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开体会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公开体会(精选8篇)

三公开体会 篇1

“三公开”活动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几年了,每次参加活动,都能有或多或少的一些收获。回想上学期的参加“三公开”活动经历,历历在目,体会很深。

记得那一次讲公开课的情景,虽然我也是一名上班10多年的教师了,但是由于刚刚调到中学,对中学语文不够熟悉,所以,还是有一些紧张。由于设计的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完成起来比较困难,也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后,语文组的教师都很认真的来看待我的这一节公开课,给予了我许许多多的鼓励,当然也提出了一些毛病。当我看见所有教师脸上的真诚,我很感动,我知道,我自己的不足还有很多,我会虚心的接受老师们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因而这一次讲公开课让我很难忘,让我又一次的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此后,我又陆续听了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各位教师讲的课真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值得我学习。当听过不少有经验教师的课,我的感受很深,他们的课环节安排很流畅,课堂用语也很恰当,注重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除此以外,每一位教师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优点,让我眼界大开,当然我也看到自己确实有许许多多的不足。

三公开体会 篇2

一、优质课评比活动中的亮点

1. 借班上课, 真实体现教学能力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 全部采用借班上课, 根据活动组织者介绍, 本次优质课程的评比采用临时借调班的形式, 在上课之前, 授课者全部与授课班级未见面, 全部是上课之前10分钟抽调, 这样, 就避免了上课教师在课前经过多次排练演练, 与学生达成默契、避免了表演化的因素, 也尽可能杜绝了本校教师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达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不平等现象, 这也使公开课尽可能地回归常态, 体现了平等性与公正性。借班上课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临场的应变与指挥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教师的基本功。日常教学能力的素养与积累、对队伍的指挥调动与应付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 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等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2. 超越浮华, 追求实效

以往的部分公开课上, 一些授课教师为了充分体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理念, 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景教学无论如何也要“沾”上一把, 似乎优质课中没有了这些学习方式, 就不能体现课程理念一样, 结果是花样叠出, 把体育课上成了表演课, 上成了音乐课等。体育课上得出了花, 却有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添满了课堂, 很多授课教师由于对教学理念本质没有准确把握, 把课堂变得华而不实。体育课堂看起来很热闹, 但是体育教学的效果、效益、效率却不敢恭维, 公开课包装现象严重, 形式化严重。而这次的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 给人的总体感受是:表演的成分和对花样与形式的追求少了,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关注、对课堂生成的关注、对学生学习感受的关注多了。课堂教学场面不再追求“轰轰烈烈”, 相反多了些许的平实。获得一等奖的凤鸣高级中学的教师陈晓华讲授的是排球垫球与传球课, 课堂进程衔接流畅, 不图花架子, 只求实效;教师漂亮的示范动作, 清晰明确的讲解要领, 及时准确地纠正错误要领, 环环紧扣、过渡自然,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 没有刻意地去追求课堂包装效果,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海盐元济高级中学的教师朱凯敏的授课内容是三级跳远, 其教学思路清晰, 课堂组织严密, 学生接受学习效果好, 在课结束的时候, 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三级跳远的动作技术, 收到了实效。

3. 方法得当, 课程理念把握准确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 很多教师都运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情景教学的方法或手段, 运用比较得当, 也比较适宜, 避免了盲目的、不合时宜的、形式化的、生搬硬套的自主、合作、探究。比如, 平湖中学的教师郭雅斌在进行体前变向运球的内容时, 通过一个游戏——摸尾巴, 巧妙地引申出换手变向运球的技术要领。教师朱凯敏在进行三级跳远的教学时, 采用袋鼠跳与鸵鸟跳, 设置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模仿动物练习, 引出了三级跳远。海宁宏达高级中学的教师胡军萍, 在进行体育舞蹈“恰恰舞”的教学时, 假设了举行欢庆奥运集体舞会, 两人组合, 一位扮演男士, 一位扮演女士, 男士很有风度地邀请女方跳舞, 这样巧妙地分组, 每个人担负起自身的责任, 通过角色的扮演, 合作进行学习。

二、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 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 笔者仅以个人的观点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只求提出问题, 不针对个人, 希望能与大家商榷:

1. 内容的选择力求出新, 但脱离常态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 大多数教师的授课内容都是目前高中实施的选项内容, 篮球、排球、田径、健美操等这些内容都是日常教学的主流, 更贴近日常的常态课教学。有一位教师的授课内容是街舞, 理论上, 体育课引进这样的项目是体育教学的一大改进, 也能丰富体育课堂的形式, 让体育课丰富多彩。但仔细一想, 在现实的体育课中有教师在上街舞吗?即使有也不是课程的主要内容。此外, 大部分讲授街舞的体育教师也仅仅是一些街舞爱好者。由此看来, 在优质课评比中把街舞作为主要的授课内容, 且把全体学生作为授课对象还不现实。笔者认为, 优质课的内容选择时还是应尽量贴近常态课的教学内容, 而像街舞这些项目作为课外活动小组或者学校俱乐部的项目比较合适。

2. 课前演练与包装成分依然存在

三公开体会 篇3

进行清理规范的基础上,依托电子政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权力运行全程电子化,并对权力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其核心就是让权力在内控中规范、在阳光下运行、在网络上监察。它是政府执政理念上的革命、执政方式上的转变。

2009年6月份以来,连云港市委、市政府把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理念提升、体制创新、机制完善、源头治腐的重要举措,以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为方向,以依法实施、注重实效、便于监督、高效快捷为原则,全面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的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包括行政权力库、网上政务大厅、行政权力运行平台、行政监察平台、政府法制监督平台在内的“一库四平台”的权力网上运行机制。全市47个部门的4723项行政权力实现了平台中的常态运行。

系统功能设计是实现建设目标的基本点

权力网上运行的目标,就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套功能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系统能够对所有部门、所有权力及所有权力运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管监控。

首先要搭建系统运行平台。系统运行平台包括网络环境、硬件设备及支撑软件等。网络环境有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两种选择,前者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安全性强,涉密信息多,但操作不便,运行维护成本高;后者与互联网逻辑隔离,投入经济,实施迅速,维护方便,但不得运行涉密信息。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互有千秋,选择哪种方式需结合当地实际,连云港市就选择建设在政务外网上。硬件设备及支撑软件需要根据系统运行需要及软件开发环境等因素来决定。

其次要摸清系统功能需求。系统功能需求是系统建设的目的所在。能否把功能需求研究透、分析透,直接关系到下一步的功能架构设计以及后期的应用软件开发,因此,必须要将规范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既要符合上级的考核验收标准和数据接口规范,又要符合本地各部门的实际运用,不失本地特色。既要满足百姓的办件申请、材料提交、事项查询、办件投诉等,又要满足执法人员的办件受理、事项审核、现场勘查、批准发证等功能。既要满足监督人员的预警纠错、督查督办、统计分析、效能考核,又要满足系统管理人员的系统维护、功能管理、角色管理等功能。

第三要科学设计系统功能架构。系统功能架构是在摸清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将整个系统的功能进行科学地设计和规划,概括起来讲就是“一库四平台”,即一个行政权力库、二个业务平台(网上政务大厅平台、行政权力运行平台)和二个监督平台(行政监察平台、政府法制监督平台),其中行政权力库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数据库,其他平台的运行都要依靠行政权力库。另外还有数据安全系统、软件支撑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等支撑平台。

权力清理和权力库的建设是系统的关键点

开展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关键是要从清理行政权力和建立权力库入手,把“谁有权、有哪些权”搞清楚,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

首先要搞清权力事项的多少。依法对行政权力进行清理界定,是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首要环节。经过对各部门的权力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审核,该废止的废止,该保留的保留,除了涉及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外的所有行政权力,进行统一分类编码、查找法律依据、明确实施主体,向社会大众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半年多来,以分批清理、集中会审的形式,连云港市49个部门进行了拉网式权力清理,共计确认的行政权力有11大类4723项。

其次要揭开权力运行的轨迹。每个权力的行使都有一个具体的流程,按照“内容合法、形式简明、操作方便”的原则分别编制权力运行内部流程图和外部流程图,内部流程图表明权力在行政机关内部运行的节点信息,软件开发时要按照内部流程图进行固化。外部流程图是对外进行公示的,它就好象给每个权力都制作一份使用说明书,使权力运行的流程透明,让老百姓知道事项办理的实际状况。“权力流程图”的编制,强化了权力行使过程的“轨道”作用,建立了规范行政行为的刚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权力运行的随意性。

第三要明确处罚权力的幅度。行政处罚权力事项的自由裁量权一直是社会议论的热点,群众关注的焦点。同一种违法行为、相似的违法程度,如果在不同的地域或遇到不同的执法人员,就可能出现数额相差几倍的罚单。这里的自由幅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容易助长执法人员的特权思想、滋生腐败。连云港市对具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36家部门的2771项行政处罚权力细化了自由裁量标准。

电子监察全覆盖是系统功能实现的落脚点

推行权力网上运行机制的建设目的就是要全过程第监察监控权力的行使,如何设计预警规则、如何督查督办、如何绩效考核都直接关系到权力网上运行建设的成败。

首先要制定好监察预警规则。

任何办件事项在办理过程中的状态可用预警灯进行标识,绿灯表示该办件正在办理过程中,状态正常;黄灯表示该办件进入预警状态,红灯表示已经进入警告状态。那么,什么样情况黄灯亮,什么样情况红灯亮,是办件超期,还是内容错误,或者流程不对,材料不全等等,这些监察预警规则一定要事先制定好。系统根据事先设置的预警规则,对办件过程中出现各种异常情况进行自动预警和报警。部门根据预警情况可自行纠错,监察人员对出现预警和报警的办件可进行分级督查督办。另外,还在前期调研和部门排查的基础上,在电子监察系统中设置了风险点预警功能,实现了廉政风险事前提醒。

其次要规划好督查督办流程。针对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预警事项,应如何处理,如何督查督办,这就需要规划好督查督办流程,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去执行,既不能随意无规章可循,也不能有预警不处理。同时,也要开拓渠道,采取网络、电话、现场等多种方式接受公众投诉,及时处理督办各种投诉意见。

第三要设计好绩效考核办法。系统根据制定的绩效评估规则,每月对各部门进行分值评定,并与机关效能考核相挂钩。把权力公开率、权力上网率、办件效能提升率、督办落实情况及随机督查等作为指标纳入电子监察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之中,要坚决纠正少数部门排斥和轻视公共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态度。要督促部门正常使用系统,严格禁止权力事项网下办理、网上登记及有选择地部分网上办理、部分网下办理的情况。

与相关系统的对接是系统完善的重要点

首先要解决好与审批中心的数据对接问题。行政审批中心(或审批大厅)是政府为了方便群众,将部门和单位的有关审批、许可及服务和收费事项集中起来,统一办理,提供一站式服务。经过多年的探索,它本身也开发了一些审批管理系统,但不符合电子监察的要求。如何将审批中心原有系统与权力网上运行系统进行对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种方式是升级审批中心原有系统,新产生的审批数据按照省接口标准进行转换,导入到权力网上运行平台;另一种方式是放弃审批中心原有系统,审批大厅人员全部使用统一的权力网上平台,再另行开发审批中心管理系统,将权力网上平台中产生的审批大厅数据导入到审批中心管理系统中。前者存在两个运行平台问题,互相不兼容,需分别登录;后者只有一个运行平台,系统便于维护管理。连云港市就采用后者方式进行对接。

其次要解决好与部门原有系统的数据对接问题。政府部门原有的信息化业务处理系统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央部省统一开发配置下来使用的,它在条线上要求数据统一,逐级上报,这种系统可单独开发接口程序,将数据转换后导入权力网上运行平台,也可暂时实行两套系统同时使用。另一类是部门自行开发的业务系统,这种系统可停用,直接使用统一的网上运行平台。

第三要解决好与省、县区系统的数据对接问题。因为上级部门对下级具有督查督办的监察功能,所以必须要将省与市、市与县区之间的数据交换对接好,要使数据交换准确、及时、完整。同时也要做好垂直管理部门的数据统一下发问题,确保各地数据的准确对接。

保障措施的落实是整个系统运行维护的根本点

一是配套制度建设要完善。制度要求规范、体现规律,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权力网上运行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相关制度,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要建立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权力库管理制度、督查督办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为工作的推进提供强大的制度保证。连云港市先后制定了《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管理办法》、《权力数据库更新维护办法》、《电子监察督查督办规则》等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保证了权力网上运行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是督查考核管理要常态。制度的建立可能是完善的,但它的效果要依靠人来执行。也就是说,即使建立了技术先进、监督到位的电子政务平台,但如果有人想逃避监督,就会想出各种理由,采取事后补录少录,或者干脆把权力运行平台当作摆设。同样,监察机关如果能严格执行电子监察规定,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则系统将不断完善,否则电子监察也很难达到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改善施政形象的目标。因此,监察机关要把督查考核放在首位,既要实行网上监督,也要随时走访、现场检查,把电子监察与日常抽查结合起来,效能考核与目标奖惩结合起来,做到督查考核管理常态化。

三是日常维护保障要落实。建议给予人员、资金、技术等的充分保障。在系统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会不时出现相关软件问题或系统安全隐患,且系统的更新、维护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议聘请相关软件公司或依托政府信息中心组建高水平的技术维护队伍,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技术文档的收集和保存,这样可有效避免软件开发公司对系统维护上的技术垄断。建议采取逻辑或物理的方式实现内外网之间的隔离,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不单是一次性的投入,系统的升级、维护,软硬件的更新等都需要资金作保证,建议政府财政在预算中将权力网上运行经费单列,确保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参加三公开听课心得体会 篇4

北留中心校李家小学 于晨燕

3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演礼中心小学举办的“三公开”教学暨能手考评活动,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学到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在演礼中心小学我听了秦老师的英语课,学到了很多,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多:

1、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直面学生的教学现实。

2、教学活动设计多样化,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句型操练方面采用情境对话练习,不仅设计得针对性很强,而且分层也合理得当。

在聆听了各位教研领导及老师们对这次听课活动的点评后,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平时我在这一方面做得欠佳。因此,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秦老师调动学生的方式。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只有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

二、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那天的听课中我发现秦老师具备以下特点:

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孩子对课程的理解,才能保证孩子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

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

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4、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而且有着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

三、在新知操练时以趣味性为基础。操练复习单词的这个阶段,切忌一味地领读、跟读和朗读。提倡对新知的操练要活动化,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操练活动中来,用不同层次的活动来巩固四会单词。在这一环节的活动设计时,秦老师不仅考虑到了活动的层次性和有效性,而且活动设计由易到难,由单词过渡到句子,由机械的操练过渡到语意之间的传递,使学生在螺旋式的操练活动中巩固学习内容。

公开课听课后体会感想-心得体会 篇5

公开课听课后体会感想通过这几天听校园公开课让我感受颇深收益匪浅。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马玉琴老师教学的思路明晰幽默的语言张文静老师课堂中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学到了很多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我更喜欢张文静老师的教学——抒情。还有方丽阳老师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马老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冬梅老师的课更使我感觉到作为一名年轻老师师我需要学习的太多了首先冬梅老师的课件设计较好教学环节设计较突出。冬梅老师整堂课都表现的那么温和始终面带笑容。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我们说教师教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小朋友那么人自然要有感情我们在教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从听课中我也发现我们老师对学生非常地爱护在课前跟孩子培养一定的感情因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学才会擦出教学的火花使教学变得精彩。通过听课能给我带来更直接更有效的帮助我总结了三个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 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师的工作对象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些有思想有生命的小孩子课堂上孩子们天真的语言往往会让你大吃一惊。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需要老师有一种冷静的头脑和处事不惊的态度。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是必须的还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空课堂的能力要强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事态的发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必须要有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

三、必须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备学生、备教材。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在听课中我发现上课的老师都对教学的内容都进行了充分准备有的还制作了精美的教学课件。

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6

公开课心得体会

中岭中学新教师付琴

第八周星期五,我上了一节组内公开课,在备课组老师和师傅的大力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之前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的,先备好课请师傅点评,在班上上了一次再请师傅点评,最后课下再跟组内的其它经验丰富的老师交流,逐步改进完善,这个过程中也让我体会到了公开课与常规课的不同这处,从教学流程上来说也了解了不少,从课前的准备和课后老师的点评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注意.首先,准备是充分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没有把握好,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课堂艺术.虽然老师在上面讲得激情飞扬,但是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并熟练掌握,也是没有达到效果的.这与我们素质教育的目标有所违背,因此在师生互动上还得多下功夫.其次,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太突出;学生做PAIRWORK时跟踪辅导不够及时全面.在教学难度的把握上还不是很清楚,对教材的重难点的把握上还不是特别准确,这还得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从而针对本班制定一个符合本班的教学计划.再次,全英文式的课堂教学用语不太口语化,让学生有一点难以接受.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注意这些问题,课堂的英语教学用语会尽量地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基础,使用一些通俗易懂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课堂用语.当然还有很多没有被我自己感觉到的缺点或者没有被提出来的缺点,这些都需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学习多体会,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成绩.这次公开课之后我也思考了许久,如何讲求课堂艺术,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这是我们新老师的最困难的问题,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这样的问题会得到有效的解决的.也希望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这样的机会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尽快成长为一句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公开体会 篇7

一、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1.学校的大力支持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进行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 不仅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 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学习需求, 还可促进高校转变教学理念, 加快教学改革。因此, 学校的大力支持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重要保障, 精品视频课程建设离不开各高校积极提供各方面的支持。遵义医学院由主管校长负责, 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在政策、经费、硬件设施、人力等方面给予精品视频课程建设大力支持。为了保证课程质量, 学校专门安排教师参加培训, 让主讲教师更好的把握内容要求和建设标准。同时执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从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和体现自身特色的课程进行分批建设, 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顺利实施。

2.突出特色, 做好选题和教学设计。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的视频公开课建设中要结合实际案例, 要注重应用环节的建设[2]。选题是实际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首要环节, 课程选题要突出地方院校特色和学科优势和课程建设目标, 打破传统, 追求新意。南开大学陈洪教授认为:公开课不一定要有很高的理论深度, 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角度, 能够切实地提高听众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3]。课程《寄生虫感染与人体健康》教学团队以承担的贵州省精品课程《人体寄生虫学》为基础, 团队成员具有近十年为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进行科普宣传的丰富经验, 能够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禁锢, 很好把握科普宣传讲解的内容和深度, 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精品视频公开课每门课程至少5讲, 各讲相互独立又成整体。课程设计应尽量选择新角度、避免重复, 勇于创新。针对授课对象的不同和授课时间的限制, 不能照搬教科书, 讲授内容既要具有科学性、规范性, 又不能过于专业和详细;既要考虑通俗易懂、使社会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但又必须严谨、准确、精益求精。为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寄生虫感染与人体健康》以寄生虫常见感染途径为线索, 每讲题目巧妙设计“病‘虫’口入”、“都是宠物惹的祸”等新颖标题。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使枯燥的人体寄生虫教学讲解直观而生动, 变得有趣味。教师尽量采纳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或形式, 增加对学习者的吸引力。

3.录制前相关人员的准备要充分。要保证课程制作的水准和课程质量, 在录制前与媒体制作团队沟通非常重要。让制作团队了解教师整个课堂安排和教学设计, 录制导演提前做好准备、制定拍摄方案。制作团队要准备高清数字设备, 采用三机位拍摄, 一个前机位、两个后机位, 并要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 提前做好摄像机机位、拍摄角度、话筒声音调试、灯光等准备工作。

教学场地应事先选择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的录制现场, 可适当对教室进行教学环境的布置和装饰, 如有学校Logo的背景墙或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道具、图片等, 学生人数以50~80人较合适。授课教师除了完成前期教学内容准备、教学设计和PPT制作以外, 教师准备的衣着要大方得体, 展现出教师的风貌。为呈现自然、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 不赞成提前组织学生对互动环节的提问进行演练, 但考虑拍摄机位、声音收集等因素, 可提前安排参与互动学生的座位。

二、视频公开课的录制和后期编辑

视频公开课每讲以专题呈现, 每讲内容完整, 时长30~50分钟。为了完整、全面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 三台高清摄像机中一台机器拍摄教室全景, 一台拍摄主讲教师中、近景, 一台拍摄学生画面, 要避免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内容。主讲教师在做好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后, 在现场摄制导演的指挥下开始视频拍摄。授课过程中学生要坐姿端正, 精神面貌饱满, 认真听讲。教师既要用专业严谨、富有激情的语言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传授教学内容, 又要考虑到通俗易懂, 用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用良好的教学仪态、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真实展现个人教学魅力, 也要考虑现场录制视频的要求, 动作幅度不宜过大, 要有镜头感。对于一些简单问题的启发式教学, 可以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与学生互动环节无需提前演练, 如果学生回答不恰当甚至错误的内容可以课后补录, 也可真实记录学生回答, 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和更正, 真正展示课堂教学过程、体现互动式教学形式。

为了保证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质量, 教育部特别制定了《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教高司函[2011]105号文件) , 对课程录制, 后期制作, 视、音频交付文件等提出了明确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很多人认为后期制作由制作团队完成, 与授课教师关系不大。事实上编辑制作团队对后期制作的技术手段很娴熟, 但是对于课程内容如何能更好展示却外行, 如PPT的插入形式和位置、整体衔接性、为更好展示某些教学内容如何切换镜头、字幕的准确等, 都需要教师与制作公司进行沟通交流, 并全程参与后期制作。

课程开始时一般要呈现整个课堂的全景画面, 教师授课过程以近、中景为主, 适当切换学生镜头。为保证PPT的清晰度, 一般后期编辑时将PPT转为图片格式嵌入视频, 但这种方法不能体现课件中的动态演示效果, 就需要结合中、远景镜头现场反映课件的动态演示过程, 达到课件制作的动态演示目的。此外,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声音为主要载体、声画结合的形式展现课堂教学内容, 如授课过程中的某些口误或小的失误, 要由授课教师与制作团队协商解决办法, 可通过剪辑、镜头切换等方式尽量弥补, 不要出现明显的画面跳跃感或语言的不连贯, 否则只能补录声音甚至镜头。

三、视频公开课上线前的修改和注意事项

视频公开课制作完成后上报, 经初审、复审、三审、修改后才能上线发布。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遴选目前主要通过专家和社会公众评价, 上线前由专家评议课程选题是否恰当、有无重大政治性、科学性问题、讲授内容是否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定位、授课教师的教学魅力、后期制作水平等。三审通过后会有非常详细的修改意见供课程团队修改, 涉及教师授课内容中某些专业问题的严谨性、PPT和唱词中文字的疏漏和不规范、唱词压字、某些有广告嫌疑或不恰当的图片引用、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视频技术参数检测指标是否合格等细节问题。课程团队要严格按照修改意见逐条修改, 以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和水准。对于同行评审专家提出的涉及专业知识的修改意见, 特别是一些不严谨或不规范的专业内容授课教师要提出修改方案, 与编辑制作团队认真修改、弥补, 如有争议可提出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以书面形式与编辑沟通。经过多次修改、审核, 课程经终审合格后方能在爱课程网站上发布。

四、结语

虽然通过精品视频公开课《寄生虫感染与人体健康》的制作和评选过程, 获得一些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经验, 但也发现该课程与目前我国建设的多数视频公开课存在同样的授课模式相对单一问题, 课程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主, 课堂学生的思考和与教师的交流环节较少。此外, 教师对课程内容讲授深浅的把握、后期制作略显粗糙及专家提出有的互动环节显得比较生硬等, 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不仅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学术造诣, 而且要做好课程设计、更加注重细节, 同时在拍摄与制作方面要加强与摄制人员的沟通和交流, 引入更多更新的摄制技术运用到视频课程中。

摘要:遵义医学院完成的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寄生虫感染与人体健康》在爱课程网站发布, 结合这一实际案例介绍视频课程的准备、制作、修改、正式上线发布等建设环节中的经验和体会, 为地方院校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寄生虫,精品视频公开课,爱课程,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朋娇, 田金玲, 姜强.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310) :86-92.

[2]顾云锋, 吴钟鸣.地方本科院校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13) :40-43.

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 篇8

4月6日下午两点半,王国庆准时出现在国新办会见厅,接受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甫一坐定,他就拿出一本《政府发言人15讲》递给记者:“先送你一本书。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会对你有帮助的。”

今年54岁的王国庆脚穿一双普通的黑色平底布鞋,衣着随便,表情和语气都非常温和,但眼镜片后的目光睿智而有力。

2000年11月,王国庆就任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一职,从那时候起,他就一直致力于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说起这方面的工作,曾经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华盛顿记者站首席记者的王国庆笑言,自己的记者工作经历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真正启动是在“非典”过后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有20余年历史,但是直到近几年才为人们所了解。你在国务院新闻办分管这部分工作,中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这些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王國庆:中国的“官方”新闻发布真要追溯起来历史也是很悠久了。早在解放战争初期国共谈判破裂前,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举行过多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也可以说是我们早期的“官方”新闻发布会。1965年9月29日,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也曾举行过一场轰动中外的记者招待会。但是党和政府真正把政府新闻发布作为一项工作提出来,应该是在1982年。当时从加强对外宣传需要的角度制定了一个文件,明确要求外交部和对外交往较多的中央部门要设立新闻发言人,对外开展新闻发布工作。1983年,外交部率先把这项工作开展了起来。

外交部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就是在这个大楼的一楼门厅里举行的,连座位都没有,大家站着,发言人是当时的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同志。钱副总理在他的《外交十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这是我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主持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也是最后一次。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从此成了惯例,每周举行。”

应该说这是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个很好的开头,但只有外交部坚持下来了,其他部门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跟上去。没有跟上的原因有很多,客观上这方面的要求不强烈,我们政务信息传递的渠道是畅通的,我们所习惯的层层开会传达、逐级下发文件、报纸广播报道等方式很有效。主观上也缺少这方面的愿望,所以大家普遍认为新闻发布的方式不一定有必要,这项工作也就一直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国际社会有更多的了解。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加强对外介绍中国又一次被提了出来。1992年底,根据中央的精神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国务院新闻办起草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于开展对外新闻发布工作的设想》。1993年初,国务院召集了60多个部委的有关负责同志研究国务院新闻发布工作,并形成了一个会议纪要,明确规定国务院介绍国内情况的新闻发布工作由国务院新闻办负责,确立了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为主、吹风会、集体采访和发表谈话等形式为辅的新闻发布制度。从那以后,组织新闻发布会就成了国务院新闻办的一项日常工作。但工作进展一直还是很缓慢,坦率地说,还是在政府新闻发布工作重要性、必要性上认识不足。那时,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一年也举办不了几场,除了外交部、国务院台办、国家统计局等少数几个部门外,国务院其他部门的新闻发布会可以用寥若晨星来形容。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真正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是我们在经历了2003年“非典”考验之后。人们还都记得,“非典”初期,权威部门不说话,主流媒体报道不充分,对外也只有在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问一句,答一句。信息严重不对称,小道消息满天飞,造成了社会公众的恐慌。国际上也对我们群起而攻之。

严峻的疫情和不利的舆论形势让大家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应当尽快通过适当的方式,把疫情、把抗击疫情的措施、把党和政府的决心如实地告知公众。于是我们向国务院领导同志建议举行由中外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通过卫生部负责官员和新闻媒体记者的互动,把国内外公众关心的信息全面、完整、充分地传递出去。

关于“非典”的首场新闻发布会是在2003年4月3日下午举行的,后来我们陆续组织了6场。北京是“非典”疫情的重灾区,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了9场发布会。这些发布会为消除公众恐慌、动员全社会共同抗击“非典”和改变对我不利的国际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让人们看到新闻发布会这种政府和新闻媒体的互动形式很好,传递信息很有效。所以,2003年的“非典”过后,政府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

外国记者也问过我,是不是“非典”才让中国政府认识到要搞新闻发布会。我说不对,这个说法是不全面的。只能说是“非典”让我们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和广大社会公众对新闻发布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瞭望东方周刊》:“非典”过后,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是不是相对要容易一些?

王国庆:我是2000年底到国务院新闻办任职的,五年多一直分管这块工作。我的体会是,开始的两年时间里,推进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难度一直比较大。办里要求每周至少组织一场,这个要求并不高,除去节假日,一年也就是40来场发布会。可是前些年全办上下用上九牛二虎之力,一年能举办30来场就很不错了。

问题在哪里?关键还是认识上的问题,你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媒体和公众很关心,需要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出来讲一讲,说明情况,引导舆论。可你找到那个部门时,他们可能有100条理由说“不”。

李长春同志在2003年初的全国外宣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各部门、省区市人民政府三个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体制。“非典”之后,这个机制真正启动起来了。

2003年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41场新闻发布会,2004年是60场,2005年达到68场。现在发布会的数量可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过去是我们去说服有关部门,而现在经常是有关部门主动找上门来。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利用国务院新闻办这个新闻发布平台,有时我们就有些应接不暇了。所以去年底,我们就提出了发布会要“控制总量、提高质量”。

还有一点特别可喜的是,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在过去的三年中推进得也非常好。去年底,我们总结时有这么一段话:近三年来我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新闻发布工作成绩显著。各级领导

同志对新闻发布工作越来越重视,广大公众对各级政府和部门开展的新闻发布工作越来越认可,国内外新闻媒体对我国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加大党务政务信息的透明度普遍给予高度评价。但这并不表明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已经完善了,新闻发布工作已经完美了,新闻发言人的发布水平已经很高了,而事实应该是我们已经起步了。我们有了一些实践,已经积累了一点经验,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简而言之,我国的新闻发布工作还处于一个逐步完善的阶段。

我们这里所说的逐步完善,至少应该包括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和提高质量。

从政务公开到党务公开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就我们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而言,都有哪些成文的制度规章?

王国庆: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政府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供人们查阅的成文规章似乎还没有,但相关的文件已经很多,譬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差不多都制定了建立政府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文件。为了规范政府新闻发布工作,1982年、1983年,国务院新闻办的前身——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曾制定下发过《新闻发言人工作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文件。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一个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通知,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区市政府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推进新闻发布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今年还第一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这十个字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

《瞭望东方周刊》:政府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什么时候能够达到地市一级,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王国庆: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国务院新闻办要切实策划、组织好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中心工作和引导舆论需要的新闻发布会,同时要加强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指导和协调。指导和协调地州市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职责应该是在省区市。对内从推行政务公开的角度讲,政务公开不只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事,各级政府包括地州市都必须推行政务公开。对外从展示中国政府形象的角度讲,中国政府的形象不只由中央政府和省区市政府构成的,还应该有各级政府包括地州市。所以我们主张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把新闻发布工作切实开展起来,形成政府政务信息发布的完整体系,成为新闻媒体获取权威信息的主渠道。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强求整齐划一,应该因地制宜,开放度比较高的地方,需求比较迫切的地方,可推得快一点,需求还不那么强烈的地方,可以慢一点。总之,不能把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变成“形象工程”,而是应该成为政务公开和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瞭望东方周刊》:近两年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等党的工作部门应邀陆续到国务院新闻办出席新闻发布会,去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出席新闻发布会,公众解读为这是一次意义非比寻常的亮相,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党务走向公开。请问党的工作部门到国务院新闻办开展新闻发布是不是因为受了政府部门新闻发布工作的影响?

王国庆:我认为可以这么说。政府部门把新闻发布包括举行新闻发布会作为政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方式,轰轰烈烈地做起来了,而且效果很好。党务也要公开,这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来的。怎么公开?当然也可以利用新闻发布这个平台。

其实,请党中央的工作部门到国务院新闻办来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建议,还是驻京的外国记者提出来的。我们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一个被请出来的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后来陆陆续续有六个部门应邀出席发布会,有的还不止来了一次。目前,据我们了解已经有六个党的工作部门建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了新闻发言人、指定了新闻发布工作机构。我想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会向社会公布党的工作部门新闻发言人名单和新闻发布机构联系电话,进一步推动党的工作部门的新闻发布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公开是正常的,不公开是例外

《瞭望东方周刊》:公众知情权意识的不断提高给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带来了哪些压力,目前我们的发布工作都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国庆:现在公众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知情权也被认为是不能侵犯的权利之一。公众要求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应该了解的政务信息,作为政府责任是必须保证这一权利不被剥夺,要满足公众在这方面的需求,现在我们的工作压力是越来越大了。首先是在内容上,是不是该讲的都讲了,特别是在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果你回答得不全面,就会引起公众的质疑,甚至是严厉的批评。现在的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了解民情民意的渠道。其次是在质量上,过去,开发布会本身就是新闻,媒体和公众都感到很新鲜,所以不发愁开了发布会,媒体不报道。现在不行了,发布会的主题策划得不吸引人,记者都请不来。发布会的内容不策划好,会开完了,烟消云散,媒体不给你报道,就无声无息了。所以如何提高新闻发布会的水平和质量,把主题和内容策划好,这个压力也是很大的。当然最大的压力还是在时效上,权威信息缺位和滞后,特别是一些社会公众关注、甚至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事情发生后,我们有时还不能及时进行新闻发布。对于这点人们的反应还是非常强烈的。提高针對性、权威性和时效性,是我们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中应该不断下力气解决的三大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例,看得出来,地方政府还是没有动力主动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发布,是否有可能把政务透明和政绩考核联系起来?

王国庆:非常坦率地说,现在我们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还有一个提高认识和能力水平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各级政府和官员的执政理念在不断发生变化,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政务公开、信息透明、科学执政、保障知情权等等理念已越来越成为共识。但在实践当中却还存在很多惯性的东西,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开始那么多天无声无息,污染团快到哈尔滨了,市民被告知要停水的理由是“供水管网维修”。“善意的谎言”引起了社会恐慌,也给政府的信誉和权威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害。想出这个“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确实是善意的,初衷是希望避免引发市民恐慌,但事与愿违,原因就是他们忽略了现在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你不讲,自有别人讲,所以“谎言”很容易被戳穿。这种教训已经是不少了!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一个重要文件或政策出台,搞场发布会解读一下,效果是很好的。2004年,中央下发一号文件,我们这么做了,去年和今年我

们还是这么做的,效果很好。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建议就重要文件和政策出台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部门往往用“太敏感”三个字就把我们的建议否定了。为此,我经常据理力争,我们是在为民执政,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出台文件、制定政策肯定是考虑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即使不得不触及甚至影响一些人的利益,如果在这点上敏感的话,那又有什么不能讲的?把实情告诉大家,绝大多数人将受益,少数人可能受影响,原因是什么。说清楚了也就不敏感了。等敏感问题酿成了舆论热点再被动地去“引导”舆论,不如在意识到问题敏感时就主动设置议程去主导舆论。

还是那句话,政务信息公开是常态、是必须,不公开是例外。

发言人要时刻准备面对记者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我们国家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大多还是兼职,这有什么利弊?今后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会向专职化方向发展吗?

王国庆:从我们这些年的工作经验看,各级政府和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兼任新闻发言人,对推进新闻发布工作、提高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是非常有利的。由于新闻发言人掌握全面情况,直接参与决策和处理问题,所以他们在“发言”的时候往往底气很足,谈工作如数家珍,讲问题切中要害,解疑释惑有理有据。当然,也正因为我们有不少新闻发言人是由于工作分工而担负新闻发布任务的官员,他们没有新闻背景,也缺乏新闻发布的专业训练,所以有些新闻发布会被开成了报告会、通气会,记者们被当成了部下、学生和“敌人”。

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政府新闻发言人专业化的问题是应该考虑的。但我认为,目前条件还不成熟。这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对目前担负新闻发布工作的同志的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具备新闻敏感性,掌握新闻发布的技巧。

做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有点新闻背景非常重要。从严格意义上讲,他应该比记者更具新闻敏感性,这样他才能知道哪些话必须讲,突出出来让记者抓住,哪些话不必讲,说多了该突出的内容反而淹没了。善于与记者打交道,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新闻发言人要有记者缘。就这两点而言,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可能更具优势。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有一些学者提出应该对政府新闻发言人实行问责制度,该说的没有说,或者不该说的说了,要有一个事后的责任追究。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国庆:这个意见是对的。形象地说,新闻发言人只是一张嘴,嘴里出来的声音是大脑指挥着的。新闻发言人站在台上就不是代表他个人,而代表的是他的那个部门和那级政府,所以对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是要负责任的。在有关文件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反复强调“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待这项工作”,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坦率地说,在问责这点上,目前我们还必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现在我们的新闻发言人中,“不愿讲、不敢讲、不会讲”的大有人在。本来他就不愿意讲,怕出错,怕挨板子,你还强调要问责,那就更没人敢说话了。我常在大声疾呼:要给新闻发言人创造十个较为宽松的“话语环境”,谁都会说错话,只要不是原则性差错、不是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就不要求全责备,新闻媒体不要抓住不放,有时候领导还应该主动承担一点责任。

当然我们对新闻发言人的要求还是不能降低的,当你站在新闻发布会的台上时,你必须想到,你讲的每一句话都是要负责任的,不仅对你自己负责,还要对你代表的政府和政府部门负责。

政府新闻发布工作要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发布的水平和质量要不断提高,新闻发言人三个“不”的现象必须改变。“不愿讲”——产生的原因是:我们的“官方”新闻发言人都是班子分工、领导指定才挑起了这副担子,并非他的目标岗位。讲多了、讲好了,经常没人说你好,弄不好还有人说他出风头;讲不好、讲错了,可能就要被人抓辫子、挨板子,弄不好还要掉“帽子”,所以不愿意讲。“不敢讲”——原因很简单,授权太有限,或掌握情况不够,心里没底,所以不敢讲。“不会讲”——就是缺少专业技巧,不太会和记者打交道。我们提倡新闻发言人要解放思想、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善于总结。要想改变这种三“不”现象,“话语环境”太拘谨是不行的。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政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还是在政府手里,或说在新闻发言人手里,那么除了新闻发言人本身的自律和自我严格要求以外,有没有相关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新闻发言人电话无人接听”的事件不会重演?有一个更为激烈的说法是,要防止新闻发言人封锁新闻。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王国庆:我理解你这个问题的意思。从理论上来讲,政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永远是在政府手里的,所以我们要把政务公开、信息透明作为一种制度明确下来,大力推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把社会公众希望、也是应该了解的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布于众,新闻发言人充当的是公布信息的角色。这次“两会”上也有政协委员提出,新闻发言人不要成为摆设,不能把推进新闻發布工作弄成一个形象工程。这个意见很中肯。如果一个部门设立了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平时不“发言”,遇事再躲起来,其他官员又把新闻发言人当挡箭牌,那么权威信息渠道不是畅通了,而是被堵死了。这就违背了我们推行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衷。

我们要求政府新闻发言人要有随时随地面对记者。面对公众的意识。新闻发言人不只是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他应该随时准备回答记者的提问。国务院各部门新闻发言人的名单是向社会公布的,联系电话是公开的。我们要求这些联系电话必须随时有人接,当然不一定是发言人本人去接每一个电话,但他应该知道有人打过电话。然后,他要考虑和研究如何对电话、对提问作出反应。

上一篇:租船问题教学反思下一篇:放射科检查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