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用8篇)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关于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规划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保障职工基本医疗,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务院部署的今年必须完成的重大改革任务。各地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规划方案要求,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迳向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
1.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是根据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建立起来的。政务院《指示》明确规定国家对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 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 实行公费医疗预防制。医疗费用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卫生机构, 按照各单位编制人数比例分配, 统收统支, 不能分给个人。门诊、住院所需的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门诊费或住院期间经医师处方的药费, 由医疗费拨付, 住院的膳食费、就医的路费由个人负担。1952年8月, 政务院又将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范围扩大到在乡干部和大专院校的在校生。同时, 为了控制用药与不必要的检查, 国家还制定了十一类西药和大部分中成药的基本药物目录、大型设备检查的规定及公费用药报销范围。
公费医疗制度是中国对享受对象实行的一种免费医疗保障制度。由于公费医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 因此, 这项制度实质上是国家或政府保险型的保险制度。
2.劳保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是根据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及1953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等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适应范围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工厂、矿场、铁路、航运、邮电、交通、基建等产业和部门的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参照执行。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企业医疗所、医院、特约医院医治时, 诊疗费、住院费、手术费及普通药费由企业负担, 贵重药费、住院的膳食费及就医路费由本人负担。
3.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国家和单位对医疗费用包揽太多, 致使医疗费猛增。从中国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可以看出, 大部分医疗费都由国家和单位承担, 个人不承担或承担较少, 使得职工缺少自我保障意思。患者在看病时不论病情, 只管开好药, 而医院也趁机乱检察、开“大处方”来迎合医患双方的需要, 造成一人公费, 全家吃药的局面, 甚至无病看病、小病大养, 致使中国的公费医疗费用猛增。根据劳动部统计, 1993年全国公费、劳保医疗费总额为415亿元, 比1978年总支出27亿元比, 17年里增长竟达24.2倍, 年均增长1.4倍。 (2) 医疗费用浪费与部分职工得不到基本医疗问题并存。由于医患双方缺乏费用制约和控制机制, 个人不承担或少承担, 就医费用意识淡薄, 资源被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反, 部分职工由于企业经济效益差而得不到基本的医疗保险。医疗资源浪费与部分职工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险的现象违反了医疗保险的公平原则, 影响社会稳定。 (3) 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窄, 不利于劳动资源合理流动。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 其适用对象主要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全民企业的职工, 总共1.5亿人, 仅占全国人口比例12%, 覆盖面窄。其次医疗经费以企业为单位提取, 自行管理使用, 实际上是企业自我保险。企业因行业、工种、职工年龄、构成、经济效益好坏不同, 医疗费用畸轻畸重, 社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医疗保险, 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影响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4) 医疗机构缺乏, 医生服务质量不尽人意。在医疗资源被严重浪费的同时, 基本医疗却无法满足。看病难、住院难甚为普遍。据统计, 全国医生占全国人口比例为0.7%, 护士比例更少, 约为0.06%。可见医疗需求供给不足, 离真正满足医疗需求还有相当距离。其次, 医生队伍没有就业压力, 大红包、看医生脸色现象非常严重, 医生服务态度有待提高。
二、改革模式探讨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与此同时, 上海、海南、深圳、烟台等地也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 以不同形式进行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1996年试点工作又扩展到400多个城市。
(一) 两江模式
1994年11月, 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卫生部和劳动部决定在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进行“统账结合”模式的试点, 简称“两江模式”, 主要特点有:
第一, 建立稳定有效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按用人单位上年度在职职工工资总额与退休人员费用总额之和的10%, 确定为当年单位筹资比例。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总额的1%交费, 由用人单位按期从职工工资中代扣。建立了单位和个人双方筹资机制, 拓宽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第二, 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职工个人医疗账户, 初步形成了职工医疗保险“统账结合”的模式。为每个职工建立个人医疗账户, 单位为职工缴纳费用的一半以上和职工自己缴纳的费用, 记入个人医疗账户, 其余进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 由医疗保险机构管理, 集中调剂使用。第三, 建立对职工个人医疗费用支出的制约机制。凡参保职工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 医疗费首先从个人医疗账户支付, 个人医疗账户用完后, 再由个人支付年工资总额的5%, 然后进入社会统筹基金支付阶段, 但个人仍要负担一定的比例。这种“三段通道式”支付医疗费的办法, 提高了保障水平, 增强了参保者的费用意识。第四, 建立对医疗服务机构的制约机制, 防止“诱导需求”和“过渡提供”现象。对医疗机构进行定点资格审定, 参保单位在定点医院范围内为职工确定二至四所医院就诊, 采用基本用药目录, 规范诊疗手段, 同医院签订合同, 明确双方责、权、利。
(二) 海南模式
大小病都保的“两江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个人的就医经济风险, 但其既可依靠个人账户又可依赖统筹账户带来的“个人账户积累越多距吃统筹越远、多用快用才能早日进行统筹账户”的负面作用, 容易导致统筹基金收支失衡。海南省吸取“两江”试点经验, 对“统账结合”的基金管理方式做了改进, 于1995年7月推出了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封闭运行的医保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 实行包括公费和劳保在内的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医疗保险的一体化制度。第二, 建立统筹和个人账户双轨运行的基金管理方式 (个人账户基金管门诊、统筹基金管住院, 两者完全隔离, 分开使用、分开运作、分开管理) 。第三, 运用银行IC卡管理个人账户。第四, 探索病种目录、药品目录和收费目录等标准化管理办法。
海南模式实行之初, 没有医保政策与之配套, 似有“单兵突进”之意, 但其统筹与个人账户“双轨”运行的做法, 弥补了“两江”模式中向统筹账户转嫁“小病”风险甚至浪费统筹基金制度的缺陷, 确保了个人账户的定向消费和患者的就医选择, 对个人形成较强的费用约束力, 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医保部门管理、审核、控制门诊费用的难度, 保证统筹基金的总量平衡。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是慢性病人的门诊负担过重。为此, 海南对门诊疾病进行分类, 采取“大病”病种特许办法解决慢性病人门诊治疗费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基本的做法是实行部分慢性病门诊专项费用报批制, 经审批后的慢性病门诊专项费用可直接进入统筹账户。即以一定时间段内的费用支出作为统筹账的支付依据, 以消除慢性病人门诊就医的经济风险, 同时对因重病而自负医疗费用过多直至影响参保人基本生活的困难者提供医疗补助, 此举为参保人的承受能力提供了基本防线。
(三) 上海模式
上海的医疗保险改革采取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的方针, 直接从改善宏观环境入手, 先解决突出矛盾, 以求得平稳过渡, 先易后难的起步。因此, 整个运行过程呈现系统配套和循序渐进的特点。该市在医改方案出台之前的1993—1994年间, 先后实施了以“控制药品作用、控制大型设备配置”和“总量控制, 结构调整”等为主要内容的卫生政策, 为医疗方案出台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1996年以来, 上海市职工住院医疗保险、门诊急诊等部分项目医疗保险和退休职工门诊一般医疗保险等医改方案陆续出台, 医改的重点放在建立新的机制上。这些机制包括: (1) 覆盖全体职工的医疗保障机制; (2) 符合各方承付能力的费用统筹机制; (3) 控制医疗资源浪费和费用过快增长的费用约束机制; (4) 体现政事分离和精简高效的医保管理机制。通过实践, 该模式运行平稳, 医保的支付方、提供方、享受方利益关系协调良好, 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同。
各种模式的尝试是在中国医疗各有优缺点, “两江”模式存在向统筹账户转嫁“小病”风险甚至浪费统筹基金制度的缺陷;海南模式在划分大病和小病病种时也存在难题, 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不能被职工接受。至1998年1月, 全国先后有40个城市进行了医疗改革试点, 为全国范围内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改革
1998年12月, 国务院召开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 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 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决定》还明确了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一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实行属地原则;三是基本医疗保险由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四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具体内容包括:
1.覆盖范围。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为城镇所有用人单位, 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企业具体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 至于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 由于其存在特殊性, 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从覆盖范围看,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目前中国所有社会保险项目中覆盖范围最广的一种。
2.统筹层次。统筹层次既要考虑医疗保险基金互助互济的功能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又要考虑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医疗消费水平的差异。《决定》要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为统筹单位, 也可以县 (市) 为统筹单位, 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原则上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筹。
3.属地管理原则。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不搞行业统筹。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参加所在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 执行统一政策, 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统一筹集, 使用和管理。铁路、电力、远洋运输等跨地区、生产活动性较大的企业及其职工, 可以相对集中的方式异地参加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
4.缴费比例。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 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的2%。随着经济的发展, 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率可作相应调整。
5.统账结合。即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 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全部记入个人账户, 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 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 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等因素确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要划定各自的支付范围, 分别核算, 不得互相挤占。要确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 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 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 从个人账户中支付或由个人支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 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 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起付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 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统筹基金的具体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以及在起付标准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医疗费用的个人负担比例, 由统筹地区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
6.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上, 要求将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专款专用, 不得挤占挪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支付, 并要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 由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要定期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 统筹地区要建立由下放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 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
7.加强医疗服务的管理。在医疗服务管理上, 主要的改革措施有:第一, 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由劳动部门会同卫生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制定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标准和医疗费用接受办法。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第二, 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品店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确定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 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签订合同, 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引入竞争机制, 由职工来选择若干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或持处方在若干定点药店签订合同, 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引入竞争机制, 由职工来选择若干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 或持处方在若干定点药店购药。第三, 对医疗机构进行成本核算, 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 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水平, 规范医药服务行为, 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第四,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8.解决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针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问题, 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离休人员、老红军的医疗待遇不变, 医疗费用按原资金渠道解决。二是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不变, 医疗费用按原资金渠道解决, 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单独列账管理。三是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四是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 享受医疗补助政策。五是为了不降低一些特定行业职工现有的医疗消费水平, 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 允许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 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 福利费不足列支的部分, 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列入成本。
1998年国务院的《决定》发布以后, 各国各地都开展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到2000年年底, 除西藏外,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出台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规范。全国349个地级以上医疗保险统筹地区中, 有320个地、市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审批出台, 占总数的92%, 其中284个地、市已开始组织实施, 占总数的81%, 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达到4 300万。至此,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由逐步建立走向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编[K].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2000.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发展历程
我国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企业职工实行的以企业为本位的劳保医疗。保障对象覆盖了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及其家属。20世纪80年代初,原有的劳保医疗制度面临费用上涨、企业之间医疗负担显失公平等诸多问题,改革重点是在原有的制度框架下引入供需双方的制约机制,参保对象需支付一定比例的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或者由企业将医疗经费定额包干给职工个人,以此来约束参保人员的过度就医行为,控制医疗费用。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使医疗保障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劳保医疗开始尝试向社会医疗保险转轨,核心内容是实现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标志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步入了建立统账结合的新阶段。
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基本结构
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模式。根据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是否横向分开,目前统账结合的具体方式有“通道式”和“板块式”两种。其具体的运行方式决定了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方式以及医疗保险的费用支付范围。“通道式”的具体运行方式是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用完后,由个人自付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内的费用。累计医疗费超过起付标准,进入统筹按“三段累进制”报销。超过基本医疗最高支付限额的费用,由大病高额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报销。而“板块式”实行个人账户支付门诊费用。统筹基金支付住院费用的运行方式。参保人员门诊发生的治疗费用由个人账户支付,如果个人账户不足以支付门诊费用,则由个人现金支付。
现有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门诊保障的力度实际上是在不断削弱的。诚然,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为解决旧的劳保医疗制度下个人医疗行为无约束、企业医疗负担过重、企业之间医疗负担不公平以及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等问题。然而,现行医疗保障的制度安排不能很好地解决职工“看病贵、看病难”的实际问题。
职工门诊保障主要由个人承担。“板块式”实行个人账户支付门诊费用。统筹基金支付住院费用的运行方式。参保人员门诊发生的治疗费用由个人账户支付,如果个人账户不足以支付门诊费用,则由个人现金支付。
个人账户基金结余过多,未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医疗保险基金由社会统筹基金和职工个人账户的累积额两部分组成,此设计通过统筹基金保障职工不因大额医疗费用开支引致沉重负担,同时希望通过个人账户使职工个人树立起费用节约的意识,并通过个人账户可以继承等特点,增强职工缴费的积极性。但是目前的个人账户却有基金结余过多之嫌。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确立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未对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的适宜度进行定量规定。相对于统筹基金而言,个人账户仅仅用于个人门诊费用的支付,横向调剂作用更差,发挥门诊保障作用有限。
门诊费用增长快,职工疾病经济负担较重。与个人账户资金大量结余形成对比的是门诊费用直线上涨,加重了职工的疾病经济负担。医疗费用增长大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而门诊费用又是医疗费用中增长较快的。尽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从1998年开始建立,覆盖人群在不断扩大,但是患病后因经济困难未寻求门诊的比例仍然有所增加,而且这一情况城市比农村更为严重。门诊费用的超快速增长已使得基本医疗服务的可获取性和公平性受到损害。
开展职工门诊统筹的路径及意义
从趋势看,基本医疗门诊统筹可以作为未来城镇职工门诊保障改革的基本模式,即在个人账户承担门诊医疗费用的基础上建立门诊统筹基金,在参保人员之间调剂使用。
当前职工医保制度仅以个人账户形式来提供职工门诊保障,代际间横向分散风险的能力较差。患病风险低、门诊就诊次数少的人,其个人医疗账户资金可能沉积;患病风险高、门诊就诊频繁的人,其医疗个人账户资金可能严重不足,不足的部分仍需个人负担。这使部分医疗保险基金“固化”到单个私人账户中,无法互助共济,横向分散风险,形成了“基金结余”和“保障不足”的矛盾。基本医疗门诊实行费用统筹可以在现有筹资水平下提高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甚至可以在适当降低参保人员缴费水平的条件下提高门诊保障水平。
从需方给付来看,基本医疗门诊统筹能够提高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增强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减轻职工疾病经济负担。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版块式”统账结合医疗保障形式,即门诊费用由个人账户支付,住院及部分大病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个人账户使用范围比较单一,即使账户资金积累较多,个人账户的积累效能大大减弱。门诊医疗纳入统筹范围,由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共同承担门诊费用,能够提高医疗保险的待遇公平性,改善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效果。
从卫生资源利用来看,门诊医疗实行统筹有利于调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在现有卫生资源条件下提高参保人群的保障水平。某些疾病的治疗需要住院还是只需门诊并非泾渭分明,如按照只报销住院医疗费用而在门诊治疗就只能由病人负担的方式,会造成小病大养现象,增加住院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实行门诊统筹则能够有效促进住院和门诊的协调作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疾病早期的预防和治疗,通过少量门诊治疗费用支出减少大病医疗开支。疾病发生阶段越早,治疗手段越简单,治疗的成本效益比值越高。门诊统筹能够抑制小病大养的现象,同时能够减少小病发展成大病的几率,从而减少住院费用的开支。
简言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对于门诊保障来说还相对薄弱,实施基本医疗门诊统筹不仅是提高职工医疗保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社区卫生资源利用,优化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三大支柱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障制度中被保险人身份最稳定、享受时间最长、费用开支最大的项目,其对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其改革的艰难。因此,调整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顺应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趋势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因此,深入研究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和改革的现状,在此针对制度改革当中出现的一些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并提出一些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 改革 问题 对策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无论是创造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还是推进企业经营的理性化;无论是活跃的劳动市场,还是启动事业机制;无论是保证人民的日常正常生活、身体健康,还是应对老龄化高峰等等,都离不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需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来维系和润滑。
一、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社会经济转轨、人口老龄化加快及社会经济条件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这一改革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期,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城镇职工主要的养老模式是现收现付制得企业或单位保险。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但历史的原因使各企业退休人员多少、养老负担轻重差异很大,形成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不公平竞争,为解决这些问题,从20世纪80 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索,改革至今我国新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建立。
改革的具体内容:
1.建立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制度,确立新的资金运行模式
新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是混合的式的。其特点是综合考虑了“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先收现付部分考虑的是横向平衡。基金积累部分考虑的是纵向平衡。这种包含着部分积累式的混合式的基金筹集方式,适合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2.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简称为“统账结合”。所谓社会统筹,是指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先收现付的形式,将一部分上缴资金做统一调配,按统一标准发放。以地域作为统筹范围,最后过渡到省级地域统筹。这种方式超出了单位管理的范围,以克服单位核算的弊端。实行个人账户制度,将个人投保与企业投保的一部分记在个人的名下,有利于落实个人的责任,与个人利益挂钩,调动个人投保的积极性,并且便于劳动者在不同体制和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
3.扩大养老保险金的来源,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金的费用
建立个人缴费机制,是我国养老保险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由国家或企业负担养老金的传统格局。这种办法也可以转变传统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习惯,有利于调动职工个人自我保障的积极性,实现了投保交费与养老金标准挂钩的机制,体现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相一致、贡献与待遇相联系的分配原则。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和个人的缴费。企业和个人的缴费都是强制的,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只要劳动关系存在,双方都必须缴费,不能逃避和拖欠。国家负担的部分是指财政补贴以及税收、利率倾斜政策等。在社会保障支出迅速增加的形式下中央财政发挥托底和补充作用。
4.扩大养老保险的社会覆盖面,对城镇全部劳动者实行养老保险制度
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实现社会公平,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在享受保险的权利上是统一的,具体的是说要在保险项目、待遇和投保标准各方面达到统一化,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劳动者,逐步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养老保险。统一标准、全面覆盖的做法可以解决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问题,克服劳动力市场化的瓶颈。
5,建立养老金增值的机制
个人账户基金制必然要求基金保值增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未来的养老保险金标准必然是逐步提高的,而且养老金的管理也要一定的成本。一般来说,由政府部门依法管理养老基金,其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但是增值的任务更加艰巨。而实际上,建立养老基金,为其增值创造了条件,对于开辟投资渠道、获取一定的回报奠定了基础。
6.建立退休金与社会经济发展挂钩和退休人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新机制
首先是退休金标准与物价变动挂钩。一般来讲,社会经济处于发展过程中,物价和工资水平呈逐步上升的过程,养老金水平也大都表现为上调的过程,从而使老年人生活水平不至于出现大的滑坡。其次是建立老年人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这种做法一般是根据在职人员工资增长情况对离退休金做出相应的调整。7.由单位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过渡
(1)管理的社会化。在很多地区,建立了社会保险局等职能机构。(2)发放的社会化。发放工作由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承担。(3)日常管理服务的社会化。除了养老金发放的工作,管理与服务社会化工作也在向基层发展。
二、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创始至今,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为促进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发挥了积极地作用。然而,这些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尽管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也遇到了很多突出的问题。
1.现行制度模式中的政府、企业和个人责任不清,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规范了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交纳与发放,从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的老年福利问题。然而,对于在该制度实施之前就已经或即将退休的职工而言,他们并没有个人账户的养老金积累,或积累得非常少,而单靠社会平均工资的20%形成的养老金又非常有限。但是,老职工在旧制度下积累起来的养老金权利仍然必须兑现,这就形成了养老金债务。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漏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离退休人数和养老金水平的刚性要求与养老保险金基金供给的弹性性质,二者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养老保险改革的角度将城镇职工分成三类,在1997年改革前退休的职工为“老人”,在改革前参加工作而在改革后退休的职工为“中人”,而在改革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为“新人”。其中,“老人”没有个人账户也从未交纳过相关的养老保险金,而其养老金是按照他们退休前的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的,那么这部分养老金的来源必然是社会统筹资金。“中人”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的养老金采用“过渡性办法”计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那些改革前参加工作时间较长,而改革不久就退休的“中人”,他们个人账户积累有限,养老金主要来源于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而这部分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也理所当然的从社会统筹资金中支出。由此看来,真正拥有“个人账户”并且确实交纳过养老保险金的人,只有改革前不久才参加工作,改革后还要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人”和“新人”,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社会统筹资金有了资金来源。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社会统筹资金来支付老职工的养老金,偿还养老金债务。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统筹资金不足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特别是在一些老年人口赡养率很高的老工业城市,企业缴纳社会统筹的负担很重,由于在过去一直以来推行现收现付制的惯性作用下,“老人”、“中人”以及 “新人”之间的代际转移支付压力过重,致使改革前不久才参加工作,改革后还要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人”和“新人”的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给改革前参加工作时间较长,而改革不久就退休的“中人”和“老人”,结果使得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资金被混合使用,而“名义上 的个人账户”其实已经被逐步挖空。
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转使得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本质上仍然是没有基金积累的。长此下去,将难以抵御即将来临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所带来的巨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使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危害。
2.隐性债务巨大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下,有如下三达债务:(1)“老人”的“空账”和“中人”1993年前的”虚账“
(2)制度模式设计之初平均余命、缴费年限估计错误以及利率变动等因素而造成的“欠账“。
(3)我国至今仍未实行机关、事业、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且两者实行不同的养老金计发办法。由于计发办法不同导致了机关、事业和企业养老金待遇的较大差异,不对称的计发办法造成了基金的缺口。
三大债务相加形成的总债务非常大。这样的巨额负债,必然导致现制度模式的崩溃。即使不考虑个人账户被挪用造成的亏空。仅仅现收现付的平衡也无法维持。
3.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较低
首先,城镇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职工、三资企业职工和自谋职工者及效益较差的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大都游离于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之外。另外,城乡一体化平台为建立。有的省、市虽然已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农保)、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在范围、水平等方面,农村与城镇差距很大。“城保”、“镇保”、“农保”三者间尚缺互通平台。
其次,外来劳动者大多没纳入社会保险。尽管在有的省、市,在外来劳动者中实施“综合保险”制度,但是由于外来劳动者的特殊性和政策的不完善,除了少部分有固定工作单位和稳定职业的外来人员外,多数人都不在保险范围之列。
再次,户籍人口中也存在社会保险死角。
更突出的问题是进一步扩大覆盖面越来越难。其中原因很多,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缴费率过高。由于过高的缴费率大大影响企业的人工成本及赢利水平,致使很多企业以各种方式逃避参保。覆盖面难以顺利扩大,使得有关保险制度必须以高缴费率甚至不得不通过进一步提高缴费率来维持收支平衡,进而陷入扩大覆盖面越来越难、费率越来越高的恶性循环。这种状况不利于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和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4.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
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遗留负担相差悬殊、历史责任划分不清、宏观调控不到位,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养老保险停留地市乃至县级统筹层次,统筹层次难以提高。
5.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方式单一
第一,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个人缴费和政府财政补助。基本保险基金受国家政策限制运作渠道少,收益不高;补充保险资金没有形成市场运作机制。总体上社会保险资金运作缺乏市场竞争和有效监管,运营成本高,回报不理想,社会保险基金增值不容乐观。第二,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缺乏法律依据。比如,目前采用缴费制筹集社保基金,但筹集的主体、客体、对象、方式、费率和结构比率都缺乏必要的国家或地方法律依据。
第三,名义费用率过高。企业按规定应负担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率包括公积金高达职工平均工资的40%以上,给城市综合竞争力带来不利影响。
6.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够科学
一是简单地以缴费年限满15年成为能否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分水岭”,未能从制度上激发参保人的缴费积极性。加之基金征缴缺乏制约手段,造成一部分人员在缴费满15年后停止缴费,坐等按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缺乏激励机制。
二是权利与义务脱节,未能体现多缴多的效率原则。缴费15年以上的参保人员不论缴费多少,也不论缴费时间比15年长多少,基础养老金水平都不与缴费年限挂钩,“一刀切”地确定为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20%。目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在退休年龄已延长至65岁的同时,延长享受全额退休待遇的缴费年限。如英国已享受全额退休待遇的缴费年限延长至不低于受保人全部就业生涯(40年),在法国这一年限也延长达150个季度(折合37.5年),日本则为25年。未达到领取全额退休待遇所规定的缴费年限者则减发退休待遇。
三是制度设计与人均寿命延长的趋势不相适应,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设计缺乏精算基础,过于慷慨,使基金在财务上不可持续。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储存额除以120,是以退休人员平均余命10年为基础的。2002年,企业职工平均退休年龄为53岁,而城镇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4岁。目前我国退休人员退休后一般要生活25年以上,按现行计发办法个人账户储存领取10年后就没有钱了。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年限与实际领取年限之间有高达15年的差距。这意味着个人账户养老金有相当一部分要从统筹基金中透支。平均余命延长、退休人员高龄化是规律性现象,这将导致透支现象日趋严重,酝酿着严重的财务风险。
7.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不理想
由于基金收益的预期收益率低,仅为银行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收益率,这会导致高费率,高费率又导致低覆盖率和低征缴率,直接加重了制度的现行负担并减少了个人帐户的积累额,还间接减少了统帐制度的收入。实际收益为负,基金贬值,加剧了收支不平。
8.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种制度要得到较好的实行必须以法律作为后盾,立法先行。而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在50年代颁布的,有许多具体规定已不适应当前的实际,虽然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涉及到了社会保险的问题,但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尚未出台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只能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条文,造成管理体制的不顺、松散和混乱,养老保险费拖、欠缴现象严重,跟不上社会保险实际工作的需要。
9.缺乏社会化的监督,稽查审计机制尚未完善
社会保险基金由单位和个人缴纳,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基金,每个公民和单位都有了解、监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险基金运作的情况。但目前我国缺乏一种社会化的监督机制,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缺乏有效监管,透明度差。
三、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不仅需要理论研究的深度,还需要强调实物,必须把理论和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统账结合,积极推行年近制,夯实“三支柱”基础。以统筹层次的提高和地区、历史的平衡,确保达到多层次、保基金、全覆盖的社会保障目标,充分体现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为构建我国的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综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研究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和个人商业保险的替代率。在设想的某种模式下,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个人商业保险三个不同层次的保障水平分别达到一定的目标,可以比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人分别享受基本型、普通型、享受型三个不同生活水平。
2.完善多元化城镇职工模式基本养老保险筹资结构
目前养老保险基金在筹资模式中存在渠道单
一、筹资水平过高、结构僵化、模式变异等问题。因此,应该在权衡基金收支关系,又充分考虑到改革的社会成本和承受程度的基础上,探讨公平、适宜、可持续确定筹资水平,拓宽筹资渠道,合理调节筹资结构,力求对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企业和个人责任进行科学、准确的界定。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办法:(1)建立公有财政收入机制
(2)以国有资产变现融资、债券融资、税收融资、产业融资等渠道,作为补偿资金来源。
(3)城乡二元结构的弱化对资金的补偿分析
(4)统筹费率。城镇国有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职工、三资企业职工和自谋职业者及效益较差的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之间的协调平衡。
(5)建立基金的灵活调剂机制。
3.调整养老金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基本采取的是与社平工资增长率挂钩的养老金增长机制。然而,这种单一挂钩的增长机制异化了机制设计的初衷(保证退休人员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因物价的上涨而下降),缺乏与物价变动的内在关系。此外,现行办法采用以个人养老金为基数,按照同一比例进行调整的做法,一方面造成了基金支出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在客观上造成了养老金高地人员多加,养老金低的人员少加的不合理现象。同时,以个人养老金的全额作为调整基数,也模糊了政府应承担的责任界面。因此,应采取以下办法增长养老金增长方式。
(1)养老金增长与社平工资及物价挂钩。改变养老金单纯与社平工资挂钩的增长方式,使社平工资和物价指数的变动率在决定养老金的增长幅度时占有同等权重(即各为50%),以体现物价补偿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
(2)养老金增长采取同等绝对值增加法。改变按同一比例计算养老金增长额 的做法,使每一个退休人员按同一绝对值增加养老金,有利于缓解养老金水平差距扩大的矛盾,体现公平性原则。
(3)调整养老金增长基数。将增长基数由现在的个人全额养老金调整为基础部分养老金(即社平工资的一定比例),以体现政府保基本的原则。
4.采取科学方法应对老龄化高峰
(1)对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隐性债务进行科学的测定,以科学的测算数据为依据,深入探索应对老龄化高峰的对策。
包括分利率、分年龄、分段计算1993年男职工18~60岁,机关女职工18~55岁,企业女职工18~50岁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现值;分利率、分年龄计算男职工、机关女职工、企业女职工支付年限差异形成的隐性债务;中人养老金债务发生值的测算;老人养老金债务发生值的测算。同时,进行老龄化与基金支付的相关分析,对于长期趋势的时间序列,运用时间序列趋势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并进行统计分析。适时推出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等。
(2)模拟按照不同比例做实个人账户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模拟分析在不同的替代率水平及变化情况下,按不同比率做实账户后养老基金缺口。
5.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
养老金计发办法的调整是养老金保险制度改革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养老金给付水平的变动。而给付水平的“刚性”也决定了办法调整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既要权衡基金收支关系,算好经济账,又必须充分考虑到改革的社会成本和承受程度。在近阶段,对计发办法的改革应该贯彻两个“衔接”和两个“符合”的原则,注重把握两条:一是改革前后的待遇水平。既不能落差过大,尤其不能与前一年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形成倒挂,又要考虑到基金的支付能力;二是要留有制度“接口”,为将来逐步走向“三支柱”的目标模式奠定基础。具体操作中,可采取以下三种改革方法:
(1)改变现行的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即将基础养老金与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挂钩,以体现激励机制。
(2)还原确立新的账户。即将1993年前参加工作的“中人”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合并,通过还原其个人账户中养老保险费计账数额(包括历史“欠账”和“虚账”部分)的方式,确定全新的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并以此作为退休时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依据。
(3)重新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系数。即根据平均期望寿命、老龄化程度的发展趋势以及利率变动等综合因素,重新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系数。
另外,不同的计发办法导致了机关、事业和企业养老金待遇的较大差异,给大统筹体制下的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带来了相当突出的矛盾。因此,应该从有利于维护社会保险公共基金的公平性原则出发,理顺和统筹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
6.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监管机制
按照国际惯例,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作和监管应相互分离,以更好地确保基金的安全性和运作的高效性。国务院文件也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保障的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建立由政府部门、用人单位、职工代表和专家等组 成的社会保障监督机构,依法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和基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建议在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建立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保基金的独立与体制外地基金监管机制,进一步增强基金管理和运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实行社会化、民主化的基金管理和监督。包括:垂直化管理,统一拨付,实现社会化发放;组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全方位监管体系(内部稽核、行政监督、社会化监管、法律监管);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预警预报系统等。
结束语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时间跨度长得系统工程,涉及利益机构的重新调整。我国在历史欠账沉重,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必须慎重把握,分阶段推进。最终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制度。
参考文献
关于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若干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根据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统一全市职工医疗保险有关政策的实施意见》(嘉政发[2008]59号)和《对贯彻执行嘉政发[2008]59号文件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嘉劳社[2008]124号)精神,为更好地保障参保单位和职工的利益,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健运行,结合目前实际,现就完善我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将原办法名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二、调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
统筹基金支付住院医疗费的起付标准为1000元;结算年度内第二次住院,其起付标准为规定起付标准的80%;第三次及以后各次住院不设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为6.5万元,结算年度内累计计算。
三、调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统筹基金支付比例
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住院医疗费(结算年度内多次住院可累加),统筹基金支付的比例为:
在职职工:1001元至20000元,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87%、二级医疗机构84%、三级医疗机构81%;20001元至40000元,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91%、二级医疗机构88%、三级医疗机构85%;40001元以上,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95%、二级医疗机构92%、三级医疗机构89%。
退休人员:在在职职工对应档次上增加5个百分点。
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其个人负担的比例为退休人员的50%。
四、参加“低费率、小帐户、保大病”(以下简称“低小保”)即单位按缴费基数的2.5%缴纳,个人按缴费基数的1%缴纳的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其起付标准及报销比例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门诊医疗费用由参保人员个人帐户支付,个人帐户不足支付时,由个人自负。
(二)住院(含家庭病床)医疗费用:
1、统筹基金支付医疗费的起付标准为2500元,结算年度内第二次起住院的起付标准为每次1000元,最高支付限额为6.5万元,结算年度内累计计算。
2、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统筹基金支付的比例为:
2501元至20000元,统筹基金支付80%;20001元以上,统筹基金支付85%。
(三)规定病种费用:符合规定病种支付范围的门诊医疗费用可视作住院医疗费,其起付标准在一个结算年度内为2500元。
五、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保险筹资标准、支付比例
(一)筹资标准:每人每月6元。
(二)支付比例:基本医疗保险、“低小保”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部分,由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保险资金支付85%。
六、2009年4月起,符合按月领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后可继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不再缴纳医疗保险费,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及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保险待遇,有关规定如下:
(一)2009年3月31日前已退休人员,退休后连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按月缴费的,从2009年4月起不再缴纳医疗保险费。
2009年3月31日前已退休人员,退休后未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在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后可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1、从我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后(2002年10月)即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至2009年3月期间连续参保并缴费(含原大病医疗保险和“低小保”医疗保险),凡在此期间中断缴费的须按退休后办理参加医保手续时上年度全县职工平均工资的5.5%补缴中断期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2、到达领取基本养老金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男职工须满25周年、女职工须满20周年(含视作养老缴费年限),如不足以上年限的,须按退休后办理参加医保手续时上年度全县职工平均工资的5.5%一次性补缴基本医疗保险费。
(二)2009年4月1日以后退休的人员,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方可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1、从我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后(2002年10月)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至退休期间须连续参保并缴费(含原大病医疗保险和“低小保”医疗保险),凡在此期间中断缴费的须按退休时上年度全县职工平均工资的5.5%补缴中断期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2、到达领取基本养老金时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男职工须满25周年、女职工须满20周年[2002年10月以前的养老缴费年限(含视作养老缴费年限)视同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如不足以上年限的,须按退休时上年度全县职工平均工资的5.5%一次性补缴基本医疗保险费。
(三)2009年4月起符合上述条件的退休人员个人帐户按养老保险最低月缴费基数的1%按月划入。
原在单位参加建立个人帐户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退休人员,仍按原办法参保缴费。
(四)符合上述条件的退休人员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保险费按每人每月6元的标准筹集,其中政府资助2元、个人账户支付2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2元。
七、自谋职业人员在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前提下,可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低小保”医疗保险(含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保险)。
八、首次参保人员须在连续足额缴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六个月后,方可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九、“双缴双保”人员个人帐户按照养老保险最低月缴费基数按比例划入。
十、调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中断的处理方式,将目前“中断后再次参保”调整为“连续中断三个月后再次参保的,作为中断处理”。对未参保期间发生的医疗费,基金不予支付。
十一、调整中药饮片的支付规定
将目前“中药处方每次不超过7剂,每剂不超过10元”调整为按照《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2005年版)规定执行,每次不超过7贴,恶性肿瘤患者每次不超过14贴;金额按《药品目录》规定报销。
十二、调整门诊规定病种种类、支付范围及支付比例
(一)病种名称:恶性肿瘤(癌症)、肾透析、器官移植抗排异、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重度精神病。
重度精神病是指:需长期依赖药物治疗的脑器质性精神病(含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等)、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难治性强迫症等6种病症。
重度精神病的确定应由我县职工医保定点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组织相关专家提出诊断结论(县外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提出的诊断结论需经复核),由社保经办机构审定。
(二)支付范围及比例:门诊确定的规定病种针对性治疗项目和药品费用可视作住院医疗费,由统筹基金按三级医疗机构支付比例支付(不设起付标准)。
(三)享受规定病种门诊治疗待遇的参保人员应通过个人申报、组织医学专家查阅近期病历和检查(化验)资料提出意见、社保经办机构审定等程序确定。
规定病种针对性治疗项目和药品目录(试行)另发。
十三、调整家庭病床支付比例及收治对象
(一)支付比例:起付标准为每月80元;最高支付限额为每月2000元(建床时段内可统筹使用);对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统筹基金支付70%,个人自负30%。
(二)收治对象:因疾病引起瘫痪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患者;恶性肿瘤晚期,行为困难需要支持治疗和减轻痛苦患者;临终关怀病人。
十四、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管理
在执行《嘉善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试行办法》和《嘉善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试行办法》的同时,补充下列规定:
(一)营利性医疗机构在申请定点时应当书面承诺,对医保人员收费(含药价)不高于同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物价收费标准。
(二)对不因病施治、夸大病情、小病大治、套取医疗费等,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或受到卫生行政部门查处的医疗机构,劳动保障部门不受理其定点申请;已定点的,应停止医保业务并进行整改。
(三)定点零售药店内不得兼营化妆品、生活用品、电视购物商品;保健食品应单独立柜,分区域管理,单独立帐,且其经营面积不得超过总经营面积的25%;不得进行购药赠财物的促销活动。在本通知下发之日起5个月内未达到上述管理要求的,视作自动放弃医疗保险定点资格。
定点零售药店应当建立独立完整的、按品种和数量分类管理的购销存明细账目,每月核对库存并保存资料备查。
(四)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医保经办机构追回违反规定支出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违规费用占医保经办机构当月审核医疗费的比例,在定点医疗机构当月申请拨付的医疗费总额中扣除;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整改,给予警告,并暂停其1-6个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情节特别严重,或拒不整改及整改无效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取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在1—3年内不得再申请定点:
1、诊治、记账不校验基本医疗保险证(卡),将非参保人员的医疗费、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费用列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支付的;
2、将不符合住院条件的参保人员收住入院或将符合出院条件应予出院的参保人员继续滞留住院的;
3、违反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服务设施标准和用药规定的;
4、不记载病历或病历记载不清楚、不完整,与发生的医疗费不符的,或发生的医疗费与病情不符的;
5、接诊时不审阅参保人员以前的病历记载,重复给药,非诊疗需要进行检查、治疗或重复检查、治疗的;
6、违反收费规定,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或分解收费项目,不执行国家规定的药品价格,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
7、不按处方剂量规定,超量给药的;
8、将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药品串换成其他药品、生活用品、保健用品或其他物品的;
9、将自费药品与列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的药品混淆计价的;
10、向患者提供假冒伪劣或过期药品的;
11、允许或纵容采用冒名就诊、挂名住院的;
12、其他违反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行为。
(五)定点药店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医保经办机构追回违反规定支出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违规费用占医保经办机构当月审核医药费的比例,在定点药店当月申请拨付的医药费总额中扣除;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整改,给予警告,并暂停其1-6个月定点药店资格;情节特别严重,或拒不整改及整改无效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取消其定点药店资格,并在1—3年内不得再申请定点:
1、不校验基本医疗保险证(卡),不按处方规定配(售)药品或超剂量配(售)药品的;
2、将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费用列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支付的;
3、将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药品串换成其他药品、生活用品或保健用品的;
4、将自费药品与列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的药品混淆计价的;
5、向患者提供假冒伪劣或过期药品的;
6、不执行国家规定的药品价格,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
7、其他违反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行为。
(六)定点的医疗机构分支机构或连锁药店的门店违规,劳动保障部门在审查、审批其其他分支机构(门店)时,应从严整体考虑。
对已定点医疗机构(药店)作出的整改、提前终止协议或取消定点资格决定,以及定点机构自动放弃定点资格的情况, 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十五、参保人员在非联网的医疗机构就诊后,必须在当年度内办理申报结算手续。办理申报手续时,须向县社会保障管理中心提供医保IC卡、病历卡、出院小结、医疗费原始发票、费用汇总清单、转院单等相关材料。
十六、转外就医是指经批准转往嘉兴市外的医疗机构检查、治疗。参保人员在嘉兴市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不视作转外就医,医疗费按本地就医比例报销。参保人员经批准转往非定点医院的,转入的医院应为杭州、上海三级乙等以上级别的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其符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在职人员自理15%,退休人员自理10%后,再按有关规定结报。参保人员经批准转往嘉兴市外定点医院的,其符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自理5%后,再按有关规定结报。
十七、参保人员在嘉兴地区以外就医(含异地安置、长居外地、转外地治疗等),药品使用范围以《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为准。若确属治疗地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并由参保人员提供治疗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有效证明,可列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按乙类药品处理;医疗服务项目及标准按我县规定执行。
十八、明确部门职责,建立联动机制。审计、监察部门负责对医保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审计,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卫生部门负责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卫生行业标准体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为参保职工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共同做好相关人员体检工作,并建立健康信息档案;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流通和质量的监督管理;发改(物价)部门负责药品、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督管理。
十九、其它
本通知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以前有关政策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本通知由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皖政[2006]5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精神,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现就完善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出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安徽的要求,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强管理,实现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主要任务是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和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积极发展企业年金,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增加对养老保险的投入,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在全面实施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实现省级统筹;进一步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二、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不得发生新的拖欠。对过去拖欠的基本养老金,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补发拖欠基本养老金和企业调整工资工作的通知》(中办发电[1999]62号)要求,按照“谁拖欠、谁负责”的原则,结合实际予以解决。
三、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我省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社会团体、基金会聘用专职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非在编人员,均须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落实社会保险缴费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等困难人员以及自谋职业的残疾人,按政策给予养老保险缴费补贴。
应参保未参保的企业,自本决定实施起2年内,应主动办理参保并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基数原则上为从补缴之年起的历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补缴费率为单位20%、个人8%。补缴时间以不影响个人账户建立为前提,不得早于1996年1月1日,1996年以后成立的单位从成立之时起补缴,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已经参保的企业和个人不得采取补缴养老保险费的办法,提高本《决定》实施以前的缴费基数。
四、加强基金征缴与监管
企业以上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参保人员上工资总额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原则上为20%,目前高于20%的地区要逐步降低比例,最终达到20%。职工个人以本人上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为8%。个人缴费基数低于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缴;超过300%的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
单位缴费基数不得低于全部参保职工当期个人缴费基数之和。职工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依法代扣代缴,职工本人每年要对单位为其申报的缴费基数予以确认。未经本人确认,少缴基本养老保险费且无法补缴,造成职工个人损失的,由用人单位予以一次性补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统一以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20%的比例缴费,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退休后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有用工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工共同缴纳,雇主缴纳12%,雇工本人缴纳8%。上述人员按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缴确有困难的,可在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一100%之间,由本人自主申报确认缴费基数,在5年内缴费基数达到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
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养老保险费征缴的稽核与监察,监督参保单位按时足额申报、缴费,对拒报、瞒报和少缴、拒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和税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
处罚。要加大企业欠费的清缴力度,确保应缴尽缴。企业破产、改组、改制时,要保证优先清偿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各级政府要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规定,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要完善基金监管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保障基金安全。
五、调整和做实个人账户
从2006年1月1日起,全省参保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当期储存额统一调整为本人缴费基数的8%,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2005年12月31日以前的个人账户储存额维持不变。从本决定实施之日起,参保人员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为银行居民一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并随银行利率调整而调整。
加强对个人账户的规范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一个终身不变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按照国家规定将个人账户资金逐步做实。
六、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参保人员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含15年,下同)以上的,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有视同缴费年限的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其中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之间退休的人员,另发给调节金。2005年12月31日以前退休的人员,仍按原规定数额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企业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具体计发办法见附件
1、附件2。
七、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根据我省职工工资和物价变动等情况,省劳动保障部门会有关部门要适时制定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具体办法,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后组织实施。
八、加快提高统筹层次
按照强化预算、明确责任、加强管理、统收统支的原则,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从2006年起,全省实施养老保险市级统筹,以市为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征缴、支付和管理四统一。在全面实施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加快实现省级统筹。同时,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为提高统筹层次提供支撑。
九、发展企业年金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企业年金,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企业年金原则上包括全部职工,可以向技术骨干和关键岗位适当倾斜。企业可以根据经济承受能力和职工代表大会意见,采取追记或一次性补偿等办法,让本企业已退休人员参与企业年金分配,并稳妥做好衔接工作。企业建立年金缴纳的费用在本企业上职工工资总额5%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税前抵扣。
十、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加大对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提供必要条件。劳动保障部门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继续加强对街道(乡镇)、社区和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的工作指导,加大协调力度,建立工作人员定期培训机制;民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快社区老年公寓等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财政部门要统筹考虑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所需经费;卫生部门要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解决退休人员看病难问题,逐步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为企业退休人员就近医疗提供方便。
街道(乡镇)、社区工作平台要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服务内容,积极探索对鳏寡孤独、生活不能自理等特殊群体提供生活、医疗保健等方面服务的有效方式,不断提高退休人员生活质量。
十一、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按照优化组合、提高效能的要求,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险经办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经办业务流程,提升窗口服务质量。逐步充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力量。建立与养老保险费征缴扩面、稽核实绩挂钩的奖励制度。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并认真加以实施。
本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已有规定与本决定不一致的,按本决定执行。省劳动保障厅要根据本决定精神会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八日
附件
1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一、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有视同缴费年限的,除上述两项外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其中2006—2010年退休的发给调节金。
(一)基础养老金:以参保人员退休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与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之和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含视同缴费)每满1年发给1%。
基础养老金=(退休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个人累计缴费年限×1%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X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指数为:本人各月平均缴费基数(1991—1995年为标准工资加统标补贴),与各相应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991—1995年为标准工资加统标补贴)比值的算术平均值。
计算个人累计缴费年限时,结果保留1位小数。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本人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按国发[2005]38号文件规定执行。
(三)过渡性养老金:依据职工视同缴费年限计发。视同缴费每满一年,发给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3%。
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3%×视同缴费年限
(四)调节金:2006年退休的每月发给50元,2007年退休的每月40元,2008年退休的每月30元,2009年退休的每月20元,2010年退休的每月10元,2011年及以后退休的不再发给。
二、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根据本人工作时间、累计缴费年限,按以下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一)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1996年1月1日,行业统筹单位1998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无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2006年1月1日以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其中,计算基础养老金时,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Xl/C1+X2/C2+„+Xn/Cn)÷N,其中,X1··Xn为本人首次缴费至退休上年各月平均缴费基数;C1„Cn为各相应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N为参保人员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
(二)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2006年1月1日以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含1996年以后参加工作,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除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其中2010年12月31日以前退休的另发给调节金。
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2006—2010年)
计算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时,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指数为:1991年至退休上年各本人缴费基数,与各相应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比值的算术平均值。
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X91/C91+X92/C92+„+Xn/Cn)÷N
其中,1991—1995年用职工本人各月标准工资及全省职工月平均统标补贴之和(X91、X92、X93、X94、X95)与1991—1995年全省职工月平均标准工资及全省职工月平均统标补贴之和(C91、C92、C93、C94、C95)的比值取指数。标准工资中不含1993年套改时纳入标准工资的各种补
贴,含《安徽省劳动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的通知》(劳险字
[1997]第151号)规定的岗位工资和《省劳动厅、省财政厅关于对全省企业职工实行工资性补贴的通知》(劳资字(1996)42号)规定的工资性补贴。统标补贴是指国家或省、市统一规定的粮、油副食品等物价补贴。
1996年至职工退休前一用职工本人各月平均实际缴费基数(X96„Xn)与各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C96„Cn)的比值取指数。N为1991—1995年的工作年限加1996年至退休上一年实际缴费年限。
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复转军人到企业工作的,从1993年开始取指数,原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在军队服役期间的缴费基数,取本人档案记载的1993年(1993年后参加工作的,从参加工作当年起计算)至调离或转业当年的工资数据。其中:机关工作人员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职务补贴5项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职务工资、津贴、职务补贴3项之和;军官为职务工资、军衔工资、基础工资、军龄工资、职务补贴5项之和;士官为军衔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军龄工资3项之和。
义务兵役制士兵缴费工资指数均取1。
(三)参保人员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办理退休或退职。
1.达到国家规定因病退休年龄的人员,由市级及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按规定批准退休,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有视同缴费年限和无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分别按第二条第二款和第二条第一款规定计发基本养老金。
2.未达到国家规定因病退休年龄的人员,经市级及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批准退职,月退职生活费按第二条第一款规定计发。
(四)1996年1月1日以后由机关事业单位和部队复员、转业进入企业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职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的,基本养老金按第二条第二款规定计发。其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前按国家规定能够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已经组织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市、县,在国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出台之前,可暂按本地规定执行。
(五)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将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或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死亡的,个人缴纳的全部养老保险费(含个人账户利息)全额支付给本人或法定继承人,但不再根据缴费年限发给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三、其他
(一)职工在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以前从事有毒、有害、高温、低温、井下等特殊工种的,按国家规定可以折算的工龄(最长不超过5年),应作为计发过渡性养老金的缴费年限,但不计发基础养老金。
(二)参保人员缴费年限每满12个月为1年,结算缴费不满12个月的,该月平均缴费基数按实际缴费基数之和除以12计算,首次参保当年月平均缴费基数用实际缴费基数之和除以实际缴费月数计算。
(三)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之间退休的人员,实行5年过渡。按《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安徽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实施中有关问题的通知》(皖政办[2002]30号)规定计发基础养老金和计算本人指数化缴费工资的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封定在2005年,本人指数化缴费工资指数计算至2005年。过渡期内按本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皖政办[2002]30号文规定计发标准的予以补齐,高出部分按以下比例发给:2006年退休的(下同)发给高出部分的20%,2007年发给40%,2008年发给
55%,2009年发给70%,2010年发给85%。2011年1月1日以后退休的全额发给。按《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行业统筹企业职工退休基本养老金计发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5]66号)第二条规定,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邮电、电力、铁道、民航、银行(保险)等5个行业,5年过渡期内退休的人员要保持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待遇差距较大的适当增加补贴,补贴标准由省劳动保障厅测算后逐年确定。
(四)参保人员因病退职时年龄不满40周岁的,其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一律按40周岁计发月数取值。
附件2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
退休年龄(岁)计发月数(月)
40233
41230
一、重大意义
2010年宁夏正式将家属工、“五七工”、农场工、临时工、民办教师、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统一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妥善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和老有所养问题, 这不仅是一项重大的利民惠民政策, 也是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目标的一个重大举措,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工作
逐步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让个人账户资金名符其实;加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 保证基金的正常运行;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增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基数;努力获得中央、地方和全社会在财力上的支持, 加大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
三、推进企业职工养老制度改革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费, 是按照本人退休前工资的一定比例来确定的, 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与个人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退休时的年龄等因素有关, 其计算结果要比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费低得多。因此, 要解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费差距的问题, 应积极向国家建议, 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制度进行改革, 设计一个既能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过渡衔接, 又能保证现行发放标准不降低的退休费计发新办法。同时, 应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使其基本养老金的增量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费的增量大体相当。
四、建立统一的企业女职工退休年龄
逐步取消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现行政策中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 男年满60周岁, 女干部 (管理技术岗位) 满55周岁, 由于女工人 (生产操作岗位) 和特殊工种人员可以享有提前退休的待遇, 女工人 (生产操作岗位) 满50周岁, 特殊工种人员, 男年满55周岁, 女年满45周岁, 所以与女干部 (管理技术岗位) 、非特殊工种人员相比, 这两类人员的工作时间较短, 缴费时间也就短, 同时退休早, 在退休待遇上就偏低, 这必然会影响到这部分人员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因此, 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退休制度, 解决女工人 (生产操作岗位) 和特殊工种人员提前退休待遇偏低的问题。向国家积极建议, 在女职工退休年龄问题上, 为维护政策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不应再进行区分, 要逐步统一;在特殊工种人员提前退休的问题上, 随着工业装备技术进步和职工工作环境的改善, 应逐步取消这项退休制度。这就延长了女工人 (生产操作岗位) 和特殊工种人员的缴费年限, 提高其养老金待遇水平。
五、强化合力联动
社保经办部门间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专题研究部署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征缴工作, 共同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征缴管理;县人社部门加强与地税等部门的衔接, 强化地税对代征企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费的征缴管理, 及时入库代征的养老保险费, 确保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管理到位。
六、加强经办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针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多、居住分散等特点, 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 牢固树立为参保对象“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受益一生”的理念, 创新工作思路, 改进服务方式, 规范服务标准, 切实摸索出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服务的有效手段。加强经办人员培训, 提高经办人员业务素质, 熟练掌握经办规程、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 提高服务民生的技能和水平。不断改善服务环境、服务条件, 完善服务措施, 建设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服务场所。充分利用合作金融机构等社会服务资源, 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服务网络。有条件的地方应加强村级经办力量建设, 建立社区和村级社保服务站, 配备专职人员, 努力做到企业职工参保登记不出村、缴费不出村、个人权益查询不出村、领取养老金不出村, 为广大企业职工参保人员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
摘要:城镇化的发展, 给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目标、新要求, 应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步伐, 全面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 加强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衔接, 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 保证可持续性。
关于参保缴费
《通知》规定,失业人员应按规定参加其失业前失业保险参保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参保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办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手续。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费。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的用人单位未缴纳大额医疗费统筹费用的,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费;用人单位已經缴费的,不再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
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率和缴费基数原则上按照统筹地区的标准和办法执行,缴费基数最低比例不低于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失业人员大额医疗费统筹费用的缴费标准按统筹地区的标准确定。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为失业人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期限与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相一致。
关于待遇享受
《通知》规定,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当月起按规定享受相应的住院和门诊医疗保险待遇。享受待遇期限与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相一致,不再享受原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补助金待遇。
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与其失业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失业人员出现法律规定的情形或领取期满而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保险基金即停止支付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
关于经办服务
《通知》规定,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率、缴费期限和经办流程等有关规定及时告知失业人员本人,确保应保尽保。
失业人员享受待遇期满后,应按规定相应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1年7月1日前失业人员已经参加医疗保险并已缴纳全年费用的,由各统筹地区尊重参保人意愿,按有关规定处理。
关于关系接续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荐阅读:
河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11-11
银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居住06-09
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10-06
天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用手册12-07
江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查询个人账户01-03
临沂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须知07-01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业务规范06-05
武汉市新洲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