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1年版)(共10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性:
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课程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借鉴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为各地区和学校制订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提供明确的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水平一至水平四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为满足学有余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鼓励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
(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测的学习目标。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易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确立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各地区和学校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从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农村学校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应特别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实用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的正常实施。
(五)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各方面的说明及目标如下。
(一)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运动参与的目标:
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二)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学习。
运动技能的目标:
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3.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和精力充沛的状态,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本方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体健康的目标: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本方面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初中阶段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在实施本标准的过程中,各地、各校应依据本标准的要求分别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参见附录1)。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并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的增强和学习行为的变化等方面。教师要认真研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问题,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
1.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在体现学习目标多元特征的同时,还应注意有所侧重。
2.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师应结合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高目标的可操作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目标是由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组成的完整体系。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总要求制订各层次的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为了更好地表示目标的层次性,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应使用能够体现不同层次意义的行为动词。
3.目标难度适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等实际,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愿望,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
(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
1.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加强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基础、身体特征、体能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等,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3.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为重点,并与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适合教学实际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场地与设施条件、季节、气候和安全等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
5.重视健康教育。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
(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
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选择与合理运用。
1.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应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不同内容的教学规律与要求,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与学法创新,调动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积极性。
3.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参见附录2中的案例
1、案例
2、案例3)与传授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应对问题、自我锻炼、交往合作等能力,开展富有个性的学习,不断丰富体育活动经验,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4.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5.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评价建议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标准倡导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力,调动他们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
(一)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
本标准非常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有效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在确定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目标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为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做好准备。2.判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以便改进教学。
3.发现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
1.体能。主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定体能测试的指标,评价学生的体能水平。
2.知识与技能。主要根据本标准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评价指标,评价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等。
3.态度与参与。主要对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以及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
4.情意与合作。主要对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的情感表现、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合作行为等进行评价。各地、各校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自行确定各水平学生不同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的权重分配。
(三)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
本标准强调各校根据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学习评价既要注意评价的科学、公正、准确,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又要注意评价的简便、实用和可操作性,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通过学习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体能、知识与技能指标应主要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如等级制评价、分数评价等),对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指标应主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如评语式评价等)。对水平一的学生应主要采用评语式评价;对水平二和水平三的学生可以采用评语和等级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水平四的学生以等级制评价为主,结合评语式评价进行综合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与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1)。在对学生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教师应综合学生在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方面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变化,以及期末测试成绩,进行终结性评价,给出综合成绩,写出评语(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2),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最后,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进行班级汇总(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3),上交给学校教务处。
3.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本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建议教师将每学期结束时的测试结果、学生在该学期体育与健康学习各方面的进步幅度(即进步成绩=期末成绩-期初成绩),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记录结合起来,对相应的评价指标(如体能、知识与技能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有效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四)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既要采用教师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努力发挥其他与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有关人员的评价作用。
1.教师评价。教师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中起主要作用。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须尽力做到全面和准确。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具体反馈以及改进与提高的建议。
2.学生评价。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小组内评价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提高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3.其他人员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需要得到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和鼓励。建议让班主任乃至家长等参与到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中来,上述人员的评价可以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参考。
(五)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
教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判断体育与健康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分析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体育与健康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增强自尊与自信,提高体育与健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
教师应正确处理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体育中考”等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以免影响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三、教材编写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材分为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和挂图、卡片、图片、音像资料等。教材具有帮助学生预习、学习和复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帮助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等重要作用。本标准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
水平一至水平四均要编写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参考书;水平一至水平三不编写教科书,水平四可编写1册教科书。根据本标准对健康教育教学的要求,相应健康教育的内容可编写在教师教学参考书或教科书(水平四)中。
编写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性
教科书编写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科书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与健康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2.科学性
教科书编写要以体育与健康的科学原理为基础,符合学生认知与运动能力发展的特点,遵循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规律和具有逻辑性。教科书中的观点、引文、文字表述和数据等要正确无误,插图要清晰、准确。3.实用性
教科书编写应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科学锻炼的方法,强调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健康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使教科书的内容与实践课教学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
4.可读性
教科书编写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内容新颖有趣、图文并茂,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和学习,使教科书成为学生理解体育文化、健康知识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师益友。
5.发展性
教科书编写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注意选取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长远影响的内容,引导学生建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差异性
教科书编写在贯彻本标准精神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特点,体现独特的思路,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还应满足使用教科书地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需求。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开发体育与健康的校本课程,形成各地、各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特色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应当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正常、有效地实施。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班主任、活动课教师、校医、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其他课程教师、社会体育人才、社区医生和学生家长等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他们参与教学指导、教学评价、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以及督促学生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等。
(二)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各地、各校应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规定配齐体育设施和器材。同时,还要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其他的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
1.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场地和设施资源。学校既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内的各种场地、设施等开展体育活动,如墙面、树林、食堂、较宽阔的走廊、空地等,也要利用社区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资源辅助教学。
2.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可以一物多用,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小足球的球门等。
3.妥善保养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要通过优化管理,加强对场地、设施和器材的维护与保养,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和寿命。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要遵循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文化性等原则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所开发与利用的内容一定要与身体练习相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则不应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
学校和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运动项目时,还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对某些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与此同时,注意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等内容资源。
1.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加强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可以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改造场地与器材等手段,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2.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健美操、攀岩、街舞、软式排球、软式橄榄球和软式足球等新兴运动项目。在注意对新兴运动项目进行教材化改造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把追求时尚的项目转变成健康向上、参与性强、安全有益的教学内容。
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武术、舞狮、舞龙、踢毽子、抖空竹、竹竿舞、蒙古式摔跤、抢花炮、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
(四)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附近的地形、地貌,根据当地气候和季节特点开展教学,例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适宜的水域进行游泳,利用郊野进行远足,利用雪原进行滑雪橇、滚雪球、打雪仗,利用山林开展定向运动和登山运动,利用沙地进行沙滩排球和足球等。教师还可利用季节特点进行教学活动,例如,春季组织春游活动,夏季开展游泳活动,秋季组织登山和越野跑,冬季开展滑冰和滑雪等。
(五)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渠道地获取体育与健康的有关信息,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健康知识和素养,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六)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基于《课标》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指学校以《课标》的精神与要求为依据, 在分析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基础上, 由体育教师、学生、校长和其他管理者共同开发的体育与健康的目标、内容、活动组织和评价等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
一、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诉求
(一)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整个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
课程改革是涉及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方面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与参与, 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但是, 这一切对于课程改革而言都还是外部环境。学校课程改革并不是只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组织专家编制课程标准, 学校和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即可。同样,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是领导制定好相关的政策, 体育课程专家设计出一个完美无缺的《课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施工图) 后, 体育教师按图索骥、照本宣科就可以万事大吉的过程。
美国学者艾利森认为:“政策方案对于政策目标的贡献率只占10%, 其余90%则取决于政策的有效执行。”“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解放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 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的时候, 课程改革才有希望。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通过选择并开设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学校文化特色。不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 在课程门类及其关系方面都应适应每一所学校之学校文化的特殊性, 学校有必要也有能力根据本校的教育宗旨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开发, 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只有每一所学校都能真正有效地建构与实施《课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二)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课标》提出的明确要求
《课标》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课标》明确制定了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后学生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的要求, 又为学校校本化开发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既明确规定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内容选择范围和程度的标准, 又为各校创造性地编制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创造性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了可能;既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提供了要求与思路, 又为学校和体育教师制定具体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与实施体育学习评价提供了充分的余地。
(三)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
程是我国学校体育实际情况的需要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各地区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发展、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等都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学校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不能要求全国的所有学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齐步走, 一二一”。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指出:“尽管选择目标的过程中涉及科目、学习理论以及对儿童的理解, 但是课程目标不能仅仅从科目中推论出来。相反开发应该从考察学校层次的环境着手, 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不同的, 从一所学校获得的环境分析结果不能搬到另一所学校。只有了解本校的环境, 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 (转引自《校本课程论》王斌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57~58) 只有根据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 建构以学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才能使《课标》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二、制约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因素
要想建构符合《课标》精神, 具有实效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 最主要的是对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外环境因素进行梳理与分析。在一定意义上讲, 环境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认为, “课程开发应该针对单个的学校和个别的教师。以学校为单位的课程开发是真正促进学校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 环境开发模式主张,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状况, 对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估价。” (《校本课程论》王斌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40~47)
(一) 外部因素
教育学家查尔斯·汉梅尔明确指出:“教育的未来更取决于外部因素, 而不是教育制度的内部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有类似论述:“不顾教育过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论述教育学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是自甘浅薄, 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视。”两位学者的论述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也非常有启发。学校在建构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技能等, 也比较关注学校内的师生、办学条件等, 但是, 对外部世界往往关注不够、研究不够。“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教育世界之中, 如果我们只关注学校, 就意味着用禁锢的思想去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 (克雷明Lawrence.A.Cremin, Public Educ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 Inc.Publishers, 1976, P59转引自《校本课程论》王斌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104)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相对于一个具体学校而言的:
1.《课标》与《实施方案》
《课标》是教育部制定的指导全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件, 各省、市、自治区在《课标》基础上制定的地方实施方案是指导本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件。从这一意义上讲, 《课标》《实施方案》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制约着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在一定意义上讲, 《课标》《实施方案》是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前提与基础。因此, 应结合本校的实际认真研读《课标》《实施方案》, 理解《课标》《实施方案》的精神实质, 明确《课标》与《实施方案》的结构、目标与内容框架, 在此基础上思考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
2. 学生家长
所在学校的学生家长对体育的认识, 对待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态度、对待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必须了解与把握学生家长的态度、期盼等。
3. 社区文化与资源
学校总是在特定的社区存在, 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总是受特定的社区文化与资源等的制约。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一定要充分了解与把握特定的社区的文化与资源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构适应社区特点, 并能与社区有效互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好地适应与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另外, 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还要对当下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等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能引领社会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 内部因素
1. 学生
学生既是接受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被教育者”, 同时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体。所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能否取得实效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身。这里的学生的自身, 包括: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学生的生理心理、学生的体育基础、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经验等。在一定意义上讲,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以了解与研究学生为基础, 没有对学生的切实了解与把握就不可能建构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2. 教师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者、实施者, 没有一件事可以绕过体育教师。正如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舒尔曼所言:“教师必定依然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如果这些教学的主导者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任何关于教育政策的争论都是无稽之谈。没有什么计算机可以取代教师, 没有什么脚本可以导演教师, 没有什么责任只可以绕过教师。”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体育教师的期望、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等都是决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最关键的因素。
3. 学校体育的物质资源
现有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购置体育教学器材设备的经费、社区可以提供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
4. 其他因素
学校的体育传统, 开展体育运动项目、水平、影响;学校领导对待体育的看法与态度;其他科任教师的态度与行为。
只有对上述制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进行认真地分析, 挖掘与优化上述因素才能建构符合实际的、有效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三、基于《课标》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具体建构
(一) 认真阅读理解《课标》与进行环境分析
我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国家课程, 《课标》明确规定了学生学习后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素养, 以及学习的内容, 这些是进行以校为本体育与健康课程建构的基础。认真阅读理解《课标》《实施方案》, 把握精神实质, 并在此基础上, 认真分析研究学校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在学生、学科、社会三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是每一所学校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前提。
(二) 建构学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具体目标
《课标》通过总目标——分目标——水平目标——课程内容 (标准) 形成完整的体系。《课标》制定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运动参与是关于正确与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与活动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运动技能是关于体育文化、科学锻炼与娱乐的知识, 以及正确进行运动的方法;身体健康是关于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提高体能水平;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关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内化为自己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四者紧密相关, 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应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结合具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阶段、教学资源等整体思考与设计具体的学习目标。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时, 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 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在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整合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 应结合具体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体育课程资源、学生等情况有所侧重。校本化《课标》目标的三种策略:
1. 替代策略
以本校的水平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模块计划、单元或课时中的某一主题、具体内容替代《课标》中的关键词, 形成具体的学习目标。比如, 将《课标》水平一中以“初步学会篮球游戏”替代“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 (如学习小篮球、小足球、乒乓球等适合本水平学生学习的球类游戏) ”, 即可形成篮球游戏单元的一个学习目标。再比如, 以“在做广播操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替代“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如注意保持正确的坐、立、行姿态和读写姿势等) ”, 即可形成广播操教学目标。
2. 拆解策略
将《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拆解为几个相互联系的细小目标。比如, 将《课标》中“初步发展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完成多种柔韧性练习 (如完成横叉、纵叉、仰卧推、起成桥、握杆转肩、跪坐后躺下、坐位体前屈和立位体前屈握脚踝等柔韧性练习) ”可以拆解为“80%的学生能完成横叉练习, 发展学生的下肢柔韧性”、“75%学生能完成起成桥动作, 发展学生腰腹的柔韧性”、“完成逐渐减少握杆距离的握杆转肩动作, 发展学生肩带的柔韧性”等, 即可形成“身体健康”教学中的若干具体学习目标。
3. 组合策略
以一个具体的单元和课时的内容将《课标》中分散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目标融合到一起, 形成学习目标, 比如, 将《课标》中学习目标:“改善体形和身体姿态”和“全面发展体能”两个目标组合成为“完成跳绳的综合性练习, 发展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和塑造强健体格”。
(三) 建构以学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
《课标》的内容 (内容标准) 指明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点和具体的运动技能所包含的、所反映的、所支持的课程目标。《课标》的内容为学校和体育教师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提供明确的指向、范围与程度。校本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是对《课标》内容的选择与创新。
1. 以《课标》的内容为依据
在建构校本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时, 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和活动选择、创编的过程中应明确意识到, 期望通过所选择、创编的内容和活动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经历与体验, 即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经验, 促进学生在哪些方面、发生什么程度的良好变化。教师应根据《课标》目标与内容标准, 认真分析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 加强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 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等学习目标的具体内容。
2.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活动的选择、设计,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基础、身体特征、运动兴趣与需求、体能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等,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注意选择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 与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
3. 适合教学实际条件
教学内容和活动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场地与设施条件、季节、气候和安全等具体情况, 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同时, 要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 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各地各校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各不相同, 加之体育教学内容和活动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 所以为了实现同一个学习目标, 可以在分析实际条件的基础上, 选择和创设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
基于《课标》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建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课标》中体能与运动技能内容:“做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知道基本的安全运动知识和方法, 注意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初步了解饮食、用眼、口腔卫生等个人卫生常识。”“完成多种柔韧性练习。”“乐于参加户外运动。”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从中选编与创新的运动进行教学实现。
运动参与往往是结合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的具体内容进行, 或是通过体育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 比如, 《课标》中运动参与的内容:“积极、愉快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体验运动过程并初步了解一些运动现象。如体验速度、节奏、力量、方向等运动现象。”主要是通过创设和谐的、安全的学习氛围, 或是通过学生不同速度、力量、方向的运动体验加以实现。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内容一部分通过具体内容的讲授实现, 另一部分是通过运动技能与体能练习的具体情境创设等加以实现。比如, “认真完成体育学习和锻炼任务。”“在新的合作环境中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 与同学友好相处。”“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同学的关心与爱护, 乐于帮助同学。”可以通过创设团结合作、克服困难、新的体育活动情境等活动进行。
(四)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和标准
制定校本化的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与标准是基于《课标》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依据《课标》中指明的学习评价要点与举例, 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 制定体育学校评价内容和标准。
关键词:课程标准;体育;健康;体育教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改革被高度重视起来。新课程标准正是在“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中学体育教学应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进行教学,并根据水平四的要求每节课中有重点地体现五个领域。那么,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一、中学体育教师必须熟悉和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标准中水平四的要求。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
四的要求,初中1~3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中要提高发展运动技术能力。
1.运动参与的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领域目标: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水平目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要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达到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水平,则要求体育教师对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及对上体育课的态度有明确的了解并能根据具体实际来设计每一节体育课。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或者平时与学生座谈交流来获取信息,通过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激活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了解,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了,自然就会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而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行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运动技能的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领域目标: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水平目标: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观赏体育比赛。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关注国内外体育赛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到各项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是每个体育教师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方式、方法传授体育运动基础知识。如利用课的开始部分花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所学项目的锻炼方法、竞赛规则、简单技战术知识;如何预防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如何观赏体育比赛等有关知识,或利用下课前的小结时间向学生进行传授,以达到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观赏体育比赛。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关注国内外体育赛事的水平目标。
3.身体健康的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领域目标:发展体能。
(2)水平目标: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
体育课的最终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体能,学生体能的优劣是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体能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有氧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该节体育课主要发展学生哪一方面的体能,在设计课的目标时就应有所侧重,安排课的内容和练习方法时就要加以考虑。如:通过多种练习(如短距离跑或反复跑等)发展位移速度;通过多种练习(如定时跑、定距跑或跳绳等)发展有氧耐力;通过多种练习(如球类运动等)发展反应速度和灵敏性;通过多种练习(如推举杠铃、负重蹲起等)发展上、下肢肌肉力量和耐力;通过多种练习(如仰卧起坐等)发展腰腹肌力量和耐力。
4.心理健康的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领域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水平目标: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自觉地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
当前,中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文化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但这些学生又比较喜好体育运动;一些文化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学生由于受目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担心体育运动会影响其文化学科的成绩而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这两种现象都体现出了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如何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自觉地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例如:对第一种现象可以针对学生的爱好与其一起活动并结成良好关系,根据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循循善诱地使他们重新树立刻苦学习的信心;以第二种现象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帮助他们认识到有计划地参加体育锻炼不但不会影响文化学科的成绩,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提高文化学科的成绩等道理。
5.社会适应的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领域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水平目标:理解不同运动角色的任务,识别体育中的道德行为,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以一支篮球队为例:一般情况下,进攻时:中锋的主要职责是策应和寻找机会得分,前锋的主要职责是突破、寻找机会得分,后卫的主要职责是组织进攻;防守时:中锋的主要职责是防止对方中锋策应和突破得分,前锋的主要职责是防止对方后卫顺利地组织进攻,后卫的主要职责是防止对方前锋顺利地突破得分,各司其职。因此,一支优秀的篮球队的配合是非常默契的,他们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和谐的,他们的合作精神也是非常良好的,他们的体育道德也是非常高尚的。这支篮球队的队员将来在社会上的联系最多,关系也最密切,大都成为好朋友、好兄弟、好姐妹。这也是作为教师最希望看到的。如果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多注重安排那些分工和职责明确,需要全体精诚合作的集体性运动项目,对建立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中学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想观念与教学目标上进行转变
(1)从主宰到朋友。旧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角是教师,一节体育课中,教师教什么内容,这节课学到哪部分为止,教师首先定了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超越这个范围,这样就使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无法发挥各自的特长;一些基础差的或不喜爱这个项目的学生“吃不了”,为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而苦苦挣扎,最后使他们厌恶体育课。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则主张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良好关系,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要求以健康为中心设计每节体育课,让学生“吃得好”又“吃得饱”。
(2011年版)学习心得
广利初级中学
2013年5月21日到2013年5月30日,我参加了2013年肇庆市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网络全员培训,这次学习,有视频案例,有专家讲解,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培训,使我学到了许多,对新课村有了新的认识,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对以后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为此教法要
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的,不是教师个人行为。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原有单
一、陈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学生互为中心师生互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是单一灌输——接受,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促使了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有目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接受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承接。二是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通过学生各种方式的学习,如自主学习、相互间的合作学习等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开拓思维的能力。三是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不同的差异和基础,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自己不同的基础上有提高。
三、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传统教学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体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学习的指挥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体育成绩的判定者,对学生的评定具有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方式进行练习和活动,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绝对阻止学生的另类表现,把一些活跃的学生作为差生来处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映,关注学生的不协调音,用公正合理的态度对待练习中发生的教师意料外的事情。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教与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我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学习,以及对具体的实施方案的解读,使我思路大开,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二、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1、体育教师将向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二者相结合转变。
体育教师在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做到:一是积极地旁观,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实验或积极地看,积极地听。二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2、师生关系将更加和谐。
传统教学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体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映,关注学生的不协调音,用公正合理的态度对待练习中发生的教师意料外的事情。
三、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的转变
开班的第一天上午,杨司长的《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与学生体质健康》的讲座,杨司长从各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以及今后要怎样做并重点突出了“一小时的体育活动”,通过讲解,让我们这些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更加加深了学校体育的认识,加深了一小时的操作方向,明白了学校体育的四大功能,一是通过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课外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是有区别的,二是通过教学,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能力和技能,三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品质,四是通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个性。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来自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的季浏院长就《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以及课标修订解读》而作的讲座!讲座从多个方面讲明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及分析了十年课程标准的整个过程,并针对很多误解作出了解释,让我们受益匪浅,学员与教授之间的交流也把讲座推向了高潮,对我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改革过程中,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探讨和尝试,力图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的发展。然而,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如在“课改”中,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质;只顾创新,不顾继承;只考虑如何变,不考虑为什么变,等等。这些问题从侧面反映了一些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精神领会不深,对体育课程改革在课堂上应该如何操作、改革最终目的是什么等尚不够明确,从而造成实际工作中的偏差甚至错误。因此,我们有必要就概念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
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把体育课改为《健康与体育》、《保健教育》等。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加鲜明地突出体育课的目的,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健康的发展,各个学校均将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并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名称的改变,不是简单地将《体育》与《健康教育》合并,或是改一个新名称,而是更多地体现应时的导向性,并寄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切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地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的理念可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第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第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的。从1999年到2001年,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制定完成,并从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意味着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三层目标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 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 学习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目标:(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身体健康目标:(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能;(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目标:(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五个学习领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不同性质的任何学习内容都将兼顾五个领域的提高。
3. 水平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每一个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就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提出若干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而不是规定。这就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选择余地。水平一至五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学段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安超等.对国家体育课程管理的方式与功能的研究一对几种类型体育教学大纲的比较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林立等.福建省普通高校实施新《纲要》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刘官元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贯彻落实新《纲要》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关键词:体育教师 实施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
体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生健康体魄的最重要途径,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又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关系到青少年的身体状况,以及祖国的未来重任的担当,因此,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了解,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现状
(一)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在走访了解中小学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基层还有部分体育教师从学历是中专、大专水平,这部分教师的学历还有待提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从年龄和性别上看,体育教师队伍整体还需年轻化、男性化,才能有朝气、有精力,适合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二)体育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
在走访了解中小学过程中,大部分体育教师还是喜欢教学工作的,只不过少数人受眼前利益的驱使,对教师职业不喜欢和无所谓。
(三)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及解读的掌握情况
在走访过程中,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有一小部分没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还有部分教师还不太了解课程标准,可见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建议
(一)教师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教师具有创新教学设计能力
创新教学设计突破传统灌输接受式的单一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增进学生体能、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提供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和活动时间,改变过去只重视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提供通过运动、知识、技能的教学,努力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维目标。
创新教学设计还要求改变教师的绝对权威的角色,强调师生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重视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将成为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教学研究,要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个人成绩的取得和集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教育科学研究,依赖于同事间学术上的虚心好学,博采众家之长,学术争论有理有节,强调学术相容,同事相处要真诚相待,宽容大度,切忌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同事间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真正地把教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改革既给我们体育教师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存在着本领危机问题,新课程理念不是教师在传统学校教育中所熟悉和运用的,而学生是面向未来的,我们不要用昨天的知识去教今天的学生。课程改革依赖于教师提高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化发展能力,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教师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观念方法,以及技能知识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课程的实施水平。
总之,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既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又是体育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涵,最终才能完成实施新课程改革这个历史任务。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时的一系列表现及取得的成绩进行综合的评判,是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评价也不断得到完善,本文对新老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认识、选择并对新评价体系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作 者:范志达 李慧楠 作者单位:范志达(宜兴市东坡中学,江苏,宜兴,214221)
李慧楠(吴江同里中学,江苏,吴江,215217)
1答: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具体从以下五方面要求评价:(1)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5)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2答:(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倾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它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答:(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1年版)】推荐阅读: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09-23
体育与健康教学标准07-01
爱课程体育与健康答案07-1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11-04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06-25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分析09-23
体育与健康课10-25
体育与健康期末题07-21
小学体育与健康论文10-02
体育与健康期末考试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