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精选8篇)
重庆市铜梁县东城中学 李德忠
中国语文网原创投稿
授权级别:A
投稿日期:20070112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低效,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和教育改革提高国民素质的宗旨,这一现象一直困挠着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以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中学生作文总体水平欠佳现状,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几个原因,之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力求创新,结合农村中学的特点,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特色,化不利为有利,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
作文 农村中学生 求实 创新 特色
笔者是一名从农村中学考上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的中学语文教师,较清楚目前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的教育也开始受到了重视,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与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体现在作文水平的差异上。针对这一点,笔者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作文教学的科学理论,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状况
在农村中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1、学校要组织春游活动,教师刚通知完,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春游回来,不知要不要作文,如果要作文,我宁愿不去。2、“当语文教师实在是太累了,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如果不用批改作文,我们语文教师就轻松多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师聚在一起时常颇有同感地议论,甚至因为星期二有作文课有的语文教师就称之为黑色星期二。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教师害怕改作文,学生抄袭优秀作文,应付了事。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农村中学生写作水平低的原因
由于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比如为了考试,许多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不是亲身经历是不能体会“贫困生”等人的辛苦与艰难的。所以,他们的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
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对生活在闭塞的农村的中学生而言,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跟他们的老师不无关系。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差。在上作文课时,他们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把作文课教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本有的一点作文兴趣,被这一大套高标准的写作艺术弄蒙了,灰了心,以后见了作文就头痛,被迫写出的作文不可能很优秀。另外,很多语文教师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并且尽心尽力地去教完教好,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又很明显的关系。而把教作文当作软任务,也就是说,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防。当然,这和目前的应试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一味为考试而写作,势必使学生失去了对写作的热情。
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
总之,在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语文成了最大的牺牲。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呼吁多年,但总体的情况未见好转。这点在农村表现最为明显,因为大部人把读书作为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因此,农村孩子特别希望考出好成绩。可是,语文特别是作文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积累的,是不可能像其它科目那样“立竿见影”的。因此作文最终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最大牺牲品。
三、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出路
1、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⑴ 坚持一个原则即“不熟悉的不写”:
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例如有的同学为了使所记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形象“高大”,就凭空编造或任意拔高,结果情节上弄虚作假,让读者一眼就看穿。还有的同学作文时,喜涉足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写陌生的人,记未经历过的事,由于对人对事所知甚少,写作时只能生编硬造,写出来的文章自己都感到别扭、不可信,更何况别人呢?其实,并不是只有写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写万人崇拜的伟大人物才能写出好作文。相反,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① 观察农村景色: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② 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于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③ 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拔草喂兔、人牧牛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稻谷,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割稻、采茶或摘采柑桔的劳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④ 观察农村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⑤ 写观察日记: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都十分地感兴趣,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花种树或养一些小动物,语文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和小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趣的日记便跃然纸上。
⑵ 在拥有了素材之后,应力求具体细致:
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共鸣。像有的老师在作文中采取了“六不”措施就很好,即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比如强调写天气的时候,冷天不用“冷”字,热天不用“热”字,写人物不准用“好”字等。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需大开脑筋了。如在描写冷的片断时,有的写:“一片西北风过后,第二天早晨房子白了,树上白了,地上也白了。上学的小弟弟放下帽耳朵,小妹妹戴上大围巾。”有的写“大雪过后,房檐下挂着一排冰溜,北风卷着雪花直往人脖子里钻。行走的人身穿绵大衣,头戴大皮帽,但还是把脖子往下缩”等。这样经常强调,语言就精练具体了,作文也就有了感染力。
⑶ 抒情要真挚: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动真情。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语)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并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之情使人厌恶,无病呻吟之情让人恶心,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泪流满面,或让人撕肝裂肺”的艺术效果。反之,没有真情实感,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2、教法力求创新: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比城市学生低,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在短时间内或是单靠个体力量无法改变的。但是,经常在教法上探求新路,力求创新,却是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的共同职责。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笔者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⑴ 教人游泳者先下水: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是有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真的做到了“不湿鞋”,这可实在不妙。如果游泳教练是只旱鸭子,那他还如何教人游泳?可是有很多语文教师确实是从不写文章的。虽然学生们在课内或课外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妙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可是对农村中学生来说,那终究有点儿遥不可及,有时,它的作用甚至比不上周围人的一篇好文章,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还要“以身作则”写作文。给学生最感性的东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下水作文”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如能写好“下水作文”,让学生听了、看了,既是垂范,又是激素。
⑵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农村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常常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这么低,写作思路狭窄,内容干燥单调,语句平淡乏味。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与外界很少接触,较缺乏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首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再者是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一些特点来培养。
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观察的范围愈广阔,想象力也就越丰富”。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如身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及其性格、思想、学习或工作等情况;身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情况;事物的位置、外形特征及景物的远近、动静、声色等等,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持之以恒,以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为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专家精选的名篇佳作,有其广泛的代表性,内容极其丰富,所蕴含的作家的想象力也是极为丰富的,因此,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⑶ 注意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农村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依猫画虎,移花接木,习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形式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习作训练方式。如《孔已己》这一课,在课文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已己最后一次出了咸亨酒店后,他的命运到底如何?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后续写。又如《20年后我们再相逢》要求学生想象20年后大家再走到一起时的情景。这时学生们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在思维的大草原上自由地、尽情地驰骋。他们在自身的成长变化写到家乡环境的变化,由家乡的变化写到自己正在发展的事业对家乡的贡献„„这样,我们就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拓宽了道路。
⑷ 利用批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① 鼓励,少给批评: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
② 快速批阅,及时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
③ 批改具体,不能空泛:
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提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⑸ 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搜肠刮肚,仍难成文”。这表现出许多农村学生的共同心理──害怕作文。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因素。在写作指导中,不少教师的指导模式略显古板,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活跃好动的个性心理发展造成他们缺乏写作的兴趣。另外,批改和讲评、挑剔学生的文章,使他们感到作文高不可攀,把写作视为畏途。长此下去,学生便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而教师的写作教学效果也难以提高。
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① 多看,多读,多感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这就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吸取前人文化的营养,我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卢梭幼年丧母,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在寒冷的夜晚父亲和他一起诵读文学名著,以至于成名以后的卢梭也难以忘怀这段岁月。我在班上还读过高尔基、海伦·凯勒、哥白尼等名人传记,发动学生掀起了读书热。每天读报时间或学习的间余我都会抽一些时间给学生朗读几段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熏陶和有益的启迪,很多学生购买了《读者》《美文》等优秀报刊,在班上争相传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电视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农村现在生活好了,看电视应该不是什么奢望,所以我们还应该重视指导学生怎样从电视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新闻、电视散文、东方时空等节目既有浓浓的文化氛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前几天我曾提醒学生看东方时空节目,水均益对伊拉克境内世界文化遗产大佛被摧毁这一事件的评论,水均益那精彩的点评表达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谴责、愤懑、遗憾、无奈。电视节目主持人炉火纯青的语言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个人,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 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学生记忆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有一则古代笑话说:一秀才写不出文章,痛苦万状。其妻见曰:“怎么比我生小孩还难?”对曰:“当然更难。你生孩子是肚里有货,我写文章是肚里没货。”学生写作文也往往就是肚里没货。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③ 师生交往,增进情感:
不少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⑹ 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条理清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没能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品尝,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用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把习作内容同实际生活相联系,真正做到写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还可以在作文命题上下工夫,如教师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习作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这样学生不仅想写、乐写,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了习作内容,真实的反映了学生生活。
⑺ 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总之,要走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同时广大农村中学生也应自觉地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拓宽写作题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那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必将闯出一番新天地。
──────── 【参考文献】
1、改萍 李守森主编 《教育教学文论汇篇》(学苑出版社出版)第428页
2、王庆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第474页
3、曹欣欣 《利用批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第487页
4、付美芬 徐高堂《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作文的》 第479页
5、余启端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6、《中学语文教学》 1994年第八期第41页
7、周永松 《作文训练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能力》 1994年第10期
一、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
(一) 重视度低, 师资力量不足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部分学校只会在文化课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在音乐教育上的投入却相当少。这也是由于学校方面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不足, 造成他们对音乐教育投入上的忽视, 不仅仅是在硬件设备, 在教师的任用上也非常欠缺。而在这也必然会造成学校音乐教育上师资力量的不足, 最终音乐教育的效果也将惨不忍睹。
(二) 理念学习的片面化,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学校在文化课上的教育投入, 也给学生注入了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 让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就可以, 音乐的学习算不得重要。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 学生对于音乐课堂会表现出一种兴趣缺缺的状态, 甚至会认为音乐课堂的存在是在占用文化课的学习实践, 让音乐的教学陷入一种尴尬境地。
(三) 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造成教学效率地下
在农村的教育中,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 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会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 很多音乐教师实际上都是语数外教师半途转业, 或者是文化课教师兼职音乐教学。这样以来, 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达不到既定的要求, 其教学计划更不会有什么科学性的计划。即便文化课教学能够有一定的计划,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也只是墨守成规, 无法造就音乐教学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的平台, 使得音乐教学的总体效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四) 教学资源的整合效果差, 学生音乐上升空间受限
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 在音乐的课堂中,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基本音乐素质的培养, 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整合性效果, 让学生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但是, 在农村初中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在这一方面上的工作非常不到位, 学生在音乐上的兴趣爱好和他们专业的发展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使得学生在音乐上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二、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出路
(一) 转变理念, 加强音乐教学重视
在传统的教育中,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多疑文化教授为主, 对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之下, 学校方面应当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大, 与其他各个国家的音乐交流也在逐步的增强。为了保持我国音乐的竞争力, 也是为了让全世界认识到我国的音乐形式和内容, 我们必须重视音乐的教学。这既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也是满足我国对于音乐多样性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 音乐教学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 并要将其放在与文化课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 全面的理论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 音乐的理论教学, 大都处在片面化的教学当中。在这种片面性的理论教学中, 不仅会让学生走进音乐学习的一个误区, 同时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也会大大的减弱。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从根源上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将全面而系统的音乐教授给学生。学生在客观上对音乐有了一个总括的认识之后, 其学习态度必然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之后, 教师在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增加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音乐的学习。
(三)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 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然而, 在农村音乐教学中,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教师大都是兼任音乐教师, 很少有专门的音乐教师存在。这种现象无疑会使得音乐教师总体的专业水平不高, 也会造成学生后续的学习动力不足。为了转变这一现象, 学习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任用专门的音乐教师。学校在任用音乐的教学老师时, 必须保证其音乐的专业性, 这是保证学生音乐学习得到保证的前提基础。第二, 建立音乐知识的定期考核制度。定期的音乐专业知识考核, 既是保证教师从自身树立起音乐素养的保障, 也是保证教师的专业音乐知识始终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一致, 从而为学生的现代化音乐学习提供便利。第三, 组织定期的音乐学习。除了教师自主的音乐学习以外, 学校方面还应当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定期的音乐培训, 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四) 整合教育资源, 拓展学习空间
农村教学的音乐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这给音乐教学的开展带来诸多的障碍。但是, 这些教学资源若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依然能够满足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音乐需求。因此, 教师必须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 对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 并要积极地为学生延伸音乐学习的机会。这样以来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学生的音乐水平上升空间也才能得到保证。另外, 教师还应当不断丰富教学的形式, 并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在自身感兴趣的形式中进入到音乐的学习, 这对于培养他们的音乐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音乐是一门艺术, 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 音乐的教学必须得到重视。要想提升音乐教学的水平, 就必须认清音乐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并要以积极的态度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最终实现音乐教学的大发展。
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 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的教学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这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保障。但是, 在农村的音乐教学中, 却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音乐教学中的困境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村,初中音乐,教学,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黄臻.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成功 (教育版) , 2012 (22) :22-23.
[2]李先锋.试析农村地区音乐教学发展的现状[J].才智, 2014 (11) :37-38.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思索、提升的机会,而非一味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完善自身教学,以适应新课改需要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
1.教学理念陈旧。
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中,教师一味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对培养实践能力较为轻视。在新课改持续推进背景下,很多中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一定的更新,但总体上依然比较落后,为让学生考取更高分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进行思维训练、素质拓展等,这样就无法培养出综合素质优良的学生。
2.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中学历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质的飞跃的原因之一即为教学内容的单一。历史学科特色显著,涉及面广,特别是我国历史悠久,涵盖内容相当丰富,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安排深入、丰富的内容,让学生深入体会及学习。目前,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出台,但很多教师却并未安排足够丰富的教学内容,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有些教师会关注概念知识点的灌输和讲解,但在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历史人物、事件时却较少着力,这样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流于表面,学习主动性不佳,进而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第一,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很多历史教师会将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新型模式引入课堂,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教学氛围上取得一定收效,但在很多时候,应用教学模式的方式不够科学,结果造成课堂纪律松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与此同时,还有些教師不愿引入新模式,教学形式过于传统,无法使教学过程变得更为高效、高质。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不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一味进行知识灌输,而非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有些教师对新课改要求理解比较片面,不仅在教学中进行不间断讲解,还布置了较多练习。这样一来,新课标的重点“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被忽略了,学生没有机会进行深入反思,也影响了对知识的稳固掌握。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出路
1.全面贯彻新课改思想。
为优化中学历史教学效率及质量,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改要求。为此,教师应当积极学习,理解新课改精神,全面转变思维,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仅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还应致力于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灵活应用,并可通过反思历史事件、现象对当今之事更为明鉴。总之,教师应当改变理念,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教学实效不断增强。
2.拓展及丰富教学内容。
内涵丰富而深刻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国内外几千年来的文明、故事、事件、人物均被历史学科包括在内,因此,历史课程涉及面广,且和很多其他学科内容息息相关。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联系其他学科内容进行讲解,且引导学生对历史内涵深入领会,从而深刻反思当今世界之事,并且,教师还可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展,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了解到更为丰富的知识。
3.转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中学历史教师若想提高教学质量,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任务等合理转变自身教学模式,科学设置教学过程,保证整个教学有序进行。比如,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将讲授知识环节安排在前25分钟,并将学生的自主交流合作安排在后20分钟内;也可先播放15分钟的影音资料或多媒体课件,然后再集中进行知识讲授。综上,教师应当规划好步骤、流程,提高教学效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水平决定着当地农村教育的水平,生产力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目前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困境,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其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义务教育实际是政府起主导作用,承担着主要责任的教育,经费投入主题应该在政府。眼下的情况是除了中央和省投入必要的教育经费保运转以外,地方政府特别是县、镇两级政府基本没有投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校舍修建,日常维护,设施设备的添置更新等方面与城里的学校差距越拉越大,导致教育均衡化发展无法实现,实际上成为一句口号,一句空话。
二、师资严重不足
教育说起来,没有人说他不重要,从国家层面到普通民众认识都是到位的,尴尬局面是农村学校连最基本的师资数量都不能保证。目前我们还存在大量的代课教师,而这些代课人员由于待遇太低(每月不足500元),也多是干一段时间就走了,各所学校再想法设方招一些在家有一定文化素质,又由于某种原因暂时离不开家的人来充数代课。县里每年也新招聘200多人,但新招的还抵不上退休的留下的空
缺。因此,农村教师更加紧缺,如此这般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村的义务教育该怎么做,教育水平怎么能得到保证,更不要说提高了,这是当前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
三、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外出务工的农民较多,他们虽然没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技术水平,干一些粗重的活,但每月也能有3000—5000元的收入,这对于本地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给人造成的印象是上学除了花钱并不能改变家庭的境遇和个人的命运,一部分学生不再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因此,好多学生书读不到初中毕业,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是六年义务教育,一旦个头长得差不多了便离开学校,选择辍学打工挣钱。学校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政府的缺位、失职,不闻不问,因此控辍的力度显然不够,效果也不明显,这些辍学生成为新文盲,有的甚至成为社会安全稳定的隐患。
当然,学生辍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不科学的学校布局调整,造成上学路途遥远,上学路上安全隐患较大,学校又不具备食宿条件,或者是虽然具备了食宿条件,但由于没有管理人员编制,造成管理不到位,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导致学生辍学,这种辍学的现象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四、学校布局不合理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时大势所趋,但县城内的学校布局要公民办统筹考虑,不能盲目设置撤并。现在我们的政策是一村一校,但现在的行政村是原来的两个或多个小行政村合并起来的,在布局调整时保留了那一所原来的村小,它的位置都不是新行政村的地理中心,被撤并的原其他村小所覆盖区域的学生路程就比较远,上学十分不便,群众意见较大。另外,新批复兴办的民办教育机构也有个合理布局的问题,不能具备了办学条件就批准发牌举办,要看需要不需要,有的公办学校对门路那边又批复兴办一所民办学校,这显然不妥。
五、公民办学校管理存在不应有的差别
按理说义务教育学校不论是公办民办在管理层面不应该有区别,不是管理层在管理指导思想上有区别,是客观现实造成的这种差别,继而造成公民办学校在竞争上的不公平。比如说在规范办学行为上,公办学校如果违反了,对学校的校长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和办法,但对民办学校处理确少实质性的处罚办法,对人无法处理,他(她)不是公职身份,给个什么处分在不在乎,经济处理好像于法无据,唯一的办法是吊销办学许可证,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又难以落实。因此,就出现一些公民办在办学行为不公平现象,像违规补课、大班额、违规招生、虚假宣传、违规订复习资料、非中考学科科目不开课的等,造成有些民办学校畸形发展,虽然中考成绩不错,但学生普遍缺乏灵性,进入高中后后续发展不足,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六、农村学校“失血严重”越来越弱
当前自上而下都在提倡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但实际的情况是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别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是城里学校享有得天独
厚的优质条件。首先是硬件设施上是农村学校远远不能比的,其次是师资水平农村学校与城里学校更是存在天壤之别。即便是如此,许多在农村学校稍有成色的老师也是想方设法调往城里,或集镇所在地学校,更进一步拉大了师资上的差距,再加上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不但教师整体数量上不足,甚至某些基础学科比如小学英语教师更是奇缺,直到现在也没有几个村小能开设英语课。因此,稍有教育常识的家长纷纷把学生转往城里的学校,不但造成城里学校大班额现象的产生,也加重了学生家长的教育成本,增加了家长负担。反观农村学校都是人去楼空,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才会出现像城市某校,几位老师教一位学生的尴尬局面。
七、学生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学生安全工作时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安全不保何谈学校发展。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上是到位的,也建立了许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但目前学校安全工作仍面临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为:第一学校安全保障力量薄弱,许多学校的安保人员都是学校老师轮流值班,有的聘用年老体弱的社会人员看护,真正发生学生的侵害事件他们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第二人员素质缺少专业的培训,导致一旦出现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较差;第三是民办学校的校车是个重大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校车资质不够、超员超载等现象。交管部门由于人员较少监管不过来,即便是查到违规校车也是查了扣,扣了放,如此循环,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八、素质教育得不到落实
实施素质教育这可以说是国家意志,它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大家都明白。但眼下农村义务教育离实施素质教育却感到越来越远,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农村学校缺少必要的师资,或是教师素质本来不高这个原因外,关键是当前的评价机制是教育主管部门自身的导向有很大的问题,学校的好坏就看平时的统考成绩或是中考成绩,成绩好就是好,好学校一俊遮百丑,却很少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发展的起点。
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如此多的困境,解决起来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好在当和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有些问题包自身或政府应该尽快解决。
一、师资的配备
当前,学校的办学软硬件都比较缺,但最缺的还是办教育的人,就是学校的师资,不解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一切都是空谈。政府花了很多钱为学校建校舍,配各种现代化的设施,但学校连基本的教书的人都没有,配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不是不需要,而是有比这些东西更需要花钱解决的师资问题,想当年战争年代,抗大连基本的办学硬件都没有,但有高素质的教师不照样培养出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可贵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力的增长再逐步改善、完善,眼下当务之急是加大师资的配备的力度,尽快补养缺额教师,保证教学最基本的师资需求。
二、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农村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收入待遇、进修培训机会等远不如城
里,因此,农村学校面临一新招教师不愿意来,二是来了也留不住。现在实行教育均衡化,我们认为教育均衡化首先应是师资均衡化,要想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应给农村教师的待遇实行倾斜,让他们获得比同层次老师更大的收益或实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让农村教师相应高出一级工资或绩效工资活动的部分多向农村教师倾斜,给农村教师盖周转房解决食宿问题,根据路程增发交通补贴,在职评、岗位设置时增加更大的比例等。这些措施是当地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自己做的,这对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入是主渠道,我的理解政府投入不能只是国家和省两级政府,也应该包括市、县、乡镇政府,但目前的情况是县、镇两级政府的投入不到位,特别是镇乡级政府多数是零投入。因此,还应该明确规定县、乡镇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份额,并督促加以落实,有了这些经费,学校校舍的日常维护、教辅用房建设,食宿学校建设及学校的安全保障等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四、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体系
学校安全问题不仅是教育学校自身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学校安全光靠教育一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也要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体系,由政府牵头联合教育、公安、文化、工商、卫生、交通等机关部门联席办公。好多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但是关键是只有形式没有实际去做,联席各家只是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真正去做去落实也只有只有教育一家。所以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得有成
效,必须抓执行力的问题,各家必须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把文落到实处,不能有做学校安全工作是给教育学校有情分的帮忙,应该认识到这是你应承担的职责,乃份内之事,出了问题不履职尽责是要接受组织处理的。
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环境问题做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被提上日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不少农民盖了新房、装了电话,甚至买了汽车。然而,环境污染问题却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农村社会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举措。以下是笔者通过对沅陵县筲箕湾镇的实地调查,走访、观察得出的报告:
一、农村环境现状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科学的处理;人畜粪便没有得到合理科 学的利用;林木资源砍伐严重;水资源污染情况恶劣。
走进村镇,便可发现无处不在的垃圾,特别是在不少地方的村口、巷口、街口、路口,到处堆满了垃圾。村口路口倒满了,便向村外延伸,路旁、渠畔、林间也成了倒垃圾的地方。每到夏季,臭气熏天、滋生蚊蝇,碰上刮风下雨,废塑料、垃圾袋又随风刮得满地都是,甚至挂上树梢,刮上山坡,花花绿绿,非常难看。在你不经意间,你便会猜到动物随处拉的粪便,还有在农村如厕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少村民家的厕所就是在自家附近搭建的小棚子,在阴雨天气,常常会有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非常刺鼻。在村民家里,笔者发现,村民做饭烧水还是采用很原始的烧柴方式,灶房里,往往是村民堆积如山的木材,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不准砍伐树木,但不少村民表示,这些条款对他们根本不起作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村民用水难问题,村民喝的水都是取自很远的山里的泉水。
二、环境污染原因
造成农村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与农民的富裕程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农民越富裕 所产生的垃圾就越多。而造成垃圾污染的直接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没有把垃圾处理列入乡镇规划,更没有列入乡镇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以至于许多农村在处理垃圾时无章可循、无人管理。再者就是农村居民自身素质低,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现代科学的生活方式,自古以来,他们就是这样,上厕所也是很随便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觉得有什么异样,因为他们一直就是这样生活。还有就是,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农村的生活用能,农村的生活用能没有一个很好的供应系统,地方政府只关注经济的发展,没有在民生方面做出长远的计划。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一位的注重经济的效应,而忽视了环境的效应。就比如说镇上的长青矿业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但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由于大量化学物质的排入,原本清澈干净的溪水,现在是连鱼虾也看不到半个。
三、对策及建议
1、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成为村民的自觉习惯。
2、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实行“户集、村收、镇(村)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行政村可在远离交通要道地点,设立临时垃圾箱、垃圾桶,配备专职的保洁员和专用垃圾车,定时、定点、集中清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回收利用。对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对各类有毒有害垃圾进行安全处理;对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以减少对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因镇、因村制宜,制定农村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
3、建设生态农业
推广先进、绿色农业科技,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的发展经济。大力推行农村沼气建设,既可消除部分垃圾,又可以解决生活用能,还可以有效地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农民增收。
4、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淘汰污染大的企业,对于现存的企业要鼓励其采用新技术,严格控制其污染量的排放。
5、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财政投入
探析我国财产公开制度的困境及出路
【摘要】近年来,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共识。然而由于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我国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历经多年讨论,至今未能建立。这些困境主要包括高层领导对实施后果的担心、官员群体的阻力、民众的观念偏差和参与意识不强三方面。要解决这些困境,高层领导应该及时决断,同时采取承认现实,适当妥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总体设计,立法推进、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加强核查和责任追究等措施。
【关键词】官员财产公开
困境
出路
公民参与
一、我国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难产”
在国外,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往往是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因此两个名词经常等同使用。但在我国,这两种制度被分离开来,我国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至今没有建立,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申报而不公开,是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基本特征。2010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将原有的领导干部收入申报改为家庭财产申报,扩大了报告的主体,完善了报告的程序、运用方式和责任追究等,初步建立起我国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然而从实践效果看,虽然我国从1995年起就建立了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但领导干部年年申报,腐败案件年年发生,该制度对预防和惩治腐败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社会公众要求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呼声日益普遍和强烈。韩德云、王全杰等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向全国人大提出制定《官员财产申报公开法》的议案,广大网民和新闻媒体的舆论也纷纷呼吁和支持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81.4%的被调查者认为公职人员应当公开其财产状况,面对着日益高涨的民意,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也做出回应,多次公开表示正在积极研究和准备实行这一制度。可见,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广大网民和普通民众,在是否要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上已达成共识,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舆论。
以此为背景,个别地方出现了自发性的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试点。自2009年1月1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率先推行官员财产公开试点以来,先后有浙江慈溪、湖南浏阳、湖南湘乡、江西黎川、宁夏银川、重庆市等试点出现。这些试点的做法各异,侧重点不同,但公开官员财产的范围和程度都还是有限的,在这些试点中,有的是实行部分内容保密、部分公开;有的实行的是新任官员财产公开;大部分试点只是在官员所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被要求公开财产的往往是级别较低的官员,但即便是这些力度有限的试点,所遇到的当地官员的阻力也十分大,试点的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二、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困境
在政府与公众已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我国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历经这么多年而没有建
探析我国财产公开制度的困境及出路
立。其基本原因在于这一制度的建立面临着多方面的阻碍因素,这些阻碍因素主要包括高层领导对实施后果的担心、官员群体的阻力、民众的思想观念偏差和社会配套制度不完善四个方面,它们涉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涉及利益结构的调整,涉及社会信用体制的完善等,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因而导致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至今未能建立。其中,社会配套制度包括金融实名制、不动产登记制度、反洗钱制度、控制大额现金交易制度、防止资金外逃制度等,这些制度近年来已经大大改善,而且现在被普遍认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因此本文集中分析前三个困境。
(一)高层领导对实施后果的担心
我国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之所以一直“难产”,是由于高层领导一直未能做出政治决断、拍板决策,高层领导的主要担心在于,实施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以后会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出现政治风险。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处于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一切政府工作的底线,没有社会政治的稳定,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都会失去,高层领导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现阶段我国官员的腐败仍然比较普遍和严重,在实施了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之后,一方面,如果出现大量的腐败官员曝光和被查处,可能会引发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严重不满,进而导致社会政治动荡;另一方面,预期将被查处的人数众多的腐败官员也可能会采取集体性和群体性行动,引发政治动荡。
(二)官员群体的阻力
庞大的官员群体是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实施对象。官员群体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利益结构变化中获益较多的群体,成为当前社会中的既得利益群体。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将其得到的部分利益(财产)暴露于公众面前,甚至要将其中不合法的利益剥夺,官员群体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抵触和反对就可想而知了。一项对阿勒泰和新疆其他一些地州市官员对实行财产申报的态度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反对者七成,无所谓者两成,坚决支持者一成。可见,官员群体对于财产公开普遍持反对态度,分析官员群体抵触和反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具体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1、出于对于个人隐私权的维护。很多官员对于现代民主社会政府官员的隐私权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一点缺乏了解或者不愿认同,认为官员也是公民,也应该享有同其他公民一样的隐私权,公开官员的财产就侵犯了官员的隐私权。某官员那句轰动一时的名言“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财产?”其实就反映了这种思想观念。
2、对于官员群体中那些依靠贪赃枉法、贪污受贿而积聚大量财富的人来说,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实行意味着他们的不合法财产公开暴露在公众面前,进而面临着罢官失财、锒铛入狱的命运。
3、除了这两种情况之外,大多数官员其实因为有另外一种担心和顾虑而反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毋庸讳言,官员群体获得了许多“合法但不一定合理”
探析我国财产公开制度的困境及出路 的既得利益和介于合法非法之间的灰色收入,主要包括福利住房、各种津贴补助奖金、礼品礼金购物券等等。这些最后都形成了官员的家庭财产,使官员的财富和生活水平大大高于其工资反映的水平。
(三)民众的观念偏差和参与意识不强
除了高层领导和官员群体方面的阻碍之外,我国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上也常常存在着某些不利于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建立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很多民众对于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功效的理解存在偏差,偏好通过严惩腐败官员来反腐败。忽视预防腐败发生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二是很多民众的民主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
第一。出于对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和腐败官员的痛恨,我国普通民众常常把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理解为一种反腐机制,将其视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查处腐败官员的手段。他们期望通过实行这一制度,让所有腐败分子统统现形,然后开展大规模的查处腐败官员的“严打”式的社会运动,秋风扫落叶般地打击严惩大批以至所有的腐败官员。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严刑峻法、暴风骤雨式的运动式反腐,短期内可以产生显著效果,但最终都会落人“割韭菜”式的循环怪圈,因此,查处严惩腐败官员只能治标,通过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预防腐败发生才是治本之策。
第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作用机理在于,通过将官员财产公之于众,人人可知晓,使每一个民众都可以方便地监督官员公布的财产是否与实际相符,财产的来源是否正当,进而判断是否有贪污腐败行为发生。每一个官员都生活在社会之中,生活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民众对官员的了解程度比反腐败机构高得多,监督官员的效果也比反腐败机构好得多。然而,民众的监督要取得效果,一个前提条件是民众要具备公民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只有民众把自己视为国家的主人,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积极行使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会积极了解官员的财产状况,监督官员的财产和权力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而在当前的中国,很多民众的公民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还不强,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甚至政治冷漠态度的民众不在少数,很多民众对于身边发生的和看到的腐败现象习以为常,安之若素,从未想到要去揭露和举报。因此,民众的公民权利和参与意识不强会减弱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实行的效果,从而成为不利于这一制度建立的阻碍因素之一。
三、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出路
在我国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已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现在的问题不是建与不建,而是何时建立、如何建立的问题。我国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多年来一直难产,是因为其涉及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涉及深层次利益结构的调整等等,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因此,在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过程中,要注意着重解决各方面的困境。既需要高层领导排除干扰,及时政治决断,又需要具有政治智慧,采取适当妥协和务实的原则,制定正确的
探析我国财产公开制度的困境及出路
改革策略,消解各种阻碍因素,破解当前官员财产公开的困局。
(一)高层领导及时决断
基于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实施后果的担心,高层领导十分关心制度建立的路径和改革策略问题。高层领导的基本考虑是,通过恰当的路径和改革策略,让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真正立得住、可操作、有实效,既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预防和惩处腐败行为,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阻力,降低可能带来的社会政治风险。制度建立的路径和策略包括建立的时机、实施的原则、实施的步骤、建立的突破口等问题,十分难以选择。这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既考验着高层领导的政治决心与魄力,也考验着高层领导的政治智慧,但在当前的形势下,高层领导首先需要的是及时决断,选准实行的时机与突破口,排除各种干扰与阻力,果断拍板决策,适时推出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二)承认现实,适当妥协
官员群体是我国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迟迟难以建立的主要阻力,官员群体的既得利益并非完全不合法,其担心也可以理解。对于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官员群体的态度与民众的态度有很大的差距,两者有不同的考量和诉求,甚至还有一定冲突。随着我国社会日益多元化,各个社会群体间有不同利益诉求甚至冲突都是正常,关键是如何化解矛盾。现代社会,化解冲突的最佳途径无非是谈判、协商,寻找利益各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均衡点”,达成社会共识,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往往意味着妥协和让步,因此,我们应该摒弃非善即恶、彻底清算的单线思维,以理性务实的精神,实行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妥协,以此换得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顺利建立,换得未来官员腐败不再发生。
(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完善的过程。同时,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是减小制度推行的阻力、逐步凝聚社会共识和完善配套条件的需要,有助于该制度立得住、取得实效以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这也与我国渐进式的政治发展模式相一致。因此,我国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应采取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的基本方针,体现到具体政策措施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官员财产公开的主体逐步扩大,制度建立伊始,一下子公开全体官员财产的阻力太大,只能先选择一部分官员进行公开,然后再逐步扩大到全体官员。这一部分官员可以是容易发生腐败的实权部门的官员,重庆市在司法系统试行官员财产公开就是如此,也可以是新提拔的官员;二是公开的财产范围逐步扩大,可以先公开官员个人的全部收入,然后再逐步实现公布其家庭的财产;三是公开的方式逐步丰富和透明,可以先在官员所在的单位内部或先在局域网上公开,然后再逐步实现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方式公开;也可以先着重实行经查询而公开的方式,再逐步扩大政府主动公开的范围。
(四)总体设计,立法推进
探析我国财产公开制度的困境及出路
从目前国内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地方试点的进展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国家法律依据和中央政策的明确支持,这些试点均面临着合法性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立规程序混乱、规定简陋且执行缺乏透明度,导致推动者往往难以实现本意”,普遍遭遇到巨大的阻力。可见,地方自发性的试点具有先天的局限性,体制改革到了一定程度,自下而上的改革缺乏突围的能力,就需要自上而下的总体改革设计。因此,一方面,党和国家应该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充分论证、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制定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总体规划,确定该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设定一个推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另一方面,国家应制定统一立法,应采取“中央统一立法、授权地方实施、按年增加范围、分步落实到位”的方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并授权各省级人大选择决定部分领域或部分领域的部分岗位的官员为申报对象,分地区试点,全国整体推进。
(五)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加强核查和责任追究
只有公众都积极地参与对官员公开的财产的监督,及时了解财产公开情况、曝光检举不实公开的官员,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实施才能取得效果,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公众的公民权利意识、参与意识还不强。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民众的公民权利意识、参与意识,鼓励和倡导民众积极参与监督。另一方面,有关机构可以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核实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对公民的检举也进行认真的核实调查,对拒不公开、经调查存在虚假公开的官员,严格责任追究。在地方试点中,多数试点对申报不实者,均没有处罚细则,即使颁布了处罚措施也没有认真执行。因此,应该加大处罚的力度,修改刑法,设立一项“虚假申报收入与财产罪”,对拒不申报、虚假申报的官员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新疆阿勒泰千名官员财产公示,新浪网,2009年02月25日00:23,转《新闻晨报》。
2、浙江慈溪公示700名干部具体财产,新浪网,2009年02月23日02:27,转《新京报》。
3、中纪委副书记何勇称正论证官员财产公示,新浪网,2009年03月08日02:02,转《京华时报》。
4、官员财产公示能否成为反腐利剑,人民网转《半月谈》,2009年04月02日09:13。
5、刘义昆,官员财产公示不差论证只缺行动,新浪网转《燕赵都市报》,2009年03月09日07:35。
6、国外官员财产公示制度调查,人民网转《法制日报》,2009年03月27日11:24。
7、社会紧盯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联合早报》,2009年3月21日。
8、梅德韦杰夫公布个人和家庭财产状况,新华网,2009年4月08日 07:06:12。
一、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一) 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农村, 中学英语教师有些是非英语专业毕业, 有些是非师范类毕业, 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很少。这就造成部分英语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 知识结构不够完整, 专业素质有限, 仅限于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 用压制、“填鸭式”逼学生学习, 挫伤了学生学习兴趣, 久而久之, 学生就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
(二)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农村学生大部分上不了示范性高中, 进入社会后对英语应用得比较少, 加之所处环境是农业小城市边缘, 市场经济、小农观念影响着学生对理想、价值的认识, 而大学毕业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剧了农村部分家长、学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学习目的只是看能不能上高中, 上大学。另外, 农村学生父母外出打工, 又大多是独生子女, 骄横、惯养;受手机、网络等因素的影响更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 也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 农村中学受办学条件的限制
农村学校虽然教学硬件得到了提高, 教学设施也得到了改观, 但城市师资优良, 环境、生活等条件都比农村优越, 加上高升学率, 这就吸引不少家庭条件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涌入城市学校, 农村生源优化率受到限制, 必然在中考中成绩平平, 加之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产生质疑, 影响学校声誉, 更得不到家长的重视。
(四) 学习环境的制约
城市家长普遍对孩子英语学习比较重视, 参加各种培训班、补课, 和教师联系紧密, 不少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 有着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农村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的限制, 虽然在小学就开始英语学习, 但受环境制约, 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除了英语教师几乎没有人可以请教。
二、应对措施
以上的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门, 也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 更涉及到教师、家长和学生。而它们既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既有社会因素, 也有家庭因素;既有认识问题, 也有水平问题。这些严重地影响着农村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认为,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农村英语教师长期从事农村的初中英语教学, 和城市教师交流、互动的机会少;旅途、家庭等因素, 工作之余也是匆匆忙忙, 没精力钻研教材与教法, 知识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 除了让教师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外, 上级主管部门还要合理配置人员,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加强城乡交流, 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化水平。
(二) 改变教学观念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成绩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评估一个学校以教学成绩为中心;社会认可一个学校以教学成绩为主;教师的考评、晋级等都以教学成绩为主。这就造成教师只注重成绩不注重方法, 不因材施教、不管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差异, 一刀切, 采用管、卡、压、死记硬背、甚至题海战术。要改变这一现象, 上级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必须切实转变应试教育观念,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三) 改进教学方法
“师道尊严”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 要改变教学方法, 就要切实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这就要求英语教师“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 而并非“teach students English”。教师只有形成这样的理念,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般来讲, 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就必须从枯燥的死记硬背中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微笑、平易近人、和蔼的语言, 现代化多媒体的使用, 用音乐、游戏、故事等创设课堂生动的教学场境,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在语言气氛中受到感化, 消除农村学生害羞、不敢表现的心理, 让他们积极参与, 树立自信心。
2. 课内多交流, 课外多活动。
语言的职能是交流, 失去交流就成了哑巴, 交流少是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 英语教学应坚持以听说为主, 同时辅以语法教学, 把词汇和句型变成活的知识。与此同时, 课堂还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小组合作、两两对话等都可掺杂不同程度的学生, 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在课外, 还要通过开办英语广播, 开辟英语角, 举行英语演讲、朗诵、游戏和竞赛等活动,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英语环境。
3. 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认识。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差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家长、学生缺乏对英语学科的认识。因此, 教师应通过城市旅游业发展、城市标志以及发达城市对英语的使用等诸多实例, 使学生认识到英语不只是考试的途径, 而是交往的工具。
(四) 教育部门、学校要改进对教师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都是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 评价教师和学生也都唯分数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育部门不但要关心教学改革, 而且要全力支持教师展开教改试验, 从班风、学风、后进生转化等方面综合考评教师和班主任, 大力表彰取得改革成绩的教师, 使教师大胆创新, 勇于实践。
尽管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很多困境, 但是并非没有出路。只要我们不断去探索, 不断实践, 社会、家庭、学校达成共识, 凭着一颗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就一定能全方位地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
摘要:目前,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教育投入的加大, 农村中学教学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英语教学质量与其他学科相比, 还是处于劣势地位。本文就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困境以及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着手, 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希望能够帮助农村英语教学走出困境。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流转;法律困境。
自古以来土地问题就是中国劳动人民最为关注和重视的首要问题之一,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宅基地作为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与农民利益最密切的事物。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宅基地流转指的仅仅是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提高农村集体土地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在农村宅基地的流转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和缺陷,这些问题和缺陷需要用法律这种强制力去完善和弥补。
一、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法律依据
宅基地,顾名思义就是农村的农民基于住宅而占有该农民所在的集体的某部分土地。宅基地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农村集体,但是农民可以享有使用权。农村宅基地应当是可以流转的,因为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很多相关的法律都有涉及。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性规定是现行宪法第10条第4款的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而该条文中的“法律”在当前主要指的是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涉及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必然要依据《土地管理法》来进行,因为该法是规定土地管理各方面内容的法律规范。而由于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是一种物权,《物权法》中也应当涉及。具体规定为:①《物权法》第153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和国家有关规定”。②《土地管理法》第62条、第63条、第64条和第65条并没有明确规定宅基地的流转,只是对其进行限制,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有一处宅基地,出卖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并且明文规定除特殊情形之外,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
除了上述法律规范之外,还有国务院、原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局的一些通知和答复,但是这些文件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广义上的法律,在实践中很难说其具有法律效力。
二、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法律困境
尽管宪法中都赋予了农民转让宅基地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在当前的法律制度体系下其实根本无法实现。
第一,缺乏实体性法律规范。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宅基地流转的条文,仅有的条文也语焉不详或是只是限制。宪法中只有原则性的规定,具体的规定应当在土地相关法律中;物权法也提到应当适用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但是土地管理法中并没有详细的规定,只有限制性的数条规定,这实际上不仅让农民疑惑,不清楚到底能不能转让宅基地,还让农村集体的负责人权限无限扩大。
第二,关于宅基地的相关规定表述不严谨且自相矛盾。宪法和物权法将该问题指向土地管理法,而土地管理法则原则上禁止宅基地流转。一方面,土地管理法中的禁止条款与宪法中允许流转的规定是相冲突的,根据宪法的效力,其实土地管理法中该项规定应当是无效的,但是宪法中又规定了转让需要按照有关法律去进行,现实中并没有相关允许转让的法律。另一方面,土地管理法中只是回避了宅基地流转这个重要的问题,并没有说不允许农民出卖房屋,只是出卖后不得申请新宅基地,其实仍然是可以出卖或者出租的。
第三,一些具体的规定法律层级太低,在实践中不能作为法律依据。原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局、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的一些答复、意见、通知中对该问题进行了一些细节上的规定,原则上仍然是不允许流转的,但是相较于土地管理法其规定更为详尽。问题是,这些文件严格意义上来说既不属于法律,也不属于行政法规,更不是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其实根本没有法律效力。
三、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法律途径探索
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未来需要对《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必要时可以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来确立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程序、实体问题以及救济途径。而具体来说,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应当包括如下的内容:①明确界定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具体范围,是只能在集体内部流转,还是可以在不同集体成员之间进行流转,还是可以城乡之间流转等等;②确立确定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实质要件。应当确定转让人、受让人、宅基地等等要件,也可以设置诸如同集体成员之间的优先购买权等等;③确立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程序,可以规定首先公示,然后经村民大会或者村民大表大会决议通过,签订合法的转让手续,获得不动产权证等等;④扫除正常流转的政策障碍。以法律的形式将上述原则和具体内容确立下来,就是为了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尽可能地削弱和扫除行政力量也就是政策的干预。
四、结语
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进一步推进和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宅基地的价值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实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应当是与农民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在现实中农民却往往不能够得到权利最基本的保障。随着我国物权制度的不断进步,未来我国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也应当伴随着社会生活和法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进步,立法者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公有制为主的基本社会制度,同时要从法律逻辑上理清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物权性质,最终确立较为完善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为缓解我国紧张的土地现状和较为严重的三农问题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同鹏.经济立法问题研究——制度变迁与公共选择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农村宅基地流转:法律分析、操作困境和出路[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浅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推荐阅读:
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11-18
河南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出路探析12-14
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10-12
浅谈农村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学10-02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2-11
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质量的几点做法11-29
农村中学德育的思考09-27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思考12-21
浅谈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