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轻工业(精选7篇)

轻工业 篇1

★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广西轻工业》杂志于1984年创刊,是由广西轻工业、广西轻工协会主办的省级优秀学术期刊。本刊为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3—267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1165/TS,《广西轻工业》(cn7kan@vip.sohu.com)(来稿请注明“广西轻工业”)房编辑

系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本刊杂志内容丰富、权威性高、可读性更强,是行业内科研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发表职称论文、学位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好平台。

《广西轻工业》主要栏目:

制糖与发酵、制浆和造纸、食品与生物、机械与电子、化工与材料、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设计与包装、纺织与印刷、经济与管理、生产与科研、科技与教育、研究与探索、综述与专论等。

《广西轻工业》稿件要求:

轻工业 篇2

2月19日, 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在轻工行业和广大轻工企业中引起热议, 起到了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凝聚力量的作用。国务院近日全文公布了《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客观地分析了轻工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提出了轻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2009~2011年轻工业的九项主要任务和十项具体政策措施, 其将对引导行业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优化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时对行业发挥引领作用, 为实现由世界轻工生产大国向强国的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宣传贯彻好《规划》, 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方案是当前行业一项重要的工作, 正确把握《规划》的作用是前提。一些业内人士读了《规划》后的感受是不解渴, 认为对解决当前的困难帮助不大, 内容“中规中矩”。其实,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规划》既要考虑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 更要注重行业未来的发展, 主要是从行业全局出发, 总结自身发展的规律, 对规划期内的主要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明确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因此, 学习《规划》要更多地从行业的角度思考问题, 把《规划》的内容放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层面来认识, 从明确行业和企业发展方向上来把握。

一、《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三大亮点《规划》最大的亮点是明确了轻工行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基础定位。将轻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这种定位对轻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 国家正处在改变城乡两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进程中, 轻工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用不可忽视, 更不能替代。规划明确了轻工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支柱产业地位, 营造了有利于轻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标志着轻工业迎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被重新认识, 是最大的利好。在一些人的观念中, 传统行业就是夕阳行业的认识根深蒂固, 由此给轻工业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扭转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提供了政策支持。虽然轻工业中的多数行业是传统行业, 迫切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 但绝不是夕阳行业, 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规划》的第二大亮点是体现了行业的特点和务实的精神。《规划》抓住行业的共性问题、重点行业的突出问题, 提出的五项基本原则、九项主要任务和十项政策措施符合行业的实际情况;聚合了现行的推进轻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融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可以量化的工作目标制定了量化指标, 对轻工业发展指导作用大, 可操作性强。《规划》提出“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轻工业发展之路”的发展理念, 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社会的现实要求。

《规划》的第三亮点是政府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机制。《轻工业调整和发展规划》作为国家重要的产业政策, 由国务院发布, 其力度是空前的。特别是为了落实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 政府管理部门做了明确的分工, 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要求, 形成了政府有关部门间的工作联动。这种为解决行业发展问题, 集中众多政府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机制是我们多年企盼的, 同时, 《规划》明确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责任, 形成了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地方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工作联系机制, 为规划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虽然工作联系机制不是《规划》中内容, 但对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却不可低估, 工作联系机制疏通了行业管理的渠道, 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作用, 反映了行业的需求和意愿。

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两大主题

在《轻工业调整和发展规划》中, 调整和振兴是两大主题。调整与振兴的关系是互为条件, 调整是发展的基础, 也是措施和手段;振兴是要求, 是发展的过程, 也是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的正确的发展理念。

按照《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轻工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稳定国内外市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实施食品加工安全专项、加强资助品牌建设、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切实淘汰落后产能。

《规划》强调产业调整, 是由于目前轻工业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运行方式等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轻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多年以来积累的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 经济增长方式落后, 行业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矛盾突出, 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国内外市场萎缩, 供求失衡, 产品积压严重, 众多中小企业停产或倒闭, 按照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任务显得比以往更加紧迫。

《规划》对轻工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做了客观的分析和高度的概括。就轻工行业整体而言, 还没有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扩张和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行业规模大、但不强, 发展后劲不足。《规划》把行业主要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二是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三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四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从《规划》提出的问题和主要任务中看轻工业调整, 可以归纳为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区域分布调整和出口市场结构调整四个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 主要是针对轻工业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 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 形成大型轻工企业集团, 提升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加速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 发挥品牌企业的聚集作用和集群优势, 打造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实现产业比较优势升级。

产品结构调整, 主要是针对轻工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问题, 根据节能减排和高效、低耗、绿色生产的要求, 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改造实现产品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根据市场需求, 开发市场短缺产品, 提高自给率;强调轻工业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产业化和轻工产品在拉动国内消费中的作用, 繁荣市场、增加出口。

产业区域分布调整, 主要是针对轻工业生产区域分布不合理, 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和产业有序转移的内在需求, 鼓励具有资源优势等条件的地区改善建设条件和经营环境,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着力培育发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 利用中西部地区轻工业原料、人力资源和市场优势, 加快轻工产业发展, 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产业转移, 主要是优化产业布局, 形成东、中西部地区产业梯级分布, 发挥各自的优势, 同时要在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

出口市场结构调整, 主要是针对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 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的情况, 在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中东、俄罗斯、非洲、北欧、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 不仅需要产品适销对路, 物美价廉, 更需要经营方式创新, 要采取股权投资、品牌收购、营销网络建设、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走出去”, 通过建立经贸合作区、外贸专业市场和产品贸易中心等方式密切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关系, 融入当地经济, 促进和谐发展。

《规划》强调产业振兴, 是根据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的。应该看到, 虽然我国轻工业市场化程度高, 适应能力较强,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内需市场进一步扩大, 为轻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是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兴起和轻工产业的发展, 我国轻工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被弱化, 市场面临着挑战;国内消费市场需求升级, 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问题还很突出, 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我国轻工业正处于从比较优势产业向竞争优势产业, 从外向型产业向创新型产业转变的历史时期, 这种结构性的调整和转变需要产业振兴来实现。

振兴轻工业是加快实现我国从轻工业大国向轻工业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振兴需要超常规的速度和跨越式发展。在《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 贯穿着轻工业发展的三大战略, 即品牌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和标准发展战略、“走出去”发展战略。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 轻工业三大发展战略是振兴轻工业的法宝。

品牌发展战略。实现轻工强国的基本目标, 主要反映在国际竞争力上, 特别是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 轻工业大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 市场资源有效地向品牌企业集中, 不少轻工行业进入了品牌竞争的阶段,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应该看到,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轻工产品仍处在中低端, 自主品牌不多、品牌影响力有限。《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品牌建设的要求, 提出了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提高自主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 扩大产品覆盖面, 提高品牌影响力;树立国际品牌形象的要求。表明轻工业品牌发展战略进入了品牌国际化阶段, 品牌贡献率在振兴轻工业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技术创新和标准发展战略。转变轻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方法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 轻工业在推进技术创新和标准发展战略中, 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应该看到, 以企业为单位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行业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需要通过体制创新解决。对此, 《规划》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点行业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同时, 把建立重点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作为重要的实现方式。

《规划》要求加快轻工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把食品和轻工重点行业的安全标准、基础通用标准、重点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以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标准作为重点。

“走出去”发展战略。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 服务国内外两个市场是轻工业发展的立足点我们不能停留在商品贸易阶段, 实现“走出去”的方式多样化、高级化是推进“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规划》提出在境外建立经贸合作区、股权投资、品牌收购、营销网络建设、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三、《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一个专项

针对轻工业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 《规划》在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中增加了“实施食品加工安全专项”的内容。表现出国务院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损害了产业形象, 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 危害了大众健康, 成为应对世界贸易壁垒、处理贸易纠纷中的突出和敏感的问题。

《规划》中实施食品安全专项, 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 突出了政府的监管职能, 强化了源头管理和过程控制, 强调了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注重从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设防, 体现了安全防线前置、管理目标明确、要求具体的特点。

《规划》中关于提高轻工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 体现了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要求, 明确了政府、行业组织、制造企业、市场部门应落实的责任, 通过加强政府部门监管、行业组织自律、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市场监督方式, 各尽其责, 形成合力。贯彻了政府部门是管理的源头, 行业组织是管理的中间环节, 企业是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和产品质量的基石的管理思想。

四、《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体现四个特点

《规划》在实施时间上按三年考虑, 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 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困难的同时, 注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增强发展后劲, 实现产业升级, 这是制订和实施规划的一条主线, 体现了四个结合。

一是注重轻工业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相结合。产业升级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技术装备和生产手段的升级, 按照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要求, 淘汰落后产能;产品结构升级, 占领高端市场, 注重个性消费, 从满足消费到引导消费;产业竞争优势升级, 从依靠铺摊子、拼资源向依靠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发展。

二是注重应对当前危机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既要解决当前困难, 也要立足长远发展。从2008年重点轻工行业1~3月份经济运行情况看,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 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 多数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维持低位, 有些行业的一些指标仍在下行。同时我们也注意到, 产业调整和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给轻工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减速的同时, 中西部地区发展明显增速;以满足内需为特征的轻工行业开始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周期性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 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也在孕育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的开始。当前进行的产业调整, 就是在为下一个发展周期做准备, 基础实则能量大、起点高。从这个意义上讲, 注重产业调整带来的积极变化, 对坚定信心, 正确评价当前行业发展形势, 以及科学决策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注重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与行业普惠相结合。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 一方面要注重发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要兼顾非重点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营造有利于全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抓住对行业发展影响的关键技术、出口退税、中小企业贷款难等共性问题,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突破政策在执行中的制度障碍是关键。轻工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中小企业多, 民营企业多, 需要政府从财政、金融、税务等方面给与扶持。

四是注重产业集群发展和中小企业扶持相结合。实践证明,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轻工业比较优势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 一些特色区域出现了企业集中倒闭的现象, 同类生产企业区域聚集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抗风险能力, 说明产业集群建设, 不能只停留在块状经济的发展阶段, 要实现产业集群建设升级。目前, 全国已培育、建设150多个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 多数虽有一定的集群规模, 但个体不强, 上下游产业链薄弱, 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产业链优化升级, 是产业集群建设的突出环节。要以品牌骨干企业为龙头, 以产品为纽带, 发挥品牌骨干企业的聚集和辐射作用, 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 整合内部资源, 帮助中小企业做专做精, 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沉重打击, 实体经济遭受破坏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轻工业中的多数行业出现了开工不足, 增长速度放缓或负增长, 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亏损额和亏损比例加大等突出问题, 形势严峻。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 确保轻工业稳定发展, 国务院出台了《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这是深入行业研究、集中行业和企业智慧的结晶。为指导轻工业健康、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 对轻工行业的负面影响全面显现, 轻工业经济在低谷运行的情况下, 《规划》的发布如雪中送炭, 对提升行业信心、凝聚行业力量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当前, 要把全面宣传贯彻《规划》作为行业工作的重点, 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 确保实效。

轻工业 篇3

内容丰富多彩 符合东盟需求

在2014年获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主办方2015年将继续举办轻工展。此举意在为各地专业客商提供更多商机,进一步促进东盟国家与中国在轻工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轻工展展览内容将更加丰富。据了解,本届轻工展展示内容包括各类家用纺织品材料、家用电器、家居饰品与礼品、文体保健用品、日用消费品及数字/动漫/网络游戏等优质产品。

本届轻工展招展工作进展顺利,各轻工知名企业踊跃报名。截至目前,共有377家企业报名参展,申请使用展位数584个。已确定参展的中国知名轻工企业有广东省中山市凯美家具、湖北丝宝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纳斯特商贸有限公司等。

举办论坛活动 传递前沿资讯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继续推出有效措施,帮助参展客商提高经贸成效。

举办参展商讲坛和现场贸易配对活动。会期,将特邀知名参展企业发布轻工行业的前沿资讯。博览会秘书处还将根据参会企业的采购意向,为中国和东盟企业进行现场贸易配对,寻找适合的供应商进行洽谈。

会期还将举办采购说明会、贸易对接会等专场配对活动,促进供求互动。届时,将针对中国与东盟互补性强的产品类型,邀请相关参会企业参加,向各方买家传递最前沿的行业资讯。

展会期间还将举办中国—东盟商会领袖论坛。论坛将邀请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及专家学者等各路精英进行对话交流,共同探讨中国与东盟轻工工业的发展趋势等相关问题,研究解决双方轻工工业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此外,主办方还将举办微商联盟青年创业领袖论坛,邀请网络专家就“微商联盟”在青年中的影响进行专业介绍和推介。

中国与东盟合作 前景无限美好

中国轻工业进出口公司 篇4

中轻总公司目前年进口纸浆占国内进口纸浆市场流通量的25%,是我国纸浆市场的第一大供应商,拥有50余年的经营历史,经营的纸浆品种包括漂白针叶木浆、漂白阔叶木浆、本色木浆、化学机械浆和人丝浆,经营的品牌涵盖加拿大、美国、智利、巴西、俄罗斯、北欧、东南亚等主要木浆生产国的知名品牌,仓储网点和营销渠道遍布全国,在行业内有重要的影响力。

原材料资源性商品是中轻总公司的新兴业务组群,通过创新经营模式,目前铜、聚乙烯、聚丙烯、木材、大理石、水产品、铬、锰、硼砂、橡胶、可可豆等多项商品业务已经形成了相当的经营规模和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其中,铜精矿年进口量已占到国内市场进口贸易流通量的20%,乳胶进口量排名全国第一。作为我国轻工产品、日用消费品以及工业制成品的主要进出口商之一,中轻总公司拥有良好的市场信誉、广泛的业务渠道、坚实的客户基础、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中轻总公司不断优化创新,现已获得了新型陶瓷研磨介质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及国家专利,成为全球最大的陶瓷研磨介质生产商。同时,公司是国内外多家知名生产企业的产品代理商,为企业和广大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目前,中轻总公司本部与所属子公司已全部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中轻总公司将以调整创新为动力,继续完善资源配置体系、管理架构、财务结构和运行机制,持续健全经营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始终将人才作为公司现在和未来最核心的资源,发现和培育人才,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逐步建设成为我国特定大宗资源性商品龙头供应商和集成贸易服务商。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凭借良好的政府关系和专业高效的团队,我们秉持“贸易服务为先导”的宗旨,以高效、热情、诚信为标准,不仅注重商品质量,更力争为客户提供全程的、完善的系统服务。

原材料资源性商品业务是中轻总公司在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对大宗资源性商品需求激增的宏观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育出的新兴业务组群。

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我公司的原材料资源性商品业务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其中主要包括有色金属及其矿产品、可可豆、石材、木材、铬矿、塑料原材料、橡胶等多项商品业务。

公司通过不断开拓和巩固货源渠道,扩大经营规模,拓展营销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经营结构上下游领域的互补和衔接,逐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持续盈利能力,使“中轻”品牌在业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发展目标

通过积极有效的开发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原材料商品资源,提供相关的产品和增值服务,逐步确立在相应市场的领先地位。加强内部统筹规划,重点培养和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和商品,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扩大与世界知名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全球协同运作的产业价值链。经过不懈努力,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源型企业。

京内子公司

   中轻日用百货进出口公司中轻资源进出口公司群星集团公司

京外子公司

海外子公司

  三联国际轻工有限公司

中轻资源简介:中轻资源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中轻建材进出口公司,隶属于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成立于1952年,简称:中轻总公司),是专业从事国际贸易与投资的中央企业。

长期以来,我公司立足中国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依托中轻总公司强大的业务平台,联合海外战略合作伙伴,积极开展相关原料商品的进口业务和资源的直接开发与引进工作,并且在国内直接投资配套的生产加工企业,在国内外相关行业领域内树立了良好的“中轻资源”企业形象。

一、业务体系

通过多年积累,我公司成功构筑三大类别基础原料组成的业务体系,包括基础工业原料、基础建筑原料、基础生活原料。

(一)基础工业原料(矿产业务、化工业务、再生业务)

矿产业务

矿产业务主营铬矿、锰矿、镍矿等金属矿产品及相关合金制品的进口、加工与销售。矿产业务坚持以海外资源开发和供应链建设与管理为核心,在铬矿、锰矿进口领域名列前茅,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内铁合金工厂合作,倾力打造“矿产品—合金产品”的产业链条,获得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我公司现拥有铁合金出口A类企业资质以及太钢、宝钢、酒钢、武钢、广钢、韶钢等十余家大型钢厂的原料供应商资质,并正积极拓展铁矿石的海外供应渠道。

化工业务

化工业务主营化工级矿产品(硼系产品)。硼系产品包含硼砂、硼酸、硼钙石及硼铁合金,应用于太阳能、玻璃、陶瓷、钢铁等领域。我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硼产品供应商ETI MADEN在中国唯一的散货代理商,该业务已经形成河北、山东、江浙、四川、云贵五大市场供应及销售网络。

再生业务

再生业务主营废金属、废钢和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的进口、加工和销售。我公司已获得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资质以及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的七类废金属定点加工利用企业资质。目前我公司是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级单位、美国废物回收工业协会(ISRI)和国际回收局(BIR)的专业会员。

(二)基础建筑原料(石材业务、木材业务)

石材业务

我公司为全国最大的天然石材荒料进口商,年进口天然大理石约15万吨,采购范围涵盖世界所有石材主产区。“中轻石材”已经成为国内外石材业界享有良好声誉的知名石材专业品牌,依托石材品种及公司品牌等优势,我公司不断向工程供料领域延伸,先后与龙湖、万科、富力、星河湾等国内知名的大型房产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各大房产集团的战略供应商。

木材业务

木材业务主营品种包括原木、锯材、地板坯料。我公司坚定实施全球化采购的资源拓展方针,能为客户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木材和“进口仓储---加工配货”一条龙的专业服务。2010年度全年进口1.4亿美元,依据海关统计,我公司位列中国木材进口量的第二位(其中:巴新原木、罗马尼亚的榉木位居进口量第一位)。

(三)基础生活原料(冻鱼业务、棉纱业务)

冻鱼业务

我公司的进口冻鱼业务(包括甲壳类和软体类)采购范围涉及南亚、中南美洲、非洲和地中海地区,主要品种为带鱼、菇鱼、章鱼、鱿鱼等经济鱼种,未来将拓展到其他渔产区的中高端品种;国内销售方面则是以福州、青岛、天津为中心向全国各地的水产市场辐射。目前,我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冻鱼进口商,在国内冷冻海产品行业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棉纱业务

我公司的棉纱货源国集中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纺织大省内。我公司将积极打造并强化我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引导棉纱向纵深发展供应链。

二、组织架构

在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公司已逐步形成了“3+1”的管理架构,包括财务部、市场部、综合部及单证中心,它们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物流调配、企业形象设计、人力资源开发等多方面构成业务拓展的坚强后盾。

目前我公司的组织架构如下:

1、业务部门:矿产部、石材部、木材部、化工部、开发部和再生部。

2、职能管理部门:财务部、市场部、综合部及单证中心。

3、国内投资企业:深圳中轻矿产有限公司(贸易型企业)、泉州中轻石材有限公司(生产型企业)和上海京轻贸易有限公司(贸易型企业)。

4、海外投资机构:土耳其公司。

三、文化理念

我公司的企业文化为“分享成长、共筑梦想”,我们赋予资源价值深刻的诠释,即“开发、整合、分享”,并倡导国际化视野、专业化运营、规模化发展、多元化思维和人文化关怀。

我公司将秉承中轻总公司一贯倡导的“不断追求新境界”的创新理念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与各方合作伙伴一起,稳固并积极扩大上述业务的采购和销售渠道,力争形成更大业务规模,创造更优经济效益!

中轻资源进出口公司

1、公司地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九区910号(东二环光明桥与广渠门桥之间 二环东侧辅路)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大厦9层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九区910号邮编:1000212、交通位置图

3、乘车路线:

1)公交路线:

52路、122路、434路、638路、800路,广渠门桥或光明桥站下车;23路、57路、713路、457路、715路,马圈下车;29路、35路、37路、41路、707路、特3路光明桥东下车。

2)乘地铁一号线,建国门出口向南,换乘122路、434路、457路、637路、800路公交。

山东轻工业学院录取分数线 篇5

山东轻工业学院录取分数线

山东轻工业学院录取过本科线五分左右,最近几年知名度提高,分数线会相应的提高,但是不会太大。在七八十年代,山东轻工业学院为山东的轻工业发展培养了不少骨干力量,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青岛啤酒、泰山啤酒、景芝酒业及其一些新兴的生物技术企业都有轻院培养的骨干。另外,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周建安就是轻院人。当年以企业为荣的就业思想的指导下,山东轻工业学院的录取分数很高,在省内接近山大。后来随着国家的工业思想的转移,从重视轻工依赖轻工到发展重工行业,山东轻工业学院录取不是很理想,但是在山东轻工行业的地位还是不容小视的。尤其发酵工程,皮革,制浆造纸专业还在山东各院校处于领先地位。山东轻工业新校区落座长清大学城中心,紧邻大学城商业街,山东轻工业学院最近几年开始崛起,相信山东轻工业学院!还有一点,无论在哪里上学,都要学到真正的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做事。这个是最关键的。--一个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工系的学生。

有谁知道山东轻工业学院的录取结果了吗?给招生办打电话一直是占线,别的学校都已经公布录取最低线了,轻工业学院为什么不公布?谢谢回答,可是现在更关心的是能不能进入这多学校啊高考录取分数线

轻工业 篇6

产业深层次矛盾与当前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集群建设与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与加强标准化建设

山东省轻工业协会谢宁:我省轻工行业深层次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主要表现在资源性加工和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 深加工、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低;二是行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食品、造纸等四大行业占总量的70%, 而其他15个大行业只占30%;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强, 研发设计能力薄弱, 技术水平和科研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全行业用于科研的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偏低, 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产品较少,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是轻工产业集群培育和建设工作起步较晚, 产业聚集度不够高, 没有形成珠三角和长三角那样大型的产业集群, 比较偏重单个大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 区域整体实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六是节能减排工作压力大。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是轻工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轻工集团陈鄂生:面对复杂的形势变化, 需要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尤其要重点关注合作方资金断裂引发的违约风险;汇率变化给国外工程项目以及进出口贸易带来的风险;企业并购中尽职调查不确定性增加的风险;对外投资并购时境外经济、政治、法律环境发生变化的风险;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滥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带来的风险。加强动态监测预警, 防患于未然。

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徐永: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我们在积极应对的同时, 也在冷静分析给不同企业带来的影响。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企业是:新产品储备不足的企业, 没有品牌的出口小企业, 不注重环保的企业和盲目跨行业扩张的企业。皮革行业存在的问题, 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外部冲击的原因, 也有行业自身结构的原因。当前正是行业化粗放增长之“危”、科学发展之“机”的有利调整期。要树立三种意识:立足当前, 更要着眼长远的意识;用创新思维主动寻找出路的意识;抱团取暖, 合作沟通, 共度危机的意识。把握三个机会:利用政策发展的机会;企业调整升级的机会;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的机会。

中国轻工集团陈鄂生:国际金融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世界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存在较大困难, 带来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 为我们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新的机会, 也为我们到第三世界国家开辟市场以及海外并购提供了契机。国内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以及国内消费市场的活跃, 为调整结构、企业转型提供了良机。要抓住机遇, 充分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一是国家出台的十大振兴规划, 尤其是轻工业、装备制造业、物流业的振兴和调整规划中大力支持的重点项目和业务的优化政策, 以及国家对新能源等新型产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二是国家在“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方面的支持政策;三是面向国家及地方重点科研项目、研发中心、科技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型企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四是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和各类支持基金;五是国家新出台的财政税收及融资担保等优惠政策。

广东轻工行业协会杨大行:在各级政府主导下, 广东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战略。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格力、美的、格兰仕等家电企业与四川、安徽、河北、陕西等中西部地区合作;狮岭皮具与四川、贵州、河北合作;顺德和南海的家具企业与东北、山东地区合作;佛山的陶瓷、顺德的塑料和小家电、中山的灯饰和五金向本省的清远、河源、云浮、梅洲等地区转移等, 都开始显现了经济发展双赢的效果。

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徐永:在市场机制下, 要坚持产业政策引导, 当地政府主导, 市场配置资源, 实现产业的有序转移和有效承接。皮革行业当前的产业转移是有序的梯度转移, 是东部地区采取的主动的战略调整。其目的在于通过理性地把生产加工过程有选择的外迁, 加快总部经济的发展, 强化先进管理、设计研发、物流营销、品牌运作等核心环节的建设。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 承接不是简单的产业搬家, 而应该是一个调整结构、产能置换、产业提升的过程, 搞好长远发展规划。同时, 产业转移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杜绝产业转移成为“污染转移”。实现有序转移, 就必须有相应的有效承接措施, 落实“向哪转、怎么转、何时转”的大问题, 才能减少转移的盲目性、分散性。

山东省轻工业协会谢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新、特、优”发展要求, 积极打造和发展轻工特色产业集群经济, 进一步提高山东省轻工产品的聚集度和整体竞争优势, 不断提高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切实推进将产业集群建设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达到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发展目标。

广东轻工行业协会杨大行:广东轻工业有35个区域特色经济镇 (乡) , 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和发展纲要》和《规划》要求, 广东轻工业区域特色经济和产业集群必须加大产业升级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 走科学发展道路。广州花都狮岭皮具产业通过实施产业规划, 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研发中心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了“狮岭皮具”品牌的发展, 不断增强“土豆效应”, 2008年实现销售增长23.5%, 出口创汇增长30%, 今年上半年皮具产量增长30.08%, 销售增长29.3%。

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徐永:对皮革特色区域的工作进行改革创新, 变以往企业创建模式为中国皮革协会与地方人民政府共建模式, 省、市行业协会参建, 签署协议, 明确目标, 量化共建, 着力打造皮革特色区域的合作新模式。截至目前, 全国皮革行业培育或共建的特色区域有17个, 其产值相当于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一半。皮革特色区域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成为实施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战场。下一步要着力建设特色区中的公共服务平台, 促使一个产品带动一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成为支撑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编写了《中国皮革特色区域》一书, 对皮革特色区域培育发展作了系统总结, 为提升特色区域水平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在大力培育皮革特色区域的同时, 着力培育发展专业市场, 主要做法是围绕产业培育专业市场;依托品牌培育专业市场;良好环境保障专业市场;不断创新发展专业市场。我们将专业市场从特色区域中凸现出来, 就是要通过对专业市场的重点扶持, 引导资源向优势市场聚集, 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适应专业市场上水平、优服务的需要, 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正在编写《皮革专业市场管理技术规范》, 从经营环境、商品、信息建设、物流、服务、节能、安全、卫生、旅游资源吸引力、顾客满意度等14个方面对专业市场进行综合评定、划分等级, 加快重点市场建设。

轻工业 篇7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轻工业在全国各工业行业中表现较好,实现了较快的增长(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利润总额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一)2013年我国轻工业产值规模、增速与效益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1—12月,轻工行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0.16%,高于全国工业0.46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总体稳中向好。

2013年,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92种轻工主要产品中,69种产品产量增长(其中,家电、电池、电动自行车、食品类产品增速较快)。产量下降的产品主要是以纸、革等原料类产品和消费转型替代产品(其中,轻革、新闻纸产量降幅分别为23.7%、5.7%;家用电风扇、白炽灯泡、脚踏自行车等消费转型替代产品降幅分别为4.0%、3.55%、1.8%。

2013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4.89%;实现利润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1%。2013年,轻工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6.47%,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其中酿酒、饮料、日化、洗涤行业销售利润率均超过10%。2013年四季度,行业效益持续转好,全年行业亏损面收窄,行业应收账款、产成品库存增速以及资产负债率较前期均有所下降,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二)我国轻工业产业结构及投资导向

2013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主要行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速,主要轻工行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其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投资增速超过上年同期。

(三)我国轻工业出口状况

2013年,轻工产品出口总额5583.38亿美元,同比增长9.99%,全年月度出口增速总体呈“V”形走势。2013年二季度轻工出口表现低迷,出现了月度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情况,下半年恢复增长,从10月份起出口增幅有较大幅度回升,四季度累计出口增速已逐步恢复到10%左右。

二、轻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核心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小、散、多”的企业组织形态。引发一系列后果: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慢、新兴行业发展不足;协作配套水平低、规模效益差、自主研发资金严重不足;在海外需求增速下降的情况下,供求矛盾赿来赿严重。

(一)自主创新能力弱

我国轻工业基础研究起步晚,科技人才缺乏,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较为薄弱,重大工程与装备研究更是相对落后,加之,长期以来,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轻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滞后:一是我国大部分轻工企业的技术装备仍停留在90年代中期以前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差距很大(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左右)。二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太少(占轻工企业99.5%以上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没有研发中心;长期间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很多行业专门技术和精密装备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能源、资源消耗大,如洗衣粉我国平均消耗能源折标煤267公斤,国际水平仅118公斤,制糖企业每吨甜菜用水我国为5至6吨,国外大多数在1吨以下)。三是成果转化率低。以食品加工业为例,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率一般为60%—80%。四是技术上的落后状况,直接导致产品加工程度和附加值低,盈利水平差,且极易受原材料、技术购买价格的波动影响,加之生产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因此,难以形成企业自身积累和研发所投入。

此外,我国95%的变频空调压缩机、LED关键部件芯片、高档手表机芯等依赖进口,制浆造纸、乳制品、饮料、肉制品等行业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从国外引进。

(二)“小、散、多”的企业组织形态,分工协作程度低、规模效益差

一是轻工业行业多、跨度大。包括农副食品加工、家具、造纸、文体用品等大小45个行业。各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差异很大,关联度小,很难集中形成大的、完整、集约化程度高的主、配套行业;加之,轻工业起源于手工业和城乡集体经济(作坊式小生产),小微企业多(中小微企业占轻工企业总数高达99%,产值所占比例高达77%),“先天”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后又因部门和地方利益分割及管制放松,布点较多、重复建设较严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积重难返的“小、散、多”企业组织形态。同一种产品品牌林立,生产厂家众多。二是一些宜于规模化生产的行业,企业规模也普遍偏小。如造纸企业,全国6000多家造纸厂中,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约6000吨左右,与世界平均规模4万吨以上相差甚远。从生产集中度看, 我国年产10万吨以上的25家造纸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7%,比重很低。

(三)产业、产品结构转型明显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

1、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处在转型时期,以冰箱、洗衣机、彩电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的第二次消费升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已基本完成,正进入以住宅、汽车、文化教育、保险、通讯、旅游、保健、娱乐等多样化、高档次的新的消费升级阶段。

而我国轻工消费品总体供给结构还停滞在第二次消费升级阶段,能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明显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一是总量供给过剩;二是结构性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多,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2、产品结构

20世纪80年代,由于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轻工业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迅速外延扩张。但此后,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外延扩张老路的生产供给(限于自身能力:技术基础差,盈利和积累水平低,自主研发激励不足等)却并未跟着改变。加上投融资计划体制中存在的部门和地方利益,资产存量得不到及时转移和重组,因此,供需上的结构性偏差就逐渐扩大、积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推行节能减排是轻工行业“十一五”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积极成效。造纸行业在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废水排放总量没有增长,做到增产不增污。发酵行业在产量年均增长较大(20%)的情况下,主要产品的能耗和水耗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但是,基于目前的设备、技术和工艺水平,主要产品的能耗和水耗进一步大幅度下降的难度大大增加。

三、轻工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

轻工业市场准入门槛低,中小微企业“扎堆”,为典型的大分散生产结构;同时,长期以来又“重生产,轻营销”,市场体系和销售渠道建设严重滞后;再加上技术基础差、核心技术依赖海外(“两头在外”的组装和加工型企业占相当比重)以及经济转轨时期存在的市场“条块分割”,这些情况相叠加,就形成了目前体制、机制上严重落后、问题较多、也较突出的局面。

(一)市场体系建设

近年来,轻工批发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皮革、家具、五金、家电、文体、塑料、缝制机械、制糖等专业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市场数量、营业面积逐年上升,成交额大幅增加,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物流平台(目前,全国与轻工业有关的专业市场总数预计超万家)。二是各地依托不同的特色产业带动,形成了一批上规模的轻工商品集散枢纽、进出口基地和批发辐射中心。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一些产业集群地区,一些专业市场已初步成为国际采购和贸易中心(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专业市场,已成为年交易额超过百亿元的重要市场)。

但总的来看,轻工专业市场建设,与生产大国的现实要求)相比,仍然是“短板”(严重滞后),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国内市场体系不完善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的“条块分割”始终存在,并且其表现形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换,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保护本地资源,限制资源流出,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主要以封锁市场为主,同时出现了利用“技术标准”壁垒保护本地商品的新手段。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存在和加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轻工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公平竞争。

2、缺乏系统、全面的长期规划

轻工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及其产权构成较为复杂(国有、私有及其他性质所有者均有)。投资主体及产权的多元化造成批发市场难以统一、前瞻性规划。由于普遍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过度集中(两个类似性质的产地市场距离过近、辐射范围交叉);有的地方又过度分散。

3、经营方式原始、管理落后

轻工批发市场起源于集贸型个体化市场。虽经多年来的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总体规模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原始初创阶段,本质上没有多大提高。表现在:一是市场交易和结算方式,多是对手交易(这种简单、原始的交易方式,价格难以公开,市场引导作用弱,且不便于采购商采购)。二是市场功能主要是交易功能,其他配套功能(信息、物流配送、会展、结算等)很弱。三是管理落后。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通常采取摊位租赁模式对外招商,引进批发和零售商租摊经营,对市场的管理仅是“物业管理”(能够统一收银、统一进货渠道的批发市场寥寥无几),市场上往往是名品、精品与普通品牌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混杂经营,很难让消费者放心。同时,商户本身的分散化经营、批零兼售也很难上规模、上档次。

4、效率低、成本高

我国轻工产品的流通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20%—40%,而发达国家仅为9.5%—10%;我国轻工商品的库存周期为30—40天,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库存周期一般不超过10天。总体效率低、成本高。

(二)市场准入

改革开放以后,轻工业最先打破计划经济模式、率先推进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目前产品供过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仍存在要素大量涌入和投资快速增长的现象,市场准入制度的再次改革(由放松转变为收紧)变得非常突出。

近年来,工信部已先后制定和出台了造纸、制革、农用薄膜、食品等多个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抑制轻工业过剩产能扩张,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但效果均不达预期。主要是目前的市场准入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

1、设置的准入条件不尽合理

从限制类条目看,有些采取质量限制。比如在家电行业中,限制达不到国家《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的冷藏箱、冷冻箱、冷藏冷冻箱(电冰箱、冷柜)项目;有些采取规模限制。在造纸、制革等行业的准入标准上,均过多地采取了规模标准。

2、执法监督体系尚未理顺

比如,目前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近10个部门,但各个执法部门交叉管理、分段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屡见不鲜。

3、第三方机构发展滞后

在国外,第三方机构,例如协会、检测机构均在商品的市场准入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些协会就是标准的制定者、准入的把关人。而很多大的检测机构均具有国际权威,在把好国门和国内市场大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国内的协会、检测机构实质上均没有能力担起对企业有影响力的第三方。

(三)技术创新体系

“十一五”期间,以轻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体系开始形成。一些大型轻工企业与高等院校、轻工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不少企业组建了围绕企业核心技术开发的研发机构,26个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建立了8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12.6%。但是,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研转制院所科研开发与成果产出能力下降

轻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后,行业科研院所、学校下放地方,缺乏轻工科研宏观指导,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经营,相当一部分力量不搞科研,行业基础性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大幅度弱化,研究队伍逐渐分散、流失,有关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高水平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带头人缺乏,尚未形成有效的高、中、初级梯次技能人才队伍。这些已经成为制约轻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2、轻工企业仍无法担当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轻工业技术基础差,国家对轻工业的科技投入少,且投资主要侧重于轻工科技的基础研究和重大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针对具体产品品种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创新则主要依赖于企业的研发投入。然而,轻工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资金有限,通常只够维持产品生产,很难挤出一部分从事研发投入。即使挤出了一部分,也因科研实力较弱,难以组织重大科研课题。甚至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的轻工大型企业,组织、承担了一些重大科研课题,研究进展也往往较慢。

3、管理机制落后

轻工企业对研发的管理较薄弱,基本上仍处于技术人员自发创造型和投资驱动型相结合的较原始模式(缺乏研发的科学程序、机制、方法和习惯,研发只看成研究与开发部门的职能,而与财务、采购和生产等部门的人员无关;研发的动力单一,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研发投入不足和管理方式落后,致使轻工业关键技术难以实现本质突破。从而造成产品品种少、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

(四)品牌建设

“十一五”期间,轻工行业品牌建设呈现出多层面创建、多行业覆盖、品牌集中度、影响力、附加值快速提升的特点。中国名牌、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等多种创建形式并举,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有机结合,互动式发展。但总体而言,轻工大国与品牌小国的严重反差局面,仍无大的改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轻工企业不愿冒险,急功近利

创品牌虽能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品牌附加值,但是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成功率低。我国轻工企业由于长期擅长生产而疏于营销,尤其是缺少国际营销经验、销售渠道,因此,往往宁可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而选择经营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利润来源稳定又可减少复杂的市场营销管理活动的贴牌生产。在轻工行业,满足于搞贴牌加工甚至是无牌加工较普遍。只要有订单,自己有无牌子无所谓,以至有的企业产值做到几个亿,连自己的商标还没有。

2、缺乏核心技术

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是品牌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我国大多数轻工企业长期作为海外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制造,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生产技术和经验,但离核心技术环节较远,对核心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较差,且缺乏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能力。此外,我国大量从事贴牌生产的轻工企业规模较小,多为中小型企业,难以承担创牌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这些情况,均无疑制约、阻碍了轻工自主品牌的创建。

3、低价、无序竞争,挫伤了企业创立品牌的积极性

一是轻工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价格取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状况,客观上降低了创牌的实际价值。二是市场上假冒、侵权等违法行为始终屡禁不止,中小企业维护品牌形象和利益成本高昂。三是如前所述,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为保护本地市场和企业,不惜利用行政的、经济的、乃至技术手段,限制商品自由流通。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企业品牌的区域扩展增加了许多困难。这些情况均严重挫伤了部分轻工企业创立品牌的积极性。

4、品牌认证和评定条块分割,秩序混乱,对企业创牌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目前,我国的品牌认证和评定机构多、杂且缺乏统一规范。工商局、质检局等许多政府部门及各类行业协会均有评定资格,但分割认证和评定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市场上名牌数量过多且良莠不齐,与消费者实际感受反差强烈。对企业创牌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四、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市场、企业关系的理顺,也涉及产业和企业产供销各环节,投入、产出各方面。

(一)市场体系建没

1、加强轻工批发市场管理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工业消费品市场指导,增强调控市场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流通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违规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

2、加快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轻工批发市场要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向完善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为主。特别是要在停车、仓储、展览展示、信息集散、价格形成、物流配送等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以及商场化管理上狠下功夫。形成功能完备、交易灵活、管理高效的新型市场。

3、加强分类引导和政策支持,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轻工批发体系

扶持发展规模较大、辐射范围较广、配送能力较强的大型专业批发企业。鼓励发展具有品牌优势的连锁化批发市场。引导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批发市场进行整合、规模化发展;鼓励工业企业自建营销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轻工批发体系。

(二)市场准入

1、修订、完善、统一市场准入条件

如前所述,有关行业安全标准、排放污染控制、资源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准入要求还存在着缺失、简单、陈旧等问题。而且行业与行业比较,统一性差。要尽快修订、完善、统一。

2、严格市场准入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专项市场准入要求。质量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未通过准入条件评价、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3、强化监管

质量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定期发布环保等准入条件不达标的生产企业名单。对达不到准入条件要求的生产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关闭。

(三)技术创新体系

1、建立自主创新的引导、补偿机制

针对轻工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要采用综合性、强有力的财税政策,建立自主创新的引导、补偿机制,对企业自主投入进行利益补偿,让其愿意创新并有利可图。可考虑设立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自主创新与应用开发项目的贴息;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还可允许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子项资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引导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也可分散一些;但补偿资金额度则可以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也可集中一些,以提高使用绩效。

2、建立自主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不足问题,需要完善、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分担轻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让企业敢于创新。可考虑在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自主创新与应用开发项目的风险补贴。风险分担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分散一些;也可以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视具体情况和使用绩效而定。

3、健全、创新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针对企业创新能力弱的问题,需要健全、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以降低轻工企业产学研合作成本,让企业自愿推进开放创新。可考虑在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开放创新项目的补贴。合作补贴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也可分散一些。

(四)品牌建设

1、建立协调机制、做到统一认证和评定

工商局、质检局等部门要建立协调机制,做到统一认证和评定。在此基础上,制定整体规划(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品牌梯队,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制度)和统一扶持政策(按统一评价标准,制定有计划、有重点的扶持政策)。

2、建立自主品牌建设的引导、补偿机制

针对轻工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动力不足问题,可考虑设立行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品牌建设项目的贴息和补偿。根据品牌建设不可能量大面广的特点,引导、补偿资金可考虑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而且可按不同档次的品牌标准,分批进行,以提高使用绩效。

3、建立自主品牌建设的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差的问题,可考虑在品牌建设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冲击或突破核心技术开发项目的补贴。风险分担资金可考虑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而且按不同档次的品牌标准,分批进行,以提高使用的绩效。

五、推进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市场体系

1、建立健全统计指标体系

推动建立轻工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行业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反映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2、重点推进批发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一是建立并完善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并与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终端用户相连接,形成畅通的信息网络。二是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投资建设运输、配送、装卸、包装、仓储、电子计量等物流设施和设备,逐步发展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三是发展现代交易方式。广泛采用与现代化市场发展方向相适应的现代交易方式和营销组织形式,加快改造传统交易方式的步伐。从传统的摊位制交易向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电子结算等现代交易方式发展。

(二)市场准入

1、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由地方政府分管工业的负责同志为召集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场准入工作联席会议,负责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等。

2、强化监督检查,严格工作问责

加强对市场准入的督促检查,严格工作问责,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地方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依纪追究该地区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3、完善企业的退出援助制度

企业的退出援助制度,可考虑整合“关小基金”、“淘汰落后产能基金”等相关财政支出,设立统一的企业退出扶助基金:建立鼓励性退出机制。

(三)技术创新体系

1、突破关键薄弱环节

长时间以来,轻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重要原因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中间环节薄弱,中试条件差,工程化水平低。要着力促进和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间环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建设工程化实验条件,提高成果的成熟性、配套化、工程化水平。

2、加强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是建立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二是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技术的青年创业创新,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 三是构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且依靠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产业项目,为轻工企业培养和引进研发人才。

(四)品牌建设

1、加强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

引导企业制订创牌的发展规划,建立工作机构,落实工作经费,引导企业谋划好品牌的开发、推广、运作和经营。实现自发创牌向自觉创牌转变。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支持企业培养和引进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加快质量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其在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品牌运作水平。

3、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加强质量管理协会、标准化协会、计量测试学会、消费者协会、贸促会、商会等有关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品牌创建、品牌推介、品牌运营、技术开发、质量管理、法律服务、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商标代理、境外商标注册、打假维权等各个方面服务。■

上一篇:菏泽简介下一篇:高一班主任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