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应用写作》课程总结
《行政管理应用写作》课程总结在大三的下学期,学校为我们开设了《行政管理应用写作》这门课程。在淡忠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具体学习了各类行政管理应用文的写作,在汉语专业的基础上增强了对文字实际应用的能力。淡老师为引导我们掌握公文和常见事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常识、要求和写作方法,通过概念解释、基本特征、内容要素、基本结构、病文诊疗、范文评析、特别提示、习题练习等板块,使我们在了解和把握该文种基本写作规范与要领的同时,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实例中加深理解,增强直观感和可借鉴性,并在实际的写作训练中提升写作水平。由于行政管理应用写作这门课程知识点众多,淡老师采取的是逐个击破的方法,通常一个文种就是一个小章节,这使得我们能够全力以赴在掌握一个文种以后再进行下一个文种的学习,避免顾此失彼的窘状。同时,由于行政管理应用写作不同于文学写作,它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要求简洁明确,所以并不需要华丽辞藻的修饰。而我们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写文章容易陷入铺陈辞藻过度煽情的怪圈,因此如何才能做到简明扼要地按照规范写成文章成为了一个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淡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例文十分有帮助。通过阅读钻研每种文体的例文,为我们的行政应用管理写作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我们得以在模仿中锻炼,在锻炼中提高。
关键词:测量程序设计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综合改革
在综合改革试点之前, 我院上机类课程在加强网络自主学习的同时, 逐步形成了“课堂讲授+上机练习”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模型。列为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之后, 我院又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适合本土特色的教学模式, 提出了“学生主动课堂, 多元互动, 立体评价”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但教学环节较多。[1]由于学生水平不一的特点, 若要求每位学生都不折不扣地完成上述各教学环节的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 在上述教学模式的指导下, 应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 设计相应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模型。笔者结合教育课程“测量程序设计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具体实践,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 将学生分为两类进行管理和评价, 并强化课程上机考试这一教学环节。三年教学实践证明, 该模型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经验总结如下。
一、课程教学模式
“测量程序设计与应用”是测绘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是后续课程, 如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后续课程。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以“学生主动课堂, 多元互动, 立体评价”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为指导。1.该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为辅。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因此在第一节课着重介绍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多种媒体资源情况, 制订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课程学习计划。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对教材进行梳理, 指导学生把握教材难点和重点, 部分作业由学生上讲台实操、展示, 从而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2.构建师生之间、学生兴趣小组等平台之间的互动, 从而实现“多元交互”。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答疑、在线讨论。3.教学评价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和对教学资源的应用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立体评价”。[1]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测量程序设计与应用”这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应用课程,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发现不少学生在不理解课程内容的情况下也能进行上机实验, 而当上机出现错误时, 学生就变得手足无措。因此本课程的重点在于首先让学生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然后在上机的过程中逐步消化所学的东西, 从而达到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目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着重抓了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 (1)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两类, 对其进行因材施教, 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课堂展示机会, 从而引导不同类的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环节; (2) 严格要求上机实验考试, 对考试内容、考核方法做了探索改革。在2012级以前的学生均是采用VB测量程序设计教材。从2013级 (2015年下学期) 开始, 考虑到测绘工程专业已经开设了C语言、数据结构 (C语言版) 等课程, 选用了新的卓越工程师的教材VC.NET测绘程序设计教材。对考核方法作了较大改革: (1) 加大了课程考核中该环节的比例; (2) 加大了考核内容的综合性, 考核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 (3) 提前发布考试题目, 让学生在考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4) 进行考前辅导, 学生拿到题目后, 针对难点进行一次专门的辅导。改革之后, 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有了较好地理解, 部分学生能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应用,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2,3]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确保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2014年下学期, 我分别就学生对课程教学实践模型、课程总体效果、课程上机考核改革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上可以看到, 81%的学生对这种课程教学实践模型表示满意, 认为该方案不仅课程资源丰富, 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82%的学生对课程总体效果评价表示满意。79%的学生对课程上机考核改革表示满意, 认为通过上机考核这一教学环节, 能够将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融会贯通, 起到了综合训练的考核要求。
结语
“测量程序设计与应用”是测绘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 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以“学生主动课堂, 多元互动, 立体评价”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为指导。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发现, 该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内容理解难度大和上机实践要求高的特点, 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成两类进行管理和评价, 同时对上机实验考试在考核中占的比例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果。三年教学实践证明, 该模型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军华.基于网络环境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8) :45-48.
[2]张恒璟, 王崇倡, 王佩贤.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测量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测绘通报, 2012 (6) :101-103.
关键词: 园林规划 应用型人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园林规划》课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专业课程计划安排中置于第七学期,54学时。在开设本课程前,学生学习了《测量学》、《生态学》、《工程制图学》、《城市规划原理》,为学习《园林规划》课程打下了一定基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1],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即“07050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07050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开始,各高校以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基础,调整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新调整的专业名称可以解读为“基于人文地理学科背景的城乡规划管理”,重点是城乡规划管理。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职业为导向,确定城市规划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新专业的职业方向,并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将就该课程的内容与教学要点,结合自身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及今后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相关类似的课程的教学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课程内容与教学要点
1.课程性质
园林规划主要根据实用和审美的需要,应用性很强,讲述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和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从事常见绿地方案的规划设计[2]。本课程目前按54节课时安排,其中44课时用于课程理论的讲授,10课时用于课内实践。
2.教学内容
《园林规划》课的具体教学内容主要有:园林的基础知识,不同类型绿地的方案设计及表达。其中基础部分包括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及艺术特征、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不同类型的绿地包括:公园绿地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街道与广场绿地设计、医院、工厂、学校绿地设计、屋顶花园设计,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等[3]。
3.教学要点
园林的组成要素及艺术分析是《园林规划》的前部分内容,分别介绍园林景观中软质景观及硬质景观,其中软质景观主要包括植物、地形和山水,硬质景观包括园路与铺装、园林小品、园林建筑。同时在结合世界三大造园系统的园林史的基础上,介绍不同风格的古典园林方案和现代园林方案。此外,不同类型绿地的读图与识图是设计的基础,在基础之上,教授不同类型绿地的设计要点,并着重公园、居住区及道路绿地讲解,辅以任务书形式给同学们布置方案任务。最后园林植物的配置在不同的绿地设计中应有不同体现,合理布置不同的园林植物及种类。
4.课内实践
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以讲解与案例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讲解:园林造景的基本艺术手法,其中包括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地形地貌、水体、园路与园桥、园林建筑及小品等造园要素的规划应用,城市公园设居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街道与广场绿地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医院、工厂、学校绿地设计。前期的园林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图片案例的形式进行讲授,在专题规划设计中,以老师教授与同学们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完成一些方案的制作。主要针对小型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以任务书的形式让同学们完成方案的制订,可以通过手绘或者计算机软件形式进行表达。
二、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非园林专业的《园林规划》教材的选择及教学内容
《园林规划》教材不少,但是适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的教材较少。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其对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园林植物的认知没有相关基础知识,所以在选择教材时,选择了相对较为完整的李铮生主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作为教材。基于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笼统,特别在针对各项绿地规划设计时不够全面,教学深度不足,讲课时间有限,只能作为城乡规划设计知识的补充,学生很难与园林专业方向学生或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生相比较,不能独立完成完整的方案。
2.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学习内容相对宽泛,包括地理类课程、环境类课程及规划类课程,《园林规划》开设学期为第7学期,作为选修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目的性认识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仅仅为了学分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模式传统和单一
《园林规划》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等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整体的配套课程衔接不够,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强,主要通过多媒体口述的形式教授理论知识及案例分析,相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体现课程优势,达不到教学目的。此外,方案的设计需要学生的团队合作、讨论与协作,目前的教学模式无法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动手和思考能力。
三、对于教学优化的建议
《园林规划》课程是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开课时间主要在第7学期,课程之初对园林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课程内容主要为城乡规划设计做补充,鉴于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其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在承接部分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课程的基础上,景观规划为我院该专业的一个方向,所以《园林规划》为其重要课程,在总结该课程的特点与问题的基础上,发挥该课程及相关课程的优势,为该专业同学就业提供一个方向。
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笔者认为景观规划方向学生的《园林规划》课的改革,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1)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前期课程的配套学习,如:园林艺术及设计原理、园林植物学、园林植物配置。
(2)结合相关软件,如CAD、Photoshop,Sketchup软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团队合作、讨论形式完成独立方案的设计。
(3)搜集国内外的优秀“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为同学们开阔眼界,为其创新思维提供基础。
(4)与池州市规划设计院合作,理论联系实际,让同学们看到身边的方案。
(5)方案讨论与讲解。不同小组的同学在能独立完成方案任务的同时,还能表达,并对不同方案提出不同见解,增加探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发挥该课程的优势及教学目的,学生的技能培养是我校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基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梅焕,陈秋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12(7-8):80-81.
[2]赵清祝.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71-72.
[3]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一.课程概括
这一学期我们新增了《商务写作》这门课,由陈琼华老师任课。《商务写作》该书主要讲解了应用文的写作基础知识,有日常事务文书和行政管理文书这两大板块,其中日常事务文书包括了计划、总结、启事、求职信、申请书,行政管理文书包括通知、报告、请示、批复、函的写作。课程内容实用性强,与所读专业知识紧密相连,详细有条理。要求学生必须全面掌握商务写作的技巧,通过严格训练提高职业写作技能。二.所学习的各项内容
(一)日常事务文书
1.计划:包括标题,正文,落款三大部分,其中标题的写法有“单位名称 +计划期限+计划内容+文种”、“计划期限+计划内容+文种”、“单位名称+计划内容+文种”、“计划内容+文种”四种,正文包括前言,主体,结尾。
2.总结:包括标题,正文,落款三大部分,其中标题的写法有“单位名称 +时间期限+总结内容+文种”、“时间期限+总结内容+文种”、“总结内容+文种”、“以总结内容或中心做标题”、“正副标题”,正文包括导言,主体部分。
3.启事:启事写作要求标题鲜明,内容明确,语言简练,通常包括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标题的写法有“启事+事由+文种”、“事由+文种”、“文种”。4.求职信: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和附件。
5.申请书:申请书是个人或集体向有关单位,机关和领导表达愿望,提出请求时写的信函,通常它的结构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组成。
(二)行政管理文书
1.通知:包括标题、受文机关、正文、落款。
2.报告:包括标题、受文机关、正文、签署。标题有两种“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或“事由+文种”。
3.请示:请示内容比较单一,写法也是由标题、受文机关、正文、落款构成。4.批复:批复是针对请示做出明确答复的,其结构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构成。
5.函的写作:根据函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商洽函,问答函,请批函,知照函,涵的结构由标题、受文机关、正文、落款组成。
(三)公文礼仪文书
1.请柬:其结构包括标题,称谓,正文,结尾,落款五个部分。有文字性,广泛性,非保密性等特点。
2.邀请函:其结构由标题,称谓,正文,回执,落款五个部分。标题有两种结构 四.个人学习体会
感觉我还是比较喜欢有实践活动的课堂,但总体来说上陈老师的每节课都有课堂实践活动,只是大或小的问题了。但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像亲自写函这样的活动,这样的课堂精彩生动有活力,更有兴趣学习了。不过,通过老师的讲授与随堂练习我也学习了好多实用文体,明白了许多实用文体的写作思路与了解了许多实用文体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认识到必须要懂、必须会写。成功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我们必须不懈努力。
这个学期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已然结束,在以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应用文写作,对于公文写作完全没有概念。一开始看到这门课的时候,我以为应用文写作课就是教我们写作文吧!在上了陈老师的课后,我才知道应用文是写一些行政文书、报告、请示、事务文书等,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办理公私事务、传播信息、表述意愿所使用的实用性的文章。而通过《应用文写作》老师的细心教学下,收获斐然,在《应用文写作》中,学到了很多,也有很多感慨,巨大的进步不仅仅有自己的努力,更有赖于老师的孜孜教导。针对本学期课程,我对自己有如下总结:
一、应用文的了解
应用文具有这五个方面的特点:实用性、真实性、简明性、时效性、规范性。正因为应用文写作的这些特点和作用,它的实用性就不言而喻了。而且,已后我们在工作中,我们不免会遇到各种计划,总结,报告,通知,请示等问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为以后职场写作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的收获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应用文写作基本要求、通告、通知、通报、计划与总结等内容。这些都是学习生活中以及今后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这门课的针对性很强,而且也很实用,上了应用文写作课之后,才发现以前写的请假条都是不符合规范的。在学习了应用文的写作格式、语言、注意事项以及写作方法和规范的写作格式,比如像申请书、计划、总结等一些常用文体的写法,我想这对于将来的工作学习会非常重要,这也使得我们以后写应用文时更加的规范、标准,更有效率。
三、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一、要仔细读懂教材中的内容,对每一个章节的知识做一个总体的把握,特别是那些例文和研究行文结构的例子。
二、写作坚持实事求是。应用文的内容要客观真实,不容虚构,语言要求简明扼要,忌浮华、抒情。格式也需要规范,以便阅读、处理和收发。如果一份文件全篇都是优美的句子、华丽的辞藻,大段大段的描写抒情,阅读着就不能很快的看出主要传达的信息,这样一来,应用文的作用就无法体现出来。
三、应用文写作所站角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一般文体的写作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或抒发自己的感想、心绪,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应用文写作一般是要站在某一群体、某一组织的位置上,它所传达的是被代表的单位所发出的信息。比如:给领导草拟文件,必须要弄清楚领导的意图,不能轻易下笔,否则,也只是徒增工作量。
四、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带着好奇与期待,我走进了翻译软件应用这门课的课堂。拿着自己老师编写的课本,心中满满的自豪感。起初,对于翻译软件发展历史以及机器翻译理论确实有些难懂的地方,后来,随着老师讲解的深入,同学们的理解也更全面了,上机操作也更有效果。接下来,我将从译前、译中、译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翻译软件应用的体会。
1、译前
译前工作包括确定翻译领域、结组、搜集句子、筛选句子和小组讨论这几个环节。
翻译领域和翻译素材(100个句子)的确定是与翻译软件自身的特点紧密联系的,这一点需要我们对翻译软件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机器翻译研究中诸如歧义消解、指代、省略等50年前存在的问题现在依然存在。如果我们的翻译领域是文学翻译,那么翻译软件不会将文化背景、作者思想、目的语语境等这些问题考虑进去,译文质量相对于资深人工翻译而言一定会大打折扣。但是,如果我们选择科技、政治、外交或经济等领域,这时,翻译软件就会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因为在上述领域,固定语言发展较为成熟,并且在社会大背景下,人们也普遍接受了这种固定语言,翻译软件中的词库储备较为完善。例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词的翻译,参考多个文本,我们只能找到“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这一个答案,这为整个翻译过程减轻了许多负担。综合以上这些因素,我们将翻译领域确定为经济、外交。
在句子的选择过程中,在形式上,我们综合了复杂句与简单句,复合句与并列句。在内容上,我们既选择了较为正式的发言稿,也有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另外,我们小组也准备了中英对照文本,来确保最后的翻译质量和更好的衡量机器翻译的效果。
2、译中
在同学们上机操作之前,老师对河北师大英汉-汉英翻译系统和雅信翻译软件做了很细致的讲解。也许是先入为主吧,在翻译的开始阶段,我选择了河北师大英汉-汉英翻译系统,这个系统操作起来要比雅信便捷,整个机器翻译过程不足一分钟,但需要大量的人工校对。此系统词库中相关固定搭配的储备还算完善,但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语序问题,需要做大量校对。
把前一部分句子翻译完后,会感觉反而没有自己纯手工翻译快,当时不禁对翻译软件的效率和效果产生怀疑。但随着更加深入的实践,我发现,我们对于机器翻译的定位要准确,现阶段,机器翻译并不能代替人工翻译,它并不能帮助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人们完全打破语言障碍,彻底实现彼此之间的自由交流。现阶段,机器翻译的最佳定位莫过于“机助人译”,即帮助翻译工作者实现效率和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在面对大批量的翻译任务时,翻译软件的效果也就更明显。我相信,随着翻译理论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翻译定会不断完善。
雅信是计算机辅助翻译,其特点是词库专业,并且词库量大,可以根据翻译领域自行选择词库,操作界面简单,便于初学者操作和掌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可以自己添加词语,建立词汇库,这就大大提高了翻译质量和翻译效率。另外,与河北师大英汉-汉英翻译系统相比,雅信不用将原文转化为txt格式,可以直接用word文档进行操作,省去了很多麻烦。
但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雅信软件更大程度上局限于词对词的翻译,语法错误较多,需要做大量的语序调整和后期校对。然而,正是这个“缺点”体现了雅信“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特性,它不像有道词典或金山词霸,直接由计算机给出译文,而是以人工翻译为主,计算机辅助完成翻译过程,更好的体现了“机助人译”的定位。
3、译后
翻译完成之后,我们进行了小组讨论,分别把自己的译文与前期准备的译文对照,尽管有明显不成熟的地方,但大家还是尽量保持了自己的译文,因为如果全部照抄网络译文,就完全违背了软件翻译的初衷了。但大家也借鉴了其可取之处,把相关词汇扩充到了翻译软件系统中,为今后的软件翻译提供方便。
关键词: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案例教学
1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源自于美国哈佛大学, 最初被用于法学、医学、商学人才的培养。案例教学法译自英文 (Case Study APproach) , 简单地说, 就是对案例进行分析及讨论。独立学院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而开展案例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近年来, 随着案例教学法的不断普及和发展, 多门学科已经将其视为一种重要并实用的新型教学方法。行政管理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时间并不长, 但是其在课程教学中体现的作用却日渐增强。具体表现为。
1.1 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实际上并没有做到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它更倾向于灌输式教育。规矩很重要, 标准答案对思维的束缚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构建, 独立学院亦是如此。尽管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在鼓励学生潜心研究和持续创新方面存在很大局限, 但是案例教学法却可以很好地发挥其自身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案例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并内化理论知识
学生在课堂的理论学习中比较被动, 特别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一些课程, 由于课程趣味性有限, 导致学生在课程中很难达到始终如一的全神贯注。此外, 学生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上, 难度相对比较大。案例教学法属于互动式教学, 而独立学院学生思维又比较活跃,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参与度, 为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必须去主动掌握相关理论, 并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分析方法和解决途径, 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 学生对该部分的学习也会记忆犹新。
1.3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 掌握对现实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
案例教学所采用的都是现实中真实的案例。在现实社会中, 很多行政管理案件都会遇到两难问题。例如, 作为行政管理者, 在遇到工作难题时, 是首先对老百姓负责, 还是对上司负责?这往往会是个艰难的抉择, 面对道德两难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 学生可以提前体验这种工作困境, 及早分析并解决, 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无形中丰富了学生的工作经验。
2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存在的缺陷及不足
2.1 教学案例资源缺乏
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必须建立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案例基础上。就当前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案例来看, 其质量和数量都很难满足培养合格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总体来看, 案例现状具突显“五多五少”的问题。即:国外案例多、国内案例少;陈旧案例多、新颖案例少;定性案例多、定量案例少;间接案例多、直接案例少;单一性质案例多、综合性质案例少。因此, 要想取得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库的建设是首当其冲的。
2.2 学生参与案例教学主观能动性不高
案例教学法是典型的互动式教学, 依赖于学生的高度参与性。而当前案例教学课堂上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不主动参与。首先, 学生习惯于单向灌输式教育, 面对参与式新型课堂明显不适应。其次, 由于独立学院自筹经费的局限性, 学校各方面资源均需协调。教室资源难免紧张, 在设置教学班时, 行政班级的人数过多,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只有少数同学参与互动, 因此人数过多就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权利被剥夺, 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3 案例使用不规范
近年来,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逐步被引入到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和专业培训中。但由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 案例教学研究的起步也比较晚, 致使在案例教学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多的误区。首先是盲目地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是课堂的主轴, 而举例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次要地位, 案例教学法是师生间的双向沟通, 而举例主要是教师的单方教学行为。其次是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课堂的把控。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居多, 虽有一腔热情, 但终缺乏案例教学经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未能有效纠正和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错误见解, 进而影响学生讨论的深度和案例教学的实效。第三是在案例讨论中仍摆脱不了标准答案的禁锢。一味寻求标准答案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达不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 况且人文学科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同一个行政决策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 就有可能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4 案例教学激励机制缺乏
首先是对于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够。具体案例的编写及案例教学课堂设计是很重要的教学准备工作, 而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由于观念滞后及经费紧张等原因, 对于此方面工作并不重视。其次是对于学生的激励制度不完善。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堂上的表现未计入学生的考核系统, 再加上案例教学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有一种畏难, 甚至排斥的心理。
3 推进独立学院行政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3.1 加强案例库建设
首先, 要善于借鉴国外经典案例。尽管东西方存在诸多差异, 但国外案例犹如他山之石, 要奉行“文化相对主义”的原则, 客观辩证地进行评价。同时要注意汲取案例中的共性成分, 积极探索如何与我国具体环境相结合。其次, 要注重对国内案例的提炼与开发。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改革进程中不仅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亟待总结推广, 同时也遭遇了失败、挫折与教训值得反思与借鉴。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些发生在我国政治体制建设发展进程中的丰富素材都是行政管理案例库的宝贵来源。第三, 要建立案例库维护制度。我们在重视案例库量的充盈基础上, 还要保证案例的质。随着时代的变迁, 社会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行政管理制度、方法、途径, 甚至其合法性, 都在随之改变。基于此, 案例库维护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
3.2 加强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 在教学安排方面, 案例教学已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应采用小班教学形式, 班级人数以20人左右为佳, 以便每位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堂上都有时间和机会参与其中。其次, 各独立院校应在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必要的资金。尽管独立院校运营资金紧张, 但仍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多方筹资, 逐步完善案例教学硬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力争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室”。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沙盘推演等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高度仿真的实践操作平台, 可以让学生在校即获得对现实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流程及相关场景的最直观体验, 把枯燥、抽象的理论内容与现实、具体的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3.3 规范案例教学各环节
案例教学整个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总结评价和信息反馈四个环节。要想案例教学收到实效, 每个环节都需规范运行。在课前准备环节, 教师需精心选择行政管理方面的案例, 然后, 熟悉案例材料, 罗列出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在课堂讨论环节, 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 激发学生探讨案例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应承担引导者角色。如果学生讨论效果和结论较为理想, 教师应做简要总结, 而后引导学生转入下一问题;如果学生讨论过程中思维混乱、偏离论题, 教师应及时加以梳理并纠偏;如果遇到学生讨论激烈引起争执, 教师应及时协调并把讨论引向深入。在总结评价环节, 教师无需公布所谓“标准答案”, 只需揭示本案例涉及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并对课堂讨论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 将学生课堂表现纳入绩效考核。在课堂讨论结束后, 教师需及时对本次课堂案例教学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要求学生以作业形式写案例学习报告, 教师再根据案例教学的反馈情况, 对案例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修改和完善。
3.4 建立鼓励案例教学的有效激励机制
首先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独立院校作为民办高校, 应积极倡导案例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的运用, 以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 针对优秀的案例教学课堂, 学校应组织教师集体观摩和学习讨论, 对于案例教学能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其次建立学生的激励机制。可以将学生成绩的评定标准等都与案例教学紧密相联, 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1]王浦劬.试论公共管理案例的基本特点[J].中国行政管理, 2001 (7) .
关键词:仓库管理;物料管理;物流课程
前言:
对于物流管理的核心而言,仓储作业的管理模式和物料管理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块是讲授的重点内容。针对当前的教育模式而言,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物料管理和仓库管理的人才,是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物流行业需求的重要核心内容。
非常显然,面对我国当前的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目前所设置的物料管理和仓库管理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以基于现实案例来对原有的教学模型和方法来进行改革和更新,是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企业和物流市场对于当前物料和仓库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仓库管理的设备和环境需求
如果考虑到实际的教学需求,仓库和物料管理的教学场地,应该包括有仿真的实验室和相对独立的空间来进行安置设备。而仿真的实验空间里面,应该设置有最新的当代企业的仓库布局,管理区域、办公区域、普通货物区域一目了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相应设置立体仓库以及特种货物仓库及其相应的功能区域。
二、一般性仓库管理的流程
一般的仓库管理流程是从仓库库位和资料的划分开始的,在完成这部分的内容之后,就需要对仓库管理员进行指责和工作内容的安排,随后是针对货架的基本资料信息进行处理,物料的资料信息进行处理。再然后是对物料的信息进行分类和登记。最后就是对用于物料装载的仓库托盘信息编辑。这个就是一个大概的完整的一般性仓库管理的流程。
三、仓库管理系统各个流程的操作方式简介
(一)仓库库位和资料的划分
对商品和企业的货物进行储存,是仓库的主要作用和职能,对这些商品和企业的货物的信息采取仓库库位和资料的划分,可有利于仓库管理者快速管理和分配货物的存取速率。
首先,基于操作系统,可以在表头添加新增的按钮,在弹出来的界面中将需要填入的信息加到要求的仓库编号和名称中,并要求货物的商品类型、位置、功能、存储面积等要和仓库名称相一致。填写完毕之后要及时保存并更新。
然后,双击已经编写好的仓库编号,进入到仓库储存的维护程序界面当中,并在新弹出的界面中将储物料的规格和信息再次填写详细和清楚,之后保存,对于已经取出或者过期的存储信息应该给予及时的删除和整理。
最后,点击程序上的删除或者增添按钮,再次检查所填写的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如果没有错漏则可以点确定,推出编辑页面,保存商品仓库信息。
(二)仓库管理员的信息资料安排
仓库管理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仓库的物料的出库安排和入库整理进行管理和安排,在物料在库的期间,对其进行日常的养护和盘点工作。在对仓库管理员进行安排的时候,需要根据仓库的重要性和操作技术性的难易来对管理员的级别进行综合性的考虑。管理员的信息安排包括:
(1)管路员资料在信息系统中的录入,包含有联系方式、工号、身份证、民族、年龄、性别和姓名等基本信息。
(2)根据不同仓库的重要性的不同,分配不同的管理员对其进行管理绑定,设置的步骤可以在仓库管理系统中进行设定和变更。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这一过程。
(三)仓库货架的基本资料的信息设置
在这一阶段中,可以针对仓库货架的基本信息进行设置。首先进入登记的界面,对于货架的编号和分类选取既定的编号来表示一种类型。好比说按照货架的种类,我们可以划分不同的代码,电子标签的分拣货架,用E表示;托盘货架,可以用P表示;中型货架,可以用M表示。然后,选取新增的货架的种类,新建一个新的货架信息单位,并将货架总数量、商品类型,当前状态等信息一一录入,完成之后再次检查并保存,退出系统。
(四)物料信息的分类和登记
在物料信息的登记上,采取的是和货架登记一样的模式,首先根据所需储存的物料的性质进行划分,录入F可以表示为电气产品,E可以表示为一般性食品,D可以表示为皮革制品,C可以表示为丝绸制品,B可以表示金属制品,A可以表示为纸制品等等。选择对应的种类对物料进行分类,并保存。然后,需要对物料的基本信息进行录入登记,具体包括有商品的编号、规格、单位、科目、安全存量、单重、单价、卖出价格等所有的单项信息进行完整的编辑,并在检查遗漏没有问题之后,保存。
(五)用于物料装载的仓库托盘信息编辑
进入物料装载的仓库信息登录界面之后,可以对仓库的物料进行托盘资料的登记,好比说,某种物料的托盘编码为TP000002,托盘的名称为成品托盘,物料的编码为ASW987434,数量为20个,这样的标示含义是,表示为TP000002的托盘的实际承载物料内容是编码为ASW987434的物料,有20台。对应所有的物料都采取这样的形式进行托盘的编码和输入。检查无误之后,点击保存并退出编辑的界面。整个流程就完成了。
四、结束语
仓库管理也叫仓储管理,英文Warehouse Management,简称WM,指的是对仓储货物的收发、结存等活动的有效控制。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仓库的管理需求越发迫切,如何在维持高强度的物料流通的过程中,做好仓库的管理工作,是当前仓库管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针对当前的教育模式而言,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物料管理和仓库管理的人才,是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物流行业需求的重要核心内容。物料管理是在日常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中,将管理的仓储功能融入到实际的运作中,期望以有效的经济管理形式来对内部的各种活性进行有效的配置。
最早的物料管理的概念和行为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航空工业中,当时由于飞机的零部件非常的多,而且复杂,而且执行的标准有多,在仓库的管理上急需一种有效的细致的零部件管理形式,既做到有条不紊的管理,同时也能够满足精准的部件定位,无论是数量,产地,规格等信息做到随时的清晰和可供查询,因此物料管理的仓储模式应运而生。本文根据一般性的仓库作为示范的案例对基本的物料管理和仓库管理模式的现代管理模式进行了演示。旨在说明和阐述物料管理和仓库管理在物流课程中的实际运用。(作者单位:山西西山煤电集团万隆支护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喜崇彬.需求预测、快速响应与库存管理[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年07期
[2]武凤枝.浅析加强商业企业存货管理的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1年13期
[3]任璐.成品油销售企业W公司合理库存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6期
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精神,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管理学基础》教学进度作如下安排:
1、面授课
单周8次总计24课时。
面授课里强调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日常的面授辅导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
2、小组讨论 两次6课时。
小组讨论强调典型案例的剖析。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概括和理论化,从而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理论或管理原理。
3、学生上网自主学习
学生上网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结合网上丰富的教学辅导资源完成所布置的作业和自测练习,给学生以动手分析和巩固知识的机会。
总之,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这门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附言:我是这学期才接受开放教育的教学任务的,还缺乏经验,有待于向有关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请教。
学生姓名:
X X
学
号:
XXXXXXXXXX 班
号:
116122
指导教师:
罗显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在学习完这门课后,我对于软件过程与管理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介绍一下我的心得。软件过程
软件过程是指一套关于项目的阶段、状态、方法、技术和开发、维护软件的人员以及相关Artifacts(计划、文档、模型、编码、测试、手册等)组成。软件过程是指软件生存周期所涉及的一系列相关过程。过程是活动的集合;活动是任务的集合;任务要起着把输入进行加工然后输出的作用。活动的执行可以是顺序的、重复的、并行的、嵌套的或者是有条件地引发的。
软件过程可概括为三类:基本过程类、支持过程类和组织过程类。基本过程类包括获取过程、供应过程、开发过程、运作过程,维护过程和管理过程。支持过程类包括文档过程、配置管理过程、质量保证过程、验证过程、确认过程、联合评审过程、审计过程以及问题解决过程。组织过程类包括基础设施过程、改进过程以及培训过程。
软件过程主要针对软件生产和管理进行研究。为了获得满足工程目标的软件,不仅涉及工程开发,而且还涉及工程支持和工程管理。对于一个特定的项目,可以通过剪裁过程定义所需的活动和任务,并可使活动并发执行。与软件有关的单位,根据需要和目标,可采用不同的过程、活动和任务。
软件过程是指软件整个生命周期,从需求获取,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发布和维护一个过程模型。一个软件过程定义了软件开发中采用的方法,但软件过程还包含该过程中应用的技术——技术方法和自动化工具。过程定义一个框架,为有效交付软件工程技术,这个框架必须创建。软件过程构成了软件项目管理控制的基础,并且创建了一个环境以便于技术方法的采用、工作产品(模型、文档、报告、表格等)的产生、里程碑的创建、质量的保证、正常变更的正确管理。
软件过程的成熟等级有五级,分别为初始级,可重复级,定义级,定量管理级,优化级。(1)在初始级,企业一般不具备稳定的软件开发与维护的环境。常常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放弃原定的计划而只专注于编程与测试。处于这一等级的企业,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有杰出的项目经理与经验丰富的开发团队。因此,能否雇请到及保有能干的员工成了关键问题。项目成功与否非常不确定。虽然产品一般来说是可用的,但是往往有超经费与不能按期完成的问题。
(2)在可重复级,建立了管理软件项目的政策以及为贯彻执行这些政策而定的措施。基于过往的项目的经验来计划与管理新的项目。企业实行了基本的管理控制。符合实际的项目承诺是基于以往项目以及新项目的具体要求而作出的。项目经理不断监视成本、进度和产品功能,及时发现及解决问题以便实现所作的各项承诺。
通过具体地实施这一级的各个关键过程领域的要求,企业实现了过程的规范化、稳定化。因而,曾经取得过的成功成为可重复达到的目标。
(3)在定义级,有关软件工程与管理工程的一个特定的、面对整个企业的软件开发与维护的过程的文件将被制订出来。同时,这些过程是集成到一个协调的整体。这就称为企业的标准软件过程。
这些标准的过程是用于帮助管理人员与一般成员工作得更有效率。如果有适当的需要,也可以加以修改。在这个把过程标准化的努力当中,企业开发出有效的软件工程的各种实践活动。
同时,一个在整个企业内施行的培训方案将确保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都具备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项目小组要根据该项目的特点去改编企业的标准软件过程来制订出为本项目而定义的过程。
一个定义得很清楚的过程应当包括:准备妥当的判据,输入,完成工作的标准和步骤,审核的方法,输出和完成的判据。因为过程被定义得很清楚,因此管理层就能对所有项目的技术过程有透彻的了解。
(4)在定量管理级,企业对产品与过程建立起定量的质量目标,同时在过程中加入规定得很清楚的连续的度量。作为企业的度量方案,要对所有项目的重要的过程活动进行生产率和质量> 一个企业范围的数据库被用于收集与分析来自各项目的过程的数据。这些度量建立起了一个评价项目的过程与产品的定量的依据。项目小组可以通过缩小他们的效能表现的偏差使之处于可接受的定量界限之内,从而达到对过程与产品进行控制的目的。
因为过程是稳定的和经过度量,所以在有意外情况发生时,企业能够很快辨别出特殊的原因并加以处理
(5)在优化级,整个企业将会把重点放在对过程进行不断的优化。企业会采取主动去找出过程的弱点与长处,以达到预防缺陷的目标。同时,分析有关过程的有效性的资料,作出对新技术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以及提出对过程进行修改的建议。整个企业都致力于探索最佳软件工程实践的创新。
项目小组分析引起缺陷的原因,对过程进行评鉴与改进,以便预防已发生的缺陷再度发生。同时,也把从中学到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其他项目。
降低浪费与消耗也是这个等级的一个重点。
处于这一等级的企业的软件过程能力可被归纳为不断的改进与优化。它们以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逐渐地提升现存过程,另一种是对技术与方法的创新。虽然在其他的能力成熟度等级之中,这些活动也可能发生,但是在优化级,技术与过程的改进是作为常规的工作一样,有计划地在管理之下实行的。
软件管理
同样,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软件管理 同其他任何工程项目一样,软件项目同样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是软件管理的问题,而这一问题通常容易被一般的软件开发人员所忽视。在一般的软件工程资料中所讨论的重点也只是软件开发方法,对软件管理问题大多一笔带过。在一个小的软件开发项目中也许还无所谓,但一个大型的软件开发项目如果没有优秀的软件管理人员来领导和协调整个项目,其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因此有必要引起大家对此问题的重视,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作为软件管理人员,应该站在高处来俯瞰整个项目,如果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就不太好了。有了俯瞰全局的意识这一前提,采用适当的管理技术,项目开展就会容易。软件项目的管理工作可以分位四个方面:软件项目的计划、软件项目的组织、软件项目的领导和软件项目的控制,下面对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软件开发项目的计划包括定义项目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他涉及到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带有全局的性质,是战略性的。计划应力求完备,要考虑到一些未知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考虑到可能的修改。计划应力求准确,尽可能提高所依据的数据的可靠程度。主要工作集中在软件项目的估算、软件开发成本的估算和软件项目进度安排。软件项目计划的目标是提供一个能使项目管理人员对资源、成本和进度做出合理估算的框架。这些估算应在软件项目开始时的一段有限时间内作出,并随着项目的进展进行更新。
软件项目管理过程开始于项目的计划,在做项目计划时,第一项活动是估算。已经使用的使用技术是时间和工作量的估算。因为估算是其他项目计划活动的基石,而且项目计划又未软件工程过程提供了工作方向,所以我们不能没有计划就着手开发,否则就会陷入盲目性。
估算本身带有风险,估算资源、成本和项目进度时需要经验、有用的历史信息、足够的定量数据和作定量度量的勇气。估算的精确程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首先,项目的复杂性对于增加软件计划的不确定性影响很大,复杂性越高,估算的风险就越高。复杂性是相对度量的,他与项目参加人员的经验有关,比如如果让搞MIS的项目组去搞操作系统设计显然增加了复杂性。其次,项目的规模对于估算的精确性和功效的影响也比较大,因为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软件相同元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也迅速增加,因而估算时进行问题分解也会变得更加困难。还有项目的结构化程度也影响项目估算的风险,这里的结构性是指功能分解的简便性和处理信息的层次性,结构化程度提高,进行精确估算的能力就提高,相应风险将减少。此外,历史信息的有效性也影响估算的风险,在对过去的项目进行这综合的软件度量之后,就可以借用来比较准确地进行估算。影响估算的因素远不止这些,比如用户需求的频繁变更给估算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估算的依据是软件的范围,包括功能,性能、限制、接口和可靠性。在估算开始之前,应对软件的功能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细化以便提供更详细的细节。由于成本和进度的估算都与功能有关,因此常常采用功能分解的办法。性能的考虑主要包括处理和响应时间的需求。约束条件则标识外部硬件、可用存储和其他现有系统对软件的限制。
另外软件项目计划还要完成资源估算,包括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在考虑各种软件开发资源时最重要的是人,必须考虑人员的技术水平、专业、人数以及在开发过程各阶段对各种人员的需要。硬件资源作为一种工具投入。软件资源包括各种帮助开发的软件工具,比如数据库等。
工作两估算是最普遍使用的技术。经过功能分解之后,可以估计出每一个项目任务的分解都需要花费若干人年,总计之后就知道软件项目总体工作量。下面就是一个示意性工作量估算表。
软件开发成本主要是指软件开发过程所花费的工作量及其相应的代价。它不同于其他物理产品的成本,它主要包括人的劳动的消耗,人的劳动的消耗所需的代价就是软件产品的开发成本。
开发成本的估算方法有很多种,象简单的代码行技术,任务分解技术,自动估计成本技术,专家判定技术,还有参数方程法,标准值法,以及COCOMO模型法。其中COCOMO(Constructive Cost Model)模型法是一种精确、易于使用的成本估算方法,该模型按其详细程度分为三级:基本COCOMO模型、中间COCOMO模型和详细COCOMO模型。
软件项目的进度安排主要是考虑软件交付用户使用的这一段开发时间的安排。进度安排的准确程度可能比成本估计的准确程度更重要。软件产品可以靠重新定价或者靠大量的销售来弥补成本的增加,但进度安排的落空会导致市场机会的丧失或者用户不满意,而且也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因此在考虑进度安排时要把人员的工作量与花费的时间联系起来,合理分配工作量,利用进度安排的有效分析方法严密监视软件开发的进展情况,以使得软件开发的进度不致被拖延。
在进行进度安排时要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任务的并行性问题。当参加项目的人数不止一人是软件开发工作就会出现并行情况。因为并行任务是同时发生的所以进度计划表必须决定任务之间的从属关系,确定各个任务的先后次序和衔接,确定各个任务完成的持续时间。另外还应注意关键路径的任务,这样可以确定在进度安排中应保证的重点。常用的进度安排方法有两种,即甘特图法和工程网络法。
一个软件项目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种。软件项目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开发项目,也可以与产品项目组成一个完整的软件产品项目。如果是订单开发,则成立软件项目组即可;如果是产品开发,需成立软件项目组和产品项目(负责市场调研和销售),组成软件产品项目组。公司实行项目管理时,首先要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下设项目管理小组、项目评审小组和软件产品项目组。
①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是公司项目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一般由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组成。主要职责如下:(1)依照项目管理相关制度管理项目;(2)监督项目管理相关制度的执行;(3)对项目立项、项目撤消进行决策;(4)任命项目管理小组组长、项目评审委员会主任、项目组组长.②项目管理小组项目管理小组对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一般由公司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如下:(1)草拟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2)组织项目阶段评审;(3)保存项目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和数据;(4)为优化项目管理提出建议。
③项目评审小组项目评审小组对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可下设开发评审小组和产品评审小组,一般由公司技术专家和市场专家组成。主要职责如下:(1)对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评审;(2)对市场计划和阶段报告进行评审;(3)对开发计划和阶段报告进行评审;(4)项目结束时,对项目总结报告进行评审。
④软件产品项目组软件产品项目组对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可下设软件项目组和产品项目组。软件项目组和产品项目组分别设开发经理和产品经理。成员一般由公司技术人员和市场人员构成。主要职责是:根据项目管理委员会的安排具体负责项目的软件开发和市场调研及销售工作。
同样,项目的组织结构同样重要。开发组织采用什么形式由软件项目的特点决定,同时也与参加人员的素质有关。通常有三种组织结构模式:
按课题组划分的模式:把开发人员按课题组成小组,小组成员自始至终承担课题的各项任务。该模式适用于规模不大的项目,并且要求小组成员在各方面有技术专长。
按职能划分的模式:把开发项目的软件人员按任务的工作阶段划分为若干工作小组。要开发的软件在每个专业小组完成阶段加工后沿工序流水线向下传递。这种流水作业的方式使用于多项目并行的情况。
矩阵形模型:这种模式是以上两种模式的复合。一方面按工作性质成立一些专门小组,另一方面每一个项目都有它的经理人员负责。每一个软件开发人员属于某一个专门小组,有参加某一个项目的工作。该模式的优点有一方面参加专门组的成员可以在组内交流在各个项目中取得的经验,这更有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另一方面,各个项目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有利于软件项目的完成。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规模比较大的项目。
组织结构的最后一层是程序设计小组的组织形式。通常认为程序设计工作是按独立的方式进行的,程序人员独立地完成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一般在人数比较少时组员之间的联系比较简单,但随着人数的增加,相互之间的联系变得负责起来。小组内部人员的组织形式对对生产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软件管理中的组织形式方面,常见的小组组织形式有三种,这三种形式可以灵活使用。1.主程序员制小组:相当于组长负责制,小组的核心由一位主程序员,另外配备两到三位技术员、一位后援工程师组成。这种组织结构突出主程序员的领导,强调主程序员与其他技术人员的联系。
2.民主制小组:在民主制小组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组员之间平等地交换换意见,工作组目标的制定以及决定的作出都由全体人员参加。这种组织形式强调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并要求每个成员发挥主动精神和协作精神。
3.层次式小组:在层次式小组中,组内人员分位三级:组长(项目负责人)一人负责全组工作,他直接领导两到三名高级程序员,每位高级程序员通过基层小组,管理若干位程序员。这种结构比较适合于项目本身就是层次结构的课题。
在另一个方面来说,合理地配备人员是成功地完成软件项目的切实保证。所谓合理地配备人员应包括按不同阶段适时运用人员,恰当掌握用人标准。一般来说,软件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技术人员的参与情况是不一样的。下图是典型的软件开发人员参与情况曲线。
【关键词】高职高专 工程管理 课程 P6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33-01
一、P6项目管理软件简介
P6软件是一套由美国Primavera公司研发的适合项目级和企业级推广应用的项目管理软件。世界上最大的企业级项目管理软件供应商,从事项目管理软件的研发有30年的历史。现被orcle公司收购。在美国,十有八九的工程项目使用Primavera进行项目管理,中国有4,200多用户,分布在700多个公司。目前已推出P6V8.3版本,个人版为免费使用。
P6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多项目、多用户及多权限设置管理
2.项目进度计划及进度管理
3.资源的使用分析及平衡
4.项目预算、费用计划,跟踪实际成本支出
5.项目文档记录
6.项目风险分析及跟踪
二、工程管理课程主要的知识内容体系
高职高专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固定,大部分教材都沿着体系内容进行编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经理责任制
2.项目管理规划,施工组织设计
3.项目进度计划,流水施工及网络图
4.施工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控制
5.施工项目合同管理
三、P6项目管理软件在工程预算课程应用
P6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离不开项目管理知识,同样,工程管理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通过工程实例的实际应用加深理解。在工程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引入P6项目管理软件,使得原来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有应用对象,也使得原来比较难以操作的P6项目管理软件在教学下学生易于理解,以下是工程管理课程与P6项目管理软件课程安排点。
1.工程管理课程中的项目经理责任制,通过P6项目管理软件内设置的权限管理,使学生更加清楚理解权限的概念。P6软件内设置了诸多权限选项,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配置项目经理权限,施工员权限,材料员权限等。
2.项目进度计划,P6项目管理软件是按照关键路径法进行参数计算的软件,所以在进度计划安排上可以反映出网络图的参数计算,包括最早开始时间,最晚开始时间,总机动时间,自由机动时间等六个时间参数。对于流水施工,可以通过计算后在逻辑关系上进行延时来完成。
3.项目的成本、进度控制,P6项目管理软件通过“赢得值”这一参数对工程进行实际的成本分析控制。通过输入预算值,实际值,软件自动进行赢得值的计算,通过分析费用差值(盈利)和时间差值(进度指标),对项目进行动态的控制。
4.施工项目的合同管理。P6软件内包括文档管理,可以给每个工作任务加以合同文档,进行合同文档管理,同时外接专业的合同管理软件Contract Manager进行专门的合同管理,相关数据可以直接导入P6软件内。
5.项目管理规划,通过上述的几项可以完成施工进度计划,通过在软件资源加载可以完成资源需求计划,在P6软件内有EPS及OBS,EPS(企业项目结构)和OBS(企业组织结构),通过EPS和OBS的一一对应,可以完成项目管理规划中的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并且通过权限设置,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
四、实际的课程运用案例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在《工程预算与管理》课程中应用了P6项目管理软件进行案例分析讲解,引发了学生较高的兴趣。在工程管理的课程内容穿插结合实际的P6项目管理案例(新校区图书馆工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方法。
五、总结
目前高职高专的工程管理课程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和实际结合进行管理,纯粹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在学完之后还是比较模糊。通过与软件的穿插结合教学,通过实例使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用在实地,学生增加兴趣的同时也掌握了实际的应用,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教学问题,改革策略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我们把物流信息物流管理和信息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培养学生综合使用知识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反映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应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梧州职业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结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求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过去物流信息管理和应用程序作为一个重要的主要核心课程。作家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发现一些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显著的影响。
1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
首先,《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除了基本的物流知识外,还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和设计、软件工程、技术和物流信息(包括EDI技术、射频技术、条形码技术、GPS技术、GIS技术等);
第二,强大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物流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不仅需要教学生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并希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掌握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系统操作的应用。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专业要求,即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又要有多学科专业背景,同时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在企业实践和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全面的掌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目前《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的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内容涉及常见的物流管理用的信息系统,例如仓储系统、配送中心系统、运输系统、国际货运代理系统,甚至部分教材涉及快递系统、连锁物流系统、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信息交易平台、集装箱堆场管理系统、进出口报关系统等,这就要求《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应开设在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关的专业核心课之后,才能保证学生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才能保证课程的内容不与后续课程重叠,才能保障课程能起到将知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衔接,保证课程进度的流畅性。
1.2缺乏合适的教材
教材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物流信息管理和应用程序是一个新的全面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随着迈入物流信息化阶段,物流行业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如何把包括计算机科学、管理、物流工程学科不同的学科,如专业知识的内容按照一条线索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是该课程教材建设的难点之一,做到教材的与时俱进,与行业俱进,更是难上加难。和当前教学材料用于高职院校很少,大部分知识是curt结合课本,分解之间的连贯性不强,课程整体知识架构不经琢磨,加大教师授课的难度,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1.3课程内容抽象,理论难以联系实践
《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应该是侧重于系统的操作与应用,要求学生熟悉每个系统模块的设置逻辑,要求熟悉相关操作的流程原理,反而对了解掌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要求不高。但现在大多数的课程的内容均是侧重于数据库以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对于起点较低的高职学生而言,内容过于抽象,理论知识难以与后续实操实训课程联系。
1.4过分注重建设模拟仿真型物流实训室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建设资金紧张,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钱只能买少量的信息技术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由于昂贵的培训设备和软件,不能做老师,学生们在演讲之后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过于侧重建设模拟仿真型物流实训室,所进行演示的只是少数大型“标杆”型物流企业能达到的物流现代化效果,与实际行业现状并不相符,不利于学生实操能力的锻炼。
2《物流信息管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2.1分类设置课程内容
应将《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放在第四个学期或第五个学期,学生实习前开设。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方法,三个大项目的学习,一是常见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典型应用;物流行业的其他系统的介绍;与物流信息化相关联的系统的介绍;理论设计48小时,这三个大项目包含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理论内容,按所学理论知识设计相应的实训课,共24学时,按4课时理论,2课时实训进行安排。实训地点可以选在物流实训室或学校机房;机房要求配套相关的物流系统进行模拟实操,如仓储系统、配送中心系统等。
2.2鼓励教师自行编写教材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学校实训课程开展条件,适当鼓励教师自行编写教材,编写实训课指导教材。
2.3完善实训条件,引入专门的实训指导课教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建有相应的物流实训室,配套有若干个物流信息系统。但是,实训室建设好后,厂家只是派人进行短暂的业务培训,若要任课教师掌握每个物流系统的实训演示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建议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引入专门的实训课指导老师,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指导教师共同编写实训课指导大纲,有利于更好的开展课程实训。
2.4增加企业见习机会,引入校外专家
加强校企合作,与物流企业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引入校外专家团队进行课程设计及内容整合,让企业专家参与物流相关信息管理实训室建设。
2.5让青年教师“走出去”
不仅要让校外专家“走进来”,还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只有深入物流企业进行挂职学习,才能让教师教学知识紧密跟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了解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的应用现状。现有的物流专业教师实践研究,研究校外实践基地。老师将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企业应用程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与实际情况不符。
3结语
文章通过分析《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不足之处,主要包括课程设计不合理,缺乏合适的教材及配套的实践系统、课程内容抽象难懂、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然后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进行课程设计安排,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弥补主要教材不足;配套专门实践教学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鼓励校外专家“走进来”,让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物流系统实训室的建设;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拓宽自身专业知识背景及行业实践经验以适应教学需要。希望能对同行教师课程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薛永刚,张明丽.《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13,(2).
[2]姜显亮.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万海霞.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8).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开设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牢固树立“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和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本学期的教学是本人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一年,本着“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需要长流水”的理念,在教学工作中不敢放松,学期结束之际,对本门课程作一些粗浅的思考。
1、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直倡导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如今翻转为“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并不是对教师的工作可以不再备课、不再教学,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全面熟练地掌握所用的教材,然后,精心地对它进行加工处理,并且创建以项目(任务)的形式涵盖所有的知识点,与所用教材有机结合,还必须关注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动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因为计算机的发展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教材也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就有可能把错误信息传授给学生。
2、以应用为目的,以兴趣为动力
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更多的是注重技能的掌握。而,计算机是学生通常作为工具来使用,以解决或辅助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的实施,包括教师的教授,这一部分主要是项目(任务)的引入,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以及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应本着应用为目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的线索,靠这根线索把有关的知识点有机的串联起来。
如学习PowerPoint2007应用知识时,正式讲授前,就把任务提交给学生,要求在本章内容结束时,能利用本章知识把毕业论文制作成演示稿,并要求对其中幻灯片的表现效果进行个性化设计,这样以应用为目的的进行作业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就有方向性,任务完成了,学生也理解了相关的知识。如果说由于应用的目的,学生会出于处在压力“要我学”,那么,由于兴趣的缘故,学生会出于内在动力变成“我要学”,先展示以PowerPoint2007制作的照片浏览文件,暗示学生可以做成自动播放的视频模式,在兴趣的作用下,学习不但更主动,而且也更有效,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推动下,深入学习。
首先,努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所举的例子尽可能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或接近实际的事例;其次,要学生完成的作业,也尽量和学生所熟知的问题挂钩。这样,使学生感受学习计算机不是枯燥乏味,也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和他们的世界紧密相连的。通过解决一些学生常见的问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培养兴趣。
3、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台阶
学习计算机,特别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如果没有实践作为基础,如同空中阁楼。我认为学习计算机的最佳方法就是,先知其然,再循序渐进知其所以然,有机会动手组装一台当前流行的个人电脑是学习硬件基础知识的最好的铺垫,通过把一些电脑零部件组装成电脑,对主板、CPU、内存、硬盘、软驱、光驱、显示器、显卡、键盘等硬件就有了感性认识,以这些感性认识作为基础,来学习相关的硬件知识就不会觉得过于抽象,接受起来也不至于太困难。
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必须通过实践,本学前开学段时间,由于实训室还未完工,课程的开展都是在教室完成,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实践,亲自动手试一试,才能完全理解每一个界面,每一个菜单的真正含义,对于应用软件的学习同样如此。如学习WORD排版,教师不妨给学生布置设计班级海报开始,要求分别用WORD来排版设计,分组完成,最后,都打印出来,再一起讨论哪组的打印效果最好。这样,通过自己输入,自己改错,自己排版,自己插图,自己打印,相信学生就会更清楚WORD有什么功能,并如何使用这些功能。
【《行政管理应用写作》课程总结】推荐阅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07-07
2024春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写作要求10-04
行政后勤管理总结06-12
工商行政管理总结汇报11-21
电大行政管理毕业总结11-25
行政管理学系工作总结07-01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总结07-21
营销管理课程总结11-10
2023年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总结11-28
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总结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