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社会责任报告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养老院社会责任报告(精选8篇)

养老院社会责任报告 篇1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社会实践的基本原则

第一、针对性原则。

一方面,针对教学理论内容的扩充,社会实践的内容应该是理论教学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完善,通过实践性环节充实教学内容,补充教学素材。

另一方面,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层次,而且思想活跃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特点不稳定,思想意识极易受到改革大潮的冲击,社会机制转型中观念更新的影响。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念丰富多彩,但缺乏稳定性,自发性、朴素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

为此,教学实践性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

第二、实效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实效性。社会实践的内容应该为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生活,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提供了重要途径和丰富的感性的第一材料,真正让理论教学入眼、入耳、入脑。

二、社会实践的方式

社会实践活动,即学生亲身加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直接通过看、听、行去体验和感受现实,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对比。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举办展览等,都是比较好的形式。通过这些方式结合一定的调研活动,可以较全面地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并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基本原理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社会实践的内容及组织安排、时间安排

2周 4课时社会实践,(在十一公众假期和专业实习时间同时进行),1 周2课时实践交流。、指导教师:

各课程任课教师

3、确定调查的主题、内容、方向。

调查对象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可操作性。

社会实践主题可以围绕几大板块:

第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其内容又可以划分为多方面,如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调查的主题、方向可以包括市场经济体系的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零售商业市场等,了解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意义,可以调查合资、外资、民营 企业、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发展、甚至大学生创业 等主题。

第二,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认识。可以围绕 改革开放形势下农村党组织的建设和思想建设、社区基层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特色、人大代表的选举问题、基层干部选举问题等展开调查。

第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可以围绕社区文化建设特点、趋势进行调研;乡村健康文化的发展和意义;城市高雅艺术享受问题;西方文化的接纳与扬弃问题;饮食文化;婚嫁等社会习俗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等等。

第四,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可以围绕的主题有:环境问题调查、环保宣传、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保障问题,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收入问题等。、学生组织工作

由于学生人数多,集中实践比较困难,以 3-5 人为一小组为宜。在社会实践前首先确定小组名单;其次确定实践方向和内容,写出实践提纲,包括主题、方式、问题、思考等;作出时间课题,再参加具体的社会实践;最后撰写实践报告。

5、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以固定基地和流动基地相结合、本地基地与外地基地相结合。固定基地可以通过团委就近联系曹路镇团委到相关企业或居委会,流动基地可以由同学自行联系自己居家附近的居委会、企业或其他方式。本地基地指广州地区,外地基地指走出广州如汕头惠州韶关等地。(后者由教师组织少数人参加)。

四、社会实践的考核、考核内容 社会实践考核内容应该包括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从提纲的草拟到采访调查的具体经过、到最后实践报告的完成等。因此,考核时必须提交的材料有:小组参加人名单(写

明每个人的具体分工)、社会实践提纲或计划书、访问记录、实践报告(2000 字左右)等。、考核方式 社会实践的考核方式应该与四六评价相结合。四六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推进,即40%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社会实践材料进行实践过程的考核,60%成绩由指导教师对研究报告进行评定,最终得出本课程的实践分数。既保障督促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考察,又避免了对学生总评过程中任课教师盲目不可知现象的发生。

五、经费安排

1、设备、社会实践常用设备有录像机、照相机等,由教师带队小组配备和学生自己准备。

2、经费问题 如果到广州其他地区社会实践则需要一定的经费。

七、寒假对孤寡老人或儿童(包括留守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活动计划书

1.写一份研究方案

2.调查地点:养老院、孤儿院、家庭

3.调查内容:

(1)了解孤寡老人或儿童(包括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2)了解孤寡老人或儿童(包括留守儿童)对社会的期望。

4.调查方式:

(1)至少调查3名以上人员。

(2)调查过程中可以进行采访、访谈、座谈、问卷等形式。

(3)调查过程中注意收集资料:包括

A.采访、访谈、座谈的录音或录像;

B.与被调查对象的合影照片;

C.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环境照片;

D.被访谈者签名证明或被访谈单位盖章。

5.必须调查的问题:(除以下问题外可以增加其它问题)

(1)经济收入情况如何?

(2)身体状况情况如何?

(3)亲情情况如何?

(4)娱乐或学习情况如何?

(5)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设想,对家人、社会或学校有什么期望如何?

6.研究成果:

(1)录音或录像及其内容整理的文字稿、照片、签名或盖章证明等资料

(2)1000字研究报告

7.调研经费:

第一档次:300元调研经费。要求提交的成果包括(1)清晰的采访、访谈、座谈的录音,录音时间达到20分钟以上;(2)录音或录像内容的文字稿;(3)与被调查对象的合影照片3张以上;(4)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环境照片3张以上;(5)被访谈者签名或被访谈单位盖章证明3份;(6)1000字研究报告一份。

第二档次:900元调研经费。要求提交的成果包括(1)清晰的采访、访谈、座谈的录像,录像时间达到20分钟以上;(2)录音或录像内容的文字稿;(3)与被调查对象的合影照片3张以上;(4)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环境照片3张以上;(5)被访谈者签名或被访谈单位盖章证明3份;(6)1000字研究报告一份。

8.经费发放程序:在提交了所有的调研资料和研究报告,并经过专家验收后给予发放。

八、专业实习时期社会实践计划书

1、调查的题目可以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拟定,也可以在以下命题的范围内选择。命题不分大小但一定要考虑调查的可操作性。学生社会调查的选题切入点要小,应贴近本地实际、贴近现实生活。

(1)对广东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考察

(2).对广东农村教师生活现状的考察

(3).对广州公园免费使用现状的考察

(4).对广州房地产价格现状的考察

(5).对广州珠江新城的治安现状的考察

(6).对我院学生环保意识与时政意识的调查

(7).对我院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意识与参加志愿者组织情况的调查

2.社会调查采用指导教师负责制。

3.调查将采用自主调查的形式,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一些具体的现象或问题进行调研。

4.学生必须按3-4人小组形式参加社会调查。

5.应注重实地调查,重视数据、材料的分析,使用问卷法、观察法、座谈法等调查方法。作好调查过程记录。切忌网上直接下载或照抄有关部门、单位资料,调查过程中尽量拍摄照片以增加调查的真实性。

养老院社会责任报告 篇2

利用调查问卷, 对老年人主题感受、养老意愿进行评估;综合“个人、家庭、经济、生活感受”四大特征, 进行养老意愿分析测量。从而推断湖南省农村社会化养老短板, 提出建议和政策措施。

本调研的创新性:突出老年人的主观需求, 强调老年人主体性;客观数据与老年人主观感受相结合, 从老年人对养老主观感受出发, 分析数据反映问题的原因, 进而探析湖南省在社会化养老中服务中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样本与调研设计

单位样本的抽取采用判断抽样。调查地点遵循差异化原则, 经济发展水平涵盖高、中、低层次, 在后期整理分析数据采用为系统准确的统计方法, 消除由于抽样不科学所带来的误差。

三、资料分析与整理

(一) 频次分析

样本数据中, 男性有183人, 女性有211人, 抽样选取较为均衡。

年龄跨度从60岁到87岁, 样本岁数分布较为零散, 各年龄层次均有分布, 年龄范围覆盖广泛, 具有较强代表性。老年人的年龄层次分布 (详见表2) , 低龄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 高龄、中龄、低龄老年人呈现金字塔形状分布。平均年龄69岁, 接近中龄老年人的范围。

在婚姻状态的分布上, 大多数的老年人为在婚状态, 丧偶和未婚之和为26.6%。婚姻状态对于老年人选择养老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走访中发现, 已婚的老年人在排解孤独感、配偶的日常照顾以及经济支持均好于丧偶和未婚的老年人。

文化水平低。文盲 (31.7%) 和小学程度 (53.6%) 占绝大部分。部分老年人生活年代使用“中小”一词语计算受教育程度, “中小”等实际接受教育时长为两年。由于与现代计算方法不同, 笔者将其记录为小学程度。因而, 实际教育年龄为1—2到两年。

健康状况普遍偏差。四地老年人普遍存在如糖尿病、高血压、风湿病等慢性老年疾病, 少数老年人患有较为严重的疾病如中风瘫痪、残疾、肾结石、脑肿瘤等。对医疗护理这一养老服务普遍存在较大的需求。

子女数较多 (详见表3) 。生活年代提倡生育, 多数老年人有较多子女。从子女身上获得较多经济供养。

与子女关系良好。有65.6%的老年人和子女关系为良好。和子女关系的良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外出务工子女能保持一周一次以上通话问候;当子女有重大事情决定时会咨询老年人意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尽可能回家陪伴老人;提供稳定可靠的经济供养。

少数承担照顾后代责任。有24.9%的老年人会承担孙子女的照顾任务;照顾孙子女一方面可以获得精神慰藉, 孤独感更低, 利于老年人生命价值的延续;但另一方面也会加大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体力负担。

独居居多。受访者中独居的有174人, 与子女同住的有147人, 寄住的有2人。

收入差距大, 且扎堆出现。样本中大部分老年人的年收入处于5 000元以下和5 001—10 000元这个水平 (详见表4) , 受调查地方的老年人的收入处于偏低水平。由于样本中的收入数据呈现负偏态分布, 利用样本中的中位数来预测总体的收入状况, 那么中位值

其中L=中位值组之真实下限cf=低于中位值真实下限之累加次数

f=中位值组之次数n=全部个案的数目w=中位值组之组距

应用上述公式可知, L=0.5、f=212、w=5000.5-0.5=5000、cf=0、n=394;因此中位值:Md=0.5+{ (394/2-0) /212}·5000=4646.7

换言之, 样本中大部分的老年人年收入在4646元附近徘徊, 处于偏低的水平。

样本中老年人收入差距大。根据定序变量离散趋势测量法计算四分位差, 进一步来计算老年人的收入差距是多少, 可以得出

Q1与Q3差距为7072, 说明理论上资料中50%的个案的收入集中在2323—9395元之间。以此推测, 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较大, 分布集中, 5000元以下密集度大。

收入来源多样, 中低龄老年人尚处劳动状态。子女在经济供养方面起重要的作用。部分孤寡老人膝下无子女, 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及农作物收成。在调查中老年人向笔者反映, 政府养老金对老年人生活有帮助作用, 但是由于补贴只有60元, 发挥作用有限。当老年人遭遇到疾病或家庭变故时, 补贴只起到杯水车薪作用。依靠农作收成、养殖和打零工收入的有95人, 占68.1%, 调查地多数老年人仍处于劳动状态, 大部分老年人仍然具有劳动能力。

支出普遍大于收入, 收支不对称。日常生活费用、农业生产占绝大部分。日常生活费比重过高, 老年生活质量低。从一个数值可看出, 农村“人情”的风气盛行, 支出也占较大比重。

村干部尚未发挥社会化养老作用。面临身体状况不佳时, 有94%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得到照顾。提供照顾者多为子女 (64.7%) 、配偶 (63.7%) , 其中受到村干部提供帮助的情况较少。说明村干部尚未发挥社会化养老作用 (详见表5) 。

生活满意度较高、孤独感弱。有64.2%的受访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不感到孤独。有87.3%的人对自己生活感到满意。

多数老年人希望发展养老事业。91.9%的人希望国家发展社会化养老 (详见表6) 。这一部分老年人对养老有较高需求, 愿意尝试新型的养老方式。36人对社会化养老持否定态度, 其中有3人认为自己在未来只依靠子女或只依靠自己即可。样本中有7.4%的人对社会化养老并不感兴趣, 原因分别是:传统养儿防老足够 (19) 、农村条件不成熟 (8) 、依靠自身即可 (5) 、没有需求 (2) 经济有限, 不能享受养老服务 (1) 、观望态度 (1) 。

医疗护理需求强烈。老年人对于社会化养老的需求中, 有70.4%认为自己最需要医疗护理服务 (详见表6) 。笔者在走访调研时发现, 四地老年人健康状况普遍偏差, 多数患有常见老人疾病。但是由于经济能力有限, 大多选择不去治疗或是拖延治疗。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服务站发展萎缩, 导致很多老年人有病却没地方看。所以笔者认为, 发展农村社会化养老, 医疗服务应当摆在首要位置, 这是符合老年人主观需求的必然举措。

日常生活照料需求一般。对于日常照料, 老年人需求较少。出于安全、传统养老观、经济困难等诸多因素的考虑, 他们倾向于子女或亲友邻居照顾自己, 而不会愿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多数老年人认为现今养老金过少。有41.6%的人希望政府或国家可以给与更加多的资金支持。“物价上涨, 每个月60元的养老金帮助很少, 不够用”, 所以, 多数老年人希望政府增加养老进的补贴数目, 以缓解生活困难。

存在精神需求。有49.9%的人认为他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加多的精神活动。四个地方调查中, 只有一个地设有老年协会, 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 开放时间受到限制。另外三个地方行政村既没有老年协会, 也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场所。因而农村在现今阶段中, 文化娱乐设施跟进。

养老服务支付能力偏低。调查样本中, 购买上门照顾服务老年人占总体的43.9% (详见表7) 。不愿意接受的老年人解释是:经济条件有限, 不愿意浪费多余的开销。基于接纳程度、经济能力、市场化等因素考虑, 笔者认为上门居家养老服务推广存在难度。能够接受居家服务的173人中, 剔除缺失值, 79.0%的人付能力在400元以下, 支付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受传统观念影响、村庄舆论压力等影响, 对养老机构持反对态度。394人中只有81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 占20.6%。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中, 面子问题、舍不得自己的家、不自由成为当前妨碍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主因。从调查情况来看, 无论政府还是服务提供方本身对养老机构宣传存在缺位的地方。

四、指标分析与问题暴露

经过老年人的个人情况特征、家庭情况特征、经济情况和生活感受情况四个方面调查, 各指标结果如下。

(一) 指标分析

年龄结构呈现金字塔形, 低龄老年人占多数, 高龄老年人较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健康状况偏差;子女数多、与子女关系较好;收入偏低, 大部分老年人在4 600元左右。并且经济收入差异大;经济收入来源多样, 多数老人尚且处于劳动状态;多数老年人年支出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三大主要支出为日常生活费用、人情、医疗。在需要得到帮助时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得到了帮助, 并且他们的孤独感程度低。

在主观认知方面, 大多数老年人都认为希望在农村发展养老事业;在养老服务方面主要集中在精神慰藉、医疗两方面;“付费养老服务”这一服务上持不同看法, 愿意接受的老年人稍占多数。经济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主要原因, 而在愿意接受上门服务的老年人中, 承受能力偏低, 处于200元左右徘徊;约78%的老年人表示不会入住养老机构, 主要原因是舆论压力。

(二) 问题暴露

老年人年收入处于较低水平。在湘潭县, 老年人收入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 加上该县老年人健康水平普遍偏低, 使得老年人对于自身身体风险的抵御能力偏低, 遇上严重疾病时家庭便会遭遇生存危机。同时, 因为老年人收入低, 不得不在较高年龄阶段仍然进行农作劳动以维持家庭收入。

地域之间收入差距大。收入差距直接影响农村老年人的消费意愿。因为消费能力的不同, 给政府统一协调规划农村养老事业的形成了阻碍。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如岳阳市楚南村、常德市澧县) 在本地有较好的经济收入, 中年人不必外出务工进而能够为家庭中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日常照料。相反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如湘潭市青山桥镇) , 中年人成片外出务工, 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现象。

调查四地老年人健康水平整体偏低。笔者认为, 在老年人健康水平整体偏低情况下, 政府应当有限满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需求, 而将精神方面的需求推到次位。

五、完善湖南省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建议

1.优先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医疗健康的需求对于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一方面, 医疗健康需求涉及其养老质量, 正如穆光忠所提到的“辱寿”的概念一样, “健康的危机可能诱发养老的危机, 而养老危机可能进一步演变为自杀的危机”。另一方面, 因为湖南省农村老年人在中低龄层次中均有从事农作劳动, 健康水平对于他们而言来得尤为重要。因而, 笔者认为, 在湖南省, 尤其是在较为偏远贫穷地区的农村, 发展社会化养老首应当解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问题。

2.降低医疗报销的门槛。在笔者调研过程中, 有老年人向笔者抱怨, 门诊报销的比例过高, 只有当住院的时候才能够报销医疗费用。但是常见的老人病 (如高血压、糖料病等) 是长期慢性病, 住院几率少, 一般通过门诊解决。因而, 笔者认为降低医疗报销比例会根据有实际意义。

3.养老规划应符合地区实际。在笔者调研过程中, 曾经遇到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湘潭县青山桥镇, 村子已经空心化, 老年人无人照料, 但是村中缺无养老院配套;而在岳阳市的楚南村, 配套有养老院, 但是因为多数青壮年在家, 老年人不需要这种养老机构, 养老院最终停闭。对于此, 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在规划养老资源时候应当主义摸清不同地区的需求情况。

4.养老金发放坚持动态性原则。养老金的发放坚持动态性原则, 在较为贫穷的地区, 收入少, 效用大;而在较为富裕地区, 对养老金的需求少, 远远不如经济落后地区来得重要。青山桥镇与汨罗市就是典型例子。因此, 笔者认为, 高一级的民政部门在资金链条允许的情况下, 应适当调配不同地区的养老金比例。

摘要:利用394位留守老年人问卷调查数据, 对湖南省岳阳、常德、湘潭三地留守老年人社会化养老需求作出评估。从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经济情况、生活感受四方面对老年人进行分析。其创新点在于, 客观数据与老年人主观感受相结合, 从老年人对养老主观感受分析数据反映问题及其原因。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结合社会化养老研究现状, 实地调研养老需求状况, 并进行分析。立论具有一定代表性。

养老院社会责任报告 篇3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2-0147-005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医疗、照料等方面的压力将日益增大,如何化解这些压力,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

一、正确认识社会养老保险与

社会养老服务的关系

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的向因年老退休离开劳动者队伍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正式制度安排。[1]社会养老保险又称为公共养老金制度(国家养老金或国民养老金),与私人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性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对,是以国家公信力和法律强制力为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养老支持的基础保障性制度。社会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依法通过纳税或缴费的方式筹集养老保险资金,建立养老保险公共账户和公共基金,依法确定养老金的计发政策并由政府承担养老金支付的担保责任。[2]养老服务是指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的各类照料和护理服务,广义的社会养老服务即指社会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的所有正式、非正式的安排,包括物质、精神保障方式及相应制度等,接近于整个社会养老制度的安排。而狭义的社会养老服务特指政府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日常照料、护理等劳动,以及围绕这一劳动形成的设施和制度等,是老年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3]

作为社会养老保障的两大主体支撑制度,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在众多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的主要功能和目的都是为退休劳动者及老年人口提供保证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包括物质经济、起居照料等方面的需求,并将随着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而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它们的最终责任主体都是政府,是政府行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同时又需要社会及家庭的共同参与支持;它们都对解决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问题具有十分深远而重要的意义。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区别也是相当明显的: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经济意义较为突出,是整个社会在宏观经济运行层面对国民退休生活和收入转移支付的安排;社会养老服务则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也是将养老保障落到实处的最终载体。两者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均是新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服务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一直未能从社会养老保障的整体视角出发,对这两项制度的联动性进行研究与探索。构建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协调机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超越各部分之和的整体力量,是促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老龄化危机的必然要求。

从宏观角度而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划定了养老保障体系的最低标准;从微观角度而言,以国家公信力和强制力为后盾的养老账户为退休的劳动者提供了基本经济保障,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体系的经济基础与基本保障。社会养老保险虽然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支持与保障,但最终仍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转化为有形的养老商品和无形的养老服务。退休账户中的养老金决定了老年群体能够拥有何种质量的生活,却无法直接将之变为具体的现实。只有通过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各方面的养老资源,提高与老年人生活相关商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完备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将养老保障落到实处的现实操作和最终依托。

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共同构筑了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石。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并不是作为孤立的零件分别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的。社会养老保险可以借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力量获得更加有效的执行,从而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社会养老服务的对象——老年人口又是以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发放的养老金作为获取养老服务的基本经济来源。两项事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由它们的最终目的,即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生活水准与福利水平所决定的。

二、探索构建社会养老保险与

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

(一)理念先行

一是树立科学正确的新老龄观。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新概念,并解读出三项标准:一是生理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适应社会的良好状态。“健康老龄化”是针对老年人处于疾病的高发期,强调的是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在步人老年后身心等各方面尽可能长久地保持良好状态,健康地走完人生。[4]积极老龄化则在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上,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积极老龄化以尊重老年人的人权为前提,以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为原则,以“承认人们在增龄过程中,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机会平等的权利”为出发点,强调“从工作中退休下来的老年人和那些患病或有残疾的人,能够仍然是他们家属、亲友、社区和国家的积极贡献者”,老年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中介,“他们的技能、经验和资源是一个成熟、充分融合、高尚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文化。“孝”是中国儒家思想中产生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家庭道德观念和伦理文化,具有融洽亲子关系、维护家庭和睦的积极作用。面对传统“孝”文化的弱化,采取适当措施,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一部分进行弘扬,引导人们重拾关爱父母、尊敬长辈的亲情孝道,对于现代养老文化的建设以及家庭养老地位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5]尊老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政策支持机制,并且通过各种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尊老敬老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孝养相结合的道德自觉,加强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观念,巩固家庭的照顾力量,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慰藉的需求,使家庭养老适应家庭和社会的变化,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理性选择。endprint

三是以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导向。生活质量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恩于1958年提出的。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生存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相关的生存状况的感受。[6]中国老年医学会认为,老年人生活质量是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身体、精神、家庭和社会生活满意的程度和老年人对生活的全面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大小,但经济状况和物质条件绝非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绝对决定因素,在保证基本生存的前提下,稳定的家庭陪伴、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多的社会参与及自我价值的肯定等非物质因素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过程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以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导向,就要求政府、社会和家庭正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肯定老年人追求自我发展、提高生活品质的动机,并积极为此提供支持,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发掘老年人群的潜在能量,而不是将养老当作不得不背负的沉重负担。

(二)资源整合

一是政府资源:稳步推进、统一调度。政府养老资源即是公共部门养老资源。在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政府的责任定位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养老支持与服务体系中成为组织和协调的中枢。政府因其无可剥夺的强制力和对社会政治经济巨大的操控力而能够极为有效地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实践新的制度,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主体框架必须由政府搭建,并由政府的公信力和强制力保证实施。也因此,要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服务的协调机制,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政府必须切实发挥主导作用,稳步推进,统一调度,充分利用政府资源的比较优势,推动新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

二是社会资源:积极利用、合理配置。社会养老资源既包括私人部门养老资源,如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产业等,又包括第三部门养老资源,如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和志愿组织等。相较于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虽然不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统一调配,却因其分散性而具备更多的灵活性,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必不可少的力量,这种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的推广而日益鲜明。如何积极利用潜在的、数量巨大的社会养老资源,并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机制对之进行合理配置,是新时期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是家庭资源:物质为基、精神为主。家庭始终是每一个人心灵归依的港湾,也是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基本单位。老年人参与家庭生活,也是参与社会生活,老年人在家庭中能够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同时,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老年人不仅仅在生活上依靠子女,重要的是在心理和精神上依赖子女。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和城市职工基本养老金的影响,城市中的家庭养老正逐步转变为独立养老方式。在城市中,因为父母有了养老金的经济保障,经济供养的责任不再由子女承担,在家庭养老中子女的责任转变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7]而在农村,由于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老年人没有稳定足够的生活来源,因此,最常见的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由子女承担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家庭资源在养老保障事业中的作用,既要尊重我国以孝为先、重视亲情的传统,又要积极应对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转变对养老方式带来的挑战。

(三)机制创新

一是宏观架构:构建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机制。在中国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和社会组织发展不足的客观条件下,政府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坚定不移地承担起扶老、助老、养老的重担,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养老模式由家庭养老逐渐过渡到社会养老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改变所带来的必然趋势,而要顺应这一趋势的发展,实现现有养老资源效益最大化配置,则应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构建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机制。

顶层设计:建立统一调度的中央机构。在老龄化危机的严峻挑战下,应当尽快理清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建立统一调度的中央机构,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养老资源,形成合力,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老龄化理事会,其主要成员由领导小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成,以定期会议和政策指导的方式对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进行协调,形成专家与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配合性与连贯性。

经办管理: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网络。要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协调发展,应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养老网络,为老年人群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社会养老服务网络因其基层性和多元性而拥有更加广泛的民众基础。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城乡分布存在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农村多于城市,农村约占总数的80%,但有逐年递减趋势。二是农村利用率高于城市约3个百分点。[8]因此,单从地域分布及利用效率来看,城镇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水平高于农村,而农村地区基本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相对高于城镇。根据这一现实,要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考虑将两者的相对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构建一张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网络。

公私并重: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养老事业”是指为老年人基本生活服务的部分,是由政府主办的、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是以法律形式保证其公平和公证性,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事业。“养老产业”是以老年人为对象,以满足高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民间营利事业活动的总称,亦称老人福利产业、老龄产业、银色产业等。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是两个界限分明的概念,前者属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范畴,体现了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政府责任,是普遍性福利概念;后者是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更高层次生活需求的市场模式的产业概念。[9]发展养老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服务型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财力投入上看,可以探索利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入基础养老设施建设。从人力与物力投入上看,可以探索养老保险机构承办部分养老事业。政府应谨慎推动养老服务业产业化过程,保证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共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可以利用市场力量进行生产提供的养老服务类别,促进公平和效率的共同发展。endprint

二是微观操作: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居家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度的一种形式,以家庭为基点、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集中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10]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明确补贴对象,进行定期评估。

1.发展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核心要义。由于地理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优势,社区在提供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是今后发展居家养老所应重点关注的领域。政府要增加对社区养老的投资比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投资,采取集资、捐助等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源,进而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宏观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同时,应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健全养老服务行业准入制度,规范基本服务标准和设施条件,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估监管,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和有效的退出机制,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自由竞争。

2.建立老年人信息共享机制。随着社会保障卡的推广,参保者的所有信息将被一一记录在电子档案中,成为个人缴费和领取养老金的重要凭记。将经过整理收集的老年人口健康信息和需求信息在一定区域内发布并共享,建立一定区域内的老年信息共享机制,不仅为老年人的生活和服务提供方便,更有助于提高养老服务的针对性,避免重复生产。

3.推行居家养老公共服务券。“公共服务券”是指政府部门发放给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个体的有价证券。居家养老服务券是指由政府出资为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和高龄老人全额购买或者提供服务优惠的消费凭证。在经过合理精算和科学测定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社会养老保险账户中的一部分以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形式提供,既能为老年群体提供直接而优质的服务,又能带动相关服务业及产业的发展。当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相应的有效监督机制和监管手段等都应当同步设计实施,如此才能尽力减小制度运行中政府寻租与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

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如上简图所示。(下转第177页)

(上接第150页)

三、结 语

一个完善而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当既关注养老保障中的资金问题,也关注老年服务供给问题,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统一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实践中。社会养老保障两大子系统稳步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这两大体系之间的配合协作,更须勤思勤索,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并从资源整合、责任共担的角度寻找弥补不足的方式,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协作体系,最终实现养老保障体系的稳定、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大松. 社会保险[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172.

[2]穆怀中.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174.

[3]董红亚. 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46.

[4]孙华清,孙华敏. 对推进我国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7).

[5]董之鹰. 21世纪的社会老年学学科走向[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4,(l).

[6]刘益梅.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 广西社会科学,2011,(7).

[7]WHO.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strument[R].Genva:WHO,1993:l.

[8]赵曼,吕国营. 城乡养老保障模式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55.

[9]李昺伟. 中国城市老人社区照顾综合服务模式的探索[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9.

[10]田香兰. 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2010,(12)

[11]奚志勇.中国养老[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127.

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暑假 篇4

周日上午,我们满怀激动的来到了镇里的敬老院,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白墙青瓦房,房前是花园,花园里种植了很多的花草,后来才知道,这里是敬老院新区,老人也从以前住的地方全都搬到了这里。我们首先到的是值班室,值班的是一位老大爷,看到我们,他非常热情的带着我们来到了我门院长的办公室,见到院长向他说了来这的目的与活动,他也很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现在敬老院的情况,他说,现在的敬老院已有一百多位老人,其中大部分是各个村里的五保老人,还有就是子女出门打工,在家无人照顾的老人。还说现在敬老院还未注满,他们还正在向各村的五保老人宣扬党和政府的优异政策和敬老院良好的住宿环境,并欢迎他们来这入住,随后,他便让我们在敬老院自由进行我们的活动。 我们先到了住宅区,看到一位老爷爷正在洗衣服,听到我们主动给他打招呼,便热情的让我们进屋里坐,当我们问到在这住的可好时,他便不住的说,“党领导的好啊!我们现在享共产党的福,享共产党的福啊1到屋里后,看到房间也很宽敞,是两人间,有两张床,风扇,桌子,柜子和一台彩色电视机,他给我们说这屋里所有的东西,包括床,电视机和一些生活用品等。还说每月政府都会给他们30元的生活费,让他们上街剪剪头,买些眼膏牙刷,洗衣粉等的,而对于烟和酒他们不会舍得买的,只是偶尔会吸些水袋烟,当我们说吸烟有害健康时,他也微笑着说,以后还是少吸点烟。随后我们又来到老爷爷的房间,他一个人正在看电视,见到我们,便热情的招呼我们陪他一起看,他说,现在比以前住的好啊!有电视机有风扇,还有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做梦也不会想到到老年了,还会享受到这种生活,说着说着老人便流下了泪水,说自己的几个儿女都出去打工去了,在家没人照顾也很孤单,便来到了敬老院。还说自己刚来这居住的时候,两个人互不认识,很少说话,但经过一段时间点的相处之后,发现彼此都很好,便就相处的很好了,平时有个头疼发烧的也都能互相照应。不知不觉的快到了中午,我们想,到食堂应该能帮他们的忙,于是我们就来到了食堂。在食堂门口,我们看到一位老爷爷在削茄子,便走上去帮他削,他说茄子皮太硬,有些人吃不了。然后又到食堂里,一位正在烧饭的阿姨说,她是附近村里被雇佣到这里,帮老人做饭的,每天早上得五六点起来做饭,虽然有时候很累,但看到老人们对饭菜满意的笑容,她也很高兴在这工作。旁边还有一位被雇佣来的大叔在做馒头,由于人多,他们都是用机械做馒头,于是我们就过去,帮他们把做好的馒头摆在桌子上,让馒头发酵一下。到吃饭的时候,我们就与老人在食堂吃了饭,饭菜虽然很简单,但老人们都吃的很香很满足。吃过饭后,我们就来到老人的房间,陪他们聊天,看看电视。

当下午凉快会的时候,听到一个人说,该干活了,刚开始还有些疑惑,后来听他们说,他们在这里也不是什么都不干的,他们有些能干活的还是要去后院,种些蔬菜以供他们平常食用,当跟他们来到后院的时候,才发现后院真的种了许多蔬菜,有冬瓜,茄子,豆角和红薯等等。原来他们吃的蔬菜其实都是他们自己种的,他们现在要种白菜和萝卜,我们就帮着干了起来,虽然不怎么会,但在老人们的示范下,我们做的也是有模有样的。很快,这一天也快过去了,我们就和老人们一一告别,看到老人们满眼的不舍,我们答应老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会来的。

走进养老院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篇5

在家休息了几天,见到了小时候的玩伴,大家还像以前一样说说笑笑,聚到一起天南地北的胡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天真无邪的童年,那是有数不尽的毫无理由的欢乐。

在寒假的这五十多天里,我了解到老人的生活现状,家乡有很多迫于生计的要求,就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家里留下了老人和孩童,老人本身生活不方便,还要照顾小孩子。尤其是那些的孤寡老人,值得一提的事,就是我和同学们去了一家养老院。

有一天,那天的阳光在冬天的生活里还算暖和,我就和几个同学去了县城的一所养老机构,那里的老人大多是五六十岁,他们中的有些人有子女,也有的没有,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外地,有的时候好几年都不能回家看看,所以他们的命运和大多数老人一样,就住在了养老院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养老机构。上午十点,我和同学们约好在县城的一个地方碰头,顺便也买了一些水果和花朵,准备去往那里,过了有十分钟,我们几个就来到了养老院的大门外,大门上赫然写着“xxxx养老院”。我们几个相互看了几眼就相约而同地走了进去,引入眼帘的是几个柳树,柳树下安放着几台锻身器材,有拉缸、单杠等等,我们几个边走边看,不久就来到了一个大房子,里边隐约地可以看见碗筷还有板凳,可以断定这是老人吃饭的地方,这时一位老大爷就从那走了出来,我们面带笑意地打了招呼,当我们了解到他就是这所养老院的院长,我们就说明了我们的来意,院长很客气地给我们倒水,院长很和蔼可亲,聊了几句,一位阿姨就领着我们几个来到了老人们的居所。走进里屋,一位老人就坐在一边看电视,他坐着轮椅。当我走进他的时候,我喊了一声:大爷,你好啊,最近生活还好吧?过了一会,他伸手掏包,一看是一包烟,还递给我一支,我回绝了。看到他们的动作,我的鼻子酸酸的。然后阿姨又领着我们看望了另外一些老人,有些老太太拄着拐杖走到了门口,两眼望着我们,我赶紧的跑到她身旁,搀扶着她,老太太很感激,说;“孩子们,你们很长时间没来了,想你们了。”原来县城的高中每一年都会来看他们几次。后来我们说了几句就走了。

养老社会实践报告 篇6

养老院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冰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的一个社会服务中心。其主要职能是收养那些没有指定抚养人和赡养人,五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最近,在电视上听说北京等地的养老院床位严重紧张,以至于老人的未来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我萌生了去我县养老院作义工的想法。通过我妈妈的推荐,我去了离我家最近的一家养老院工作。以前听周围的邻居说过,这家养老院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老人们的日子过的很孤单寂寞。之前一直没去看过,也无法想象老人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然而当我去了之后,我才真真切切的体会到老人们晚年生活的不易。

养老院位于一个人流较少,比较安静的地方,占地面积比较大,放眼望去,院中基本上没有什么休闲娱乐设施,地面由于年久失修,一些水泥地面已经开裂,凹凸不平。花坛中种植了一些树木和花草,但是其间参杂了不少野草,还有一些本应该栽种花草的地方,被种上了蔬菜,甚至还有一地土地上,满是杂草。据我观察,养老院中的老人们大多是孤独的五保户,残疾人,他们由于长期缺乏亲情体验,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以至于有些孤寡老人产生孤僻和冷漠等性格障碍。他们居住的房屋都是一些平房,房中的家具比较齐全,电器比较少,墙上虽然挂着一些年画,但是看上去依然很冷清。后来,我向人问了一下关于这个养老院的事,他们说,本县的经济是最近几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当地政府把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到了建设当地经济中,所以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资比较少,以至于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

事实上,照顾老人的生活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有趣,我在养老院的主要工作是打扫卫生,顺便帮老人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不便,工作是很轻松,但是有的时候也会很难做。比如我刚去的时候,就遇见一位老人把刚吃完的饭全都吐出来,吐得满地都是。我捂着鼻子清理了很久。当然了,这种事情不常见,老人们还是很爱卫生的。打扫完卫生后,我通常会坐在一边看看书,或者是听他们聊天,陪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是很无聊的,除了吃饭和睡觉,他们一般会去附近的茶馆喝茶,聊天,打牌,听戏曲。一些行动不便的,就会搬把椅子坐在外边晒晒太阳,聊聊天。在我工作的那些日子里,听他们聊的最多的就是关于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或者是他们子女的事。从他们的言语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孤独与寂寞。听那些专门照顾他们生活起居的大姐说,老人们晚上大多都会聚在一起看看电视,有的时候看到电视上的一些情节,有感而发,就会一起聊些陈年往事,有些老人甚至会流下眼泪。大姐还说,她很同情这些人,时常会为这些老人的遭遇感到伤心难过。我虽然只负责打扫卫生,但是每天中午,我都是在养老院吃的午饭。养老院的饭菜很清淡,我在的这段时间里,只吃到过几次鱼肉。我曾经问过大姐,为什么饭菜这么清淡?大姐抱怨说,政府每个月给的钱少,人又多,除了吃喝,在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上也得花钱,只能省着点花。我听了这些,心里只能默默的感叹老人们晚年生活的不易。并且,我还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照顾老人的大姐们并不是专业的护理人员,他们只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被政府安排到养老院的。她们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并不是很得心应手,比如在开导老人方面,就常常遇到困难。

总的来说,老人们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身体很健康,大家的情绪也比较稳定。通过这一个月来在养老院的观察,我发现了养老院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太差;二是老人们的休闲生活极少,老人们很孤单;三是政府给养老院的生活费比较少;四是照顾老人的人不专业。虽然地方政府在近几年不得不把本县的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但是,不仅是经济,社会福利事业也同样是体现地方是否发达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所以,根据我在养老院的观察,我为当地的福利事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为了加快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当地政府部门必须在制度建设,强化服务和完善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努力。例如,加快健全社会福利政策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机制,民办养老机构扶植机制,社会福利行业评估监督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满足多元化需求,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改善其生活环境,提高养育标准,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培养一批专业的社会福利服务队伍,加大康复,教育,心里疏导工作力度,向社会服务对象提供周到,细致,专业的各种服务。

其次,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宣传,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指定市场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市场发展潜力,让人们都意识到福利事业的重要性。例如,利用各大媒体进行宣传,成立基金会,让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捐款。这样,既能改善养老院的条件,又能够带动社会养老尊老的良好风气,对养老院的完善做出了一定贡献。

还有,除了加强建设以外,我们还需要多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娱乐问题。有这么一个说法,心情愉悦的人生病少,活得长,所以在这个方面,我想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努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老人么大多心情郁闷,长期闷闷不乐,而丰富的休闲活动会促使他们摆脱种种心理问题的困扰,使他们内心愉悦,身体健康。我们应该这样做,例如,支持和协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使他们的心里状态获得平静并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养老院周围修建几个老年人服务中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多参加社会活动,像画画,书法,唱歌之类的;鼓励他们多交朋友,多做运动,适当的交流和适量的运动都会使他们变得心情舒畅,更加健康。我相信,让老人们都平平安安的生活,快快乐乐的生活,健健康康的生活,是我们所有人最大的愿望。

不仅如此,除了这些比较大的问题以外,养老院还存在着一些小问题。比如院内管理制度不规范,有时会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且老人之间有时会因为性格不合或者一些生活上的小事而争吵不休。这些问题都将阻碍养老院的发展,所以它们都需要被进一步解决。既然这样,那么光靠那些不专业的大姐们的照顾肯定是不够的,只有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介入养老院,通过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融入院内服务人员的工作,使院内的管理更具人性化,老年人的能力得到提升。所以政府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这样的人,让他们去服务老年人。当然啦,若是有关心,关注社会事业的有心人,也可以去学习关于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帮助老人解决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问题。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结合优势 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家庭养老

2011年4月28日,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 (已上报户口) 的全国总人口为1, 332, 810, 869人。年均增长率为0.57%,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表明, 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得到巨大改善的同时, 老龄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尤其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 生育率低和老龄化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人口老龄化, 意味着老龄人口增多, 而且增长的速度不断加快。据预测, “十二五”期间, 我国每年平均增加的老年人将从“十一五”的500多万提高到800多万。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则显示, 到2049年, 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占总人口的31%, 老龄化程度仅次于欧洲。这预示着, 从现在开始到未来的20至30年间, 中国将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一、中国现今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

养老, 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的传统职能。在人口老龄化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 传统的家庭养老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速度比人们预计得快得多。

(一) 地位与功能

1.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 伦理及观念形成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赡养老人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百善孝为先”, “养儿防老”等都是孝道在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反映, 否则, 将受到道德, 人心及舆论的谴责。

2.“家庭养老的历史能够绵延几千年,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体现这种血亲价值的普遍的伦理观念———孝, 成为维系家庭养老得以正常运行的内在机制。

(二) 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1.社会压力大, 家庭养老负担重, 独生子女占多数

2013年11月15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 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 调查显示要二胎的夫妻少之又少。“421”家庭模式在中国会延长几十年, 并成为主流家庭模式, 对养老而言, 是一个风险型的家庭架构。独生子女的现实, 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特别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 老人能从孩子身上得到的都是有限的。

2.传统养老观念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念冲击

2015年3月4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同发布了《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意见》就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分别是依法及时、有效干预原则, 保护被害人安全和隐私原则, 尊重被害人意愿原则, 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哺乳期妇女、重病患者特殊保护原则, 但是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过程中, 产生了对小家庭的偏好, 随之产生对大家庭的漠不关心, 加之拜金主义、个体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对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的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等都在不断淡化, 甚至出现拒绝承担赡养老年人的义务, 并虐待和遗弃老年人, 老年人权益的问题层出不穷。

二、中国现今社会养老面临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趋势, 传统养老模式面临冲击,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区养老, 养老机构等社会养老模式和体系的尚未形成, 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一) 地位与功能

如今,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个部分组成, 1981年3月6日, 五届人大第十七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 成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负责全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实施计划生育以来, “421”家庭结构下, 养不起父母的现象出现的越来越多, 传统模式已不适应当下现实的需要。

1.居家养老服务包涵常见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上门服务形式, 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上可以自理的老年人, 伴陪检查、老年食堂、法律援助等常见服务;对生活上不能自理的高龄、失独、丧失行动能力等老年人为其提供家务劳动、医疗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紧急援助等服务。

2.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 是社会养老的有力保障, 主要面对的是短期无人或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 向家中留守老年人提供暂时照料、短期托养、配餐及应急服务等项目。

(二) 社会养老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养老体系资金匮乏

长期投入不足, 导致社会养老体系的资金日益严重, 从而造成养老设施数量紧张, 床位缺乏, 娱乐、休闲、保健、康复设备不足, 养老设施的质量陈旧、老化、残缺, 一些养老服务机构空间狭窄, 房舍简陋, 条件艰苦。

2.护理人员短缺, 相应资格条件不具备

根据调查, 养老机构中的人员配备上, 近一半养老机构没有专业医生, 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不足20%, 有护理员资格证书的则少之又少, 常见都是一些无培训, 或有过照顾老人的陪护人员。

三、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 家庭养老的优势

1.子女赡养老人有法可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 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 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2013年7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该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2.生活上的照料无微不至

老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依靠子女的照料, 当老人生病时, 子女为其提供就医, 送药等服务, 让老人享受来自家庭的关爱。

3.情感交流, 让老人精神上得到快乐

老人的归属感, 体现在子女对其关心, 呵护, 子女常绕膝前, 嘘寒问暖, 情感上的慰藉, 使老人心里得到安慰。

(二) 社会养老的优势

1.政府履行公共职能, 突出责任意识,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依据中国现有国情, 政府依然是社会养老的第一责任主体, 严峻的养老形势下, 政府应在政策、资金和税收等方面鼓励民间社会力量, 进入这个“朝阳产业”, 使其成为社会养老的主要力量。

2.缓解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

家庭养老是子女或者亲属承担赡养老年人的义务, 提倡社会养老, 不仅有政府机构承担相关费用, 而且还有社会养老机构的参与和执行, 从而缓解了来自家庭的压力。

3.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部长尹蔚民在年终会上介绍说:2014年的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也在加快, 参保人数持续增加, 2015将全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发挥好托底作用。充分发挥人口红利期, 全面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障体系。

四、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必要性

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 凸显二者的必要性。单一养老模式会造成任意一方的不足与缺陷, 二者结合事半功倍。家庭养老以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保险金作后盾的, 缓解了子女的资金上的压力和家庭负担, 即生活照料由家庭转向社区家政服务, 而情感慰藉则由单一子女交流转向在与社区及同龄老年人的互动中实现;政府作为社会养老的主要力量, 改变意识, 发挥民营资本的力量, 补充家庭养老的不足, 循序渐进, 逐步发展,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使老年人的晚年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势及路径选择[J].人口研究, 2012 (5) .

让社会参与养老事业 篇8

直观地看,这些福利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紧缺。政府财政拨款,但福利院发现或者认为,这些资金入不敷出。于是,他们自谋生路,第一个办法是老人去世不销户,吃一年空饷,用以筹措安葬资金。第二个办法则是当下中国最为流行的替代性办法,找市场,进行商业化经营,老人被廉价“出租”给企业、私人打工,所获收入归院方,或者福利院组织——其实是强制——老人们劳动,美其名曰“以院养院”。

当下的财政体系应当对老人们可能遭受的不幸承担很大责任。孟子早就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礼运》篇更明确地提出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伟大理想。当代政府在获得巨额税收之后,更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因此,解决乡村福利院的困境,首先需要政府调整心态,增加财政投入,不给院方以不当经营的口实。

假如政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应当对福利院制度本身进行改革,允许社会广泛地参与。当然,这不只是一个解决资金问题的权宜之计,也涉及福利院经营管理模式转换的大问题。

应当说,目前的福利院经营体制,要对老人们所遭遇的不幸承担相当大的责任。目前政府给予拨款的福利院基本上是公家经营的,似乎通常是事业单位——虽然在乡村,福利院不大可能有这样的待遇。

这样的经营机制难以避免一个病症:冷漠。因为,福利院中人仅仅把这当成一份工作,而没有任何情感投入。因此,他们所考虑的唯一问题就是收支平衡,甚至只是员工自己的收入。在这样的制度下,如果政府拨款充裕,或者还可以勉强维持。如果政府拨款不足,他们就会一下子跳到市场机制中,用自己所能掌握的资产,比如房屋,老人们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各种令人瞠目的商业化经营。

走出这种困境的办法是引入社会性管理。这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讨论。

首先,现有的公家福利院应当打破目前管理体制的封闭性,实行社会化管理。目前的福利院由基层政府管理,民政部门指导。各方利害一致,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监管机制基本失灵。即便福利院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也无人过问。

为此,应当改革福利院的治理结构。比如,福利院设立理事会,容纳本地贤达参与其中。以理事会作为福利院的最高决策机关,原管理层则作为其执行机构。理事会审议福利院预算,并对福利院的日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理事会还应当向社会公开福利院各项信息,以利于社会监督。

其次,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政府应当创造条件,以便更为人性化的福利院体系形成、发展。具体地说,政府应当放宽民间社团和基金会管制,让人们更为便利地成立慈善、公益组织,并让这些慈善公益组织可以便利地开办福利院,不论是救济性质的,还是经营性质的。

福利院的目标是老有所养,这里的养,当然首先是指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孤寡老人们所需要的还有关爱,而这是现有的公家福利院很难提供的。这是由其体制决定的。而另外一种福利院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现代国家兴建福利院之前,传统社会就已经存在福利院性质的机构,而他们是由民间的慈善公益组织建立的,并且通常都有宗教信仰的背景。这样的福利院本身就是基于仁爱之心而开办的,其日常管理也就较为人性化,在供养老人的同时,也能给老人一定的爱。

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下具有重大启发意义。中国民间的财富已有所积累,而人们并不缺乏仁爱之心。假如制度比较合理,慈善机构就可以从公众中募集大量资金、物资。他们可以用这些资源设立公益性质的福利院,让孤寡老人们安定地养老送终。同时,这类慈善组织也可以借助其精神资源,动员大量人力,直接参与福利院的服务、管理或者监督。这也就可以把仁爱之情注入到福利院中,让福利院的日常经营管理较为人性化。

上一篇:民情信息员工作制度下一篇:食品加工项目申请报告