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想家庭心得体会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构建理想家庭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构建理想家庭心得体会 篇1

一、为人处事性格的培养

家长自己以身作则,见到邻居和熟人主动打招呼,孩子看在眼里,也养成了这种懂礼貌的好习惯,经常得到邻居们的夸奖,从而也更懂得去尊重别人。

只要孩子喜欢做的事情,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比如竞选班干部,鼓励她勇敢参与,承担责任,做好老师的小助手,帮助同学。

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鼓励她勇敢面对。有时候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就有些沮丧,我们会教育她一次两次的考试代表不了全部,有错题也是好事,能发现这个单元自己还存在的问题,然后去搞懂它,以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不需要把分数看得过分重要,努力和认真的过程远比分数多少这个结果更重要。和孩子做朋友,不用家长的威严压制孩子,让孩子有任何开心和不开心的事都愿意和家长分享。偶尔自己也会示弱,主动向孩子寻求安慰和保护,从而让孩子学会体谅和关心父母家人。

二、坚持不懈品质的培养

八年的学琴过程既培养了孩子的特长,又锤炼了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每周的课,每天的练,每次的考级,反复练习,一点一滴的进步着。相信长大以后,她们也会感谢自己这些年的坚持和努力。还有孩子最爱的画笔,常常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有些画要好几节课才能完成,需要细细描绘,每一笔都是耐心和恒心。我们会称赞她的绘画成果,更会称赞她坚持不懈的过程。

自小就坚持让她多听音乐,相信音乐的无穷魅力。每天的睡前音乐,晨起的唤醒乐曲,初中以后更多的是听一些英文歌曲,孩子听多了,很多英文歌曲都可以跟着唱出来,我们认为这样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她的英语学习也会有帮助。

三、爱阅读好习惯的培养

最初幼小阶段为了培养阅读兴趣不刻意规定她们看什么书,到小学高年级以后引导多看哪些书,孩子也一直有非常浓厚的阅读兴趣。我们常常也会一起读相同的书,然后和孩子讨论书中的情节表达观点,从而加深孩子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阅读中养成摘抄的好习惯。提醒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碰到好词好句精彩段落,都可以集中摘抄在一个小本本上,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过程,对写作的益处无穷。

大量的阅读也激发了孩子想动笔写小说的念头,小学的时候写的文字内容会配上自己画的插图,生动有趣。后来就开始写小说,我们鼓励她空余时间可以发挥想象,尽情在小说中发挥。并鼓励她父母会做她的第一批读者粉丝。

我心中的理想家庭作文 篇2

我心中的理想家庭,住在郊区。房子不要太大,3室1厅就足够了。一个房间我自己住,另一个房间是备用的,如果来客人,他就用这个房间。最后的房间当作储存室,是留着放杂物的。

我的卧室要最大的,阳光最充足的。这样的卧室会非常舒服、舒适。我的床要比双人床小,比单人床大,适中一点,因为我睡觉会不老实的。天花板上有个智能空调,他会随着季节的变换,带给我舒适的睡眠环境。我的卧室的墙壁颜色是天蓝色,因为我特别喜欢天蓝色。

客人的房间有两张床,都是单人的床。墙壁是粉红的颜色,显得格外迷人。瞧!床的中央有一张电脑桌,电脑桌旁边是一个转椅,那儿还有一台电脑呢!电脑的边缘是白灰色的这间房屋的阳光也很充足,使这个房间看起来很温馨,这个房间也非常地漂亮。

这个储存间虽然是放杂物的,但是这个房间里也不能乱七八糟的。我的储存间里要放一个超大容量的柜子,这个柜子有两个空间,一间放个横着的柱子,是放暂且不穿的.衣服的,另一间是放多余的被子和枕头的。这个房间里面还有一个埃地窗户,推开窗户,外面是一个台子,台子的围墙放着许许多多的花草,使这个台子上和储存间有一种清香之感。那里也有一根横着的柱子,它是洗完衣服之后晒衣服的。只不过这个柱子不是铁的,而是大理石的。因为用铁的柱子容易把衣服锈住,让衣服变成黄色,所以才选用大理石来做柱子。台子旁边有一张小桌子,桌子两边各有一个小椅子,这是等着衣服干而为此准备的,那时可以坐在椅子上边喝茶边晒太阳。怎么样,不错吧!

我家的客厅里两个沙发,沙发一长一短,长的可以坐下五人,而短的却只能容下一人,短沙发这可怜呀!长沙发上还有一幅现代画家张大千的字画,使客厅变得富有了文化。有了清爽之感。沙发的正前方有一个设计成抽屉的小柜子,长大概是15厘米多一点儿,小柜子的上方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夜晶电视。

把握理念视界构建理想课堂 篇3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 吴作武

理想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主体的智慧引领,学生主体的亲历体验。但事实上,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理想课堂的构建过程如若缺少了蕴涵活力的内容资源,那么一切层面的教学行为便会因失去赖以依托的原始肢体而显得虚无苍白。理想的课堂需要有思想的支撑。“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因为教师的不同,因为教学材料的变化,教学也应该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在定式的基础上有变式,让课堂在丰富多样的呈现中展示其魅力。因此,理想的课堂要不拘一格,要富于个性和变化。理想的课堂应该充满教师的执教智慧,应该体现教师的引领能力,体现学生的发现和创造。理想的课堂要把握适度的火候,追求炉火纯青而无雕琢矫饰的境界。对此,笔者试图点明三大理念视界:

一、和谐的氛围:理想课堂的前提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愉快、平静的时候,接受的信息最多,学习效果最好。我记得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国安老师在我校承办的“构筑理想课堂”主题研讨会上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要构建伙伴式的校园人际关系。课堂的人际关系,是校园人际关系的缩影,因此,要构建课堂伙伴式的人际关系,就必须着手于整个学校人际关系的改进。他倡导老师之间、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磨砺,每一个教师都能借助教师集体的力量得到成长。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切磋。我想陈老师的这段话也充分说明了一点: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学习信息,而且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能和学生共同成长。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打开电视机,我们就会看到许多电视节目是从主持人与观众或者听众聊天开始的,随着主持人的娓娓道来,一切便从交流开始,在轻松愉快的聊天中,心与心之间能够沟通了,距离感消失了。

曾有幸听过江苏省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金根的一节数学课。他来到我们张家港市一所小学借班上课,在上课之前的五分钟,他面带微笑走进教室,真正与学生接触。他上的内容是六年级的“分数与除法”,这种概念课与前面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换上我,一定会好好复习一下前面的旧知。可吴老师却不紧不慢地与学生聊了一下。

他问学生:“你们认识我吗?”“你知道我从什么地方来的,怎么知道的?”“我与你们是什么关系?”……

起先我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后来终于明白他的设计之精巧。因为正是吴老师与学生这种无拘无束的距离,使学生一开始就看到一位陌生的老师,渐渐觉得老师很熟悉,最后感到老师是他们的大朋友。以至后来教师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不断地创设学习情景,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小组交流讨论学习,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到后来的课堂学习评价,早已看不出这是在借班上课,听课的老师为如此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惊叹,也真正领略了特级教师的风采。

由此看来,真正的上课,其实未必是认认真真,一板一眼地教授,应该像吴老师那样,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活泼、平等的学习氛围,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事实也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最佳的学习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是来自于师生共同创造的融洽的关系。这样的课堂或许就是自然真实的课堂,是一种最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教师的亲和力正是使学生愉快学习的前提。

新教育实验的现状是:在亲和度方面做得比较好。在这次课堂教学研讨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一点。

二、灵动的思维:理想课堂的内核

(一)恰当地情景,促进思维

袁金华老师曾经在《课堂教学论》里指出:课堂教学活动尽管有不同的结构模式和活动过程,但是大体都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知识等基本环节。在感知教材阶段,一般要通过初步的阅读,讲述、展示、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适当地创设情景,能调整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状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优化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

前些日子我读到詹明道老师在评特级教师徐斌的《一位数乘两位数》时说到:新课改提倡情景创设,通过情景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关注情景,使情景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徐老师在该课的新课学习时,复习阶段创设了大象带来的问题情景,出现的这些问题正是解决本课需要利用的已有的知识,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徐老师还穿插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动画的课件等等,这些都是为促进学生的思维服务的。所以詹老师在评价时特别强调:他不是一味地创设情景,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努力寻求新知的“生长点”来创设情景的。这些情景为沟通新旧之间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许多材料,少了几许花俏,多了一些平实。看来,真实、有效、适度的情景,使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也许可以说是提高参与度的要素之一吧。

(二)合理地预设,发展思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是呀,理想的课堂中,教师合理的预设是不能缺少的。

数学论坛上曾经就“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进行过认真的探讨,一位网友曾这样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预习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精彩教学,但我们还是要注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假如在学生预习时,出示引导性提纲;假如课堂变成学生交流自我习得某一知识时的体验;假如课堂变成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的质疑问难?假如课堂变成学生求异创新的舞台?......当前的课堂也许就是另外一种模样-----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堂。说得很实在。

我知道课前合理地预设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备教材的同时,分析学情,借助于文本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确定位置〉时,课的最后采用了特级教师找位置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拿着电影票去找自己的位置,教学时,她满以为学生一定会说:我是根据几排几座来找的,那知道现在的孩子去电影院的机会不多,即使去,很多情况下也不是对号入座的,所以孩子在课堂上没有按照老师预设的那样,结果,那位老师很是难过,觉得自己的数学课上砸了„„

其实,我觉得出现这样的结果,是老师预设不够,在分析教材时,应该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出现。

另一个老师在上这样一课时,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于是,他采用了另外一种提问的方法:假如电影院一定要对号入座,你怎样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看来,教会学生向文本学习,借助于文本发展自己的思维,是人进行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素质。

(三)自然地生成,创新思维

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建构新知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获取不应该是教师和文本的直接给予,而是应该在学生充分经历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在理想的课堂中,我们非常强调一个自由度的体现,它既是课堂呈现的一种氛围,他可以是心灵的自由状态,也可以是无拘无束的争论过程,也可以是情感的自由宣泄的过程,还可是环境。我想:这样的自由度对于学生自然地生成一些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听过一节优秀青年教师的数学课:《七的乘法口诀》,在一系列生活场景图中,无论是笑容可拘的七仙女,还是生动有趣的转盘游戏、深受喜欢的孙悟空以及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七言古诗等,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可谓别具匠心。整个练习过程中,也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知情交融,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和谐、民主、欢快而又紧张的课堂氛围之中。课堂上,师生对口诀,快乐大转盘、猜一猜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算一道乘法口诀”等等,交谈式、对话式、探讨式教学方式正挑战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尤其是最后的听歌编题环节,既轻松有效地调节教学氛围,同时,巩固了7的乘法口诀,师生沉浸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沟通。

在这样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吸纳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还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教师已经将学生数学思维的的触角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大课堂!

看来,生成有预料之中的,也有预料之外的。贲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一定考虑到了许多学生容易生成的东西。

三、智慧的评价:理想课堂的基石

新课程实施以来,评价一直倍受关注。如何改革评价,如何找到适合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的评价模式,我们正在努力尝试着。

朱市长在谈到理想课堂的三个要素中,提到了有效性这个关键词。事实上的确是这样,评价一个课堂,你无论怎么说,落实到最后还是它的有效性。有效性就包括做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人情感的滋润,从知、情、意三个方面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分析。

在窦桂梅老师的《火烧圆明园》一课中,课文的结束部分,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屏幕上出现了窦老师引入的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如皇帝因为外国使者不行跪礼而斩来使,由此激怒了外国人,导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且是大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带路。火烧圆明园之后皇帝为了复仇反而损失了150万公顷的领土„„

看了这些词条,老师让学生进行思考: 现在,你的自豪、愤怒仅仅还停留在对外国人身上?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怎么正确对待历史,怎么面对外国强敌?以此促进孩子反省、反思?很多孩子激动地说,都说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富国强民,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才能对付外来侵略者。在老师让孩子选择“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四个角色谈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个孩子说:“我要当一个士兵,守侯在圆明园的周围,保卫它,留给大家一个沉甸甸的思考!”„„

都说语文是人学,是精神之根,此时此刻,在这种既广远又深沉的超越了教材的学习中,孩子们的灵魂不也得到了洗涤吗?这样智慧的评价,让我们感觉窦老师犹如一位向导,更是一位朋友,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孩子的激情,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孩子的智慧,伴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在教育在线上曾经阅读过《给朱永新教授的一封公开信》,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理想中的乐园;最终,当他们无法找到的时候,就亲手创造了它”(乔治·肖伯纳)新教育的实践有别于学院派的研究、行政化的实验,反映出的是第三条道路:来自民间、来自基层的自发的教改。

我认为,现在进行的“构筑理想的课堂教学研讨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背景下的交流学习活动,符合了人们的现实需要。或许这样的实践探讨要远比理论的讲评来得实惠得多。

在《智慧背囊》里读到这样一个例子:有记者问奥运金牌得主刘易斯:你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了,你没有竞争的目标怎么办?刘易斯答:我下一步该做的是——粉碎自己。刘易斯真叫智慧。是的,仔细想想:你最好的朋友是你自己,你最大的敌人也是你自己。新教育实验绝不是很刻意地做给人家看,写教育随笔也好,开展读书活动也罢,在人气正旺的在线上,每天能与你竞争的只有你自己——你做得对自己苛刻些,你就会做得有张力些质感些;你做得马虎一些,你就只能乏味些平淡些,到最后也只能自欺欺人。所以我说,新教育实验,也要深刻记住:

实验本身最终会产生两种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的实践、研究,我们看到实验的学校正在迅速扩大,实验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新教育实验参与的教

师也越来越多,也许很多人是抱着这样一种观望心态来的:边走边看,沿途看到美丽的风景又情不自禁地留下一些照片,也有人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的,感觉有了兴趣,也就把自己陪了进去。当我们看到新教育实验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时,我们也不妨时时给自己提个醒,赢——自——己——把!

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社区组织模式 篇4

——社区邻里交往空间研究

一、建国以来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的弊端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的原型来自对西方邻里单位的借鉴。①从20世纪50年代模仿邻里单位以及苏联的居住街坊模式,到60 年代基于邻里单位理论发展起来的小区规划,直至80 年代以后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推行和成熟,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以及通过对三级结构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主要遵循以邻里单位模式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邻里单位模式过分注重功能,注重公共交通与居住的分离,机械地把居住空间分解为住宅、道路、服务设施、绿地等一系列子系统,使居住空间成为功能性质单一的空间。不论是邻里单位模式,还是以之为原型的居住小区模式,都是建立于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上。这种模式使得居住、交通、休闲、服务等不同空间无法综合交叉,无法满足人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样性需求。并且,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小区模式忽视了人对居住空间的主体性,单纯注重物质形体美学及其物质形体的功能结构。于是,我们会发现现有的居住小区中人们享受物质环境日益完善的同时,也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居民对所居住的空间缺乏认同,居民之间缺乏交往,人际关系冷漠。

因此,倡导以社区理论取代邻里单位模式作为居住空间塑造的理论逐渐兴起。社区理论把人与所居住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并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社会性,重视人的生活与物质环境的对应,追求多层次的环境与多元化的生活模式,激发居住者对所居住环境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进而促进社区内部甚至社区之间居民的交往与沟通。

二、和谐社会理想社区组织模式的构想

"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的发展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全面系统的和谐,其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都处于一种相互协调、融洽的状态。它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概念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而作为构成和谐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社区来说,它是具有一定社会职能的功能模块,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质主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其在构建理想社区模式中主要体现为:如何体现人对居住空间的主体性,即如何促进社区中人与人之间更好地沟通与交流;如何促进社区中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如何处理好社区内与社区外、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主要方面。

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社区组织模式必须从如何通过关注公共交通的核心与凝聚作用、发展紧凑和混合的居住区形式来加强社区中居民邻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何通过发展小区中以步行为主和公众参与的公共空间系统来促进社区居民的交往活动;如何通过采用生态与新旧共生的城市居住区建筑形式来发展历史与当代的平衡与延续;并在社区能源生态方面实现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等方面着手。总之,和谐社会的理想社区应具有:沟通、共生、平等、生态等特质。其中如何构建社区邻里交往空间以促进邻里的沟通与交流将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三、社区邻里交往空间的建构

1.现有社区邻里交往空间的问题所在⑴ 诱发交往行为的必要空间层次的缺失在当代城市住宅里,作为社区居民交往行为产生的必要空间层次,如每栋住宅内部的楼梯间、电梯间,大都是采光不足的封闭或半封闭空间。这里常常成为进出频繁、滞留较少的通过式空间。这些空间层次不但无法引导邻里之间自然交往,甚至因其过于封闭而成为犯罪滋生之地和环境恶化之源。同时,由于缺少居家生活氛围,邻里碰面时仅仅出于礼节性地点头或致以问候,偶尔的交谈也常常由于缺少谈资而无法深入。由此造成邻里交往的质量一般不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被动的、非自然的交往,邻里之间的交往仅限于认识而非熟识。

⑵ 诱导交往行为的非必要空间层次的缺失

对应于前面所列举的家庭单元体之间的过渡中介—楼梯间这种必要的交往空间,人为的、带有诱导性的非必要交往空间对于社区内居民的沟通与交流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些诱导性的人为交往空间也是现有城市社区住宅空间中所缺失的一部分。现代一些城市住宅外部的交往空间,楼与楼之间的宅间绿地及其环境景观的设计只注重形式,一味模仿甚至抄袭时下流行的做法,忽视所在环境场所的特征,其目的仅仅只是为了美化环境、突出商业卖点,为社区的整体外观形象包裹上一层靓丽的表皮。而社区宅间绿地真正应该为居民所提供的,能让居民主动参与其中,并延长居民户外活动时间的功能却往往被忽略。社区外部环境规划把人的行为限制成只是简单的穿行通过,而未能满足人在户外的逗留和沟通需求,未能考虑社区居民在其间的交往行为和为其提供公共参与平台的可能性。

2.解决的途径

⑴ 传统邻里空间模式—院落的借鉴与再利用

院落空间是住宅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院落空间对于组团内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领域空间对集体活动内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而集体内聚力又是场所得以维护、邻里关系得以和谐的基础。

提起院落,很多人脑海里最先浮现出的总是以往大杂院里老人们坐在家门口扇着蒲扇拉着家常,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小巷里追逐奔跑的美好情景,传统的大杂院可以说是中国民间住宅的一个典型代表。虽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杂院的物质形式正在慢慢消失,但大杂院带给人们的浓浓的邻里情感和人与人交往的亲密无间是永远让人无法忘怀的,而这正是大杂院所能带给我们的关于如何构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的有效模式。在大杂院中人们在开敞的院子里游憩、锻炼、观看、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了人、空间、环境三者的互动。这种交往是在非常随意、自然的状态下获得的,它富有生活气息和浓浓的人情味,使人充分享受到交往所带来的愉悦感。其值得借鉴和发展的特点主要有四个:

① 共享的起居生活空间。大杂院里,每户的家常常只作为卧室,而合院,才是真正的起居室,许多家庭活动都是在合院里进行,合院里的劳作常常与其它的娱乐交往融为一体。

② 适合的邻里交往距离。在人们所有的交往中都会有意识地利用距离因素,如果共同的兴趣和感情加深,那么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在大杂院中,人们利用院落这种非必要空间所诱导出的户外活动,增加了与邻居交往的机会。

③ 递进的交往空间层次。在院落交往空间层次中,每户的卧室为内部私密空间,街道是外部公共开敞空间,而合院作为介于私密和公共空间的一种过渡空

间,对内、外交往活动起到了较好的承转作用,使院落内居民的人际交往与社会交往形成层次性的自然过渡。

④ 共同的区域归属及集体防范意识。大杂院的院落空间是一种生活、交通、交往的半私密性空间,这种半私密性空间不仅很好地促进人们直接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还能使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于这一领域的意识,从而起到对公共财产及邻里安全的集体防范。将这些特点运用到现代城市社区住宅中可以体现在半开放居住模式的构建上。在半开放居住模式中,每家每户在拥有各自私密空间的同时,共同分享一个大的院落空间,如入户花园、连通式公共厨房、屋顶花园等,在这些共享空间中,住户可以自行种植、修剪花草、烹饪饮食,为户外活动提供良好的滞留条件,让住户在这种家居生活氛围之中互相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交往的质量。同时,在楼层之间的横向交往空间上,通过连通的交往平台,来实现楼与楼之间的交通互动,从而打破单一交通线路的制约,为居民提供外出道路选择的多样性;在单元楼层的竖向交往空间上,通过构建竖向楼道梯间可供居民休憩、观赏的梯间平台,使其形成一处便于居民停留、亲和性强的交往场所。在住宅与楼层、楼层与团组绿地、团组绿地与社区大环境的层次关系上,构建一种多层次的递进交往空间,从而营造出社区带给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居民之间的相互熟识与户外交往活动的增多必将增强社区的安全防范等级,让社区的发展更加和谐。

构建理想家庭心得体会 篇5

感受写作魅力

作文研讨会学习有感:构建理想课堂感受写作魅力

11月24日,我们有幸在日照目睹了张z、宋z两位特级教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不同一般的教学风格。听他们讲课真是一种享受,他们虽然上的都是作文课但是教学安排、课堂组织却不相同。正如徐锡华老师说的“理想课堂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我们这些执着的追求者们永远走在追寻的路上。

是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都怀揣着这样美丽的梦,并在追寻的路上且歌且行。在这次研讨会上,我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

祖庆老师的关于看新闻图片写故事的作文教学课;著名特级教师,童漫作文的首创者与实践者,中学高级教师宋运来老师的童漫作文《愁女的故事》指导与讲评课。这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受颇多。

一.名师们的用心让我颇有感触。

同样的一堂课,张祖庆老师的看新闻图片写故事,我也刚刚才跟孩子们讲过,但是相比张老师的用心,我的用心就显得渺小多了。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在教学上很用心的老师,可是听了张老师的课才知道,在备课这条漫漫路上,我还是需要上下求索。张老师的课分成了五个板块:板块

一、要看懂漫画,分享自己的理解。这一板块让孩子们打开思路,畅所欲言;第二板块、头脑风暴,展开故事。这一板块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图片,选择最优想象空间的几幅图片自由联想,并通过即兴表演、头脑风暴等手段,丰满故事内容。板块

三、转换角色,创意表达:在这一板块中让孩子们用第一人称写作训练;环境心里描写训

练;学生创作故事片段;风向故事当场评改。第四板块、取舍素材,凸显主题。第五板块、拓展延伸,引发思考。经过这一些列的板块训练,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就已经非常充分了,思路也被打开了。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自然作文就不再是老大难了。

二、名师们的创新精神让我也深受感触。

可能很多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初为人师的激情慢慢的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中,慢慢的被磨平了,当初的创新精神也在一次次的“被纠正”中慢慢走上“正轨”,也就不再想着创新了,走在大多人走的道路上,走在被领导放心的行列里了。听了这两位老师的课,这种激情再次被点燃了。张老师的“班级写作新计划”,宋老师的“童漫作文”,连我都被激起了写作的兴趣。是呀,多么有趣,多么让人有话可说啊!孩子们怎么会没有话可说呢?怎么会愁着写作文呢?我曾经在日记中,做过这样的尝试,让孩子们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们的语言真的是妙趣横生,让我这个看日记的也忍俊不禁。

构建和谐家庭三要素 篇6

1、狮子和老虎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到最后,两败俱伤。狮子快要断气时,对老虎说:“如果不是你非要抢我的地盘,我们也不会弄成这样。”老虎吃惊地说:“我从未想过要抢你的地盘我一直以为是你要侵略我。”

2、两只鸟在一起生活,雄鸟采集了满满一巢果仁,让雌鸟保存,由于天气干燥,果仁脱水变小,一巢果仁看上去只剩下原来的一半。雄鸟以为是雌鸟偷吃了,一怒之下,把它啄死了。过了几天,下了几场雨后,空气湿润了,果仁又涨成满满的一巢。这时,雄鸟十分后悔地说:“是我错怪了雌鸟。”

3、两只乌鸦在树上对骂。它们越骂越凶,越吵越激烈,最后,一只乌鸦随手捡起一样东西,向另一只乌鸦打去。那东西击中对方后破裂开来,这时,丢东西的乌鸦才发现,自己打出去的东西,原来是一只,尚未孵好的蛋。

从以上三个小故事里面让我们感悟到构建和谐家庭三要素即:相互沟通是维系家庭幸福的关键素。有什么话不要憋在肚子里,多同家里人交流,让家里人了解自己;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在家里,遇到问题和矛盾时,要保持理智,不可冲动。

京都物业中心

王锡文

构建和谐家庭演讲稿 篇7

大家好!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在这个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踏着和煦的春风,沐着温暖的阳光。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同时,也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性,能有机会参加今天的演讲,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演讲的题目是《构建和谐家庭--让女性的世界更精彩》。

“和”是中国古典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和为贵”的思想观点,并把建立“天下为公” 的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这种理想在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也只能停留在“理想”这个阶段,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这项伟大事业的征途中,在党的xx届四中全会上,我们的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任务。古语有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这不仅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俗话说:“妇女能撑半边天。” 女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女性的广泛参与,也为广大女性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女性也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家庭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充分发挥女性在家庭领域中的工作优势,引导广大女性科学教子,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创造新业绩,争做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新时代的新女性。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家庭重要的一环。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懂得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学校负责团委工作的亲身实践,使我更加懂得家庭和谐对于下一代的意义。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 是啊,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我在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发现,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自信的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而相反地,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缺少的恰恰是为人立世最需要的这种自信、这种朝气、这种活力。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手一投足,对孩子的都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所以,父母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健康的、平等的、民主的家庭环境。优化成长环境,构建和谐家庭,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远离阴霾和伤害,洒下一路阳光。

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谐,人类的进步需要和谐。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啸千里的猛虎,不是搏击长空的雄鹰,也不是直入云霄的参天大树,但作为新时代的新女性,我深深懂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道理。我愿意做一颗默默无闻的小草,或是田野中一朵叫不出名字的小花,为构建和谐安宁、和谐家庭增添一份绿色和春意。

“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几百年前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的力量。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女性,在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家庭的大好契机中,又有什么理由不为社会尽一份力、为自己闯出一片更加精彩的世界呢?

亲爱的朋友们,也许,作为女性,我们在奋斗中会遇到更多的坎坷、更多的荆棘,会面对更多的伤痛、更多的迷惑,但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就能勇敢地走向明天,我们相信:风雨过后,彩虹会更加亮丽;我们相信:坎坷过后,我们会有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

构建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评估体系 篇8

陶隽 蒋技科 陈源茂 江秀娜

2013-1-14 14:54:53来源:《社会福利》(京)2009年11期

【英文标题】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Family Foster Care for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作者简介】陶隽,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蒋技科,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陈源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江秀娜,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

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是以收养弃婴为主的综合型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现有孤残儿童371人,从2004年开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家庭寄养累计总人数165名,现有寄养儿童62名,其中男孩24名,女孩38名,男女比例约为0.63:1,正常儿8名,大部分为不同程度的残疾儿,最大年龄为15岁,最小年龄不到1岁,平均年龄3岁零6个月,共34户寄养家庭,主要分布在观澜牛湖、黄田翠湖、宝安创业二村3个社区,家庭寄养初具规模。

随着寄养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寄养工作更多地关注孤残儿童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生理身体发展,还重点关注孤残儿童学校教育、社会性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评估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关系着寄养工作的成败,是检验寄养工作是否有成效的重要工作环节,同时也是一项衡量儿童发展情况的重要工作。科学、合理、专业、全面的评估,将有助于为孤残儿童尽量寻找到一个有利于健康的发展环境。

寄养前对孤残儿童的综合评估

身体健康评估。身体健康评估包括体格发育评估、健康评估、康复评估等内容。其中,体格发育评估包括体重、身高、头围、胸围、足长、牙齿数等,同普通家庭儿童身体发育的一般性指标进对照,评估出孩子偏离的程度。健康评估包括智力评估、疾病评估、残疾评估等,以便于寄养家长熟悉儿童病史,根据儿童实际情况进行照顾照料。康复评估是指孤残儿童近期有无开展康复治疗以及康复情况如何,由医生评估是否适合寄养,或者在康复方面需要寄养家长如何协助康复。

心理发展评估。心理发展评估包括学习能力评估、生活能力评估等内容。其中教育评估是指对儿童学习能力、学习情况、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内容进行评估。生活能力的评估主要是指自理能力的评估,此项评估由护理工作员填写,比如是否能独立行走、穿鞋袜、穿衣、上卫生间等,有哪些生活习惯,在其生活中有哪些需特别注意的地方。评估这些情况,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寄养家长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的各方面能力;另一方面,便于日后社工对寄养儿童在家庭中的心理发展情况进行前后对比,以检验寄养工作的成效。

寄养前对寄养家庭的全面评估

寄养家庭的初步筛选。社工询问电话报名申请或者来福利机构申请寄养的家庭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评估,初步筛选出可进入家庭调访的家庭。选出的家庭应符合国家民政部出台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的条件,如住房面积、收入水平、年龄、户籍等。另外,在询问的过程中,社工听取家长对寄养孤残儿童的看法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对此事的反映,较有爱心、愿意接纳孤残儿童的家庭是一个标准。如果发觉夫妻双方有一方不同意或者勉强接受寄养孤残儿童的,将不会

进入家庭调访环节。

家庭及周边环境的评估。当申请寄养的家庭通过初步筛选后,社工将尽快安排家庭调访,对家庭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对家庭环境的评估主要是核实申请寄养的家庭的住房面积、家庭生活是否有规律等。另外,通过观察家庭环境,对家庭经济条件作一个客观的评定。并且通过与夫妻双方交谈,核对初步筛选时所进的申请寄养的动机。社工还要对其家庭周边环境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社区公共资源情况、社区文化、是否有相应的医疗健康中心、是否有托幼机构等。其中,社区文化主要是指社区居民的互助、包容、友爱等精神。互助、包容、友爱的社区文化更有利于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

对主要照料人的评估。通过与主要照料人的交流,观察其精神面貌,了解其儿童教育的理念,对生活的看法,因为照料人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儿童今后的发展。从交谈中,社工有意识地引入一些问题,以帮助判断家长看待问题的视角是否有利于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询问家长是否有照料孩子的经历,且通过其他一些方法,了解、评估主要照料人照料能力如何;询问其日常的生活安排,了解家庭的生活习惯,如果家庭本身生活安排得有条理、有秩序,也会表现在家庭一些物品的摆放上以及日常作息的安排上。社工通过了解这些详细、具体的信息,评估主要照料人是否符合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

对其家庭成员的评估。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如何看待寄养孤残儿童,是否对孤残儿童有爱心,是否愿意接纳孤残儿童,是影响孤残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寄养中,虽然照料儿童是主要照料人的义务和责任,但其他的家庭成员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主要照料人不可能时时刻刻照顾寄养儿童,其他家庭成员也会起着协助的作用。

寄养过程中的各项评估

孤残儿童试寄养评估。试寄养期为三个月,在试养期间,社工不定期家访或电话访问,了解寄养儿童在新环境的适应情况,并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试养期满后,社工对全部情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试寄养评估,主要包括儿童适应性评估、照料方式的评估、心理发展评估等内容,其中较为基础的内容是儿童适应性评估,主要从儿童情绪表现、进食特点、疾病情况、生活习惯、依恋关系、个性特点等角度对儿童适应情况作一次评估。如果儿童未能适应该家庭生活,产生各种无法调适的问题,有权收回该儿童,以确保儿童获得有利于成长的良好环境。

对主要照料人的过程评估。一是通过家访,这一评估主要是通过日常的家访进行,实行严格的家访制度,原则上每季度对所有寄养家庭要进行一次家访,及时了解儿童成长情况,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二是半年一次的寄养家长照料能力评估,主要评估寄养家庭对儿童的生活照料情况、寄养家庭对儿童的学习教育情况、寄养家庭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引导情况、寄养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情况、对儿童社会化的培养情况、寄养家庭处理儿童紧急事件的能力以及目前寄养儿童的那些需求与困难。

对寄养儿童成长的综合评估。对寄养儿童成长的综合评估每半年开展一次,由社工入户,发放儿童发展进度表,并指导寄养家长填写,包括八个方面的评估,生长发育状况、生活自理状况、人际关系、性格与情感发展状况、认知能力发展状况、学习态度状况、家居生活技巧,最后由社工作出总体性评语。儿童发展进度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指出寄养儿童成长过程中获得的发展是什么,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因此得以与共同订立更合适的发展计划,以促进健康成长。

终止寄养关系的终结评估

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估体系的一部分,终止寄养关系时的终结评估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为了对主要照料人的照料能力作一个终结的评估;二是对儿童寄养阶段的成长作一个全面的评估,以了解寄养的成效;三是为了该儿童能更好的适应接下来的生活。

身体健康评估。寄养家长送儿童回到福利中心的身体健康评估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疾病评估,社工把儿童送至医务室,由医务人员做一个身体的检查,检查是否有伤疤或者患病,需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例如有儿童返回福利中心时,患感冒或发热,这就需要暂时安置在观察区,待身体康复后再安排与院内儿童一起生活。另一方面,体格发育的终结评估,测量其体重、身高、头围、胸围、足长、牙齿数等,与寄养前的体格发育评估作对比。

儿童成长评估。社工在接到儿童即将返回中心的通知时,会将以往的家访记录、寄养前评估结果、寄养过程的定期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照儿童发展的各项指标,得到一个较为完整的寄养评估报告。这是对孤残儿童寄养全过程的终结评估,对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发展、各种能力发展作一次综合对比评估,以检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成效。

家长情绪评估。此项评估主要是针对一些因寄养儿童返回福利中心而产生较大情绪波动的寄养家长。由于各种原因,需要终止寄养关系的,社工提前一周的时间,通知寄养家庭有关事项,让其有一个对自己情绪进行处理的时间。寄养家

如何构建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 篇9

创建和谐婚姻家庭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婚姻家庭作为支柱,确保社会健康发展,有序运行,支援经济建设快速提升。

社会发展需要和谐环境,家庭和谐需要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在和谐友爱的发展过程中把家庭各个方面关系搞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个家庭必备的基础之一。

如何构建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对于这个命题的立足,并不应从法律而已。法律仅是最低的道德底线,婚姻家庭法仅是调整婚姻家庭纠纷矛盾,规定婚姻家庭权利义务的法律。作为一个女性,我从女性的视野来谈一谈个人对构建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的看法:

婚姻,以情感作为纽带链接人与人的关系;家庭,以血缘为中枢牵扯彼此的生活。对于婚姻而言,首先,必须有感情基础。有了感情基础,双方才能互尊互爱。互尊互爱,并不是占有、控制,适度的私人空间对于婚姻更能添一份亲近。适时地给予关怀,对婚姻关系更为有利。互尊,站在对方的角度,从对方的处境考虑对方的心情,于许多矛盾便能迎刃而解。尊重对方的态度,也能获得对方的尊重。

其次,信任。在双方结合之后,信任是维护彼此婚姻关系的重要基石。许多人对配偶有诸多怀疑。怀疑是一剂毒药,越是怀疑越是造成自己的痛苦与对方的痛苦,最终,双方都会因为怀疑而失去对对方的信任。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家庭主人与长辈的关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只要成家,就要面临双层的父母关系,如何平衡这层关系,在于平等对待。双方的父母都是赋予了彼此生命的重要的人,必须正确对待尊重,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夫妻和睦友爱关系。有时,家庭往往为父母的事而闹的满城风雨,长期下去就会引发家庭矛盾,后果是可怕的,也是悲哀的。如何搞好婚姻家庭关系,这是关系到一个合法婚姻家庭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必须建立和谐的关系,以维护家庭圆满,家庭的幸福生活。还有子女的培育与和谐关系的发展,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子女是父母的爱情结晶,凝聚着整个家庭的爱与情,如何培育孩子成才,茁壮成长是家庭的焦点。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后天教育很重要,至于如何培育,如何促进其健康成长,完成家长的寄托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孩子的身上倾注爱和情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家庭与邻里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关系,它对维护和谐家庭的稳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而家庭是其中的一分子,所以,构建和谐家庭与社会的融洽关系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关系之一。

构建和谐机关大家庭演讲稿 篇10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机关大家庭演讲稿

从我做起建设和谐机关大家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下午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从我做起,建设和谐机关大家庭。如果说,人类社会的主题是发展,承载着这样一个目标,又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和谐。大家知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

谐社会”的新命题。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寥寥数语28个字,囊括了国家与公民、人与人、人与自然间诸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为我们从

生存到生活、从精神到现实、从思想到灵魂的蜕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在中国思想史上,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人合一”、“仁者无敌”和“以德服人”。只有人与自然、人与人、心与身之间达到和谐,整个社会才能和谐。作为一名政协机关干部,努力为创建和谐机关做贡献,就是在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和谐是一种平凡,赋予着我们对待工作的责任,彰显着领导的人格魅力,蕴含着诚信友爱的同志关系。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从成人开始便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并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在工作中,作为领导,要承担统率和决策的职责;作为职工,要承担完成自身工作的职责。和谐是责任,平凡在我们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和谐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品格,他是领导能力与人格魅力相依相融的最佳契合,他是同事之间诚

信友爱、团结互助的收获。此时此刻,我更为成为一名政协机关工作者而感到自豪,为拥有一个平凡却又光荣的岗位而感到欣慰。对今后的人生,这,将是我实现价值的平台,是我走向更高的起点。

和谐是一次考验,他站在个人与集体、感性与理性、道德与私欲的天平上,测量我们战胜自己的勇气。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性的伟大在于他的社会性。社会中的竞争,比起动物界生存的弱肉强食,多的不是智慧和强悍,而是理性和文明。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面对现实生活残酷的竞争,就业、加薪、竞聘、升职等等。在我们付出努力,结果成功亦或是失败的同时,正是在完成着一道道人生的课题、经受着一次次人性的考验。请让我们都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每当有这样的时候,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选择了维护大局还是满足私欲?当需要自己站在公平、正义的天平上做一颗砝码时,我们选择了客观理性的无私还是主观感性的偏袒?是啊,就是在许多这样的时候,我们经受着人格与道德无声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里,我们一次次地战胜自我,因为即使在竞争中失败,那也只是暂时的失去,而得到的却是厚积薄发的竞争力。

和谐是一股温暖,那就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跌倒的扶起,一声诚恳的歉意。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过一个有趣的推算,说如果按人口和时间比例来计算,人与人之间能够成为同事关系的概率是千万分之一。所以,在这里我想说,很幸运能在一千万的茫茫人海中和大家相识,并将同各位一起度过我近一半的人生时光。我非常珍惜这样的相逢。所以,请不要吝啬微笑,把他送给你周围的每一个人,我们会收获更多的快乐。请不要紧闭你的心扉,你会发觉对方并没有敌意;请不要总是深陷于自己的失意,鼓起跌倒再爬起的勇气,大家都会伸出一双双手,把你扶起。

和谐是一面镜子,他折射出心灵的美与丑,道德的良与莠;和谐是一粒种子,播撒的是宽容、是真诚、是奉献,收获的是尊重、是快乐、是友情;和谐是一个理想,实现着美好富足的愿望,是人一生都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问泉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虚心向大家学习,向实践学习,向鲜活的榜样学习,增强理论素养,提高业务水平,丰富人格内涵。以昂扬的斗志迎接时代的挑战,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做好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为建设和谐机关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同志们,朋友们:

交织着矛盾冲突的世界共处需要和谐,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需要和谐,维系社区良好风尚和家庭和睦需要和谐。作为推进社会发展中流砥柱的政协机关就更离不开和谐了。音乐和谐,使人身心愉快;社会和谐,成就千秋伟业;机关和谐,筑就事业辉煌。若问和谐在哪

里?和谐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从我做起,从平凡做起,从点滴做起,爱岗敬业,诚信友爱,团结协作,共同携起手来,为创建和谐机关大家庭,演译华美的乐章!

谢谢大家!

上一篇:望庐山瀑布的改写作文下一篇:关心关爱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