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教案设计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学科教案设计(精选10篇)

物理学科教案设计 篇1

质量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知道天平的主要结构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法制教学目标:

贩卖毒品罪量刑标准及相关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2000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10次会议通过法释〔2000〕13号)

为依法严惩毒品犯罪,根据刑法分则第六章第七节的规定,现就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下列毒品,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二款第(一)项、第三百四十八条规定的“其他毒品数量大”:

(一)苯丙胺类毒品(甲基苯丙胺除外)一百克以上;

(二)大麻油五千克、大麻脂十千克、大麻叶及大麻烟一百五十千克以上;

(三)可卡因五十克以上;

(四)吗啡一百克以上;

(五)度冷丁(杜冷丁)二百五十克以上(针剂100mg/支规格的二千五百支以上,50mg/支规格的五千支以上;片剂25mg/片规格的一万片以上,50mg/片规格的五千片以上);

(六)盐酸二氢埃托啡十毫克以上(针剂或者片剂20μg/支、片规格的五百支、片以上);

(七)咖啡因二百千克以上;

(八)罂粟壳二百千克以上;

(九)上述毒品以外的其他毒品数量大的。

重、难点:

1、质量的定义、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器材:铁钉、铁锤、木桌、木凳、托盘天平、彩色挂图、冰块、铁钉、水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归纳: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①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②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③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二、自主学习

学生快速阅读本章教材后,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明确学习目标,完成预习提纲中的内容,确定正确结论。预习提纲

1、什么是质量?

2、质量有哪些单位?

3、测量质量的工具是什么? 点拨: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随即进行点拨,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三、合作共建

1、预习交流:学生交流、师生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逐个解决或共同探讨遇到的问题。2、确定目标:根据交流情况、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确定展示目标。3、分组合作:各个小组根据展示目标设计展示方案。4、展示提升:(1)质量的概念

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质;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1演示:a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 ○b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2问题:a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 ○b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

c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北京,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3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3)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 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4)质量的测量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在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a天平的测量原理:

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b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①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③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④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④每架天平都 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砝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⑤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

四、知能应用

课后作业1、2、3、4

五、诊断测评

1.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质量是1.6t,由中国运抵联合国总部,其质量______,神州号飞船将一面质量为500g的国旗载入太空,在太空中,国旗的质量将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一只普通鸡的质量大约是2.0_______;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___________;一张邮票的质量约为0.06__________ 3.分析物体发生下列变化时其质量的变化情况

物理学科教案设计 篇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了30多年课的教师上了一堂精采的观摩课。课后有人问他:“您花了多少时间准备了这堂课?”他笑着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其实, 现场准备只花了15分钟。”为此, 我们还是要先解决对准备教案的认识问题。

初、高中新课程实验正在进行中。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受“教学的作用并非事先能预料的”、“理想的课堂是生成的”等观点的影响, 错误地认为新课程教学中应该或者可以淡化一下备课 (预设) 的作用。但事实证明:“课前准备讲稿是必要的, 且越是准备充分的讲稿越不必在课上使用。讲稿是没有必要的必要。”认可了“讲稿是没有必要的必要”后, 还要防止出现这样一种倾向:照搬现成。近几年的出版市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教师教学用书”、“学生学习用书”和“名师新教案”热。教师如果不加思考和选择地将它们“拿来”、“它为我用”, 则到头来将是学生的悲哀、教师的悲哀和物理教学的悲哀。笔者过去在中学教书、现在在高校教书, 始终有这样的一个观点:适合 (适合所教学生、适合教师自身、适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环境等) 的才是最好的。怎样才能做到适合呢?

二、“适合学生”, 这是教案“出笼”前需要考虑的第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 教师要真正进入 (关心) 初中和高中新课程实验。初、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背景和目标是什么?新课程新在哪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有哪些?新课程的实施现状怎样?与新课程配套的新中、高考模式在科目设置方面的调整怎样?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课程《物理》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等等应该是每位物理教师必须了解、知道的。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放眼全局、明确方向。

第二,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努力地去亲近学生, 一方面了解学生在学习物理前的知识状况、能力状况和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及学习的准备状况, 了解他 (她) 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的现实起点和潜在起点、找到教学的需求和教学的突破口;另一方面, 要努力了解并理解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时尚 (在许多情况下, 师生关系不和谐是从教师不认同学生“染头发、吃薯条、看动漫、用芯片、做Funs”等生活时尚开始的) , 努力地适应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目中有人”, 进而“有的放矢”取得成效。

三、教案“出笼”前要考虑的第二项内容是分析好“文本”

(一) 分析课程标准

《物理课程标准》是关于物理教学的一般性、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是与教师实际工作联系最密切的课程理论体系, 是物理教学工作包括教科书编写的主要依据, 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物理教师进行备课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解决好如何“以标施教”、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的问题。因此, 每位物理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钻研课程标准, 熟悉物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熟悉物理课程目标, 熟悉物理课程的内容标准, 从而在全面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了解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准备教案。

(二) 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又称学习内容, 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显然, 教学内容与教科书内容是有区别的:教科书内容是自在知识经过教育处理后转化而来的, 它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和审美情趣等文化信息, 但这些信息是编者赋予的, 具有统一的社会文化工具角色和品质。而教学内容则是教科书内容基础上的教师个性化、学生指向化和环境适切化等的整合结果, 应该具有远远大于教科书内容的文化含量。所以一方面, 分析教学内容离不开分析教科书, 即分析教学内容应源于教科书, 但另一方面, 分析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教科书, 即分析教学内容应高于教科书, 要重点突出教科书内容、学生、教师和环境等资源因素的整合。下面谈谈分析教科书的问题。

分析教科书一般要采取通读和精读相结合的办法, 在宏观上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 在微观上抓住教科书的“四点”, 以便最终在“四项注意”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

1. 宏观上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

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又称教科书的知识结构, 是指物理知识的组成、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物理知识主要包括物理现象 (物理事实)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理论、物理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物理知识应用等。只有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体系, 把“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和“怎么办”的知识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 才可能让学生在“是什么”的知识方面打好基础的同时, 在“为什么”知识的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怎么办”知识的学习中学会应用。

2. 微观上抓住教科书的“四点”

教科书的“四点”是指:重点、难点、关键点和价值点。所谓重点, 就是地位重要、应用广泛、处于关键和核心地位的知识。所谓难点, 就是教科书的主要障碍, 就是难教、难学之处。所谓关键点, 就是教科书的要害部位, 即主要矛盾方面 (例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中,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分析就是关键点) 。所谓价值点, 就是教科书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所体现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中类比能力的体现、“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控制变量能力的体现等等) , 就是教科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陶冶情感、形成态度、提升价值观等的内容 (例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科学的态度、对近代科学乃至对人类认识发展所作的贡献等) 。

3. 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四项注意”

一是体现打好基础的同时兼顾差异, 即要在重视物理基础知识、重视物理基础实验及实践活动的同时为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二是要联系实际、突出STS思想, 即选择教学内容要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生活和生产实例为情境, 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意识;三是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即要重视科学方法、探究学习及科学史内容的选择;四是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即视“教材永远是被加工和处理的对象”, 通过“用教科书教”来创造新“经验”生成的条件, 促进学生依据具体情况选择学习内容, 真正体现“世界是教师和学生的书本”, 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创造条件。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时候, 从“应试教学”的角度看一下、甚至预先做一下配套练习, 以进一步把握“四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案“出笼”前要考虑的第三项内容是选择教学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师, 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显然, 这与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积极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合作学习”、“情境学习”和“教学做合一”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所以, 教师在做备课准备时, 要注意在宏观上理清知识体系、设计好知识的呈现方式, 努力创设一个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有一个做事的经历、一个做科学研究的经历并通过这样的经历积累相应的素质;在微观上要注意自觉地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生活经验;哪些已有知识、技能、经验的稳定性差和清晰度差, 容易对即将到来的学习产生干扰;学生会有哪些学习物理的需要, 这些需要和物理知识间有何联系, 如何建立联系;哪些物理知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以掌握, 哪些知识的学习可能给学生带来困难;怎样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探究潜能、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 等等。

五、教案“出笼”前要考虑的第四项内容是准备教学手段

现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现象要改变:其一是课堂 (尤其是高中) 实物演示实验的“边缘化”现象必须改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应该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在观察演示实验时, 不仅要学生观察现象, 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该物理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和怎样说明问题的。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在进行学生实验时, 应该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独立操作实验。”所以准备教学手段要从准备演示实验做起, 尤其要让更多的实物演示实验进课堂。第二个必须改变的现象是“课堂教学去黑板化”, “上课必用多媒体”。事实上, 多媒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和促进教学 (如物理中一些教师讲不清、画不明、学生看不到、想不出的问题情境, 借助图片、音像动画虚拟演示或电影片段乃至网络等展现出来, 使学生豁然开朗) , 但是, 若不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而滥用多媒体只能导致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至少于学生、教师和教学无益。所以还应重视黑板的价值、重视黑板板书的准备。

六、教案“出笼”前要思考寓“育”于“教”的准备

物理学科教案设计 篇3

物理学科特点之一: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观察和实验是建立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物理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要重视物理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实验器材,创设学生动手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氛围。设计一些“观察与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思考。杜绝只讲不练、纸上谈兵的作法。

物理学科特点之二:紧密联系实际

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蕴涵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学习的物理知识可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问题。因此,紧密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鲜明特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也强调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教学设计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通过提供对相关的物理知识联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去感受物理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知识时,给学生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可以让学生列举和物理知识相关的各种亲身体验的活动,如,讲超重、失重内容时,让学生谈生活中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的体验等。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来了解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物理知识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极大影响,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关心社会实际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物理学科特点之三:具有明确的结构性

物理学有其自身的知识系统,存在简明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设计要从整体着眼、部分入手、统筹考虑,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知识本身,更要重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既见到树木,又见到森林”。

物理学科特点之四: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物理学在知识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方面有许多内容需要分析论证、逻辑推理,即思维上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教学设计中,既要提出对现象进行简单归纳、概括的问题,还要提出一些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运用概念、规律进行推理和解答的问题。要在重视物理结论的同时,更加注重物理结论的得出过程,即重视由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教学中利用好这一特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物理学科特点之五:物理知识的抽象思维性

物理学科知识本身及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这给物理教学和物理学习都带来许多困难,但这也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学设计中要重视物理情境与物理现象的展示,通过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和对物理情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另外,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加快学生的感知进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物理学科特点之六:严格的数学量化性

物理规律中的物理量之间都由数学建立起了定量的关系。物理是数学研究的对象,数学是研究物理的工具。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把物理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和把数学问题转变为物理问题的操作训练,加强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了解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解自然界的物理问题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可以认知的。

总而言之,物理有它独特的学科特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在重视新课程理念的同时,更要重视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好的设计,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通过学科教学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姚跃涌.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3.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小学数学学科教案设计书写 篇4

一、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三、教材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数学思考

3、解决问题

4、情感与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由教学目标衍生出来的,是依据教材确定,着重让学生掌握什么;难点是依据学情而定的。)

1、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根据所上课的内容及自己实际情况来准备教具)学具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课的内容准备)

七、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复习、揭示课题)

2、探究新知 1)质疑

2)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3)小组反馈(如果效果不会的话教师可以启发、让学生再讨论)4)小结

3、反馈练习

4、课堂小结(师生交流、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并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

八、作业设计(争取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实践等来巩固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发展。)

九、板书设计

物理学科教案设计 篇5

浙江教师资格美术学科面试《手工书设计》教案

浙江教师资格美术学科面试《手工书设计》教案

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手工书的多种表现形式。【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与实际操作,学会制作手工书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读书、爱书的情结得到提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掌握手工书的制作方法;【难点】

制作出有创意的手工书。

2015浙江教师资格暑期夏令营课程

http://zj.zgjsks.com/zg/2015jz_sqb/?wt.mc_id=bk11904

三、教学方法

示范法、合作学习指导法、讨论法、练习和实践指导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卡纸、塑料、布、彩笔、刻刀等。

zj.zgjsks.com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拿着形状各异的手工书进教室,让大家猜它们都是什么,学生可能给出贺卡、书签、相册等答案。教师讲手工书分发到各组,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是手工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教学。(二)直观感知

学生通过对每组手工书的直观感知,了解手工书的不同表现形式:卡片书、盒子书、立体造型书等。(三)具体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对每组的手工书的研究,总结书籍设计的内容:造型设计、封面设计、护封设计、环衬设计、扉页设计、插图设计、开页设计、板式设计等。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可以采用的装饰方法:绘画、粘贴、拓印、剪刻。可以采用的材料:卡纸、塑料、布等。(四)示范讲解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一种手工书的制作方法:以闽南古厝的侧影为原型,做书的造型,当书完全打开时,就是一座完整的闽南古民居的轮廓。封面及内页的装帧采用了一些当地的文化元素:拓印的树叶、电线上的小鸟、古厝的红砖墙、镂空窗花、老戏台。采用四针眼订线装书,色彩以赭红为主调,其他颜色点缀,统一而有变化。(五)实践展评

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重新设计。或用自己的日记和照片,制作一本有创意的书。完成后,学生自主发言,介绍自己的书,其他学生可以给予改进意见,教师可以从整体造型、内页设计、装订方式等方面给予评价。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教室建立一个图书角,把学生们自制的手工书收纳在那,便于学生们课下分享、学习。(六)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学生谈谈对书的情结。

六、板书设计

zj.zgjsks.com

七、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弹力教案设计 篇6

A.弹力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B.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C.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D.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伸长的长 度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3、李华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没有注意校零,指针指在0.2N处,他测量时指针的示数为3.6N,则实际拉力的大小为( C )

A.3.8 N B.3.6 N C.3.4 N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 D )

A.1N,0 B.0,1N C.2N,1N D.1N,1N

5、小阳学习了弹力的知识后,发现给弹簧施加的拉力越大时,弹簧的伸长就越长.于是小阳猜想: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两端有钩的弹簧一根,已凋零的弹簧测力计一个、带横杆的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把.他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弹簧竖直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使其静止,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受拉力时的长度l0并记录在表格中;

(2)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弹簧的而一段使其伸长到一定长度,待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读出拉力F,并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并将F、l记录在表格中;

(3)逐渐增大弹簧受到的拉力(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仿照步骤(2)再做五次实验,并将每次实验对应的F、l记录在表格中.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②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阳实际探究的是跟所受拉力的关系;

③针对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他应该补充的步骤是:;

④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答案:弹簧伸长量;弹簧伸长量利用公式△L=L-L0。

浅谈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篇7

在物理学科中渗透各个学科的知识, 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更好地让学生的思维发散。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使他们知道学科之间是相通的, 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物理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渗透

我们古代一些诗歌或文学作品中蕴涵着许多物理知识, 我们要充分挖掘, 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比如, 在学习小孔成像的过程中, 我们引用了沈括《梦溪笔谈》中“东则影西, 西则影东”的句子, 引导学生思考, 这句话记载的是什么现象?物体与像什么关系, 沈括的发现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让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书籍中的光与影、动与静、时与空, 让学生自觉地运用物理知识思考这些古文中蕴涵的科学道理。

二、物理学科与化学学科间的渗透

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都是研究自然物质的学科, 虽侧重点不同, 但之间是相通的, 正因为如此, 越来越多的中考试卷将物理、化学合卷, 虽然知识点还是分开考查, 但相信不久会综合在一起考查, 也就是说同一道题既要用物理知识也要用化学知识来进行解答。

随着科学的发展, 物理和化学之间的分界也越来越模糊了, 比如现在就有一门边缘学科叫做物理化学, 再比如凝聚态物理的研究也离不开化学, 所以物理和化学的学习也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平时教学中, 不要刻意地进行区分, 而应该与化学老师相互沟通, 多钻研教材, 让物理与化学在同一知识点上能融会贯通。比如微观粒子在物理和化学的教科书上都有相关章节介绍, 其内容是一致的, 虽然表述方式有一定的差别, 但是物理上主要讲解了其动理论的相关知识, 而化学上讲了其性质及构成。

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总伴随有物理变化,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会辨析什么是物理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例如, 烛蜡在燃烧时, 可以观察到烛蜡熔化了, 这是一种物理变化, 如果通过实验发现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这就是化学变化, 如果要探究烛蜡减少的原因, 一部分是燃烧消耗掉的, 还有一部分会汽化掉, 前者是化学变化, 而后者是物理变化。

在实验操作时, 有时考虑到物质的化学性质, 比如在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时, 要用砝码镊夹取砝码, 是为了防止砝码被污染或被锈蚀, 这就跟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关, 再如用天平测量Na OH的质量, 虽然是固态, 但一定要放在玻璃器皿进行称量, 这就要考虑到Na OH具有吸水性和腐蚀性等化学性质。所以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学时, 不仅仅要考虑到物理上的可操作性, 还要考虑到化学性质的变化。

三、物理学科与生物学科间的渗透

生物的学习有许多知识应用到物理, 特别在最近几年的中考的阅读题中有所体现。例如, 探究植物的颜色与能量的关系。在平时教学中, 还涉及物理技术在生物中的应用, 如在细胞观察中使用的显微镜, 医院人体检查用的B超、CT等。在日常生活中, 对我们人体的安全电压, 以及人体的电阻的变化等。在兴趣实验中, 我们制作的水果电池等, 都是生物在物理中的体现。在平时教学中主要是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物中的一些现象, 比如, 不同地区的树木的叶子是不一样的, 这就可以利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解释。对一些生物的现象或者一些生物体的应激反应, 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

四、物理学科与地理学科间的渗透

四季的更替与太阳的直射点有关, 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接收的太阳能最多, 而直射点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当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时, 就产生了四季的更替。其实, 物理与地理渗透是非常多的, 例如, 利用比热容来解释地理上的等温线的分布及海陆风的形成, 而对于雨、雪、雹、霜、雾等天气的形成都可以用物理中的物态变化来解释。学习了物理知识后, 对于不同的天气, 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应付各种情况, 如下雪天为了增加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可加装防滑链。

五、物理学科与政治、历史学科间的渗透

许多历史故事, 就蕴涵着物理知识。比如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利用的浮力的原理, 指南针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现和电话发明, 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推动了历史车轮向前发展。我们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感受到了科技进步与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 我们用现有的物理知识, 可以解开一些历史之谜。比如, 我们利用月食规律和文献记载来推算我国的历史年代, 让学生亲历了计算推演过程, 发现了历史年代与月食的联系。

物理学科与政治、历史的相关联点主要体现在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其实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物理学的发展孕育了技术的革新, 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 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物理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利用辩证的方法来学习物理, 用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来激励学生,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物理学科教案设计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毋须多说,物理学的英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学好初中物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科学素养,养成创新型思维方式。这就决定了实验在我们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租用。笔者认为,物理实验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做好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

一、以实验带动趣味性

我们的教材中有些实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实验效果。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对于其中一些效果不理想的实验要加以改正和改进。

比如我们的“成像试验”,书中采用的成像材料是棋子,但是由于棋子的亮度低,效果不明显,我们在教学实验中果断的换成了蜡烛,蜡烛被点燃之后亮度比棋子要高的多,所以透过玻璃板后的成像比较清晰;再有学习“力”的三要素时,可以选择两个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一个力量大的一个力量小的,参与实验的学生可以差别悬殊一些,以增强实验效果,力量大的同学负责在离门轴近的地方推门,力量小的负责在离门轴远的地方向相反的方向推门,实验前可以让同学们进行猜测,通过猜测的结果和最终实验结果的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二、實验与学习紧密结合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简单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实验通常他们的能力又达不到。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地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如果放手直接让学生探究,往往耗费很长时间学生都不一定能找到清晰的像,所以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步骤然后按有效地步骤让学生操作、观察,才能较好完成实验目标。

三、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探索性

在物理教学中,在课堂上通过物理实验来对物理的理论进行说明,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轻松的掌握物理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物理实验的应用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物理实验的新颖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对实验的结果更注意,所以学习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因此,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实验室,老师要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再经过实验将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的结果得出正确的理论,比单纯的上课进行讲解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将一些常见的现象,通过物理的知识来进行解答。物理实验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得枯燥的知识变的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

四、充分体现实验报告的价值

实验报告是建立在动手基础上的,把学生的做实验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将实验的步骤逐一进行整理、在数据上进行个性化处理、追踪误差产生的根源并将进行实验所得出的经验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整理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条必经之路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的真理之路。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得出的实验报告的基础上,以实验报告的反馈信息为依据,把学生实验过后所得到的事实结果作为直接助力,把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引向新的突破点。这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工具进行更进一步的形象化教学,例如对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并且把仪器的使用原理、操作方法、如何规范操作、如何避免误差等内容穿插进教授内容里面,尤其对实验的注意事项和重点要对学生讲解清楚,且在示范过程中让学生配合进行并进行点拨和指导。

物理史上的所有科学成果,都是经过千百次的实验得来。物理教学的主体是离不开实验的,并且这一理念要自始至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思维之中,要使学生明白物理这门课程来源于实验且高于实验,课堂的教学只是物理教学的一小部分,真正的物理知识始终是存在于生活之中,这样学生才能为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靖山.《如何上好一堂物理实验课》

[2]郑广杰.《谈物理实验的物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设计 篇9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 2》(必修)中,第7章第4节“重力势能”中的内容。“重力势能”是下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功能关系、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及体验建立过程。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设计思想 首先,引入重力势能概念时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概念,通过一些自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高处物理具有潜在的能力——重力势能。通过实验,体验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得出重力势能的公式。

接着,以例题计算引出高度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在研究重力势能时应选取参考平面或零势能面。在零势能上,物体的重力势能为零,解释重力势能“+” “—”号的含义。

其次,在掌握了势能零点的基础上,通过一道分组计算,发现,选取不同的是势能平面,计算得出的重力做功的大小是一样的,从而得出结论: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在两个不同位置之间势能的差值是确定的,并不随参考平面的改变而改变,即重力做功具有绝对性

最后,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推出的WG = mgh初 – mgh末,得出结论,正功势能减少,负功势能增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能力目标]

通过回忆前面的知识,为新的学习打下基础;

结合已有工具,配合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推导关系,发现新的学习;

过程中配合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结论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发现新的知识

[情感目标]

1.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铺设、引导,鼓励学生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物理的研究过程,对物理产生更大的兴趣。

2.渗透社会公德教育:预防高空坠物的危险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流程 教具准备 PPT课件、电子教鞭、标有刻度的塑料管(每个刻度4厘米)、两个质量和大小不相同的沙袋、装有沙子的瓶子、固定在筷子上的泡沫片、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引入新课 播放雪崩视频?

提问:为什么圣洁漂亮的雪一旦形成雪崩,就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

这种能量是什么能量?那么它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为了能理解以上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重力势能(板书) 学生回答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带着问题引入新课

3分钟 展示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重点)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点)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难点)

听教师解读,并记录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1分钟

进行新课

一、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

什么是重力势能?阅读课本。从而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物体处于一定的高度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用EP表示。

并提出问题: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进行分析得出定义

猜想与假设 通过对运动实例的观察与分析。 2分钟 2、重力势能大小

演示实验【提供实验器材:标有刻度的塑料管(每个刻度4厘米)、两个质量和大小不相同的沙袋、装有沙子的瓶子、固定在筷子上的泡沫片】

在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子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将同一个沙袋从不同的高度释放,观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个沙袋从同高一度释放,观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学生回答观察的现象:沙袋的释放高度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沙袋的质量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

归纳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板书):重力势能公式:EP=mgh

3. 重力势能的单位是焦耳。

4. 重力势能是标量

5.相对性(板书)

例题:

一个质量为10kg的投影仪,把它吊在一张高1m的桌面上空2m处,这个投影仪是否具有重力势能呢?此投影仪的重力势能是多少呢?(取g=10m/s2)

重力势能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其数值由参考平面的改变而改变

(板书)

上方

参考平面

下方

计算重力势能之前需要先选定参考平面。

例: 如图,质量0.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1.2m的A点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8m.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10m/s2)

结论:

选取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不同

重力做功的多少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面的选择无关

学生回答观察的现象:沙袋的释放高度越大,在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质量大的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

动手计算,让两个同学上讲台把答案写出

认真听讲并记录笔记

认真做笔记

思考、动手计算

训练学生的观察及总结归纳能力

初中物理磁场教案怎么设计 篇10

1.直线电流元分析法:把整段电流分成很多小段直线电流,其中每一小段就是一个电流元,先用左手定则判断出每小段电流元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再判断整段电流所受安培力的方向,从而确定导体的运动方向.

2.特殊位置分析法,根据通电导体在特殊位置所受安培力方向,判断其运动方向,然后推广到一般位置.

3.等效分析法:环形电流可等效为小磁针,条形磁铁或小磁针也可等效为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可等效为多个环形电流或条形磁铁.

4.利用结论法:(1)两电流相互平行时,无转动趋势;电流同向导线相互吸引,电流反向导线相互排斥;(2)两电流不平行时,导线有转动到相互平行且电流同向的趋势.

要点二 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

有界匀强磁场指在局部空间存在着匀强磁场,带电粒子从磁场区域外垂直磁场方向射入磁场区域,在磁场区域内经历一段匀速圆周运动,也就是通过一段圆弧后离开磁场区域.由于运动的带电粒子垂直磁场方向,从磁场边界进入磁场的方向不同,或磁场区域边界不同,造成它在磁场中运动的圆弧轨道各不相同.如下面几种常见情景:

图3-1

解决这一类问题时,找到粒子在磁场中一段圆弧运动对应的圆心位置、半径大小以及与半径相关的几何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三个(圆心、半径、时间)关键确定

研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时,常考虑的几个问题:

(1)圆心的确定

已知带电粒子在圆周中两点的速度方向时(一般是射入点和射出点),沿洛伦兹力方向画出两条速度的垂线,这两条垂线相交于一点,该点即为圆心.(弦的垂直平分线过圆心也常用到)

(2)半径的确定

一般应用几何知识来确定.

(3)运动时间:t=θ360°T=φ2πT(θ、φ为圆周运动的圆心角),另外也可用弧长Δl与速率的比值来表示,即t=Δl/v.

图3-2

(4)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角度关系:

粒子的速度偏向角(φ)等于圆心角(α),并等于AB弦与切线的夹角(弦切角θ)的2倍,即φ=α=2θ=ωt;相对的弦切角(θ)相等,与相邻的弦切角(θ′)互补,即θ′+θ=180°.如图3-2所示.

2.两类典型问题

(1)极值问题:常借助半径R和速度v(或磁场B)之间的约束关系进行动态运动轨迹分析,确定轨迹圆和边界的关系,找出临界点,然后利用数学方法求解极值.

注意 ①刚好穿出磁场边界的条件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与边界相切.

②当速度v一定时,弧长(或弦长)越长,圆周角越大,则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时间越长.

③当速率v变化时,圆周角大的,运动时间长.

(2)多解问题:多解形成的原因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粒子电性不确定;②磁场方向不确定;③临界状态不唯一;④粒子运动的往复性等.

关键点:①审题要细心.②重视粒子运动的情景分析.

要点三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复合场是指电场、磁场和重力场并存,或其中某两场并存,或分区域存在的某一空间.粒子经过该空间时可能受到的力有重力、静电力和洛伦兹力.处理带电粒子(带电体)在复合场中运动问题的方法:

1.正确分析带电粒子(带电体)的受力特征.带电粒子(带电体)在复合场中做什么运动,取决于带电粒子(带电体)所受的合外力及其初始速度.带电粒子(带电体)在磁场中所受的洛伦兹力还会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而洛伦兹力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带电粒子(带电体)所受的其他力的变化,因此应把带电粒子(带电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结合起来分析,注意分析带电粒子(带电体)的受力和运动的相互关系,通过正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明确带电粒子(带电体)的运动过程和运动性质,选择恰当的运动规律解决问题.

2.灵活选用力学规律

(1)当带电粒子(带电体)在复合场中做匀速运动时,就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2)当带电粒子(带电体)在复合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往往同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3)当带电粒子(带电体)在复合场中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常选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

(4)由于带电粒子(带电体)在复合场中受力情况复杂,运动情况多变,往往出现临界问题,这时应以题目中的“恰好”、“最大”、“最高”、“至少”等词语为突破口,挖掘隐含条件,根据隐含条件列出辅助方程,再与其他方程联立求解.

(5)若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是分开的独立的区域,则带电粒子在其中运动时,分别遵守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规律,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分阶段求解.

一、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问题

【例1】 竖直放置的直导线

图3-3

AB与导电圆环的平面垂直且隔有一小段距离,直导线固定,圆环可以自由运动,当通以如图3-3所示方向的电流时(同时通电),从左向右看,线圈将( )

A.顺时针转动,同时靠近直导线AB

B.顺时针转动,同时离开直导线AB

C.逆时针转动,同时靠近直导线AB

D.不动

答案 C

解析 圆环处在通电直导线的磁场中,由右手螺旋定则判断出通电直导线右侧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由左手定则判定,水平放置的圆环外侧半圆所受安培力向上,内侧半圆所受安培力方向向下,从左向右看逆时针转,转到与直导线在同一平面内时,由于靠近导线一侧的半圆环电流向上,方向与直导线中电流方向相同,互相吸引,直导线与另一侧半圆环电流反向,相互排斥,但靠近导线的半圆环处磁感应强度B值较大,故F引>F斥,对圆环来说合力向左.

二、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

【例2】 如图3-4所示,

图3-4

在半径为R的半圆形区域中有一匀强磁场,磁场的方向垂直于纸面,磁感应强度为B.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粒子以一定的速度沿垂直于半圆直径AD方向经P点(AP=d)射入磁场(不计重力影响).

(1)如果粒子恰好从A点射出磁场,求入射粒子的速度.

(2)如果粒子经纸面内Q点从磁场中射出,出射方向与半圆在Q点切线的夹角为φ(如图所示),求入射粒子的速度.

答案 (1)qBd2m (2)qBd(2R-d)2m[R(1+cos φ)-d]

解析 (1)由于粒子由P点垂直射入磁场,故圆弧轨迹的圆心在AP上,又由粒子从A点射出,故可知AP是圆轨迹的直径.

设入射粒子的速度为v1,由洛伦兹力的表达式和牛顿第二定律得mv21d/2=qv1B,解得v1=qBd2m.

(2)如下图所示,设O′是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轨迹的圆心.连接O′Q,设O′Q=R′.

由几何关系得∠OQO′=φ

OO′=R′+R-d①

由余弦定理得(OO′)2=R2+R′2-2RR′cos φ②

联立①②式得R′=d(2R-d)2[R(1+cos φ)-d]③

设入射粒子的速度为v,由mv2R′=qvB

解出v=qBd(2R-d)2m[R(1+cos φ)-d]

三、复合场(电场磁场不同时存在)

【例3】 在空间存在一个变化的匀强电场和另一个变化的匀强磁场,电场的方向水平向右(如图3-5中由点B到点C),场强变化规律如图甲所示,磁感应强度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方向垂直于纸面.从t=1 s开始,在A点每隔2 s有一个相同的带电粒子(重力不计)沿AB方向(垂直于BC)以速度v0射出,恰好能击中C点,若AB=BC=l,且粒子在点A、C间的运动时间小于1 s,求:

图3-5

(1)磁场方向(简述判断理由).

(2)E0和B0的比值.

(3)t=1 s射出的粒子和t=3 s射出的粒子由A点运动到C点所经历的时间t1和t2之比.

答案 (1)垂直纸面向外(理由见解析) (2)2v0∶1 (3)2∶π

解析 (1)由图可知,电场与磁场是交替存在的,即同一时刻不可能同时既有电场,又有磁场.据题意对于同一粒子,从点A到点C,它只受静电力或磁场力中的一种,粒子能在静电力作用下从点A运动到点C,说明受向右的静电力,又因场强方向也向右,故粒子带正电.因为粒子能在磁场力作用下由A点运动到点C,说明它受到向右的磁场力,又因其带正电,根据左手定则可判断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2)粒子只在磁场中运动时,它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因为AB=BC=l,则运动半径R=l.由牛顿第二定律知:qv0B0=mv20R,则B0=mv0ql

粒子只在电场中运动时,它做类平抛运动,在点A到点B方向上,有l=v0t

在点B到点C方向上,有a=qE0m,l=12at2

解得E0=2mv20ql,则E0B0=2v01

(3)t=1 s射出的粒子仅受到静电力作用,则粒子由A点运动到C点所经历的时间t1=lv0,因E0=2mv20ql,则t1=2mv0qE0,t=3 s射出的粒子仅受到磁场力作用,则粒子由A点运动到C点所经历的时间t2=14T,因为T=2πmqB0,所以t2=πm2qB0;故t1∶t2=2∶π.

上一篇:《奇妙的数学王国》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