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硕士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工作硕士(精选8篇)

社会工作硕士 篇1

2018考研专业硕士解读:社会工作硕士

社会工作硕士(Master of Social Work,缩写为MSW)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的专业学位。西方发达国家已有数十年培养社会工作硕士的历史,我国从2009年起开始设置该学位,2010年31所著名大学招收了我国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重理论,而且注重实践,突出社会工作实务能力训练,也兼顾研究能力的培养。它培养的主要是就业导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01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社会工作人才列为与党政人才一起要重点发展的六类人才,并决定到2015年我国要建成200万人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达到300万。这说明,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战略,社会工作职业在我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社会工作硕士将成为这支队伍的高端,作为社会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社会工作硕士应该有良好的职业前景和用武之地。社会工作也将成为在促进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很好社会声望的职业。

现代社会工作集中体现了促进人民福利、追求社会进步的价值目标,是年轻大学生服务社会和人民、促进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欢迎有志青年报考社会工作硕士,锻造成才,走进高尚的社会工作职业队伍。

设置方案

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决定设置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Social Work”,英文缩写为MSW.三、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四、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具有一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学士学位获得者。

五、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考或联考、初试与复试相结合的办法。

六、教学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社会工作实务能力训练,兼顾研究能力培养。

七、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重视实践教学。

八、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具有较丰富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及相应的教学和研究能力。

九、学位论文应与社会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可采用社会服务项目设计与评估、实务研究、政策研究等形式。

十、课程考试合格,完成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社会工作硕士 2 页 共 2 页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专业学位。

十一、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由国家批准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十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1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社会工作硕士 篇2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复试

1 引言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两个过程。初试阶段注重的是对考生进行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复试则是进一步全面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质的重要手段,它更加突出对考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1]。本文将以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为例,针对其复试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制度,进而使复试真正起到保证生源质量的作用。

2 当前复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第一志愿上线生源不足,复试选择的空间狭小

多年来,受国家统一划定初试分数线的影响,我院尽管历年第一志愿考生生源比较充足,但是初试上线率并不高(见表1),再加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复试对考生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较少的淘汰率或零淘汰使复试流于形式。

2.2 复试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尽管教育部每年都下达有关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相关文件,校研究生部也对研究生复试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在真正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由于复试的时间紧迫,环节很多,考生众多,造成复试的监督困难,致使复试工作容易出现问题。如面试时间长短不一,评判标准不明确,形式主义严重等,这些均使得研究生复试失去了其真正的二次筛选作用,从而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客观性监督系统,使研究生复试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最终确保复试的实施效益。

2.3 复试效果难以反映考生的真实能力

目前,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专业笔试、专业外语、外语听说能力、综合面试、心理测试等。就计算机专业而言,近几年,专业笔试是在五门课程中任选两门(即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离散数学)。尽管这已涵盖了计算机方面的基本课程,但却忽略了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即编程能力。而对研究生来说,考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此外,现有的复试小组面试方式使得考生的回答往往不能反映其实际水平,也不利于考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 几点建议

3.1 加强招生宣传,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考生

研究生的招生宣传是一个广泛宣传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的过程,学校社会声誉的提升必然会为研究生招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招生宣传工作应逐步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网络[2]。校、院、系、个人多个层次,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海报、编制招生简章宣传册、考研咨询会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宣传自身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点,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最详尽的招生信息,如提供招生常见问题解答、历年报考及录取情况、复习大纲、院系联系方式等,周到、耐心、细致的服务是吸引优秀生源的一个重要保证。

此外,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一方面可采取多种途径,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例如学校在录取过程中,对第一志愿考生适当增加公费生指标;积极争取社会支持,筹措资金,设立一些专项奖学金,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三助”体系,多设立“三助”岗位;为特困生开通“绿色通道”,对家庭贫困的研究生实施资助,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予以享受助学贷款政策;设立优秀生源奖,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为研究生的求学和成才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3]。另一方面可以改革现有的奖学金发放办法,适当提高奖学金标准,采取有差别的奖学金制度,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研究生,并使研究生在入学后的学习中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4]。

3.2 提前做好调剂工作

研究生调剂是匹配各单位的统考上线生源与统考招生计划,保证生源质量的有力举措,是对整个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补充。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之由于生源流动的盲目性和生源意向的多重性,客观存在的现状要求我们提前做好调剂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和互联网络技术手段,积极开拓调剂渠道,及时、准确地公布调剂信息和结果,从而使生源调剂复试朝着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5]。

3.3 合理确定复试分数线,严格执行差额复试

由于考生对研究生初试的适应性不同,通过加大差额复试力度,可以为部分有科研潜力的考生增加入学机会,也为招生单位增加选择考生的余地[6]。各招生单位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复试比例,一般以不低于1:1.2为宜。比例过小,不利于加强考生综合能力考核选拔,比例过大,又会增加考生向外调剂的难度。因此,要想使复试结果充分体现选拔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生源的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差额复试。根据我院近几年的研究生复试实践经验,复合成绩以下列方式计算较为合理。

复合成绩=[初试成绩总分×0.2×60%]+[复试成绩总分×40%]

式中:复试成绩总分=专业笔试(35%)+专业外语(5%)+外语听、说能力(10%)+综合面试(50%)

在进行复试淘汰的过程中要经历两个步骤,第一步淘汰复试总成绩不及格者,第二步按照录取人数,根据加权总成绩从高到低录取。确定计划内、外录取类别也以此加权成绩为基础。

3.4 加大复试工作透明度,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研究生复试要形成以校研究生部为核心,各学院成立专门的以主管领导任组长的招生领导小组,要制定详细的复试方案,并上报校研究生部审批。学校要组织专人成立督导组,督导组成员由本单位或外单位相关学科专业的在职或退休研究生导师组成,督导组负责对复试工作进行巡回全面、有效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监督是实现研究生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复试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7]。

3.5 进一步丰富复试内容,加大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硕士研究生复试的目的是进一步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否符合培养要求。为了充分发挥复试的作用,必须建立多元化、科学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从而选拔出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可塑人才。多元化人才评价的内容大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3.5.1 对大学本科的评价

要求考生在研究生复试前提交其在大学本科期间的全部成绩单、各类获奖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学历证明、参与的科研活动、发表的学术论文等材料,以此来评价考生的创新能力优劣。

3.5.2 专业课笔试

专业课笔试的命题应有较宽的覆盖面和一定的难度区分,重点测试考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应该涵盖:数学、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内容。

3.5.3 外语听力与口语测试

复试环节中进行的外语听力与口语测试,着重考核考生的外语听说能力。听力测试采取从题库中抽题的方式,由考生统一在电脑上完成,口语测试由复试小组现场提问,考生及时回答的方式进行,为了保证公平性,试题难度系力求相当,评分标准要一致[8]。

3.5.4 面试

面试是考核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面试时间一般以20分钟左右为宜,面试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部分:A、专业口语测试;B、个人陈述;C、回答复试小组现场的提问;D、现场对复试小组所给的几篇专业论文进行综述。面试成绩需要复试小组成员共同商定后给出,并且不同组之间的考生成绩要经过规格化处理以示公平[9]。

3.5.5 动手能力的考核

为了真正选拔到可培养的有科研潜质的人才,要加强对考生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一方面通过设定情景,要求考生完成程序的设计;另一方面通过给出既定的程序,要求考生完成程序完成功能的分析。通过双向的方式完成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3.5.6 心理健康测试

研究生复试中加入心理健康测试客观上引导了考生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高校提高考生思想政治素质,社会选择复合型人才引导了积极的方向[10]。虽然,目前心理测试考查结果不算作复试总成绩,但是通过分析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点,有助于研究生入学后培养工作的良性开展。

参考文献

[1]黄建国.做好研究生复试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5:104-106.

[2]李国红.公安院校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浅析[J].公安教育,2004,11:49-50.

[3]郭时印,李阿利,卢向阳,等.农林院校研究生生源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60-64.

[4]张静,杨春雷,布都会.西部农林院校研究生生源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649-653.

[5]曹叔亮.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改革试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3):22-24.

[6]曹蔚,李碧梅,赵建青.浅析硕士研究生复试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08,14:8-9.

[7]吴苏芳,王云兰.试论硕士研究生复试的发展与规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1:24-25.

[8]吕娟妃,李梅,严海军.试析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7,7(7):74-76.

[9]顾芳.硕士研究生复试阶段系级管理工作探讨[J].江苏高教,2003,3:85-87.

社会工作硕士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社会文化;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3-02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除了人自身因素就是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又是影响人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社会环境中,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可谓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一、制约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社会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鼓励创新行为和创新思想的实例比比皆是,如战国的商鞅,宋代的王安石以及近代戊戌变法的领导者等变革者以及他们倡导的社会变革,可谓是充满创新的智慧体现,是对创新的推行和实践。尽管如此,中国的主流思想却一直较重,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完美的人伦关系,稳定的社会秩序,高度统一的政治集权,中国传统文化压制改革求新,排斥异己思想,反对“离经叛道”的行为。张岱年曾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弊端是尊古保守,重继承轻创新。”自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之后,中国独尊一家思想的行为在历朝历代就反复出现,广为效仿。秦朝统一之后,著名的“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党同伐异,排除异己;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行为也是。此后各朝也都不同程度的尊崇一家思想,限制其他思想文化的发展,这种“独崇一家”的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思维中,便形成了强调整体,忽略了个体;注重大多数,忽略了少数;注重求同,忽略了求异。阻碍了人的个性发展,压抑人的自主创新和自由发展的天性。近20年来,社会各界对个体个性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视,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和提高。然而,不受束缚、自由宽松这种适合发展独立个性的条件依然不足。如今社会上依然存在认识偏差,将个性张扬表面化、庸俗化,认为在服饰、外表、装束、娱乐等消费方面的与众不同就是个性张扬,而在教育、文化、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张扬却明显不足。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性,个性不足。在高校中多是创新口号响亮繁多,创新宣传多式多样,创新理念层出不穷,创新条例要求宏观多具体少,难以在具体实施中落实。因此,高等教育在这方面依然是“走在老路上”。教育只把人当作“类”来看,而不是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来看,忽视了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不通的个性、知识背景、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导致高等教育培养出来人的创新能力不足,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创新水平。

2.就业压力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就业情况对高等教育教育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影响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因此说教育的发展走向跟社会就业情况息息相关。就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来看,各项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近几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不断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张国宁对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心态调研显示:“认为形势好,没有压力的硕士研究生只有2%;形势较好,压力不大的有10%;形式较严峻,比较困难的占到55%;感觉就业形式严峻,非常困难的有33%;只有40.4%的硕士研究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目前人才市场,以学历为重的现象较重,有学历人就业比无学历人就业状况好,高学历人就业比低学历人就业状况好,重点院校毕业学生就业率高于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海外留学归来的就业率高于国内毕业生,“唯学历”的盛行。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将硕士研究生当成了取得好工作的一个跳板,那么势必影响到学生、家长对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的选择,选择提高个人就业所需的素质、能力,创新能力不一定能被重视。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热衷于实际技能的掌握,致力于考取各种证书,以提高个人就业的机会。因此,创新能力的提高便被束之高阁了。

3.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不足。我国对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实施起步都较晚,发展速度也较慢,且开展的效果也尚不尽如人意,至今还没有形成与浓厚的创新氛围与创新环境,社会为硕士研究生提供的创新机会和创新氛围明显不足,高校为硕士研究生创造的创新环境多体现在促使硬件建设方面,比如图书馆、实验室、机房等硬件设施改善以促使学生创新的可能性,但创新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氛围。

二、弘扬适合创新的社会文化,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绝不能一概否定、全盘抛弃,但更不能固守其中、一成不变。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思想要继承发扬,但对于“重中庸、守古训、循传统、排斥‘离经叛道’、压抑变革求新”等循规蹈矩、排斥新事物、因循守旧的思想必须革除,促使全社会形成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而硕士研究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创设适合创新的文化必然有其积极意义,那么应该如何构建适合创新的社会文化和氛围:首先,要引导全社会正确看到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鼓励创新的思想、支持创新的规定,以及古代创新的伟人、轶事等创新典范,社会要重视宣传教育,在社会文化中不断渗透,在新闻、网络、报纸、电视影片、科普读物等进行普及,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接收、重视,慢慢深入人心。第二,在全社会鼓励创新,使创新成为一项习惯。除了国家大力宣传、奖励重大发明的专家之外,各地都应重视发明创造、改革创新,无论在哪一方面做出创新之举,都应该得到社会的肯定和鼓励,都应该弘扬这种精神,在各行各业也应该对创新改革有明确的激励机制。而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改变人的思想的重要场所,学校更应该重视培养认得创新精神,建立促使创新的体制。使创新成为人的生活“必需品”,一项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氛围,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重视创建创新理论体系,加速对创新技法的研究,加强对创新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全社会的创新成果,尽可能以大众能够的方式,在报刊、杂志等各种普及读物上得以刊载,在网络、电视等进行宣传,使其在全社会得以传播,促使创新“平民化”,真正的让社会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人人都能创新。同时,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社会讲座等方式,对进行创新技法的训练和推广,提高他们的创新技能。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每个人都会被着色,如果全社会崇尚创新,必定会影响其中生活的每一个人,使每个个体重视创新,以创新为荣,在社会上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国宁.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调查[J].中国硕士研究生,2007,(1):45

[2]谢风来.创新意识及其社会培育[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社会工作硕士 篇4

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SW)招生简章(院校代码:11418)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落实中央关于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以及首都首善之区社会工作人才工程的部署,推动首都社会建设的发展,20我校继续招收招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SW),欢迎广大有志于从事社会建设领域工作的考生报考!

一、专业及拟招生人数

备注:MSW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可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延长至4年。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符合毕业要求的,颁发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二、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3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6、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三、报名流程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一)网上报名:报考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

第一阶段――应届本科生预报名日期:9月28日至9月29日,每天9:00-22:00;

第二阶段――网上报名日期:当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2.网上报名办法

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3.网上报名注意事项

(1)考生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再填报调剂志愿。

(2)考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学历证书号码等重要信息务必认真校对,通讯地址必须详细、准确,且在当年7月前有效。

(3)对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我校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8号〕)和《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4)同等学力的报考人员,应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并提供真实材料。

网上报名结束后,考生须记住网上报名生成的报名号、用户名和密码。报考具体办法可直接咨询各地市招生办。

(6)研究生招生中有部分通知将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请正确填写手机号并保持手机畅通(考试时间除外)。

(7)考生身份证和户口本上的姓名、出生日期、民族、性别等信息必须一致,如不一致,请在报名前去公安部门更正。

(8)考生报名时不再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在职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我校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我校不承担责任。

4.国家按照一区、二区确定考生参加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我校属于一区高校。

5.工作单位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范围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在网上预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定向或委托培养方式),方可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

(二)现场确认:所有考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照相。

1.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

当年11月10日至11月14日。逾期不再补办。

2.现场确认地点

考生到网上报名时填写的报考点进行确认报名。

3.现场确认程序

(1)考生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限“居民身份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军校学员证”,下同)、学历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在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已经取得的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考生本人对网上报名信息要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2)考生按规定缴纳报考费(办理报考手续缴纳报考费后,不再退还)。

(3)报考点按规定采集考生本人图像信息。

四、考生资格审查

有关部门将对考生网上填报的报名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并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准予考试。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将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后,再准予考试。如发现考生伪造证件,将扣留该证件,并通报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五、初试

(一)年12月25日-2013年1月7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教育部研招网(yz.chsi.com.cn/)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准确时间以教育部2013年研究生招生通知为准

(二)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身份证件(限“居民身份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军校学员证”)参加初试。

(三)初试日期和时间

根据教育部的安排,初试在2013年1月5日―6日进行,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月7日进行。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四)初试科目

六、复试

(一)复试基本要求

1.达到教育部确定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初试基本要求。

2.我校将结合本校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和报考生源情况,以及总体初试成绩情况,确定进入复试的基本要求。

3.复试具体时间安排、复试内容范围、复试方式及相关程序,届时将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请考生关注我校招生网相关信息。

(二)复试形式

社会工作硕士 篇5

一、名词解释

1、小组生命周期

2、社会工作督导

3、接纳

4、社会工作评估

5、社区矫正

6、社区康复

7、家庭雕塑

8、(不记得了)

二、简答

1、简述“人在情境中”所包含的主要观点

2、简述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伦理困境

3、简述宏观社会工作方法的主要内容

4、简述社会工作者在建立专业关系时所应用的技巧

三、论述

1、依据当前的政策背景,论述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影响

社会工作硕士 篇6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个案管理治疗性小组社会行动发展型社会政策变量

6样本的代表性

7参与观察

8标准差

二.简答(每题15分)

1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联系

2居民参与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及动员的有效方法评估研究的主要类型

4统计描述时,注意变量的测量水平

三.论述题(每题25分)

1.民族地区发展社会工作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社会工作硕士 篇7

硕士研究生在社会阅历、自我意识、年龄跨度、思维模式等方面与本科生相比均呈现多元化。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复杂,要求也更高。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只有在立足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探索方法,不断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

一、现阶段硕士研究生主要思想特点

(一)阅历差异大,思想状况复杂多样。

随着近些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日益多元化。相比本科生,他们的年龄跨度较大,在学习经历、生活背景等方面阅历上的差异比较明显,思想状况复杂多样。

硕士研究生人群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类人群社会阅历较简单,他们在入学前的主要活动场所为学校,主要经历为学习。这类人群年龄相对较小,社会关系简单,普遍尚未成婚。因为入学前一直在学校接受教育,相比社会上的同龄人,他们能够比较及时有效地接触新知识、新事物和新观念,思想意识也比较超前。由于参与的社会实践较少,他们的思想相对不太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集体观念较强。第二类人群社会阅历较为丰富,他们或在入学前已有工作经历,或是在职接受研究生教育。这类人群年龄跨度较大,社会关系复杂,部分已结婚甚至已育有子女。他们的共性是都有工作经历,但在工作时间、工作性质、工作岗位等多方面还存在差异。由于已经离开校园环境一段时间,社会阅历较为丰富,他们的社会化意识较强,往往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持消极态度。

(二)主体意识强,思想逐步成熟稳定。

总体而言,经过大学本科阶段的培养锻炼,硕士研究生的思想都比较成熟,主体意识也比较强,对任何事物和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处于青年晚期和成年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基本形成[1]。

相比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更强,通常不再需要父母、老师的指导,就能对学习和生活做出相对合理的安排。他们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认知能力也较强,考虑问题比较全面,能够较为客观地对事物和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他们的主体意识较强,期望自己的思想和志向兴趣得到认同和尊重,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的思想逐步成熟稳定,难以接受外在的思想灌输,也不容易受他人影响。

(三)功利意识强,集体观念相对淡薄。

无论有无社会工作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关系的广泛、社会阅历的丰富,加之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硕士研究生的价值取向更为实际甚至是更加功利。他们往往比较关注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大局意识和集体观念比较淡薄。

硕士研究生通常只有一年左右课堂学习的时间,其余时间多分散在各个实验室中与导师做实验、做研究,甚至是出差到科研项目现场,他们的学习、工作大多是个人或少数人行为,缺少在集体中与人沟通交流的经验,缺乏集体荣誉感,组织观念淡薄,个人意识较强。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目的狭隘功利,他们重视在短时间内提高专业技能,以便提升就业竞争力,获取更高薪酬,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部分研究生受到同龄人大多已经济独立的影响,追求物质利益的意识强于追求知识能力的意识,他们因此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了有偿的社会活动上,在学术研究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为了缓解学业压力,部分人甚至不惜违反学术道德。

(四)精神压力大,心理问题多发。

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学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他们对自身成长成才的期望值比本科生更高。任何方面的挫折都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引发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在学业上,除了参与课堂学习外,硕士研究生一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开展独立性、创新性研究,并要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科学规律、撰写学术论文。学习形式的转变和学习要求的提高使得一部分硕士研究生无法按期完成学业要求,心理压力很大,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上,硕士研究生的年龄普遍较高,大多在承担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婚恋问题。婚恋问题会消耗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因其不确定因素颇多,不可避免地会随时给当事人带来烦恼甚至是挫败感。此外,就业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或家庭成员身体变故等问题都容易引发硕士研究生的心理问题。

二、目前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教育意识有待增强。

1. 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过于乐观

有些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本科生上,忽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乐观地认为硕士研究生思想比较成熟,已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不必重视甚至不再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上,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思想状况复杂多样,其中功利意识强、集体观念淡薄、心理压力过大等现象都很突出。这些思想状况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则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

2. 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偏颇

尽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中体现了“德才兼备”的总体要求,但在实际的教育培养中,为了满足“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要,突出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在业务素养上的优势,很多教育机构管理部门和教育单位都会“重才轻德”,将工作重点集中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上。在他们的观念中,只要学生的业务素养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就意味着完成了培养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如何则可以忽略不计。

(二)教育体制有待完善。

1. 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需要明确

在学校层面,目前各高校负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不尽相同。对于已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大多设有专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部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对于未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有的成立专门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部门,有的是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挂靠在负责本科生的学生工作部门,有的是在研究生处指定一些工作人员负责。总之,与各所高校都有专门负责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生工作部门相比,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能部门的不确定性较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

2. 科学高效的工作体制需要建立

有些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实行学校统一管理,研究生培养单位不承担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有些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实行校、院二级管理[2]。一级管理体制因为缺少了具体培养单位的贯彻执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和细致深入。相比之下,二级管理体制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只是目前一些高校虽然是二级管理体制,校、院二级部门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责权定位有待明确、工作模式有待完善、资源配备有待合理等。

(三)教育队伍有待加强。

1. 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德育教师数量普遍不足。比数量不足更为严重的是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一些高校硕士研究生德育教师主要由党委组织员、团委书记等人兼任。这些兼职人员因为还有本职工作需要完成,对于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不会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探索。此外,由于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德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研究不够,工作中通常是借鉴甚至是照搬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得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成效不显著。

2. 导师的德育作用发挥不充分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特殊地位和关系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水平等的了解与其他管理人员相比更加全面、深入,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3]。可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在管理体制上,很多高校在对导师的遴选和考核中,只有针对业务能力和业务成果的考核,没有对导师的德育能力和德育成果进行考核,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导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此外,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部门和德育教师与导师之间缺少有关德育工作的沟通交流,使得一些有热情参与德育工作的导师感到无从入手。

(四)教育成效有待提高。

1. 教育内容需要有的放矢

我国高校普遍重视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之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也较多,目前相对不算成熟的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搭便车”,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之一,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都过于陈旧、不具有时代特征,与本科阶段有大量雷同甚至是重复,脱离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实际和思想现状,教学效果不佳。此外,硕士研究生参加的讲座、参观等教育活动在内容上大多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研究生个性、心理、社会阅历等特点的需要,教育收效甚微。

2. 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创新

目前很多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比较传统,在活动形式上追求覆盖广、规模大、行动齐,比较看重活动的规模和影响。这种教育工作模式的优势在于容易在受众人群中引发共鸣,更适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级阶段教育。但无论是考虑硕士研究生的思想现状,还是考虑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都相对分散的特点,采取集中教育和在大范围内开展集体教育活动的形式都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多视角增强教育意识。

1. 认识加强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在肯定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思想状况主流较好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在复杂多样的思想现状中存在着影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正确的引导和系统的解决。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动态发展的,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若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认识加强教育的重要性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研究生教育,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要重视知识文化的传播和科学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必须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重视和关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他们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确保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

3. 认识加强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和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比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较为滞后。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4. 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要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其次,要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所有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的部门和人员都要承担相应的育人责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再次,要树立“分层教育、分类管理”的教育理念。研究生思想状况复杂多样,必须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才能确保工作实效。

(二)多层级健全工作体制。

1. 明确校级层面管理部门

要做好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全校相关部门和人员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在学校层面必须明确管理部门。一般说来,设有研究生院且研究生规模不太小的学校应成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为便于系统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通常可与研究生院合署办公。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在学校层面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制定和宏观管理,并对学院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支持和协调。

2. 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针对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思想复杂多样的现状,为了在学校统一领导管理下,充分结合学科或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高校经过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二级管理体制,实行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统筹规划与各院系共同分担的管理体制。这种二级管理体制既强化了学校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又发挥了各个院系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 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模式

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部门,更不能仅靠德育教师的力量,需要在学校范围内建立起有利于全员育人的工作模式。学校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相关的所有工作部门都应将业务职能与育人职能有机结合,承担各自相应的育人责任,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合力。

(三)全方位建设工作队伍。

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仍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一是要提高对教师综合业务能力的要求。任课教师要从知识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适应形势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相比其他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最重要的育人职能,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任课教师应当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高度,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2. 加强专职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强专职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既要保证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一是要在人员选留问题上做到严格把关、科学选留。所谓严格把关,重点是要充分考察选留对象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保证选留对象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正面示范作用;所谓科学选留,重点是要充分考虑选留对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历层次等,保证选留对象的综合素养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推动工作发展。二是要加大对专职德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不仅要组织岗前培训,还要定期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组织有针对性的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全面促进专职德育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3.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从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在指导教师选聘过程中避免“重才轻德”,注重对选聘对象政治素养、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考察。二是要明确指导教师所要承担的德育工作职责,将德育工作成效纳入指导教师工作考核体系,通过奖惩措施调动指导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要搭建指导教师与专职德育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有关德育工作的学习讨论,提高指导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能力。

4.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研究生会、社团、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等都是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组织。要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上述组织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一是要严格选拔。公开选拔那些经验足、热情高、能力强、思想素质高、服务意识浓,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二是强化管理。应加强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考核。三是增强队伍的延续性。针对硕士研究生在校时间短的情况,要早发现、早培养、早任用。四是建立奖惩机制。对学生干部中的优秀分子,在评奖推优、选送出国、提前攻读学位、选留辅导员等方面要给予优先考虑,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5]。

(四)多途径提高工作成效。

1. 教育内容需要更新丰富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紧随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结合硕士研究生思想现状不断更新丰富,才能让学生接受和认可,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成效。更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是要从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入手,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要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素质拓展、人文精神培养等内容相融合。三是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发展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资助体系建设等内容融合。

2. 教育手段需要多样有效

教育内容的更新丰富,需要多样有效的教育手段作为保障才能更好地发挥实效。一是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多样有效,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以增加课堂讨论、主题发言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二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介,搭建一个论坛、博客、微博、QQ群、飞信等手段合力并用的信息沟通和教育平台。三是要围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活动形式,将专题学术论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办新办好。四是要加强社会实践阵地的开辟和建设,组织学生不定期走入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文艺团体等开展调研活动。

3. 教育环境需要优化改善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需要站在全局高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明确并建设校园主流文化,发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激励和约束作用。二是要组织学生参与文明健康、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宣传渠道,通过加强校园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的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4. 教育对象需要充分参与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需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通过更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手段、优化教育环境等,提高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要加强对研究生会、社团、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等组织的建设,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领导作用,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小霞.试论硕士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74.

[2]蔡茂华,戴雪飞,陈翱.理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的对策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32.

[3]张艳丽,祝春华,王洪旭,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1(33):213.

[4]邵新建,刘全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7):45.

社会工作硕士 篇8

[关键词] 英国 拉夫堡大学 体育硕士项目

一、英国拉夫堡大学及其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简介

英国的拉夫堡大学位于英格兰中部,是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拉夫堡大学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成绩斐然。在2006年《泰晤士报》上公布的年度教学评估中,该大学仅次于剑桥大学,名列第二位。拉夫堡大学还曾5次获得女王周年纪念奖。

拉夫堡大学的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始建于1909年,当时叫做拉夫堡体育技术学院。1919年改名为拉夫堡大学体育设施发展学院。1929年学院加入英国大学体育联盟,培养了众多高水平运动员。1931年体育系成立。1936年开设了体育专业教师培训项目。1937年开始在校园内开展体育游戏和运动训练。1952年开设体育专业课程。1963年更名为拉夫堡体育教育学院。1969年开设世界上第一个体育健身管理学硕士研究生班。1977年学院与拉夫堡科技大学合并。2002年8月,更名为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拉夫堡大学的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在运动科学、休闲健身管理和体育教育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因研究成果出色,学院1992年和1996年通过了国际知名研究机构认证。此后,该学院继续发展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囊括体育教育、运动科学及康乐管理的研究中心。2001年12月晋升为五星级研究评估机构。

学院设有10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培养了200余名研究生。其中140人进修硕士课程,75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另有80名来自其他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此进修、参加培训并获得体育教育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全英学生成绩、指导教师、学习资源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学位课程教学评估中,该学院被评为“优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由10名教授领衔,在国际上参与关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休闲政策与管理、体育教育和教育学、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学院的毕业生在教育、体育和其他许多领域就业率高。许多学员成为众多体育项目中的世界级运动员和各地体育领域的教师、教练、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

二、体育硕士项目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是该大学的特色之一,反映了英国大学体育研究生的总体情况。该项目的宗旨是培养实用与研究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课程均为一年期硕士学位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学位论文写作。该项目中既有技术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也有为今后研究做准备的研究课程。

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学生除听课外,还要写短文,参加具体项目实习,课堂研讨,听讲座,进行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等。有时也要求学生独立或按小组完成某个项目或撰写一篇论文。

1. 体育硕士的招生

各专业招生大体相似。申请人通常应具有相关学科领域的学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资格并对此专业感兴趣。2006年运动休闲管理班的30名学生中,30%的学生本科专业与体育相关,其余70%来自不同专业和领域。本科阶段的平均学习成绩应为“良”,分数达到60分以上。申请时须先递交本科阶段的成绩单、导师推荐信和证明自己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材料,如论文和做过的报告等。然后还要通过面试。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还需要通过雅斯或托福等语言测试。对已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入学分数可略放宽。

2. 研究方向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的10个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体育学科的主要领域。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学、运动休闲管理、体育科学、体育活动与健康、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社会学和教练员培养研究。

3. 课程设置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应用相互结合。通过“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可以看出其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体育和休闲资源市场空间广阔,运动与休闲管理领域在多数国家都是重要的产业。该专业的课程为学生在运动或休闲管理方面成为决策者或经理人奠定基础。课程由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和商学院共同完成。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与体育休闲管理领域的从业者密切联系,并与其他组织机构合作,承担许多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合作机构包括体育委员会、农村体育委员会和欧盟委员会等。

其中核心课程包括:运动与休闲市场及产业、运动与休闲服务质量管理、运动休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体育休闲经济学、财务管理导论、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运动休闲管理的研究方法、科研项目。具体课程安排见表1。

4. 学业考试

不同学科的考试方式略有不同,但总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阅读和把握信息的水平、交流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研究能力。这体现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和评判标准等多个方面。

(1)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证明:了解了所学的专业内容;能回答该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相关产业;能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能以所掌握的各种资料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2)考试中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回答该领域的相关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批判地阅读材料;了解进一步研究所需要的资料;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

(3)对于考试评判的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能正确获取并应用信息,语言表达准确规范。学生在应试中出现以下情况,不能通过考试:完全依赖课堂笔记回答问题;简单地背诵所学内容;使用错误信息;使用无关信息;不懂得所学专业;教师读不懂学员所写内容。

三、分析、比较与借鉴

英国的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在教学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授课形式和学期周期上都有鲜明的特色。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再与我国的硕士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必然对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通常是以教育方针为指导,按照规定、细则的要求来确定,进而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英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确定,则着眼于就业,按人才市场的需求和预测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强调核心概念,突出实用性。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堂教学形式的集体培养与导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在学生的论文选题和论文写作上给与指导,学生既要虚心听取导师的建议,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导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2. 课程设置

(1)学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师资力量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学校的课程,即使名称一样,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2)专业划分明晰。英国的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专业划分明晰,所设课程与专业密切相关,只开设专业必修课。与英国不同,目前我国一些体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几乎包罗万象,分为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致使学习周期达两年半至三年。表2为我国某体育专业院校体育教育学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差别明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研究生培养的观念差异。

(3)重视跨学科和工具课程的设置。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跨学科的内容较多,如“运动休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课,结合了体育学科和法律学科,“战略管理”课,结合了体育学科与商业学科等。工具课程是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适应社会要求的重要内容。所以这类课程的学时较多,如“运动休闲管理的科研方法”为40学时。

(4)重视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课程的安排使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有机会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如何作演示、写报告,如何有效地组织工作,如何管理自己的小组,如何条理清晰地表述意见等等。

3. 授课形式和培养宗旨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采用面授、自学、参观、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和自学时间安排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安排实践活动和能力培养。在一年的学习中,学生至少做两次学习或研究报告,同时要完成6篇短文和实践调查报告。课后还鼓励学生参加讲座和讨论会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国目前的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应加强课程内容建设,采用讲座、研讨、文献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英国这种综合的授课方式值得我国借鉴。

英国的院校历来重视研究。以研究为主的研究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这是英国研究生课程的一大特色。不少硕士课程都有研究的成分,有些甚至很少或没有课堂授课,而以研究为主。在教学中,教师会介绍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商业工作、进行科研及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的形式、内容和评判标准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也体现了培养宗旨。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学业考试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层面的考查,在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4. 学习周期及与其它各院系的合作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清晰,安排紧凑,学习周期较短,有利于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学生一般9月入学,第二年的6月末结束课程和考试,9月递交论文,10月中旬就能毕业并取得学位。英国体育硕士研究生毕业无论文答辩的硬性要求。

同时,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不局限于一个院、系的力量。这体现了一个学校整合、调配校内教学资源、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扩大学科领域,特别是建立新的跨学科专业。

5. 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以2004年建立于拉夫堡大学的奥林匹克问题研究中心为例,它是在英国前3次申办奥运会失败后,为2006年继续申办而成立的。这里的科研人员研究目标明确,即为伦敦成功申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帮助。在2006年,伦敦申办奥运会成功,直至2012年奥运开始,乃至在更长的时期之内,有关部门仍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因此该课题项目至少会持续十年或更久。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参与中心的课题研究,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此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思路很值得我国借鉴。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训部)

上一篇:市级骨干教师自我评价下一篇:主题:师德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