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的心得(精选15篇)
一、课堂分解成四个维度
1、学生学习。
2、教师教学。
3、课程性质。
4、课堂文化。
今天我听了物理课?学生学的怎么样?教师教的怎么样?这是物理课吗?体现什么样的课堂?
二、听课中要细致观察。
1、听课时,既要看教,也要看学生。
2、教: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技术的使用。
3、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效果。
三、观察的角度,从教学流程分析,重在教师。
1、目标是什么?与该班的适切性如何?
2、教学环节设置的效度如何?
3、教师是如何呈示?效度如何?
4、师生怎样对话?达成的程度如何?
5、教师是怎样指导的?效果如何?
6、创设的情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7、教师是怎样检测学习目标达成的?效度如何?
8、目标达成程度如何?生成的学习目标效果如何?
首先引起我强烈共鸣的是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 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 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这发人深省的话也是全书的破题之句。作为校长, 我一次次地建议老师:在学生不在进行“学习”的时候, 请您不要上课。可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是:学生坐在课堂里, 并不一定是在学习。我们在平时的课堂观察中, 总是把“教学”作为观察的中心, 观察教师的讲授、提问、反馈、教学组织, 等等, 却很少把学生的学习作为观察的中心。于是, 我们常常会仅仅看到教师的精彩, 而没有深度关注学生学习, 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被遮蔽了。可是教师的教永远无法替代学生的学。因此, 课堂观察要“从‘教学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型”。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不被看似巧妙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所迷惑而误判了学生的学习结果, 我们才能实现“去蔽”。
首先是理解上的“去蔽”, 去除我们关于“学习”的迷思概念。当我们强调课堂观察要关注细节与现象的时候, 常常忘记了我们是带着怎样的理解进入课堂的, 常常忘记我们是抱着怎样的学习观进入研究的。如果我们没有对何为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怎样进行的、我们何以评价学生的学习等重要问题进行过思考, 我们的课堂观察注定是没有深度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让我看到了从对学习的理解到基于这种理解的观察方案的设计, 成为本书的逻辑结构:从理解学习, 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五大领域的确立;而每一个领域的观察方案, 也都遵循着从理解到展开的线路, 比如观察知识与技能类目标的达成, 是建立在对“何为目标达成”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在这种逻辑下开展的课堂观察, 就不会纠缠于细枝末节而走向本质。
其次是观念的“去蔽”, 不是一种被告诉, 课堂观察的“去蔽”功能充分地体现在它所呈现的“证据”上。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 其观察的中心“不再指向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而是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质量以及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因素”, 同时在观察中收集与分析学习的证据,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值得注意的是, 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工具 (收集证据、分析证据的工具) 。这些工具无一不是作者在与一线教师一起研究的过程中开发或运用过的, 可以被一线教师们拿来运用。
在《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手机”为线索设置了: “手机”我说你答、讨论“内需、外需你认为哪个更多”、创“芯”手机三个环节。
观察与思考一
第一个环节:“手机”我说你答
观察:从课堂观察记录看,学生都想说说自己的手机,课堂气氛活跃,互动表现为“好”。班级48位同学,大部分同学跃跃欲试,有十位同学参与互动,他们接二连三分别讲了手机升级的换代,手机对生活的影响,想买手机的愿望(特别是iphone6s)。当老师将学生的互动话题编成问题后,回答问题的学生有 8人。本环节有 18位同学参与互动,互动率大约 37.5%。这样的教学互动比较理想。
思考:有贴近的生活——学生愿意“动”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愿意参与互动。手机是学生很熟悉,也是很关注、很感兴趣的,学生体验深刻,自然有话说,愿意说。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与教材相结合,教学内容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进行互动。如果教学远离了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生活,也就远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无法享受到没有成功的体验,更多的是枯燥、乏味、厌烦的感受。思想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首先要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其次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
观察与思考二
第二个环节:讨论“内需、外需你认为哪个更多”
观察:在思考5分钟后,以下是学生的看法:
学生1: 我认为内需多,因为生产要满足国内人民消费,这样才能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才能提高劳动者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所以要偏重内需。
学生2: 我认为国外人多,市场更大,应该外需会更多。
教师:这两位同学分别从人的角度简单明了地描述了内需、外需哪个更多。其他同学有没有更独特些的看法?
学生3: 我认为内需重要,因为内需不满足,社会不稳定。
学生4: 我认为外需可以出口创汇,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外需很重要,会更多。
教师:以上两位同学又有新的分析角度,他们从内需、外需的作用角度说明。还有其他角度吗?
学生5:我国主要矛盾告诉我们,发展生产就是解决内需,所以内需更多。
学生6:国外也是要先解决内需的,他们也强调内需,所以外需不如内需多。
学生7:是不是“商品”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哪种商品内需多、哪种商品外需多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
教师:这几位同学强调面对实际情况分析内需、外需哪个更多。我国把坚定不移地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我们要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所以内需更重要,更多。
思考:有智慧的启迪——学生敢于“动”
学生2发言时,表面只是学生1、老师与他互动,其实学生3、4、5、6、7也都在与他互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互动表现为“好”。在这里,教师不断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引发学生交流,促进认知发展。教师没有高高在上,而是运用有智慧的启迪,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自信、自由、独立地发表见解、表达思想,学生敢于“动”。
观察与思考三
第三个环节:创“芯”手机
问题:手机核心部件的芯片,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占比不足两成。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中国芯”有无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如何实现?
观察:对这个问题能参与互动的学生只有2个人,参与率为4%,互动表现为“差”。这两个学生除回答“要发展科技”外,也无话可说,课堂表现比较沉寂。大部分学生比较茫然,不知要答什么。
思考:有层次的设问——学生才会“动”
究其原因,以上问题超出了高一新生的知识范畴和思维局限。“生产”从内容讲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解决问题”从答题角度有三个主体,即国家、企业和个人。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学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但并不熟悉,而“国家、企业、个人”三个主体是高一后期才学的内容。
互动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知识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要精心设问,问题设计应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用组合的方式把握好互动问题的广度、深度、难度,提高问题互动的可行性,不脱离学生的实际。层层设问的方式,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对于如何创“芯”手机,如果设问如下:①“生产”包括什么?②生产力包括什么?生产关系包括什么?③要发展“中国芯”的手机生产,从生产力方面怎么解决?从生产关系方面怎么解决?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设问,让教学目标始终处于学生知识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就能动起来,课堂就能动起来。
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关涉的是课堂观察“为什么”、“是什么”、“追求什么”的问题。通过观察,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使课堂学习得到改善。课堂观察不但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科研方法,它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课堂观察是由观察员组成的观察小组,每个成员的分工也各不相同,记录了教师在本节课中进行的提问、策略等。
通过课堂观察让青年教师更加深入的熟悉教材、了解教学手段、清楚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让语文课堂充满效率。让青年教师尽早的成长起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培养正确的教学方法和习惯,充分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学目标。
我想,课堂观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每一个参与课堂观察的老师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重视活动,迎难而上,集思广益,共同发展。
2)活动的准备一定要充分。包括上课者的说课,量表的制作,观察者的报告等,都要用心去做。观察者在参加课前会议之前,要对执教者的内容有所熟悉、了解,为确定观察点做些前期的思考与准备,不做无米之炊,不为不了解而茫然不知所措。
3)观察点的确定不在于多,而在于准确与有效,一定要根据上课者说课材料去挖掘、提炼,根据学情、教学设计、教师的特点与需要去选择、确定。
4)量表制作是关键。根据观察点去学习相关的材料,设计观察点的构成要素。应刚开始实践,一个教研组不要确定很多个观察点,以两至三个为好,还可以将一个观察点中的某些构成要素分配给几个观察者,这样。观察者既可以侧重地记录所需数据信息,也可有余力关注教学的全过程。
5)为便于观察者记录,上课的老师可把教案缩小复印分发给教研组中的观察者。
课堂观察离不开课堂,一问一答之中彰显教师的智慧和学生的灵性。有效的提问可以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有利于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决定了这堂课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直白的说教,千篇 一律的表情,是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课堂情感的。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有创造性的开展活动,组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观察可以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课堂,从而联想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通过对比,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中,教师不仅仅是在观察,其实也是在观察中参与了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是我,我会这样来教??”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持续的行为改进本身就是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在观察中,不能只停留记录教学环节层面上,更要记录当时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通过视觉的观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会让我们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但在我的实际课堂中,对课堂进行观察时,按照以前的惯例,有时候什么都去关注一下,到头来,有些应该要关注的细节问题却在不注意间遗漏了,我想存在这种问题一个是对课堂观察的认识、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教学思想还没转化过来吧,以后还要深入学习,在课堂观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失。
所谓课堂观察,就是观察课堂运行状况,对其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团队的有效合作。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听课、评课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听课也不少,评课更是泛泛而谈,对自身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明显。今天听了彭丽莎老师的《小学英语课堂观察》专题讲座,彭老师结合了自己广雅小学教学长达三年之久的小学英语课堂观察课题的经验,给我们讲述了课堂观察定义、意义,分析了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一堂优质课,从而更好地反思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足之处,以及如何去纠正,从而真正从本质上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力。主要通过课前会议、课中会议和课后会议进行讲述:
课前会议:
我们观察者在课前会议中应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上课的主题、关系和地位、本班情况(学生的思维特征、学习习惯、不同层面学生的比例和具体座位的安排、课堂气氛等等)、通过这次课堂观察明白到什么、重难点在哪里,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本课的大致结构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或困惑?
课中会议:
彭老师结合自己学校的“二元五次” 小学英语课堂观察课题的经验,给我们展示了第一代小学英语课堂观察表、还有他们不断改进、改良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的观察表。还给我们看了他们进行课堂观察课题会议的视频。从中我们可以更好、更加直接、真实地体会和学习。
课后会议:
彭老师告诉我们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以有利于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基于学生的表现和证据,表明学习目标(达成了吗?)是否达成,能够抓住核心说明几个结论、立足于观察到的证据、再作必要的结论等。
彭老师接着给我们看了狼群的几个视频给我们讲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最后还给我们推广了关于小学英语课堂观察的几本好书《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们的课堂,基于课例研究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
我认为,在小学英语课堂观察中,我们老师应该做到三个“相互”
相互比照。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视频录像或同伴之间的真实现象观察证据,给自己树镜子,照镜子。自我观察、自主研究、互动发展。
相互诊断。借鉴医学研究经验,互为病人和医生,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带着行动研究的结果和问题来,带着新的方案走……
一、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要充分了解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对于课堂要涉及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等内容做到胸有成竹,特别是对于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突显出来,哪些地方需要创新思维也要考虑进去,对于内容的提前了解可以使教师在课堂观察更有信心。其次,对学生的情况要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比如哪些学生成绩好,分布在教室的哪个区域,哪些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是什么,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等等。课前对学生的了解越详细和全面,就越有利于课堂观察。对于课堂教学设备要有大致的了解,不仅要知道课堂上会运用到哪些教学设备,还要知道设备的使用原理,特别是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前对其操作要熟悉。第三,要对备课内容的深度、价值和层次性进行分析。总之,课前准备的内容十分复杂,但是越是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就越能够贴近学生,从而发挥出课堂观察对生物教学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课堂观察
这是课堂观察的主体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总的来讲,在这一阶段,课堂观察要做到持续化和系统化,最关键的是记录工作的有效性。课堂记录的关键在于全面而深入。首先,要记录好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的学习和发言积极性,对于老师的安排是否严格遵守,在进行自习时能否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要对教师行为进行记录。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复杂和积极,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是否有照顾学生能力,能否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能否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第三,要记录好教学设备的运用情况并加以分析。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在整堂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传统设备和现代设备的对比等等。第四,要做好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记录。有无课堂讨论,教师对学生的疑问有无耐心解答,在进行实践时,教师是否做好指导工作。做好记录工作,是实施课堂观察的前提,也是课堂观察的载体,为生物课堂教学指导提供了实质的信息。例如,在对“植物的生殖”一节进行教学时,要观察学生是否有自己准备的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实物带入课堂,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区别两种结构的不同,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种子的结构,最后,教师利用有声电影播放种子的萌发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中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认识
三、做好课后研究
课后研究是课堂研究的延伸,也是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所以做好课后研究是课堂观察促进生物教学的前提和保障。课后研究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比如在课后和学生交流,针对上一环节记录的内容进行访问,进而使信息更完善。例如,在完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讲学后,可以利用地利之便,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田进行观察,实际体验特殊生态系统的构成,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实际体验和课堂教学的不同。可以在科室内组织研讨活动,生物教师们可以针对记录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做好研讨记录,整理成报告的形式。授课教师要将观察记录和研讨结果与自己的备课内容和实际课堂教学进行比对,找出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及时调整和提高,保障生物教学的课堂质量。
综上所述,课堂观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指导,还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海中学通过不懈努力,总结出了一套具有实践价值的课堂观察利用经验,从课前到课后,全方位地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体现出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宗旨,另一方面也为课堂观察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摘要:生物是初中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是理科性质的课程,但是知识点较多,较为零散,记忆点较多,其教学有一定难度。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把握住教学重点,充分利用课堂观察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实效性 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6-0107-02
一、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偏重课内而忽略了课外
虽说入选教科书中的文章大多是意义深刻的名人佳作,但是教材只不过是某一种类型的代表,是为了举一个例子给学生,并不代表学生只要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就足够了,而是要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其他方面。所以教学过程中课外知识的延伸和链接是不可或缺的,要注意相应的拓展。
2.偏重教学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表现得过于急功近利,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采取了许多极端的方式,比如拖堂或者压缩教学内容,而不是思考怎么让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来构建实效性课堂
1.通过角色的转变,在平等的交流中进行观察
通过课堂观察来构建实效性语文课堂,就要注意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开始课堂观察时转变自身的角色,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并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升自身同时提升教学,充分建构起实效性语文课堂。
例如某堂课上,教师在讲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根据课文内容来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性格。学生分析了文中“母亲”对“叔叔”态度的变化,表现了她自私、势力的的嘴脸;然后在课文学习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们归纳中心思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归纳出的结论就是课文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并且势力的关系;同时老师要求学生将中心思想“升华”为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这时又有学生提出,跟资本主义没有关系,现在的许多人和人之间都是这样。学生此言一出,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老师也有点不开心,其实这位学生只是单纯地提出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见解,虽然教师是在根据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但是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活跃的、丰富的,不应该仅仅被局限在一个标准答案中,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要能听的进去不同的声音,同时也听见学生的心声。
2.组织多向互动合作学习,丰富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合作学习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打破以往固有的教师讲课学生做笔记的情况,积极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中来,然后观察学生的表情现况,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观察并且告诉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怎么去挑选有意义的问题等。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两种具有差异性的问题,第一种是学生自己明白,用来考别人的问题;第二种是学生自己也不太明白的问题或是有不同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其他同学或者老师。面对这两种问题,教师都不要急于去表态,而是与学生一同商量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给学生留了足够的思考余地,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可以得到启发,不断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什么都依靠老师来完成的,师生双方都是学习者,学生也可以掌握课堂教学的进度和重点等。
3.观察学生口常的表现并系统化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制作一份属于他的档案,里面收集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制作并且分析其个体成长曲线,全方位的记录和展示学生的成长历程。同时在教学中除了观察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情况,也要观察他们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转变,在重视整体发展的情况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进行纵向评价而不是横向的比较。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收集的信息来给学生和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活动中成为一个组织者,还要利用好信息时代的长处,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
例如:学习课文《皇帝的新装》时,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根据学生的特长来安排工作,比如擅长写作的同学就写剧本,善于表演的同学作为演员,懂乐器的同学伴奏,绘画能力强的同学制作演出的道具和服装等等,这种人人皆可参与的集体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语文教师所发挥出的作用和意义也绝非传统的语文教师可比的。
结束语:
课堂观察可以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实效性,改善传统语文教学中弊端,并且在观察中也要注意方法,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沈星宇.从技术到艺术——浅谈课堂观察提升语文课堂魅力[J].新课程学习(中),2013,(06)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一路走来,我们有着太多的艰难、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喜悅。故事不仅记录了我们的旅程,也能让读者理解我们的旅程和课堂观察本身。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收录了课堂观察大区域合作体——浙江余杭、北京海淀、于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第二部分“问题解答”。专业行动不仅需要经验积累,而且需要知识基础。本书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拆除听评课的“旧房子”是件容易的事,但重建听评课的“新房子”就不容易了。崔教授团队创造了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这一部分的核心就是《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观察记录工具。这是本书的精华部分,它代表着知识创新。第四部分“课例研究”。一次课堂观察活动后,撰写自成一体的课例,呈现一次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也许这一活动并非课堂观察本身所必需,却是课堂观察的必要延伸,是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研究之必需。课例的撰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更为深入的研究过程,这一研究过程改善的不只是我们的课堂观察,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我们的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看了本书后,我知道了何为“课堂观察”?它有什么意义? 特别是如何进行课堂观察?这将会使我日后的听课、评课进一步走向专业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听课可按以下三步进行:
一、听课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习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盲目地听,不理解教者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二、听课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也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视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听课者的目的,可以适当有所侧重,选择有价值的“观察点”来观察研究。
三、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昨天课后,我把豆种发给学生。有因课上表现好,为小组得到豆种的,这些是可以种在班里的;有因个人喜欢,得到豆种回家种的。对了,我也拿回了几粒种子回家种,嘿嘿!我也想试试呢。 帮学生把花盆里放满土,并根据不同的豆种在每个盆里种上三到四粒种子,剩下的事儿就交给孩子们了。今天,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本本子,那是让他们写观察日记的,4月14日,是一个需要记住的日子。现在,我跟孩子们一样,在期盼着那小豆苗苗早点从土里钻出来,让我们早一点目睹它们的风采,并亲自观察它们的蔓儿是如何从可向上缠绕生长的。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想着让孩子们做点什么,曾让孩子们养过蒜苗,虽说只有一小盆,那长出的小苗苗让孩子们高兴了好几天,但后来热情过去了,他们便任那盆蒜苗干干在花盆里,最后,我连盆一起扔了出去。与些同时,我让孩子们养小乌龟。他们让家长买来了养龟的缸,也带来了龟食,最后是主角出场,一下子好几只呢,一时我一个缸里都养不下了,后来又一个孩子带来了小鱼缸,才让这些小乌龟“龟均占地”不至于太可怜。可是,可是后来,那些小乌龟一个一个地眼睛都瞎了,最后,一个接一个地去了天国。我就奇怪了,为什么我就养不好小乌龟呢?在这之前之后,我都曾自己养过,无论我如何努力,它们就是不活,让我郁闷了好一阵子。 后来,后来就什么也没干了,也是因为我们的教室一年四季都不见阳光,养什么都赖赖叽叽的,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让我越来越没有养点什么的兴趣。 这次与孩子们一学习《一次有趣的观察》,又勾起了我想种点什么,养点什么的心思,借18课的东风,就种点豆豆吧。不知道多少天后,那些小豆豆才会钻出来与三班的孩子打招呼。
听课评课,是学校日常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大凡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总是要大量地被听课,还要大量听别人的课,在听与被听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慢慢悟出些教学之道。
如果只是听课,那么对课堂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片面的。因为听只关注了课堂上师生的声音;学生的学习活动、思维活动,师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探究过程,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课堂掌控,都需要细心的观察体会和思考。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如何观察一个人时,提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视其所以”,就是看他行事的动机和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由和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还要看他平时的生活态度和做事的依据;这样,“人焉廋哉”?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隐藏的了。课堂观察也要“视其所以”,看他课程(教学)目的设定是否切实可行;“观其所由”,看他教学活动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察其所安”,看教师的教学依据是否符合课程理念和文本特点,这样就能比较全面了解一个教师的课堂行为了。
我们提出要课堂观察而不是简单地听课,一方面要求听课者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工具,充分收集梳理课堂信息(观);另一方面要运用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评价、总结、反思(察),“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日〕佐藤学)。
作为语文课,我们建议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课堂观察。
一.观其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切实可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著名课程教学专家王荣生教授提出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可见确立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教材特点,切合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观察的重要切入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一文,很多老师感到难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本文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困难。《安塞腰鼓》是一篇艺术散文,被刘锡庆称为“风情—神韵散文”,“简直就是一首意韵优美的散文诗”。它的魅力在于作者用奇崛生动的语言,讴歌黄土高原上“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表现他们用激荡的生命擂击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生命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标准在该学段(7-9年级)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特点是我们确立课程教学目标要考虑的又一重要因素。本文的美主要表现在语言之美、意韵之美和生命之美三个方面,特别是在语言运用上,本文大量运用短句来营造激越的气氛,使文章意韵之美和生命之美扑面而来,应接不暇。用王荣生教授的话讲,“《安塞腰鼓》的所有一切,都在前台,都在它的言语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都用它的言词表达了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句式特点和语言之美,应是本文重要的课程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情也是我们确立本文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像本文这样用语言直观冲击读者视觉的艺术散文,学生会产生阅读陌生感和疏离感,阅读理解的困难是比较大的,甚至会不自觉地进入拒绝性阅读状态。如何做好阅读铺垫,引导学生找到阅读感觉,披文入情,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韵,是确立本文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考量。
二.观其所由:教学活动安排是否科学合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提出,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活动的安排,也应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阅读由陌生到熟悉,由拒绝到接受进而喜爱,并通过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读,达成对作品意韵的理解。
学生阅读《安塞腰鼓》的困难首先来自文化陌生感,对安塞腰鼓的艺术美和它所张扬的西北高原人民的生命活力和精神世界缺乏了解。所以课前的资料助读和视屏欣赏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降低阅读理解难度。
语言陌生是学生阅读本文的又一大障碍。教学活动的高明应体现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品读找到感觉,并逐步让这种感觉精细化(语言品析欣赏),从而把阅读带向深入。
要有清晰的阅读流程设计。本文阅读理解的流程应该是“资料安塞腰鼓——视屏安塞腰鼓——语言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背后的生命张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点拨显得特别重要。阅读之初要放过一些困难词句“绊脚石”,不要纠缠局部,要重视整体感知和对语言的敏锐直觉,先找到自己的阅读感觉,并逐步强化这种感觉,把对词语(句式)的理解引向精细化,进而理解文章的意韵和文字背后的生命精彩。
三.察其所安: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否符合课程理念和文本特点?
学生学习活动是否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如果课堂采用惯常的“讲—听”式教学,由于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陌生,一定会进入昏昏欲睡的状态。如何让学生对文本发生兴趣?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对语言产生感觉?这都需要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个性化阅读感受,在合作学习中互相碰撞获得新的感悟和思考,在探究学习中把对语言的感觉精细化,进而对作品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
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对话者和阅读促进者。本文学生的初始阅读是困难的,如何把学生的阅读引向预设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参与到学生阅读活动中去,了解他们的阅读障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把粗读引向精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阅读感受和体会,在学生阅读困难处、难以深入时及时进行点拨引导,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走向深入。如郑桂华老师在教学本文时,在学生交流完自己的初步阅读感受后提问:“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些?”这就把学生的阅读引向了对句子(语言)的关注和品味;学生充分交流后,郑老师又追问:“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他们在句式上有哪些变化”?又把讨论(对话)引向深入,对作品语言进行精细化品读,通过层层设问引导,把学生的阅读活动一步步引向了深入。
文本特点是教学活动安排的重要依据。《安塞腰鼓》是一篇语言运用极富特色的艺术散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本文的语言特色,品味本文句式特点和章法特色,学习本文的语言运用之妙,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旋律。脱离本文语言品读欣赏的其他花哨教学活动,都是舍本逐末的歧路。只有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本的语言之美,语言之妙后,文章的意韵和主旨探究才有“根”。学生的阅读探究活动应依据“语言之美→意韵之美→生命之美”层层推进。脱离语言品析的主旨探讨,即使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会如堕雾里烟云。
语文课堂观察的角度和方式多种多样,“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不失为语文课堂观察的一种有效形式。
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论语·为政》。
3.王荣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4.刘锡庆 《我读刘成章》。
5.〔日〕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
一、加强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趣味性的提问更能增加幼儿的参与兴趣
通过对课堂提问的观察, 教师发现, 如果能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 就能造出强烈的悬念,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幼儿在愉快中乐于探究。如在讲数字9的分成时, 教师先讲一个故事:森林里要举行文艺晚会, 小动物们可高兴了, 小猪来到晚会现场, 守门的小兔说要做一道题才让他进去。小兔的问题是几加几等于9?小猪回答不出来, 小兔不让小猪进去, 你能来帮帮忙吗?这样提出问题, 幼儿非常感兴趣, 于是积极思考, 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2. 灵活适度的提问更有助于幼儿的思考
有些教师习惯在课堂中问“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的问题, 但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幼儿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不理想。教师在提出问题时, 幼儿回答的声音响亮而整齐, 但只要细心观察, 就可发现, 其中不乏附和的声音。所以, 教师的提问有灵活有度。对于难点问题, 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系列问题, 让幼儿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突破难点。
3. 教师适时鼓励可以增强幼儿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提问是每堂课的必备。教师提问, 有很多幼儿总是跃跃欲试, 把小手骄傲地高高扬起。但我们发现有些幼儿通常沉默不语, 这其中就不乏一些幼儿是明白理解而没有勇气站起来回答。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能敏锐地感觉他们的“欲答不能”。教师用眼睛友善地注视着他们, 对他们露出鼓励的微笑, 他们就能把小手举起。如果教师还对他们的回答加以肯定和赞扬, 渐渐地, “高高扬起小手”的队伍便能越来越壮大。
二、改善学习状态,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变换方式, 能持续幼儿的快乐学习过程
在绘画课上,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幼儿如果采用单一的油画棒作画, 时间一长, 就会失去兴趣, 不愿绘画。教师试着采用多种作画形式, 如棉签画、吹画、印画、水彩画、粉笔画, 结果发现每次绘画幼儿都会全身心投入, 表现得非常兴奋。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幼儿好奇心强的心理, 不断变换教学方式, 如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游戏情境教学等方式, 不断激发幼儿兴趣, 持续他们快乐学习的过程。
2. 发挥榜样力量, 带动幼儿学习
在一次占圈游戏中, 当老师说“站到比4大1的圈子里时”, 反应快的幼儿马上站到5的圈子内, 其他幼儿一看也马上跟过来, 反复几次, 全体幼儿都能很好地参与活动。幼儿爱模仿, 同伴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之后我们尝试让幼儿带动幼儿, 把能力不同的幼儿放在一起, 结果发现能力强的幼儿在活动中增强了自豪感, 产生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感, 而能力弱的孩子因为能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他们也乐意与同伴一起参与学习, 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3. 师生沟通, 提高幼儿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对游戏活动的观察, 教师往往能发现其中有那么一、两个小孩因为种种原因很少与其他小朋友玩, 很少发言, 很少与老师亲近, 甚至连做操都不动、不学。如果教师与幼儿一起游戏, 在游戏中与孩子沟通, 以童心与幼儿相处, 用童心理解孩子, 走进他们的生活, 与他们打成一片、玩在一起, 孩子自然乐意参与活动, 参与学习。
三、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1. 表扬和鼓励能让幼儿更积极地参与课堂
孩子做得正确时, 如果老师不置可否, 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当老师表扬他们时, 孩子就产生喜悦、愉快的心情, 而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用点头、微笑、夸奖, 贴小红花、五角星, 插红旗, 奖励玩具等方式, 表扬和鼓励幼儿, 增强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对个别有差异的幼儿, 教师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 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 还可以说“你真棒”“别害怕”“你肯定行”。
2. 动态的事物能吸引幼儿的参与
通过观察, 我们发现动态的事物能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 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枯燥无味的教学变成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多媒体教学, 更能调动幼儿的学习、活动的动机。
要使课堂观察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特别是在推行新课程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和规律,我认为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课堂观察必须具备主题意识。作为整体而言,每次课堂观察教研组可以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将观察范围和观察面缩小,有利于把问题研究深刻透彻;作为个体而言,教师甚至可以长期的就某一主题开展课堂观察活动,这时,这个“主题”其实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
二是必须具备细节意识,量表制作是关键。没有细节的捕捉就没有课堂观察,捕捉有研究价值的关键细节,是个体观察的关键工作,事关关键细节的描述却必须十分精细。只有抓住细节,数据准确,才具有说服力和针对性。
案例描述:
经过两年的幼儿园生活,班级里许多家长都成了好朋友,他们经常有出去聚会、旅游等,久而久之他们的孩子们也成了很好的朋友,其中小翰和小妍就走的比较近,两个小朋友的关系也特别的好。有一天上午,孩子们在娃娃家玩,小翰突然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嘿,告诉你们哦,小妍是我老婆呢!”“羞,羞,羞!”旁边的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笑小翰,小翰不服气,还理直气壮地说:“不信,你们去问小妍!”这下教室里可闹开了锅,小妍还特地跑来证实了小翰的话,并亲了一下小翰。顿时,孩子们哄堂大笑。
案例分析:
与小翰相类似的语言和行为在幼儿身上经常发生。但幼儿所理解的结婚概念不同于成人的“婚嫁”观念,它只是对成人世界的简单模仿,是快乐、友谊的象征。这与几个因素有关:信息时代,幼儿生活中耳闻目睹了一些婚恋场面;童话世界里,真善美结合的美好结局常常通过结婚的喜庆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往往也用亲吻表达对幼儿的喜爱和赞美……幼儿的思维形象具体,对这些现象不能做理性分析,因而出现停留于表面的、现象的模仿。
孩子们的哄堂大笑和“羞羞羞”反应也说明他们对这些现象似懂非懂,存在一些模糊的、不正确的认识。
措施:
1、不要大惊小怪地责备小翰和小妍“羞羞脸”,也不要武断地训斥幼儿“笑什么笑,你们知道什么!”老师简单的斥责或过分敏感的关注,只会错误的强化小翰和旁观幼儿对这件事的印象,甚至使幼儿形成结婚、亲亲丑恶的错觉,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2、巧妙转移,自然引导。“小翰和小妍是好朋友,他们很友好,很喜欢对方”引导幼儿说出其实小朋友间表示友好的最好方式是拉拉手。
3、找个时间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婚嫁等方面的知识,对幼儿的生活和成长也是不可缺少的。“等你们长大后,学了很多本领,有了工作,再找到一个互相喜欢的人就可以像爸爸妈妈那样生活在一起了。”
笔者认为, 有效教学是作为一种指导教学行为的理念, 而非教师直接在课堂中加以运用的操作技术, 或者是一套直接用以检核教师行为的指标。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呈现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 并将它与教学效果结合起来, 通过反思来对行为的有效性加以检视。课堂观察正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
一、何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学习的改善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 , 从课堂上收集资料, 并据此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课堂观察和传统的听评课是什么关系呢?从课堂观察本身来看, 首先, 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构成了一个行为系统。其次,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 收集与教学行为相关的特定信息, 进而分析、反思观察结果。再次, 课堂观察包括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 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 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 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同时,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授课教师和听评课教师共同参与了整个工作流程, 既彼此分工, 又相互合作。课堂观察共同体的专业对话和自我反思, 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 促使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发展。
课堂观察对传统听评课的改进在于关注“证据意识”、“合作意识”和“效率意识”。它通过观察工具收集而来的教学信息, 为解释教学效果提供了证据, 解决了教学的有效和无效从何而来的问题, 奠定了后续教学行为改进的基础。而证据的收集离不开教师群体的分工合作, 这一过程既关注了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 同时又提升了听评课本身的效率。
二、课堂观察的框架、视角和观察点
在进行课堂观察时, 一个合理可行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 从而诊断教学有效与否。我们尝试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构建这样一个课堂观察框架。
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 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性质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 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三者之间, 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 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 课堂文化具有整体性, 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
四个维度的下位, 我们又陈设了若干视角和观察点。如在“教师教学”下面, 我们围绕“教师是如何教”、“哪些主要行为是有效的”等关键问题设计了“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五个视角, 每个视角由3~5个观察点构成。这些观察点不再以评价标准的形式出现, 而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 旨在引导教师思考某个视角的属性。如在“对话”视角下, 设计了这样的观察点:“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 是否有效?”;“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 有哪些辅助方式, 是否有效?”;“有哪些话题, 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课堂观察从框架到视角再到观察点, 一步步地聚焦教学的有效性。如果说框架只是勾勒出一副课堂生态的轮廓画, 经由视角桥梁般的效用, 观察点最终落实到教师和学生可观察的行为。虽然它并没有直接提供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 但却将面和点相结合起来, 借由合作观察呈示了确凿的证据, 来判断教学行为的有效程度, 因此它在内核上既是以有效性为依归, 同时又在设计上参照了有效教学的理念。
三、观察量表的开发
课堂观察有别于传统听评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借助了观察工具来记录课堂教学信息, 为分析教师行为提供佐证。而量表的选择和开发就建立在上述课堂观察框架、视角和观察点的基础之上。
在选择和开发观察量表时, 主要考虑观察点的特质、观察者的特点和观察条件三个因素。首先, 不同的观察点因其所分析问题的需要, 相应的量表类型也就不同, 或用定量, 或用定性, 再或是两者结合。如观察“提问的数量”, 宜用定量量表;如观察“情境创设的效度”, 宜用定性观察量表;而观察“问题的认知层次”, 则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量表。其次, 观察者本身的素质和认知风格的差异, 必然产生观察方式的差异, 如观察“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的有效性”, 对观察者的记忆力、判断力、速记能力等都是极大的挑战, 经验不足的观察新手可能就无法胜任。再次, 有些观察点可能需要其他设备的辅助, 如“课堂对话的有效性”除了速记之外, 还需要音像记录设备, 才能较精确地把握到语调和神态等要素, 所以观察条件也是必须考虑的。
当然, 量表的开发和使用需要经历一定的程序和阶段。在分析设计阶段主要具体分析观察对象 (内容) 的要素和观察课的特征, 针对情境理清思路、初步设计;在试用修正阶段主要检验量表的科学性和操作性, 然后再投入正式的使用。因为量表的开发是以有效教学为参照框架的, 量表的开发和使用过程能够引导教师去关注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课堂观察的程序
课堂观察需要有程序上的规范, 主要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步骤。课前会议指在课堂观察之前, 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有效地商讨, 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其目的在于给参与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 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 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课前会议最好是在开课的前一天举行, 持续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至少需要15分钟。课中观察指进入研究情境, 在课堂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 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现场之后, 要遵守一定的观察技术要求, 根据课前会议制定的观察量表, 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 迅速进入观察状态, 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 采用录音、摄像、笔录等技术手段, 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 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 做好课堂实录, 记下自己的思考。课后会议指在观察结束之后, 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 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一般分为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提出改进建议等。持续时间视情况而定, 一般至少需要30分钟。
【课堂观察的心得】推荐阅读:
以课堂观察促课堂实效09-20
课堂学习观察报告06-30
大学课堂观察报告10-19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07-26
立足课堂观察 引领教师成长10-16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课堂观察三追问11-07
观察儿童读书心得09-07
观察蝴蝶的日记06-11
菊花观察的周记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