文教材开始改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有详细的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 吸收合理化建议, 实现平稳过渡。修订内容主要是:框架微调、阅读单元的调整 (撤并单元、调整次序) 、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练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练习的调整。

与2001版的初一语文教材相比, 新教材删掉了10篇课文, 分别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 (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静夜》) 。

新增加的10篇课文分别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短文两篇》 (小思的《蝉》、席慕蓉的《贝壳》) , 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此外, 有三篇课文有所改动, 分别是:《散文诗两首》中的冰心的文章, 《论语》有关孔子的分量明显加重了, 《古代诗歌四首》删除了第五首辛弃疾的《西江月》。

而且, 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 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同时,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 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 从单元上来说, 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而为家庭亲情。第一单元讲亲情, 第二单元讲学习生活, 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 新版教材由浅入深,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更接地气, 编排更紧凑, 主题也更集中。

二、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的总体变化

总体而言, 课后题的变化很大。题目的数量、问题的设置, 以及提问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就题量而言, 题数有所增加。从原来的47个问题增加到62个问题, 增幅为32.91%。应该说, 这个增幅是新课改以来, 增幅最大的。新教材的题数大概有2到5个, 课后题中, 4道题的课文最多。而旧教材一般是3道题, 少数课文是2道题。

就问题的改变量而言, 绝大部分问题有所改变。而且问题的改变不只是单纯的问法的变化, 而是直接删除原题, 另改新题。其中, 第11、16、17、23、29课所有问题全部更改, 只有3、24、30课没有题目的更改。

同时, 还更改了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

如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的第一道课后题:

由“朗读全诗,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 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探究一下, 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更改为:“诗歌中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 往往另有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诗中的‘山’与‘海’有怎样的内涵。”

从表达来看, 教材对题目的叙述更生动了, 在教育目标的表达上, 更改了刻板的表达。同时, 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 即“有感情地朗读”。在对具体意象的提问表达上, 也按照了文本的先后顺序, 不再按照意象的表达深意。

三、认知维度下的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

笔者此次选用的认知领域分析工具是以安德森为首的10多位学者对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完成的新分类。新分类采取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 本文采用了其中的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分类, 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之所以采用这套分类工具, 是因为布卢姆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已成为上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而事实上随着实践应用问题的不断产生及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当年的编写专家和学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修订和扩充, 所以经过多次讨论, 于2001年由安德森等人主编出版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一书, 此书中分类体系相对1956版分类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 新旧教材课后题在认知维度上有很大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9.03%,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0.32%,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45%,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17.74%。即, 考查以“理解”为主, 其次是“记忆”, 在“创造”方面也有很多提及, 之后是“应用”、“分析”和“评价”。

在旧教材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7.66%,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8.30%,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38%,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26%,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0%,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3.40%。

分析比对可知, 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些分类中,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变化不是很大, 但总体考核数量上升。而“评价”分类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相反, “分析”、“创造”这两个分类则有所减少, 特别是“创造”这一分类, 减少幅度较大。

要注意的是, 从认知维度的6个分类来看,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在命制时, 都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中,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提法, 是第一次出现。很明显, “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分类在新教材中也有新的体现和要求。以朗读为例:

如第十一课《春》的第一道课后题:

老教材的设题方式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背下来, 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设题意图十分明显:通过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细心品味, 入情入境。

而新教材的设题方式是:“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 语气要逐渐加重, 表达盼望的心愿, 欣喜的情怀) ’……”

很明显, 与旧教材不同, 对于朗读及背诵的要求变得更加具体, 而且给了示范。新教材对于很多篇的朗读做了详细的界定, 有一些文章甚至做了示例和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命制时, 虽然就单纯的“分析”这一分类的题目减少了, 但分析的深度和分析后的表达要求提高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也明确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 增加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要求, 很显然, 就中学生而言, 简单的分析能力是应该具备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评价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发现美, 感受美。

如第十四课《秋天》的第一道题:

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想写景次序, 再背诵全诗”改为:“全诗共三节, 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画, 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学语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感受美的一个过程。而所谓的评价就是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 (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 和评判 (基于外部准则所作的判断) 。尤其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 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 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作出的判断, 才属于评价。所以, 根据新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美, 如何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当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开篇第一页, 前言中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是2013版新课标新加的一段话,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而评价和鉴赏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键之关键。

四、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的分析

1.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新教材的课后题中的评价类题目, 既有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评价, 也有对文章中的人物、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评价。再如创造类题目中, 既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的作文和口头的训练, 也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作些讨论或辩论。可见, 新版教材在编写时, 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题目设置注重整体把握和整体感知

练习题注重整体感知是由认识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 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 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新教材的课后题与课文整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减少了句段的训练, 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观新教材的课后题, 理解型题目是练习系统的重点, 所占比重超过40%。这其中, 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思想感情, 说明性的练习中, 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并且, 熟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这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活动, 在这版教材中几乎每课后都会出现, 这一分布充分反映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学习中注重整体把握的特点。

在旧教材的课后题中, 还存在着诸如理解词语含义、造句、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段落之类的练习题, 它们无疑是从局部来分解课文, 使学生陷于繁琐的知识训练中而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情况在新教材中大有改观, 上述的练习几乎销声匿迹, 代之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包括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要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而对字、词、句以及一些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则是从文章的语境出发去揣摩的。

3.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教材的课后题在编写时,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由原来的单项训练变为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新版教材的课后题中有许多结合课文阅读而进行的片段写作, 它们或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感而发, 或要求学习文本某种特点进行创作, 给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 创作之前, 学生必须要对文本有所了解, 这就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读写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说:“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在旧教材中, 有一些练习只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 固定呆板的选项没有给学生一点自由思维的空间, 否定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而在新版的教材中, 很多课都有课文情节复述、故事内容概括、针对文章中心的讨论、对文章中事件人物的评析等题目。这是新教材中对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大胆尝试。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应是一个自动、自愿、自觉的活动, 能否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效果, 决定其能力的形成与否。同时, 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有主人翁精神, 即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主见,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旧教材的课后题就自主精神而言, 是不够的。而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就大量地出现有趣的实践动手题、拓展应用题以及多元开发的问答题。而这些都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实践中学语文,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个性。除此, 这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多元的、开放的、答案不确定的、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去完成的题。一些文章比较鉴赏题答案也是不拘一格的。

由于时间仓促,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编著2013年5月第3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时出现了一些编校问题。当然, 教材出现错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但是, 新教材的课后题从整体来说是更适应学生发展和进步的, 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的, 也是符合认知维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七年级上美术教材分析 篇8

【关键词】 苏科版数学 七年级上册 解读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67-01

0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颁布之后,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2](苏科版)新教材随之取代了旧教材,与修订前的教材(笔者着重关注的是2007年3月第3版的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相比,修订内容有较多的变化。本次教材修订,仅从目录上看,有以下几个章节的变化:第一处第2章2.1节中“比0小的数”的标题改成了“正数和负数”;2.2节增加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第三处第3章增加了3.6“整式的加减”;第四处第4章4.3节中“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标题改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五处第5章5.2节中“图形的变化”的标题改为“图形的运动”;5.4节中“从三个方向看”的标题改成了“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从这些目录的调整变化不难发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的完整性、严谨性、科学性上下了功夫,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除了目录上的调整,在教材的具体内容安排上也有了不少的改进,增加了一些更利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新栏目:以问题情境展现知识;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几何部分更关注动态几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学习数学的经验。

在使用新教材[3]的过程中,我格外关注了各章节新旧教材的对比,从中受到了许多启迪,有以下感受。

一、版面及栏目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富有启发性

新教材更加图文并茂,给人以生动、亲切、活泼的感觉,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每章的章头都安排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一翻开教材就能初步了解学习该章内容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3.2代数式一节中将旧教材的【议一议】中四个小问题更换为一道统一的例题,峰谷分时电价计费问题,既贴近了生活实际,又囊括了本节“单项式、多项式、系数、次数”等重要概念,使得内容更统一、更完整。

二、强调了新知学习中的过程性目标,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新教材之所以新,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改变了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前教师是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现在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最重要的是:教师是数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现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现实性,帮助学生积累有关数学操作活动经验,获得一定成功经验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3.4合并同类项第2课时中求较复杂代数式的值时,在旧教材呈现的“先化简,再求值”的方法旁边新教材加入另一种求法,即“直接将字母的取值代入到原代数式中求值”,加入另一种方法做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加亲身感受到简便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三、创设简明的情境,引领问题探究

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走进生活,贴近生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切入主题。注重创设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思考、创新。

例如在3.5去括号一节中,将旧教材中“农田周围修防护林带”问题更换为“假期勤工俭学购入卖出报纸”的问题情境,使用更加简明的问题情境作导引更加容易抓住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进行新课知识的探究。

四、几何部分加强了规范的推理和计算,体现出严谨的几何逻辑关系

在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中,定义“线段的中点”、“角平分线”等概念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在运用合情推理的方法探索发现“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后,用“因為……所以……”的表述方式通过简单的推理(此时只出因与果,不出由因得果的理由),证实这些性质。上好几何的起始课,既关注几何学习的方法,又要关注几何学习的规范。

五、例题的设置更注重梯度,并加强与小学内容过渡衔接

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更加为学生考虑,能顾及到各层次水平的学生,在例习题的编排上更有梯度,更注重衔接,尤其在初一起始阶段关注学生对中小学知识的顺利衔接,思维方式的转变。

例如在4.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中【试一试】对方程2x+1=5的变形过程,左边列出的小学的“三数关系”的思维过程,右边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方程变形的代数思维过程,体现了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以上是本人在初次使用《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新教材的一些感悟和分享,不到之处敬请批评与指正。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只要教师不断钻研新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多感悟新教材,一定能更好地贯彻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使得新教材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政府年工作要点下一篇:有趣的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