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影视作品观后感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抗战影视作品观后感(精选12篇)

抗战影视作品观后感 篇1

——《小小飞虎队》观后感

这个寒假,我和好朋友栾琪相约在永乐电影城观看电影——《小小飞虎队》。

这部电影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主人公是:小银、大壮和虎子。他们为了把情报送到飞虎队那里,历经千难万险,还到处被鬼子通缉。

记得有一次冒险,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三个小伙伴和小次郎君打擂台,虎子和小银吓得都躲在了大壮的身后,说:大壮,你块头、力气最大,还是你来吧。打了一半,大壮坚持不住了,于是他灵机一动,抱住小鬼子,虎子和小银搭档,把鬼子打了个脚朝天,让他哭笑不得。

最后,三个伙伴还是被鬼子捉走了,逼大壮说出情报,大壮想:小鬼子肯定不懂中国字。于是顺口编了一个情报:夜里老尿炕,不尿它就憋得慌。哈哈,观众们都笑的前仰后合。

“啪啪啪”,“有枪声,肯定是老洪和飞虎队来救咱们了。”大壮欣喜地说。于是,三个小伙伴开始了新的一战。

最终,三个小伙伴在飞虎队的帮忙下,逃出了虎口,成功把情报告诉了老洪,这使飞虎队歼灭了大队日寇。小伙伴正式成为了小飞虎队的成员,是三个名副其实的“抗日小英雄”。

抗战影视作品观后感 篇2

关键词:抗战时期,西南剧展,戏剧评论

1944年春天,全世界反法西斯、反侵略战争已经处在胜利的前夜。此时,经过长期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正在竭尽全力去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最大的牺牲, 而内外反动派则相互勾结,作垂死挣扎。当时的历史形式和时代要求,正如夏衍先生慨括的那样:“……今天还处身于空前苦难与艰困的境遇。春来之前的寒气往往苛烈甚于冬天,因之今天也许正是我们最后试炼的机会。 熬住今日,准备明天,这是戏剧工作者的责任。”1西南剧展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在“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下举行的,它必须带有那个时代、特殊环境所赐予的印记, 显现着异常纷坛复杂的状况。可以说本次剧展是在我党的影响和秘密领导下遵循“皖南事变”之后的斗争方式, 尽量采取“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的方针,尽可能利用“合法”的方式,与国民党顽固派作“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下进行的,而不是国民党的那些军政要员所主宰的。

西南剧展历时三个多月,经过与会者的共同努力, 克服了各种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剧展的举行,标志着抗日剧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之后新中国成立后的剧运打下了基础。经过七年抗战的艰苦岁月,广大的戏剧工作者在戏剧的园地辛勤播种耕作,用自己的血汗浇灌出丰硕的果实。剧展比较集中的展示了他们的创作、演出、舞台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成绩。给人印象鲜明的, 是那批富于时代精神,从各个侧面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现实斗争生活的作品,里面富有代表性的就是夏衍的话剧 《法西斯细菌》、《水乡吟》、《愁城记》、以及夏衍、 于伶、宋之合作的《戏剧春秋》。这些剧目在思想高度上,反映生活的深度上,和艺术的感染力方面,各自的成就不尽相同,有的还明显的带有当时历史的局限性, 或者局限于创作者自己的风格特征。夏衍先生的作品就是比较冷静、平淡,“给人的感觉有如渴之中咀嚼橄榄,虽无浓郁的气味,或者说,虽无强烈的刺激,可是却使人有无限的回甘,长时间地使人保持一种隽永的感觉”2。 如《愁城记》的相关评论:田汉等的集体批评《论< 愁城记>》创作及九队的演出》3、雷特的《评< 愁城记>— 剧本及演出》4、以及章引的《我看了< 愁城记>》5三篇文章都对夏衍先生的这部作品的剧本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性都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我看来言辞还是比较犀利并一阵见血的,但他们都来自于生活,体现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时代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而许多剧目的导演也在演出过后写了评论文章内容包括对剧本的认识、剧本的处理、剧作与演出风格的问题以及在排演过程中接触到的一些技术问题和自我反思,如:卓猷的《< 法西斯细菌>》导演手记》6、赵明的《谈< 愁城记>》 的排演—并寄五队弟兄们》7,这对观众了解导演对剧目创作的想法意图并以此交换意见准备进行再创造都是非常好的方法。我们知道,早期的新剧运动,剧目的题材比较狭窄,创作活动还较多的停留在改编外国文学名著, 移植外国剧本上,直接反应人民大众斗争生活的作品还是比较少的。抗日战争过后,这种局面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剧展演出的这批剧目,正是这一历史变化的具体例证。

从艺术上来看,这批剧目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无论是艺术的完整性还是独创性,都比以前有明显的突破。他们的情节比较严谨,矛盾冲突比较尖锐,语言比较生动,都把重点放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因而有一定生命力。张然的《< 戏剧春秋> 评介》8、(下接第15页)周既的《从戏剧运动中看一个人——感于< 戏剧春秋>》9、江篱的《戏剧春秋》10都提到了这一点。有的在建国以后还活跃在舞台上。由于这些剧目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根基比较扎实,这就给表演导演及其他舞台艺术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促进了舞台艺术的健康发展。 比如在表导演方面,追求朴实自然的风格,强调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反对脱离生活、卖弄技巧、 矫揉造作的形式主义倾向,成为一股沛然的潮流。司马文森的《门外人语——评< 法西斯细菌>》11中就说道 “我认为导演和演员事先的研究工作都做得很充分,能够把握住原剧的精神和特点,一拉开幕,观众就能感触到夏衍底的气氛,淡的色调,轻松的动作,调皮而发人深省的对白,到演出尾声的时候,夏衍底的味道全熬出来了。……导演和演员都没有忘记他们在一种什么样的气氛里面,在创造什么样的一种气氛。……个别演员不但把原作的人物性格活生生的表现出来,而且做得很和谐,恰到好处,没有一点做作的地方。”舞美工作者为了增强舞台的艺术表现力,根据当时的演出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创造,用以更好的体现戏剧作品的主题。 雷特的《评< 愁城记>—剧本及演出》12里面提到“舞悲惨的气氛加强,特别是最后句尾衬句,在音乐上起了补充的作用,同时使思念,孤苦无依的情绪得到进一步渲染,但是在歌剧中作者根据喜儿本身性格发展的需要, 写出了《北风吹》、《昨天黑夜爹爹回到家》等不同的新腔。当喜儿被黄世仁侮辱悲愤欲绝而想自尽时在她的唱腔中又出现了近似哭腔的音调;当描述喜儿怀着强烈的仇恨从地主家里逃走时,作者没有拘泥于原来的主导主题,而是引进了一个取自河北梆子的更为高亢悲愤的主导主题,来描写喜儿性格的剧烈的变化发展。台装饰大体上尚令人满意,每幕布景用的道具,都没有为装饰而装饰的虚设,可以说得上不繁琐。灯光的运用也颇得体,光量的增减,都能配合剧情,烘托戏的气氛。” 明之的《< 水乡吟> 观后》13也说道“这个戏在舞台面的配置上,非常匀整,也非常自然,灯光的变化和音响效果, 增加了这一个戏的诗一样的情调。”这都表明,戏剧艺术正沿着现实主义的道路迈进。

抗战影视作品观后感 篇3

一、 重庆的战时都城的确定

1937年11月中旬,上海淞沪抗战失败已成定局,首都南京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国民政府以及国民党中央客观地认识到了南京已经无法继续坚守的现状,因此提出了将国民政府迁到重庆的重大决定。11月20日,林森以国民政府主席的身份,在汉口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自此之后,重庆开始以抗战都城的角色占据在历史的舞台。[1]

1938年夏,武汉战役紧张,7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紧急命令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中央驻武汉各机关需要在五日之内放弃原有地址,迁入重庆境内。自此之后国民政府的各机关大规模向西迁入重庆。12月8日,蒋介石率军事委员会大部要员由桂林飞抵重庆,这次政府首脑机关和国家都城自东向西的大迁徙宣告完成。同一时段周恩来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在重庆相继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同时兼新四军驻重庆办事处)。各民主党派中央机关及其主要领导人也纷纷聚集重庆,全国各地的俊士豪杰、社会名流,也荟萃重庆,重庆逐渐成为了中国战时政略和战略指挥中心。

二、 叙述方式:政治抗战——人民抗战——民族抗战

(一)“政治抗战”阶段

在我国进入抗战初期这一阶段面对的是日本军队的全面攻击,因此我国军队在仓促间的防卫迎战中处于劣势且一直处于撤退的状态,但是在撤退的过程中依然布置了很多的地下工作者,即我们较为熟悉的军统以及中统,其主要的任务是进行间谍战。因此在我国的抗战影视剧中间谍战多数是以国民党的专属地下工作者为主要的人物塑造,其日常中的谍报活动则成为影视剧的主体,这类影视作品主要反映抗战期间的秘密战场。对于这一类型的影视作品,营造出中国军人正义、忠诚的形象。[2]

(二)“人民抗战”阶段

这一阶段的经典作品有史东山编导的“抗战三部曲”。其中《保卫我们的土地》这部影视作品塑造出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屡次遭受到侵略者的破坏与掠夺之后,被逼无奈最终开始反抗的故事。为我们展现出了我国人民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最底层的人民也会站起来,投身战场,成为我国的抗战大军中的一员。在人民抗战阶段的影视作品大多数都为我们展现出了中华人民特有的民族精神,为弘扬民族的坚韧、奋发的精神而创作。

(三)“民族抗战”阶段

这一阶段的电影创作摒弃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思维模式,将抗战变成了“中华民族集体的抗战”,从而起到了淡化国共党派当时所展现出的政治意识,同时更加注重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塑造,注重的是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因此这一阶段的抗战影视作品展现了国民党为了取得抗战胜利而进行正面抗战的形象,特别是孙瑜的《长空万里》这部影片为我们展现出了热血青年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报考空军为国抗战的形象。沈西苓的《中华儿女》叙述了我国不同阶层的民众在民族抗战中的决定以及用实际行动进行抵抗的故事。

三、 影像风格:通俗品质——悲壮风格——象征意义

(一)“政治抗战”时期的通俗品质

重庆抗战电影运用简单易懂的品质激发人民保家卫国的激情,这就是我们说所的通俗品质。抗战影视剧《白云故乡》是这类电影中的佼佼者,其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是因为对于抗战题材的选择,最为重要的还是其满足了我国大多数观众对于这类题材影视剧的要求,激发了观众的民族情怀。因此以“重庆”为视角的抗战影视作品大多利用通俗品质的方式对我国的政治进行一定的宣传,除此之外其旧形式、旧内容的残留以及对美的忽略都显得更加的明显。由此可见电影艺术无法在不运用意识形态的基础上独立支撑电影的品质。[3]

(二)“人民抗战”阶段的悲壮风格

近代的中国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原本的强盛变得懦弱而成为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对象,特别是土地资源较少的日本,更是对我国的土地虎视眈眈。因此为了掠夺资源,日本快速占领了我国的东北,继而发起对华北的侵略,最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因此我国的抗战影视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对于这段历史进行描写与升华的。特别是在以“重庆”为视角的影视作品中,更是展现出了我国人民在反抗外敌侵略的时候表现出的坚强与悲壮。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运用了《义勇军进行曲》,展现出了我国这一阶段的抗战影视作品的悲壮风格。随后由史东山导演的影视作品《保卫我们的土地》一经上映就受到了重庆评论界一致好评,其展现的影视取材与风格成为了我国抗战电影剧中的佼佼者,特别是其对于我国先进思想的宣扬、以及人民的声声呐喊都为我们展现出了我国人民在面对外敌侵害的时候,被激发的民族情怀。

(三)“民族抗战”阶段的写实特征

在民族抗战阶段的重庆影视作品,与以往不同的是充分运用了电影艺术的审美观念,大多数都是对于民族英雄事迹的歌颂,因此很多故事片都取自真实的故事。特别是取材于重庆“博爱村”的日本战俘生活的抗战影视剧,为我们讲述了一段被俘日军在思想上转化的过程。这种故事的选择以及故事情节的设置更加符合于我国大部分观众的审美心理。在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注重以和为贵,因此无论是为人处世尽量是解开疑问、避免矛盾以及冲突,所以在对于民族抗战这部分的影视剧的创作过程中就注重对于“和平”观念的宣扬,因此这部分的影视作品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真”,没有掺杂其他庸俗的噱头或者是低级趣味的语言,而是以真人、真事作为电影的取材,这成为了我国抗战影视剧中的以“重庆”的影视创作的突出特点。这些抗战影视作品从故事情节的结构组成上主张以不平衡达到平衡,为了有效的满足观众们的审美期待大多结局是合理的、美好的,同时以故事内涵的稳定性、主题意义的明确性达到终极的目的。这一阶段的抗战影视剧的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符合我国抗战电影作品的成长主题,并且通过这种纪实性手法,为我们展现出了“个人——战争——民族”之间的联系。[4]

四、 女性形象:知识女性——底层女性

(一)知识女性——战火中的蜕变

在抗战影视剧中女性形象不可缺少,特别是在以“重庆”为视角的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备受大家的关注,特别是具有先进知识的女性,更是从抗战的战火中得到了蜕变。在抗战期间女性为了摆脱被奴役或者被杀害的命运,就必须从闺房中走出来,从家庭里走出来,走到我国的历史舞台上,走到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中。因此在近代我国以重庆为视角的抗战历史上就对于抗战时期大量的知识女性参与到历史与社会中进行了塑造。许多相关的影视创作者认为在我国抗战的影视作品中大多数是对于战争生活的一种记录,从而使民族战争得到艺术的再现,因此有效地宣扬、歌颂民族解放中的伟大人物以及民族精神。因此在抗战影视剧的创作中本着呼唤观众的民族意识,激发民族的居安思危的意识,符合于我国观众的观影需求,大部分的女性形象融入到了本该由男性形象主导的抗战中。特别是在重庆抗战电影主要为我们展现出了知识女性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受到了环境的压迫,站起来反抗的精神与力量。例如影片《火的洗礼》就主要为我们展现出了女性形象在抗战中的重要性,为我们展示出了主人公从一个敌伪女间谍慢慢觉悟,最终自首并参与到抗战的过程中。这部影视作品中充分的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女性知识分子从迷惘、挣扎的心境走最终找到了人生方向,浴火重生的故事。影片中主人公方茵的一生刚好反映出了我国此时的知识女性在刚刚走向社会的时候,面对着复杂的、激烈的政治斗争过程中容易受到他人的迷惑,最终容易走向歧途。因此重庆抗战电影将知识女性推向了抗战的前沿,她们更加能够反映时局的变化,在运用自身的知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社会参与的意识使她们始终关注并且投入到抗战之中,由此可见是这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她们和男性同等的责任。这些诞生于重庆的抗战影片蕴涵着巨大的愤慨与沉痛.宣泄了知识女性们高涨的政治热情与面对黑暗社会时的孤独、痛苦。

(二)底层妇女——战火中的新生

农民是我国不可缺少的命脉.特别是他们世代与土地打交道,更加的感受到国家土地受到侵略的愤恨。因此在抗战影视剧中农民作为武装力量的主导力量,一直活跃在影视剧中。而这些底层妇女和底层男人一样都是我国进行抗战的主力,因此在重庆抗战电影中更加关注这些底层妇女的命运与斗争。特别是这些女性在感受到民族劫难的时候所做出的顽强反抗成为了战争影视剧中的一抹亮色,展现出了抗战影视剧中的关怀。战争的发生使得女性丧失了数千年的文化主体地位开始回归.因此趋势她们开始逐渐参与到了社会历史当中,同时与男性一样开始承担着时代的重任。但是在重庆抗战电影的创作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前进道路的描写更加的真实,更加的注重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之间的矛盾,展现出了女性前进道路的曲折与艰辛。特别是在底层的女性尽管已经选择了站起来反抗外敌侵略,但是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趋势使得其依然没有改变被支配的命运,因此在重庆角度的抗战中女性仍然处于传统与现实的挣扎中。所以处于底层妇女在影视作品中形成了特殊的存在,一方面正在面临着生存的考验,另一方面有在与封建残余作斗争。她们所面临的处境比男性更加悲惨与恶劣,抗战时期以重庆为视角的电影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状况。

结语

抗战影视作品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我国对于特殊时代历史的艺术产物,因此为了能激发出观众的爱国情怀、感受到我国特殊时代的民族精神,在进行这部分影视制作的过程中注重对于叙述方式,影像风格和特殊形象的塑造与运用。

爱国抗战影视小兵张嘎观后感 篇4

为了帮奶奶报仇雪恨,不顾生命危险闯进了鬼子司令部,把鬼子司令部闹得鸡飞狗跳,人仰马翻。后来加入八路,认识了白洋淀钱队长,罗金保。并与佟乐,小胖墩,玉英三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首先,我对嘎子不顾生命危险闯入鬼子司令部的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在鬼子司令部有成千上万的鬼子把守着,进去准是死路一条,而嘎子呢,对龟田说了一句话:“小鬼子,我告诉你,这司令部我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们一根毫毛也伤不到我。”谁都知道,对龟田说这样一句话,龟田一定是大发雷霆,‘砰砰砰’,子弹爆发了,嘎子却没伤,若无其事地溜走了。然后,我对他的冲动表示不满。俗话说得好,冲动是魔鬼。就是因为那次白洋淀区队隐藏在鬼不灵村里想要突围出去顺便救老钟叔,嘎子也急着想救,但他却放鞭炮,害得老钟叔没救成,反倒让区队给暴露了,损失较惨。老钟叔最后被杀了。

在生活中,我没有像嘎子那样的精神,相反,我还很胆小,看到一些恶心的昆虫就吓得‘啊啊’大叫。我更不会像嘎子那样冲动,因为我会小心谨慎,会考虑后果,做好最好和最坏的打算。

抗战影视作品观后感 篇5

纪念馆坐落在京西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城门外广场上,当地民众着盛装、打腰鼓、舞龙狮,庆祝69年前的伟大胜利。纪念馆前,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由习近平今年7月7日揭幕的“独立自由勋章”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纪念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横幅。大门两侧,三军仪仗兵持枪伫立。

9时56分,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这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的平台上肃立。由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和老同志、抗战烈士亲属、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遗属代表,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代表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等组成的14个方阵,整齐列队面向纪念馆肃立。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和抗战老战士老同志、首都各界群众分别敬献的7个花篮一字排开,摆放在纪念馆前平台上。花篮的红色缎带上写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10时整,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开始。仪式由李克强主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现场1500多名各界代表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传唱的昂扬旋律回荡在纪念馆广场上空。

国歌唱毕,鸣14响礼炮,寓意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抗日救亡运动开始,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在全场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默哀后,军乐团奏响深情的《献花曲》,14名礼兵托起7个花篮,缓步走进纪念馆序厅,将花篮摆放在象征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大型浮雕《铜墙铁壁》前。习近平等领导人拾级而上走进序厅后,在花篮前驻足凝视。习近平神情肃穆地走上前,仔细整理花篮上的缎带。

随后,习近平等走出大厅来到纪念馆前平台。台阶上,是代表中国56个民族的56名手持鲜花的少先队员。此时的纪念馆上空,和平鸽振翅高飞,彩色气球随风起舞。这放飞的3500羽和平鸽,象征着抗日战争中中国伤亡的3500万军民。而14000只五彩气球,象征着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历程。人们仰望注视,报以阵阵掌声。

纪念仪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代表走进展厅,参观《伟大贡献——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专题展览。展览通过150余件套文物、200余幅照片和视频资料,全面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率先揭开世界反法西斯序幕、中国抗战打破德意日瓜分世界图谋、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倡导和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等展区,习近平不时驻足,详细了解有关情况。

活动开始前,习近平等与参加仪式的抗战老战士和老同志、抗战烈士亲属、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遗属代表亲切会面。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部分领导,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部分领导人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出席仪式。

电影抗战观后感 篇6

走进这本书,我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豺狼面目:六个星期的疯狂屠杀,使昔日美丽的南京城变成了人间炼狱;罪恶的细菌战,夺走了数十万中国军民的宝贵生命。日寇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美丽的国土整整八年,每想到这些,我都悲愤不已。

走进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战火硝烟中,无数中国军民拿起刀枪,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有许多英雄让我难以忘怀:巾帼英雄赵一曼,面对敌人的酷刑,毫不动摇,坚强不屈,慷慨就义;抗日将领杨靖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肚腹,发现里面只有棉絮、干草。还有许多少年英雄与日寇斗智斗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二小。日军抓住他,让他带路去找八路军的伤病员和后方机关,机智的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有来无回,但王二小却永远葬在了山间。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传唱着《歌唱二小放牛郎》,永远纪念着这位小英雄。

抗战电影观后感 篇7

说起哲学,人们马上联想起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英国的罗素、德国的尼采,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深奥的哲学理论和观点让人不敢越雷池半步。还有那些关于深奥的驳论,看得让人头皮发麻,无所适从。

驳论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富商祈求上帝:“万能的上帝啊,请保佑我长生不老吧!”苏格拉底轻蔑的告诉这个富商:“上帝不是万能的,别祈祷了!”富商大怒:“上帝就是万能的,别玷污神圣的上帝!”苏格拉底反问:“那么你请上帝将自己举起来吧?!”富商顿时无语。

想要学习哲学,其实不必去研究这些枯燥的理论,我们现实生活中就蕴藏着精深的哲学观点,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而已。

夫妻吵架,某人劝解,带着女方去歌厅跳舞,当中三番五次的踩女的脚。女的不悦:“你怎么老踩我的脚?”某人回答:“跳舞讲究的是一个节奏感和配合,我进你退,我退你进,两个人都往前进,不踩脚才怪呢!”女的抱怨:“既然知道怎么还踩我的脚?”某人回答:“夫妻间也是一样,两个人都往前进,总有一个被踩脚。”女的顿时停住舞步,恍然大悟。

有人问张三:“你在干嘛?”张三说:“等死!”问:“你得了绝症?”张三:“没啊!”问:“那怎么会在等死?”张三:“我出生的当天就开始等死了。”仔细想来何尝不是这样。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有一天会注定离开这个世界,只不过长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只有看透生死的`智者,才能大彻不悟,在长度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精彩、活出快乐。

笔者文中的赖六,虽然其丑无比、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是最后居然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他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的二流子德行彻底的激怒了华群,让华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恶心,从而开始浪子回头,回到正常的生活。赖六这样的人居然还可以用来恶心人,正如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哲学的精妙还远不止这些,有时候不经意的表达和交流,都充满奇妙的、令人幡然悔悟的哲学观点,就看你怎么去领悟了。

看抗战电影观后感 篇8

看抗战电影观后感1

说起哲学,人们马上联想起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英国的罗素、德国的尼采,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深奥的哲学理论和观点让人不敢越雷池半步。还有那些关于深奥的驳论,看得让人头皮发麻,无所适从。

驳论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富商祈求上帝:“万能的上帝啊,请保佑我长生不老吧!”苏格拉底轻蔑的告诉这个富商:“上帝不是万能的,别祈祷了!”富商大怒:“上帝就是万能的,别玷污神圣的上帝!”苏格拉底反问:“那么你请上帝将自己举起来吧?!”富商顿时无语。

想要学习哲学,其实不必去研究这些枯燥的理论,我们现实生活中就蕴藏着精深的哲学观点,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而已。

夫妻吵架,某人劝解,带着女方去歌厅跳舞,当中三番五次的踩女的脚。女的不悦:“你怎么老踩我的脚?”某人回答:“跳舞讲究的是一个节奏感和配合,我进你退,我退你进,两个人都往前进,不踩脚才怪呢!”女的抱怨:“既然知道怎么还踩我的脚?”某人回答:“夫妻间也是一样,两个人都往前进,总有一个被踩脚。”女的顿时停住舞步,恍然大悟。

有人问张三:“你在干嘛?”张三说:“等死!”问:“你得了绝症?”张三:“没啊!”问:“那怎么会在等死?”张三:“我出生的当天就开始等死了。”仔细想来何尝不是这样。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有一天会注定离开这个世界,只不过长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只有看透生死的`智者,才能大彻不悟,在长度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精彩、活出快乐。

笔者文中的赖六,虽然其丑无比、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是最后居然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他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的二流子德行彻底的激怒了华群,让华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恶心,从而开始浪子回头,回到正常的生活。赖六这样的人居然还可以用来恶心人,正如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哲学的精妙还远不止这些,有时候不经意的表达和交流,都充满奇妙的、令人幡然悔悟的哲学观点,就看你怎么去领悟了。

看抗战电影观后感2

早上,我观看了电影《平原枪声》。影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区年轻的八路军干部马英在党的领导下,回到家乡肖家镇,率领苏建梅,王二虎等抗日战士,依靠群众同以中村,杨百顺,刘中正为首的日寇汉奸进行殊死搏斗。他们与地下工作者郑敬之,秦芳之密切配合,发动群众,智取枪支,建立武装,攻占炮楼,巧杀汉奸,识破叛徒,粉碎“扫荡”……一次又一次挫败了日寇的阴谋,出生入死,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将敌人消灭。

看了这部影片,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股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升。

这些英勇的平原儿女们,凭着一种信念——民族精神,在家乡的土地上为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用自己的智慧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当风云突变马英被捕时,苏建梅等人截粮车,毁电线,拔炮楼,让敌人误以为马英仍在城外;在壮丁训练所马英与地下工作者郑敬之密切配合,救出马大娘,借敌人之手除掉汉奸吴胖子,马英等人也脱离虎口。更让我敬佩的是抗日战士的意志。当苏建梅被捕时,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这些都未能摧毁苏建梅的意志,面对挥起的鞭子,面对那一件件令人不寒而栗的刑具,苏建梅仍面不改色,对八路军的任何情况只字未提……

反之,那些汉奸和日寇更令人痛恨之极,他们的言行正与抗日战士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苏建梅与苏建才同时被捕,面对美色的诱惑苏建才心意访惶,终成了叛徒……

抗日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之歌。同时,影片也告诉我们:要记住这段浴血历史。

看抗战电影观后感3

我看了《成成烽火》这部电影后有许多感想。

太原城,晋祠旁,有我成成读书郎,明德明理耀长夜……每当我听到着首《青春热血铸辉煌》我就想起来我看过的系列电影《成成烽火》。

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影片,电影《成成烽火》真实反映了游击第四支队坚持敌后抗战八年这一历史故事。该剧共十部,讲述了成成中学师生投笔从戎、共赴国难的全过程。

山西太原成成中学成立于1924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校,全校师生以“明德明理、成己成人”为校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工委三大机关进驻成成中学,周恩来、刘少奇、主席、朱德、彭真、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成成中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抗日战争的前线指挥部。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成成中学的四百余名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整建制地组成抗日游击队,转战晋西北,进军大青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华章。

《成成烽火》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之下,我们不应该放弃理想,而是应该争取实现理想的机会,最重要的,我们要极力保护好自己的祖国,信仰共产主义,并且誓死不做亡国奴!

看抗战电影观后感4

记忆中,很久没看黑白电影了,似乎已经淡忘了,但在我们这些90后大学生的心中并不代表消失了,因为当那熟悉的革命奋斗旋律响起时,我们便找回了那些年学校里组织在国旗广场前看电影的那段欢乐的、难以忘怀的时光。黑白电影,它充满了浓郁年代感,不仅这样,其骨子里还流淌着革命的本质,传达出一种当时的人们朴实自然的品质却又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张力给予你无限的力量。我想抗日战争片《地道战》就是这样一部好的黑白电影。

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但这样一部好的电影依然是我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用鲜血染红红领巾的时代。我想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触,是因为“地道战”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片中人们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可敬,对高尚情节的追求,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中华儿女的崇敬爱戴之情。

1942年,霸道的日本军侵入中华儿女的国土,在中国冀中平原上,有这样一群英勇奋战的男女士兵,凭着一颗爱国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集齐,准备战斗。为了能顺利的战胜日本军,冀中根据地的人民用智慧作战,展开了挖地道的行动,我方士兵运用野外地道站的战术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终于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有智谋的高传宝,令我无比的佩服;有忠诚至上的老钟叔,有让人臭骂的汉奸汤司令,还有那个令人恨之入骨、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这些老演员所刻画的深刻的人物形象仿佛如电影中那些经常响起的动听的音乐一样,时时萦绕在耳边,难以挥之。

电影结束了,我却还意犹未尽,脑海中还都是当地人们作战的画面。那么的铿锵有力,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使我看完之后内心热血沸腾,感触颇多。我想那是一份对高传宝同志的敬佩之情,一份对士兵们顽强斗争意志的佩服,一份对司令可笑举止的愤恨,一份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与其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还不如说冀中平原上的那些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人们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捍卫了中国的领土,是他们在名族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而正是这一点,才会让我们每次在看这种红色电影时,内心会产生了一丝感动,一种莫名的冲动,一份对人性、对自由、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一份久违了的爱国情结。

看抗战电影观后感5

昨天我们全校一起观看两部抗日战争《紫日》、《东北归纵队》。

在《紫日》这部电影片中它讲述的是在1945年俄国向日本宣战中的一位俄国女中尉娜莎和中国农民杨玉福、日本女中学生秋叶子在逃亡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故事一波三折,紧扣心弦,跌宕起伏,虚实并存。在广大的原始森林中,他们经历几次险难之后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森林中,他们因为仇恨几次想杀对方,特别是杨玉福和秋叶子。在秋叶子遇险时,杨玉福几次想让她自生自灭,但由于我国思想传统的深厚影响下,在复杂的心理较量下,最终还是救了秋叶子。故事虚实交换,扣人心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杨和秋叶子之间的矛盾中,反复地写了杨的复杂心理。杨是个老实的农民,只因在日本侵略军残忍地杀了他的母亲和他的乡亲后。在一次日本扫射中侥幸生存了下来,正好俄国军队来到,和俄国军队一起离开的,却不料,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日本的生活区,遭到日本敌军的反抗。与娜莎一起逃亡,并找了俘虏秋叶子,叫她带他们走出森林。于是故事就这样精彩地展了开来。

我很佩服杨玉福,在敌人面前,他能忍下满腔的仇恨屡次救了敌人的族人。而秋叶子的表现与杨玉福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秋叶子在几次闲下中想杀了杨玉福,但没有机会,有机会时下不了手。但令人婉惜的是秋叶子为了告诉她的族人战争平息了被她的族人杀死了。在这片电影中,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着很好的借鉴。都反映着在当代的国家的思想传统:杨玉福所代表的是我国以德为思想传统的表现,杨玉福运用得很好;秋叶子所代表的是日本的道德思想以败失尊严为思想传统的表现;娜莎代表的是俄国军人以服从为思想。一个国家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上,一个国民所受的.文化素质之深浅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如果国民的文化素质不深,不会关注国家的兴亡,他只会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好不好。

在片中我也学到了一些常识:例如说在草原上发生大火时,不要顺风而逃,而是在一与火绝缘处用东西保护头部扒以地面。

抗战老兵经典观后感 篇9

7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起了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在中华大地上燃遍了战火,使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再次伤痕累累。从918事变到七七事变,从813事变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从残忍的细菌战到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中华大地在侵略者的蹂躏下痛苦呻吟。 时间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决不会忘记。他们在中国大地上横行肆虐,所到之处,城市破坏,村庄被毁,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死伤人数3500万,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达5600亿美元之巨。 八年抗战,从祖国的白山黑水之间,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不愿做亡国奴的炎黄子孙,高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抛家别子,走向前线,有多少仁人之士抱着“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决心和信心,血洒疆场。他们当中有将军、有战士、有文人、有雅士。吉鸿昌将军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成了千古绝唱,光照千秋。

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终于以弱胜强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实践表明: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长城。今年,我们举国上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要发扬和唱响伟大的抗战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让民族复兴这个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抗战纪念馆观后感 篇10

7月21日、22日两天,我所全体干部分两批随我局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内陈列的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处处复原景观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与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放眼未来,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站在展板前,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再次唱响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回响耳畔、萦绕心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公然发动战争侵占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中华民族确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联合一切可以联合力量,带领全国人民武装抗日,历经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全面胜利。抗战胜利70年后的今天,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然而日本法西斯主义、右翼势力仍然亡我之心不死,在钓鱼岛、南海问题上不断挑战中国的底线,近日又强行通过新安保法,解禁集体自卫权。所作所为已经表明,日本右翼势力不承认侵华历史、不承认二战失败,妄图东山再起。面对敌对势力的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再一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军国主义之所以如此明目张胆、肆无忌惮,正是因为七十多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国困民穷。现今全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日本军国主义在此时不断挑衅,其目的就是为了破坏中华民族伟大进程。

抗战题材电影《八佰》观后感 篇11

然而追求这些好的方面也束缚了导演将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个好题材拍成经典。影片的前半部分几乎做到了“全员主角”这个目标,刻意规避了可能出现谢晋元的镜头,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作为指挥官的谢晋元不可能被绕过不提,于是后半段导演又开始极力塑造一位民族英雄。然而导演似乎很矛盾,除了决策升旗外,谢晋元几乎被描写成机械执行上级命令的军官。也许编剧或导演并不知道战场指挥官对于整个部队的重要性,虽然军人本当无条件服从命令,但如果没有前线战场随机应变的指挥,训练再优良的部队也是一盘散沙,八百壮士不可能撑得过一天。此外,从个人情感上说,导演和编剧既不是上海人,又不是谢晋元的亲属或老乡,应该也不是四行仓库保卫战迷,为了实现“八百壮士人人平等”的“创新”而牺牲掉谢晋元的英雄形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由此引出本片的另一个不足,就是整个故事究竟应该忠于历史还是应该进行所谓的艺术加工。故事片不是纪录片,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情节、每一帧画面都准确反映历史原貌,但这类有真实故事背景的题材仍应以史实为基础,表现手法可以适当艺术化。

影片中,导演多次运用白马和老鼠作为象征意义。只不过为了象征而象征,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删掉白马的镜头反而能让影片看上去更真实些。而且以白马借代赵子龙,进而表达赵子龙为国,比关公的为兄弟境界更高,真是有些可笑了。若要细究起来,赵子龙为蜀国与曹操作战,那不是内战么?与八百壮士抵御侵略哪里可以类比。

类似卖弄小机灵但弄巧成拙的地方还有不少,比如“玉芝吾妻爱鉴”遗书,比如穿插方记者拍的黑白“史料”画面,特派员突兀“神反转”的表态。就连片名,也故意用“佰”字代替“百”字,大约本意是想用单人旁隐含表示八百个人,或是出于搜索引擎优化的考量,可是从文字的角度分析,八佰是个病词,只能说是故意造出个并不需要的专有名词。

抗战影片观后感400字 篇12

《紫日》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时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正值二战时期,杀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在中国大肆屠杀,无数的生命在他们的屠刀下变成了冤魂。许多仁人奋起反抗,日本在做最后垂死的挣扎。

一次巧合,一个坚强刚烈的俄国军官,一个敦厚朴实的中国人和一个日本女孩秋叶子在战火中走到了一起。在荒无人烟的白桦林中,只有这个日本女孩可以把他们带出茫茫无边的森林。行程中,一次又一次,善良的中国人拯救了女孩的生命。可是这个日本女孩却时时刻刻盘算着,怎样才能把她的恩人弄死:把他们带到地雷区,带他们绕回日本军营……秋叶子不断地迫害他们,但他们却用纯真和善良感化着她。后来,他们走出了森林,战争也结束了,日本人因为战争的失利而自相残杀。秋叶子就成了日本自杀的牺牲品。

看了这部电影,我十分震惊:这个原本纯洁无暇的生命在日本侵略思想的侵蚀下已变得邪恶丑陋。一个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原本该多少烂漫,这本不该是她有的.狠毒啊!当秋叶子在沼泽中绝望地陷入时,那是怎样的表情啊!是痛苦?是悲哀?是悔恨?还是……是不是只有当生命消逝的时候,在战争中的人们才会想到一丝丝温情?无数次的背叛与拯救,一次又一次撞击着她的灵魂,当秋叶子想起中国人不计前嫌地帮助自己,当秋叶子看到俄国女兵把她当作亲妹妹,她的灵魂终于找到了根,终于战胜了驾驭她的残忍与冷酷,尽管温暖被日本侵略思想深深掩埋,但在真诚和友爱的感染下,她把逝去的天真一点一滴地找了回来,这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战争后的希望。然而秋叶子离去了,倒在了自己同族的枪口下,至死也睁大着双眼,那茫然空洞的眼睛是对这个世界的控诉还是对自己人生的质问?她的离去,是不是对她所犯过错的惩罚与弥补?出乎意料的结局,让我难过不已。

上一篇:优秀作文:我的阅读岁月下一篇:个人自我评价及个人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