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道德教育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精选5篇)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2、懂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行为
1、能自觉尊重不同民族同学和邻居的民族习惯。
2、从小学会尊重他人。教学准备:
幻灯片、录音、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乐器等,介绍过程中,学生可以表演、贴画,也可以讲小故事,激发他们情感的共鸣。
每个民族的人们在居住、饮食、衣着、利益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爱好、习俗和禁忌,这就是民族的风俗习惯。
(板书: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过渡明理,正反辨析
1、过渡: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在众多民族中,汉族是个
三理教育教案
人口众多的民族,同学们大多是汉族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呢?看一看,下面的饿做法,如是你,你心里会怎么想?
2、出示“辨一辨”,讨论,要让学生在换位思考的是,理解到尊重别人的必要性,要让学生充分说和体会。
3、我们一起看看毛主席是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看一看,想一想。
1)、毛主席是怎样热情招待塞福鼎的? 2)、如果你是塞福鼎,你有什么感受?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我们身边有没有少数民族的人,大家应该怎样和他们相处? 2)、如果没有,用下一环节。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接触少数民族同学、但随着大家年龄的增长,我们一定会和少数民人民相处,你回怎样做?
四、总结全文。
五、延伸拓展,陶冶情趣
做一份民族风俗小报 板书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理教育教案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就是在城市中聚居生活的少数民族, 其居住形式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从城市居住时间长短来看,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分为世居少数民族和外来少数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是世代就在这里居住生活的少数民族, 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 与城市融合度较高;外来少数民族主要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城市工作、学习、生活的少数民族, 他们是城市的新成员, 与城市融合度较低。城市世居少数民族与外来少数民族中聚居生活的便被称为城市聚居少数民族。
二、与普通市民相比城市聚居少数民族有何特别之处?
(一) 民族文化的差异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城市聚居少数民族与普通市民之间最大的差别, 主要表现在语言、服饰、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比如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吃清真食品, 普通市民则没有这方面的禁忌, 在城市生活中就有可能发生矛盾, 破坏民族团结;有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很有民族特色, 在城市中容易被其他人视为奇装异服而不受尊重。等等文化差异, 都有可能导致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在城市生活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二) 社会阶层的差异
因为历史和地理以及自身思想观念等原因,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受教育程度往往不高, 大多为买卖民族用品、食品的小商贩、体力劳动者, 甚至无业。他们长期居于社会底层, 社会地位较低, 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三) 居住结构的差异
分别从城市整体和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角度观察, 会发现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人口规模呈现出一种很有趣的特点:相对于城市的总人口数量,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明显处于劣势, 但在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中,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往往处于明显的优势。如果从居民间关系来看, 相对于普通城市居民,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成员间往往具有血缘、姻亲、乡亲的关系, 相互之间联系相对紧密。
(四) 法律保护的差异
基于少数民族的独特性, 法律上有差异的平等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出针对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法律, 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都强调要充分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给予少数民族特殊的保护。
三、为何要在拆迁中特别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一) 拆迁对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冲击
拆迁是为了重新规划, 随着拆迁, 一些社区可能会因此而不复存在, 原有的社区结构可能会被打乱。在拆迁中, 一些民族聚居区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打乱、消失、重建……这是直接观察的视角所能看到的, 但内在的少数民族文化, 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也随着民族聚居环境因拆迁的打破、重构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及变化后重构的居住格局, 很可能践踏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甚至激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如果不处理好这一问题, 很可能会将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置于面临抛弃风俗习惯和信仰的边缘,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痛苦和不公平的, 对于社会来说也是极其危险的。
(二) 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 “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在城市拆迁中, 原有的民族聚居区被打破, 在新的民族居住模式建立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使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 保证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因拆迁而受到伤害甚至消失, 维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三) 宪法法律的要求
虽然没有法律规定拆迁中尊重和维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作为专门针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 合理设置清真饭店和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供应网点, 并在投资、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第十九条规定:“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城市的人民政府, 应当根据需要和条件, 设立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馆 (站) 、图书馆。”第二十三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街道, 应当按照城市规划, 保护和建设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物。”第二十四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少数民族保持或者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四) 社会和谐的要求
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与汉族融洽相处, 是城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近些年来, 一些涉及到民族问题事件的发生, 往往是在城市中。而城市拆迁也是城市化中矛盾最激烈的地方, 民族问题与拆迁问题两者结合很可能发展成为极其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江泽民说过:“民族、宗教无小事”, 处理好拆迁中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问题不是一件小事, 它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并不是要求大一同, 而是和而不同, 充分的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只有各民族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和谐社会才可能实现。
四、当前拆迁中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上存在哪些问题?
(一) 简单使用经济补偿
在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拆迁中, 有些地方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利益, 给予少数民族较高的经济补偿。这的确是一个照顾少数民族的政策, 但简单使用经济补偿忽略了拆迁对于被拆迁少数民族的深刻意义。拆迁意味着破旧立新, 对城市聚居少数民族而言则意味着原有的居住格局被打破。如果仅是简单提高补偿标准, 而忽略对民族餐馆、民族服饰店、宗教活动场所的基本保障和建设, 民族风俗习惯在拆迁中和拆迁后无法得到保护, 一方面这会严重影响被拆迁少数民族的城市归属感, 激化民族矛盾;另一方面是政府推卸了应有的责任, 这个责任即通过具体细致的行政作为来保障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在拆迁中有条件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 政府与民间缺乏沟通
政府在拆迁的决策和规划中, 缺乏与民间的有效沟通, 不能及时了解到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诉求, 要么忽略, 要么包办, 这两种做法都是脱离实际的。一方面, 完全忽略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诉求不可取;另一方面, 政府自行包办的做法缺乏有效的沟通, 很可能不被群众认可, 因为政府并不清楚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
五、如何在拆迁中尊重和维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一) 健全法律法规
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各城市有必要根据本市聚居少数民族的实际, 健全拆迁中保护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律法规。我认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现有的城市少数民族权益保护框架内, 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梳理, 围绕着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进行专门的立法, 并将征地拆迁中对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二是在征地拆迁的相关政策、法律文件中增加重点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条文, 让政府在拆迁决策、规划中必须考虑到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确保拆迁中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能够有法可依。
(二) 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构建协商机制
传统的城市民族工作重管理轻服务, 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实, 应该进行符合实际的改革和创新。我认为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完善社区功能。应该借社会管理创新之力, 加大对社区的重视和投入, 完善社区功能, 根据社区规模和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配置方便民族风俗习惯的硬件设施, 例如民族餐馆、清真寺等, 这些可以通过政府投入结合招商引资的方法实现。通过完善社区功能, 极大增强社区的包容性, 维护了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让城市民族工作真正深入民心。
二是构建协商解决机制。解决在拆迁中因民族风俗习惯而引发的相关问题时, 应当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 抱着以大局为重、充分协商、不激发矛盾的态度, 通过协商来解决。构建协商解决机制, 我认为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听证前置
听证是当今世界各法治国家行政程序法的一项共同的、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制度, 即:一项安排或处置须经相关者对其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质证才能设定和实施的制度。我国目前并没有听证法, 立法法也并未对听证的范围做出规定, 根据当前我国听证会的实践, 一般内容涉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或者对相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有较重大影响的, 可以举行听证会。房屋拆迁对相关公民包括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是有重大影响的, 应当举行听证会, 并保证合理比例的少数民族代表。
2.加强与民族团体、代表的合作
民族团体以及少数民族代表, 是联系少数民族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政府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他们可以将城市少数民族的诉求反映给政府决策部门, 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减少民族问题的发生, 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在本民族同胞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在维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起到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城市民族工作应当重视与民族团体、代表的合作, 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 积极听取他们反映的意见, 采纳他们良好的建议, 保障拆迁决策和规划中能够充分考虑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摘要:近些年来, 大量的少数民族走进城市, 在城市定居, 一些涉及到民族问题事件的发生, 越来越多的是在城市中。而在拆迁中, 一些民族聚居区被迫消失、重建, 内在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在拆迁中可能被践踏, 一方面侵害了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权益,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因此, 应该通过多种措施, 保障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拆迁中能够得到保护。
关键词:拆迁,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世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民族工作——访全国政协委员牟本理[J].中国民族, 2006, (12) .
[2]吴宗金, 张晓辉.中国民族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3]柳建文.文化的融合、冲突与抗拒:转型时期多民族社区内的族际互动——一项基于新疆伊宁市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9, (5) .
[4]蒋连华.上海对多民族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J].党政论坛, 2008, (1) .
为了正确认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区别与联系正确理解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的关系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关于尊重患者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我科制定以下措施
1、对待患者不分民族、职业、外貌、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充分尊重患者或家属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实施医疗行为应以尊重患者的人格为前提。
2、患者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
3、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
4、当有少数民族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向患者了解饮食方面的习惯和要求并通知医院食堂根据患者的需求为患者准备相应的饮食。
5、医院定期进行相关内容培训请专业人员讲课作为职工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风俗习惯及其形成、重要性风俗习惯的多样性。风俗习惯的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践行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树立正确风俗习惯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点风俗习惯及其形成、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我国各民族的风俗我国地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在衣食、饮食、婚丧、节庆、生活方式等方面各具特点。
1、风俗习惯及其形成 引出主体习惯
2、风俗习惯的特点 ①什么是风俗习惯 ②风俗习惯的形成及形成的因素 ③风俗习惯往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具特点 饮食习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养猪、不食猪肉。服饰特色 丧葬习俗 节庆 禁忌
1稳定性2群众性3民族性4敏感性 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及形成的因素 理解风俗习惯
3、我国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结论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关系有很大影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1“保持和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①从思想上认识她的重要意义不是个人的小事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群众性和民族性处理不好就会伤害伤害民族感情、影响民族团结
②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要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特点及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义 知道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4、阅读与思考
③必须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和改革风俗习惯的自由。
3落实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政策的意义 有利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
1、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请列举不同民族习惯的实例。
2、民族风俗习惯有何特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何意义
3、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问题驱动促使学生阅读理解
景颇族的饮食风俗习惯
一、教学目标
1、能简约的说出景颇族饮食的特点。
2、能简单的说出” 鬼鸡” 的制作过程.3、能说出几道景颇族的特色菜。
二、教学准备:景颇族特色菜图片。
三、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出示几张景颇族特色菜图片
让同学们说一说是什么民族的菜肴。引入景颇族食俗的概念。
2、揭示正题。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认识景颇族的食俗,先出示图片,让同学看,再说一说景颇族几种特色菜。
让同学们自由发言的说。老师再跟据图片指明讲解。
(1)、景颇族餐数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景颇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主食为大米,副食有豆类、薯类、蔬菜和野菜野果。
(2)、景颇族喜好食物
景颇族爱吃糯米饭、糖粥。制菜多加盐与辣椒烧煮,很少油炒。口味偏好酸辣、酵臭、不用碗筷,常用蕉叶裹食。白酒多系外地运来,爱嚼槟榔及草烟。
景颇族的烹调方法大多简易,大米多加土豆、青菜煮成浓粥,糯米则蒸成干饭,而且当天舂米当天吃,不留“隔夜粮”。制菜非煮即腌,腌菜很有特色,水豆豉、干豆豉、酸竹笋、腌茄子等,开胃爽口。
他们制作肉品的方法一是风干后抹辣椒和盐巴烤;二是先烤熟、剁细,再拌以辣椒、葱蒜及野生香料;三是拌匀佐料后用笆蕉叶或枇杷叶包好,置入火塘灰中焐。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3)、景颇族吃野味食俗
景颇山的野味也出奇制胜,特别保留了人类童年的昆虫为食的习俗。黄蚂蚁蛋从蚁穴中取出,用清水淘洗干净后晾干,与鸡蛋混合炒吃,味美无比。去掉翅、足的鸣蝉放火锅中培烤后,再用油炒食,其味香脆,是下酒佳肴。在竹林中寻觅到被竹虫钻蛙的洞,顺着往上一节剖开,竹蛹就抖落出来一小碗,半小碗。将竹蛹剁细加上炒米粉和佐料,用生菜沾食,或用水稍煮一会,捞起用油煎食,或与鸡蛋一起炒吃,或培干作下酒菜,都以富含蛋白的本质,特异的风味成为待客的上品。最奇谲的是吃花蜘蛛。
这种蜘蛛有拇指一样大,结黄网,身上有黄黑相间的花斑,娃娃们最喜欢捕捉。捉到后,放在火上烤去破脚,蜕去皮甲,夹在米饭中当菜吃,其美味不亚于鲜香四溢的烤猪肉。景颇族名食大多带有亚热带山林地区的特色和耕牧渔猪的民族文化气息,如舂鳝鱼、螺蛳汤、酸笋烧鱼、竹筒烤鱼、砂锅炖竹鼠、凉拌牛肚、煮芋头、臭豆、酸木瓜炒牛肉丝、帕滚菜煮繁鸡、水腌菜拌烤山鸽、鹿肉剁生、马鹿干巴肉松、油炸知了肉丸、螃蟹夹、粘枣果、煮酸粑菜、软米铜锅饭等。(4)景颇族吃饭好客习俗
景颇人在家中吃饭,如由家长按人均分,中间放一碗汤,全家围坐聚食;邻里走动,到了吃饭时间,可以随意坐下用餐,不须任何回报。一家盖房,全村无偿帮工,并送米送菜;来了客人,不论识否,均殷勤招待;打到猎物,见者有份;赶街相遇.立即递过烟筒和烟袋。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吃独食”可耻,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景颇人喜欢饮酒,几乎家家都有酿酒的器具,人人会酿酒。酿制的水酒既有酒味,又有甜味,喝起来清凉可口,十分解渴。水酒在景颇族人日常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作用,结婚、贺新房、节日、交朋友,都少不了水酒。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课题巩固
3、请你根椐今天所学知识画一幅景颇族的特色菜。
第二课
傣族的饮食风俗习惯
一、教学目标
1、能简约的说出傣族饮食的特点。
2、能简单的说出” 鬼鸡” 的制作过程.3、能说出几道傣族的特色菜。
二、教学准备:景颇族特色菜图片。
三、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出示几张傣特色菜图片
让同学们说一说是什么民族的菜肴。引入傣族食俗的概念。
二、揭示正题。
1、给同学时间自由思考,图中是什么民族的菜肴,还能说出其它的品种吗?
2、老师介绍。
(1)、“腌”
先说“腌”。最常见的是腌酸菜、腌竹笋、腌 鱼、腌猪脚等。最有特色的是腌牛脚筋:以滚开水烫泡、用火燎烧、冷水浸泡等方法,刮干净牛角上的毛,然后切之为条状煮(火巴),以淘米水浸泡数小时后,清洗、晾干,与姜、蒜、辣子、花椒、盐等调料拌匀人瓮,密封瓮口,半个来月即熟。其色乳黄,人口既有韧性感而又(火巴)绵,其味甜中带酸,辣咸适口,是下酒的佳品。
(2)、“烤”
次说“烤”。香茅草烤鸡是一道风味菜。用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特产的大枫茅,捆于褪洗干净、肚内填以各种调味料的嫩鸡上,抹上动物油以中火均匀烤之,温度使调料味由内向外散出、香茅味由外向内渗人,肉质酥脆沙嫩,香气氤氲充盈,别的地方无法仿制,是真正的地方风味.烤鱼、烤肉、烤缮……在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真正是无烤不成宴。
(3)、“炸”
再说“炸”。最习见的傣家炸食要数炸牛皮,将剖洗得干干净净的水牛皮煮得熟透,多切为条状晒干,可以较长时间存储。食用时,先以冷油炸之,捞出锅后再以热油炸之,即成又泡又黄、酥香梆脆的下酒菜,蘸以番茄喃咪,可谓五味俱备。用以煮汤,类似内地的“肉叶子”,到西双版纳和德宏的游人,没有不尝上一回炸牛皮的。最使人开眼界的是油炸知了背肉馅:将知了(鸣蝉)去翅去脚,用刀将其背部划开,嵌迸肉“末与调料,再将知了的背合拢,捆以细蔑绳,放入油锅中煎炸成深黄,色润油亮,肉松皮脆,酌一盏米酒,慢掇细品,既有味道又有营养,爽口怡神。傣家人说,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水略带碱性,故于该地吃油炸的食品,体内不会生”燥热之火“。这话或许不无道理。(4)、“生食”
多有生食,是傣家食品给人的深刻印象。傣族地区称为”帕宋“的酸脯菜当然是可以不加烹煮就吃,”帕“是”菜“的意思,”宋“是”酸“的意思。”很酸“的胰菜,在热带竹楼上吃,那是适逢其需。此外,难以计数的大量野·菜如叶子上有细细绒毛的茶叶菜,可以人药的荆芥、水香菜、香辣萝、缅芜要……常常都是拌以哺咪或其他佐料生吃。最好吃的生吃食品之一是青蛙肉剁生,用剁细的蛙肉与切细的葱、姜、芜要、花椒、辣椒面、盐等拌匀,再放人少量柠檬水搅匀,将生猪皮刮洗干净,置于火上烤,待肉皮变成乳白色,略带透明,即取出切成薄片与青蛙肉拌和,鲜甜清脆,酸辣开胃。其他如猪肉剁生、牛肉剁生、鱼肉剁生、马鹿肉剁生……凡肉食均可做剁生,要旨在于讲究肉的新鲜。动物不同,”剁生“味道各异。肉食生吃,内地在古代办风行,如秦末在项羽的鸿门宴上,樊啥”发指毗裂“食”生贵“即生的小猪腿,体现一种粗豪勇武之风。傣族将肉剁而食之,就细致且考究得多了,这大约与傣族的温婉平和有关。日本人也食生鱼片蘸之以芥末等,日本学者寻文化之根,在习俗对比上就很注意傣族的肉食生吃的风俗。看来,吭生肉不仅是一种食物制作方法,而同时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某种痕迹。西双版纳和德宏一带,还吃一种令内地人膛目结舌的食物----”撒撇“,是将牛小肠中业已经过胃的消化、与肠液和胆汁搅和过的积存物取出,压挤出其深绿色液体同剁碎的牛脊肉加蒜、葱、辣椒等各种调料均匀拌合,即可生吃,其味苫凉,却有一种无可名状的特殊滋味,在当地亦属不可常得的剁生也可以将”撒撇"同米线拌和一道吃,真是特殊的调味液、奇异的滋味。生吃之俗,还依稀保留着人类童稚时代饮食方法的某种淡淡的胎记,不过是更加精致化而已。
三、今天学习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三课
景颇族的饮食风俗习惯
一、教学目标
1、能简约的说出阿昌族饮食的特点。
2、能简单的说出” 过手米线” 的制作过程.3、能说出几道阿昌族的特色菜。
二、教学准备:阿昌族特色菜图片。
三、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出示几张阿昌族特色菜图片
让同学们说一说是什么民族的菜肴。引入阿昌族食俗的概念。
2、揭示正题。下面介绍阿昌族民族饮食风俗。
1、阿昌族日食三餐,喜食酸性食品。过去青年男女有嚼烟、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故又有“齿黑为美”的旧俗。
2、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如果盖上焖肉,(火+巴)肉、鸡丝等配料,可做成各式不同的饵丝;米线除同饵丝一样热食外,还可凉拌,或在米线里加一勺热稀豆粉(豌豆面与水合煮),再加油辣椒、蒜姜泥、味精等调料,做成稀豆粉汁米线,辛辣滑嫩,是阿昌族入夏之后经常食用的小吃。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 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藏之于瓮,供是节和待客时饮用。
3、典型食品主要有:凉拌芹菜糁、冷冻、酸(火+巴)菜、过手米线。
4、糯米粑粑和过手米线是阿昌族的两种风味食品。糯米粑粑是把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泡半天左右,捞取放入甑中蒸熟成糯米饭后,放到木碓中舂细,即可食用。糯米粑粑柔软细嫩,口感极好。多余的粑粑则摊天芭蕉叶上,边凉边吃,或炸或烤,或煮或烧,都香脆可口,令人百吃不厌。“过手米线”是陇川户撒一带阿昌族的风味食品,用户撒产地上等米压榨成米线,用火烧猪肉、猪肝、猪脑、粉肠、花生米面、芝麻、大蒜、辣椒、芫荽、盐巴、味精等,另加豆粉、酸醋搅拌均匀做成调料。吃时,洗净手,先将米线拿在手中,然后浇上调料,用筷子搅拌后,送到嘴里,一吸而过。过手米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回味无穷。
3、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呢,你能根椐今天的所学知识写一篇日记吗?
第四课
德昴族的饮食风俗习惯
一、教学目标
1、能简约的说出德昴族饮食的特点。
2、能简单的说出” 干笋” 的制作过程.3、能说出几道德昴族的特色菜。
二、教学准备:德昴族特色菜图片。
三、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①同学们,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你们知道在我们班里面哪几位同学是德昴族啊? ②请你说一说,你觉得德昴族最爱吃什么?
2、揭示正题。
①德昴族主食
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为主食。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汤圆等。
蔬菜种类繁多,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笋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习惯于在煮炖时配酸笋。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
②德昴族饮品
德昂族种茶历史怂久,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德昂族也饮酸茶,又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味酸涩,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饮酒则多是自家酿制的竹筒米酒。
③德昂族人好饮茶,饮食以大米为主,玉米、小麦、豆类次之。
茶叶:德昂民族好饮浓茶,并以善于种植茶树闻名,因而被称为“古老的茶农”。茶叶在该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他们对茶叶也有特殊的感情。德昂族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都好饮浓茶,传说从古老的时候就这样了。说起德昂族饮的浓茶,那真是名不虚传,他们把一大把茶叶投入能容纳的一百亳升水的罐内加水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将茶水倒入人们常称之为“牛眼晴杯”(比水牛眼大不了多少)中即喝。外来人喝这种茶往往要渗入几倍的开水才行。由于德昂族人常饮浓茶,久而久之就有了茶瘾,茶瘾发作时会使人四肢无力,特别在走长路时使人难于行进,但只要煮一罐茶喝几杯后,精神就抖擞起来了。人们常说,德昂族办事情离不开茶叶,他们常把茶叶作为礼品,它表明“茶到意到”。如果去探望久别的亲戚朋友,见面礼就是一包茶叶,有客人来了,主人家总是先烧水煨茶招待,男青年求婚请媒人去说亲时,首先带往女方家的也是一包两、三斤重的茶叶
3、课后小结。
4、你有什么收获?
傈僳族的饮食风俗习惯
一、教学目标
1、能简约的说出傈僳族饮食的特点。
2、能说出几道傈僳族的特色菜。
二、教学准备:傈僳族特色菜图片。
三、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①同学们,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你们知道在我们班里面哪几位同学是傈僳族啊? ②请你说一说,你觉得傈僳族最爱吃什么?
2、揭示正题。
①香茅草烤鸡烤全猪
傈僳族的食谱丰富多彩,可分为烤、蒸、炖、腌、几大类。以猪肉为主料,采用碎片烤、肉蒸的方式方法烹制出来的菜肴,香酣鲜美、风味独特;以牛肉为主料,采用“烤干巴丝”、的方法烹制出来的菜肴别具一格;以鸡肉为主料,采用炖、蒸、碎烤的方法烹制的菜肴以及以鱼为主料,采用琵琶肉炖、木瓜炖等方法烹制的菜肴,肉质松,香味浓;;用当归、天麻、蝉虫、“色来俄”、木瓜配料炖出的菜肴,味美保健,延年益寿。用烤的方法烹制的菜肴有香茅草烤肉、香茅草烤鱼、考竹鼠肉、烤火塘猪等十多种。香茅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喜生长在潮湿的水沟边,用它的叶子为佐料来烤鸡、一鱼、竹鼠、全猪、菌子等具有独特的香味。将香茅草放进鱼、羊肉里,能起到去腥味的作用.②把鸡和火塘猪杀好去内脏洗净,把葱蒜、芜荽、青辣椒、盐、花椒拌合在一起装进鸡或猪胸腔内,外擦核桃油,架在火炭上方转着烘烤,到烤时去掉香茅草即可食用。傈僳族火烧粑粑、卵石粑粑,独具特色,被美食家称为“三吹三打”。
③卵石粑粑的制作很方便.先把面读成又薄又圆,将卵石取来放在火塘内烧红,把烧红的卵石包过面片里捏成一个圆面团,放进火灰里,、一翻动几次烤熟,“„三吹三打”即可食用。傈僳族待客习惯上用自己亲手喂起来的“火塘猪‟。火塘猪的挑选和喂养十分讲究,被选中的火塘猪,从幼猪开始就分开喂养。喂养三个月左右,幼猪长到20至30斤,就可以享用了。用它招待来自远方的贵客或从他乡归来的亲友。如果这段时间既无客人又无亲友光临,这口小猪便放回猪群,另选一口幼猪当火塘猪喂养。傈僳族是好客的民族,有朋自远方来,傈僳人定会杀火塘猪款待。没有客人。是禁杀“火塘猪”自家食用的。如果自家吃火塘猪会被村人耻笑,被认为是不能诚心侍客的伪君子。然而,如果用火塘猪作祭祀的祭物,那就无可非议了。傈僳族 用”火塘猪”迎宾客的习俗沿袭至今。
④
把鱼的鳞去掉,去掉肠肚杂物,洗净;将葱、蒜、青辣椒、芜荽切细,与食盐拌和放进鱼肚子里,把鱼肚子合拢,用二、三片草叶捆好,用竹片夹紧,放在火炭上烘烤,待八成熟,抹上猪油,继续烘烤五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传说古代傈僳族人曾以之招待过路皇帝而名扬天下的食品。苦养粑粑做时用开水与苦荞面和拌,捏成饼状后可放入火塘中用火灰烧烤,也可以放入水中煮,待熟后,取来新鲜蜂密,将粑粑蘸蜂蜜吃。苦荞粑粑蘸蜂密细软而无苦味,清凉润肠,是人见人爱的美味食品,具有药用功效.把镰刀,祝愿他们长大成人后,男儿勇敢威武,女孩勤劳善良。此外,傈僳族火塘猪还有烤吃习惯。
⑤制火塘猪烤肉时,把事先选好的精肉切成片,然后均匀地涂上花椒粉。辣椒面、盐和蒜泥、姜末。装进香茅草内,再用两根钢竹棍夹着;放在火塘边特制的架子上慢慢地烘烤。亦可烤制火塘全猪。烤火塘猪肉开胃而不油腻,是下饭下酒的佳品。难怪傈僳民间有“逢年烤肉,过着也舒心”的说法。用蒸的方法烹制的菜肴有蒸猪肉、蒸脑花、蒸猪肝昨、蒸鱼、蒸鸡蛋等十几种。烹调蒸猪肉,先将猪肉去皮,洗净、剁碎,将葱、蒜、青辣椒切好.把香料草结成一个小团,撒上花椒粉、盐、与剁好的肉调匀,装入木碗放进蒸笼里蒸熟;蒸脑花,是将猪脑花、猪舌头、猪心、腰子刮洗干净,把猪脑花划成小块,把猪舌、心、腰花剁细,与切细的佐料拌匀,分成若干份。分别装入木盘和一片香料草,放进蒸笼蒸熟即可。傈僳族用炖的方法烹调的菜肴有天麻炖猪脚、天麻炖鸡、当归炖猎脚、当归炖鸡、蝉菌炖鸡、色来俄炖鸡、黄酒炖鸡鱼、木瓜炖鸡鱼、漆蜡炖鸡仔、可耍俄勒等等。其中,天麻炖猎脚、天麻炖鸡对心脑血管疾病和头痛等有显著疗效,当归炖鸡有补血的作用,对妇科疾病有一定的疗效)蝉菌炖鸡对眼科疾病有疗效;木瓜炖鸡对类风湿、风湿有显著疗效。傈僳族有腌制琵琶肉的习惯,一般傈僳族到大年三十要杀两至三头猪,一头过年时吃,剩下的腌制琵琶肉。⑥琵琶肉具体的腌制方法是猪屠宰后将猪的内脏和骨取出、保留完整躯体。之后。撤入花椒面、草果面、食盐及白酒,轻轻揉搓后,将其缝合,在缝线部涂上水或香油调好的灶灰。并用木塞或玉米芯把猪鼻塞严,以防虫蛀,然后将石板或木板压上晾干,;使之呈现似琵琶状,故名琵琶肉。琵琶肉保存时间长,若不切开,数年不变味。琵琶肉可炒、蒸、煮、炖。琵琶肉炒龙瓜菜、琵琶肉炒竹叶菜、琵琶肉炒青笋、琵琶肉炒野韭菜、琵琶肉炒青椒等,野味十足,鲜美可口,琵琶肉蒸煮平板菜、琵琶肉煮竹笋等也是傈僳
族的传统名菜。特别是琵琶肉煮玉米(豆、麦子),再加上平板菜、干竹叶菜、干龙爪、干竹笋等,就是有名的傈僳小吃一“可耍俄勒”。制作的方法是,将主料玉米。豆类或小麦,在沸水中煮至半熟,再将它蒸熟阴于,并将玉米皮、豆皮、小麦皮舂开备用,要调制可耍俄勒时与琵琶肉、火腿及各类干板菜一起煮熟即可。傈僳族菜肴除烤、蒸、腌、炖外,还常用煮、炸等方法烹制,羊奶蜂蛹是傈僳族一种煮制的特殊菜肴。油炸水龙爪、油炸飞鼠、飞禽是傈家炸制的下酒菜,香脆可口,无以伦比。
3、课后小结。
【伦理道德教育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推荐阅读:
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现实意义06-27
试论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01-15
家庭伦理道德论文01-24
伦理与道德关系刍议12-31
深化伦理道德研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01-29
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10-09
国旗下讲话习惯与道德05-28
临床医学生药学伦理教育实践论文03-16
学生道德教育的讲座12-18
论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01-2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