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知识点(通用10篇)
2液化、升华、凝华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①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②常见的液化:雾和露的形成;冰棒周围的.“白气”;冷饮瓶外的水滴。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有制冷作用。
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寒冷的冬天,积雪没有熔化却越来越少,最后不见了;用久的灯丝变细。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常见的凝华现象:玻璃窗上的冰花;霜;用久的灯泡变黑;冰棒上的“白晶”。
3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
4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①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5比执容:
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J/(㎏·℃)
符号:C 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t0)
6热值:
单位:焦每千克(J/㎏)计算公式:Q放=mq
7热机知识:
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转动两周对外做功一次在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中发生了能量转化,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做功冲程中燃料燃烧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又转化为机械能。
8分子、原子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和太阳系相似),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9质量:
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0天平:
物体放于左盘,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
11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把游码放到标尺放到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①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②调平前,如果指针向左偏(右盘高)就向右调节平衡螺母,如果指针向右偏(左盘高)就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3)把物体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
(4)读数:m物=m砝码+ m游码示数
12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属性;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定值。
13刻度尺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5力的作用效果:
而惯性的考题中可以分两大类; 惯性概念的理解和惯性现象的解答,习题的类型涵盖了选择、填空、简答、作图、实验。下面我从两大类问题中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做一些解法分析。
一、惯性概念的理解
答题时铭记: 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例1 ( 2015·六盘水) 一辆汽车正在公路上行驶,有关汽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静止时不具有惯性
B. 正在运动的汽车不具有惯性
C. 各种状态下的汽车都有惯性
D. 汽车刹车时才具有惯性
解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要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的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只能描述为物体具有惯性,不能描述为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因为惯性不是力。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故选C.
二、惯性现象的解答
惯性简答题流程: ①分析整体的运动状态→②讨论某一部分因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③另一部分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运动状态→④回应题目。
例2 ( 2012·贵阳)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平直公路上,一辆沿公路行驶的汽车上有水滴落在路面上,路面上部分水滴的印迹如图所示。请根据水滴印迹的特点指出该车行驶的方向,并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图中虚线为汽车的行驶路线)
解析: 行驶方向: 由西向东,原因: ①水滴离开汽车后,由于惯性,在水平方向仍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②滴到地上后,最初接触地面呈圆形的部分很快停止,③其余部分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而向前抛洒,④因此出现了先圆后不规整的痕迹。
例3 为什么汽车刹车时,站在车内的人会向前倾倒?
解析: ①汽车行驶时人与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向前运动,②刹车时,人脚与汽车速度一起减慢,③而身体上部由于惯性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④人就会向前倾倒了!
题目练习
一、选择题
1. 中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中,涉及许多物理知识,下列没有利用惯性的是()
A. 穿钉鞋跑步B. 跳远时助跑
C. 滑步推铅球D. 远距离投篮
2. 排球是贵阳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体育测试的项目之一。如图1所示是某同学排球考试时的场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排球离开手后还能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
B. 在击打排球过程中人没有对排球做功
C. 手击打排球的力大于排球对手的作用力
D. 排球上升到最高点时受力不平衡
3. 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拍打衣服灰尘脱落,是由于灰尘有惯性
B. 小明没有推动静止的汽车,是由于汽车没有惯性
C. 跳远运动员要助跑后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
D. 高速飞行的子弹穿入木头后静止,它的惯性就消失了
4. 下列情景中利用惯性的是()
A. 驾驶员要系好安全带
B. 禁止汽车超载行驶
C. 公交车启动时,提醒乘客抓好扶手
D. 将锤子的木柄在硬地上撞击几下,就能套紧锤头
5. 下列常见的交通警示语中,与惯性无关的是()
A. 酒后不驾车B. 驾车须系安全带
C. 行车保持一定车距D. 雨后路滑,减速慢行
6.运用物理知识提高安全教育认识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雷雨天气里,不要在高大的树木下避雨
B . 一旦发生电路起火或触电事故,应先切断电源再实施灭火或抢救工作
C. 坐在行驶汽车前排的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是通过减小惯性来保障安全的
D. 如果乘客站在铁路安全线以内等候列车,是非常危险的
7. 下列示例中属于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 拍打衣服,把灰尘拍去
B. 将足球射入球门
C. 公路上的汽车看见远处有障碍物时提前减速
D. 跳远时快速助跑
8. 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足球在静止时没有惯性,运动时才具有惯性
B. 跳高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是为了获得惯性
C. 赛车在高速行驶时不容易停下来,是由于速度越来越大惯性越大
D. 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
9. 下列实例中,利用物体惯性的是()
A. 人踩到香蕉皮上易滑倒 B. 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助跑
C. 司机开车时应系安全带 D. 赛车在转弯对应减速慢行
二、简答题
1. 洗完手后若没有毛巾,人们通常会快速甩动手来减少手上的水。 请你用学过的力学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2. 理发时,为了避免发屑沾到衣服上,经常在人身上围上一块布, 理完发后,理发师用力抖动布将发屑去掉。请问理发师抖掉发屑的做法,属于哪种物理现象,并加以解释。
3. 在公交车上,当车转弯时,车上的广播会提醒乘客: 车转弯,请坐好扶稳! 请从物理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要这样提醒乘客?
4. 烧锅炉的工人在用煤铲向炉膛送煤时,铲子停在锅炉前,煤却飞进了炉膛,这是为什么? 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像。
5. 在冰面上滑倒时,总是仰面朝天,而在急速奔跑中被绊倒时,却总是趴在地上,请用学过的惯性知识解释这两种现象的差别。
6. 滑板运动已经成为青少年十分喜爱的时尚运动。滑板爱好者站在表面粗糙的滑板上,单脚向后蹬地,便能加速前进; 当两脚都站立在滑板上时,他仍能在水平地面上自如地滑行,如果碰到固定的石头,人会向哪倾,为什么?
7. 陈翼飞同学搭张彪的自行车回家,在行驶过程中,陈翼飞突然从自行车上跳下来,结果摔了一跤,请解释陈翼飞摔倒的原因。
8.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 如: 用勺从电饭锅中盛饭,有时饭团会粘在勺上,用勺向下轻敲锅边就能使粘在勺上的饭团掉落,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对这一现象加以解释。
9. 自行车由比较陡的坡顶下坡,即使不踩车的脚踏,车也会越来越快,请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解释这个现象。如果下坡时遇到紧急情况要刹车,为了安全,你选择刹自行车的前闸还是后闸? 假如选用错误的车闸刹车,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
一、选择题
1. A 2. D 3. A 4. D 5. A 6. C 7. C 8. D 9. B.
二、简答题
1. 答: 手上的水变少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惯性。当手甩动时,手停止运动,而水珠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运动,就会离开人手。
2. 答: 理完发后,理发师用力抖动布,布在力的作用下改变原来的静止状态而运动,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发屑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发屑就会受到重力从布上掉下来了。
3. 答: 车转弯时,人的下身随车一起运动状态改变了,但人的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运动,车转弯时人的身櫥櫥櫥体会倾斜,为了安全在车转弯时,乘客要“坐好扶稳”。“车转弯, 请坐好扶稳! ”是防止物体惯性的应用。
4. 答: 原来煤和铲子一起向前运动,在锅炉前铲子由于受到手的作用力由运动变为静止。而煤由于惯性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继续向前运动。所以铲子停在锅炉前,而煤却能飞进了炉膛。
5答: 当人在冰面上滑倒时,往往是因为冰面的摩擦力小,人的下肢突然向前运动,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向后摔倒,而“仰面朝天”;
当人在急速奔跑时,脚被绊住而停止运动,而人的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高速向前的状态,所以会向前摔倒趴在地上。
6. 答: 当两脚都站立在滑板上时,他仍能在水平地面上自如地滑行时,人和滑板一起向前运动,当碰到固定的石头后,滑板运动停止,而人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人会向前倾倒。
7. 答: 开始,人与自行车一起向前运动。当人跳下来后,由于惯性,仍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容易摔倒。随自行车往前走几步,可以避免摔跤。
8. 答: 先让勺和饭团一起向下运动,使它们处于运动状态,当勺子遇锅静止时,饭团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从勺中掉落。
BNJWL的名字来得很可笑,有一次她的物理只考了七十来分,,那时上八年级。她便把BNJWL作为了她的英文名,看上去很酷。其实,只是由“八年级物理”的拼音首字母组成。她想激励自己好好学物理,当然,这个方法很不错,再考物理时,她居然考了96分。
我的名字被叫做MJZZX,因为看过《宫》后我开始疯狂学韩语,穿哈韩服,找朱智勋的最新消息。不知怎的,傻乎乎的我竟成了我们班的“哈韩领头羊”。我还固执地把我家朱智勋称为“勋勋”。BNJWL和许多朋友就拿朱智勋的名字逗我,BNJWL说:“MJ是你名字缩写,MJ跟着朱智勋就是MJZZX。”我顿时无言。
不过我跟BNJWL确实够互补的:
我很哈韩,BNJWL呢?她只会穿着一成不变的裤子与外套。不会打耳孔,不会看韩剧,不会追星,不会唱饶舌歌曲。
我是耐心起来没完没了、最没极限的人,总是一心求好,但BNJWL相反,她是耐心最有极限的人。我想如果我去拍电视的话,我一定超敬业:NG一次我就再拍一次,NG两次我可以拍十次!而BNJWL不同,比如买东西,每次我都极有耐心地挑来挑去,她却在一边大喊大叫:“我要抓狂了!你随便拿一个吧!”我不理她,她就随便抓起一个,向收银台飞奔,边跑边说:“大小姐我服你了,我给你买行不?”我说:“要买就买好的,等等我,这个比那个好。”她说:“大小姐我白给你买你就别嫌这嫌那的了!拜托大小姐你别挑战我的耐心了行不?”我笑:“你一口气说那么多话不累呀?”然后她就很不屑:“我是谁呀?”我喷饭。
不过这样的快乐时光总是很少,因为我和BNJWL都不是多么受人瞩目的人。“丑小鸭会变成天鹅的吧?”站在纯净的天空下,我们这样想。
“真想变天鹅!”BNJWL轻轻在我耳边说。
这次,我认真地想了想,然后郑重地说:“我有选择恐惧症,就像跟你一起买东西一样,不知道该挑哪一个。做丑小鸭,或做天鹅,我还真不知道哪个好。”
“……”BNJWL沉默下来,“那我还是BN—JWL,你是MJZZX!”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St
(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
6、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测平均速度原理:v=s/t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不是所有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五、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六、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七、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1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个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杠杆具备的条件:①有一个固定点;②受到力的作用并能绕固定点转动而不变形;③受到动力和阻力的作用。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②动力;③阻力;④动力臂;⑤阻力臂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平衡条件
在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下,杠杆处于静止不动或者绕支点匀速转动都叫做杠杆的平衡。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①省力杠杆
定义: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平衡时阻力大于动力;省力费距离。
应用:切纸刀、钢丝钳、撬棒。
②费力杠杆
定义: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平衡时阻力小于动力,费力省距离。
应用:筷子,镊子,钓鱼竿等。
③等臂杠杆
定义: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使用这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④应用:摩天轮、托盘天平等。
三、滑轮
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滑轮可以看作是杠杆的变形,所以可以用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它的作用。
1、定滑轮
①定义:使用时,轴固定不动的叫做定滑轮。
②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滑轮上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时,拉下来的绳长与重物升高的高度相等,即使用定滑轮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2、动滑轮
①定义:使用时,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②特点: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使用定滑轮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绳子的自由端被拉过的距离等于重物上升高度的2倍,即s=2h,因此动滑轮要多移动一段距离。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叫做滑轮组,它是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使用滑轮组时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注意:使用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由承担物重的绳子的股数决定的,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时,要分清哪个是定滑轮,哪个是动滑轮,然后再确定绳子的股数n,拉力F=1G;若n
考虑动滑轮的重,则拉力F=1GG动滑轮,使用滑轮组时,绳子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
是物体移动距离h的n倍即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四、轮轴
①定义:由两个半径不同的轮子固定在同一转轴上的装置叫做轮轴,半径较大的叫轮,半径较小的叫轴。
②实质:连续转动的变形杠杆。
③特点:把动力F1作用在轮上,阻力F2作用在轴上,轮和轴的中心O是支点,动力臂l1=R,阻力臂l2=r,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即F1R=F2r,因为R>r,所以F1<F2,使用轮轴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五、机械传动与斜面
①机械传动最简单的方式有:皮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机械传动可以实现机械之间的动力和能量的传递。
②斜面是由木板(或其它材料)制成的,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的倾斜面叫做斜面。③沿光滑斜面向上匀速拉动重物所需施加的拉力为:F
高度h一定时,长度L越长,F越小,越省力。hG,因此斜面可以省力,且当L
4.2机械功
一、功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机械功
①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②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作用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
①定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②计算公式:W=Fs
③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米(Nm),称为焦耳,简称焦(J)。1J=1Nm
二、力对物体不做功的几种情况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以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也就没有什么力做功。
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三、功率
1、功率的概念
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计算 计算公式:PW,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做功,t表示做功的时间。t
4.3机械能
一、能量
①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能量是表示物体
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②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物体做的功越多,说明某种能转化为别的形式的能量越多,因此,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能的单位是焦耳(J)。
二、势能
1、重力势能
①定义:物体处于某一高度时所具有的势能。
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抬高的高度。
2、弹性势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的势能。
②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三、动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②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四、机械能
1、①定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
②影响因素: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之和。势能又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两种形式。因此,机械能的影响因素也就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
2、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①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②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第五章热与能
5.1温度温标
一、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摄氏温标
1、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将0℃和100℃之间100等分,每一等份表示一摄氏度。
2、摄氏温标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人的正常体温是37℃。
三、华氏温标
1、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下,冰的熔点为32oF,沸水为212oF,中间有180等份,每一等分代表1华氏度,华氏温度(F)和摄氏温标(t)的换算关系:F=t32。
2、华氏温标的单位是“华氏度”,符号是“F”。
三、温度计
1、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2、构造:一根内径很细很均匀的玻璃管,管的前端是一个薄壁的玻璃泡,玻璃泡内盛有水银或者酒精等液体。
3、使用方法:首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及最小分度值,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o9
5量范围;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应充分接触;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侧壁和底部;读数时,视线应与管中液面齐平,且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4、体温计:玻璃泡与细管的连接处有一个很细的弯管;读数时,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但使用前必须用力甩几下,使细管中的液体回流到玻璃泡内,测量的范围是“35℃—42℃”,最小分度值为0.1℃。
四、扩散现象
1、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任何物体都是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非常小,用肉眼无法看到,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因此,任何看起来很微小的物体,其分子的数目都是惊人的。
2、扩散现象
不同物体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对扩散现象的理解:①扩散现象只发生在不同的物体间,而不是同种物体间;②发生扩散现象的不同物体要彼此接触,没有接触,不会发生扩散现象;③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与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是不同的;④扩散不仅发生在同种状态的物体之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状态的物体之间。在气体、液体、气体之间都能相互发生扩散现象;⑤扩散现象发生的快慢不仅取决于物体的本身,还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现象发生的就越快;⑥扩散现象不仅证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证明了分子存在着间隙。)
3、分子的热运动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通常把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五、分子间的作用力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但固体、液体中的分子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是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它里面的分子不致分散开。固体、液体分子之间有间隔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这是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作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5.2热量比热容
一、热传递
1、定义:热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2、热传递发生的条件:只要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的发生,并且将一直延续到温度相同为止。
3、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
二、热量
1、定义:热量表示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扩散出能量的多少。热量的符号是Q,热量的国际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2、热量的计算公式
①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升cm(t-t0);
②物体温度降温时放出的热量为:Q放cmt降cm(t0-t)。
其中,c为比热容,m为物质的质量,t0为物质原来的温度,t为物体后来的温度,如果用t
表示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那么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或物体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可以写为:Q=cmt,t表示物体温度的变化。
3、比热容
①物理意义:
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读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为了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②定义:物理学中把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③单位: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这是一个复合单位。
④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不同的物质一般比热容不同。常见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为4.2×10J/(kg℃)。
4、比热容的测定
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要发生热传递,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假设没有其他物体参与热传递,那么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即Q放Q吸。因此,利用混合法可以测量出物质的比热容。3
5.3内能
一、内能
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J),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3、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①从微观上看,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它的动能越大;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势能。
②从宏观上看,物体内能与物体的温度、体积、状态等因素有关,相同质量和状态的同一种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对于相同质量和温度的同一物体,如果状态发生变化,内能也可能不同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1、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做功、热传递,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2、热传递改变内能
①热传递的实质是
能量(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②发生热传递的条件
不同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③热传递的方向
在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来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了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④热传递的结果
热传递的最终结果是热平衡,即发生热传递的物体最后的温度相等,达到平衡。发生热传递的物体充分接触的末温一定相等。
3、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与内能的关系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②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来量度
对物体做功越多,物体内能增加的越多;反之,物体对外做功越多,物体内能减少得越多,所以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中,可以用做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③能量的单位
功的单位是焦耳(J),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J)
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利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而实现相互转化,即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
5.5热机
一、内燃机
1、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发动机,内燃机属于热机。
2、内燃机是燃料在汽缸内燃烧的热机,内燃机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
3、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4、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①吸气冲程;②压缩冲程;③做功冲程;④排气冲程
二、燃料的热值
1、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它的符号是q,单位是J/kg,气体燃料的热值通常用J/m³。
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传统的教学过程把这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是把他们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这样做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其才能的开发。教师要完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一、从应用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前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通电螺线管具有磁性,能使小磁针偏转,但磁性较弱。本节课我没有按常规的复习来引入新课,而是以让学生观看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来引入新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通过对短片的观看,学生领会到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生观看了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之后,有一种强烈的想知道它的工作原理的欲望。这时我巧妙引导,让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我说:“为什么电磁起重机能够自装自卸呢?”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上节学习,想到了通电螺线管的工作原理。我接着引导:“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很弱,那么我们采取什么办法能过增强它的磁性呢?”这一提问使学生的认知发生转机,学生认识到通电螺线管磁性虽然与条形磁铁磁性相似,但强弱有明显区别,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新知识的情景(电磁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发所未发。
三、引导探究,总结规律,突破难点
在探求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电磁铁磁性强弱可能跟电磁铁电压、电阻、电流、匝数、铁芯等有关。我利用副板书将学生的答案都记了下来,然后和他们一起分析:电压多少,电阻的变化最终都影响电流,从而归纳出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匝数和电流大小,以及有无铁芯有关。在分析与它们有什么关系时,我通过引导指出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接着我先演示电流一定时,改变匝数,引导学生观察电磁铁吸引铁钉的多少,得出结论: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匝数有关,匝数多磁性强;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电路,寻找在匝数一定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自己连接电路,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脑、手、眼等各种器官同时“发”起来了,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充分体会到了成功者的乐趣。
四、走出课堂,开阔视野
当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基础知识后,定会产生一种要表现自己的冲动。我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释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基本上都能知道它的核心部分就是电磁铁,也知道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够自装自卸的道理。在课的最后,我先介绍学校中有一样东西就是利用了电磁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想到了电铃,并且知道其主要结构及核心部分———电磁铁。接着我让学生分析电铃是怎样连续敲响的,使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分析,发所未发。然后我留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电铃的工作原理,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使全课教学达到制高点。学生通过反思使认识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表达能力也就在这一次次发所未发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布置的延伸作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电器设备用到了电磁铁?你能否利用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来搞一个小创造和发明呢?这样就让本节知识得以延伸,走向了生活。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包括心理空间),并让学生利用这些“空白”自主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留白”,必须让学生参与。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结果,学习不是“传授—接受”的过程,教是为了学,教要通过学实现。在《电磁铁》一课中,我讲到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提问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会跟哪些因素有关时,给学生留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体验和思考;提供机会,组织学生表达和交流,使知识在参与中内化、在参与中外化、在参与中升华。因此,我认为“留白”的自主活动既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自信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多方面非智力品质的过程,说到底是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努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表现。
一 坚持预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还能发展探索性思维,做到胸中有数,使课堂学习变得积极主动,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听课效率。预习一般是阅读新内容,找出其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查补旧知识,尝试解决新疑问,记下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听课时加以注意。此外,还要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为学习作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 充分准备,抓好上课这一关键环节
课堂学习是学习的重要形式,同学们在心理上要保证上课时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集中的注意力;在物质上要事先准备好教科书、笔记本、钢笔、练习本和其他学习用具。上课时做到以下几点:
1、要提高兴趣,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善始善终。
2、要积极思考,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问题时,想一想该怎么回答,听一听别的同学又是怎么回答的,假如不对,错在哪里?还要学会超前思考,充分利用间隙时间思考。注重教师讲课时体现出来的科学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抽象、概括等。
3、要仔细观察,学会观察演示实验、板书、板画、挂图及老师讲课时的辅助动作等。
4、要勤于动手,做好实验,记笔记等。
5、要积极发言。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后,争取发言,以便训练使用物理语言表达的能力,如果回答有误也会得到教师的及时纠正。
综上所述,上课时要眼、耳、脑、手、口多种感官协作,不仅要听,更要思考、观察、动手动口,全身心投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正确处理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
上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无需将老师的板书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更不要只顾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可将老师的板书内容简要地记在草稿本上,课后看书将重点内容在书上勾划出来,其实很多概念、规律之类都在书上,当然也可在笔记本上重新整理。教师有时可能会补充一些较重要的内容,这些教师都会特别说明,并且还会留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记录,至于老师上课时的分析、归类、抽象、概括、比较、类比等思维过程,则只要上课时努力留下很深的印象,课后在大脑里加以回忆,放一遍“录相”即可。
四 既要理解,也要记忆,还要经常复习
学物理最特殊而又最重要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物理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必须学会一些记忆方法,如比较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关键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实验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
课后的经常复习一般要经历尝试回忆,阅读教材,解决问题等过程,要做到及时复习,反复推进,不要放过每一个知识点,认真完成作业和练习,做好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新技能的掌握,检查学习效率。
五 总结知识规律,强化解题思路与方法
类似于课本各章后面的小结,或采用“树图法”、“图表法”、
“框架结构法”等将课本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和网络化以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即便于记忆又便于应用时提取。还要经常总结解题思路与方法,在做题时尽量尝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注重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不必陷入题海,更不要将物理弄成数学,要注意物理公式与数学公式的异同。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 = 重物移动
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
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 拉力F= 1/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1/n 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n (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 / 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滑轮组的使用
①使用滑轮组提重物时,若忽略滑轮和轴之间的摩擦以及绳重,则重物和动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的力就等于总重量的几分之一,即F= 。因此关键是弄清几段绳子承担总重。
②把重物和动滑轮从滑轮组中“隔离”出来,就很容易弄清直接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的段数n。
③同一个滑轮组,n为“奇动偶定”,拴点在动滑轮上时,连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2N+1,则更省力.
④ 计算绳子的段数n可用拉力F= 、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nh或移动的速度VF=nVG求得。其中G为总重,h为重物和动滑轮上升的高度,VG为重物和动滑轮移动的速度.n取整数(采用小数进一法).
⑤ 拉力F的大小与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有关。
⑥ 1.有几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n就为几;
⑦ s=nh
⑧ 重物上升h高度,绳子自由端要移动nh距离
⑨ F=——G物(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
⑩ F=——(G物+G动)(不计摩擦、绳重)
⑪ (2)公式:F=G总/n=(G物+G动滑轮)/n (不计滑轮摩擦
⑫ 绳子的绕法: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起端在定滑轮上;当n为奇数时,绳子的起端在动滑轮上。
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功知识点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公式:W=Fs。
3.做功的两个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比较做功的快慢
方法一:
做功相同,比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
方法二:
时间相同,比做功。做功越多,做功越快。
方法三:
做功和时间均不相同,比比值。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 0.75 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千米=1000 米=103 米;1 分米=0.1 米=10-1 米厘米=0.01 米=10-2 米;1 毫米=0.001 米=10-3 米米=106 微米;1 微米=10-6 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 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 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 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 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 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 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 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 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 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公式: v=s/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小时(km/h)。1 米/秒=3.6千米/小时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
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总/t总;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根据v=s/t可求路程:s=vt和时间:t =s/v
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第二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kg)。
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1 t=103 kg=106 g=109 mg(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 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 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
积,密度单位是kg/m 3,(还有:g/cm 3),1 g/cm 3=1000kg/m 3;质量 m 的单位是:kg;体积 V 的单位是m 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 kg/m 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 m 和用量筒测出体积 V 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3)求体积:
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
第三章力知识归纳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 N。1 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
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 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 g 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 g=10
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
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
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四章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Pa),1=1 N/m 2,压力F单位是:牛
(N);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m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液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9.8 N/kg;h 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
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m)。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
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mm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汞柱=1.013×105 Pa=10.34m水
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第五章浮力知识归纳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
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1)F浮
(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 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六章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 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我们就说这几个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七章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
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 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 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8.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9.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10.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J;F→牛顿:N;s→米:m。(1 J=1 N·m).1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 何机械都不省功。 12.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1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P 有/W=η 1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W→焦w:J;t→ 秒:s。(1w=1J/s。1kw=1000 w) 第八章机械能和内能知识归纳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3.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4.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6.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J)。 7.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 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8.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9.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10.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12.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J)。 第九章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 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 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 年);查德威克发 现中子(1932 年);盖尔曼提出 夸克设想(1961 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 于距今 150 亿年的一次大爆 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初中物理八年级知识点】推荐阅读: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10-20 初中物理电磁知识点09-29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10-11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图06-07 初中物理知识点终极版12-04 初中物理知识能力试题09-17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测试01-07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知识点06-05 八年级上物理力学知识点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