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练习题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练习题

古诗两首练习题 篇1

一、看拼音写词语

dōnɡ wúbāo hánchuānɡ hùxiānɡ lúxī lǐnɡmínɡ jiào()()()()()()

jué jùyín héyān wùtínɡ bóhé liúliǔ shù

()()()()()()

二、默写古诗

1、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____,_____白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庐山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看瀑布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绝句》是()朝诗人()写的。诗中一共描写了六种景物:()、()、()、()、()、()。提到了四种颜色,分别是()、()、()、()。我还知道《》、《》也是他写的。

2、《望庐山瀑布》是()朝诗人()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时写的。我还知道《》、《》也是他写的。

四、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1、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古诗两首练习题 篇2

(一) 轻松背诗。

1.出题背诗。

师:从一年级到现在, 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古诗词了。我们来个背古诗比赛, 好不好?

(1) 出示诗题《赠汪伦》, 学生背诵。

(2)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

2.提高难度。

师:如果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 就能想起来这是哪首诗, 那就更厉害了, 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

(1) 出示《回乡偶书》《夜书所见》的插图。

(2) 先个别背, 再集体诵读。

(3) 这两首古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二) 寻找规律。

1.教师出示每首诗的关键句, 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

2.师:透过这些诗句, 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3.师:这样背古诗, 你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把描写同类内容的古诗放在一起, 更方便记忆。)

4.总结学习方法:读书最重要的是方法。如果我们能把学过的诗词分类存放在自己的记忆中, 学习将变得更轻松。

【设计意图:借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引领学生回顾描写有关思乡之情与送别之情的诗词, 巧妙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学习用归类的方法积累古诗。】

二、反复诵读, 读出节奏

(一) 简洁导入, 直奔主题。

1.师: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来试着读读这首诗? (师指名读)

2.自由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3.根据学生的朗读, 划分古诗的朗读节奏。

4.学生按照划分好的节奏, 齐读古诗。

(二) 词语质疑, 初步解答。

1.师:古诗的用词含义深刻, 有些词不易理解, 你们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1) 生质疑, 如:“之、故人、西辞、烟花、孤帆、尽、唯见、天际”等。

(2) 师生共同答疑。对于“之、故人、烟花”这样的词语, 生交流解答后, 师追问: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的?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师小结:同学们, 借助书中的注释来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难词解答, 粗知古诗大意。】

三、想象画面, 体会意境

(一) 简单概括, 了解诗意。

1.师:通过反复朗读, 你知道诗人干什么了吗?

2.师:谁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 把诗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生概括古诗的主要内容。

(二) 借助画面, 体会意境。

1.师:你们再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诗, 说说你还看到哪些画面?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出这个画面的?

(预设:第一个画面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三月美景图, 第二个画面是一叶孤独的小舟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第三个画面是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

2.紧扣诗句的关键字词, 读出画面, 进一步理解“辞、下、碧空尽、天际流”的含义。

3.重点解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 朋友的船越去越远了, 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 可李白还是久久地站在长江边, 结合诗句, 说说他此刻看到了什么。

(2) 一条小船越去越远了, 只剩下一个影子。到最后连影子也消失在天边了, 诗人把这些意象写成了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 李白伫立在江边, 遥望江面, 繁忙的长江上, 难道只有这一叶孤帆吗?还有什么呢?诗人的眼里为什么只有孤帆呢?

(4) 让我们一起想象画面, 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4.指导朗读。

A.指导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1)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诗, 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景象。 (生想象, 交流。)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在长江边上, 两位老朋友正在送别, 说着道别的话。孟浩然辞别了老朋友, 乘船向东, 前往扬州呢!

(2) 指名学生读, 要求:想象着画面, 按照诗歌的节奏读诗。

(3) 师生共同点评。

B.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 诗的后两句又描写了什么景象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 想象诗中的画面, 再跟同桌说一说。

预设:我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 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 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2) 指名学生读, 要求:想象着画面, 按照诗歌的节奏读诗。

(3) 师生共同点评。

(三) 想象画面, 言语实践。

1.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 想象着诗人所描绘的画面, 反复诵读。

2.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 望着孤帆远去, 朋友远行, 心中想起了与友人一同饮酒作诗的日子, 不禁自言自语地感叹道:___;想着朋友孤身一人坐着小船驶向扬州, 不禁自言自语地祝福道:___。

3.同学们, 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情意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4.学生集体诵读。 (配古琴曲《送别》)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巧妙之处有三:一是紧紧围绕“你看到哪些画面”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 学生在描述画面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领会了关键字词的意思;二是激发想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三是进行言语实践。借助古诗情境, 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人之情感。】

四、总结学法, 自学古诗

1.同学们, 学到这里, 我们从诗歌中看到了一位重情重义的诗人形象, 现在, 让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一下他吧。 (介绍李白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2.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预设一:懂得了归类学习古诗的方法。

预设二:读古诗不仅要用眼睛、用耳朵, 还要用心。

预设三:读古诗要先了解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体会一下看到什么画面。

预设四:学习古诗可以先读出节奏, 再读出画面, 最后读出意境。

3.运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方法, 尝试自学《送元二使安西》。

4.通过三个方面检查:

(1)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2) 能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3) 说说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5.检查反馈。

【设计意图:重语言习得, 重方法指导是“教语文”的核心。通过总结学法并当堂进行实践, 凸显了“运用”, 强调了“实践”。真正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五、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请学生选择作业:

1.抄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扩写成一篇短文。

3.再搜集几首描写友情或亲情的古诗, 并诵读积累。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3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还有追求是无止境的意思。

师:你说出了两层含义,很全面。让我们再来看一句诗。(出示)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语言相当精炼。其实,像这样的古诗句很多,表面上讲的是一件事、一处景,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诗,通常被称为“哲理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生齐读课题)

【评析】“宋人诗歌多说理”,《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这两首古诗富含哲理,学生读来觉得较为艰涩。用学生熟悉的诗句导入,既巧妙地引出了“哲理诗”的概念,又凸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直入主题,亲切而又自然。

师:(出示两首诗)放声读,字音要读准,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而后汇报读。其间提醒“徘徊”(huái)“渠”(qú)“为”(wéi)的读音)

师:通过预习,有些字词的意思可能懂了,有些诗句有点蒙蒙眬眬的感觉,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生质疑)

师:不懂怎么办呢?

生: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解答疑问。

(生在小组中讨论解疑)

【评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预习能力,完全可以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再及时反馈预习效果,夯实深入学习的基础。

师:现在,读懂了多少呢?先说说《冬夜读书示子聿》吧。

生:我们读懂了“古人学问无遗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古人做学问是非常认真的,往往不遗余力。

师:是的,“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它让你想到哪些成语?

生: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师:你又想起了哪些成语故事呢?

生:囊萤映雪、闻鸡起舞。

生:凿壁借光、悬梁刺股。

师:还能让你想到哪些诗句?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是啊,这些都是在讲“古人学问无遗力”。现在我们再读这句诗时,内涵就更加丰富了。(生齐读)

【评析】引领学生读懂“哲理诗”的深刻内涵,准确理解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是关键。如何实现呢?倘若只空泛解释,那么理解就是呆板、干涩的。教者这里的三个追问既是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深刻地理解诗歌内涵;也是对教学内容的精选——抓住“无遗力”,读出诗词背后的意境,更是一种有效的提问——语文课堂学习就是帮助学生“爬坡”的过程,思维与语言同时得以提升。

生:我们读懂了“少壮工夫老始成”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壮年时期所花的工夫,要到老了才会有所成就。

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功夫,是不断积累而来的。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都说到了“gōngfu”这个词。是同一个词吗?

生:不是。

生:第一个同学说的“工夫”就是诗中的“工夫”;第二个同学说的是电影《功夫熊猫》的“功夫”。

师:这两个词容易混淆,我们不妨来辨析一下。

(出示选词填空题)

生:(总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则侧重于表示本领。

师:是啊,从少到老,古人做学问,强调日积月累,要花毕生的工夫才能有所成就。

【评析】“工夫”与“功夫”,学生常有误用的现象,就是因为对于词语的意思未能透彻的理解。此处借助选词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准确理解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师: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你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谈迁。他从小立志,二写其稿,终于写就了《国榷》。

师:那“始”的意思就是?

生:才。

师:做学问,仅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够吗?

生:绝对不够,还要学会实践。

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师:“纸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书本上啊!就是指书本知识。

师:那么,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是听别人说算不算“纸上”?

生:不算,应该就是指书本。

生:我也觉得不算,因为它们不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陆游说的“纸上”其实就是听别人说的意思,电视、广播和网上也是听别人说啊,并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其实陆游谈的就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此语一出,掌声四起)

生:所以,只要不是自己亲身实践得来的,都应该算“纸上”!

师:你们这么说的依据在哪里?

生:陆游诗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就是亲自实践。那么凡不是亲自实践的都应算做“纸上”!

师:说出了道理,很好!(出示《说文解字》)“躬”,从身,弓声。指的就是身体,引申为“亲自”。(生做笔记)这句诗启发了无数的后人去探求“知”与“行”之间的关系,时至今日,仍然发人深思。让我们一起来诵读。

【评析】一个看似跑了题的提问,一开始的确让学生发怔,但继而,他们就开始思考,并试着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了——真正促进学生深入思维的提问,就是有效的。

师:读到这儿,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出示):(一个寒冷的冬夜,外面是 ,书房内,陆游和自己的小儿子子聿正在灯下读书……)下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生纷纷将整首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与整理,说得自然而又深刻)

师:“少”与“老”,“纸上”与“躬行”,诗人陆游在比中明理(板书),巧妙地将人生哲理传授给儿子,也授予我们这些后人,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生探求。

(全班感情朗读全诗)

【评析】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将整首诗的意境由学生之口缓缓呈现在我们眼前“比中明理”,对于诗歌写法的一点提炼,水到渠成,学生易于理解,也为另一首诗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师:宋人诗歌多说理。朱熹曾这样评价——“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你们知道朱熹是谁吗?谁来简单介绍介绍?(生简介朱熹)

师:借这首诗,朱熹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先自学,可以凭借刚才的学习方法加强理解,想象意境,一会儿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我们全班交流。

(生先静思默想,勾画,认真自学;而后小组合作学习;最后,生按小组汇报了主要的学习成果)

师:你们学得凝神静气,讨论得异常热烈,交流时侃侃而谈,老师为你们叫好!但是,我还有个疑问,你们刚才谈的都是这一方水塘啊,那干脆把诗题《观书有感》改成《观塘有感》好吗?(师板书)

生:(急切地)不能改!不能改!这样用水塘来打比方,阐明的道理就更加形象、更加生动了。

生:我补充。因为诗人正是把学习新知比作这方塘活水来说道理的。

师:那么,谁能用“要问 ,是因为 。”来说说读书学习。(生纷纷用自己话说)

师:朱熹就这样用比喻帮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板书:喻中明理),实在高明啊!

(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师:而今,当我们读到这句话,不仅仅会想到方塘,还会想到很多很多。(出示)在下列情境中,你能理解这句诗的含义吗?

片段1:我们班的赵彤同学文章写得好,屡屡见报。有同学采访她,请她谈谈诀窍。她笑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片段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夏洛蒂满怀激情创作《简•爱》,一气呵成。《简•爱》故事动人,描写细腻,一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轰动了文学界。

(生结合语境,自由阐述)

【评析】古人的“理”是从生活中悟出来的,今天,我们学习“哲理诗”,自然也应将这“理”放归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之中去。这样,学生对于“哲理诗”的理解,也就不会感到艰涩难懂了,还能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产生新的启发——语文学习,因此焕发出生命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哲理诗,给你什么感觉?

生:原本枯燥的道理,经诗人用了“比中明理”和“喻中明理”的方法一说,就显得生动、形象了……

(课末,师引用王国维的话概括“哲理诗”的特点,并建议学生拓展阅读《冬夜读书示子聿》另一至两首,《观书有感》其二)。

【评析】对“哲理诗”感觉的归纳,恰是对于这两首诗写作特点(比中明理、以喻明理)的一次提炼,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深切地体会到诗作中的思辨之美,就一定会生发出自主学习与感悟其他“哲理诗”的激情。再加上本节课有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们在这节课上不仅得了“意”,得了“言”,还得了“法”,作业又为他们提供了亲身实践的机会——目标明确,精选内容,有效提问,让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享成功的喜悦!

古诗两首练习题 篇4

一.看拼音,写词语。

Yi xiang xiong di

jia jie xing gao cai lie()()()()

hui yi xiang feng qing jing si xu wan qian()()()()二.选择正确的读音。

茱萸(yi yu)

更(geng gen)加 至(zi zhi)今

登(deng den)高

三.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夜书所见》

()代 作者()

萧萧梧叶(),()。(),夜深篱落一灯明。重阳节指农历

,这一天,人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四.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联系起来。

水饺

重阳

元宵

春节

粽子

元宵节

月饼

端午节

千人糕

中秋节

五.组词 佳()倍()挽()忆()编()

挂()培()晚()异()遍()

夜书所见 作者: 朝

。。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什么时间)诗人的所见所想。

2、“动客情”中的“情”主要指的是诗人 的感情。

3、“夜书所见”中的“书”的意思是,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见”到的事物有

,除此之外,诗人还写出自己猜想的情景(用诗句回答):,他这样想的根据是(用诗句回答):

4、解释字意:萧萧: 挑: 促织: 篱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 朝

。。

1、这首诗写了什么时间,谁在哪个地方的什么事?请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回答。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诗中找一个词来解释吗?()

3、诗中的“佳节”指的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诗人“倍思亲”?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佳节,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读时速度应稍(快 慢),声音应稍(低缓 高昂)。假如你的亲人在外地工作,春节即将来到,你把自己最想对亲人说的话浓缩为一句诗:

。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古诗两首---草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学生分析】

学生以往学习诗句,已经学会如何读诗,这对于对诗句的理解有很大地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

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4、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教学难点】

1、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多媒体动态演示)师: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多媒体展示不同季节的小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春夏秋冬四季草的变化过程,增加学生对草的认知。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发现? 生发言回答。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ì。

(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教师以多媒体形式演示每一句诗的意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动态演示图片,相比让学生看课本更清晰易懂。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播放整个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师: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师: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每一句诗的含义,更好的理解和背诵诗。

四、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2.班内交流。3.指导书写。【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草 【课后反思】

1.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20.古诗两首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夏季荷塘的美景和小孩专心致志钓鱼的可爱形象。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懂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诗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池上》,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诗句想象出夏季荷塘的美景。2.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盛夏时节阳光明媚,小伙伴们特别爱到池塘边嬉戏,这是为什么呢?(池塘里有小青蛙和那稚嫩的荷花及像圆盘的荷叶,还有能采的小莲蓬。)这些会使我们想到哪些诗句呢? 2.诵读杨万里的《小池》和学生积累的有关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过渡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情,它的题目是《池上》。(板书:池上。)二 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3)借助课前准备的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想一想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读古诗。

3.汇报学习成果。(1)读准字音。

撑chēnɡ小艇tǐnɡ

浮萍pínɡ(2)掌握字形。

艇:左右结构,部首是“舟”。萍:上下结构,部首是“艹”。(3)理解词义。

浮萍: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草本植物。(4)思考事件。

(一个小孩儿偷偷采回白莲蓬。)三 学习古诗,明确方法 1.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白居易,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你对他有哪些了解?(白居易是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2)齐读古诗题目,顾名思义是指荷花池塘里。2.读懂诗意,展开想象。

第一部分(前两句)——小娃偷采白莲蓬。

(1)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小娃给你留下的印象如何,为什么。

学生甲:我认为他比较调皮,自己行船在池塘里,偷采白莲蓬,一个“偷”字我能看出“采白莲”是不允许做的事情,但他仍然做,表现出他的调皮。

学生乙:我认为他很可爱,从图中看他的年龄很小,正是顽皮的时候,也许因为莲蓬长势太好了,很饱满,使得他偷偷采回解馋。

(2)他的调皮、可爱正是与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共同的特性,因为都是小孩子。

(3)想象此时的池塘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小娃又是如何偷采的呢?(配乐,学生想象、发言。)学生甲:在蛙声相伴、夏虫鸣叫之时,池塘里娇嫩的莲花吸引了勤于采蜜的小蜜蜂,白莲蓬脱颖而出,与莲花一争高下。

学生乙:小娃看到这白莲蓬,不由得生起爱怜之心,他因太喜爱白莲蓬,没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地偷偷撑船采白莲蓬。

(4)看图,体会小娃的天真、调皮及可爱,通过朗读让大家再现情景。第二部分(后两句)——童真童趣。

(1)争论:小娃“偷采白莲”会不会被发现呢?(2)默读古诗,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甲:我认为他会被发现,因为他是“偷”的,因此,他会很紧张,而且行船速度并不快,大人会发现的。

学生乙:联系上下文的诗句,我从“不解”中了解到他并不知道如何藏匿踪迹,小船一路划开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行踪。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的天真与可爱,练习读出情趣。四 文本回归,拓展延伸 1.朗读古诗,填空练习。

他真是一个

的孩子啊!(可爱、纯真、天真烂漫)2.根据《池上》这首诗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这首诗对学生来说,文意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可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工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爱。在学生交流后,还可以让他们把诗写成一个小故事,再配上简单的图画。

2.在理解 “偷”的意思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小娃去采白莲蓬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来检测学生是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究。最后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就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痕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小儿垂钓》,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诗句想象出小孩专心致志钓鱼的可爱形象。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 温习古诗,引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上一节课学的古诗。

2.《池上》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天真、可爱的小娃,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了解一下这首诗又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小儿垂钓。)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

(1)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3)根据注释以及课前的预习,想一想诗中的小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学生自读古诗。3.汇报学习成果。(1)读准字音。

稚zhì子

侧cè坐(2)掌握字形。左右结构:稚 侧(3)多音字。

(4)填空练习。

读了古诗,我认为他是

的孩子。(贪玩、垂钓时很认真)三 学习古诗,明确方法 1.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胡令能,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们对他有了哪些了解?(胡令能是唐代诗人。他的诗风清丽,富有情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堪称唐诗百花园中奇香扑鼻的山花野草。)(2)自读古诗题目,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一个小孩儿在水边钓鱼。)师点拨:什么叫垂钓?(垂竿钓鱼。)谁能准确说说题目的意思?(一个小孩儿在水边垂竿钓鱼。)2.懂诗意,展想象。学习前两句。

(1)朗读诗句,想想是什么样的孩子,在干什么。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学钓鱼。)(2)你从哪里看出是个小孩儿? 学生甲:“稚子”写出他年龄小。

学生乙:我看了课文插图,知道他年龄很小。(3)他是经常钓鱼吗?你又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学生甲:我从“学垂纶”得知他是在学钓鱼,因此我认为之前他是不经常钓鱼的。点拨:“草映身”说明他坐在草丛中。

(4)导语:这个小孩儿年龄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钓鱼,你们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填空抒发情感。)他

!(太可爱了/真是天真可爱)(5)带着我们的喜爱之情朗读前两句诗。学生比赛读,学生之间评比。

(6)看图,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学习后两句。

(1)朗读诗句。小孩儿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忽然出现了什么情景?他如何做的呢?(有一个过路人向他问路,我从“路人借问”看出来的。他向对方摆手。)(2)“遥”指什么?他为什么要摆手?(遥:很远,问路人离他还有一段距离。怕问路人离自己越来越近,脚步声惊吓鱼儿,询问声会惊吓鱼儿,自己的回答也会惊吓鱼儿。因此他在对方离自己较远时就摆手。)(3)想象:如果你就是这个问路人,见此情景你会想些什么? a.句式填空。

假如我就是问路人,我想:

。(这个孩子太专心、太认真了。)b.用一个成语来表现此时孩子的神态。(专心致志。)(4)朗读古诗,体会孩子的专心致志。

(5)表演:让一位学生扮路人,让一位同学模仿诗中小孩儿的动作,体会出他当时的紧张与可爱的形象。

(6)结合图片,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四 文本回归,总结升华

1.学习了古诗,你此时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学习了古诗,我认为他

的孩子!(是一个不但天真可爱,而且做事专心致志)2.背诵古诗。3.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专心致志学钓鱼的孩子的形象,用词准确,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儿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人回味无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老师可以在上课开始时就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认读生字,诵读古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插图,帮助理解诗中“蓬头稚子、莓苔、草映身”等较难理解的词语,并和学生一起扮演诗中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垂钓小儿当时微妙的心理活动。

古诗两首练习题 篇7

一、初读求同, 入景

两首诗在内容上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风光, 洋溢着诗人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之情。教学可以从单元导读要求入手, 紧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走进古诗的殿堂。

片段设计举例:

师:说到春天, 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词语或画面?

师:春天, 万物复苏, 鸟语花香, 古往今来, 多少诗人用自己的妙笔描绘着春景, 赞美着春天。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两首》, 感受贺知章和朱熹笔下春的韵味。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两首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一板一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师:谁来读《咏柳》?在这首诗中, 柳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在《春日》这首诗中, 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

师:你喜欢那杨柳依依的春天还是万紫千红的春天?请你再读古诗, 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教学设计, 旨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表象,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初步感知诗中春天的多姿多彩, 感受诗人的心中的不一样的春天, 沟通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情感体验, 为更好地入情入境做铺垫。

二、细读求异, 入境

一般来说, 诗词都有意象之“眼”, 即关键句, 诗眼扣得准, 就像王国维所说的“着一字全盘皆活”。在《咏柳》中, “不知细叶谁裁出”这带着稚气的千古一问, 让风吹杨柳成为最经典的瞬间。是呀, 谁的一双巧手, 裁出杨柳万千细密的新叶?是那春风, 那穿行于林间和水面的春风。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风”, 刹那间由无形化为有形, 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在贺知章之前, 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正是这神奇灵巧的“剪刀”, 裁剪出杨柳黄绿的柔嫩眉眼, 裁剪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这是春给予人们美的盛宴。这奇思妙喻也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抓一问解三喻, 就把这首诗读懂了。在《春日》这首诗中, 作者却没有具体写春天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 要把这些东西写了呀, 就把他的心写小了。他就是在不写中写, 才显出一种春光浩荡, 才显出一种活泼泼的春天涨满了心头。不凝聚于哪个具体的事物, 而是物物皆有生机。“等闲识得东风面”, 就是在很随意中邂逅了春风, 扑面而来的是“万紫千红”的春天。在作者眼中春天无处不在的, 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而是“无边光景”、满目的繁花。从“寻”到“识”, 从有目的地寻找到不经意的相遇, 从“无边光景”到“万紫千红”, 循着作者的目光, 我们就能触摸到作者笔下的无限春光。抓住这些重点词语、诗句组织教学, 就能领着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片段设计举例:

1. 以图为媒, 走入诗景。

师: (轻声读《咏柳》) 观察插图, 你看到一株 () 的柳树?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或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 (朗读交流) 高高的、亭亭玉立的、碧绿的、婀娜多姿的、枝条细长的、柳叶嫩绿的、生机勃勃的等。

师:作者笔下初春的柳树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作者从整株柳树颜色、姿态入笔, 描绘出柳枝、柳叶的特点, 作者还用上了几个比喻来写出柳树的美, 你能说说吗?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2. 想象为介, 感悟诗景。

师: (以舒缓的音乐配乐读诗) 此时此刻, 你沐浴着春风, 来到湖边、田野,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用自己的话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一说, 如果能用上一两个比喻句或拟人句来就更妙了。

3. 朗读为径, 融入诗景。

师:在同学们的眼中, 诗中的柳树仿佛一个美丽的姑娘, 有柔柔的腰肢, 长长的头发, 还会翩翩起舞, 把这美好的感受放到诗中, 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 比较对照, 探究诗景。

师:贺知章把杨柳作为春天的使者, 一树知春, 那么, 朱熹又是怎样去寻找春天的?请同学们看看插图, 读读诗句的意思, 想一想, 他眼中的春天与贺知章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先利用插图结合注释理解朱熹“胜日寻芳”的结果, 理解“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诗句的意思, 再通过引导想象, 让学生补充诗中的留白, 哪些地方展现出了一派“新”气象, 透过“万紫千红”这句诗, 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一步步让学生融入诗景, 读出情感。通过比较“杨柳依依”的特写镜头与“万紫千红”的广角拍摄的不同画面感, 让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春天。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拓展开去, “同学们眼中的春天又怎样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描绘莺歌燕舞、流水潺潺、烟雨蒙蒙的春意并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再读古诗。

古诗教学给学生“画面感”非常重要, 这是筑起学生通向“情与景”的一条必经之路。没有想象, 就没有情境, 就没有品味, 就没有创意。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 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 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长于形象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创设情境, 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文中的精美插图、符合意境的音乐、多媒体等, 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联想、补充和创造, 尤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诗句, 构想、还原古诗中的画面, 从而理解古诗的意象, 感悟古诗的意境。再通过朗读、想象、交流, 将学生感悟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

三、品读求疑, 入情

这两首诗同一个主题, 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表现手法, 但它们有共同的元素———春风。在贺知章的眼中, 春风好似一把神奇灵巧的剪刀, 剪出了万千细密精巧的杨柳叶, 剪出了绿意盎然的春天。在朱熹笔下, 春风是一位俏皮姑娘, 她翩翩而至, 与诗人相逢相识, 给诗人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如果说, 学习这两首古诗, 初读感知求同, 细读理解求异,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朗读入境、想象入情, 那么在品读这个环节, 就要重在引导学生入情地读, 感悟古诗想象之奇特, 写法之不同, 品味古诗的魅力。

片段设计举例:

师:如果说《咏柳》给我们展现的是春天的特写———一株亭亭玉立的碧柳, 那么《春日》则给我们打开了一幅广阔的春天的斑斓画卷, 在这两首诗中, 诗人都写到了春风, 为什么要写春风?在两位诗人眼中, 春风相同吗?好好读读两首诗, 想一想。

引导学生研读讨论, 春风带来春的气息, 春风一吹, 春天到了;写春风之妙在于, 贺知章把春风比作一把神奇灵巧的剪刀, 剪出春天;朱熹把春风当做人来写, “识得东风面”, 看到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写春风的方法也不同, 贺知章通过“不知细叶谁裁出”千古一问, 问出春风;朱熹则通过寻找,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不经意中“识得”了春风。再让学生在研读感悟的基础上, 美读品味、背诵积累。

古诗两首 篇8

城关一小 高银芳 教材概述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的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情感。现在常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两首古诗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两首古诗进行比较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中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2.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苏轼在赞美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的同时,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体会陆游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教学策略

提示诱导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资源

PPT课件 语文课本 拓展材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教学重点

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PPT课件)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从视觉上给学生留下庐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二、讲解(17分钟)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6、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三、拓展阅读(10分钟)

自由阅读资料书第 页的内容,背诵你喜欢的古诗。(设计意图: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四、拓展写作(10分钟)

把《题西林壁》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作文,用上你积累的优美词句,使文章形象、具体。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察效果

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字典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2分钟)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设计意图:引导理解字词的意思,为学习古诗打基础。)二,读诗,整体感知(8分钟)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2,个别读.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10分钟)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2、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拓展阅读(10分钟)

1、自由阅读资料书第 页的内容。

2、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设计意图: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六、拓展写作(10分钟)

1、学习了这两首诗,你懂得了什么?请写一写。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试着把它写下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20古诗两首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页至102页。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两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事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的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朋友送行。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的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学情分析

有些学生已经会背诵这两首诗了,因此主要引导他们理解诗意。课前老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可以为理解古诗做好准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反复吟诵,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小黑板、音乐磁带。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李白和王维的生平,收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课时: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诗文,求正确。

1.读过《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学生都读过了。)2.会背的请举手。(学生几乎会背了。)

3.这首诗同学们都会背了,还学什么?(诗意、送别时的情景等)

4.要真正学会一首诗,会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谁来读一读,要读得字正腔圆。

5.指名读,正音——齐读。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学生会背但不一定读得正确,而读正确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二、析诗文,明大意。1.学生自学,明大意。(1)学生自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你习惯的读书方式,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诗,结合课本向你提供的信息,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交流并进行相应的板书。● 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 送往之地:广陵即扬州,指导写“陵” ● 送别的人:李白送孟浩然 ① 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 ② 从哪儿看出?(故人)2.互动合作,演送别。(1)想一想,演一演

俗话说“黄金万两易得,知已一个难求。”忘年之交的朋友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们定有千言万语要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师生合作演一演。生生合作演一演。

(2)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什么?(惜别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演一演,拨动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共同领悟、体验、联想,感受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三、品诗文,悟诗情。1.惜别之情

(1)品读三、四两句诗,你从哪些字眼儿体会出惜别之情? ● 孤帆

当时的长江是水上交通要道,江上是“百舸争流千帆竞”,而李白却“过尽千帆皆不是”,因为他心中只有孟浩然,眼中只有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碧空尽

水天相接的地方,天连水来水连天。李白一直望到船消失在天的尽头。●唯见

此时正值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春光无限。他不见春风又绿——江南岸; 他不见千里莺啼——绿映红;

他不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他不见沙鸥点点,帆船片片„„

所有的一切,他都看不见。只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天际流

李白望着船,望着船消失的方向,望着望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他可能会站在什么地方望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可能会站在江边望,想多呆一会儿,多说一些话。

可能会站在楼的最高层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2.向往之意

李白望着望着,仿佛望到了什么? 3.小结朗读

美好的季节,美丽的扬州,美好的友谊,诗人能不心驰神往,他多想和朋友一起——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可是他只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就这样望着望着,心中涌动着万般不舍,充满着无限向往,提笔写下了这千古绝唱——(学生齐诵全诗)

四、写诗文,传友情 1.写诗文,赠友人

“同学们,我国古代文人常将诗词书画赠与友人,以示友谊。请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下来,送给好朋友。

我国古代文人还常常写诗赠答,可是老师找了好多书也没找到孟浩然回赠给李白的诗,备感遗憾,你能否当一回大诗人孟浩然,写诗回赠李白。你还可以自由创作诗歌,话不在多,有情则诚。”

写诗文,赠友人(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请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下来,送给好朋友。●你能否当一回大诗人孟浩然,写诗回赠李白。●你还可以自由创作诗歌。出示:

2.交流诗文,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本班学生有与好朋友分别的经历,李孟之别正触动学生的心弦。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当堂测试题:

一、先解释黑字,再解释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 烟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巧妙导入,激趣感染。

1.导语: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吗!那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看谁猜得准,背得快。(课件出示:有关《小池》、《绝句》的图景,接着出示《赠汪伦》的图景并配上音乐)【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2.过渡:是呀,李白的这首〈赠汪伦〉写出了古人那种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读懂诗题,了解作者。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 送 元二)3.如何理解“使”?(生:出使)出使到哪?(生:安西)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作者王维你们了解多少?(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自己对王维的了解)

【设计意图】诗缘情而发。所以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明白诗题的意思,了解诗人,这样可以为后面学习古诗奠定基础,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三、理解诗意,入境悟情。

(一)粗读正字音。1.过渡:同学们对王维的了解可真多!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自由读)

2.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3.谁愿意把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班读)

(二)细读解词句,品诗情。理解第一、二句诗。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来看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多读几遍这两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主要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 “朝雨、浥、客舍、青青、新”,并结合“朝雨”图、“客舍”图、“柳树”图去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理解字词,是创造了直观.生动情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为下面悟诗情奠定了基础。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渭城)那你告诉同学们渭城在哪?(学生答)请你们认真的看图,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美景描绘出来?(指名答)

4.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可是这么美的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有)为什么?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5.教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教师相机激励性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都很舍不得,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

生3:因为他们充满了离别愁绪,心里很难过,不舍得离开,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也很会体会!)

理解三、四句。1.过渡: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了呢?(安西)

2.要经过哪?(阳关)阳关在哪?(学生答)过渡:(出示线路图)同学们请看,这是渭城——这是阳关——这是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是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呀!

3.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你能说一说吗?(指着图说)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阳关以西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也就是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

4.过渡:元二即将远行了,好朋友要分别了。这一走,也许两年,也许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呆会告诉老师。

5.学生思考、汇报,教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深厚的感情,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我们可能很久都不能相见,但我会想你的。你路上可要小心,注意安全呀!(真不愧是好朋友呀!)

生2: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日才能回来,记住多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有荒漠,一个人影都没有,你可要多带些水和干粮去,不要渴了和饿着了。(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呀!)

生3:元二,路途那么的遥远,这一路上只有你一个人,我又不能陪在你身边照顾你,你可要注意身体呀!(真会为好朋友着想!)

生4:元二,等你回来以后,我们都变老了,我都认不出你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对话,去解读和领悟王维的内心,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朋友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文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

6.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7.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哪两个词呢?请看(点击更尽、故人)谁理解了?(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8.这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学生说诗意)

9.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见。王维百感交集,对朋友的深挚情谊都浸透在了这浓浓的酒之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最后两句)

10.喝下这杯酒了吗?(生:喝下了)

11.顺势引导学生,预设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通过点拨,导读,让学生融入诗情中: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离别的酒)

师:既然是离别的酒,喝一杯够不够?那么王维又劝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又是一杯怎样的酒?(生:友谊的酒)

师:友谊的酒就更应该多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还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祝福的酒)

师:祝福的话儿太多了,知心的朋友,再喝一杯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怎样的酒?(生:浇愁的酒。)

师:离别的愁说了说不完,远行的人,喝了这杯浇愁的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情朗读醉诗境。

1.过渡: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音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送元二使安西》„„(课件出示诗歌,并配音乐《阳关三叠》)(全班读)

2.指导学生背古诗,配上音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感悟诗句.走进诗的意境,是深入理解古诗内涵.体会作者感情的重要一环。整个环节的设计是“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以“以读代讲”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拓展诗,升华情。

1.过渡:其实在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朋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词呢?

2.学生背诵其他送别诗。

3.老师这也收集了两首,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然后教师讲这两首诗的诗情。(课件出示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4.过渡:同样是送别诗,所表现出来的韵味是不同的。你们自由读读这两首诗,体会体会。(随机:自由读,分组读不同的诗,全班读)

【设计意图】以一首诗带动学生对同类诗的了解,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增加了学生积累,让其进一步了解了不管是怎样的送别诗,所体现的诗境都是人间真情。

五、小结:同学们,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今后继续畅游在古诗的海洋里,不断诗化我们的心灵吧!

六、作业超市(自选作业:三选一)

1.做个小书法家:默写古诗并把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摘抄到积累本上。2.做个小画家:通过绘画画出诗的意境。

3.做个小作家:把对这首诗理解的情境写成小短文。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当堂测试题:

一、先解释黑字,再解释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尽: 阳关:

上一篇:感慨人生的励志句子推荐下一篇:给长辈的生日祝福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