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名人名言(精选10篇)
2. 我就没听过评书!
3. 诺,相当于现在的OK。
4. 君王治天下,只需按一下。
5. 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地!
6. 舅老爷和姑奶奶,谁的面子大?
7. 男孩子小的时候不调皮的长大了没出息。
8. 你为了要到这人间来走一遭?什么动机啊?
9. 要不开个主持人培训班算了,现在媒体都是弱智
10. 三国志怎么描述诸葛亮的:身高八尺,容貌甚伟,这不叫帅哥叫什么?叫伟哥呀?
11. 姑奶奶厉害啊,我们说一个厉害,管她叫姑奶奶;说生了个女儿厉害,管她叫小姑奶奶、
12. 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
13. 我跟你说,现在的人不弱智都当不上领导!
14. 清朝入关前将领们都学三国,把《三国演义》印了一千本,发给各个将领作内部文件……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 中庸的原则, 兵家的思考, 老子的办法, 魏晋的风度, 禅宗的境界。初看标题, 中规中矩, 古韵十足, 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但仔细读来, 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 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 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 比如苏州人, 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 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 一般人很难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简单明了。
中庸之道, “不是和稀泥, 不是不讲原则, 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 不要“过”, 也不要“不及”, 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 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 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 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 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禅宗佛道, 历经几千年, 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 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 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 却罕有人知, 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 就是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 靠觉悟, 不是修行。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 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 盘腿坐下, 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 叫非想;不是不想, 叫非非想, 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 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 不觉令我莞尔。禅宗的境界, 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 一个接一个的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 引人入胜。像沏一杯清茶, 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 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 该拿起就拿起, 想放下就放下, 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我和《百家讲坛》
要知道我是怎样喜欢上易中天的,先得从我如何喜欢上百家讲坛说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中央十套”看到一位戴着眼镜、瘦骨嶙峋的老人,他正在讲礼仪,语言风趣幽默,动作诙谐自然。我马上被他的精彩讲解迷住了。仔细一看,原来他是一位知名的教授——金正昆。从此,我深深喜欢上了《百家讲坛》,并“醉倒”在他的“坛”中!
每天午饭后,我都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恭候《百家讲坛》开坛。尽管我年龄小,知识积累不够丰富,但教授们浅显易懂的语言、平民化的故事,还是让我这个小毛孩接受了。我在《百家讲坛》里认识了许多“文坛高手”,如:孔庆东大侠、马瑞芳大师、阎崇年爷爷、隋丽娟阿姨……但是,我最喜欢的要数易中天易大伯了。他长相可爱,语言风趣幽默,并常把一些时髦的词语用在古代人物的身上,如:“刘备集团”“帅呆了”“酷毕了”……常常逗得我开怀大笑。听说他是学文学专业的,可他讲的三国使我和许多人都到了痴迷的地步,让我对三国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立刻成为了“易粉”中的一员。
我和《品三国》
在我的枕边放着一本爱不释手的好书——《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是千里迢迢从北京寄回来的。
2006年暑假,我在《百家讲坛》栏目看到易大伯要在七月二十日北京西单大厦签名售书《易中天品三国》,我为了能得到他的签名珍藏卷,并早日读到它,特地让爸爸托一个他在北京的同学买了书用特快专递寄回来。这本书正文分两部,第一部从一集到十二集,称之为《魏武挥鞭》。第二部分是从十三集到二十四集,称之为《孙刘联盟》。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集《赤壁疑云》,这集先讲了赤壁之战的五个要点,又讲了《三国演义》为什么七分虚,三分实。之后又讲了曹操为何会败,最后总结:曹操之败,败于轻敌;孙刘之胜,胜在联盟。我还受到许多启发,如:团结力量大,谦虚就是胜利的起点等等。总之我更加敬佩书的作者易中天教授了。
我的未来
在《百家讲坛》这个大课堂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我明白了学无止境。过去,我每学到一点新知识就得意洋洋,觉得过人一等,不需要再学了。是《百家讲坛》使我看到了学海的辽阔与无边,老师们虽然身为教授,却那么平易近人,谦虚有礼,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把学习当成头等大事呢?
多一份知识就多一份快乐,我这个“易粉”会继续关注《百家讲坛》,逐渐成为“阎粉”、“王迷”、“孔铁”……我会努力,盼望着有一天我也能带着自家酿制的甘醇,作客《百家讲坛》,为大家奉上一坛好酒!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职工子弟二校三年(1)班
武则天其实并不叫“武则天”。她姓武,名,也就是照,是武则天发明的字,除了用来做她的名字,没别的用。
“则天”是她被迫移居上阳宫后,儿子中宗李显给她上的尊号,全称是“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临终前留下遗嘱,令去掉帝号,改称皇后。于是,“则天大圣皇后”便成了她的谥号。之所以叫“则天”,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因为她即皇帝位时,是在洛阳宫的南面正门“则天门”;另说是典出《论语》:“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所以,“则天”是她的号,不是她的名。开元九年(公元7),著作郎吴兢编撰《则天实录》,开始使用则天二字概括性地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是皇帝的女人,一锤定音,武则天便成了她最通用的称呼。
女人是不能当皇帝的,这是规矩。所以武则天原本不能当皇帝,除非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不过即便是李世民的儿子,也未必能当皇帝。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音掌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以长”,他都天经地义地是太子。可惜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现也不好(瞎胡闹),后来索性在汉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动下谋反,事败被废为庶人,再也做不成皇帝梦了。
李世民比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岁,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在太宗看来,是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的。
然而朝中的重臣却都很反对,尤以长孙无忌(已故长孙皇后之兄)和褚遂良(谏议大夫)反对最为激烈。他们主张立皇九子晋王李治。李治时年二十二岁,虽不失为一个良善青年,却是有名的糯米团子,一点用都没有。但长孙无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温厚文弱、一无所长。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没准会把他们开了涮。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长孙无忌可以继续维持外戚权威,褚遂良、李世他们也可以继续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这算盘打得并不错,只是没把武则天算进去。他们当然想不到,李治身边会出现一个蛇一样的女人武则天。他们当然也想不到,李治虽然好控制,却不是控制在他们手里,而是控制在老婆手里。结果,他们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却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们整了下去。
李泰这边也屡犯错误。首先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身边呢?据说又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就不但让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让他们不放心。更重要的是,他对继位一事表现得太猴急。
李泰还犯了一个自作聪明的错误。他跑去对李治说:你平时和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被砍了头,你就不害怕吗?李泰的意思,是要警告李治:别和我争,没好果子吃的。没想到反而提醒了李世民: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会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都平安无事。
李泰当时就被打发到均县(今湖北省均县)去了。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来又继承皇位,这就是高宗。历史证明,由于君臣两方面各自的原因,李世民他们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大唐王朝差一点丢了江山,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则丢了性命。
懦弱无能的李治捡了只皮夹子,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
武则天起先并不是李治的老婆,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名分是才人。唐沿隋制,除皇后外,皇帝的小老婆从正一品的妃,到正八品的采女,一共有八个品级。正五品的才人只能算个中等偏下。要升到皇后,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何况武则天并不十分得宠,李世民的日子又不太多。但武则天是一个有心机的女人。她把自己的蜘蛛网丝,悄悄地搭在了太子李治的身上。这位未来的年轻皇帝对自己显然要有用得多,很值得为他献身的。李治后来在一份诏书中说,自己当太子时,因为父皇宠爱,“常得侍从”。但对父皇的嫔妃,却“未尝迕目(目光相遇)”。先帝知道后,非常赞叹欣赏,“遂以武氏赐朕”。这是他编造出来的谎言。既然已经赏给他了,为什么太宗死后,武则天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去做李治的小老婆,而是和太宗其他没有生育的嫔妃一样,去当了尼姑?
武则天不想在青灯古佛前了此一生。她想当的是皇后,而不是什么尼姑。何况她已经在这个年轻皇帝身上下了本钱,不能颗粒无收。武则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尽快回到后宫去。
这时,一个蠢女人帮了她的忙。这个女人就是王皇后。王皇后是李治的发妻,出身名门,而且是太宗皇帝亲自为李治选的“佳媳”,为人正派贤淑大概没有问题,但看来或许少了点魅力。所以李治的心思,便主要放在一个叫萧淑妃的女人身上。这使王皇后十分嫉恨。加上萧妃有子,自己却无生育,便觉得自己皇后的地位,有点摇摇欲坠。于是,王皇后便和所有利令智昏的蠢女人一样,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得计的馊主意:把李治偷偷去看过好几次的那个小尼姑接进宫来,让她去和萧淑妃那个小贱人撕咬,自己坐山观虎斗。
有王皇后的支持,李治和武则天很快都如愿以偿。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她觉得自己真的时来运转了。
王皇后却得自己吞下这颗苦果。她的主意打得并不错,只可惜找错了对象。尽管武则天刚进宫时,在王皇后面前温顺乖巧得就像一只猫;也尽管“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萧淑妃果然失宠,让王皇后出了一口恶气;但,王皇后也很快就发现,她的这个低智商阴谋诡计是引狼入室。
于是,两个过去相互敌对的女人决定重新联合起来,对付武则天这个更危险的敌人。但是无济于事。李治这头大尾巴羊决心投入狼的怀抱,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何况这时宫中又发生了一件奇案:李治兴致勃勃来看武则天刚生下不久的小公主,却发现小公主已死在襁褓之中。一问,只有王皇后刚刚来过,还摆弄过孩子,而且旁边没有人,冤案便这么稀里糊涂地铸成。
怒不可遏的李治当时就想废了王皇后,但被武则天止住了。武则天心里很清楚,这时即便废了王氏,皇后的位子也还轮不到她。
为此,武则天还必须和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反对她的元老重臣面对面地进行一番较量。
刚一交手,没两个回合,几个男人就败下阵来。
1、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
2、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
3、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
4、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5、人生和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6、韩信,你不是个厚道人!
7、成功需要朋友,更大成功需要敌人!
8、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9、若是走错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10、我不是专家型的学者,我只是一个探路的人,是一个趟地雷的人,随时都有可能牺牲。
11、三国志怎么描述诸葛亮的:身高八尺,容貌甚伟,这不叫帅哥叫什么?叫伟哥呀?
12、袁术以为皇帝的称号就像现在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标一样,要抢先注册,他以为他抢先注册了皇帝的商标别人就不能把他怎么的了,没想到他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13、如果别人惹你一下,你马上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肯定不是螃蟹。
14、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
15、男孩子小的时候不调皮的长大了没出息。
16、人都是逼出来的。
17、怀才就象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
18、那个封印就在手里磨阿磨,磨阿磨,等到方的都磨成圆的`了,还不给人家!
19、怀才与怀孕一样,时间长了别人就能够看出来。
20、君王治天下,只需按一下。
21、天下有钱有权人总成眷属。
22、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23、曹操是喜欢美女的,他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搂草打兔子”,收编一些美女什么的!
24、过去酒逢知已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知已少。
25、图书馆是纸糊出来的啊?
26、我就没听过评书!
27、昔日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碰千杯知己少。
28、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那倒也是可能的!
29、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30、人生与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31、你为了要到这人间来走一遭?什么动机啊?
32、舅老爷和姑奶奶,谁的面子大?
33、人生这个大舞台,每个人演绎着自己不同于别人的角色,不管演的好与否,每天都是直播,没有彩排,没有修正的机会。所以更要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疼爱孩子、体贴爱人、善待朋友。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重来,只有人生和时间不可以重来。
34、这就使我们觉得袁绍这个人好像有一种天才,凡是对他有利的正确的意见他一定是不听的,凡是对他不利的错误的意见他一定是要听的,那才是怪了。
35、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
36、姑娘是娇客,面子大着呢!
易教授不仅讲的简明扼要、内容深刻,还风趣幽默。易教授用一些时下非常流行的词如CEO、粉丝来为三国人物重新定义。易教授说道,刘备集团是一个刚刚建立却又濒临破产的企业,极需要一个能干的CEO带领企业摆脱低靡的状态,重振雄风,而诸葛亮就是这个能干的CEO。
我不禁联想起来,一个好领导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审察好领导的.重要标准就是举贤用能。刘备之所以能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是因为有了卧龙先生这位好的CEO,诚然不可夸大个人作用,但这的的确确都是孔明“隆中对”的功劳。一个好的领导往往是高瞻远瞩的,孔明在他的诸葛庐中就帮刘备从当时的军阀纷纷割据一方,各自混战的时候规划到了十二年后的魏、蜀、吴三分天下。我看过很多“水煮”方面的书,什么《水煮三国》《水煮水浒》《水煮红楼》《水煮西游》《水煮战国策》等这些书无不从古代故事中肯定好领导的作用。
刘备作为一个家族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却能力排众议,不顾家族成员的反对(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关系也够铁,完全是刘备家族的核心成员),吸纳非家族人诸葛亮,做企业的灵魂CEO,这是何等的气魄!而我们现今的企业家族倒想是封建王朝,父亲老了,子承父业,外国有摩根、哈默等家族,中国有不胜枚举的百年老店。这些企业的高层你一个非亲非故的外来户休想踏进董事会的门。而我们的刘玄德同志能使这个家族集团有机的融合,在文有诸葛亮、蒋琬、法正、杨仪,武有张飞、关羽、马超、黄忠、赵云五虎将的辅佐下,团结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使刘备家族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牢不可破的整体,这真是那些小资所必须要学习的东西。
郝铭鉴先生在《话说易中天“初出茅庐”》一文 (载《编辑学刊》2010年第3期) 的后面, 附了易先生投稿时写给上海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王一纲先生的一封“自荐信”。郝文的目的是通过介绍易先生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在上世纪80年代经上海文艺出版社多位编辑和社外专家共同努力而付梓的全过程, 让“年轻的出版人”了解“老一辈的出版人是如何工作的”。虽然易的信由于当时没有被发现而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但透过此信, 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先生娴熟的自荐艺术, 而且对当今即将或初涉社会实现理想就业的莘莘学子少走弯路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易信全文如下:
王一纲同志:
您好!因为常听我的两位导师胡国瑞和吴林伯先生说到您, 所以很冒昧地给您写信, 并寄上拙作《〈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的内容提要, 盼能在百忙之中, 抽空审阅, 并批评指正。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本来是我在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毕业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文答辩时, 胡、吴二位先生和校内外一些专家都曾给予好评, 并建议我充实、提高、完善, 写成专著。现在, 在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历时一年, 两易其稿。已初具规模。我将修改过程向胡国瑞教授汇报后, 胡先生甚为高兴, 欣然表示, 如拙稿能够出版, 他愿为之修序, 还建议我向贵社投稿一试。但我自觉人微言轻, 未敢贸然投寄全稿, 兹先写出内容提要, 寄您审阅。这样, 即使拙稿不能获得出版资格, 也不至于耽误您过多的时间。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论著作之一, 而且是唯一形成逻辑理论体系的一部专著。粉碎“四人帮”以后, 有关《文心》研究的专著出版不少, 但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文心》的, 迄今只有单篇论文, 研究《文心》美学思想且形成体系的, 似乎还未见到, 拙稿正是从这方面进行努力的。因为这项工作多少有点开创的意义, 所以写作和修改过程中, 曾多次写出提纲, 征求意见。除我自己的几位导师外, 我国著名的理论家王元化老师, 美学家刘纲纪、周来祥教授, 古代文论专家郭晋稀、王文生、车世金教授等都曾给予指导。正是在这几位前辈的指导下, 我才得以完成这部论稿。
贵社素以鼓励创新、奖励后进而闻名全国, 因此不揣冒昧, 作毛遂自荐。如您审阅提要后, 觉得可以考虑, 请信示, 当即寄全稿;如不拟采用, 也请退回提要。
打扰, 谢谢!
即颂
编安
易中天
1982.12.20
这是一封投稿信, 其目的是通过自荐让对方认可稿件使其得以出版。自荐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 要想顺利实现交际目的, 必须具备高超的自荐艺术。作为一个高明的自荐者, 易先生在信中既尽力突出书稿的学术创新价值, 又客观实在不自吹自擂, 既谦恭有礼又不卑不亢。全信思路流畅、不温不火,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先表明投稿的目的, 接着写书稿形成的过程, 继而进一步说明书稿的学术价值, 最后表明自己“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态度。在看似平常的叙述中, 深藏先生的机敏和智慧:语气上谦而不卑、恭而不亢、奉而不媚、夸而不虚, 分寸拿捏得十分准确到位。试浅析之。
首先设法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作者与对方素不相识、唐突去信, 所以先以谦恭的态度致以冒昧之歉, 并直截了当点出“盼”对方对书稿提要“能在百忙之中, 抽空审阅, 并批评指正”。值得注意的是, 易先生的第一句话就有着极高的“艺术含量”:听自己的两位导师“说到您”, 被自己当时学界知名专家的两位导师“说到”, 说明“您”的名气也不小, 而且是“常听”, 不仅说明对方与导师之间的密切关系, 而且对方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自然托出。同时, 导师的积极推荐也在抬高对方身份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自己在对方“第一印象”中的分量, 可谓一箭双雕!这两句话, 简直就与李斯的“臣闻吏议逐客”有同工之妙。
接着客观展示书稿的水平 (自己的水平) 。先交待书稿形成的初步过程, 再层层递进地写书稿质量, 同时继续表示谦恭之礼, 水平与谦虚双管齐下向对方发起了“心理攻势”: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不仅受到两位知名专家导师称赞, 而且答辩时受到校内外专家的好评, 是他们建议充实、完善后写成专著。这就客观地点出了书稿具备学术价值的基础。“历时一年, 两易其稿”“初具规模”后, 导师“甚为高兴”, 建议投稿一试并“欣然表示”愿意为之修序, 书稿的学术价值再次得到客观认定。至此, 作者笔锋一转, 写自己“人微言轻”, 不敢寄全稿的初衷是不至于耽误对方“过多的时间”。其中的“一试”“未敢”等词, 照应前文再次表示了谦恭之意。
继而突出书稿的学术价值。学术作品的生命在于创新, 作者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充分张扬。先写人所共知的《文心雕龙》的价值, 研究它自然也具有了价值的基础。但是, 从美学思想角度形成体系的研究成果还没有, 这正是书稿价值的根本所在——具有填补空白之功。作者在“多次写出提纲, 征求意见”之后两易其稿, 除导师和校内外专家之外, 还曾得到理论界、美学界、古文论界等相关领域的多名著名专家的指导, 这就进一步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呈现了书稿的“三精”品质:精、益求精、再求精!在充分“夸赞”自己的同时, 易先生仍不忘再谦虚一把:间接表达了对相关专家的敬意, “正是在这几位前辈的指导下, 我才得以完成这部论稿”;突出书稿的创新时用了“还未见到”, 为自己的话留下了可回旋的余地;写学术价值时用了“多少有点”, 避免了自吹自擂之嫌。
最后收拢全篇表明态度。易先生先客观地点明贵社的一贯作风:素以鼓励创新、奖励后进而闻名全国, 这一点从开头“常听我的两位导师胡国瑞和吴林伯先生说到您”可以互证;再表谦恭之意:不揣冒昧, 作毛遂自荐。最后表示自己“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式的态度;作者在此没有向对方表示苦苦哀告之情, 这也再次显示出作者不卑不亢的气质和充分的自信。
一 “学术萝卜”
易中天
■ 佚 名
几年前的易中天,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今天的易中天,让人们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崇拜者对他趋之若骛,批评者对他毫不留情。对话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一同体验他的麻辣生活。
易中天说:“我是一个大萝卜,一个学术萝卜。萝卜有3个特点,第一个是草根,第二个是健康,第三个是怎么吃都行。你可以生吃,可以热吃,可以荤吃,可以素吃。而我追求的正是这样一个目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学术品位,大众口味。”从这段话不难看出易中天的为人和性格,没有文化人的自视清高,能被称之为诚实坦率。
争议风暴辣得有味
让易中天出名的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自从他在《百家讲坛》录制了《汉代风云人物》和《易中天品三国》以来,两个系列节目的收视率居高不下,《汉代风云人物》更是位列央视十套前茅,以至于他现在在《百家讲坛》栏目里已经开讲《易中天四品三国》了。
在接受《百家讲坛》的邀请之前,易中天的知名度还仅限于厦门大学和他的专业学术领域。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是易中天名字前的一贯称谓。出名前的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美学等跨学科研究,可是到了快要退休的时候却上了电视而且还讲起了不属于本专业的历史学科。一时间,关于易中天不务正业的说法也越来越多。但易中天依然我行我素,不去理会,因为他并没有不务正业。作为大学教师,每一个人也都要计算课时,按劳分配,绝无特殊待遇,易中天也不例外。作为教师,他的确合格,他在学校每次上课都是在最大的教室里,学生听他的课也绝对要提前抢座位。说到这点的时候,他颇为自豪。
一次偶然的机会,《百家讲坛》的一位策划人发现了易中天,因为在电视上当别的学者都在谈论很学术的问题时,他却谈到了自己小时候吃热干面的感觉。于是,这位策划向《百家讲坛》的制片人推荐了他。又恰逢易中天曾经写过一本《品人录》,正好对上了《百家讲坛》当时要推出的汉代风云人物这个系列。时机成熟,两边一拍即合。就这样,易中天走上了《百家讲坛》的讲台,成为观众眼里的麻辣教授。
录制《百家讲坛》彻底改变了易中天以前规律的学者生活,每个月他都要在厦门和北京之间往返好几次,每一次到北京会录一个星期的节目。而且近两年在图书市场上,“易中天”这3个字几乎成了畅销的保证,而对习惯了清静的易中天来说,在厦门家中安静地待上几天反而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对于这个争论,易中天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他觉得自己只是以一种调侃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学术观点,当然除了调侃还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每个人的选择都可以不同。而且,他也不是这种方式的发明人,因为早在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里面就提到过,说做郎官,就是去做公务员。他觉得只是因为自己的这种方式被电视放大了而已。
对于那些批评的声音,易中天也不是一概而论。他也对其中一些涉及到重大根本性问题做了认真思考。上海一位编辑的批评在易中天看来就相当有份量。那位编辑说,易中天曾经说曹操是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他觉得易中天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社会是需要规范的,做人是要有顾忌和底线的,如果大家都去做真小人,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易中天在整理完自己的《品三国》的书稿以后,时间很紧张的情况下用了1.4万字的篇幅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在回答中再三表示对这位编辑的感谢和敬重。
平淡生活麻得地道
如果说《百家讲坛》改变了易中天的教师命运,那么参加考试就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1965年,易中天高中毕业,之后的10年里,易中天一直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当过几年中学教师,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30岁的易中天直接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
易中天选择直接考研究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当时在新疆建设兵团是高三的语文老师,那个时候恢复高考,他想,要和自己的学生走进同一个考场,要是自己考不上,那该多丢人。于是,他直接选择了考研究生。
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易中天留校任教,在这期间,易中天读到了两本书,一本是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的美学著作《美的历程》,另一本是历史学者黄仁宇的历史专著《万历十五年》。这两本不同于传统学术著作的书带给易中天强烈的震撼。这也成为易中天后来教学风格的一种范本。
大学是一个讲究专著和职称的地方,在武汉大学,易中天工作接近10年,也只是一个讲师,他离开武汉大学前才评上副教授,分配的房子只有10平方米。易中天承受着那时候很多高级知识分子承受的压力。因此上世纪90年代后期,易中天把自己跟媒体的接触称为“生产自救”,靠自己的书来换钱换经费。在这个生产自救的过程中,易中天出版了《闲话中国人》、《品人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等4本“随笔体学术著作”。从这些书名可以看出,易中天的研究方向和心态渐渐发生了变化。
1991年,在武汉大学工作了近10年后,易中天来到了厦门大学,那时候,大学之间的人才流动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当被问及原因时,他毫不避讳地说是为了养老。
从几年前不为观众知晓到今天成为明星,易中天本人也像他讲的历史一样,让人们从里面品出了不太一样的味道。60岁的易中天巳经到了退休年龄,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人们开始关心他下一步的选择,会往何处去呢?
二 听易中天
说“禅”
■ 彭东明
认识易中天老师,是18年前的事,那年我考入武汉大学作家班就读,他在武大中文系当讲师,给我们开了一门名曰《中西美学比较》的课。这门课虽是选修课,但听的人蛮多,不但中文系的本科生喜欢听,而且作家班里这些吊儿郎当的人也喜欢听,甚至还有其他院系的也跑来听。因此每次易中天老师一开讲,总是要在几百人的大教室里,而且这还不够,每每过道上以及教室后面都挤满了人。有一些精明的同学早早便将书包放到教室去占位子,免受站着听课之苦。但是有一些同学不管你占没有占,来了便坐上了。这样,常常要发生一些争执,无疑是一方说这位子我放了书包占的,一方说我比你先来 到……吵吵闹闹中,易老师一开讲,争执就不了了之。但是有一回,易老师已经讲了十几分钟,下边为争座位突然大吵起来,吵架的声音完全淹没了易老师那抑扬顿挫、辅音很重的浑厚的男中音。于是易老师便停下来了,斜倚在讲台上静静地听他们吵,尽管是那样懒散地靠着,但仍是一派儒雅之风。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这时蝉鸣如嘶,如柱的阳光穿透过窗外的老樟树。直到同学们自觉静下来,易中天老师才接着又讲。
有一回他在给我们作家班谈“禅”。易老师是能将“禅”谈得很玄的,甚至比“禅”还要“禅”出许多。他说:五祖禅宗在设坛讲禅时,问他的弟子们,这广场上的旗子在飘着,到底旗在动,还是风在动?弟子中有的说是旗动,有的说是风动,争执不下。五祖禅宗说:不是旗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的心在动呵!五祖禅宗接着问他的弟子们: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长?于是,有的说60年,有的说70年、80年,也有的说一百年,甚至更长一些……五祖禅宗摇着头说:你们都没说对,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南方有一种椿树,能够活八千年,东海有一种灵龟,能够活八百年……而朝花,却只是昙花一现。那么,朝花与椿树相比,谁的生命更长呢?没有长短。一样的,都是完成了生命的过程……这时,五祖禅宗发现有一个弟子,随手捻起草地上一朵小花,脸上浮着发自内心的微笑……于是,这时五祖禅宗便决计要将他的衣钵传给这位弟子了,只有他领悟到了禅,懂得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生命的美好!
因此易老师就说:禅是很玄的,要走进去是不那么容易的。禅的第一境界,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禅的第二境界,山已经不是山了,水也已经不是水了。走到禅的第三个境界,才发现山还是山,水也还是水……禅的最高层次的境界是深不可测的,是摸不到边的,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所以,易中天老师最后郑重强调,我今天所讲的全是糟粕,全是没有用处的,连禅的皮毛都不是,真正的禅是讲不出来的,你们自己去领悟吧!
于是,同是湖南老乡的王平同学提出来:易老师,那在考试的时候,我们就交一张白卷给你,你自己去悟去吧!
于是,易中天老师就赶忙庄重申明:那我就给你们打一个零分,你们自己去悟去吧!
于是就哄堂大笑,这一回,易中天老师自己也笑得前俯后仰。
三 易中天是
表演艺术家
■ 再见肖申克
我惊奇地发现,易中天,他也许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学者,一个作家,一个教师,但他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艺术家,一个表演艺术家。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渐渐地和袁阔成、单田芳、郭德纲甚至黄建翔联系在一起,是的,易中天老师是一个表演艺术家,他的成就,和他讲座时应用的技巧、和他那非常适合依靠声波传播的信息、甚至和他那独特的南派普通话、他那上镜的形象、面对听众平易近人的风度、他对包袱的处理(请老师们注意,易老师每节课,都有至少五个包袱要抖,他这个风格甚至影响了后来上百家讲坛的其他学者。他的成就和这些的关系远远超过和学术的关系。
易老师是一个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引人入胜、雅俗共赏,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创造出的明星,他的出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偶然性蕴藏在必然性中。这个客观规律,是谁也打破不了的,每个时代需要每个时代的娱乐方式和娱乐人物。
人民需要易中天,人民感谢易中天,易中天,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艺术家。
(红霞整理)
(投稿邮箱xt6688107@sohu.com)
那天在校长办公室看到《品三国》这本书的时候,禁不住就拿起来看了一下,然后就向校长借了来,带回家慢慢研读了。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的开场白吸引了――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我喜欢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读起它,就感觉到一股磅礴的气势,让人觉得胸襟豁然开朗。
再看下去,又发觉有很多与我原先认知的三国并不一样,比如说刘备这个人物,从电视剧中了解的刘备是个重义气,会用人的好领导,而易中天先生却认为“他跑得比兔子还快”,让人感觉他并不仗义,其实我对他也没什么好感:懦弱、无能、耍心眼、一遇事就明白哭,全靠一般忠心耿耿的弟兄们帮他撑着门面。有时也替这些英雄们不值啊!
《三国演义》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品三国》让我让我感受了沁人心脾的甘醇。
(一)春节黄金周,大吃大喝、生物钟紊乱之余,在各种时间、各种地点、用各种姿势,抱着Kindle,看《易中天中华史》。
目前读到第九卷《两汉两罗马》,没有完成年前定下的看完目前出版的所有卷的目标,内心还是有点惭愧。
36卷本的《易中天中华史》,写至《两汉两罗马》时,已到了四分之一。在我个人的体验中,这是第二个小高潮。从汉高祖刘邦建国,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刘彻建立空前庞大的汉帝国,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光芒。而此前的第一个小高潮,是西周、东周时期,封邦国、制礼乐,自此,中华文明的基调就定下了。
易中天认为,两千多年的中华史,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深远的变化只有三次:一次是西周确立封建制度,一次是秦始皇大一统,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建立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一次是辛亥革命,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易中天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写这部中华史的同时,又能在书写的过程中充分地照顾到读者的感受,这很不容易。比如,他在写春秋战国时,较少从霸主和诸侯的角度写,而是从那些小人物的个人经历出发,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起落去反映大历史的变革。又比如,他在写汉朝时,不是像传统史学那样单独描述一个帝国的兴亡史,而是将其与西周、秦王朝联系起来写,试图从纵向的历史长河中理清规律,同时将其与罗马帝国联系起来写,试图从横向的世界视野中寻找启示。
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被放在一起比较,很有些意思。这两个帝国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壮大、繁盛的大帝国,都在世界文明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两者在时间上的同步性更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王莽称帝、西汉灭亡时,差不多是罗马从共和制走向帝制的转折点;晋亡,中国分裂为南、北朝,也差不多是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的开始。
这太有趣了。
易中天用四个字总结两罗马延续数千年的精髓所在:共和,法治。
用另四个字总结两汉强盛的秘诀:帝制,礼乐。
这短短几个字,基本概括了两大帝国的本质差别所在,同时,这也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分水岭。
自此之后,罗马帝国灰飞烟灭,而中华帝国长盛不衰两千年。对于这其中的原因,易中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罗马的灭亡,是因为没有“道”,也就是没有核心价值、没有终极追求。
这一点,希腊人是有的,它们是独立、自由、平等。但他们的问题在于有民主而无共和,因而最终走向衰亡。
这一点,中国人也是有的,它们是小康、仁政、王道。中国人从不缺乏政治智慧,总能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平衡。可惜王道只是梦想,仁政则要碰运气。结果,就是治乱循环。
易中天的这个观点不禁让我想起了《三国演义》开篇的那句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虽然一直磕磕绊绊,但总能找到自己的方法延续下去,直到20世纪初才在全球的民主革命浪潮下最终熄灭,恐怕正是因为如此吧。
汉武帝的伟大已无需多言,易中天甚至专门用了一整卷的篇幅写这个创下了千秋霸业的皇帝。他的推恩令,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各种经济体制改革,他的远征匈奴,无一不是帝王之举,任何一样单独拿出来说,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走向有着深刻影响。
而我更感兴趣的,则是易中天将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屋大维和西汉王朝的灭亡者王莽放在一起对比的那一段。
王莽和屋大维,无疑都是雄心壮志、野心蓬勃的改革家。但两者的历史功绩和评价却截然相反,为什么?
王莽称帝之后,改革全面展开:他愤怒声讨过去几十年的不公平,将地主的田产分给农民,降低物价,削减官员薪水,降低王侯待遇规格,实行盐、铁、酒和铸铜的国营,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减少宫廷开支。
他的动机和出发点绝对是善良的,甚至有史学家称其为“最早的社会主义者”.但结果却是一败涂地,他建立的新朝最终也成了一个极其短命的王朝,在历史上几乎很少被人提起。
易中天评价王莽的改革是“书生气”的、不切实际的,最突出的表现是他对于改变制度的痴迷。王莽拿着一本《周礼》搞改革,一心想要恢复周制,但他不知道,秦皇汉武之后,周制的恢复已再无可能。他的这种改革,在他自己是替天行道,在历史洪流中就是倒行逆施。这一点,像极了后来的袁世凯。
对于王莽的失败,易中天的这几句话一针见血:制度固然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决定性的,更重要的,是人与制度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三点:一是制度是否符合国情和民意,二是制度是否符合文化传统,三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否能够与之融为一体。合则成,不合则败。
而屋大维的改革,几乎每一步都和制度融为一体。
实际上,屋大维所做的事情和因此引起的改变,比王莽大的多。王莽只不过是让皇帝由姓刘的变成姓王的,而屋大维却彻底改变了罗马的政体。屋大维的集权统治,是罗马由共和转变为帝制的标志,而且,这个新政体在此后延续了近五百年。
首先,屋大维执政时期,罗马帝国的版图已经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在当时,治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超级大国,显然不能再像治理一个小国那样使用共和制。其次,战争对于罗马极其重要,唯有战争才能让罗马成为霸权国家和世界首都,也才能让罗马公民获得财富和荣誉,而要战争,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独裁者。
因此,变共和为帝制,已经呼之欲出。
但屋大维无疑比王莽聪明、谨慎得多。他很清楚哪些东西是可以动的、哪些是绝对不能动的、哪些是暂时不能动的。罗马人民已经做了五百多年国家的主人,一旦突破他们的底线,那么死无葬身之地的就将是自己。
屋大维很清楚,“主权在民、共和政体”是丝毫不能冒犯的,但他又必须实现实际意义上的权力集中和独裁统治。这一对看似不可能调和的矛盾,屋大维却用一系列高明的手段巧妙地化解了,而且做得让人民群众和精英阶层心悦诚服。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这一点,又让我想起了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只不过,屋大维的操作手法更加婉转、更加春风化细雨。
时势和方式,才是真正考验领袖智慧之所在。
《两汉两罗马》已经读到了《信仰》这一章节。这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对于西方文明最根本的影响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没有信仰的华夏文明反而能够走到今天、成为五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灭亡的那个呢?
很想听听易中天先生的观点。
最后,无论从史学的角度还是文学的角度,都应该承认这本《中华史》有不少的缺陷。但我仍然相信,当三十六卷写完的那天,易中天会被历史铭记。
如果只能给小孩选一本书读,我会选《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二)从《易中天中华史》谈历史观和价值观
邱会龙
综述
由百家讲坛走出来的学术超男,凭借《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等节目名声大噪。正在名利双收,事业上升期的时候,突然在2013年宣布,在五年之内,要编写一套中华史,全部36册,从三皇五帝一直写到改革开放,时间跨度3700多年。我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实有确凿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之前的三皇五帝,各路神仙等传说人物,技术上讲,是不可信的。但是,传说,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最初的血液,即所谓的解释我们从那里来?
大家都知道有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至今无人能回答。也许历史可以解释一二,至少可以一定程度解释前两问。何为历史,历史就是人类过往所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易中天的中华史就是回顾中华的历史,试图搞清楚中华民族3700年来的命运和选择,以求指出未来的路。我们所有一切的过去和现在,都是为了追求一个美好的未来。什么是未来,未来就是希望。我记得《肖申克救赎》里面Red对Andy说: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
《易中天中华史》至今已出版10册,第一本只能算是绪论,故不算一册。具体如下:
1.《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全书绪论,讲解全球文明脉络
2.《易中天中华史:祖先》讲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的传说
3.《易中天中华史:国家》主要阐述世界几大文明的国家的建立过程
4.《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主要讲周代最重要的人物:周公旦的一系列文明创建,从此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调。
5.《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讲东周时期的刺客,力图展现中华民族青春期的热血奋进,真性情,一诺千金等精神特质。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
6.《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主要讲这个转变时期的原因与演变过程。
7.《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顾名思义,这是智慧大爆发的时代,知识分子的风云时代。君择臣,臣亦择君。
8.《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大秦帝国的崛起与陨落,它如彗星般划过,照亮了整个华夏文明。它功过是非,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9.《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讲汉武帝继承秦制,并建立新秩序,开疆拓土的故事
10.《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两汉两罗马,历史时期大致相同,在东西方各自闪光着。
11.《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三国,易中天的拿手好戏,也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一段历史。
我自己已经看完了1,3,4,正在看9,总体感觉就是:这是一本好书,十分适合已经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并希望全面了解中华历史的人来看,语言明白易懂,幽默风趣,故事性强,爱不释手也。当然作为历史专著,其学术可靠性也是经得起推敲的,我相信易中天的治学态度和能力。
全球文明脉络与格局:
首先,文明正式初创规模是以国家的形成为标志的。待人口规模增长,面对的事务增多,环境越来越复杂,国家必然产生。然后,文明之船建成并开始行使向历史大河中。
那么全球文明的脉络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不管是古希腊的城邦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甚至后来的帝制,还是中华的封建或帝制,都是人类在追求安全与幸福的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安全与幸福是全人类共通的人性诉求,安全保证你可以活着,幸福就是你的精神追求了。所有的政体,统治制度,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无一不是基于这个大方向而制定的,而保证这些可以实施,就是需要军队,监狱,警察等威慑力量了。所有的这些构成一个国家的基本要素,然后国家这艘船,在历史的长河中前行。
这条河里,有很多船在航行,其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三艘就是: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西方文明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复兴发展而来,信仰基督教,信徒约23亿。伊斯兰文明是比较年轻,公元7世纪才有穆罕默德创立,信徒叫穆斯林,人口约16亿。中华文明,包含儒释道三派及其他细流,人口约21亿,三大主流共60亿,占据了世界人口(70亿)86%.因此说,三大文明的发展就代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根据各自的文明特质,基督信仰上帝,一神论。伊斯兰也是一神论,但是神不一样,必和基督文化产生冲突,中华文明,无信仰,具有调和各方的潜力。那么,未来发展的趋势,预测是:在中华文明的协调下,三大文明携手并进。
中华文明意义
说我们没信仰,是说我们没有宗教性质的信仰,但是还是有相信的东西,只是不固定,各个历史阶段都不同,根据当时的情况来选择“信仰”.而且我们“信仰”的方式也和宗教不一样,那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有用就信,没用就不信,典型的实用主义。即便如此,除去辛亥革命到建国这段动荡期,至少之前,我们还有儒释道,之后,直到现在,我们什么都没有。你能告诉我,你有信仰吗?或者你有稳定持久相信的东西吗?没有!你什么都信,什么都不信,西方的好,你就西化,日韩的好,你就哈日哈韩,甚至泰国的有意思,你也喜欢。什么玩意嘛!一点节操都没有好不好。对,没有节操,追名逐利,就是我们的现状。这样很不好。当然,我说的都是以大多数来说事儿,个案不论。
那么,在我们找准了当下的定位(文明协调者)之后,急需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找得到吗?当然找得到。
去那里找?三个地方:
1.就像我在之前文章(《大秦帝国》读后感之华夏文明视野)里提到的,回归到自己的原生文明里去找,那就是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
2.总结两千年来及改革开放后所有的经验
3.吸取别的文明的好东西
怎么找,找什么?
找共通点,从人性中找。
这似乎回到了本文开始提到的三个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人类所有的活动,思考,探索,都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来的。而人性,就是在人类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所寻找到的所有答案的总和。在宏观视角来看,这三个问题有内在逻辑性。先要搞清楚我是谁,才能明白我从那里来,然后才是我要去那里,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就乱了。这也是一个人一生的写照,你一生都在试图回答自己这三个问题。这也是人类大脑发育发展的顺序。正如婴儿大脑渐渐成熟后第一意思就是自我意识。稍微长大了,五六岁吧,就会问,我从那里来的,等到了成年,就会想着今后的路。直到死去,从而完成一个自我循环。
放到到全人类,一样的。我们也许永远也不知道答案,但是相信会是无限接近的。在这个接近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好,也许越来越差,但我相信好的。
所以,对中华文明来说(对其他也一样),就是要找到人类的共同天性,建立普世的价值观,这样才能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走到哪儿去。而能最接近这个答案的,我寄希望于中华文明。
普世核心价值观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性?
我不知道,大约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也许未来可以从理论物理,人工智能,生物学等学科中发现一些线索。但是至少根据目前所知的人性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自由,独立,平等和追求幸福,而自由是第一位的。美国《独立宣言》的逻辑基本点也是这些。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我国政府XXXXXXX(敏感词),即便如此,未来的趋势是这样的。
说个题外话:专制和自由。最好的例子就是大秦帝国的灭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一举建立秦帝国,功业煌煌。但是秦帝国,法制立国,并取消了封建诸侯制,实施郡县制,权力归属中央,皇帝对一切行为具有最终仲裁和解释权,即所谓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导致其本身具有压迫性,强制性,严酷性,那么个人的意志就被极端的限制。当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必然爆发。我在这里并非说法制不好,但是单纯的法制,肯定是不好的。总之,凡是违反人性的制度,必然会消亡。
对个人的意义
通常越是宏大的命题,落脚到具体的个人上时,情况就会千差万别,甚至朝着相反方向进行。这个命题也不例外。要理解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布朗运动来比喻。每个人都是进行布朗运动的颗粒,其运动轨迹是随机的,但是整个做布朗运动的系统,它的趋势是表现为扩散与渗透。
那么,对于个人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
那就是,自由与自由意志。裴多菲的诗写得好: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是最重要的。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莫过于剥夺自由,所以我们有监狱。
自由,其具体体现就是每个人有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并得到充分的尊重。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谈其他的。
还有一个角度:
就是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去芜存菁,理清自我,找到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以上,是我在看完几本易中天中华史所引发的对于文明的思考。命题过于宏大,限于个人水平,或许论述并不完备,姑且算是一个思考与探索吧!
不管过去我们做了什么,现在面临着什么,未来多么不可预测,路始终是要走下去的,带着一颗坚定的心,走下去。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三)历史,是一杯陈年的美酒,浓郁香醇,回味无穷;历史,是一支壮丽的歌,气势恢宏,荡气回肠;历史,是一汪无际的大海,逐浪排空,气势磅礴。
携一缕春光,斟一壶清茶,捧一本史书,重温中华的千年百坷。厌倦了枯燥乏味的历史书,易中天老师的“中华史”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干净的素色书封,娟秀的字体,恰当的留白,无不体现着认真治学的气息。而最为吸引我的,则是他对历史独到的领悟与理解。且不论书中的一些新奇观点是否能完全得以考证,单是他透过重重的历史云雾,抽丝剥茧,所呈现给读者的那些历史背后的发展规律、意识形态,已然耐人寻味,令人获益无穷。
一部好的史书,以史观树灵魂,以史实建骨骼,以史感展神采。这样的史书才能使人读来感触良多,受益匪浅。《易中天中华史》正是如此。阅读历史,比历史本身更重要的,是它给后人的启示。月有阴晴圆缺,历史也有成败得失。朝代的兴衰更替,看似各自独立,却都蕴含着相似的发展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本身经常重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则是闹剧。
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的风霜洗礼,始终延续至今,这是一个奇迹,却是事实。因为文明是有意志的,它是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方式和途径。正是这一意志,决定了人类历史的蜿蜒曲折和波澜壮阔,当下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未来全球的天下大势与何去何从。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开阔,宋的纤细,元的空灵,明的世俗,清的官腔,就是在文明意志的选择中不断发展演变的。
【易中天名人名言】推荐阅读:
易中天语录06-15
世纪中天公司案例06-23
中天高级中学元旦文艺汇演10-08
名人读书小故事及名人名言09-22
申论名人名言06-07
厄运名人名言06-12
的名人名言06-22
骄傲名人名言06-30
名人名言修养07-08
谦虚——名人名言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