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平台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平台(共9篇)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平台 篇1

在地质灾害发生前,通过对现有监测数据的实时接入、海量存储、模型仿真演算,实现地质灾害状态的全面精确感知和智能化分析,实现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的综合研判,并为决策指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该数据每日通过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平台每日向中央电视台提供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中央电视台在汛期会发布各级预警信息。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平台 篇2

一、地质灾害应急管理

(一) 概念

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而形成的, 会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 其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冻融、土地荒漠化、地震及火山等不同表现形式的灾害。广东省最常见的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灾害。

2地质灾害应急管理

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是涵盖了多个领域、部门, 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不同管理目标及具体措施的系统, 该系统具有全方位性、复杂性等特征。目前, 全国针对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已经形成了全国、省、市、县等各级联合国土资源部 (局) 、民政部 (厅、局) 、卫生部 (厅、局) 及公安部 (厅、局) 等各个部门组成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在地质灾害勘查、预估及救援等各个环节中均使用了卫星遥感、接收等信息技术, 对地质灾害的防控影响深远。对地质灾害现场评价, 应急方案措施, 后期监测, 群防群治诸多方面长期积累了一定经验, 工程治理施工也日趋成熟。

(二) 对应急工作的发展思考和建议

1发展思考

当前我省各级政府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且出台了较为科学的应急方案, 从应急常态及应急状态等两种机制的应急监督、信息管理、预测预报、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及快速反应应急、应急调查评估、应急指挥、信息发布、社会动员、应急救援、区内及相邻区域联动、后期灾害评价监测、维护秩序等各个方面展开工作。形成了省、市、区 (镇) 应急办专职管理, 灾害点日常固定巡查的纵横联动, 上下呼应的良好态势, 势必对防灾减灾, 提升政府管理职能及形象产生重大影响作用, 对科学处置突发、应急救援奠定了组织保障措施基础。

从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的频发及灾害带来的损失可知, 我国各地区的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对整个应急工作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例如, 各地区的教育宣传不足, 致使很多百姓缺乏灾害防护意识, 在面临灾害时不能保持冷静使救援工作困难加大;有的灾害点的评估不足致使还有可能面临危险性更大的二次灾害或次生灾害的破坏。

2发展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

应急管理体系中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要采取举行应急灾害科普知识讲座、构建社区或乡村科普知识宣传栏、深入基层发教育传单并实际讲解等方式, 强化第一响应人对地质灾害的应急知识的掌握程度。百姓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灾害时会丧失冷静, 没有正确方向的逃窜和混乱, 会给救援工作增加难度, 因而宣传人员要进行宣传教育, 使其在灾害中或后均能保持冷静以配合救援人员的工作, 服从指挥, 减小各种损失。

(2) 加大对灾害点的评估, 使大家了解危害性, 会合理避让。

灾害发生后, 应急管理体系应积极组织地质专家对引发灾害的具体原因及各种诱发原因展开调查研究, 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详细的治理或预防措施, 以避免二次灾害或次生灾害对灾害点造成一次或多次的破坏。例如, 引发灾害的原因是由于山体裸露, 植被稀疏造成的岩石等滑落, 就要适当的增加山体的植被覆盖率, 降低山石受洪水、风力等的影响。

(3) 加强应急装备及应急体系建设

应急管理体系要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 确保引进的是最先进的实效性更强的应急设备, 以加大应急的高效性。如探地雷达、三维激光扫描仪等, 将这些更先进有效的设备应用到应急监管或救援当中去, 能有效的强化监管或救援的能力。

应急救援管理体系要从勘测、分析预算、评估、紧急救援等各个环节入手, 切实强化各环节在工作中实质作用的发挥。地质灾害勘探部门要结合各种数据资料详细掌握信息内的地质灾害的分布及程度情况, 以制定详细的应急防控及管理机制;应急救援中要尽快组建事件处置政府指挥部。主要人员及组织要快速到位, 救急设备要对口、先进, 通讯交通工具也要先进、实用, 联动、警示工作也要跟上, 救援物资要有保障。

二、广东省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主要治理措施

(一) 滑坡

重力作用下, 斜坡岩土体沿着剪切破坏的坡面下滑形成的自然灾害便是滑坡。

治理滑坡的措施有:

1采用削坡减重、修建支挡工程及来改变滑坡体的外形, 增强坡体的抗水阻击能力;

2减轻水的危害主要是通过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设置排水沟、设置截水及支撑盲沟等措施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 降低水质对松动及冲刷坡体的影响, 在坡脚采用重力式挡墙;

3利用焙烧、爆破灌浆等理化方法改善滑动带土石的性质, 以降低其滑移作用, 对于重要的或大型深层滑坡常设置大直径抗滑桩 (桩底一定要穿过滑动面达到一定的安全深度) 。

(二) 崩塌

崩塌是重力作用下陡峻山坡的眼岩块、土体突然剧烈倾落的地质运动, 根据引发崩塌的土质或发生区域可具体的分为土崩、岩崩、山崩及岸崩等。

对于崩塌的防治工程措施主要有:

1中小型边坡中用明硐、棚硐等遮挡斜坡上部崩塌物, 也可采用柔性网、刚性栏网;

2在易风化的边坡地段, 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护墙、护坡措施;

3在陡坡山地地区, 采用消坡技术以放缓边坡及清除松散岩块。

(三)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地区, 由于暴雨、雪融水等水源的突然爆发, 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砾等倾斜的特殊洪水。

减轻或避防泥石流的工程主要有在物源区采取种植植物固土, 搬运区加宽和清理河床搬运物。

1跨越工程, 在泥石流沟的上方修建桥梁、涵洞等, 避免泥石流对交通道路的影响;

2穿过工程, 在泥石流的下方修隧道、明硐等保证交通运输安全;

3排导工程, 修建导流堤、急流槽或束流堤等泄水通道, 改善泥石流的流势;

4防护工程、采取护坡、挡墙、顺坝及丁坝等工程措施低于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击与侧蚀。

(四)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人类工程的不合理运作导致的地下输送、底层骨节压缩, 进而形成的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局部下降运动。

控制地下水及油气的开采, 及时进行地下水回灌或灌注水泥浆加强地面整体性, 制定均衡的开采模式是针对地面沉降问题的基本治理措施。在岩溶区域采石场附近危险的要及时搬迁人员, 轻度危险的可采用基础加固措施。

(五)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向下陷落, 并致使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的治理主要靠预防, 对已经发生地面塌陷且稳定性差的地段尽量避让, 避免大重型设备的施压或震动作业;原则上要使建筑物避开有采空区的地段;工程设计及施工时也要避免地表水的大量渗透并对以塌陷的地方进行填堵。严禁在塌陷区过量抽吸地下水。

(六) 地裂缝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与宽度的地表破坏现象的地质灾害, 土体的压缩固结、承载能力不足、超采地下水、岩溶渗漏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气候的变化等均能引发地裂缝。

限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通过裂缝灌一定压力的水泥浆、设置监测点严密关注裂缝地区的发展动向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裂缝的扩大, 并及时向上级主管单位报警。

结语

地质灾害是影响人们生活的重大诱因之一, 各级部门应在现有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各种具体措施的实施, 以切实的防控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及广东省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治理措施的分析, 呼吁更全面的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以强化工作的实效性, 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

摘要:广东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极易发生自燃灾害, 因而更应强化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本文从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与广东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治理措施两方面探究了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 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广东省

参考文献

[1]刘勇帅, 张维宏.城市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2, 4 (04) :79-85.

[2]肖进.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集成系统研究与开发[J].科技通报, 2013, 4 (04) :1-3.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平台 篇3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赵保胜在应急中心挂牌仪式上指出,应急中心成立后应履行好三项职能:一是指导盟市、旗县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二是开展地质灾害现场应急调查技术指导和相关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趋势预测;三是协助编制全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起草相关技术工作规程和要求,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应急处置等技术培训工作,特别要扎实开展全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监测预警以及相关研究工作。摄影/张 煜

二氧化碳捕集储藏拟在内蒙古试点

记者/晓 冬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召开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储藏”项目工作会议。国土资源部国际与科技合作司司长姜建军,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澳大利亚天大集团董事长方文权出席会议就“二氧化碳捕集与储藏”项目的开展达成共识,拟定在内蒙古试点。

国土资源部国际与科技合作司司长姜建军表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实施“二氧化碳捕集与储藏”项目意义重大,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部、局、天大集团三方要紧密协作,做好组织保障,有效推进项目的实施开展。

据悉,为更好地保障项目的顺利运行和实施,经部、局、天大集团三方协商,会议决定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地调局为项目实施单位。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篇4

(一)编制目的:为了高效、有序地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原则:1、以人为本、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分级启动、科学施救。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范体系,信息报告体系,科学决策体系、应急处理体系和恢复重建体系。3、分级响应、分级负责。根据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分级设定和启动应急预案。

(三)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贵州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预案。

(四)适用范围:凡在本镇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因自然因素或人员活动引起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到达启动条件的,适用本预案。

二、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1、灾害发生时,镇、村、组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2、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由镇人民政府镇长担任,副指挥长由镇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国土资源所、社会事务办、派出所、财政分局、村建站、教办、水务站、卫生院、电管班、科宣中心、安监站等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担任。3、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组织领导和指挥全镇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4、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所。主要负责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负责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综合信息的收集,汇总和报告灾害状况。5、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由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负责组成现场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专家技术组,抢险救灾组、医疗救护组、转移安置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新闻报道组、善后处理组,开展现场处理工作。

(二)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1、社会事务办:组织指导灾民转移安置,妥善安排灾民生活,组织人员查灾核灾;管理分配救灾款物,组织指导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

2、派出所:负责现场和灾区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秩序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灾民的转移。

3、卫生院: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力量抢险伤员,做好灾区疫情监测预警,对重大疫情实施紧急处理防止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

4、村建站:负责组织协调地质灾害危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抢险救灾工作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工程设计施工等。

5、财政分局:负责本镇救灾资金安排,拔付和资金使用状况的监管。

6、教办:负责指导协助转移受灾学校师生员工,做好灾后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工作,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灾后校舍恢复重建。

7、电管所:负责受损电力设施的恢复,保障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的电力供应。

8、科宣中心:负责对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活动进行管理,协调和指导。

9、武装部:负责组织指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抢险救灾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应急指挥部要求,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为抢险救灾工作做好应急配套服务。

10、国土资源所:负责组织在家和专业队伍对地质灾害的成因险情进行分析论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灾后恢复重建;

11、水务站:负责组织协调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导致地质灾害和既有水利工程范围或人员因素导致地质灾害的抢险救害工作。

三、应急准备

(一)抢险救灾人员准备:一是灾害发生地的干部、群众和灾点的企业单位、项目业主。施工单位等部门组成抢险救灾队伍。二是武装部抽调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抢险救灾,卫生院组织医疗队参加抢险伤员。

(二)资金准备:1、镇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筹措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专项资金。2、抢险救灾资金务必纳入专户管理,严格使用范围,专款专用。

(三)物资准备:1、民政、卫生、粮食等部门负责储备和筹集粮食,方便食品,帐蓬、衣被、饮水、药品和其它生存救助所需物资等。2、信息准备。镇人民政府建立镇、村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组织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道。

(四)宣传、培训:一是有关部门利用各种媒体和其他形式宣传地质灾害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抵御潜力。2、制定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知识教育、培训计划,对社会公众,政府分管领导,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组织进行培训。

四、灾情报告与信息处理

灾情报告包括,地质灾害发生地点、时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受灾范围、灾情隐患、初步估算的经济损失及已采取的应急救灾措施和抢险救灾需求。

五、应急响应

(一)按照属地管理,响应启动镇人民政府应急预案。

(二)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解除群众恐慌心理,维护社会安定。

(三)迅速执行上级下达的各项命令。

六、应急行动

(一)转移安置:拟定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组织

灾区群众及时转移、发放和调配救灾款物,保障灾民生活。

(二)搜索和救助:抢险队伍排除险情,抢险被埋人员,财产。

(三)医疗救护:卫生部门迅速组织队伍进入灾区,组建临时医疗组、抢救、转运和医疗伤员。

(四)社会治安、派出所协助灾区加强社会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维护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保护救灾物资。

七、后期处理

(一)经费和物资。已动用的救灾物资各部门负责及时按原规模补足;实施预算的各项经费支出由审计部门及时组织审计,经审计核定的各项应急经费支出财政部门及时兑付,结算。

(二)生产生活。灾情稳定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要督促灾区人民拟定生产、生活安排计划,组织群众大力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汛期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篇5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有时会面对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为了控制事故的发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编制应急预案。那么应当如何编制应急预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汛期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汛期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

目前,雨季来临,时有强降水过程,甚至会出现大到暴雨,极易引起山洪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洪涝灾害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在汛期极易引发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事关全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上级教育局与中心校有关防汛文件精神,特制定防汛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要求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对汛期的安全工作,其严峻形势要有充分的估计,思想上要有充分的认识,工作上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坚决克服大意思想,立足大洪灾,立足高险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立足校园,精心周密部署,明确职责分工,不断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制,着眼于汛期防洪抗灾,把师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认真地做好汛期防洪抗灾应急安全工作,维护好校园社会治安,确保稳定、安全的良好环境。

二、工作原则

防汛救灾工作在上级部门和梨埠镇中心校的领导下,坚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分部门负责,以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原则,做到及时安排,及时布置,及时抢险。

三、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及职责

(一)、成立学校防汛救灾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为指挥、协调和组织学校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工作;对重大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工作作出决策,协调解决预防与处置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必要时向梨埠镇中心校、镇人民政府领导汇报,请求指示;检查重大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工作落实情况。

学校防汛救灾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小组:

1、防汛抢险、安全保卫组:

由张勇同志任组长,白建军、刘晓诚同志为成员;

2、救灾安置、后勤物质保障组:

由张润利同志任组长,任学武、曹琨同志为成员。

3、通信联络、灾情统计组:

由臧伟业同志任组长,张彦平同志负责向上级及时汇报灾情。

四、报告制度及程序

学校发生灾情时,必须立即向校长报告,启动学校汛期应急预案。并立即报告中心校办公室。学校在最短时间内写出灾情书面报告,报告灾情情况,灾区已采取的措施与灾情控制情况以及报告人、报告单位,灾情现场情况发生变化后,学校应及时进行补报。

五、工作安排及措施

(一)、预防为主,排除隐患。

要有针对性地对师生开展汛期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与自救自护能力。要求学生不能到江河湖、水库边、低洼地带等可能发生山洪及地质灾害的地区游玩,做到防患于未然。汛期强风暴发生时,学校根据校内的地质环境、低洼地带、操场、校舍与易发生倒塌、滑坡等地方进行全面排查,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学校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做好防灾部署工作,做到早准备、早预防,严防洪涝、地质灾害给师生造成人身伤害。

(二)、加强巡查,确保汛期防汛值班制。

安排领导带班,值班人员要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值班人员必须注意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等信息,如遇第二天有雷雨或出现大到暴雨天气时,收集信息的老师应及时通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立即通知各位班主任,做好通知本班学生做好汛期的安全防范准备。并要认真填写值班记录,交班时要手续清楚,签名移交下一班。

(三)、加强排查

汛期期间学校要组织人员对校区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并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

(四)、加强宣传

做好防汛宣传工作,加强对学生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学校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搞好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师生的防汛安全意识,特别是加强师生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

(五)、防汛抢险队注意事项

防汛抢险队成员要保证通讯工具畅通,及时联系,每当遇到特大暴雨,都应注意观察校园及周边的水位上涨情况。及时掌握险情,一旦学校发生洪涝灾害,全体抢险队员应立即赶到学校,听从校长的指挥,全力抢搬学校的教学物资。

(六)、停课工作安排

学校接到上级的停课指示后,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安全的前提下疏散学生;对无法回家而在学校停留的学生,学校要做好学生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七)、汛期学校突发事件措施

如若学校受淹,待洪水开始退落时,及时组织人力物力,清扫污泥垃圾。同时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学校要及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积极做好恢复学校正常教学与生活秩序工作,维护校园与社会稳定。对在预防、处置学校突发事件中与善后处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有特殊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

六、注意事项

(一)、防汛救灾的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救灾要在确保人员不受伤害的前提下进行。

(二)、不能组织学生参加救灾。

汛期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

为确保我镇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文件精神,特制定邵庄教管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抢险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要求

坚持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实行防汛责任学校领导负责制,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置学校防汛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突发性灾害事故。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学校,坚持自保、自救,防大灾、保安全,确保全镇学校汛期安全。

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抢险应急预案内容

1、当受台风风力8级以上,日雨量达50、1毫米(暴雨)以上或气象等有关部门发布暴雨将达起始标准后,教管办汛期抢险应急领导领导小组和各学校负责人必须到位,加强值班,严格执行报告制度,在汛期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和报告制度,做好防汛值班记录,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值班领导和人员遇到突发事件或灾情,及时下达临时紧急处置指令,并迅速向镇政府、教育局领导汇报。

2、当气象台发布暴雨警报时,教管办汛期抢险应急领导领导小组成员全部到位。及时向各学校通知防汛信息,通报风情、水情、雨情。各学校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加强值班,进一步检查落实各项防汛应急措施,组建各类防汛抢险队伍,落实抢险物资。

3、当暴雨袭击或有关部门发布紧急警报时,教管办汛期抢险应急领导领导小组要立即召开防汛紧急会议或立即通过办公平台进行紧急部署。各学校要把防汛工作作为压倒一切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按防汛指挥网络形成指挥体系,各部门和有关人员要按各自的职责进入指挥岗位。暴雨和洪水过后,要及时对校舍进行清扫和消毒处理,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

4、遇暴雨突发性灾害天气时,学校要迅速组织人员及时检查疏通地下排水管道,做到排水畅通;要组织专门力量,对学校易倒塌、易滑坡、易积水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报告灾情,监督学校有关人员到位、到岗,确保学校排涝设施全过程、满负荷运转,必要时及时组织足够的临时排涝设施进行强排。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当遇到暴风雨袭击时,学校应及时把校舍倒塌、师生受伤情况在第一时间报告教管办,及时查明是否有人员被困,如发现人员被困,要火速组织营救,并做好伤员的抢救工作,转移和安置师生。各校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落实安全工作的责任制。要特别注意预防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及时掌握灾情预测预报,制定各项汛期安全工作措施和应急预案。各校要根据校内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及诱发因素,立即对低洼地带、操尝校舍和易发生山体滑坡地带等地方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凡有安全隐患的,要立即转移到安全地方上课。必要时要采取停课等紧急措施,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汛期期间严禁各校组织学生外出及重大活动。各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师生开展汛期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的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一旦发生汛情,教育局汛期抢险应急领导领导小组应立即根据灾情,联系有关部门及时赶赴现场,做好抢救、转移和安置受灾师生工作。

三、教管办汛期抢险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成员职责

(一)组长、副组长职责

组长:在镇政府、市教育局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市防汛指挥部指示精神,全面指挥全镇教育系统防汛工作。

副组长:根据学校出现的险情,为组长提出排险、抢险方案。及时分析汇总汛期中水情和灾情,为组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组长的指令,指挥抢险队伍进行抢险。组织足够的防汛物资送达抢险学校现常联系医疗部门,调动医务人员、医疗设备,组成医疗队参加学校抢险救灾工作。联系公安部门维护学校交通秩序,协助学校组织师生撤离和转移,负责学校稳定。协调和组织受灾学校迅速恢复教学活动。

(二)各成员职责

1、全面掌握汛情、灾情和各类动态等消息,按重要信息汇报制度在第一时间报送防汛重要信息,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做好学校的防汛和抢险工作,做好学校防灾、抗灾和灾后恢复教学活动的指导工作。

2、负责检查、监督所属所有学校防汛措施的落实情况,负责检查、监督学校的防汛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组织一定的人力,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3、负责学校防汛项目经费安排,视实际险情,积极筹措资金,确保项目资金到位,保障供给受灾学校师生的生活必需品;负责关闭、拆除危房,确保师生安全,杜绝人员伤亡。

4、负责中小学校做好师生人员、教学物资的安全转移,防止两次灾害发生;负责协助做好学校救灾工作,协助受灾学校安置师生人员,安排师生教学活动,帮助学校重建校园。

地质灾害洪涝应急预案 篇6

一、组织机构

成立校洪涝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靳芳琴任组长,王坤、王云、吴林祥任副组长,赵玲、张凤英、胡盛、杨淑梅、冯玉川、牛永刚、王凌云、安学武、李靖为成员,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本校预防洪涝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总务室,安学武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李靖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统一领导全校洪涝灾害应急工作,组织协调解决洪涝灾害处置工作的重大问题。

二、监测和预警预报

1、各领导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洪涝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洪涝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组织师生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附师生转移避让路线图,并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

2、各领导成员要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健全灾情速报制度,保障突发性洪涝灾害紧急信息报送渠道畅通。洪涝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接到灾情险情报告后,要立即摸清情况,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处置,发生重大灾情,立即向县委县政府汇报。

3、发现洪涝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师生,应当立即向校领导报告。根据灾情实际情况,及时动员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师生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险疏散。

三、应急保障工作

洪涝灾害应急防治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跟踪式的、深层次的和各阶段相连联系的工作,是有组织的科学与社会行为,而不是随每次灾害的发生而开始和结束的活动,因此,必须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1、重视通讯与信息传递机构、人员和装备的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前,灾害处置过程中的信息畅通。

2、建立救治物资储备制度,保证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

3、加强广大师生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平台 篇7

关键词: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 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如“911”惨案、“非典”事件和“512”汶川大地震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逐步改变人们的观念。另一方面,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 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愈来愈深, 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加快,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体制转轨, 利益分配, 社会结构剧烈变动, 使得公共危机的形式规模、传播速度和影响程度急剧升级和扩大, 以往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已经显得越来越不能适应。如何面对公共突发事件, 加快健全和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 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化能力, 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椒江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浅析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情况, 提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可行性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提供参考。

一、椒江海洋灾害和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 椒江区概况

椒江区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 历来是浙江省三大渔业中心之一, 位于浙江中部沿海椒江入海处, 处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域, 有陆地面积282 km2, 海岸线长51.44 km, 境内有全国四大渔场之一的大陈渔场, 面积达4 000 km2, 盛产黄鱼、墨鱼、马鲛鱼等数十种经济鱼类, 其中以鲍鱼、红石斑鱼最为名贵。

(二) 影响椒江区海洋灾害的基本情况

影响椒江区并造成较大的海洋灾害有如下两种:与气象有关的如风暴潮、海浪灾害等;与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有关的如赤潮等。

风暴潮是指由强风或气压聚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影响而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分为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和热带风暴引起的热带风暴潮两类。风暴潮引起的增水不但危及海岸, 还可直接由海岸向陆地深入多达70 km余。2007年椒江沿海发生了3次台风风暴潮增水过程, 分别受到“圣帕” (0709号) 、“韦帕” (0713) 和“罗莎” (0716) 的外围影响。

海浪灾害是指4 m以上海上巨浪引起的海洋灾害, 对海洋工程、设施及海上生产活动等造成危害。2007年椒江沿海出现4 m以上的海浪过程17次, 其中冷空气与气旋过程13次, 台风浪过程4次。2007年10月4—7日在大陈以东洋面形成7 m以上的台风浪, 国家海洋局大陈海洋环境监测站实测最大波高4.8 m。

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 引起海水变色, 影响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赤潮爆发时, 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 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2007年椒江区近岸海域共发生赤潮4起, 累计持续时间16 d, 影响面积约111 km2, 主要发生在大陈岛附近海域。

(三) 椒江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情况

依据国家海洋局出台的《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和浙江省出台的《浙江省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椒江区政府结合实际, 出台了相关的应急预案, 依靠海洋相关部门的力量, 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重大海洋灾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理。

二、目前椒江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部门分割, 条块分治

从组织管理看, 椒江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着部门化倾向, 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垂直管理较为完备, 但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关系并不明确, 职责交叉和管理脱节现象并存, 协调力度不够, 协同性差。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看, 特别是在基础海洋地理信息、信息通信、救灾装备等建设方面, 存在着部门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影响了投入的有效性。从应急管理响应过程看, 海洋主管部门一方面时常会感到救援力量和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感到协调困难, 其他部门现有应急管理力量得不到充分利用。

目前, 椒江区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综合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制。但传统上, 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仍由部门管理为主, 从而造成了决策程序分散, 内部管理重复和重叠。从理论上讲, 单一制管理模式应比联邦制管理模式在部门间协调更强有力, 形成一个有机整合的管理体系;但从实践中看, 由于历史的原因等, 椒江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真正改变各自为政, 分散管理的传统模式。

(二) 主体单一, 公众较少参与

一方面, 受长期的“政府主导型”工作模式造成公众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领域明显呈“依赖政府型”;另一方面, 政府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制上过分依赖政府所属部门的力量, 不重视发挥社会组织体制的作用, 造成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主体单一, 社会参与度较低。从实践上看, 目前对全社会防范海洋灾害处置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不够, 措施不到位, 具体要求不明确, 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都十分薄弱, 社会参与的动员体制亟待加强。

(三) 通信不畅, 信息管理滞后

目前椒江区海洋灾害应急信息管理体制基本是复制于行政管理体制, 逐级管理、对上负责、随意性强、共享性低。各个部门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相互分割, 缺乏互通互连, 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是导致综合性的信息分析和研判不足, 综合评估和预测预警欠缺的体制性原因。

海洋灾害应急信息管理的目的是及时对公众发布信息, 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研判的依据。要达到海洋灾害应急信息快速、有效、及时的要求, 亟须大量的历史、现场、预警等基础性信息收集, 亟待发展以数据库、高速网络和多媒体为支撑的综合信息集成平台。

三、椒江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可行性建议

(一) 推行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三制”建设

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三制”的建设是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的根基。在管理体制上, 椒江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海洋局《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 结合实际明确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职责分工。在工作机制上, 要根据海洋灾害的特点, 树立预防为主、统筹兼顾的工作思路, 加快海洋灾害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等工作机制的建设。在法制建设上, 根据预防和处置海洋自然灾害的需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抓紧做好有关规范性文件以及规章制度、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二) 增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联动协同能力

加强对椒江区海洋相关各部门、镇 (街道) 应急管理的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和整体协同, 可以共通的资源和力量, 通过协调相互支援配合, 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相对独立的信息报告体制, 椒江区海洋相关各部门、镇 (街道) 要确定专门机构或专门人员 (包括兼职人员) 负责信息报告工作, 接受同级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双重领导, 独立履行信息专项职能, 不受任何行政与外来力量的干扰。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 使他们熟悉有关海洋灾害方面需要报告信息的内容、标准、渠道、程序、时限和责任。建立椒江区海洋灾害新闻发布制度, 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体制。

(三) 建立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系统

研制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系统是减轻灾害十分有效的手段, 而数据库建设是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系统运行的关键。这些数据往往是分散的、多源的和多精度的。应建立多渠道收集数据的合理机制, 充分利用大学科研院所、海洋企事业单位、海洋管理机构现有的科研成果和数据, 尽量整理、活化、整合现有数据, 以行政手段和项目带动相结合的方式, 完成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增加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系统硬件投入, 保证必要的专项经费, 确保该系统顺利建立。

(四) 加强公众教育和参与, 增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宣教工作, 把海洋灾害应急处置纳入椒江各学校的课外教程中, 鼓励大、中学校的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担当志愿者。实行专业防治与志愿者队伍结合的办法, 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开展相关业务培训, 提升基层管理者和志愿者业务技术水平, 提高各级管理者掌握海洋灾害防治工作效率。加强对海洋灾害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的监测技术培训, 提高海洋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 确保海洋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全面顺利实施。

加强与其他地区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领域的沟通和合作, 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在海洋灾害预防、紧急处置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 促进椒江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小平.政府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J].行政论坛, 2007 (2) .

[2]齐平.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 2006 (4) .

[3]全永波.论我国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1) .

[4]高惠瑛, 莫善军, 陈天恩, 等.青岛市海况与海洋灾害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 2004 (4) .

[5]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海洋灾害应急预案[Z].杭州: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2007.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管理初探 篇8

关键词: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X9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96-01

一、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定义

地震应急救援项目是指政府在地震发生前后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不同阶段进行的一系列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应急救援项目管理过程,其目的是有效的防范和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由于地震灾害具有不可预知性和破坏性,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管理必须具备超前性、时效性、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一)地震应急救援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定义。

地震应急救援项目就是指“在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后,根据灾害发生的程度及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分类,由国家或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调集各方救援力量,按照层级管理要求,分批、分片、分时间段进入灾害发生地域,对受灾人员及财产实施积极有序救援的整个过程。”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也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减少因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持社会稳定。工作特点是:时效性强、协调性强、专业性强、社会要求高,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公共管理工作。

地震救援项目是个系统工程具体可见图1:

图1 地震救援项目系统工程图

(二)地震应急救援项目范围管理和项目启动。

救援项目范围管理就是对救援项目应该包括什么进行定义和控制,为达到救援项目目标,规定救援项目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救援项目范围管理主要包括:救援项目启动、救援项目范围计划及定义、救援项目范围核实。

救援项目启动就是地震发生后,依据应急救援预案迅速成立项目指挥部,调集各方救援力量赶赴灾区,启动应急响应,确保机械设备、保障物资、医疗等快速到位,投入救援工作。

(三)救援项目范围计划、定义及核实。

地震一旦发生之后,将以震源为中心,以震波的形式迅速向周围地区辐射,若发生在人类活动的地域,会造成大面积的人员、财产等损失。可大体将受灾区域划分为核心受灾区、受灾区、边缘损失区、次生灾害隐患区四类。核心受灾区是指人员生命损失及财产损失的集中地区;受灾区是指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遭到大面积损毁,但人员伤亡较少的地区;边缘损失区是指仅仅受到地震一定的辐射影响,实质损失不大;次生灾害隐患区指地震发生后,造成的局部地区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进而会造成次生灾害,如堰塞湖、山体滑坡等的区域。对于一次地震来说,救援项目的主要作用空间是核心受灾区,要求必须以最大的力量、最短的时间、最好的设施和装备、抢救人员。

面对以上救援项目的特点及情况,救援项目的范围管理就更加重要。救援项目范围计划主要是依据应急预案而来,实际地震发生后,根据灾区情况适时调整计划。救援项目范围定义主要是将整个救援工作实施分解管理,即将救援工作分成更好管理、更高效的组织结构。通常按照救援小组实施,配备有建筑物评估人员、救援人员及机械设备、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确保救援人员抢救过程中能够科学施救、确保安全,同时抢救出的伤员,第一时间可以得到救助。

二、救援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及管理过程

据统计,震后30分钟抢救出来的伤员成活率为91%,24小时后成活率为80%,48小时成活率为30%,72小时后成活率不到10%。根据世界各国的地震救援经验来看,震后72小时为黄金救援期。通常地震生命救援有效期集中到震后1-7天。随着时间不断向前,救援项目的人员物资配置也随时在调整。根据时间来划分,主要有一下几个阶段,如下表1所示:

表1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救援阶段救援维稳阶段维稳安置阶段维稳重建阶段

(1)启动应急救援预案;(2)迅速进行灾情预估;(3)收集上报灾情信息;(4)调集救援力量进入灾区;(5)抢救生命财产;(6)实施有效的外围管控;(7)启动应急物资保障;(8)根据灾情变化及时;(9)调整救援计划及方式;(10)做好宣传舆论引导;(11)实施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12)做好心理疏导(1)继续做好受伤人员搜救;(2)派出相关执法力;(3)量对重点部位实施武装警戒;(4)实施武装巡逻;(5)做好卫生防疫工作;(6)建立临时安置场所;(7)做好基本生活、医疗物资的保障供应;(8)紧急物资需要评估(1)实施武装巡逻;(2)建立临时安置场所;(3)恢复重要公共服务;(4)创造临时就业机会;(1)重建公共安全秩序;(2)规划基础设施建设;(3)科学论证灾区建设发展;(4)重建生活、生产秩序;(5)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6)发展小额的融资支持项目支持当地就业和再创业

救援阶段(前三天),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项目救援指挥部,迅速判明受灾地点、受灾区域及面积,受灾程度大小、地震源所在区域及范围,以政府为主体,快速集结救援力量,迅速开展救援。主要目的是抢救伤员,其特点是需要大量收集地震信息资源,实施有效的损失评估,在评估基础上,组织施救人员、救援物资进入灾区搜索营救受伤人员,同时对各中震后信息进行有效收集和分析。

救援和维稳阶段即主要目的是抢救伤员和维护灾区秩序。由于救援黄金期已过,通常人员地震受灾人员存活率开始下降,同时随着灾区群众的恐慌阶段已过,此时很多受灾人员会返回家中抢救财务,准备生活必需品。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会借此机会盗取灾区财物。指挥部必须开始派驻相关人员(警察、武警)对重要部位如银行、电力设施、通信设施、大型仓库等实施警戒,在重点部位实施武装巡逻,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财产的安全。维稳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减少地震灾害时间和空间上的蔓延,通过宣传及安排其它一些活动稳定灾民情绪、减少公众恐慌、稳定经济与公共秩序,规避潜在的公共危机事件,避免引起社会动荡。

维稳和安置阶段,主要解决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卫生防疫等。必须做到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全面的安置受灾人员;注重解决食品卫生、公共心理、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件,尽快恢复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电力能源供应系统,恢复生产生活的安全环境等。注重计划震后恢复基本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重点生产。安置工作主要包括临时安置和心理干预两个环节,逐步开展基础设施修复、救灾财务管理和次生灾害预防控制,为重建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小学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预案 篇9

小学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预案1

防地质灾害工作是学校工作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学校财产以及师生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的稳定、发展等。因此,我校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工作应急预案。

一、高度重视,明确防地质灾害工作的意义

防地质灾害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关系到一方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学校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等重大问题。为此。每一位教职员工,特别是学校行政,应时时刻刻装着防地质灾害工作,具有强烈的防地质灾害意识,将防地质灾害工作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做到长抓不懈,一抓到底。树立起防地质灾害责任重于泰山的防地质灾害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二、加强领导,成立各应急小组

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通力合作,将防地质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1、防地质灾害指挥小组:

由xx组长,xxx为成员。负责整个防地质灾害灾害的抢险工作,并迅速向当地政府或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情况。

2、抢险疏散小组:

由xxx任组长,xxx为成员。具体负责发生暴风雨等防地质灾害时的人员疏散,在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财产抢救等工作,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疏散地为火车站前的空旷地带。

3、后勤保障小组:

由xx组长,xxx为成员。具体负责整个抢险工作的物资经费的准备工作,从物资和经济上保证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增强意思、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学校发生防地质灾害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全体教职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树立防地质灾害工作责任重大的意识。

1、定期检查:

学校应在每年的五至十月期间的每个月特别是暴风雨季节对学校内的房屋、校舍、围墙、用点设备设施、排洪通道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整改,消除防地质灾害可能带来得隐患。

2、积极抢险:

一旦发生防地质灾害时,各小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迅速赶到学校,隐的时间上的主动在抢险中,首先抢险小组应及时迅速有效的疏散有危险的人员,特别是学生。同时,在保证抢险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财产抢救,禁令减少财产损失。

3、及时上报:

一旦发生防地质灾害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汇报,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总之,在防地质灾害,在防地质灾害工作中,全体教职工不能有丝毫的麻痹,要具有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牢固树立责任重与泰山的意识,增强防地质灾害意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附:xx年防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小学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预案2

为了提高全校师生在密集场所的应急避险能力,进一步深化全校师生的减灾意识,保证全校师生在应急预报发布或灾害发生后,快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好地展示全校师生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成果,按照上级精神安排此次防震模拟演练。

一、演练领导机构

学校成立演练指挥部。

总指挥:董晓东

各班主任负责指导本班学生的安全疏散。

程强负责沿途协助各班的安全逃生。

操场指挥:纪复政

侯波

指挥部下设3个小组:

1、疏散组

组长:程强

组员:班主任

职责:负责现场指挥,确保师生按路线有秩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拥挤踩踏,以保证全体师生快速、安全地撤离现场。

2、医疗救助组

组长:刘金香

组员:各年级任课教师。

职责:准备医疗常用药品,负责将伤员运送到指定安全区并进行简单救治后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救治。

3、安全保障组

组长:侯波

组员:

程祥富

纪复政。

职责:负责维持操场内学生秩序,了解校内区域的情况,加强巡视。

二、演练、疏散地点

教室、操场

三、应急演练程序

以哨声为信号。由总指挥发出。听到“防空警报”的信号(哨声)后,学生们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从教室的不同出口有条不紊地向操场(宽阔空闲地)疏散。

四、疏散演练安排

疏散任务由疏散组负责。

1、三短一长哨声响后(所有教师均有责任在灾难发生时及时快速的吹哨),疏散组人员应及时赶到现场指定地点,组织疏散学生,以防出现混乱。

2、教室内学生疏散安排如下:

每班靠前后门的学生立即把门打开,分两路纵队有序地从前后门撤出。学生由正在上课的老师负责疏散,班主任如没课,应立即到班级所在教室疏导学生。在撤离途中如遇拥挤摔倒,后面学生及老师应立即大声喊“停”。同时停止不动,等险情排除后,再招呼按顺序撤离。

五、医疗救助演练工作安排

医护组马上开展工作,对受伤的人员进行急救处理,等医院救护车来后送往医院。一名老师带两到三名学生为一组进行救护,主要救护项目有:头部包扎,腿部骨折,臂部骨折等。

六、应急演练要求学校在应急模拟演练前,各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要对学生进行疏散常识、自救互救等知识的培训。对所有参加演练的学生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并作精心的准备和布置。听到“防空警报”的信号(哨声)后,学生们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从教室的不同出口有条不紊地向操场(宽阔空闲地)疏散,到了操场后,大家双手抱头继续保持下蹲姿势。

小学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预案3

为进一步提高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学校全体教师工和全体学生的防灾避灾意识,根据上级要求和应急管理计划安排,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在20xx年x月x日举行一次突发地质灾害逃生演练。通过这次演练,保证在发生突发地质灾害的情况下,学校全体教师工和全体学生能够迅速、高效、有序的安全撤离危险区,做好地质灾害的防灾避灾和抢险救灾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应急预案演练的任务

本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的任务是:设定20xx年x月x日x时x分,我市发生x级地震,震源深度x公里。我校及时启动《防范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指挥部的领导下,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工和全体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快速有序安全撤离,尽快采取防灾减灾有效措施。

二、应急预案演练的原则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工作遵照:

1、以人为本、避让为主的原则;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3、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的原则;

4、互相配合、分工协作的原则。

三、应急预案演练的组织

1、由局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指挥部组织实施。

2、参加人员:学校全体教师工和全体学生。

四、演练时间

20xx年x月x日x时x分。

五、应急预案演练的实施步骤1、9:00时:突感地面震动,教学楼摇晃,预测地震发生,立即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挥部下达撤离命令。

2、9:01时:学校吹响紧急撤离哨音,指挥部各成员分别把守各楼道口,按原定路线组织人员有序安全撤离办公楼。

3、9:04时:人员撤离到楼院空旷处,各单位对人员进行清点,并向指挥部报告。

4、9:06时:根据汇总情况,对未及时撤离人员进行救援。

5、9:08时:指挥部组织人员对学校全体教师工和全体学生安全情况进行统计。

6、9:18时:指挥部组织人员继续跟踪监测灾情,有情况迅速报告。

7、9:20时:演练工作讲评会。总指挥作演练讲评。

上一篇:前赤壁赋知识点总结下一篇:谎言的高中作文:谎言也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