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工作创新(共8篇)
全面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
记屯字镇街道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创建示范工作
今年以来,屯字镇社区以“抓典型建机制”活动为契机,以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核心,以构建流动人口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为要求,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做为提升社区计生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逐步健全协作机制,强化管理职能,拓展服务领域,努力构建管理一体化格局。我们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工作理念,扎实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示范化社区创建活动,全力打造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平台。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网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年初以来,镇党委、政府把流动人口示范化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屯字镇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示范化社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协调派出所、工商所等镇直部门及时介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由分管领导总体负责,计生干部具体落实,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计生干部全力抓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机制,落实人员。社区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办公室,配备专职流动人口计生专干,负责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采取“化块服务,分片管理”工作措施,确定了流动人口协管员6名,负责流动人口联系协管工作。全镇流入人口全部实行微机管理,在此基础上,新建了婚育节育情况事务公开栏,全面启用了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
管理平台。目前,对流入我镇的45名流动人口全部实现了建档立卡管理,并能通过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GPL系统)进行协查和信息共享。三是健全机构,完善网络。为了全面发挥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能,我们成立了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及时对流动人口维权工作进行协调,确保流入我镇的人身权利得到全面保障。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随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重心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本,寓管理与服务之中,不断强化优质服务,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的人性化管理。一是明确属地化管理。我们对流入人口全面落实免费提供避孕药具服务,邀请上级计生部门免费开展生殖健康检查、免费办理和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让广大的流入人口在异地也能充分享受到与常住人口同等的市民化、人性化服务。一年来,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环、检26人次,环、检率达到了93℅,避孕药具免费发放40多人次,发放率达到了90℅以上。二是实行流入人口“六个清”。全面准确掌握流入人口的身份、家庭、户籍地、婚育状况、生育和节育情况。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所需,为其尽可能地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目前,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建档率达到100%,出生政策符合率达到100℅,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达到了85℅以上。三是做到流出人口“十个一”。我们对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坚持做到在流出前做一次环孕情和妇科病检查,免费培训一次,免费办理一本《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发放一个个信封,签订一份计划生育合同,建立一份计划生育档案,约定一个联系方式,委托一个
联系人,留一个详细通信地址,每月寄一份环孕情服务单。目前,全镇外流人口90℅以上的都保持着固定的联系,外出后定期寄回一份环孕情检查证明,实现了流出人口的有效管理和一站式服务。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办证登记率达到了90℅以上。四是充分发挥计生协会职能作用。我们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协会会员联系制度,要求有能力的会员每人联系一个留守家庭,定期组织人员走访返乡流动人口和流入人口家庭,给他们提供就业服务信息,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解除了流出人口的后顾之忧。五是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我们落实了有奖举报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和举报电话,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生育、节育及权益侵害情况。一年来无群众来电、来函和投诉,无恶性案件发生。六是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强化对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主要依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阵地(婚育学校)进行宣传,婚育学校配有电视、VCD、宣传品、图书等必要的宣传工具和资料,基本能满足流动人口了解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信息咨询、预防性病、艾滋病等需求,确保服务优质、管理规范。年内,发放《流动人口宣传资料》600多份,围裙、手提袋、门帘2000多个,举办大型宣传活动,才与人数达到1000多人。通过大力宣传,使大部分流动人口都能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能够积极配合支持计生工作。
三、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一是落实以房管人制度。年初以来,按照县计生局“以房管人”工作要求,社区抽调人员组成工作小组,以行业为单位进行地毯式清理清查。我们协同公安、工商等部门,从街道个体门店入手,做到社区不漏小组、小组不漏住户、住户不漏房客,共清理验证40人,签
订以房管人合同38份,对未办证的下发催办通知书,验证率达到了100℅。二是充分发挥PADIS系统作用。我们狠抓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利用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在流出地和流入地管理服务互动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数据交换质量,做好即时监控管理工作。三是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工作制度。目前,全镇基本上实现了“实时采集、动态监测、综合分析、科学决策”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新机制。四是落实流动人口“月访视、季清查”制度。每月由计生专干对社区的流动人口进行一次入户核查摸底,对人员变更情况及时进行统计上报,对在入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同时协调派出所、出租户主进行集中解决。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基本上摸清了流动人口基数,掌握了流入和流出人口变动情况,也为外地计生部门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全面的提高了流动人口管理水平。
一、正确认识团队工作的重要性
从教育实际看, 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仅仅靠课堂是难以完成的。因此, 将团队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是确保思想道德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首先, 团队是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是团组织事业的基础和源头, 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补充。其次, 团队工作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源泉。学生的成长既有主观因素, 又有客观因素, 除了外界的影响力外, 还要借助积极的内驱力。而团队工作恰恰是提升学生自我成长内驱力的重要保障。最后, 团队工作是保障新课改顺利推进的基础性工作。
二、当前学校团队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1.团组织不健全, 实际功能不能发挥。部分学校团组织不健全, 没有领导机构, 团队计划不能根据每年度的教育教学现状进行科学制定, 造成在开展团队活动时, 没有计划和目标, 没有思路和举措。
2.团队力量薄弱, 能力不够。个别学校由于不重视团队建设, 因此团组织职位过少, 仅设置团支部书记一岗, 其他位均由其他教干教师兼职, 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团队工作;再者, 团队工作者需要一定的专业素质, 要熟知团队工作技巧, 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创新精神。由于没有接受过严格的专业技能培训, 团队工作者专业能力的欠缺, 也是造成团队工作实效不能保障的根本原因。
3.团队活动不丰富, 团员的先进性不能发挥。培训中, 在“学校团队活动策划与实施”这一课程中, 系统介绍了学校团队活动策划与实施的基本原则、科学原理与实施策略, 对学校开展团队活动, 保障活动的丰富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没有完善的入团及考评机制。团组织应该成为广大学生积极进步、主动发展的凭借、依托和向往的组织, 代表着先进的力量。部分学校不重视团员纳新的工作, 在组织、考察学生的入团申请时, 没有标准和原则, 没有系统的评估和流程, 甚至不经过组织流程, 由团干部或班主任等直接任命安排, 因此导致部分团员没有代表性, 不仅破坏了团组织工作的严肃性, 还影响了学生主动加入的积极性。
5.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重视。培训中,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课引起了众多参训者的兴趣。当前,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理念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原因, 学生的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 极易引起一定的心理问题。从实际看, 很多学校的团队工作, 根本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或者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 很多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三、问题解决途径与建议
上述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学校的团队工作建设中, 既有共性的问题, 又有个性的问题。我们要深刻剖析根源, 制定有利举措, 优化工作形式, 全面发挥团队的实效。
1.开展团队历史教育, 提高团员荣誉感。团队工作者要利用、宣传好团队的光荣历史, 通过重温历史, 展望未来, 学习和体验共青团的光辉历程, 从而增强对团组织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增加主动加入团组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健全团组织建设, 保障团队职能的发挥。学校主要领导要关心、支持团队建设工作, 加强对活动的指导与关注;同时,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工作队伍。通过严格审核团干部的任职、不断加强专业能力培训、积极开展职业信念和理想教育等, 增强团干部的敬业精神, 提高服务能力。培训中, “团队干部实用礼仪”这门课程, 系统讲述了一名团队干部应有的礼仪风采, 让我们受益匪浅。对团队干部来说, 应当加强自我提升、主动学习的意识, 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在工作中, 注重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教育, 润物无声式的感染熏陶, 注重待人接物的技巧和艺术, 用自己的积极行为, 展示团组织的先进力量, 从而达到教育、感染、凝聚和创新的工作目标, 夯实团队工作的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团队职能的发挥, 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在课程“学校团队活动策划与实施”中, 为广大团队工作者系统分析了团队活动的实施原则, 筹备要领等知识, 对积极开展团队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团队工作者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 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 组织专题活动, 提高活动实效。
民营经济,富民强省
发展民营经济是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2月25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吉林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会,对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儒林强调,民营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抓民营经济,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就是抓改革开放、抓富民强省。
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王儒林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只有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富民强省,才能推动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为提高对突出发展民营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决策上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认真学习王儒林在吉林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会上的讲话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并于4月11日上午召开了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大家联系人大工作实际,围绕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和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人大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展开讨论。对服务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局,推动实现吉林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荀凤栖指出,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是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责无旁贷的任务。要结合人大自身职能,认真谋划工作措施,有效运用所肩负的立法、监督、决定和任免等项职权,通过法律法规的引导、约束、保障功能,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人大代表在发展民营经济中的作用,要在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对软环境建设的监督、督促推动政策落实、促进民营企业层次的提升中有所作为,推动和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切实为发展全省民营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会后,省人大常委会机关认真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机关干部共同学习,开展讨论,并将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的有关工作纳入常委会的重要工作内容,确保人大工作在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中做到出实招、见实效,有成果。同时,又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到民营企业实地学习考察,以党总支、支部为单位进行集中学习讨论等形式,开展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讨论活动。
专题调研,推向深入
为全面了解我省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的基本情况,掌握我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调查研究进一步推动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9月下旬至11月初,省人大常委会组织24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23位专门委员会委员,并邀请18位全国人大代表组成专题调研组,由省人大常委会6位副主任分别带队,深入到全省9个市(州)对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这次活动也是我省全国人大代表进行的一次专题调研。
根据分工,党组书记、副主任荀凤栖带领调研组深入长春市开展调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守臣带领调研组深入四平市,就全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开展调研;副主任车秀兰带领调研组深入吉林市和延边州开展调研;副主任周化辰带领调研组深入辽源市、通化市开展调研;副主任王云岫带领调研组深入松原市、白城市开展调研;副主任李龙熙带领调研组深入白山市开展调研。调研组在全面调查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别侧重调查了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中小微及民族企业发展等方面情况。
这次专题调研,既是对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再发动、再检查和再推动,也是省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大举措。调研以《意见》出台后各地的贯彻落实情况为重点,总结各地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又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对于发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及时督促、协调有关部门改进,并强化完善地方法规配套等方面的工作。
在实地调研中,各调研组以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为目的,以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为基调,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落脚点,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地方干部群众、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广泛接触和联系,了解和掌握了基层的真实情况,并分别形成了调查报告。11月15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各调研组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审议报告,做出决议
11月26日至29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结合《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审议了副省长谷春立所作的关于《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审议中,大家提出,全省上下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以深化改革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要继续强化政策意见落实;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着力破解发展瓶颈;要充分保护和调动民营企业家积极性。
在充分审议的基础上,形成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决议(草案)》,并于29日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决议指出,一年来,全省认真贯彻实施《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民营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效益稳中有升、贡献不断增大,已经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全省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省委作出的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战略部署,符合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关键举措。
下一步,省人大常委会还将根据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需要,及时开展立法和监督工作,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地方性法规,采取执法检查、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等多种形式,加强监督工作,督促政府依法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支持和保障全省民营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
2004年,我市率先在全州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我局2002年至2005年连续4年荣获“州科技管理先进单位”。能够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把普及推广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是科技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几年来,我们依照《科普法》和《科普条例》,利用市电视台、市科技网站、《开远市讯》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宣传,全面动员社会重视科学技术、学习科学技术、应用科学技术、开展创新活动。通过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技下乡”、“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以及“科技活动周”,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保护知识产权专辑片、《开远市讯》“科技之窗”栏目刊登科技工作动态,举办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积极开展科普活动。通过多方努力,开远市科技创新进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5年科技进步对开远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46.2%。
为了创造良好的科普环境,有力地推进全市科普工作的健康发展,我局将乡(处)“党政一把手抓科技”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新的《开远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试行)》,奖金额度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的奖金分别由2000元、1000元和800元,提高到2万元、1万元和8000元,并增设特等奖奖金10万元,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开远市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宏观决策研究,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开展咨询服务。科普经费由每年人均0.2元提高到0.3元,并纳入财政预算。
我们始终把科技项目的申报立项和强化科技项目的实施管理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好。“十五”期间,我市获科技进步奖省级17项、州级37项、市级评审出21项,专利申请21件。仅2004年,我市就获得国家级立项支持科技项目1项、省级2项、州级9项。同时我局组织实施了市级12项,并担负起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云南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
几年来,我市实施了一批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创新技术多、产品市场好的科技项目。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4个项目:
一是辛基磺酰氟技术开发项目。
此项目为北京大学与解化集团合作共同开发。此项目的实施,填补了我国辛基磺酰氟工业化生产的空白,使红河州在工业用表面活性剂研究开发方面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为红河州“化学工业园区”在精细化工领域的自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特色农产品保鲜增值工程项目。
此项目为天津科技大学与开远三鼎有限责任公司、开远农产品保鲜技术实验示范基地合作共同开发。这一符合云南实际的小型化、低投入、低能耗、高效益的技术模式,吸引了全省4680多人到基地参观学习。现在农产品微型节能保鲜冷库及配套技术已经在省内2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经专家测算,推广使用这一技术后,每年可为农民增收400多万元。该项目是开远民营企业首次获得省院省校合作支持的项目,为本市企业与院校合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三是薯蓣试验示范项目。
这是专项试点工作重点项目。薯蓣种植面积达到1363.7亩,建成了卧龙谷20亩薯蓣母本园,1200平方米大棚,开展了小叶盾叶薯蓣与大叶盾叶薯蓣品种对比试验、薯蓣高产栽培技术、薯蓣有性繁殖技术及良种引进、林下套种薯蓣、薯蓣肥效、不同海拔高度引种、果园树下套种菊叶薯蓣、高产含优质品种菊叶薯蓣引种等试验示范。
四是鲜食枣品种选择与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示范项目。
此项目引进的鲜食枣优良品种市场价格好,丰富了我市的林果品种,试验示范获得了成功。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我市积极引进了人才、资金、新品种、新技术。在探索用科技手段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提高了我市自主创新能力。
在抓好科技目标管理体系各项指标的同时,我们积极为市域企事业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农户寻求技术支撑,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局与北大、中国农大、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省林科院、贵金属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有效地促进了我市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2004、2005年,帮助解化集团、红磷公司申报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取得证书,提高了我市企业的标准化程度。几年来,我局组织了12个国家的农林官员和专家学者与市林业科技发展公司进行技术交流。主办了开远市三鼎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红河早熟蜜柚推介会及联想集团网络公司、开远侨茂公司承办的开远市网络科技知识普及讲座等技术交流会。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按照培养、引进、消化、吸收的人才战略,我市聘请了36位省、州、市内具有影响的专家作为我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顾问和委员,为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出谋划策。我市还下派了33名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干部,作为科技特派员到乡下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慈溪市司法局局长 胡惠群
人民调解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其独特的基础性作用在创建“平安县、市”、构建和谐社会中正日益得到体现,据我市统计,在2002年至2007年的5年间,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共调处各类一般以上矛盾纠纷38856件,调解成功38039件,成功率达97.7%;防止民间纠纷转化刑事案件188件698人;疏导和有效控制不安定因素308起,仅今年1至9月份,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0441件,调解成功10217件,排查出重大疑难纠纷151件,调解成功143件,疏导和化解不安定因素36起,防止民间纠纷转化刑事案件55起616人。应当说,通过人民调解工作,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但是,对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人民调解工作目标,在当前的人民调解工作中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主要有: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一些部门和个别领导把人民调解的民主自治性视同自生自灭,没有看到人民调解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不多、关心不足,个别领导只在矛盾纠纷发生时甚至出现不安定因素时才想到人民调解,从而制约了人民调解的创新和发展。
二是在工作长效性上只注重实效。各级调解组织的调解员对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这个中心工作抓得很紧,就拿 1 我市来说,去年全市矛盾纠纷的调处量也不少,但对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以及引起群体性上访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力度不够。除每月雷打不动的月排查之外,我们还在春节、元旦、国庆、“两会”等重大节假日进行了重点排查,但去年一年全市各级调解组织排查出不安定因素仅只有67起,这与慈溪这样的经济大市多少有点不符,不能仔细的排查出不安定因素,必将影响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给维稳工作带来很大的隐患。
三是在调解员队伍上整体素质比较薄弱。就我市看,基层调解队伍素质不高的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主要表现为:文化素质较低,业务素质不高。就去年统计情况看,某镇43个行政村(社区)调委会主任,大专以上文化仅只3人,占7%,高中文化7人,占16%,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32人,占77%,具有相关法律知识的调解员更是屈指可数,就拿司法所工作人员来看,我市21个镇(街道、开发区)司法所中的132名司法助理员,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仅20人,只占15.2%,大大影响了人民调解的质量。人员流动过频,工作连续性不强。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连续性较强的工作,作为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民调解员也需要相对的稳定性,但有的镇(街道)的司法助理员调整过于频繁,有的甚至刚刚才熟悉工作环境就调离了调解工作岗位,这对调解员的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不利。兼职过多,精力分散。大部分村级调委会主任身兼数职,兼职过多,必然导致精力分散,调解效率也就难以得到保障。
四是村级调委会建设上比较薄弱。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 2 解工作的基础,是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关键,但从我市近几年对村级调委会的检查、考核情况来看,各项制度落实不全,特别是对较大矛盾纠纷协议书制作不够规范的现象比比皆是。
五是对已激化的矛盾纠纷化解随机性过大。对一些已激化的矛盾纠纷,如果随机性调解,客观上会对纠纷的激化起到激励作用。以目前广泛存在的“医患”纠纷和对非正常死亡的调处,如果被害方当事人的亲属采取过激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已达到或多于破坏公私财物和生产经营罪的立案标准的,一定要采取法律手段予以严厉打击。如果这些行为总是得不到有力打击而随机性调解,在客观上鼓励了矛盾纠纷的激化。
六是在激励机制上缺少奖惩标准。以前我们过分强调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群众自治性,没有有意识地对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及其质量落实责任,与经济利益挂钩,虽然大部分镇(街道)落实了“一案一档一奖励”制度,但对奖励的标准不统一,力度不够大,市场经济条件下,责任不落实,势必影响调解工作的效率。
因此,为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筑牢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在人民调解工作上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要加强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和发展人民调解工作。
一、做好参谋助手、强化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要做好基层维稳第一道防线的人民调解工作,真正实现“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广大人民群众解难”的工作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为此,局领导要做好市领导的参谋助手,多向市主要领导汇报人民调解工作。争取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支持。
1、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为扩大人民调解工作在基层的影响力。经市委常委会同意,我们召开了由常务副市长主持,党群副书记参加的全市人民调解工作会议。通过适时的总结经验,肯定成绩,表彰先进,进一步激发了全市各级调委会和广大调解员的工作热情,推动了全市人民调解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和发展。
2、确立人民调解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并且确立人民调解的工作目标。市委办公室、市府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慈党办[2008]71号)。《意见》从“加强人民调解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提高人民调解的工作能力,健全人民调解的工作机制,加强人民调解的工作领导”等五部分十三点内容,确定了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意见》实施,进一步确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3、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考核督查力度。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全市各级调解组织调解民间纠纷的工作作为对所在镇(街道)的绩效考核内容,通过绩效考核,进一步引起各地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视,增强了广大调解 员的工作责任感,从而提高了人民调解的工作质量。
二、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稳定机制。
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稳定,往往直接制约着人民调解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把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调解事业发展的主动力。
一是建立一支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我们应借助全面加强司法所建设的有利时机,在每个司法所中固定一到二名专职人民调解员,逐步实现镇(街道)调委会中调解员的稳定。同时,各镇(街道)根据条件,把专职调解员工作延伸到对村(居、社区)的调委会建设中,最终实现调解员整体队伍的稳定。
二是加大聘任力度,改善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要不断改变目前村(居、社区)单一的调解员选任制,通过选、聘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吸收那些守法正直,有群众威望,有法律专长的公民充实到调解员队伍中去,尤其是针对当前外来人员日益增多,发生在外来人员中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加的现状。我们要特聘一些优秀的外来人员补充到我们的调解员队伍中来,并不断扩大特聘调解员队伍,事实上,我市目前特聘的暂口调解员正在发挥着积极的调解作用。
三是成立“市大调解工作协调中心”,由市委领导牵头,综治、公安、信访、司法、环保、建设、卫生、国土资源等部门参加,成立“市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市大调 解工作协调中心”,办公室设在司法局。通过召开例会,定期通报分析各地矛盾纠纷发生、发展情况,研究影响全市稳定的重大疑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的调处工作,并预测纠纷发生情况及对策措施。
四是强化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按分级培训要求,不断创新培训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特别是采取法庭组织的联席会议制度和村(居、社区)调解员到司法所的跟班培训制度,不断提高调解员的调解技巧和政策法律水平。
三、明确奖惩,强化激励考核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一定的考核机制。往往很难推动工作的创新发展。除市委、市政府制订的绩效考核目标外,我们还要确立对调解工作的物质奖惩目标。
一是加强对调委会的考核评选工作。调委会是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源泉。我们一定要加大对调委会的考核力度。每年对调委会组织一次评选工作,对优秀的调委会除给予通报等奖励之外,还要给予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而对于各项工作落后,特别是调解工作不力的调委会,要给予一定程度的处罚。
二是落实责任,考核到人。制订考核规章,民间纠纷凡因调处不及时或调处不力引起民转刑或引起自杀、群体性闹事、群体性上访和重新违法犯罪的,每发现一起,相应的调 解责任人均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直至追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三是实行人民调解“一案一档一奖励”制度。要加大对人民调解案例的奖励力度。凡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规范、协议书制作符合要求的案卷都要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对特别突出的调解案例要加大奖励额度。从而提高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制作质量和人民调解质量。同时,市局要每年举办一次“优秀人民调解案例”的评选工作,每三年编制一本“优秀人民调解案例书”,以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群众基础。
四是加大对优秀人民调解员的创评工作。制订调处突发性事件的奖励目标,对于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调处有功人员,按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难易程度,标的大小等,每调处一件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对每年评选的优秀人民调解员,更要加大奖励额度,通过物质奖励激发广大调解员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热情。
四、拓展人民调解领域,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只有不断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才能适应新时期矛盾纠纷发展变化的需要。除已经建立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行业性调解委员会之外,我们要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
一是建立“市大调解工作协调中心”。通过“协调中心”来化解疏导影响全市稳定的矛盾纠纷。二是三调联动,不断推进物业纠纷快速调处工作。随着住房业的不断发展,物业纠纷近年来上升较快,据初步统计,物业纠纷不仅数量大、涉及面广,而且由于成因复杂,单一调处方法效果往往不佳,为此,我们要联合市人民法院、市建设局和所在镇(街道),建立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三位一体”的物业管理纠纷快速处理工作机制,不断推进物业纠纷快速调解工作,构建和谐的平安小区。
三是大力推广民间纠纷与公安“110”的联动调处机制。椐我市基层派出所对今年1-6月份的接报警统计,近一半以上属于非警务的民间纠纷和可以适用人民调解的轻微刑事案件,这样,我们通过在基层派出所中设立人民调解室,派驻人民调解员。通过人民调解与公安“110”的联动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一些因简单民事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引发的报警事件,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央财政始终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的支持,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要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切实保障科技重大专项顺利实施;制定实施财税政策,引导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有机结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和改进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是我国历史性机遇与战略性挑战前所未有的时期,是进一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面对“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财政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努力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科技活动规律、又符合财政管理要求的财政科技经费新机制,支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贡献。
一、“十二五”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树立五个理念,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树立依法投入的理念。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确保财政科技经费法定增长。二是树立制度先行的理念。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必须立足长远,精心谋划,做好制度设计,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事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政策导向作用。三是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必须与科技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投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四是树立规范范围的理念。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合理界定财政支持范围,明晰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边界及科技公共产品的属性,重点支持公共科技的发展。五是树立优化结构的理念。依照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合理安排使用财政科技经费,引导和鼓励创新资源向创新绩效好、创新能力强、创新水平高的单元集中。
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从对“物”的支持到更加注重对“人”的支持的转变。科技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科学把握人的精神活动的方式、特点和规律,把财政经费供给的规律和科技事业发展内在的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更加有利于调动科技工作者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财政科技投入新机制。但是,注重对“人”的支持,并不是简单地从科技项目经费中开支人员费,而是从创新环境、研究氛围、制度保障、资源配置机制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营造更加符合创新规律、更加能够调动科研工作者积极性的环境与氛围。
二是实现从单纯支持单个单位或项目到更加注重支持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集成共享的转变。投入的视野不仅局限在对某一单位或项目的支持上,更注重支持打破部门、单位、所有制、中央和地方的界限,搭建科技资源的共享平台和网络
体系,发挥资源的集成、系统、共享的优势和效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实现从单纯增加投入到更加注重对投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增加投入既要有政策的设计,也要有管理的设计,通过规范的制度,科学的标准,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手段,使投入的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十二五”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
(一)实施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政策
财政投入是实现科技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财力保障。财政部将认真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和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在此基础上,要根据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继续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一是完善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在继续加大对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支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高水平创新团队、公益性科研院所、公益性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稳定支持力度,改善科技基础条件,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努力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保持适当比例。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动力,保证我国原始创新力提升和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需要,注重加强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支持。此外,还将加强对民生科技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科技工作等的支持,推动知识创新工程深入实施,支持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工作等。
(二)切实保障科技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
科技重大专项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我国长远发展做出的前瞻性战略决策,重大专项顺利实施对于提高综合国力和确保国家安全、超前布局科技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动重大专项更好更快实施。一是为重大专项实施提供及时、充足的财力保障,并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机制,及时拨付和下达专项资金。二是创新经费管理,对于具有明确的、可考核的产品目标和产业化目标的项目(课题)等,探索实行后补助财政支持方式。同时继续研究探索有利于重大专项又好又快组织实施,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相关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用有效结合,面向结果的财政支持方式和途径。三是会同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对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好综合平衡工作,建立和完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
(三)实施和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政策
1.通过税收、企业财务、资产管理等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税收政策方面。积极落实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扶持政策,包括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研发费投入、技术转让、固定资产更新换代、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软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以及对购买相关科技开发用品、科研和教学用品、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涉及的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等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在企业财务政策方面。继续落实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分配政策,如《关于企业实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见》(财企[2006]383号)和《中
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财企[2010]8号)等。在资产管理政策方面。总结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开展的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的有关经验,研究完善相关政策。
2.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多种投入方式,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有机结合。实施并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技术研发资金创业风险投资试点等。启动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对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进行收集、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对银行的贷款风险补偿和对为转化科技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给予绩效奖励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力度,不断丰富政策内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同时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围绕中小企业开展创新资源共享、专业技术及技术转移等服务。
4.支持中央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通过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大对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并进一步明确支持重点,提升重点、关键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
积极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简称《人才纲要》),从财政角度,积极研究促进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新机制。统筹整合资源,建立落实《人才纲要》相关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的财政保障机制。深入研究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建立以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制度。会同科技部积极推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实施,从制度保障、创新氛围等各个方面,营造更加符合创新规律、更加能够调动科研工作者积极性的环境。
(五)引导和支持地方科技工作,推动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为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和支持地方科技工作,促进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科技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地方科研单位和科普单位仪器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维修改造的支持力度,并推动地方结合存量科技资源情况、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技的定位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统筹规划,调整优化科技基础条件布局。另一方面,通过中央财政引导,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投入,集聚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区域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六)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实现财政科技经费的科学化精神化管理针对制约科技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深化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为切入点,推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完善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适应科研活动规律和科技工作特点的经费管理机制。调整科研项目(课题)经费支出内容,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探索建立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简化预算调整程序,适当扩大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在项目(课题)内部各项费用间预算调整的权限,增加经费使用的灵活性,以适应科研活动不确定性较强的特点。进一步强化项目(课题)预算编制和评估评审要求,完善预算评审评估中的沟通反馈机制,提高预算评审评估的科学合理性。二是建立健全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在总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发挥绩效评估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中央作用。三是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完善多层次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量,创新监管手
1 教学秘书的职能
院 (系) 教学秘书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 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等工作。
1.1 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文件, 是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的工作特点, 要求教学秘书应对本院各专业的情况了如指掌, 不但要认真完成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还要善于发现专业教学中的新问题, 新特点, 积累经验, 及时提出修订、调整教学计划的建议, 确保教学计划更趋于合理。
1.2 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是使用教学行政管理职能, 将教学计划实施于教学活动中的最重要的教学管理工作, 是一个复杂而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整个管理过程中, 教学秘书要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和检查方法开展工作, 认真记录执行的结果。教师对学校和学院各类通知的疑问, 学生对任课老师讲课的意见等, 教学秘书都要负责将这些信息加以收集、整理, 按程序上报给学校、教务处或学院的相关领导, 以备各级领导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相应的对策, 解决实际问题。
1.3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了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协调教与学的关系, 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 必须经常进行教学质量的定期检查、随机抽查或集中检查。在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工作中, 教学秘书要提出质量监控工作方案, 协助学校教务处对本院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 如每门课程是否按授课计划进行讲授、学生对教学方方面面的意见, 再写出详细的期中检查报告送教务处。这些工作大都是在主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 但教学秘书是具体的执行者, 实践着领导的决策, 责任可谓重大。
1.4 日常教学管理
一切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都必须围绕着教学活动这个中心进行, 既实实在在又繁重复杂, 而且应根据教学进度表做到有计划的安排, 不能出现遗漏和差错。
教师方面:专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实验大纲;教师课表;调、停课;考试、考查安排;教师各学期考试试卷收集;教师工作量统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师教学奖申报与审批;教师获取奖励与处分的材料等。
学生方面:教材征订;学生课程表;学生各学期考试试卷整理、归档;补考、重修考试;学生期末成绩;学籍异动材料;学籍处理统计;学生处分材料;毕业论文整理、归档;毕业重修统计;毕业重修试卷;实习教育;学生座谈会记录等。
其他方面: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验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申报与审批;申报新专业;教学评估;教改、教学会议记录;期中教学检查;教学文件下达及归档;教学情况通报;教务系统;各类表格等。
以上看似只针对某一人, 某一方面, 但要想做好每一件事, 都要从方方面面进行沟通、协调。
1.5 教学档案管理
院 (系) 教学档案的管理和建设是院 (系) 教学秘书的重要管理工作内容。教学档案是在本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承载着院 (系) 教学活动的概貌和工作结果, 为今后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发展提供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 对今后教学工作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档案资料主要有: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工作量、教学进度表、教学课表等, 为学院领导提供日常教学信息;学生名册、学生档案、学生成绩表等, 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更有效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过往的试卷、实验报告、毕业实习材料、毕业设计, 等等, 作为资料参考和本科教学评估的原始资料。
2 教学秘书工作的特点
2.1 奉献与服务性
教学秘书的宗旨是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 这是教学秘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秘书服务的对象是有思想、有知识、性格迥异、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不同的教师和学生, 使教学秘书的服务对象有了特殊性, 服务的难度加大。由于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因此, 教学秘书的工作必须建立在真心诚意服务的基础上, 急教师所急, 解学生所难, 任劳任怨, 全心全意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2.2 综合性
教学秘书的工作涉及本院的全部教学工作, 既要协助领导管理教学, 又要处理教学方面的具体事务, 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 还要完成教务处和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 因此教学秘书工作实质上是综合性的复杂工作。
2.3 时效性和繁杂性
教学秘书工作的时效性主要表现在所有的教学准备工作必须在教学活动实施前准备就绪, 讲究效率, 不做无效劳动, 不做重复工作, 争取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教学效应的最佳发挥。教学秘书工作的繁杂性主要表现在工作的难度大, 既有常规性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做, 又有一些突发性的教学情况要处理, 工作重、责任大。工作的内容范围几乎涉及到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既繁又杂, 许多工作都牵涉到具体的人或物, 涉及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
2.4 灵活性
教学秘书主要协助院领导管理全院教学工作, 院领导是决策人, 而教学秘书是决策执行者。作为院领导, 在管理上不可能面面俱到, 那么, 教学秘书在执行决策以及处理一些突发性、偶发性事件时, 根据当时的情况, 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处理。
3 教学秘书工作改革与创新
我校教务处为提高教学质量, 在各分院建立了学生信息员体系 (大部分由班级学委担任) 。学生信息员负责每天让任课教师填写《学生出勤情况周报表》, 并在周五下班前交给教学秘书。教学秘书需要认真检查填写情况, 做好汇总表上交教务处。通过填写《学生出勤情况周报表》可以监督教师上课的出勤情况及学生上课到课率, 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的监督过程, 达到教师考核学生和学生反馈教师教学质量的双重作用。教学秘书工作改革与创新也能够更好的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运行管理的发展而服务。
总之, 教学秘书是高校里一项平凡而不可少的工作, 只有我们树立扎实的工作作风, 并不断探索, 做好本职工作,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学秘书。
参考文献
[1]龙斌.浅论高校院 (系) 教学秘书的职能与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z1) .
[2]刘晨凌.关于高校系级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2007, (29) .
[3]孔庆国.浅谈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特点[J].山东农业教育, 2008, (2) .
和谐社会构建中基层党校工作出现新动向
1、服务当地和谐社会构建的意识逐步加强。基层党校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导向及变动有长期的跟踪和把握,在长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已经与当地党政部门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对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党政机构的运作、领导干部的特点、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因此很多基层党校通过专题宣讲、政策解读、进行课题调研、撰写和发表文章、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参观、讨论等方式参与和干预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并逐渐成为当地党政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基层党校服务当地党政中心工作、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意识已逐步形成,其培训、宣讲、通讯宣传等通常是围绕省市委的中心工作安排、调整和转换,并注重时效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2、教学工作呈现热点转换快等新特点。(1)教学热点转换更快。随着党校函授课程逐渐减少,主体班授课、外出专题宣讲和党政企事业干部短训日益成为教学的重点,而且今后的干部培训将逐渐由理论宣讲向理念转变、能力提高等方向转变。基层党校教学呈现教学热点转换快,阶段性宣讲任务多等特点,要求教师对中央和省市的工作热点转换具备政治敏感性,实时跟踪,做好预先的资料准备工作,并提高应对授课调整的快速反应能力,现有的一些课题设置和新的教学形式有必要继续改进完善。(2)教学质量要求更高。必须讲出深度、讲出新意才能吸引学员。党校的特殊性还要求教师授课既要实事求是,敢说真话,又要不偏不倚,有理有据,注意政治导向,其中的尺度把握难度较大。(3)教师素质要求更强。目前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学历普遍提高,社会阅历丰富,培训学员专业、学历和工作背景不同,且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通过多种途径听过一些知名老师授课,所以对基层党校教师的授课要求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哲学、政治学、党史党建、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掌握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加强与学员的沟通,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根据教学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3、科研工作潜力亟待挖掘利用。马列、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是基层党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教师在这些学科教学的同时潜心科研,积累了大量相关的科研资料和现实事例及数据,形成了很多有深度、有见地的理论和观点,加之近20多年来基层党校积极开展函授教育,很多教师又广泛涉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科技文化等专业知识,基层党校逐渐形成了学科知识交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和谐社会构建中基层党校的职能创新
根据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党校工作新动向,基层党校不仅要保持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家方针政策宣讲教育、干部培训等重要职能,更应勇于开拓、与时俱进,确立参政议政、民众沟通和网络思想教育等新职能,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的布道者。基层党校要引导干部群众多学习哲学方法,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心内容,坚持深入浅出地宣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
2、方针政策的讲解员。基层党校要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结合典型事例,生动活泼地面向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及方针政策的宣讲、教育和培训;创新形式进行党史、党风、党纪、廉洁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
3、干部队伍的教练员。基层党校必须适应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的需要,成为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干部队伍的教练员。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和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各类业务新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进行岗位必需的能力培训和任职培训,提高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
4、地方党政的参谋部。基层党校的教师对党中央、国务院新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比较关注,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较为熟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强,有些教师已经成为当地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学者。今后,基层党校应有目的地组织教师跟踪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发展动向,深入进行社会调研,积极撰写有实践意义的调研报告和对策建议,从而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干部考评任用等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真正成为地方党政工作的参谋部。
5、社情民意的传递人。目前基层党校教师的骨干教师大多具有一定的工厂、农村、商业和教育等行业的工作经验,由于长年深入基层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与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接触较多,教师的身份又使得干部群众乐于与之接近,易于与之交换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基层党校的教师对于社会现状的了解就比较充分。由于信息来源比较广泛,社情民意的获取比较及时,政策理论水平比较高,基层党校教师既可以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传递途径,又能够成为有效缓和矛盾,疏导群众激愤情绪的社会稳定器。
【职能工作创新】推荐阅读:
安保部工作职能06-09
部门工作职能介绍06-19
hrd的工作职能05-31
总务处工作职能11-03
人事部工作职能11-10
研发部工作职能标准09-20
学生工作职能部门简介10-30
坐标测量员工作职责职能06-04
行政经理工作职责职能范围10-11
物业管理主管工作的职责职能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