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7篇)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近阶段农村的村级组织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对2008年农村村级组织换届工作中可能面临的竞争现象更加激烈等一些问题从六个方面阐述进行分析,分析六类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调查研究,从本地实际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主题词: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存在问题、对策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上级关于整个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工作的总体部署,我们将在2008年上半年对全镇24个行政村的村级组织进行换届选举工作,为了保证换届选举工作顺利推进、有序开展,近阶段时间,我们已组织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期调查摸底和基础性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有关重点村的情况进行了重点排摸,我们认为下步的行政村换届选举工作将可能面临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针对调查中碰到的各类情况和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村级换届选举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我们预测将会面临如下的问题:
1、竞争现象更加激烈。与以往村级换届选举相比,此次村级换届选举的竞选参与面和激烈程度都将有所增强。不论地处交通便利还是偏远山区;不论集体经济富裕还是“空壳”村;不论党支部换届还是村委会换届;不论是支书(或主任)还是委员竞选,竞选对象都会采取一切措施,动用一切手段争取当选。
2、拉票方式更加明显。竞选对象为争取更多的选票,必然使出浑身解 数,有的直接跑到选民面前争取,或者通过选民的亲戚朋友采取迂回战术;有的进行和风细雨、苦口婆心思想工作,或者明目张胆威胁恐吓;有的长时间进行感情投资,或者在选举日前采取立竿见影收效的方式;有的单枪匹马独挑,或者相互之间结成“利益同盟”,以此压制竞争对手。
3、“非正常”现象更加复杂。竞选日益激烈必将引发各类“非正常”现象,且方式日趋复杂,有的以物质引诱;有的施舍小恩小惠或明码标价买票;有的直接让选民得实惠或者允诺实施公益事业。过去“非正常”现象一般出现在村委换届,现将会蔓延党支部换届中。特别是一些村会出现不正当的竞选现象,据了解,个别村村民出于个人目的,可能会以清查财务或解决某一问题为由,制造事端,煽动村民把现任村干部“赶下台”,同时利用在策划现任村干部下台过程中建立起的威信,而后本人参加选举,或本人不参加选举而推举其“亲信”参加选举,而自己在幕后操纵。
4、竞选目的更加多样。大多数人竞选村干部是为了发展村级经济和公益事业,为村民谋福利,但也有少数人则出于“私利”而参与竞选。有的为了出名,村干部是一个“官”,能光宗耀祖,风光一时;有的为了利益,到上级部门好办事,所在地工程易承包;有的为了“争口气”,你选村干部不服气,就要与你争高低、拼死活;有的为了政治前程,如今后从农村村干部中直接招考乡镇公务员,当选村干部无疑拿到了“准考证”。
5、选民心态更加分化。大多数选民(党员)认为村级换届事关村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希望本村最优秀分子当选村干部,他们热情高涨,正直正派。但也有不少选民(党员)对换届选举要么漠不关心,放弃投票权;要么见利忘义,看谁给的钱多、唯宗派家族利益、凭私下交情,投“金钱票”、“宗族票”、“人情票”。
6、信访问题更加突出。由于竞争激烈和竞选“非正常”现象的出现,信访件将会明显上升。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违反选举程序、贿选、工作人员违规失职等问题上,信访的途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信访目的将日趋复杂化,有出于正义公道,也有报复泄愤。
二、换届选举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访谈、调研,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见解,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党组织调控力不强。部份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村党组织建设不够规范,有的村党员作用发挥不好,个别村级党组织内部不统一,出现拉帮结派现象,影响了换届选举工作。特别是一些村党员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呈现“一高三低”,即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和科技能力偏低、致富能力偏低、妇女比例偏低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村级党组织的调控能力,如黄坦镇严本村,现有党员38名,其中60周岁以上的有22名,占总党员数的58%,小学学历有25名,占总党员数的66%,女党员只有3名,还不到总党员数的1%。一些年龄稍微轻点的、高中学历的党员大部分都外出经商务工,这样的情况,农村已经不稀罕了。
2、法律条文不够完善。在实际操作中对候选人的标准规定太抽象,候选人素质还难以有效把握。虽然我们在选举中也对候选人条件作出要求,但有关资格条件须在村选举办法中明确并通过,假如选举办法没有明确或没有通过,候选人条件形同虚设。还有一些素质不高的村民通过直接当选的,在乡镇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中已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剥夺其资格却无法 律依据,显得无可奈何。贿选、破坏选举等行为难以处理。由于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比较原则,特别是对选举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操作性,对严重影响村换届选举的贿选、破坏选举、党员不参加选举等等一些违纪违规现象,镇里难以取证,公安机关处理起来也感到依据不足,责任追究难。特别是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过程中,一些违法违纪但没有被取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对象,仍旧被推选上来。
3、竞选因素明显增加。一是少数因受行政村撤并等因素影响,宗族、宗派势力相互串联,干扰选举,大大增加了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复杂程度。二是利益分配不断增大。近年来,国家每年对村级的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明显增加,征用集体土地方面也明显增多,村干部在项目承包、资金调控等方面获利机会存在更多。三是选民需求提高。农村一些头脑灵活,富裕起来的村民的需求发生变化。他们已完全实现了生理、安全需求,向社交、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层次发展,受农村自然条件、学历和年龄等因素制约,竞选村干部已成为他们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4、选民素质参差不齐。村级换届选举与每个选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每个选民(党员)应十分慎重投准每一张选票,但是总有一部分选民(党员)被几句花言巧语蒙骗、被眼前小利益所诱惑、或者顾及宗族利益等等,改变正确决定而丧失原则。同时,还有些村,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有能力素质好的人又都外出经商,如黄坦镇某村一名村委会主任当选后,一直离岗外出经商,成了无主之村,有能力者外出经商务工,长期没有外出务工的,发展经济意识谈薄,体现不出起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导致村里找不到合适人选。特别是一些村由于外出人员多,如黄坦镇一个偏僻的村 1000多人,在家只有200多人,能参加选举还只有100多人。这样情况,不仅在黄坦镇的偏避山村存在,而一些偏避的山边乡更为严重。这样造成委托投票多,产生了拉票的新动向,给选举工作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和不公正的倾向。
三、做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的对策
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实际,对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提出以下几点肤浅的看法。
1、科学调研,全面加强领导。针对2008年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全面调查摸排,特别是对那些在上阶段换届选举中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村,多座谈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并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村级换届选举基础性工作,制订科学工作方案,落实相应的责任,在选举工作中切实做到部门联动,形成合力,纪委、组织、民政、公安等部门联手出动,统一口径,统一答复,并明确职责、责任到位;同时要做到一村一策,重点攻坚,对换届选举工作中的重点村、难点村要组织精干力量,摸清问题,逐个解决。另外还要注重干部队伍的培训工作,确保干部对选举工作的指导到位,使这项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2、依法办事,严格法律程序。针对选举工作,依法办事、严把程序是关键,根据党内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文件精神,做到该遵循的原则不变通,该履行的法定程序不减少,该交给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不保留。在选举过程中必须明确的二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正确认识正当竞选和违法拉票。应当说:在选举前只要非暴力行为一切都属正当,比如:串门、朋友聚会、竞岗演说、拉一拉票都属正常。关键是要做好在选举期间如何确保选举人对选举权的自由行使。二是进一步明确委托投票事项。委托投票向来都是选举中最易受争议的问题,先前的选举委托投票很容易进入连环套,父代子、子代父、家庭成员关系复杂的容易被代的乱了套,书面委托代选又很难操作,极易产生矛盾,很有必要出台简单易操作的委托投票规定。
3、发扬民主,科学制定办法。《选举办法》是整个换届选举工作的准则,制订好《选举办法》,是取得换届选举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确保选举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制订《选举办法》要作为村级组织换届中的重要工作来抓。镇领导班子、村民选举委员会要多次组织讨论《选举办法》,并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数易其稿,精心设计,最后提交新一届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特别是要把好人选关,各村要结合实际,将候选人的任职资格条件在村里的选举办法里予以明确,树立起“选好一届受益三年;选好一人,受益全村”的理念。把一些思想素质好能干事、会干事、乐于群众干好事、办实事的干部选到村两委的主要职位上。
4、完善制度,增强有效机制。为了确保优秀人才顺利当选,必须建立换届选举运作好机制,一是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在村级组织换届前对所属行政村三年来的财务进行审计,审计结果一律向所在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制定村干部任职资格条件。明确规定“7类人员”不得参与竞选:①犯罪刑满释放二年内或其它“两劳”释放表现不好的;②有违法犯罪嫌疑问题的;③违反选举规定,进行非法活动;④严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⑤违反土管、林业等国家政策法规的;⑥破坏社会风气,道德败坏的;⑦ 担任村干部期间有严重违反村务管理规定的。并将上述规定交村党员大会或村民选举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并载入每个村的选举实施细则之中。三是对一些较优秀的人选能否作为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同时作为不同职位的人选参与选举,以免使这些优秀的对象从村委会这个组织中落选掉。四是对一些长年外出,长期不回家的选民不作为应到选民数的统计,具体是否规定半年或一年以上不在家的选民不作为应到选民人数计算,用以解决选民数难以过半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山村更需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
5、强化教育,提升选民素质。当前要大力加强选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其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一是要强化民主选举重要性的教育。教育选民直接选举是村民当家作主、实行自治的基础,选举工作做好了,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村委会作用,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同时有利于推进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二是要强化法制教育。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黑板报、村务公开栏、墙报以及一些村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组织村民学习《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让村民明白民主选举是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受法律的保护,从而自觉地投入村民自治活动,严肃认真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三是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摒弃狭隘的自私自利心理和宗族姓派的封建伦理思想,树立大局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摆正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关系,坚持按照标准和要求,出于公心,庄重地用好选举权,推选举好的村委会班子。
6、建章立制,化解信访矛盾。对于村级换届选举,群众非常关注,操作不当就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在换届选举中着重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尤为重要。如选民反映的竞选中 “非正常”现象、违反选举程序、贿选、工作人员违规失职等问题。镇领导工作指导组和村民选举委员会要切实关注这些信访问题,首先是领导到位,落实责任制。成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村民选举委员会实行包村责任制,加大对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力度。其次建章立制,及时化解信访矛盾。一是建立选民信访热点排查登记制度,对可能出现的信访问题进行认真排查,登记在案,争取工作主动权,及时化解信访问题。二是建立信息上报制度,对换届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村要及时上报、及时沟通,把选举中的不稳定因素牢牢控制在视线之内。三是建立信访问题解决制度。对来访的选民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影响稳定。首先是要完善镇主要领导接访、约访和联村联户等制度,及时倾听选民呼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一些选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其次是要建立信访问题化解领导包案制度,镇党政领导一把手和副职领导全部列入领导包案工作人员范围,一把手负总责。明确领导包案办理程序,根据信访发生情况和联片领导分工,确定负责包案办理的镇党政领导,落实领导包案责任机制,包案领导要坚持“一包到底”,做到“三包一保”,即“包信访、包查办、包落实、保稳定”,确定责任要求和确定办结时限,严格立卷建档。
7、严肃纪律,确保社会稳定。为确保换届选举工作能积极健康稳妥地进行,应要十分重视换届选举的工作纪律,要求每位党员和选民必须严格 遵守党的纪律和有关法规,严防贿选现象发生。组织、民政、纪检、监察、公安、司法、信访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对在村级换届选举过程中,故意干扰甚至破坏选举行为的,视情节轻重,交有关部门依法惩处;对通过拉票、舞弊等手段当选的,一经查实即宣布选举无效,重新进行选举,同时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是党员、干部的,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直到追究有关法律责任。要成立由组织、纪检、人大、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及时查处换届选举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同时要求上级部门对选民信访、上访,特别是集体性上访事件,除耐心听取他们意见,作好解释说明外,都及时反馈给乡镇迅速予以解决,使一些苗头性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处理在萌芽状态。
8、集中培训,规范村务运行。做好选举善后工作也是换届选举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要搞好培训,换届结束后,有关部门要集中组织所当选的“村官”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内容包括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农村常用法律法规;产业结构调整,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金点子;村务规范运行基本常识。县一级培训村主要干部,乡镇培训副职与一般委员,通过培训,全面提升他们政治、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二是村级换届选举后,各村对上一届制定村级各项工作制度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内容,重点抓好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务民主管理制度、村务公开监督制度,要研究制定村民代表的职责,合理确立村民代表会议内容,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决策的程序和原则,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使其真正发挥作用,防止流于形式,切实保障广大村民参与村务决策与管理。参考文献:
1、基层组织工作文件选编(中共温州市委组织部组织处编);
2、基层工作政策法规选编(中共温州市委组织部、中共温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1 当前村级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养殖方式和观念落后
畜禽养殖主要集中在农村, 养殖模式为一家一户散养, 养殖规模小, 管理粗放, 养殖户防疫意识和防疫条件差。因此, 村级防疫人员在实施动物免疫时部分养殖户对防疫工作不支持, 免疫密度难提高。
1.2 防疫人员少, 难以按要求做好防疫工作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应由政府统一领导, 部门分工负责。当前的工作主要由村级防疫员开展免疫注射, 千万头 (只) 畜禽都要靠村级防疫员完成免疫注射任务。农村散养住户分散, 防疫范围宽, 路程远, 交通不便, 工作量大。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少, 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1.3 村级防疫人员工作报酬、业务素质偏低, 防疫队伍不稳定
大部分村级防疫人员以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和极其低廉的报酬承担了繁重的防疫工作。村级防疫人员中, 受过专业教育的少, 往往靠经验工作, 技术水平偏低, 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动物防疫工作。同时, 村级防疫人员的组织形式松散, 工作责任心不强, 对他们的工作, 组织措施、纪律措施作用不大;加之村级动物防疫工作长期钻猪圈牛圈, 既脏又累, 社会地位不高, 不能吸引人才加入, 长期以来难以找到合适人选, 导致村级动物防疫队伍不稳定。
1.4 养殖户法制观念淡薄
部分养殖户认为自己饲养的畜禽是自己私人财产, 打不打防疫针、畜禽病死了是自己的事, 其他人无权干涉。防疫人员在进村入户开展免疫工作时, 不得不花上足够的时间去说服养殖户接受免疫, 导致村级防疫员不能依法对管辖区域内饲养的动物进行免疫接种。
1.5 农民普遍缺乏防疫知识
受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传统意识影响, 农民存在养猪养鸡养牛“凭运气”, 真正懂得科技养殖知识、有防疫观念的养殖户很少, 不重视动物疫病防治。
1.6 免疫程序在农村防疫中得不到全面的组织实施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农村散养畜禽流动性大, 流入异地后不知流入前注射了哪些疫苗, 容易造成需注射的疫苗未能及时注射, 已注射了的疫苗重复注射的现象。加之防疫人员到户时很难遇到部分畜主在家和畜禽在圈等原因, 给免疫程序的组织实施带来一定影响, 存在着疫病发生的风险。
1.7 工作经费匮乏, 免疫反应死亡补偿机制不健全
在村级防疫员到千家万户开展免疫注射时,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处于疾病潜伏期的畜禽, 免疫注射后难免发病和死亡。工作中由于免疫过敏反应抢救治疗费和死亡补偿费低, 防疫人员无法向群众解释, 影响周围群众接受防疫的积极性。
2 对策
2.1 加强对农村养殖户的科技养殖知识普及力度, 改变传统养殖的陋习
通过举办农民培训班、召开群众会、发放资料等方式, 进一步宣传畜禽科技养殖知识, 宣传《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 提高群众的科技养殖知识和动物防疫意识, 逐步形成养殖户支持防疫、主动防疫的局面。
2.2 加强畜牧兽医中等职业教育, 为基层防疫工作培养技术人才
借助当前国家扶贫培训计划的实施, 大力开办各县畜牧兽医中等职业教育培训班, 为村级动物防疫工作这一广阔的天地提供人才储备。
2.3 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网络
建立健全村级防疫室, 配齐1村1名村级防疫员, 适当提高待遇, 并将待遇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由他们承担每年春秋两次普免和平时新补栏畜禽的补免、补标、疫情监测等公益性工作。村防疫员可实行公开选聘, 其报酬可按行政村建制大小、畜禽饲养量多少按月定额补助, 并建立养老保障机制, 让村级防疫员辛勤劳动有所盼, 丧失工作能力时有所养,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4 强化基层业务人员技术培训
定期举办培训班或讲座, 分层次对乡村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再由他们利用进村入户之机对群众进行宣传培训, 让养殖户逐渐成为专业防疫员, 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2.5 探索有偿服务机制
对于规模养殖场 (户) , 逐步推行畜禽防疫人员与养殖大户联合经营。建议乡镇防疫人员以技术入股到各养殖大户, 养殖大户按适当比例补贴动物防疫人员。对于农村广大散养户, 可参照能繁母猪入保模式探索其他畜禽养殖的入保问题, 建立健全有偿服务机制。
2.6 加大专业合作组织培育
充分发挥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定期组织会员开展实用技术、疫病防治培训, 形成相互带动、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2.7 完善免疫反应死亡补偿机制
可以按一定免疫反应死亡控制比例 (如猪、牛每年可按0.1%) 将免疫反应死亡补偿金额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 在控制指标内反应死亡的畜禽, 给养殖户及时足额的补偿, 以免激化养殖户与防疫员的关系, 造成阻扰强制免疫的事件发生。
2.8 严格执法, 树立动物防疫队伍形象
加大《动物防疫法》宣传、贯彻力度, 严格执法, 加强管理与服务,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树立动物防疫队伍在广大养殖户心中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陈有文, 苏冰海, 索南才让.青海省海南州动物防疫现状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4 (6) :97-98.
[2]王吉, 周长福, 孙长春, 等.动物防疫监测检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 2009 (5) :23.
[3]李勇, 谢小强, 张正斌.当前乡村动物屠宰检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8) :205.
[4]高波, 陶思兵, 王维.当前基层动物防疫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动物保健, 2009 (3) :71-73.
[5]张生祥.村级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 2009 (4) :55-56.
[6]吉巧眉.当前基层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畜禽业, 2009 (2) :59-60.
关键词:村级;党组织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84-03
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石,村级党组织作为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政策、路线、方针的具体执行者,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领路人”和“主心骨”,其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因此搞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为了全面了解内蒙古赤峰市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我们课题组用了6个月的时间对全市12个旗县区村级党组织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当前村级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赤峰市各旗县区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扎实推进“北疆基层党组织固本”工程为统领,本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要求,着力在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强化工作保障、务求特色实效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了基层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凝聚人心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制约,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中央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及基层群众期望,赤峰市村级党组织建设仍然存在差距和不足,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个性化特征,但更多地表现为共性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偏低,引领作用发挥不佳
一是年龄老化。从村干部层面来看,嘎查村干部队伍,60岁以上占有较高比例,40-59岁占绝大多数,40岁以下的比例低。由于年龄偏大,导致支部书记对上级部署的工作领悟慢、落实慢,对应知应会的业务知识掌握慢、运用慢,对带领发展的职责思路慢、行动慢,对规定的民主管理制度认识慢、执行慢。从党员层面来看,近几年各旗县委组织部虽然制定了一定的措施,使农村党员的结构有所改善,但仍然改变不了老龄化的趋势,这样势必造成村级党组织活力不足、活动难以组织的现象。以喀喇沁旗新窝铺村为例,该村党员48名,65岁以上就12人,这12人中最大的已经88岁,平时召集会议达到规定的人数(80%)较难;敖汉旗牛古吐乡车罗城村有116名党员,50岁以上的有66名,外出43名,开会时不能参加的达一半以上。二是能力偏弱。从党员层面来看,当前农村党员中懂经济、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并能有效致富的比重偏低。有的党员甚至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落后于普通群众,领头雁的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根本无法发挥。从村干层面来看,有些干部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对带领群众致富缺乏好的思路和办法,无从下手、力不从心。有些干部工作中思想观念陈旧,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干事创业的精神,安于现状、谨小慎微、无所作为。
(二)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为群众办事乏力
目前多数嘎查村没有集体经济来源和积累,仅靠上级拨付的转移支付维持运转,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村级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如宁城县300多个行政村,仅有50多个村有集体经济收入,三分之二的村有村级债务;敖汉旗225个嘎查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156个,年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30个、3-10万元的28个、10万元以上的11个,绝大多数嘎查村集体经济薄弱。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党支部缺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依托,为此说话办事时严重缺少底气和力量,一些村民因此开始对党组织失去信心,村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也因此而逐步下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体经济的薄弱,严重制约着村级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和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三)部分村级党组织管理工作运行不规范,存在“形式化”倾向
一是相关制度执行形式化。绝大多数嘎查村没有到便民服务厅(室)集中,没有按规定坐班值班。“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民主生活会”等制度执行不力,坚持的不好,开展不正常,不重视党员的活动。二是村务公开形式化。相当一部分嘎查村在执行“5321”工作法上,有偷工减料的现象,怕麻烦,缩小范围,简化程序。村务管理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在“两委”换届中显露的最突出,凡是上访多、重复上访的嘎查村,大部分都是因为村务特别是财务管理不公开不透明造成的。
(四)村党支部活动场所阵地作用不突出,党支部组织活动难以开展
目前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阵地缺乏或滞后。如宁城县有112个村没有固定活动场所或场所亟需修建;敖汉旗于2010年底全部消灭活动场所空白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蚀和发生,出现了一些新活动场所空白或狭小危旧嘎查村。截止目前,全旗无党组织活动场所的8个,占总数的3.6%;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27个,占总数的12%;90平方米以上但危旧的38个,占总数的16.9%;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活动场所无必备办公和活动设备,不具备基本服务功能。二是阵地功能不健全,使用率较低。绝大部分嘎查村阵地主要用来作为村干部办公的专用场所,未能发挥村民议事、学习教育、党员活动等主阵地作用。个别村只在上级来检查时开放一次,成了村里的“形象工程”。
二、当前加强和改进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和改进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重要的是强化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抓住制约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的主要矛盾,拿出管用的措施,在破解重点难点上有所突破。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进一步加强赤峰市各旗县区村级党组织建设,本课题组试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村级党员干部队伍优质化,彰显引领作用
1.突出抓好嘎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有个好的带头人,支部就坚强,村里就发展,群众就满意,这是实践经验。
一要抓住嘎查村“两委”换届契机,统筹抓好“选、育、管、用”四个环节,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要坚持把党性强、作风好放在首位,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通过“两推一选”等方式,把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办事公道、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分子选拔出来,解决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问题。
二要从实抓好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结合推进阶段性重点工作,督促指导做好日常教育培训,通过市级示范培训、旗县区集中培训、苏木乡镇直接培训等方式,确保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培训一次,不断提高他们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努力把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培育成“四有”干部。特别是当前,要在完成对新当选嘎查村党组织书记轮训一遍的基础上,对新当选嘎查村委会主任进行全面培训,解决不会干、干不好的问题。
三要探索推进落实好党建责任清单制度,引导村党组织书记对照清单履职尽责。
四要从严管理村党组织书记,探索推广负面言行清单制度,指导建立村党组织书记负面清单,引导村党组织书记说合适的话,用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解决好监管不严、约束不力的问题。
五要探索建立“三不”(不团结、不担当、不作为)问责机制,突出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导向,激发村党组织书记奋发向上、争先创优。
六要加强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注重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或企事业单位优秀人员到嘎查村担任第一书记,同时进一步规范人选任职、职责定位、岗前培训、日常管理、考评激励等工作,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2.突出抓好嘎查村党员队伍建设
一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继续实施“16432”工程。围绕提高党员发展工作质量,加大在农牧民中发展党员力度,特别是重视在青年农牧民、外出务工经商农牧民、高中毕业生农牧民等农村牧区优秀群体中发展党员,继续认真解决农村牧区党员队伍年龄老化问题,进一步优化农村牧区党员队伍结构。
二要加强党员教育,坚持基层党员轮训制度。突出抓好大学生村官党员、新发展党员、流动党员、党员创业就业技能等七大党员教育培训工程,对未纳入各级党组织干部教育培训范围的基层党员普遍进行培训,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全覆盖”。
三要强化党员管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力求每个嘎查村党组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以党员干好本职事、做好身边事、管好家庭事、参与公益事、完成组织交办事为主要内容的“五事争先”先锋指数考评,每年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一次述职评议。要认真研究解决农牧民党员长年不参加组织生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问题,下功夫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问题,稳妥慎重地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杜绝“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党员没有党员的样子”现象。
四要加强嘎查村党员队伍的激励关怀,特别是对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要格外予以关心,定期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广大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真正做到“有钱办事”
解决嘎查村级党组织有钱办事难题,必须要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推动嘎查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此可以对各村经济基础、自然禀赋、产业优势等进行分析和评估,按照“单点突破”和“综合推进”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各村通过产业服务、入股分红、资源转化、承包租赁、物业经营、资产增值等模式,研究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集体增收途径,从根本上解决“无钱办事”问题。
(三)推进管理运行规范化,扩大党内基层民主
1.推进落实好嘎查村级事务规范运行机制
具体就是要推进落实好赤峰市在推广自治区“532”工作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形成的嘎查村级事务“5321”工作法,强化民主决策、规范运行和执行落实,确保嘎查村级事务管理民主规范、公开透明、责权明晰、执行有据。要引导基层党组织通过远程教育、学习教育培训、印制发放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宣传嘎查村务“5321”工作法,做到制度上墙、党员知晓、群众明白。要严格按照“5321”工作法开展嘎查村级事务管理工作,并将执行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和党员评议中,推动形成用制度规范事务、用契约推动落实的长效机制。
2.推进落实好嘎查村务监督机制建设
(1)建好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中央和自治区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工作会都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推广浙江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成功做法,赤峰市部分地区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下一步,要选好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没有建立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要尽快建立起来;已经建立起来的,要进一步明确工作定位、规范运作。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一般由不是嘎查村委会成员的支部委员或其他党员担任,其他成员可由嘎查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担任。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在嘎查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参加或列席嘎查村“两委”相关会议,对嘎查村民会议和嘎查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嘎查村委会要自觉接受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
(2)规范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职责,结合当前农村牧区实际情况,指导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落实好嘎查村务公开、集体“三资”管理、土地草牧场流转、工程项目实施、惠农政策措施落实、财务收支公开执行等六项重点工作的监督职责,确保嘎查村务公开透明、合法合规。
(3)健全完善嘎查村民主自治机制,在扎实推进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加强嘎查村务监督工作的同时,指导嘎查村党组织落实好嘎查村务联席会议、民主议事、民主决策等制度和嘎查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村规民约等做法,不断健全嘎查村党组织领导的嘎查村民自治机制。
(四)着力加强阵地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要推动落实阵地保障,指导嘎查村党组织抢抓“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建设机遇,积极整合各方资金资源,专项推进活动场所建设,确保全部消除活动场所“空白”嘎查村,力争全部解决活动场所危旧狭小嘎查村,努力使活动场所达到“八有”标准(有适度的场所面积、有明显的标牌标识、有规范的上墙内容、有充足的学习资料、有必备的配套设施、有齐全的档案资料,有醒目的宣传公示橱窗,有系统的规章制度)。同时,嘎查村党组织要提高场所综合利用效果,真正把场所建设成为嘎查村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的主阵地。
刘作芳
内容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村级党组织处于基础的最前沿,只有切实建设好这个最前沿的“战斗堡垒”,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稳定方能得到根本性的保障。然而村级党组织建设却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弊病,应与时俱进,对症施治,从建设阵地、扩大覆盖、建立机制、抓好队伍、推进民主等各个方面入手,使农村党建工作走上秩序化、规范化轨道。
关键词:村级党建
存在问题
原因简析
建设思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党建的基本要求、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强调要“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并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二五规划”指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到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锁定“三农”问题。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惠农成效不断扩大,开创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多年难得的好局面。要做好“三农”工作,农村基层党建是关键,农村基层党建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农村党建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一、十六大以来中央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
1、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
2、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新时期基层党建的基本指导方针:“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3、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决定》就基层党组织建设具体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二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三是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四是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五是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4、胡锦涛去年六月提出的基层党建工作四项重点任务 去年6月21日下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进行的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会议上,胡锦涛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成科学严密的组织架构,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二是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活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形成新形势下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四是要进一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发挥城市基层党建带动优势,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持,推动城乡、区域基层党建工作协调发展。
二、当前村级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简析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对加强和改进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村的实际情况表明,绝大多数村支部和党员能够在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如何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领导核心地位呈现出弱化趋势。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许多农村组织未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能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广大群众对村级党组织的作用越来越淡漠。
根本原因在于:
一是自主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带来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使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性大大减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控制力、影响力也大大减弱。出现了“有田有粮不找你,不偷不抢不怕你,外出赚钱不理你”的现象。
二是村两委之间党政关系不和谐,有的是党支部包揽一切,把村委会变成党支部的附属物;有的是村委会无视党支部的领导,凌驾于村党组织之上,党支部无权威性,领导作用无法发挥。“两委”的正确关系没有处理好,致使村“两委”班子互相对立,形成两股势力两大派别,矛盾斗争尖锐,把精力消耗于搞内讧。还有就是有的党支部班子软、懒、散,作风不正,威信不高,没有战斗力和凝聚力,有的甚至自动放弃领导。有的地方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之后,缺失制衡,又出现了家长式的独裁领导。这些都使得村级党组织的威信在广大群众心中大大削弱。
三是有的村级党组织主要成员私心太重,在发展党员时,不是按照党的要求和党员的标准,而是以宗族家族为界,党员的家族化现象非常明显,对不是本宗族人员入党要求以种种理由推托、压制甚至打击。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四是换届选举中明显的领导意图和家族化趋势影响了农村带头人的选拔。有的地方村级干部是通过各种关节,“暗箱操作”走上领导岗位的,能力不能服众,自己甚至认为有领导撑腰,在百姓中间作威作福,县官不如现管,老子天下第一。宗族势力在有的村特别是大姓之村也直接影响着干部的选拔,出现了村干部亲连亲戚连戚的“家族化”现象。秉公办事意识和为民服务的情怀大打折扣,有好处都让自己或家族、亲戚占领。使有着雪亮眼睛的广大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损坏了基层组织的形象。
五是村务公开形式化甚至根本不公开,怕群众知晓,缺乏民主议事的氛围环境,基本都是主要领导独断拍板,缺失民主监督,致使村内矛盾不断发生,特别是换届选举年,更是矛盾高发和频频激化。农村基层组织日常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还远远没有落到实处。
2、农村党员年龄老知识老作用弱倾向明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观念日益更新,农民的价值观趋于多样化。农村党员缺乏活力、凝聚力、战斗力,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出来。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农村人才储备不足,选择范围较小,人才难觅;同时农村党员的老化和家族化现象也严重影响了农村人才的储备,致使农村党员队伍总体年龄偏大,党员年龄结构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二是村干部没充分认识到开展党组织活动的重要性,农村党组织开展活动少,没有认真按要求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有的基层党组织一年半载也没过组织生活,基层特别是农村村社出现“会荒”现象;基层党组织缺乏对党员的关爱,致使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降低,因而青年人普遍缺乏入党的愿望,党组织也缺少发展新党员的动力,出现了有的村多年没发展党员的现象。由于宣传、教育的缺少,农村山区广大百姓对党的认识非常模糊,普遍没有党组织这个概念。三是农村干部待遇较低、工作难度大,人才难留,虽然现在村支书、村主任的待遇达到了800多元,但比起在外经商、打工的来还是偏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许多有才能的年轻人不情愿入党,更不屑于当村干部,而宁可外出发展。
四是农村宗族观念强,未能使高素质人才进入村干部队伍。有的村干部非但没有广纳贤才的胸襟,还对贤能之人采取压制打击手段,于是就出现了有人想干而且有能力干好却干不上,没有多大能力的却又在村干部领导岗位上无所作为。
五是农村干部选拔渠道不宽,整体素质提升缓慢。许多中青年党员和群众外出寻找发展机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造成有的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山”地区,能外出的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在家的大多数是老人、儿童,在这“空巢”现象笼罩下的农村,难以找到合适的党员发展对象。
六是一些村支书思想观念陈旧,宗旨意识淡薄,创业精神差。谈起经济工作和中心工作头头是道,谈起党的建设无话可说,谈也谈不到点子上,有的对发展党员的基本程序都不懂。
3、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素质不高,“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出来。
面对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一部分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实现“领导核心”作用,一切工作都处于应付状态,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不够积极主动或者根本无能为力。
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观念陈旧,服务意识淡薄,领导能力在科学发展面前显得滞后,不能与时俱进,发挥不了村干部的“领头雁”作用。
二是有的基层干部由于存在学习浮浅、心态浮躁、作风浮华、工作浮夸等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导致出现了大局意识缺失、责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丧失、宗旨意识淡化、领导能力不强等不良倾向,缺乏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的精神,滋生出了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直接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有的村党组织主要成员不仅缺少应有的领导水平和能力,而且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知识和本领,甚至有极少数党员变为群众的“尾巴”。工作方法简单陈旧,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
四是缺乏资金支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本是用于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品的各种收费、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这使得村党组织在发展公益事业、提供服务等方面没有财力支撑而显得力不从心,在依法管理村务方面明显力度不够,缺乏管控能力。
三、对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加强村级党建工作必须科学把握工作内容,全面系统优化各要素,着力推进阵地建设、党员队伍覆盖率进程、着力强化教育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加强民主建设和运行规范化管理。
(一)、推进农村党建活动阵地标准化,强化服务功能。村级活动场所是党在基层的物化阵地,是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依托。
1、按照因地制宜、超前规划,全面覆盖、综合建设,突出特色等原则,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集村级组织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文体室、卫生室、计生室、综治室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2、整合资源,强化措施,力求达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从根本上确保综合业务用房面积和文体活动广场面积,使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成为党员活动的阵地、村民议事的场所、服务群众的窗口。
3、根据新时期对党员活动场所及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要求,建立健全活动场所管理制度、党员“三会一课”制度、支部议事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实现活动场所有专人管、党员教育有专人抓、居民群众交流有处去的目标。同时加强机关、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现一个基层党组织有一个标准的活动场所。
4、加强管理,规范活动,强化使用,切实发挥活动场所决策议事、党群活动、教育培训、文化娱乐、服务群众的综合效用。
(二)、推进农村党组织体系网络化,扩大党组织覆盖率。党组织建设是基层党建的基础,设置科学合理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于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有效整合资源,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在以现有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创新设置模式,推动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优化组织设置、强化组织功能、创新活动方式。积极建立联合型党组织、产业型党组织和专业型党组织,使党组织的设置由区域型向产业型、功能型转变。
2、结合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构建“村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工作模式,在农村特色产业建设上,培育支部+协会模式,使党组织和党员在推进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发中充分发挥作用。
3、科学布局,加强农村党组织覆盖建设。对有3名党员以上的村民小组根据各村实际,以单独建立党组织和建立联合党支部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党支部;同时全面完成消除空白党员村民小组任务,使党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党组织感召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提高。
4、大胆探索,在不断完善“两新”组织建设基础上,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联合型基层党支部或党小组,创新流动党组织设置,采取单独建立、企业联建、村企联建、下派指导员等多种方式构建,并通过定期回访,有效防止了边建边散、有名无实等情况的发生。
(三)、推进农村干部队伍优质化,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农村干部队伍是基层党建的关键,他们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基层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关键要提高干部队伍领导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1、着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级基层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从实践看德才,凭实绩用干部,把群众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民委员会班子。
2、按照德才兼备、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原则,采取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干部选村、群众选干部、党员选举的“三推三选”办法,选举村“两委”干部。
3、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路线,要通过以基层支部书记为班长的一班人带领全体党员和广大农民群众来贯彻落实。书记是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核心,是带领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头雁,按照“选好一个人,带好一班人,致富一个村”的思路,重点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把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化解矛盾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工作负责、对群众有感情、群众拥护的优秀党员,热爱工作、有知识、有见识的年轻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
4、建立后备人才库,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懂得经营管理的回乡青年、退伍军人、乡镇企业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党员要作为重点对象来培养,建立起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
(四)、推进党员队伍先锋化,提升先进性素质。党员队伍是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党的先进性。必须加大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履行职责,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1、通过建立健全培训学习机制,制定和落实培训计划,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社区)干部执行党的政策、引领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和加强村(社区)组织自身建设的本领。把经常性学习和集中培训学习结合起来,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基层党员切实掌握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和方法。
2、加强党员管理,以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结对帮扶等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双管双带”活动,建立健全县乡村流动党员服务站点,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体系。健全党内关爱机制,设立党员创业基金,通过政策指导、资金扶持、项目引进、信息咨询、科技推广等措施,扶持年轻党员创业发展;设立党员救助基金,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建立基层干部激励机制,鼓励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建功立业。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坚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待遇留人”。按照“定权责立规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的“一定三有”要求,落实村干部保障激励措施,进一步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
4、处理好“党”与“政”的关系,树立系统观念。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行政体制调整之间的良性互动。村级组织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党组织建设和行政体制建设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轴心,党在农村中的组织体制和行政体制紧密相连。一方面,结合实际、健全机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民自治体制,巩固和加强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以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积极大力在农村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代表作用,严格把好支部提议关、决议实施关、实施过程监督关,全力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上台阶出成效。
(五)、推进管理运行规范化,扩大党内基层民主。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是基层党组织规范运行、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健全完善党组织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党支部书记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使党组织规范运行,高效运行。
1、把村级党组织制度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疏通和拓宽民主渠道,健全完善党支部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充分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
2、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机制,进一步规范村“两委”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保证村(居)民自治健康发展。
3、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组织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提高村级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党务、政务公开,建立健全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制度,坚持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工作问责制度。
4、建立机制,全面规范农村党员干部的行为。建立健全一个由包括制度规范、监督措施、惩戒手段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的制约机制,三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或缺。加强民主监督,善用惩戒手段。才能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也才能使农村基层一定干部自觉将其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建立村“两委”班子成员任期目标责任制,目标分解落实到人,公布于众,让广大群众来监督、评判村干部。把考评结果和干部任用、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及时发现、调整不合格村干部。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充满活力的机制。
5、把握导向,保证上级党组织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导向正确能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有榜样奋斗有目标,使之沿着正确思维轨道前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保证在落实中不走样。认真履行干部职责,要以为广大农民谋利益为最大追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社会管理的难点在农村,村级社会管理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中处于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地位。为真实了解村级社会管理工作现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我们开展了实地调研,走访了部分县直干部、乡镇干部、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思考后,撰写成此文,以供参考。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祁东县把社会管理工作的重心不断下移,关口不断前移,人力、财力,物力不断向基层倾斜,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主要做法如下:
(一)抓住根本,管好‚事‛ 1.发展经济,重在引导
围绕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政府通过引导,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大对农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如白地市镇通过引导,农民成立了养猪协会,在养猪能人刘欢生的带领下,成立了万福养殖有限公司,带动了附近几个村实现年出栏生猪6万头。另外还有冬枣协会、中秋酥脆枣协会、烤烟协会、反季蔬菜协会、槟榔芋种植协会、康富生猪专业合作
社、海龙粉丝农业合作社等,通过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捆绑‛在一起,一头牵农户,一头联市场,为农民开通了‚致富路‛,架起了‚致富桥‛。通过引导,目前全县‚东部席草、西部黄花、中部烤烟、山区红薯‛的农业战略布局已经形成。
2.调处矛盾,重在疏导
(1)成立机构。县委成立了群众工作部,成立了信访接待中心、综治维稳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援助中心等‚四个中心‛,23个乡镇相应复制成立‚四个中心‛。
(2)建立制度。将‚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的思路贯穿工作始终,采取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千名干部下基层等措施,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定事定人定责。把握社会焦点,解决群众忧难,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3)建立机制。矛盾调处,通过‚三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全县每年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000余件,调解成功率98%以上,防止群体性上访、群体性械斗、民转刑、非正常死亡等纠纷激化事件100余件,从源头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3.树立新风,重在倡导
以获得的省级文明县城和正在创建的省级卫生城市为契机,以提高全民文明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为核心,以建设美化、绿化、硬化的宜居村镇为基础,倡导全县人民争做文明人、争当文明户、争建文明村、争创文明镇,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的软硬件建设。如石亭子镇的罗江村以村镇规划、“三清五改”(清垃圾、清路障、清乱建和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为切入点,创建为市县文明示范村,被湖南省农业厅评定为全省‚清洁农业示范村‛。“小桥,流水,人家…悠悠白河在祁东县金桥镇官山村绕了一个弯,宛若流入了美丽的桃花源仙镜。‛这是媒体对衡阳市委组织部联系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祁东县金桥镇官山村的形象描述。在官山村部的办公楼里,图书室、档案室、电脑室、会议室、卫生室、小超市、老年活动中心一应俱全,还建有篮球场、休闲中心、文化长廊等体育休闲活动设施。现在,官山村已经成为一个可以与城市社区媲美的名副其实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从去年起,官山村的新农村建设扩大到周边4个村,不久,官山片区将崛起一片高规格的现代化村庄。
4.建设阵地,重在整合。
一是建设方式上坚持因村制宜、节俭实用的原则。对村组织阵地,采取新建、购买、改建、购买后改建、划拨后改建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村集体的闲置房屋、学校布局调整的闲置校舍、部分单位的弃用公房等,通过相互调剂、无偿划拨、优惠购买等办法予以解决。
二是实施党内实物扶持。县委组织部建立了村级组织阵地
建设实物扶持机制,从留存党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每年选择一批重点村在房屋建设、制度配套、办公设施购置等方面进行扶持。并设立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奖励基金,各村自筹新建的村级阵地完工并经验收合格后,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一次性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同时,将阵地建设与农村党员电教科技经济开发工作结合起来,统一安排部署,资金捆绑使用。
三是协调县直部门帮建。注重把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与小康建设、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同安排、同规划、同考核。尤其是把村级组织阵地建设与扶贫重点村建设结合到一起,充分调动并整合县直各部门的力量,加快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的步伐。县直各帮扶单位与村级组织结成对子,实行‚一对一‛、‚多帮一‛,采取单位出资出物,村上出工出力的形式建设村级阵地。如白地市镇上岸塘村在县纪委、县林业局等帮扶单位的扶持下兴建了村综合办公楼。
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全县各村党组织充分调动本村在外各界知名人士、企业老总回馈乡邻、改变村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推动村级组织阵地建设。
(二)扭住关键,管好‚人‛。
谋事在人,成事在人。管人,管事,管物,说到底都是对人的管理。管好人,才能管好事、管好物。
1.配强村两委班子。
在白地市镇调研,我们发现,新当选的村支书分三类:一
类是德高望重、一呼百应的;一类是忠厚老实,年龄偏大的;还有一类是有抱负、有产业的经济能人。在这次换届中,第三类人最吃香。村民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自己不致富,不能当干部;只是自己富,不算好干部;带领大家富,才算好干部。如玉峰村的刘振元投资3000万元自办肉牛场,他有带领村民致富的意愿,出来一竞选,马上高票当选。村民说,他有大的产业,能带领大家致富,而且不会在村级财务上动歪脑筋,不会惹得民怨,所以选他。村两委班子在‚海选‛中自发的得到优化。
2.培训各类人才。一是充分发挥县委党校的主阵地作用,结合远程教育、电大的‚一村一大‛教育,培训村级党员干部及后备人才。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县劳动就业局培训中心的作用,根据发展、就业的需要,提供相应的养殖、种植、电工、挖机等专业技术,培训农民。
(三)落实政策,管好‚钱‛。
1、管好强农惠农资金。推行‚一卡通‛到户、‚一览表‛到户工作法,将涉及农户的惠农强农政策的享受范围、补贴标准、实施方法发放到户,扩大群众知情权、监督权,提升发放效率,确保资金安全。
2、加强村级资产管理。实行‚村财镇管‛,建立资产台账,村级资产按照资产类别建立资产台账,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要求,实行报账制度;村级专职会计,及时记录资产变动情况,并将台账每月交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审核,定期向村民公布。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村级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加速推进,各种矛盾集中凸显,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给村级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难题。大致梳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社会管理的巨大挑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工业会战‛和‚项目攻坚‛战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加速转型,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转型的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化、矛盾多样化,农民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农民利益诉求更加广泛,用传统的方法难以化解新问题、新矛盾,给村级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此外,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农民精神空虚,各种思想和势力就会乘虚而入,把农民吸引过去。于是,农村中宗派势力有所抬头,严重扰乱了农村的治安环境,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就我县来说,全县总人口为105.6万,其中84万为农民,为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 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稀缺性更加凸显,农村土地征用领域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并且与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续政策不完善、村级事务不公开和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相互缠绕,给村级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难题。据信访局反映,每年涉农上访在全年总上访量的26%左右,占比最大。
2、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短板‛问题突出。
过去由于受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不仅拉大了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差距,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社会管理。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与城市的社会建设相比、与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需要相比,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问题更加突出。农民占有的教育、卫生、文化资源水平较低,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的标准偏低。由于长期以来的二元体制、二元观念的影响,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不仅在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着权利、机会的差别,而且在福利、社保等方面也有很大差距。农民看病难、农村孩子上学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与城乡关系和谐的最大变量。特别是占
农民工群体60%比例的新生代农民工,其就业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基本上和城市居民是相差无几,他们要求平等就业、平等待遇、平等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愿望强烈。他们对于城乡二元体制忍耐度更低,容易滋生和积累不满情绪,亟待进行有效地疏导。
3、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给乡村社会管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从乡镇这一级来说,各乡镇主要领导普遍反映乡镇政府责权利不统一,‚乡镇政府是无所不为的政府,乡镇负责人是责任无所不包的‘领导’,乡镇干部得到的是与责任无法匹配的待遇,可谓是‘责任’重于泰山,‘权力’轻于鸿毛,‘待遇’在干部队伍中最差。‛此话生动反映了当前乡镇政府职能的困境与现状。《宪法》明确规定,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一级政权,但《行政处罚法》规定乡镇政府不具备行政处罚权。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乡镇在法律规定上就是职权残缺的政府,这就成为了乡镇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制度障碍。另外,乡镇干部角色转换跟不上形势,队伍结构不优,干部队伍老化,不少乡镇干部学历较低,没受过正规的大中专教育,法律、管理、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面对新的任务无所适从。这些新问题已经成为引起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亟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4、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推进,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矛
盾。
村民自治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得到了改善,广大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但在调研中发现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是村民参与村级管理的意识淡薄,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现在,村里要召开一次全体村民大会非常困难,不少村民认为,村级事务管理是村‚两委‛干部的职责,与自己无关。不少农民政治意识淡薄,在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有一个村的老百姓提出,搞选举太麻烦太费事,由原任村干部连任算了。二是导致农村社会管理失之过松、失之过软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根据《村委会组织法》,村干部三年一选,有些村社情民意复杂,竞争非常激烈,一些村干部怕得罪村民、丢了‚选票‛,对乡镇党委、政府布置的工作特别是计划生育方面的任务,不像以前那么卖力,造成乡镇对村级社会管理能力和驾驭能力削弱。此外,有少数村民因为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往往就把矛头对准基层干部个人。或者告计划生育有问题,认为计划生育问题一告就准;或聚众上访,认为只要人多,无理可讲成有理。而基层干部害怕追责,害怕受处分丢‚帽子‛,往往不敢管理这些‚害群之马‛,从而助长了歪风邪气的蔓延,致使农村社会管理软弱松散。
5、乡村财政非常拮据,成为村级社会管理的最大难点和痛点。
目前,除极少数经济强镇能保工资、保运转、顾及发展外,大多数乡镇则是工资难保、运转困难,再加上乡村历史负债包袱沉重,一些乡镇主要负责人为了还债,经常东挪西借。如风石堰镇共有6万多人,现有100多名乡镇干部,全年的转移支付只有66万多元,可见财力之紧张。由于没钱,对一些老百姓多年强烈反映的实事、好事,乡镇政府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造成乡镇党委、政府威信下降,社会管理缺乏坚实保障。村级财政则是更加紧张,不必说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遗留债务的化解,连维护村里正常运转都是异常艰难。因为会议经费严重缺乏,有的村三年才开一次大会,那就是换届选举大会。正因为缺钱,村里许多公益事业无法推进,社会管理更是一句空话。
6、农村人才严重缺乏,造成‚无人管理‛的难题。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壳化现象严重,农村成为613899部队(儿童、妇女、老人)的留守地。农村青年除了升学之外,有文化的已大多到外面打工、经商,少数在家的也是等待时机,准备到外面闯世界,人才外流现象非常严重。有的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有的村发展党员存在‚宗族化‛倾向,同宗同派的就发展入党,其他人则拒之门外,而且降低标准,简化程序,把一些思想不成熟、动机不纯的人吸收进来。有的村长期闹派性,党支部无法召集党员开
会表决,使一些进步青年想入党也无法迈进党的门坎。有的村党支部书记怕培养年轻党员会取代自己的位置,为了一己之利,几年不发展一名党员。有的村由于党组织教育引导不够,不注意培养年轻人,使一些青年农民对入党热情不高。正因为这些种种原因,造成农村人才严重缺乏,越来越突出。
发表日期:2009年1月15日阅读:7041【编辑录入:宣教室】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的日益进步,改革发展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需要我们认真找准当前纪检监察工作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
一、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总的形势是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从纪检监察工作的历史和发展途径来看,客观上面临着“四个新变化”:即任务更加繁重,领域大大拓宽,标准不断提高,要求更加严格。这些新变化,迫切要求纪检监察工作要正视和解决好与形势发展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客观分析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上的不适应。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纪检监察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种机制、体制和制度不断完善,党员、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面对成绩,个别纪检监察机关产生了松懈麻痹思想,习惯于用老观念、老办法、老套路来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对反腐倡廉工作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征认识不足,不善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有的对反腐倡廉自身发展规律认识不足,把做好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的着眼点单纯依靠在增加人手上,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有的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服务意识不够强,不能把反腐倡廉工作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放在党的建设的大局中去把握;有的本位思想严重,认为狠抓纪检监察工作会影响本地区各级阶段性中心工作目标任务完成,于是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二)领导体制上的不适应。一是在现行领导体制下,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尽管中央纪委多次明文授予地方监督检查权,但像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和对同级党委副职的初核等,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落实。二是对派驻机构管理体制迟迟难以理顺,派驻机构说起来是双重领导,但由于其人事管理在部门,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等要依赖部门,因而在开展纪检监察业务工作过程中,当部门工作和纪检监察业务工作发生冲突时,难免出现重部门工作轻纪检监察业务工作的倾向,特别是在执纪办案过程中容易受部门因素左右和影响。三是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兼职过多,专职不专现象严重,多数乡镇纪委与党委的办事机构和组织、宣传部门合署办公,普遍存在组织关系复杂,工作关系不顺,精力难以集中等问题;各部门派驻纪检组长大多数也同时分管多项工作,纪检监察工作在很多时候反而变成了配角,结果是“耕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有的地方和单位甚至以设置纪检监察岗位为由,为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与纪检监察岗位不相适应的人变相给待遇、搞照顾,影响了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
(三)工作机制上的不适应。科学的工作机制尚未系统建立,科学的工作方法尚未探索形成,加之缺乏有效的落实措施,致使各项工作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表现在日常工作
中,一是工作方法简单。一些纪检监察机关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管人”,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习惯延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老观念、老做法,不能够以人为本,不注意工作方法,不讲求工作策略,对有问题的干部,不是以关怀帮助为主,不是采取开展批评教育和谈心活动,真诚地帮助他们认清问题所在、自觉改正、加强预防,而是习惯于照搬条例,简单处置,不能够有效发挥好教育、监督、惩处、保护的职能作用。二是工作落实不到位。对纪检监察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等、靠的思想,不愿主动触及矛盾,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能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摸不准基层的真实情况,不能集中精力静下心来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临机处变百无一能,对出现的新情况、问题提不出有见地的针对性对策,工作主动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职能发挥上的不适应。一是职能错位,存在“大包大揽”倾向。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能是组织协调,但是,一些本应是政府或其他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如治理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各项工作,纪检监察机关本应是督促配合有关部门,但实际工作中却往往成了“事事牵头、样样主抓”,有时还充当了“开山斧”、“救火队”的角色,哪里阻力大,哪里问题多,哪里就让纪检监察机关去抓。这种“越俎代疱”、“包打天下”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不时发生,严重削弱了组织协调工作的有效性,造成职能错位。二是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全面充分。不能准确把握教育、监督、惩处、保护四项职能,做到全面履职,而是有时重 “惩处”轻 “教育”,有时重“教育”轻“惩处”,有时重“监督”轻“保护”,有时重“保护”轻“监督。三是工作不负责、怕负责。某些本属于纪检监察机关自身职责范围可以决定的事项不去决定,而是找出种种借口和理由去向同级党政领导多头请示、报告,往往错失良机、贻误战机,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作用。
(五)队伍建设上的不适应。一是知识素养有待提高,缺乏专业人才。一些纪检监察干部的知识面不够宽,而且缺乏能够了解国际法律法规、国际经贸规则的人才,缺乏掌握信息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不熟悉市场经济、现行法律法规和财会电算知识,在办案方面新手多,办案能手少。二是系统培训少,培训渠道单一。在实际工作中,纪检监察干部存在“上岗前没有专门培训、在岗时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现象,业务知识常常得不到有效更新和补充,由于知识面窄,导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落实举措等缺乏创意、不能有效实施、难以适应形势要求,制约着纪检监察工作质量的提高。三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亟待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内部虽然制定了学习教育、工作管理、内部监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但由于缺乏监督制度落实的制度,所订制度往往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导致学习教育不经常、日常管理不到位、内部监督不落实,特别是对 “八小时之外”的管理抓得不严格,导致少数纪检监察干部丧失了警惕,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严重影响了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顺应时代和发展的要求,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是当前摆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正视纪检监察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着力在以下八个方面实现创新。
(一)必须创新思想观念。观念创新是一切工作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要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创造性,必须从创新思维方式入手,用正确的观念来指导纪检监察工作。一是要解放思想。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要敢于打破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僵化思想,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及时研究解决反腐倡
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服务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纪检监察机关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应切实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来考虑和把握,把惩治腐败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为改革发展正本清源、为创优环境清礁除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三是要抓源治本。要处理好严格执纪与促进经济发展、严肃党纪政纪与调动积极因素的关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在主动监督上下功夫,加大廉政教育和事前监督的力度,注意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坚持把党风廉政教育融入各项日常工作之中,贯穿于对领导干部的培养、管理、奖惩等各个环节,提高宣传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必须创新领导体制。要认真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要求,继续坚持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做到“两个强化”:一是强化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要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同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工作落实。二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要从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督察、严格考核、责任追究等环节上建立起上下贯通、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成为一种强激励和硬约束的机制,使每个党政领导干部都肩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应责任。同时,要根据全面加强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需要,逐步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切实加大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的改革力度;要按照党章赋予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强化纪委组织协调的职能,在协调中加强监督、服务,在监督、服务中搞好协调。
(三)必须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机制是实现思想观念和领导体制创新的重要载体。要使纪检监察工作更好地为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服务,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就必须改革与新形势和新任务不相适应的体制和制度。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要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治本”的方针,加大从源头治理工作的力度,更多地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从管权、管钱、管人、管物方面进行改革和寻找治本措施,不断深化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要抓住用人、用权、用钱等重点部门、重点人员以及关键环节,不断建立健全制度,着重抓好落实。既要配合适应形势的不断变化,制定、调整和充实反腐倡廉方面的规章制度,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提供行为规范,又要完善贯彻规章制度的具体程序和有效机制,保证对权力形式的有效监督;二要充分发挥纪委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深入研究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协调机制和工作程序,形成强有力的反腐败整体合力;三要建立一套纪检监察工作的整体运行机制,组织协调方面要建立起上下协调、左右协调、内外协调的工作机制,工作运作方面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培树典型与面上推动的关系,使纪检监察工作得以科学安排、规范管理、高效运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纪检监察机关应当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订和完善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把纪检监察工作逐步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四)必须创新工作方式。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调控为主的转变。纪检监察工作越是任务繁重,越要防止陷入抓具体事物的状况,既要抓好每一项具体工作落实,又要善于从全局和长远考虑问题,加强事关全局性工作的部署和指导,促进纪检监察工作上水平。二是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既要保证纪检监察系统
思想统一、工作协调、行动有力,保持机关内部的整体性,又要把纪检监察工作融入和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要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保密性,又要克服纪检监察工作的神秘化;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纪检工作,支持纪检工作,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渗透力;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借助各方力量共同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三是由粗放式管理向现代式管理转变。要努力掌握现代式管理方式,要讲究效率,以高效率来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高水平;要规范程序,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来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高质量;要更新手段,以现代科技手段来促进纪检监察工作上水平。总之,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把握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必须创新办案手段。一是要赋予纪检监察机关足够的检查权,如冻结银行存款甚至划帐的权力,可以使用拍照、录音、摄像、监控等办案手段等。二是要充分发挥查办大要案协调小组作用,保证纪检监察机关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办案合力,重点查处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三是要改进信访工作,构建“大信访”格局。即将具有信访职能的机构合并,提升县纪委信访室级格为信访办,设立统一举报电话“12388”,建立健全信访举报的受理、梳理、转办、处理、反馈机制,形成一个电话举报,一个部门受理,一条龙服务的信访工作新局面,畅通民情渠道,维护社会和谐。四要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建立案件公开制,将符合公开条件的典型案例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既加大腐败者的腐败成本,又起到查处一起,教育一片的目的。五要明确查办重点。要改变以查办案件数论英雄的考评办法,而以查办大案要案的情况,特别是以查办领导干部案件为考评的主要内容。只有查处有影响的案件,才能改变纪检监察机关在部分群众中“专拣软柿子捏”的形象,真正树立“卫士”形象。
(六)必须创新监督机制。目前,一些执法部门为了取得更好的执法效果,往往进行联合执法。那么,监督部门也可以联合监督,以取得更好的监督效果。除纪检监督外,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也是很重要的监督形式,按理说,不管是财政部门的资金检查,还是审计部门的财务审计,有问题就应该有责任人,问题是跟人走的,而事实是,这两种监督经济制裁的特点明显,且一般不追究个人责任,制裁乏力。建议:纪检部门建立以纪检牵头、财政、审计及其他部门配合的联合监督机制,充分利用财政、审计等部门的资金检查和财务审计结果等一手资料,为纪检监督服务。要加大事前、事中监督的力度,尤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经常对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进行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问题的发展和蔓延。把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与组织监督、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保证权力正确行使,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监督检查作用,努力把纪检监察工作渗透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之中,强化措施,积极开展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纪检监察干部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中心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检查工作。
(七)必须创新源头治腐。一是要推动惩防体系建设。根据中纪委“在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督促政府部门推进腐败高发领域(工程建设、土地出让、财政采购、人事任免等)的制度建设。二是要改进党内监督制度。党内监督的一些制度难以执行或执行效果不佳(如询问和质询、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使其真正发挥监督效用,而非走走过场。三是建立“三重一大”保廉体系。开展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点部门和大额资金保廉工作,实行“一把手”不直接管人、管钱、管事制度,防止权力
过于集中导致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的问题。四是完善个人财产申报制。我国实行的公民存款凭身份证办理的制度,从一定程度上对领导干部私有资产起到了监督作用,但这种监督还远远不能适应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还必须实行严格的财产申报制。领导干部在上任前要向监督机关申报原私有财产,每年定期申报私有财产的增减数目及原因。离任时要进行财产核查登记。领导干部若对自己的某些私有财产的来历说不清楚,这部分财产应无条件地没收充公。若发现经济支出大于收入的,监督部门应立即予以查处。
一、全乡村级学校教研工作现状
1.村校数量多, 布局分散, 师资力量薄弱。全乡十九所村校, 除了三乐、林利、陆连三所学校在公路沿线外, 其余的均分布在各个偏僻角落, 教师最多有8人, 少则一两人。教师年龄结构偏大, 全乡小学教师157名, 50岁以上61人, 其中平荣、新风两所学校尤为严重, 最小的年龄为52岁。这些教师大多是转正民办、代课教师, 没有学习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平时又不善于学习、积累, 不愿关注外界的教育动态, 教育教学停留在“半斤八两”的程度上, 很难从理论和实践上集体研讨或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 因而对教研工作“雷打不动”。
2.办学条件不足, 教学设施落后。全乡除了三乐、林利、天隆、吉隆四所学校有电脑和网络外, 其他的学校教学设施还是很落后。教师还是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来上课, 教师难以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
3.课量负担过重, 教师无力于探究。全乡19个村校, 就有11个村校教师包班上课, 6个村校实行跨班教学, 2个村校进行复式教学。教师全天候教学, 还要批改作业、备课。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他们根本就抽不出时间搞科研。乡内组织教研活动要求他们参加, 他们来一个便会有一个班无人上课。活动时, 他们心里牵挂着学生, 生怕出安全事故, 哪里还能专心研究!以后再有活动, 他们干脆不来了, 理由是他们要上课, 走了学生没人管。
4.评价机制滞后, 导致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好多村校教师认为教研活动可有可无, 搞不搞不要紧, 只要学生成绩好就行。他们口头上承认新课程好, 实际课堂上还是因循守旧, 学生苦学厌学, 教与学严重脱节, 教学效率长期低下。
5.教研活动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 只重形式, 不重实效。大部分村校因教师编制紧张、人手不够等原因, 教研计划、教研活动记录、业务学习笔记都是应付性的。他们在评课时也是应付性地简单说一两句, 主题不明确, 发言不能完全投入, 不是跑题, 就是不了了之, 缺乏应有的争论, 体现不出教研的氛围。
二、做好村级小学教研工作的对策
1.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积极开展教研。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的学校荣辱观。“观念改变, 行动改变;行动改变, 命运改变。命运改变, 远远不止是个人命运的改变, 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不仅仅是一种压力、一种挑战, 并且是一种“蜕变”。每位教师都必须摒弃“旧瓶装新油”的观念, 加强学习, 参与教研, 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规范教研制度,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度建设是教研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更是教研质量提高的关键。村级教师由于所在环境偏僻、信息不通, 在教研活动中不知从何做起、从何评起;因而乡中心小学要帮助村校教师规范教研制度, 如集体备课制度、多角度评价制度、业务学习制度等, 在教研活动中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互助合作的教研制度, 使教师在助人中得到自助, 每个人通过教研活动都能有所提高。
3.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让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投入到教研工作中来。教育行政部门应减少一些意义不大的检查、验收、评比活动, 给学校多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各学校也要少一些形式的东西, 让教师从繁杂、超负荷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多一些时间进行学习、研究, 逐步走上创造研究之路。只有学校给教师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 给教师以亲切关怀, 使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愿意交流自己的经验, 学校教研工作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4.广开渠道, 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全乡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要增强他们的课改意识, 提高教研质量, 就要把培训教师的理论水平作为第一要务。除了采用“派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外, 学校还可以采用短期面授和集中培训的方法。乡中心学校根据各村校的实际情况, 确定培训内容, 然后分期分学科进行培训, 教给教师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另外, 乡中心学校的文化辅导员要多下村, 深入课改第一线, 走进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教学指导,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村校教师的教研理论和能力。
5.采取“捆绑管理”的方式, 促进村校教研。 (1) 定点包校, 有效管理。我乡去年开始, 就实行了中心小学领导定点包校工作制, 把12名行政领导分为6个小组, 每组负责3~4各村的教育教学督查、指导, 对薄弱学校要实行零跟踪。包校人员与学校管理实行捆绑管理, 工作情况和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个人业绩, 并作为年度评优依据。捆绑管理, 调动了管理者与教师的积极性, 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研活动的氛围日渐高涨。 (2) 送课下乡, 资源共享。为促进村校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连续两年组织乡中心校骨干教师送课下乡。在送课中, 我们力求达到送理念、送方法、送需要的目标。从教案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 学校必须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课堂教学活动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注重实效, 不搞花架子, 尽量让听课的教师看到一些适合于农村现有条件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困难与困惑。这样的活动, 能够促进村校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拓宽教师的课改视野。 (3) 联片教研, 共谋发展。各村校的研究方式不同, 每位教师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的地方, 因而联合开展教研活动是整合各方研究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最佳方式。我们通过调查了解, 将全乡分为6个课改研究协作片, 分别由三乐、更明、荣朋、天隆、达利、龙民等6所学校做“片头”, 其他学校由“片头”统一组织, 开展活动, 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共同体。每一个片通过听“推门课”、“常态课”等方式, 合力攻坚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 共同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对策。两年下来, 各校的研究氛围、研究内容及效果, 大不同以前了, 大家都乐于参与, 反思、评课的水平提高了。 (4) 推门督查, 实现双赢。乡中心校在学期初制定出督查制度, 了解各片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 每月对各片教研活动进行调研, 随时走进活动现场参与指导, 面对面的交流, 给予实际指导。在督查中, 中心学校为各片的教研明确导向, 查漏补缺, 形成共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教学教研工作,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教学中心,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化教研意识。
6.健全教育的评价机制,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建立教育科研的评价机制, 可以激发教师内在的积极性, 让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到教育科研的学习、实践、课题研究上来。乡中心校将教师教育科研的学习情况和科研成果, 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范围和小学中高级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 从而增加教师教育科研的意识。
以上所述, 是我乡村级小学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教育科研是创建农村和谐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要想使教研工作真正步入正轨, 村校非常需要上级科研部门行之有效的检查指导, 需要学校领导实实在在的管理, 需要广大教师以“乐于探究, 乐于研究”的心态积极投入工作。只有这样, 村校教研活动才能活起来, 才能取得高效。
摘要:我乡村级小学教育教研工作是个薄弱环节, 针对如何提高教育教研工作质量的问题, 文中提出了六个对策, 指出教育教研是创建农村和谐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
【浅谈当前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当前乡镇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29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07-08
当前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10-06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0-21
关于当前烟草品牌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06-29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5
法院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0-31
当前建设用地供应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