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科学试卷分析(通用8篇)
一、总体情况
本次试卷覆盖前五单元内容,从多方面考查学生所学知识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总体来看,这张试卷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题量适中,基本上没有偏、难的题型,试题类型比较灵活,并且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但是学生做的并不是很好,老师也不是很满意。
二、试卷分析
本次命题共分六大题,下面就对本次测试中存在的问题逐题作一分析: 第一题:我会填(共30分)35%的学生出错在5分以内。出错率最高的是第2、5、7、9题,原因:1.学生缺乏社会常识,2.没有认真读题。3.学生未能好好的掌握相邻时间进率为60。4对质量、长度单位概念模糊。
第二题:判断(5分)有90%的同学全对。出错最多的是第3、5题错误率高达5%:学生没有理解题意。
第三题:快乐选择(共10分)有75%同学全对,出错最多的是第5题,出错的原因:2.计算不认真。
第四题:看清题目,精心计算(共20分)95%的同学能全做对,出错的原因是:1.计算不认真粗心导致。
第五题:解决问题(共35分)第1,5题出错率较高,个别做错的原因是粗心。第1题,由于学生理解差,简单问题复杂化。
第5题:错的最多的是第4小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会联系生活实际,二是部分学生方向模糊。
三、通过这次测试,反映出的问题:
(一)、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欠缺,简单的加、减、乘、除也很容易出错。(二)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还不够,非常粗心。题目会抄错;简单口算也会计算错;算完结果会抄错;等等。
(三)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掌握不扎实。
(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很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对给出的信息不能较好的选择利用,进而解决问题。(五)、通过这次测试,还反映出学生中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检查验算的习惯比较差。
四、今后教学措施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读题、仔细审题、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2、对一些基本概念还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3、培养学生对题目的分析能力。特别是一些题目比较长、字数比较多的问题,先理清思路,酌句分析。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门课程所用教材来自王高潮主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 总课时为32学时, 属于全理论考试课程。本次试卷分析对象为2012级 (三专) 冶金1班 (简称冶金1班) 、2012级 (三专) 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1、2班 (简称质检1、2班) 期末考试试卷134份, 其中, 冶金1班34份, 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1班53份, 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2班47份。3个班为平行教学班, 由1名教师统一讲授课程, 期末考试范围由大纲决定, 考试内容根据具体要求从题库抽取组合获得。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考试时长100分钟, 题型包括填空、判断、单选、简答和问答题。其中填空题10个, 每空1分, 共25分;判断题10个, 每题1分, 共10分;单选题10个, 每题2分, 共20分;简答题5个, 每题5分, 共25分;问答题1个, 共20分。
2. 研究方法。
所有试卷由一名教师统一批阅, 严格按照考前制定的评分标准和细则进行评阅, 阅卷过程中为减小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及保证公平性, 对试卷采取密封进行评阅。试卷评阅后选用简单易懂的Excel软件建立试卷分析和成绩统计模块[2], 录入班级、姓名、学号、课程、题号、分值等原始数据, 着重分析试卷难度、试题区分度和信度等重要指标[3]。
二、研究结果
1. 成绩分析。
从考试结果来看, 冶金1班、质检1、2班的平均分分别为70.21、71.17和78.53分;最高分分别为88、96和98分;最低分分别为32、17和29分。各班峰值分布分别在70—79分、70—79分和80—89分, 各班成绩分别呈现正偏态、负偏态和接近正态分布。
2. 试卷分析。
将各班试卷质量进行分析汇总, 各公式如下[4]:其中难度指标P1由该试题的通过率决定, 见公式1, 试卷总难度P见公式2;区分度D1通过鉴别指数法计算, 见公式3, 试卷总区分度D见公式4;信度R通过克朗巴赫系数计算, 见公式5。主要分析指标结果见表1-表3所示。
式中χ1表示该题的平均分值, χ2表示该题的满分值;
式中Ci表示各题的难度系数值, qi表示各题的满分值;
D1=PH-PL (3)
式中PH表示高分组 (即得分最高的27%) 被试在该题上的通过率,
PL表示低分组 (即得分最低的27%) 被试在该题上的通过率;
式中Di表示各题的区分度值, fi表示各题的满分值;
式中n表示试题数量, S2为每题的方差, Si2为总得分的方差。
三、结果讨论
1. 难度 (P) 。
本软件试卷难度分析评价标准为:P<0.50为难题, P在0.50-0.75为中等难题, P在0.75—0.80为难度适中题, P在0.80—0.90为较容易题, P>0.90为简单题。从3个班的总体情况来说, 平均难度P=0.7330, 试卷难度属于中等, 从试卷题型分析来看, 除开单选题, 主观题的难度要大于客观题, 体现在简答题和问答题的得分不高。举例来说, 虽然问答题只有一道, 但涉及三道小题, 考查的是重点章节中的重要内容, 每道题之间都有关联性, 所以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广, 要学会融会贯通才能获得高分。比如问答题的第三小题, 本题是简答与问答题中得分率最少的一道题, 题目要求学生回答“高分子材料的一次、二次和三次结构”, 由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不太高, 虽然有安排讨论环节, 但被动学习下收效甚小, 再加上课时不多, 内容中有些命名相似容易造成混淆, 导致这一类知识很难被及时掌握。
2. 区分度 (D) 。
区分度是衡量题目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编写试卷时起到筛选的作用。根据美国测量学家伊贝尔提出的区分度标准:D>0.40区分度很好, D在0.30—0.39区分度好, D在0.20—0.29区分度不太好需修改, D<0.19区分度不好应淘汰。3个班平均区分度D=0.3259, 处于区分度好的下限, 其中填空、单选、简答和问答题的D>0.30, 判断题的区分度最差, D仅有0.2407, 针对其考查点有必要进行内容或题型的修改。
3. 信度 (R) 。
信度代表试卷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能反映学生考试水平的真实性[5]。根据教育测量学理论的信度标准:R>0.5信度好, R>0.8信度很好。从本课程的这次考试情况来看, 3个班的信度值分别是0.73、0.75和0.79, 可以认为本次考试的成绩是基本真实可信的, 也反映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
四、教学思考
考试不是学校的最终目的, 除了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一种凭证外, 仅作为学校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的参考手段。试卷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更好地汲取知识, 应当努力做到客观、真实, 有效, 切忌弄虚作假。通过对试卷进行分析, 得到了一些启发, 为以后的教书育人提供了一些思路。
1. 优化教学内容。
分析试卷中每个章节考查的情况, 针对性地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计划, 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尤其是占人数比例很高的低分值的考题内容, 教师应当在备课时多花心思, 在课堂上运用更丰富的教学手段, 尽可能让学生有更大兴趣投入到学习当中[6];有机会增加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提高教学水平。
2. 增强师生互动。
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 课堂上适当减少教师教学时间, 让学生多参与集体讨论, 可以在课前布置课外作业, 让学生自己查资料, 课间让学生对布置的内容进行讲解、讨论, 充当一回“老师”的角色, 不但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锻炼了胆量, 同时也使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 独立思考能力也随之增长。
3. 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当前的学习内容, 考虑采用研究型教学, 指导学生查阅本课程相关的前沿动态的刊物,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 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开阔了眼界[7]。
4. 优化试卷结构。
试卷方面进一步完善试题库, 丰富考试题型, 根据历年的考试情况对考题的分值、各章节内容所占比例做出适当调整, 优化试卷结构。
参考文献
[1]吴承桢, 何丽华, 林立群, 等.试卷质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 2008, (3) .
[2]俞能福.成绩统计与试卷分析的Excel实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6 (5) .
[3]李莉娜, 邓丽英, 马丽莉.病理学试卷分析与教学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23) .
[4]王一任, 曾小敏, 王乐三, 等.《医学统计学》试卷分析与教学改革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2) .
[5]赵珂.试卷质量指标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7 (4) .
[6]陈庚, 谢学林, 方琴, 等.高职院校《高炉炼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 2013, (5) .
一、PEP三上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通读新版教材,并进行新、旧教材对比分析后,本人发现新版教材有如下特点(变化):
1、更加重视字母教学。原来只在三下、四上教材中断断续续的反复出现,对起始阶段学生的单词整体认读负面影响。我校早在2007年,就调整了字母教学的时间,在学习英语的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认读与朗读字母,在第二学期要求学生书写过关,以便学生可以“做作业”。新版教材把字母教学安排在三年级起始教学阶段,回归到了外语学习的本真,这样能有效促进单词的快速认读能力的提高,学生中不会产生诸如elephant和eleven的读音混淆了;字母、字母音、音素三位一体,单词表中注上音标,符合国情,给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选择。
2、重视字母、单词的书写教学。从起始年级开始学习书写,能有利于小学中低段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整体感知,有效克服单词认读混淆严重的现状。从小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
3、强化认读要求:每个单元中都新增了字母或单词的认读版块(Read and Count; Read and match)。从教材高度,训练学生的认读能力,切实体现新课标的认读要求。
4、精简内容:每单元的编排淡化了A、B、C三部分界限,但仍保持每页的上半部分为重点内容;C部分只保留下story time部分,故事内容或多或少有所改编,个别篇幅作了替换,可读性、故事性、情境性、趣味性更强;每单元只保留或调整为一首歌曲(除第一单元,另有字母歌),原来有两首;Recycle复习单元从6页减少到4页,烦琐的评价也删了,修改后 “遇梯子上,遇蛇退后” 的游戏更符合此类的游戏趣味,更具可玩性;
5、降低难度:词汇表中的关键词突出,而且以名词为主,减少其它词类单词。词表中词汇量从125个减少到64个,对话中的有些单词只要求在句子中整体理解,暂时不要求个别理解。增加了常用表达法的中文注释,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句子的整体理解。P.49中的Let’s do中删除了show, cut, pass, make, smell的短语,增加了 open, close的短语,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数数NUMBERS贯穿六个单元中的,并在U6中小结学习。
二、使用PEP三上新教材教学建议
1、加强朗读和认读。养成开口大声朗读的习惯,现在仍有一部分学生不敢开口读给别人听。重视学生对单词和习惯表达法句子的认读(中文意思理解),这是符合国情的英语教学,不要片面理解外语的习得性输入,不要片面理解“全英文”课堂教学。重视“听磁带”和朗读背诵的有效输入。 “30+10”模式的课堂教学十分钟巩固环节中可以着重朗读等训练。
2、利用并创设高效的情景开展课堂教学。避免过多的、重复的甚至无效的游戏活动。
3、开展小组合作。通过4-6人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会有更多的全体学生参与听、说、朗读训练的机会;在课后,在新课上完的几天后或单元学习完成后,由学习小组组长检查过关,能有效养成学生“开口”习惯。切实减少并消除“被遗忘的角落”。
4、争取并组织好每周两次的英语早读课。组织学生领读、齐读等,有效克服“回家朗读作业”完成情况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5、处理好字母、单词拼写、音标教学的时长、时机、深度。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对教材、小英教学、高年级中小学衔接的理解,可以采用“先集中、后分散”或“先分散、后集中”灵活开展教学。
字母发音和书写教学是三年级第一学期的重点之重点,是学生今后可续性学习的关键和基石。当前,小学三年级学生大多参加过各类校外英语培训,教师们反映字母发音错误的面广人数多,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定势费时、费力。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多花时间、多花功夫,在吃透教材和把握学情的前提下,教材中每个单元只出现5-6个字母的新授内容,页面底下呈现一排26个字母表,采用“小步子、重纠音、求准确、多循环”的策略。第一单元的字母歌可以延迟教唱,可以听歌听音,暂不开口唱,以防止一些学生错误发音的反复负强化,直到纠音工作全部完成后才可以准确地唱字母歌。字母发音的纠正可以通过字母音的分解拼读来呈现,让学生清晰地听、清晰地拼读、清晰地模仿。小学生字母书写教学中的笔顺也要十分强调,特别是i,f,g,k,t,p,u等的大小写。
是否在字母教学的同时,渗透字母的音标拼读?分解字母的音素进行拼读有助于养成对单词发音的分解,从而有益于初步形成“音形对应”的单词观。新教材中,是否可以要求学生记住(一部分)单词表中单词的拼写了?什么阶段要求学生音标拼读过关?需要大家思考。小学语文在一年级的两个月里,完全掌握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并能熟练拼读,是否英语音标要比汉语拼音要难?!据了解,早在四年前,上海一些学校就已要求学生在四年级时音标及拼读过关了。
三、结束语
诚然,学科教材专家尚且能对自己所编的教材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从而课标质量和教材质量不断更新、不断优化,新修订的 PEP三上教材更加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更加符合以三年级为起点的小学外语学习的规律,昭示着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索之路不断走向成熟!在这样的大好背景下,我们一线教师在新课标、新教材的指引下,就没有理由不与时俱进,没有理由不更新教学观念,没有理由不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理由不去追求教学质量的优化!
一、植物单元:
(一)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研究大树中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知道怎样才是科学的观察。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本。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你观察过大树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曾经看到过什么?
2、小组回忆、讨论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回忆过去不经意间所看到和记住的有关大树的内容。(2)学生讨论曾经观察过的大树。(3)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让你再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你想观察什么?(2)学生讨论。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生成引导: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A、“看”大树,“听”大树,“闻”大树,“摸”大树„„ B、有顺序,如由远到近的观察。
4、带领学生观察学校中的一棵大树。(1)观察前的要求:
A、注意安全。B、爱护大树。C、做好记录。(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
(2)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交流、讨论,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二)我的大树
一、教学要求
1、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情感。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高矮等。
4、鼓励学生用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拓展树皮用的白纸若干,几张放大树的照片。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3、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5、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三)各种各样的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活动中体验到叶的纷繁美妙。
2、让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探究活动过程。(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较细致的观察。(2)、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进行方法的总结和创新。
3、获取一些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1、学生记录纸。教学活动设计:
一、引入
秋天是落叶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各种树叶。
二、学生到校园捡树叶
1、学生先说说捡树叶的注意点: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安全等。
2、学生到校园内捡树叶。
(注意点:在活动前教师一定要对学校里的植被情况了解清楚。学生可以捡到哪些落叶?数量如何?捡的时候会发生什么问题?如果校园较小,植被较少,学生捡到的落叶是否会过于单一?短时间内参加活动的学生过多,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捡不到叶的情况。如果让学生在课前校外完成捡叶活动,教学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收集情况。)
三、小组交流统计
1、教师出示统计表,学生进行统计。你一共捡了几片树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你们小组共有多少种树叶?
数量最多的一种共有几片?
2、小组填写好统计表,各小组间交流。注意点:在进行统计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所捡叶的情况,对学生的统计活动做出充分的估计。首先各小组所捡的叶的数量差异很大,多的达上百片,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统计和分类任务。其次,像柏树之类的叶很难进行数量统计,教师事先要作指导准备。
四、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1、铺垫引导
准备同一种树上收集的两片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叶,先出示其中一片,设问:这是怎样一片叶?再出示另一片,设问:这又是怎样一片叶?学生观察并描述。再设问:两片是同一种叶吗?学生讨论。
2、判断分析
请学生将最多的那种树叶全拿出来?
设问:
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另外的叶不属同一种类?
注意点:学生的分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后,可以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看“二”中的分类结果有没有需要纠正的地方。
五、作业
课外再去捡一些树叶,统计一下共有几种树叶。
(四)一片完整的叶
教学准备:
1、各小组预备一些没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叶。
2、各组不同颜色的同种叶数片。
3、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教学活动设计:
一、叶的颜色的观察
1、谈话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对叶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学生观察说说自己预备的叶,有哪些颜色?
4、让学生按颜色的变化给叶排排顺序。
5、小组代表,出示各组的排列情况并说说排列的依据。
6、再次设问: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二、叶的形状观察
1、叶的颜色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2、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小组有哪些形状的叶?
3、小组尝试根据形状给自己的叶分类。
4、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分类情况。
三、叶的大小观察
1、(承前)让学生将其中一种形状的叶按大小顺序排列。
2、交流排列中遇到的问题,设问:大小相近的叶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大小呢?
3、各小组研究探讨。
4、学生交流各组的方案。
5、教师总结比较叶大小的方法,适时提出描方格的方法。
6、学生描一描,试一试。
四、作业
用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叶拼一幅图画。
二、动物单元
(一)寻访小动物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2、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二、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会想到哪些动物? ▲如果说:“大动物”我们会想起哪些动物? ▲如果说:“小动物”我们又会想起哪些动物?
▲我们一般是怎样来划分“大动物和小动物”的呢?
2、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 我们到校园里观察小动物,会去观察哪些地方呢?估计能观察到多少种动物呢?
▲教师板画(准备好的卡片)学生说一种,教师画(贴)一种。▲在我们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小动物栖息和活动的地方? ▲九月里如果让我们进行一次寻找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应留意哪些地方? ▲学生回答不全面、不完整,教师补充。▲让我们再来估计一下:
●我大概要花多少时间来观察? ●我大概能观察到多少种小动物?
●我们全班有多少同学能认真完成这项活动。●我们全班一共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小动物?
3、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寻访活动的计划的讨论。
●主要任务:了解九月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其他任务:各小组和个人自定。
●计划:关于寻访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分工,调查记录的选择或设计等。(让学生自由组合,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等,交流汇报后,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调整、指导和启发)
▲观察调查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或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如:●关于一些不知名的小动物的记录问题。●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的观察问题。●还有同学和老师提出的其他问题。
4、观察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讨论:●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 ●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
●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从安全考虑,我们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 ▲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讨论:●从爱护小动物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寻访活动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5、作业。
●在1周左右的时间里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二)蜗牛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蜗牛,经历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过程。
2、了解一些有关蜗牛身体及吃食物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记录笔纸、供蜗牛食用简单的食物、放大镜
三、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同学们见到过蜗牛吗?说说蜗牛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
2、观察蜗牛身体 a)分发蜗牛给学生
b)提出按一定顺序来观察蜗牛的身体 c)小组观察、讨论交流
d)尝试描述蜗牛各部分的特点
3、蜗牛壳的观察
师述:关于蜗牛壳,你能观察到那些信息呢?引导讨论蜗牛的好处,蜗牛壳上螺线的秘密,蜗牛壳与蜗牛身体的重要关系。
4、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a)提问:蜗牛如何进食,你看到过吗?清学生简单描述一下。
b)验证观察:蜗牛吃食物。师准备几样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选择哪几样食物,将蜗牛放入食物盒里观察,同时观察它是如何进食的。
c)交流:蜗牛靠什么来吃食物?它最喜欢吃哪些食物? d)延伸:很远的地方的食物蜗牛发现吗?
5、交流小结
说出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说出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2.经历观察蜗牛运动的现实过程。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画有同心圆的纸、玻璃片。
三、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蜗牛爬行是怎样的?它靠什么来爬行的?
2、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2)引导说出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小结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腹足
3、观察蜗牛的爬行,你发现什么? 1)引导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
2)引导学生让蜗牛在小木棒、棉线上爬行
3)引导观察蜗牛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推测一下这些粘液所起的作用。
4、想办法做
1)谁能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
引导用苹果、桔子等实物引诱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 2)谁能让几只蜗牛进行一次蜗牛比赛呢?
引导用棉线作路苹果作饵拨动蜗牛爬行比赛。或者画一个同心圆来进行蜗牛爬行比赛。
5、交流、小结
蜗牛使怎样爬行的?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进行爬行比赛吗?
(三)蚂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学难点: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样?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教学设想: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珍爱生命。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学生较多的探究研讨和动手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这节课不在于学生获得多少蚂蚁的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引导探究阶段要给学生自主权。
(四)我们的观察研究 教学目标
1、经历一次报告会上的发言活动。
2、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3、体验成功感和荣誉感。
重点难点:
重点:报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难点:如何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不断改进观察方法,来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环境布置成新闻发布会,课前适量安排发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学习活动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星期,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和成果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今天就来开个新闻发布会,向大家发布“我的观察研究”。老师特地请来了我们学校红领巾电视台的摄像师,把我们的发布会拍下来,挑选一些播放给全校的同学们看,希望大家好好表现。在这堂课中,老师还要评出哪些发言最积极的小组。现在发布会开始,有请主持人上场。时间2备注
二、新闻发布会内容
1、“送蚂蚁回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A、第一位:随机挑选。B、第二位:事先安排
C、找两位同学发言的优缺点。
2、发布其它小动物的观察和发现 A、发布成员中插入事先安排人员。
B、请同学们评哪位同学发布的好,为什么?
3、提出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4、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5、展示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6、评选出优秀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三、动物单元小结
同学们!刚才的新闻发布会很成功,老师祝贺大家。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周围的小动物就只有这一些吗?虽然动物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但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等我们去研究、去观察。如果同学们在课外有什么新的发现,希望你带来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
三、我们自己单元
(一)观察我们的身体 教学要求
1、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我们的身体。
2、尝试自己提出研究问题,能通过看、听、摸等手段对自己和同学的身体结构有个粗略的了解,并由此产生进一步观察和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
3、能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4、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等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5、在对人体的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教学准备
白纸、全身图投影片、残疾人图片、放大镜、尺子、纸筒等。
教学活动过程
1、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外形特点。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我们来画一画人。先想一想你准备画谁?画些什么?然后仔细观察一下再画一画。先说一说画了身体的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再让大家猜一猜:你画的是谁? 出示人体全身图(投影),认识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头、颈、上肢、下肢、躯干等。观察同桌同学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包括结构灵活、左右对称、长短粗细等),然后介绍给大家。
2、体验身体对称及平衡的好处。
出示一张残疾人的图片,观察描述残疾人身体外形的特点。说一说:图片中的残疾人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体验:只用一只手拉衣服上的拉链。只用一条腿走一段路。
想一想:以前你遇到过哪些残疾人?怎样做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
3、感知身体里面有什么。
先猜一猜: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什么?
关于身体里面有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老师也有几个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补充)如: 心脏在哪个部位?
肋骨在哪个部位?有多少根? „„
你还能用眼睛的观察来解决这些问题吗?那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我们小组想出了这些办法:„„你对他们小组的办法有什么建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得到的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各种问题,像以前一样做好观察记录。交流小组研究的成果:我们知道了身体里面有„„。我们用的方法是„„
4、后续活动。
哪些问题我们在课内不能解决,但可以在课余用查资料的方法解决? 抽时间到校图书室或街上的书店里查一查,看看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同学间互相交流,用摘录的方法向老师汇报。
(二)我们在生长 教学要求
1、采用举例的方法描述自己在生长变化。
2、经历和体验测量身高、胸围、心跳、呼吸、肺活量等活动的过程,激发今后继续测量、分析的兴趣。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会测量前讨论、分工,测量后及时记录数据。
4、通过测量了解自己的身高、胸围、心跳、呼吸、肺活量等情况。
教学准备
生长变化图投影片、空白表格、钢卷尺、直角三角尺、纸筒、带指针的手表、贴有刻度的大可乐瓶或雪碧瓶(250ml)、可弯头的吸管、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新课。
出示6幅生长变化的图片(投影),观察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你是怎样发现他在不断长大的?
说说从哪些现象感觉自己也在不断长大?记录学生举的事例。揭示课题:我们在生长
2、身体的哪些方面在生长变化。
分小组讨论:刚才同学们例举的事例可以分成哪个方面? 交流归纳:身高、胸围、体重、肌肉、骨胳、心脏、肺
3、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
分小组讨论:怎样精确地知道自己身体生长变化的情况? 交流汇报。(不一定有统一的结果,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介绍:测量并记录自己现在的身高、体重、胸围、鞋的尺码等数据,以后定期测量、记录,比较这些数据就会发现自己在不断地生长变化。
4、在老师的指导下测量。(1)测量身高。
分小组进行。先小组讨论一下:测量的方法和步骤、怎样测得准、怎样分工,然后相互合作测量(测量过程中可吸收其他小组的测量方法),并讨论一下怎样记录到表格中(教师提供空白表格),记录下来。
班级
姓名
(2)测量胸围。
先集体讨论确定胸围测量的位置,然后按测量身高的合作模式进行测量胸围,记录测得的数据。
(3)测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
先安静一会儿,使自己全身放松,心情平静。
让学生说说怎样测量心跳的次数。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主要是两种方法:用纸筒听和数脉搏的次数,让学生找到脉搏的位置)让学生任选一种方法。
让学生讨论分工:听纸筒数数、计时、记录。测三次,取中间的一次记录下来。
按上面的合作模式测呼吸的次数。教师强调并示范呼和吸为一次。(4)测定肺活量。拿出带有刻度的瓶子,灌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过来放入盛水的盆内,瓶口朝下。移去玻璃片,插入吸管(短的一头)。
深吸一口气,衔着吸管用嘴呼出气,让气进入瓶内,把瓶内的水排出。
让瓶子竖直,从瓶子上的水面刻度处读出数,就是自己的肺活量,记录在表格里。
学生根据自己测得的数据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5、后续活动。
制定一份以后定期测量、记录的计划表。(主要是时间)保管好表格,以后使用。
(三)猜猜我是谁 教学要求
1、通过游戏进一步激发观察自己体形及五官的特征的兴趣。
2、能细致地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学会抓住特征进行描述,并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特征。
3、体验帮助别人和获得别人的帮助。
教学准备
集体照片投影片、白纸片、小镜子。
教学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出示一张集体照片(投影),观察照片中的人长得有什么不同?
我们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今天,我们就利用自己的特征来做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称就叫做:猜猜我是谁。
2、做游戏的准备。集体讨论:
这个活动要做得成功,要让大家容易猜到是谁,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身体的哪些方面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特征? 交待游戏的程序:
(1)观察自己的体形和外貌特征,写在纸片上;
(2)先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听自己描述的像不像,能不能根据描述的特征猜到是谁,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提出些修改意见,在卡片上作一次修改。(3)在卡片的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4)推选几名游戏的主持人,轮流主持游戏。(5)主持人、念卡片,大家猜猜卡片上说的是谁。学生按游戏程序做准备。
3、做游戏:猜猜我是谁。主持人轮流担任。
4、拓展。
集体讨论:描述一个人的特征可以做游戏,还能帮助人们做什么?
5、后续活动。
回家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做这个游戏。
(四)我的手 教学目标:
1.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2.通过实验证明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3.手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又有感觉的功能。
4.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核心之美。
5.体验身体残障所到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6.观察自己的指纹,了解指纹的用途。
教学重点:证明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手
(教学准备:袜子和衣服,用针扎或用颜料点成的盲文数字,冷热、软硬、轻重、光滑等不同的物体,有褶皱的饮料管、能套住手指的圆筒,胶带纸,有关图片和人体骨骼标本等)
一、引入。谜语导入。
二、手的用途。
师:我们的手能干什么? 学生讨论手的用途。
学生展示手的用途。比如:在投影机的灯光下做手影的游戏等。
三、提出问题:手为什么这么灵巧?
1、师:我们的手为什么能做这么多的事? 让学生产生问题:手为什么这么灵巧?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如:观察手的结构和形态,手是什么样的(手上有什么)?五个手指是怎样长在手掌上的?
学生探索活动:触摸手了解它的内部,如有多少块骨头,哪些地方有关节等? 学生观察手作握、捏、伸展、弯曲等动作时,皮肤、肌肉、骨的变化。
2、师出示手的骨骼照片,数一数手部的骨头数量。
四、分组讨论: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设想。师:你能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设想?
学生分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验证的题目和验证的办法记在本子上。
五、验证。
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进行验证。
手指关节处皮肤上的褶皱,其作用和饮料管上的褶皱相似,具有帮助活动的功能。除了用胶带纸粘住这些褶皱去体验手指是否容易弯曲外,还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饮料管,让学生
用手分别去弯折有褶皱的地方和没有褶皱的地方,比较有什么不同。
师出示手部骨骼模型,观察手部关节活动的灵活性。体验关节的作用,可用小木片和胶带纸把手指的某个关节固定住,就象骨折时上夹板一样。也可以用圆筒套住手指,体会缺少关节将会怎样。
体验大拇指的作用。把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手指并排紧靠在一起,不单独分开。或者把大拇指收在掌心,体验一下手还能灵活地去使用工具吗?
六、手在感觉方面的功能。
师:下面我们来做“猜一猜”游戏。要求不用眼睛看。利用桌子上事先准备的物品,以及学生自己书包和衣袋里的东西,挑选一些放在一个布袋里,请一个同学蒙上眼睛,用手去拿出里面的物品,并说出是什么,为什么?接着在每个小组用若干信封或其他袋子分别装上废电池、塑料泡沫、海绵等不同的,让学生猜。
七、训练手的感觉。
让学生区分袜子和衣服的正反连忙两面;分辨不同质地的纸;各种各样的树叶(如表面光滑有蜡的、有茸毛的,新鲜的、压干的,不同形状的——
师准备一些用油漆或乳胶画点在纸上的盲文,学生辨认盲文。在次基础上再介绍分别代表哪个数字,介绍人民币上的盲文数字。
八、拓展。
观察一些动物的手?看看和人的手有什么不同?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器具利用了手指关节处的褶皱结构?
第二课时
奇妙的指纹(防滑)
(教学准备:铅笔、透明胶纸、白纸、印泥、颜料、有关指纹的课件或录象、表格等。)
一、质疑激趣。
放一段录象是公安人员收集现场作案人的指纹,最后破案的故事。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研究指纹。
二、拓印指纹。
1、师:你有什么办法把你的指纹拓印在纸上?或参照书上的方法。
2、方法和步骤:(1)、正像:用铅笔反复在纸上涂抹,把手指放在铅笔印上摩擦,用透明胶带纸覆盖在有铅笔印的手指上,把胶带纸揭下来贴在干净的白纸上。(2)、反像:取印泥或调好的颜料,手指放上去,粘上颜料后,印在白纸上。
(拓印指纹的方法还有几种,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拓印指纹)
3、学生完成十个手指的拓印。
三、研究指纹
1、师:警察同志能用指纹来侦破案子,你今天打算怎么来研究指纹?
2、学生先说一说研究的问题,老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供学生选择。(除书本上之外,如:杯子上的指纹如何取下来?指纹有什么作用?
3、每位学生选择一至两个问题进行研究,问题相同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先讨论研究的方案,然后共同进行研究。
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结果要做好笔记。
四、展示和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到讲台前对大家说说自己的研究结果,还可以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
五、拓展
1、全班同学的手印图。
2、人们是怎样利用指纹的特点来解决问题的?
3、指纹会遗传吗?
(五)运用感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综合地运用感官的能力;
2、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眼、耳、鼻、舌、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并了解眼睛比其它感官接收的外界信息多;
3、培养体会爱护自己的身体的意义。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投影片,苹果、桔子、西瓜各两只。学生:每人带苹果和桔子各一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装在布袋中的苹果和桔子让学生猜是什么。
2、不用眼睛,你能用什么方法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3、你刚才运用了哪些感官?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哪些感官吗?
4、这学期以来,你运用哪些感官学到了哪些知识?
5、导入,板书课题。
二、体验眼睛接收的信息多。
1、你认为在眼、耳、鼻、舌、手这些感官中,哪一个获取的信息最多?(猜测)
2、体验眼睛接收的信息多。(1)、拿出准备好的苹果。(2)、布置观察要求。
(3)、学生进行观察苹果,并记录好观察记录。(见表)运用的感官观
察
到
的现
象
眼
耳
鼻
舌
手(4)、比较得出眼睛接收的信息多。
三、体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综合运用感官。
1、分别对桔子进行观察。(小组内成员除一人综合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外,其他人分别用单个感官进行观察。)
2、组内进行比较,谁获得的信息最多?
3、分析:为什么部分人获得的信息多?得出结论。
4、综合运用感官去判别西瓜的生熟。
四、体验两只眼睛的优越性。
1、猜测人为什么要用两只眼睛看物体。
2、体验两只眼睛的优越性。
(1)、两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大。(眼睛正视前方,比较一只眼和两只眼看到的范围。)(2)、两只眼睛看得清楚。(用视力表进行比较)(3)、两只眼睛看到物体的位置比较准确。(用一支笔竖在自己眼睛的正前方,分别用左、右和双眼看笔,进行比较。)
五、拓展知识。
1、教师演示情境。(摔了一跤,手不能动了,该怎么?)
2、怎样才能知道骨头有没有断?
3、你还知道人们发明了哪些器材来帮助我们去观察。
4、教师投影补充。
六、体会保护五官的重要性。
1、通过蒙住眼,塞住耳朵等活动来感受五官的重要性。
2、讨论五官给人带来的好处。
3、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五官。
四、水单元
(一)一杯水的观察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4、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注意点:
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观察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尝前要有安全意识。通过比较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东西。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 矿泉水,牛奶,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红旗塘水 分辨演示: 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2、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3、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4、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5、引入课题
板书:一杯水的观察。
二、用感官观察水
1、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2、现在,请二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3、学生实验,师巡视。
4、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的相关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1、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发现更多的水的秘密吗?
2、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3、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5、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
6、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
8、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9、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红旗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1、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2、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3、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总结。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2、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3、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板书:
一杯水的观察
眼睛 看:
没有颜色 透明 鼻
闻:
没有气味 舌
尝:
没有味道 手 捻摸:
(不腻、粘)耳
听:
好听(爽,脆)„„„„„„„„„..(二)水是什么形状 教学目标:
5、比较水与木块、玻璃形状上的不同,通过倒入不同水杯,画一画水的形状,认识水的形状随容器的形状改变而改变。
6、通过实验感受水的流动特性,通过观察和画一画认识水面的特性。
7、通过对水的比较观察研究,认识水(液体)的一些特性。
教学注意点:
小学生喜欢水、爱水、玩水,早已有了对水的一些不完整的认识,水面与形状的特性在潜在的意识里有多种先期固定认知定式,用画一画来观察事实,纠正潜意识里的直觉或表象,对今后发展液体的特征与体积认识,有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
清水、各形透明容器、脸盆、水杯、半瓶装矿泉水、透明容器图片、横斜等矿泉水瓶图片(画一画用)、透明玻璃管。(一小瓶高锰酸钾)分辨演示实验:
透明玻璃、木块等固体、冰(配合水容器的形状)、橡皮管。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6、我们学习了一杯水的观察,通过我们的观察研究,已经知道了水的哪些知识?
7、出示玻璃与木块等,说说是什么形状的?
8、水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吗?今天一起来研究。引入课题板书:水是什么形状的。
二、水的形状研究。
5、拿出清水、杯瓶等各形容器,将清水倒入杯、瓶等容器,说说杯中或瓶中的水是什么形状的?分组实验。
6、实验交流汇报。
7、你能将杯中或瓶中水的形状画出来吗?
8、总结:与木块玻璃等比较,谁来说,水是什么形状的?(没有固定形状)
三、水的流动性观察。
10、给你一脸盆水,你准备怎样让水动起来?
11、分组动手试一试,你发现水动起来的秘密了吗?说说看。
12、水运动起来的时候,请另一位同学滴几滴红药水在水中,仔细观察,水是怎样流动的?
13、小结: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14、总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四、水平面的观察。
4、出示半瓶矿泉水,你想研究瓶里的水面吗?说说你准备怎样研究?
5、观察瓶里的水面,我们有什么发现?分组实验。
6、现在你能把瓶里的水面用一条线画出来吗?观察同学画的水面,你认为对不对?水面有什么特点?
7、同一个瓶中的水面有这样的特点,观察不同容器中的水面,我们有什么发现?
8、分组实验,汇报。(同一容器中的水面是平的。)
9、动画片断,小木匠,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小熊猫修好长颈鹿家的桌子?(放平)
10、分组讨论方法。
11、汇报小结,介绍木匠泥水匠用装水的玻璃管或橡皮管。
五、总结。
4、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5、我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
水是什么形状(液体)
水没有固定
会流动
水面是平的(三)各种各样的液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沙与水进行观察,以及对油与水进行比较,以及对日常生活液体的了解,来提高对液体的认识;2.通过动手,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来培养认识液体的能力.教学准备: 沙.水.食用油.碘酒.酱油.白醋.玻璃杯.盘子.农药水.盐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能说说液体是怎样的?能举例说明哪些是液体? 二.比较沙与水
1.请各小组认真观察桌子上的一杯沙和一杯水,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2.汇报各组观察到的内容,并讨论沙与水有什么不同? 3.请同学们倾斜一下杯子,看看沙与水又有什么不同? 4.请同学们倒入盘中,又有什么不同? 5.请同学们堆堆看,沙和水各有什么不同? 6.两滴水合起来与两粒沙合起来又有什么发现?
三、比较油和水
1、出示油,问:它是液体吗?
2、请各组同学观察油和水,同时倒倒玩玩看,你有什么发现?把发现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3、汇报油与水的异同。
四、了解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液体
1、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液体?
2、讨论这些液体在日常生活的作用?
3、出示不标明的酒精、白醋以及标明的碘酒、饮料。小组讨论:面对不知明的液体,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标明的液体我们又怎样去了解它?
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指导。
五、了解一些危险液体的注意事项
1、出示农药水、盐酸,问:你们将怎样了解这些有毒液体呢?
2、我们应如何注意安全?
(四)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来研究不同杯子盛水的多少,通过估计,提高学生的目测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比较、观察、统计的能力。
准备材料:
每组三个不同的瓶子、水槽、漏斗、一次性杯子、量筒、儿个小瓶盖、生理盐水瓶、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分别装着水的三个瓶子,说:我们来做个游戏,看看谁的眼力好。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多。
二、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的容器中水的多少。
1、究竟是哪个瓶子的水多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2、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比较这三瓶水的多少,我们比一比哪个组想出的方法多,方法好。
3、根据情况出示一次性杯子、生理盐水瓶、儿个小瓶盖、漏斗、量筒,问:你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出不同的方法吗?适时地对量筒的使用做介绍。
4、汇报交流:比较水多少的不同方法及其用到的器材。
5、你们觉得哪个组设计的最好?哪个组的器材最简单?哪个组的实验步骤最少?以激励学生继续寻找新的方法。
三、实验验证
1、到底是哪种方法最好呢?我们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2、学生开始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
3、教师巡视适时地做好实验中安全指导。
4、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四、尝试估算水的多少
1、结合实验结果表扬猜对的同学。
2、请猜对的同学说说你面对这三瓶水时,是怎么想的?或者说你想到了哪些,能判断水多少,有关系的东西?
3、再出示装有不等量水的不同容器,请各组先讨论,再猜一下,哪个容器里的水多?
4、请各组同学用量筒来揭底,并填好统计表。
5、各组汇报.五、纸单元
(一)纸的观察 教学要求
1、经历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2、通过对纸的观察和探究,能不断地发现和提出关于纸的相关研究的问题。
3、学会在小组内交流信息和整理信息,提高综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白纸、放大镜、挂历纸、报纸、直尺。
教学活动过程
1、描述一张白纸的特点。
出示一张白纸,它是什么颜色的? 这张纸除了颜色是白的特点外,它还有哪些特点呢?下面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一张,我们比赛一下,看谁发现得多?
学生对白纸进行独立观察,并及时记录纸的特点。(如果学生对前面学习的观察的方法掌握得不够好,可先复习一下。)
小组内交流,并把不同的特点集中起来,推选一名同学参加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教师一一板书。
2、比较两张纸的主要不同。
比较书写纸和卡纸,它们主要有什么不同?小组内讨论后集中意见参加全班交流。比较挂历纸和报纸,它们主要有什么不同?小组内讨论后集中意见参加全班交流。出示语文书和数学书,猜一猜:哪一种书的纸要厚,哪一种书的纸要薄?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哪一种书的纸要厚,哪一种书的纸要薄。用手摸的方法试一试。看一看语文书和数学书各有几页。用直尺量一量分别有多厚。算一算;语文书每张多厚?数学书每张多厚?得出什么结果?
3、观察纸的纤维。
猜想:这些外形特征不同的纸,它们会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做一做:把一小片纸轻轻地撕开,直接用眼睛观察纸的边,有什么发现?再用放大镜观察,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把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再小心地把纸团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会有什么发现? 小组内交流获得的信息。讨论:面对获得的这些信息,大家想到什么问题? 全班交流观察过程中的新发现,提出想到的问题? 讨论:面对这些问题,大家有什么想法?
4、后续活动。
想办法解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搜集有关纸的资料,了解纸是怎样造出来的。为下次亲手造一张纸做好准备。
(二)我来造一张纸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节约纸张。2.了解古代的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教学难点:纸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
1、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2、古代的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象、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课前,请大家去查阅资料,了解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学生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二、古人是怎样造纸的?
1、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什么时候发明了造纸术?古代造纸术是怎样发明的? 学生介绍收集的古人发明造纸术的过程。
2、是出示古人造纸的工艺流程图,学生看图说说古人造纸的大致过程。师播放现代手工造纸的影象资料。
三、我来造一张纸。
1、师:你想不想造一张纸?请问造纸需要什么工具? 学生说一说。
2、师演示造纸的基本过程:(1)、调制纸浆:把一块纸巾浸湿,揉成纸浆团(或先把纸巾撕碎)放在杯里,加一点水化开,调成糊状。(2)、滤水压平纸:把稀纸浆到在平铺的棉布上,盖上毛巾挤压吸水(也可以用旧报纸来压平吸水)。(3)、加热,烘干: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放在金属铁片上,用酒精灯加热,把湿纸烘干。然后,小心地把纸从金属铁片上揭下来。
3、师:如果你的纸想加工成彩色的,怎么办?
4、学生制作纸。
5、交流、制作书签:
师:纸制成功后,可把它加工成贺卡、书签或其他的。(1)、比一比谁的纸、贺卡、书签制作得漂亮。(2)、谈谈你制作时的体会,或制作时你发现了什么?
四、了解现代工业造纸。
1、师:现代造纸厂,也像我们这样造纸吗? 学生回答。
2、观看影象或阅读文字资料,了解现代造纸厂是怎样造纸的。(有条件的学校,课后组织一次参观造纸厂的活动。)
五、布置作业:课外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并搜集一些纸样,下次课带来观察研究用。
(三)做一辆纸车 教学要求
1、经历一个制作纸车、交流改进纸车的活动过程。
2、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纸的选择,能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发表、交流各自的观点,并能虚心倾听他人的建议。
3、学会做之前先考虑怎么做,做时不断调整,做后能看到优点和不足,并能及时改进。
4、体验和别人合作更能做好一辆纸车的乐趣。
教学准备
剪刀、胶水、双面胶、各种厚薄不
一、颜色各异的纸(尽量多上一些)、各种车辆图片、自制一辆纸车。
教学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辆车(纸车),你有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吗? 谁愿意玩一玩?
你也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纸车吗?今天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做一辆漂亮的纸车。
2、观察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了做好一辆纸车,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上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去搜集各种各样的纸了。再想想看,我们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看看老师做的纸车,这辆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同桌讨论一下,你们俩准备合作做一辆什么车?这辆车由哪几部分组成?老师这里有很多车型的图片,可以供大家参考,你们也可以做一辆老师没见过的稀奇古怪的车。
3、做一辆纸车。
车型我们已经选择好了,接下来该考虑什么问题了呢?还是让我们发挥两个人的力量,一起研究一下吧!把你们的计划简单地记一记,以免等会儿忘记了。不知道这几个问题大家想好了没有,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1)选用什么纸来做车厢?理由?(2)选用什么纸来做车轮?理由?(3)轮轴怎么做?
(4)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理由?
做车的细节大家想得很多,但其他方面大家想到了什么呢?(比如剪刀的使用、小组的合作等等)
看来大家的确考虑得很周到,那么我们就开始动手吧。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最愉快。
4、试试纸车能跑多远。
纸车终于做好了,真想来一场比赛。比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建议。确定几项:
(1)比谁介绍的纸车特点多。(2)比谁发现的问题多。(3)比谁想的改进方法好。(4)最后比谁的纸车跑得远。
大家先分组准备一下,3分钟后比赛正式开始。下面我们分四个大组进行比赛。
5、后续活动。
你们想对自己的纸车作些改进吗?简单说说你们的计划。好好干吧,你们一定行!教师等着看你们更棒的纸车!
六、米饭和淀粉
(一)稻谷的观察 教学目标:
1.学生会用摸、看、捏等多种观察方法研究稻谷、糙米的特点,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出糙米与精米的不同。
2.学生在小组观察、探究的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流、讨论,体会研究的乐趣。3.通过观察认识稻谷、糙米、精米的不同特点,知道什么是胚芽。
教学重点:
学生用摸、看、捏等多种观察方法研究稻谷、糙米的特点,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出糙米与精米的不同。
教学难点:在观察的过程中,认识稻谷的胚芽,知道什么是胚芽。
教学准备:
赤豆、大豆、稻谷、瓜子、蚕豆混合4人小组1份放大镜每人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4分钟)1.师:你们桌上都有个袋子,想知道袋子里有什么吗?
学生回答。
2.师:你们准备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学生想办法,发表意见。
3.师:用你们的方法去知道袋子你有什么吧。
学生用想到的办法知道袋子里的东西。4.师:谁来告诉大家你们的袋子里有什么?
学生认识袋子里的种子。
二、研究稻谷:(12分钟)
1.师: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了吗?想一想,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研究稻谷?
学生说研究方法。
2.师:你们尽可能地想办法,观察稻谷的特点,我们看哪个小组发现得多?
学生自由观察,交流、讨论。3.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怎么观察的?
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三、研究糙米:(12分钟)
1.师:剥掉壳的稻谷是怎么样的?想不想研究?
学生把稻谷的壳剥掉,观察糙米。2.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3.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剥的稻谷给大家看一下。
学生把稻谷放到实物投影仪下,认真观察,认识胚芽。4.师:我们把去掉壳的稻谷叫糙米。
四、研究糙米与精米的不同:(9分钟)1.师:这糙米就是我们平时吃的大米吗?
学生估计。
2.师:老师把我们家吃的大米带来了,你们怎么做就可以知道这糙米是不是我们平时吃的大米?
学生说出用比较的方法。3.师:那你们比较一下吧。
学生观察比较。
4.师:这糙米是我们平时吃的大米吗?
学生发言。
5.师:你们有没有办法让糙米变得和老师带来的米一样?怎么做?
学生想办法
6.师:我们把去掉胚芽和表皮的糙米叫精米。
五、延伸:(3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的?还想研究什么? 学生发言。
(二)大米的观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区分不同种大米,能够通过寻找差异按自己的标准将同一品种的大米进行分类。
2.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实践活动中,相互合作交流,体会研究的乐趣,发展仔细辨别、细致观察的能力。
3.知道有不同种大米,同一种大米也有不同的米粒。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区分不同种大米和将同一品种的大米进行分类。教学难点:通过寻找差异将同一品种的大米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粳米、籼米、糯米、杂交米混合2人小组1份放大镜每人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用什么方法研究的?发现了些什么?
2.师:这节课想不想继续研究大米?
二、区分不同种大米:(18分钟)
1.师:你准备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研究?用什么方法研究?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2.师:拿出桌子抽屉里的大米,观察研究一下,我们看哪个小组发现得多?
学生观察研究。
3.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发现?
小组汇报。
(教师从形状、颜色、大小、长短方面引导学生知道这里有4种不同品种的大米。)4.师:那你们能把这4种米区分开来吗?
学生试着把不同品种的米分开。
三、寻找差异将同一品种的大米分类:(16分钟)
1.师:不同品种的大米在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等方面是不一样的,那么同一品种的大米是不是都一样呢?
2.师: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3.师:任选一品种的米,把另外三种米放好,观察同一品种的米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师:把你认为不同的米粒分开,并作好分类记录。
学生分类。
5.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6.师:通过刚才的分类,你有什么疑问吗? 7.师:同一种米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学生估计、推测。
四、延伸:(3分钟)
师:通过这节课的观察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还想研究什么?学生发言。
(三)米饭的观察 教学目标:
1.学生观察比较米饭与米粒的不同特征,观察研究不同的米粒变成的米饭是不一样的。2.通过对米饭味道的品尝,引起学生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的关注。3.通过观察研究活动,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米饭与米粒的不同特征,研究不同米粒变成的米饭是不一样的。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知道米饭中含有不甜的糖类——淀粉。教学准备:每2人小组一小碗米饭和一些大米每组金属汤匙1个,淀粉1小包,碘酒,滴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师:前两节课我们都研究了大米,谁来说说大米是怎么样的?都有些什么用? 2.教师出示米饭:大米加水加热后可以变成米饭,那这节课你想研究什么呢?
二、比较米粒与米饭的不同:(8分钟)
1.师:米粒与米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怎么才能知道?
学生发表意见,表明要仔细观察,教师提示用多种感官观察。
2.师:那我们一起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研究,看米饭和米粒到底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观察,交流。
3.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学生小组汇报。
三、研究米饭:(10分钟)
1.师:米粒和米饭有那么多的不同,那米饭会不会也有不同呢?
学生估计。
2.师:到底相不相同?怎么办?
学生回答用观察的方法,学生观察。3.师:小组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小组汇报。
4.师:刚才有的同学尝到了米饭的味道,请尝了的同学说说米饭到底是什么味道呢?
5.师:有没有尝到这种味道?怎么样才能尝到这种味道?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学生慢慢咀嚼品尝米饭变甜的过程。6.师:尝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
7.师:是啊,为什么咀嚼米时开始不觉得甜,后来就觉得甜了呢?
8.教师课件出示“米饭是甜的吗?”段落引导学生了解米饭变甜的过程。
四、认识淀粉:(16分钟)
1.师:什么是淀粉呢?你们知道吗?
2.师:老师为你们每组准备了一小包淀粉,观察一下,淀粉是怎么样的?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3.师:下面老师为大家表演个魔术。(教师在手上涂上碘酒,然后去接触淀粉,让学生观察淀粉变化。)
4.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5.师:是啊,淀粉为什么变蓝了?
学生推测,教师及时说明手上涂的是碘酒,引导学生了解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
6.师:刚才说米饭有甜味是因为淀粉在咀嚼过程中变成有甜味的糖类了,米饭中真的有淀粉吗?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学生想办法,并实验证明米饭中淀粉。7.师:那大米中有没有淀粉呢?怎么证明?
五、延伸:(3分钟)
这节课我们在米饭和淀粉的观察研究中,你收获了些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发言,提问。
(四)淀粉的踪迹 教学目标:
1、在用碘酒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会运用预测的方法。
2、通过碘酒与淀粉、滑石粉混合物的实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并能利用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这一特点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课前准备:
教师:淀粉、滑石粉、碘酒、滴管、试管、白纸、牙签、米饭、小瓶子等。学生:蔬菜、水果、米饭、馒头、肉等食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米饭。
2、请几个同学帮助分发下去。(注意卫生,用碘酒水洗手。)
3、为什么会把米饭都弄“脏”了?
4、导入,板书课题。
二、寻找淀粉的踪迹。
1、比较淀粉和滑石粉。
(1)、借助放大镜对两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外观。(2)、用手和鼻子感觉两种粉末。(3)、用什么方法来区别最容易?
2、体会事物中含有淀粉的多少,遇到碘酒后的反应也不同。(1)、把淀粉和滑石粉混在一起,滴入碘酒观察。
(2)、体会淀粉数量的不同,遇到碘酒后的颜色也不同。
(在相同数量的滑石粉中加入不同的淀粉,滴入碘酒进行观察。)(3)、猜测:当淀粉数量很少时还会变色吗?(4)、实验了解淀粉数量很少时的变化。
(5)、小结,知道碘酒可以用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巩固碘酒遇到淀粉会变蓝。
(1)、出示一张白纸,涂上碘酒。(米粉老虎实验)(2)、为什么纸上出现老虎的脚印?
(3)、讨论米粉老虎实验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可以用来做什么?
三、学会用碘酒来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拿出自己带的食品,猜测一下哪些食品中含有淀粉?
2、用碘酒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四、做淀粉消失的实验。
1、分装淀粉糊。
2、实验:
(1)、往一号瓶中直接滴入碘酒。
(2)、往二号瓶中先加入一些唾液,摇匀后再加入碘酒。(3)、观察两瓶液体的变化。
3、讨论:为什么二号瓶没有变色/
4、教师简要归纳。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第1课 科学在我们身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研究所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成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
2.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课前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同学来完成,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大的?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小的?(同学们推选了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游戏。)
讲解规则:老师这儿有两个漏斗和两个乒乓球。现在请两位同学每人拿起一个漏斗,将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内,用力向上吹漏斗口,谁能把气球吹走,谁就获胜。大家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
学生猜测:全班40名学生进行猜测,教师记录猜测情况:认为力气大的同学获胜的有36人,认为力气小的同学获胜的有4人,认为都不能获胜的有0人。验证猜测:结果两位同学都没有获胜。全班只有一位同学猜测正确。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
继续游戏:讲解新规则:我们再请两位同学换一种吹法,让漏斗口朝下,大家再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学生猜测,教师记录。学生演示,验证猜测。教师引导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游戏体会:两个游戏中的乒乓球都没有被吹走,而同学们的两次猜测都和游戏结果不一样。看来,研究科学不能光凭猜测,而是先猜一猜,再动手做一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二)新课教学――科学在我们身边
1.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奇妙的大自然:(播放课件)(1)不明飞行物(2)壮观的火山岛(3)珍贵的间蜂猴(4)美丽的含羞草
…
2.仔细观察不断变化的自然界:(1)种子发芽了(2)雨后出现了彩虹(3)大雁等等待南飞(4)筷子在水中“弯折”了
(5)中国赠送给日本的朱鹮孵化出第三代幼雏(6)晴朗的夜空会出现流星(7)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
昆虫蜕皮
青蛙冬眠
刮风下雨
潮起潮落
…(8)请你欣赏
速度冠军猎豹
跳高冠军跳蚤
游泳高手海豚
企鹅的行走和游泳
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板书课题),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3.提问: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自然现象吗? 4.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的学问。如果你在研究你感兴趣的自然现象,那你就是一个小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因为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气机
小结: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5.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观察生活,但观察的同时也要动脑筋,不然只能称为发呆。思考: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呢? 实验1:会沉浮的气球。
请两个同学上来做实验,下面的同学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和金鱼能在水中浮沉的联系,从而小结出他们的原理。
小结:鱼能在不同的水层中上下游动,是因为其体内有一个鳔,它的体积变大,鱼就可以上浮,若要下沉则体积变小。实验2:“喷泉”实验
再请两位同学做,同样下面的同学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此做出假设(注意看清楚实验条件)。
小结: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观察现象——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
案例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四个不同的不倒翁〕
师:认识它们吗?
生:认识,不倒翁。
师:玩过没有?
生:玩过!
师:想不想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来玩呀?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有趣的不倒翁。
〔板书课题——有趣的不倒翁〕
二、玩不倒翁,提出问题
师:在玩之前,请你说一说平时你是怎么玩的?
生:把不倒翁按到地上,然后放手,看它多长时间能站稳。
生:把不倒翁从斜面上滚下来,看它怎样滚动,最后怎样站在地上。
……
师:同学们的玩法真不少!课前我让同学们自己准备了不倒翁玩具,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展示给大家看看,说说你带来的不倒翁的特点和玩法。
〔学生交流,展示玩具〕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玩一玩不倒翁,看哪个小组在玩的过程中能发现更多问题。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好玩的不倒翁,同学们也可以交换着玩。开始吧!
〔学生玩不倒翁〕
师:同学们玩得真不错,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我们在桌子上推不倒翁,不倒翁都能自己站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我们把不倒翁头朝下倒过来,结果马上又正过来了,为什么不倒翁会这样?
……
师: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问题,真了不起!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活动也是从问题开始的。
三、探究发现,得出结论
1.提出猜测与假设
师:为什么不倒翁总是不倒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可能与不倒翁的“大肚子“有关吧。
生:我认为可能跟它的形状有关。
生:可能与它“肚子〞里的东西有关。
生:不倒翁很重,它的“肚子〞里肯定有一个铁块或者是铜块,也许是一个大铁球。
……
师:大胆猜测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你们刚刚就对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很有见地,可以看出,同学们都进行了深入地思考。
2.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师:下面我们就从研究不倒翁的外形开始,探究它不倒的秘密。请同学们举起你们的不倒翁,我们来观察不倒翁的样子,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不倒翁的外观〕
师:有什么发现?
生:不倒翁的下面都是半球形的。
生:不倒翁都是上面小下面大,下面是半球形的。
生:不倒翁都有一个圆圆的“大肚子〞。
师:也就是说,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就是底面是半球形的。
生:对!
师:底面是半球形的就一定不会倒吗?〔出示一个拆掉底下配重的不倒翁〕老师这里有一个不倒翁,它为什么能扳倒?
〔学生讨论、思考〕
师:看来,不倒翁不倒肯定还与内部结构有关,但内部结构从外观上能看出来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拆开看看就知道了。
师:说得对!这是研究问题的一个方法!如果要翻开来研究,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生:拆的时候要注意拆下零件的顺序,错了就会装不起来。
师:也就是要按顺序拆装零部件,零件要按拆下的顺序摆放好。
生:使用螺丝刀要注意平安。
师:提醒得好!现在翻开看看吧!
〔学生拆解不倒翁〕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不倒翁内有一块圆形的铁块。
师:只有铁块吗?
生:我们还发现底部有一个螺丝,将铁块固定在不倒翁的底部。
生:我们还发现不倒翁内有一个音乐电路,不倒翁一动时就发出好听的音乐。
师:你们的不倒翁是带音乐的。
生:我们的不倒翁里面不是铁块,好似是水泥块。
生:我们的不倒翁里面有一块橡皮泥。
师:你们认为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什么?
生:里面加了铁块。
师:只是铁块吗?
生:还有水泥块、橡皮泥。
师:这些铁块、水泥块、橡皮泥等被固定在哪里?
生:不倒翁的底部。
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增加了底部的重量。
师:也就是使下面变重了,对吗?
生:是的。
〔板书:下重〕
师:上面有没有铁块或者其他东西?
生:没有,是空的。
师:相对于下面,上面怎么样?
生:上面很轻。
〔板书:上轻〕
师:那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生:上轻下重是不倒翁不倒的原因。
师:刚刚老师这个不倒翁为什么倒了?
生:里面没有加铁块。
生:加上一块橡皮泥也行。
师:好,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它加上橡皮泥。
〔一生给不倒翁加上橡皮泥,并演示〕
师:怎么样!扳不倒了吧!这也证明了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什么?
生:上轻下重。
师:前面有的同学提到了不倒翁不倒还与底面的形状有关,有不同意见吗?
生:应该没有关系。
师:怎样证明你的观点?
生:把不倒翁的底变成平的试一试。
师:这不大好办,老师这有一个啤酒瓶,底面就是平的,而且下粗上细,跟不倒翁差不多。能代替吗?
生:可以,不过要装上铁块,橡皮泥也行。
师:这两样都不好装,能不能换别的?
生:用铁末、沙子、土也行。
师:好,老师这里有沙子,你过来试一试。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漏斗,也许你能用得着。
〔学生用漏斗往瓶子里装沙子〕
师:扳倒试一试。
〔学生扳瓶子,第一次没倒,第二次倒了〕
师:怎么没站起来?
〔学生疑惑〕
师:刚刚他做的实验能证明它的观点吗?
生:不能!
师:啤酒瓶扳倒了还能站起来吗?
生:不能!
师:那不倒翁不到与底面是半球形的结构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面对刚刚做实验的同学〕你同意吗?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点点头〕我同意。
〔板书:底面半球形〕
师:谁能总结一下不倒翁不倒的原因?
生: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上轻下重,底面半球形。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通过我们大胆的猜测,然后拆解不倒翁,研究内部构造,验证我们的猜测,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这就是我们科学上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解暗箱,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种方法。
〔板书:解暗箱〕
四、科学与生活
师: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类似不倒翁的原理。
〔展示课件:底座很大的、吊车、起重机等〕
师: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不倒翁不倒的原理?
〔学生交流、展示〕
师:这样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观察,记录你们的发现。
五、课后拓展
师:不倒翁有趣吗?
生:有趣!
师: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喜欢的不倒翁?
生:想!
师:课后自己制作一个不倒翁,可以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方法作一个会翻跟头的熊猫,也可以自己制作喜欢的不倒翁,有时间我们组织一个“自制不倒翁〞评比,看谁能拿冠军。
下课
南国健
案例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很快乐今天能和咱班的同学一起研究问题。我特意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礼物,它就藏在老师的电脑当中,想知道是什么吗?(想)那得先猜一个谜语,如果能猜中,这个礼物就会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听好:一个公公精神好,从早到晚不睡觉,身体虽小力气大,千人万人推不倒。〔学生猜测〕
是它们吗?〔出示课件:一组摇摇摆摆的不倒翁〕〔是〕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从早到晚不睡觉,千人万人推不倒。〕大家说的都很在理,抓住了它的特点:推不倒,猜出是不倒翁的。这么可爱有趣的不倒翁,你们想不想玩?〔想〕在同学们的桌洞里就藏着一个不倒翁,大家拿出来玩玩吧。〔学生尽情地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同学们玩得都很开心,有的同学甚至把不倒翁的头部摁到了桌子上,可是一松手,不倒翁又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了,推不倒。现在,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不倒翁为什么推不倒?〕是啊,我也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猜这里面一定藏着个小秘密,你们想不想揭开这个秘密?〔想〕那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
板书:有趣的不倒翁
二、探究活动:
1、猜一猜:
这样吧,先让我们猜一猜不倒翁为什么推不倒?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如学生积极性不高时,鼓励:科学家在研究问题之前都要进行大胆地猜测,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看看哪个同学像个小科学家。还有谁来猜一猜这是为什么?〔学生猜:底部是半球形、里面有东西等等〕
这些都只是同学们的猜测,是对是错?谁也说不准,怎样做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翻开看看、做实验〕好主意,就按你们说的方法去做,看看哪个小组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揭开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
2、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参与其中。
3、学生交流,教师做参与者,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倒翁推不倒的两个秘密:上轻下重、底部是半球形。
师: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实验,哪个小组能把你们的实验以及发现跟大家谈谈?
生:我们把不倒翁翻开,发现里面有一块铁。
师:放在什么位置上?
生:最底部。
师:不倒翁的大肚子里还有别的东西吗?
生:没有。
〔师翻开不倒翁,展示给同学们看:底部确实只有一块铁。〕
师:你们认为这块铁是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
生:是。
师:为什么?
生:这块铁使不倒翁下面重。
板书:下重
师:相比拟,上面呢?
生:轻。
板书:上轻
师:大家还发现了什么?
生:把这块铁拿出来,不倒翁就倒了。
师:请你上台演示给同学们看看好吗?
〔生上台实验。〕
师:真的倒了,这是为什么?
生:上下重量差不多。
师:原来不倒翁推不倒,这块铁起了重要的作用。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这块铁一定要固定在不倒翁的最底部,不能随便放。
师:这是为什么?你能演示给同学们看看吗?
〔生上台边实验边解释:如果随便放,一推不倒翁,它肚子里的这块铁也随着动,不倒翁就往重的一边倒。〕
师:因此,铁块一定要固定放在哪里?〔不倒翁的最底部〕
板书:●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你们发现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是什么?
生:因为有底部的这块铁。
师:这块铁使不倒翁怎么样?
生:上轻下重。
师:那么,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是?
生:上面轻下面重。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师:这里有一个瓶,里面装了一些泥土,它的下面?〔重〕上面?〔轻〕谁来试试它能不能推倒?
〔生上台试试,用力推,推倒了。〕
师:为什么它也是上轻下重,却推倒了呢?
生:它是平底的。
师:那么不倒翁呢?
生:底部是是半球形的。
师:由此可见,不倒翁推不倒的另外一个秘密是?
生:底部半球形
板书:半球形
4、动手制作不倒翁。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像科学家一样发现了不倒翁推不倒的两个秘密,现在,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不倒翁?〔想〕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可以选择你认为适宜的材料做一个不倒翁,待会儿我们要举行一个作品展示会,评选出最正确作品和最有创意的作品。好,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来材料中心领取材料。〔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可加以适当的帮助。做好的作品放在讲台上。〕
讲桌上已经摆上了大家亲手制作的不倒翁,怎么推也推不倒〔师边说边推弄不倒翁〕谁来评一评你认为哪件作品最好?为什么?哪一件最有创意?〔学生评〕
师:请最正确作品获得者上台和大家见面。〔握手祝贺〕请最有创意的作品获得者上台。祝贺你们!
师:这几个虽然推不倒,但是总往一边倒,是为什么?请小专家们帮助分析分析。
生:因为橡皮泥放偏了。
师: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
生:底部的中间。
师:课后你们调整调整好吗?除了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制作不倒翁?〔半个乒乓球、半个苹果、半个桃子等〕如果大家有兴趣,课后还可以寻找你喜欢的材料试着再做一个不倒翁。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玩的都很开心,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在玩中发现秘密,学到知识,能谈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谈收获〕
师: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是根据不倒翁的原理制作出来的,课后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哪些东西像不倒翁一样不容易倒?
师: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存在着小秘密,只要大家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实验,相信你会发现更多的奥秘,常此下去,你将有可能成为科学家,对自己有信心吗?〔有〕老师也相信你们。
关键词:科学试卷,讲评,有效教学
试卷讲评课到底要怎么上, 才是有效的教学呢?这个问题, 从本人担任学校的科学教研组组长到负责学校教科室工作, 在经常参与的各级各类的教科研活动中, 尚无权威的定论。这促使本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下面就从本人的一些经历谈起。
情景一:学校实行领导“听随堂课制”。有一天, 教务主任和我准备听一位科学老师的课, 这位老师却把我们挡在教室门口说:“今天我进行试卷讲评, 没什么可听的, 真不好意思, 改天再请你们来听吧。”试问:试卷讲评课, 真的没什么好听吗?
情景二:教务主任和我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 发现一部分老师以张贴试卷的方式来代替试卷讲评课的教案设计, 有的在试卷上做上答案, 有的只贴上一张空白试卷。试问:试卷讲评课不需认真备课吗?甚至不用备课吗?
本人在学习他人试卷讲评课的有效经验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历, 对该课型从课前筹备、课堂讲评与深化、课后反馈巩固三方面做了下面一些深入的思考, 并付诸于实践, 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筹备
1. 分析试卷难度。
此项工作可分两方面来做。一方面从学生成绩的平均分来计算试卷整体难度值 (平均分/试卷总分) , 这个工作较容易做, 相信很多老师都会做。另一方面是分析试卷中每一题的难度值, 由于一份试卷中题量较多, 此项工作凭教师个人单干, 费时费力, 必不能坚持每次试卷分析都这么做。本人经验, 根据班级学生的科学成绩和学习能力分成若干小组 (5~8人/组) , 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每组推出1位成绩和能力都相对较优异者为组长, 并选出1位班级中科学成绩和能力都优异者为科学课代表, 由各位组长统计组内成员每题答题情况, 然后由科学课代表汇总上报教师。如此可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 同时, 在学生统计过程中, 又可激起学生对每次考试的重视。
2. 培养学生纠错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试卷答案, 是在课堂分析时逐题告知学生好, 还是提早在班级中公布试卷答案好呢?各人各有见解。本人一般常采用后者做法, 督促每位学生必须在试卷讲评课之前校对好试卷, 因为每次考试结束后, 我都尽可能快批阅试卷, 发给学生, 基本在一天内完成, 如此可充分利用学生对成绩和答题对错的关注热情, 使学生对考试一次比一次重视, 一次比一次期待, 培养学生根据答案自行通过查阅书本和笔记, 纠正难度值低的错题的习惯, 训练各组组长召集组内成员进行较难题讨论交流会, 并将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况直接汇报教师。
3. 归纳出错类型, 分析学生错题成因。
经过上面两步工作, 教师务必在这个过程中下足功夫。根据“1”中所获得数据, 科学试卷一般可按照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分析计算题四大板块进行定量分析, 发现学生在这四大板块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也可按知识点进行定量分析, 反映出学生在哪些知识点的掌握上存在着问题。根据“2”中所获得的情报, 教师可较清晰、客观地认识学生在哪类题型或哪些知识点上形成错题的成因, 如少此步骤, 教师对学生错题成因的判断带有了更大的个人主观意识。通常情况下, 初中学生在错题成因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 如学生在“概念辨析”“寻找阅读信息”“关键句的含义理解”“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题能力”等方面。
二、课堂讲评与深化
1. 典型错误重点讲评。
典型的错误, 可从知识结构讲, 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或从思路与方法讲,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概念辨析”型的错题, 就应该从概念的角度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函和外延, 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讲评时, 还要鼓励学生勇敢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暴露存在的问题, 反映问题的症结, 同时也可避免教师“一言堂”, 活跃课堂气氛。
2. 借题深化。
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 应该根据原有题目借题发挥, 在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上延伸, 让学生在试题讲评的过程中有所发现, 有所提高, 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 及时强化训练。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课堂讲评中应准备一些相关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知识点, 同时也可检验学生是否有真正理解、掌握。强化训练应该是持之以恒的, 这次强化了以后还要继续强化。出错率较高的知识点, 可以有意识地放在下一次考试中, 并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渗透, 以增加知识点的再现率。只有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 才能巩固讲评的效果。
三、课后反馈巩固
1. 关注后进个别辅导。
因为课堂讲评是面向全体的, 尽管教师讲评得很细, 但不免有个别学生掌握不了, 所以要及时地给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2. 整理知识反思成长。
一、试卷讲评课的现状
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而在传统的试卷讲评课上,大多数教师仅是“就题论题”,学生通过试卷讲评所掌握的仅仅是“这个题目”的答案,知识是零碎的,不能形成系统,造成学生学习的“简单重复”和“高耗低效”。更有甚者试卷讲评变成简单的与学生校对答案,老师通常只是就题论题,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往往使学生讲一题会一题,换一题错一题,而且往往是一错再错。其实试题是千变万化的,考试很难碰到相同的试题,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试卷讲评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共同分析探究错误的根源,对知识缺陷进行自我弥补,对思维缺陷进行自我完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讲评课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引导错解反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堂好的试卷讲评课,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以充分扩大试卷的讲评范围。试卷中的错题反映出的是学生的弱项,往往是导致学生丢分的“隐形杀手”!如果重视、研究错题,对错解进行反思,也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从而避免了做无用功。针对考试中普遍发生的错误的试题,通过讲评査“病情”,找“病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辨析能力的目的。在讲评的方法上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则通过提问、设疑,帮助学生摸清产生错误的原因。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试卷讲评课同样要体现“教师是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能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渗透探究学习方式
很多试题都具有思维的共性,这类试题就需要在讲评课中透过几道相似试题的比较,归纳出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延展,使学生的思想水平不滞留在某一局部上,而是获得更长足的发展。新课标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在科学试卷讲评课中,针对学生在考试中普遍答不上来,感到迷茫,困难的试题讲评时,老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有效的提示,鼓励学生去探索,去猜想,比较验证等积极的智力活动,可以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可以将考点扩展、深化、增加难度,让学生在试题讲评中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并对试题题型、知识点分布,解题思路和技巧进行归纳小结,从中获得规律性,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除了要求会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之外,可改编几个题目让学生思考,讲解解题思路,同时让学生课外再去探究其它类型的题目改编,并相互交流。
例:为了大家的方便,小明家楼梯口一盏“220V 40W”的照明灯是通宵达旦亮着的,但由于长时间使用很容易损坏。为了延长灯泡寿命,小明将灯泡串联一个电阻后再接到电路时(如图)(图略)。在照明电路电压等于220伏时,如果要求灯泡消耗的功率是不串联电阻时的81%。则串联电阻的电阻值应为多少?它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
这是一道典型的联系生活实际的电学计算题,而且是电学中基本电路的电功率计算。在讲评这一试题时,如果就题论题,那只能讲一题会一题,不能举一反三。这一试题学生做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用电器电功率变化的本质是其两端的电压发生了变化”和“用电器在不同状态下电阻不变”这一性质没有牢固的抓住,导致在做题时乱套公式、乱代数据。教师要对这一试题作全面深入的分析,利用P/P'=U2/U'2求得U'=198V,让学生知道当用电器串联上一个电阻之后,两端的电压是要发生变化的,从而引起电功率发生了变化。另外还有少数同学认为串联上一个电阻后通过用电器的电流是不变的,即I?=I=P/U=40W/220V=0.18A,显然是把“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等同于“时时相等”了。
在讲评了该题之后,再布置一些相似的试题进行训练,如下题目的设计与上例有异曲同工之妙:
饮水机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其工作电路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电路(图略),其中S是一个温控开关。当开关S接a时,饮水机正常工作,将水迅速加热.当水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关S自动切换到b,饮水机处于保温状态,若饮水机正常工作时发热板的电功率为550瓦,而保温时发热板的功率是正常工作时的功率的0.1倍,求电阻R1的阻值。
此外还有在各地中考试题中多次出现的“电饭锅”类和“电热毯改装”类试题都与上例相似,教师应将此类题型作一个总结,概括出共性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思路。 如此通过延展、概括,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认识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等特点,领悟电功率的变化与电压变化的关系,概括一定的解题规律,扩展原有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概括性思维更趋完善。
【三上科学试卷分析】推荐阅读: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试卷06-29
金鱼三上科学11-16
青岛版三上科学教案06-27
三上教科版科学教案09-25
湘教版科学教案三上09-24
三上语文案例分析12-30
三上数学期中质量分析01-06
三上数学教学案例分析05-24
三年级下科学试卷分析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