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李白议论文(精选2篇)
一朝芳草碧连天
手边是皇帝诏他进宫的圣旨,他却不紧不慢,轻声吟诵:“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脸上保持着当初被李邕斥责时自信的笑容。
待饮完杯中最后一滴酒,便起身上马,回头看一眼满山遍野的春色,感叹着这一朝芳草碧连天。他相信,此去长安,他必能够有所作为,报效国家!
一身诗意千寻瀑
放下金杯,扔掉手中的筷子,看着眼前的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他竟觉得难以下咽。拔剑挥舞,回头再看,他茫然了,身为翰林待诏,他的职责本应是向皇帝进忠言,却日日被诏入宫陪其寻欢作乐,做诗助兴,这不是他要的生活!既然如此,那便去吧,离开这个歌舞升平之地。
遍访名山大川,自然之美让他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面对气势磅礴的黄河,他不禁吟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行走在山路坎坷的蜀道,微微叹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抬头仰望千寻瀑布感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独自坐在山顶上看落日余晖,似是自言自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不再醉心于功名利禄,彻底摆脱了人世的纷扰。真正懂他的,唯有一轮月、一樽酒罢了……
一曲高歌一樽酒
终于,他停泊在一阵风里,与诗、酒为伴,同明月交辉。他已经不再是人了,或者说,他的思想已脱离了这副驱壳,飞到九天之上,笑着邀请月亮与他对饮。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美酒在侧,月、影相陪,自然是不醉不归。
也许,他实在是太孤单了,看到水中的月亮,他竟想将其捞起,倾诉自己的心声。也许,他该离开了,回到属于他的世界,那是一个充满诗、酒的世界,一个富有人情味儿的世界。毫不犹豫地,他跳了下去,用这么诗意的方法结束了自己孤寂的一生。我想,他终于解脱了吧。
关键词:李白,月意象,意境
月在传统文人笔下,经常是被高度的人格化,具有了人的思想与感情。诚如张福庆先生指出的:“每当诗人写到明月时,常常是把月亮当作友人、亲人和恋人,把自己的感情向它倾诉,用自己的心灵与它交流,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毫不掩饰地向它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最纯洁、最真诚、最热烈的情感去拥抱明月。”[1]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这里诗人李白把思念峨眉山月比作是思“君”,用一个“君”字,不仅赋月以人的生命,而且流露了诗人对月的敬重之情。在《月下独酌》一诗中,诗人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影子、月亮完全融合成一体,最后还要“相期邈云汉”,实在是妙不可言。又如《赠别从甥高五》一诗有:“贤甥即明月,身价动天门。”李白更是把外甥比喻成月亮,多么亲切美好的月亮[2]。李白的好友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提及,李白将自己的儿子起名为“明月奴”,足见他对月的情有独钟。最值得称赞的是,李白在继承前人营造的月意境基础上,运用精妙绝伦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日,教师的权益和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教师的地位。《教育法》的第三章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资格和任用的具体细则,特别是对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从此,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此法的具体条款对其麾下的教师进行管理任用,没有合格学历的教师尽快通过继续教育或者脱产进修的方式取得合格学历进入教育轨道。各位教师对照《教师法》各负其职各司其责,一方面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这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轨。其后不久,“1986年4月12日通过,又于2006年6月29日修改2006年9月1日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条规定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4]同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明确规定:不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应当通过国家举办的或者认可的教师资格考试。这是对《教师法》的进一步补充,其操作性更强。这两部教育法规在更高层面上规定了教师资格学历认证制度,共同为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健康运行保驾护航。
4.世纪之交:路漫漫其修远。
世纪之交,我国的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教育自身的改革和教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的第二点的第八小条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学历目标: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
李白在咏月的同时,常常会借助其它的意象为伴,从而营造出一种更新奇更浪漫的意境。如“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若无云间月,谁可比光辉”,等等。在这些诗句中,李白把云作为月的伴侣,把月衬托得更为迷离朦胧。除了云之外,还有花意象也是李白的酷爱,如“夜凄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等等。诗人用花来陪衬月,花前月下,意境是何等温馨幽美。当它们三者融汇在一起时,就有力地呈现出李太白的浪漫主义情怀与超现实的唯美意境。
李白还非常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在刻画月意象时,注入自我的生活体验,将人事与自然完美契合,从而显示出独特的意境之美。他笔下的月是可乘的:“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可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衔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可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可问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甚至可赊的:“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神思飞扬,飘然物外,用他的生花妙笔,一次又一次描绘出雄奇飘逸的梦幻天地。
月光如流水一般,前人在描写月亮时都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和刻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全篇之魂,写出了月的初升、高悬与斜落,而李白却有意打破前人的常规,别出心裁地开创新的月亮意境,即极力去描写月的静态美。如“海树成阳春,江沙皓明月”,“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等等。这些诗句分别写到了“沙月”和“石上月”,诗人写这两种事物,正是希望通过它们来映衬出月亮的皎洁之美[3]。当心静如水时,洒在沙和石上的月辉折射到诗人的心里便不再是动态的了,而是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5]这在学历要求上提出了明确的目标。2000年,我国又出台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更加具体明确了教师资格证书的操作办法。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大大推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对中小学教师素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结语
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由于近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在职的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已得到很大提高,新教师入职也符合《教师法》的要求,如今许多师范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面临招生瓶颈就是一个明证,在职教师的学历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可见,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并呈现继续提高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林荣芹.中小学教师学历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国家教委有关部分负责人就实行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制度答本刊记者问[J].人民教,1989,(4):16.
[3]历史上的今天[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J].时政文献辑览,2006.3-
[5]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人教社,2006.2:5.
论黑塞作品中孤独感的体现
杨华杰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00)
摘要:黑塞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题材,借助心理学的分析手法,细腻地将那些陪伴过,以及陪伴着他的情感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他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残酷的自我解剖将最令人恐慌的情绪———孤独真实细致地呈现给读者,本文针对其作品中散发出孤独感的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黑塞作品孤独感体现
黑塞作品大多带有自传色彩,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带着他的影子———上过神学校,被公认为有天赋的学生,与机械化的教育环境格格不入,崇尚自然,因反对战争而被同胞孤立,被朋友背叛,患过精神疾病,生性多愁善感,等等。作为德国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黑塞的作品中也带着德国文学深邃的思想和辩证的哲学思维模式,这使得他的作品有时晦涩难懂并且充满矛盾,极难被一般读者理解。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人类最原始的孤独感,能在人心最阴暗最隐秘的地方引起共鸣。这就形成了黑塞独特的文学风格———撇弃华丽的词藻,直接用情感与读者交流,将自己的感情感受直接传达给读者。
一、孤独感在童年回忆与现实生活的强烈对撞中恣意膨胀
黑塞作品中的主人公对童年总是有着美好的回忆,不论是在其成名作《彼德卡门青特》、早期作品《在轮下》还是中后期作品《荒原狼》中,主人公们都抱着温馨感动的情感怀念童年的时光。
流动后的静谧。皎洁的“沙月”和“石上月”是两道至美的天然风景,可是,千百年来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去发掘,是独具慧眼的李白把这长期埋没于尘世中的绝景发掘了出来。
李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十五岁便开始研习道法,这对他的诗歌创作有极大的影响,诗歌充满哲思。他常将自己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与独特感悟寄托于明月,阐发深刻的宇宙意识,这无疑丰富了月意象的哲理内涵。如《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人一开头便来了一个千古万世的发问,表达对天上月亮的心驰神往。然而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中,总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当你无意追攀的时候,它又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写出了月亮与人似远却近、若即若离、神秘可亲的奇妙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明月佳景,从而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现今的人们,当然没有见过远古时候的月亮,而今天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月亮本来只有一个,无论何时都只有这一个月亮而已,这就是说,人的一生在宇宙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间,是短暂而痛苦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而月亮却是永恒的。李白是超脱豁达的,他最终还是从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中得到积极乐观的结论,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世间的一切,人生就会像蓝天一样辽阔,像月亮一样自由自在[4]。
再如《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和《苏台览古》,这两首诗都是诗人游览名胜古迹后的怀古之作。“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梁王已去,六朝的旖旎风光早已不再;“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如今苏台已荒芜,当年的繁华已歇。真的是物是人非,惟有江月不改。李白借历史遗迹深沉地感慨沧桑巨变与历史兴亡。西江月仿佛成了历史兴亡的见证人,明月依旧在,而当年曾不可一世的梁王、吴王除留下荒坟野丘外,已化作历史的烟云散去[5]。这些月亮诗都给后世读者以深刻的哲理启迪
“但是现在他又想起了这些儿时的往事,好像来自遥远的地方,他们具有这么强烈的色彩,具有迄今为止所经历的一切所未曾有过的那样充满遐想的气息。那时的日子过的才叫有意思呢!”[2](P8)
“我的母亲也是个普通妇女,她也种花,尽力把房间、楼梯、家具、窗帘搞的干净整齐,把我们的家,把我们的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这松节油的气味和南洋杉使我想起我的母亲,我这里那里的坐一会儿,看着这安静、整齐的小花园,看到至今还有这类东西,心里感到快活”[1](P15)
彼得的童年中有一个怪叔叔,被大家耻笑,却独独成为他的仰慕对象,成为他在日后艰辛生活中的勇气的来源;汉斯的童年是在他所热爱的大自然中无忧无虑的度过的,大自然弥补了他天生缺乏的母爱,使他本应灰暗的童年多姿多彩;哈里的童年是在“小市民”式的家庭中被平凡勤劳的母亲呵护疼爱。虽然描写角度不同,但是他们的童年都是美好的。而在童年结束之后,接踵而来的成长是他们要面对的真正的现实:彼得出生贫寒,从一个封闭的乡村到达城市饱受冷眼与不公,这时他需要帮助,但是信任的人却不在身边,一切挫折痛苦都要独自忍受;在被周围的人和自己的傲气怂恿着以神学院为目标时,汉斯就注定要踏上与自由自在的童年截然不同的道路,父亲与老师只关心学分,并且自以为是地支配着汉斯的人生,切断了与汉斯的感情交流,在神学考试临近时汉斯无人倾诉,和无限的意境联想。
自从李白以旷世奇才进一步丰富了月意象内涵,古典诗词才真正拥有了天人相通的趣味。李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凭借自己高超的创作技巧,丰富了月意象形态,又借助复合情感创造并强化了月意象的复合形态,月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秋月、沙月、闺月和乡月等,从而使诗人的情感传达得更加精妙和深入。
月光唤起了李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而李白也使月意象作为宇宙的精灵融入人间,蕴藏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类情感的转变,使古典文学中的月意象地位提高到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月意象从此便真正进入了哲理升华的发展阶段,对其后的李商隐、苏轼、辛弃疾等人的咏月诗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这类哲理诗的扩展与延伸,以致传诵至今,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月亮的永恒与皎洁、清冷与通透是符合李白的精神内质的,他在传统月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熔铸了自己的人格和情趣,赋予了月意象更为丰厚的精神内核,这既体现了月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李白强烈的个性特征。无疑,在月意象的传承与创新上,李白是用力最深的一位诗人。
参考文献
[1]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华文出版社,2000:166-167.
[2]姬默.李白与月亮.古典文学知识,1986,(2):86.
[3]张天健.论李白诗歌月亮的意象.中国李白网,www.chinalibai.com.
[4]徐大贵.李白的月亮世界幽探.中国语文网,www.chi-nese.com.
【歌颂李白议论文】推荐阅读:
李白论文终稿01-05
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李白07-14
歌颂祖国和歌颂党的诗歌06-23
歌颂教师的07-21
歌颂征文07-24
歌颂母亲作文10-14
歌颂小草作文10-31
歌颂祖国诗词01-12
李白优秀05-27
秋浦歌 李白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