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教学反思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九寨沟》教学反思(共8篇)

《九寨沟》教学反思 篇1

太安驿小学 张拴锁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如果在教学时,就让学生一起来学课文的话,学生和“九寨沟”的距离相差甚远,枯燥的学习对于学生很难对九寨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人们都说九寨沟很美,那里被称为‘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接着播放九寨沟的录像。学生们在看时,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美景。看完之后,我请学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九寨沟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有的说:“我真想到九寨沟去走一走,看一看。”此时,我就趁热打铁:“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我们跟着巴金爷爷一块去欣赏那里的景色,好吗?”学生们无比兴奋地说“好!”于是我就对学生说:“我们开始出发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乘飞机到了四川,下了飞机,坐上了去九寨沟的汽车。汽车到了南坪,再往西行了四十公里,九寨沟终于到了。”这时,我再请学生们睁开眼睛,此时他们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兴奋。接下来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整堂课学生们都是兴致盎然。由此可见,创新性、开放性的处理教材,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学,这样才能学好。

二、在合作、探究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叶圣陶说:“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

决别的问题。”这些话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基本的语文的学习方法”。在学习3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出示阅读提示:“a、读3自然段,看看写了哪些景观,用笔圈出来。B、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读一读。C、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在书上作记号。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读——找——想——读——讲。而4自然段的结构和3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学习4自然段的时候,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就会把前面学到的方法迁移到4自然段的学习中来,根据自学阅读提示: A、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珍稀动物?用笔划出来。B、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动物读一读,并划出表示它主要特点的词语。C、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学生兴致盎然地品读课文,积极参与动口、动脑、动手,在不知不觉中去获得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了学法指导,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朗读中感悟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美丽。

《九寨沟》教学反思 篇2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语言的描述,结合图片、录像等辅助手段、感悟九寨沟童话般的神奇和美,背诵第三自然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感悟第三自然段课文中语言的美与景色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在我国四川省北部,有几条神奇的山沟,这里流光溢彩、风景如画,走进它,就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这就是被人们称作“人间仙境”的九寨沟。(2)播放课件:风光片《走进九寨沟》片段(听老师介绍,随着老师介绍逐步观察。)。

【设计意图】课件的运用创设了优美的情景,作为欣赏者的学生无意中感官被激活,情感被激发,形成了较强的阅读期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九寨沟,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一下九寨沟独特的美。(读书感悟);(2)交流:九寨沟的哪些景色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由回答,各抒己见)。板书:自然风光、珍奇动物。

三、品味词句,诵读感悟

(1)过渡:你们想先欣赏自然风光呢,还是想先看看珍奇动物?但课文提醒我们先看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2)小组内合作学习。出示阅读提示: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写了哪些景观,用笔圈出来。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在书上做记号。(3)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雪峰: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森林:森林遍布;湖泊:大大小小、清澈见底、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瀑布: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师:大家看着这些词语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景色,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句子。雪峰:抓住“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一句,课件出示雪峰图片,让学生感受那种雄奇璀璨,并自由谈一谈,然后练读(边看边谈,然后练读)森林:抓住“遍布”等词语,要求学生读出森林的多、分布的广。(个别读、齐读,读出多、读出广)湖泊:抓住第一句“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课件出示九寨沟鸟瞰图。瀑布:课件出示“由于河谷高低不平……”一句,变色凸显“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三个词语。

师:读到这儿,九寨沟的美景一定深深地刻在你的脑海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就让我们把这童话般的世界永远留在记忆中!结合配乐《神奇的九寨沟》,美读第三自然段,边看边读,整体感受。

生只需动动手就解决了。而且通过游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把知识与动手操作、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深透,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在教学中引入游戏精神,使教学像游戏一样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是小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它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游戏能激发兴趣,引起注

四、语言实践,积累运用

师:刚才的音乐风光片,如果配上解说词就更美了。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来为它配音。

(1)再次播放风光片,师生分工(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没介绍到的景物),学生练习配解说词(边看图,边练习配解说词)。(2)师生合作配音,学生可以用刚刚积累的课文中的语句,还可以尝试加进自己的话(自由发挥,积极表达)。

五、领略珍奇异兽

(1)过渡:我们一边欣赏九寨沟迷人的景象,一边向原始森林纵深处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有人逐渐稀少,小游客们,我们已经进入了珍奇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会遇到哪些动物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四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珍奇动物,用笔画出来;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动物读一读,并画出表示它主要特点的词语;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抓住重点词语概括动物的特点);(2)交流:金丝猴体态粗壮、羚羊善于奔跑、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熊猫行动敏捷;(3)朗读,表演理解“攀吊、窥视”;(4)理解:4个“也许”,练习排比句;(5)小组合作:看着画面说几句话,看谁会观察、会想象、会描述。

小游客们,也许我们会看到漂亮的金丝猴,也许我们会看到在奔跑的羚羊,也许我们会看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也许我们还会看到可爱的小熊猫,也许我们还会看到什么呢?(牛羚、鸳鸯、红腹角稚、白闲鸟、红腹锦鸡……)也许,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羚羊在干什么?也许,你会看到什么样的谁在干什么?

九寨沟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的野生动物园,这里的异兽珍禽为九寨沟增添了无限生机。板书:珍稀动物。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九寨沟景色美不胜收,九寨沟的动物妙趣横生。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着童话般的世界吗?(2)这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板书)。(3)齐读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找出描写“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的语句并再读一读。(4)默读课文,思考:第五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七、总结延伸

(1)九寨沟是中国唯一荣获“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桂冠的旅游胜地。它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瀑布组成神秘、奇妙的自然风光,被人们称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你们想赞美它吗?让我们来合作一首小诗好不好?出示训练题组。(2)让我们来为旅游公司写介绍九寨沟的广告语或导游词。

八、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以九寨沟美景作题材的文章还有很多,课后搜集一下,举行“九寨沟美文朗读赛”(搜集美文,练习朗读。)。(2)把九寨沟的美景背给爸爸妈妈听,说服爸爸妈妈带你去九寨沟旅游。

【设计意图】“搜集美文”的作业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说服父母,一次语言活动,无形中增长了学生智慧和才干,灵活且富有新意。

板书设计:略。

意,使孩子过剩的精力得以释放。

参考文献:

[1]邵国华.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J].新课程,2010,(07):56-57.

《九寨沟》教学设计 篇3

近年来,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为实现区域内强强联手,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无效建设,2006年,由江苏省常州市电教馆申报的《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被中央电教馆批准为“十一五”全国重点课题,该课题围绕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以区域为单位,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混合学习模式中应用的实践研究。《九寨沟》教学设计就是围绕该课题理念进行的一次尝试。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九寨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课文描写形象、生动,文字优美。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身临其境地走进九寨沟,感受九寨沟如诗如画的美景,观赏九寨沟各种珍稀的野生动物。

学习重点:研读课文,查询网络,感受九寨沟的美;演示文稿制作。

学习难点:了解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的顺序与方法;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

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文章内容,整合网络教学的特点,欣赏九寨沟风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了解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采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文本、数字资源等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具体学习过程如下。

①合作学习的过程:探究五彩池、五花海形成的原因。

②自主探究的过程:浏览文本、数字资源进行学习。

③思维碰撞的过程:全班交流、讨论学习成果、相互质疑与辨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任务

(1)语文学科:利用学习支持材料文件包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了解九寨沟的风景优美,感受文本叙述九寨沟“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的内涵。

(2)信息学科:完成一个真实的应用实例——学习利用网络获得相关信息,然后应用 PowerPoint制作一个多媒体电子文稿,表达自己对九寨沟的赞美。

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语言的积累方面也丰富而有个性。他们易于打开思维,不拘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据了解全班学生几乎都没去过九寨沟,对九寨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形成学习的支点。针对这些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学习伙伴分组学习,通过课堂讨论达到知识互补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

教学媒体阐述

为给学生意义建构提供有力的支点,除了给学生提供传统的学习资源外,还结合“九寨沟”这一知识点,制作了专题学习网站。网站利用网页的框架和超级链接把诸多的素材(图像、音频、视频等)组织起来:“背景资料”提供作者资料、九寨沟知识介绍等,为学生理解文本作铺垫;“品文悟情”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平台,主要包括:文本、视频、音频;“在线测试”分别提供“前测”、“后测”两个专题,学生在自主学习前后进行,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外专题”提供了关于九寨沟的美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话平台”是为学生进行主题探讨提供的交互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行选择主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重新建构知识。每个学习专题都有相应的自学导航,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还可以点击相关的链接获取更多的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见下表)

教学实践思考

《九寨沟》一课的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定位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学习,即把传统的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结合起来。因此,注重传将统教学资源(如文本、实物等)与现代数字资源(专题学习网站)整合。在构建专题网页时,利用网页的非线性呈现方式,把诸多的学习素材(图像、音频、视频、其他专题网页等)组织起来,为学生真正品读语文提供有效的支点。

《九寨沟》教学反思 篇4

一、教材处理的创新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目标,就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课改的灵魂。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中,人们的休闲日趋多样化,学生的生活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上传统的处理教材的方法已经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新的处理。别具特色的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

《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如果在教学时,就让学生一起来学课文的话,学生和“九寨沟”的距离相差甚远,枯燥的学习对于学生很难对九寨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人们都说九寨沟很美,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接着播放九寨沟的录像。学生们在看时,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美景。看完之后,我请学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九寨沟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有的说:“我真想到九寨沟去走一走,看一看。”此时,我就趁热打铁:“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九寨沟,好吗?”学生们无比兴奋地说“好!”于是我就对学生说:“我们开始出发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乘飞机到了四川,下了飞机,坐上了去九寨沟的汽车。汽车到了南坪,再往西行了四十公里,九寨沟终于到了。”这时,我再请学生们睁开眼睛,此时他们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兴奋。接下来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整堂课学生们都是兴致盎然。由此可见,创新性、开放性的处理教材,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学,这样才能学好。

二、教学过程的应变性。

针对过去学科教材内容表现的“难、窄、旧”的特点,新课程提倡的是“新、活、宽”。发挥“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要“新”,要“活”,要“宽”。这样势必要求教学过程也要“新”、“活”、“宽”。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应具备一定的应变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活起来。在《九寨沟》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电教设备,把枯燥乏味抽象的内容融于直观教学之中,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生动有趣。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九寨沟的自然原始风光,重点介绍了五种景物:雪峰、湖泊、森林、彩池、瀑布。这五种景物各有特点,因此,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五种景物不同的美,光靠读书上的语句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因此,我从网络中搜集了相关的图片,制成了幻灯。导入新课时,我已经带领学生进入了九寨沟,因此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游览,找一找有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用笔做上记号。学生兴致勃勃地游览完了,我便让学生起来说说看到了哪些美景,分别有什么特点。因为每个学生所看到的不同,因此说的顺序当然也就不会和书上的一样。于是我就跟着学生的思路,学生说到哪种景物,我就用电脑出示该景物的图片,然后显示书上的相关文字来学习。这样就体现了一种灵活性,而不是死板的按照书上的描写来学习,课堂气氛也就显得异常活跃。

三、教学方式的自主性。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点。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课改的核心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充分参与了学习,才会学得扎实,学得有效。以前,教师总是认为,自己是授知识与学生的,自己是主角,因此,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的个性难以发挥出来。其实,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只能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活跃与否,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程度。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以学生为主,不剥夺他们是主人的权力。教学《九寨沟》时,一开始我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带领他们进入九寨沟,让他们自由游览,自由畅谈。然后指导他们进行朗读。而且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在学了九寨沟的珍稀动物的时候,我对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朗读要求:“同学们,课文介绍的这四种动物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请你把它读好了,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要求一提出,学生们就兴致勃勃地练说起来。准备好了之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结果喜欢大熊猫和小熊猫的居多,而且也读得非常有味。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思想,因此允许他们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不是要求学生千篇 一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就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实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不需要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了,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九寨沟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5

一、训练:概括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九寨沟》,齐读课题。生:(齐读。)九寨沟。

师:课前,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下面,我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出示:)

九寨沟在四川北部三xiàn交界的万山丛中。那里的水漂亮极了。蓝天、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tú画。高低不平的河谷,使湖泊与湖泊之间qià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了美丽壮观的瀑布。那里的动物有趣极了。你jì续向纵深行进,也许会遇到异兽珍qín:机灵的金丝猴,突然cuàn出来的羚羊,ruî无其事的大熊猫,行动mǐn jié的小熊猫„„那里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请根据这段话中的拼音写出汉字,这段话不需要抄。生:(看拼音,写汉字。)师:(出示:)

九寨沟在四川北部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那里的水漂亮极了。蓝天、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高低不平的河谷,使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了美丽壮观的瀑布。那里的动物有趣极了。你继续向纵深行进,也许会遇到异兽珍禽:机灵的金丝猴,突然窜出来的羚羊,若无其事的大熊猫,行动敏捷的小熊猫„„那里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请核对你写出的汉字,九个汉字全写对的给自己加一颗五角星。生:(核对,订正错误。)师:你有哪个字写错了? 生:禽。

师:(在黑板上板书“禽”。)请同学们写一遍。生:(在本子上写“禽”。)生:捷。

师:(在黑板上板书“捷”。)请同学们写一遍。生:(在本子上写“捷”。)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生:(读这段话。)

师:读了这段话,有谁发现这段话与课文是什么关系? 生:这段话是对课文的概括。

师:说得好。课文中也有一段话,也是对课文的概括,比老师的这段话还要精炼,你能找到这段话吗? 生:课文中的最后一段。师:(出示:)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齐读这段课文。生:(齐读。)

师:如果用这段课文中的四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你用哪四个词语? 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板书这四个词语。)师:如果用这段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你用哪个词语? 生:诗情画意。

师:还不够直接。

生:人间仙境。(板书这个词语。)

师: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把一篇长文章读成一篇短文章,读成一段话,读成四个词语,甚至读成一个词语。

二、细读:在最美处着力

师:(指着黑板上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齐读这四个词语。生:(齐读。)

师:这四个词语既然能概括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中就一定有与这四个词语相对应的描写。请默读课文,找出来,做上相应的记号。生:(默读课文,寻找与四个词语相对应的描写,做上记号。)师:哪段文字写了“雪峰插云”?

生: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师:哪段文字写了“古木参天”? 生: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师:这段文字中没有写到“古木参天”啊? 生:原始森林中一定有许多古老的、高大的树木,这不就是写“古木参天”吗?

师:哪段文字写“平湖”?

生: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师:还有吗?

生: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

师:哪段文字写“飞瀑”?

生: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师:哪段文字写“异兽珍禽”? 生:第四段课文。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通过细读课文,把“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四个词语都一一落实了。

师:(出示:第三段课文。)这段课文写了“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作者是平均使用笔墨的吗? 生:不是的。“平湖飞瀑”写得最具体。

师:作者是怎样写“平湖飞瀑”的?你喜欢哪些句子?

生:我喜欢“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这句话。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湖泊”比作“宝石”,美丽极了。生:我喜欢“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这句话。作者写出了湖水中的倒影,说明这湖水清澈极了,真令人神往。

生:我喜欢“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这句话。作者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了作者写作的奥妙。再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重点描写“平湖飞瀑”呢? 生:因为“平湖飞瀑”是九寨沟最美的风景。

师:说得太好了!人们常说:“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的水是全中国,不,是全世界最美的水。同学们,今后我们去游览风景名胜,要把最美的风景写具体,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师:怎么把九寨沟的美景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呢?老师教给同学们一个方法——想象。想象自己来到了九寨沟,置身美景中。请看——(范读。)

我快到九寨沟了,远远地望去,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啊,九寨沟到了!我很激动,一颗心就扑棱棱飞了出去,飞到了雪峰上面,从上往下俯看,啊,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下去仔细看看吧,我来到湖边,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站在湖边,再抬头一看,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我再低头看,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看完了这个湖,我还要去看另外一个湖,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生:(自由练读第三段课文。)师:齐读第三段课文。生:(齐读。读得声情并茂。)

三、发现:文本存在的疏漏

师:快速浏览第四段课文。这段课文写到了哪些“异兽珍禽”? 生: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师:用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这些“异兽珍禽”。(出示:)

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生:(读出了金丝猴“机灵”的特点。)师:(出示:)

也许,会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突然窜出来,还没等你看清它们,又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

生:(读出了羚羊“善于奔跑”的特点。)师:(出示:)

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密密的竹丛中,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生:(读出了大熊猫“憨态可掬”的特点。)师:(出示:)也许,你还会看见一只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从山坡跑下谷底,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

生:(读出了小熊猫“行动敏捷”的特点。)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第四段课文在句式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吗? 生:用了四个“也许”,是排比句。师:为什么要用“也许”呢?

生:因为这些珍稀动物不一定能看到,所以要用“也许”。

师:是的。你到九寨沟有可能看到这些珍稀动物,有可能看不到。如果你看到了,那是你的运气好,你会有一种惊喜的感觉。齐读第四段课文。生:(齐读。)

师:第四段课文写的是“异兽珍禽”,你发现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段课文只写了“异兽”,没有写“珍禽”。

师:你有一双敏锐的发现的眼睛。是不是九寨沟没有“珍禽”啊? 生:不是的。九寨沟有上百种珍禽呢!

师:看来这是作者的一个小小的疏忽。我们来补写两种珍禽。(出示“锦鸡”和“天鹅”的图片。)请男同学写“锦鸡”,女同学写“天鹅”,用上“也许”开头。生:(写这两种珍禽。)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也许你会在草丛中看到一只色彩鲜艳的锦鸡,它用一双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毫不畏惧。

师:写得好。把锦鸡写得活灵活现。生:也许,你还会看到一只只洁白的天鹅,还没等你看清它们,已从湖面滑过,展翅飞向蔚蓝的天空。

师:写得真好!让我们看到了天鹅的动态美。

师:把我们写的这两种珍禽的句子补到第四段课文中去,课文就非常完美了吗?

生:这样一来,第四段课文太长了。我们可以拿掉课文中写的两种异兽的句子,再补上我们写的两种珍禽的句子。

师:你想得不错。不够这只是一个银点子。有没有谁能想出一个金点子,在第四段课文中不添加任何文字,只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即可。生:把这段课文最后的句号改成省略号。

师:掌声!你真聪明。改成省略号不就行了吗?一个标点胜过一大段文字。同学们,千万不要瞧不起标点符号,一个标点值千金呢!

四、回读:再现美丽的风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想不想验证一下,这节课我们在头脑中建构的九寨沟的画面,有多美? 生:想,非常想。

师:老师没有去过九寨沟,很遗憾。我有一位同事去过九寨沟,拍回了许多照片。我请同学们欣赏这些照片,并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担任解说员。

(柔美的音乐响起,出示一张张照片,两位同学用课文中的文字解说。九寨沟风景与课文的文字相映照。大屏幕就像一面神奇的魔镜,刚才读过品过的文字,伴随着几十张美轮美奂的照片,显得更加灵动而润泽了。同样更加灵动而润泽的是两位解说员的解说。同学们看着听着,入神了,每一张脸庞都那么生动,每一双眼睛都闪烁着惊喜的光芒。)生:九寨沟真是太美了!我一定要去九寨沟!

师:(深情地)九寨沟/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个童话/九寨沟/一首美妙的诗/

/一幅缤纷的画/一个永远看不厌、讲不完的童话„„

构筑充满智力挑战的语文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我们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智力挑战。也许有人会说:“数学课充满智力挑战,我信。语文课需要智力挑战吗?语文课不是重朗读,重感悟吗?”正是这种对语文教学肤浅的理解,使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浑浑噩噩地度过。我们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朗读,强调让学生在大声朗读中自悟,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是说朗读没有用,但是过分夸大朗读的自悟功能,其实是教师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放弃。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智力挑战呢?我执教的《九寨沟》,从三个方面着力构筑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

一、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学生预习的程度。

在课堂时间有限,优秀学生容易代替全体学生学的情况下,预习也是独立学习的有效保证。而对中高年级学生而言,预习事实上就是他独立学习能力的一次次检测。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预习作业要全面地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教学作一些基础准备。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指向核心教学目标。

教学《九寨沟》,我布置了四项预习作业:一读课文,将词语读三遍,读准加点字字音;二读课文,用钢笔描红生字,把你认为容易写错的生字每个写三遍;三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你是怎么知道的?四读课文,思考:“异兽珍禽”什么意思?课文中写到哪些“异兽”?哪些“珍禽”?我将这四项预习作业打印成一张作业纸,让学生通过独立预习认真完成。上课前我查看学生完成的预习作业,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教学过程作适当调整。有了学生的充分预习,才会有充满智力挑战的语文课堂。

二、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学方式的灵活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如: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规的教学方式有时稍作改变也能提升课堂的挑战性。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我们教学中采用的常规教学方式是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听写生字词,看学生的掌握程度。我对常规的教学方式稍作改变,在预习的基础上,把《九寨沟》一课的生字词放在我编写的一段文章中出现,让学生直接写出生字词。这样做,一方面加大了训练的难度,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通过一番努力才能完成。另一方面我编写的这段文章就是《九寨沟》的主要内容,学生在书写生字词的过程中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把握,为接下来的训练学生“把一篇长文章读成一篇短文章,读成一段话,读成四个词语,甚至读成一个词语”的概括能力作了铺垫。

三、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提问的难度和长度。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语文公开课在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听话地、顺从地完成一个个轻松的任务,一次次努力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老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课堂热热闹闹。但是,其内在的精神,却明显地松弛下来。究其原因,是任务难度不大长度几无,而细读文本时也没有带有智力挑战性质的问题。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味降低训练的难度。其实,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兴奋起来,给课堂带来挑战和惊喜。

教学《九寨沟》第三段课文,我向学生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作者写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是平均使用笔墨的吗?你喜欢作者哪些写平湖飞瀑的句子?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平湖飞瀑?”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也有相当的长度,需要学生对第三段课文进行细细地研读。

一切皆有思维,一切皆须思维。课无思维,便不再是课,而只是灌输。这个问题的研讨,也揭开了作者的写作奥秘。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对文章写作奥秘的揭示,必然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本细读的深度。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主要不是课堂组织形式给学生带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知识本身的魅力带来的挑战。教师要使知识本身的魅力散发出来,离不开文本细读的功夫。可以说,教师文本细读所达到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

《九寨沟》的第四段课文写的是“异兽珍禽”,但我通过文本细读,发现作者只写了“异兽”,没有写“珍禽”。于是文本的“缺陷”(空白)自然而然找到了,也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找到了某种需要和着落点。但我不满足于学生补写了两种“珍禽”,而是进一步追问:“有没有谁能想出一个金点子,在第四段课文中不添加任何文字,只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即可?”这种一层更比一层深的教学,怎能不让课堂充满智力挑战呢? 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带来惊奇之思。看似无思的地方,其实存在着思的可能——问题只在教师。我通过对“异兽珍禽”的细读,发现了文本的“惊奇”,并通过教学把“惊奇”带给了学生。学生对“异兽珍禽”的揣摩玩味,渐渐品尝到咬开核桃的艰难过程与最终芬香,语文课散发出了知识魅力的芬芳。也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不唯书”的思想。总而言之,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化底蕴的厚度。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他(她)的课堂才能纵横捭阖,常常让学生思接千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说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文化底蕴的竞争;教师与教师的竞争,说到底还是文化底蕴的竞争。文化底蕴丰厚了,上课时信手拈来,娓娓道出,还怕上不出精彩的课。”丰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于广泛的阅读,来自于深刻的反思。在读书中养气,在写作中反思,让我们的课堂因丰厚的文化底蕴而鲜活灵动。

奇妙平中见,巧妙蕴于实 ——诸向阳老师执教的《九寨沟》评析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罗良建

诸向阳老师执教的《九寨沟》,在基于文本、深入文本、创生文本的过程中,引领儿童去“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整堂课围绕从具体到概括,从概括到具体,教师时时教方法,学生处处用方法,课堂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却收听说读写训练之功,得归纳演绎运思之效。可谓奇妙平中见,巧妙蕴于实。

一、检查预习巧概括。

开课伊始,诸老师单刀直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一段文字,段中生字用拼音代替;学生看拼音,写出汉字;将段中拼音变为标红的汉字,核对;订正错误,田格本上书写错误生字;读生字标红的这段话;明确这段话与课文的关系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检查生字,概括内容,六个小步,无一赘语,一气呵成。这样,一篇课文“读”成了一段短文,此乃“一概”。

课文最后一段,也是对课文的概括,比老师的这段话还要精炼。学生找到后,齐读。此乃“二概”。

找出四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汇报词语,读。此乃“三概”。

“如果用这段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你用哪个词语?”找出一个词语:人间仙境。板书,读。此乃“四概”。“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非常重要。”师生把一篇长文章读成一篇短文章,读成一段话,读成四个词语,读成一个词语。

概括,是一种能力;概括,是一种思维。此般能力,是学生“说”出来的、“读”出来的,平实;此般思维,是学生的自我“推敲”,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精当,奇妙!

至此,从具体到概括,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把书读薄了。

二、抓住词语巧赏析。

这部分,师生根据四个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找出文中对应的描写,进行朗读训练和赏析。对这个部分,我们仔细看师生的活动,就会有所发现。

我们先看学生的活动:默读课文,寻找与四个词语相对应的描写,做上记号,交流所得,读相应的语句和语段。我们再来看老师的提问:

“这四个词语既然能概括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中就一定有与这四个词语相对应的描写。请默读课文,找出来,做上相应的记号。” “作者是平均使用笔墨的吗?”

“作者是怎样写‘平湖飞瀑’的?你喜欢哪些句子?”

“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了作者写作的奥妙。再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重点描写‘平湖飞瀑’呢?”

“怎么把九寨沟的美景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呢?老师教给同学们一个方法——想象。想象自己来到了九寨沟,置身美景中。”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都是因老师追问而生发的!追问什么呢?追问的是,对应这些词语课文具体描写的语句(一一对应);追问的是,课文是怎样具体去写的(重点写水,因为“九寨归来不看水”);追问的是,我们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具体的美景来(边朗读边想象)。概而言之,老师追问的是作者写作的奥妙: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分析,是一种能力;分析,是一种思维。此般能力,是学生“找”出来的,“说”出来的,“读”出来的,平实;此般思维,是老师一次次追问实现的,老师追着学生去“赏”、去“想象”、去“旅行”,值得一提的是,从开课以来,老师的课件就只是黑的底、白的字,学生是通过自己对文字进行“编剧”,进行“穿越”,不知不觉地从“抽象”走向了“具象”。这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既关照了语言文字本身,又降低了难度,避免了过于理性和枯燥,巧妙!

至此,从概括到具体,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把书读厚了。

三、着眼语用巧训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我曾经把它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即学习作者),突出一个“训”字;第二个层次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即学习者练习),突出一个“练”字。如果说,本课上面两个环节,学生在概括和具体中走了一个来回,把书读薄了,又读厚了,是“读”出来,是“训”出来的;那么,这个环节,就是“写”出来的,“练”出来的。而这“写”来自于“读”,这“练”源自于“训”。

诸老师怎么让儿童写练的呢?

让儿童去发现!第一次发现:“这段课文写到了哪些‘异兽珍禽’?”(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第二次发现:“你发现了第四段课文在句式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吗?”(课文用了四个“也许”,“也许”用得很准确);第三次发现:“第四段课文写的是‘异兽珍禽’,你发现有什么问题吗?”(只写了异兽,而没有写珍禽。)

让儿童去练笔!第一层练笔:请男同学写“锦鸡”,女同学写“天鹅”,用上“也许”开头。第二层练笔:将自己的作品加在课文异兽的描写后面(太长);拿掉课文中写的两种异兽的句子,再补上我们写的两种珍禽的句子(不错,银点子)。第三层练笔:在第四段课文中不添加任何文字,只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即可(把句号改为省略号,金点子)。抓住课文的疏漏,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根据“异兽珍禽”,去发现,去写练,写具体,写生动,写出自己的想象,最后这些文字和想象,概括归结为一个“„„”,恰当、得体。如此训练,由学生发现而来,由学生写练而来,平实;如此训练,超越作者,发挥想象,让学生经历语言的丰富去“也许”“也许”,好不过瘾,最后又在各种异兽与珍禽练写的比较中收束为一个标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高妙!

至此,课堂实现了对概括走向具体的深入(语文知识)和深刻(学生体验)。

四、回读课文巧累积。课,已着落至此,似乎没有可以上的了。不料,诸老师一石激浪,“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想不想验证一下,这节课我们在头脑中建构的九寨沟的画面,有多美?”老师通过同事到九寨沟旅游的真实照片,一改课件的黑白两色,美轮美奂,图画、文字、音乐,还有孩子们动情的读书声。

还原,还原,在读书声中、在音乐里、在文字和图画后,还原!还原真实!

最后一个环节,占时不多,却隽永、美妙。至此,课堂实现了对概括和具体的整体关照。

九寨沟课后反思 篇6

学生很快的说出水、雪峰、动物。

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出示四个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就是就在沟最吸引你们的地方,也是九寨沟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

九寨沟之旅 篇7

九转十八沟的惊叹

我是最近到九寨沟的。从海拔1980米的九寨沟沟口溯流而上,到海拔3000多米的则查洼顶端的长海,再到日则沟尽头的剑岩悬泉,沿途梯级般分布着百多个清幽的湖泊。湖水凝绿澄碧,无比明净,日光直射水底,映照出鲜艳的色彩,那一万年长不大,一亿年不会朽的水中浮物,历历可见。每一个湖泊,仿佛一坛美酒,一根根清晰可数的水中树木,恰似一支支浸饱在酒中的人参,山风吹拂,清香扑面,令人神情飘逸;每一个湖泊,仿佛一座“水晶宫”,一根根清晰可数的水中树木,恰似一条条长龙横亘湖底,山风吹拂扬起粼粼青波,那“龙”则呼之称飞;每一个湖泊,仿佛一首歌曲,五彩的湖水,一根根清晰可数的水中树木,恰似五线谱跳跃的音符,山风吹拂,碧波荡漾,叮咚的泉水,淙淙的溪流,组成了浪漫色彩的大合唱;每一个湖泊,仿佛一面镜子,一张张笑容可掬的脸,对着湖水梳妆的打扮,只觉人在天上走,云在脚下游,山风吹拂,缥缥缈缈,真有游天的感觉……

九寨沟的水色是神奇的。当地人根据这些湖水的色泽命为翠海、火花海、五花海、五彩湖等色彩斑斓的名字。

九寨沟美就美在水的色彩。面对这一串串彩色的湖泊自问:是青绿、碧绿、钱绿、黄绿、红绿、蓝绿?是碧玉、玛瑙、翡翠、珍珠?是国画、油画、水彩画、抽象画?我自愧才疏学浅,茫然不知所喻。

九寨沟的瀑布也是神奇的。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珍珠滩瀑布,是由梯湖的堤埂造成的。堤埂上耸立着一株株、一丛丛高原特有的各种灌木,在激流中屹立,星移斗转,地老天荒地熬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依然青翠欲滴,神采奕奕。碧水浸过堤埂,穿过丛树,跌落层层瀑布,仿如碎石飞花。我为它那股自强不息的动力而讴歌,为它那份水树交融的亲热而讴歌。面对飞流的瀑布,我不觉神思,恍然间,若虚若实,似天似地,亦仙亦凡。一缕金风吹来,带着轻飘漫舞的水气,透过阳光的过滤,在脸上轻轻一拂,分不清是少女柔情,还是流水飞花?!

九寨沟教学设计 篇8

郑东新区畅和街小学

胡瑞洁

教案背景: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语句清新,辞藻华美,重墨浓情,易于朗读和背诵。领略课文中的风景美,是这篇课文显现的一个教学目标,但与此同时千万不能疏忽领略课文中的文字美。这两者应当是融为一体的,既要让学生通过感悟优美的文字领略九寨沟仙境般的美景,也要把领略九寨沟的美景融入到对优美文字的深刻感悟之中。在极力呼唤“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眼”的今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所谓“整合”,决不是勉强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拼合”在一起,而是真正的相互渗透。就小语教学而言,其根本仍在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的理解与感悟,网络技术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的。教学课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第9课《九寨沟》 教材分析:

《九寨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九课。本课是一篇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来历。第三、四自然段,如数家珍似的描写了九寨沟奇丽原始的自然风光和那里的珍禽异兽。第五自然段回味

总结,赞叹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读完全文,令人有一种实地游览的酣畅,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目标:

1、用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九寨沟的神奇、迷人,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感悟课文语言文字的美,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对九寨沟的美景进行介绍。

2、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了解更多的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人情风俗,能自主设计生成综合性学习专题。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拓宽视野,全面了解九寨沟的自然风光。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了解九寨沟的地理位置

(同学们伴着音乐——“神奇的九寨”走进课堂,欣赏四川省内景点,突出九寨沟的美景介绍。)

1、老师这儿有个词语(板书课题“九寨沟”),谁能对它作番解释?

2、询问刚才作答的学生,怎么会了解九寨沟的。

3、自由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老师板画地图,让学生指出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在相应位置板

书。然后引导学生走进“神奇”。)

二、阅读课文,欣赏九寨沟的美丽景色

1、观图片,读“简介”,感受九寨沟景色之美。

2、说说感受到的九寨沟的神奇之处。

3、阅读课文,欣赏景色及描写的美。

(1)自由阅读第3自然段,读明白这一段介绍了哪几处景物。

板书: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2)挑自己最喜欢的景物重点读,边圈画欣赏的词句。

(3)同伴间交流自己的欣赏之处。

(4)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描写及圈画欣赏的收获。

(老师根据学生的体会适时播放课件,引导理解各处景物的特点。)

(5)图文结合,朗读体会。

4、引导背诵

谁能看着课件中的图片,就能有声有色地描绘九寨沟的美丽神奇?

5、小结:点题——神奇。

三、阅读课文,亲近九寨沟的珍稀动物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九寨沟的神奇还和什么有关。

2、“珍稀动物”和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这一段写了哪几种珍稀动物?

3、图文并茂,感受珍稀动物的可爱。

4、介绍九寨沟的珍稀动物

(1)先各自练一练,注意有关词句,读出动物的可爱。

(2)挑选一种动物朗读介绍,并组织评比。

交流形式可自个儿读,也可两人合作,一个人读,一个人演,也可将书本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老师参与介绍,共同读、评、感受。

交流时教师播放相关课件,并板书:

金丝猴:体态粗壮

羚羊:善于奔跑

大熊猫:憨态可掬

小熊猫:行动敏捷

(3)大熊猫和小熊猫是同一科的吗?你还知道九寨沟有那些野生动物?

(学生自主阅读“课外拓展”中的“九寨沟动物”。)

四、当小导游,促进知识的积累内化

(引导学生来到“课外拓展”中的“九寨沟风光”:请你当当小导游,给游客们介绍美丽的九寨沟风光!)

1、小组合作,当九寨沟的小导游。

(1)提供提示语:

导游用语:各位游客你们好:我们是九寨沟金色组合最佳拍档导游组,很愿意为你们提供服务,希望旅途愉快„„

(2)各小组准备

(3)推选小组交流

交流过程中,游客(其余学生)可随便提问,如九寨沟的瀑布是怎样的?我上次去旅游怎么没看见羚羊呢?

五、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

1、教师参与做导游,朗读最后一段。

(师生一起来到“人间仙境”,领略九寨沟的神奇。)

2、这一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3、文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阅读“九寨沟物产”。)

六、综合实践

1、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精彩的网上之旅,尽情地欣赏了九寨沟风景的美,文章的美。你最想说什么?

2、准备围绕这篇课文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同桌互相商量一下,你们想搞什么活动?学生自由讨论,初步生成方案。教学反思:

反思自己的教学,为课上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到位而遗憾。在课堂上,如果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时空,徜徉文本,静心阅读感悟,我想学生会体会更深一点,对大自然的美会惊叹一点。但是由于我的心急,课堂上还是为了达到自己备课中所预设的一些过程,匆匆打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牵着学生朝着我设计好的步骤学习,学生的被动,我充满激情地引导,使课堂失去了学生那应有的生命力,少了许多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体验,觉得这样一篇好的文章就这样被我糟蹋了。还有就是课件制作虽然精美,但没有很好地起到作用。课件是为

上一篇:我迷上了电视剧小学作文下一篇:论朱自清散文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