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是几年级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再见了亲人是几年级(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是几年级 篇1

看(kānkàn)守一(yìyī)所房屋血(xiěxuè)泊(pōbó)

二、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刚强看守()

战役()温暖()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脚步()地等待

()地靠近()地记得

()地痛哭()的温暖

四、把反问句改称陈述句。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水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加上标点符号,再回答问题。

1.是您()着全村妇女()着打糕()着炮火()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你从填写的词语中读懂了什么?“雪中送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同志们伤心地()起来你却把脚一()嘴角()着()地说妈妈这个仇一定要报

小金花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怎样的?

3.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志愿军称呼谁是亲人?为什么这样称呼?

六、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树叶,我赞美你

树叶,我赞美你!

奉献。你将它作为生命的起点,又把它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中。你制造养料,让枝干粗壮,根系发达,花儿鲜艳,果实甜美;冬季到了,你为了让树木保持水分,安全过冬,甘愿牺牲自己,用生命换取树木生命的延续。你吸入的是废气,放出的是人与动物生存必需的氧气。在风沙、尘埃、噪音向人们袭来时,你们手挽手结成绿色屏障,带给世界以温馨宁静;在夏日炎炎灸烤大地时,你们肩并肩织成绿色伞盖,送给人们清凉。你的伟大蕴藏于平凡之中。

树叶,我赞美你!

花,果实、枝干、根虽都有奉献,但同你相比,花儿总有几分卖弄,比不上你朴实;果实虽好,却比不上你的牺牲精神;枝干有些桀骜不驯,比不上你的谦逊;树根难以跳出孤陋寡闻的小圈子,比不上你的豁达。

每当我看到你,就会想起那些为人民谋幸福舍身赴义的革命先烈,想起那些用热血保卫祖国的战士,想起那些勤劳、朴实、善良的母亲,想起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四化”大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人们。

树叶,我赞美你!

1.这篇文章的优点是什么?

2.文章是想赞美树叶还是想赞美人的精神?为什么?

八、习作。

再见了亲人是几年级 篇2

《再见了, 亲人》字字珠玑, 感人至深, 但文章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 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甚少。因此, 教学要紧紧抓住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感情主线, 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体验、想象, 落实听、说、读、写训练,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 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下面, 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导入——观察画面情初动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 这两幅图描绘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 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 含着泪, 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 亲人!”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再读课题。)

(设计理念:“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第一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老师借助图画, 深情述说, 导入进一步的阅读。)

二、品味———潜心会文情真切

1.默读课文, 认真品味语言, 想一想文中的谁深深感动了你?画出相关词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教学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读、圈画、批注等多种自主学习方式, 独立体会课文的重点内容, 特别是对描写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无私付出的句子有进一步的感悟, 为下文的集体交流做了铺垫。)

2.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 进行弹性设计, 作以下预设。)

第一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大娘的事迹所感动”时———

(1) 围绕“大娘, 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 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呀?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怀?不, 永远不会”这一语段, 品味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的内涵, 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大娘母子般的深情。

(2) 理解重点句子:“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顶着打糕, 冒着炮火, 穿过硝烟, 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在您的帮助下, 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可是您在回去的途中, 就累得晕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 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 敌机来了, 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 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 房子被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你从句中哪些字词感受到了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无私的伟大品格?抓住“冒着”、“穿过”、“丢下”、“唯一”等词语深入品味。

(3) 引读:是啊, 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 却胜似我们的母亲。因此, 在离别的一刻, 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 (生接读) “您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怎么能忘怀?”

过渡:大娘, 您就是我们的“亲人”, 就是我们的母亲!文中还有谁也同样深深打动了你?

第二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小金花的事迹所感动”时———

(1) 默读句子:“小金花, 不要哭了, 擦干眼泪, 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 唱不起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从中感悟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之间父女般的真情, 体味亲人生死离别的悲伤。

(2)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 你却把脚一跺, 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 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 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抓矛盾之处引导深入体会:小金花在什么情况下没哭?在什么情况下却哭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好好读一读, 相信你一定有许多问题要问小金花。你会问什么?小金花又会如何回答呢? (通过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自动质疑、自主解答, 体会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 对志愿军的情是多么真切, 对比是多么的强烈!

(3) 引读:刚强的小金花, 在失去妈妈的一刻, 她没有哭, 但在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 她却哭了, 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 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 深情地说—— (生接读) “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

过渡:刚强的小金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其实, 大婶也同样打动了每一个同学的心。

第三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大嫂的事迹所感动”时———

(1) 默读反问句:“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 难道不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深入体会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 大嫂的爱是付出的爱, 无悔的爱。

(2) 出示句子:“那是1952年的春天, 金达莱开满山野的时候,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 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 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 您倒在血泊里……”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读到这里, 你仿佛看到了——

(1) 那是一个晨光熹微的早晨, 大嫂……

(2)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 大嫂……

(3) 那是一个月上山冈的夜晚, 大嫂……

借助想象,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不惜身处险地、无私奉献的品质。

(设计理念:新课改强调“以学定教”。此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 这样既有巧妙的预设, 又不会错过精彩的生成, 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此外, 三个板块的教学在方法上各有侧重, “大娘”这一板块主要以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为主;“小金花”这一板块通过抓矛盾之处, 引导学生与人物进行对话, 加深理解;“大嫂”这一板块则紧扣一个“挖光”, 引导学生分时段进行想象。教学方式的不同, 可以避免单调,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有兴趣。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情感体验不断升华。)

三、倾诉———角色互换情更浓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太多太多, 那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呢?你能从文中或自己收集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吗?

2. (出示下列句子: (1) 五次战役的时候, 由于敌机封锁, 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 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2)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 被敌人抓住了, 关在一所小房子里, 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3) 1952年的春天, 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 我们缺少野菜……) 交流: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是啊, 1950年10月25日, 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 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生死与共, 有14万志愿军战士常眠于朝鲜土地上, 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 还有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朝鲜人民的家园, 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4.此时此刻, 分别就在眼前, 大娘、小金花或大嫂她们又会说些什么?请拿起你的笔, 任选一个写一写。

(设计理念:将“写”挤进语文课堂, 一个“挤”字, 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中写的不易, 但只有真正将“写”挤进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 才能实现“减负”的目标。课文以志愿军的身份来写, 对朝鲜人民的语言描写较少, 此处对朝鲜人民语言的“补白”, 可以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从而更深地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内涵。)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绵延

1.师:从同学们深情的阅读和文字表达中, 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因此, 在分手的时候, 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了, 他们挥着手说……已经上火车了, 战士们还从窗户里探出身子说……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时, 他们还在心里深情地呼唤…… (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

2.全文总结:亲人的概念穿越时空, 跨越国界, 世代相传,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处处是真情, 处处是亲人。

3.引向生活:2000年10月, 为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 一批志愿军老战士再次来到了朝鲜, 他们的见面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 (学生交流。)

《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3

师:让我们慢慢地走进课文的第一部分。请你用心去读,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是“亲人”。读书,勾画,批注,体会。

(生默读,师巡视。)

师:找到相关的句子先勾画下来,再多读几遍。

师:你这个批注很不错,句子很长可以用几个词语做点提示。

师:你勾画得不错,想想还可以写点儿什么呢?

师:这几个词和你勾画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吗?请再考虑一下。

师:很好啊,你勾画的这个内容我觉得很有价值,注意和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答案了。

师:哦,你的速度真快,要是前面有批注就好了。

师:好,现在咱们停下手中的笔,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好不好。先看第1自然段当中,有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生:第1小节的第5行有“慈母般的温暖”这句话,我想一般人不会给别人慈母般的温暖,只有自己的母亲,亲生母亲,才能给自己这样慈母般的温暖。而课文中既然把朝鲜人民给志愿军战士们的爱称为了慈母般的温暖,也就是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得好,战士们已经把朝鲜人民当成了亲人一样。

师:我觉得你的逻辑关系理得很清楚,抓住了一个重点词“慈母般的”,然后讲清楚了为什么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同学们就要像他这样来读,很好!还有哪些地方?

生:可以从“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看出来,朝鲜人民这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给志愿军战士吃。

师:是这段话吗?(屏幕显示课文有关内容。)来同学们,咱们读一读这段话。

(生自由朗读。)

师:从这一段话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是亲人,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像一般的人是没有勇气穿过硝烟,来到阵地上给战士们送吃的的,因为这样做是要流血牺牲的,这就说明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师:你是说有勇气,有感情,是这个意思吧?体会得真好!还有谁继续来说?

生:前面课文说了“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但这些妇女们能穿过硝烟,冒着猛烈的炮火,来给战士们送吃的,说明他们之间的情谊是非常深厚的,是一种生死情谊。

师:他联系上文知道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同学们,你们看,来送打糕的都是谁呀?

生:是一位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

师:大娘,被称为大娘的,应该是——

生:年纪大的人,大概有五六十岁了吧。

师:联系这个称呼,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出这个老大娘年纪已经大了,她还冒着敌人炮火的危险给志愿军送吃的。

师:说明她对志愿军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有一种亲人般的爱。

师:是呀,这就是一种“亲人般的爱”!除了大娘还有谁呢?

生:除了大娘还有全村的妇女。

师: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她们对志愿军也非常得关心。

师:关心,能不能换一个更准确的词?

生:关爱。

师:这是一种“亲人般的关爱”,所以她们——

生:才能冒着危险来给志愿军战士们送吃的。

……

师:读了这一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亲人般的感情。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让咱们感受到这种亲人般的感情呢?

生:作者是通过举具体实例来告诉我们的。

师: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大家得听仔细了。

生:作者是通过举具体实例来告诉我们的。

师:谁来说说看,这节中写了哪几件具体的事例?

生:大娘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生:大娘带着全村妇女,给战士们送打糕。

生: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小孙孙。

师:是的,作者就是用这些活生生的、最有说服力的事情来告诉了我们,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叙事之中,抒发感情。同学们,看着这段话想着当时的场面,你自己试着能够把它读好吗?来,自己练习一下。

(板书:“叙事”)(生朗读。)

……

总评: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叶老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平时,我们也常常听到语文老师们慨叹:我们一篇篇课文这样教下来,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究竟能有多大的提高?似乎是很难回答的,说有,提高多少说不上来,说的也没多大底气;说没有,连自己也不敢相信,也亏对了自己辛劳的付出。

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刘燕老师执教的《再见了,亲人》第一部分教学,就是把课文的第1自然段,当作了一个阅读和习作的“例子”来教的,不仅仅引领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容思想,而且关注了阅读和习作方法的习得,值得回味。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须动笔,或圈画,或批注,留下阅读的痕迹,留下思想的印记。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为古今中外许多大家所倡导。刘老师在这个教学片断伊始,就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读书要求——“请你用心去读,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是‘亲人’。读书,勾画,批注,体会。”接下来,我们看到了刘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读书,勾画,批注,体会。而此时,老师在学生间巡视,给予学生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指导——“找到相关的句子先勾画下来,再多读几遍。”“你这个批注很不错,句子很长可以用几个词语做点提示。”“你勾画得不错,想想还可以写点儿什么呢?”……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要像刘老师这样耐心细致,手把手地教会学生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

二、点评之中教方法

“我觉得你的逻辑关系理得很清楚,抓住了一个重点词‘慈母般的’,然后讲清楚了为什么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同学们就要像他这样来读,很好!”这是刘老师课堂上的一段及时点评,在准确简练的语言中,把如何读书感悟的方法融入其间。这样的点评语言,要言不烦,指向明确,既是对答问学生的肯定激励,又是对后面答问学生的一种有效引领,更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学生们沿着这样的阅读路径,越说越精彩,阅读越深刻。在师生对话之中,我们的视角不要仅仅局限在知识与能力上,也许适度地关注过程与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路径做一个清晰梳理,可以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内容关注表达

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关注内容,解读文本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但解读文本内容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阅读教学还应该有另一个“半程”,这就是关注表达,解读文本形式。而事实上,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彼此之间又是融为一体的。关注了内容,才能够更好地解读形式,而关注了表达,则能够更好地解读内容。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刘老师注重从文本内容的解读入手,但又没有止于内容的解读,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读了这一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亲人般的感情。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让咱们感受到这种亲人般的感情呢?”这样由关注内容,到关注表达,就更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

(刘 燕重庆市人民小学

再见了亲人是几年级 篇4

1、抓住重点句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2、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重点 品读读祈使句部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抓重点句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准备 ppt 师导案 生学案

自主学习(7分钟)

1.引导学生读通句子,理清思路。

2、通过学生自查,检测预习情况。 1、看拼音,写词语。

dà sǎo      qíng  yì      è  hào        qí  qū

(        )  (        )    (        )     (       )

2、根据句子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2)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帮助。

3、什么是亲人?(                  )

4、请你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亲人对你的爱。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的友情。

2.引导学生探讨并适时点拨。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想一想(1)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2)“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2.学习第三部分,思考: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什么?让人难以忘怀?

3.有感情的朗读第四部分,理解:“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表达了我们什么样的心情?

1.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班级展示汇报。 浏览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1. 同桌互批,纠错。

2.集体纠正存在的问题。

1.读课文,填空。

全村妇女,(  )着打糕,(  )着炮火,(   )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在这里指(        )。这句话表达(                   )之情。

2.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1)流感病人----(                )

(2)洪灾区人民----(              )

(3)震灾区人民---(               )

(4)失事飞机乘客及家属---(                )

(5)朝鲜人民---(                        )

我的收获

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几年级 篇5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往往是隐性、长效和综合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回到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因而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整体感悟的机会,使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锤炼融为一体。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是学生感悟语言规律和语言形式的关键。在积累、理解、体验和运用的过程中,采用以读促学的方式体会,引导学生切实感悟。在有感情地朗读表达中,品味赏析重点句式,体会表达效果,并有意识地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叙事抒情散文,带给学生一种形散神聚的感性认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教学中,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和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意。课文感情

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在表达方法上颇具特色。

2.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生不容易理解。此外,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情感是言语的生命。围绕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以言语为凭借,进行有深度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领悟文字隐含的丰富情感,使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心灵中有活力的生命元素。通过整体把握,细读理解,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经验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解读,通过情境性练读、对比性朗读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生

4.技术准备:抗美援朝战争背景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5.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

第一课时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借助课外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争背景,感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第二课时将着重细读文本,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再见了亲人是几年级 篇6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听课文录音,学生能说出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

3、品读第一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等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听课文录音,提高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品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中国志愿军军歌》,初步感知当年的情景。

2、师介绍历史背景,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思考: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学生汇报交流)

三、细读悟情,以情品读

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哪一个场景最令你感动,画出相关句子,说说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师指导感悟,相机板书。

3、回归主题。

四、拓展延伸,开拓思路

1、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大娘说些什么?(口语交际)

2、如果你的亲人站在你的面前,你会说些什么?(小练笔)

五、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洗补衣服     几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不是亲人

救伤员       失去孙孙     胜似亲人

小金花

大嫂

六、课后反思

上一篇:书香全民阅读倡议书下一篇: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