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精选8篇)

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 篇1

龙坪镇朱河小学:周 斌 刘淑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也就决定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一、读中感受自然美

我国地大物博,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要在短时期内感受到这一点,唯有通过文字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来实现。如小语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中,当朗读到:“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 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时,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天然美景。进一步的朗读则会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书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

二、读中体会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文作青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井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通过朗读来实现这一目标。如第十一册《我的战左邱少》一文,课文主要通过对烈火中的邱少云高大形象及人物心理的描写,赞扬了他那高度的`自觉性和勇敢精神。“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下斤巨石一般…… 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学生读着这一段感人肺腑的语句,不难体会到邱少云形象的高大.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

三、读中品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中写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将漓江水的三种不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昵?

四、读中追求创造美

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 篇2

一、“语感”认识说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语感”一词是这样解释的: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 使用习惯等的反映。当然, 除了《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语感的解释, 不少学者也给出了他们对语感的见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对语感曾经作过这样一番精彩的描述:“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解作红色, ‘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 ‘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 就会感到希望, 自然的化工, 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 就会感到无常, 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显然, 在夏丐尊先生看来, 语感就是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 也是一种对文字所描绘的意向的认识;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则把语感的对象由文字扩展为语言文字。他强调指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 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 得到真实的经验, 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 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王尚文先生在他的《语感论》里更是有独到的一段认识:“语感, 运用不同的标准, 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型。着眼于言语主体和言语作品的关系, 可以分为输入型和输出型两类。听、读是言语的输入, 是解码的过程;说、写是言语的输出, 是编码的过程;两种言语活动的方向恰恰相反。一个人的语感在听、读和说、写两种性质不同的言语活动中具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着眼于言语作品不同的形态, 语感又可分为口语语感和书面语感两类。综合两种标准, 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口语输出型, 即口头语感;口语输入型, 即听觉语感;书面语输出型, 即笔头语感;书面语输入型, 即视觉语感。”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总结, 语感是个体的语文修养, 它需要个体在长期的言语训练中逐步地养成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并且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对语感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谈到语感只是觉得它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 是一种纯感性的认识, 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语感恰恰需要的是教师不断地从理性的角度下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并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这样的“感觉”。这一过程并不是难以捉摸的,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科学的过程。

二、培养语感

儿童习得语言的第一步是听, 他会认真观察他周围的人们是怎么说话的, 听得多了, 就变为一种“听觉语感”。再下一步, 这样的“听”在他的脑海里经过加工模仿, 就逐渐变为说, 这就是口头语感。接下来, 他学会了认字, 就从书面语中获得了视觉语感, 再慢慢地由视觉语感升华为写作语感。听觉语感和口头语感管说, 视觉语感和写作语感管写, 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人要是脏话听多了, 自然而然地出口成“脏”, 出口成“脏”, 又是脏话更多更普遍, 造成更深更广的脏话污染, 这是恶性循环。优秀的书面语言看得多了, 自然而然地使视觉语感趋于优美灵敏, 从而使笔头语感具有更高的质量和效率, 于是又写出更多更号的优秀的书面语作品, 这是良性循环。

根据这样的思路, 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种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

1、听读教学。

学会倾听绝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 这也是语感能力训练的好方法。倾听可以是在课堂上学会听老师或磁带的范读, 也可以是在课余时间听一些有意义的朗诵或故事材料。学生在反复的倾听中感受朗读者的感情, 并逐渐学会模仿和分析的能力。这就为教师提出了双向要求, 其一, 教师应该强化自己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体现教师对课文的理解, 也体现出教师的朗读技巧。朗读时, 教师不仅仅要做到朗读的语气, 语速的正确处理, 也要对一些“非语言要素”进行适当的调配。我们说的非语言要素指的就是教师的手势, 面部表情, 体态动作等, 这些都可以为充分地表达课文的感情服务;其二, 教师应该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美妙的声音的环境。例如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第五册《周总理的睡衣》,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 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 从重庆红岩, 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首先在阅读这一部分之前, 教师最好能搜集到红军在延安窑洞, 重庆红岩和长征路上经历的一些艰苦岁月, 让学生不至于只是空洞地知道文中提到的这三个地点, 而是认识到红军的艰苦, 那么在朗读的时候, 学生就可以由内到外地展现出一种对共和国总理的极富感情的钦佩之情。当然, 短短的上课的几十分钟也许不能让学生一下子感悟很多东西, 教师也可以借助课余时间, 要求学生借助网络等现代媒体进行听力训练, 者就能达到一种反复熏陶的作用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 朗读是感受语言、训练语言的基本方式。古人有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 学生才能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个体的实践操作, 进一步掌握文章的语言, 节奏, 句式, 格调, 并领悟作者所传达的写作意趣。朗读实际上含有听和说, 学生要通过读, 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 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 表情达意。多读也不是一遍两遍了事, 重点段落可以反复朗诵, 多读几遍更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特色。多读还要求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大量的阅读, 不仅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 更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语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发散联想。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推敲, 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中去。”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把学生的社会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例如《雅鲁藏布大峡谷》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 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 闭目遐想文中所描绘的一个个意象图, 把雅鲁藏布大峡谷众多的景物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 在头脑中“放电影”, 并乘上想像的小舟, 在绚丽缤纷的美景中尽情遨游, 充分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美特点, 学生就能在美的感染中培养语感。又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 我和老爷爷, 还有爸爸, 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一个“终于”是所有情感因素的点睛之词。“终于”把他们努力后的成功与满足生动地表现出来。如果学生不能联系生活去体味, 恐怕很难体会到这“终于”一词的韵味。

想象运用到古诗词的教学中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如《登鹳雀楼》, 在把诗句的整体意思传达给学生的同时, 如果让他们闭目遐想自己站在鹳雀楼上, 望远看到空中的飞鸟, 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想象体验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回味意境, 达到对诗句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3、实践强化。

以上提到语感的习得是一个听说读写综合循环的过程, 只有这四者结合起来, 变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语感能力。写的能力是比较重要的, 它是听说读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多练笔就是提高写作语感的一大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日记, 周记, 还可以定期练习各种不同题目的作文, 还可以鼓励学生办黑板报, 墙报等。除此以外, 也不能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 不能做光会写不会说的“哑巴”, 所以鼓励学生善于表达自我也很重要。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开展班队的朗诵和演讲比赛;在课堂形式上, 可以让出上课前的几分钟, 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或者是成语。多说, 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口头语感能力的锤炼。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

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能力;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的理解,也包含对语言文字表现力的感悟。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语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所描写的事物,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语言所阐明的道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点体会。

一、积累语文知识,重视语感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语文知识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所用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基础知识包括字词的认读、词语的理解和句子的运用,它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阅读能力除了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外,还应该懂得阅读的技巧,比如文章的层次、描写的顺序、记叙的详略等。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可向学生适时介绍,如比喻、拟人、夸张,它对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重要作用。语感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教师有计划的训练,这种训练可以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的口语练习题,以增加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等,进而增强学生的感受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语感最直接的训练是口语交际,教师应该多进行口语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情境进行语感训练。比如,学生最爱听故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在课堂上有声有色地讲述,然后让学生复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一些耳熟能详的素材或设置一些引起学生争论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培养口语能力。现在学生大多喜欢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它所构成的画面,能够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比如上《爱吃的水果》一课,我带学生“走进”了“水果王国”,屏幕画面上显示着红彤彤的苹果,水晶般的葡萄,圆圆的大西瓜。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叙述熟知的水果形状、口味或用描写性的文字描绘,兴趣很高。

三、朗读指导,增强感悟能力

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与课文反复接触,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朗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课文大多写得生动优美,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讲为读,留足时间,让学生去品读。小学生记忆力好,善于背诵,对于那些优美的句子一定要让他们熟读成诵。

朗读的过程也就是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优美的文章往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他们可以徜徉在优美文字的花海中,尽情饱尝花的甜蜜,享受美的陶冶。对于文字优美的课文,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反复朗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配乐朗读等。在读中,学生可以充分体悟到词语中蕴含的感情,心灵自然会受到陶冶。

四、揣摩体味,充分感受词语的魅力

对语言进行揣摩体味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一篇记叙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一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一段形象的景物描写,都与文章形象生动有关。而形象、生动主要体现在词语上。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哪怕一个词,只要是关键性的,就要细心体会。对于典型的修辞方法,教师要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启发学生体会其妙处。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这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冒字写荷花的生长,为表达同一个意思,为什么不用‘长字呢?”同学们马上动开了脑筋。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联系前后文字,展开讨论,找出了答案:因为荷叶“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生长的情态,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细心揣摩,就能体会出作者用词的妙处;认真品味,就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阅读积累,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巴金先生在谈到积累时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之所以有着浓厚的文学积淀,关键在于他平时形成的积累的习惯。对于学生尤其应该学习前辈的精神,多读多积累,熟读成诵,发展语言能力。

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地朗读,品读其中的语言,读出其中的韵味,直至朗朗上口。背诵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阅读重在广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补充课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多摘录些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对此进行反复阅读体会。也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铺开知识面,进行个性化阅读,增强语感。

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语文能力论文 篇4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把语感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教学中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支离破碎地分析字词句、剖析段篇结构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因此,重提“语感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早在30年代,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就认为“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语感是理解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

我在语感教学的研究中,注意在挖掘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的同时,在教学中多方尝试,摸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以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能力。

一、强化朗读背诵的练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是非常重视吟诗、诵诗之功的。而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也非常注意这一要求。因为吟诵一篇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错落有致地变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才能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才会使人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示范朗读声像碟片等作为“导读”,让学生体味、模仿,同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使他们在反复吟诵中达到“自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敏锐的准确的感受能力,提高对整篇文章的感情色彩和感情倾向的感受能力。

在引起学生感情共鸣的基础上,我还会指导学生进行多读的训练。多读,我通常采用的训练方法之一是一篇多读。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向他们推荐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及名人青少年时代的书。通过指导朗读,我感觉到读对学生强烈敏锐的语感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

二、做好分析讲解的工作

语感愈强烈、愈敏锐的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就愈鲜明、愈具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准确地理解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引导学生逐步懂得赏析,这样,才有利于语感的形成。

如我在教学《咏柳》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先配乐朗读诗文,再分句讲读。先讲解关键词,再讲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出示课件,看画面说出诗意,最后指导朗读。在词意、诗意的讲解过程中,注重听、说的基本训练。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句,先提问“碧玉”是什么意思、“妆”是什么意思,接着说:“‘妆’是女字旁,与女性活动有关,是什么意思?”再讲解“一”是“满、全”的意思,“一树高”就是“高”的整棵树。在学生掌握字、词之后,让学生说出整句诗的意思,再问为什么用“碧玉”比喻“树”,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最终,使学生感知了古诗的优美意境,体会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三、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语文正是语言材料积累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如能养成积累词句的良好习惯,对培养语文能力无疑是大有好处的。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除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籍外,我还动员学生自带各种儿童报刊,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有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小小读书讨论会,还有出手抄报、展览读书笔记本等形式。对工词丽句、精彩段落、优篇新篇要勤搜集常摘抄,处处留心学语言。

四、抓好说写实践的环节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感是在实践中锤炼而成的。语感的训练要注重指导练习,包括练习说话、写话、写片断、写文章。为了促使语感的形成,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我会一边演示,一边指导观察、思考、想象,并鼓励帮助学生字斟句酌地锤炼语句,反复推敲,寻找最能表达和反映中心的字、词、句。在这样的作文课上,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想说、要说”,口述笔写成了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在平时回答问题或作文中,是否有不规范或用词不当的语言现象;同时,我十分注意看图说文、看图作文、仿作练笔的实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多种形式阅读培养学生语感 篇5

语感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逐步培养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觉,循序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染力,是小学语文朗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同步前进,达到共鸣。因此要让学生把作者的认识转化成自己的认识,把作者的感情转化成自己的感情,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进入文中人物的感情氛围中。

一、形象感受,培养语感

朗读不止是见字读音的直觉活动,更是朗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视觉诉诸听觉,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言语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如《狼和小羊》一文,讲的是在小溪边,狼为了吃小羊先后找了三个借口,小羊据理力争,驳倒了狼,但是狼还是凶恶地吃掉了小羊。教学中,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想象当时小溪边的情景,然后抓住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把它们的鲜明的个性读出来:狼的声音粗一点,霸道一点,让人感受狼的凶残;小羊的声音柔一点,弱一点,让人觉得小羊的温驯,从而产生同情、怜悯小羊的思想感情。朗读训练要努力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心中有了形象,朗读时才能再现文中的情景。朗读不仅要眼看口读,还要耳听脑想,努力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这样,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

二、比较朗读,培养语感

比较朗读法,是指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语句作适当的调整,然后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教师不作多讲,只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通过比较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如《小鹰学飞》一课中有“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往上飞”这样一句,可将句中的“鼓起劲”“拼命”去掉,改成“小鹰只好跟着老鹰向上飞”。再朗读品位,语感敏锐的学生便回从“鼓起劲”“拼命”两个词语中感悟到小鹰刻苦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又如《狼和小羊》一课,将“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改成“我是不可能把您喝的水弄脏的。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虽然它们表达的感情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逐渐悟出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很容易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从而培养对语言文字敏锐感受。

三、抓住关键,培养语感

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抓住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品评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语言的感觉。如在《荷花》一课的朗读教学中,我突出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另外,还要指导好对话,对话朗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角色朗读,抓住学生爱读、爱表现的这一心理,鼓励学生反复读,在角色体验中朗读,从语言中揣摩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根据自己的思维,找出重点词句来朗读,学生不仅有浓厚的“读”的兴趣,而且读得绘声绘色。如在《两只小狮子》的对话朗读中,我重点抓住“慢吞吞”、“凭着”等词语,指导学生读好那种炫耀、高傲、自信不疑的语气,体会到懒狮子想依靠父母生活的错误想法。通过读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丰富了语言库存,陶冶情操,训练了语感。

四、多样朗读,培养语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作者的话,学作者的语言,学作者的谴词造句,学作者的神气、音韵,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大量的朗读,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其中蕴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学生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奇特严谨的结构,都能留下一定的印象。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黄山石头的多而奇,读着读着,对黄山的喜爱之情,就自然而然地用语气表达出来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如:在读了课文中描写春天的句子后,给学生播放春天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再读课文。这样,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文字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情感的熏陶。

语感虽然是一种语言的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个非常直觉的过程。在阅读教中,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朗读的方法,指导有感情地读,把握语感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语言。

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6

语文口语交际课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将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定为:“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并将这个核心内容分解到每一个阶段目标,真正使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过程成为获得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交际,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也成为形成语文素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准备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还能起到活跃思维,提高思考敏捷度和应变能力的效果,对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口语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失去生命力。而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口语交际开始,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学习书面语言,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所以,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发展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现状分析。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一直是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阅读,分门别类,有序渐进,议论文、散文写作,按时训练,及时讲评,而口语交际训练,常常处在随意、无序的状态。新的课程标准把原来的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训练”,本身就是在于一种理念的变化,更是强调了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能认真倾听,缺乏尊重,缺乏听的注意力、记忆力,对于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自信,缺乏条理,缺乏口才,也缺乏风度仪态。而社会发展到高社交化、高效率化、高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

所以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成为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环。

三、口语交际训练在教学中的开展。

上文说过“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注重从这几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对于教学载体(教材)的选择,则可以变得宽泛,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开展各种口语训练的活动。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把握课堂教学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口语训练

1、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内容来激发学生“听”、“说”“读”的欲望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步骤

三、童声童话:采用童声来读童话,注意童话里的人物及故事情节,要读得有感情。

(1)教师示范后由学生自由阅读,象讲故事那样读。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阅读指导

(3)请四位女同学来读,注意用童声来读。

本部分用了15分钟的时间,主要采用童声诵读法,让学生在多次反复诵读中能够读出感情,能走近童话的世界。此部分的阅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会在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告诉我“这里表现了小姑娘得到水时的惊喜之情,我们要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等话语,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融入了童话中,因此也更能与作品 1

产生共鸣,从而能用“读”激发起学生“说”的欲望。在后来的教学步骤中孩子们果然很积极的“说”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

而本校徐艳珠老师在进行苏教版七年级上《蔚蓝的王国》教学时,用音配画现场朗诵了课文,也同样激起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

因此,本人认为口语交际内容实际可以贯穿于平时的教材教学中,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内容来激发学生“听”、“说”“读”的欲望。

2、利用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来开展口语交际教学

语文教材中每册、每单元均有口语交际的训练课程内容。这些训练内容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联,有的是课外内容,但也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的。我们可作为学生很好的口语训练的题材。如在进行关于“婉转拒绝”内容教学时,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

了解什么是婉转拒绝并学会婉转拒绝。

教学设想:

1、首先了解什么是婉转拒绝,掌握婉转拒绝的技巧。

2、创设情境,让学生来表演,学会婉转拒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一、故事导入: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这时,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怎样说?

二、学生看书找到答案:罗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对方答:“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三、教师小结:罗斯福采用的是婉转拒绝。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并表演。

1、妈妈准备用同一种花色的窗帘布来布置所有的房间,而女儿小芳喜欢用另一种花色的布来做自己房间的窗帘。小芳和妈妈发生了意见分歧,她该如何说服妈妈呢?

2、今天晚上全家要为爸爸过50岁生日。你的一位同学却邀请你去看足球赛,如何拒绝他的邀请,才能不伤害这位同学的感情?

3、一位同学想利用父亲出差的机会随父去泰山游玩,向班主任请假。如果你是班主任,如何拒绝他,才能使他心悦诚服?

(整个表演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适时的让学生评价表演,教师也适时的加以点评。)

五、把你身边发生的或自己身上发生的一次最难忘的关于拒绝的事件讲出来,要求讲真话,露真情

六、表演的基础上总结婉转拒绝的技巧。

1、婉转拒绝的前提和目的。

前提是: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自己无法接受别人的要求。

目的是:既拒绝了他人的要求,又不伤害他人。

3、婉转拒绝的方法和技巧:根据不同场合、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1)先顺其意说,后说明不能答应的理由。

(2)采用另外的说法,暗示对方。

(3)不直接谈自己的看法,而讲其他人的看法。

(4)转换话题

3、利用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强化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训练。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设计出师生、生生之间的口语交际训练。

师生互动可以在师生间构建一座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也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

学的表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多与学生互动的训练内容。如开展师生问答,师生共同演示,师生一起讨论,师生对话等形式。要在一个轻松的谈话环境中开展,让学生放下包袱,以一个完全放松的心态进行交流。

生生互动是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安排一些如讨论、复述、争辩、评价等方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这也是让每位学生开口说话的很好的机会。

(二)创设特定的情境,锻炼学生的口语

口语交际训练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开展,要学生有话可说,单凭教材内容锻炼机会太少,还需在安排活动时,安排一些其它的情境来训练学生的口语。

1、利用主题班会选择有意义的话题来组织训练。

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才。如讲故事、说见闻、谈理想等,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或社会上普遍关注的事件、现象作为题材来开展活动,让学生尽量都有话说,同时又能起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的作用。

我在班里多次讨论“超级女生”、“奥运会”等话题,学生的反映很积极,都有话可说。

2、口语交际训练的任务的落实。

口语训练教师只起辅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口语训练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参与过程落实,要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得到锻炼的机会。

如: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做一回小记者”

我把全班学生分组,五六个人学生为一组,每组中选定一位科任老师作为被采访的对象,让学生们以小记者的身份向该老师进行采访。每个学生都必须提出采访问题,尽量是有关学习方面的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又可以请教到好的学习经验。

3、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新闻我来报”及“新闻我来评”

(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单靠课堂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强锻炼,生活才是口语交际的大舞台,要在多彩的生活中学会口语交际。学生可在平时抓住任何一个练习的机会,例如朗读名句名篇,朗读古诗词,向他人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同学讨论问题,与朋友说自己的心里话等。

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安排,对生活中所捕捉到的典型事例要学生加以复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可在适当的时候集中训练,把这些平时积累的复述经历加以整理归纳,在班上向其他同学表演。,这些都会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四、口语交际训练还应注意的事项

口语训练是一个双向活动,单凭教师的动是不能达到口语训练的目标,必须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训练过程,要落到实处,坚持下去。

(一)学生在这要注意口语训练的几个关键

1、过好自己的心理关

其实每个学生心理活动特别丰富,面对所见所闻内心有许多想法,但大多学生是想说而不说,这情况有内心惧怕不敢说的,有想说而不知如何说的。第一种要消除自己的恐惧感,要放松自己,把想说内容大胆说出来。第二种情况则需要学生要有一定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把想说内容有条理有思路地说出来。这样,学生们才会从“想说”到“敢说”。

2、拓展自己的兴趣关

每个学生对学习生活中的见闻要多加思索与讨论,并多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由此来拓展自己的兴趣范围。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等都有你感兴趣的内容,那在与人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有了说的“兴趣”,也有了与人交谈的内容,从而达到与的“乐说”的效果。

3、提高自己的思维关

说话的内容是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想法,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在进行口语训练时,要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恰当的反应,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语言进行交际,语言要准确,表达要清晰,这需要从多角度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为了能达到以上目标,学生们可多看一些辩论赛、演讲赛以及记者招待会的录相,学习一些精彩的语句,组织自己的语言。

(二)教师作为口语交际训练的组织者,在组织中要注意:

1、确立每个训练题材

话题的选定是非常关键的,看平时学生的动态,分析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来训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能只练不评

口语训练与写作训练一样,要多练也要多评,这种评论不能只是单纯的ABCD等级的评定,而是要指出学生训练的优点与缺点,提出改进的方法,特别要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训练后,有所进步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学生就在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有所收获,同时,也提高训练的积极性。评论不单只是教师评,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评论。

3、发动每位学生参与,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口语训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能只是少数说大数听,也不可是部分说其他就不说,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听与说要结合起来训练,听后再说,说后再评,评后再总评,鼓励每位学生都能开口说,并要达到说的效果。

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方法 篇7

国家教育部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语文研究者们也如是说:“新一代语文学家是努力以语感和语感教学为核心, 建立一整套语文教学新体系, 他们把语感教学看做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 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感“成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 那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将由面向物的工具转而面向作为人的学生, 有旨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具转而以语感为突破口提高学生整个文化心理素质, 从而真正地面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近几年的中考改革, 由于语言阅读题的增多, 人文性的增强, 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更加受到语文教师和学生的特别关注, 也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上海张大文先生提出“题题相扣, 练练相生, 寓教于练”的语感训练法;武汉洪镇涛先生提出“感受语言, 触发语感———品味语言, 领悟语感———实践语言, 习得语感———积累语言, 积淀语感”的语感课堂教学结构, 陕西华荣先生提出语感训练“以‘咬文嚼字式揣摩, 整体化块式训练积累’和‘字斟句酌式推敲, 奋笔疾书式表达’为策略”。下面就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们语感培养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通过广泛阅读, 培养语感

阅读就是借助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去了解别人思想、感情的活动, 它的核心是领悟、感受, 而这种感悟力又是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 读得多、见得广, 日积月累, 就会使自己的语言储备越来越丰富, 语感能力越来越强, 人格逐步完善。对作品中的词语所表述的意义能正确理解, 对作品中的句子含义能正确阐释, 对全篇中心能正确归纳。再进一步也就是阅读中追求的较高境界, 能推敲语句的表现力, 体察作品语言中的情意感受, 揣摩作品语言所表现的形象。为了获得敏锐的语感, 除了在广泛阅读上下功夫外, 还要要求学生在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时要勤动手, 把自己认为的佳句、精彩的短文、名言、警句等用笔记下来, 熟读成诵。

二、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从字、词、句到段篇, 从文字到语音、语义, 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 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使人在反复诵读中, 潜心涵咏, 体会词语, 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领略意境, 久而久之就会积累大量语言材料, 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语感。对文本的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教师指导朗读要有多样化的形式, 如精读、泛读、引读、齐读、默读、重点读、分角色读等, 在朗读中重视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和不同的语调、语气, 在诵读前, 读者可先标出各种符号, 如停顿 (/) 、连续 (⌒) 、重读 (▲) 、轻读 (△) 、升调 () 、降调 (于) 、快读 () 、慢读 () 等等。反反复复地诵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做到鲁迅先生说的“口诵, 耳闻其音, 目察其形, 心通其义”, “把文章的神情理趣, 在声调里曲曲折折地表达出来, 使耳与心谋, 在反复吟诵中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现, 再创造, 提高对语言审美的感受能力”。自然能更深入地感悟和理解文本的意义和情感。另外, 在教学中, 有些复杂的句子, 还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弄清词语搭配及句子结构, 才能充分理解这些句子。

三、开设语感训练课

所谓语感训练课就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敏锐程度为主的课。它目标单一, 与通常的语文课有很大不同。通常的语文课知识点多, 讲解细, 注重篇章结构、主题思想、文章写法。语感训练课以语言训练为目的, 目标单一, 讲解少, 以练为主。尽管现在还没有一套语感训练教材, 我们可以以《语文读本》为主, 想方设法开好语感课, 因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已经下降到令人不可想象的地步, 多少年来的满堂灌一直延续到今天, 现在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 听到的只是老师细碎的讲解。这样的语文课上起来也是“全面开花”, 重知识、轻能力。要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就必须开设语感课。那么, 语感课该怎么上呢?

1. 通过联想和想象培养语感

2. 通过语言练习培养语感

3. 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测评, 培养语感

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其语感的强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测评:写、说大、小作文, 同义词辨析, 辨析病句, 仿写等。

当然这些方法是中考训练中经常使用的, 但若都留在中考复习时才去抓, 那为时已晚。这种语感训练课要坚持上下去, 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良好的语感才能培养起来。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篇8

一、加强语感实践训练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

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2.理解朗读

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如温庭筠的《望江南》,笔者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拔,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诵读

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二、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当然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

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三、加强语感分析训练

加强语感分析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揣摩、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理解作者说的用意,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具体做法有:(1)依据语境,解读语意。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2)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这生活体验将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整体感知

上一篇:教师个人感悟与心得体会下一篇:大学生实习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