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课件(精选13篇)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本单元的内容呈现体系结构的基础。其重点是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而难点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及由燃烧的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树立辩证认识问题的意识。
2、本课题与课程标准中模块的关系
本课题属于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块,它是高中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基础。主旨要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3、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立意
本课题的学习必须突破知识点教学的局限性,重视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发散思维角度认识燃烧、燃料、能源及环境这条主线,这样既可以对前六单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新情境条件下的应用性归纳总结,又能与下册第十二单元呼应,启发并引导学生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而更好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三、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
学生已经知道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了许多
燃烧现象,学习氧气时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知道了灭火的一些方法,还知道氢气不纯时遇明火会爆炸,总之他们对燃烧已经有了模糊的印象,只不过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规范的概念和方法而已。
2、已有能力
学生已经进行过多次探究活动了解了对比、讨论、归纳等方法,能够完成本课题的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实验视频,加上老师的引导,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总结
3、可能出现的困难:
1、对着火点的概念理解不够:有学生可能认为,灭火的方法之一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通过表格说明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我们通常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使火熄灭。
2、对爆炸的认识出错:有学生可能认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可以用多幅两种爆炸的图片使学生对比分析
3、对燃烧的定义概念固定:有学生可能认为,燃烧一定要氧气。但氧气并不是唯一的助燃剂,没有氧气同样可以燃烧。给学生探索的期待与启迪。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情境激发—引导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应用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4、两条主线:化学科学知识的提高——化学科学技能的提高;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展示几幅图片,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燃烧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标致之一,燃烧是产生动力的主要源泉,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幅森林大火的图片使学生意识到燃烧并不都是有利的。由此提出问题:什么是燃烧?如何灭火?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温故知新,明确概念
由学生已有的知识总结得出燃烧的特征、实质、概念。引导学生分析燃烧概念的关键词。明确不是所有发光、放热的变化都是燃烧;根据教材信息明确着火点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分析推理
观看“烧不坏的手帕”魔术,提问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引发学生思考燃烧的条件。首先视频展示:实验7-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讨论分析原因,初步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然后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完成探究实验报告。由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展示燃烧“火三角”明确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可以燃
烧。接着展示关于火灾的图片和信息引发学生思考火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那么如何灭火呢?
首先视频展示消防员灭火。提出问题: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燃烧的实质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熄灭蜡烛的不同方法并完成探究报告。讨论、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然后通过几个生产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方法的分析巩固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动手操作,动
脑思考,语言表达。使他们对获得的信息有一个详细的感知过程。从而从多方面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素养。
(四)联系实际,灭火自救
当火灾发生时消防员都用了哪些方法灭火呢?观看视频:消防员扑灭火灾的片段——提出问题:当你遇到火灾时应采取哪些措施呢?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观点。播放视频:火灾自救方法。(约1分15秒)然后介绍几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播放视频: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新闻20101020第一时间](约48秒)
引导学生阅读
三、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阅读资料卡片的内容
观看视频实验7-2;展示几种消防图标
在这一过程中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化学就在身边,学习化学知
识可以提高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科学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也提高了他们的化学科学素养和生活能力。
(五)知识小结,布置作业
组织学生畅谈本节课的体会侧重学法的交流与感受、反
思与评价,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励学生探究性学学习的热情,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六、板书设计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物质具有可燃性1.隔离可燃物
2、与氧气充分接触 2.隔绝氧气
(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去掉其一即可)
三、易燃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谢谢各位我的说课结束了
1、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了解灭火器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2) 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 设计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 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多媒体
实验器材:
蜡烛、火柴、铜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目标
点燃一根火柴, 先让火柴头向上 (火柴熄灭) , 再点燃一根火柴, 火柴头向下, (火柴继续燃烧) , 提问:这是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讨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燃烧与灭火。板书:燃烧与灭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知道燃烧的条件。
理解灭火的方法。
认识常见的灭火器。
相信通过大家的高效自学, 这四个学习目标一定能达到, 大家有没有信心?
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观看“实验录像”, 引导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指导:实验现象是什么?
针对这个实验的现象, 你的问题是?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要求: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3、学生讨论, 教师巡视。
4、交流问题, 讨论结果。
5、小结: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
一是可燃物;二是氧气;三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拓展思考:
1) 如何让水中的白磷燃烧。
2) 为什么火柴头向上一会就灭了, 而向上却越燃越旺?
3) 在赤壁之战中, 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 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 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条件填写:
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____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一是: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
三、探究“灭火的原理”
1、实验:让一支燃着的蜡烛熄灭你有哪些方法?
2、学生思考, 讨论。
3、根据方法, 总结灭火原理。
方法:阻断燃烧的其中一个条件即可
4、根据灭火原理解决问题:
遇到如下火灾, 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灭火?
1)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2)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
3) .森林火灾。
4) .家中的电器着火。
5、观看“泡沫灭火器原理”录像, 了解常见灭火器。
四、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1.下列情况所采取的灭火方法, 不恰当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 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 用湿抹布扑盖
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 用水浇灭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
2.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 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3.在宇宙飞船上划燃火柴, 火焰会立即熄灭, 这是因为 ( )
A.O2不够
B.火柴潮湿, 不易燃烧
C.在失重的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D.宇宙飞船上温度低, 达不到着火点
4.在液态空气中放入燃着的细木条后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
A.木条立即熄灭 B.木条燃烧更旺
C.木条燃烧和原来一样 D.可能引起爆炸
5.木柴燃烧时, 常把木柴架空一些, 目的是 (
A.使热量易散失 B.使火柴着火点降低
C.使木柴变成易燃物 D.使木柴与氧气充分接触
6.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 宜使用的灭火器为 ( )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高压水喷射
六、作业
1.查找有关消防器材的资料。
2.课本第130页 (调查与研究)
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 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 (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的措施) 。
板书设计:
“燃烧与灭火”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4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中有一个教学内容“燃烧的条件”,它与人教版老教材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用3个对比性很强的探究实验代替了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搭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平台,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但因“变量”过多,学生不易构建新知。
现在按教材顺序把“燃烧的条件和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作为第一课时,“爆炸和灭火”作为第二课时。这里主要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思路
1.1由具体到抽象得燃烧的概念
通过回忆一些燃烧的事例及其现象,分析归纳燃烧的特征,得燃烧的概念。
1.2 改进分组实验、补充视频实验,探究燃烧条件
课本第89页的交流与讨论,采用分组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并作了1处修改,1处增补。
分组实验之后,再补充综合性、对比性强的红磷、白磷燃烧的视频实验(可避免污染),通过适时“暂停”画面并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对于燃烧三条件的缺一不可性。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运用“火三角”的形成动画和直观教具“大三角板”来类比说明。
1.3 由生活实例“起煤炉”引出“着火点”及其影响因素
由“封煤炉”引出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
由演示实验:蜡烛在空气中、在氧气中燃烧,使学生了解完全燃烧的条件及意义。
2教学过程
3 点评
本节课学生热情高涨,丝毫没有因为燃烧是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而降低。相反在对有关问题的探究中,学生们完成了由似懂非懂到豁然明了再到应用于实践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等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如下:
①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a.修改完善分组实验:
改用小石子、纸片代替分别醮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来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需可燃物)。排除了棉球的干扰,简单、直观。
尤其是新增“分别点燃裹有铁棒的纸棒与纸棒,比较点燃的难易”,不仅有利于探究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之一(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且体现了学科间的知识融合。
b.补充白磷、红磷燃烧的视频实验:
白磷、红磷燃烧的视频实验是对上面四个探究性分组实验的综合呈现,它减少了“多变量”的干扰,恰当地突出了燃烧所需的三条件及缺一不可性。
c.合理组合:
四个探究性的分组实验和一个视频实验的依次进行,学生由熟悉的煤、纸、木条到陌生的白磷、红磷,探究实验也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集中不断深入。
②不拘泥课本,大胆从生活中取材。
如通过“起煤炉”、“封煤炉”等生活实例创设了贴近生活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完成了由科学世界往返生活世界的飞跃。
③充分运用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新颖实用。
如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分组实验、视频实验、演示实验、Flash动画、实物教具等多种教学媒体,并且简洁、漂亮的PPT画面贯穿始终,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其中“火三角”的形成动画生动直观,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另外,以音乐为信号对分组实验的时间控制,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有序的氛围。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教材的层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在下课时学习。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从学生所查资料中获得了很多新知识,如有的学生说用纸锅来烧水,由于纸是很容易着的,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呢?课后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由此使我进一步体会到现代教学不但是教师传授给学生新知识,学生也能给教师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思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这部分资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如下不足:
1、每组同学的观点应归纳到黑板上,在学完燃烧条件后,可分组讨论学生所说摩擦、钻木、放大镜起火的原因,干的着、湿的不着、纸锅烧水的原理,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深。
承教《初中化学》新教材以来,我的感觉是:新教材集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下面仅就“燃烧与灭火”一节课的教学谈点体会:
1、知识内容的编排上,更加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适应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知识保障。
燃烧作为一种化学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如果没有可燃物的燃烧,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教材正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围绕燃烧这一变化,设计了四个专题,即(1)燃烧的条件;(2)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3)爆炸;(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学生经常要面临解决,甚至是已经亲自解决过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发生在身边的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产生注意,并进行思考和研究,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研究的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化学的学习其实非常简单,也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是我们生存的需要。
2、实验设计,主要以“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形式出现,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探求知识的欲望。
“燃烧与灭火”一节所涉及到的所有实验,学生都有能力独立完成,而且完全具备家庭实验的条件,当教师把实验用品摆放好,讲解实验步骤和有关要求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现象产生的原因,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生活的体验,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非常兴奋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实验,在此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面粉是同学们所熟悉的,但面粉能燃烧吗?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也可能导致爆炸吗?一些学生对此产生了疑问,于是教师提供有关的用品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当看到面粉燃烧时,学生们很兴奋,当看到面粉爆炸十,教室里顿时发出了一片惊叹声,由此学生们意识到:可燃性的粉尘也可能导致爆炸的产生,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安全意识。
3、问题设计,主要以“你已经知道什么?”、“活动与探究”、“联想与启示”等形式出现,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求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在“你已经知道什么?”中,让学生把知道的燃烧事例添在表格中,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反应的特征。再如:在“联想与启示”中,给出四种物质提出了两个问题:(1)“如何点燃它们?”(2)“我知道如何点燃它们,但点燃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呢?”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而且日常生活中都亲自做过,这方面的经验很丰富,他们很乐意表现自己,在教师肯定性评价的激励下,学生的自信心更强了,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练习与实践”中的问题设计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适合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高层次的学生问题的解决会更全面一些,而低层次的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谈一些自己的观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经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对学生知识方面的要求降低了,而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了。
新教材一改过去在“缓慢氧化、自燃、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方面的大篇幅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学生对“面粉爆炸实验”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爆炸产生的原因。增加了一个“灭火与自救”小图片,丰富了学生防火与自救方面的知识。
新教材在“燃烧与灭火”一节共设计了五个实验(旧教材在这一节里只设计一个实验),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必须具备自己独立动手实验的能力,而后通过实验去获取新知识。
【学生】火
【教师】对,是火,火,代表热情,亚运会和奥运会等都要点燃圣火,人类自从发现并利用了火,就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生活。西方的魔幻小说认为火是一种元素,其实,火是某些物质燃烧时常伴随发生的一种现象。火善用之则为福,这些是人类利用火的图片,厨房、钢铁的冶炼、火箭升空;火不善用之则为祸,这些是一些火灾的图片,大兴安岭火灾、衡阳大火、这是11月15日上海静安区某高层住宅大火,死亡人数达58人,多数是老人和儿童。这是12月5日四川草原大火,死亡人数22人,多数为救援官兵。
【教师】燃烧能造福人类,燃烧的失控也会为人类带来灾难,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和控制燃烧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燃烧与灭火【板书】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灭火的原理同学们知道什么灭火的原理和燃烧的条件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请同学们点燃你们桌面的蜡烛,看看利用我们现有的条件最多有几种方法可以使之熄灭。【学生实验】点燃蜡烛,尝试用各种方法使之熄灭,并总结现在能有几种方法使之熄灭。【教师】上课也不能只是你们做实验啊,老师也参与一下交流,老师也有两种方法,请大家仔细观察——剪刀剪掉烛芯、碳酸钠和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
【总结】学生说,教师写的过程分类。
【教师】其实使蜡烛熄灭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灭火的原理,下面就请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进行讨论。看可以猜想出的灭火原因有哪些?
【学生】火浇、扇子扇、吹属于降低温度;烧杯盖和二氧化碳属于与氧气隔离;剪掉烛芯属于隔离可燃物;
【教师】那湿抹布呢?灭火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既有降低温度,又有与氧气隔离
【教师】看来有些灭火的方法所属的原理并不一定单一的
【教师】啊,隔离可燃物可以灭火,那我们可以猜想出燃烧的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生】燃烧需要可燃物
【教师】降低温度可以灭火,可以猜想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需要一定的温度 【教师】化学中把可燃物燃烧需要的这个最低的温度叫做着火点,并且不同的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不同的,如:白磷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教师】与氧气(或空气)隔绝,可以灭火可以猜想的燃烧的条件是与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教师】这些呀,都是我们猜想的,我们的猜想到底正不正确呢?遇到不能确定的问题怎么办?
【学生】实验
【实验】老师在烧杯中放入开水,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红磷和白磷,猜能不能燃烧?哪个能燃烧?(看实验现象)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试管中的白磷燃烧①
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②
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
【教师】通过这三组实验现象的对比,我们可以确认猜想中的哪个燃烧的条件是正确的? 【学生】①和②对比可以确认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 和③对比可以确认氧气
【教师】恩,刚才确认了两个燃烧的条件,那可燃物呢?能不能确认出来?谁能说一说? 【教师】不能确定,老师问你,我感觉到烧杯都烫手了,为什么不燃烧呢?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吗?老师也没有见过烧杯燃烧,说明烧杯不是可燃物,看来燃烧还是需要可燃物的,另外水也不是可燃物,所以水也没有燃烧。
【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都确认了,我们再看看我们猜想的灭火原理都成立吗? 【学生】成立
【教师】最近这些年有种教育理念叫做“STS”“S”是指科学;“T”是指技术;“S”是指社会,意思是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总之就是学以致用的意思。假如,今天大家表现好了,回到家,妈妈为了奖励你,给你做了一道菜——水煮肉片,一不小心,油锅着火了,(有同学说了,老师,你们家油锅猜着火了呢,呵呵,老师只是举个例子),你打算怎么灭火?属于什么原理?还有别的办法吗?想想,油锅的旁边还有一堆刚刚洗过的白菜呢?
【举例子】听说哈尔滨用上了来自大庆的天然气,打听一下,天然气泄漏有味儿吗?,我们居安思危,如果,回家时发现,天然气泄漏了,应该怎么办?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往知识点上想一想,用熟了就成为技能了,【教师】同学们都弄懂了吗?没有问题了就该我问你了:听说2000年悉尼奥运会圣火是在水中点燃,这能是真的吗?是不是假的啊,我们看看视频
一、奇思妙想———引发思考, 燃起兴趣
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 学生都十分熟悉。教师提问:燃烧有哪些现象呢?学生能描述出燃烧有发光、放热、反应剧烈等现象。“水中生火”这个演示实验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有区别, 易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自己解开了谜底。
奇思妙想, 会想是关键。这里通过一个生活中并不常见的燃烧现象———“水中生火”,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既展现了燃烧这一现象的特点, 又为下面的科学探究找到了切入口。
二、百思得解———点拨思路, 规范探究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猜想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并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猜想。学生能够初步回答出的燃烧条件有: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下一步就是如何验证猜想。
首先对“燃烧需要可燃物”进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方法, 例如控制变量、类比等, 思考“燃烧需要可燃物”的变量是什么, 从而学会设计实验。随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四人一组, 分配好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小组合作, 协作完成实验设计, 由每一组的汇报员来汇报组员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各组参考汇报组的方案设计完善实验报告。完成实验报告之后, 学生开始动手做实验。学生热情高涨, 不但是因为可以动手做实验, 更是因为可以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和设计的方案正确与否, 所以学习的内驱力很足。做实验之前, 教师应提醒学生规范操作, 同时注意观察现象, 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开始分组操作, 由组长协调, 让组内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实验, 体会成功。实验结束, 由学生来总结燃烧的条件:需要氧气、可燃物, 温度达到着火点。这时候学生的总结就水到渠成, 是通过规范正确的科学探究得到的结论, 而非一般生活经验所得。学生进一步思考,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只需满足任意一个还是要同时满足。大部分学生知道需要同时满足, 但部分学生仍有疑惑。教师此时要合理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如可创设以下情境:野外露营的时候, 小明突然肚子疼痛, 急需热水, 当时只有普通的纸杯, 能用纸杯给他加热一杯水吗?学生主动提出需要做实验, 结果纸杯没有烧着, 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没有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 水吸收热量, 起到降低温度的作用。总结结论:在燃烧过程中三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缺一不可。
百思得解, 会思才能解。合理的情境创设, 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规范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从合理假设出发, 能够正确设计化学实验, 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自主得出结论, 且给出解释。
三、集思广益———拓宽思维, 灵活应用
学生分组学习课本P128实验7-1, 自主完成书本讨论题。经过科学探究后, 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应用燃烧的条件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师这时候要进一步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拓宽思维, 使其能够灵活应用燃烧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实验内容:请同学们熄灭蜡烛。实验用品:水、沙子、剪刀、湿抹布、碳酸钠、稀盐酸、烧杯。在动手做实验之前, 让学生分组完成灭火方案的设计。这样, 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都能体会到思考和学习的乐趣。学生汇报实验方案:1.用水浇灭;2.用沙子覆盖;3.用剪刀剪灭蜡烛芯;4.吹灭;5.用烧杯盖灭;6.用湿抹布盖灭;7.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熄灭火焰。以上实验由学生一一演示。这时候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这些方法为什么能灭火?学生通过刚才的科学探究总结出灭火的条件是:隔绝氧气、降低温度、清除可燃物。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燃烧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那么灭火呢?学生总结只要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了。
集思广益, 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灭火在知识点上可作为燃烧的延伸。学生分组活动, 利用小组讨论的优势, 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学习, 实现“兵教兵”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四、思有所得———提升思想, 掌握新知
教师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提升思想,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当中。比如遇到较大的一些火灾:油锅起火、高楼起火、森林起火时, 该怎么办?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知识能很好地进行拓展迁移, 分别给出答案:盖锅盖、使用高压水枪、清除树木形成隔离带。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 学生能做到“了解燃烧, 控制燃烧”。
关键词:科学探究;实验趣味性;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激发兴趣;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代替传统观念的接受式教学,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阵地。本节课设计充分体现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以魔术导课,增强实验趣味性,选择生活中的素材探究增强实验的生活性,自主探究增强实验的探索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培养能力。
“燃烧和灭火”选自人教版教科书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为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本节课具有实用性强且生动形象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价值,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得出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是学生必须了解的安全知识之一。对它的了解和掌握不仅能使学生认识火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控制火、预防火灾,学会在灾难中自救。
“燃烧与灭火”一课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动手探究的能力。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现象、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识一些常见可燃物的着火点,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燃烧现象以及如何利用灭火的原理来进行预防火灾和进行自救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与
他人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学生体验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新课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趣味魔术,引入教学内容。魔术1:不怕烧的手帕。魔术2:玻璃棒蘸酒精点燃后含在嘴里使其熄灭。学生们观看、讨论、猜想什么是燃烧。通过小魔术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动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揭示燃烧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先提出猜想,由于学生对燃烧现象非常熟悉,思考方向较明确,猜想的答案主要有几种:(1)有可燃物;(2)有氧气;(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这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用品,由学生小组讨论,研究实验结果。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学生在这样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强化了合作意识。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书中实验7-1装置,并指出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地改进实验装置,并挑选最佳方案进行实验,用明显的实验现象验证学生的推理,使學生体会到推理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探究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及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实际中,面
对火灾突发事件可以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救,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10C班耿绍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燃烧和灭火》。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是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3)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2)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3)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分析
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过渡引出新知识,可以使知识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新知识的顺利建构。
1、为了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两个重点问题,用 “引导探究教学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三、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四、教学过程: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索化学的奥秘。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节课。具体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分析应用,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关注社会;小结交流,布置作业。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谈生活中常见的燃烧事例。(体会燃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2、通过提问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让学生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概念,来构建新知识。
3、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熊熊火焰过后,手帕完好无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顺势导入对燃烧实验的探究。
环节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探究燃烧的条件(学生分为三组实验)
(1)水与酒精燃烧对比实验。(2)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3)小木条与小煤块燃烧的对比实验。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不仅得出了燃烧需要可燃物、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2、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
教师演示 “红磷与白磷燃烧的实验”,考虑到空气污染和实验的安全性,我将课本上的实验加以改进。演示中引导学生观察,用刚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燃烧,缺一不燃烧,于是让学生考虑灭火的方法。
3、实验探究灭火的方法
根据燃烧的条件,分组合作,提供碳酸钠、盐酸溶液、水、蜡烛、烧杯,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根据实验探究、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者任满足其一。与燃烧条件对比,加深印象。
4、视频演示灭火泡沫灭火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学生对泡沫灭火器的了解。
环节三:分析运用,加深理解
欣赏有关“火”的图片,感悟“火给人类带来文明,但用火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新课标提倡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化学要放到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的。因此在本环节我安排了以下几个问题来共同探讨,以加深对灭火原理的理解。
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气熄灭?利用什么原理?
2、扑灭森林火灾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3、炒菜时油 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4、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怎么办?利用什么原理?
5、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这些事例大家都比较熟悉,将它们设置为抢答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四:学以致用,关注社会
设置演示实验:一高一低两只燃着的蜡烛,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发生火灾时,怎样逃生。同时结合一组生动有趣的图片,学习防火自救常识,防患未然,使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自救常识,体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环节五:小结交流、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感受?
(谈收获,通过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复述,谈本节都学了哪些知识,不仅提高学生梳理系统知识的能力,又强化巩固课堂效果。)
2、作业:(1)预习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2)课后探究:谈谈你将如何为你居住的地区的防火做些有益的工作。(最后我将本课作业设计为自学和调查实践形式,意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最低温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场隔离; 2.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隔绝空气或氧气。
三、安全知识(课件展示)
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燃烧与灭火》。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燃烧与灭火》是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第一节课,本单元的三节内容燃烧贯穿其中,所以学好这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而灭火又是和燃烧紧密相连在一起的,每个同学都要掌握一定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而且,燃烧与灭火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本节内容应该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四、说教法: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与反思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1.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化学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节课,学生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体验中逐步培养探究能力;
3.注重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燃烧的条件:
1、情景引入:
请学生们谈谈生活中常中的燃烧事例。然后教师由同学们所列举的事例导入课题。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创设学习情景。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先分小组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这里主要是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再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①.纸可以燃烧吗?石头可以燃烧吗?
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是什么?
接下来分小组学生进行实验7―1,并对实验7―1作了改进:考虑到白磷燃烧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用大烧杯罩着并放在水槽中有利于吸收五氧化二磷,减少对人体危害和环境的污染。实验中要提醒学生记录好实验现象。
在这里实验探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的改进体现了对环境的关怀,以此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3、引导分析: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看到这么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呢?你能独立解决这些疑问吗?怎样才能使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在这里要告诉学生“通常状况下,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是40℃”。然后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展示后教师演示实验“用收集满氧气的试管罩着水中的白磷”。这样以实验现象为依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运用信息能力。
4、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并强调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5、学习过程性评价:
利用燃烧的条件对个别小组的学生在实验7―1中出现的异常实验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反思的习惯。
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有:1.铜片上的红磷也燃烧起来;2.铜片上的白磷不能燃烧。
(二)灭火的方法:
1、设置情景:
图片展示一些火灾现场,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认识到,燃烧如果利用不当,就会酿成火灾,那么发生火灾时,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呢?
2、引导推理:
根据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推理出灭火的原理(如右图)。这样级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推理”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科学探究的一种途径。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现有一支燃着的蜡烛,请利用生活的经验或根据灭火的`原理,利用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使其熄灭”;再由学生分小组内部讨论、设计好本组的实验方案;设计好以后按照自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在这里和课本上的实验7―2不太一样,是因为我觉得把该实验设计的开放一点应该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考、合作、和动手能力)
4、学习过程性评价:
首先,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教材、学情分析明确到位。唯一不足就是没有以文字形式体现出本节课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这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学过程顺畅,教学效果良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的探究学习贯穿课堂始终,扩充学生知识面增大课堂容量,还课堂于学生。
再者,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只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整个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贯穿始终,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得出正确 的结论归纳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小组合作学习体现明显,学生的回答不再是一个人的观点,而是整个小组的智慧结晶,有效的提升了回答的正确率。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指定某个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教师要求每小组选派代表参与教学中,有效的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所有学生都会出谋划策。在这方面,教师应提前做出知道,每小组选派的学生应该轮流进行,不要注定在优生升上,让全体学生机会均等。
其次,现在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大幅度的增大课堂容量,前提是教师具有足够的基本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信息技术简单的当成投影仪来使用,体现出的是文字与图片,很少应用到动画和影像资料。本节课中,对火灾的讲解完全可以再加入一些形象直面的东西。教师基本功扎实,引导性的语言很是到位,肢体语言即时即景引人入胜,在教学中和学生讨论热烈,不是强硬性质的填鸭式教学。
最后,教学中,教师实施分小组学习法,打破传统的排位方式,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科学探究实验是整节课的引导,扎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学过程,课堂讨论热烈有效,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选派代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但是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提前做好处理工作,不要局限在某个学生去完成教师的任务。
本节课是一节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系的一节,学生已经通过很多方式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燃烧大家都见过,灭火大家也知道一些,学生缺少的只是知识的系统与总结,教师做到了这一点。
通过观看这节课,我感触很多,整节课中,陈老师先由学过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引入教学,看似无意实际大有深意,为下面‘燃烧’概念的提出埋下伏笔; 接下来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一直在进行着,这正是整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是被动地,只有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和想动手的思想,利用一系列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出击!整节课下来,学生兴趣满满,教学效果必然让人满意!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否能坚持如此做?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学任务的压力,作为毕业班一般会加快教学进度,尽可能节约出时间进行复习,我们还会再去费时费力地探究教学吗?及时自己有想法也很难改变学校的教学进度。二是实验教学在学校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任课教师怕麻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 验员,需要教师自行准备实验器材......‘教师教、学生学’一直是我们大多数人采用的教学模式,在王老师的课堂中,王老师的语言不多,他只是提醒性的说几句,总结性的来两句。这需要教师有多大的定 力!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自己说少了学生听不明白,一遍一遍的重复,很多教师落下‘啰嗦’的恶名。陈老师的很多做法很值得我们每个人下来仔细琢磨认真学习。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的发现
教学难点:将燃烧现象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谈如何利用有利的,防止发生不利的燃烧。
仪器:蒸发皿两只,铁架台(带铁圈),火柴,烧杯,铜片,蜡烛,制氧气装置。
药品:酒精、红磷、白磷、石灰石、水。
教学过程:
复习:比较mg、c、s、p、fe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共同点。
板书一、燃烧: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过渡:为了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我们需要研究燃烧的条件。
演示实验:水、酒精分别置于两个蒸发皿中,投入一根燃烧的火柴。
发现:可燃物才能燃烧。
学生实验:连毛巾也烧不着的火
发现:使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老师演示:白磷燃烧实验(与学生实验同时进行)
发现:使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学生活动:总结物质燃烧一般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解释上述烧杯中白磷,铜片上红磷和石灰石不能燃烧的原因,
提问:能否创造条件让它们燃烧:再将铜片放在铁圈上继续加热,发现红磷能燃烧,
石头不能,往水中通入氧气,发现白磷能燃烧
板书:1、着火点 2、燃烧条件
过渡: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时就会燃烧,但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同一种物质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的燃烧现象有何不同?
演示实验: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支用玻片置于火焰上,另一支用玻片置于火焰上方。
发现:当氧气充足时,完全燃烧,肉眼看不到小的炭黑颗粒游离出来,当氧气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能看到小的炭黑颗粒游离出来。不仅如此,还有些碳元素由于氧气不足,还转化成为一氧化碳。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0页,了解一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谈谈冬天室内放燃烧的木炭的火盆,应注意什么?
老师总结:完全燃烧时,燃烧得快,放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等元素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不完全燃烧,燃烧得慢,放热量少,可燃物中的元素不能被完全氧化,应该防止不完全燃烧的发生。
课堂小结:学生思考课本p89页问题,回答。复习巩固着火点、燃烧条件等概念。
板书设计: §4、1 燃烧与灭火
一、 燃烧: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1、 着火点:使可燃物着火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 燃烧条件:①可燃物②要与氧气接触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对模块开发与课时设计的反思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有体现出“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本课题中的第一课时内容就紧紧围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而展开的。
在本教学设计中,采取了“水中生火”的化学魔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引与实验分析,学生自主地探究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分析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并总结出“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破坏一个即可。”
本部分——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作为学生了解和认识燃烧的现象,并以此为契机进入接下来的学习的重点内容,其课时分配与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作用上是成正比的。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找出自己灭火所采取的原理。从整体上看,虽然教学内容相对容易,时间相对较长,但是能给出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思考却是值得的。
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总结与反思
1.教学目标的设置: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置主要体现在“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这两点充分围绕了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再具体地设置教学目标。由于本节课是作为青年教师比武的一堂比赛课,因此,在生源方面选择了优班,其学生基础较好,学生的发散思维较强。对于这样的学情,个人认为需要在“了解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再拔高一个台阶,即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如“铜片上白磷燃烧”的.实验,可以在设置问题“如何在该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改进,使得实验的实施更加环保?”。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个知识、一个实验以及一堂课来完全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的能力,课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一点一点的向学生灌输化学实验中我们应具备的能力以及能掌握的化学实验知识。
另外,在贴近生活方面,我选择了“灭火毯”。灭火毯的主要灭火原理是将灭火毯扑在燃烧物上,以隔绝空气(氧气)来达到灭火的。但是这个灭火毯的灭火原理与使用方法与我们课的前半部分的“酒精灯洒到桌面上”以及“燃气管着火用淋湿的被褥盖住来灭火”的学习效果是相似的。
反思修整意见:建议在这个地方,应选择另外一种新型产品或灭火设备,本着提高学习内容层次的目的进行教学,或许会使整堂课显得有松有驰,有易有难。或者这个地方可以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时间不宜过长。
2.对于“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考虑不周:
学生在“熄灭蜡烛”实验比赛的基础上,找到了几种灭火的方法。其中“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同学们想到的一点都是“吹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但是在我的设计中却忽略了这一点作用,只是考虑了“吹出的气体使得烛火周围的温度降低了”,破坏了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因此,在学生答道“二氧化碳”这一作用时,教师应给予极高的评价与认可,再引导他往破坏灭火原理的方面去思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忽略了学生,遏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急于将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燃烧与灭火课件】推荐阅读:
燃烧和灭火说课课件09-21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12-10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07-16
燃烧青春岁月11-06
燃烧青春作文500字07-25
燃烧的月亮阅读答案07-28
燃烧器检验方案11-02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09-09
防灭火措施12-04
(论文)电站锅炉稳定燃烧的措施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