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只拣儿童多处行》有感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 《只拣儿童多处行》有感(精选9篇)

读 《只拣儿童多处行》有感 篇1

青州市弥河镇刘家小学 王永娟

一、课文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第一单元“春光无限”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安排了4篇课文,引导学生感悟春光美,体会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4个字只识不写,正确认读多音字“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成千盈百、座无隙地、涌流、解数”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至9自然段。

3、体会本课比喻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4、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品词析句、想象阅读、探究体验等方法感受春光无限、儿童的活泼生机和冰心对儿童的喜爱。

6、感悟课文的语言,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感受冰心奶奶对充满活力的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出示春天的画面)你积累了哪些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学生集体背诵交流。

【百度MP3】《春天在哪里》:http://ting.baidu.com/song/1130187?fr=ald2、诗人叶绍翁从一只出墙的红杏身上找到了春天,贺知章从柳树身上感受到了春风的气息。你会去哪儿寻找春天?(学生简单交流)

3、出示诗“儿童不解春何处,只拣游人多处行。”齐读,猜诗意。

儿童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知道拣游人多的地方去找春天。他们以为人多的地方,一定是春光最美的地方,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冰心。在她62岁那一年也出去找春天,冰心奶奶到哪儿去找春天的呢?(板书课题)

【百度文库】冰心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1718.htm4、学生读课题质疑:为什么寻找春天要“只拣儿童多处行”?

【设计意图:播放音乐把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背诵有关春的诗歌既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又引入到要学习的课文上。课题是文眼,由课题入手质疑直奔中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二、初读感悟、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本课要注意的字词。相机指导“解”的读音;“盈”的书写以及“成千盈百”“解数”的意思。

3、分段朗读。按照“我们”的游览路线梳理文章脉络及大体意思。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字词教学以检查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先让他们交流本课的重点词语,老师有针对性的从音形义三方面进行指导。】

三、品词析句、探究体验。

(一)学习1——4自然段,体会“多处行”。

1、明确问题:冰心奶奶找春天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呀?引导学生探究:让我们一起跟着冰心奶奶到“儿童多处”走一走,看一看。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反映儿童多的语句画下来。

3、学生根据课文中找到的词句交流,随机出示,指导朗读。

(1)“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一边跑,一边会喊些什么?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

(2)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3)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4)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5)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6)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座无隙地、东一堆、西一堆、无数、坐满、一群一群、喷发、撞个满怀”等词句体会朗读。

4、小组内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评价。

5、从“儿童多处”你还能读出了什么?

学生畅谈体会。

预设一:儿童多处春光特别美;

预设二:儿童多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预设三:冰心奶奶特别爱儿童。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体会。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思考,通过品词析句探究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进而将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学习5——6自然段,感悟春光美。

1、儿童多处春光如此让人心醉!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春的美丽?快来读读课文,把描写春天的句子画出来。课件出示: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2、体会读。你觉得海棠花开得怎样?说说你的体会?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把你的体会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3、想象读。读了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指名描述。课件:展现海棠树图。指导朗读。指导策略:读得让听得同学眼睛一亮。其他同

学要静静地听,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他哪儿读得让你眼睛一亮。你抓住了海棠的花多,你注意了海棠花的色彩,你读出了海棠花生命力的旺盛。

小结:看到这样的春景,看到这样的春光,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冰心奶奶又是怎样赞美的呢?课件出示: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浪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齐读)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配合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较好的感悟冰心笔下那充满生机活力的春天。】

(三)交流探究体验,感悟花儿和儿童的特点。

1、看着眼前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沐浴着迷人的春光,想想冰心奶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出示海棠儿童图)这才是冰心奶奶眼里的春天,要寻找的春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冰心奶奶的心声。(出示第8自然段)

2、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感悟花和儿童相通之处:生命力都很旺盛,让人都感到快乐。

(四)回顾全文、解决问题。

冰心奶奶找春天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个问题现在你解决了吗?

指名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充满朝气、生机勃勃;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因为冰心奶奶喜爱儿童。所以冰心奶奶认为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光。)

引读最后一段。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进行句式变换。(指导读出双重否定句的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与文本对话、带着问题探究学习,学生对文本有了新的体验,此时再回到开课伊始学生提出的问题上,问题的解决便水到渠成,也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四、总结延伸、拓展升华。

这一节课,我们跟着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找到了烂漫的春天,读一个人的作品就是与作者在进行心灵的交流,我相信现在大家已经对冰心奶奶有了了解,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出示冰心简介,适当拓展)

读 《只拣儿童多处行》有感 篇2

【课前研讨】

一、文本解读

郭学萍:前不久在加拿大学习,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开放”:课堂的开放、问题的开放、答案的开放。我想我们在教学研讨时, 也要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 畅所欲言。

经宏艳:我从编者的角度解读一下文本。《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散文, 写于1962 年, 后被收录在冰心《拾穗小札》中。作者写出了游颐和园的所见所闻, 描绘了一群像春天一般充满活力的儿童和开得正旺的花儿, 表现了儿童活泼可爱、天真烂漫、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特点。题目“只拣儿童多处行”不仅表达了作者喜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也是文章的表达线索。作者关注儿童, 对儿童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 用大量笔墨对儿童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貌等进行了描绘, 展现了儿童的特点, 也表现出了不同儿童的不同个性。

陈洁:我从教者的角度解读一下文本。文题“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对古诗句的反用。原句出自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儿童不解春何在, 只拣游人多处行。作者改为“游人不解春何在, 只拣儿童多处行”, 不仅蕴含着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暗示了文章的表达线索, 还能激起读者阅读的欲望, 别出心裁、耐人寻味。什么叫“拣”?谁“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多处”是指哪些地方?一系列问题从我的脑海中蹦出来。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很快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初步领会到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也能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按地点变化的顺序, 先写颐和园门口, 再写知春亭畔, 接着是在去玉澜堂的路上, 最后来到玉澜堂的院落里。这是作者的观察顺序, 也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思路和线索。

熊梅:我从读者的角度解读一下文本。读冰心的文字, 内心总涌动着一些东西, 但又不能很清晰地表达出来。这就让读者必须多次走进作者的文字, 进行细细咀嚼, 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比如第1 自然段中的几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成千盈百”“闹嚷嚷”“挤”“大魔术匣子”“飞涌”“小天使”。孩子多, 说“成百上千”不就可以了么, 为什么还要说“盈”?字典里“, 盈”解释为“满、往外溢”, 作者在这里用“盈”想强调什么呢?与下面的“闹嚷嚷”“飞涌”联系在一起,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动感十足的画面, 联系文中具体的文字, 我想, 这是在为表达“春天的欢畅、生命力旺盛”做铺垫吧!或者想说明:这个时候, 作者已经被孩子们的热情深深打动了, 不是吗?

李燕:熊老师站在读者的角度细品描写儿童动态的词语, 我却从第2 自然段中的“笑”“迎“”挤”等词语中, 不仅感受到游人的动态, 还感受到作者对儿童的喜欢, 并且希望融入他们中间。接下来, 在第5 自然段和第6 自然段, 作者开始写花。“从树枝到树梢, 不留一点空隙”, 可见花开得旺盛。这里,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前面写了一个“喷发”, 这里用了一个“喷花的飞泉”, 花朵像是“喷”出来的, 可见其生命力的旺盛和强劲“, 飞泉”则说明了这花是在不断地像飞泉一样开放着, 开放着, 没有间歇。作者用这样的“喷“”飞”, 是和下文“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 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 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联系着的。蕴藏了一冬天, 积蓄了多少力量和精神呢?春天来了, 就好像魔术匣子打开了, 这种精神和力量早就想“飞出去”, 怎么能不“喷”, 不“飞”呢?读到这里, 我想到熊老师前面所说的内心涌动着的却又说不清楚的东西, 那就是文本的主旨:春天、花朵, 像花朵一样的儿童是快乐的, 充满活力的, 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 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欢愉。

郭学萍:以上几位老师分别从编者、教者、读者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我想补充两点:一是本文写于上个世纪60年代。那时的儿童, 就像山坡上的野菊花一样, 自由生长、自由开放, 处于一种自然放养状态。而今天读这篇文章的却是被社会、学校、家庭过度“呵护”着的儿童。为此, 冰心的这篇散文不仅带给儿童, 也带给成人一种内心解放、舒展的快乐。二是这篇文章发表于1962 年5 月6 日的《北京晚报》, 当时, 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 祖国迎来了经济复苏的春天。在祖国的春天里, 儿童快乐地成长, 祖国充满了希望, 作者为此而感到欣慰、骄傲。

二、文体特点

熊梅:冰心的散文以独特的“冰心体”传达出“爱的哲学”。温柔的抒情、委婉有致的叙述语气, 展示了冰心散文的独特格调。冰心的散文, 多用生活化的意象, 表现出朴实、自然的生活气息, 文字飘逸, 有清新隽永的诗意特征。其中, 背景描写多不加修饰, 轻描淡写, 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生动、鲜活的画面。

经宏艳:我最近一直在读王荣生的《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王教授强调:要关注散文的文体特征, 形成与“散文”文体相匹配的解读方式或散文解读的基本取向。作为散文阅读教学的“这一篇”课文, 不仅是学习材料, 而且是学习对象。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其实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通则。因此, 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所面临的学习任务, 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 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三、学情分析

郭学萍: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及良好的语感。对于《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样的散文, 学生自己就可以轻松读懂, 也能明白“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花儿和儿童一样”, 对于第3 自然段和第5 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经过点拨也能轻松理解。

熊梅:我连续带了两届高年段学生, 很赞同郭老师的分析。本课的重点, 不在于“得意”, 而在于如何在“得意”的过程中, 让学生“得言“”得法”。

陈洁:2011 年版课标中对高年段阅读提出了相关的要求:1.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2.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3.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课标中提到的这几点, 就是从“得言”和“得法”的角度对阅读叙事性散文提出的要求。依据此标准, 我觉得应该将此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 感受‘冰心体’散文的语言特色”。

四、对比借鉴

李燕:我们在网上搜索到孙双金和孙建锋两位特级教师执教本课的课堂实录后, 认真阅读并进行了研讨。尽管两位特级老师的教学风格迥异, 但是从《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中, 依然能找到一些有关课堂构成的普适性的规律, 那就是———主问题引领下进入文本, 多维度审视中解构文本。两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和细节处理, 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熊梅:是的。比如, 孙双金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之后, 以“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文本较长, 学生在分小节展示读书情况时, 边读边感悟文章的写法, 学生因此才读得入情。孙建锋老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带着问题读课文, 关注字音和朗读方法的指导,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建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三维空间。

陈洁: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孙双金老师的课堂上, 学生经历“智”的思辨之后, 自然转入“情”的感动。将《雨后》《纸船》作为本课的拓展文本, 与教材互为补充, 帮助学生“走近冰心, 感悟冰心”, 诠释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孙建锋老师自始至终都在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思考、辨析, 在多角度对话中完成语文教学的长、短线目标。

五、重点把握

经宏艳:《只拣儿童多处行》重点教什么?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体式。这也是我们确定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教散文, 不是教学生认识散文所写的东西, 而是教学生去理解和体验“写”这个行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是以何种方式来“写”的?作者以这种方式来“写”有什么效果呢?

熊梅:是的, 散文的审美价值在于“语言所营造的世界”。散文不尚虚构, 但散文的写实, 也不是“客观”的写实, 它是经“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散文对现象的阐释和问题的谈论, 也不是“客观”的言说, 而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 是“文学性散文”的重要特点。我们阅读散文, 就是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 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

六、备课构思

郭学萍:通过刚才的深度研讨, 我的备课思路愈发清晰起来。我想凭借《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个例子, 采用“比较”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不仅“得意”, 而且“得言”。更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了解叙事性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从而实现“得法”这一目标。围绕这三大目标, 我想重点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比较”阅读。

第一个环节:从单元整体入手, 对照目录, 比较阅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古诗两首》 (《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 几篇课文, 不仅从整体上感知“春光无限”这个主题, 还在比较中感受到“春光”的丰富内涵:美丽的景色是春光, 涌动的暖流是春光, 活泼的儿童是春光, 高尚的人格是春光。同时也认识到同一主题, 可以用现代诗、散文、古诗等不同的文体样式来表现。

第二个环节:走进文本, 通过对“儿童”和“花”的比较, 感受儿童“多“”生命力旺盛“”充满明媚的朝气”等特点。作者写道:“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 不留一点空隙, 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样的描写, 海棠树不仅动起来了, 而且活力四射。借花喻人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 而在文学作品里, 比喻的喻体是关键, 要通过喻体去想象本体的情景。作者刻意要用修辞的地方, 恰恰是作者刻意要表达的地方, 因为作者绝对不是为了比喻而比喻, 一定是她不能直接把事物的本质特点说出来, 而是产生了很多联想, 所以用联想到的事物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个环节:把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第6 自然段与冰心奶奶的原文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编者改得好不好?例如:“华侈”不利于理解, 是否可以删去?“散戏”离学生生活较远, 删去是否合适?而“关不住“”泼辣”这些词语则更加生动地写出了孩童的特点, 是否可以留下?通过比较阅读, 让学生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 崇拜作家而不盲从作家。

第四个环节:把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和萧红的《小城三月》、季羡林的《二月兰》、郭风的《雏菊和蒲公英》进行比较阅读, 感受不同的散文风格。冰心笔下是春天里的儿童, 萧红笔下是春天里的景, 季羡林笔下是春天里的物, 郭风笔下是春天里的童话。都是散文大家, 冰心自己的语言特点又有什么不一样, 这些都需要学生打开阅读的“视界”, 用心体悟。

【课例呈现】

第一课时

一、阅读目录, 比较整组课文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预习第一组单元的课文, 比较阅读发现它们的异同, 现在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成果。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翻到目录, 说说你的预习发现。

生:我发现第一单元的课文都与春天有关。《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讲的是植树造林, 绿化环境;《暖流》讲的是江爷爷对青年人的关怀, 让人心中温暖;《只拣儿童多处行》讲的是冰心奶奶在春游时看到朝气蓬勃的儿童, 感受到明媚的春光;《早》写了鲁迅先生严于律己, “时时早、事事早”的高尚品质;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对自然春光的直接描写。

师:我很欣赏这位同学的回答, 条理清晰, 表达完整。

生:我发现第一单元的课文虽然都是描写春光的, 但文体各不相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现代诗, 《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是古诗, 《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早》从广义上来说, 都是散文。

师:这位同学能从另一个角度———文体特点来回答问题, 这也是我所欣赏的。

生:《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作者是冰心, 《早》的作者是吴伯箫。冰心出生于1900 年, 吴伯箫生于1906 年, 我发现这两位作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都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我还发现, 这两篇文章表面上都在写春光无限, 而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春光又有着不同的深意。前者是对春光的感慨, 后者是对春光的珍惜。

师:你的回答让我感动, 说明你在预习时关注到了细枝末节。这是一个真正阅读者所需要的。在学习任何一篇课文之前, 我们都要学会把这篇文章放在整个单元中进行比较阅读, 也就是说我们的阅读不仅要“见到树木”, 更要“见到森林”。这样才能对一篇文章有一个最初的俯瞰和整体的印象。

二、比较“儿童”和“花”, 感受春光无限

师:一篇文章常常会有一个揭示中心的句子, 快速默读全文, 找出中心句。

(生默读)

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出示)

朋友, 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 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 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师:自由地读读这段话, 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一个设问句, 自问自答。

生:答句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可以改成陈述句“:当你春游的时候, 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 是会找到春天的!”

师:阅读要善于比较, 请你们比较一下双重否定句和陈述句, 又发现了什么?

生:双重否定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 这就更能突出冰心对儿童强烈的喜爱之情。

师:真会比较, 真会读书。请男同学读问句, 女同学读答句。然后交换一下角色, 再读一遍。注意, 要读出双重否定句饱满、强烈的情绪。

(男女生合作读)

师:冰心在儿童多处找到春天了吗? (出示第5 自然段)

生:我从“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这两个词中找到了春天。“密密层层”说明海棠花开得很旺, 一层叠着一层, 阳光甚至都找不到缝隙穿过来, 可见花开得很多, 很旺, 这也正是春意最浓的时候。

生:我从“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感受到海棠花开之多。不过我更欣赏冰心奶奶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她居然把一树一树的海棠花比喻成喷花的飞泉, 不仅突出了海棠花树的形态之美, 还描绘出海棠花树的动态之美。而这一切, 都烘托出春天之美。

师:这么美好的文字, 这么美好的春天, 你能通过美美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一生朗读)

师:我注意到刚才这位同学在读到“眼睛突然一亮”时, 语气中表现出一份意外和惊喜。谁再来读一读, 读出对春光的无限欢喜和惊奇?

(生反复练习朗读第5 自然段)

师:冰心奶奶说, 花儿和儿童一样。真是这样吗?比较阅读第3 自然段和课文的其他段落, 看看能找出多少相似的地方。虽然我们鼓励畅所欲言, 但是我个人认为, 在进行比较阅读时, 如果我们能够尊重作者的写作顺序, 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进行比较阅读, 无论是讲的人, 还是听的人, 都会轻松一些。

(生比较阅读)

生:通过比较阅读, 我发现海棠花很多, 春天到颐和园游玩的孩子也很多。课文第1 自然段,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 把“成千盈百的孩子”比喻成从“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的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可以看出儿童和花儿一样, 非常多。

生:我想给这位同学补充一下, 从这个比喻句不仅能够感受到儿童多, 还能感受到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在冰心奶奶眼里, 儿童就是最惹人怜爱的小天使。另外, 既然是大魔术匣子, 它里面飞涌出的小天使一定无穷无尽。

师:我一直强调要会倾听, 要能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 这位同学很会倾听, 值得大家学习。

生:在第1 自然段中, 有一个词叫“成千盈百”“, 盈”的意思是“满“”溢出来”, 说明到颐和园游玩的孩子很多很多。

师:请男生读第1 自然段, 女生读第5 自然段, 感受儿童和花的多。 (男女生读) 按照这样, 我们接着往下读, 边读边比较, 在比较中发现。

生:课文第2 自然段中“我们笑着下了车, 迎着儿童的涌流, 挤进颐和园”, 这里用了一个“挤”字, 我能想象到当时游玩的孩子非常多, 冰心奶奶要用力才能挤进去。

生:我从这个“挤”字, 还能感受到冰心奶奶童心未泯, 居然和小孩子一样, 哪里热闹往哪里赶。

师:请男同学读第2 自然段, 女同学读第5 自然段, 再次感受儿童和花的多。 (男女生读) 就这样循着游览路线, 也是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 继续往下读, 边读边比较, 在比较中发现。

生:我从第3 自然段“座无隙地”“东一堆, 西一堆”“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感受到儿童的多。另外, 我从“叽叽呱呱”“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感受到儿童不仅多, 而且充满朝气, 就像喷花的飞泉, 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师:非常好, 不仅感受到儿童数量多, 还感受到儿童旺盛的生命力, 说明你们的理解越来越走向深刻了。请男生读第3自然段, 女生读第5 自然段, 这一次, 不仅感受儿童和花的多, 还要在读的过程中, 体会出儿童和花的旺盛生命力。 (男女生读) 好, 继续往下, 比较阅读, 说出你的发现。

生:我从第4 自然段“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知道孩子很多, 并且都是成群结队的, 这也正符合儿童的特点, 他们喜欢热闹, 不喜欢孤单。就像春天的花一样, 总是花团锦簇, 才让人感觉春天的蓬勃旺盛。

师:我不说你们也知道, 接下来我会让你们干什么?

生:让我们男女生分别朗读课文的第4 自然段和第5 自然段。

师:这就叫会学习了, 就这样, 要善于发现学习的规律。

生:我发现在第8 自然段中, 作者又一次把儿童和花进行比较。花需要有人管理, 需要有人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儿童就像花一样, 也需要有老师或者家长管理他们, 教育他们, 给他们浇灌各种知识营养, 让他们在春天的感召下, 健康、快乐地成长。

师:这位同学在比较阅读时, 不仅能“瞻前”———把课文第1、2、3、4 自然段和第5 自然段进行对比阅读, 还能“顾后”———把课文第8 自然段和第5 自然段进行比较阅读, 这是一种很不错的前后联系的读书方法。

生:我从第8 自然段的比较阅读中发现, 花儿开放, 能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到来;儿童的健康成长, 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师:是啊, 前者是自然的春天, 后者是心中的春天。无论是自然的春天还是心中的春天, 都让人充满快乐和希望。请男生读第8 自然段, 女生读第5自然段, 在比较中进一步感受儿童和春天带给人们的快乐和希望。

(男女生读)

第二课时

三、比较“课文”和“原文”, 感受“冰心体”散文语言特点

师:上节课通过比较阅读, 我们了解到儿童和花的相似之处, 从而感受到儿童和花一样, 只要适时地浇水施肥, 就能茁壮成长, 带给人们无限的喜悦和憧憬。这节课, 我们继续进行比较阅读, 这次, 我们是把“课文”和“原文”进行比较, 谈谈你的想法。 (给每位学生发一份课文原文, 学生将原文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师: (巡视指导) 在比较阅读时, 尽量尊重作者的叙述顺序, 逐段阅读对照。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适时地在文本上进行圈画批注。

生:我发现第1 自然段的课文和原文出入较大。 (师出示第1 自然段课文和原文, 有出入的地方用横线标出。)

课文:从香山归来, 路过颐和园, 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 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 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 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原文:从香山归来, 路过颐和园, 看见颐和园门口, 就像散戏似的, 成千盈百的孩子, 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这几扇大红门, 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 盖子敞开着, 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

生:我觉得课文的叙述顺口, 原文有些拗口。

生: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我觉得原文说“颐和园门口, 就像散戏似的”写出了一种热闹的场面。“这几扇大红门”很有画面感, 并且给人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 衬托出快乐的心情。“盖子敞开着“”关不住”, 更加突出儿童的顽皮可爱, 天真烂漫。

师:善于运用比喻, 是冰心散文的一大特点。她以“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关不住的小天使”来对这群充满童趣的孩子们进行比喻, 不仅突出了儿童的可爱和天真, 还表现出儿童的活力和童趣。 (板书:善于运用比喻)

生:第3 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原文是“在骀荡 (dài dàng) 的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课文中删掉了“骀荡的”三个字。我觉得删得比较好, 因为“骀荡的”这个词语现在不怎么用, 会让人看不懂。

生:第4 自然段中, 原文多了“站了一会”。我觉得原文表达更加准确。“站了一会”可以间接地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美景以及儿童的喜爱, 因为喜爱才会流连, 才会“站了一会”。另外, 原文是“在转折的地方”, 课文变成了“在转弯的地方”。“转折”和“转弯”也不同。“转折”是弯度突然, “转弯”说明有些弧度。

师:我也比较赞同这位同学的意见, 正因为弯度突然, 才会导致“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 这就是冰心散文语言的又一特色, 那就是“用词极为精练传神”。 (板书:用词精练传神)

生:我发现第6 自然段的原文和课文出入比较大。 (师出示第6 自然段课文和原文, 有出入的地方用横线标出。)

课文:春光, 竟会这样地饱满, 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 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原文:春光, 竟会这样地饱满, 这样地烂漫, 这样地泼辣, 这样地华侈 (huá chǐ) , 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 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

生:我喜欢原文“泼辣”这个词, 写出了春光的性格, 就像儿童一样, 活泼、大胆。

生:我不喜欢“华侈”, 首先难读, 其次难懂。我也不喜欢“挥霍”这个词, 感觉像贬义词, 没有“释放”一词好。

师:很高兴你们有自己的判断, 并能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更高兴的是, 我们学习文本, 但不迷信文本;崇拜作家, 但不盲从作家。

生:我发现在第7 自然段中, 课文把“女孩子”和“男孩子”的顺序颠倒了, 不知道为什么。 (师出示第7 自然段课文和原文, 有出入的地方用横线标出。)

课文: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 引得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头看看花, 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女孩子, 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她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她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 一个在她后面的男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一关似的, 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原文: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 引得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 又围聚过来了, 他们抬头看看花, 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男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他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他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 一个在他后面的女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一关似的, 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师:这个细节很难有人发现, 但这位同学发现了, 很了不起!可能编者认为女孩子忸怩一些, 害羞一些, 男孩子大胆一些。而在作者冰心奶奶心中, 男孩子也会忸怩、害羞, 女孩子有时反倒大方一些。读着这段文字, 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冰心的一首小诗《可爱的》: (出示)

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任你深思也好/微讴也好/驴背山, 山门下/偶一回头望时/总是活泼泼地/笑嘻嘻地

师:请把这首小诗和课文第7 自然段对比阅读, 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 都表现出儿童那种随性的天真, 体现了作者对儿童那份纯真的热爱。

师:比较之后, 再来读读课文, 我们就会发现冰心散文的又一特点, 那就是充满童真童趣。 (板书:充满童真童趣)

四、比较阅读四位作家的散文, 打开散文阅读的“视界”

师:阅读需要比较, 不仅在文本内自我比较, 还需要超越文本之外, 和其他作家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 你的发现一定会越来越多。 (发给每位学生四位作家的散文片段, 让学生进行主题拓展比较阅读。因篇幅有限, 以下片段有省略。)

(一)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 眼睛突然一亮……

春光, 竟会这样地饱满, 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 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摘自冰心 《只拣儿童多处行》

(二)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 像地衣那样绿, 透出在这里, 那里。郊原上的草, 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 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 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 欣幸地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 在掀起了墙脚片下面的瓦片时, 找到了一片草芽了, 孩子们到家里告诉妈妈, 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 野孩子一升一斗地在拾。蒲公英发芽了, 羊咩咩地叫, 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 天气一天暖似一天, 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地飞, 像棉花似的。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 杨花挂着他了。

……

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 在榆树还没变黄之前, 大街小巷到处飞着, 像纷纷落下的雪块……

———摘自萧红《小城三月》

(三)

转眼, 不知怎样一来, 整个燕园竟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 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如果只有一两棵, 在百花丛中, 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它却以多制胜, 每到春天, 和风一吹拂, 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 两朵, 几朵。但是一转眼, 在一夜间, 就能变成百朵, 千朵, 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了。

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 也许正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 我蓦地发现, 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 走遍了全园, 眼光所到之处, 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 篱下, 林中, 山头, 土坡, 湖边, 只要有空隙的地方, 都是一团紫气, 间以白雾, 小花开得淋漓尽致, 气势非凡, 紫气直冲云霄, 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摘自季羡林《二月兰》

(四)

我看见雏菊挥着淡蓝色的手帕,

她说:

你现在就动身吗?

你要飞行到很远的地方去吗?

飞行到林间?

飞行到崖边?

飞行到有一座古老水磨的山涧边,

———那里, 真的已开始在建筑一座水电站了?

飞行到一座山塘边?一座陌生的池沼边?

飞行到一座石桥边?

飞行到长着乌桕树的山坡上?

———那里有白色的雏菊, 请代我向姐妹们问好。

飞行到一片空旷的草地上?愿你

和三色堇,

和白苜蓿花, 和红色的酢浆草、白色的酢浆草以及紫罗兰,

和草莓以及野生的山楂树, 和铺地锦以及从树上垂下的青藤,

一起开花;

一起装饰我们的土地。使我们的土地上, 到处五色缤纷, 到处有丰富的色彩;

到处能够看到

堇紫、海绿、海蓝、雪白、天青;

到处能够看到

胭脂红、麦黄;

使我们的土地, 使我们的溪岸, 使所有的水边和草径,

村庄的篱笆周围, 水电站的高墙四近,

散发香味……

我看见雏菊站在溪边的草丛间,

目送飞行的蒲公英,

挥着淡蓝色的手帕。

———这时, 蒲公英带着雪白的绒毛的种子, 好像雪花, 好像雪花, 好像雪花,

在风中飞, 在风中飞。

———摘自郭风 《雏菊和蒲公英》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 把你喜欢的文字多读几遍, 再把各自的感受以画关键词的方式在文本上进行批注。

(生自由阅读, 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师:请以四人一组为单位, 把各自的比较阅读结果在组内交流一下。再请每组推选一位代表, 在全班交流。

(生小组交流)

生:冰心的散文除了前面说的“喜欢运用比喻“”用词精练传神”“充满童趣童真”之外, 还给人一种自然清新的感受。

师:除此之外, 我为什么把课文第5、第6 自然段单独挑出来, 让你们再次阅读, 其实就是想告诉你们, 冰心散文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 那就是充满哲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6 自然段:“春光, 竟会这样地饱满, 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 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这是自然的春光, 这是儿童的春光, 这是心灵的春光。

生:萧红的文字有形态, 有颜色, 有味道, 有声音, “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 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草和牛粪都横在道上, 放散着强烈的气味”“远远的有用石子打船的声音, 空空……的大响传来”。

师:我也非常喜欢萧红, 她的文字不仅有你说的特点, 我更喜欢的是那份没有修饰的自然, 那种天才式的想象和叙述。

生:季羡林的文字好像很朴素, 有一种安静的力量。

师:我太惊叹于“安静的力量”这样的表达了, 你就是我心目中的小哲人!是啊, 《二月兰》其实是一篇极富深意的散文, 在平静的叙述背后, 是作者在经历世事沧桑之后的一种平静泰然。你们现在也许还读不太懂, 没有关系, 长大就懂了。

生:我最喜欢郭风的散文, 像一篇童话。

师:你说到点子上了, 郭风也是冰心非常欣赏和推荐的一位散文作家。他的童话散文, 就像一首清新的散文诗, 别有一种味道。同学们,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 对散文阅读有一些模糊的印象, 希望你们能够从“某一篇”“某一位”这个“小局限”中跳脱开去, 打开阅读的“大视界”, 感受“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欣喜和盼望。

【课后反思】

我喜欢冰心“, 母爱、童心、大自然”是她笔下永恒的主题, 也是我最常歌颂的主题。所以, 学习冰心的散文是我喜欢的, 也是我擅长的, 我自以为对冰心有一份懂得。当然, 作为一名读者的我, 并不能和作者、编者的想法、意图完全谋合, 就是作为读者的我和作为教者的我, 在文本解读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时, 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 我对冰心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知道的, 对三年自然灾害也是有些了解的, 这就让作为读者的我, 约略揣测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联系到她在同时期写过的大量讴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人和事, 这种感触就会更多一些。但是, 作为教者的我必须冷静地看到, 这个文本是给五年级的孩子学的, 以他们的阅历和经历, 有些写作背景并不一定要全部告诉他们, 所谓“作者未必然, 读者未必不然”。阅读是一项很主观的活动, 作为孩子, 他们更感兴趣的可能就是文中那些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们的自由和舒展, 以及让他们每个人的心中孕育出的那种美好和希望。如果这个年龄的儿童能从文字中感受到这一点, 就实现了我所期望的“得意”的目标。如果在比较阅读过程中, 孩子们对冰心散文语言特色有所感悟, 对不同作家、不同语言风格形成一种模糊认识, 也就是我这两节课中所期待实现的“得言”的目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我想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掌握学习该类文体的方法和规律,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策略”。这种策略不能像知识一样灌输给学生, 必须让学生在文字涵泳的过程中自得自悟。就如这两节课的教学, 出现的一个高频词就是“比较阅读”, 这便是我对《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样一个经典文本教学的最大突破之处。

【百字精评】

袁浩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指导专家, 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

郭学萍老师的阅读教学就像萧红、张爱玲、冰心笔下的那些天才式比喻, 总是出人意料, 却又在情理之中, 让听课者忍不住在心中说一句:“亏她想得出!”

郭老师阅读课堂教学的独特视角和令你想不到的巧妙构思, 源自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写作者。她写童话, 写诗歌, 写散文, 这就让她对这样的文学样式拿捏自然, 游刃有余。

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教学中, 郭老师把“比较阅读”引入课堂, 从单元整组课文的比较阅读, 到文本中“花”与“儿童”的比较阅读, 再到“课文”和“原文”的比较阅读, 直到最后不同散文大家作品的比较阅读, 既有一种大气磅礴的俯瞰和超然, 又有一种涓涓如细流的婉约与欢歌, 一切皆在文字中潜行。

有人说, 郭老师的课堂不像课堂, 却又是真正契合儿童精神特质的课堂。她的阅读课堂, 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最新鲜的视角。

【答疑解惑】

1.郝艳华、王广建 (山东定陶县马集镇四合村小学) :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儿童的活泼?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感觉不是很好引导, 请问郭老师, 您是如何处理的?

郭学萍:儿童是冰心这篇散文的描述重点。为了表现他们的特点, 作者抓住了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 用饱含情感的笔触着力刻画孩子们的形象。在教学的时候, 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细节, 抓住描写这些细节的关键词语, 通过恰到好处的点拨, 在文字的涵泳中使学生的思维如水墨画般慢慢散开。比如抓“叽叽呱呱”, 在“吵闹”中感受儿童的朝气蓬勃。“叽叽呱呱”一词, 本义是很吵闹, 让人讨厌。而在文中, 作者贬义反用, 借“叽叽呱呱”一词, 让读者感受到儿童的活泼天真、朝气蓬勃。又如抓“撞个满怀”, 在“冒失”中体会儿童的活泼可爱。“撞”是很用力的, 也许把冰心奶奶撞了个踉跄, 可是作者并没有责怪的意思, 反而带着某种欣喜, 可见她对孩子们是多么的喜爱。正是由于孩子们的冒失, 恰恰体现了儿童的活泼可爱。这样的用词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满面慈祥, 对儿童充满无限热情的老奶奶。再如抓“挤了出来”, 在“调皮”中舒展儿童的率真无邪。“成千盈百的孩子, 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 从这个“挤”字, 我们感受到一种活泼泼的力量、一种无法抑止的欢喜、一种令人心动的希望……“我们笑着下了车, 迎着儿童的涌流, 挤进颐和园去。”这一“挤”又挤出了什么?是对儿童的喜爱, 对春光的向往。孩子的活泼体现在哪里?就散落在字里行间, 只有一颗敏锐、细腻的心, 才能捕捉得到。

2.吴立恒 (吉林松原市扶余市长春岭镇第二中心小学) :如何凭借《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个“例子”, 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做到实质高效?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篇3

关键词:小学品德;资源;儿童视角

一、让我们做回儿童——站在学生角度选择资源

“课程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因此站在儿童的角度选择课程资源是品德资源选择之首要原则。

1.找准学生的关注点

【片段】一位老师执教《战争何时了》时,为了呈现战争的残酷与对人类的摧残,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飞机扔下的一枚枚炸弹,溅起的泥土四处散射开来,被击中的士兵被抛向空中。半空中的炸弹云一层层地上升,慢慢散开。两三分钟的视频看完,老师问学生的感受,“这炮弹云简直就是变幻莫测”“看得出这炮弹的威力的确不是吹的”……学生的这些感受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反思与改进】本片段中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很显然是失败的。为什么一个个悲惨、残酷的战争场面,学生却看得兴致勃勃,聊得津津有味呢?细细思量,不难发现是老师选择的资料中学生的关注点与本课的主题有了偏差。看着那一层层慢慢散开的炮弹云、那四处飞溅的“泥花”,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这儿了。

在另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时,她首先出示了班级中不同孩子的灿烂笑脸,然后聚焦到这些孩子的眼睛。看着这些洋溢着幸福快乐的双眼,不由得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紧接着,老师又出示一张张儿童的忧郁、发愁、哭泣的脸。问学生:“这些又是怎样的脸?”然后聚焦他们的眼睛,“你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出了什么?”继而老师把这些脸的图片慢慢地放大,让大家看到他们的全身和周遭。老师深沉痛诉:“正因为这些残酷的战争,使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是失去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悲伤、绝望笼罩着这些与原本与你们同龄,与你们一样有着朝气,有着憧憬的孩子们……”学生的神情一下子凝重了。所以说,找准学生的关注点,能让课堂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南辕北辙。

2.把握学生的经验库

【片段】《世界真奇妙》的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各国服饰不一样的奇妙,运用了看电视剧剧照中的服饰,让学生猜是哪个国家的。老师分别出示的是《甄嬛传》剧照、韩剧《拥抱太阳的月亮》剧照和一部印度剧的剧照。老师让学生看着剧照猜猜图片中是哪个国家的服饰。学生一脸茫然,被叫到的学生没有一个答对,而且猜的过程也花费了很多时间。

【反思与改进】老师想引用热门的电视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择身边生活中的资源来组织教学。这本是一个不错的创新。但由于老师选用的都是成人看的电视剧,学生平时基本上不看这些,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根本答不上来。

同样一位老师在《世界真奇妙》中奇妙的服饰时,创设了一个“各国儿童过六一”的情境。在欢快的音乐中逐一出示各国儿童盛装的图片,随机介绍各种服饰。老师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各国的服饰都有各自特点!”“这么多的服饰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紧接着老师又出示一张被挡住上身的格子裙的图片。师:“这个孩子都被别人挡住了,看不清脸。你猜猜,穿着这格子裙的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然后揭示:苏格兰男人穿格子裙。这时“奇妙”的感觉自然在孩子们心里萌发了。

3.遵循学生的思维链

【片段】《动物植物和我们》教学中,老师列举身边伤害动植物的事件。插入一段微课视频《蚂蚁寻食》,讲述一个学生捉了一只蚂蚁玩,见到老师来之后马上扔了蚂蚁,然后狠狠地把它踩死。接着出示了各种有生命的动植物图片。老师的原意是想让学生明白任何有生命的动植物,他们的生命都值得尊重,不能随意破坏,剥夺。视频还没有结束就有学生嘀咕了:“蚂蚁是害虫,干嘛不可以踩?”

【反思与改进】孩子的思维往往存在于一定的局限性,在他们的眼里,任何对人类有着显性和隐性伤害的动植物,不管伤害性的大小,他们统统都该死。同样的道理,孩子的思维也是单面性的,他们不知道从辩证的角度来说,对我们某方面有害的动物往往在另一些方面对人类却是有益的。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想法,老师硬把大人的想法强加于他们,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课后老师去向刚才那个学生了解情况,原来孩子家里不久前刚好遭受了一次“白蚁之灾”,于是全家进行了一次“灭白蚁”的运动。所以,在孩子看来这些蚂蚁本来就是“该死”的。在后来的教学中,老师把“蚂蚁”改成了“蚕宝宝”。对于那些辩证的现象,那些“任何生命都得尊重”的理解,随着孩子们的年龄增长,他们以后就容易理解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先从爱护身边可爱的小动物开始,懂得尊重生命,这就足够了。因为这是由他们现阶段的思维能力所决定的。

4.符合学生的水平线

【片段】在《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学生体验“交警”这一职业的辛苦与重要,安排学生体验指挥交通的5个常见手势:直行、左转弯、右转弯、靠边停车。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乱成一团,甚至可以说是闹成一片。

【反思与改进】为什么活动体验的效果大大远离预设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是与目标背道而驰呢?细分析一下,那就是老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没有充分考虑进去。交警指挥交通的手势原本就是比较复杂的,而且是第一次刚刚学,一下学习5个动作当然有些困难了。基于以上分析,老师将5个动作变为2个动作。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缩小了活动所需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接着特制了“小交警”臂章,另外还邀请了一位动作比较到位的学生做示范。由于此次考虑到活动的示范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的手臂好酸哪!”“我都快坚持不住了!”“交警叔叔每天都做这样的动作,那一定更辛苦了。”这些话语充分展现了体验活动的成效,本环节目标也达成了。

二、让我们解放儿童——利用学生本身开发资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课程内容有重要意义。”其实,除了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的资源,学生本人自己也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在这几次的培训中,也有好几位执教者巧妙地利用课前、课中或课后学生本身的资源成为课堂上的亮点,也对学生产生了不可言喻的影响。

1.动手创造资源

【镜头1】《动物植物和我们》一课中,老师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做培育豆芽的实验。学生经过一周的时间与豆宝宝亲密接触,然后在自己悉心的照顾下,每天感受着豆宝宝的成长。在上课时,老师又让所有学生都把自己培育的豆芽宝宝带进课堂。

学生在课前种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植物长大的不易,已经有了要爱惜植物的感受。然后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与动物植物朋友之间的故事。正因为孩子们已经培育过豆芽,因而在课堂上很多学生说了自己是怎样培育豆芽的,以及看着豆芽宝宝怎样一天天长大的,说得井井有条。

课后,老师又建议学生把自己培育好的豆芽放在教室里美化环境,孩子们脸上一个个洋溢着自豪感。

这一系列的精彩都源于学生动手创造的资源利用得恰到好处。

【镜头2】在《秋天的果实》一课中,老师则把这堂课提前在国庆长假后,同时布置学生在长假期间由家长带领去乡下老家参观田野,参加农活劳动,收集秋天的果实。上课时,学生把秋天“搬”进了教室,有水果、蔬菜、坚果……学生通过摸一摸、闻一闻、夸一夸等活动,感受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因为有了前期实践劳动的感受,学生在汇报时特别精彩。

2.体验内化资源

【镜头】《世界真奇妙》一课教学中,老师用了“世界之最”。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与梵蒂冈从人口与面积上显著的差距,是这样处理的:请一个学生站起来拿着全班学生的名册点名。点过五六个孩子后,老师说:“你这样点名的速度大概是每秒钟1个。我们中国13亿多的人口,如果你1秒钟点一个人的名字,那么点完13亿的人口,那年你就是50岁了。而梵蒂冈的人口只有我们学校学生的一半。你看同樣是一个国家,我们中国有那么多的人,而梵蒂冈却是这么几个人。你说奇妙不奇妙?”接着引出全世界共有220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和地区。

在此环节中,老师很好地利用学生数数的资源和学校学生数的资源,把13亿、1000这些抽象的数字进行了具体化。然后在比较中,亲身体验到世界上国家大小差距这么大,把一些客观的资源都内化到学生的感受中去了。

3.巧抓利用资源

【镜头】二年级上册《我就是我》一课中有一个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听课老师,请老师评价。听课老师给予了热情的表扬,孩子得到夸奖后就径直走了。执教老师连忙提醒:“客人老师给了你这么高的评价,你应该怎么做呀?”学生恍然大悟,立刻向客人老师道谢。这时执教老师笑眯眯地说:“能对别人的辛勤付出表示真诚的谢意,这就是更可爱的你!”

这是一位聪慧的老师,她敏锐地抓住了“学生没有道谢”这个生成资源,教导学生要养成感谢的好习惯,那也是可爱的自己的一个方面。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的品德教学亦然。因为儿童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而资源选取和开发是小学品德教学的核心和亮点。因此,站在儿童的视角,对我们品德教学的资源进行选择和开发,会让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春意盎然。

参考文献:

刘金鍉.学生思品教育全书[M].长城出版社,2010.

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反思 篇4

四年级

语文

教师姓名

执教内容

只拣儿童多出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碰到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和快乐。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体现了冰心对春天、对儿童的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种感情,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紧扣一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自我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我带领学生着重围绕两个方面进行学习:一是感受课文中那群春游的孩子们的快乐;二是感悟冰心奶奶对孩子无限喜爱的感情。

首先从课文的主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儿童”入手。请学生仔细读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句子里读出了儿童的快乐?通过圈画一些关键词体会颐和园门口、玉澜堂等地方的儿童多,在此基础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突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最后进行赏读品味。引导学生入景入情,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并用朗读表达这分快乐。

其次,引入第二方面内容的学习。从颐和园门口到园内,随处可见儿童。这么多儿童,对于喜欢静静地游园赏景的人来说,有点烦,甚至太吵了,可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孩子们是那么快乐,那么充满活力。

反思问题

以作者的游览路线为抓手引导学生分段,便于学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全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作者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感悟,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为下文攻克难点作了很好的铺垫。冰心奶奶是我们大家敬仰的伟大作家,她的许多作品都抒发了童真的无邪和伟大的母爱,处处流露出她对少年儿童的喜爱和关心。我觉得仅仅通过学习一篇课文来了解冰心奶奶真的是太肤浅了。为了让学生能更近距离的走近冰心奶奶,了解冰心奶奶,我就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通过阅读冰心奶奶的作品来走进她的内心,体会她那颗关怀少年儿童的拳拳爱心。这个教学环节的创设,为学生搭建了交流平台,不仅是对本课的延续,更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刻感受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和关心,使他们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对冰心奶奶的敬爱、钦佩之情,及促使他们积极阅读冰心奶奶作品的愿望。

课堂重建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篇5

3、只拣儿童多处行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咸阳市渭城区金旭学校

唐卫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5—9自然段。

2、体会比喻句的好处,理解“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

3、感悟课文的语言,体会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教学重点:

理解“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字词我会认

2、(紧扣课题)谁“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找春天)

3、初读回顾:按作者游览路线,课文分几部分?主要讲什么?

二、精读感悟

1、难点突破:对比分析句子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出行”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出行”

2、感悟儿童的可爱

(一)引导学生探究:让我们一起跟着冰心奶奶到“儿童多处”走一走,看一看,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引导交流:儿童多处怎么样呢?

充满快乐,很自由,我很羡幕他们,很幸福。充满了笑声。很有礼貌,无拘无束,充满活动。朝气蓬勃。

(三)主导性体验:调查一下,你作为同龄人,看这样的情景,羡慕他们吗?(欢乐多、活力足)想想冰心奶奶看到这些,心里想些什么呢?

3感受春天的景美

(一)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春天的段落,认真地读一读,你觉得春天的景色怎么样?

(二)(出示海棠图)这才是冰心奶奶眼里的春天,要寻找的春天。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冰心奶奶的心声。(出示第8自然段)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在冰心奶奶眼里花儿,儿童都是春天的一道风景)

4、体会冰心奶奶的人性美。

1、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儿童,为什么作者又用了许多笔墨来写花?儿童与花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2、品读:“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三、感悟升华

1、冰心奶奶为什么认为“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呢?

2、作家卡片

3、名著推荐

四、作业链接

1、背诵5--9自然段。

2、搜集积极感兴趣的冰心奶奶的文章读一读。

板书: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篇6

《只拣儿童多处行》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4个字只识不写,正确认读多音字“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成千盈百、座无隙地、涌流、解数”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至9自然段。

3、体会本课比喻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4、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5、通过品词析句、想象阅读、探究体验等方法感受春光无限、儿童的活泼生机和冰心对儿童的喜爱。

情感目标:

6、感悟课文的语言,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感受冰心奶奶对充满活力的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三、教材分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安排了5篇课文,引导学生感悟春光美,体会一年之计在于春。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赞美了美丽的春光,赞美了充满活力的儿童。表达了冰心奶奶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四、教学方法

【教法一】一枝一叶总关情

课堂是学生的天地,不是教师的舞台,让学生能真正以“主人翁”的 -1-

身姿与文本“亲密接触”,无疑是教学真谛的本质回归。因为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精力、智力、心力等的主要投放地和施展区。

【教法二】一片冰心在玉壶

学生对文本的鉴赏,绝不仅只是一种单纯“发现”和“吸收”,更是一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每个人感悟文本时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侧重点和聚集点都不可能完全一致,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此理。

【教法三】一树花开满庭芳

“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开放的理念更需要在开放的操作。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批判式的解读,让其敢于在教材的“头”上“动土”,在范本这里质疑,甚至在权威面前“挑战”。唯此,方能真正让学生展现生命的“原生态”。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天真活泼,能大胆思考问题,能自主、合作学习书本知识,对春游中的生活更感兴趣。

设计理念:

1、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引领学生诵读、变通、品味儿童和花儿旺盛的生命力,感受冰心奶奶独到的艺术眼光。

2、精读品味,倡导自学、自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关键的词语以及我和孩子的对话来认真品味美好春光。

3、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一样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5-8节,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生机勃勃。教学准备:

计算机字幕:①老师质疑问题。②清代诗人汪楫的《田间》原句诗。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激疑导入

①学习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美丽春光召唤着我们,我们多么想出去找一找春天啊!

(学生各抒己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②大屏幕:出示清代诗人汪楫的《田间》冰心把诗句改了一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③“拣”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课题,理解“拣”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用这样的导入并以此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量清层次

1、默读课言语,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2、再读课文,读正确、流畅,理清文章脉胳: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到了哪些地方?在文中画出来,相机板书:

颐和园→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地点转换是本文的线索,抓住线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品味,深入探究

1、朗读课文,根据地点转换,表达作者怎样感情?

(学生找对象:通过阅读,抓住细节,关键词句,理解内容)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找到游踪地点,画出表示儿童多的关键词语,完成文后练习4第1题。

3、找出表示声音、色彩、动作的词,想象“小天使”在你们的想象中是什么样的?

(鼓励学生画关键词,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充分自学的空间,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4、来到知春亭畔,老师指导学法,读课文—画句子→找词语→谈体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生生合作方式,探究教材中作者与儿童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儿童的活力。)

儿童不仅是天使,而且是春花。

5、指名读5-7节,走进玉澜堂的院落,体会借花喻人的写法:花儿盛开→春光烂熳→儿童更旺。(师生合作,找出比喻句,理解作者由花及人的写法,由此,联想起“花儿和儿童一样”赞美儿童欢畅活泼,生命力旺盛,“快乐”充满人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教育教学中)

6、分角色读7节,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由衷喜爱。

(要求读重树大、花多、花艳的语句,读出动感,读出力度)..........

7、设问作答,分角色读第9节:

师生合作:①感悟出: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最饱满,儿童多处就是春天,春天在儿童身上,他们是祖国的春天,解决文后的练习四的第3题。

(分角色朗读,虽然寥寥两句,却与开头的点题入文互相呼应,同时使得儿童与春天同在的意旨得以升华。)

②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四、总结课文,深化感悟

默读课文,回归整体,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写感悟进行交流。

五、作业设计:“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样?

板书设计:

2、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知春亭畔→湖面湖边→玉澜堂 ↓↘↙↓花开正旺借花喻人

儿童多处就是春

六、教学评价:

1、这节课教师大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究教材,课上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2、抓住关键词,深入挖掘,感悟内涵。

通过找出关键的词语或者句子让学生感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就能有根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特别是“课文中的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儿童?”这个问题能引导学生在文字的背后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如“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让学生体会游春儿童的多和快乐之外,结合“小天使”来深入挖掘,这些儿童还是怎样的儿童呢?(天使般的儿童、春天般的儿童、鲜花般的儿童„„)学生对儿童就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群儿可爱、纯真、快乐、活泼,充满朝气的儿童。

3、拓宽阅读,走近作者,感悟真情。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上台交流朗读课外读的冰心奶奶的作品选段或阅读感受。(课前推荐阅读《小橘灯》、《再寄小读者》、《繁星》等)

总之,在这堂课中,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分角色朗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中出现了一次次小高潮。

七、教学流程图:

揭题解题激疑导入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

精读品味深入探究 ↓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篇7

在阅读教学中,我对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摈弃备课时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着重围绕两个方面进行学习:

一是感受课文中那群春游的孩子们的快乐;

二是感悟冰心奶奶对孩子无限喜爱的感情。

首先从课文的主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儿童”入手。冰心奶奶路过颐和园并“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近颐和园去”。在门口、园中几次遇到春游的儿童,这些春游的孩子们是多么快乐呀!请学生仔细读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句子里读出了儿童的快乐?围绕这一问题展开阅读,并随机出示有关的句子:“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魔术匣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写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逐一品味,引导学生入景入情,体会孩子门的快乐,并用朗读表达这分快乐。

其次,引入第二方面内容的学习。从颐和园门口到园内,随处可见儿童。这么多儿童,对于喜欢静静地游园赏景的人来说,有点烦,甚至太吵了,可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孩子们是那么快乐,那么充满活力,而且游园时要“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冰心奶奶爱孩子,她心中充满了对孩子的爱。)紧接着请学生再次读课文,找找你从哪些句子读出了冰心奶奶对儿童的爱?学生找句、品句、谈感受,读句,感悟冰心奶奶对孩子的爱。

总结: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人,他的眼里才会有爱的光芒;只有心中有爱的人,他的笔下才会有爱的清泉流淌。冰心奶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读她的诗文,我们可以懂得爱世界、爱大海、爱星星……我们也将成为心中充满爱的人。你们想成为这样的人吗?介绍冰心作品:《冰心儿童文学全集》(上、下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冰心散文》等。

《只拣儿童多处行》读后感 篇8

文中写到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我想是因为孩子们的天真和活泼,所以冰心奶奶认为儿童多的地方就能找到春天。文中对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观察的很细致、描写的很生动、也把孩子比喻的很形象,比如把孩子比喻成天使。认为孩子身上有着太阳的热量和味道。

还有被冰心奶奶改过的一首诗:“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她告诉游客怎样能找到春天:“只要跟着孩子走,春天就一定会找到”。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篇9

在教学之前自己就打算通过实实在在的语言品味,让学生感受对儿童的描写、对花的描写,以及在这其中蕴含的作者对儿童的无比喜爱之情。在教学“知春亭”一节时,我先让学生用“看”的方式读两遍,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用看的方式交流读。这时,让他们用一些词来概括一下眼前的这个场面。本以为学生都会往人多方面说词语,没想到一学生竟说“自由自在”,让她说说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词,她说这些孩子衣着上很随便,还可以随便说,随便笑,可以划船,可以看书,这不是自由自在吗。这说明学生已经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读进去”再“读出来”这就应该是语文。在教学这节的“香气息”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让学生从这些词中感受冰心的对儿童的情感。写花的那两节确实非常好,我足足花了10来分钟,在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时,有的用“密”,有的用“旺”,我让他们来对比一下,到底哪一个更好,我们师生经过一番的交流,都确认,这个“旺”不仅能说明花开得很密,而且更能体现出这花开得有生命,充满生机,所以当然是

“旺”来得好。由此我们又品辨了上学期《在大海中永生》的“拌”与“伴”,让孩子们更深入地感受到了文字的表达效果。“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这句写得更精彩,更精典,我让学生就用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加上自己的手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让他们突出这春光是“饱满”的,“烂漫”的,并且是“尽情”地释放。感觉这一句学生读得很到位。对于这一句,我本想发散一下,让学生仿着再说类似的话,如“太阳”“花朵”“甚至老师”,但情境切换得太快,想用三五分钟来解决这个任务,根本就做不到,所以只好放弃。

上一篇:描写立秋的诗句古诗词下一篇:《虞美人》晏几道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