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小学作文(精选5篇)
不想发牢骚,大家自己看看就知道差距了;简单的说,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半文言半白话,语句简练,情趣高雅,思想深刻,对祖国的山河、民族未来都有很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绝 不矫揉造作,真正融于细腻的笔触间,令时人感慨万千…… 民国文言作文:渐行渐远的优雅 摘自《文汇报》2011/3/3 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自 1920 年起,国语课本(即白话文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然后逐渐过渡进入高级小学,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的文白之争从未停歇,最终在上世纪 30 年代初白话文课本取得了全胜。整个小学阶段,国语课本完全替代了国文课本,这似乎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总让人有些遗憾。在小学白话文课本完全取代文言文课本的八十余年后,再来读读这些文言老作文,令人 感慨万千。这些老作文散发着纯正汉语的清香,悠远绵长…… 春郊游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卢焯坡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 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 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读后感】 读着这篇老作文,我不知不觉就想到初小国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三五童子,放学归来。”文字虽短,意境甚美。再来看这篇作文,文字如此优雅,描写如此生动,对偶恰到好处。恬静的乡野生活已不可复得,真是恍如隔世!春日游公园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黎寿泉
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园之游。时则春风和煦,园花盛开,草木青葱,群鸟飞鸣,游 目骋怀,至足乐也。至音乐亭畔,闻有乐歌之声,自放音机出,因与某君驻足听之。既而环 游公园,乃知音机之设,遍于园中。公园之大,一人歌之,千万人得而听之。与民同乐,其 斯之谓欤?游罢归来,因为之记之。【读后感】我第一次看到“游目骋怀”,是在师专书法课上临写《兰亭序》的时候——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那时还不清楚 文字的意思,临摹了若干遍,方觉得妙不可言。看看这位前辈小学生,他已将“游目骋怀” 化用到文章中去了!清晨上学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游杈波
庚午之春,某日晨起,推窗一望,则大雨淋漓。遍地红花杂绿叶,夜来风雨洗春娇,可
为斯咏也。未几,入书房携书上学。出门,狂风大雨,扑面飞来,大惧急退,入坐房中,无 聊而观书。忽观至“讷尔
逊冒雪返校”之事至,醒吾心,一跃而起,再携书,奋勇出门。沿 途花柳飘摇,泥泞满路,四望无人,独自前行,衣履尽湿,及到校后,乃更衣而坐,未几,钟遂鸣矣。窃思:吾人不为荣誉则已,若求荣誉,必坚忍耐劳,以战胜艰难辛苦,方有出人 头地!不然,则畏风怕雨,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矣,乃记之以自勉。【读后感】读文章,可以想见小作者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初见狂风大雨而大惧急退,后 观“讷尔逊冒雪返校”又奋勇出门,一个顶风冒雨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春江垂钓记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刘在镕
某星期日,学校放假。吾谓友曰: “时当春日,江水清澈,而江边之景又可玩赏。吾友 可往江边垂钓否?”友曰: “可!”乃持竿而行。沿途纵观春景,时则桃红柳碧,草长莺飞,顾而乐之。不觉已至江边矣,余与友乃于垂阳下,选钓鱼矶而坐。则见浪花四散,水天一色,真奇 观也。友乃以手持竿,垂于江中。未几,钓线一动,手举竿,遂得一鱼,鱼屡跃而不得脱。余见友得鱼甚喜,余又持竿钓之,终日不获一鱼。友笑谓余曰: “事必学而后能,垂钓亦犹 是也!”余曰: “然!当静心以学之。”余遂归,乃留友于吾家宿,遂将鱼烹而食之,味甚鲜 美。吾因谓友曰: “今日得鱼之时,鱼跃亦可怜否?”友曰: “彼贪饵而来,是自取也!然贪 饵而致死者,岂独一鱼也哉?” 【读后感】笔法果然老练!借友人之言道出己之胸臆,“彼贪饵而来,是自取也!然贪饵 而致死者,岂独一鱼也哉?”堪称警句,一小学生竟有此等见识!方今之世,不知多少“贪 饵”之辈自取沦落,何时醒悟?读此文深感前贤可畏。记地震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李蓂
民国二十二年,七月五日。余正伏案潜修,忽闻屋宇有轧轧之声。因出户视之,则见树 木倾斜,花草摇动,溪水有汹涌之状,墙垣有簸动之形。吾方惊诧,觉地面簸荡,若乘舟而 涉波涛者,噫!奇异哉,非地震欤?因思夫震撼之大,时间之久,为前所未有者。不数日,友人告余曰,前日地震,茂县以上之大山崩颓,压死人民,不可胜数,岷江上流,为之壅塞。余因之有感焉。吾人处此安全之地而不受地震之灾,岂非吾人之幸福乎?虽然,中华四 面受敌,外人协以谋我,国势飘摇,视地震尤烈,吾人不得狃于目前之安全而忘土崩瓦解之 危险也!【读后感】这篇作文记叙的是 1933 年 7 月 5 日发生的四川茂县叠溪地震,从文中可以 看出,郫县震感也非常强烈——树木倾斜,花草摇动,溪水有汹涌之状,墙垣有簸动之形。小作者为我们保留了一段史实,文末由地震而生发出的感叹
更是发人深省。
书楼望月记 四川万县分水场县立第二小学 陈晓初 一夕,人静矣。余倚窗读书,偶见月光射入,宛如白练,顿生明月入怀之感,遂弃书起 立,循栏徘徊。见夫玉免悬空,光辉皎洁。举目四望,万籁寂寥,清风夜起,促织微吟,顾 而乐之。适有孤鸿横岭东,展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其音交交,掠余而西也。时已夜半,月凉似水,忽见草际微动,黑影隐露。余不禁长啸,叹曰: “人耶?鬼耶? 何裹足而弗前!”半晌无声,长空寥廓,清寒殊甚。少焉,嫦娥西匿,余亦就寝。【读后感】此文吾读之再三,有似曾相识之感。忽忆及东坡之《后赤壁赋》——“时夜 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原来如此!小作者将东坡妙句化入文中,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读毕,为之击节而赞:东坡 千载后,亦有知音矣!听鹃记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魏邦权
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夜,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斯时明月在地,庭 中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龙蛇蟠结,盖竹柏葡萄影也。已而庭树之上,鸣声凄切。倾耳 听之,似唤“不如归去”者,盖杜鹃也。其鸣急迫,其声凄厉。凡入耳者,未有不动于衷也。夫鹃一鸟耳,昼夜悲鸣,催人耕作,故又谓之“催耕鸟”焉。余听之,不禁有感于中矣!夫 人生之光阴有几,而九十春光,尤如白驹过隙焉,彼杜鹃者,夜半啼血,欲唤回将去之东风,吾人对此垂暮之春,能不感韶华之易逝哉?因听鹃而作记自警。【读后感】又是一个苏东坡的崇拜者,文章前段从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脱化而出,后 段的议论由杜鹃鸟而生发,足见少年老成!夜月采莲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江炳崧
饭后斋中独坐,好友忽临,约往外游。乃束装偕往,盖月下泛舟也。舟次池中,举目四 眺,则亭亭独立,不蔓不枝,微风吹来,摇曳波中者,凌波仙子也。而月影星光,益辅其美,殊可乐也!余以良宵美夕,人生难再,故至夜阑兴尽,始摇舟而归,并携莲一枝,置诸瓶内,以驱尘俗。归而记之。【读后感】月下泛舟,池中观莲,何其美妙!置莲瓶内,以驱尘俗,何其高雅!此非周 敦颐乎?此篇作文文字之美倒在其次,生活态度大可玩味。
一、识字量
1.识字量的比较
笔者通过统计五套教科书的识字总量以及单册识字量,以发现其识字量的区别。
从识字总量的角度分析:《新法国语教科书》的识字总量最低,只有1743 个,《新时代国语教科书》识字量最大,高达2451 个,《新式国文教科书》、《国语常识课本》以及《复兴国语教科书》的识字总量较为接近,均在2000 以上。由此可见,当时学者们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掌握两千多字即可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由图1 各套教科书识字量柱状图可知,民国初期(1912 年~1927 年),纵向看1917 年出版的《新式国文教科书》,随着年龄的增加,识字量递增,在第五册时识字量达到最高峰,突破400 个,随后识字量递减,其中第一册识字量最少,只有211 个;1921年出版的《新法国语教科书》,在五套教科书中柱状图最矮,单册识字量中第三册最多,有271 个,但仅以27 个生字高于《新时代国语教科书》的第三册,随后《新法国语教科书》识字量渐渐下降,从第四册开始每册识字量均在其他四套教科书之下,可见其识字总量最低;1927 年出版的《新时代国语教科书》的识字量分布与前两套不同,一年级的识字总量比二年级的识字总量高,相同点是三年级识字总量仍然最多,其识字量的排列呈现波浪状,柱状图的高度与其他教科书比较,总体较高,因此《新时代国语教科书》识字总量最多。从1927 年至1937 年间称为国民党统治的“黄金十年”,在此期间出版的《复兴国语教科书》,其识字量的分布呈阶梯状,数量循序渐进地提升,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都得到提升,因此儿童的识字能力也得到提高,与之相对应的识字量增大。从1937 年至1949 年间,前8 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后四年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国内革命时期出版的《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各册识字量分布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上升,第七册达到最高数量,且第三册和第七册识字总量接近,第八册数量又下降,其柱状分布图波动较大,但分布数量总体来说较为平均。
通过分析图1 柱状图高矮的变化规律可知,《新式国文教科书》和《新法国语教科书》的识字量呈倒“U”型排列,《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常识课本》的识字量呈波浪状排列,《复兴国语教科书》的识字量呈阶梯状增加。
2.识字量的发展取向
通过统计民国时期五套教科书的识字量,发现每套教科书中各册识字量的安排没有一致的规律性,而且识字量的确定也缺乏科学的参照标准。这既反映出教材编写者编写理念的不同,也反映出教学大纲对识字量要求的模糊性。
1961 年语文教育家辛安亭曾做过一次统计:“从1904~1959 年间的小学语文课本里选30 种教科书,统计了一、二年级所教的生字数量。结果最多者两年共教1807 字,最少者只教910 字。教1100~1300 字者统计有14 种教科书,几乎占了30 种的一半。可见过去一般课本两年只教1200 字左右,平均每个学习日学不到三个字”[1]。这就是所谓识字教学的“三、五”观点。
综上所述,在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识字总量较低,字量的排列没有明显的发展规律。这样较低的识字量将不足以满足儿童的学习欲望,也不能适应实际生活所提出的要求。
二、字序
研究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字序,是为了发现其排列规律及特点,从而分析五套教科书字序方面的异同点。通过整理排列五套教科书第一册和第二册的生字,结论如下。
1.字序的比较
(1)相同点
从字序上看,各套教材单册内的生字没有严格遵循笔画由简渐繁的顺序排列,主要依据在课文内容中出现的顺序。五套民国教科书在第一册前半部分均出现了笔画较多的合体字,但是比对册与册之间的生字,发现生字的排列符合有简渐繁的规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的增强,笔画增加,生字的难度增大。
从生字的意义看,低年级呈现较多富有趣味的生字。如《新式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中选了紧贴儿童生活的事物作为识字、学习的素材,并配以直观的图画和简明的语句加以解释。
(2)不同点
首先,《复兴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常识课本》生字的编排具有时令性。所谓时令性,是指根据教科书的使用时间和学习进度编排课文,学习生字。这样既易于直观观察,可以真实体验,也方便随时识字。如《复兴国语教科书》遵循了1932 年《小学课程标准(国语)》中关于教科书编排的下列要求:“依时令季节排列,以便随时教学,易于直观”。其次,从字的构成出发,每套教科书中独体字及合体字在低年级阶段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下面将对六套教科书中的独体字以及合体字数量进行比较。其中主要选取每套教科书的一、二两册,主要原因是:第一,低年级是识字教学的重要阶段,其识字的特征在低年级中更为明显;第二,每套教科书由八册构成,统计的工作量较大,所以只选取一年级的两册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如表1。
通过分析表1 可知:每一套教科书中第一册独体字的数量明显高于第二册,继而每套教科书第一册独体字所占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第二册,数量是第二册的两倍左右。因此独体字主要分布在低年级,在第一册中的数量最多。主要原因是独体字笔画少,易写;独体字构字能力较强,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尤其是对于有构字规律可循的独体字,易于学生触类旁通,所以独体字的学习较多放在低年级进行。
其次,从统计合体字数量出发,每一册中合体字的数量占大多数。在3500 个现代常用字中,独体字只有280 个,主要由于独体字本身数量就少,所以在民国时期的五套教科书中数量占少数。
通过观察上述图表,发现每套教科书中低年级独体字所占的平均比例不同。《新式国文教科书》与《新法国语教科书》第一册至第二册的独体字总量在一年级生字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两者有近三分之一的生字是独体字,这样在低年级学习笔画较少的独体字,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好稳固的基础。其余四套教科书中独体字的数量均在10%至15%之间,具备此数量的独体字已具备学习合体字的能力。
2.字序的发展取向
首先,按笔画的繁简确定生字的前后顺序。这五套教科书均是第一册中独体字数量最多,随着年龄增长,合体字数量增大,生字的难度递增。汉字中独体字大多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字的数量虽少,但它是学习汉字重要的基础部分。独体字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字形简单,笔画较少,易认;(2)一字一义较多,字词合一,词义反映的内容多为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易理解;(3)字音早在儿童言语中已出现,易读;(4)构字频率高,既能独立存在,又可做偏旁部首等部件构成合体字;(5) 包含基本笔画和和笔顺规则,是写字的基础[2]。因此,先学这部分独体字可以为识字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起源。
其次,生字的编排注重时令性,有意识地把国语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例如《新式国文教科书》第一课则是看图学习生字“人”;而《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 第一课呈现的是上学的图片和课文,与学生上学第一课的体验同步,因此在对应的阶段选取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感知教学,则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易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最后,注意儿童识字的心理特点。字序的编排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随社会的发展趋势而选定生字,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选文的视野不再仅仅拘泥于个人、学校、家庭的小范围,而是放眼于整个民族、国家,甚至于整个世界,因此生字也渐渐有了明显的政治倾向。
三、识字教学法
1.识字教学法的比较
在民国时期的五套国语教科书中均配备了相应的教授书,使教师教学有章可循。每套教授书中识字教学的方法不同,这与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下面对这五套教科书识字教学的方法作简单的比较。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五套教科书均主要采用随文分散识字法。在《新式国文教科书》中的识字教学方面,其生字的安排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即改古代“分进合击”的教学方法为“齐头并进”,此书前十课先进行集中识字教学,然后从第十一课起采用随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从而体现了“小学语文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改革思路。后四套教科书均采用的是随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把汉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别和运用,从而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特点,寓识字于教学之中。
从教学的步骤来看,《新式国文教科书》《新法国语教科书》以及《复兴国语教科书》在教学的步骤上具有相似性,均从教学字音入手,然后讲解字义以及笔顺,最后练习书写。《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在教学上较注重文字、挂图以及句篇相配合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创设一种语言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因此其方法是学生先看图,再读句子,然后学习从句子中提取的生字,讲解字义。《初级小学国语课本》 较注重生字的发音和含义的教学,而书写时的笔顺以及字形的讲解上均未涉及。
从各自的特点来看,《新式国文教科书》是唯一一本在教授书中提出要注意学生的执笔法、姿势以及笔顺,其他教授书在教授法的注意事项中没有明确指出。《新式国文教科书》和《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采用了教师辅导和自学辅导两种方式进行生字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五套教科书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生字的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
2.识字教学法的发展取向
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小学的国语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23 年实行“新学制”而制定的《课程标准纲要》其变化主要有:一是废除小学读经科;二是改文言文为语体文,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三是注重儿童文学及日常用语,以增进儿童读书的兴趣和学习汉文的实用性。小学国语科教学的改革反映在识字教学方面的变化最大,如采用分散识字方法,边识字边阅读,识字、阅读并进,每课的识字量减少[3]。
在教科书的编纂形式上,《新式国文教科书》采用先集中识字,逐步过渡到随文分散识字;而其余四套教科书均以随文分散识字为主,改变了过去集中识字的传统方法,由过去的一两年识两三千字拉长为五六年识两三千字。
在识字教学的步骤上,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均较注重生字音形义统一的教学。从教师教读字音入手,然后讲解字形,理解字义,再反复进行音形义的整合,以至巩固为止。
四、民国识字教学的启示
通过思考民国时期识字教学的问题,旨在为现代的识字研究指明方向。
1.识字量的启示
第一,课程标准的研究者要严格界定其数量。明朗的识字数量,有利于识字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二,并行多种识字教学法。由于汉字本身的复杂性,要想提高识字量,我们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第三,研究者们要探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为只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才能实现高效教学。其中两头小、中间大的识字量分配是有一定依据的。从现代来讲,小学生新入学,要熟悉新的学习环境,并且语文课首先要讲解拼音教学,因此不宜安排过重的识字任务;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小学生学习习惯逐步养成,识字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都比一年级有所提高,此时正处于识字高潮时期,每学期识700~800 个字不成问题。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则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初步的读写训练上,识字数量可以稍减下来。
2.字序的启示
在民国教科书中,其生字的排列顺序主要依据课文的内容,所学汉字并不是刻意安排的,而是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存在于篇章语段之中,即字从文。这样的编排,使单册生字的出现难以按照由易到难排列。
第一,低年级遵循“文从字”的原则,中高年级遵循“字从文”的原则。因为低年级是以识字为重点,所以课文的选编应围绕所学生字;从中年级开始,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使学生具备欣赏文质兼美课文的能力。
第二,按笔画的繁简确定生字的前后顺序。因为从整个辨认汉字过程来看,儿童首先辨认的是字形的大致轮廓,然后才是组成部分。如果字体轮廓简单,如笔画较少的独体字,则儿童学起来就较为容易。
第三,生字的编排应注重时令性。在民国时期编排的教科书中,已经开始注意到生字编排要注重时令性,如《复兴国语课本》,这样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促进学生们的感知,有利于提高生字的教学效率。
3.识字教学法的启示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林指出:“自1922 年实行新学制以后,有30 多年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识字教学经验,盲目模仿外国,走了一段弯路,造成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识字基础打不好,读写能力不高,这个历史教训,应引以为鉴”[4]。在民国时期出版的小学国语教科书,大多数的识字量减少,每课书随课文学习三五个生字,即传统的分散识字。这种方法主要是识字进度太慢,影响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同时波及到其他课程的学习。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
第一,识字法宜应百花齐放。识字的具体方法不宜整齐划一。例如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并行,但要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识字教学要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加强字的音、形、义的联系等。
第二,识字教学应符合语文教学之规律。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识字教学从属于语文教学,因此识字教学应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齐头并进,加强识字同学习语言的联系。
第三,识字教学要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加强识字与认识事物的联系,将有助于在规律的指导下,实现识字方法更加科学化和多样化,进一步提高识字效率。
第四,识字教学对学生之心理发展意义重大。从识字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来讲,识记繁多复杂的汉字,将有助于学生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同时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字的差异以及启发学生理解地识记字的音、形、义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此外,识字教学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也有重要意义。
总之,透视民国时期识字发展规律,将为现代识字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重温经典,耐人寻味!
摘要:汉字教学是启蒙教育的起点。识字是儿童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掌握书面语言的基本环节,是系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开端。民国时期教科书的识字量较低,其分布有的呈倒“U”型,有的持续递增;字序主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即字从文;识字教学的方法基本采用随文分散识字。因此当时的教科书识字编排具有一定的特色,重温经典将为现代识字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语教科书,字量,字序,识字,教学
参考文献
[1]辛安亭.论语文教学及其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
[2]张田若,陈良璜,李卫民.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7).
[3]田本娜.识字教学的传承和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1(3).
课题名称 学院 专业 课程教师
民国时期的影评浅析
艺术与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闫凯蕾
学生姓名
钟尹琛 学号
1450653
摘要
民国时期是中国电影最为繁荣的时期,许多国内的电影工作者都在国际上有着较高的声誉,而在背后默默支撑他们的,是一篇篇电影理论家和观众悉心撰写的影评,这些影评给了国产电影鼓励,也指出了国产电影的不足,更指导了国产电影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民国时期的电影,离不开当时的影评。关键词:民国电影;影评;电影理论家;观众。
一.民国影评的规模与特点
1.专业性逐步加强
民国初期,纸质传媒突飞猛进,上海的《申报》、天津的《大公报》、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和之后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都拥有相当数量的特约记者和读者。作为民国时期同样在飞速发展的电影产业,自然也和纸媒有了深度的合作——《申报》专门开设了电影版块,发表当时沪上各大电影院的排片表和一些简短的影评以及采访;《中央日报》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窗口,经常刊登国民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政策等信息,比如当时国立中央大学影视系的招生信息等动态;《解放日报》是抗战时期的特殊产物,也刊登了《英雄的中华儿女》、《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等电影的介绍和专题…可见,在民国初期,电影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纸媒一方面是为了获取阅读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服务社会,纷纷开设了电影版块,而且各大报社也根据自身的定位和风格,选取了不同的角度报道电影的相关内容。
但是这也导致了电影信息的分散,加上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传统报纸里的一个小小版块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了,因此,开始有人创办专门的电影杂志,整合了包括电影排片、影人访谈、观众来稿、电影教育等等多方面的版块,供影人和资深影迷查阅,而公认的第一本杂志,就是明星公司张光宇所在1921年4月创刊的《影戏杂志》,虽然受限于来稿数量和销量,《影戏杂志》于1922年5月就停刊了,但它仍然为之后的电影杂志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在三四十年代,各大电影杂志百花齐放,而最出彩的几本,应该是上海的《新影坛》、《电影杂志》,香港的《银光》和武汉的《抗战电影》,它们也是各自找准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才能在众多的电影杂志中脱颖而出,卖好又卖座——《电影杂志》利用好了民国电影大本营——“十里洋场”上海滩,大篇幅的刊登了蔡楚生、张石川、孙瑜、阮玲玉等国内知名影人甚至国外影人的专访;《新影坛》则靠着沈凤威、灞陵等电影理论家对于电影摄影、音乐、剪辑等专业的、学术的指导文章而广受好评;《银光》则倚靠了香港这座宝岛,呈现出与上海影坛迥然不同的岭南风貌;《抗战电影》是《解放日报》电影版的衍生,在抗战时期发挥了依靠电影鼓动人心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民国三四十年代,电影杂志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这些出色杂志的出现,一方面为影人和影迷都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可谓“起源于电影,作用于电影“。它们的出现使得影评有了一众平台得以发表,在“影人——理论家——观众”三者之间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意义重大。
2.来源专业的电影理论家和素质较高的观众
除了优秀的平台,投稿的主体也是影评重要的部分。民国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著称,因此民国时期已经有很多有志之士前往法国、苏联、美国等电影大国学习电影并学成归国,他们有的参与了电影的拍摄工作,如孙瑜(学于纽约摄影学院),也有的投身于理论事业,成为了专业的电影理论家,如沈凤威(学于法国),这些理论家对民国电影提出了相当具体的指导性建议与意见、同时通过杂志传授了相当多的电影基础理论知识,如蒙太奇、韵律、剧本创作等,可以说,他们对于民国电影的贡献,绝不比参与实践的电影人要少,沈凤威的《谈蒙太奇》系列文章还一度成为电影人的教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得益于民国政府对电影教育的支持和电影教育者的努力,民国的电影观众具有相当高的电影赏析水平,加之民国时期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他们对于民国电影也有很多自己的观点想要表达。《电影杂志》和《新影坛》两本杂志都开设有观众来稿的版块,相当数量的影迷都踊跃投稿和提问,在他们的来稿中,“蒙太奇”、“斯式体系”、“伏笔”等专业词汇屡见不鲜,可见当时的观众也都具有极高的观影素质和知识储备,为民国的影评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
专业与业余两个部分都有源源不断的影评发表,这使得民国时期的影评兼顾数量与质量,为民国电影的改进提供了多方面的角度——既有电影硬性的学术改进,也有迎合观众的软性改进,两者相辅相成,鞭策着电影的发展。
3.与国际接轨
民国初期是中国电影的萌芽期,事实上全世界对电影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不同派别的理论非常繁杂,其中两个大的派别要属格里菲斯、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他们主张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表现电影的魅力,即剪辑和表演,这对当时对电影还一无所知的中国观众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让中国观众了解电影基础理论的两个重要人物,就是沈凤威和灞陵,沈凤威的《谈蒙太奇》系列和灞陵的《论表演》一文为当时懵懂的中国观众初步揭开了蒙太奇和场面调度的神秘面纱,使得民国时期电影的理论体系开始瑜国际接轨,两部重要的电影《渔光曲》(蔡楚生)和《小城之春》(费穆)均受到了其影响,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尽管吸收了大量的法国、美国电影的手法和技艺,但对外国电影本身,民国影评却纷纷报以排斥的态度,当时的电影院也少看到外国电影的身影,国产电影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外国电影的传播圈子,大多数还是在局限在电影人的内部交流和学习之中。
《新影坛》第五期专门刊登了《各国电影之展览》一文,展览了英美法意德苏日七国的当家电影和七国的电影风格,但并没有一味地表扬,而是客观地分析了西方电影的优缺点,重点在于让国产电影取长补短,特别说到“愿国产电影取长补短,理性看待西洋电影入华”,另《我论好莱坞》、《美国电影之我所见》等文章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可见当时因对国产电影的私心与偏爱,对于西洋电影,影评人们都是持“学习但排斥”的态度;至于普通观众,接触西洋电影的渠道较少,其观点也是偏中立。但笔者却以为这是民国影评的一个弊端,对于西洋先进电影入华的排斥使得民众欣赏西洋电影的渠道变少,来自民众对西洋电影的评价也变少,一味支持国产电影使得国产电影听不到来自民众对于西方电影的评价,好的方面是保证了国产电影的原汁原味和独特的中国风貌,而另一方面,也使得国产电影独立于世界电影发展的趋势之外,难有大的突破。
总之,民国时期客观公正的电影交流平台、知识储备丰富的理论家和观众以及较广阔的国际视野均为影评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环境,而影评也的确不负众望,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电影的发展,使得民国电影成为了当时世界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于西方电影的偏排斥态度,又使得影评到了后期批判的作用减弱,对西方电影的学习也浅薄,国产电影的质量也逐步下滑。
二.民国影评的内容
1.电影技巧
即使在世界范围内,电影也是一种新鲜事物,因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手法技巧尚未完全成型。民国电影理论家们对电影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一部电影在制作时的一些问题或者是优点,他们也都会在各大杂志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在一段时间后做出一个系统的理论的总结,以连载或是长篇的形式发表,像影人和观介绍一个大类的电影技巧,诸如蒙太奇、声画关系等等。
前文有说到,《新影坛》曾经连载过沈凤威的著作《谈蒙太奇》,是中国人第一次较为详细系统地教授蒙太奇的相关知识,为中国电影的剪辑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银光杂志》也曾连载过江山的《电影的秘密》系列文章,大致梳理了电影包括摄影、配乐、剪辑、造型、表演等各方面的基本工作流程,但碍于篇幅的关系,并没有细讲,《电影的秘密》也具有电影基础入门百科的重要作用,让中国观众对电影有了启蒙性的认识。除理论家外,电影工作者也通过实践,对于拍摄技巧有自己的感悟,《电影杂志》在第三期特别开设了《野草闲花》专栏,采访了孙瑜和金焰,他们分别交流了以《野草闲花》为例的导演和表演经验,也谈到了小部分的对未来电影的展望。
可见当时的针对电影本身的专业影评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而且形成了详略结合的格局,让电影工作者和普通观众都能从自己的角度解读影评、探索电影。这一类针对电影本身的影评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代的影评风格。但是当时对电影技巧的解读仍旧不甚深入,而且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始终也不是决定性的,这也是后世影评着重改变的方向。
2.观众的观后感
前文已经说到,民国时期的电影观众已经具有相当的素质,他们作为非专业人士,对于当时电影的观点更多的会从自身出发,他们的建议对于电影更加通俗化、大众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电影杂志》专门开设有观众来信板块,第四期《电影杂志》上市时恰逢《小城之春》热映,有许多观众都来函谈了对《小城之春》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疑问,有一位观众说到“看完《小城之春》,被周玉纹和章志忱之爱情感动,也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也有观众想通过杂志这个平台问导演和其他制作人诸如“为何男主角为乡绅”之类的问题,更有观众敢于挑战权威,指出《小城之春》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观众来稿板块十分火爆,而且来函质量也较高。
与电影理论家有着及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同,观众看电影更多的是从电影中感悟自身,而观众又是电影拍出来的受众,因此这些观众的来函对于电影工作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改进方向的指导。当时的观众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加上国的动荡以及家的漂泊,让当时观众的观影是感悟颇深的,这些好的观众们也给电影人的创作带来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3.对国产电影未来发展的剖析
民国时期,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也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民国电影与世界也不至于望其项背,大师辈出的民国时代在文艺方面具有的探索的精神,使得民国电影能给世界展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尤其是大上海风貌),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声誉。好的电影自然不乏好的评价人和好的观众,他们密切关注着民国电影的发展,而他们的态度,自然是希望民国电影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
在《银光》杂志第二期中的《联华制片公司的成立与感想》一文中,作者直接写到“我仅代表个人对联华影片公司大力支持,愿提供财力物力人力多方面帮助,希望国产影片至此蓬勃发展,赶上世界潮流”,可见当时的电影圈对于国产电影都抱有极高的期望,更有着极大的信心;《电影杂志》第三期《野草闲花》专题里,孙瑜、金焰等电影人也对《野草闲花》抱有极大的期望,灞桥来稿谈到“愿国产电影学习《野草闲花》之摄影技艺,取长补短”,可见当时电影圈内互相学习之风盛行,呈良性趋势。民国电影的发达与观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优秀的电影吸收了优秀的研究者和观众,优秀的研究者和观众又倾囊支持优秀的电影,这个良性的循环圈使得民国三四十年代,电影迎来了真正的春天,一大批蜚声中外的导演和演员横空出世,成为了国产电影的中坚力量。有优点自然就有不足,电影毕竟是西洋人的产物,与戏剧表演截然不同的表演体系来到古老的中国大陆难免水土不服,在剧本创作、拍摄手法等多方面都有“硬伤”,民国的理论家们对于这些“硬伤”作出的反应不是一味的批判,而是以自然的方式提出意见和具体入微的改进建议,如在《电影的价值及其使命》(《银光杂志》第一期)中,觉文说到“愿今后之国产电影守电影之本,多多学习电影之内涵,编剧追求贴合生活首当其冲”,笔者认为这是值得当代电影批评家学习的。
当时的影评已经具有了当代影评的雏形,而且内容也比较专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促进作用,重点是对于在制片过程中一些基础知识的指导,基本上是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反作用于实践。
三.民国影评的作用与启示
解决民国电影的技术性困难。在早期的国产电影中,受制于设备与经验,剪辑漏帧、重复,虚焦等等技术性问题时有出现,但是经过理论家的分析与指导,和观众日益提升的辨析能力以及电影人自身的克服,使得国产电影到了三四十年代技术性错误已经凤毛麟角,国产电影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剧本、表演等等更能体现电影魅力的创造性问题上去了。
扩大了民国电影的影响力。民国时期,观众对于电影具有极高的参与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观众与电影人有影评这样一个可以很好的交流的平台,这样观众能找到地方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众参与电影的积极性,这对当代的电影发展有极大的启示,笔者认为当代的电影事业可以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个高效的平台,让观众和电影人多多沟通,深入沟通,而不是目前电影网站观众们的孤军奋战而双方缺少更密切的交流。
一定程度上使得国产电影受局限。这主要指的是当时的影坛对于西方电影的排斥和民族主义的盛行,这样的做法虽然在某个层面上保护了国产电影,但缺乏比较与竞争,加上战乱的来袭,使得国产电影在四十年代之后走向了下坡,一直萎靡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觉醒。而上世纪的觉醒,恰巧是因为国产电影开始与国家一起对外开放,大量学习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之精髓,由此而见,电影的发展与交流是密不可分的,本国的电影要发展,就不能排斥他国的优秀影片和基础理论。
文献列表
理论类文献:
1.李运河.菏泽学院.左翼影评视野中的美国电影[J].电影文学, 2013,15:008-009
2.李建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网络影评的兴起与发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1.36:44-52
3.黄莉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研究所.三十年代“新兴影评”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108-109,117
吴会蓉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 成都 610039)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中心、四川师范大学与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民国时期的边疆与社会研究(1911-1949)”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8月11至12日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现史”省级重点学科承办,《四川大学学报》杂志社、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四川师范大学校院共建科研创新团队“中国西南区域研究(1840-1960)”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民国时期的边疆与少数民族。
8月11日9点,研讨会举行了隆重而简短的开幕式。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院长王川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建教授、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罗中枢教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先生以及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研究员出席了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来自京、宁、陕、甘、赣、冀、豫、滇、黔、川、渝、吉、闽、桂等14省市的40余家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108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并聆听了大会的主题发言。
大会主题发言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先生主持。四川大学罗中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主编凌兴珍编审、第二历史档案馆曹必宏研究员、云南大学潘先林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李玉教授及西南民族大学张世均教授先后作了主题发言。罗中枢对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战略意义、重点研究方向及协同创新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四川师范大学凌兴珍教授考察了国民党中央筹办边疆教育的历史动因、过程、成效及其历史地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孙宏年研究员梳理了1912至1916年间陆兴祺治藏活动的表现及其建议,论述了陆氏在民国时期西藏治理中的贡献与影响。云南大学潘先林教授就西南边疆早期现代化的类型、主要现象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李玉教授指出,1874年日本侵台事 1 件发生后,《申报》对其进行了广泛报道,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振兴中国”的讨论。随着申报对这场讨论的展开,民族危机的信息被广泛传播进而为许多国人所知晓。经过申报的讨论,国人对民族危机的认识由接收上升到按受的层面,国家危机越来越强,导致求变、求强、振兴中国的思潮不断涌现。总之,作为晚清社会主要纪录者和晚清社会思潮与变革运动积极参与者的《申报》,对于考察晚清内政与外交、经济与社会、文化与教育及中国近代化的细微进程,均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张世均教授在阐述19世纪后期俄、英构建的印度周边扩张战略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对我国新疆、西藏的侵略造成了中印边界的领土争议,成为当今中印边界领土争端问题的源头。这一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印两国关系及中国的边疆安全、政局稳定都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8月11日下午2点至12日下午4点,大会以“民国时期的边疆与边政”、“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人物”、“西南区域少数民族与边疆社会”、“民国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它相关论题进行分组研讨。在小组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会议主题及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相关议题各抒己见见,畅所欲言,各小组评议人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下午4点30分至6点50分,大会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川教授主持。
闭幕式有三项内容。
1、小组总结分组讨论情况
1)四川大学陈廷湘教授代表第一小组汇报了小组研讨情形
他指出:第一小组的研讨有两大特点:一是史实呈现与现实关怀突出。他谈到,第一小组有99%的论文对史实的梳理极为清晰,对事情前因后果的阐述颇为清楚。同时,边疆、少数民族问题均与现实相关,许多文章对现实提出了好的建议和建言,这是历史研究值得提倡的方向。西方曾在一段时期提倡价值中立,陈先生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历史诞生之时就关心现实。他还援引希洛多德、塔西佗、司马迁与克罗齐的话来证明历史研究除了呈现史实之外,应当关心现实。本组会议的研讨中,关怀现实,为现实提供参照的特点十分鲜明。二是视野宽广、2 兴趣广泛。本组研讨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民国时期中央与少数民族关系研究,主要体现在王川、段丽波、黄雪垠、范德伟、秦和平、许建英、周毓华等学者的论文中,尤其是王川先生的文章以小见大,通过1942年的“藏警案”,阐述了这一事件背后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的演变,史料充分,用了未公诸于事的戴新三的《拉萨日记》,阐释全面,论证深入,是一篇值得学习的好文章;二是关于民族学与边疆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刘清涛的《商上补议》一文中;三是边疆涉外研究,主要体现在向玉成和张世均的文章中;四是西部边疆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主要体现在李玉、姚乐野、左茜、何芳芳等学者的文章中;五是边疆人物研究,主要体现在邓海春、李金凤、尔布什哈的文章中;六是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研究,主要体现在李峻杰的文章中;七是边疆教育研究,以凌兴珍、周正龙、张晓攀、张屹、徐德丽、成飞等人的论文为代表;八是边疆交通与运输研究,以徐文渊、尚季芳的文章为代表;九是边茶研究,以曹必成、木霁弘、田茂旺等人的文章为代表。陈教授也指出,本组当中,亦有个别学者的论文史实梳理有待改进,对历史时间与史实的把握欠准确;个别学者有赶会的情况,论文未写完或只有提纲和概要,这些是由于时间不足造成的。
2)西南民族大学秦和平教授代表第二小组汇报了小组的研讨情况
秦教授指出,第二组共有33篇论文,围绕主题展开了讨论,本组讨论具有 目标明确、资料丰富、论述深入等特点。从涉及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关于边政和边疆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宋培君、汪洪亮、袁剑的文章中;二是关于新疆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段金生、周卫平、付娟、文志勇等人的文章中;三是关于地方史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罗群、胡宝华、周真刚、陈沛杉、黄惠运等人的文章中;四是康藏研究,主要体现在边笑非、熊玉文、黄辛建、邹敏等人的文章中。
2、四川师范大学王川教授作大会总结
王川教授从四个方面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这四个方面亦是此次研讨会 的特点:
1)理论讨论充分,现实关怀强烈
本次研讨会上,学者们对民国时期的“边政”、“内政”与“边区”、“边疆” 等概念及边疆学的构建与人才培养等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同时,也对边疆历史人 3 物、民国时期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2)海疆、陆疆,涵盖八方
本次研讨会的探讨涉及海疆、陆疆,以陆疆为主;内容范围涵盖四面八方,从东北到西北,从西南到东南,东西南北各方皆有涉及。
3)重视新材料、探讨新问题、得出新结论
本次研讨会既有对传统史料的整理,也重视运用新的档案与日记来探讨 民国时期的边茶、边疆教育、边疆城市、边疆交通等新问题,得出新的结论。
4)沟通各方,科研协同
此次会议老少咸齐,几代芸集,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边疆、民族学学专家,亦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更有崭露头角的一代新秀,他们是边疆民族史地的希望;既有汉族学者,亦有兄弟民族的代表,集汉、藏、彝、满等族于一堂,体现了科研协同的精神。
王教授还表示,此次会议能够办成,非常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四川大学中国西部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高度重视!感谢列席代表,他们的参与体现了求知的学术精神!感谢会务工作人员,他们的辛勤努力为会议的成功举行提供了后勤保障!
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邢广程致闭幕辞
摘要
(本workshop指导职称论文写作,医学,教育,工程,法律等(代发――发表通过后付)、课题论文、毕业论文写作(包修改),以及演讲稿。企鹅球球:158--350--1711)我国的摄影艺术的发展从照相机传入中国内地以来,就随之兴起了。清朝时期,就有西方的探险家到达中国,并带来照相机,但是当时的中国对这样的先进科技是排斥的,也是不接受的,认为拍了照片就会失去灵魂,这种愚昧的观念,导致照相机等先进技术在中国的推行并不顺利,然而总是有大胆尝试第一个词螃蟹的人存在。到了民国时期,世界普世价值观和民主观念传入中国,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政府,随之各种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兴起,尤其是女性的崛起,摆脱了旧的社会观念的束缚,开始走上政治经济舞台。在摄影艺术领域,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也大有人在,这些女摄影师大部分不愿意被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这样的封建道德束缚和绑架,从他们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些女摄影师内心独白,让我们穿越到民国时期跟着这些女摄影师的视角,一起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照相机观察这个世界。本文着重分析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视角和独白,丰富摄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研究【1】。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视角;独白 / 9
目录
摘要.......................................................................................................................................1
一、前 言........................................................................................................................3
二、民国时期女摄影师性格分析.........................................................................................4
(一)民国时期摄影艺术的兴起...................................................................................4
(二)女性摄影师的特立独行.......................................................................................4
三、特殊性格造就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独特视角和内心独白..........................................4
(一)民国时期女摄影师简介.......................................................................................4
(二)民国时期女摄影师艺术作品展示.......................................................................5
1、民国时期女摄影师作品展示的独特视角...........................................................6
2、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内心独白.......................................................................8 结 论................................................................................................................................8 参考文献................................................................................................................................9 / 9
一、前 言
近代中国摄影分为三大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前30年、改革开放至今。之所以研究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研读女性摄影师的拍摄艺术视角和独白,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辉煌,也是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史上必不可少的一段研究历史。即使现在的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观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摄影艺术却从未超越民国时期的成就,一方面是由于民国时期是摄影艺术刚兴起的阶段,那个时期的摄影艺术几乎都是开头,因此现在很难超越经典;另一方面,当代摄影技术的进步,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拍摄所见所闻,人们讲的多了,也就很难真正的去欣赏每一幅摄影作品,不像民国时期,当时照片等影像对于当时的人们是非常新鲜的,照片也不像现在那么泛滥,民国时期的文人骚客和普通民众有那种闲情雅致去静下心来欣赏摄影师的作品
【2】。
民国时期是女权兴起的一个开始,那个时候的女人开始追求思想解放、性解放、政治解放,要求与男人一样平等,这个时期的女摄影师也具备这样的思想观念,因此,通过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的作品,可以有效的帮助后世解读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思想观念、女权主义等方面的社会思潮,其中摄影艺术的分析对于现今的摄影艺术都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3】。/ 9
二、民国时期女摄影师性格分析
(一)民国时期摄影艺术的兴起
在民国时期阶段,中国摄影艺术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五四运动反封建的硕果。那时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率先提倡在学校里实行西式审美教育,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当时摄影艺术的社会地位和美术的社会地位是平起平坐的,当年著名的美术界大师张大千和郎静山的关系就非常密切,多次为郎静山充当模特并共同探讨绘画和摄影艺术的关系。郎静山后来辞去上海时报的摄影记者,全心身地投入到他的集锦摄影创作中。他的社会地位和学术成就和徐悲鸿、丰子恺、齐白石等大师齐名【4】。
(二)女性摄影师的特立独行
在当时反对封建传统,提倡新生活运动中有过杰出的贡献,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所谓女摄影艺术家不仅需要拥有个人的摄影器材,不受任何媒体指派、完全独立进行构思创作、独立完成或在本人监制下和他人合作完成摄影作品的成品,或群体、或社团、或个人靠画廊展出并出售自己的摄影作品,这对于女摄影师而言经济压力是非常大的。尽管民国时期中大多数女摄影师的生活来源并非靠出售摄影艺术作品来维持,因为他们中有大学教授、医生、电影公司摄影师、照相馆老板或摄影师、公司高级职员等。作为一名女摄影师,除了独立完成创作以外,还必须具备另一项更重要的智慧和才能,那就是必须独立创意、策划、制作并完成、或是在自己的监制下交由合作伙伴或他人完成作品的最后成品,这才是作品的原作。任何艺术品都必须经过原作的公开展示,和受众面对面现场交流,才会和受众产生共鸣,才会对受众产生强烈的、无法割舍的情结或予见到这件艺术品存在的升值潜力,最后达到货币交换的目的。因此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大都是个性鲜明,特立独行,富有思想
【5】。
三、特殊性格造就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独特视角和内心独白
(一)民国时期女摄影师简介 / 9
民国时期的摄影团体虽然异军突起,但是女性由于刚解放,从事摄影艺术的也不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几位,本文将列举2位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并分析他们的作品,这二位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分别是江南女摄影家金耐先(见图1),江南女摄影家金耐先青年时期赴日本求学,回国后在浙江省省立一中教美术课,人们熟知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曾是她的学生。上世纪30年代初,在《图画时报》、《中华摄影杂志》上,时常能见到金耐先拍摄的照片,除此,她还参与了北平光社的摄影活动
图1:金耐先(右)图2:顾淑型
摄影家顾淑型,顾淑型(1897~1968)是我国的女摄影家之一,1897年生于江苏省无锡,是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代表,第一、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中国摄影学会服务部主任。顾淑型早于1917年在国外求学期间就爱好摄影,此后就对这门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见图2)。
【6】。
(二)民国时期女摄影师艺术作品展示
江南女摄影家金耐先女士的作品引用自祝帅和杨简茹著述的《民国摄影文论》
顾淑型女士作品引用自梁志文著述的《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及其版权保护》 / 9
1、民国时作品展示
期女的独
摄特
影师视角
(1)金耐先女士为代表人像摄影派,通过觉醒的女性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这是前所未有的一种解放,女性再也不用裹足、再也不用一辈子待在家里,而是可以念书、可以工作、可以教学了。这不仅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女性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种自由和解放只有女性作为当事人才可以体会到的快感,他们把所见的新鲜事物用镜头记录下来,反映了女性作为主人翁角色的一种思想独立,同时她们也通过摄影作品唤起了更多女性的解放和独立。
金耐先女士是民国时期比较有名的摄影师,也是觉醒最早的一批女性,他们更加注重对人的关注,金耐先女士曾留学英国,深受民主的影响,她也非常崇拜英国的启蒙运动,因此金耐先的摄影作品中大多是对人的关注和表现。她通过对不同学龄的学生拍摄,期望唤醒社会对于新式教育的关注和参与。摄影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是摄影师对生活的感悟的一种体现,这也可以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大多符合当时对于民主的诉求和对人性解放的关注,他的镜头下,充满青春朝气的学生,仿佛展现了中国的未来也一样充满阳光,他从各个角度展现人的美。
如图3,一群朝气蓬勃身穿短裙的女孩子,现在看来似乎是非常平常着装打扮,但是穿短裙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开放和大胆的,因为刚从封建社会走出的中国,对这并不能打心眼里接受。通过这样的取景拍摄,非常注重照片的结构美,照片中女孩子分成两排,或坐或站,极大的反映了当时的女性对于解除禁锢的需求和愿望,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女孩子的乐观开朗,以及想要投身社会做出一番成绩勇气和决心,这样的作品实属难得。/ 9
图3:身穿短裙的女孩们
(2)顾淑型女士为代表的景物摄影派,他们热衷于祖国景物的拍摄。民国时期,中国战乱不乱,国家的大好河山在不断的被破坏,受伤的不只是普通老百姓,还有祖国的各种自然环境,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环境的破坏也激发了摄影师的爱国热情,他们用镜头表现著名的景物,企图唤醒当时的政客和军阀以及社会大众。封建社会时期,国事向来都是男性参与的,顾淑型为代表的景物摄影,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关于和平停战的思潮,顾淑型女士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奉献了青春。
摄影师顾淑型女士的作品和金耐先女士的风格迥然不同,顾淑型女士的作品大多是景物,民国时期思念开放,百家争鸣,摄影界也是如此,百花齐放。顾淑型女士独辟蹊径,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呼唤国人关注自己国家的大好山河,从另一方面,也是让作品告诫国民,爱护自己的国家,这在当时战乱的年代,也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如图
4、顾淑型女士拍摄的长城,她采用了黑白色彩,把长城的形象拍摄的苍劲有力,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给人一种很宏大的视觉效果,意境非常的深刻,光线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把长城等著名的景物以图片的形式发表出来,丰富了广大国人的见识,因为交通的不方便,很少能有人亲眼见到过长城这些景物。因此顾淑型女士的景物作品对于开拓国人的自然视野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9
图4:长城
2、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内心独白
不同性格的摄影师所创作的作品必然反映出作者的相应的性格,就像作家一样,鲁迅的文风充满战斗力,郁达夫的文风浪漫优雅,胡适的文章更多的是学术研究。可以看到,摄影师也是同样如此,相机可以说就是摄影师的一双眼睛,在平常人眼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人识人。
但是在摄影师眼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人不一定是人,因为照片作品上凝聚了女摄影师的内心独白,这是一种怎样的内心呼唤呢?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大部分还是写实为主,反映了女摄影师内心对于真实世界的渴望,他们愿意从家里走出来,愿意像男人一样走遍大江南白,增长见识,他们也打心眼里愿意结交更多的朋友,与人打交道。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或许根本察觉不到,因为匆忙的生活让我们无暇顾及那些细节。我们甚至太过匆忙,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样的照片本身素质不可能高,因为你对一个地方不了解,观察不够。再次说到莫奈,他可以在同一个地方画上二十幅画,只是因为光线的变化导致了画面的变化。他画杨树,快速的画只是为了记录飞快流逝的光影,所以他真的很需要一部相机。世界的丰富多彩本身就来源于不停的变化,延时摄影就很好的说明了变化是能创造神奇的。所以因为大自然的存在,让摄影师心存感激。
在摄影师的相机这双眼睛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和人一样。通过摄像作品的人文表达和诉求,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实现表现手法的突破,进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精神的灌溉,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在历史舞台上开始活跃起来,这也极大的促进了女性内心的解脱,他们不用再把灵动的心关在一个小笼子里,他们要到广阔的草原上驰骋,母系氏族时期,是广大女性为主导的天下,那时的他们可以说是最为悠悠自我的年代,然而长久的封建社会把他们给挤压的喘不过气来,民国结束了封建专制,女人再次重归到正常的人文社会。
结 论
通过对民国时期的女性摄影师的拍摄技术和内心独白的解读,不仅对于现今的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本文的分析,那么摄影师一定要丰富的思想和内心世界才能拍摄出一部好的摄影作品,一副好的摄影作品,它凝结着摄影师的心血和对世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摄影作品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摄影器材多么昂贵、摄影技术多么先进、后期修图技术多么高超,这些对于民国时期的摄影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是他们能够拍摄出成为艺术的照片,实属不易,也反映出他们对摄影艺术的理解。所以,一个优秀的摄影家并不会单方面的追求先进的摄影器材,当然不排除先进的摄影器材对于艺术作品的质量也/ 9
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师首先自己要理解生活,感悟生活,明白生活的真理,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期待,通过摄影器材和合理的调焦、寻找到恰到好处的位置,拍摄出那一瞬间的美好或实况,这样的艺术也能够激发社会和民众的对于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总之,一句话概括,作家靠笔杆子写出文字,影响世界,油漆工靠手里的那把刷子美化家园,那么摄影家一定要利用好手里的照相机,拍摄出优秀的作品【7】。
参考文献
【民国时期的小学作文】推荐阅读:
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03-24
民国时期作文素材01-07
民国时期03-01
民国时期的会馆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04-18
民国情书11-02
民国故事12-10
探访南京民国建筑12-11
中华民国宪法评价12-03
民国豫盛公司简介06-26
电视剧《民国神探》首播观后感评价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