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企业管理
★“进入工厂放弃一切自由”这句话强调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严格管理的必要性。他所说的“放弃自由”,就是强调制度的约束规范和铁的纪律要求。
★从严管理,实质上是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严格按制度、按规范办事。如果把企业管理比作一个人的五官,“严”就是管理之“眼”。只有眼明,才能看得清、辨得准、管得好,也只有眼明,才能方向明、道路清、后劲足。
“苯和乙烯制乙苯的烷基化方法”和“一种己内酰胺加氢精制方法”获中国专利金奖
10项技术完成“十条龙”科技攻关任务
20余项重大战略性技术及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4865件国内外专利申请, 实现技术许可收入7.2亿元, 技术贸易额达到24亿元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4月18日, 由经济日报社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本届年会以“全球视野, 创新驱动”为主题, 发布了中国自主创新报告及创新城市、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 (2012年版) 。中国石化荣膺“十大创新型企业”称号。
2012年是中国石化科技工作的丰收年。“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苯和乙烯制乙苯的烷基化方法”和“一种己内酰胺加氢精制方法”获中国专利金奖。
10项技术完成“十条龙”科技攻关任务, 20余项重大战略性技术及核心技术取得突破;4865件国内外专利申请, 实现技术许可收入7.2亿元, 技术贸易额达到24亿元;一系列战略规划出台, 中国石化科技发展路线图逐渐清晰。各项科技创新工作正蓄势待发, 推动中国石化的事业做实、做强、做一流。
用技术创新抓时机, 不仅需要把握市场的瞬息万变, 而且需要胆识和勇气。
中国石化利用棕榈油和饱受争议的餐饮废油, 经过深度加工成为生物航煤, 顺利完成工业试生产, 适航认证稳步推进;60万吨/年甲醇制低碳烯烃示范工程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世界首套20万吨/年甲苯甲醇甲基化制二甲苯工业示范装置建成投运;国内首套炼厂尾气CO2养殖微藻装置投入使用, 再创绿色新技术。
页岩油气的“井喷”让世界意识到非常规油气的革命力量。中国石化初步建立南方页岩气、东部陆相页岩油选区评价标准并提出有利目标区, 具备水平井20级分段压裂能力。同时, 原油地下裂解、微生物采油、分子炼油、生物化工、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同时, 中国石化进一步明确了准噶尔盆地西缘浅层油气和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天然气富集规律, 有力支撑了上游“五大会战”;形成了超稠油油藏蒸汽驱配套技术;柴油液相循环加氢装置建成投运;3万吨/年芳烃吸附分离工业示范装置建成投产, 标志着中国石化成为世界上第三家拥有芳烃成套技术的公司;3万吨/年稀土顺丁橡胶装置开车投运。
为进一步明确未来科技发展方向, 谋划和突破革命性技术, 中国石化制定了《2030年科技发展规划》, 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出台了《中国石化清洁绿色技术专项发展规划》, 为绿色低碳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随着科技工作的发展路线图逐渐清晰, 如何保持科技创新的活力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 中国石化持续优化顶层设计:对内, 《科技项目内部竞争机制管理办法》和《能源化工创新计划管理办法》顺势而出, 成功引入科研项目竞争机制, 推出首批立项项目;对外, 中国石化携手中国科学院及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等院校, 着力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 共同推进石油石化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企业管理;启示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更多看重的是对西方社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而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却有所不足。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以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以柔克刚”的和谐观念等对指导现代企业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值得科学合理的继承和不断的完善发展。
一、古代“民本”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管理朝代还是管理企业,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本质是“治人”即对人的管理。从管理的意义看,“治人”通过专注于人的积极修为、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和方式与现代的“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相一直,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认为在一切事物中人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甚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都是并列的。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管理主体的重视,特别强调管理者要“修己、正身”,要遵循“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提出了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其次是对管理客体的重视,处理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对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把“民本”“民心”“民意”看做管理行为成败得失的根本,例如古代君主的“奉天承命”就是要尊重民意。当然,或许有人说这是迷信,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中肯定会出乱子,这点笔者不否认,但是要强调的是对于古代的丰富遗产,我们应该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面对。同样,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理念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把人即人力资源视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价值观培育,努力做到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因此现代企业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以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中心,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首位,充分调动企业中所有人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企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把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放在首位,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规划企业员工的有效配置,不断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素质,增强企业员工责任感、使命感。此外,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员工的自身发展,也是符合传统文化的义利观的。作为儒家五常之一的“义”一般是指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利”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见利思义”和“以义制利”的儒家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的民主精神,引导和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激励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完全以企业利润为出发点,可以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总之,不管是古代儒家思想,还是现代国家政策,我们都应该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灵活运用人本思想,让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馨和对自身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才能够让员工有归属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古代和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强调为人处世要随和谦让,这其实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应该如此。儒家认为,柔是自然之道、养身之道和治世之道,天地万物按照均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因此人必须关注自己并注重自身的修为,使人道合乎天道,顺应天道。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说人与自然要协调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要相融相通,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道理。《中庸》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从天开始,过渡到人,即管理者要以企业文化来熏陶员工,用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促使员工的目标、行为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和谐,培育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与企业协调发展。古代和谐思想也与今天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观点不谋而合。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古代和谐思想可以帮助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活动应建立在企业的可持续能力和企业员工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促使员工的个人得到充分发展。作为中国通讯的巨头——中兴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管理方式体现企业中和谐思想的活用,这种东方的价值观向中兴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渗透,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企业之首——松下作为也非常推崇中国的和谐思想,认为提倡和谐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但又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强调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所以说,古代的和谐思想运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为企业的进一步扩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其它方面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外诸多著名企业家产生过重要影响。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职业经理人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还应从中国的实情出发,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笔者认为有两个思想精髓必须被我们掌握,一个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是“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前者是对我们职业经理人个人素质的综合要求和提高方法,而后者更侧重于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思维。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奋发图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体现。自强不息最核心的内容在于不停留不满足于当前的自我,不断地向“更新”的自我迈进。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语,则反映的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全民化、普遍化和社会化。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就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源泉。这就要求职业经理人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和毅力,以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行动追求个人素质日臻完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与历代先民不懈努力浓缩而成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以及与中华民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和宝贵财富。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古为今用”,对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琦.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2]赵东升.东西方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
[3]鲍升华.弘扬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探索中国特色企业经营管理之道[J].理论月刊.2002(9)
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
现将《中国石化放射防护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1基本要求
1.1本规定中所称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本规定中所称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和中子发生器。1.2根据放射源、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将射线装置分为Ⅰ类、Ⅱ类、Ⅲ类。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安全环保局负责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统称中国石化)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防护的监督管理;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以下统称各单位)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单位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2.2各单位应成立放射防护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放射源、射线装置管理制度,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领导和协调放射防护工作。3放射防护管理 3.1许可和备案管理
3.1.1各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辐射安全许可备案制度。凡使用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建立固定放射作业场所,均应进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并取得相关政府环保部门核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
3.1.2进口列入限制进出口目录的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在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由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对外贸易的有关规定签发进口许可证。进口限制进出口目录和禁止进出口目录之外的放射性同位素,依据国家对外贸易有关规定办理进口手续。
3.1.3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放射性源与射线装置使用单位,自变更登记之日起2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
3.1.4部分终止或者全部终止使用放射源、射线装置活动的单位,应到原发证机关办理许可证部分变更或者注销许可证手续。
3.1.5改变许可证所规定的活动种类或者范围,以及新、改扩建使用设施或者场所,须重新申请领取许可证。
3.1.6禁止无许可证或不按照许可证规定的种类和范围从事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使用活动。禁止伪造、转让许可证。因故遗失,应及时到原发证机关申请补发许可证。
3.1.7放射源只能在持有许可证的单位之间进行转入、转出,由转入单位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未经批准不得转入、转出。
3.1.8转入、转出放射源的单位应当在转让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分别将放射源转让审批表报送各自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3.1.9需要将放射源转移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单位,应当于活动实施前10日内持许可证复印件向使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书面报告移出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并接受使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3.1.9.1书面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该放射源的核素、活度、转移时间和地点、辐射安全负责人和联系电话等内容,转移放射源的还应提供放射源标号和编码。
3.1.9.2转出放射源的单位应当在活动结束后20日内到使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注销手续,并书面告知移出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3.1.10持有放射源的单位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企业、返回原出口方或送交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的,应在该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向其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3.2购置与运输管理
3.2.1各单位在购置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时,应与销售单位签订废旧放射源返回合同。在放射源闲置或者废弃后,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按照废旧放射源返回的合同规定,在3个月内将废旧放射源交回原供货单位。确实无法交回原供货单位的,应送交有相应资质的放射性废物集中储存单位储存。
3.2.2运输放射源须到当地环保、公安等相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得到许可后使用运源专车,并设置明显的放射性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派专人押运,途中不应在人员密集处停留,不得在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过夜。3.3辐射场所安全与防护管理
3.3.1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负责,并依法对其造成的放射性危害承担责任。
3.3.2各单位应有能满足辐射防护和实体保护要求的放射源暂存库或设备,储存放射源时不应超过该储存场所防护设计的最大储量。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应当采取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射线泄漏、强制通风设施等安全措施。
3.3.3放射源应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储存室应实行双人双锁制,建立完善的储存、领取、使用、归还登记和检查制度。严格履行登记、检查制度,做到账物相符,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放射源储存室。应根据放射源的潜在危害程度,建立相应的多层防护和安全措施,并对可移动放射源进行定期盘存,确保其处于指定位置,具有可靠的安全保障。
3.3.4放射源的包装容器、含放射源的设备和射线装置,应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放射源上能够设置放射性警示标识的,应一并设置。使用、贮存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场所,应划分出控制区、监督区,设置明显的放射性警示标志,其入口处应设置有效的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工作信号。各单位应保证其完好和正确使用,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
3.3.5在室外、野外从事放射工作前应办理“集团公司射线作业许可证”;在作业现场应划出安全防护区域,设置明显的放射性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必要时派专人警戒。
3.3.6在室外、野外工作场所使用的放射源应于当天运回源库。特殊情况设临时储存场所时,应经安全、保卫部门检查确认,并设置放射性标志,指定专人负责保护。
3.3.7各单位在装置检、维修期间,应落实放射源的安全保卫措施和责任,严格执行射线许可证制度,严防被盗、误操作、误照射等事故的发生。
3.3.8各单位应至少每季度进行1次放射防护安全检查,对放射源、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发现安全隐患要立即进行整改。
3.3.9各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1次放射源和射线装置使用场所的环境辐射水平检测。
3.3.10各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应包含放射源、射线装置台帐和辐射工作岗位台帐。3.4放射工作人员管理
3.4.1放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并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取得环保部门的“辐射防护培训合格证”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工作人员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3.4.2各单位应定期组织放射工作人员接受环保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专业培训,并记录每次培训情况。3.4.3各单位应每年组织在岗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各单位应对其进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为取得放射工作人员体检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3.4.4对参加应急处理或者受到事故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各单位应及时组织健康检查或医疗救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医学随访观察。
3.4.5各单位应在收到职业健康检查报告7日内,如实告知放射工作人员,并将检查结论记入《放射工作人员证》。各单位对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放射工作人员,应及时予以安排。3.4.6各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妇女参与接触放射源的任何工作。
3.4.7各单位应安排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定期将个人剂量计送交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测,并及时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记入《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3.4.8各单位应当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生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3.4.8.1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照射接触史。3.4.8.2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
3.4.8.3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疗、医学随访观察等健康资料。3.4.8.4个人剂量常规监测的方法、监测结果。
3.4.8.5应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剂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
3.4.9各单位应为放射工作人员配备相应的辐射防护仪器及用品。放射防护器材、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的技术性能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并按规定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计量检定。3.4.10放射工作人员在从事放射作业时应佩戴个人剂量计,携带射线报警仪,必要时穿戴防护用品,以保证可能的受照剂量低于国家允许的剂量限值。
3.4.11各单位应为从事放射工作满20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安排利用休假时间进行健康疗养,费用由单位承担。3.5辐射事故管理
3.5.1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4个等级。
3.5.1.1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
3.5.1.2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导致10人以上(含10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3.5.1.3较大辐射事故是指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3.5.1.4一般辐射事故是指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3.5.2各单位应急预案中必须要有辐射事故应急处理的内容,定期开展预案演练,并做好记录和效果评价。
3.5.3在发生辐射事故或有证据证明辐射事故可能发生时,应立即停止放射作业,启动应急预案。
3.5.4对可能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应立即送至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院或有条件救治辐射损伤病人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根据情况也可请求医院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采取救治措施。3.5.5辐射事故发生后,应按“放射性事件报告表”的要求,在2小时内报集团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按“集团公司放射事故报告表”的要求,在24小时内报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并抄送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中心。同时立即向所在地环保、公安、卫生等部门报告。4监督检查与考核
4.1安全环保局不定期组织对各单位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防护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4.2各单位应定期组织对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防护管理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安全环保考核。5附件
5.1集团公司射线作业许可证 5.2放射源分类表 5.3射线装置分类表 5.4放射性事件报告表
人生存于世上,需要有信念作为支撑,同样,企业搏击于市场浪潮,亦需要有管理理念贯穿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企业管理的效果,从大处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从小处看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笔者认为,做好企业管理,首要任务是完善制度,让从严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根植于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每个细节,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让严格管理有据可循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源泉和根本,其作用就如确保列车安全、高速行驶的铁轨,有了它,企业这列火车方可顺畅行驶。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竞争形势,面对更加复杂的供需关系和消费者群体,任何企业都有必要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分析,优胜劣汰,与时俱进,要尽快建立起一套更加灵活,更加严格,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竞争环境的制度体系。
企业规章制度体系,应围绕核心的企业文化,发扬企业的优良传统,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在企业决策机制,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组织人事,党群干群,奖惩激励等各个方面,以制度化为着力点,以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力和增加职工收入为落脚点,从而实现企业管理保持健康、活力、严格、高效。
实施精细化管理,将制度落到细微处
制度的制定,要注重制度的精细化和可执行性,任何好的制度,必须是可执行的制度,对于管理中遇到的一般问题必须具有指导性,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定特别是一线员工的工作,更要精细化,细化到一个礼貌问候,一个拿油枪的角度,一句再见这些简单、容易做到,却最容易被忽视的行为习惯。
加油站的经营管理,是直接面对社会,面对消费者的,某种意义上也是窗口行业,必须要从管理细节出发,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从严管理,用最好的服务回馈顾客,在顾客心中树立中石化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重的良好形象。
引入第三方监督,对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现代企业管理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有制度,有落实,但缺乏执行监督,对于制度的管理效果没有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对此,笔者认为,在企业花大力气建立起一整套完善、严格和高效的管理制度后,必须要对制度指导下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评估,对执行效果进行监督评议,并持续改进,从而保持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走进安庆石化炼油一部裂解装置,宽敞明亮、温馨舒适的操作室里,通风系统正徐徐输送着过滤净化后的新鲜空气;墙边一排植物盆栽,绿意盎然……职工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四十年来,安庆石化从无到有、不断壮大,企业发展突飞猛进。班组的工作和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幸福指数也随着企业的腾飞,„芝麻开花节节高‟。”二班班长叶德文,工龄有近三十年,亲身经历了班组一点一滴的变化,他深有体会地说。
岁月峥嵘,弹指一挥。扬子江岸,励精图治。安庆石化一直迈着坚定地步伐,坚持“基础在一线、稳定在一线、保证在一线”,走在改革发展、科技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努力“争当沿江中上游炼化企业排头兵”。
“职工是企业的脊梁,一流企业,必须有一流的团队做强力支撑。”安庆石化高瞻远瞩放眼未来。新形势、新跨越、新标准,安庆石化将基层班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班组管理“以人为本”,为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积累雄厚的基层力量。我们和企业共成长
2003年,安庆石化在沿江企业率先实施扁平化改革管理,安庆石化对班组岗位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精简人员,优化装置人力资源结构。炼油一部裂解装置是联合型装置,从原料油反应、油品分馏,到目的产品出装置,共有六个岗位。六个岗位合并成三个岗位后,班组职工由以前的近25人,减少到16人,班组倒班形式也由五班三运转变为四班运转。
“人数减少不减工作质量,人数减少不减工作责任心。我们要为职工们开通成长„快车道‟,搭建成长平台,实现企业和员工共成长。”安庆石化为适应改革步伐,“人才工程”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为了提升团队技能素质,让每位职工都成为精兵强将,安庆石化加强全流程复合型操作人才的培养,不仅积极开展专业知识讲座、青年实操课堂、班长和主操脱岗学习等职工培训,还为职工们创造机会“走出去”,学习兄弟企业先进技术,“人才工程”全面开花。
宝剑锋从磨砺出,人才辈出结硕果。“以前,炼油一部初级工一抓一大把,高级工凤毛麟角。现在,今非昔比,职工们精一岗,会多岗,高级工如雨后春笋,成为班组中坚力量,班组高级技师、技师也层出不穷,四十出头的陈敦平,已经
是燃料油装置首席技师。”职工们纷纷华丽“升级”,人们口中的工人“老大粗”,成了懂技术、会干事、能干事的新时代优秀员工。
我们有了科技“好帮手”
在裂解装置操作室,十几台电脑一字排开,职工方世武坐在操作台前,拿着鼠标轻轻点击余热锅炉定排快开阀,在DCS操作画面上就完成定排工作。“以前,余锅定排都是到现场人工开阀、关阀,操作自动化提高后,我们的工作量减少了。”他高兴地说。
先进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是引领企业腾飞的“利器”。安庆石化走在时代的前沿,把准科技“脉搏”,不断引进尖端科技,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将科技广泛应用到生产中,让科技成为班组职工们的“好帮手”。
DCS集散控制系统、泵群油雾润滑、机泵在线监控、管线腐蚀在线监测、大管径气动阀门……随着科技不断的渗入,装置在职工们眼皮底下日新月异,职工们尝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甜头。“班组人数虽然比以前少,手头上的工作比以前多,但安庆石化科技发展如火如荼,仪表自动化程度提高了,设备更先进了,工作反而轻松了不少。”和科技的一次次“亲密”接轨,让班组职工们在岗位上大显身手,成为驾驭科技行家里手。
我们的“家”暖心窝
得民心者,凝民心,聚民力,促发展。安庆石化积极构建和谐团队,将企业发展成果惠及职工,关爱职工从身边小事做起,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为职工谋福利,将“家文化”融入到基层班组管理中,为职工们营造心齐、气顺、劲足的“家”氛围。
如今,装置班组有了空调、冰箱、微波炉、急救箱,职工小家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职工们上班也舒心了。安庆石化还发挥党组织和工会的服务职能,将向特困职工“送温暖、献爱心”、“金秋助学”、慰问住院职工、职工生日祝福等活动长效化、制度化,让每位职工都感受到安庆石化这个“大家”的温暖。
“三八”女职工趣味活动、羽毛球比赛、登山比赛、户外郊游,丰富了班组职工们的业余生活,每年的职业病健康体检、带薪疗养,让班组职工身心健康、精神愉悦。
近年来, 有关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呼声日益高涨, 相应文献与日俱增。笔者将学术界对中国本土管理的研究梳理为如下几个视角:
1. 中国特色情境。
持该视角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学者徐淑英。徐淑英将中国特色情境及其研究定位为“情境化研究”, 并指出情境化是本土化研究的关键因素。她认为, 情境包括特定研究所处的物理的、政治和法律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环境以及组织环境。情境化研究包括嵌入情境研究和特定情境研究, 嵌入情境研究利用国家层面的特征 (如文化、政治或经济系统) 的差别作为先行变量或调节变量, 来解释不同国家中的组织个人现象的差异;特定情境化研究关注新情境下的现象。
2. 中国特色组织。
学术界持该视角的代表人物是罗家德等。罗家德在国际学术界对GUANXI (关系) 的基础上, 结合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 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圈子理论”。在此之前, 黄光国将中国人的关系类型划分为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杨国枢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按照亲疏程度分为三个类型, 依次为家人关系、熟人关系与生人关系, 与之相对应的关系原则是“讲责任”、“讲人情”与“讲利害”;许烺光提出“情境中心理论”, 指出中国人会把圈内人和圈外人区别开来, 圈内与圈外会有不同的行为法则。
3. 中国特色文化。
跨文化研究大多持该视角, 代表人物包括霍夫斯泰德、蔡安迪斯等人。霍夫斯泰德为了方便跨国公司的人事管理, 编制出了一套测量工作态度与价值观的量表, 得到不同文化之间差别的4个向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权力距离;不确定规避, 在这4个向度上, 他所研究的40个国家各有其位置。
4. 中国特色行为。
“家长式领导”是该视角下研究的代表性成果。郑伯埙在SILIN, REDDING, WESTWOOD的基础上, 提出华人领导行为中“权威”“仁慈”和“德行”三者共存的中国特色行为。
5. 中国特色思维。
持此视角的代表人物是陈明哲和李平。陈明哲1996年在AMJ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Chinese as a way of thinking”;李平则提出以易经中的“阴—阳”思维诠释中国本土管理。
二、形式逻辑、辩证逻辑、中国辩证法与管理决策
管理决策通常是一个形式逻辑过程, 包括识别问题、选择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到评价决策的效果, 是一个严格的从前提到推理再到结论的形式逻辑范式, 它假设前提合理、推理符合规范, 则结论正确。形式逻辑的基础是概念, 形式逻辑的概念必须在整个推理过程中遵循同一律, 同一概念有同一含义, 即A=A。显然, 从人们对于概念的把握来说, 形式逻辑是非常自然的。
西方哲学史上, 辩证逻辑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在辩证逻辑中, 对立的一方都是自我否定的, 在辩证逻辑看来, 万物转化的根据在它自己, 它总是要和自己不同, 即所谓“差异的内在发生”。辩证逻辑表面上不服从于形式逻辑, 在辩证逻辑中对立的每一方都是自我否定的, 但它为什么会自我否定?为什么对立的一方会“内在地”向另一方转化?邓晓芒曾指出, 在黑格尔体系中, 这个问题没有为什么。辩证逻辑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是一种存在论和本质论, 它涉及到哲学上“存在”的本质, 属于哲学上的终极问题。在西方传统中, 辩证逻辑实际上并未用于日常生活与实践。
中国式辩证逻辑则不同, 它广泛地应用于中国人的生活与实践之中。中国式逻辑与西方辩证逻辑有很多可比性, 然而它们最初的目的是不同的, 西方辩证逻辑着眼于抽象的“存在”的本质, 而中国式逻辑着眼于一般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国式逻辑可以提升到“存在的本质”的高度, 但西方辩证逻辑却很难通俗化地解释一个具体现象的变化发展, 如植物的生长、四季的更替等。黑格尔辩证法设定一个自我开始、自我离异、自我特性化的理性过程, 而中国传统思想则不存在西方这种绝对精神的概念思维方式。
根据田辰山的考察, 将中国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混同起来, 可能肇始于蔡元培的译介。虽然是日本首先使用辩证法翻译黑格尔哲学中的“dialectics”, 但蔡元培在描述辩证法时使用“太极”作了类比, 译文说, “结合此正反两者为摄论。而一变化及其此摄论之又生矛盾也, 而又结合之, 而又一进化, 如是递相反正, 递相结合, 以驯达于太极无对之地位。”田辰山指出, 我们通过蔡元培译文所看到的, 其实是一种迥异于西方思维的、属于中国的独有的世界观。本文也将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称之为“中国辩证法”。
由以上讨论可知, 西方辩证逻辑距离实际的管理决策甚远, 而中国辩证法则是中国人管理决策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三、中国辩证法、图式理性与“易”管理理论
经典管理理论将决策看成一个理性的过程, 认为管理决策是在具体约束条件下理性做出一致的、价值最大化的选择。完全理性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界定决策问题、确定决策标准、确定决策标准的权重、拟定备选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实施决策方案、评价决策效果等步骤。西蒙首次对完全理性模型进行了修正, 提出著名的“有限理性”理论。但是有限理性仅仅强调了决策中的限制因素, 没有强调人们基于预测、经验等的积极的导向因素, 因此, 笔者提出了在复杂环境下的“图式理性”概念。
中国辩证法的本质是一种图式理性。中国辩证法着重于解决事物发展运动的源泉、方向与可能性。形式逻辑中概念具有同一性, 即A=A, 在没有其他条件和因素的作用下, 自己是无法转变的。因此, 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是“自我关闭、自我满足的、有限和静止的”。形式逻辑在说明事物是如何从A过渡到非A的时候必须援引其他非自己的因素, 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 对于人们的思维过程而言, 每一次都要寻求转化的特定因素, 是一件非常繁复的事情, 这导致严苛地使用形式逻辑会使管理决策过程具有一种“不自然的刚性”。
在本文看来, 中国辩证法的实质是一种概率论, 中国古人通过无数次的生活观察得出了对立面往往会相互转化的经验规律, 例如福祸、通塞、刚柔等经常会相互转化, 便得出万物都会向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原始哲学思维。然而, 这种哲学思维并不是严格的, 它只是解释了某种广泛存在的可能性, 福祸、通塞、刚柔等的转化并不必然。若从逻辑的角度来看, 中国辩证法类似于一种不太精确的模态逻辑。
然而, 尽管中国辩证法并非严格的逻辑, 但在管理决策中却非常有用, 它有时候不假外部因素的思维方式使得决策者会集中精力于事物变化的可能性。仍以福祸、通塞、刚柔为例, “福”在很多情况下会转化为“祸”, “通”在很多情况下会转化为“塞”, 它提示管理者必须充分重视这种转化的可能性, 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可能转化, 虽然这种转化目前还没有形成, 而形式逻辑则不具备这种预测思维。
总之, 中国辩证法本质上是一种图式理性。这种图式理性不仅来自于决策过程中信息的不完全性, 即限制性因素;这种图式理性还带有强烈的决策导向因素, 即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对变化、转化的提前预测。管理决策中的中国辩证法简化了思维决策过程, 加强了决策的预测性, 使得管理决策具有更高的效率。以中国辩证法为基础的管理理论可以称之为“辩证管理理论”, 然而, 由于前述辩证的英文“dialectics”在中西语言中存在歧义, 考虑到中国辩证法的源头在于易经、易传与易学, 因此, 笔者将中国辩证法应用于管理实践称为“易”管理理论 (Change Theory) 。
四、“易”管理理论、管理学中国学派与本土管理
从以上所述中国辩证法的本质来看, 其中的“福祸相倚”“通塞转化”并非是中国特色的“情境”, 它是人类决策中普遍使用的预测、图式导向等元素的体现。人类决策中的这种普遍现象在古代中国最早得以全面研究而成为一门系统性的知识, 这就是中国辩证法。中国辩证法体现在管理领域就是“易”管理理论。
以中国辩证法为基础的“易”管理理论, 可能形成“管理学的中国学派”。不同于“情境化研究”, 管理学中国学派并不着眼于与西方不同的所谓“中国情境”, 它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的”, 然而它探讨的管理现象与机制自一开始就是普适的;以中国辩证法为基础的管理学中国学派也不同于跨文化研究, 它不刻意追求东西方的对立, 它甚至寻求一种在中国辩证法基础之上的东西方统一之道。鉴于此, 中国辩证法不是陈明哲所提出的“Chinese as a way of thinking”, 而是“Human as a way of thinking”。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管理学中国学派既是“本土”的, 又是一种“普适”的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吕力.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图式理性[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 :33-34.
[2]田辰山.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有人说管理是无国界的,我想指出的是管理的实质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企业的经营情境各不相同,现实面前,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也在所难免。正如有的房地产发展商采用“项目制”的管理模式,别的行业就不一定适合。因此,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关键在于是否符合行业发展规律,能否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不仅是一种管理沟通方法
什么是企业的实事求是?具体来说,就是企业运营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尊重文化习俗,满足差异需求等等。尤其是尊重国情和融入当地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理念探讨的层面。以往大家常常提的“中国管理模式”往往更多地局限于管理沟通方法上,但事实上,“中国管理模式”的内涵远远超越单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与当地文化真正地相融,以形成团队合力,谋求创新发展。
对于非本土企业来说,这点尤为重要。企业经营者往往会发现,如果你不能真正地做到“中国管理模式”,甚至企业的形象都无法被目标消费群体所接受,员工也会对企业失去归属感。其直接造成的恶劣后果往往惊人。而企业利益受到伤害,也必然导致企业难以承担社会责任,形成恶性循环。
完美中国是一家侨资企业,我本人也是出生于马来西亚的第三代华裔,对此体会很深,因此也极为重视。我们公司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年都会组织上一年考评优秀的员工出国旅游。看上去这只是员工激励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似乎无足为奇。但实际上这个传统不仅有助于开阔员工的视野,激发员工的进取心和自豪感,还有助于凝聚来之不易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企业经营理念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全面、系统、深入地影响员工价值取向的变化。今年10月,我们把旅游的地点改到了黄龙和九寨沟,之所以弃国外而去四川,是因为此行的目的不仅在于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更重要的是那里刚经历了“地震”的洗礼,百业待兴。当800多名完美员工身体力行地唤起世人对四川旅游业及旅游环境的信赖,亲身参与在白马藏族同胞聚居的“勿角乡完美抗震纪念学校”的奠基仪式,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有效地传承着完美事业创始人“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经营理念;当800多名员工集体宣誓成为“爱心志愿者”,员工的价值取向无不深受感染,这就是中国管理模式的体现。
从“以市场换管理”到形成自我管理模式
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经经历了“以市场换管理”的年代,而事实上中国企业也确实从借鉴国外的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中获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学理论,也在借鉴的过程中扬弃了与“中国管理模式”不匹配的元素。中国伦理哲学应用于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成果,也日益赢得国外管理学界和跨国企业的尊重。
所以我认为,“中国管理模式”的雏形已经渐显,但“中国管理模式”未来将如何成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既然作为模式,应当经得起研究、学习、推广和创新的考验,它是否别具一格,不仅是我们这代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将留给后辈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对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及运营实践的历史交代。
就像我们完美的战略宏愿,“百年完美,全球完美”,这仅仅是完美的开始!管理
“严”,就是要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包括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监督、严格奖惩等。从严管理的载体是制度和机制,以制度机制管人管事管安全,核心是管人。员工工作出错的因素很多,简单的惩罚只是安全管理中的一种补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起到事前震慑,事后警示的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依靠制度机制进行从严管理,真正唤起大家对规章制度的敬畏。那种动辄罚款的管理方式很容易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
“情”,就是要通过心理和思想上的沟通,启发、引导员工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努力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相互监督,互不伤害,共同筑起安全生产的防线。所以,“情”不仅是情感,还包括情理,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
通讯联络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持协会与会员单位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通讯联络工作的管理,更好地为会员单位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通讯联络工作(以下简称“通联工作”)是协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协会和会员单位的桥梁和纽带。通联工作会议每年召开一次。
第三条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的通联工作由协会联络部负责。会员单位设专职(兼职)通讯联络员(以下简称“通联员”),在协会指导下,具体实施通联工作。
第二章 通联工作的任务
第四条通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协会工作精神,落实协会工作要点,加强协会与会员单位的联系。其具体工作是:
(一)加强协会各部门、专业委员会与会员单位对口部门的联系;
(二)沟通协会和会员单位的工作动态和有关信息;
(三)监督协会和会员单位执行章程情况;
(四)反映会员单位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建
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五)及时反映会员单位在经营战略、运行机制、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举措;
(六)会员单位对协会各种奖项的申报工作;
(七)为中国工程建设网和《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组织、传递稿件和信息;
(八)协助落实协会和企业间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通联工作由协会联络部组织,会员单位根据通联工作任务,选择适当人员担当通联员。
第六条 通联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上进,有创新意识;
(二)热心协会工作,关心企业,热爱本职工作;
(三)政策观念强,熟悉企业业务,有沟通企业和协会各部门工作的能力;
(四)工作认真负责,有较强的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
(五)思想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处事公正。
(六)完成内协会、企业或通联站交办的任务。
第七条 协会在全国各地视会员分布和企业情况设若干通联站。并设站长单位、副站长单位。
第八条 通联站负责该通联区通联员的组织管理和工作安排。
(一)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通联区(站)通联员工作会议,根据协会工作安排情况制定计划和宣传工作要点;
(二)协助协会组织通联员的培训、考察等工作;
(三)向协会推荐通联区“金鸽奖(优秀通联员)候选人和“金页奖”(优秀期刊)候选刊物;
(四)向协会“中国工程建设网”和《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组织推荐信息和稿件;
(五)协助落实协会安排的其他工作。
第四章奖励
第九条 通联工作设“金鸽奖”和“金页奖”,每年评选一次,在每年一次的通联工作会议上表彰。
第十条 “金鸽奖”用于表彰在通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通联员。“金页奖”用于表彰会员单位、关联协会的优秀期刊或优秀文章。
第十一条“金鸽奖”和“金页奖”由各通联站向协会推荐候选人和候选期刊。“金鸽奖”的评选工作以协会联络部为主组织实施,“金页奖”的评选工作以编辑部为主组织实施,根据“金鸽奖”和“金页奖”评选管理办法的精神提出方案,经协会秘书处审议后报常务副理事长批准。
第十二条 对获“金鸽奖”和“金页奖”的个人和单位,除给予精神奖励、建议所在单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对有特殊贡献的通联员和优秀期刊主要负责人可视情况采用特殊奖励办法,以资鼓励。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三条 “金鸽奖”和“金页奖”的评选工作,按评选管理办法执行。
为此,《中外管理》在企业中展开了一次小型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1份,其中,国有企业为31家,民营企业40家,合资/独资企业15家,上市公司17家,非上市股份公司8家。
只有亲历才能重视?
在接受调查的111家企业中,70.27%的企业都有业务在此次地震灾区,但之前经历过类似自然灾害的企业只有19.82%。非常引人注意的是,这些曾经真实经历过灾难的企业,几乎100%设立有相关应急机制,有专门的团队负责,并提供相关培训,其中的不少甚至专门请专业团队来做培训。
但从总体情况看,则并不乐观。尽管超过半数的企业声称自己设立了应急机制,但多数仅仅停留在防火一项上。而且,即使是这一项,也多被交给保安负责,或指定了专门部门负责却没有相关培训和演习。有些企业的演习甚至完全依赖物业进行。
民营企业,最大的缺口?
在调查结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民营企业。因为在40家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中,没有任何应急机制的比例高达60%!与其他几种类型的企业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应急机制的建立以及专门团队负责等方面表现相对优异(逾八成)。
事实上,在大型跨国公司,应急机制几乎是普遍设置的,与其相比,国内公司的危险防范意识显然差了不少。有人认为,如此烦琐的设置是大企业才应考虑的,实则不然。有专家指出,这跟企业的规模大小没有太大的关系,跟企业管理的先进程度则直接相联。
怎能忽略“旁观”员工?
调查发现:超过90%的企业都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地捐款,或组织员工进行捐款,在灾区有员工的企业也通常立刻沟通信息,关注员工的安全。但与此相比,对其他员工的关注则普遍被忽略。事实上,因为这次地震的影响之大,即使作为旁观者也难免陷入到悲痛中,心神不安甚至影响到工作和生活。这时候,他们同样需要来自企业的关怀和引导。但对此采取措施的企业只占54.95%,而且,措施也仅限于组织大家捐款,表达爱心。也因此,更多地关心员工被强烈呼吁,仅次于对建立应急机制的呼吁。管理
在2008年10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召开的“三基”工作座谈会上, 总经理苏树林强调指出:“三基”工作是我们石油化工企业几十年积累、培育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 是我们夯实管理基础, 推进企业发展的“传家宝”。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特别是在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过程中, 这个好传统不能丢, 这个“传家宝”不能丢, 要继续把这个优势发挥好, 进而塑造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管理模式, 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对如何塑造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管理模式, 苏树林强调:其目的并不是标新立异, 另搞一套, 而是要结合中国石化的实际, 对我们的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进行分析优化, 总结提炼, 规范固化, 形成符合中国石化实际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统一的管理标准体系。他还强调:在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始终强调, 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相结合, 不断推进管理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
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 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管理模式, 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也包含了塑造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设备管理模式, 全面提升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
现对如何塑造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设备管理模式提出看法和建议, 与广大石化设备工作者交流。
一、借鉴和引进工业发达国家设备维修和管理理念、手段和方法, 为提升石化设备管理现代化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1. 现代设备管理理念的引进
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发达国家现代设备管理的理念, 诸如欧洲的设备综合工程学、美国的预防维修PM和生产维修PM、日本的全员生产维修TPM以及瑞典的状态维修CBM等陆续引进了我国。这些现代设备管理的理念, 尽管各有特点, 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 都体现了以管好设备一生全过程为对象, 以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和设备效能最高为目的, 动员全员参加,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
学习借鉴和引进以上现代设备管理的理念, 在石化企业提出对设备进行“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 就是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的核心, 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和“设备效能最高”则是总目标。与此同时, 学习引进设备可靠性、可维修性、设备有效利用率和设备寿命周期费用 (Life Cycle Cost, LCC) 等分析评价设备的新概念到日常设备管理活动中来, 使设备管理充满了活力。
2. 现代设备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应用
学习和引进工业发达国家现代设备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诸如计算机辅助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网络技术、各种密封和表面修复技术, 特别是国外先进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 以及近期引进的风险评估技术 (Risk Based Inspection, RBI) 等, 促进了石化企业设备面貌的不断改善, 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维修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在装置的长周期运行方面, 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一年一修”, 向着“三年一修”或更长的运行周期迈进。
二、继承和发扬石化传统管理, 为不断加强石化设备管理夯实基础
重视设备管理, 发挥设备效能, 不断改善设备面貌, 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是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逐步形成的优良传统。一些传统管理方法是多年来经过反复实践, 证明行之有效的好经验, 有些甚至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 符合中国石化的客观规律和实际, 是科学的。在积极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现代设备管理经验的过程中, 这些经验和方法决不能丢弃, 而应传承下去, 进一步发扬光大。
近些年来, 随着机构的重组改制, 随着新老人员的交替, 老一辈管理人员退了下来, 一大批新的人员陆续上岗接替工作, 石化设备的传统管理经验和做法在一些企业有所淡化。为此笔者将传统管理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三基”工作是基础, “三老四严”是灵魂
搞好石化设备管理“三基”工作是基础。“三基”工作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庆石油会战, 对大庆会战的全面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兰州炼油厂学大庆, 结合大庆的经验, 形成了具有炼化企业特色的“三基”工作规章制度, 并在全国炼化企业中推广, 对推进我国炼化企业的管理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庆经验中“三老四严” (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的核心就是“严”字, 是搞好石化设备管理的灵魂。石化企业自动化水平高, 生产连续性强, 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腐蚀、易中毒的特点, 设备发生问题的后果十分严重。搞好石化设备管理, 就要把“三老四严”贯穿到管理的整个过程。
“三基”工作、“三老四严”应当继续提倡, 不断发扬和传承。
2. 建立和执行岗位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是大庆石油会战时开始建立, 是“三基”里基础工作的核心。大庆会战初期, 会战指挥部根据一座注水站岗位责任不严, 一台柴油机排气管开裂冒火花没有及时处理, 造成大火烧掉整个厂房的事故教训, 发动全油田职工就“一把火烧出的问题”讨论而建立的。一开始建立了“岗位专责制”、“巡回检查制”、“交接班制”和“机械维护保养制”, 后来又建立起“质量负责制”、“岗位练兵制”、“安全生产制”和“班组经济核算制”。8项制度综合起来就是“岗位责任制”。为了促使制度不断落实, 会战指挥部又发动全油田职工进行一次次群众性的岗位责任制大检查。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和岗位责任制大检查的好传统、好作法, 多年来, 在石油石化系统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并得到不断地发展。
岗位责任制的核心是岗位责任心, 其关键是要培养职工“三老四严”的“严”、“细”作风, 以增强职工的岗位责任心。
3. 健全设备管理组织
石油化工企业为了强化设备管理, 首先由组织上给予保证。企业有负责分管设备的副厂长、有一名设备副总工程师协助分管领导负责设备的技术管理工作。厂部有完善的设备管理部门;车间有分管设备的副主任和负责设备技术管理的设备员;班组有不脱产的工人设备员。这样, 从厂部到基层班组, 全厂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设备管理网, 每周定期召开设备工作会议, 学习、讨论、研究、交流、商讨设备有关问题。
4. 开展设备的“创完好”、“无泄漏”活动
“创完好”、“无泄漏”活动是石化企业根据炼油和化工装置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特点, 发动全厂操作和维修人员参予的一项好传统。操作和维修人员采取“群管群修”, “群专结合”的方式, 主动消除缺陷, 堵绝泄漏, 使设备经常处于完好、无泄漏状态, 以保证生产装置正常运行。
中国石化制订有《石油化工设备完好及无泄漏标准》及《石油化工设备、管路静密封管理办法》, 按照标准衡量, 统计设备完好率及泄漏率, 创建完好岗位 (完好机泵房、完好仪表控制室、完好变配电所、完好罐区等) 、完好装置、无泄漏区和无泄漏装置等。每季结合全厂开展的岗位责任制大检查进行检查评定, 对符合标准的给予验收, 由厂部颁发标牌悬挂于车间岗位, 并大会给予表彰奖励。在20世纪70年代, 对符合标准的炼油厂上级主管部门还给予“无泄漏工厂”的光荣称号。
5. 精心维护和科学检修设备
石油化工企业传统的设备管理的重点是抓好以下五个环节。
(1) 正确使用。明确操作人员是设备的主人, 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 认真执行操作指标, 不准超温、超压、超负荷运行。
(2) 精心维护。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 运用“看、摸、听、嗅”, 进行巡回检查, 主动消除“脏、漏、缺、锈、乱”, 认真执行“清洁、润滑、调整、紧固、防腐”十字作业法, 维护好设备, 润滑管理要做到“五定” (定人、定点、定质、定量、定时) 、“三级过滤” (从领油桶到储油桶、从储油桶到油壶, 从油壶到加油点) , 经常保持润滑器具完整清洁。台台设备实行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包机制;关键设备实行“机、电、仪、操、管”五方联合承包的“特级维护”。备用设备也要加强维护、定时盘车, 保持完好, 能随时启动。
搞好设备区域环境现场管理, 做到“一平、二净、三见、四无、五不缺” (地面平整;门窗玻璃净、四周墙壁净;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无垃圾、无杂草、无废料、无闲散器材;保温油漆不缺、螺栓手轮不缺、门窗玻璃不缺、灯泡灯罩不缺、地沟盖板不缺) 。走近装置不见“脏、漏、缺、锈、乱”, 保温规整、油漆美观、设备完好、环境舒畅。
(3) 科学检修。实行计划检修与状态检修相结合的检修方法。装置按长周期运行的计划安排好大检修:单机设备根据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分析, 采取对策进行预防性检修。
(1) 大检修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机关部门做到“三个面向”、“五到现场” (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检修指挥到现场、生产调度到现场、安全环保到现场、物资供应到现场、生活服务到现场) 。
(2) 生产操作交出设备、管线, 要吹扫干净, 做好现场施工用火管理, 明确一名人员负专责把好盲板关, 确保安全。
(3) 施工现场要有“二图一表”。 (施工检修网络图、施工现场布置图;施工项目计划表) 。
(4) 检修实行文明施工, 杜绝野蛮拆装, 采用先进专用工具, 做到“三不见天”、“三不落地” (润滑油脂不见天、不落地;清洗过的机件不见天、不落地;精密量具不见天、不落地。上要覆盖, 下要衬垫) 、“三条线” (工具摆放一条线、零件摆放一条线、器材摆放一条线, 现场摆放规格化) 、“五不乱用” (不乱用大锤扁铲、不乱用撬杠盘车、不乱用非专用工具、不乱用润滑油脂、不乱用配件材料) 。
(5) 施工现场始终保持环境清洁, 井然有序, 做到“三净”、“两清” (停工场地净、检修场地净、开工场地净;当班施工当班清、工完料净场地清) 。
(6) 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检修施工机具和技术方法, 提高检修施工现代化水平。
(7) 做好设备检查和技术鉴定, 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 并做好检查、检修记录, 积累设备技术资料归档。
(8) 装置大检修要坚持“三不交工” (不符合质量标准不交工、没有检修记录不交工、卫生规格化不好不交工) , “四不开车” (工程未完不开车、安全没保证不开车、有明显泄漏不开车、卫生规格化不合格不开车) 。
(4) 技术攻关。企业设备研究机构紧密结合生产确定课题, 引用国内外先进技术, 解决设备存在缺陷及难关, 主动为生产服务;针对问题,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有经验的工人参加的攻关小组, 开展小组活动。
(5) 更新改造。对老化陈旧的设备, 安排计划,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结合装置停工检修, 逐年进行改造更新, 使设备的新度系数不断提高。
6. 组织设备大检查和设备管理“评优升级”活动
石化企业的设备大检查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石油工业部组织的炼油系统设备大检查。由于大检查确实能推动企业加强设备管理, 收到了实效, 从那时起, 每年进行一次全系统设备大检查形成了制度, 传承了下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后, 于1986年开始将设备大检查与设备管理的“评优升级”活动结合起来。每年按照《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检查评级办法及标准》, 组织所属企业设备管理的领导和技术骨干, 按区域划分组成若干检查组, 分赴企业进行检查。评级划分为一、二、三级, 由三级升二级, 二级升一级, 一级最高。按检查所得分高低评优升级。获得设备管理一级连续二年的企业, 可推荐参加国家“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评选。检查评比的结果, 于总部每年召开的设备管理工作会议上宣布, 并颁发证书、奖牌, 给予表彰和奖励。
7. 岗位练兵与技术培训
总部每年举办设备人员参加的各种专业培训班, 培训企业设备技术、管理骨干;各企业有计划地组织操作及维修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经常性的岗位练兵。与此同时还组织开展多种专业技能的比武活动。
生产岗位操作人员上岗前, 要进行岗位培训, 强调对本岗位操作的设备要做到“四懂、三会” (懂结构、懂性能、懂原理、懂故障原因及预防的措施;会操作、会维护、会小修) , 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对维修人员也要进行经常性的培训, 不断提高维修技术, 使之精益求精。
8. 节约器材, 修旧利废
传统的设备管理, 十分重视设备、器材的修旧利废。企业一般都有修旧利废车间并称之为“第一车间”。每次检修, 特别是停工大检修更换下来的设备、器材, 能修复的都要进行修复再用。常对一般的机泵、换热器、冷却器、加热炉的回弯头、安全阀和阀门管件、配件等进行修复, 采用“焊、补、喷、镀、铆、镶、配、改、校、粘”十字法, 将其修旧如新。这正是当前国家提倡的“再制造工程”, 是节约资源的有效途径。
三、“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 融合提炼, 自成一家”,
紧密结合中国石化的实际, 努力塑造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设备管理模式
【中国石化企业管理】推荐阅读:
(中国石化)提升基层班组长管理水平07-03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发布安全管理手册10-23
中国石化安全责任10-06
中国石化介绍信06-23
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07-14
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见习报告12-04
我国石化企业节水措施探讨12-01
化工、石化企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12-08
石化内控制度06-03
石化项目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