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故事

2025-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代文化故事(推荐9篇)

古代文化故事 篇1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廉政文化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篇一: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篇二:我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

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篇三:“四知”清官杨震

东汉年间,有一个有名的清官,名叫杨震。

一年,他居官荆州,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延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数年之后,他调任路过昌邑。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安顿膳宿,照应得无微不至。

晚上,王密前往杨震官邸拜谒,他见室中无外人,迅即从怀中捧出黄金十斤,端放于杨震的案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特备小礼相赠,以报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杨震见状,连连摆手拒绝。他想不到王密会来这一手,便语重心长地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有真才实学,才推荐你担如此重任,可你这样做,是太不知我的为人了。”

王密自讨了没趣,但仍想力争,于是轻声轻气地说:

“反正是黑天,又无外人知道。”

杨震更气了,他正色地说:“你送金子与我,外人怎么会不知?即使没人

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以为无人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

王密一听,羞愧难言,只得挟起金子,谢罪而去。

篇四: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篇五: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篇六:手好不要钱

古代文化故事 篇2

一、藏族古代文学中故事的分类

(一) 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是指有鬼的故事或者被神化的英雄传说。神话故事的产生反映了古代人民想要征服自然的意愿和对美好社会状态的向往。藏族古代的神话故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与大自然有关的神话故事。在这一类神话故事中, 人们借由神话想要阐述人类和世间万物是如何产生的。比如《女娲娘娘》讲的是女娲开世造物, 捏泥造人, 是万物之母;《斯巴宰牛歌》, 这一神话讲的是斯巴最初形成时, 天地混在一起, 斯巴就将牛的各个部位割下, 做成山峦、树林、河水和天地。第二类是和人类起源有关的神话。比如被记载在《西藏王统记》等书中的《猕猴变人》, 讲的是菩萨给神变来的猕猴授了戒律, 后来猕猴繁衍, 逐渐变成人类。第三类是和生产有关的神话。比如, 讲农耕的《青稞种子的来历》等。

(二) 传说故事

藏族的传说故事的种类很多。比如赞普传说, 赞普传说的特点是赞普名字就是传说本身。比如聂赤赞普, 讲的是颈座王;止贡赞普将的是用刀剑杀人。而《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八思巴运宝》是关于历史人物和僧侣的传说。还有关于藏族地区自然的传说, 比如《龙王潭》等。关于寺庙的传说有《修建大昭寺》等。关于动物的传说, 比如《兔子的三瓣嘴》等。

(三) 生活故事

藏族在封建社会时期还存在很多奴隶, 因此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这一时期, 藏族产生了很多关于底层人民奋起反抗的斗争故事。比如, 《农夫与暴君》讲的是农夫因受到国王一再的压迫, 最后将国王杀死的故事。在生活故事中, 还有一类是讲述关于爱情的故事。比如, 《青蛙骑手》, 讲的是姑娘爱上的一位天上下凡的王子, 但是这个王子披着青蛙皮, 姑娘为了使王子留在自己身边, 姑娘将王子的青蛙皮烧去, 结果王子死了, 姑娘也变成了坟前的石头。

二、藏族古代文学中故事的特征

(一) 内容特征

藏族古代文学中故事的内容十分丰富。首先, 在一个时期内流传的藏族故事的内容受特定时期的时代特点所影响, 也就是说, 在一段时间内, 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主要矛盾会影响故事的内容。比如, 在封建社会, 藏族还存在很多受压迫的努力, 这一时期百姓贫苦, 受到来自上层社会的压迫, 因此, 出现了很多底层人民奋起反抗的故事。而在和平安定的时期, 藏族人民热衷于放牧、饲养牲畜以及种植业, 因此, 这一时期藏族故事的内容通常围绕生产和生活。其次, 藏族古代文学中故事的内容庞杂, 主要有与自然产生相关的神话, 有与人类起源相关的故事, 有与生产生活有关的故事, 有赞普传说, 有历史人物和宗教传说, 有动物传说, 有斗争故事和爱情故事。

(二) 修辞特征

在藏族古代文学中很多故事是与动物有关的, 在经过加工之后, 很多故事都把动物当做人来对待, 把动物自身本不具备的特点都赋予人性化, 比如让动物有人类的动作、语言、情感。这就是在故事中运用大量的拟人化修辞方法, 是藏族古代文学故事的一大特征。

(三) 体裁特征

藏族古代文学中故事的体裁十分丰富。最优特色的体裁有两种, 一种是将故事改为诗歌, 比如卜辞《雪山水晶国》《卜卦签语》等;还有将为人处世道理的谚语《猴鸟的故事》;藏族民间格言《水树格言》等;藏族最有名的史诗《格萨尔》。第二种是将故事编入藏族民歌中, 载歌载舞讲述故事, 比如《流奶记》《拉萨恐》等。

(四) 艺术特征

藏族古代文学中故事是具有艺术性的。这些故事是藏族人民真、善、美的体现, 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最初, 这些故事都是藏族人民口头流传开来的, 通过口口相传被大家熟知, 后来经过讲述者的再次创作广泛传播, 传播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有的歌唱家把故事编为歌谣进行传颂。优秀的歌者或者讲述者可以记住成百甚至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都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审美取向和内心的向往。

三、藏族故事对藏族文学发展的影响

藏族故事是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每一位传播故事的人都是故事创作的一部分。由于藏族故事是藏族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藏族故事因为其丰满的故事内容, 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松散的传播形式被人们津津乐道, 因此, 很多藏族故事被作家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被歌唱家用编曲形式记录下来。可以说, 藏族故事丰富了藏族文学的内容, 推广了藏族文学的影响, 促进了藏族其他文学形式的发展。

四、总结

藏族文学起源甚早, 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藏族文学中故事的分类也不仅仅局限在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和生活故事, 还有很多新的故事分类值得我们探索。而藏族文学中故事的特征也越来越鲜明, 藏族古代文学中的故事也因为其内容生动丰富、体裁多样, 修辞手法多样和极具艺术价值的特点会永远被我们传颂。

摘要:历经上千年的沉淀和发展, 藏族古代文学中的故事依然熠熠生辉。藏族古代文学中的故事不尽相同, 大致可分为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和生活故事。从内容、修辞、题材和艺术价值上看, 藏族古代文学中的故事都有其鲜明的特征。

关键词:藏族,古代文学,故事

参考文献

古代神童故事 篇3

据史料记载,项橐(公元前494~482年)是春秋时莒国人。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袁家庄,据说就是项橐的家乡,这里离日照市大约80多里。

关于项橐的身世有不同说法:一是贵族子弟。史料记载,项氏家族的老祖宗叫姬叔度,其封地在项。姬叔度后代项超生项橐等儿子。二是农家子弟。据说项橐的父亲和母亲魏氏都是普通农民,他是母亲在尔崮山砍柴时生下的,脐带还是用茅草割断的。三是学童说。这种说法多见于唐朝以后,以其为书院学校就读的学生。四是老子学生说。

《战国策》中甘罗一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语焉不详,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据说他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都以孔子失败告终。

遗憾的是,项橐12岁便夭折,其死因众说纷纭:有的人说他是被孔子学生杀了,有的说他是被诸侯杀了。

孔融 得罪曹操

孔融是三国前期的神童。《三字经》里记载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10岁的时候,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李膺。李膺在官场上级别高,在文化界的名望高,家里的门槛自然也就高,一般人進不了门。孔融登门,给拦住了。孔融说:“我跟你家老爷是通家之好。”一个小孩儿,这么大的口气,看门人自然要去禀报老爷。李膺瞧了他半天,硬是没有看出站在面前的小孩是哪家相识的后生晚辈,便要孔融说明其中的缘故。孔融不慌不忙地说:当年我家老祖宗孔夫子,曾经向你家老祖宗李聃学过礼,互为师友,所以我们算是世交了。

孔融后来进入官场,做到北海太守。但他锋芒毕露,不甘居于人下,不懂得谦卑韬晦,经常发表一些刺激曹操的言论。他看不起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老是挑他的刺,经常用自己的才华捉弄曹操。曹操禁酒,孔融就写了一篇《与曹操论禁酒书》,说什么尧帝爱喝酒才成为圣人。曹丕纳袁尚遗孀甄夫人,这根本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孔融却多嘴多舌地说:“周武王讨伐纣王,把妲己赐给周公了。”曹操不懂,又以为孔融学识渊博,便请教语出何典,孔融则不怀好意地说:“从当前的事情想当然推测的。”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但真正让曹操起杀心的,并不是孔融在这些八卦轶事上给他添乱,而是孔融经常发表一些反对曹操内政、外交、军事的言论。比如,孔融反对曹操北伐袁绍、乌桓,在曹操权力圈中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羊之乱群,犹能为害”,曹操最终忍无可忍,决定除掉孔融,以绝后患。

孔融得罪手握兵权的曹操,满门被斩,还连累了两个同样是神童的儿子。

钟会 死于乱箭

钟会是三国晚期的神童。钟会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政治家钟繇。钟繇带着钟会、钟毓两人,去见皇帝曹丕。钟毓头一次见皇帝,吓得全身是汗,钟会呢,好像没事儿一样,从容得很。曹丕问:“钟毓啊,你怎么出了那么多汗啊?”钟毓说:“皇上天威,臣战战兢兢,汗如雨下。”曹丕又问钟会:“你怎么不出汗呢?”钟会学着他大哥的口气说:“皇上天威,臣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曹丕哈哈大笑。

钟会后来做到镇西大将军,与邓艾一起灭蜀。灭蜀后,钟会想利用蜀地残余势力割据叛乱,被乱箭射死。

钟会作为“官二代”贵族子弟,能够有机会接触皇帝曹丕,再因为一两句小聪明的话得到皇帝的欢心,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这样的人,智商高,但太狂妄,缺少远见和谋略,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太容易。钟会因为姜维几句煽动的话,就想造反做皇帝,不知道这是对方的反间计,最终死于非命。

诸葛恪 四面树敌

诸葛恪是东吴的神童。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孙权喜欢捉弄手下。一次宴会,孙权让人牵了一头驴,在驴脸上写上“诸葛子瑜”4个字,讥讽诸葛瑾的长脸。在大笑声中,诸葛恪取来笔又加上了两个字,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众人由大笑变为惊叹。

童年时期的诸葛恪,老是戏弄张昭。有一回,一群白头鸟栖息在宫殿前,孙权问:“这是什么鸟?”诸葛恪说是白头翁,张昭认为这是讽刺他,让小诸葛恪找一只白头母。诸葛恪说:“鸟名鹦母,未必有对,请老先生给我找一只鹦父来。”于是,坐中皆欢笑。诸葛恪让大家嘲笑张昭,这种大笑,很让人不快。有一次饮宴,孙权命诸葛恪把盏,酒到张昭面前,这位大权臣就是不愿意喝,说这不是养老的礼节。孙权有意考验诸葛恪,让他劝酒。诸葛恪来到张昭面前说道:想当年,姜尚90岁了,还带兵出征,也不说一句老字。现在打仗时你在后面,喝酒时,你在前面,这怎么不是养老的最好方式?张昭无言以对,只好喝下了这杯酒。

张昭因曾经主张投降曹操,所以不太为孙权喜欢,但他毕竟是孙策时期的大佬。“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郎”。

俗话说,童言无忌。但神童长大了,变成大人物,还是出口伤人,就令人讨厌了。诸葛瑾就曾经评价儿子:“此子非保家之子。”诸葛亮也认为他的这位侄子锋芒毕露,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诸葛恪长大后,接替陆逊掌握兵权。他在官场上威望尚浅,却急于立军功,可惜北伐屡败,吴军死伤惨重,其威望还没树立起来,就彻底栽了下去。东吴“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在官场上缺少能镇住人的威望是非常致命的,首先大家都不服你,你的命令不再有权威性,离倒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因为诸葛恪在官场上威望太浅,由他来做首辅,大多数人是不服气的。雪上加霜的是,诸葛恪北伐失败后,依然在官场上耀武扬威,整个东吴官场无不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民之多怨,众之所嫌”。诸葛恪仅仅当了一年的首辅,就把东吴上至权贵、下至百姓全都得罪了,甚至连皇帝孙亮都受不了诸葛恪。等待诸葛恪的只能是无情的毁灭。

诸葛恪后来被其轻视的武卫将军孙峻联合孙亮设计杀害,被夷灭三族。

孙亮 密泄身亡

nlc202309081415

孙权的小儿子孙亮,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一次,孙亮在吃生梅,遣宦官到宫内的仓库去取蜜浸渍生梅。取来的蜜中有老鼠屎,孙亮便问管仓库的官吏说:“宦官从你这儿拿过蜜吗?”回答说:“他来求过蜜,我不敢给他。”宦官不服,左右的人请求交监狱官判断,孙亮说:“这很容易弄清楚。”就命人剖开老鼠屎,发现里面是干燥的。孙亮说:“老鼠屎如果在蜜中很久了,里外应该都是湿的;现在外面是湿的,里面还是干的,一定是宦官做的事!”宦官于是叩头认罪。

吴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八月,71歲的一代枭雄孙权病逝,皇太子孙亮名正言顺地登基。不过此时孙亮只有9岁,还没有能力主持朝政,根据孙权的遗诏,由大将军诸葛恪全面辅政。继诸葛恪之后的两任首辅大将军孙峻、孙綝,个个飞扬跋扈、蛮横难缠,从来不把孙亮当回事。这时的孙亮,更类似于同时代的傀儡皇帝曹芳,他们都是权臣手上的玩物。孙峻还好一些,至少他还知道给予孙亮一点最起码的尊重,而且孙峻执政时间并不长,只有3年。孙亮真正的噩梦来自于孙峻的堂兄弟孙綝。按辈分,孙亮还是孙綝的堂叔,但孙綝眼中只有权力而没有堂叔。

如果孙亮年幼弱不更事,小皇帝和权臣之间还能相安无事,但随着孙亮慢慢长大,他想收回权力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这就和孙綝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孙亮是15岁时亲政的,从那之后,孙亮就开始找孙綝麻烦,“綝所表奏,多见难问”。孙綝由此大惧。

孙亮毕竟年轻,政治经验太浅,知进不知退。他没有考虑到,自己对孙綝步步进逼,有可能把敌人逼得狗急跳墙。

孙亮密谋诛杀孙綝,把绝密的除奸计划泄露给了皇后全氏,可皇后的母亲却是孙綝的堂姐,岳母出卖了他!孙綝抢先下了手,吴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孙亮被愤怒的孙綝当场废黜,贬为会稽王,另立孙权第六子琅琊王孙休为帝。

两年后,无权无势的孙亮因为受到了六哥孙休的猜忌,被贬为侯官侯,发配到边远荒凉的地区。孙亮在绝望之下伏剑,时年仅18岁。

神童命途多舛,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两点是:一,出名太早,少年得志,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上下左右的关系,把世界上的事情看得太简单、太容易。二,神童得势太早,聪明外露,不知道隐藏,更不知道尊重领导和前辈。像孔融多次冒犯曹操,诸葛恪多次侮辱张昭,最终因树敌过多,被血腥报复。总之,许多神童智商虽高但情商却很低。

中国古代故事书故事 篇4

这时,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乐毅他不是燕国人,当然不会真心为了燕国,不然,两座城怎么会久攻不下呢?恐怕他是想自己当齐王吧。”燕昭王倒不怀疑。可是燕昭王去世,继位的惠王马上用自己的亲信名叫骑劫的大臣去取代乐毅。乐毅知道于己不利,只得逃回赵国老家。

齐国守将是非常有名的军事家田单,他深知骑劫根本不是将才。虽然燕军强大,只要计谋得当,一定可以击败。

田单首先利用两国的士兵都具有迷信心理,他要求齐国军民每天饭前要拿食物到门前空地上祭祀祖先。这样,成群的乌鸦、麻雀结伙地赶来争食。域外燕军一看,觉得奇怪:原来听说齐国有神师相助,现在真的连飞鸟每天都定时朝拜,弄得人心惶惶,非常害怕。

田单的第二手,是让骑劫本人上当。田单派人放风,说乐毅过于仁慈,谁也不怕他。如果燕军割下齐军俘虏的鼻子,齐人肯定会吓破胆。骑劫觉得有道理,果然下令割下俘虏的鼻子,挖了城外齐人的坟墓,这样残暴的行为激起了齐国军民的义愤。

田单的第三手,是派人送信,大夸骑劫治军的才能,表示愿意投降。一边还派人装成富户,带着财宝偷偷出城投降燕军。骑劫确信齐国已无作战能力了,只等田单开城投降吧!

田单最绝的一招是:齐军人数太少,即使进攻,也难取胜。于是他把城中的1000多头牛集中起来,在牛角上绑上尖刀,牛身上披上画有五颜六色、稀奇古怪图案的红色衣服,牛尾巴上绑一大把浸了油的麻苇。另外,选了5000名精壮士兵,穿上五色花衣,脸上绘上五颜六色,手持兵器,命他们跟在牛的后面。

这天夜晚,田单命令把牛从新挖的城塘洞中放出,点燃麻苇,牛又惊又躁,直冲燕国军营。燕军根本没有防备。再说,这火牛阵势,谁也没有见过,一个个吓得魂飞天外,哪里能够还手。齐军5000勇士接着冲杀进来,燕军死伤无数。骑劫也在乱羊中被杀,燕军一败涂地。齐军乘胜追击,收复70余城,使齐国转危为安。

古代励志小故事历史经典故事 篇5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到达到邯郸的时候,看见了异人,说:“这个人真是奇货可居!”于是前去拜会他,说:“虽然太子喜爱华阳夫人,但是华阳夫人没有儿子。您有二十几个庶兄弟,而您排在中间,不会受到特别的宠爱,根本就没有办法立为继承人。请允许我带上千斤黄金去秦国为您游说,把您立为后嗣。”

异人说:“如果事情能够按照先生说的那样进行下去的话,将来秦国就由我和您共同分享。”

于是,吕不韦带上重金去秦国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厚礼献上,并趁机在她面前把异人称赞了一番,说他日夜哭泣,思念夫人和太子。他让那做姐姐的去游说华阳夫人,说:“夫人受到宠爱却没有生下儿子,这是一个缺憾,异人聪明贤达,知道自己排在中间不能立为后嗣。如果在这个时候扶他一把,就会使异人本无国家却得到了国家,夫人本无儿子却得到儿子。那么您现在的地位就不会被动摇了。”

古代廉政故事 篇6

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茹太素,文章写的很好,但每上奏章都是长篇大论,朱元璋不愿看。一次,茹太素上奏了《反贪倡廉》论,朱元璋却一反常态让“赶快念”,但当念到第六千三百字时,朱元璋大火:“无聊滥文,不知所云。”次日晚上,朱元璋让人把茹太素没念完的文章再念给他听,当念到一万六千字左右时,朱元璋又大骂:“都是些不痛不痒的废话。”当听完“1.所有官员每年都要向上司陈报自家的财产;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换一次;3.各布政使司、府、州、县的财政官员,每三年交换一次;4.官员家中有人从商者,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财政的官吏;5.明订严刑峻法,从严规范言行,使奸贪者无由而生”五条建议时,朱元璋才变了口气说:“这还差不多,前四条赶快交给各部办理,至于第五条则不行,制法太严恐伤民,过与不及都不好啊!”

汉代庞仲达任汉阳太守时,很重视辖区贤达人士的兴革意见。当时汉阳郡中一个具有特殊节操的教育家,名叫任棠。某日,庞仲达前来拜访任棠,但任棠却不与其交谈,只是将一大棵蕹白、一盆清水放在门口,自己则抱着孙子,蹲在门坎后面。庞仲达手下人见任棠如此踞傲无礼,便欲加以斥责,庞仲达却拦着说:“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么做太守吧——一盆清水,是要我为官清廉;拔一根蕹,是要我敢于惩治豪强;至于抱一个小孩,就是要我能够体恤弱小啊!”讲完后即笑着离开。从此以后,庞仲达更加勤政爱民,广泛的了解民众的需求,并造福百姓。

齐威王的大臣邹忌,身高八尺,英俊潇洒。某日他问自己的妻、妾:如果他和全国公认的美男子——徐公相比,谁最帅?妻、妾都说:“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呢!”后来邹忌又问友人,友人也说他比徐公俊俏。有一天,邹忌亲眼看到了来访的徐公,仔细端详并揽镜自照,发觉自己比不上徐公,于是便说:“我的妻子是因为偏私我,妾是因为惧怕我,友人是因为有求于我,所以都说好话给我听,但其实并非真话啊!”后来邹忌以此为例向齐威王谏言:“现在全国的官员百姓、后妃内侍等,没有一个不对大王有所需求的,所以大王受到的蒙蔽、欺骗,该有多么大啊!”齐威王听后,便采纳邹忌的建议,从此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后来邻国的燕、赵、韩、魏等国王,都到齐国来学习取经,以致后世有谓:“不靠打仗,在朝廷中就已获胜了。”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后主为抵抗强国后周,于是向后周世宗柴荣使用离间计,并派遣使者送给后周大将赵匡胤三千两白银,并附拉拢书信一封。孰知赵匡胤不为所动,将书信及白银悉数上交后周世宗。某次后周使者曹彬奉命给吴越国送些兵器,送完后曹彬即起程返国,为的是不愿接受吴越国的招待和馈赠,但吴越国还是派人追上了曹彬,并给了他大批的金银珠宝。曹彬说:“我如果坚决不收受,将可能被吴越国人误解我是借他们的名义来沽名钓誉,而且也会贬抑朝廷的器度。”于是他全部收下,但回来后全数上交朝廷,自己分文没留。

唐文宗时的吏部侍郎高锴,首次主持进士考试,官宦子弟斐思谦,通过当时权倾一时的宦官仇士良帮助,竟被排在了第一名。高锴发现后十分厌恶,于是将斐思谦痛斥一顿,并将他除名。翌年,高锴仍任主考官,他即特别警告家属及从吏,绝对不许接受任何人的批条和请托。梁武帝时的吏部尚书徐勉与高锴是同类性格的人,他不但熟悉各个官员的状况,在选用官员时也特别回避任用自己亲近的人。某次有一好友来拜访他,向他提出求官之事,徐勉即严肃的说道:“今天只谈风月之事,不可谈论公事。”所以,知道他的为人者,都不敢再向他提出人事方面的事。

晋代大将军陶侃,是个出名的孝子,年轻时当过浔阳县吏,负责监管捕鱼的公务。某次陶侃拿了几条所管的腌鱼回家给母亲吃,其母湛氏马上叫他把鱼退回去,并责备他说:“你身为官吏,拿官家的东西回来,不但不是孝敬母亲,反而更增加我的精神负担啊!。”

唐朝监察御史李畬,有一次让差使把领得的俸禄、米送给他的母亲。他母亲顺手把米斗量了一下,发现多出了三石。就问是怎么回事,差使说:“惯例给御史量米时,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母亲又问:“那照理我应该付你多少脚钱(运费或跑腿费)呢?”差使道:“给御史送东西是不用给脚钱的。”母亲听后非常生气,不但给了差使脚钱,让差使把多余的米退了回去,还很很地责备了儿子。后来李畬处理了管米的仓官,要求一律按规定办理。其它御史知道这件事后,都非常惭愧。

明太祖朱元璋的元配马皇后,其侄儿在家乡生活难以为继,朱元璋便向马皇后提议要让他出来做官。孰知马皇后竟予反对,并说:“国家的官吏,应当选用贤能,我这侄儿,教书尚可,做官则不行。再者,前朝的外戚亲属,多骄奢腐败,甚至造成国家倾覆,所以臣妾以为,对于国戚仍应从严对待才好。”朱元璋听后感动的说:“历代皇后,都不如我朝的马皇后啊!”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担任吏部侍郎的时候,负责官员的考核升迁。有位“令使”为防止候选的官员“冒进”,经常将吏部大门上锁,韩愈明白原由后,觉得这个管理办法不科学,让外人感到好象有什么猫腻似的,于是命他将大门打开,并告诉他说:“你老是把门关起来,不知道的人以为我们在做见不得人的事,敞开大门怕什么呢?”

宋高宗时有位太医叫王继先,医技高超,经常治好皇帝的病。为奖励这位太医,宋高宗决定提拔他的女婿当官,但“给事中”王居正却将圣旨退回。宋高宗很不悦地要宰相告诉王居正依旨而行。后来王居正求见皇帝陈述了自己的理由:“王继先为皇上看病是他应尽的本职工作,医疗有功,皇上已赏赐了他很多的财物,至于再凭添给一个无功者之官职,恐怕就很不妥当了。”宋高宗听后觉得有道理,就收回了成命。诸葛亮辅佐刘后主时,可谓是亦父亦师、鞠躬尽瘁。在用人方面曾列举了像费祎、董允、向宠等贤臣良将。但刘后主根本不听劝说,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提拔一些投其所好、留须拍马的身边佞臣。某次诸葛亮出征回朝时,竟发现刘后主提拔了无功无才的小人,于是便告诫后主说:“你提拔这些没有功劳之人,如何对得起像赵云、阳群、马玉等这些曾立功于战场的将官;真是赏于无功者,太离谱啊!”

东汉中期以后,朝政腐败、官吏贪污。但有位叫杨震的官员却是当时的一股清流。某日他被任命为太守,在赴任途中,县令王密突然来访,因其与杨震曾有师生情谊,于是秉烛至深夜;此时王密从怀中取出十斤黄金,并称仅是感念杨师之教诲,而别无它意。杨震却说:“你应该把这份心意回报给朝廷、百姓才对。”王密以为杨震有顾虑,就说:“现在是深夜,不会有别人知道的!”杨震一听便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当场愧得无地自容,悻悻然的离去了。

春秋时,公孙仪为鲁国宰相,平时十分喜爱吃鱼。当时鲁国的官员争相送鱼给他,但公孙仪始终没有收受。他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收受别人的鱼;如果一旦收受,将受制于人,久而久之,则必因违法乱纪而丧失官位,到时候连自己买鱼来吃都不可能了。”所以,公孙仪一生中没收受他人送予的一条鱼,却痛痛快快地吃了一辈子鱼。

有一天,宋太祖突然问宰相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被问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于是揣测:到底是讲一个有形的东西,还是说父母、或是皇上最大呢?正当赵普还在思索时,宋太祖又问:“普天之下什么事项比其它东西都大?”赵普想了想说:“‘道理(法规)’最大。”只见赵匡胤拍手笑道:“对!说得对!凡事都要依循‘道理’,而且人人都要遵守‘道理’,即使是皇帝,也要服从‘道理’啊!”

从前有个国王发现国家年年丰收,商业繁荣,但国库总是不够充盈,觉得一定有什么原因,于是召集众大臣们一起开会研商。可是,众大臣们总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后来国王问一个老臣,这老臣却叫侍从拿一块冰块交给坐在最后座位的一位同僚,并让这位同僚将冰块依序传上来送给国王。当冰块每经过一个大臣手里时,便融化了一些,最后传到国王手上时,那块冰只剩下了薄薄的一片。这时国王恍然大悟,原来国库的空虚,与众大臣们“经手而穷”有关,而且越到上头,越是所剩无几。

汉字与古代货币文化 篇7

甲骨文中所见到的主要货币形式是贝, 这也是我国考古资料所能证明的最早的货币。“贝”字甲骨文作, 像贝壳之形;西周金文作逐步将贝字上部和下部的开口处写成闭合状, 并在字的下部衍生出“八”形;战国睡虎地秦简作, 进一步将字形顶部的两个尖角拉平, 使字形主体部分写作“目”形, 与繁体字“貝”已经十分接近。《说文解字》 (以下简称《说文》) 说:“贝, 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 周而有泉。至秦, 废贝行钱。”“海介虫”就是海洋中带甲壳的动物, “泉”就是“钱” (见下文) 。大意是说, 贝是一种带甲壳的海洋生物, 古时以贝为货币, 以龟为宝物, 周代起开始有了钱这种货币形式, 至秦代废弃了贝, 而钱得以广泛流通。这里讲述了贝作为货币通行的大致历史。贝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曾长期充当一种等价交换物, 而在夏商时期, 即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时期以后, 它开始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直至春秋时期, 金属铸币广泛流通, 这时它才逐渐退出流通而成为单纯的装饰品。至秦始皇统一货币之时, 贝最终在法律上失去了货币资格。贝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交易的一般等价物, 与其在当时社会的稀缺性有关。贝产自南方海中, 对于北方的夏、商、周来说, 是一种外来物品。而且贝壳不用分割, 本身即可成为天然的计算单位, 是充当货币的好材料。

贝作为货币, 其计量单位为“朋”。“朋”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形似两串玉或贝连在一起。后来, 原本连缀一体的字形逐渐分为两部分, 同时笔画稍加延长, 演化为等形, 已近似于现在的写法。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三《说珏朋》:“殷时玉与贝皆货币也……其用为货币及服御者, 皆小玉小贝而有物焉以系之。所系之贝玉, 于玉则谓之珏, 于贝则谓之朋, 然二者于古实为一字。”一“朋”贝的数量有人说是五个, 有人说是十个。《诗经·小雅·青青者莪》:“既见君子, 锡我百朋。” (锡:通“赐”, 赏赐) 郑笺:“古者货币, 五贝为朋。”这是一朋五贝的例证。而王国维则认为一朋十贝, 其《说珏朋》云:“余意古制贝、玉, 皆五枚为系, 合二系为一珏, 若一朋。”郭沫若也赞同一朋十贝的观点。就“朋”字的金文形体来看, 双数似乎更具合理性。

既然贝是货币, 那么很多与钱财有关的字, 都选择“贝”作义符, 如“财”“购”“贷”“赚”等。货币的“货”字自然也离不开“贝”。“货”字出现较晚, 最早见于战国古文字中, 形体为。《说文》:“货, 财也。从贝, 化声。”其实, 其中的声符“化”在“货”的构形中也有表义作用。“化”即变化, “化”与“贝”组合, 表示通过交易使自己所拥有的财物发生变化。在文献中, 也有将货币之“货”直接写成“化”的, 如战国时期齐国的刀币上就写有“齐之法化”, 意思就是齐国的法定货币, 这就更加证明了“化”和“货”之间的密切关系。

除了用贝充当货币外, 上古时期还曾尝试用其他实物作为交换媒介。如货币的“币”最初也曾发挥过类似的作用。“币”字繁体作“幣”。《说文》:“弊, 帛也。从巾, 敝声。”可见, 币本指缯帛之类的丝织品。由于丝帛华美贵重, 古人常用以祭祀或赠送宾客, 所以“币”在古汉语中常特指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也就是“束帛”。如《史记·货殖列传》:“子贡结驷连骑, 束帛之币以聘享广土众民。”“束帛”是有特定数量的, 每束十卷, 每卷一丈八尺, 共十八丈。正是由于币同时具有贵重和数量一定的特征, 因而逐渐引申为货币的称谓, 与货币之“货”同义。如《史记·吴王列传》:“乱天下币。”

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 用实物充当货币的办法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于是人们开始尝试一种新型的货币——金属铸币。最初的金属货币是殷周之际的铜仿贝, 后来逐渐出现了铸造成农具样式的钱和鎛。

“钱”繁体字作“錢”, 从金, 戔声。《说文》:“錢, 铫也。古田器。”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农具, 类似于现在的锹铲。《庄子·外物》:“春雨日时, 草木怒生, 铫於是乎始修。”《说文》用“铫”解释“钱”, 可见, “钱”也是一种农具。“钱”字从金, 说明这种农具与金属有关;“”除了具有表音的作用外, 还兼表义。从“”之字多有小、少之义, 如“贱” (钱少曰贱) 、“浅” (水少曰浅) 等。“”字从“”, 义为一种小型的农具。春秋战国时期, 有些国家的金属货币常常铸成钱这种农具的样式, 从那个时候开始, 货币便开始有了“钱”这个名称。

“钱”古人又称“泉”。《礼记·檀弓》郑玄注:“古者谓钱曰泉。”上引《说文》也说“古者货贝而宝龟, 周而有泉, 至秦废贝行钱”。“泉”为合体象形字, 甲骨文作, 《说文》小篆作, 像泉水从泉眼中涓涓流出的样子。“泉”字形体与货币本不相关, 之所以用“泉”称“钱”, 主要是由于“钱”与“泉”古音相同, 而且“泉”有流布广远的特点, 与钱的流通特点很相似, 于是后人附会其义, 把“泉”当做了“钱”的代名词。王莽钱文有“大泉五十”, 即是“钱”“泉”通用的例证。

古代书画“分分合合”故事多 篇8

“分身传奇”珍品多

《富春山居图》原画全长848厘米,高33厘米。画作烧毁后,吴家后人得到此画,将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几乎看不出剪裁过的痕迹。于是,人们把这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高尺寸为636.9厘米×33厘米。原画用了8张画纸拼接而成,烧毁后变为6张半纸。

至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剩山图》(半张纸)和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6张纸)长短两部分,前者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者藏于台北故宫。与此同时,《富春山居图》还有两幅仿本,即藏于北京故宫的沈周临摹本《富春山居图》和藏于台北故宫的子明卷《富春山居图》。

而在今年持续火爆的古代书画市场,同样将亮相一件同样有着类似“分身传奇”的著名画作,这就是在匡时国际拍卖会上出现的唐伯虎的稀世真迹《灌木丛篁图》。该画作最早著录于明中晚期著名的书画收藏家李日华所著《味水轩日记》,却以不可考证之原因在民国时期被一分为三,经过大半个世纪的颠沛流离,目前左幅被珍藏在苏州博物馆,中间窄幅流失,右侧带有款识、可被视为独立画作的较大幅则于1936年经吴湖帆题签在民间流传至今,更即将亮相北京匡时春拍现场。对于该画的“分身传奇”,有专家推测可能是原为横方幅,右侧受潮霉晦,但有款识而割出也能单独成件,左侧完好干净,中间一条则不成结构遂弃之,于是一画成两件。

拍场淘金选择多

在古代书画市场上一些长卷书画被割裂成数段,典型例子是传为周文矩的《宫中图》,被分割为五段,现分藏美国二段、英国一段、比利时一段、意大利一段;又如元李衍《竹石图》,前半段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后半段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取名为《四清图》。有些巨幅立轴,为便于收藏、悬挂,或多牟利,也往往把左右边或上下边切去一部分,使巨幅变为中幅,或左右一分为二。所见以明代者为多,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戴进的《峻峒问道图》,多处已被裁割,结构上缺陷明显。还有作品的款识被移动,这些古代书画原来有款,但由于位置或其他的原因装裱时将其移动,放在适当的位置,不过这种做法并不是造假,如:文征明的《设色山庄客至图》轴款印都移过。

在拍卖市场上,这样的拍品并不少见。杨文聪、王时敏、张学曾和恽向在1638年创作的《四贤山水合卷》手卷,在2005年中贸圣佳的秋拍中,成交价为1078万元,而在2007年西泠印社的春拍中,成交价为1320万元。此四人在当时画坛都极负盛名,无人能调遣,只有明代画家杨补出面诚邀,四人才各绘一段山水,由杨补合璧成一卷《四贤图山水卷》。此卷愈加珍贵稀有,也就愈加遭人觊觎,传至清康熙年间之前,即被偷梁换柱,将杨龙友画段截去,易以赝鼎并润以浅绛为掩饰。从此,完整的“四贤卷”,被割裂成“杨龙友仿水村图卷”和“赝品四贤卷”两个手卷,流传于世二百余年。最后,这两件手卷都为收藏家吴芳生拥有,对于“赝品四贤书”,经吴氏多方考证鉴定,确认赝本无疑,吴芳生毅然将赝本截去,又将先得到的张大千旧藏的“杨龙友仿水村图卷”拆治装入,还原了杨补当初邀“四贤”合璧《四贤图山水》手卷的原貌,成为画苑佳话。

在2007年出现在香港佳士得上的王羲之《妹至帖》唐摹本。曾在上海博物馆的“中日书法展”上露脸,它与当时轰动一时的《丧乱帖》和《孔侍中帖》一起都是自唐朝东渡日本后,历经一千二百年首次返回故土与国人见面。其原本发现于日本某大名家留传下来之手鉴,被切断成仅仅二行十七字。所谓手鉴,是将历代著名书迹分割成数行,收于册页,作为鉴定家鉴定古代墨迹时的比较资料。

真真假假陷阱多

古代书画的“分分合合”,使得“偷梁换柱”成为了可能,其中有一种在业界被称为“转山头”,即作品上部署款为不知名画家,或画面上部已烂去,作伪者就在上部沿山峰边缘挖去,或将剩下的山头剪去破烂部分,再补以相近纸绢,在上面空白处随意题字落款,往往添上名家款冒充名家画。但更多的是拆配,拆配是将古书画拆开重新拼配,手法也很多:有拆真配伪,或真画配假跋,或真跋配假画;拆而不配,或将屏条拆开成单幅,或将长卷割裂成几卷,使一件变数件。对于资深的藏家以及投资者来说,看到一幅著名的古代书画,尤其是手卷以及大型立轴的话,绝对不会立刻兴奋,一定会仔细观察。

像在2005年拍出352万元的沈周《钓雪图》手卷上,吴湖帆的题跋非常有意思,为:余生平所见石田画卷至多,未见如此卷之神完者也。石翁为明代画苑冠冕,翁在世日已虎贲充市,况后人往往以真迹分割,常有首尾不相应之诮。此卷老笔纷披而款识尤疏宕神化,当是八十以外最晚之作。而衡山之仿黄书亦为八十以后聚精会神之笔。这无疑说明了,在民国时期的古代书画投资中,人们就对于这样的分割而拼凑的作品引起了足够的关注。

古代趣味对联故事 篇9

1、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学者邱浚,(一四一八--一四九五)字仲深,琼山(今广东琼山)人。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看见了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接着念道:

细雨肩头滴;

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

青云足下生。

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

2、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趣味对联故事二

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人。明建文进士,授编修(1)。为明代有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和杨士奇、杨荣、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1、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折字起意,乃是说:“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趣味对联故事三

许将(一O四五--一一一一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宋仁宗喜佑八年(一O六三年)中首名状元。他小时候聪明灵悟,勤奋好学才气横溢,是闻名遐迩的“小神童”。

1、许将九岁那年夏天,跟随族亲游览白岩山后,返回途中,因食干粮,口渴难当,于是向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篱笆老人,早就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并没有马上给茶,却提出条件对他说:“小哥,要喝茶当然可以,但要请你对对,我有一个藏在心里多年,对不出来的上联,你把下联对出来,我才给茶。”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却懂得尊重长者,就很有礼貌谦逊地说:“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识。”

这位老伯,就以自己围篱笆的事,念出上联:

一篱二纬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

与许将交游的族亲中,不乏文人雅土,他们听了上联,一时应对无句,帮不了小许将的忙,干着急,担心他对不上。才思敏捷的小许将,眨眨眼,拍拍小脑袋瓜,不慌不忙地对了下联:

百架千层万卷叠书馆,馆藏古今中外书。

2、许将话刚说完,众人拍手称妙。围篱笆的老伯听了,也暗暗佩服。“对得不错,但不知他是偶然而得,还是实有其才。”心想,再出一对试试。于是,老伯开口说:“小哥,让我再赐教一对如何?”小许将喝不到茶,口更渴了。但还是耐著性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敬请老伯教诲”。老伯就以他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侃侃念道:

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

同游者听了上联,知道老伯用的是复字的修辞手法,绞尽脑汁,想助小许将一臂之力。然而,小许将可是心中有数,他回顾今日登山游览的情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又重现在眼前:莲花岩上的托红寺,红寺映朝霞;玳瑁峰上盛开的红杜鹃,他想到这里,立刻得了下联,就慢条斯里对道:

红寺红霞红杜鹃,若赏金屏。

3、老伯听了,高兴得翘起大拇指,连声称妙。即刻端出上等白岩茶,小许将接过茶,正想喝,那老伯边叫:“慢!”边在茶杯里,加上香喷喷的茉莉花。就在这时,老伯发现上弦月影,映入茶杯中,见景生情,又叫一声:“慢!再对一联。”随着念了出来:

茶饮客吞杯中月;

这上联,不但难住同游的文人雅士,而且也确实难住了小许将。这时,小许将手捧香气诱人的茗茶,不敢往嘴里送,他低头苦苦思索,难得佳句,只好抬头,向四处寻找答对的素材,当他发现水井畔,有一位大嫂在吊水,一时开窍!高兴地大叫:“有对了!”接着朗声念道:

水抽人吊井中星。

众人齐声叫好,听得老伯也高兴得连胡须都翘起来,再次高喊:“慢,小哥!”大家一怔,以为他又要出难题了。原来他爱才心喜,笑呵呵地,又往许将茶杯里,添上桂圆肉,然后说:“小神童名不虚传,来日一定中状元啊!”

趣味对联故事四

解缙(一三六九--一四一五)是明朝大臣,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年间进士。解缙小聪颖,思敏捷,又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熟读“四书”、“五经”。他文章、诗词,样样精通,尤擅对句,远近称之为“神童”。下面,就是他小时候对句的故事。

1、写春联

有一年除夕,十岁出头的解缙,即景生情,挥毫写了一副春联:

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

这副春联,引来了四邻观看,众人称赞不已。解缙家的对面,是曹尚书的府第。这位尚书大人,久闻“神童”之名,但不大相信解缙的文才,见了这副春联,也不由得暗自赞许了。只是心里总有些怀疑,于是,决定想个主意,来考考解缙。曹尚书下令,在解家大门正对面的河堤上,栽了一片青竹,以挡住解家的“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的景色。

2、第二年除夕,解缙又在大门上,贴上一副春联: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3、曹尚书见了,不由得为之惊叹。为了再次考考解缙,马上令人将竹子砍短。他再去看解家的春联时,只见联尾各加一个字,成了:

门对干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4、曹尚书发了狠,令家人将竹子连根刨掉。这时,解缙又挥笔在联尾,再各添一个字,联文变成: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无可奈何,派人给解缙送去大红请帖,一定要当面见见这位“神童”的真本事。

5、智斗曹尚书

解缙接到曹尚书的大红请帖,就随来人到曹尚书家。只见大门紧闭,侧门大开,便转身回走。曹尚书在门内冷笑道:

小子无才嫌地仄;

缙听了,漫不经心哼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6、曹尚书只好打开大门迎进解缙。他望了望一身绿衣的解缙,便吟道:

水中蛤蟆穿绿衣;

解缙笑着,指了指身穿红袍的曹尚书,针锋相对答道:

锅里虾公着红袍。

7、曹尚书恼羞成怒骂道: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也毫不客气地,马上还以颜色:

一马落足污泥里,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8、翰林出身的曹尚书,与一个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对对,竟然丝毫占不了上风,很不甘心,但心里又不得不承认“神童”才华横溢,机智敏捷。曹尚书并不就此罢休,随即请来看客,他要当众人之面,再一次考考解缙。

曹尚书呷了一口酒,面对墙上挂的一幅墨迹,脱口就说:

醉爱羲之迹;

解缙随口吟就:

狂吟“白也”诗。

10、曹尚书马上又出一上联:

风吹马尾千条线;

解缙立即答对:

日照龙鳞万点金。

11、看客们无不被解缙的巧对折服,情不自禁地击节,喝起采来。曹尚书见还未曾考倒解缙,十分著急,指着屏风上的画,又出一联:

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煞落头刘海;

解缙略加思索,指着案上的棋子答道:

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火,活捉塞内将军。

12、解缙刚刚对完,曹尚书额上冒汗,但还不肯认输,就以教训的口吻道: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

解缙冥思片刻,遂得一联回敬:

眉先生,发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此联寓意深刻,暗含讥讽,可谓颇具匠心。解缙才说完,看客们拍案叫绝,曹尚书顿时语塞,只得佯醉而退。

13、一石三鸟

解缙的超群才智,使曹尚书不得不暗自叹服。一日,他又邀解缙进府,想试试,解缙近来的学业,是否长进。于是,你来我往地,又对了几联后,曹尚书一直未占上风。于是,便使用最后绝招;利用“谐音”双关,企图“一石三鸟”压倒解缙。他出的上联是:

庭前种竹先生笋;

解缙立即对出:

庙后栽花长老技。

曹尚书笑道:“我这上联的意思是,庭院前面种的竹子,先长出了竹笋。”解缙说:“我下联的意思,是庙后头栽的花,长出了老枝。”

14、曹尚书又道:“我的上联另有别解。说是庭院种的竹子,长得不好,教书先生把它砍了,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马上接着说:“我这下联也还有层意思,说的是庙后栽的花被风吹斜了,长老用木棍把它支撑起来,故有:

庙后栽花长老支。

15、曹尚书哈哈大笑:“解神童有所不知,我这上联,还有第三个意思,说的是庭前种竹子,教书先生询问别人,这是什麽原因,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询;

解缙拍手笑道:“曹大人,别急,我这下联也另有意思,是说庙后栽上花,小和尚急急忙忙地去告诉长老,长老说早已知道了。所以是:

庙后栽花长老知。

曹尚书“一石三鸟”,仍然没有难倒聪明的解缙,不禁由衷地赞许他道:“真乃盖世奇才也!”曹尚书实在爱才心切,欣喜之余,就把爱女许配给解缙了。

16、解缙巧对朱元璋

明洪武二十二年(一三八九年)春天,解缙从江西老家吉水,到京都南京参加会试。当时的科举制度规定:会试通过后,要再经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或称“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

解缙在会试中,所作的文章,气势磅礴,笔锋犀利,言词质朴,博得主考官刘三吾的好评,要点他为一甲状元。由于有人反对,理由是说他,对策言论过高。殿试就被点为第七名进士。解缙的大哥解纶、妹夫黄金华,同时高中三甲进土。

解家“一门三进士”,不仅轰动了江西吉水城,也轰动了京师。万岁爷朱元璋,得知这位江西矮子进土,不但文章作得好,尤善对对,便召进宫来,亲自出题面试。

朱元璋说;“皇宫中,有一大戏台,朕出上联,卿对下联。”解缙叩头道:“万岁,臣遵旨。”

17、朱元璋念道。

尧舜净,汤武生,桓文丑旦,古今来几多脚色;

解缙接口便应对:

日月灯,云霞彩, 风雷鼓板,宇宙间一场大戏。

18、“好!”朱元璋满心欢喜。并再出上联:

日在东,月在西,天生成“明”字;

解缙立即续成下联:

子在右,女在左,世配定“好”人。

朱元璋顿时龙颜大悦,连声赞赏。

趣味对联故事五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放过牛,当过和尚。小时候,没有机会念书。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经自己刻苦学习,颇通文墨,会吟诗,作文,还特别喜欢题联。传说,朱元璋无论行军打仗、饮酒下棋,微服出访,登堂进庙!都喜欢谈论对联。对大臣、文人、农民,甚至对儿童,更常常和他们对对。

1、朱元璋出兵攻打姑苏那年,行军中,就以“天口”二字,题了一上联:

天下口,天上口 志在吞吴;

谋臣刘基一听,知道朱元璋将“天口”二字!上下各一拼,即拼出“吞”“吴”两字。于是,他以“人王”二字,绝妙地对出下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2、一次,朱元璋与刘基下棋,朱元璋吟了一阙上联,示意刘基应对。联文是:

天作棋盘星作于,日月争光;

刘基脱口答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3、又有一次,朱元璋到大臣陶安家,看见陶安以书作枕头,即景生情,乃一上联: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陶安知其意,随即对道: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4、朱元璋一次便服出访,遇到一个农民在卖藕,立即出一上联:

一弯西子臂;

他以一根雪白的藕,比作美女西施的手臂,想考考农民是否能对。那农民望他一眼,笑着答首:

七窍比干心。

上一篇:校园风景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